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的护理分析

2024-10-10

帕金森病的护理分析(共8篇)

帕金森病的护理分析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 对46例帕金森病患者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护理明显好转8例, 好转15例, 稍有好转13例, 无效10例, 78.26%。结论 指导患者休息与活动、安全护理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十分重要。

关键词:帕金森病,护理

帕金森病 (PD) 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以黑质多巴胺 (DA) 能神经元变性丧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特征。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震颤是该病的基本特征之一, 早期出现在肢体远端, 手部震颤多见且明显。震颤在静止时出现, 随意动作时减轻, 睡眠时消失, 情绪紧张震颤加剧。震颤麻痹因病因不明, 治疗较困难, 以药物治疗为主。

1 临床资料

本组收治的46例帕金森病患者, 其中男31例, 女15例。年龄43~88岁, 平均62岁。病程2~20年, 平均8年。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障碍。

2 护理

2.1 指导休息与活动

目的在于防止和推迟关节强直与肢体挛缩。指导患者培养业余爱好, 如养花、下棋、散步、打太极拳、做体操等, 尽量参加有益的社交活动, 尽可能继续工作。生活用品固定放置, 便于患者生活自理。鼓励患者进行体疗, 注意保持身体和各关节的活动强度与最大活动范围, 预防关节挛缩。由于肌强直、震颤、姿势异常带来的不便, 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比常人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消耗更大的能量, 因此需对日常生活活动进行必要的修改, 例如, 衣裤应宽松, 易于穿脱, 不用皮带或系腰带;纽扣改为粘贴式, 不穿系带鞋;床头适当垫高, 在床尾结一根绳子, 便于患者牵拉起床;尽量让患者独立进食, 取坐位或半卧位, 头部前屈, 食物富营养、易消化, 温度以温凉为宜, 进食过程中不可催促患者, 以免呛咳、误吸。鼓励患者多活动, 可进行一些作业治疗, 如捏橡皮泥、做实物模型、编织等以训练手的功能。日常活动如洗脸、漱口、梳头、穿衣、上厕所等也应进行训练, 康复人员保护、协助患者, 而不是成为患者生活上的依赖。

2.2饮食护理

了解患者吞咽反射、口腔活动控制能力、咳嗽和呕吐反射、吞咽能力。就餐后帮患者取坐姿保持10~15 min。让端碗持筷困难患者用大把手的叉子、汤勺、不易碎的不锈钢饭碗、水杯等。若患者手指颤抖厉害, 可将碗、勺暂时固定在手上, 必要时协助其进食。不催促患者进食, 但要注意保持食物温度, 防止食物过热、过冷。给予易咀嚼、易消化、易吞咽食物, 可将食物切碎或给予半流质, 便于患者咀嚼和吞咽。少量分次吞咽。对易呛咳患者给予鼻饲。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物质。

2.3 防止褥疮

要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和干燥, 避免潮湿。每天给患者用温水洗脸擦身等。如果患者瘫痪在床上, 要定时给患者翻身, 并经常按摩皮肤受压部位, 如骶尾部、痛部、肩胛部等, 以促进血液循环, 预防褥疮的发生。

2.4 观察用药反应护理

目前临床应用的抗帕金森病的药物都是只能缓解症状,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而不能根治。常用的药物有:安坦、左旋多巴、金刚烷胺、苯托品等, 这类药物在用量较大时几乎都存在着明显的副反应, 如常有口干、幻听、幻视、血压升高或低血压, 应密切观察药物的正副作用掌握好给药时间, 用药以效果好、剂量小、无副反应为准则。

2.5心理护理

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 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寻找有兴趣的活动, 培养生活情趣, 如郊游或旅行等, 不仅能使患者精神振奋, 还因车身震动有助于缓解患者强直状态。告知患者和家属此病虽不能根治, 但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 预防并发症发生, 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鼓励患者主动配合治疗。

2.6 康复护理

教会患者和家属康复训练及护理的方法;预防和减少继发性损伤的发生;通过功能训练, 充分保持现有功能或延缓功能衰退, 提高生活质量;增强肌力和关节活动度, 提高平衡协调功能, 纠正异常步态;帮助患者和家属调整心理状态, 坚定康复信心。加强患者的肌力, 伸展肌肉, 牵引缩短的、绷得紧紧的屈肌, 特别是挛缩的肌肉。因此, 关节的主动或被动训练是每天不可缺少的。活动时应注意依患者的耐受性来确定活动的次数、时间, 避免过度牵拉, 骨质疏松者应避免活动造成骨折。帕金森病晚期常合并肌萎缩、关节畸形 (驼背最常见) 、压疮、直立性低血压、便秘等, 晚期护理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侯强, 于长本.帕金森病伴发的抑郁.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0, 10 (6) :355.

[2]万鸿平, 胡小红.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与认知功能障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11 (7) :15-17.

[3]陈柏林.帕金森病患者的护理和健康教育.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 7 (10) :160.

帕金森病的护理分析 篇2

【关键词】帕金森病;中药颤复宁;多巴胺能神经元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影响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因仍然不清。本课题所用“颤复宁”复方中药,应用于临床近20年,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用6-羟基多巴(6-OHDA)损伤制作的PD体内和体外模型,利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在抗氧化、抗凋亡等方面对颤复宁治疗PD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为中药颤复宁治疗PD提供实验依据,为PD治疗提供新思路。

1方法

1.1实验方法本研究首先用6-OHDA两点注射右侧纹状体制作单侧PD大鼠模型,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的假手术组为对照。实验共分3组,每组6只:对照组、模型组和中药治疗组,对照组和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中药治疗组同时间等剂量中药颤复宁灌胃,连续灌胃30天后,观察阿朴吗啡诱导的行为学改变,及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大鼠黑质部位TH阳性神经元数量及纹状体TH阳性纤维密度的改变,分析颤复宁对PD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然后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中药颤复宁大鼠血清和对照大鼠血清用于体外研究。选用Wistar孕大鼠15~16天的胚胎原代中脑黑质神经元为实验材料,100μM6-OHDA作用24小时作为PD的体外模型。观察中药颤复宁大鼠血清对多巴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本次实验分3组:对照组,即对照鼠血清培养;6-OHDA损伤组,即对照鼠血清+100μM6-OHDA;中药保护组,即中药鼠血清+100μM6-OHDA。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生长活性。T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多巴胺神经元的数量、突起长度、细胞胞体面积。Flou-3-AM对细胞进行荧光染色后,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各组细胞内Ca2+浓度变化并进行图像采集及荧光强度定量分析。生化方法测定各组细胞内GSH和MDA含量的变化。最后用100μM 6-OHDA加入到体外培养的PC12细胞培养液中制作PD的体外型,中药血清制备,分3组,每组6只大鼠。用MTT法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图像分析检测TH的含量及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阳性细胞数。

1.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指标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类资料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t检验,P<0.05表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制作PD大鼠模型实验结果显示,中药颤复宁对阿朴吗啡诱导的旋转行为有明显改善,旋转圈数与模型组相比较明显减少(P值<0.05);PD大鼠模型毁损侧黑质部位多巴胺神经元明显减少,纹状体部位多巴胺神经元纤维终末光密度值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中药治疗组大鼠毁损侧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纹状体部位TH阳性纤维的相对光密度值明显增强,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血清药理学实验结果显示,颤复宁血清保护组的OD值高于6-OHDA损伤组,其可维持较高的细胞存活率,且其保护作用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关系变化。6-OHDA损伤后,对照血清组多巴胺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而颤复宁血清保护组TH阳性细胞数量多,多巴胺神经元最大突起长度长,其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明显降低(P<0.05)。6-OHDA损伤组中脑黑质神经元细胞内GSH浓度明显下降,MDA含量增高(P<0.05);而加入中药颤复宁大鼠血清后,黑质神经元GSH浓度增加,MDA含量下降,与6-OHDA损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

2.3颤复宁中药血清能有效提高PC12细胞的存活率,其OD值明显高于6-OHDA 损伤组。与6-OHDA损伤组比较,颤复宁血清组TH阳性细胞平均吸光度增高(P<0.05);Caspase-3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P<0.01)。

3讨论

本研究发现,中药颤复宁血清能提高多巴胺神经元的生长活性,平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通过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抑制由钙超载引起的多巴胺神经元的凋亡。中药颤复宁对PD大鼠模型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对体外培养的多巴胺神经元有较强的营养和保护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抗氧化指标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降低氧自由基引起的氧化作用;二是提高神经元钙结合蛋白D28K mRNA的含量,及降低Caspase-3的含量,抑制由钙离子超载引起的细胞凋亡。中药颤复宁血清对PC12细胞具有直接的神经营养作用,能提高细胞的存活率,且对6-OHDA诱导的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本研究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的相互结合,首次对临床上具有确定疗效的中药复方颤复宁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为颤复宁治疗PD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也为中药治疗PD的实验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依据。

参考文献

[1]梁希彬,周宇,谢俊霞等.大鼠帕金森病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J].中国神经科学杂志,2006,16(1):65-67.

帕金森病的护理分析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7例帕金森病病人中, 男19例, 女8例;年龄45岁~73岁, 平均62.7岁;病程3年~18年, 平均5.9年;入院之前均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2年以上;帕金森病临床分型:震颤型4例, 僵直型7例, 复合型16例;依据Hoehn-Yahr法进行病情分级:Ⅱ级15例, Ⅲ级7例, Ⅳ级5例。

1.2 手术方法

病人常规消毒, 局部麻醉下安装立体定向头环, CT或核磁共振成像 (MRI) 扫描定位, 计算靶点坐标, 复查无误后使用射频热凝仪损毁丘脑腹外侧核或苍白球腹后部, 温度控制为75 ℃, 时间控制为80 s~100 s。

1.3 结果

27例帕金森病病人术后肢体震颤、肌僵直、行动迟缓、语言障碍均有显著改善。其中肢体震颤完全消失或肌僵直完全解除10例, 肢体震颤基本消失或肌僵直明显缓解16例, 肢体震颤或肌僵直情况无改变1例。3例病人出现术后并发症, 其中脑出血1例, 偏瘫1例, 顽固性呃逆1例, 经精心治疗与护理后均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24个月, 病人基本可以生活自理, 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准备

护理人员应充分估计病人术前、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制订详细的围术期护理计划。入院后即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医院各项住院制度、立体定向手术基本知识、术前及术后注意事项;指导家属做好术前陪护工作, 给予病人高蛋白、富含纤维素食物;通过保持安静的病室环境和建立规律合理的作息制度, 保证病人术前良好睡眠, 必要时可服用地西泮等镇静类药物;手术前1 d行术前访视, 预约备皮, 12 h 停服息宁等抗帕金森病药物, 便于术中观察治疗效果, 8 h禁食, 6 h禁水, 2 h行常规头部消毒。

2.1.2 心理护理

病人由于长期生活不能自理, 心理压力大, 对于手术是否成功存在疑虑, 同时脑部手术会给病人带来极大恐惧感。面对这些情况, 护理人员应当积极主动与病人及家属沟通, 耐心解释手术方法、临床效果、优点, 特别是向其介绍已成功手术案例, 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乐观的心态准备和配合手术[3]。

2.2 术中护理

护理人员配合手术医生安置立体定向头架, 备好消毒手术包、手术器械等;因病人局部麻醉, 手术过程中处于清醒状态, 护理人员应多与病人交流, 态度和蔼, 分散病人注意力, 缓解其紧张、恐惧等情绪。同时还应在手术过程中适当调节病人体位, 给予病人按摩, 以防止病人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带来的不适感。密切观察术中病人生命体征及损毁靶点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2.3 术后护理

2.3.1 基础护理

护理人员术后应当严密监测术后病人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0.5 h测1次温度、血压、脉搏、呼吸;同时还应观察病人肢体震颤、肌僵直、行动迟缓、语言障碍等临床症状与术前相比是否改善。术后低热为常见反应, 若体温高于38 ℃, 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处理;一般发热在术后3 d即可恢复正常[4]。术后病人保持头高脚低位, 以减轻脑部压力, 预防脑水肿。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 保持病人皮肤清洁, 防止压疮发生。术后进食按照流食—半流食—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进行, 保证大便通畅。

2.3.2 康复护理

护理人员应鼓励并指导病人尽早开始肢体功能康复锻炼。术后当天即可在床上行肢体运动, 如屈肘、抓取物品、肌肉舒缩等;定式按摩肢体、关节等, 依照从小关节到大关节顺序开始被动锻炼;病人感觉肢体有力后, 鼓励其自主翻身, 同时由陪护人员搀扶行走[5], 以防摔倒;适应后及时进行独立行走, 及早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2.3.3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3.3.1 颅内出血

手术操作、高血压等因素均会导致颅内出血, 同时由于损毁部位毗邻脑内重要功能区, 少量出血即会产生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严重临床症状。因此,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术后瞳孔、意识改变, 一旦发现颅内出血等征象应及时报告医生, 尽早处理。伴有高血压病病人应当在术后将收缩压控制在150 mmHg (1 mmHg=0.133 kPa) 以内, 密切监测血压。协助病人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时, 应保证头部移动幅度小, 防止因颅内血管牵拉而导致的出血。一旦发现病人有烦躁不安、瞳孔扩大等颅内出血征象, 立即报告医生, 复查CT, 如果出血量超过25 mL, 立即行手术治疗。

2.3.3.2 偏瘫

因手术目标靶点定位错误或损毁区水肿、出血等累及内囊, 病人对侧肢体瘫痪, 是立体定向损毁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应当每天2次检查病人肌力、肌张力情况, 术后3 d内即鼓励病人进行肢体活动。同时护理人员还需加强生活护理, 注意大小便清洁。

2.3.3.3 顽固性呃逆

顽固性呃逆主要由于内脏神经功能紊乱或损毁区水肿压迫导致, 严重影响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给病人带来极大心理压力;可能出现的呼吸困难、酸碱平衡失调也会对病人机体康复产生不利影响。护理人员应针对性地使用“感觉分散法”, 通过音乐、电影、棋牌游戏等转移病人注意力, 同时配合中医理疗。无改善者可使用药物治疗。

3 小结

立体定向损毁术因其相对于传统治疗手段的诸多优点, 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我院通过对帕金森病行立体定向靶点损毁术病人进行科学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 有效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建国, 张凯, 吴胜田, 等.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J].中国神经外科杂志, 2004, 20 (2) :159-162.

[2]周晓平, 胡小吾, 姜秀峰, 等.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报, 2005, 26 (2) :198-201.

[3]唐秀花, 刘海玲, 何玲玲.对患者实施术前和术后护理访问的效果评价[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0, 17 (1) :15-16.

[4]高洁, 张蕊, 李平, 等.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肌张力障碍患者的术中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9 (10) :751-752.

帕金森病的护理分析 篇4

关键词:帕金森病,归芍柔筋汤,美多芭,联合治疗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 肌强直, 运动迟缓和姿势异常等[1]。目前帕金森病治疗以药物为主, 其中以多巴胺制剂为主, 但随着疗效减退, 其不能改善受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 不能延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化。反而加速病程的进展;另外还存在包括胃肠道及心血管系统等外周性不良反应、症状波动、开关现象和剂末现象等诸多缺陷, 明显降低患者用药依从性[2]。本院脑病科自2012 年3 月‐2014 年3 月收治治疗的60 例帕金森病患者, 其中30 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减少了西药的用量及不良反应, 临床疗效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6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3]排除伴有其他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 排除伴有心血管, 肝肾及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 恶性肿瘤, 精神疾病患者。60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0 例, 男14 例, 女16 例;65 岁以上28 例, 65 岁及以下2 例, 年龄60~83 岁, 平均72.3 岁。对照组30 例, 男17 例, 女13 例;65 岁以上26 例, 65 岁及以下4 例, 年龄62~80 岁, 平均70.5 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药美多芭, 均从小剂量开始, 根据病情逐渐加量,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给予中药汤剂归芍柔筋汤为基础加减治疗, 用药如下:15 g当归、15 g白芍、20 g川芎、30 g葛根、15 g鸡血藤、10 g白芷、10 g地龙、12 g白僵蚕、15 g天麻、10 g片姜黄和15 g络石藤1 剂/d, 煎取400 ml分两次早晚餐后温服。如有痰热内盛, 胸脘痞闷, 口吐痰涎, 舌苔黄腻, 可加黄连、胆星、天竺黄、瓜蒌皮、白芥子及皂角等清热化痰;如有血脉瘀滞如肌肤麻木, 肢体僵硬拘急, 面色晦暗, 舌质紫暗, 可加丹参、桃仁、红花、木瓜及穿山甲;如内风动越不止, 头摇肢颤严重, 可加全蝎、石决明、甘草及祛风缓急止颤, ;如有气血亏虚, 神倦乏力, 心神不安, 可加炒枣仁、柏子仁、熟地、人参、茯苓、白术及甘草等益气养血, 养心安神;如有髓海不足如头晕、耳鸣、善忘或痴呆等可加龟板、鳖甲、阿胶、鹿角胶、熟地、人参及山药等滋阴养血填精补髓, 育阴熄风。若有便秘可加麻仁, 肉苁蓉, 润肠通便;小便不利者可加茯苓、泽泻、车前子、冬葵子及牛膝等通利小便等是, 随症辩证加减。两组均以90 d为疗程, 90 d后统计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按《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4]中的功能障碍计分法 (包括手部运动迟缓、颈肩僵直、肢体拘痉、姿势、上肢协调不能、步态、颤振、面容、言语和生活自理能力10 项) 统计, 每项以无、轻、中和重, 分别记0~4 分。疗效指数= (治疗前分数- 治疗后分数) / 治疗前分数 ×100%。疗效指数100% 为临床痊愈, 50%~99% 为明显进步, 20%~49%为进步, 1%~19%为稍有进步, 0%为无效, 除无效外, 其他总和为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6.7%,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1。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0.05。

3 讨论

帕金森病病因复杂, 最显著的生化特征是脑内多巴胺含量减少。目前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细胞移植和基因技术等, 但因多种因素制约, 仍以药物治疗为主。该病中或晚期还会出现非运动症状, 主要有抑郁、淡漠、焦虑、幻觉、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多汗、流涎、疼痛及便秘等, 此类症状使用左旋多巴无效。晚期由于严重的肌强直、全身僵硬而生活无法自理。目前多种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副作用明显, 且随剂量增加而增加。

帕金森病在中医学属“颤证”范畴, 《内经》对本病早有认识,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各种震颤, 眩晕等病症多与肝风内动有关。《证治准绳·颤振》指出:颤证多发生于老年人, 是因为老年人阴血不足, 阴亏血少, 阴不制阳, 水不能制火, 则阴虚风动, 极为难治。论述了本病的特点。清代张璐《张氏医通·颤振》认为本病多因风、火、痰、瘀、虚所致。本病多因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及劳逸适当等诸多原因所致, 肝、肾、脾损伤, 气血阴精亏虚, 不能濡养筋脉, 或痰浊、淤血雍阻经脉, 气血运行不畅, 筋脉失养[5];本病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 本为气血阴阳亏虚, 尤以阴津精血亏虚为主;标为风、火、痰、瘀为患, 标本互为联系, 相互影响。风以阴虚生风为主, 也有阳亢风动或痰热化风者;痰邪多与肝风或热邪兼杂为患, 闭阻气机, 致使肌肉筋脉失养, 或化热生风致颤;火有实火, 虚火之分, 虚火为阴虚生热化火, 实火为五志过极化火, 火热耗伤阴津, 扰动筋脉不宁。久病多瘀, 淤血常与痰浊并病, 阻滞经脉, 影响气血运行, 致筋脉、肌肉失养而病颤, 颤证治疗, 以滋肝肾、补气血为治本, 兼祛风、清火、化痰、逐瘀为治标[6]。归芍柔筋汤以当归、芍药为君药, 具有养血柔肝、敛阴缓急之效;臣药选以川芎、葛根、鸡血藤, 可活血养血、柔筋解痉;佐以白芷、地龙、天麻、白僵蚕、片姜黄、络石藤等, 有助于祛风止颤, 祛痰逐瘀。诸药相合, 最终使筋脉得养, 虚风自除, 震颤渐停之功。由于帕金森病症状复杂多样, 根据患者病情兼证可另行加减。

帕金森病属于难治性疾病, 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本科采用归芍柔筋汤加减联合美多芭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且可以减少美多芭的用量, 减少其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吴江, 贾建平, 崔丽英.神经病学[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59-260.

[2]陈生弟, 乐卫东, 陈先文.帕金森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66-267.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组.帕金森病的诊断[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6, 39 (6) :408-409.

[4]隆呈祥, 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92, 15 (4) :39-40.

[5]王震宇, 刘晶晶, 王娜.《黄帝内经》对老年颤证论述的探析[J].中医研究, 2013, 26 (09) :5-6.

帕金森病的护理分析 篇5

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200例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症患者, 帕金森病的诊断参照帕金森病 (PD) 诊断标准, 抑郁症的诊断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中的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排除病前有精神病史、帕金森病综合征、老年痴呆或严重的脏器病变, 且近期没有进行过抗抑郁方面的治疗。我院收治的患者中男性有124例, 女性有76例;年龄46~83岁, 平均65岁;发病时间最短者3个月, 最长达18年, 平均6.4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2 方法

2.1 症状评定

采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24项量表对患者进行抑郁症状评定。对对照组进行抗帕金森病的常规治疗;治疗组除了进行抗帕金森病的常规治疗以外另给予心理护理治疗。

2.2 心理疗法

因人而异, 采用个性化的心理治疗[3]。治疗前初步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社交活动、性格特点等信息, 观察患者语言、行为上的心理活动, 然后通过与患者的有效沟通, 了解其内心想法, 找出患者可能存在的对治疗方法上的疑问, 耐心的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 引导他们配合治疗。当患者出现烦躁、恐惧等不稳定情绪时, 要及时与其沟通, 沟通时要注意语速语调, 首先要了解患者恐惧的因素, 再利用周围事物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如做做运动、看看小说或者说说笑话等, 以此帮助患者稳定情绪, 促进治疗效果。当患者情绪还是很低落、时常感觉悲观、绝望等现象时, 要主动给予亲人般的关怀, 分担患者生活上的不快, 探讨患者的业余爱好, 重点指出患者的有点和所取得的成就, 给予必要的赞扬与鼓励, 引导患者多向他们诉说内心的想法, 告别孤单, 赢得肯定, 增强对生活的向往和信心。当患者睡眠质量不好或睡梦中惊醒时, 及时给予安慰, 并告知患者一些自我入眠的方法, 比如看看书、听一些轻雅的音乐或者默数数字等。

2.3 情感关怀

医护人员务必要明白老人本来就活动不便, 患病之后生活更加难以自理, 日常生活中很多方便需要帮助。年轻人有活力, 思维敏捷, 说话做事也很快, 但老年患者很难跟得上年轻人的思路, 这样往往会造成患者紧张情绪的出现。所以医护人员应首先站在患者的角度看待问题, 多体谅患者的处境, 对患者要有一定的耐心, 给患者充分的反应时间, 尤其是与患者交谈时, 医护人员应当专心致志地聆听, 否则患者非常容易感受到冷漠。医护人员要以亲人般的关怀来照顾抑郁症的患者, 不能有嫌弃他们的想法, 同时教导患者的家属或陪护人员也应当如此, 老年患者应当受到尊重并享有医疗护理的权力。治疗期间, 理解式的交谈是最有效的沟通方法之一, 当患者向医护人员倾诉自己的工作、境遇或家庭的烦恼时, 我们通过各种肢体语言来表达出对患者的同情和理解, 使患者感受到最真切的关怀, 乐意与医护人员交谈, 从而保持一个良好的住院心态[1]。

2.4 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是指患者进行一些音乐欣赏、或其本人自娱性唱歌、演奏来保持良好心态, 进而取得或促进治疗进度的一种治疗方法。莎士比亚说过“音乐是人们仅次于爱情的精神食粮”。它就是学者通过医学心理学与音乐相互融合所提出来的产物。数据显示, 帕金森病患者在进行音乐治疗后, 心情愉悦, 日常活动增多, 情绪明显愈加稳定。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HAMD评分和四级疗效进行疗效评定, 以减分率>75%为临床痊愈, 减分率50%~75%为显效, 减分率25%~50%为有效, 减分率<25%为无效。采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24项量表[4], 对治疗前后的第2、4、8周分别评定。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处理, 计量数据资料结果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4 讨论

帕金森病患者往往伴发有抑郁症, 抑郁症发病和治疗与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及心理因素等方面息息相关。患者缺少致病原因、治疗效果、复发率等方面的了解, 常会滋生紧张情绪,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抑郁症的复发率比较高, 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治愈的有效方法, 治疗工作的重难点依然是控制病情、减少复发。为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心理治疗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医学者逐步深入的探究, 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已引起广大群众的重视。抑郁症患者时常情绪低落, 可导致身体疾病更加严重, 并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减缓治疗进度, 更甚者自杀危及生命。而帕金森患者从日常生活完整直接变成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的人, 原本还在为社会家庭奉献这会就成了累赘, 跳跃性的角色转换致使患者心理压力明显增长, 易引发心理变异, 如不及时进行心理护理, 终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影响帕金森病的治疗。综上所述, 心理健康对我们有着重要意义, 而对于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症的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治疗更是必不可少。

摘要: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抑郁状态的临床分析与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抗帕金森病的常规治疗;治疗组除了进行抗帕金森病的常规治疗以外另给予心理护理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比,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患者的心理动态严密观察,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避免了各种意外。相同的疾病, 不同的护理方法, 不同的预后, 通过两组患者疗效的对比, 说明了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帕金森病,抑郁状态,护理

参考文献

[1]黄津芳.住院患者抑郁情绪的识别和干预[J].现代护理, 2004, 10 (4) :295.

[2]刘琨, 陈成雨, 景丽荣, 等.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情绪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12 (1) :81-83.

[3]陶功定.医学心理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278-287.

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篇6

一、致病因素

1、遗传因素

P D的发病与遗传密切相关。到目前,已有6个与家族性帕金森病相关的致病基因被克隆。有学者发现,家族性第4号染色体长臂4q21-23的α-突触核蛋白的基因突变,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表达产物是路易小体的主要成分。目前认为约1 0%的患者有家族史,绝大多数患者为散发性。

2、环境因素

20世纪80年代美国加州的吸毒者在吸食毒品后出现了类似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对吸食的毒品进行检测发现其含有1-甲基-4-苯基-1, 2, 3, 6-四氢吡啶(MPTP)。随后应用MPTP在灵长类动物等实验中也诱导出帕金森样症状[3]。由此提示,环境中与该神经毒结构类似的化学物质可能是帕金森病的病因之一。

3、神经系统老化

帕金森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4 0岁以前发病少见,提示衰老与发病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逐渐减少,纹状体的多巴胺受体逐渐减少,但只有当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减少5 0%以上,纹状体多巴胺递质含量减少8 0%以上,临床上才会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正常神经系统的老化并不会达到这一水平,故年龄只是帕金森病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目前认为,帕金森病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因素交互作用。除基因突变外,环境因素和年龄增长的共同作用下等导致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变性、丢失,以致发病。

二、治疗进展

1、药物治疗

在多种治疗手段中,药物治疗仍为治疗帕金森病的首要方案。

1.1多巴胺替代治疗

以左旋多巴(L-dopa)作为多巴胺前体来补充脑内多巴胺仍为当今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左旋多巴乙酯 (1evodopa ethyl ester, LDEE) 属左旋多巴前体,LDEE口服后可以在十二指肠被迅速水解为左旋多巴,以左旋多巴的形式被快速吸收,它避免了左旋多巴在PD患者中吸收不稳定的缺点。因此,LDEE在改善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左旋多巴,通过降低药物剂量延迟药量引起的“开-关”[4]。

1.2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已知多巴胺受体存在5种亚型:D1——D5,每种受体都含有7次跨膜区和G蛋白耦联调节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分为麦角类和非麦角类,其中麦角类由于会导致心脏瓣膜病变和肺胸膜纤维化,现已不主张使用。而非麦角类,如阿扑吗啡、普拉克索等药物无上述不良反应,可以安全使用。

1.3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

可阻止多巴胺降解,增加脑内多巴胺含量,包括司来吉兰和雷沙吉兰。司来吉兰可单用或与左旋多巴合用治疗早期或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雷沙吉兰属单胺氧化酶B不可逆选择性抑制剂,一系列体内和体外实验表明,该药对单胺氧化酶B抑制的体外活性与司来吉兰相似,但体内活性比其高3倍,雷沙吉兰疗效明显优于司来吉兰,在早期使用可延缓疾病的进展[5]。

1.4腺苷A2A受体拮抗剂

脑组织中有腺苷A1、A2、A3三种受体,其中腺苷A 2受体亚型之一的腺苷A2A受体参与调控乙酰胆碱和γ-氨基丁酸在纹状体的释放,腺苷A 2 A受体拮抗剂可减弱与多巴胺能去神经支配有关的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磷酸化,从而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异常。纹状体多巴胺能和谷氨酸能受体之间信号传递可受腺苷A 2 A受体介导的机制影响,因此腺苷A 2 A受体拮抗剂可成为既缓解帕金森病症状又减少运动并发症的新方法[6]。

1.5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

通过抑制左旋多巴在外周的代谢,使血浆左旋多巴浓度保持稳定,并能增加其进脑量。包括恩他卡朋和托卡朋。与左旋多巴合用可以增加其疗效,减少症状波动。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不能耐受或者出现运动障碍的患者,术后仍需继续服药,但可减少剂量。目前的治疗方法有苍白球毁损术和丘脑毁损术等。D B S是通过精确定位,在脑内特定的靶点植入刺激电极进行高频电刺激来改变相应核团兴奋性来改善帕金森病症状。但术后仍然要坚持药物治疗,电极刺激的参数要定时调整,二者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7]。

3、基因治疗

目前帕金森病基因治疗主要通过三条途径:一是转染多巴胺合成途径的相关基因,如酪氨酸羟化酶基因等;二是转染合成神经营养因子的基因,如神经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等;三是转染基因表达的调节基因,如Parkin基因[8]。但是,基因治疗在目前仍是尚不成熟的治疗手段,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基因治疗持续表达的时间不长、疗效还不稳定等,故真正应用于人体尚需相当长的时间。

4、细胞移植

1982年Backlund等[9]采用自体肾上腺髓质移植治疗获得成功,标志着临床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开始。细胞移植被认为是最具希望和潜力能完全治疗帕金森病的一种新疗法。其细胞来源主要有肾上腺髓质细胞、胎儿中脑腹侧组织细胞和异种移植等,此外,交感神经节细胞[1]、颈动脉体细胞[1]这2种细胞也可以储存和释放多巴胺,因此上述2种细胞可以作为自体细胞移植的来源。但是,该方法未能针对病因,应用价值也是有限的。

5、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对于改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康复包括语音语调训练,面肌锻炼等。有研究显示跑台训练有助于提高下肢活动能力,从而提高P D患者的日常生活状态。

摘要: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PD) 又名震颤麻痹, 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变性疾病, 其具体的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目前也暂无法根治。本文就帕金森病的致病因素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基因治疗、细胞移植治疗等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帕金森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篇7

尽管帕金森病的病理改变位置明确、局限, 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 目前的临床治疗方法都只是控制症状, 尚不能根治, 现就其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药物治疗

1.1 左旋多巴类药物

左旋多巴作为多巴胺合成前体补充脑内多巴胺, 仍为目前最常用、最有效、最基础的治疗药物, 被誉为PD药物治疗的“金标准”。口服左旋多巴近期的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长期使用可引起疗效降低, 运动障碍等远期并发症。近期开发的左旋多巴乙酯为左旋多巴的前体, 其口服后以左旋多巴的形式迅速被吸收, 避免了左旋多巴在PD患者中吸收不稳定的缺点, 可通过降低药物剂量延迟药量引起的开-关现象[2]。

由于口服左旋多巴半衰期 (T1/2) 短, 改变给药方式、给药途径或延缓代谢期成为学者研究的新尝试。有学者提出治疗帕金森病的新理念———连续多巴胺能刺激, 其中静脉连续给予左旋多巴的药代动力学非常好, 可有效控制PD的运动症状, 但不宜长期使用;经皮胃造口置入连续给药系统至十二指肠或空肠管, 外接微泵连续输注药物可以增加“开”期的时间, 明显减少运动波动[3]。

1.2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此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纹状体多巴胺受体, 其疗效不易受到黑质-纹状体神经元丢失的影响, 且可减少左旋多巴的不良反应。早期上市的溴隐停、培高利特等均为麦角衍生物, 主要作为左旋多巴的辅助用药, 培高利特因增加心脏瓣膜严重损害风险已退出PD治疗市场[4]。阿朴吗啡对D1~3受体均有激动作用, 能显著改善“关”的症状, 在注射后很短时间内可以有效改善运动状况。

新近出现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有匹贝地尔, 属非麦角碱, 既是D2, 3受体激动剂, 又是突触前α-2A/2C受体拮抗剂, 主要激动中枢多巴胺能神经通路, 作用于新皮质、新边缘叶、漏斗结节及黑质纹状体环路的多巴胺能受体, 对震颤的症状改善显著。普拉克索高选择性地作用于D2受体家族, 是一种完全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适用于帕金森病早期患者, 对目前正在服用左旋多巴的中、晚期PD患者加服普拉克索同时能改善左旋多巴的不良反应, 而且对震颤和非运动类症状均有效[5]。罗匹尼洛为选择性D2受体激动剂, 早期PD患者可单独使用, 并可推迟使用左旋多巴的时间, 可与左旋多巴联用, 减少左旋多巴用量, 并减轻或推迟左旋多巴引起的运动障碍。罗替戈汀为选择性D2受体激动剂, 是一种透皮吸收制剂, 可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 可有效地避免运动波动和异动症的发生。

1.3 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

脑内单胺氧化酶B (MAO-B) 是多巴胺分解代谢的关键酶之一, 在多巴胺氧化分解代谢的同时产生一些自由基和其他有活性的氧族, 引起氧化应激最终导致神经元死亡。司来吉兰为第一代不可逆的和选择性的炔丙基胺类MAO-B抑制剂, 早期可单独使用, 能减慢症状进展, 延迟使用左旋多巴9个月时间。晚期可与左旋多巴联合使用, PD患者原有的症状波动出现明显的改善, 主要延长了“开”期时间, 从而减少了剂末少动现象, 但不良反应也增多。司来吉兰尚有神经保护作用, 有人联合其他药物用于治疗脑梗死亦安全有效[6]。

雷沙吉兰属于第2代炔丙基胺, 也是不可逆和选择性的MAO抑制剂, 其效价是司来吉兰的5~10倍。雷沙吉兰与司来吉兰不同, 在体内并不代谢为安非他命类衍生物, 因此, 雷沙吉兰不会产生中枢兴奋作用, 可以睡前服用[7]。

1.4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使左旋多巴降解, 成为3-氧甲基多巴, 后者是具有毒性的无活性物质, 它可能与长期左旋多巴综合征的运动波动和异动症发生有关。临床上代表性的药物有托卡朋、恩他卡朋、尼特卡朋。张小英等[8]观察了PD患者的托卡朋添加治疗的疗效, 认为托卡朋是治疗PD疗效肯定的药物, 能提高复方左旋多巴的疗效, 改善运动波动, 一般情况耐受性好, 需要监测肝功能。张振馨等[9]报道由中国5家大型医院联合进行209例为期12周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 评价恩他卡朋作为左旋多巴的辅助药物治疗PD患者“剂末恶化”的疗效和安全性, 其近期疗效明显且安全性高, 远期疗效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验证。

1.5 腺苷A2A受体拮抗剂

脑组织中存在3种腺苷受体, 分4种亚型, 即A1、A2A、A2B、A3.其中腺苷A2受体属7次跨膜G蛋白耦联受体, 腺苷A2受体参与运动功能调控, 在脑内分布于纹状体、伏隔核和嗅球。而腺苷A2受体亚型之一的腺苷A2A受体参与调控乙酰胆碱和酪氨酸在纹状体的释放, 阻断腺苷A2A受体, 可以增强运动功能, 这一点对于PD患者十分有利。

有研究[10]表明, 腺苷A2A受体拮抗剂不仅具有治疗PD, 改善患者的核心症状, 而且还能够保护乃至阻止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作用。新型腺苷A2A受体拮抗剂KW-6002在灵长类动物中进行的抗PD研究表明KW-6002口服给药21 d可有效改善运动功能缺失而不会引发运动障碍。

1.6 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Fipamezole是一种中枢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对5-羟色胺能和多巴胺能受体无结合。在诱导的小鼠PD模型中, Fipamezole可有效对抗PD运动障碍, 并可有效改善“开”时间[11]。Fipamezole可以快速减低左旋多巴诱导的运动障碍, 临床前动物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当其与左旋多巴合用时可显著延迟运动障碍出现的时间并减低“关”效应。Fipamezole治疗PD晚期患者的Ⅱ期临床试验在美国进行, 至今还未用于临床。

1.7 神经保护剂

在PD患者的多巴胺 (DA) 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中, 主要启动了氧化应激、兴奋性毒性作用、神经营养因子的下调、线粒体功能紊乱、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免疫异常等为主的级联反应。目前的治疗措施都是控制该病的临床症状而不能阻止神经元的变性。鉴于此, 阻止DA变性过程的神经保护治疗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

氧化应激在PD的发病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而体内也存在一系列能降低自由基浓度并修复细胞氧化损伤的酶及非酶类抗氧化物, 如谷胱甘肽 (GSH)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和GSH还原酶 (GSH-PX) 、过氧化氢酶 (CAT) 、维生素E、转铁蛋白等。周厚广等[12]实验发现还原型谷胱甘肽与左旋多巴合用, 既可有效改善症状, 又对残存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保护性治疗作用。戚辰等[13]实验证实, 小剂量丙炔苯丙胺可以部分拮抗鱼藤酮对PC12细胞的毒性, 减少细胞内的活性氧 (ROS) 含量, 发现剂量过大也可能有神经毒性作用。

有研究[14]表明, 非甾体类抗炎药对神经组织退化性疾病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这类药物可调节神经递质、抑制氮氧化物产生, 保护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国内研究[15]发现非甾体类抗炎药———对氨基水杨酸钠 (PAS-Na) 可以有效驱锰, 有效改善其锥体外系症状, 而且远期疗效显著, 考虑与PAS-Na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

PD属于中医学“颤证”、“颤振”、“拘证”等病证的范畴, 运用中医药治疗PD是我国临床医学的一个特色。朱旭莹等[16]研究显示规范化西医用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定振汤, 可以使UPDRS (Ⅲ) 评分增加缓慢, 其可能可以通过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减慢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速度, 延缓PD的进程。

2 手术治疗

PD患者中晚期以后, 有许多患者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药物疗效减退和严重并发症, 通过药物调整也无法解决, 而适当地外科手术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其中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能在术后短期内使患者的PD症状明显缓解, 甚至消除。但是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只是对症治疗而不是对因治疗, 手术只能短期内改善PD症状, 却不能阻止PD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其长期疗效随着PD患者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不断衰老和逐渐降低, 甚至比术前还差[17]。其仅对肢体症状缓解较为理想, 而流涎症状基本无改善、语言障碍无明显好转[18], 目前已基本淘汰。

脑深部电极刺激 (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 利用脑立体定向手术在脑内某一个特殊的位置植入电极, 通过高频电刺激, 抑制异常电活动的神经元, 从而缓解症状, 目前在国际上已经基本取代了毁损术, 成为治疗PD患者的首选手术方法。刘金龙等[19]行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12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并随访2个月~28个月, 术后6个月UPDRS (Ⅲ) 评分在开机不服药和开机服药的改善率分别是50%和67%, 近期疗效显著。

3 细胞移植

PD病变部位明确, 病变范围局限, 是细胞移植疗法的良好适应证。由于药物及外科疗法的局限性, 因此细胞移植也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治疗手段。人们先后将不同种类的细胞作为其供体细胞, 在众多PD细胞移植的供体中, 肾上腺髓质细胞由于其存活率低已被淘汰;人胚胎腹侧中脑虽然研究最深入、广泛, 但严重的伦理道德问题限制了其临床的应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异种胚脑组织是近年来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型供体。

杜望春等[20]用酶消化法原代培养牛微囊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纯化、传代后用高压静电微胶囊成型装置制作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微囊化细胞, 将其立体定向植入6-OHDA大鼠PD模型的右侧纹状体, 发现:牛微囊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能减少6-OHDA大鼠PD模型阿朴吗啡诱导的旋转次数, 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微囊化细胞能延长移植物的作用时间, 疗效持续14周。

田增民等[21]将5周~11周人胚胎的前脑细胞在体外稳定扩增, 并向多巴胺神经元转化, 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将其植入PD患者的纹状体, 共治疗PD患者50例, 有效率为92%, 且未见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吴立克等[22]应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移植治疗PD患者30例, 3个月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分值均明显降低, 患者的震颤、强直、运动迟缓、姿势不稳等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

4 基因治疗

因PD病变部位局限, 受累神经元单一, 故PD被认为是最适合行基因治疗的神经系统疾病。基因治疗的思路主要为三点: (1) 引入保护基因, 使移植的多巴胺能细胞免受损伤因素的损害; (2) 引入神经营养因子基因, 维持移植的多巴胺能细胞功能和延长寿命; (3) 引入调控和 (或) 内分泌基因, 使移植的细胞表达酪氨酸羟化酶分泌多巴胺。

重组腺相关病毒 (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r AAV) 作为转基因载体具有无神经毒性和低免疫原性等优点, 因此, 在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领域备受重视。Muramatsu[23]正在进行的3项Ⅰ期临床试验研究显示, rAAV载体治疗PD已显现出其独特的初步疗效。

5 展望

帕金森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篇8

1 PD的流行病学特征

帕金森病 (Parkinson disease, PD) 是继阿尔兹海默病后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年龄是PD首要的危险因素, 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且在八十岁后出现高峰, 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因此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全球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上升, 预计在2030年PD的发病率将超过50%, 其中男:女的患病比率约为3:2[1], 现对帕金森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综述如下。

2 PD的发病机制

PD关键的病理学特征是黑质致密部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失。临床病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此区域中至重度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失可能是导致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障碍 (特别是运动迟缓和肌强直) 的原因。其产生这些病理学改变的机制可能涉及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细胞凋亡以及线粒体功能障碍等[2]。

3 PD的临床表现

PD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早期运动症状, 早期非运动症状以及晚期症状。运动症状主要包括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动作迟缓, 其中动作迟缓是诊断PD必须具备的临床表现。非运动症状主要包括嗅觉减退、疲劳、抑郁、快动眼期睡眠障碍和便秘, PD的晚期症状主要包括治疗相关的一些症状, 如冻结步态, 姿势不稳, 吞咽障碍, 体位性头晕、流涎、尿急、夜尿症、性功能障碍等[3]。

4 PD的治疗

PD治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根据患者的年龄、主要症状类型、严重程度及经济承受能力等要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强调早期治疗, 从单药小剂量开始、缓慢递增, 尽量以最小剂量获得相对满意的疗效, 以维持患者生活质量或 (和) 必要的工作能力为参照。

目前治疗PD的药物主要分为抗胆碱能药 (如安坦等) 和与脑内多巴胺作用有关的药物两大类。后者又可分为补充纹状体中多巴胺类药物 (如美多巴、息宁等)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如溴隐停、普拉克索等) 、促多巴胺释放药 (金刚烷胺) 以及增加脑内多巴胺浓度的药物 (如司来吉兰、恩他卡朋) 等。

4.1 PD的对症治疗

4.1.1 运动症状的治疗

PD的初始治疗方案的选择通常取决于患者的主要症状和年龄。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 若年龄<60岁:①抗胆碱能药物或β受体阻滞剂, 若效果不理想, 添加或者换成多巴胺激动药, 整个治疗过程中, 只要震颤被较好的控制, 就应停用抗胆碱能药物或β受体阻滞剂。②多巴胺激动药, 若效果不理想, 添加或者换成左旋多巴, 抗胆碱能药物或β受体阻滞剂, 若效果仍不理想, 添加氯氮平或者考虑外科治疗难治性震颤。③左旋多巴治疗, 若效果不理想, 添加或者换成多巴胺激动药, 抗胆碱能药物或β受体阻滞剂。若年龄>60岁, 首先考虑左旋多巴治疗, 若效果不理想, 添加或者换成多巴胺激动药或β受体阻滞剂, 若效果仍不理想, 添加氯氮平或者考虑外科治疗难治性震颤。若效果较佳, 但有症状波动, 可添加多巴胺激动药或单胺氧化酶B型抑制剂 (MAOBIs) 或者儿茶酚胺-O-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COMIs) [4]。

动作迟缓为主要临床表现, 若症状较轻, 首先启用MOABI治疗, 若效果欠佳, 进展至影响日常生活质量或者原发症状就影响日常生活质量且年龄<60岁者, 首先启用多巴胺激动药, 若效果欠佳, 再添加或换成左旋多巴治疗。若年龄>60岁, 首先启用左旋多巴治疗, 若效果欠佳, 应重新评估诊断。若效果较佳, 但有症状波动, 可添加多巴胺激动药或COMTI或者MOABI, 考虑深部脑刺激治疗难治性症状波动。

姿势不稳或步态异常为主要表现的患者, 若症状较轻, 首先启用MOABI或金刚烷胺治疗, 若效果欠佳, 进展至影响日常生活质量或者原发症状就影响日常生活质量且年龄<60岁, 首先启动多巴胺激动药, 若效果欠佳, 再添加或换成左旋多巴类药物, 若效果仍欠佳, 添加金刚烷胺或胆碱酯酶抑制剂[5]。若年龄>60岁, 首先启动左旋多巴治疗, 若效果欠佳, 添加金刚烷胺或胆碱酯酶抑制剂。若效果较佳, 但有症状波动, 可添加多巴胺激动药或COMTI或者MOABI, 考虑深部脑刺激治疗难治性症状波动[9]。

大量研究表明[6], 左旋多巴能更好控制PD的症状, 同时与多巴胺激动剂相比, 左旋多巴发生冻结、嗜睡、水肿、幻觉等副作用的风险较低。由于年轻的PD患者更容易发生异动症, 因此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通常作为年龄<60岁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若运动症状较轻, 但患者要求治疗, 在使用如多巴胺激动剂、左旋多巴等更为有效的药物治疗前或许可以尝试MAOBIs (如司来吉兰、雷沙吉兰) 。此外, 老年患者有更大风险出现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 特别是具有预先存在的认知功能障碍, 因此, 对于老年患者更倾向于选择左旋多巴[7]。

4.1.2 PD运动并发症的治疗

症状波动的治疗, 症状波动主要有剂末恶化、开关现象。剂末恶化:①减少左旋多巴剂量但增加用药频率 (左旋多巴剂量分割) ;②加用MAOBIs, COMIs;③由标准片换用控释片以延长左旋多巴的作用时间;④加用长半衰期的DR激动剂, 如普拉克索、罗匹尼罗;⑤避免饮食中蛋白质对左旋多巴吸收的影响, 宜在餐前1 h或餐后1.5 h服药。

开关现象:左旋多巴治疗中增加应用多巴胺激动剂用于缩短关期时间。加用普拉克索、罗匹尼罗及罗替戈汀等药物能显著缩短关期时间。其中罗匹尼罗缓释制剂比罗匹尼罗速释制剂更为有效, 其可缩短20%及以上关期时间。普拉克索与罗替戈汀在治疗疗效减退型的症状波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有研究表明[8], 间断皮下注射阿扑吗啡可快速缩短关期, 但此疗法可能增加异动症。

异动症的药物治疗:①轻度的并不使人困扰的异动症是不必要治疗的;②多巴胺能药物减量方案会减少异动症但可能会加重帕金森病;③加用金刚烷胺, 金刚烷胺常用于减轻异动症的严重程度以及缩短持续时间, 金刚烷胺治疗运动障碍十分有效, 效能通常可长期持续且耐受性通常比较好;④氯氮平可改善异动症;⑤当单一治疗并不如理想中的有效, 结合1种或者更多的其它治疗手段可能取得一定疗效。

4.1.3 药物不良反应的治疗

恶心:是多巴胺治疗后常见且短暂的不良反应。多巴胺能药物治疗的缓慢滴定与食物混合服用可以减少恶心。研究显示[9]吗丁啉是一种外周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 其可减少因多巴胺能药物所致的恶心。冲动及强迫行为 (ICDs) 包括冲动控制障碍, 多巴胺失调综合征以及重复行为。冲动控制障碍与多巴胺激动剂使用相关, 对存在强迫症病史、冲动个性及成瘾行为的患者更容易出现ICDs, 故对这类患者应慎重考虑多巴胺激动剂的应用。多巴胺激动剂减量或停药常是ICDs有效的治疗手段。多巴胺失调综合征的治疗通常涉及左旋多巴的逐渐减量以及药物加强剂量的停止, 尚无研究验证多巴胺失调综合症的治疗方法, 但一个含有4个患者的小样本调查发现, 丙戊酸钠对此类患者均有一定疗效[10]。重复行为:很多患者的重复行为可被监测而不用治疗, 多巴胺能药物的减量或停药可能改善重复行为。研究发现金刚烷胺及喹硫平可能对重复行为有一定疗效。

幻觉是晚期PD的特点之一。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减少了无痴呆的帕金森病患者的幻觉症状的发生, 卡巴拉汀则减少了有痴呆的PD患者的幻觉症状的发生。而奥氮平则被证明在治疗幻觉方面是无效的, 且可能导致运动症状的恶化, 因此奥氮平不应该用于治疗帕金森病。

4.1.4 PD非运动症状的治疗

快动眼睡眠行为异常 (RBD) :氯硝西泮是治疗快动眼睡眠行为异常的一线用药, 同时可将褪黑素作为对使用氯硝西泮有相对禁忌的患者 (如痴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以及极其脆弱且跌倒风险增加的患者) 的一线用药[11]。

抑郁症:虽然仍缺乏SSRIs和SNRIs类药物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相关抑郁症患者的证据, 但据经验而言, 此两种药物均有效。三环类抗抑郁药均优于选择性血清素受体抑制剂 (SSRIs) , 特别是去甲替林和地昔帕明, 但因为对存在认知障碍的老年患者有一定不良反应而不常用。认知障碍:帕金森病患者常并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并有可能进展为帕金森病痴呆。胆碱酯酶抑制剂, 如利斯的明和多奈哌齐的证据较充分。体位性低血压:研究表明[12]氟氢可的松或多潘立酮对体位性低血压治疗可能有效。此外, a-肾上腺素能激动剂米多君, 溴吡斯的明, 育亨宾和吲哚美辛也有一定疗效。

流涎:注射B型肉毒毒素 (BTB) 、A型肉毒毒素 (BTA) 均能显著减少唾液量, 流涎频率以及减少其所导致的社交尴尬。BTA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可在标准腮腺注射基础上增添颌下注射以提高疗效但可能存在更多的并发症, 抗胆碱能药可能也有一定作用, 但有认知障碍的老年患者对其耐受性较差。

4.2 PD的其他治疗

4.2.1 神经保护治疗

锻炼能诱导大脑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包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胶质源性营养因子, 这些因子在帕金森病病人的黑质中是明显减少的, 因此充分的锻炼在PD的动物模型中有神经保护作用。跑步机训练可以改善帕金森病病人的行走障碍, 但运动的剧烈程度, 运动的时间, 及效果的持续时间仍需被评估。

4.2.2 手术治疗

脑深部电刺激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具有损伤小, 不良反应少, 调节性高等优点。此外, 在一些帕金森病动物模型显示, 丘脑底核的药物消融也可以提高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生存及改善临床症状[13]。

4.2.3 康复与运动疗法

如健身操、太极拳、慢跑等运动, 进行语言障碍训练, 步态训练, 姿势平衡训练等。若能每日坚持, 则有助于提高PD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改善运动功能, 并能延长药物有效期[14]。

5 结语

近年来, 国内外有许多关于帕金森病的研究与临床实验的开展, 该病已经在药物治疗、外科治疗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目前仍未发现可以逆转或改变帕金森病病程的治疗方法, 但是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 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种方法可以从根本上治愈帕金森病。

摘要:帕金森病 (Parkinson disease, PD) 是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 帕金森病的患病人数也增加。正确的使用现有的药物和理解尚在研究中的未来的潜在的治疗方法对有效管理帕金森病有着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帕金森病的现有治疗策略及尚在研究中的有希望的治疗。

上一篇:弘扬铁军精神下一篇:山东省体育高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