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高血压

2024-05-09

儿童高血压(精选11篇)

儿童高血压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高血压的有效护理方法和价值。方法 对44例高血压患儿进行药物治疗和病情观察的同时, 实施了心理、用药、饮食等方面的综合护理。结果 经精心护理, 本组患儿的高血压均得到有效控制, 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有效率100%。结论 综合护理对于保证药物疗效,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十分重要。

关键词:儿童,高血压,护理

高血压病是脑中风及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许多研究表明, 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可追溯到儿童时期。为了探讨儿童高血压的有效护理方法, 笔者对44例高血压患儿进行了护理观察,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4例患儿, 男23例、女21例, 年龄6~15岁;体质量28~61kg;血压最高为160/110mm Hg, 最低为120/80mm Hg, 平均130/90mm Hg;均符合百分位法儿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

1.2 治疗及结果

根据患儿病情, 使用了双氢克尿噻, 硝苯吡啶和开搏通等药物。经合理用药和精心护理, 本组患儿的高血压均得到有效控制, 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有效率100%。

2 护理

2.1 儿童血压检查方法

测量前半小时避免剧烈运动, 不吃零食, 不喝饮料 (水除外) , 不服用影响血压的药物, 并排空膀胱。选择安静、舒适的环境, 儿童血压在上午7~12点波动最小, 相对稳定, 故测量时间选择每日7~12点为宜。检查血压计的准确性, 防止血压计本身造成的误差。一般常采用右上臂进行测量, 可取坐位或仰卧位。儿童一般采用坐位。取坐位时, 需将手臂放在心脏水平处, 血压计的“0”点、手臂、心脏应处于三点一线位置。小婴儿手臂粗、短, 加上操作不合作, 可采用仰卧位。仰卧位时, 由于上臂低于心脏水平, 可在上臂下垫一枕头。手臂必须得到支撑, 尤其是肘部, 否则收缩压通过等长运动会上升。准备好各种不同规格的袖带, 根据患儿手臂的大小, 选择合适的袖带。袖带的宽度应适宜, 过紧或过窄使测量的血压高于实际值, 应为上臂的2/3, 平整舒适缠绕, 袖带的气囊应环绕上臂周长的80%~100%。测量血压时, 应先仔细触摸肱动脉最强搏动点, 再将听诊器的膜型胸件放在袖带下缘肱动脉处。避免与袖带摩擦, 测量3次, 每次间隔1min, 并抬高右上臂5~6s, 取后两次平均值为受检者的血压。输汽球放气的速度, 以每秒下降4mm Hg为宜, 放气过程中注意水银柱刻度和肱动脉声音的变化, 眼睛视线保持与水银柱弯月同一水平。对于高血压或临界高血压患儿, 除监测上肢血压之外, 应同时监测下肢血压。

2.2 病情观察

儿童早期高血压症状多不典型, 其临床表现和成人高血压不一样, 有时无明显临床症状, 易发生高血压危象。密切监测血压的同时, 还应观察有无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婴儿除观察上述症状外, 还应注意有无发育迟缓、喂养困难、易激怒、呕吐、呼吸窘迫等症状。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和尿常规, 观察皮疹、药热等过敏反应, 发现异常及时停药。

2.3 心理护理

儿童的大脑、中枢神经处于发育不完善时期, 容易兴奋和疲劳。若长期受不良环境因素的刺激, 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失衡, 形成以血管收缩神经冲动占优势的兴奋灶, 导致血压升高。因此, 对于学龄期儿童, 应保持情绪稳定, 心情舒畅, 避免过度紧张, 减轻过重的学业, 建立合理的生活规律, 劳逸结合, 保证充足的睡眠。按照患儿能够理解的程度, 讲解一些高血压的科学常识, 测量时可采用听音乐、聊天的形式转移注意力, 以取得合作。

2.4 用药护理

对于应用利尿剂双氢克尿噻的患儿, 需观察有无低钠、低钾、低镁等情况。对于使用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吡啶的患儿, 应监测心率是否加快;对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开搏通的患儿, 应观察有无粒细胞减少、皮疹及蛋白尿现象。

2.5 饮食指导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采用合理膳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宜食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平时以清淡素食为主, 少吃动物肥肉、骨髓、内脏等, 可选择鱼类、瘦猪肉、豆制品、牛奶;宜选用含维生素、纤维素高的新鲜蔬菜和水果[3];忌食腌制品及含钠高的饮食, 每日食盐摄入不多于3g。在服用排钾利尿药时, 如双氢克尿噻类, 应指导患者使用含钾高的食物, 例如橘子、梨、菠菜等, 可阻止低钾症[4]。

总之, 有效的综合护理对于保证药物疗效,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董艳秋, 方桂萍.高血压病260例的健康指导.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17) :4246-4247.

[2]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 2002:1563.

[3]崔玉霞.护理干预在高血压病生活方式中的应用220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20) :5023-5024.

[4]田临红, 陈东霞, 唐育才, 等.高血压115例临床用药观察及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2) :442-443.

儿童高血压 篇2

1、关注重点人群

遗传因素对儿童高血压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父母中任何一方有高血压,孩子也就成了重点预防对象。

2、避免肥胖

超过标准体重15%的肥胖儿即有患高血压的危险。国外有研究表明,50%的高血压儿童是肥胖儿。防止肥胖的措施主要是控制营养过剩和增加体力活动。高血压的哪些事建议2岁后提倡饮低脂牛奶,特别是已经肥胖的儿童。稍大儿童应限制甜食,不喝含糖高的饮料,禁含油煎和高脂肪食品,鼓励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给孩子玩耍的时间,比孩子在活动中消耗热量,避免肥胖。

3、防止食盐过多

在对血压偏高儿童的饮食调查中,发现60%~70%的儿童有偏爱摄食高盐、高糖、高脂肪、低钙、低镁、低维生素与低纤维素食物的特点。应从小培养孩子吃清淡饮食的习惯,成人每天食盐应低于5克,儿童则减至成人的1/3以下;选择富含钙与钾的食物,因为钙与钾都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4、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充分的睡眠,对防范高血压很有帮助,不可让孩子养成和大人一样熬夜的习惯,限制其看电视的时间。

5、定期给孩子测量血压

即便发现孩子血压超过正常标准,也不要大惊小怪,以免造成紧张气氛,更不可滥用降压药物。

“儿童高血压”须控制 篇3

15岁以上高血压发病趋势已不容乐观

2004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超过1.6亿。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人。目前高血压发病年龄越来越呈低龄化趋势发展,我国高血压患者的发病年龄正在提前,比50年代提早了10年,15岁以上的青年中,高血压发病趋势已不容乐观。“我国的高血压患者约1.6亿,15岁到35岁患病人数达15.4%,35岁以上达26.5%。”首都安贞医院高血压科主任余振球向记者介绍。

“从临床现状来看,我们并未感觉到有越来越多的儿童患有高血压,但在儿童期就发现血压增高的情况是有的。”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内科主任金梅指出。

肥胖、饮食过咸等成为儿童高血压诱因

余振球指出,儿童高血压是指儿童时期所发生的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13岁以下的患儿50%为继发性高血压,13岁以上90%为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主要指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血压异常,比如肾脏、心血管、肾血管、内分泌等方面的疾病;原发性的则是与其饮食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此外,肥胖、饮食过咸、长期精神紧张、熬夜、性格急躁、噪音等都易成为诱发高血压的原因。儿童高血压80%以上都是继发性的,但原发性的比例也在逐渐提高,特别是青少年高血压多为原发性的。

高血压的遗传因素也是儿童被“偷袭”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研究证实,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比普通人更容易患高血压。除了基因遗传作用之外,共同的生活环境和习惯都可能会使家族出现多发病的倾向。比如,家长本身就喜欢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孩子也会不可避免多吃一些,这样就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

关于儿童高血压的原因,专家也指出,可能与其有高血压家族病史、自身肥胖等多种因素相关,比如,现在很多儿童不良的饮食习惯引起的肥胖也成为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目前还不清楚,多与遗传有关,多盐饮食、肥胖也可能与高血压有关。

如何预防儿童高血压?首先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

金梅还说,自身有高血压家族病史的儿童要注意经常监测血压,以掌握血压的变化情况,早期发现高血压。肥胖引起的高血压就要注意减肥,控制体重。另外,金梅还指出,高血压的治疗要针对不同的致病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继发性的要针对原发病治疗。对于原发性的儿童高血压患者,如果经控制体重,改善饮食习惯及限盐、消除紧张因素等措施后血压仍无下降,也要适当地服用药物控制血压。

中青年人尤其不要误以为高血压是老年病, 而应采取积极态度。从胎儿开始,首先要注意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其次孕母应多摄入高糖类,少摄入动物蛋白同时要预防可能发生的病毒感染,因为宫内发育迟缓胎儿成年后易发展成高血压患者。

余振球指出,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预防原发疾病,如对肾炎、泌尿道感染的预防以及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某些可致高血压的药物。对高血压疾病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免高血压进一步发展或者引起不可逆的病理改变。

对抗儿童高血压,非药治疗6个月无效需药物治疗

对儿童高血压的治疗,要充分注意其特点,不能由偶然的一次血压升高就给予治疗,必需按高血压诊断程度审慎检查,确诊后再进行治疗。其次,患者的年龄愈大而血压愈高者,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愈大,要做全面的鉴别诊断。一旦确诊血压升高,舒张压(低压)超过90mmHg时,必须积极治疗,治疗方法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同时要注意控制饮食,调整饮食结构,还要注意限盐、戒烟、戒酒及放松紧张情绪。经非药物治疗3-6个月无效,舒张压≥90mmHg或出现器官功能损害时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有专家表示,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办法是防治,对健康人群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所有高血压患者必须改良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制食盐、多食绿叶蔬果和脱脂牛奶、减轻体重、减少酒精摄入量、减少饱和脂肪摄入量和脂肪总量、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等;且必须谨遵医嘱,保持用药量。

链接>>>

高血压用药技巧

高血压是需要终身治疗的疾病,所以患者要有自我管理血压的意识,并需注重用药。除了不能停药,患者还需要注意以前用药事项:

1、提倡使用长效降压药物,每日服用1-2次,保证24小时血压平稳,减少血压的波动。

2、不要随意换药、停药,降压药物只要有效,不必经常换药,更不要随意停用,以免血压反弹。

3、禁忌人群警惕服药,选药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如充分考虑妊娠、心绞痛、肾功能不全、禁忌症等因素。

4、多数人睡前不宜服降压药,忌睡前服用降压药物,因其极易导致血栓形成,引发脑卒中或心肌梗死,具体用药请咨询医生。

5、降压标准个体化,对于仅患有高血压而无并发症者,应降压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老年患者血压应降至150/9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或肾病患者应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

6、降压不能太快,对有脑动脉硬化、肾功能不全及老年患者,降压不可过快过猛。

7、联合降压,中等危险或低危险度患者可只用一种药物,而高危险度和极高危险度患者则应同时联合几种药物降压。

慢性肾衰竭儿童高血压的诊治体会 篇4

1 慢性肾衰竭时高血压的诊断

1.1 高血压定义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诊治指南首次由欧洲心脏学会 (ESC) 及欧洲高血压学会 (ESH) 共同于2009年9月制订。其在一定程度对我国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的诊治有参考价值[4]。其标准为:正常血压是指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低于同年龄、性别及身高的90百分位数;高血压是指SBP和/或DBP持续≥95百分位数, 并以听诊法在至少3次不同时间测量;临界高血压是指平均SBP/DBP≥90并≤95百分位数。如血压≥120/80 mmHg (1 mmHg=0.133 kPa) , 即使低于90百分位数仍视为临界高血压。分期标准, 一期是血压水平在95百分位数与99百分位数之间加上5 mmHg;二期是血压高于99百分位数加5 mmHg。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在二期时应进行评估、治疗。

1.2 高血压测量

血压测量包括家庭自测血压、诊室血压及动态血压测量, 而后者可提供夜间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及隐性高血压等。因为儿童高血压的患病率不详, 动态血压测量显得相对更加重要, 它以正常血压为参考值。国内研究指出动态血压测量能发现儿童肾脏疾病中的夜间高血压和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 为调整用药时机和更全面有效地控制血压提供依据, 弥补了传统血压测量的不足;并能发现隐匿性高血压, 可以早期发现高血压前期, 有利于随访和尽早干预[5]。

一旦发现血压高于正常, 应进一步明确是原发或继发性, 曹力[6]认为对于慢性肾衰竭儿童, 只要既往无高血压史, 无论高血压发生于肾脏病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 其诊断基本可以明确。但由于儿童依从性差、多不配合, 使测量血压这项常规检查易被忽略, 应及时测量血压以免延误诊断。如将高血压脑病所引发的抽搐误诊为癫痫或病毒性脑炎。当发现血压增高时应对靶器官包括心、脑、血管、视网膜、肾脏等评估, 注意靶器官损害的相应表现。

2 慢性肾衰竭时高血压的治疗

2.1 降压治疗

目的是延缓肾衰竭的进程以及保护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降压治疗的目标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 即同年龄儿童血压的90百分位数以下。有研究认为, 对肾脏疾病者, 将24 h血压控制在平均动脉压的50百分位数时, 其5年肾功能维持相对较好, 但此间蛋白尿可能反弹;控制在75百分位数时, 5年肾功能控制最好;控制在90百分位数时, 肾功能维护较差。对于儿童、青少年糖尿病肾病病人, 对其降压、降蛋白尿治疗缺乏循证依据[4]。

2.2 治疗原则

2.2.1 非药物治疗

总体来说即改变生活方式的治疗方法, 包括适度体育活动, 减轻体重, 低脂饮食、限盐, 增加新鲜水果、蔬菜、纤维素和非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规律饮食、戒烟戒酒、改善睡眠质量、放松紧张情绪等。

2.2.2 药物治疗

迄今尚无一种降压药物被真正批准用于儿童高血压的治疗, 降压药物治疗包括单药和联合治疗。

2.2.2.1 单药治疗

降压治疗开始时多用小剂量单药。治疗4周~8周后血压未明显下降, 可逐渐缓慢增加药量。4周~8周后仍然无效或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时, 要考虑换药。单药治疗中重度高血压效果不佳时, 可考虑联合给药。降压药种类如下。①β受体阻滞剂:有证据表明β受体阻滞剂对儿童、青少年有降压作用。包括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等。治疗高血压的一项安慰剂对照的美托洛尔控释片研究证实, 美托洛尔控释片1.0 mg/kg和2.0 mg/kg, 在治疗52周后显著降低收缩压、舒张压, 且耐受性好。β受体阻滞剂在透析时低血压、心力衰竭者需慎用。普奈洛尔、美托洛尔需中度减量, 透析后不需补充。拉贝洛尔对严重高血压患儿有效, 终末期肾病每日仅用1次。②钙拮抗剂:常有硝苯地平、非洛地平、氨氯地平等, 降压疗效确切。氨氯地平呈剂量依赖性降压作用。在肾衰竭时, 硝苯地平无需减量, 透析后不需要补充[6]。③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CEI) 卡托普利相对安全、有效, 作用时间短, 每天给药2次或3次。肾衰竭时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雷米普利的剂量一般应减少50%。福辛普利是肝、肾双途径代谢, 其半衰期不受肾衰竭影响, 初始剂量不需调整。雷米普利主要用于慢性肾病儿童病人, 6 mg/ (kg·d) 可有效控制24 h平均动脉压, 低剂量2.5 mg/ (kg·d) 也有效, 且减少蛋白尿。ACEI减轻烦渴, 可能有利于减少体液入量而控制血压。ACEI多数能通过透析膜, 故在透析后要补充。④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 :ARB与ACEI类似。氯沙坦降舒张压时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起始剂量为0.75 mg/ (kg·d) , 最佳剂量为1.44 mg/ (kg·d) 。依贝沙坦3.8 mg/ (kg·d) ~5.9 mg/ (kg·d) 能有效降压、减少蛋白尿, 最佳剂量为75 mg/d~150 mg/d。坎地沙坦0.16 mg/ (kg·d) ~0.47 mg/ (kg·d) 能明显降压, 无论是否合并蛋白尿其降压疗效无明显差异。氯沙坦不被血液透析清除, 透析后不需补充。⑤利尿剂对已开始透析的CRF患儿无效。血管扩张剂及α受体阻断剂多数缺乏临床试验。

2.2.2.2 联合治疗

联合用药能提高降压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联合方案国内多参考2007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要兼顾血压和合并疾病的治疗。

慢性肾衰竭儿童高血压时, 需强化降压、降低蛋白尿、阻止肾功能恶化。研究显示非糖尿病性蛋白尿的慢性肾病儿童病人, 厄贝沙坦、氨氯地平降压相似, 但厄贝沙坦显著降低蛋白尿。因此建议首选ARB。有研究证实, ACEI联用ARB可有效降低蛋白、保护肾功能[7,8]。但亦有研究认为, 两者联合可能增加风险, 应谨慎使用。药物无效则可考虑通过血液净化超滤过多体液, 调整干体重, 血液透析患儿在两次透析之间, 体重的增加不应超过1.5 kg/1.73 m2~2.0 kg/1.73 m2, 并应限制钠的摄入少于2.0 g/d。若患儿透析期间控制好体重增加, 每次透析能顺利超滤, 则血压不会明显波动。对病情亦有利。对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引起的高血压, 应减少EPO剂量或停用。若达到干体重, 血压正常则需停药。但透析患儿少有血压达标者, 且常需多种药物联合才能控制。

3 小结

对于慢性肾衰竭儿童, 正确测量血压是治疗的第一步。要进行常规查体, 明确各系统功能状况。在认定高血压基础上, 采用降压治疗时, 兼顾相应系统受累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已行血液净化者, 要参考相关文献对降压药物进行调整, 维持患儿血压在正常范围。只有良好的血压控制, 才能更好地改善患儿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肾衰竭, 慢性,儿童,高血压,诊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91所医院1990~2002年小儿慢性肾衰竭1 268例调查报告[J].中华儿科杂志, 2004, 42 (8) :724-730.

[2]刘冲, 杜忠东, 李霞, 等.住院儿童高血压的病因分析及鉴别诊断[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1 (3) :187-191.

[3]易著文, 杨华彬.儿童肾衰竭时高血压的治疗[J].小儿急救医学, 2005, 12 (3) :255-257.

[4]钟海兰, 卢新政.2009 ESC/ESH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指南概述[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0, 31 (4) :353-356.

[5]朱音, 徐虹, 田宏, 等.动态血压监测在儿童肾脏疾病中的临床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 2008, 46 (4) :374-377.

[6]曹力.肾性高血压及高血压危象的早期识别[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0, 17 (3) :282-284.

[7]何继东, 田宇红, 邢梅, 等.中青年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病人血压波动特征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24 (6A) :1446-1447.

高盐膳食诱发儿童高血压 篇5

患病风险因素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继发性高血压是继发于其他疾病或原因的高血压,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过去认为,在成年人中,几乎所有的高血压病例都是原发性高血压;儿童高血压,基本上都是继发性高血压。

近年来发现,在10岁以上的孩子中,原发性高血压也比较普遍。有很多因素可以导致儿童高血压,包括童年肥胖、缺乏体育锻炼、高盐饮食、儿童糖尿病、心肾等先天性疾病、铅中毒等。据统计,美国有16%的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是引起儿童高血压的一个最普遍原因。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最近10年儿童血压水平的显著提高,是青少年体重上升的直接结果。肥胖和超重的儿童发生高血压的比率是其他儿童的9倍。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不健康的饮食和缺乏锻炼,嗜好零食、快餐、含糖的苏打饮料,还有太多时间玩电脑游戏和看电视,可能导致高血压。

危险的高盐膳食

在众多导致高血压的因素中,高盐膳食是最为显著的一种。盐的进食并不直接影响血压,但是高盐饮食能影响肾功能。肾脏对调节血压水平起着一定的间接作用,肾脏问题经常导致心脏舒张压和收缩压读数同时升高很多。

2007年9月,英国研究人员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表明,儿童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并增加日后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该研究调查了2 127名4~18岁的青少年,并在1 658名儿童中记录了7天膳食中的食盐摄取量与血压。这个研究是从1997年开始的。研究人员发现,高盐膳食从4岁起就可能升高儿童的血压。他们认为,减少孩子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就能降低他们日后患高血压、中风和心脏病的风险。这个发表在《高血压杂志》上的研究是根据英国国家饮食和营养调查所收集的资料做出的。报告指出,每天多增加1克食盐摄入,就会使收缩压提高0.4毫米汞柱。

英国食品标准局建议,年幼的孩子应比那些年长的孩子摄盐更少。3岁的孩子一天2克,4~6岁的孩子每天3克,7~10岁的孩子每天5克,11岁以上每天6克。而婴儿则不应该在食物中加盐。

孩子都喜欢快餐、可乐和方便面等食品。然而,像这样的高盐、高脂肪、高糖和含有咖啡因的食品,都是引发儿童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在推荐健康成年人每日吃盐量不宜超过6克的同时,还建议糖尿病非高血压患者不超过5克;高血压患者不超过3克。

预防和治疗

一旦确诊为高血压,儿童的治疗方法可能与成人不同。对于儿童血压偏高者,除非有明显的高血压和器官损害,一般不使用处方药物治疗,应从生活方式的改变开始。当儿童高血压是由于单纯的继发原因引起时,应该抓住主要病因对症治疗。改变一切可以更改的危险因素,可能对预防高血压有所帮助。比如孩子可以选择更健康的低盐饮食并加强锻炼,这样即便孩子出生在有高血压的家族里,也不容易患高血压。

儿童高血压 篇6

关键词:营养过剩性肥胖,儿童,高血压,体重指数

目前国内的儿童的营养过剩性肥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1]。由于儿童营养过剩性肥胖会导致一系列的代谢性疾病, 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目前肥胖已被公认为高血压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因此为具体分析血压与体重指数 (BMI) 的相关性, 现将本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儿童保健及儿科门诊就诊儿童290例, 其中男186例, 女104例, 平均年龄 (8.5±3.2) 岁, 入选依据为:①中国学生超重肥胖体重指数值筛查标准 (由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 [3]。②儿童高血压病标准为美国CDC推荐的儿童高血压诊断标准。研究对象分为:肥胖组, 共98例;超重组, 共95例;正常组, 共97例。3组在性别、年龄、内科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调查内容

记录儿童各项体质指标, 营养状况指标以BMI表示, 血压情况用SBP和DBP表示。体重指数 (BMI) 测算公式为体重 (kg) /身高 (m) 2。体重、身高、SBP和DBP等指标检测按照《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要求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的相关分析, 研究对象整群分层随机抽样, 并按BMI进行分层。并进行χ2检验、Person偏相关分析以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2结果

2.1 不同体重的血压分布状况

结果显示正常组的SBP、DBP水平均低于肥胖组与超重组 (P<0.05) ;随年龄增长, 儿童的SBP与DBP渐高 (P<0.05) ;随BMI值升高, DBP、SBP也升高 (P<0.05) 。年龄因素控制后, 不同性别的DBP、SBP无差异, 无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BMI与SBP和DBP的相关性分析

BMI与SBP和DBP均呈独立正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 (r) 分别为0.2574和0.2319 (P<0.05) 。在将年龄影响排除后, 行偏相关分析, 显示SBP和DBP与BMI间仍为独立的正相关, 偏相关系数 (r) 分别为0.2286和0.2017 (P<0.05) 。

2.3 三组间血压的比较

3组的SBP和DBP依次升高, 组间存在差异 (P<0.05) ;3组的SBP超标率和DBP超标率也依次升高, 组间存在差异 (P<0.05) (见表1) 。

2.4 正常与高血压儿童的BMI比较

高血压儿童的BMI值显著高于正常组, t=2.278, P=0.025, 表明BMI增加与SBP和DBP升高相关。

2.5 SBP和DBP值与BMI相关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果显示SBP与年龄、BMI值的OR值为1.098和2.786, 各自的95%CI范围为0.938~1.174、2.366~3.219;DBP与年龄、BMI值的OR值为1.006和2.713, 各自的95%CI范围为0.825~1.216、2.432~2.986。显示年龄和BMI值对SBP和DBP有正相关性 (P<0.01) 。在排除年龄因素后, BMI值每升高一个分类, 高血压发生率的RR值增加2.09倍, 其RR的95%CI为2.16~2.73。

3讨论

目前国内儿童营养过剩性肥胖发生率的逐年增加, 导致儿童发生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有关系[2]。儿童的营养过剩性肥能使得儿童的SBP和DBP值升高, 同时也能诱导出现高血糖、高LDL血症或低HDL血症等危险因素。同时临床目前关注与儿童的腹围的数值, 因为研究证实腹围可以预测多种疾病的发生趋势, 研究认为有效预防肥胖可以减少儿童成长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4]。目前临床上对于儿童营养过剩性肥胖的分类大多选用WGOC的体重分类界值, 并且按照BMI值分为肥胖、超重及正常。为分析BMI值对于预测儿童高血压的发生的临床价值, 采取现况调查研究方法, 对BMI值与SBP和DBP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本结果显示, 营养过剩性肥胖儿童的SBP与DBP均值都显著高于正常体重者。肥胖组儿童SBP与DBP超标率最高, 超重组次之, 体重正常组儿童高血压比例最低。而高血压的儿童BMI值都明显较血压正常儿童高。在行Logistic回归分析检查发现, 年龄与BMI值对SBP与DBP的相关性大, 且BMI值独立于年龄因素。研究同时也发现BMI值与儿童的高血压发生率呈正相关, 因此儿童营养过剩性肥胖是儿童血压偏高的重要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黄靖, 李小平, 罗桂芝.2000年中国30个省市6-18岁城市汉族男性体质指数与血压的关系.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4, 12 (3) :133-135.

[2]王文绢, 王克安, 陈春明, 等.北京地区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与血压关系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 (2) :109-112.

[3]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 (2) :95-102.

儿童高血压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衢州市4县2区按幼儿园规模分层抽取城区和农村幼儿园17所, 对5 649名儿童进行血压检测。根据血压测量结果, 按1∶3的比例选定的高血压儿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血压儿童, 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2~6岁儿童5 649名, 其中男童2 951名 (52.2%) , 女童2 698名 (47.8%) 。检出高血压男童105名, 检出率为3.56%;高血压女童65名, 检出率为2.4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37, P<0.05) 。按1∶3比例对高血压儿童和正常血压儿童家长发放问卷调查表682份, 其中有效应答648份, 女童家长239份, 男童家长409例, 有效应答率为95%。

1.2 方法

1.2.1 血压测量方法

采用水银柱血压计测量血压, 袖带宽度有6 cm和8 cm 2种, 根据儿童年龄大小及上臂的长短进行选用, 安静状态下测坐位右上臂血压, 取K1为收缩压, K4为舒张压[5], 连续测量2次, 每次间隔10 min, 分别记录2次测量值, 计算并记录平均值。如2次收缩压/舒张压≥110/70 mm Hg, 休息1 h后进行第3次测量, 计算平均值并记录。

1.2.2 高血压评定标准

依照美国心肺血液中心推荐的儿童高血压定义[6]:血压值位于P95为临界高血压, 超过P95为高血压。

1.2.3 调查表设计

确定可能影响儿童血压的18个因素, 概括为社会学因素、医学因素与心理行为因素3类, 自编调查问卷, 对选定的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1.3 质量控制

由5名儿保医师组成测量组, 集中培训, 统一方法和标准。血压计经质检部门统一调试后使用。测量人员耐心细致, 认真完成问卷调查。事后对问卷填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逐份进行核实, 对发现的部分缺项及时进行补救。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儿童血压情况

男童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高于同年龄组女童。见表1。

注:*表示同年龄组男、女童比较, P<0.05。

2.2 儿童高血压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经χ2检验不同特征儿童高血压发生率的差异, 发现影响儿童血压的因素有12个, 其中包括3个社会学因素:母亲生育年龄、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6个医学因素:儿童体型、出生体重、出生孕周、家族高血压史、孕期高血压、父母健康状况;3个心理行为因素:挑食、吃菜口味、睡眠质量。

2.3 儿童高血压影响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出生体重 (<2.5 kg=0, 2.5~4.0 kg=1, ≥4.0 kg=2) 、儿童体型 (正常=0, 超重=1, 肥胖=2) 、挑食 (无=0, 有=1) 、吃菜口味 (正常=0, 不同=1) 、睡眠质量 (好=0, 一般/差=1) 、母亲年龄 (<23岁=0, 23~35岁=1, ≥35岁=2) 、父母职业 (无固定/农民=0, 工人/服务=1, 技术/管理=2) 、文化程度 (小学=0, 中学=1, 大专/大学=2) 、孕期高血压 (有=0, 无=1) 、出生孕周 (<37周=0, 37~42周=1, ≥42周=2) 、家族史 (无=0, 有=1) 、父母健康 (好=0, 一般=1) 12个因素作为自变量, 血压正常与否作为因变量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有7种:母亲生育年龄、出生体重、儿童体型、挑食、油炸食品、毒食、睡眠质量, 见表2。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衢州市2~6岁儿童高血压检出率为3.01%, 其中男童高血压检出率为3.56%, 女童为2.41%, 男童高血压检出率高, 与男童肥胖发生率高有关[7,8,9]。

出生体重和母亲生育年龄与血压呈负相关, 说明随着出生体重和母亲生育年龄的增加, 儿童的血压有下降趋势, 这与部分调查结果不同[10]。低出生体重会引起学龄前儿童血压的增高, 说明影响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和早产的相关因素如妊高征、多胎妊娠、孕期感染和营养等可能是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之一[11]。有研究表明, 低出生体重能增加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12]。为减少高血压的发生, 应尽可能降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研究结果表明, 母亲生育年龄<23岁, 儿童高血压的发生比例明显增加, 因此, 妇女要选择适合的生育年龄。

儿童体型、挑食行为和睡眠质量与血压呈正相关。儿童超重、肥胖容易引起血压增高, 与国内外大量的研究结果一致[13,14], 所以控制体重增长过快对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意义重大。有研究表明, 膳食中脂肪酸的组成不仅影响血清脂质, 且对血压也有明显影响[15]。喜欢摄入油炸食物和以素食为主的儿童血压值偏高, 一方面可能与油炸食物能量过高, 易导致肥胖, 另一方面可能与鱼类摄入量少有关。杨玉霞等[16]研究发现, 渔区的儿童高血压发生率最低。因此, 为预防儿童高血压的发生, 要做好饮食结构和烹饪方式的调整, 增加鱼类的摄入, 减少油脂类的摄入。本次研究发现儿童的睡眠时间与血压关系不大, 与崔绍珍等[9]调查不同。但睡眠的质量却与血压有关系, 睡眠不安如易醒、多梦者血压偏高, 这也说明保证儿童良好的睡眠, 减缓精神紧张, 减少心理压力, 可有效预防儿童高血压的发生。

摘要: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血压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为高血压病的早期预防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在衢州市4县2区抽取城区和农村幼儿园17所, 对5649名儿童进行血压现况调查;按高血压儿童与正常血压儿童1∶3配对进行相关危险因素调查。结果 男童高血压检出率为3.56%, 女童为2.41%, 男童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高于同年龄组的女童。影响儿童血压的因素有出生体重、儿童体型、母亲生育年龄、挑食、睡眠质量。结论 定期监测儿童血压, 调整饮食, 控制肥胖, 减少低出生体重的发生, 以及保证睡眠质量对预防儿童高血压有重要意义。

儿童高血压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本研究数据来源于1985年、1991年、1995年[3]、2000年[4]、2005年[5]、2010年6次全国学生体质调研中广西7 ~ 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血压、身高、体重数据结果。设计采用了6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实施方案以及历次广西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实施方案,汉族学生体质健康调查原则上在广西省根据经济水平确定的好、中、差3片进行,7 ~ 18岁每个年龄组按城、乡、男、女四类进行分层整群(教学班) 随机抽样,每片每类每个年龄组样本含量约50人。

1. 2血压测量及质量控制根据中国教育部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司编写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中统一的方法测量血压[6]。血压的测量使用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血压计;所有学生在测量前1 ~ 2 h内避免剧烈运动,并静坐10 ~ 15 min,待情绪稳定后测量坐位血压,测量血压时,血压计零位与受检者心脏、右臂袖带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以收缩压Korotkoff第Ⅰ音(SBP)和舒张期Korotkoff第Ⅴ音(DBP - K5)判断;测量3次,每次测定间隔约1 min,求平均值进行记录;对于血压重测者,必须再休息10 ~ 15 min后方能进行;对血压超出正常范围者,请现场医务人员观察情况;在资料收集过程中,质量控制人员每天对3% 的当天被测学生进行同步复测,血压相对误差 < 5% 。

1. 3身高、体重测量及质量控制根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中统一的方法测量[6],清晨空腹状态下进行。身高测量采用机械式身高计,精确到0. 1 cm。体重测量采用电子体重计或杠杆秤,精确到0. 1 kg。每天随机抽取3% 的检测对象进行复测。体质量指数(BMI) = 体重(kg) /身高2(m2)。

1. 4统计学分析抽取6次体质调研汉族7 ~ 18岁学生身高、体重、学压均值和标准差等数据,用Excel2003进入录入,对每个年龄组分城、乡、男、女对历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收缩压—舒张压)、身高、体重、BMI均值导入SAS 9. 2进行多样本均数方差分析比较[7]、SPSS 13. 0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学检验水准α= 0. 05。

2 结果

2. 1基本情况1985—2010年广西6次学生体质调研分别调查7 ~ 18岁汉族学生14 670人、11 359人、8 220人、13 997人、7 205人、7146人,其中城市男、女生和农村男、女生四类1985年每类每个年龄组各306人(乡女18岁组288人),1991年每类每年龄组128 ~279人,1995年每类每年龄组165 ~ 180人,2000年每类每年龄组274 ~ 300人,2005年每类每年龄组150人,2010年每类每年龄组141 ~ 152人。

除1991年7岁组城市学生比例(60. 4% )高于农村学生(39. 6% )外(χ2= 25. 495,P = 0. 044),6次调查城、乡、男、女4类其他每年龄组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0. 104 ~ 14. 300,P值分别为0. 503 ~1. 000) 。

2. 2收缩压25 a间广西7 ~ 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收缩压城乡男女生均呈下降趋势( F值为5. 418 ~430. 680,P值均 < 0. 01 ) ,前20 a呈逐年平稳下降趋势,后5 a表现为快速上升。城市儿童青少年收缩压高于农村,城市男生高于女生,农村男、女生差别不大(图1)。25 a间,广西汉族儿童青少年收缩压平均下降4. 0 mm Hg(F = 1 244. 980,P < 0. 01),城、乡学生分别下降3. 5 mmH g(F = 580. 940,P < 0. 01)、4. 6 mmHg( F = 691. 759,P < 0. 01 ) ,男、女生分别下降2. 5mmH g( F = 462. 211,P < 0. 01 ) 、5. 6 mm Hg ( F = 838.596,P < 0. 01),其中城、乡男生分别下降3. 5 mm Hg( F= 273. 385,P < 0. 01 ) 、1. 6 mm Hg ( F = 215. 097,P <0. 01) ,城、乡女生分别下降3. 5 mm Hg( F = 312. 907,P< 0. 01) 、7. 6 mm Hg( F = 573. 298,P < 0. 01 ),下降幅度农村大于城市,女生大于男生(表1)。

城、乡、男、女各年龄组收缩压绝对值波动范围在0. 13 ~ 29. 8 mmH g之间,56. 25% 的7 ~ 18岁城乡男女降幅在10 mm Hg以下,有35. 42% 的城乡男女出现微弱增加。城市男生11,12岁两个年龄组收缩压微弱上升,其他年龄组均下降,以14岁组下降幅度最大,达到26. 9 mm Hg。城市女生各年龄组收缩压均逐年下降,其中13 ~ 18岁年龄组下降幅度均在6 mm Hg以上。农村男女生各年龄组收缩压均逐年下降,男生以17岁组下降幅度最大,达到8. 4 mm Hg;女生下降幅度较男生大,其中16 ~ 18岁年龄组减少均在10 mm Hg以上,17岁组降幅达29. 8 mm Hg。

2. 3舒张压25 a间广西7 ~ 18岁汉族城乡男女生舒张压总体呈上升趋势(F值为18. 651 ~ 75. 257,P值均 < 0. 01),其中1985—1991年间呈下降趋势,1991—2000年10 a间快速上升,2000年后略微减少,2005—2010年又缓缓上升 ( 图2 ) 。25 a间广西汉族儿童青少年 舒张压平 均增加10. 7 mm Hg ( F =1 862. 800,P < 0. 01 ) ,城、乡学生分别增加11. 0 mmHg( F = 894. 536,P < 0. 01 ) 、10. 4 mm Hg ( F = 948.421,P < 0. 01 ),男、女生分别增加12. 4 mm Hg ( F = 1024. 410,P < 0. 01 ) 、9. 0 mm Hg ( F = 859. 190,P < 0.01),其中城、乡男生分别增加12. 0 mm Hg ( F = 475.689,P < 0. 01) 、12. 8 mm Hg( F = 556. 206,P < 0. 01 ),城、乡女生分别增加10. 1 mm Hg(F = 427. 411,P < 0.01) 、7. 9 mm Hg( F = 437. 456,P < 0. 01 ),城市学生增幅大于农村,男生增幅大于女生(表2)。

城、乡、男、女各年龄组舒张压值均增加,其中56. 25% 的城乡男女各年龄组增加值在10 mm Hg以上,波动较收缩压明显。城市男生上涨幅度在3. 90 ~17. 97 mmH g,7 ~ 13岁增幅在10 mm Hg以上;女生在3. 68 ~ 16. 77 mm Hg范围内波动,7 ~ 12岁增幅在10mmH g以上。农村男生增幅在10. 87 ~ 15. 30 mm Hg;女生在4. 44 ~ 11. 56 mm Hg,7岁、13岁组增幅在10mm Hg以上。

无论城、乡、男、女,25 a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生收缩压在小学阶段(7 ~ 12岁)低于女生,初中后逐渐超过女生;舒张压则是小学、初中阶段低于女生,15岁后(1985年17岁) 反超女生;2005年、2010年男生分别除11岁、10岁组收缩压低于女生外,其他年龄组均高于女生,且男生2005年、2010年舒张压反超女生年龄提前到13岁、12岁,同时8 ~ 9岁也高于女生。城男的收缩压普遍高于乡男,城女则相反;城市男女生在12岁前舒张压低于农村男女生。

2. 4脉压1985—2010年广西7 ~ 18岁儿童青少年的脉压呈下降趋势,其中1985—1991年间轻度上升,1991—2000年10 a间快速下降,2000—2005年明显趋缓,2005—2010年间略微上升,城市儿童青少年脉压高于农村,城市男生高于女生,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化一致。总体脉压由53. 7 mm Hg降至39. 0 mmHg,减少了13. 8 mm Hg( F = 3 640. 650,P < 0. 01) ,城、乡学生分别降低13. 7 mm Hg ( F = 1 657. 060,P <0. 01) 、14. 0 mm Hg ( F = 1 987. 010,P < 0. 01 ),男、女生分别降低13. 9 mm Hg( F = 1 735. 530,P < 0. 01)、13. 7 mm Hg ( F = 1 917. 870,P < 0. 01 ) ,其中城、乡男生脉压分别平均降低13. 8 mm Hg(F = 782. 105,P < 0.01) 、14. 1 mm Hg( F = 964. 441,P < 0. 01 ),城、乡女生分别降低13. 6 mm Hg(F = 886. 267,P < 0. 01)、13. 9mm Hg( F = 1 034. 970,P < 0. 01 ) ,农村学生降幅略高于城市,男生略高于女生(图3)。

2. 5身高、体重和体质量指数( BMI)25 a间广西7~ 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BMI呈持续增长趋势。身高总体增加了6. 6 cm(F = 1 859. 630,P <0. 01) ,城、乡学生分别增加5. 6 cm( F = 2 258. 610,P< 0. 01) 、7. 6 cm ( F = 1 234. 570,P < 0. 01 ),男、女生分别增加7. 3 cm(F = 1 029. 040,P < 0. 01)、5. 9 cm(F= 784. 964,P < 0. 01 ) ,其中城、乡男生分别增加6. 4cm( F = 414. 447,P < 0. 01) 、8. 3 cm( F = 640. 172,P <0. 01),城、乡女生分别增加4. 9 cm( F = 268. 212,P <0. 01) 、6. 9 cm( F = 585. 662,P < 0. 01),农村学生增幅大于城市,男生增幅大于女生。体重总体增加了6. 2kg( F = 236. 599,P < 0. 01),城乡学生分别增加7. 3 kg(F = 879. 476,P < 0. 01)、5. 1 kg( F = 640. 449,P <0. 01) ,男、女生分别增加7. 5 kg ( F = 920. 898,P <0. 01) 、4. 9 kg( F = 548. 468,P < 0. 01 ),其中城、乡男生分别增加8. 7 kg(F = 1457. 290,P < 0. 01)、6. 2 kg(F = 333. 741,P < 0. 01),城、乡女生分别增加5. 9 kg(F = 513. 953,P < 0. 01)、4. 0 kg(F = 417. 367,P < 0.01),增幅城市大于农村,男生大于女生。BMI总体平均增加1. 4 kg /m2(F = 257. 880,P < 0. 01),城、乡学生分别增加2. 0 kg /m2(F = 220. 092,P < 0. 01)、0. 7 kg /m2(F = 93. 409,P < 0. 01),男、女生分别增加1. 7 kg /m2(F = 219. 524,P < 0. 01)、1. 1 kg /m2(F = 67. 958,P< 0. 01 ) ,其中城、乡男生分别增加2. 4 kg / m2( F =153. 923,P < 0. 01 ) 、1. 0 kg / m2( F = 72. 239,P < 0.01),城、乡女生分别增加1. 7 kg / m2(F = 66. 165,P <0. 01) 、0. 4 kg / m2(F = 33. 331,P < 0. 01),城市高于农村,男生高于女生,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图4)。

2. 6相关性研究2005—2010年身高、体重、BMI与收缩压、舒张压均有较高相关性,与脉压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保持稳定,均随着身高、体重、BMI的增长而上升(表3)。

注:P 值均 < 0. 01。

3 讨论

1985—2010年间,广西汉族儿童青少年收缩压呈下降趋势,农村学生、女生下降更加明显;舒张压呈上升趋势,幅度大于收缩压,城市学生、男生幅度更大;随着收缩压的下降和舒张压的上升,脉压呈下降趋势;身高、体重、BMI呈长期增长趋势,城市学生、男生的体重、BMI增长较明显。儿童青少年血压与身高、体重、BMI呈正相关,其中收缩压、舒张压与身高、体重的关系更为密切。

根据生理学机制,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心肌收缩力的大小和心脏搏出量的多少,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外周血管阻力及动脉壁的弹性[8]。随着经济好转,膳食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玩计算机游戏、上网聊天、看书、听音乐等静态生活方式时间过长,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导致心脏收缩功能呈现下降趋势,收缩压逐渐降低,农村学生、女生尤为明显;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蛋白、高脂肪和高糖饮食的增加导致营养过剩,血管弹性呈现减弱的趋势,城市学生更甚[9],造成动脉血管弹性减弱。广西壮族学生呈现与汉族学生相似的趋势[10]。尽管在儿童青少年时期还未表现明显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但是已经给成年期高血压、动脉硬化以致冠心病、脑血管病的发生留下了隐患,应引以警惕。

儿童高血压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合肥、黄山、宿州3个地区7~17岁汉族学生,共计有效样本6 600人,剔除患有残疾或严重慢性疾病如心脏病、肾病等疾病的学生。

1.2 方法 严格按照《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的要求进行身高、体重、血压等相关指标的测量。利用身高、体重测量值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按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推荐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人体质量指数(BMI)分类标准[2],以不同年龄和性别的BMI值将研究对象分为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组;按照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的中国汉族学生各年龄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数、标准差和百分位数[3],分别计算每个学生的SBP和DBP的Z分,undefined;以SBP和/或DBP≥P95筛查血压偏高。

1.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0.0 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不同BMI组间血压值的Z分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同组别血压偏高检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血压偏高的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不同BMI儿童青少年血压值Z分的比较

安徽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5.32%(351/6 600)和1.80%(119/6 600)。SBP,DBP的Z分均为肥胖组>超重组>体重正常组,除女童DBP-Z分外,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不同BMI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检出率比较

男生血压偏高检出人数为276人,检出率为8.36% ;女生血压偏高检出人数为358人,检出率为1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3,P<0.01)。

体重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男生血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为7.33%,14.15%和32.50%,女生血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为10.08%,22.60%和28.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2.3 血压偏高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超重、肥胖、年龄、性别等因素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提示,超重、肥胖、年龄、性别均是血压偏高的危险因素。超重儿童血压偏高的危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2.358倍(95%CI:1.764~3.152),肥胖儿童血压偏高的危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5.466倍(95%CI:3.648~8.191)。见表3。

3 讨论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18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18.8%[4]。近年来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发生起源于儿童时期,在儿童青少年中对高血压易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及干预,对预防成人高血压有重要意义[5]。

阙敏等[6]研究结果表明,SBP和DBP的Z分与BMI-Z分呈较强的正相关。Genovesi等[7]对2 416名6~11岁儿童的研究结果表明,超重和肥胖儿童血压水平较高。笔者研究结果显示,随着BMI的增高,超重和肥胖儿童的SBP-Z分、DBP-Z分以及血压偏高检出率均有升高趋势,提示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对心血管功能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还显示,男、女童血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为8.36%和10.85%,女童高于男童,这与欧凤荣等[8]研究结果一致。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重、肥胖、年龄和性别均是血压偏高的危险因素,超重儿童血压偏高的危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2.358倍,肥胖儿童血压偏高的危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5.466倍,与王文娟等[9]研究结果接近,提示可以将BMI应用于儿童青少年阶段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预测,同时也说明了WGOC推荐的BMI分类标准能够敏感预测儿童青少年的血压偏高。

超重与肥胖不仅使儿童青少年时期的SBP,DBP增高,而且可引起成年后代谢紊乱如高血脂、高血糖等,导致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聚集,使成年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增高[10]。由于儿童生长特征和功能损伤的高度可恢复性,控制儿童时期的超重和肥胖将减少成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11]。应该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加强儿童青少年血压监测,制定儿童超重和肥胖的防治策略,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要从儿童时期抓起。

参考文献

[1]REILLY JJ,METHVEN E,McDOWELL ZC,et al.Health conse-quences of obesity.Arch Dis Child,2003,88(9):748-752.

[2]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BMI)分类标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7-102.

[3]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6-198.

[4]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5]范华,张钦凤,吴多文.儿童高血压诊断标准的研究进展.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8):627-629.

[6]阙敏,陶芳标,许韶君,等.儿童青少年体质指数与心肺功能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07,23(2):155-157.

[7]GENOVESI S,GIUSSANI M,PIENUAZI F,et al.Results of blood pressure screening in a population of school-aged children in the prov-ince of Milan:Role of overweight.Hypertens,2005,23(8):1605-1607.

[8]欧凤荣,时景璞,高嘉宁,等.北票市5762名儿童高血压患病率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5,21(6):649-651.

[9]王文娟,王克安,陈春明,等.北京地区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与血压关系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25):109-112.

[10]SOROF J,DANIELS S.Obesity hypertension in children:an problem of epidemic proportions.Hypertension,2002,40(4):441-447.

预防高血压应从儿童期开始 篇10

近年来,科学家们研究表明,高血压是由遗传因素和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其中,环境因素起决定作用,且早在儿童期就开始对血压产生影响。因此,虽然此病一般在成人以后才发现,但是,应从生命早期——即儿童期就开始预防高血压的观点已普遍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一、儿童期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性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血压病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渐形成的。虽然它的临床症状往往在中年以后才表现出来,但其根源却可追溯到儿童时期。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血压持续处于高水平的儿童,在成人期发生高血压的可能性达40%,为血压正常儿童的6.5倍。儿童期不仅是高血压病的萌芽时期,而且也是其一生的生活方式、习惯逐步形成的时期(例如:饮食习惯、吸烟和体育锻炼等)。因此,许多儿科专家呼吁,应从儿童期着手预防高血压,应将不让儿童染上有害的生活方式、习惯作为预防工作的努力方向。

二、儿童期高血压的判断标准

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血压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随性别、年龄、地区和种族等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所以,笼统地规定某一绝对数值作为世界各地的标准尚有争议。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在儿童期应按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龄组分别制订高血压的判断标准。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研究组通过对全国16个省、市18万儿童的血压测量,制订了我国儿童高血压的判断标准(附表),可供参考使用。附表

中国青少年儿童血压正常值上限。

三、哪些儿童将来易患高血压,

1,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儿童是将来发生成人高血压的危险个体。国外有一项研究提示: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儿童其将来发生高血压的可能性达45%,而无高血压家族史的儿童则只有5%。我们的研究也发现,父母的血压与子女的血压有高度的相关关系,父母有高血压的儿童的血压值显著高于父母血压正常的儿童。当然,这里除了遗传因素之外,还有家庭共同生活环境的影响。

2,肥胖的儿童。根据儿童的身高标准体重,超过20%为肥胖。我们的调查发现,肥胖儿童的平均血压值显著高于正常体重者,且高血压儿童的捡出率较高。肥胖己被公认为是高血压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

3,饮食偏成家庭的儿童。目前的研究表明,过量摄入钠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久而久之,会引起血容量增加和血压增高。许多流行病学研究报告证实了不同人群摄钠量及尿钠排泄量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饮食中降低钠的摄入量可使血压降低。因此,多吃盐可引起高血压的观点已为许多学者接受,应引起广大群众的重视。

上述这些儿童被认为是将来发生成人高血压的高危人群。专家们认为,这些儿童应列为高血压的重点预防对象,应从小就注意改变他们的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并进行定期的随访观察,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医学照顾。

四、儿童期预防高血压的具体措施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预防专家委员会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对高血压的预防是有益的。

1,从小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增强体质,更可以有效地控制肥胖和心血管适应能力低下等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的危险因素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为早期预防成人期的心脑血管疾病奠定良好的基础。现在,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整天要求孩子做作业、学音乐、学美术等,而忽略了孩子应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这样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育是不利的。

2,合理安排饮食、减少钠盐掇入。儿童期是饮食习惯开始形成的时期,合理安排饮食至关重要。做父母的要从小培养孩子少吃盐的习惯,最好将每人每天的食盐量限制在3~5克。在食物构成上要特别强调荤素搭配和食品多样化,要鼓励儿童多吃一些水果、蔬菜和豆制品,不要养成吃零食的习惯,应防止动物性食品和糖类摄入过多。一般来说,动物性食品占食物总量的五分之一左右即可,且应以富含蛋白质的鱼、虾、禽、瘦肉为主。

儿童高血压 篇1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门诊2010年5-10月就诊的肥胖儿童124例,其中男童69例,女童55例;年龄7~18岁,平均14岁。

1.2 方法

所有患儿经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使用金属立柱式身高计测量身高,精确到0.1 cm。采用RGZ-120型体重秤测量空腹去衣体重,精确到0.1 kg,测量时要求调查对象只穿一层轻薄的短衫和短裤,脱鞋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体重/身高2 (kg/m2)。血压为患儿在安静状态下,用袖带式血压计测量(间隔2 min,连续测2次取均值,袖带宽度为患儿上臂鹰嘴至肩峰长度1/2至2/3)。肥胖诊断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筛查界值点为诊断标准[5]。通过病史查体等排除继发性肥胖。血压升高诊断参照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参照标准研制协作组2010年标准[6],收缩压和(或)舒张压高于同年龄同性别P95即诊断为血压升高。

对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类,资料分析内容包括遗传因素、早期喂养、饮食行为、学习及运动情况、家庭环境等与肥胖及血压升高相关的因素五大类共38个项目。以患儿出现肥胖(根据既往体检手册)开始至发生血压升高时间为生存时间,以血压升高的发生为终止事件,就诊时尚未发生血压升高者作为截尾数据。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处理。初步筛选采用COX单因素分析,筛选出P<0.1的相关因素再进行COX多因素分析,进行各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取α=0.05。

2 结果

2.1 COX单因素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124例肥胖儿童有68例出现血压升高,发生率为54.84%。采用COX单因素分析对68例发生血压升高的肥胖儿童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初步筛选出P<0.1的相关因素18项,见表1。

2.2 肥胖儿童血压升高预后多因素分析

采用COX多因素分析对筛选出的18项血压升高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母亲肥胖、喜食肉类食品、晚上睡眠时间、午休时间、喝饮料的频率、膨化食物共6项是与肥胖儿童发生血压升高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筛选肥胖儿童发生血压升高的高危因素,并对已经具有血压升高高危因素的肥胖儿童进行详细的血压跟踪,可早期发现血压升高,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7]。

有资料证实,儿童及青少年的血压超过该年龄的第 90 百分位,比在第50百分位儿童多75%可能性发展成为成人高血压[8,9]。

张力等[10]研究通过测量计算动脉硬化指数(SI)及动脉顺应性(AC)证实,代谢综合征患儿的平均SI高于对照组,当只发生1项代谢异常者, AC的改变不是很明显;随着MS组分的增多,SI逐渐上升,AC也发生显著改变。说明MS各项代谢异常对于早期血管的改变,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发展的过程[11]。

COX风险分析充分利用了生存时间及截点数据,将发生血压升高的时间,调查时是否发生血压升高与相关因素结合起来,筛选出显著增加血压升高发生率的高危因素。

在筛选出的高危因素中与饮食习惯相关的有3项,占到所有高危因素的一半,尤其是喜食肉类食品的肥胖儿童血压升高发生机会比不喜食肉类食品的肥胖儿童增加16倍;饮料含高糖、高能量,而膨化食品为了增加口味,添加了过多的糖、盐、味精,导致能量增加,同时钠大量摄入,提高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从而促进血压升高。高脂、高能量饮食在加重肥胖程度的同时,也进一步加重了代谢综合征的各项代谢异常,从而对血管造成功能及形态学的改变,促进了高血压的发生。

本研究发现,母亲的肥胖程度越高,患儿发生血压升高的机会越大。可能是父母不良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直接影响(尤其是母亲),由于儿童有较强的仿效性和受引导性,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肥胖程度进一步加重,体内代谢环境恶化,增加血压升高的发生概率。邓晓娟等[12]调查发现,儿童高血压与家族高血压病史无显著相关性,仅与BMI正相关。但本研究结果不能排除遗传因素的参与,因本研究未测量母亲的血压,将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调查了肥胖儿童睡眠情况,发现中午及夜间睡眠时间越长,越能显著增加血压升高的发生机会。通常认为,慢性睡眠剥夺与肥胖密切相关,睡眠时间<4 h肥胖发生率增加73%[13],而肥胖与血压密切相关,应该是睡眠时间越短,血压升高发生机会越高,似乎与本研究结论相悖。但经分析发现,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年龄偏大,平均14岁,该年龄段每天需要睡眠9~10 h,但由于功课繁重,大多数调查对象平均睡眠时间为每天7~8 h。所以,研究中将睡眠时间>9 h作为长夜间睡眠时间,将午睡时间>1 h定义为长午睡时间,过长的睡眠时间降低了机体新陈代谢率,而胃肠道消化功能加强,使得消耗减少,摄入能量增加,进一步促进肥胖程度的加重,并加重代谢紊乱。而睡眠期间各种激素的分泌对血管张力的影响目前并不十分清楚。

尽管有许多证据证实,早期人工喂养、过早添加辅食及活动量过少都能促进肥胖的发生[14,15],但本研究未发现上述因素对相同肥胖条件下血压的显著影响。

上一篇:角色扮演类游戏下一篇: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