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的护理

2024-05-27

布氏杆菌病的护理(精选8篇)

布氏杆菌病的护理 篇1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羊感染后, 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本病分布很广, 不仅感染各种家畜, 而且易传染给人。

1 病原

布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 为布氏杆菌属。本届细菌为非抗酸性, 无芽孢和荚膜及鞭毛, 呈球杆状。组织涂片或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 且见于细胞内, 培养物中多单个排列。布氏杆菌在土壤、水中和皮毛上能存活几个月, 一般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

2 流行特点

母羊比公羊易感, 成年羊比羔羊易感。病畜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病菌不定期随乳汁、精液、脓汁排出体外、母牛流产时可随胎儿、胎衣、羊水、子宫和阴道分泌物等排出体外。在缺乏消毒和防护的条件下进行接生和护理病畜, 易造成工作人员感染和传播本病。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 其次经皮肤、黏膜及生殖道感染也较常见。某些吸血昆虫也可能传播本病, 自然交配可相互传染。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3 临床症状

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怀孕羊发生流产是该病的主要症状, 多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 少数病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剖检常见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黄色胶样浸润, 其中有部分覆有纤维蛋白和脓液, 胎衣增厚, 并有出血点。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 浆膜与黏膜有出血点与出血斑, 皮下和肌肉间发生浆液性浸润, 脾脏和淋巴结肿大, 肝脏出现坏死灶。公羊患病时, 可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和副睾炎, 睾丸肿大, 后期睾丸萎缩, 关节肿胀且不育。

4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发生在生殖器官。胎盘绒毛膜下组织呈黄色胶样浸润、充血、出血、水肿、糜烂和坏死, 胎衣增厚, 布有出血点。胎儿皮下和肌肉有出血浸润, 真胃中有淡黄色或白色粘液絮状物, 脾和淋巴结肿大, 肝脏出现坏死灶, 肠胃和膀胱黏膜及黏膜下有出血斑点。公羊睾丸有出血点、坏死灶及组织增生。

5 诊断要点

病原检查可取胎盘绒毛叶组织、流产胎儿胃液或阴道分泌物作抹片, 用改良的齐尔-尼尔森石炭酸复红原液 (碱性复红1g, 溶于10m L纯乙醇中, 加入90m L 5%的石炭酸水溶液, 混匀即成) 的1:10稀释液染色10min, 用0.5%醋酸溶液脱色20s, 冲洗后, 用1%美蓝复染20s, 镜检。布氏杆菌染成红色, 背景为蓝色。布氏杆菌大部分在细胞内, 集结成团, 少数在细胞外。衣原体和胎儿弧菌也引起流产, 在抹片中染成红色, 但形态与布氏杆菌不同。

急性期采集血液, 慢性期采取骨髓, 接种于双相肝浸液培养基 (一半斜面, 一半液体) 置37℃、10%CO2环境中培养, 每隔2d检查1次, 如无细菌生长则摇荡培养基, 使液体浸过斜面上, 有细菌生长, 可依鉴定项目确定是否为布氏杆菌。经过1个月培养无细菌生长, 可报告阴性。

流行病学资料, 流产胎儿、胎衣的病理损害, 胎衣滞留以及不育等都有助于布氏杆菌病的诊断, 但确诊只有通过实验室诊断才能得出结果。

布氏杆菌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很多, 除流产材料的细菌学检查外, 以平板凝集反应简便易行。绵羊和山羊的大群检疫也可用血清平板凝集试验和变态反应检查。近年来, 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抗体法等也在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6 防治措施

6.1 预防

对从未发生过布氏杆菌病的羊群, 坚持自繁自养, 不从疫区引进羊只;引进的羊只须在隔离条件下检疫, 确定无感染后方可混群。

对于受本病威胁的羊群, 每年用凝集反应或变态反应定期进行2次检疫, 检出的阳性病羊立即淘汰, 可疑病羊应及时严格分群隔离饲养, 等待复查。受污染的羊舍、运动场、饲喂用具等用5%克辽林或来苏儿溶液、10%~20%石灰乳、2%氢氧化钠溶液等消毒。流产胎儿、胎衣、胎水及分泌物等应深埋处理。

布氏杆菌病常发地区, 每年应定期对家畜进行预防接种, 接种过疫苗的不再进行检疫。

6.2 防制布氏杆菌猪型Ⅱ号菌苗皮下或肌肉注射, 每只山羊25亿菌, 绵羊50亿菌。处理后免疫期均为3年。

将布氏杆菌猪型Ⅱ号菌苗拌入饲料中饲喂, 绵羊每只用量100亿活菌。在喂药前后数天内应停止使用含抗生素添加剂的饲料、发酵饲料或热饲料。

将山羊或绵羊赶入室内并关闭门窗, 每只羊用布氏杆菌猪型Ⅱ号菌苗20~50亿活菌用水稀释后喷雾, 保持羊只在室内20~30min (孕羊除外) 。

用布氏杆菌羊型5号菌苗, 每只羊皮下接种10亿菌, 室内喷雾25亿菌, 饮用或灌服250亿菌。

布氏杆菌病的综合防控措施浅谈 篇2

关键词:布氏杆菌;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防控措施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地方性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主要特点是对生殖器官造成危害,引起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性病变。布氏杆菌病又称“波状热”或者“布病”。近年来在我市时有发生,给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病牛羊发病较多,人感染布病多是在疫病流行过程中感染的,产羔期最易感染。

1 病原

布氏杆菌病的病原为布氏杆菌,呈短杆状或球杆状,不产生芽胞,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目前存在的有六种,在我国发现的主要有三种,主要是羊、牛、猪三型。此杆菌对各自对应的动物有很强的毒力,而对其他的动物毒力很小。羊型布氏杆菌对人的致病作用最强,当人们赤手接羔、或处理流产物时,就有可能通过受伤的皮肤感染,或与家畜密切接触后不洗手就吃东西、揉眼睛、抠鼻子等都可能引起感染,人们食用带菌未经煮熟的奶、肉等也可引发此病。布氏杆菌对外界的抵抗能力很强,在干燥的土壤、粪水中可以存活几个月之久,但是对高温、腐败、发酵的抵抗力较弱,一般的消毒剂在数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就可以将此菌杀死。

2 流行特点

多种动物对牛、羊、猪等三种布氏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感受性,但是自然病例主要见于牛、山羊、绵羊和猪,一般情况下,母畜和公畜相比,母畜易感;成年家畜和幼畜相比,成年家畜容易感染;此病的传染源就是病畜和带菌动物。该菌主要存在于子宫、胎膜、乳腺、睾丸、关节囊等处,随着乳汁、精液、脓汁排出体外,尤其是在母猪流产后随着胎儿、胎衣、羊水等排出,产仔季节、畜群发生大量流产时,是此病大规模传播的时期。

此病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交配)或者接触被污染了的饲料、饮水、土壤等间接传染。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次是生殖道和皮肤、黏膜等。蚊虫叮咬也可以传染此病;牛羊一起放牧或者一起饲养,也有可能相互之间传播;动物感染此病可以传递给人,人之间相互传染的想象很少见。

3 临床症状

布氏杆菌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有的15 d左右,长的可以达到半年之久。此病的典型症状就是流产,但也不是必有的症状,多数病例是隐性感染。流产以前,怀孕母畜表现为食欲减退、喜喝水、精神萎靡不振、阴道黏膜肿胀,流出黄色的黏液。母羊流产多发生在怀孕3~4个月、母牛多发生在怀孕5~7个月、猪多发生在怀孕30~50 d或者80~110 d。流产以后常会发生胎衣不下,同时阴道内也流出红褐色的液体,恶臭气味,持续大约15~25 d时间,也有的子宫长期有脓,不容易治愈,从而引起子宫内膜炎,影响配种受胎。公畜感染此病以后,容易得睾丸炎或者附睾炎,行走困难,采食量降低,逐渐瘦弱,失去配种能力。还有的病畜有支气管炎、关节炎等症状。和病畜接触的人也很容易感染此病,人感染布病以后,经常发病慢,开始症状轻微,没有明显的感觉。有的有低烧、头晕的现象;症状明显的反复发烧、多汗、关节疼痛。

4 剖检特点

布氏杆菌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子宫内部的变化,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性病变,浆膜和黏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组织发生浆液出血性炎症,胸腹腔有微红色积液,肝、脾、淋巴结肿大。流产之后继发子宫炎,子宫体积增大、内膜充血、肿胀。公畜睾丸肿大,切面可见坏死病灶和化脓灶。

5 诊断方法

布氏杆菌病的最重要的症状就是流产,再结合流行特点、胎膜的变化,可以做出初步判断。要想确诊要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有细菌学、血清学、变态反应等,其中平板凝集试验或试管凝集试验最常用,也比较准确。

6 防控措施

对于布氏杆菌病,没有好的药物进行治疗,只有加强预防检疫,防止此病的发生。

1)有防疫部门对畜群定期检疫,尤其是在此病的流行地区,来净化畜群,检出的病畜,应严格隔离饲养,固定放牧和饮水场。被污染的畜舍、用具等要彻底消毒,流产的胎儿、胎衣及产道分泌物要深埋。每年配种以前,种公畜必须检疫,确认健康的才可以配种。

2) 严禁买卖病畜,从外地引入新畜时,要检疫合格,并隔离饲养30 d,没有异常情况出现,方可并群饲养。

3) 健康的牛羊要定期进行布病预防接种工作,注射过菌苗的家畜,不在进行检疫。常用的疫苗有冻干布氏杆菌猪2号弱毒菌苗、冻干布氏杆菌羊5号弱毒菌苗、布氏杆菌19号弱毒菌苗。

4) 对病畜的处理,病畜检出头数不多,而且利用价值不大时,以淘汰屠宰为主。如果病畜数量加多,并且又有特殊价值的时候,可以隔离,对症治疗。对流产并伴有子宫内膜炎的家畜,可以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0.02%的呋喃西林溶液清洗阴道和子宫。严重的病例可以用抗菌素或者磺胺类药物治疗。

牛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 篇3

牛羊布氏杆菌病是牛羊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主要侵害生殖系统, 牛羊感染后, 以母牛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

布氏杆菌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其特点是生殖器官和胎盘发炎, 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症。

二、病原

病原为布氏扦菌。它存在于病畜的生殖器官、内脏和血液。该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 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37天, 在冷暗处和胎儿体内可存活6个月。1%来苏尔, 2%的福尔马林, 5%的生石灰水15分钟可杀死病菌。

三、传播途径

布氏杆菌首先感染家畜, 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但怀孕的母畜则极易引起流产或死胎, 所排出的羊水、胎盘、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杆菌, 特别有传染力, 而其皮毛, 尿粪, 奶液中均有此菌。人通过与家畜的接触, 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 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菌进入眼结合膜等途径, 皆可遭受感染。

布氏杆菌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系统黏膜及损伤甚至未损伤的皮肤等多种途径传播, 通过接触或食入感染动物的分泌物、体液、尸体及污染的肉、奶等而感染;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如牛羊群共同放牧, 可发生牛种和羊种布氏杆菌的交叉感染。动物布氏杆菌可传给人类, 但目前还未发现人传人的现象。

四、牛羊群发病特点

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畜及带菌动物, 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 在流产和分娩时, 将大量病原随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本病主要通过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 经消化道感染, 经皮肤、粘膜、呼吸道以及生殖道 (交配) 也能感染。与病羊接触、加工病羊肉而不注意消毒的人也易感本病。本病不分性别年龄,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母牛羊较公牛羊易感性高, 性成熟极为易感, 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 也可经配种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 首先表现孕羊流产, 开始仅为少数, 以后逐渐增多, 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

五、牛羊群感染症状

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怀孕牛羊主要症状是发生流产, 但不是全部的症状, 流产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 有时患病牛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 公牛羊发生睾丸炎, 少部分病牛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

本病无明显症状, 而首先被注意到的症状是流产。流产前食欲减退、口渴、萎顿、阴道流出黄色粘液。流产多发生于怀孕后的第三个月、第四个月。流产母牛羊多数胎衣不下, 继发子宫内膜炎, 影响受胎。公牛羊表现睾丸炎, 睾丸上缩, 行走困难, 拱背, 饮食减少, 逐渐捎瘦, 失去配种能力。其它症状可能还有乳房炎、支气管炎、关节炎等。

六、牛羊群感染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流产胎儿及胎膜的变化即可确诊。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血清学诊断, 其中以平板凝集试验或试管凝集试验为准

七、牛羊群感染防治方法

目前, 本病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 只有加强预防检疫。

(1) 定期检疫。刚出生的牛羊每年断乳后进行一次布氏杆菌病检疫, 成年牛羊两年检疫一次或每年预防接种而不检疫。对检出的阳性牛羊要捕杀处理, 不能留养或给予治疗。

(2) 免疫接种。当年刚出生的牛羊通过检疫呈阴性的, 用“猪2号弱毒活菌苗”饮服或注射。牛羊不分大小每只饮服500亿活菌, 疫苗注射, 每只牛羊25亿菌, 肌肉注射。

牛羊群受感染后无治疗价值, 发病后牛羊群防治措施是用试管凝集反应或平板凝集反应进行羊群检疫, 发现呈阳性牛羊均应及时隔离, 进行宰杀无害化处理, 严禁与健康羊接触。必须对污染的用具和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凝集反应阴性羊用布氏杆菌猪型2号弱毒菌或羊型5号弱毒苗进行免疫接种。

八、目前布病的防控途径

防控牛羊布病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是一项长期任务。布病防控关键是要做好动物检疫监管, 杜绝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流通或上市交易。同时布病防控工作重点是进一步扩大监测覆盖面, 增加检测频率和病畜的淘汰及无害化处理工作, 以早日控制其危害。

布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控 篇4

布氏杆菌病又名传染性流产病, 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传染病, 在家畜中以牛、羊、猪易感。病的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流产、不孕, 人感染该病则引起波浪热以及寒战、衰弱、头痛、关节痛、脾脏大等一系列严重病变, 一旦发生疫情, 将会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威胁, 下面介绍一下该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 流行病学

(1) 易感动物在家畜中牛、羊、猪及马属动物均可感染该病。

(2) 传染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皮肤和黏膜而传染, 交配传染属少数, 羊主要以呼吸道传染为主。

(3) 该病发生的因素年龄:性器官未成熟的幼畜有一定的免疫性, 第一胎怀孕母畜最为易感;性别:公畜感染一般比母畜低, 饲养管理:没有严格的预防措施、管理粗放等因素均可感染该病。

2. 病理变化

牛、羊流产的胎衣绒毛膜呈黄色胶样浸润, 有些部位附有纤维素絮状物和脓汁, 有时胎膜厚并有出血, 在胎儿的皮下呈浆液性浸润;胃内常含有黄色或白色黏性絮状物质, 胃、肠、膀胱的浆膜下和黏膜常有出血点;胸腔和腹腔内有纤维素凝块和淡红色液体;淋巴结和脾脏增大, 常有炎性坏死灶。猪感染该病可见子宫内膜有粟粒大淡黄色小脓肿, 除此以外还有关节炎、胎膜充血和水肿, 表面覆盖渗出物, 胎儿有时木乃伊化。

3. 临床症状

就羊而言, 布氏杆菌病的主要症状为流产, 主要在怀孕的第4个月, 多数病羊发生角膜炎和顽固性支气管炎, 山羊较绵羊为多见。牛发病后流产主要在妊娠后4~5个月, 流产前数日可见阴道黏膜肿胀、发红、并流出黄色黏液, 乳房肿胀、乳量减少、产死胎, 配种后难受胎, 多为流产。

4. 诊断

该病的诊断应从多方面考虑, 主要是母畜的流产和不孕及子宫炎, 公畜的睾丸炎, 同时还可用平板凝集反应确诊该病。

5. 防控措施

(1) 定期检疫该病流行地区的家畜每年可用凝集反应进行一次检疫, 对检出的病畜, 严格隔离饲养, 固定放牧区和饮水点, 严禁与健康家畜接触, 对检出的阴性家畜, 应定期进行免疫接种, 从外地购入的家畜须隔离观察一个月, 并作血清检查, 健康者方可入群, 染病畜隔离饲养。

(2) 定期注射疫苗对阴性家畜, 每年进行免疫接种, 注射布氏杆菌疫苗, 牛每头注射3 m L, 猪每头注射2 m L, 羊每头注射1 m L;染病家畜, 牛每头注射4 m L, 猪每头注射3 m L, 羊每头注射2 m L。经过一个多月的隔离饲养后, 作第2次血清平板凝集反应, 阴性畜可与健康畜合群饲养, 阳性畜隔离饲养甚至无害化处理。

(3) 严格消毒对检出的阳性反应病畜, 应隔离饲养, 对病畜污染的料槽、圈舍、饮水器具、垫草用消毒液进行全面的消毒, 每天1次, 连续7 d后, 对病畜产出的流产胎儿深埋处理, 粪便要发酵处理。

布氏杆菌病的研究及其防治 篇5

1 布氏杆菌的生理特点

布氏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专性需氧, 不形成芽胞。根据其病原性、生化特性等不同, 可分为6个种20个生物型, 其中羊种布鲁氏菌3个型、牛种布鲁氏菌9个型、猪种布鲁氏菌5个型, 还有犬种布鲁氏菌、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2]。布氏杆菌对各种物理和化学因子比较敏感。用巴氏消毒法70℃、10min可杀灭该菌, 高压消毒瞬间死亡。布氏杆菌对寒冷的抵抗力较强, 低温下可存活1个月左右。该菌对消毒剂较敏感, 2%来苏儿在3min之内即可将其杀死。该菌在自然界的生存力受温度、湿度、酸碱度影响较大, p H值7.0及低温下存活时间较长。

布氏杆菌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能侵害多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类。家畜的感染总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单一感染型和交差感染型。前者指家畜感染本种布氏杆菌, 后者指由于牛、羊群共同放牧, 通过相互间的接触造成羊群既感染羊种布氏杆菌又感染牛种菌, 或牛群既感染牛种菌又感染羊种菌等。牛、羊布氏杆菌均可以感染人类。

2 症状

2.1 临床症状

羊、牛、猪感染时临床表现主要为流产, 多发生在妊娠的中后期, 流产胎儿多已死亡, 成活者虚弱发育不良, 产后阴道持续排出黏液或脓液, 出现慢性子宫炎的表现, 致使病畜不孕。人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盗汗、关节痛等症状[3]。患病公畜睾丸发炎肿大、质地坚硬、附睾脓肿, 触诊局部发热、有疼痛感。有关节炎时易出现跛行, 尤其是后肢多发。

2.2 病理症状

致病布氏杆菌通过在胎盘滋养层定植引起雌性动物流产以及雄性动物不育。人感染B.abortus或B.Melitensis后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甚至威胁生命。大部分病人表现全身症状, 如发热、不舒服、出汗或淋巴结病、肝脾大, 严重的通常伴随骨关节的问题和睾丸炎 (雄性) , 更严重的和难治疗的合并症包括:脊椎炎、神经性布病肝脓肿和心内膜炎[4]。尽管病人已大量用药, 但该病还是很易复发。B.melitensis、B.abortus和B.suis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具有潜在威胁的生化武器, 被列为B类传染病源。布氏杆菌易形成气溶胶, 易用来发展生化武器。和其他生化武器相比, 布氏杆菌的传播时间相对长, 需9~60d。因此, 在实际中布氏杆菌作为生化武器仅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 致病因子

主要包括控制脂多糖合成基因、Bvr R/Bvr S双组分调控蛋白基因、vir B介导的IV型分泌系统、环β-1, 2葡聚糖、磷酸卵磷酯、bac A基因、H2O2酶、gro E、htr A、dna K、SOD、rec A、omp25等[5]。

3.1 脂多糖

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由疏水脂质A结合带电荷的、紧密浓稠的低聚糖核心, 即有 (smooth-LPS) 或没有 (roughLPS) 亲水的O2多糖链 (O-chain) 。

3.2 Bvr R/Bvr S双组分系统

B.abortus Bvr R/Bvr S双组分系统与Sinorhizobiumm elilot和Agrobacterium tum efaciens的调控和感应蛋白一样, 是内共生和致病性所必须的, 同时与动物致病性巴尔通体杆菌系统相似。

3.3 Vir B操纵子

由Vir B域编码的IV型分泌系统是Brucella spp.的主要毒力因子。

3.4 环β-1, 2葡聚糖

B.abortus基因组编码一个高分子量内膜蛋白, 该蛋白由环β-1, 2葡聚糖合成酶基因cgs编码。

3.5 磷酸卵磷酯

磷酸卵磷酯是一种典型的真核磷脂, 在原核生物中缺乏。B.abortus外膜中具有脂质, 突变磷酸卵磷酯中一个关键酶, 将导致细菌在营养丰富的培养条件下仍不能很好的生长。

3.6 bac A基因

bac A基因是B.abortus的一个高度保守同系物R.meliloti中鉴定出来的。编码共生需要一个假想胞质运输蛋白。

3.7 密度感应系统

密度感应 (quorum sensing, QS) 系统是细胞密度依赖性细胞间信号传递机制, 协调基因表达, 使细菌适应环境, 产生毒力因子等, 使细胞活动具组织性, 成为类似于多细胞生物的群体性活动。

3.8 应激反应蛋白

包括胞质蛋白分子伴侣Dna K、Gro EL、周质蛋白酶Htr A、超氧歧化化酶 (SOD) 、H2O2酶、重组调节蛋白Rec A等。

4 传播途径

一是消化道传播。采食被病菌污染的饲草料、水、奶等而感染。二是皮肤黏膜接触传染。健畜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流产物等经皮肤、黏膜而感染。三是呼吸道传播。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 吸入呼吸道而感染。四是通过苍蝇携带和吸血昆虫叮咬传染。

5 防治方法

布氏杆菌病应以预防为主, 加强强制免疫的力度, 尽量消灭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5.1 治疗

对羊、牛等动物, 每年进行检疫, 阳性者进行淘汰净化处理。

5.2 预防

5.2.1 控制传染源。

隔离患畜, 对于患畜的排泄物、污染物应彻底消毒。健康畜群 (牛、羊群) 每年至少检疫1次, 对污染群, 每年至少检疫2~3次。所检出的阳性病畜进行淘汰处理。

5.2.2 切断传播途径。对疫区内动物的产房做好产前、产后

彻底消毒工作;流产胎儿、胎衣深埋处理;粪便发酵处理;圈舍及运动场定期消毒;患病动物皮、毛要经过彻底消毒后才能外运[6]。

5.2.3 保护健康家畜。

对疫区的健康家畜定期进行预防注射。对于该病的治疗, 首先要做到早期诊断;其次是选用特异的抗菌素联合用药。目前急性期布病的治疗多以西环素加利福平, 或者头孢曲松、利福喷汀和多西环素三药联用, 或者左氧氟沙星与利福平联用治疗急性期布病效果均较好[7]。慢性期布病治疗原则是采用中医中药疗法或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药治疗慢性期布病具有疗效确切、运用灵活、药源广等特点, 已成为我国治疗慢性期布病的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1]师蝴蝶, 师明亮.布氏杆菌病流行与防制分析[J].畜牧兽医杂志, 2008, 27 (6) :104-106.

[2]王金良, 沈志强.布氏杆菌病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保健.2008 (6) :58-60.

[3]张小平, 任建龙, 吴婧, 等.布氏杆菌病的防治体会[J].畜牧兽医杂志, 2008, 27 (4) :89-90.

[4]彭文伟.传染病学 (6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5]钟志军, 陈泽良, 黄克和.布氏杆菌病致病因子及防治研究进展[J].畜牧与兽医, 2008, 40 (12) :96-100.

羊布氏杆菌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6

1 流行病学调查

1.1 传染源

布氏杆菌的生存环境极为简单, 土壤、水中都能使其存活数月。患病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病菌主要生存在患羊的各种器官内。通过排泄、接触而相互传染。

1.2 传播途径

直接传播。就是同群羊之间由于接触而造成相互传染, 畜主给怀孕母羊接生时, 由于没有做好消毒工作, 没有佩戴消毒手套, 病菌直接传染给人, 造成羊对人的直接传播。使人感染上布氏杆菌病。

间接传播。通过间接媒介物而引起的传播。患病羊用过的用具, 没有经过消毒, 直接给健康羊群使用, 造成了健康羊群的间接感染;患病羊的肉产品, 人食用了没有经高温煮熟的羊肉, 从而造成人的感染。

空气传播。布氏杆菌能通过空气远距离传播, 引起其他羊群及人的感染。

1.3 易感动物

健康羊群为最易感动物。

2 流行特点

羊患布氏杆菌病较其它动物多发。而且母羊患病的几率远远大于公羊。本病无季节性, 常年流行, 可以感染羊的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本病多为隐性感染, 因此, 患病初期并没有什么明显症状。当羊群感染此病后, 怀孕母羊开始流产, 起初几个, 以后逐渐增多, 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公羊有的出现跛行症状。

3 发病症状

本病为隐性经过。因此, 患羊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怀孕母羊患布氏杆菌病时, 表现为怀孕3 ~ 4 个月流产。初期食欲不振。阴道流出黄色粘液。流产后, 胎衣很难排下, 进而造成子宫内膜炎。患羊流出恶臭粘液;公羊患此病时, 主要表现为睾丸炎, 丧失繁殖能力, 表现为食欲减退, 走路费劲, 逐渐消瘦, 直至淘汰。

4 诊断

因为布氏杆菌病为隐性经过。因此, 发病初期没有什么明显症状。初期在实验室显微镜下极易确诊。流产症状明显时, 当同群怀孕母羊有半数以上发生流产时, 结合患病死羊剖解有肝脾肿大的症状, 凭经验可以基本确诊。

5 防治措施

5.1 首先, 要本着自繁自养的原则。布氏杆菌一般都是引入种公羊时而传入。因此, 不能在疫区引入种公羊。应在无病疫区选择遗传品质好的羊留做种用。这样能有效抵制布氏杆菌的传入。

5.2 建立定期检疫的管理制度。每年应不少于两次对羊群检疫。这样能够随时掌握羊群的健康状态, 发现有不合格的患羊应及时淘汰。

5.3 从外地引入种羊时, 先隔离一个月, 确认无病后, 才能混入大群, 一起饲养。

5.4 当发现有布氏杆菌病羊时, 首先将病羊及时淘汰, 彻底消毒, 对其它养只紧急预防接种。

6 对症治疗

6.1 本病无特殊明显的药物治疗, 可用抗生素玉皇胺类药物混合使用, 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

6.2 青霉素800 万U, 链霉素3 g, 混合一次肌注。

7 预防原则

浅谈羊布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7

1 流行病学

羊布氏杆菌病主要由患本病的家畜在同种或异种间传播, 病菌随病羊的粪便和尿液等排出体外, 污染饲料、饮水, 当母畜流产时, 大量病菌随流产胎儿、胎衣和子宫分泌物向体外排出, 可认为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各种年龄的羊均可感染本病。

2 临床症状

该病在临床上呈现隐性经过, 通常见不到明显的临床症状。病羊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 母羊发生流产, 公羊发生睾丸炎和关节炎为特征。

3 发病原因

3.1 羊摄入了被污染的水、饲草、饲料引起。

3.2 接种羊布氏杆菌疫苗失败引起。

3.3 引种不当引起。从没有经过检疫和法定资质的地方或饲

养场引种, 引入了带菌羊或隐性羊, 在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 继发本病发生。

4 病理变化

淋巴结主要表现慢性增生性淋巴结炎。增生显著时整个淋巴窦内充满增生性细胞;肺脏比较多见的是布氏杆菌病性增生性结节;肾脏多呈慢性间质性肾炎;心脏表现间质性心肌炎为主要表现形式;子宫妊娠期间的胎膜和子宫内膜是最易受侵害的器官, 呈化脓坏死性炎症。

另外, 在重症的病例, 可以发生浆液-化脓性关节炎和滑液囊炎。

5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可初步怀疑本病。但要确诊必须通过实验室诊断。

6 防控

我们应该本着“预防为主”的方针, 坚持自繁自养, 确实加强检疫和疫病防控。

6.1 严格消毒、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对病畜的流产物和死畜要按照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深埋, 对污染的水、饲草、饲料和环境要进行彻底的消毒。羊布氏杆菌病病原菌对外界环境有着很强的抵抗力, 如在胎衣中能存活4个月;在水、土壤、尿中存活3个月;在皮毛上存活1~4个月。布氏杆菌的弱点是对热敏感, 70℃10min就可以死亡;阳光直射1h马上就可死亡在腐败病料中迅速失去活力, 一般常用的消毒药就能很快将其杀死。

6.2 加强检疫

(1) 要对发生过本病疫区内的所有易感家畜均要进行布病检疫; (2) 开展每年羊布氏杆菌病定期检疫制度。对检出的阳性羊要坚决淘汰; (3) 要进一步加强外来畜禽的检疫工作, 严防外来传染源的输入。根据笔者多年来的社会调查和在基层工作经验, 有近60%的疫情是从外来输入的。所以说加强对调入调出畜禽的管理非常重要, 要建立畜禽调运准入制度。

6.3 免疫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6.4 建立健康羊群

64例布氏杆菌病的治疗体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4例布氏杆菌病患者, 其中男性49例, 女性15例, 最小年龄为1岁6个月, 最大年龄为74岁, 来自宁夏吴忠市同心县下马关镇的有28例, 来自红寺堡开发区的有19例, 来自利通区的有5例, 来自甘肃省的有12例。从事养殖业的有44例, 从事牛羊皮毛生意的有8例, 有3例为教师, 有1例从事乳品行业, 有8例为学龄前儿童。通过羊传染的有62例, 通过牛传染的有2例。64例患者中以四肢关节痛为主的有47例, 伴有发热的有38例, B超检查肝脾肿大的有31例, 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有38例, 血沉增快的有62例, 试管凝集试验1∶1600为12例, 1∶1200为16例, 1∶800为64例, 1∶400为8例, 1∶200为4例, 1∶100为3例, 病史最长的为3年, 病史最短的为4 d。

1.2 诊断方法:

64例患者中均先经过我院临床问诊、体格检查, 符合布氏杆菌病, 再进行琥红平板凝集试验初筛为阳性, 最后取血样送宁夏吴忠市疾病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诊试验。主要采用的是试管凝集试验和琥红平板凝聚试验[3]。且全部符合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颁布的布氏杆菌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布氏杆菌病可在细胞内生长, 因此在治疗时需选用能进入细胞内的药物治疗。为提高疗效, 减少复发和预防耐药菌株的产生, 一般采用联合用药和多疗程法。WHO推荐多西环素200μg/d、利福平600~900 mg/d, 口服疗程为4周。也有人认为多西环素200μg/d 6周加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1 g/d肌内注射2周, 另外喹诺酮类有很好的细胞内渗透作用可应用。我院成人采用四环素2 g/d、左氧氟沙星600 mg/d、利福平600 mg/d口服, 儿童采用利福平, 庆大霉素, 磺胺类药物按体质量口服治疗, 症状严重者链霉素肌内注射治疗。治疗3周为1个疗程, 停药1周, 再口服1个疗程, 一般需要2~4个疗程。同时给予降温、止痛、保肝、制动等治疗, 效果明显。

2 结果

通过用药物治疗后, 60例患者有明显效果, 发热患者于1周内体温均降至正常, 四肢关节痛于15 d内明显消失, 丙氨酸转氨酶、血沉、肝脾肿大均于2周内恢复正常, 达到出院标准, 出院后继续口服药物, 并定期复诊肝肾功能, 半年随诊, 疼痛、发热症状未再次出现, 1年后复查琥红平板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4例腰椎布氏杆菌感染的患者 (图1、2) 因病程超过6个月才来就诊, 经过治疗后剧烈疼痛好转, 局部任然有疼痛, 不能从事剧烈活动。1例患者两周后出院, 出现右侧髋关节炎, 右侧股骨头坏死, 转宁夏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就诊。

3 讨论

布氏杆菌病有较强的地区分布性。从我院64例患者来看, 来自农牧区的患者较多, 从事养殖业与皮毛行业的为高发人群。非病区的医疗机构对布氏杆菌病认识不够, 容易发生误诊。许多医疗机构分科过细, 对布氏杆菌病的诊断标准和方法不清楚, 也容易发生误诊。我院是一所以骨科为特色的综合性医院, 自我院2010年检出第一例布病患者后, 加强所有医师对布病知识的培训学习后, 明显提高了布病的诊断率, 降低了误诊率。使许多患者早期得到了治疗,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使他们早期恢复工作、回归社会。

回顾我院2009年就诊患者中, 有伴有四肢游走性关节痛、腰痛伴坐骨神经放射痛就诊的患者, 由于当时对布病的认识不够, 明显出现误诊、误治。利通区为布病的低发区, 许多医疗机构都对本病认识不够, 容易发生误诊, 提高病区周围医疗机构对布病的认识, 有利于对布病进行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 同时能够降低布病的致残率。

摘要:目的 加强对布氏杆菌的临床表现和检查方法的认识, 有利于准确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我院64例布病患者的资料, 对其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64例患者中大多数是从事养殖业, 也有从事乳品行业, 临床表现以发热、腰痛、坐骨神经痛、四肢关节痛为主, 实验检查主要以试管凝聚实验和虎红凝聚实验阳性为主。结论 提示病区周边医疗机构加强对布氏杆菌的认识, 提高临床医师对布氏杆菌病的认识, 早诊断, 早治疗。

关键词:布氏杆菌病,临床特征,流行病学

参考文献

[1]尚德秋.布氏杆菌病研究进展[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04, 19 (4) :204-642.

[2]彭文伟.传染病学[N].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71-174.

上一篇:网络导向下一篇: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