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帕金森病

2024-10-12

高血脂/帕金森病(精选10篇)

高血脂/帕金森病 篇1

帕金森病 (PD) 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慢性进展性神经退行性疾病, 不仅有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也很突出。帕金森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且在诊断确立初期即有20%以上的患者存在认知损害,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时间[1]。因此, 早期诊断, 早期干预, 对延缓帕金森病的发生或进展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尚缺乏客观、敏感的检测手段。

目前的研究提示, 帕金森病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要与遗传[2,3]、年龄[4]、环境因素[5]等相关。遗传关联学研究显示, 帕金森病患者载脂蛋白Eε4型AACT-AT杂合子基因型可能是帕金森病发病的风险因子[6], 但也有研究显示载脂蛋白Eε4等位基因对帕金森病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但它是伴有帕金森的痴呆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7,8]。以上研究虽存在争议, 但提示血脂的变化可能与帕金森病的发生有关。

可见, 目前有关帕金森病与血脂关系的结论尚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 笔者对盛京医院近年来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帕金森病患者血清血脂水平与对照组的差异, 以探讨血脂水平与帕金森病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3年6月在盛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老年门诊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116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64例, 女52例, 年龄55~86岁。诊断参照英国帕金森病协会脑库的诊断标准[9]。排除由中风、中毒、药物等其他因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和帕金森叠加征患者。选择同时期的健康体检者116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4例, 女52例, 年龄54~89岁。所有受试者均未服用降血脂药物, 无甲状腺、肝肾功能明显减退, 无其他神经心理疾病和严重的内科疾病。试验取得所有受试者的知情同意。

1.2 方法

抽取受试者空腹肘静脉血5 m L,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的水平。进一步按年龄、性别及患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层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以±s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 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血脂水平比较

生化分析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B的浓度显著降低 (P<0.05) , 而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不同性别帕金森病患者血脂水平的差异

对64例男性帕金森病患者和52例女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 与男性帕金森病患者比较, 女性帕金森病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B的浓度显著升高 (P<0.05) , 而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注:*与女性组比较*P<0.05

2.3 不同年龄帕金森病患者血脂水平的差异

对56例低年龄组 (≤65岁) 患者和60例高年龄组 (>65岁) 患者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 与低年龄组帕金森病患者比较, 高年龄组帕金森病患者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B的浓度显著升高 (P<0.05) , 而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3) 。

注:*与高年龄组比较*P<0.05

3 讨论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病之一, 主要的病理学特征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及残存神经元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Lewy小体形成。研究显示, 帕金森病患者前额叶及黑质、视皮质等处脂筏存在脂质代谢的明显改变, 伴随患者认知功能的缺陷, 提示脂质代谢异常可能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有关。那么血脂水平是否也与帕金森病有关联呢?本研究结果显示帕金森病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B的浓度均显著降低, 而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水平变化不明显。本研究结果支持血清低密度脂蛋白降低是帕金森病的危险因素。同时还提示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浓度降低也可能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有关。

但本研究结果提示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可能是帕金森病的风险因素。有研究发现低胆固醇水平可能是男性罹患帕金森病的风险因素。为此, 本研究对不同性别的帕金森病患者的血清水平进行了分析, 发现男性帕金森病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B水平低于女性, 证实男性患者的血脂水平与帕金森病的发病关联更大。同时, 本研究还对不同年龄的帕金森病患者的血清水平进行研究, 发现≤65岁的帕金森病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B的浓度更低, 提示低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B会促进帕金森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 帕金森病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B水平低于健康对照, 以男性帕金森病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更明显。至于血脂水平是否是帕金森病的危险因素, 还需后续研究作进一步相关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刚, 陈生弟.帕金森病的营养支持[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7, 15 (1) :51-55.

[2]邵明, 刘焯霖, 陶恩祥, 等.单胺氧化酶B和NAD (P) H醌氧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的关系[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01, 18 (2) :122-124.

[3]Baum L, Dong ZY, Ng HK, et al.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LRP) gene 766T polymorphism and Parkinson&apos;s disease[J].Mov Disord, 1999, 14 (5) :839-841.

[4]叶瑞东, 雷辉, 屈秋民, 等.年龄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 2011, 40 (12) :1624-1627.

[5]蒋雨平, 孙旭红.环境和职业危险因素与帕金森病[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2, 20 (5) :551-555, 561.

[6]郝怡鑫, 谢惠君, 徐凌, 等.α1-抗糜蛋白酶信号肽基因及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的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 2001, 81 (19) :1172-1175.

[7]周常文, 徐江涛, 桂俊豪, 等.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和帕金森病的相关性[J].癌变·畸变·突变, 2004, 16 (1) :21-23.

[8]赵晓萍, 张微微, 冯军, 等.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与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关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3, 7 (31) :4262-4263.

[9]Hughes AJ, Daniel SE, Kilford L, et al.Accuracy of clinical diagnosis of idiopathic Parkinson&apos;s disease: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of 100cases[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1992, 55 (3) :181-184.

也说帕金森病 篇2

人的大脑中有一个称为椎体外系的系统,它由纹状体、苍白球和黑质等结构组成。苍白球和黑质系统能释放出一种物质——多巴胺,它作为一种神经介质,与神经纤维共同作用,来调节控制人体的肌张力。维持正常的人体活动。帕金森病主要是由于脑千色素神经细胞丛的变性,使黑质附近脑区的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呈现明显的萎缩,导致多巴胺的分泌不足,从而引发躯体各部位的肌肉活动出现严重障碍。

帕金森病可以由脑动脉血管硬化使黑质神经细胞逐渐坏死所致,或由脑炎、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锰中毒等)、药物(如抗精神病药物)等引起,外伤也可引起此病继发。绝大多数老年帕金森病病例其真正的原因不明确。研究表明,正常人每10年约有13%的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死亡,当80%的神经元死亡时,就可出现震颤麻痹症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得越来越多,所以帕金森病多见于老年人。

分期表现

帕金森病最显著的特征为肢体震颤麻痹及活动迟缓。早期表现为身体一边手足出现不由自主的震颤,以上肢的表现最明显易见,而且多在静坐时出现,但肢体恢复自主运动时又会消失。病人有动作减少及迟缓情况,手足笨拙又不能发力,久坐后站起有困难,起步后常以小步慢走。由于面部肌肉运动减少,患者大都面无表情,眨眼少,双目凝视。当出现以上帕金森病的初期症状时,患者或家属就应该引起注意,宜确诊后及早接受治疗。

帕金森病发展到中期。早期病征由一边身体延及全身,且有吞咽与进食困难和流口水的情况。

晚期患者会失去躯体的平衡能力,行走时不但步履蹒跚,而且左右摇摆,容易跌倒。部分患者会同时出现智力衰退的表现,尤其有数字和方向辨认方面的紊乱,但病人的神智仍然相当清醒。

当帕金森病发展到晚期时,躯体活动能力会完全丧失,由于长期卧床。可能会导致肺积水、肺炎或膀胱炎等并发症。

帕金森病的治疗

目前对帕金森病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也没有根治此病的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帕金森病患者宜及早接受治疗,因为此病发病后如控制不好。病情恶化较快。

药物治疗:对早期轻度症状者。多用安坦之类抗胆碱能药物,减少肢体轻微震颤。中期患者,多用左旋多巴缓解病情,此药在人体内转化为多巴胺,以补充大脑多巴胺分泌的不足,但病人用药4~5年后,疗效明显降低,这是因为此药治标不治本,不能阻止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的持续坏死。

手术治疗:最适用于原发性帕金森病,并应严格选择病例。手术方法,一是通过对大脑某些神经核团进行毁损,来控制震颤;--是将病人自己的肾上腺髓质移植到大脑的特定部位,来增加释放多巴胺神经介质;三是将胎儿中的脑黑质移植给患者。这些手术治疗均有一定的危险性,且不能完全取代药物。国外还正在研究用猪脑细胞移植入帕金森病患者大脑,进行此项研究的美国医学家报道称此法对治疗这种常见的脑神经细胞疾病取得了新的进步。目前已经有12名患者接受了猪胎脑细胞的移植,早期观察显示,移植程序是安全的,病人的症状似乎也有所好转。12名接受试验的病人中有1名因为其他原因死亡,对这名病人的解剖显示,猪的脑细胞已经在病人脑中存活,直到病人去世时还在分泌多巴胺。

基因疗法:尚处在动物试验阶段。美国科学家将一种特殊基因(GDNF基因)注入实验鼠脑细胞,成功抑制了帕金森病的发展,并且研究人员已经在非洲绿猴身上试验这种基因疗法。药物疗法和手术疗法的目的都是希望在大脑中直接产生多巴胺,而不是防止脑细胞的退化,所以这些疗法的效果不理想。而基因疗法的目标是直接抑制神经元细胞的死亡机制。从而防止帕金森病的进一步恶化。所进行的动物实验已经证实,GDNF基因能够对神经活动所需的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GDNF是一种存在于人脑胶质细胞中的亲神经因子,通过病毒载体将其准确地注入实验鼠脑细胞中,使病鼠脑细胞死亡数量显著下降。但这一方法用于人类帕金森病的实验治疗还需要5~10年。

中医治疗:中医可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内服中药治疗。据专家介绍,常用的方药有定振丸加减(生黄芪、白术、熟地黄、生地黄、当归、川芎、天麻、秦艽、威灵仙、全蝎、丹参、钩藤等),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生地黄、夜交藤、益母草、桑寄生、杜仲、牛膝等),或配合服用杞菊地黄丸、天麻丸等。也可用针灸疗法,如选取太冲、合谷、风池、外关、曲池、阳陵泉、足三里等穴。

帕金森病临床研究概况 篇3

1 药物治疗

1.1 西药

到目前为止, 尚无有效药物根治PD, 治疗的目的为恢复纹状体多巴胺 (DA) 和乙酰胆碱递质系统平衡, 主要还是改善症状, 在神经保护方面尚未有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案。常用药物仍以复方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 (DAR) 激动剂、多巴胺降解酶抑制剂为主, 但长期应用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或不同程度药效减退。

1.1.1 多巴胺替代物:

左旋多巴仍是治疗帕金森病最有效的药物, 被誉为 PD 治疗的“金标准”。但长期应用容易导致剂末现象、“开—关”现象、运动障碍及精神症状等不良影响, 因此在服用此药物时应每日剂量维持不变或适当加量或联用其他药物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1.1.2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可直接刺激纹状体上的多巴胺受体, 具抗氧化特性, 能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抗氧化物质的上调, 清除 H2O2等自由基, 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它的疗效不易受到黑质多巴神经元进行性减少的影响, 在年轻的PD患者中作为首选。吡贝地尔是一种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作用于突触后D2 、D3受体, 有研究表明服用吡贝地尔后UPDRS总评分明显减低, 吡贝地尔既可单独使用, 又可与左旋多巴合用减轻帕金森病的病情[2]。普拉克索可有效地改善早期和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 延迟左旋多巴开始治疗的时间并减少其剂量, 降低左旋多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耐受良好, 且不易产生脏器纤维化等麦角碱类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3]。

1.1.3 多巴胺降解酶抑制剂:

此类药物包括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 (COMT) 抑制剂及单胺氧化酶-B (MAO-B) 抑制剂。COMT 广泛存在于体内, 通过减少L-DA剂量, 抑制多巴胺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氧自由基的神经毒性, 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MAO-B 主要分布于黑质和纹状体, 降解底物为多巴胺, 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常用的药物有司来吉兰与雷沙吉兰, 属于丙炔胺类。丙炔苯丙胺具有自由基代谢的神经保护作用, 可以显著改善 PD 患者的抑郁情绪、工作和兴趣、迟缓、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胃肠道症状、全身症状和体重减轻等症状, 并使 Hamilton 抑郁量表评分总分显著下降[4]。

1.1.4 自由基清除剂:

在疾病PD发展进程中不可逆进展的核心环节, 现在临床研究认为与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由于多巴胺氧化应激产物蓄积等而引起的症状波动, 容易导致病情恶化进展, 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氧自由基形成导致的多巴胺自身氧化, 因此抗氧化成为近年治疗 PD的研究热点。常用的自由基清除剂有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抗氧化剂。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 主要通过抑制羟自由基产生和铁诱导的过氧化损伤, 阻止自由基和其他毒性物质对暴露于氧化环境的黑质 DA 能神经元的伤害, 从而抑制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凋亡、坏死, 保持内环境的稳定。有研究显示, 早期 PD 组患者的精神活动、行为和精神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和运动检查评分在依达拉奉治疗后 14d、1个月、3个月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 (P<0.05~0.01) , 提示依达拉奉可改善早期 PD 患者的病情[5]。

1.2 中药

PD隶属中医“颤证”、“震颤”、“振掉”、“痉证”、“内风”等范畴, 现代医家对PD的病因病机较普遍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脑, 病变性质为本虚标实, 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 在本虚基础上形成内风、痰、火、瘀等病理改变, 表现为颤振、僵直、手足徐动等[6]。中医药在PD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显现出独特的优势。补肾中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PD模型小鼠纹状体内多巴胺的含量, 而PD患者脑内多巴胺含量提高可以有效改善 PD患者的临床症状[7]。

1.3 中西药联合应用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具有不良反应少, 但其治疗PD的急性发作、控制症状作用缓慢, 与西药配伍应用能够减少西药不良反应并提高疗效的优点, 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中西药合用在黑质纹状体内可能可以产生对酪氨酸羟化酶蛋白, 它将酪氨酸转化为左旋多巴, 后者脱羧成为神经递质多巴胺, 代偿了由于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毁所造成的黑质纹状体通路中多巴胺缺乏造成的疾病, 从而产生疗效[8]。中药、针灸及常规美多巴药物治疗联合起来, 治疗帕金森病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活动及运动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减少美多巴的用量, 减轻不良反应的产生[9]。针药并用治疗PD能够使小 鼠纹状体下降的DA、NE、5-HT水平升高, 改善症状, 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10]。

2 针 灸

针灸有疏通经脉, 调和阴阳, 扶正祛邪的作用。近年来, 针灸治疗PD取得了较确切的临床疗效, 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方法有头针疗法、体针疗法、梅花针叩剌疗法等。有实验证明通过将6-羟基多巴胺注入中脑右侧黑质制备单侧黑质损毁的PD模型大鼠, 针刺“百会”、“风府”和双侧“阳陵泉”, 结果发现针刺可明显改善P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 并且可以明显减轻PD模型大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11]。

3 干细胞移植

一类在机体的整个生命期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高度分化潜力的细胞, 在合适的条件下或给予合适的信号, 干细胞可以分化成为任何一种成体组织细胞, 包括多巴胺能神经元。自从1988年第1例人胚胎中脑移植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 到现今临床上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干细胞一方面直接替代受损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另一方面对病变的多巴胺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改善病变组织环境, 促进神经元自我修复, 增强神经发生能力, 这种能力为成功治疗PD提供了可能。不可否认干细胞移植治疗 PD, 已呈现出诱人前景, 但干细胞来源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后能否存活、恢复纹状体的神经支配、移植肝细胞的远期疗效等还有待于进一步证明[12]。

4 神经外科手术

帕金森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 至疾病中晚期, 在服用药物时疗效将会降低, 并发症日趋严重, 此时通过系统的药物调整亦无法解决上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可考虑选择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常用的方法有苍白球毁损术、丘脑毁损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γ-刀, X-刀) 、深部脑刺激疗法, 其中苍白球毁损术、丘脑毁损术属于有创手术, 对患者已造成不可逆损害, 现已少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γ-刀, X-刀) 疗效不理想, 且不良反应较多, 临床不推荐使用。现阶段, 脑深部电刺激 (DBS) 是治疗帕金森病外科手术的最新进展, 其定位准确、损伤范围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和疗效持久, 但电极刺激参数需定时调整, 且必须坚持与药物结合治疗, 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5 基因治疗

近年来随着对帕金森的发病机制及病变部位的深入研究, 更加规范的技术研究设计, 相关致病基因的克隆、基因载体技术及转染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 确定了遗传因素在 PD 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发现并鉴定了多个与帕金森病相关的基因:SNCA、LRRK、PINK1、parkin、DJ1 和 UCHL1 等[13], 帕金森的基因治疗已经展现出其乐观的治疗前景。

6 康复治疗

在药物和手术治疗的同时, 帕金森患者更多地需要家庭护理及康复训练。患者日常生活中宜睡硬板床、保持身体正确姿势、规律进食, 有专业人士指导语言、进食、行走及各种日常生活训练。康复训练方法主要包括肢体功能锻炼、语音语调训练、呼吸功能锻炼、步态及平衡锻炼、手部精细动作锻炼、面部动作锻炼、姿势恢复锻炼等, 加强锻炼, 以延缓病情的发展, 延长患者独立生活的时间。

综上所述, 近年来PD 的治疗取得了诸多的进展, 但目前主要还是局限在改善症状方面, 尚无疗效确切的根治治疗方案, 亦无有效的延缓疾病进程的研究。随着 PD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找到有效预防和延缓疾病进程的治疗方法, 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帕金森病,症状知多少 篇4

本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多在60岁以后发病,邓小平同志晚年就深受此病的折磨。本病起病隐匿,多在不知不觉中发病,缓慢地进展,少部分病例可因突发的偶然事件使病情明显化。所以,早期识别帕金森病比较困难,目前还没有哪项客观指标或检测设备能早期确认帕金森病。

虽然早期识别帕金森病很困难,然而,在出现症状前5~10年,患者就已经有不典型的临床表现,比如患侧不适或疼痛感、偶发性微颤、笨拙,激动时明显等。在确诊帕金森病之前3~5年,还有一些非运动的异常表象,如心情不愉、睡眠障碍、性欲下降和嗅觉异常等。医学上把这些症状称为帕金森病临床前期症状。一旦帕金森病的某一个典型症状出现,结合以往这些病史,医生就能及时作出判断并予干预治疗,以延缓病情发展。

5组典型症状

帕金森病有5组典型的临床症状,这5组症状可先后出现,一旦5组症状均有,则提示该患者已处在疾病的中晚期。

◎静止性震颤:通常从一手开始,亦可发生于四肢、躯干、头部、下颌。手指、腕、肘、肩等关节都会发抖,多在静止时发生。

◎肌肉强直:由于肌肉张力增高,当医生检查四肢会感到有一种均匀的抵抗感。

◎运动迟缓:动作迟缓,常呆坐,行走困难,字迹歪曲;面部缺乏表情,少眨眼,形成“面具脸”等。

◎连带动作减少:即行走时双臂摆动少。

◎姿势反射障碍:行走碎步、前趋追踪、立停时平衡失调、前倾后仰等。

“非运动”,不典型

患者出现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之前、中或后期,可出现大脑其他功能异常的症状。这些症状对患者造成的痛苦有时胜过运动障碍症状,我们把这些症状称为“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

◎感觉异常:如嗅觉障碍(需要特殊检查才能发现)或者味觉减退,难以描述的疼痛(头痛、背痛或上下肢酸胀痛)、麻木、不适以及不宁腿综合征等。

◎个性改变:患者性格会发生改变,比如多愁善感、计较小事、办事罗嗦等。

◎睡眠障礙:入睡困难、易醒、睡眠质量差、日间困倦、乏力等。

◎认知障碍:记忆力下降,特别是近记忆力下降明显,晚期可以发生痴呆。

◎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头晕、体位性低血压、大小便异常(便秘、夜间尿频)、体温调节异常、出汗异常、体位性低血压、流口水和性功能异常等。

◎精神心理障碍:多数患者表现为抑郁、焦虑、幻觉等,其中焦虑、抑郁发生率很高,大约50%以上。

◎其他症状:易疲劳、行走姿势不自然、易跌倒、体重下降、视物模糊等。

有家族史,及早预防

因为帕金森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所以预防措施缺乏精确的针对性。但许多研究结果证实,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坏死与家族遗传、个人易患性和环境污染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若能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预防帕金森病的发病和延缓病程发展肯定是有益的。

例如,对有帕金森病家族史及有关基因携带者,应尽可能避免接触有毒化学物品,特别是含有苯、锰等物质。其次是某些药物,如中老年人慎用吩噻嗪类如抗精神病药奋乃静、丁酰苯类抗精神分裂药如氟哌啶醇、抗高血压药利血平。再则是预防病毒性脑炎、脑外伤以及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发生,这对预防或延缓帕金森病的发生和发展均能起到积极作用。

编辑/严敏 jtyy6730@163.com

Parkin基因与帕金森病 篇5

帕金森病多为散发病例, 其中仅5%~10%的帕金森患者为家族性帕金森病, 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多种遗传危险因素同样也很重要。现已经在家族性帕金森中确定了13个与帕金森病相关的基因座, 并分别命名为PARK1~13, 其中α-突触蛋白基因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 此外, UCHL1 (PARK5) 、LRRK2 (PARK8) 和HTRA2 (PARK13) 一直被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成因基因, 而parkin (PARK2) 、 PINK1 (PARK6) 、DJ-1 (PARK7) 和 ATP13A2 (PARK9) 一直被认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成因基因[1]。

对Parkin的研究起源于日本神经病理学家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青少年型帕金森病 (AR-JP) 的研究, AR-JP是最常见的一种家族性帕金森病, 其临床特征包括发病年龄较早, 通常在40岁以前发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特性、休息后症状缓解, 足部肌张力障碍, 对左旋多巴反应好以及病程开始无痴呆等。自1998年基因克隆成功后, 对Parkin基因与帕金森病关系的研究, 成为家族性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家族性帕金森病患者的Parkin基因突变先后在日本、美国、葡萄牙、中国、丹麦等很多国家被报道。

1 Parkin的结构及其功能

1.1 Parkin的结构

Parkin基因, 又名PARK2, 定位于6号染色体长臂的6q25.2~27, 包含12个外显子, 全长约1.5 MB, 在黑质、蓝斑等脑区广泛表达, 编码一种含有465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52 000的蛋白质, 即Parkin蛋白。Parkin蛋白N-末端为-泛素样结构 (ubiquitinomain, UBL) , C-末端则由两侧的指环结构 (RING1和RING2) 及中间的半胱氨酸富集区 (in-between RING, IBR) 组成, 构成RING1-IBR-RING2结构。RINGI-IBR-RING2和UBL之间为Parkin蛋白的特有结构 (unique parkin domain, UPD) 。

1.2 Parkin的功能

1.2.1 Parkin蛋白在泛素-蛋白水解酶系统中连接酶的作用

Parkin蛋白的独特分子结构提示其在泛素-蛋白水解酶系统中的作用。泛素 (ubiquitin, Ub) 系统包含Ub活化酶 (Ub- activating enzyme, E1) 、Ub共扼酶 (Ub-conjugating enzyme, E2) 和Ub连接酶 (Ub-ligating enzyme, E3) 三种酶。 Ub首先被三磷腺苷 (ATP) 依赖性E1活化, 活化了的Ub被传递给E2, E2 再与E3结合, 将Ub传递给E3上连接的靶蛋白。通过一系列上述反应, 将多个Ub连接到该靶蛋白上形成多重泛素化蛋白。多重泛素链则被26S蛋白水解酶识别, 使靶蛋白被降解。在泛素-蛋白水解酶系统中有几百种E3, 但每种E3只选择性地结合特定的蛋白进行降解。Parkin即作为E3在蛋白降解系统中发挥作用。一般的E3只具有一个指环样结构, 而Parkin具有两个指环样结构, 通过对Parkin cDNA的缺失分析, 发现完整的RINGI-IBR-RING2区是结合E2所必需的。而UBL和UPD可能作为底物蛋白的识别参与了泛素化过程。研究显示Parkin能与多种底物相互作用。目前已经发现5种Parkin介导的泛素化作用的底物蛋白。①CDCrel-1:是一种突触囊泡相关蛋白, Septin 家族成员之一, 在神经系统优势表达, 可以抑制突触囊泡分泌;②Parkin相关的内皮素受体样受体 (Parkin-associated endothelin receptor-like receptor, PAELR) :广泛分布于脑内, 在酪氨酸羟化酶免疫阳性细胞中高度表达;③α-突触核蛋白:在帕金森病患者中氧化应激和α-突触核蛋白基因突变均可使α-突触核蛋白单体积聚, 不能溶解, 形成Lewy 小体结构。研究发现, 积聚的α-突触蛋白, 通过促进Parkin和α-微管蛋白的溶解度改变, 可以导致AD以及其他Lewy 小体病的发生[2];④α-突触核蛋白的脑特异性糖基化型 (α- Sp22) , 是α-突触核蛋白的异构体, 在正常人脑内表达很少, 但在AR-JP脑内中过度表达;⑤Synphilin-1, 一种与突触核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 Marx等[3]研究发现:在泛素-蛋白水解酶系统中, Synphilin-1的过度表达导致细胞质内物质过度蛋白化, 引起蛋白体酶的活性降低。

1.2.2 Parkin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在AR-JP中发生突变的 Parkin由于丧失了E3酶活性导致其毒性底物, 如α-Sp22、Pael-R在胞内大量沉积, 从而引起细胞大量死亡, 而大部分散发帕金森病中Parkin基因并未发现显著突变, 这些结构和功能完好的Parkin能有效清除具有细胞毒性的底物 (主要是未折叠和错误折叠蛋白) , 从而保护细胞。突变的AR-JP患者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死亡提示Parkin对神经元可能有保护作用, Parkin功能的分析显示, Parkin功能异常导致细胞内蛋白代谢紊乱, 异常蛋白聚集, 可能最终导致细胞死亡[4]。通过对6-羟基多巴胺 (6-OHDA ) 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研究发现:6-OHDA能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化及蛋白体酶活性的减退, 但当慢病毒亚科带菌者编码的人类野生型Parkin于6-OHDA损伤2周后被注入到黑质时, 其组织学分析显示, 在注入慢病毒亚科带菌者编码的人类野生型Parkin 1周~3周后, 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的损伤明显减轻;此外, 通过安非它明诱导的旋转实验和量桶试验测试, 发现过分表达Parkin基因的损伤小鼠的行为得到明显改善, 改善一直持续到安非它明诱导的旋转实验20周后。结果表明:Parkin在对抗6-OHDA毒素损伤方面, 充当了重要的作用[5]。

1.2.3 Parkin基因路径对线粒体形态学的调控作用

最新研究还发现, Parkin基因/PINK1路径还对线粒体的形态学具有调控作用。对果蝇的遗传学研究显示, 在翅肌和多巴胺组织细胞膜内, 二者在调控线粒体组织完整性及线粒体形态学的共同路径上, PINK1占主导作用。尽管PINK1和Parkin基因突变导致了线粒体的肿胀, 但对于PINK1和Parkin基因如何调控线粒体的完整性, 至今其机制仍不清楚。对调控线粒体形态学结构的PINK1和Parkin基因的突变表型的研究表明:在PINK1和Parkin基因突变的情况下, 编码促进线粒体分裂的关键元素的Drp1基因, 由于发生杂合子突变, 而丧失功能, 导致线粒体形态学结构的完整性发生明显的改变;相反, 通过增强Drp1基因的数目和抑制线粒体融合提升因子OPA1和Mfn2杂合子功能缺失的突变, 由PINK1基因突变而引起的翅肌退化和线粒体形态学的改变被严重抑制。并且研究发现, 通过干扰方式降低线粒体分裂, PINK1基因活性途径的一个相关表型被抑制;通过干扰方式降低线粒体融合, 此表型被激活。因此可知, 在PINK1/Parkin路径突变中, Parkin基因促进线粒体分裂, 线粒体和组织完整性的缺失是由于线粒体融合的降低[6]。

2 Parkin基因突变与帕金森病

2.1 Parkin基因突变分析

帕金森病的Parkin基因突变累及全部12个外显子和启动子, 其中外显子数量的变化约占全部突变的70%, 点突变约占30%左右。Hedrich等[7]对379例Parkin基因突变者进行研究发现, 外显子3、4的重排和外显子2、7的改变最为典型。2002年以前的文献, 对12条外显子除第8、10、12以外的9条外显子缺失突变报道较多, 而近几年的文献, 对第8、10、12号外显子的缺失突变的报道越来越多。除单个外显子的缺失外, 还有多个外显子的联合缺失, 如外显子3~4、4~6、2~5的缺失。Slominski等[8]依靠半定量的PCR技术对家族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基因分析, 发现无相关性的2例患者第12号外显子缺失。而2005年Bertoli-Avella等[9]应用一种新的及时有效的PCR技术直接测序和外显子探测方法对不同民族的早发型帕金森患者进行研究, 以寻找Parkin基因突变与调查基因表型的关系。入选的46例家族性帕金森病患者中, 15例 (33%) 被检测出Parkin基因突变, 10例为外显子缺失和5例为点突变, 包括4个异常突变:rg402Cys、Cys418Arg、IVS11-3C>G和外显子 8-9-10 的缺失。分别发现8个纯合突变, 6个杂合突变和1个单独的杂合子突变。对64个来源于俄罗斯的早发型家族性帕金森患者中Parkin基因外显子的分析发现, 其中 14%的患者的Parkin基因外显子发生突变[10]。外显子突变又有纯合突变、杂合突变以及复合杂合突变。Hertz 等[11]对87例丹麦早发型帕金森患者 (发病年龄小于40岁, 如有家族史的年龄小于50岁) 的研究发现, 其中有10个患者Parkin 基因突变, 且突变类型不同, 其中有两个患者是纯合的突变 (2.3%) , 其余8个患者是杂合子突变。除此之外, 外显子的二倍体、三倍体突变也被描述。Lucking等[12]用半定量PCR方法对73个家庭 (至少有一个家庭成员在45岁前患帕金森病, 并且其父母无帕金森病) 和100例45岁前发病的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筛查Parkin 基因突变, 发现36个家庭 (49%) 有Parkin 基因突变, 20岁前发病的13例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中有10例检测出Parkin 基因突变 (77%) , 30岁后发病的66例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中仅有2个检测出Parkin 基因突变 (3%) , 总共发现19种不同的外显子重排和16种不同的点突变, 提示Parkin 基因突变不仅是家族性帕金森病的致病原因, 还是早发性散发性帕金森病的重要病因, 且与发病年龄密切相关。

2.2 Parkin基因的多态性

Parkin基因的多态性对散发性帕金森病是否是危险因数之一, 各项研究结果亦不一致。Wang等[13]曾报道3种基因多态性, 分别是S/N167、R/W366和V/L380, 他们对160 例40 岁以后发病的日本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和 160例对照者进行这三种基因多态性的队列分析, 两组S/N167和V/L3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帕金森病患者R/W366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者, 提示Parkin可能具有拮抗帕金森病的保护作用。Ghione等[14]研究发现, Parkin基因多肽性与环境辐射同时存在的帕金森患者的发病年龄明显低于其多肽性和环境辐射缺失的患者, 而二者中只有存在一项的患者的发病年龄介于完全存在和完全不存在之间。由此可知Parkin基因多肽性与环境辐射对帕金森病发病年龄降低具有较大的影响。而Lücking等[15]研究发现, 编码Parkin反映蛋白的α4基因的重排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无相关性, 同时蛋白体酶α4亚基的基因多态性和帕金森的发病亦无相关性。综合关于Parkin基因报道, 在亚洲人群中其多态性增加了早发性帕金森病发病的风险, 这可能与种族特异性有关。

2.3 Parkin基因突变的影响

Parkin的功能发挥首先有赖于结构的完整, Parkin基因突变所致的结构异常使之丧失E3酶活性, 从而导致疾病AR-JP的产生。突变使Parkin丧失E3酶活性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不能识别、结合底物;②不能与 E2结合;③突变的Parkin还阻碍了自身泛素化及随后的降解, 尤其是IBR, R2区突变可使Parkin完全丧失自身泛素化的活性。PARK2遗传突变, 在脑干黑质和蓝斑部位, 选择性的导致儿茶酚胺能神经元的退化, 致使早发性帕金森病的发生。Parkin基因外显子的缺失将引起结构移位, 从而导致蛋白断裂, 丧失功能。点突变将导致翻译提前结束, 产生不完整的蛋白, 影响其正常功能, 或因错义突变产生虽完整但无活性或活性低的蛋白, 与正常蛋白竞争底物而损害了正常蛋白的功能[16]。De Rosa等 [17]研究发现, Parkin基因突变影响了皮质脊髓束的传导速度, 对 Parkin突变患者行经颅磁力刺激研究, 患者上下肢体的神经传导时间均延长。Apr Pesah等[18]报道指出, 果蝇属Parkin基因的突变使细胞的体积减小而使其氧化应激的敏感度增强。分离出人类果蝇属的PARK2基因, 与野生型对照组相比较, 其细胞体积和数目的减少, 其存储低于对照组的30%。此外, 这些果蝇均是不能生育的, 且寿命缩短, 不能飞行和跳跃。Benbunan等[19]报道了Parkin突变与认知功能的下降有关, 综合运用神经心理学测试方法, 对Parkin突变的帕金森患者和其他早发性帕金森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发现, Parkin突变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明显弱于其他帕金森病患者。

3 展 望

帕金森病的护理分析 篇6

关键词:帕金森病,护理

帕金森病 (PD) 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以黑质多巴胺 (DA) 能神经元变性丧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特征。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震颤是该病的基本特征之一, 早期出现在肢体远端, 手部震颤多见且明显。震颤在静止时出现, 随意动作时减轻, 睡眠时消失, 情绪紧张震颤加剧。震颤麻痹因病因不明, 治疗较困难, 以药物治疗为主。

1 临床资料

本组收治的46例帕金森病患者, 其中男31例, 女15例。年龄43~88岁, 平均62岁。病程2~20年, 平均8年。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障碍。

2 护理

2.1 指导休息与活动

目的在于防止和推迟关节强直与肢体挛缩。指导患者培养业余爱好, 如养花、下棋、散步、打太极拳、做体操等, 尽量参加有益的社交活动, 尽可能继续工作。生活用品固定放置, 便于患者生活自理。鼓励患者进行体疗, 注意保持身体和各关节的活动强度与最大活动范围, 预防关节挛缩。由于肌强直、震颤、姿势异常带来的不便, 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比常人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消耗更大的能量, 因此需对日常生活活动进行必要的修改, 例如, 衣裤应宽松, 易于穿脱, 不用皮带或系腰带;纽扣改为粘贴式, 不穿系带鞋;床头适当垫高, 在床尾结一根绳子, 便于患者牵拉起床;尽量让患者独立进食, 取坐位或半卧位, 头部前屈, 食物富营养、易消化, 温度以温凉为宜, 进食过程中不可催促患者, 以免呛咳、误吸。鼓励患者多活动, 可进行一些作业治疗, 如捏橡皮泥、做实物模型、编织等以训练手的功能。日常活动如洗脸、漱口、梳头、穿衣、上厕所等也应进行训练, 康复人员保护、协助患者, 而不是成为患者生活上的依赖。

2.2饮食护理

了解患者吞咽反射、口腔活动控制能力、咳嗽和呕吐反射、吞咽能力。就餐后帮患者取坐姿保持10~15 min。让端碗持筷困难患者用大把手的叉子、汤勺、不易碎的不锈钢饭碗、水杯等。若患者手指颤抖厉害, 可将碗、勺暂时固定在手上, 必要时协助其进食。不催促患者进食, 但要注意保持食物温度, 防止食物过热、过冷。给予易咀嚼、易消化、易吞咽食物, 可将食物切碎或给予半流质, 便于患者咀嚼和吞咽。少量分次吞咽。对易呛咳患者给予鼻饲。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物质。

2.3 防止褥疮

要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和干燥, 避免潮湿。每天给患者用温水洗脸擦身等。如果患者瘫痪在床上, 要定时给患者翻身, 并经常按摩皮肤受压部位, 如骶尾部、痛部、肩胛部等, 以促进血液循环, 预防褥疮的发生。

2.4 观察用药反应护理

目前临床应用的抗帕金森病的药物都是只能缓解症状,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而不能根治。常用的药物有:安坦、左旋多巴、金刚烷胺、苯托品等, 这类药物在用量较大时几乎都存在着明显的副反应, 如常有口干、幻听、幻视、血压升高或低血压, 应密切观察药物的正副作用掌握好给药时间, 用药以效果好、剂量小、无副反应为准则。

2.5心理护理

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 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寻找有兴趣的活动, 培养生活情趣, 如郊游或旅行等, 不仅能使患者精神振奋, 还因车身震动有助于缓解患者强直状态。告知患者和家属此病虽不能根治, 但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 预防并发症发生, 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鼓励患者主动配合治疗。

2.6 康复护理

教会患者和家属康复训练及护理的方法;预防和减少继发性损伤的发生;通过功能训练, 充分保持现有功能或延缓功能衰退, 提高生活质量;增强肌力和关节活动度, 提高平衡协调功能, 纠正异常步态;帮助患者和家属调整心理状态, 坚定康复信心。加强患者的肌力, 伸展肌肉, 牵引缩短的、绷得紧紧的屈肌, 特别是挛缩的肌肉。因此, 关节的主动或被动训练是每天不可缺少的。活动时应注意依患者的耐受性来确定活动的次数、时间, 避免过度牵拉, 骨质疏松者应避免活动造成骨折。帕金森病晚期常合并肌萎缩、关节畸形 (驼背最常见) 、压疮、直立性低血压、便秘等, 晚期护理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侯强, 于长本.帕金森病伴发的抑郁.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0, 10 (6) :355.

[2]万鸿平, 胡小红.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与认知功能障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11 (7) :15-17.

帕金森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篇7

尽管帕金森病的病理改变位置明确、局限, 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 目前的临床治疗方法都只是控制症状, 尚不能根治, 现就其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药物治疗

1.1 左旋多巴类药物

左旋多巴作为多巴胺合成前体补充脑内多巴胺, 仍为目前最常用、最有效、最基础的治疗药物, 被誉为PD药物治疗的“金标准”。口服左旋多巴近期的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长期使用可引起疗效降低, 运动障碍等远期并发症。近期开发的左旋多巴乙酯为左旋多巴的前体, 其口服后以左旋多巴的形式迅速被吸收, 避免了左旋多巴在PD患者中吸收不稳定的缺点, 可通过降低药物剂量延迟药量引起的开-关现象[2]。

由于口服左旋多巴半衰期 (T1/2) 短, 改变给药方式、给药途径或延缓代谢期成为学者研究的新尝试。有学者提出治疗帕金森病的新理念———连续多巴胺能刺激, 其中静脉连续给予左旋多巴的药代动力学非常好, 可有效控制PD的运动症状, 但不宜长期使用;经皮胃造口置入连续给药系统至十二指肠或空肠管, 外接微泵连续输注药物可以增加“开”期的时间, 明显减少运动波动[3]。

1.2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此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纹状体多巴胺受体, 其疗效不易受到黑质-纹状体神经元丢失的影响, 且可减少左旋多巴的不良反应。早期上市的溴隐停、培高利特等均为麦角衍生物, 主要作为左旋多巴的辅助用药, 培高利特因增加心脏瓣膜严重损害风险已退出PD治疗市场[4]。阿朴吗啡对D1~3受体均有激动作用, 能显著改善“关”的症状, 在注射后很短时间内可以有效改善运动状况。

新近出现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有匹贝地尔, 属非麦角碱, 既是D2, 3受体激动剂, 又是突触前α-2A/2C受体拮抗剂, 主要激动中枢多巴胺能神经通路, 作用于新皮质、新边缘叶、漏斗结节及黑质纹状体环路的多巴胺能受体, 对震颤的症状改善显著。普拉克索高选择性地作用于D2受体家族, 是一种完全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适用于帕金森病早期患者, 对目前正在服用左旋多巴的中、晚期PD患者加服普拉克索同时能改善左旋多巴的不良反应, 而且对震颤和非运动类症状均有效[5]。罗匹尼洛为选择性D2受体激动剂, 早期PD患者可单独使用, 并可推迟使用左旋多巴的时间, 可与左旋多巴联用, 减少左旋多巴用量, 并减轻或推迟左旋多巴引起的运动障碍。罗替戈汀为选择性D2受体激动剂, 是一种透皮吸收制剂, 可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 可有效地避免运动波动和异动症的发生。

1.3 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

脑内单胺氧化酶B (MAO-B) 是多巴胺分解代谢的关键酶之一, 在多巴胺氧化分解代谢的同时产生一些自由基和其他有活性的氧族, 引起氧化应激最终导致神经元死亡。司来吉兰为第一代不可逆的和选择性的炔丙基胺类MAO-B抑制剂, 早期可单独使用, 能减慢症状进展, 延迟使用左旋多巴9个月时间。晚期可与左旋多巴联合使用, PD患者原有的症状波动出现明显的改善, 主要延长了“开”期时间, 从而减少了剂末少动现象, 但不良反应也增多。司来吉兰尚有神经保护作用, 有人联合其他药物用于治疗脑梗死亦安全有效[6]。

雷沙吉兰属于第2代炔丙基胺, 也是不可逆和选择性的MAO抑制剂, 其效价是司来吉兰的5~10倍。雷沙吉兰与司来吉兰不同, 在体内并不代谢为安非他命类衍生物, 因此, 雷沙吉兰不会产生中枢兴奋作用, 可以睡前服用[7]。

1.4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使左旋多巴降解, 成为3-氧甲基多巴, 后者是具有毒性的无活性物质, 它可能与长期左旋多巴综合征的运动波动和异动症发生有关。临床上代表性的药物有托卡朋、恩他卡朋、尼特卡朋。张小英等[8]观察了PD患者的托卡朋添加治疗的疗效, 认为托卡朋是治疗PD疗效肯定的药物, 能提高复方左旋多巴的疗效, 改善运动波动, 一般情况耐受性好, 需要监测肝功能。张振馨等[9]报道由中国5家大型医院联合进行209例为期12周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 评价恩他卡朋作为左旋多巴的辅助药物治疗PD患者“剂末恶化”的疗效和安全性, 其近期疗效明显且安全性高, 远期疗效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验证。

1.5 腺苷A2A受体拮抗剂

脑组织中存在3种腺苷受体, 分4种亚型, 即A1、A2A、A2B、A3.其中腺苷A2受体属7次跨膜G蛋白耦联受体, 腺苷A2受体参与运动功能调控, 在脑内分布于纹状体、伏隔核和嗅球。而腺苷A2受体亚型之一的腺苷A2A受体参与调控乙酰胆碱和酪氨酸在纹状体的释放, 阻断腺苷A2A受体, 可以增强运动功能, 这一点对于PD患者十分有利。

有研究[10]表明, 腺苷A2A受体拮抗剂不仅具有治疗PD, 改善患者的核心症状, 而且还能够保护乃至阻止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作用。新型腺苷A2A受体拮抗剂KW-6002在灵长类动物中进行的抗PD研究表明KW-6002口服给药21 d可有效改善运动功能缺失而不会引发运动障碍。

1.6 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Fipamezole是一种中枢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对5-羟色胺能和多巴胺能受体无结合。在诱导的小鼠PD模型中, Fipamezole可有效对抗PD运动障碍, 并可有效改善“开”时间[11]。Fipamezole可以快速减低左旋多巴诱导的运动障碍, 临床前动物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当其与左旋多巴合用时可显著延迟运动障碍出现的时间并减低“关”效应。Fipamezole治疗PD晚期患者的Ⅱ期临床试验在美国进行, 至今还未用于临床。

1.7 神经保护剂

在PD患者的多巴胺 (DA) 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中, 主要启动了氧化应激、兴奋性毒性作用、神经营养因子的下调、线粒体功能紊乱、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免疫异常等为主的级联反应。目前的治疗措施都是控制该病的临床症状而不能阻止神经元的变性。鉴于此, 阻止DA变性过程的神经保护治疗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

氧化应激在PD的发病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而体内也存在一系列能降低自由基浓度并修复细胞氧化损伤的酶及非酶类抗氧化物, 如谷胱甘肽 (GSH)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和GSH还原酶 (GSH-PX) 、过氧化氢酶 (CAT) 、维生素E、转铁蛋白等。周厚广等[12]实验发现还原型谷胱甘肽与左旋多巴合用, 既可有效改善症状, 又对残存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保护性治疗作用。戚辰等[13]实验证实, 小剂量丙炔苯丙胺可以部分拮抗鱼藤酮对PC12细胞的毒性, 减少细胞内的活性氧 (ROS) 含量, 发现剂量过大也可能有神经毒性作用。

有研究[14]表明, 非甾体类抗炎药对神经组织退化性疾病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这类药物可调节神经递质、抑制氮氧化物产生, 保护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国内研究[15]发现非甾体类抗炎药———对氨基水杨酸钠 (PAS-Na) 可以有效驱锰, 有效改善其锥体外系症状, 而且远期疗效显著, 考虑与PAS-Na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

PD属于中医学“颤证”、“颤振”、“拘证”等病证的范畴, 运用中医药治疗PD是我国临床医学的一个特色。朱旭莹等[16]研究显示规范化西医用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定振汤, 可以使UPDRS (Ⅲ) 评分增加缓慢, 其可能可以通过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减慢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速度, 延缓PD的进程。

2 手术治疗

PD患者中晚期以后, 有许多患者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药物疗效减退和严重并发症, 通过药物调整也无法解决, 而适当地外科手术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其中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能在术后短期内使患者的PD症状明显缓解, 甚至消除。但是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只是对症治疗而不是对因治疗, 手术只能短期内改善PD症状, 却不能阻止PD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其长期疗效随着PD患者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不断衰老和逐渐降低, 甚至比术前还差[17]。其仅对肢体症状缓解较为理想, 而流涎症状基本无改善、语言障碍无明显好转[18], 目前已基本淘汰。

脑深部电极刺激 (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 利用脑立体定向手术在脑内某一个特殊的位置植入电极, 通过高频电刺激, 抑制异常电活动的神经元, 从而缓解症状, 目前在国际上已经基本取代了毁损术, 成为治疗PD患者的首选手术方法。刘金龙等[19]行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12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并随访2个月~28个月, 术后6个月UPDRS (Ⅲ) 评分在开机不服药和开机服药的改善率分别是50%和67%, 近期疗效显著。

3 细胞移植

PD病变部位明确, 病变范围局限, 是细胞移植疗法的良好适应证。由于药物及外科疗法的局限性, 因此细胞移植也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治疗手段。人们先后将不同种类的细胞作为其供体细胞, 在众多PD细胞移植的供体中, 肾上腺髓质细胞由于其存活率低已被淘汰;人胚胎腹侧中脑虽然研究最深入、广泛, 但严重的伦理道德问题限制了其临床的应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异种胚脑组织是近年来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型供体。

杜望春等[20]用酶消化法原代培养牛微囊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纯化、传代后用高压静电微胶囊成型装置制作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微囊化细胞, 将其立体定向植入6-OHDA大鼠PD模型的右侧纹状体, 发现:牛微囊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能减少6-OHDA大鼠PD模型阿朴吗啡诱导的旋转次数, 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微囊化细胞能延长移植物的作用时间, 疗效持续14周。

田增民等[21]将5周~11周人胚胎的前脑细胞在体外稳定扩增, 并向多巴胺神经元转化, 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将其植入PD患者的纹状体, 共治疗PD患者50例, 有效率为92%, 且未见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吴立克等[22]应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移植治疗PD患者30例, 3个月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分值均明显降低, 患者的震颤、强直、运动迟缓、姿势不稳等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

4 基因治疗

因PD病变部位局限, 受累神经元单一, 故PD被认为是最适合行基因治疗的神经系统疾病。基因治疗的思路主要为三点: (1) 引入保护基因, 使移植的多巴胺能细胞免受损伤因素的损害; (2) 引入神经营养因子基因, 维持移植的多巴胺能细胞功能和延长寿命; (3) 引入调控和 (或) 内分泌基因, 使移植的细胞表达酪氨酸羟化酶分泌多巴胺。

重组腺相关病毒 (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r AAV) 作为转基因载体具有无神经毒性和低免疫原性等优点, 因此, 在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领域备受重视。Muramatsu[23]正在进行的3项Ⅰ期临床试验研究显示, rAAV载体治疗PD已显现出其独特的初步疗效。

5 展望

针药结合治疗帕金森病36例 篇8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均为门诊患者, 男性20例, 女性16例;年龄54~80岁, 平均69.2岁;病情程度采用Webster评分, 重度3例, 中度19例, 轻度14例。

1.2 诊断标准

具备震颤、肌僵直、运动减少及姿势反射障碍中两项症状, 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有多发性脑干或多发性基底节梗塞, 且判定该病灶为引起帕金森综合征的责任病灶, 即可诊断。

2治疗方法

(1) 中药:方由何首乌200g, 枸杞12g, 肉苁蓉10g, 天麻15g, 钩藤18g, 川芎15g, 石菖蒲10g组成。震颤明显者, 加生牡蛎、珍珠母、全蝎;肢体僵硬明显者, 加木瓜、白芍、厚朴;内热明显者, 加黄柏、知母、栀子、牡丹皮;肾阳虚明显者, 加杜仲、川续断、淫羊藿、红参、金樱子、益智仁;心情抑郁、焦虑、失眠多梦等症状明显者, 加五味子、合欢皮、香附、夜交藤;反应迟纯、明显健忘者, 加远志、郁金;面色晦黯, 舌下脉络瘀曲扩张明显者, 加丹参、赤芍;肢体疼痛明显者, 加威灵仙。上方每日1剂, 水煎2次, 每次30分钟, 2次滤液300ml, 每日3次, 每次100ml, 温服。3个月为1个疗程。其间禁用左旋多巴制剂及胆碱脂酶抑制剂等西医常规治疗帕金森病综合征的药物。 (2) 针灸:基本治则为镇痉熄风、扶正通络。分两组取穴。第1组取四神聪、曲池、外关、阳陵泉、足三里、丰隆;第2组取本神、风池、百会、合谷、三阴交、太冲;背部取T3~L2夹脊穴。膈胀满、胸闷加建里、内关;吞咽困难、流涎取廉泉、承浆、地仓;颈项强加风府、大椎、百劳;腰背酸痛加命门、肾俞;汗多者加肺俞、脾俞、气海 (用艾条悬灸) ;便秘加大横、天枢、气海、支沟。以上两组穴交替使用, 其中四神聪、本神、风池加电针, 用连续波, 脉冲频率为180次/分, 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15分钟后改变为疏密波, 以防电适应的产生。其它穴位得气后, 稍加提插捻转, 以加强针感, 留针40分钟。背部夹脊穴分为3组, 交替使用。以上治疗隔日1次。另取大椎、委中穴为1组, 曲泽、委中为1组, 交替刺络放血, 以血色由黑变红为度。血止后拔罐。操作每周1次。治疗3个月为1疗程。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国际通用的Webster评分标准评定疗效。100%为痊愈, 50%~99%为明显进步, 20%~49%为进步, 1%~19%为稍有进步, 0为无效。

3.2 结果

36例中明显进步4例, 进步13例, 稍有进步10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75%。36例患者治疗后Webster评分为 (9.4±1.8) 分, 与治疗前评分 (14.1±2.9) 分比较有明显下降 (P<0.01) 。

4讨论

帕金森病中医治疗进展 篇9

1967年左旋多巴问世以来,一直是治疗PD最有效的药物,被誉为PD药物治疗的“金标准”,其次是多巴受体激动剂。但这些药物不能有效治愈PD,而且左旋多巴的神经毒性作用已为实验研究所证实。一项前瞻性研究指出:应用左旋多巴2年后,约半数病人出现“耗竭”,l/3病人有运动障碍,l/10病人则有不可预示的“开-关”现象。有些病人甚至在用药第1年就出现运动障碍和运动波动,机制尚不清楚。美多巴使用 3~5年后疗效明显下降,同时出现不随意运动、精神症状、直立性低血压、消化道症状、剂末现象、开关现象等严重的副作用。抗胆碱药还能导致排尿困难,眼压上升,甚至痴呆,等。因此,PD的西医治疗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早期缺乏可行的治疗药物;二是中晚期治疗药物存在严重副作用及并发症;三是疗效难以达到满意程度。外科疗法用于PD的治疗,包括丘脑切开术、苍白球切开术、深部脑刺激疗法、胎脑移植等,但仍有一定局限性。

PD属中医学的“颤病(脑风)”、“震颤”、“颤振”、“掉”等范畴。中医认为其病在筋脉,与肝、肾、脾等关系密切,多因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逸失衡等原因导致气血阴精亏虚,不能溺养筋脉;或痰瘀阻络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而致。《素问·至真要大论》和《素问·五常政大论》中的论述均说明“掉”为摇动之象,属风象,与肝、脾、肾有关。明代楼英在《医学纲目·颤振》中指出本病的主症:“颤,摇也;振,动也。风火相乘、动摇之象……”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曰:“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皆木气太过而兼火之化也。”并指出“壮年少见,中年之后始有之,老年尤多”。清代《张氏医通》认为本病主要是风、火、痰为患,并按脾胃虚弱、心气虚热、心虚挟痰、肾虚、实热积滞分型立方,使本病的理法方药日益充实。清代高鼓峰《医宗已任编》认为本病多因“气血具虚不能容养筋骨”,因而提出“须大补气血,人参养容汤或加味人参养容汤”治疗。综而言之,颤证病机分为肝肾精亏、肝肾阴虚、气血亏虚、痰热动风等,治疗应辨病虚实,以滋补肝肾、填精益髓、益气养血之法为本;佐以清热化痰、平肝息风之法为标。

针灸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疗效明显,且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表明针灸疗法具有一定的潜力和优势。《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指出:“头者精明之府。”明代张介宾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由于“头为诸阳之会”,人之手足三阳经以及督脉,均上行头部。因此,针刺头部的有关刺激点,通过经络的传导,可以调整脏腑、躯干和四肢的功能。

在饮食中摄入大量维生素E可降低患帕金森病的危险性。与摄入维生素E较少的人相比,摄入维生素E最多的人患帕金森病危险性要减少32%。此外,食用坚果也有助于降低患帕金森病风险。刘丹等在帕金森病与饮茶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发现,北京地区居民中饮茶与帕金森病呈显著负相关,为PD的保护性因素。此外,帕金森病患者还可以进行家庭康复锻炼,以延缓功能障碍的发展,预防继发性损害;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教会患者简化作业和节省能量的技术。

中药及针灸治疗PD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有效的改善PD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多巴制剂使用年限。但需要注意的是:(1)有关本病的诊断标准、疗效标准及远期疗效的追访还有待规范、统一;(2)临床研究应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进行,以保证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3)PD病情复杂,病程漫长,传统的汤剂不能满足需要,研制便于携带、易于服用的剂型势在必行。

高血脂/帕金森病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40例姿势异常步态障碍型帕金森病患者纳入研究组,其中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为51.30±1.36岁,平均病程为5.14±2.35年;将40例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纳入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52.10±1.28岁,平均病程为5.17±2.2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英国PD协会的相关诊断标准[2],具有静止性震颤、强直和运动减少等3项中的至少2项,包括不同程度的强直、震颤症状,排除精神疾病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选择磁刺激器Magpro100(丹麦Dantec公司),磁场强度最高4.2T,保持刺激频率1Hz、单圈外径70mm;将患者头部与线圈相贴,相切于颅骨,注意佩戴好耳塞;每侧刺激为50个,刺激序列为5个,每次30s间隔,持续30min,每周5次,磁刺激期间固定好线圈位置,治疗1个月后评定疗效。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标准[3]

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下降90%以上,患者不适症状根除,正常生活不受影响;进步: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8%~89%,正常生活能力提高;无效:功能缺损评分无变化甚至恶化,无法正常生活。总有效率=(基本痊愈+进步)/总例数×100%。

1.3.2 运动症状

UPDRS量表[4]包括精神行为情绪、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等三方面,计算各项得分总和,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日常生活非运动症状体验(nM-EDL)量表评分[5]:轻度为出现症状给患者带来轻微不适(0~10分);中度为出现症状给患者带来少许痛苦(10~20分);重度为出现症状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20~30分),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15.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1

2.2 运动症状

治疗前,两组患者UPDRS评分、nM-ED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UPDRS评分、nM-E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则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UPDRS评分、nM-EDL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

3讨论

帕金森病亦称震颤麻痹,主要致病机理为黑质多巴胺神经元逐渐缺失,因黑质神经元消失,多巴胺无法合成,导致乙酰胆碱和多巴胺失衡,造成患者运动不能、静止性震颤、姿势破坏等,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目前临床尚无特效药根治帕金森病,一般应用多巴胺等药物,不过长期使用效果并不佳,寻找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近几年,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其为一种对大脑皮质进行刺激的神经电生理技术,简单易操作、安全无创,主要借助脉冲磁场的作用对脑部神经元进行刺激,产生生理学效应,使皮质神经元兴奋,从而进一步激发神经网络重构;在皮质层作用时,能够促进释放皮质下多巴胺,使皮质兴奋性增强,改善运动障碍症状。Sayln等研究结果指出[6],震颤型患者以震颤为主要症状,而姿势异常步态障碍型患者多以强直、步态障碍为主,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够改善患者的运动障碍,其中姿势异常步态障碍型患者疗效显著优于震颤型患者。从本研究结果可见,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治疗后UPDRS评分、nM-EDL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UPDRS评分、nM-ED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作用不大。

综上所述,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更适合于姿势异常步态障碍型帕金森病的治疗,震颤型患者其效果则不理想。然而,由于本研究患者数量较少,还有一定局限,有待今后进一步长时间、大样本研究以确定疗效。

参考文献

[1]郑秀琴,于苏文,陈升东,等.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病患者情绪障碍及P300电位的影响[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13(2):149-152.

[2]吴卓华,岑慧红,崔立谦,等.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舍曲林治疗帕金森病病患者伴抑郁的疗效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0):2164-2168.

[3]于苏文,郑秀琴,陈红霞,等.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病临床疗效观察[J].东南国防医药,2010,12(2):109-111.

[4]苏敏,韩立影,刘传道,等.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病非运动症状康复疗效的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2):911-915.

[5]Litvinenko IV,Khalimov RR,Tmfanov AG,et al.New approach to gait disorders therapy in late stages of Parkinson's disease[J].Adv Gerontol,2012,25(2):267-274.

上一篇:理论构筑下一篇:儿童口腔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