羊布氏杆菌病

2024-06-07

羊布氏杆菌病(共8篇)

羊布氏杆菌病 篇1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羊感染后, 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本病分布很广, 不仅感染各种家畜, 而且易传染给人。

1 病原

布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 为布氏杆菌属。本届细菌为非抗酸性, 无芽孢和荚膜及鞭毛, 呈球杆状。组织涂片或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 且见于细胞内, 培养物中多单个排列。布氏杆菌在土壤、水中和皮毛上能存活几个月, 一般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

2 流行特点

母羊比公羊易感, 成年羊比羔羊易感。病畜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病菌不定期随乳汁、精液、脓汁排出体外、母牛流产时可随胎儿、胎衣、羊水、子宫和阴道分泌物等排出体外。在缺乏消毒和防护的条件下进行接生和护理病畜, 易造成工作人员感染和传播本病。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 其次经皮肤、黏膜及生殖道感染也较常见。某些吸血昆虫也可能传播本病, 自然交配可相互传染。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3 临床症状

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怀孕羊发生流产是该病的主要症状, 多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 少数病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剖检常见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黄色胶样浸润, 其中有部分覆有纤维蛋白和脓液, 胎衣增厚, 并有出血点。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 浆膜与黏膜有出血点与出血斑, 皮下和肌肉间发生浆液性浸润, 脾脏和淋巴结肿大, 肝脏出现坏死灶。公羊患病时, 可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和副睾炎, 睾丸肿大, 后期睾丸萎缩, 关节肿胀且不育。

4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发生在生殖器官。胎盘绒毛膜下组织呈黄色胶样浸润、充血、出血、水肿、糜烂和坏死, 胎衣增厚, 布有出血点。胎儿皮下和肌肉有出血浸润, 真胃中有淡黄色或白色粘液絮状物, 脾和淋巴结肿大, 肝脏出现坏死灶, 肠胃和膀胱黏膜及黏膜下有出血斑点。公羊睾丸有出血点、坏死灶及组织增生。

5 诊断要点

病原检查可取胎盘绒毛叶组织、流产胎儿胃液或阴道分泌物作抹片, 用改良的齐尔-尼尔森石炭酸复红原液 (碱性复红1g, 溶于10m L纯乙醇中, 加入90m L 5%的石炭酸水溶液, 混匀即成) 的1:10稀释液染色10min, 用0.5%醋酸溶液脱色20s, 冲洗后, 用1%美蓝复染20s, 镜检。布氏杆菌染成红色, 背景为蓝色。布氏杆菌大部分在细胞内, 集结成团, 少数在细胞外。衣原体和胎儿弧菌也引起流产, 在抹片中染成红色, 但形态与布氏杆菌不同。

急性期采集血液, 慢性期采取骨髓, 接种于双相肝浸液培养基 (一半斜面, 一半液体) 置37℃、10%CO2环境中培养, 每隔2d检查1次, 如无细菌生长则摇荡培养基, 使液体浸过斜面上, 有细菌生长, 可依鉴定项目确定是否为布氏杆菌。经过1个月培养无细菌生长, 可报告阴性。

流行病学资料, 流产胎儿、胎衣的病理损害, 胎衣滞留以及不育等都有助于布氏杆菌病的诊断, 但确诊只有通过实验室诊断才能得出结果。

布氏杆菌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很多, 除流产材料的细菌学检查外, 以平板凝集反应简便易行。绵羊和山羊的大群检疫也可用血清平板凝集试验和变态反应检查。近年来, 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抗体法等也在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6 防治措施

6.1 预防

对从未发生过布氏杆菌病的羊群, 坚持自繁自养, 不从疫区引进羊只;引进的羊只须在隔离条件下检疫, 确定无感染后方可混群。

对于受本病威胁的羊群, 每年用凝集反应或变态反应定期进行2次检疫, 检出的阳性病羊立即淘汰, 可疑病羊应及时严格分群隔离饲养, 等待复查。受污染的羊舍、运动场、饲喂用具等用5%克辽林或来苏儿溶液、10%~20%石灰乳、2%氢氧化钠溶液等消毒。流产胎儿、胎衣、胎水及分泌物等应深埋处理。

布氏杆菌病常发地区, 每年应定期对家畜进行预防接种, 接种过疫苗的不再进行检疫。

6.2 防制布氏杆菌猪型Ⅱ号菌苗皮下或肌肉注射, 每只山羊25亿菌, 绵羊50亿菌。处理后免疫期均为3年。

将布氏杆菌猪型Ⅱ号菌苗拌入饲料中饲喂, 绵羊每只用量100亿活菌。在喂药前后数天内应停止使用含抗生素添加剂的饲料、发酵饲料或热饲料。

将山羊或绵羊赶入室内并关闭门窗, 每只羊用布氏杆菌猪型Ⅱ号菌苗20~50亿活菌用水稀释后喷雾, 保持羊只在室内20~30min (孕羊除外) 。

用布氏杆菌羊型5号菌苗, 每只羊皮下接种10亿菌, 室内喷雾25亿菌, 饮用或灌服250亿菌。

奶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治 篇2

关键词:奶牛;布氏杆菌病;防治

中图分類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06-0017-01

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又称“传染性流产”,是由布氏杆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奶牛布氏杆菌病主要的传染源是病牛及其皮毛、乳汁、尿液和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等。同时,奶牛布病可以通过病牛传给人类,从而也直接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应引起广大从业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就如何防止奶牛布氏杆菌病进行了探讨,供参考。

1 病原及流行特点

1.1 病原特性

布氏杆菌有高度的侵袭力和扩散力,它不仅可以从破损的皮肤侵入机体,而且可以从正常的皮肤、黏膜侵入。布氏杆菌在自然条件下生活能力较强,在污染的土壤表面能生活20~40 d,在直射阳光下可存活4 h,水中可存活150 d,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但对热非常敏感,在 60 ℃加热30 min,70 ℃加热5 min即可被杀死,煮沸后立即死亡;对常用化学消毒剂也很敏感,如2%石炭酸溶液3 min、0.1%新洁尔灭30 s、2%来苏儿3 min均可将其杀死。

1.2 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为带菌牛及发病牛,当患病母牛流产时,大量病菌随着流产胎儿、胎衣和子宫分泌物一起排出,成为致病性最强的传染源。此外,病牛从乳汁、粪便和尿液中排出病菌,污染草场、畜舍、饮水、饲料、排水沟等而使病源菌扩散。

1.3 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皮肤黏膜和呼吸道等3种途径传染。病菌随患病母牛的阴道分泌物、乳汁排出,特别是流产的胎儿、胎盘和羊水内含有大量的病菌,易感动物采食、接触病畜流产时的排泄物或污染的饲料、水源,可通过消化道、皮肤创伤、眼结膜而感染,也可因人工授精感染。

2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两周,长的可达半年之久。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非妊娠奶牛感染该病不表现临床症状,也不死亡,但在较长时期中可从粪便和尿液中持续排出病原菌。妊娠奶牛感染该病的明显症状是流产,流产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时期,但最常发生在妊娠的第六至第八个月。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有时也产下弱犊,但往往存活不久。感染布病的妊娠奶牛流产特征为阴唇肿胀,阴道黏膜上有小米粒大的红色结节,阴道内有灰白色或灰色黏性分泌液。流产胎水清,有时浑浊并含有脓样絮片。流产后常发生胎衣滞留,会在1~2周内从阴门内排出污灰色或棕红色、气味恶臭的分泌物。有的病例因子宫积脓长期不愈而导致不孕。有时有轻微的乳房炎发生。个别病例会出现关节、滑液囊炎。

3 诊断

布病的诊断方法有临床诊断、细菌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及综合诊断法。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方法当属牛布病血清学诊断法。试管凝集试验的具体规定标准如下:牛血清1∶100稀释度出现50%(++)凝集现象时,判定为阳性反应;1∶50稀释度出现50%(++)凝集时,判定为可疑反应。可疑反应的牛,经3~4周后重新采血检验如仍为可疑反应,则判定为阳性。

4 综合防治措施

布氏杆菌病可以采用抗生素结合维生素的方法来治疗,但为了防止病原传播,还是建议将患病奶牛全部扑杀,并进行焚烧深埋。以下几种药物治疗方法供参考。①口服四环素,50 mg/kg体重,2~3次/日。②口服土霉素片,0.1 g/kg体重,2次/日。③硫酸卡那霉素,5万U/kg体重,2次/日。④硫酸庆大霉素,8 000 U/kg体重,2次/日。⑤口服维生素C,10~15 mg/kg体重,2次/日。

通常,为了彻底控制奶牛布氏杆菌病,主要还是以预防为主。

牛布病预防净化工作的重要意义已远远超过了治疗,在布病地区可进行预防注射,猪二号菌苗可预防山羊、绵羊、猪和牛的布氏杆菌病,用法为饮服、喂服和注射,对牛的免疫期为1年。羊型五号病菌苗也可预防牛布病,用法为注射和气雾免疫,免疫期也为1年。牛场每年应检疫2次,一般在春秋季进行。对检出的阳性牛应迅速隔离淘汰,应以净化消灭为目标。还应做好一般的卫生保健工作。为防止牛布病传染给人,必须做好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手有外伤时不能进行助产及进行有关治疗工作。

牛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 篇3

牛羊布氏杆菌病是牛羊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主要侵害生殖系统, 牛羊感染后, 以母牛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

布氏杆菌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其特点是生殖器官和胎盘发炎, 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症。

二、病原

病原为布氏扦菌。它存在于病畜的生殖器官、内脏和血液。该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 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37天, 在冷暗处和胎儿体内可存活6个月。1%来苏尔, 2%的福尔马林, 5%的生石灰水15分钟可杀死病菌。

三、传播途径

布氏杆菌首先感染家畜, 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但怀孕的母畜则极易引起流产或死胎, 所排出的羊水、胎盘、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杆菌, 特别有传染力, 而其皮毛, 尿粪, 奶液中均有此菌。人通过与家畜的接触, 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 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菌进入眼结合膜等途径, 皆可遭受感染。

布氏杆菌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系统黏膜及损伤甚至未损伤的皮肤等多种途径传播, 通过接触或食入感染动物的分泌物、体液、尸体及污染的肉、奶等而感染;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如牛羊群共同放牧, 可发生牛种和羊种布氏杆菌的交叉感染。动物布氏杆菌可传给人类, 但目前还未发现人传人的现象。

四、牛羊群发病特点

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畜及带菌动物, 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 在流产和分娩时, 将大量病原随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本病主要通过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 经消化道感染, 经皮肤、粘膜、呼吸道以及生殖道 (交配) 也能感染。与病羊接触、加工病羊肉而不注意消毒的人也易感本病。本病不分性别年龄,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母牛羊较公牛羊易感性高, 性成熟极为易感, 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 也可经配种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 首先表现孕羊流产, 开始仅为少数, 以后逐渐增多, 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

五、牛羊群感染症状

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怀孕牛羊主要症状是发生流产, 但不是全部的症状, 流产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 有时患病牛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 公牛羊发生睾丸炎, 少部分病牛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

本病无明显症状, 而首先被注意到的症状是流产。流产前食欲减退、口渴、萎顿、阴道流出黄色粘液。流产多发生于怀孕后的第三个月、第四个月。流产母牛羊多数胎衣不下, 继发子宫内膜炎, 影响受胎。公牛羊表现睾丸炎, 睾丸上缩, 行走困难, 拱背, 饮食减少, 逐渐捎瘦, 失去配种能力。其它症状可能还有乳房炎、支气管炎、关节炎等。

六、牛羊群感染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流产胎儿及胎膜的变化即可确诊。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血清学诊断, 其中以平板凝集试验或试管凝集试验为准

七、牛羊群感染防治方法

目前, 本病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 只有加强预防检疫。

(1) 定期检疫。刚出生的牛羊每年断乳后进行一次布氏杆菌病检疫, 成年牛羊两年检疫一次或每年预防接种而不检疫。对检出的阳性牛羊要捕杀处理, 不能留养或给予治疗。

(2) 免疫接种。当年刚出生的牛羊通过检疫呈阴性的, 用“猪2号弱毒活菌苗”饮服或注射。牛羊不分大小每只饮服500亿活菌, 疫苗注射, 每只牛羊25亿菌, 肌肉注射。

牛羊群受感染后无治疗价值, 发病后牛羊群防治措施是用试管凝集反应或平板凝集反应进行羊群检疫, 发现呈阳性牛羊均应及时隔离, 进行宰杀无害化处理, 严禁与健康羊接触。必须对污染的用具和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凝集反应阴性羊用布氏杆菌猪型2号弱毒菌或羊型5号弱毒苗进行免疫接种。

八、目前布病的防控途径

防控牛羊布病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是一项长期任务。布病防控关键是要做好动物检疫监管, 杜绝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流通或上市交易。同时布病防控工作重点是进一步扩大监测覆盖面, 增加检测频率和病畜的淘汰及无害化处理工作, 以早日控制其危害。

浅谈羊布氏杆菌病及诊治 篇4

1 病原

布氏杆菌是革兰阴性需氧秆菌, 有6个种, 19个生物型:牛种、羊种、猪种、绵羊种、犬种和沙林鼠种, 前5种感染家畜, 其中羊种的致病力最强, 牛型最弱, 猪型居中, 传染源以羊为主, 牛次之, 感染者以牧民、兽医、屠宰工人为多。

布氏杆菌呈球状, 无芽孢、无荚膜、无鞭毛, 非抗酸性。组织涂片或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 细胞内或培养物中常呈单个排列。布氏杆菌在干燥的土壤存活10d之久, 干热150℃消毒60min才能杀死, 煮沸15~25min才能杀死。临床上常用20%的漂白粉、0.5%过氧乙酸和10%氢氧化钠溶液消毒。

2 流行病学

本病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 性成熟后对本病极为易感。传染源主要是病羊及带菌羊, 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羊, 在流产和分娩时, 将大量病原随胎儿、羊水和胎衣排出。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病羊的生殖器官、内脏和血液。羊通过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感染。经皮肤、黏膜、呼吸道以及交配也能感染。人类则是通过与患病家畜的接触, 如加工病羊肉等消毒不严格, 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 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菌进入眼结合膜等途径, 也容易感染本病。

3 症状

引起母羊流产, 多发生于怀孕后第3~4个月;流产前, 发热, 卧地, 不喜吃草料, 喜喝水, 阴户发红, 流出黄红色液体;流产母羊常发生乳房炎、关节炎和水肿, 表现跛行;胎衣不下或部分或覆有纤维蛋白和脓液, 增厚, 有出血点;流产胎儿呈败血症变化;公羊睾丸肿大。

4 剖检

流产母羊胎衣停滞, 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黄色胶冻样浸润, 部分胎衣覆有纤维蛋白和脓液, 胎衣增厚, 并有出血点。流产胎儿呈败血症病变, 胎儿真胃中有微黄色或白色黏液及絮状物, 胃黏膜和浆膜上有出血点, 腹水、胸水微红, 皮下呈出血性浸润。肝、脾、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公羊可发生化脓坏死怀睾丸炎和副睾炎, 睾丸肿大, 后期睾丸萎缩。

5 诊断

5.1 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 流产胎儿、胎衣的病理特征、胎儿滞留及不育等进行初步诊断, 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5.2 实验室诊断

(1) 样品采集。做好个人防护工作:穿上防护服, 一次性口罩、手套及护目镜。血液采集方法:采血者用左手在采血部位稍下方 (近心端) 压住静脉血管, 使之充盈、怒张, 右手持采血针头, 沿颈静脉与皮肤呈45°角, 迅速刺入皮肤及血管内如见回血, 平行地将针头再伸入血管内1~2cm, 放开压迫脉管的左手, 收集血液。 (2) 细菌学诊断。取流产胎儿的胃内容物、脾脏、肝脏、淋巴结、胎膜、羊水、胎盘坏死部分等组织抹片, 用柯氏染色法染色, 染色, 常见成丛的红色球杆状布氏杆菌, 其他菌呈绿色。 (3) 变态反应诊断。羊群检疫运用此法。 (4) 凝集反应。常用的有GB/T18646-2002《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血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在4~8min应可以看到结果。 (5) 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细菌, 即PCR法。

6 预防

6.1 保护健康羊群

对从未发生过布氏杆菌病的健康羊群疫苗接种。必须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和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禁止从疫区引进羊, 必须引进种羊或补充羊群时, 要严格进行检疫。羊隔离饲养2个月, 全群2次免疫学检查阴性者, 才可以与原有的羊混群饲养。

6.2 定期检疫

对羔羊每年断乳后进行1次布氏杆菌病检疫, 成羊每年进行2次检疫, 对检出的阳性羊要及时捕杀处理, 不能留养或给予治疗。

6.3 免疫接种

当年新生羔羊通过检疫呈阴性的, 用“布氏杆菌2号弱毒活菌苗”饮服或注射。如羊群大, 可按全群羊数计算所需菌苗量, 山羊、绵羊不分大小每只饮服500亿活菌, 将所需菌苗拌入水中, 让全群饮服, 或拌饲料内让全群采食;如果羊群小, 可用注射器将菌苗逐头注人口内或将菌苗加入清水中, 逐头灌服, 或加入饲料中逐头喂服。肌内注射, 山羊25亿菌/只, 绵羊50亿菌/只。

一例犬真菌与螨虫混合感染并发脓皮病诊治

鲁金波杜立银* (内蒙古民族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通辽028040)

中图分类号:S858.2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1733 (2012) 03-0030-02

脓皮病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化脓性疾病, 又称为化脓性皮炎。根据致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的和继发性脓皮病。本文所描述得的就是一例由真菌和螨虫混合感染后继发性脓皮病。在治疗过程中, 根据病情和药敏试验的结果, 调换局部涂抹和全身抗菌消炎的药物,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目前犬脓皮病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疾病。使犬主较为困惑, 它不仅病因多, 病原间交叉感染, 是高度接触性的人畜共患病, 而且病情顽固, 病程长, 治愈率较差, 经常复发, 预防效果也不理想。引起皮肤病的病原很多, 通过病犬皮肤临床诊断和病原体检查, 常见的有细菌、真菌、螨虫等, 感染率高, 危害大。而多数是混合感染, 如不及时治疗或用药不当, 就会使犬自身啃挠导致皮肤溃破细菌感染化脓, 引发脓皮症。2011年3月15日, 笔者诊治了一例蒙古系成犬 (14个月) 患皮肤病的病例, 现介绍如下:

1发病经过

该犬前来就诊时发现在面部、耳朵、四肢、前胸、背部、腹下、腋窝、大腿内侧和尾根等局部, 剧烈的瘙痒。表现脱毛、抓痒、毛囊红肿、脓疱, 最初先从眼周围、上下颌、唇周围开始, 后来严重时扩散到颈部、四肢、腹下部、股内侧及四肢游离部, 引起皮肤变厚、红肿、皮脂渗出、皮屑脱落, 有小脓肿, 皮肤瘙痒、色素沉着。经确诊为螨虫和真菌混合感染的皮肤病。通过4周的治疗, 病情得以缓解, 基本稳定。并下医嘱该病犬不能种用或怀孕, 以免影响治疗。但由于犬主没有看管好而使该犬意外怀孕, 而且在怀孕期间也不能通过各种途径给药, 使病情恶化, 然后蔓延到全身。直到病犬分娩后再次来动物医院诊治。

2诊断

2.1临床诊断该病犬在上次发病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病

*通讯作者

6.4 发现有阳性羊时, 应立即清除和隔离受感染的动

物, 限制动物移动。将病羊隔离, 并对畜舍、墙壁、动物场、用具等进行严格消毒。对流产的胎儿、胎衣、胎水及分泌物等做好妥善的消毒处理, 另外流产胎儿要与情, 表现为喜睡不愿运动, 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 机体消瘦, 前后肢不敢着地或交替附地, 前肢肩关节以下和后肢髋关节以下各个关节出现肿胀, 肿胀最严重部位比正常部位的周长长3cm, 皮肤发红, 触之有热痛感和捻发音, 剧烈瘙痒, 患病犬不断啃咬和摩擦患部, 因啃咬或摩擦而出血。病犬由四肢末端, 面部, 耳部, 腹侧和腹下部脱毛, 大量皮屑, 最后形成结痂, 并蔓延至全身。由于继发细菌感染, 表面形成黄色痂皮, 皮肤增厚, 尤其是面部的皮肤增厚明显, 被毛脱落。颈部和胸部皮肤形成皱褶和皱裂及小脓疱和脓疱疹, 造成局部出血, 渗出, 有不同程度的脱屑、毛干变脆易断, 毛根易脱, 毛囊发炎, 严重的表现为大面积脱毛, 脱毛区红色丘疹变大, 从粟粒到铜钱大小不等。皮肤隆起, 发红, 结节病灶。皮肤上可见到红疹, 脱毛区覆盖着结痂, 刮去痂皮显露出潮红色化脓溃疡灶。

2.2实验室诊断用消毒好的钝性刀片在皮肤的患部、病健结合部稍用力刮擦, 刮擦表面直到出现渗血为止, 不同部位取两处, 将刮下的病料送实验室备检。 (1) 刮取患部皮肤边缘皮屑, 放置在载玻片上, 滴加10%Na OH溶液2滴, 在微弱火焰上加热, 使皮屑软化透明, 覆盖玻片, 低倍镜下观察, 发现黄色小抱子菌, 可初步诊断为真菌感染。 (2) 将刮取物放在载玻片上滴加2~3滴50%甘油, 加盖玻片, 在显微镜下检查, 发现螨虫虫体, 可初步诊断为犬螨虫感染。 (3) 从病变部采取皮屑、结节、脓汁, 通过分离培养和生化试验, 制成涂片标本, 进行革兰氏染色, 镜检结果为典型革兰氏阳性球菌, 呈葡萄状排列, 故确定为葡萄球菌感染引发的脓皮病。

通过临床检查结合实验室诊断, 可确诊该病犬患螨虫和真菌混合感染, 继发细菌感染脓皮病。

3临床治疗

3.1局部治疗由于患病部位伤口已较深, 首先用用双

浅谈羊布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5

1 流行病学

羊布氏杆菌病主要由患本病的家畜在同种或异种间传播, 病菌随病羊的粪便和尿液等排出体外, 污染饲料、饮水, 当母畜流产时, 大量病菌随流产胎儿、胎衣和子宫分泌物向体外排出, 可认为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各种年龄的羊均可感染本病。

2 临床症状

该病在临床上呈现隐性经过, 通常见不到明显的临床症状。病羊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 母羊发生流产, 公羊发生睾丸炎和关节炎为特征。

3 发病原因

3.1 羊摄入了被污染的水、饲草、饲料引起。

3.2 接种羊布氏杆菌疫苗失败引起。

3.3 引种不当引起。从没有经过检疫和法定资质的地方或饲

养场引种, 引入了带菌羊或隐性羊, 在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 继发本病发生。

4 病理变化

淋巴结主要表现慢性增生性淋巴结炎。增生显著时整个淋巴窦内充满增生性细胞;肺脏比较多见的是布氏杆菌病性增生性结节;肾脏多呈慢性间质性肾炎;心脏表现间质性心肌炎为主要表现形式;子宫妊娠期间的胎膜和子宫内膜是最易受侵害的器官, 呈化脓坏死性炎症。

另外, 在重症的病例, 可以发生浆液-化脓性关节炎和滑液囊炎。

5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可初步怀疑本病。但要确诊必须通过实验室诊断。

6 防控

我们应该本着“预防为主”的方针, 坚持自繁自养, 确实加强检疫和疫病防控。

6.1 严格消毒、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对病畜的流产物和死畜要按照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深埋, 对污染的水、饲草、饲料和环境要进行彻底的消毒。羊布氏杆菌病病原菌对外界环境有着很强的抵抗力, 如在胎衣中能存活4个月;在水、土壤、尿中存活3个月;在皮毛上存活1~4个月。布氏杆菌的弱点是对热敏感, 70℃10min就可以死亡;阳光直射1h马上就可死亡在腐败病料中迅速失去活力, 一般常用的消毒药就能很快将其杀死。

6.2 加强检疫

(1) 要对发生过本病疫区内的所有易感家畜均要进行布病检疫; (2) 开展每年羊布氏杆菌病定期检疫制度。对检出的阳性羊要坚决淘汰; (3) 要进一步加强外来畜禽的检疫工作, 严防外来传染源的输入。根据笔者多年来的社会调查和在基层工作经验, 有近60%的疫情是从外来输入的。所以说加强对调入调出畜禽的管理非常重要, 要建立畜禽调运准入制度。

6.3 免疫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6.4 建立健康羊群

浅谈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篇6

一、流行特点

母羊较公羊易感,成年羊较羔羊易感。病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该菌存在于流产胎儿、胎衣、羊水、流产母羊的阴道分泌物及公羊的精液内,多经接触流产时的排出物及乳汁或交配而传播。本病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新疫区常使大批妊娠母羊流产;老疫区流产减少,但关节炎、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屡配不孕和睾丸炎等逐渐增多。

二、临床表现

母羊流产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产出死胎或弱胎。胎儿若不排出,可能形成木乃伊化,但多发生腐败而排出恶臭液体。母羊流产后常伴有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或者子宫蓄脓长期不愈,甚至因慢性子宫内膜炎而造成不孕。患病公羊常发生睾丸炎或附睾炎。睾丸肿大,触之疼痛,阴囊增厚硬化,性机能降低,甚至失去配种能力。

三、防治方法

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是国家规定的重点检疫和防治对象。羊患病后,则体质瘦弱,繁殖能力下降,寿命变短,饲养费用增加,给养羊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防治本病对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养羊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防治本病主要是保护健康羊群、消灭疫场的布氏杆菌病和培育健康羔羊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如下:

1.加强检疫,尽早做好检测和诊断工作,如一旦发现母羊疑似感染布氏杆菌病而引起母羊发生流产的,应对全群羊只进行净化,发现感染和疑似感染的病羊进行扑杀,对其他羊只采用布氏杆菌羊型5号弱毒苗进行免疫,以确保羊群健康。

引种时检疫,引入后隔离观察1.5个月,5%进行检测布病,确认健康后方能合群。

2.定期预防注射,如猪布鲁氏菌2号弱毒活苗和马耳他布鲁氏菌5号弱毒活苗。

3.严格消毒,对病羊污染的圈舍、运动场、饲槽等用5%克辽林、5%来苏儿、10%~20%石灰乳或2%氢氧化钠等消毒;病羊皮用3%~5%来苏儿浸泡24小时后利用;乳汁煮沸消毒;粪便发酵处理,培育健康羔羊。

4.对流产后继发子宫内膜炎的病羊可用1%高锰酸钾冲洗子宫和阴道,1~2次/天,经2~3天后隔日1次,直至阴道分泌物流出为止。严重病例可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对于广大散养户来说,怀疑或确诊为布病后,尽量及时淘汰。

羊布氏杆菌病 篇7

上述3种布氏杆菌, 对人均具有感染性, 其中以羊型布氏杆菌感染后病较重, 猪型次之, 牛型最轻。家畜感染, 消化道是主要的传染途径;其次是生殖道、皮肤和粘膜。病畜和带菌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人除了由于误食病畜的乳肉食品而受到感染外, 与人的服务职业性关系极为密切。如兽医工作人员在忽视防护与消毒的情况下, 为病畜接产和护理;畜产品加工厂的工作人员接触带菌的皮毛或吸入带菌的皮毛灰尘;屠宰加工厂的屠宰加工人员直接接触病肉或病畜内脏;检疫人员为屠畜测温, 以及饲养人员经常接触病畜等等。

1 宰前鉴定要点

1.1 流产是羊、牛、猪的最明显的症状。

在流产前数日即可见阴唇和乳房肿胀, 腰部下陷, 甚至后驱麻痹。检查阴道粘膜可见充血, 并有粟粒大的红色结节, 阴道流出污灰白色粘液。流产后常见胎衣滞留, 并持续排出污秽的灰红色恶臭的液体。

1.2 公畜多呈单侧睾丸明显肿大, 触诊坚硬, 有时不带有波动感。

1.3 病畜的腕关节和膝关节肿胀明显 (特别是羊) , 触摸有痛感。

病畜多有跛行或持续伏卧而不愿站立。

1.4 马的布氏杆菌病主要是由牛布氏杆菌所引起的。

在临床上没有生殖器官发病的症状, 有的表现在项、颈和髻甲部有脓性滑液囊炎, 切开脓肿可见流出清亮能拉成细丝的或黄琥珀色粘性的渗出液, 其中含有“米粒”状物。有的脓肿自然破溃形成瘘管, 流出含有纤维凝块黄色的粘稠液体。

2 宰后鉴定要点

各种病畜在患布氏杆菌之后, 都可能出现形式上基本一致的、具有证明本病的特异性病理变化。但这些变化比较微细, 其形态的变化往往仅能在组织学上见到, 而在肉眼观察上是极为困难的, 然而, 少数严重的病例有时肉眼也可以见到一些病理变化, 但极易与某些疾病的病理变化相混淆。因此, 在宰后检验中肉眼判定是比较困难的, 但当发现屠体有下列病变之一时, 在鉴别诊断中应考虑布氏杆菌病的可能性。

2.1 牛、羊患阴道炎、子宫炎、睾丸炎;

猪患阴道炎、睾丸炎及副睾炎、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颈部及四肢肌肉变性。

2.2 肾皮质出现荞麦粒大小的灰白色结节。

2.3 管状骨或椎骨中积脓或形成外生骨疣, 以至使骨外膜出现高低不平现象。

为了确诊可作病变组织的印压片或脓肿涂片, 用沙黄-孔雀绿染色液染色镜检, 布氏杆菌呈蓝色, 而背景或其他细菌呈红色。

3 卫生评价与处理

3.1 宰前检验确诊为本病的屠畜, 必须送交急宰做无公害处理。

3.2 宰后确诊为布氏菌病的屠畜, 其胴体、内脏经有效高温处理或腌制60 d后出场;

生殖器官及乳房作工业用或销毁;毛皮盐渍90 d后出场;内分泌腺不能作制药用, 血液作工业用。宰前血清学或变态反应, 诊断为阳性而无临床症状, 宰后检验也无病变的屠畜, 其生殖器官与乳房作工业用或销毁, 胴体和内脏不受限制出场。但母牛与羊的胴体、内脏, 必须经有效高温处理后出场。

3.3 对病畜屠宰加工的人员和卫生检验人员必须作好严密防护。

羊布氏杆菌病 篇8

盘县地处滇、黔、桂三省结合部, 牲畜交易频繁, 且每年都从省外引进种羊及商品羊群, 动物疫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为摸清近几年来盘县羊布氏杆菌病的流行情况, 及时消灭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为该病防控及净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012—2015年对全县37个乡 (镇) 的羊群定场、定户采样进行血清学调查。主要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进行初筛, 出现阳性再用试管凝集试验作进一步确诊。经检测, 在本县辖区的规模养殖场及散养农户中均检测出布病阳性病例, 规模养殖场阳性率高于散养农户, 说明盘县羊布病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须加大监测及处置力度。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待检血清样品的采集 血清样品采自盘县境内21个规模养殖场、45个农村散养户, 共采集血清4 948份, 其中山羊血清2 968份, 绵羊血清1 980份。每次采集的血清样品定场、定户, 羊群重点以县境外购入或曾出现过流产现象的羊及同群羊为主。血清分离后放置冷藏箱待检, 并作好采样、检测详细记录。

1.2诊断试剂 布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布病试管凝集试验的抗原、阳性血清、阴性血清来源于中牧成都有限公司和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由贵州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提供。

1.3检测方法 按照国家标准动物布病诊断技术 (GB/T18646—2002) , 先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RBT) 进行初筛, 阳性样品再用试管凝集试验 (SAT) 检测, 以SAT的阳性结果作为羊布病阳性的判断依据。每次血清检测均设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在阴性与阳性对照成立的情况下, 对被检血清进行判定。

2监测结果

2.1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方法进行布鲁氏菌抗体检测, 共检测血清4 948份, 检出阳性134份, 结果见表1。

注:同列不同的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0.05)

2.2采用试管凝集试验方法进行布鲁氏菌抗体检测, 共检测血清4 948份, 检出阳性123份, 结果见表2。

注:同列不同的大写字母表示不同组之间差异显著 (P<0.05)

2.3采用试管凝集试验方法进行布鲁氏菌抗体检测, 共检测血清4 948份, 通过对不同日龄、品种及饲养方式的比较, 得出不同结论, 结果分别见表3、表4、表5。

注:同列不同的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0.05)

3监测分析

3.1由表3、表4可知, 随着日龄的增加, 羊群对该病感染的机会就越高, 山羊和绵羊的易感性有一定差异,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种动物宿主对同一病毒株易感性的不同。

3.2由表5可知, 自繁自养的羊共检测2 980份, 阳性0份, 阳性率为0%;外地购入的羊共检测1968份, 阳性数123份, 阳性率6.25%。这主要是近年来盘县从省外引进大量的羊, 养殖场 (户) 防控意识淡薄, 未经检疫就盲目引进, 羊群引入后未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落地检疫, 没有进行隔离观察, 从而将病原带入。

4防控措施

4.1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成立布病专项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对该病防控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加大防控经费投入, 建立阳性畜扑杀补偿机制, 并提高扑杀补偿标准, 确保防控工作顺利进行。利用媒体、召开培训会和春秋两季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等机会, 加大动物疫病的宣传力度, 让基层兽医技术人员和规模场户明白疫病监测的意义及对养殖生产的帮助。

4.2加强检疫及饲养管理, 提倡自繁自养。若确需引种, 应严格检疫, 对跨省引进的种用、乳用动物要严格引种审批制度;调入动物严格实行落地报告和监管制度, 调运动物为牛、羊的, 要查验布病检测报告并在隔离期满后方可混群饲养。

4.3加强对健康羊群的监测及无害化处理工作力度, 每年检测1~2次, 对检出的阳性羊群要立即淘汰, 及时扑杀, 同时做好消毒及无害化处理工作, 并对圈舍及污染场所、生产工具等进行彻底消毒。对检出阳性动物的同群畜要实施隔离和跟踪监测, 严禁调运或移动, 直至在规定时间内不再检出阳性方可恢复正常生产。

4.4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定期消毒羊舍、运动场和用具, 每半年进行1次大清扫、大消毒, 平时每周消毒1~2次, 冬天封闭期每周消毒2~3次。每栋羊舍内的工具不得交叉使用, 且需保持干燥;饮水槽和食槽需每2周消毒1次;医疗器械等使用之前进行消毒, 用后立即清洗消毒。羊场每批羊出栏后羊栏先经过严格清洗, 再用高效的消毒剂进行严格消毒, 并空圈1周后方可进羊。

上一篇:提高人工效率下一篇:农村幼儿英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