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铁军精神

2024-10-10

弘扬铁军精神(精选9篇)

弘扬铁军精神 篇1

高等学校内涵发展更注重增长的质量和增长的效益。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以及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在注重发展数量和速度的同时, 进一步注重内涵发展。 然而, 客观上,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还是偏重数量和速度的增长方式, 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仍然是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这说明学校内涵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 这个过程中将会面临许多的挑战和困难。 在实践工作中, 我们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 在铁军精神的指引下, 走出一条观念、组织、制度、机制不断创新的内涵建设和发展之路。

一、铁军精神的精髓

“铁军”一词最早来源于叶挺将军的独立团。 叶挺独立团及其隶属的第四军作为北伐军的先头部队, 他们作战勇猛, 纪律严明, 战功显赫, 因而被称为“铁军”。 这支诞生在血雨腥风中的特殊队伍, 继承着北伐第四军、红军第四军和坚持南方游击战争的红色游击队的光荣传统, 汇聚了南方八省健儿, 身肩抗日和反顽的重任, 在日、伪、顽三方的夹缝中求生存, 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求发展。 队伍由少到多, 由弱到强, 历经磨难和战火的洗礼, 终于成长为勇猛、顽强、既有铁的纪律, 又文武兼备的威武之师、智慧之师。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凝聚而成“铁军精神”。 铁军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 其中, 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纪律、铁的作风是其精髓。

铁的信念是指牢固树立必胜的信念, 发扬救国救民、抗敌御侮的光荣传统;铁的意志是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屈不挠、奋勇杀敌的牺牲精神;铁的纪律是指一切行动听指挥, 坚决执行命令;铁的作风是指敢于与困难作斗争, 敢于承认失误。 铁军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这种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二、学校内涵建设的必要性

学校内涵建设是学校强身健体之根本, 是学校事业长久不衰之保证。 它既是一项系统工程, 又是一门涉及高校方方面面的管理艺术, 同时还是校际间综合竞争力的核心。 学校内涵建设内容十分丰富, 它主要包括学科建设、 师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及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内容。 受高等教育系统自身的复杂性, 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制约, 影响高校内涵发展的因素是全方位的、多层面、多方面的, 如领导素质和管理能力、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学校发展战略定位、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政策等。 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也是高等教育当前要做的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然而,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抓内涵建设, 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 我们应将铁军精神与内涵建设结合起来, 并且贯穿于内涵建设的全过程。

三、以铁军精神推动学校内涵建设

(一) 以铁的信念坚持理念更新和层次定位

首先, 转变观念, 实施学科强校战略。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 只有搞好学科建设, 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因此, 应该通过树立学科建设的主导意识、学科建设的全局意识、学科建设的“领先意识”和“特色意识”, 确保学科建设成效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 合理定位, 科学规划。 大学要根据自己业已形成的学科特色、专业类型、办学规格和服务对象, 以及学校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 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并对学科发展和建设进行科学规划。 我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在第二次党代会中明确提出今后五年我校的发展目标是:综合实力进位50到80位,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可以说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站在新起点, 用更广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 科学地规划学校事业发展的新蓝图。

(二) 以铁的意志推动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1.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取决于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学科建设水平就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 加强学科内涵建设、苦练内功尤其重要。 学科内涵建设包括学科特色和优势、“学科群”建设、建设学科基地、加强学位点建设, 等等。 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中, 科学研究占了相当的权重, 这表明一个学科能否成为重点学科, 主要看该学科从事科研人员的结构和研究成果是否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 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性措施即是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不仅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 而且是促进学科建设的内在动力。 因此, 进行学科建设应做到以下两点: (1)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如实验室、研究中心、科研基地等学科基地。 良好的学科基地不仅是获取申报项目和取得成果的前提条件, 是吸引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基础。 (2) 强化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因此, 高校要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的论文、专著及发明专利的申请。

2.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到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学校可以少一点高楼, 但必须有大师。 师资队伍建设的好坏, 是学生培养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高校首先应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加快建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及开拓性较强的管理干部队伍体系。 其次, 强化学科队伍, 构建科研团队, 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梯队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建立一支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及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

(三) 以铁的纪律维护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思维方式、 行为习惯和工作态度的集中体现, 是一所学校内涵、层次、品位、特质的重要标志。 受国内外各种文化力量相互碰撞的影响和西方价值观的侵蚀, 近年来, 大学校园内部分师生弱化了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因此, 校风、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必须以铁的纪律和完整的激励、考评机制保证和促进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

1.校风营造。 校风是无形的精神力量, 可以振奋精神、激励斗志, 迸发出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革命精神, 优良的校风对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明确指出:“学校要大力加强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 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 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革命化。 ”优良的校风使高校能够造就出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者, 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 将使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生深刻的变化。

2.学风建设。 学风是学校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氛围, 一种精神。 它体现着学校的文化传统、管理水平和办学理念, 是学校创品牌、树形象、谋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学风。 在学风建设中, 治学风气是主导, 学术风气是基础, 不良的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直接影响和腐蚀着学习风气。

高校要大力加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各种制度的导向、校训精神的弘扬、校园建设成果的展示、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景点的建设等多种形式, 努力造就具有优良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校风; 倡导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诚实友爱的道德感情、诚信负责的行为方式;努力形成治学严谨、求实创新、富有人格力量的教风;勤奋、踏实、勇于创新的学风。

(四) 以铁的作风贯彻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教学和一流的科研, 同时更要有一流的管理制度, 后者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当前, 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才刚刚起步, 任重而道远。 在新形势下, 只有不断创新管理体制, 不断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高校才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管理体制才能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真正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才能真正引导、促进高校迈向高效率、高效益的办学道路。 在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过程中没有铁的作风保证, 没有铁的作风贯彻和执行, 管理体制改革必然寸步难行。

摘要:以铁军精神推动学校内涵建设, 不仅是继承和发扬革命光荣传统, 而且是“以铁军精神办学、以铁军精神育人”的办学宗旨的具体体现。文章探讨了铁军精神精髓和内涵, 对影响学校内涵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认为铁军精神与内涵建设相结合, 主要是以铁的信念坚持理念更新和层次定位;以铁的意志推动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以铁的纪律维护校园文化建设;以铁的作风贯彻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铁军精神,影响因素,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董跃进.笃学格致厚德重行———盐城工学院彰显铁军精神纪实[J].铁军, 2008.9.

[2]霍晓玲.论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源头[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08.3.

[3]沈培新.铁军精神是伟大的民族精神[J].学术界, 2003.102.

[4]刘以顺.论新四军的铁军精神[J].理论建设, 2006.5.

[5]王磊.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构筑核心竞争力[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4.

[6]谢振山.坚持内涵建设主题推进学校科学发展[J].河南教育, 2008.5.

[7]田伟.试论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自身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1, 2.

[8]伍百洲, 秦大同.论学科建设的内涵、策略与措施[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

[9]张辉.试析影响高校内涵发展的内外部因素[J].上海高教研究, 1998.10.

[10]刘宏林, 刘华, 赵胜岩.学科建设内涵与体制创新浅议[J].辽宁教育研究, 2004.6.

[11]蒋元平.学科建设的内涵诊释和实现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 2007.1.

[12]王明玉.内涵建设体现高校核心竞争力[N].中国教育报, 2007.09.04.

弘扬铁军精神 篇2

9月10日,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召集17名受阅、观礼老战士“畅谈阅兵感受 弘扬铁军精神”。赵征、周东葵、樊明辅、卢辉、朱介元、唐炎、夏昭、金祖光等8位老战士谈了参加纪念大会和受阅、观礼的激动心情和深切感受。

受阅、观礼是祖国给老战士的最高荣誉,大家感到很知足、很自豪。90岁的原新四军一师女战士赵征说:9月3日上午参加受阅经过天安门检阅台时,我一直注视着习主席,我向习主席敬礼,习主席向我们挥手,我感到特别幸福。这次能参加受阅,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为我的人生画上了美丽的句号。她还颇有感触地说,国共抗战老兵同坐一车、携手受阅,彰显不同政党、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炎黄子孙团结一致,就会无敌于天下。

89岁的原新四军四师老战士卢辉说:参加受阅,我感到既高兴又难受。高兴的是我们胜利了,国家强大了;难过的是许多老战友在战场上倒下了,壮烈地为国捐躯了。我们是幸存者,看到了抗战的胜利,看到新中国的成立和繁荣昌盛;我们又是幸运者,离休后能在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安度晚年;我们还是幸福者,全家四代同堂,我快90岁了,身体很健康,离休后写了9本书,1300多万字。9月3日又参加了受阅,感到很知足,很自豪!我内心里感恩可爱的祖国,感谢伟大的共产党!

胜利日大阅兵,扬国威振民心。原新四军三师93岁的老战士周东葵,1938年参加革命,参加受阅心情特别激动,他说大阅兵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并赋诗一首:《水调歌头?阅兵情 寄意老部队》

笙鼓庆七秩,昼夜练精兵。回眸东渡河塞,奋起太行鹰。刘老庄鏖战,喋血唤鸡鸣。

为人民,扬正义,保和平。强军反霸,侧耳寰宇赞连声。冷对含沙妖蜮,长枕金戈莫懈,护卫玉瓯情。赫赫和平帜。高举定能赢。

大阅兵展现先进武器装备,演绎“中国制造”,尽展中国自信形象。同为93岁的曾在国家兵器部工作的新四军五师老战士樊明辅和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多年的新四军浙东纵队老战士唐炎,不约而同说起了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阅兵时,比较老旧的坦克、装甲车在半路上熄火的情景,感叹这次经过天安门的中、远程导弹、海军两栖突击战车等新式装备,在天安门上空呼啸而过的歼击机、舰载机、重型轰炸机等,显示了我国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展示了国防的日益强大。唐炎说,原来战机的发动机都是从前苏联进口的,现在全部“中国制造”,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世界上排名第二,名不虚传。

牢记历史教训,弘扬铁军精神。90岁的原新四军七师老战士夏昭说,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教训,不忘日本强盗发动侵略战争,制造的重庆大轰炸、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惨案。当年在民族危亡之时,我们选择了参军抗日。新四军部队里涌现了许多战斗英雄。习主席说:“一个没有英雄的国家是可悲的,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我最近重新学习了习主席在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更坚定了我的理想和信念。

原新四军七师老战士金祖光、顾华夫妇,为表达激动之心,即席吟诗一首《观礼有感》:

九三大阅兵,国力军威震。

落后必挨打,历史教训深。

和平与发展,路线是明灯。

军民齐努力,持续向前进!

传承革命精神,继续教育下一代。发言的老战士们都表示要教育好下一代,把“抗战精神”“铁军精神”和革命传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使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永不变色。87岁的新四军老战士朱介元表示,虽然年事已高,但愿意继续承担《铁流》丛书的审读工作,为研究新四军历史能出多少力就出多少力。

老战士发言完后,几位记者要求集体采访,《中华儿女》记者请老战士每人给年轻人说一句话。储渭:让我们的大炮打得更远,飞机飞得更高!王飞:以习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英明、伟大!卢辉:后代们要接好我们的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银学善:希望我们的后代一定工作得更好!顾华:教育后代爱国、爱人民!吕祥胜:注意团结,搞好工作!彭彬:铁军万岁!李健中:让铁军精神永放光芒!樊明辅:永远保卫世界和平!盛林: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千万不要忘记过去!唐炎:祖国更加强大,和平更有保证!周东葵:铁军精神的传承还任重道远!任秀生:铭记历史、毋忘国耻,珍爱和平、展望未来!夏昭:人民伟大、人民万岁!

座谈会最后,陈昊苏会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赋诗一首:《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大阅兵》

胜利光辉七十年,振兴伟业冠人间。

中华解放千秋颂,世界和平万岁宣。

创意无穷求跨越,军容严整看当先。

文明后浪推前浪,继往开来又一篇。

弘扬铁军精神建设幸福余江 篇3

余江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有4000多年文明史,2200多年文字记载史。作为文化旗手邹韬奋的故乡,1958年余江率先以县为单位消灭血吸虫病,毛主席为此欣然命笔、赋诗《送瘟神二首》而闻名于世,先后荣获全国血防、水利、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由此而产生的血防文化和韬奋文化,成为促进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余江更是有着光荣革命斗争历史的革命老区,地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是中共苏区闽浙赣省信抚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余江人民在方志敏、邵式平、黄道、方志纯等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创建了中共余江县委、县苏维埃政府,至今留下了不少保存良好的革命遗址。其中在高公寨营林场胡马头村的祠堂至今还保留着“造成红军铁军”的标语。

近年来,中共江西省余江县委书记张子建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传承铁军精神,发扬优良传统,将红色理念融入发展当中。余江县连续多年获得“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在2015年11月26日召开的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第五次会议上,张子建被评为“弘扬铁军精神县委好书记”。

弘扬铁军精神 传承红色文化

“我们成立余江县革命斗争史暨新四军研究会,就在于通过弘扬铁军精神,激活‘红色基因’,加快‘美丽余江’的建设步伐。”2015年6月3日,张子建在余江县革命斗争史暨新四军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说。

在张子建的大力支持下,余江县新四军研究会认真开展新四军及革命斗争史研究工作,召开新四军研讨会,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并整理出余江历史上新四军老战士的史料近50余万字。同时广泛搭建各种宣传平台,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班、报告会,力求用当地的新四军革命斗争活资料教育广大青少年,让铁军精神教育根植于干部群众心中,深深融入更多余江人的血脉,在全县上下积极形成全力弘扬铁军精神、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共识。

2016年3月30日,原中共河南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遗址揭幕仪式暨清明祭扫活动在余江县春涛镇朱凤村胡家举行。张子建代表县委、县政府为苏维埃政府遗址揭幕并敬献花篮。据史料记载,1932年7月,为壮大革命力量,赣东北省委巡视员邵式平在余江县平定乡石背村祠堂里召开军民大会,宣布成立中共河南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机关驻地在今春涛镇朱凤村胡家。在同反动势力的斗争中,32名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鸿鹤嘴暴动、画桥大捷、横山大捷,无数革命先烈的光辉足迹,在余江山水间留下了大批珍贵的革命遗址。为了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变为鲜活的革命历史教材,张子建积极筹措经费,加强烈士陵园、纪念馆和革命遗址的建设和保护。2014年6月,筹资1000万元,开工建设余江县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及附属设施,目前已经竣工,成为革命教育基地。并先后拨款数十万元用于修缮画桥镇原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高公寨林场胡马头村祠堂及抗日志士陵墓等。

同时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坚持精心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把血防纪念馆、“血防红旗渠”白塔渠、锦江古城、韬奋故居、画桥革命烈士陵园等打造成一条红色旅游线路,加快推进红色旅游步伐。

弘扬铁军精神 敢于担当送精兵

余江人民弘扬铁军精神,书写了57年无责任退兵的纪录。57年间,余江向部队输送了一万多名合格兵员,先后4次受到南京军区表彰,4次受到国防部表彰,多次荣膺“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义务兵征集第一县”的殊荣,在全国树起了征兵工作的一面红旗。

在余江,谁要是被批准入伍,就如同高考得了第一名,当地政府会把奖金送到家门口,亲戚朋友则要设宴祝福,乡里乡亲都来登门祝贺。到了送兵时,余江人民要以最古老的礼节,给入伍青年披红挂彩,从村里一路燃放鞭炮,敲锣打鼓欢送到县城。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把最优秀的青年送到部队去”是全县人民的共同心愿。

1958年,余江县在全国率先以县为单位消灭了血吸虫病。同年,该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李俊九决定动员群众发扬血防精神,支持国防建设,向部队选送一批优秀兵员。在他组织的严格选拔之下,当年推送的130名新兵全部合格。从此,余江形成了由县委书记亲自挂帅征集义务兵的制度。

第十四任县委书记张子建接过了征兵大旗,继续领导实行坚持了50余年的“县委常委集体定兵”程序。张子建说,在定兵环节实行“县委常委集体定兵”程序,是余江的一大创举。常委会上,县委常委们聚焦征兵,各司其职,认真听取自己分管工作口的汇报,对每名初定兵员逐一审核,严格把好兵员输出质量关。

2015年9月10日上午,邓埠镇倪桂村倪凯家欢声笑语,县委书记张子建亲手将入伍通知书和“光荣军属”的标牌送到他家中,为他家挂上了“光荣军属”标牌,并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他们表示祝贺。他语重心长地说,希望你在部队加强学习,好好表现,注意安全,有空给家里的父母写写信、打打电话,报个平安,让父母放心。

在余江,青年都以当兵为荣,家家都以参与国防建设作为自己的责任。陈杰文一家四代参军,曾祖父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徐俊忠连续三年报名入伍,坚持锻炼终过体检关;吴兴浪、吴兴风双胞胎齐参军,兄弟双双效力国防;省运会冠军欧阳天文带头入伍,军事考核名列前茅。

为搭建退役士兵创业平台,余江对服役期间表现突出、立功受奖的退役士兵,优先推荐参加事业单位应聘,优先推荐参选村两委委员,优先介绍到林业、城管、保安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就业;对有创业愿望的退役士兵,在落实创业场地、办理小额贷款、实行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帮助一大批复转军人成为创业致富的排头兵。近年来,余江县城管大队、林业消防大队、保安大队中,退役士兵比例均超过80%,村委会干部中退役士兵比例达60%。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革命先烈提出打造红军铁军的口号,在新时期,我们更要不忘初心,弘扬铁军精神,勇于担当,向部队输送精兵。”张子建说。

弘扬铁军精神 建设美丽余江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西视察时明确提出,“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2016年2月14日,余江县委中心组召开会议,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张子建在会上布置了美丽乡村综合改革示范建设工作。

余江县是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为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张子建一有空余时间,就扎身基层,和村委会的干部交流,和村里的小组长拉家常,征求群众意见,探索以宅基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张子建几乎走遍了全县100多个村委会,有的试点村去过十余次,全县开到村委会一级的大会就达6次。“村组干部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力量,只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美丽乡村建设才能落到实处。”张子建说。

4月21日,建设美丽乡村,打造“一改促六化”余江样板现场推进会在余江县召开。“一改”就是纵深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六化”就是全面加快农业发展现代化、基础设施标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村庄面貌靓丽化、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农村治理规范化。余江把“一改促六化”作為宅基地改革的延伸拓展,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作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具体行动。

目前,余江新修村内道路67公里,沟渠49公里,清运建筑垃圾9.8万吨,绿化村内面积21万平方米,271个宅改村小组村内绿化率达到20%以上,村庄人居环境、卫生环境明显改善,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

余江这片热土孕育了红色基因,张子建带领着全县干部群众以弘扬铁军精神,传承“忠诚、干净、担当”的优良传统为己任,加快改革开放,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余江在小康提速、绿色崛起的进程中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 (责任编辑 李赞庭)

弘扬铁军精神 篇4

关键词:铁军精神,思政工作,盐城工学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 高等院校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1]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切实关注包括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内等重点学生对象的健康成长。而近年来在高校连年扩招与全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的形势下, 不少院校中农村生源大学生数量却呈现出下降趋势, 农村生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摆到突出位置, 特别是精神品格的塑造, 成为当前高校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盐城工学院建校52年以来形成的有盐工特色的新时代铁军精神, 为新时期高等院校有效开展农村生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特别是如何培育正确的精神品格, 提供了崭新的解决思路与探索模式。

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主力部队之一, 新四军在当时中华大地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战斗, 其功绩不仅仅在于最终赢得了抗战胜利, 更在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军精神。一般而言, 铁军精神主要是对新四军的战斗品格与内在精神高度凝炼的整体性概括, 具体包括爱国爱民、英勇向前的爱国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顾全大局、协作互助的团结精神;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科学求真、务实创新的求学精神;为民服务、民生为本的公仆精神。

盐城工学院座落在新四军军部重建之地的苏北盐城, 薪火相承的传统最终形成了以“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作风、铁的纪律”为核心理念, 与校训“笃学格致、厚德重行”紧密结合, 具有盐城工学院办学育人特色的新时代铁军精神。具体而言, 笃学是锻炼铁的意志的本质需要, 是理解铁军精神的切入点;格致是秉承铁的作风的探索创新, 是践行铁军精神的出发点;厚德是坚定铁的信念的精神载体, 是贯穿铁军精神的生命线;重行是严守铁的纪律的最终结果, 是实践铁军精神的指向归属。新时代盐工铁军精神代表着盐工全体师生的人格品行与精神风貌。

农村生源大学生主要是指在就读高等学校之前和在读期间, 所在家庭为农村常住户, 在读期间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村常住家庭的在校大学生。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统计数据, 我国现有9亿农业人口, 教育人口比重超过30%, 但农村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明显低于国际人口大国平均水平。农村大学生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一方面思想端正, 学习刻苦努力, 做事细心负责, 独立处理能力强, 勤劳踏实, 生活朴素。另一方面与城镇生源相比, 大多数农村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如城镇学生, 在个人阅历、社会经验、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局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 社会经济水平明显上升, 家庭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在物质供给普遍富裕的前提下, 后代子女精神意志的培养被摆到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在自古以来就有重商风气的江浙地区, 当代农村大学生品质意志的塑造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首先, 在农村生源大学生群体中弘扬铁军精神, 是新时期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 重塑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铁军精神的历史文化源头可以追溯到历史悠久的爱国传统与民族抗争精神。从《离骚》开始出现的强烈而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 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开启的中国近代史, 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来势力时都表现出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迫的顽强的抗争精神。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赢得“铁军”美名是铁军精神的雏形。其直接源头来自于大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 向往真理、不怕牺牲的战斗品格直接指导着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开展了坚苦卓越的抗日战斗。铁军精神是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独立精神在抗战时期的彰扬, 在农村大学生群体中倡导铁军精神是新时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其次, 在农村生源大学生群体中弘扬铁军精神, 是高等教育在革命老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 是新时期在经济富裕条件下磨炼与培养大学生良好个性气质与集体优秀品格的必然结果。特定历史背景必然形成特定时代独有的历史品格。铁军精神的形成与北伐战争中的革命军队、抗战时期新四军所面临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分不开, 当时历史现状与时代条件客观造就出铁军精神特定的时代品格。在当前社会条件下, 虽然市场经济进一步繁荣, 经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 但不少重要经济指标人均比重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落后水平。当前形势下讲求铁军精神, 以铁军标准培养与要求农村大学生, 这既有利于其良好个人品格的培养, 又有利于扭转高校中日益弥漫的金钱至上的拜金风气, 重塑当代农村大学生优秀的集体品格。

最后, 就江浙地区而言, 在社会普遍富裕、重商风气浓厚的条件下, 在农村生源大学生群体中继续弘扬铁军精神是当前条件下革命老区地方高等院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 是构建校园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物质与财富成为是非成败评判标准的前提下, 弘扬铁军精神建设对于维护革命老区高校自身发展, 保障高校纯学术与科研自由发展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 关系到高等院校的长远发展。同时, 巩固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细化学生群体教育对象, 为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问题的解答, 特别是如何培养农村大学生, 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与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大学生实际, 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 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2]弘扬铁军精神做好当代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 主要应从高等院校、农村大学生和学生家长三方面共同努力。三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就高等院校而言, 弘扬铁军精神做好当代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 主要可从管理层级、就业指导、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共同努力。从管理角度来看, 高校自身是做好当代农村大学生思政工作关键所在。

在高校管理层级设置上, 高校管理应明确分工, 层级分明, 完善的管理体制必然为农村学生在校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空间。首先, 在学生会与学生干部方面, 做到学生会、团总支、班委会每学年进行换届选举, 所有学生干部通过公开竞选、面试、考察等方式, 结合学院领导、辅导员意见最终进行确定。既确保学生竞争的公平、有序, 又保证每一位要求上进的农村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与健康成长。其次, 在学生社团方面, 制订有关政策促进校内各级注册学生社团、协会的合理发展, 保障其他各类民间社团的正常运转, 为农村学生发展个人兴趣、特长开辟新的空间。此外, 高校应积极组织各类活动与竞赛, 学校或学院每年应创办或承办校园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学科专业竞赛、趣味活动竞赛, 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通过引导农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组织、学生社团与各类活动竞赛, 提高农村学生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意识, 促进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在就业指导方面, 高校应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实行市场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不断提高农村学生综合竞争力, 确保就业模式多样化。一方面实现就业途径多元化, 鼓励家庭社会层次较高、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农村大学生, 动用社会人脉资源, 从而形成以家庭自主型就业为主的就业模式, 学生就业质量高。同时, 广辟其他就业途径, 形成包括自主创业、网络途径、学校推荐等在内的全方位、多门路的就业网。另一方面促进就业渠道、就业形式多样化, 既要积极指导农村学生参加考研、考公务员、村官、选调、支援西部开发和苏北计划, 又要切实引导农村学生创新创业,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家庭优势, 走自主创业道路。

就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而言, 高等院校应建设一支水平高、业务精、素质硬的辅导员队伍。一方面要提高辅导员队伍关于处理农村大学生问题的理论水平, 定期组织学习与案例讨论, 掌握系统的思政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应在与农村学生、农村家庭交往实践中, 不断提高科学运用思政规律独立解决农村大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 平时准备预案, 事发时迅速启动, 协调各类资源协同处理, 事后整理资料存档。同时, 辅导员应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 对待农村学生要有耐心, 及时关注其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动向。

就农村生源大学生本人而言, 弘扬铁军精神做好当代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 主要表现在要进行正确的人际交往适调方面。高校应鼓励农村大学生进行健康积极的人际交往与交际活动。良好的人际交往, 有利于农村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有利于维护交际群体稳定, 有利于校园和谐。由于城乡有别, 农村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易遇到困难, 如与城镇独生子女难于相处, 常常感到孤独与寂寞;关心集体利益无从入手, 等等。如不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与心理矫治, 将可能引发一系列矛盾。心理矫治需要学校与家长共同努力, 一方面, 学校设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由心理辅导老师提供专业心理疏导。另一方面, 需要家长配合, 定期与学校沟通, 必要时需要家长带问题学生到医院接受治疗。

随着大学生活的逐步开展, 农村大学生容易出现如下四类常见问题, 应引起高校思想工作者的密切关注。常见问题包括, 首先, 过度上网, 迷溺网络。绝大部分学生大二开始带电脑来学校, 使用电脑的时间远远超过正常的娱乐时间, 不少同学沉迷网络游戏, 导致逃课、晚上不回宿舍, 严重影响了学习, 荒废了学业, 引发安全隐患, 身心均受到伤害。其次, 沉迷于谈恋爱。虽然恋爱是一种健康的心理需求, 但只要不影响学习, 高校一般就不会作过多干涉。但如果醉心于恋爱, 甚至校外租房非法同居, 则既在同学中间造成了恶劣影响, 又败坏了学校声誉, 更不利于学生本人身心健康成长。最次, 过多的、不正常社会交往。个别同学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与人搞好关系上, 甚至结交闲杂人员, 沾染社会不良习气, 易引发打架斗殴、聚众赌博等严重违纪违规行为。严重者甚至走向犯罪道路。最后, 考试舞弊。部分农村学生可能因不适应高校生活而跟不上学习进度, 进而考试时存在侥幸心理, 采取种种不正当手法考试作弊。对舞弊行为应坚决予以严肃处理, 在平时将考试纪律深入到包括所有农村学生在内的每一位学生心中。

弘扬铁军精神做好当代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 应充分协调学生家长在内的所有资源。大学教育不同于以往小学、初中、高中教育, 农村学生家长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正视大学教育与以往教育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能力重审与学习方法两个方面。

学生家长应重审子女能力, 重新定位与评估子女现状。现今农村大学生绝大多数已经是法律意义的成年人, 具备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 能够承担相应的民事行为责任。因此, 农村大学生一方面应能独立生活, 生活上能自理, 经济上妥善开支, 这也是农村生源学生的长处。另一方面应能为自己在校的所作所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如不少高校要求每位新生在报到时与学校签定自律安全协议。

学生家长应及时变更学习方法理念。高等教育完全不同于以往班主任、任课老师从早到晚全程监督的被动学习模式, 而完全依靠学生自觉自律基础之上的自主学习, 强调的是主动学习。高等教育以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为目标, 要求大学生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与自控能力, 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并自我督促执行;专业学习要主动出击, 遇有疑问要主动、及时与任课老师交流, 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独立寻找答案。

综上所述, 铁军精神作为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 其出现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现实发展需求, 当前条件下铁军精神在革命老区地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出高校文化独有的内涵与外延, 成为民族文明精髓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盐工新时代铁军精神用“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作风、铁的纪律”和校训“笃学格致、厚德重行”共同刻写的盐工史程, 既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新的特定内涵, 又必然产生与时代价值并行的普遍意义, 其解决模式与思路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刘以顺.论新四军的铁军精神[J].理论建设, 2006 (5) :57-58.

[2]霍晓玲.论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源头[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8, 3:74-77.

[3]新四军战史编辑室.新四军战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6.

扬铁军精神,展铁军风采 篇5

为进一步弘扬马家铁军精神,展现马家铁军风采,讴歌马家乡打造省级新农村示范建设所取得的成果,激发全乡上下投身新农村建设工作热情,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日,马家乡举办了一场以“扬铁军精神·展铁军风采”主题文化活动铁军才艺比拼。

文艺活动现场气氛活跃,节目内容丰富,有歌曲、诗歌朗诵、舞蹈、书法、脱口秀等。参加铁军才艺比拼的有最基层的村组干部、机关干部和场镇部分干部职工。此次才艺比拼活动不仅展现出参赛人员个人才能和水平,更加展现出马家团结协作、乘势而上、攻坚克难、创新跨越,强势推进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坚强意志。

团县委书记、县妇联、县总工会领导到活动现场指导。

撰稿:卿青 王珊

弘扬铁军精神 篇6

泾县更是一片红色热土,是光荣的革命老区。1938年8月至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东南局驻扎泾县云岭,叶挺、项英、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指挥全军驰骋大江南北、抗日救国。令人痛惜的是,1941年1月7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在奉命北移途径茂林时,突遭国民党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数千名将士血洒东流山下。新四军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永恒的铁军精神。新四军在泾县近三年的战斗岁月里,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存,与泾县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深情,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文化。

近年来,泾县加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山更青了,水更绿了,人民更富裕了,经济社会不断发展。2015年,泾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3亿元,增长8.3%;财政收入达16.84亿元,增长16%。并先后荣获全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县考核验收。

看到泾县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我们不禁要问:泾县的红色资源优势如何发挥利用?泾县走出了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作为老区,如何实现全面脱贫?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近日,记者前往泾县采访县委书记郭金友。作为一方父母官,郭金友对于泾县的发展自然有切身的体会和想法。2015年11月26日,郭金友在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第五次会议上被表彰为“弘扬铁军精神县委好书记”。

以生态立县为引领 打造“青清净静”魅力泾县

郭金友,安徽歙县人,2013年底调任泾县县委书记。调任之初,他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因为泾县是革命老区,又是皖南山区,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红色资源丰富。如何结合泾县实际,充分发挥优势,推动老区建设和发展。这既是上级的关注,又是老区人民的共同期盼。”

上任之初,郭金友就带领干部队伍深入调研,提出了“青清净静”发展泾县的奋斗目标:“青”即“山青水绿”,自然生态建设;“清”即“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建设;“净”即“心净祥和”,文化生态建设;“静”即“宁静和谐”,社会生态建设。其中自然生态是基础,政治生态是保障,文化生态是灵魂,社会生态是目标,围绕这四个方面,全县上下做了大量的工作。

“之前,泾县乱采乱挖、乱搭乱建、超载超限等环境问题非常突出,群众对此怨声载道。我们坚定信心、下定决心,把自然生态作为主抓手,采取强硬措施,力抓环境整治,可以说这两年来的整治成效很明显。”郭金友如是说。

2014年3月份开始,泾县县委、县政府在矿山砂石整治上,规范矿山砂石开采秩序,矿产开采一律在本地加工,砂石开采一律仅供本地使用;全县26家方解石矿山拟整合为14家;12家采石厂中关闭关停11家;29家砂场中关闭关停26家。在查超治超上,坚持源头监管和路面治理相结合,查处超限超载车辆2000多台次,超限超载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在查违拆违上,组织集中拆除违法建设行动66次,拆除违法建设21万平方米,其中砖混结构楼房、单体别墅126栋4.5万平方米。遏制乱建房屋、乱建坟墓的同时,严厉打击电鱼、炸鱼、毒鱼以及盗挖映山红、兰草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去年以来共查处161起、立案51起,查获170多套电捕鱼工具并集中销毁,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

以铁军精神为灵魂 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郭金友谈到:“强力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还是干部队伍建设。再苦再难的事情总归是要靠一班人去解决,靠一个县委书记、县长不行,关键要靠全县广大的党员干部。铁军精神的凝聚力很强,‘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作风、铁的团结、铁的纪律’,这与当前习总书记提出的‘四铁’精神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我们提出要弘扬铁军精神,增强抗压能力,打造一支良好的干部队伍。”

一是突出革命传统教育,传播红色文化。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及抗战胜利纪念日,国家烈士纪念日,组织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到云岭纪念馆、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王稼祥故居纪念馆等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廉政教育,让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灵魂里受到洗礼。

为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独特作用,泾县着力打造以“弘扬铁军精神、锻造铁的作风”为主题的党性教育基地,投入5000万元建设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的县委党校,去年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全省党性教育基地。创设了“一校一园一馆一址一居”(即:县委党校、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茂林皖南事变激战地旧址、王稼祥故居)为主线的红色教育精品线路,开发了“穿新四军军服、走新四军路、爬新四军山、唱新四军歌、听新四军故事、吃新四军饭”的实践教学,形成了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革命传统教育培训新模式。自2014年5月党校投入使用以来,承办县内外培训班94期,共培训学员6680人。

“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干部队伍比以前风气更正,自觉性更高,大家都在主动谋事情想事情,主动抓工作出实招,为泾县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郭金友欣慰地说。

二是突出革命遗存保护,丰富红色内涵。为切实保护好泾县革命遗存,该县及时成立革命遗址普查领导小组,抽调专人对各乡镇、村进行全面普查,共普查革命遗址54处;积极争取资金对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水毁挡土墙、蜜蜂洞景区道路进行维修、建设;大力实施“慰烈工程”,将全县散葬在乡村的589座烈士墓全部迁移进烈士陵园;还成立了县新四军研究会,对新四军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挖掘、保护和传承。

三是突出红色旅游开发,打响红色品牌。泾县顺应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保护自然生态的形势,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一是让来者了解红色历史,受到革命传统教育;二是促进老百姓增收,让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nlc202309081047

近年来,泾县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新四军文化为代表,加快推进红色旅游开发,将泾川、云岭、茂林等地重点红色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了以“红色丹心、云岭烽火”为主题的新四军文化经典旅游环线,切实让游客寓教于游、亦游亦学。

郭金友说:“我们弘扬铁军精神的同时,更要将其转化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根本实现老百姓增收,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文化旅游业既保护了自然生态,又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是一条可持续的符合泾县科学发展之路。我们将进一步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不断提升旅游资源的品位,让游客乐意来、留得下、玩得好。”

以铁军精神为动力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央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强动员令,明确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户。

泾县是革命老区,曾经也是国家级贫困县。郭金友说:“近年来,我县始终把扶贫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贫困村和贫困户逐步减少,2012年成功摘除了国家贫困县的帽子。但我们也看到,目前全县还有34个贫困村、1.94万个贫困人口,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还很重,还需进一步强化举措。”

紧紧锁定目标任务。泾县结合县情实际,明确了“到今年底,实现1.94万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全部脱贫;到明年底,3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的工作目标,后三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坚持突出精准脱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首先,摸准贫困对象。对现有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进行拉网式核实,确保把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搞清楚,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既不能遗漏真正的贫困人口,也不能把非贫困人口纳进来,确保“一人不漏、一人不错”。其次,精准精细施策。根据每个贫困村、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制定精准、具体的扶贫方案,由“送菜上门”变为“看单点菜”,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真正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大力实施八项行动。具体是:产业脱贫行动。立足贫困村特色资源优势,突出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光伏发电脱贫行动,采取政府补助、社会帮扶、金融支持等多种途径相结合的资金筹措办法,帮助建设村级光伏电站,稳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脱贫。乡村旅游脱贫行动,引导具有旅游资源的贫困村兴办农家乐、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增收。就业脱贫行动,实施就业扶贫工程,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和脱贫致富能力。教育助学脱贫行动,构建定户、定人的教育精准资助扶贫脱困体系,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异地搬迁脱贫行动,对生产资源匮乏、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方,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原则,实施整体安置,易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脱贫行动,争取贫困村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积极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为贫困户提供种苗、技术及资金支持。政府兜底脱贫行动,对失去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促进就业实现脱贫的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做到应保尽保,守住政府兜底最后一道防线。

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压实工作责任。强化资金投入。突出扶贫包保,建立健全“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制度,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实行年初“建账”、年中“对账”、年底“查账”,确保贫困村不“摘帽”工作队不撤出,贫困户不脱贫帮扶责任人不脱钩。加强督查考核。严明奖惩,对思想重视、措施得力、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未按时完成脱贫任务的严肃追究责任,确保把扶贫开发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凝聚共识 汇聚力量

今年是郭金友任泾县县委书记的第三年,回顾两年多来的工作,他说:“泾县是一方热土,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群众负责的态度,踏踏实实做点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即使离开这一岗位,也不会留下遗憾,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泾县在地方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郭金友特别强调:求发展决不以牺牲长远利益来换取眼前利益,决不以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来换取小部分人的利益,决不以破坏自然生态为代价来换取黑色GDP。

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郭金友感慨道:“干事创业,关键是要加强全县上下干部队伍建设,做到政令畅通,上下齐心,四大班子团结协作。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解决不了的问题。尽管遇到不少矛盾和问题,总体工作在往前推进。我们常讲,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事实也是如此。只要始终把群众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真心、真情、真爱对待群众,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群众对我们的工作还是非常理解和支持的。”

学习弘扬铁军精神,讲责任、敢担当、争先进位,这是郭金友书记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的工作要求,“跳出泾县看泾县,全力在省市争先进、提位次”,为打造“青清净静”魅力泾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奋进,相信泾县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 刘顺发)

弘扬铁军精神 篇7

一、任务驱动型课堂的内涵与操作要旨

任务驱动型课堂是指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单或导学案的引导下, 开展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按照“教师引导———任务驱动———有效合作———边学边悟”的模式, 真正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掌握为目的”的“三为”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任务驱动型课堂的模式有:教师引导, 任务驱动, 有效合作, 边学边悟。

(一) 教师引导

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为其发展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 让他们在这个空间中去感知、去探索、去发现, 继而获得独特的个人体验, 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引导的含义包括引导学生完成恰当的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究, 思想碰撞, 人格升华等等。教师要善于有层次地引导学生, 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 从而形成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学生一旦离开教师的有效引导, 就不可能获得高效、积极、持久的发展。

(二) 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型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 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 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学生有了具体的动机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教师通过设计一个个环环相扣的小任务, 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思考、讨论、研究、探索, 以求通过合作的形式尽量自己解决问题。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教师直接传递的, 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去习得的。任务单的设计有导学式和随堂式, 这要根据不同课型和内容设定。任务单的设计是任务驱动型课堂的关键, 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取决于任务单的设计。任务设计的要求:明确的目的;以学生为中心;轻松愉快的环境;阶梯式的相互联系;任务与学生科学地结合。

(三) 有效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中, 最好进行混合编组。所谓混合编组, 就是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 应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 能够互相取长补短, 即小组成员是异质的、互补的, 而小组之间是同质的, 这样可以形成平等的小组竞争。混合编组时应考虑到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个性、性别和家庭背景等。可以根据教室大小、学生数等因素编成4人组、5人组、6人组等, 但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但无论按几人小组编排, 要尽量留有教师行走的空间。

每个小组内设组长、发言人、记录员、提问人、资料员等, 小组内成员按1号、2号、3号等编号, 根据组内所设的职责, 每星期推磨式交换, 采用轮流制, 确定每个小组成员的职责, 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全班的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主动积极地思考, 融入到认真学习的氛围中,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如组织活动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捕捉信息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查阅资料能力等等。教师应避免总是由一人思考发言, 其他人不动脑子, 被动地听, 被动地学, 小组活动成为虚设的形式。小组内各成员职责:组长负责组织、开展小组课内外的合作学习活动;发言人负责代表小组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形成的意见、观点和结果;提问人负责提出本组内的疑问之处;资料员负责查阅、收集学习资料。

(四) 边学边悟

在教师的引导和任务驱动下,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去体验、去经历、去探究、去感受知识的学习过程。“悟”是一种体验有得的创造性心理活动, 是一种以已有相关知识或经验为前提的思维。自悟才能自得, 自悟才能内化, 从而形成能力。课堂上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 是在“教师引导、任务驱动、有效合作、边学边悟”的模式下, 学生自己去悟得的, 而不是靠教师去告知。

二、任务驱动型课堂的流程

任务驱动型课堂的流程:预设任务———呈现任务———完成任务———小组展示———评价总结。预设任务:创设情境, 自然导入;呈现任务:指令明确, 给定任务;完成任务:小组合作, 教师调控;小组展示:陈述、演示、提问、解答;评价总结:激励为主, 重点突出。任务驱动型课堂是以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的, 所以以上的流程是完成一个任务的流程, 课堂上是需要多次使用的。

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 不仅要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 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性地开展小组评价, 可以对小组合作效果进行评价, 也可以对小组完成任务的质量进行评价, 还可以对小组成员的听讲情况进行评价等等。这种评价方式把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行为与小组联系在一起进行评价, 可以有效增强小组成员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刚开始时, 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 这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 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

三、推进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推行“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改革, 任重而道远, 关键在教师。因为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 只有课堂高效, 质量才会提高, 只有质量提升, 学校才会改变。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全体教师首先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 克服职业倦怠, 端正思想作风, 牢固树立课改意识,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改变灌输式为启发式, 改变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式为技能并重式, 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 让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教学改革不是让我们单纯地学习理论, 更重要的是要去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即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要扎实。用集体的智慧拿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教师备课任务单设计的切入点要准, 检测题要精挑细选, 这些无一例外都要严格认真的落实。为此, 我校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 组织开展对一线教师的系列培训, 分学段、分学科探索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促进广大教师尽快适应新课堂教学模式;广大教师通过自主学习, 观摩交流等形式, 围绕课改目标, 全面理解课改精神, 迅速掌握新模式下课堂教学的流程, 快速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从而推动我校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弘扬铁军精神 篇8

1.铁军精神的历史起源

铁军又称新四军, 起源于国共合作时期被誉为铁军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和毛泽东、朱德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后由南方八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铁军精神与叶挺所带领的铁军部队息息相关。北伐战争时期, 叶挺独立团以“铁军”的铁拳头而蜚声中外, 其开创的“铁军精神”体现在:“要红才能打胜仗”的革命精神;敢打头阵, 勇当先锋的先锋精神;“有进无退”, 有我无敌的大无畏的战斗精神;“携主意而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

2.铁军精神的发展历程

早期铁军精神的发展历程经过了抗日战争与国民合作两个时期, 其在战争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铁军精神发展到现在, 依旧是推动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

铁军初建时是一支只有1万人的队伍, 经过不断的发展, 主力部达到21万余人, 地方武装97万人, 成为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正如新四军军歌所唱“要英勇冲锋, 歼灭敌寇;要大声呐喊, 唤起人民。发挥革命的优良传统, 创造现代的革命新军, 为了社会幸福, 为了民族生存, 巩固团结坚决的斗争!”, 铁军精神是一种优良传统, 所以, 铁军精神应当被继承和发展下去, 而不应该仅仅只留在历史斑驳的书页上。

二.当代的铁军精神

1.当代铁军精神的含义

铁军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精华, 受到国家高度重视。2011年9月6日,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书记在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第五次会员代表会议上指出: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劲旅。新四军的历史是我党我军光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四军在艰苦卓绝斗争中形成的“铁军精神”, 已成为我们弘扬革命传统的生动教材和全社会的共同财富。

2.铁军精神在当代大学生生活中的作用

随着国家的不断进步, 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群体的急剧增多。关注大学生素质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现状使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增大。“走捷径”的腐败现象已经蔓延到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大学生的随众心理也越来越严重, 争相送礼的现象蒙蔽了大多数大学生的双眼。

铁军精神不仅在抗战时期体现在军队行事的各方面, 且在当今社会上也是如此。如当前的大学生“公车现象”, 所谓“公车现象”是指大学生通过坐公车这一事件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与功德的建设问题日趋严重。弘扬铁军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铁军精神的现实意义

1.铁军精神与信念

铁军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我党我军革命精神的重要体现, 从广义角度看, 它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从狭义方面看它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又具有长远的价值、永恒的魅力、普遍的意义。坚定理想信念是铁军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铁军精神的根本原则是跟党举旗。

2.铁军精神与开拓创新

铁军精神所包含的开拓创新意识是引导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的是各个领域方面的创新。近代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飞速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 胡锦涛主席大力倡导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

3.铁军精神与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报国为民是铁军精神的出发点。铁军精神所引导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们, 而发展所依靠的主体也是人们, 发展的结果也由人们共享。铁军精神产生于抗战群体, 所以传承的载体是人们。红军的五万里长征在中国的大地上印证并弘扬了铁军精神。

本论文针对铁军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其现实意义作了一个概述, 通过列举论述生活中的现象来证明弘扬铁军精神在现代的必要性。尤其列举了“大学生公车现象”来说明当代新生力量的发展状况。本文重点在于阐述铁军精神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并希望加强铁军精神的宣传与教育。

摘要:现代社会中各种思想风潮交织, 对人们的理想及信念造成直接性冲击, 弘扬与发展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铁军精神就显得刻不容缓。培养新一代青年对铁军精神的意识是铁军精神在现代发展的必经路径;关注社会风气, 引导铁军精神的发展是铁军精神生生不息的必要条件。本论文通过研究铁军精神的历史起源、发展历程及其意义来阐述铁军精神所具有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铁军精神,历史及发展历程,当代价值,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铁军精神的时代作用2007年06期《铁军》

[2] .2007年10月12日新华日报《大力弘扬铁军精神, 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纪念新四军建军70周年》

铁军精神助力红帆向深蓝 篇9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李金华首先致辞。他说,自己从小生活学习在如东这块红色土地上,从老一辈那里听到了许多关于陈毅、粟裕、陶勇、姬鹏飞等许多新四军将士和海防部队的故事,至今依然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今天,我们在这里专题研究新四军苏中海上抗日武装斗史,就是要牢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的丰功伟绩,缅怀新四军指战员大无畏的革命斗志,更加自觉地继承和弘扬铁军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第一副会长、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徐承云在致辞中,从讲述一个个生动而鲜活的历史故事为切入点,以史论理,深刻阐述了研究苏中海上抗日武装斗争的重大意义。他说,当年日伪军加强了对苏中地区的清乡,我方在陆地上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新四军领导果断决定,建立海上武装,摆脱背水作战的不利局面。陶勇庄严承诺:“只要我陶勇在,黄海就是我们新四军的!”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陶勇的誓言很快变成了事实。新四军苏中海上抗日武装斗争的辉煌历史充分证明,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永远与人民心连心,才能众志成城,克服艰难险阻,夺取伟大胜利。在大雪纷飞的风暴之夜,海防团的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立,掌舵的船老大在风暴中只得将自己的身子绑在舵柄上。可是,浪花夹着大雪打在他身上,再被西北风一吹,结起愈来愈厚的冰凌。当副老大换班时,发现船老大已经成为一座冰雕。舵手牺牲在战位上,而船还在茫茫大海上稳稳地航行。苏中海上抗日武装斗争的辉煌历史充分证明,深化研究宣传铁军精神,是筑梦中华的时代工程。今天,我们研究中共领导的苏中海上抗日武装斗争史,就是要大力弘扬伟大的铁军精神,激发全国军民为筑梦中华贡献力量。

在如东县委书记詹立风和政协主席陈建华分别介绍苏中海上抗日武装斗争历史研究宣传最新成果之后,陈毅元帅之子陈小鲁、粟裕大将之子粟戎生、刘毓标将军之子刘华苏、姬鹏飞之女姬巧玲、海防二团团长孙仲明(原名孙二富)之女林红等新四军后代先后发言,他们深切缅怀先辈们在波涛汹涌的黄海浴血奋战的战斗岁月,真情追忆人民海军从如东何家灶初创到泰州白马庙诞生的光辉历程。林红回忆了父亲作为一介武夫的“海巴子”,經历了投靠党、脱离党、再选择回到党的怀抱,最后发誓铁心向党,成为光荣的人民海军干部的曲折过程后,十分感慨地说,孙二富他们之所以能让党的第一支土海军成为日军闻风丧胆的钢铁之师、胜利之师,根本原因就在于,把共产党的领导当做灯塔,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南针。作为新四军的后代,我们只有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生命才有价值;作为新四军海防部队演变而来的人民海军,只有永远坚持党指引的正确航向,才能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

海军学术研究所所长葛根林,这位从如东县掘港镇入伍的高级研究人员说到苏中海防部队的历史如数家珍:在隆重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苏中海上抗日武装斗争的辉煌历史和它在抗日战争史和人民海军建军史上的巨大贡献永远不能忘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宣传,对于推进人民海军跨越式发展,对于弘扬铁军精神,助力红帆向深蓝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无心磨床下一篇:帕金森病的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