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铁军精神(精选6篇)
新四军铁军精神 篇1
新四军的铁军精神
新四军是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的简称,成立于1937年10月12日。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抗日武装力量,新四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建立了不朽功勋,曾被毛泽东誉为“华中人民的长城”,被陈毅称之为“铁的新四军”。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经历了艰苦卓绝斗争的考验,为民族解放和革命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同时,也铸就了特别宝贵的革命精神,这就是铁军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现如今进入和平时代,铁的新四军已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但铁军精神至今犹存。铁军精神有着深刻的含义和渊源。
铁军精神必定由铁军创建而来,这样一支铁军是怎么成立的,这还要从叶挺领导的独立团说起。在1927年北伐战争期间,叶挺所在的第四军独立团是在时任两广区委军事部长周恩来指导下建立的。它的前身是1924年底建立的铁甲车队。这个铁甲车队是由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中选派的部分共产党员和从各地派选的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为基础组织起来的。毛泽东同志在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时,曾表扬过铁甲车队的英勇斗争事迹。独立团建立后不少共产党员担任了独立团的营长、连长。独立团设了党支部,各连成立党小组。周恩来为独立团制定了新兵和干部的训练计划,编写政治教育提纲,向广大官兵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为提高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从思想上、组织上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叶挺独立团在1926年5月作为北伐军先头部队向湖南挺进,7月12日至8月22先后攻占长沙、岳阳。随后于8月22攻打湖北境内的汀泗桥、贺胜桥,在此攻坚战中,立团屡建奇功;9月1日在攻打武昌的战斗中独立团英勇奋战、纪律严明,被两湖人民誉为“铁军”。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共赴国难。在新四军组建时,准备赴任军长的叶挺想到大革命时期所在第四军被人民誉为“铁军”的光荣历史,便给这个新组建的军队命名为“国民革命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在八年抗日的烽火和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千锤百炼,铸就了“铁军精神”。
铁军精神是对新四军的战斗精神和战斗品质的概括,具体来说铁军精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同仇敌忾、相忍为国的爱国精神;海纳百川、共同战斗的团结精神;顾全大局、服从整体的全局精神;抓住机遇、开拓前进的创新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不屈不挠、不骄不躁的拼搏精神;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这样的铁军精神不会空穴来风,更不会是无本之木,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铁军精神的形成,首先与新四军高度重视自身建设有很大的关系。新四军的两个主要领导人陈毅和刘少奇对新四军的军队建设都作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在建军思想这一块,他们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明确新四军的建军目标是建设正规化的党军;提出了一面抗战,一面建设的方针;正确处理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之间的关系,提高主力军,加强地方军;正确处理军队和地方关系,造成根据地内党政军民的高度统一。就是这样严格而有条理的建军思想,使得新四军成为一支有纪律有组织的军队,为铁军精神的形成打下军队基础。其次,铁军精神的形成还和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关。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民族解放伟业中,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积累了非常重要的基本经验。主要表现在:第一,用科学的理论教育党员和军队。在敌强我弱的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部队坚持并运用这一科学理论教育广大指战员和人民群众,指明争取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和光辉前途;第二,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抗战时期,在党、政府和军队内部都设有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机构,配备了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求政工人员不仅要做好部队本身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要求每一个新四军战士都要会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用科学的理论和思想去发动群众、宣传群众和组织群众。第三,用英雄人物教育部队和群众。抗战中,我们党十分重视并善于发挥英雄模范人物的榜样力量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第四,用优秀的先进文艺作品教育人民。抗日根据地的知识分子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他们运用各种文艺形式,讴歌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激励根据地的军民增强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决心,极大地调动了抗日将士的参战热情。正是新四军自身的努力,加上中国共产党的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新四军形成了良好的军队作风、先进的政治思想、果敢的作战风格,进而取得了“铁军”的称号,形成了铁军精神。
抗日战争已过去77年,成为一段永久的历史,但铁军精神作为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人民军队的优良革命传统,却永远不会过时。它是人民军队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对我国传统的优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铁军精神是特定时期时代精神的体现。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继承和发扬,使铁军精神永存。
参考资料:
1、《论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刘以顺,《理论建设》2006年第5期;
2、《论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源头》,霍晓玲,《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3月第1期;
3、《新四军历史地位、理论贡献及其研究的拓展》,朱文泉,《军事历史研究》2013年第2期;
4、《<新四军军歌>与铁军精神》,谢逸敏,《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新四军铁军精神 篇2
一、铁军精神的精髓
“铁军”一词最早来源于叶挺将军的独立团。 叶挺独立团及其隶属的第四军作为北伐军的先头部队, 他们作战勇猛, 纪律严明, 战功显赫, 因而被称为“铁军”。 这支诞生在血雨腥风中的特殊队伍, 继承着北伐第四军、红军第四军和坚持南方游击战争的红色游击队的光荣传统, 汇聚了南方八省健儿, 身肩抗日和反顽的重任, 在日、伪、顽三方的夹缝中求生存, 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求发展。 队伍由少到多, 由弱到强, 历经磨难和战火的洗礼, 终于成长为勇猛、顽强、既有铁的纪律, 又文武兼备的威武之师、智慧之师。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凝聚而成“铁军精神”。 铁军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 其中, 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纪律、铁的作风是其精髓。
铁的信念是指牢固树立必胜的信念, 发扬救国救民、抗敌御侮的光荣传统;铁的意志是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屈不挠、奋勇杀敌的牺牲精神;铁的纪律是指一切行动听指挥, 坚决执行命令;铁的作风是指敢于与困难作斗争, 敢于承认失误。 铁军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这种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二、学校内涵建设的必要性
学校内涵建设是学校强身健体之根本, 是学校事业长久不衰之保证。 它既是一项系统工程, 又是一门涉及高校方方面面的管理艺术, 同时还是校际间综合竞争力的核心。 学校内涵建设内容十分丰富, 它主要包括学科建设、 师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及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内容。 受高等教育系统自身的复杂性, 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制约, 影响高校内涵发展的因素是全方位的、多层面、多方面的, 如领导素质和管理能力、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学校发展战略定位、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政策等。 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也是高等教育当前要做的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然而,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抓内涵建设, 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 我们应将铁军精神与内涵建设结合起来, 并且贯穿于内涵建设的全过程。
三、以铁军精神推动学校内涵建设
(一) 以铁的信念坚持理念更新和层次定位
首先, 转变观念, 实施学科强校战略。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 只有搞好学科建设, 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因此, 应该通过树立学科建设的主导意识、学科建设的全局意识、学科建设的“领先意识”和“特色意识”, 确保学科建设成效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 合理定位, 科学规划。 大学要根据自己业已形成的学科特色、专业类型、办学规格和服务对象, 以及学校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 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并对学科发展和建设进行科学规划。 我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在第二次党代会中明确提出今后五年我校的发展目标是:综合实力进位50到80位,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可以说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站在新起点, 用更广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 科学地规划学校事业发展的新蓝图。
(二) 以铁的意志推动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1.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取决于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学科建设水平就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 加强学科内涵建设、苦练内功尤其重要。 学科内涵建设包括学科特色和优势、“学科群”建设、建设学科基地、加强学位点建设, 等等。 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中, 科学研究占了相当的权重, 这表明一个学科能否成为重点学科, 主要看该学科从事科研人员的结构和研究成果是否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 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性措施即是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不仅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 而且是促进学科建设的内在动力。 因此, 进行学科建设应做到以下两点: (1)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如实验室、研究中心、科研基地等学科基地。 良好的学科基地不仅是获取申报项目和取得成果的前提条件, 是吸引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基础。 (2) 强化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因此, 高校要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的论文、专著及发明专利的申请。
2.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到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学校可以少一点高楼, 但必须有大师。 师资队伍建设的好坏, 是学生培养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高校首先应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加快建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及开拓性较强的管理干部队伍体系。 其次, 强化学科队伍, 构建科研团队, 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梯队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建立一支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及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
(三) 以铁的纪律维护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思维方式、 行为习惯和工作态度的集中体现, 是一所学校内涵、层次、品位、特质的重要标志。 受国内外各种文化力量相互碰撞的影响和西方价值观的侵蚀, 近年来, 大学校园内部分师生弱化了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因此, 校风、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必须以铁的纪律和完整的激励、考评机制保证和促进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
1.校风营造。 校风是无形的精神力量, 可以振奋精神、激励斗志, 迸发出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革命精神, 优良的校风对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明确指出:“学校要大力加强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 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 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革命化。 ”优良的校风使高校能够造就出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者, 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 将使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生深刻的变化。
2.学风建设。 学风是学校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氛围, 一种精神。 它体现着学校的文化传统、管理水平和办学理念, 是学校创品牌、树形象、谋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学风。 在学风建设中, 治学风气是主导, 学术风气是基础, 不良的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直接影响和腐蚀着学习风气。
高校要大力加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各种制度的导向、校训精神的弘扬、校园建设成果的展示、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景点的建设等多种形式, 努力造就具有优良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校风; 倡导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诚实友爱的道德感情、诚信负责的行为方式;努力形成治学严谨、求实创新、富有人格力量的教风;勤奋、踏实、勇于创新的学风。
(四) 以铁的作风贯彻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教学和一流的科研, 同时更要有一流的管理制度, 后者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当前, 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才刚刚起步, 任重而道远。 在新形势下, 只有不断创新管理体制, 不断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高校才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管理体制才能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真正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才能真正引导、促进高校迈向高效率、高效益的办学道路。 在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过程中没有铁的作风保证, 没有铁的作风贯彻和执行, 管理体制改革必然寸步难行。
摘要:以铁军精神推动学校内涵建设, 不仅是继承和发扬革命光荣传统, 而且是“以铁军精神办学、以铁军精神育人”的办学宗旨的具体体现。文章探讨了铁军精神精髓和内涵, 对影响学校内涵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认为铁军精神与内涵建设相结合, 主要是以铁的信念坚持理念更新和层次定位;以铁的意志推动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以铁的纪律维护校园文化建设;以铁的作风贯彻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铁军精神,影响因素,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董跃进.笃学格致厚德重行———盐城工学院彰显铁军精神纪实[J].铁军, 2008.9.
[2]霍晓玲.论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源头[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08.3.
[3]沈培新.铁军精神是伟大的民族精神[J].学术界, 2003.102.
[4]刘以顺.论新四军的铁军精神[J].理论建设, 2006.5.
[5]王磊.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构筑核心竞争力[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4.
[6]谢振山.坚持内涵建设主题推进学校科学发展[J].河南教育, 2008.5.
[7]田伟.试论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自身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1, 2.
[8]伍百洲, 秦大同.论学科建设的内涵、策略与措施[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
[9]张辉.试析影响高校内涵发展的内外部因素[J].上海高教研究, 1998.10.
[10]刘宏林, 刘华, 赵胜岩.学科建设内涵与体制创新浅议[J].辽宁教育研究, 2004.6.
[11]蒋元平.学科建设的内涵诊释和实现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 2007.1.
新四军铁军精神 篇3
华中地位最重要:周恩来说,中国的东部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地区,是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经济发达、文化程度高的财富地区。整个的中国东部,代表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最有力的地区。日军如占领了这一地区,就能够利用中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克服自己困难;友党友军也不会放弃江南,这个重要地区是他们誓死必争的。新四军处在这样的环境,恰恰使得新四军的地位更加提高,落在新四军肩上的担子格外重。
出身最苦:国内军事研究专家认为,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东北抗联,是我党我军历史上三个最艰难的时期。
地位最为特殊:华中为我党我军三大战略区相互联系的枢纽,且华北战场已为敌完全占领,华中则机动性大,因此毛泽东说:“华中为我党最重要的生命线。”
部队人数最少:组建时仅1.03万人,皖南事变后近9万人,抗战结束时为21.5万人。
武器装备最差:组建时仅6200支枪,其中有的没有准星,有的没有枪托,有的不经过修理打不响子弹。部队有的还扛着大刀梭标,陈毅曾戏称自己是“梭标支队司令”。
战场环境最为险恶:华中是日伪占领的核心区域,是国民党发家的“风水宝地”,是其必争之地。新四军始终处在日伪顽的夹击之中。
名分地位最低:基本上处于日伪军和国民党当局剿杀的地位,八年中只有4个支队在很短的三年间被承认,其他的部队、其他的时间不被认可,更没有军饷待遇。
开展游击战地形条件最差:一般来说,山地对开展游击战较为有利,而华中山地少且大都已被国民党军占领,新四军作战大都在交通便利的平原和湖河港汊地区。周恩来指示新四军:“哪里最危险且没有国民党军就向哪里发展。”
战事最为频繁:八年抗戰中,新四军对日伪作战2.46万余次,反磨擦作战3200余次,平均每天作战近10次。据第四师老同志回忆,他们大体每隔30小时就打一仗。
反磨擦自卫作战最频繁:八年自卫反击作战3200余次,毙伤俘顽军官兵14.3万余人。中共中央在对华中局扩大会议的指示中,以及刘少奇的主报告中均指出:“华中友军对我磨擦特别多”。
每千人抗击和牵制日伪军最多:新四军抗击日军最多时达16万余人,伪军23万余人,那时新四军为12万余人,每千人抗击和牵制日伪军达3250人。
抗击伪军的任务最重:中共中央对华中局的指示中指出:“华中伪军对我危险特别大”。陈毅同志在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新四军对汪逆伪军作战任务特别加重了。全国任何战区包括国民党及八路军地区,伪军之多,莫过于新四军的当面地区。”
每千人歼敌最多:抗战中,新四军毙伤俘日伪军417900余人,每千人毙伤俘日伪军1944人。
歼敌的消耗率比最低:抗战期间,新四军平均每歼一敌消耗30发子弹,7枚手榴弹,是二战中消耗率比最低的(国民党军每歼一敌平均消耗子弹2010.6发,炮弹11.3发,手榴弹27.8枚)。
牺牲比例最大:八年抗战,新四军在对日伪作战中付出伤亡51602人的代价,大体占部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牺牲人员中团以上干部比例最大:八年抗战牺牲团以上干部350多人(其中包括项英、周子昆、袁国平、罗炳辉、彭雪枫等高级将领),牺牲人员中每千人即有6人为团以上干部。
牺牲官兵中共产党员占比例最大:牺牲官兵中共产党员占60%以上。陈毅在《纪念我们的死者》一文中说:牺牲同志中多数为共产党员。
干部中知识青年占比例最大:据第一师统计,营以下干部中60%是青年知识分子,而连队指导员近90%为青年学生,第十八旅五十二团基本上没有文盲。
文化人最多:上海和江浙历来是文化人较集中的地方。抗战中,新四军吸纳了从全国各地特别是上海、南京、杭州、武汉等华中各大城市来的知名学者、专家、教授等爱国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有叶进明、吴运铎等,经济学家有薛暮桥、孙冶方、钱俊瑞、骆耕漠等,作家有阿英、范长江、朱镜我、夏征农、聂绀弩等,医学专家有沈其震、崔义田、宫乃泉、戴济民等,音乐家有贺绿汀、任光、何士德、孟波、章枚等,美术家有吕蒙、许幸之、赖少奇、沈柔坚等,历史学家有吕振羽,哲学家有冯定等。
文化工作最活跃:据不完全统计,八年中,新四军中的音乐家们谱写的传播比较广的抗日歌曲多达500多首,共有近百个文艺团体,先后排演了800多部自己编写的剧目,创办报刊80多种,创作诗词赋几千首。
从以上“之最”中可以看出,新四军虽然人少、武器差,打的大都是“小仗”,但我们看问题要全面地看,辩证地看,整体地看,比也要客观全面地比,要有可比性。如果有了辩证的方法,正确的比较,就不难看出,新四军在全民抗战中,对全国抗战发挥了踞局部而扼全局的作用,对正面战场发挥了积极的配合作用,在战略全局中发挥了“生命线”的作用,对整个华中抗战发挥了主力军和中流砥柱的作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挥了战略牵制作用,对整个抗战胜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巨大作用,任何低估和小视新四军地位作用的现象都是片面错误的。 (责任编辑 李赞庭)
畅谈阅兵感受弘扬铁军精神 篇4
9月10日,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召集17名受阅、观礼老战士“畅谈阅兵感受 弘扬铁军精神”。赵征、周东葵、樊明辅、卢辉、朱介元、唐炎、夏昭、金祖光等8位老战士谈了参加纪念大会和受阅、观礼的激动心情和深切感受。
受阅、观礼是祖国给老战士的最高荣誉,大家感到很知足、很自豪。90岁的原新四军一师女战士赵征说:9月3日上午参加受阅经过天安门检阅台时,我一直注视着习主席,我向习主席敬礼,习主席向我们挥手,我感到特别幸福。这次能参加受阅,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为我的人生画上了美丽的句号。她还颇有感触地说,国共抗战老兵同坐一车、携手受阅,彰显不同政党、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炎黄子孙团结一致,就会无敌于天下。
89岁的原新四军四师老战士卢辉说:参加受阅,我感到既高兴又难受。高兴的是我们胜利了,国家强大了;难过的是许多老战友在战场上倒下了,壮烈地为国捐躯了。我们是幸存者,看到了抗战的胜利,看到新中国的成立和繁荣昌盛;我们又是幸运者,离休后能在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安度晚年;我们还是幸福者,全家四代同堂,我快90岁了,身体很健康,离休后写了9本书,1300多万字。9月3日又参加了受阅,感到很知足,很自豪!我内心里感恩可爱的祖国,感谢伟大的共产党!
胜利日大阅兵,扬国威振民心。原新四军三师93岁的老战士周东葵,1938年参加革命,参加受阅心情特别激动,他说大阅兵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并赋诗一首:《水调歌头?阅兵情 寄意老部队》
笙鼓庆七秩,昼夜练精兵。回眸东渡河塞,奋起太行鹰。刘老庄鏖战,喋血唤鸡鸣。
为人民,扬正义,保和平。强军反霸,侧耳寰宇赞连声。冷对含沙妖蜮,长枕金戈莫懈,护卫玉瓯情。赫赫和平帜。高举定能赢。
大阅兵展现先进武器装备,演绎“中国制造”,尽展中国自信形象。同为93岁的曾在国家兵器部工作的新四军五师老战士樊明辅和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多年的新四军浙东纵队老战士唐炎,不约而同说起了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阅兵时,比较老旧的坦克、装甲车在半路上熄火的情景,感叹这次经过天安门的中、远程导弹、海军两栖突击战车等新式装备,在天安门上空呼啸而过的歼击机、舰载机、重型轰炸机等,显示了我国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展示了国防的日益强大。唐炎说,原来战机的发动机都是从前苏联进口的,现在全部“中国制造”,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世界上排名第二,名不虚传。
牢记历史教训,弘扬铁军精神。90岁的原新四军七师老战士夏昭说,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教训,不忘日本强盗发动侵略战争,制造的重庆大轰炸、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惨案。当年在民族危亡之时,我们选择了参军抗日。新四军部队里涌现了许多战斗英雄。习主席说:“一个没有英雄的国家是可悲的,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我最近重新学习了习主席在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更坚定了我的理想和信念。
原新四军七师老战士金祖光、顾华夫妇,为表达激动之心,即席吟诗一首《观礼有感》:
九三大阅兵,国力军威震。
落后必挨打,历史教训深。
和平与发展,路线是明灯。
军民齐努力,持续向前进!
传承革命精神,继续教育下一代。发言的老战士们都表示要教育好下一代,把“抗战精神”“铁军精神”和革命传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使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永不变色。87岁的新四军老战士朱介元表示,虽然年事已高,但愿意继续承担《铁流》丛书的审读工作,为研究新四军历史能出多少力就出多少力。
老战士发言完后,几位记者要求集体采访,《中华儿女》记者请老战士每人给年轻人说一句话。储渭:让我们的大炮打得更远,飞机飞得更高!王飞:以习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英明、伟大!卢辉:后代们要接好我们的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银学善:希望我们的后代一定工作得更好!顾华:教育后代爱国、爱人民!吕祥胜:注意团结,搞好工作!彭彬:铁军万岁!李健中:让铁军精神永放光芒!樊明辅:永远保卫世界和平!盛林: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千万不要忘记过去!唐炎:祖国更加强大,和平更有保证!周东葵:铁军精神的传承还任重道远!任秀生:铭记历史、毋忘国耻,珍爱和平、展望未来!夏昭:人民伟大、人民万岁!
座谈会最后,陈昊苏会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赋诗一首:《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大阅兵》
胜利光辉七十年,振兴伟业冠人间。
中华解放千秋颂,世界和平万岁宣。
创意无穷求跨越,军容严整看当先。
文明后浪推前浪,继往开来又一篇。
新四军铁军精神 篇5
在当前全市公安消防部队扎实开展的打造名城消防铁 军工作中,支队党委明确提出了要培育“弘扬传统、崇尚荣 誉、坚忍不拔、英勇无畏”的名城消防精神,为培育消防战 斗精神指明了方向,定出了目标。在打造名城消防铁军工作 中,联系形势任务和官兵思想实际,积极探索做好战斗精神 准备的方法路子,是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紧迫课题。
一、澄清模糊认识,依靠教育引导培育战斗精神
教育是培养官兵战斗精神的重要途径。打造公安消防铁 军, 一些官兵思想中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必须要通过教育, 切实解决一些官兵思想上存在的 “无所谓、不必要、受不了” 问题。
一是要解决练不练兵“无所谓”的问题。近几年来,由 于我市防火工作成效显著,没有发生重特大和群死群伤的恶 性火灾事故,部队灭火工作没有面临过严峻挑战,打大仗、打恶仗的意识和准备一定程度上在官兵思想中有所弱化,因 而练不练后无所谓的思想有所抬头,练兵动力不足,战斗意 识淡化。必须通过加强对消防官兵的职能使命、消防职业道 德教育,牢固树立官兵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思想,随时做 好“灭大火、抢大险、救大灾、打恶仗”的准备。
二是要解决深化练兵“不必要”的问题。近几年来,随 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地方政府在消防装备建设上投入加大, 特勤装备器材、个人防护装备、先进消防车辆大量装备部队, 极大地提升了部队战斗力。从而一些官兵产生了打仗就是打 装备,深化练兵不必要的错误认识。对此,要通过“武器装 备是战斗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人与装备完美结 合才能产生最大战斗力”等教育,引导官兵认识到火场战场 情况复杂,千变万化,关键时刻还是要靠官兵体能、技术、战术的运用和发挥,使装备充分发挥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 减少损失,最大限度地避免伤亡,最大限度地抢救生命。三是要解决深化练兵“受不了”的问题。这次打造消防 铁军工作,提出的“ 10个 100”等训练课目,标准严,要求 高。目前部队基层战士中独生子女比例大, 家庭条件好的多, 很多在家中没有吃苦受累的经历;而在当前生活讲档次、付 出论回报的大
环境下,部分官兵认为现在都强调以人为本 了, 部队强调吃苦受累不合时宜, 产生了深化练兵 “受不了” 的心理, 攀险迎难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有所淡化。对此, 要从强化消防职业道德入手,通过军人的价值、幸福、回报 是什么的教育,使官兵认识到吃苦受累、牺牲奉献是消防职 业道德的内在要求,亏了我一个,幸福千万家是军人的应有 品格,认识到对军人来说人民的安宁是以人为本的前提,也 是军人幸福、价值和牺牲奉献的追求、体现和回报,正确把
握消防官兵 “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 的时代内涵。
二、遂行作战任务,依靠重大任务锤炼战斗精神
近两年来,全市消防官兵先后圆满完成了奥运安全保 卫、抗击雪凝灾害、“ 5.12”抗震救灾等重大任务,当前又 在全力投入国庆 60周年安全保卫工作。事实证明,重大任 务是锤炼战斗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部队要 善于充分利用这一平台,锤炼部队战斗精神。
一是利用重大任务的政治性,培养官兵坚定的政治信 念。重大任务的政治影响往往大于其本身。在实践中,要注 重引导官兵从世情、党情、军情的高度认清重大意义;采取 召开誓师大会、挑应战、营造浓厚政治氛围等多种形式,展 示重大任务的政治含量和政治意义;完成任务后,有针对性 地开展查“为党崇高使命赴汤蹈火的信念坚定不坚定,服从 全局需要的战略观念强不强,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态度 好不好”等,从根本上筑牢官兵“四个忠于”的坚定信念。二是利用重大任务的突发性, 培育官兵随时献身的革命 气节。火灾战斗少、抢险救灾少的相对安宁环境,容易使官 兵对突发事件、突发战斗的考验心理准备不足。前些年某支 队官兵,面对火灾,指挥员喊上没人上的局面,一定程度上 就反映了官兵面对考验心理准备不足的问题。重大任务是考 验官兵牺牲精神的 “试卷” , 是摔打部队革命气节的 “火山”。要广泛开展“当先锋、打头阵、抢头功”的活动,倡导“逢
赛必夺、有一必争” ,大力表彰不怕牺牲、舍生忘死的人和 事, 激发官兵壮志豪情;注重加大任务的难度、强度、险度, 让官兵在恶劣环境中经受生死考验,锤炼革命气节。
三是利用重大任务的极限性, 培育官兵血战到底的顽强 意志。无论灭火救灾还是抢险救援,很多时候战斗对消防官 兵来说都是极限的挑战,即使战斗不一定激烈,过程不一定 精彩,任务不一重大。但多数时候,完成重大任务既是对官 兵体能和技能的挖掘,也是对体能和技能极限的挑战。要引 导官兵认清战场上战斗员极限的发挥就是生命、就是胜利, 增强挑战极限的自觉性、使命感。在打造铁军的深化训练中, 要有意识地把任务设难、把情况设真, 把环境设险, 在险局、难局、残局中培养官兵压倒一切敌人的狠劲、百折不挠的韧 劲、坚持到底的后劲;确立“临界”用兵的思想,科学确立 任务和目标,使任务的难度、险度处在用最大努力才能实现 的生理和心理临界点上。
三、狠抓管理教育,依靠平时养成磨砺战斗精神
战斗精神准备在平时,关键在养成。没有平时的严格管 理教育,没有持之以恒的点滴养成,仅靠一时的强调,一事 的教育,不可能培育出良好的战斗精神。
一是在比武竞赛中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战场无亚军, 只有输和赢。要注重把比武竞赛渗透到部队建设的各个阶 段、各项任务、各个专业中,广泛开展“摆擂台、投标杆、破纪录”和“争第一、夺红旗”等活动,激发官兵锐意进取、勇当先锋的战斗豪情。在当前打造消防铁军深化消防体能技 能训练中, 尤其要组织好、创造好, 以多种形式、多样方法, 激发官兵的训练热情。
二是在落实制度中强化组织纪律观念。要加强教育管 理,通过开展月学、周评、日查落实条令条例制度活动,反 复灌输“从严治军是战斗力源泉”、“条令就是准则、纪律生 于生命”等基本道理;结合“整军纪、严制度、抓规范”活 动,认真清理土政策、土规定,一招一式抓养成;对违纪的 人和事要上升到保持政令、军令畅通的高度来认识,增强维 护纪律的严肃性、自觉性,从而把战斗精神培养渗透到训练 管理和生活中,不断强化令行禁止意识。
三是在追求效益中培养科学精神。讲求科学是战斗精神 的内在要求。在日常工作训练和生活中,要注重从追求工作 效益出发培养官兵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要加强对消防理 论知识的学习,开展“科技兴队、科技练兵、科学育人”活 动,大力宣扬科学建队、练兵、育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先 进事迹, 清理不讲科学的训练管理方法, 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不断强化官兵向科学知识 要战斗力、向科学管理要凝聚力、向科学组织要实效力的观 念,使官兵正确把握拼命精神与科学精神,自觉用科学态度 分析研究灭火作战,用科技知识驾驭武器装备,用科学方法
新四军铁军精神 篇6
新时期下,经济全球化、传媒网络的多样化,促使各种思潮不断涌现,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也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在大学生中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行为失范等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如何有效地抵制和消除腐朽思想的影响和侵蚀,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要很好地完成这项战略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充分地借鉴和吸收中国优秀的传统革命精神,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在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之所以意志坚定地投入到伟大的革命当中,就在于他们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理想和信念是他们能够克服困难,经受各种严峻考验的精神支柱。在抗战时期,我国人民形成了许多优良的革命作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现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铁军精神”,是以叶挺独立团为代表的人民军队,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培养形成的,是我军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鼓舞革命部队攻克难关,团结奋斗,无往不胜的传家宝,是广大革命者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丰碑。“铁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思想财富。
一、“铁军精神”的科学内涵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培育出的宝贵革命精神———“铁军精神”,成为新四军在抗战时期所向披靡的精神支柱。它包括抢抓战机、一往无前的精神; 海纳百川的团结精神; 顾全大局,服从整体的全局精神; 抓住机遇,开拓前进的创新精神; 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 不屈不挠,不骄不躁,坚守信念的大无畏精神。“铁军精神”是我们一直传扬和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高校工作者更应珍惜和利用“铁军精神”这一红色资源,弘扬“铁军精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将“铁军精神”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行为原则,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弘扬铁军精神,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中,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铁军精神”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地开拓“铁军精神”的培养路径,是我国高校推进“铁军精神”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重点。
1. 建立完善和健全的领导体制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有完善的、健全的领导体制和方法,而且要有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产生实效的先决条件。首先,各高等院校要确立一个由校党委书记统一领导的,能充分调动学校各职能部门以及二级学院积极性的,职责分明的决策机制,以强有力的领导决策机制保证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推进。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常抓不懈。学校上下要达成共识,齐心协力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宣传“铁军精神”,把“铁军精神”渗透到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工作中,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综合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和网络系统。各部门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积极落实,多管齐下,工作到位。
2.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的辅导员队伍,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首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要切实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其次,为了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专题学习和经验交流等活动,提高辅导员的业务能力。
3. 充分利用教育主渠道,弘扬“铁军精神”
课堂教学作为大学教学的基本形式,在大学教学活动中占有一席重地。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专题讨论的形式引导大学生学习新四军艰苦抗战的历史,从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铁军精神”的科学内涵。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载体,丰富教育方式,使讲授内容生动化、形象化,通过制作PPT,把枯燥的文字材料变成生动的视频、图片资料,使学生乐于接受,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方式上,要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自身能力,让大学生在接受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中达到高校教育的要求。
4.“铁军精神”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作为亚文化,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它能够把不同层次的人都团结在它的周围。实践经验表明,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现今,校园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载体。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宣传“铁军精神”,同样也需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大力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文化体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例如,学生会、社团、校报、校内横幅、宿舍及教室宣传栏等,广泛地开展宣传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宣传作用,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大格局。同时,要抓住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的契机,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形成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校园氛围。可以定期举办以“铁军精神”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演讲赛、辩论赛、主题征文等活动,使“铁军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以及行为方式,帮助他们树立不怕困难、奋发向上、勇于拼搏、开拓进取的作风,激发大学生勤奋学习、富于创造的爱国热情。
5. 通过校园网,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目前,网络已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的“第一媒体”,因此,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是弘扬中国传统革命精神、满足师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信息的多媒体化是网络时代的重要特征,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会给学生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力、更丰富的内容。网络技术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信息传播慢以及容量有限的限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走向动态,使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高校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利用校园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校内网站上推出“铁军精神”文化专栏、专题、网页,上传大量翔实的新四军抗战资料,构建“铁军精神”宣传平台,学生通过此平台可全景式地了解新四军抗战的全过程,正视历史,让大学生无形中加深对中国传统革命精神的理解,让“铁军精神”走进大学生心中。
6.“铁军精神”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他们了解社会、体察民情。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他们到新四军纪念馆参观,到红色革命胜地参观访问,让他们身临其境,亲身体会“铁军精神”,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新四军的抗战历史。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能把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抽象概念还原成真实的形象,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教育,在实践中引发心灵共鸣,使他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铁军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无穷魅力,从而产生更多的爱国主义诉求。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