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高血压

2024-10-19

早期高血压(共10篇)

早期高血压 篇1

摘要:回顾分析78例经改良穿刺引流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无1例出现术中并发症, 78例中存活75例, 死亡3例。根据ADL分级法, 术后4~6周治疗结果如下:Ⅰ级8例, Ⅱ级39例, Ⅲ级21例, Ⅳ级5例, Ⅴ级2例。出血量、部位及手术时间对术后效果有明显影响。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改良穿刺引流术

目前高血压脑出血需要手术治疗的手术类型有开颅手术和微创手术两种, 治疗脑出血推崇的手术方式为小骨窗及穿刺引流。我科于2005年7月~2010年6月采用二者手术方式结合后改良穿刺引流术早期或超早期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8例, 疗效非常满意。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8例中男62例, 女16例;年龄35~87 (平均62.8) 岁, 其中60岁以上63例, 占81%。既往明确有高血压者69例, 占88%。术前平均收缩压均在180mmHg以上。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扫描证实脑出血。血肿量根据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量25~40ml 18例, 41~60ml 45例, 61~80ml 12例, 80ml以上3例。出血部位:基底节及内囊出血59例, 外囊出血9例, 丘脑6例, 脑叶4例。术前意识状况分级Ⅰ级9例, Ⅱ级28例, Ⅲ级24例, Ⅳ级12例, Ⅴ级6例。发病距离手术时间2~8 (平均5.5) h。

1.2 手术方法

根据头颅CT片标出最大层面及前后大致位置并在头皮上划线标出, 再应用医用砂轮片贴在划线上, 进行头颅CT扫描, 调整砂轮上下及前后位置, 并划线标出手术入路靶点。危重患者根据首次头颅CT大致定位即可。标出正中矢状线, 重要功能区体表投影, 采取局部浸润麻醉, 头部偏向健侧, 助手固定头部, 烦躁者应用安定, 在靶点处切开头皮长约2.0cm牵开, 钻一枚骨孔, 观察硬脑膜情况, 电凝烧灼硬脑膜血管后, “+”字剪开, 电凝烧灼穿刺皮层血管后, 应用山东光大正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软通道血肿引流管, 管径约3mm缓慢抽吸先抽出液态或半凝固态血肿, 初次量应小于总量的2/3, 避免血肿抽吸过快, 引起再出血及脑移位幅度大, 造成脑损伤加重。引流管与骨窗间隙用明胶海绵填塞, 头皮全层缝合, 两边固定, 包扎时引流管再次应用胶布固定。用三通接头接抗反流装置。4h后注入尿激酶3万U+生理盐水3ml液化已经凝固的血肿, 闭管3~4h后开管, 2~3次/d, 根据术后复查头颅CT剩余血肿情况拔管。平均留管时间4~6d。

1.3 术后处理

(1) 稳定血压, 一般将收缩压维持在160mmHg左右, 舒张压维持在90mmHg左右较理想; (2) 降颅压, 小剂量20%甘露醇100~125ml静脉滴注及速尿20mg静脉推注q8~q6交替应用; (3) 应用液化剂尿激酶溶解血肿块; (4) 预防脑血管痉挛; (5) 预防并发症; (6)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即行康复治疗。

2 结果

术后2周, 78例中死亡3例 (均为术后非颅内出现并发症) , 其中术前意识状况Ⅰ、Ⅱ、Ⅲ级均无死亡, Ⅳ死亡1例, Ⅴ级死亡2例。存活75例患者定期来院复诊、电话随访6个月, ADL分级:Ⅰ级8例, Ⅱ级39例, Ⅲ级21例, Ⅳ级5例, Ⅴ级2例。功能良好率 (Ⅰ~Ⅲ级) 91%, 效果理想。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病理: (1) 高血压脑出血多为短暂性出血, 血肿扩大多发生在6h内尤其3h内[1]。高血压脑出血发病20~30min后血肿形成, 1~2h达高峰[2]。6~7h逐渐停止, 7h后血肿周围出现水肿、脑组织坏死, 且随时间增长而加重[3]。 (2) 血肿释放的活性物质对脑组织有损害作用, 使血肿周围脑组织由近及远的发生水肿、变性、坏死以及血肿形成过程中对周围脑组织产生切割、压迫引起局部微血管痉挛、梗阻。基于此, 应尽早手术清除血肿, 降低颅内压, 给未变性坏死的神经元恢复创造条件, 防止和减轻出血后产生一系列的继发性病理损害, 打破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国内外学者[4,5,6]对高血压脑出血采取超早期或早期手术治疗。

目前对高血压脑出血外科常采用大骨瓣开颅或小骨窗手术方式治疗, 虽然止血彻底, 但因术中对血肿周围脑组织牵拉严重, 术后致残率高。术中机械性的血肿排空, 易引起血肿壁周围脑组织损伤;血肿腔内压力迅速下降, 术后一旦血压波动大, 易引起再出血, 其病死率高。适应证限于活动出血、出血离手术时间过长、脑水肿重等病例。而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穿刺引流术, 临床上取得良好效果。我们在临床上不断实践中发现, 穿刺引流术虽然术前定位避开大血管, 但是手术穿刺过程中有时还会出现大出血、硬膜血肿及引流管调整方向受穿刺孔限制等, 带有一定盲目性, 有时大出血来不及手术及抢救。我们结合小骨窗及穿刺引流特点的改良穿刺引流术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本术式有以下优点: (1) 手术路径解剖简单, 钻一枚骨孔止血后, 切开硬膜, 止血后即可穿刺, 易于基层医院术者掌握操作。 (2) 需要器械简单, 利于基层医院开展。 (3) 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直视下操作并发症少。橡胶制的引流管柔软, 盲端光滑对脑组织切割小, 手术中几乎没有再损伤, 减少锥颅术中过程损伤到硬膜、皮层血管引起出血的并发症。 (4) 即使穿刺抽吸过程中出血不止, 可以随时改为小骨窗开颅手术止血。 (5) 手术时间短, 局麻下进行, 减少气管插管后患者清醒过程中刺激引起血压搏动易发生再出血。 (6) 不受年龄及体质较弱者的限制。 (7) 克服了锥颅穿刺改变方向的困难。

术后处理包括: (1) 稳定血压, 避免血压波动大, 一般舒张压维持90~100mmHg左右为宜; (2) 应用小剂量甘露醇脱水, 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3) 预防感染; (4) 预防消化道出血, 昏迷长者术后2~3d下胃管; (5) 早期雾化吸入化痰, 昏迷时间长者尽早气管切开; (6) 病情稳定后早期行康复治疗。

本组78例中围手术期死亡2例, 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有: (1) 术前意识状态分级, 愈重者术后效果愈差; (2) 发病距离手术时间, 愈长者预后效果愈差; (3) 出血量, 大者手术后效果差; (4) 出血部位, 深者手术效果差。

参考文献

[1]周良辅.神经外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798-799.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686-690.

[3]刘承基.脑学管外科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307-310.

[4]王宗云.超早期“锁孔”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2, 7 (4) :238-239.

[5]张廷庆, 颜世清, 伦学庆, 等.重型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1998, 14 (4) :237-239.

[6]Har KGB, Kyenog SL, Gyu Y, et al.Rapid expansion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Neurosurgery, 1992, 31:358-366.

早期高血压 篇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一种以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妊娠期病症,若患者病情未及时得到有效控制则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如:抽搐、先兆子痫、昏迷或者母婴死亡等)[1]。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除了给予必要的临床对照治疗以外,还需要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于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中将随机选取66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进行临床对照试验,观察早期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临床研究对象均选自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四川省郫县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66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入选产妇年龄平均为(26.1±1.8)岁,孕周平均为(37.4±2.2)周。在临床研究中采用数字分组法将产妇分为干预组与常规组(各33例),组间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性,符合对照研究条件。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组 本组产妇入院后除了接受常规药物对照治疗以外,按照传统护理模式给予基础护理。

1.2.2 干预组 本组产妇入院后在常规组治疗、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①心理护理。对于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产妇而言,心理需要承受极大的压力,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如:紧张、恐惧、忧郁等等),不利于有效控制病情。对此,护理人员需要与产妇进行情感沟通,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时为产妇排忧解难,并指导产妇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帮助产妇消除不良情绪,保持轻松、自信的心理状态配合临床治疗。

②密切观察病情。产妇入院后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如:心电图、血凝、血尿常规、尿蛋白值、肝肾功能等);邀请眼科医生进行会诊,观察产妇眼底是否存在异常,并注意观察患者的瞳孔、意识、生命体征等,可早期发现先兆子痫等并发症[2];给予胎心监护,观察是否存在胎儿宫内窘迫症状;密切观察产妇24h尿量,利于早期发现肾功能异常。

③预见性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尽量保持轻柔,增加床挡预防产妇坠床,床头随时准备急救物品;为了增加产妇动脉的血氧含量,必要时可给予吸氧,30min/次,2次/d,以此来改善脏器官的血氧供应,提升胎儿的氧分压;临床用药时需根据病情合理调整使用种类、剂量,尤其是在使用镇静药、扩容药以及硫酸镁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准確控制进药速度、程序,并定时测量产妇的生命体征指标(如:心率、呼吸、血压以及24h出入量),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观察产妇肾功能情况,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对于重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必须注意观察是否存在胎盘早剥、DIC、宫内窘迫、急性肾衰竭、脑出血等,并协助医师做好胎儿常规评估,必要时可配合医师终止妊娠。

④产后护理。帮助产妇调整状态,根据产妇恢复情况指导进食;鼓励产妇的表现行为并告之婴儿健康状况,利于增加产妇的自信心;根据产妇恢复情况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有利于促进盆腔、下肢血液循环,促使恶露排出;采取母婴同室管理,指导产妇与婴儿进行早接触,利于尽早进行母乳喂养;给予产妇按摩宫底、测量血压、观察子宫恢复情况,尤其是重症患者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情况,预防出现产后子痫。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并发症情况(详见表1)。

2.2 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及新生儿Apagar评分(详见表2)。

3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一般发生于妊娠20周以后,对产妇、胎儿的生命健康容易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必须给予对症治疗及合理的护理干预,方可保障母婴安全。在本文研究中,干预组产妇在常规药物治疗、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缓解患者不良心理状态;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知识宣讲,增加产妇对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认知程度,利于配合医护人员治疗、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并发症先兆症状,提前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降低母婴生命安全风险;另外,给予常规饮食指导、预见性护理干预以及产后护理,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发病率,改善妊娠结局,提高母婴的生命健康质量。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4-123.

高血压小脑出血早期显微手术治疗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月年1月~2013年3月我院共收治70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其中小脑出血患者81例, 采取早期显微手术治疗35例。 35例患者中, 男19例, 女16例;年龄38~68岁, 平均 (58.5±9.2) 岁;有高血压病史19例, 脑梗死病史6例, 冠心病史4例, 糖尿病5例; 发病至手术时间为3~24 h, 其中26例在6 h内实施了手术治疗。

1.2临床表现

35例患者首发症状均表现为突发眩晕、 头痛伴恶心、呕吐, 病情进展迅速, 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中、重度昏迷12例, 嗜睡至浅昏迷23例;锥体束征阳性16例, 项强直14例, 眼球震颤10例, 饮水呛咳8例, 双眼同向凝视7例, 呼吸不规则5例, 瞳孔散大1例。

1.3影像学资料

所有患者均行急诊头颅CT检查, 术前采用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为10~30 mL, 平均18.3 mL。 小脑半球出血21例, 其中右侧12例, 左侧9例;小脑蚓部出血7例;混合型 (小脑半球及蚓部均受累) 7例;血肿破入四脑室10例;双侧脑室及三脑室扩大者14例。

1.4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麻醉成功后, 患者取俯卧位, Mayfield三钉头架固定头部, 根据小脑出血部位采用枕下正中或旁正中入路, 颅骨钻骨孔后, 铣刀锯开或咬骨钳咬除枕骨鳞部, 骨窗直径3~4 cm, 剪开硬脑膜, 脑穿针穿刺证实血肿腔后, 在手术显微镜下切开小脑皮层, 进入血肿腔清除血肿, 出血点仔细止血。 若血肿破入四脑室, 应同时清除脑室内血肿, 至有脑脊液流出, 并留置引流管, 持续引流。硬脑膜予以缝合或修补缝合, 逐层严密缝合肌层和皮肤。 对于脑积水重、术前已经出现呼吸困难、瞳孔改变及昏迷的患者, 应先行侧脑室穿刺, 引流脑脊液, 缓解颅内压后再行血肿清除。

1.5疗效观察

术后24 h复查头颅CT, 了解血肿清除情况。 术后随访6个月,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ADL) 评估患者疗效, 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Ⅱ级:部分恢复但能独立生活;Ⅱ级:部分生活自理;Ⅳ级:卧床, 保持意识;Ⅴ级:植物生存状态[3]。

2结果

35例患者血肿清除量达70%~90%者10例, > 90% 者25例, 无再出血情况发生。术后存活32例, 生存率达91.4%;术后死亡3例, 病死率为8.6%, 其中脑干功能衰竭死亡1例, 肺部感染至呼吸功能衰竭死亡2例。 术后随访6个月, ADL评分Ⅰ级10例, Ⅱ级15例, Ⅲ级4例, Ⅳ级2例, Ⅴ级1例。 术后随访可独立生活者占为25例 (ADLⅠ级和Ⅱ级) , 占总数的71.4%。

3讨论

高血压小脑出血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 其好发出血部位是齿状核, 主要供血来源是小脑上动脉, 部分来自小脑后下动脉[1,4]。 由于位于后颅窝, 代偿体积较小, 且与四脑室、脑干等重要结构毗邻, 一旦小脑出血可直接导致颅压增高、脑干受压, 同时四脑室可因受压变形或血肿破入脑室梗阻, 导致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 极易形成急性枕骨大孔疝, 导致患者呼吸心跳骤停[1,2,4]。 因此, 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直接决定着患者的预后。

对高血压小脑出血的治疗, 在手术指征方面一直存在着争议。 2010年ASA关于自发性脑出血管理指南认为如小脑血肿直径>3 cm或伴有脑干受压或有脑积水表现患者宜行外科手术[5], 目前国内多数学者认同这一观点[4,6,8], 而Goldstein等[7]认为制订一个固定的小脑出血手术标准是不明智的, 是否手术应根据血肿大小及有无脑干受压及神经功能的损害来决定是否手术治疗。 由于高血压小脑出血病情变化快, 临床上难以有效监控, 所以本研究认为, 手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应积极主动, 因为术中通过显微技术的采用对脑组织的破坏非常小, 同时可以清除血肿缓解其对脑干的压迫及对脑脊液循环的影响, 消除血肿扩大的可能。

对于小脑半球出血量≥ 15 mL, 蚓部出血量≥ 10 mL者;环池、四叠体池或四脑室受压或消失者;血肿破入四脑室, 出现急性梗阻性脑积水者;神志不清呈嗜睡状态、烦躁或昏迷者, 凡具有上述指征之一均应积极手术治疗[6,8], 若条件允许, 应尽早开颅手术, 最好在发病后6 h内进行手术, 理论上手术越早, 血肿和脑水肿对脑细胞造成的损伤越轻, 预后越好[2,9,10]。 近来研究发现, 血肿形成30 min后, 其周围的脑实质即发生海绵样变, 6 h后血肿周围开始出现脑水肿、脑组织坏死, 而且随时间延长长而加重[11,12,13,14,15]。 同时, 尽早手术清除血肿, 有助于减少凝血过程及血液成分崩解释放出毒性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其他炎性介质对周围组织的损伤[14,15,16]。 本研究中35例患者均在发病24 h内应用显微手术清除血肿, 其中26例 (74.3%) 发病6 h内实施手术, 在周围脑组织发生变性及坏死等不可逆性损害之前彻底减压, 有效阻断及减轻血肿占位及出血引起的继发性损害。 术后存活32例, 生存率达91.4%, 术后随访可独立生活者占为25例 (ADL Ⅰ级和Ⅱ级) , 占总数的71.4%, 取得良好的疗效。

目前高血压小脑出血外科治疗主要有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脑室外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三种方法[1,2,9,17,18]。 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适用于不能耐受麻醉及手术创伤的患者并以其较小的创伤、显著的清除血肿效果, 在临床上得到迅速的发展。 但是对于解除脑干受压及第四脑室受压效果不理想, 对于出血急性期患者或脑疝形成需行后颅凹减压的患者不适宜。脑室外引流术更多的是一种辅助手术, 主要用于血肿破入脑室造成梗阻性脑积水的治疗, 但对于是否能缓解血肿造成的脑干受压目前尚不确切。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优点是术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清除血肿, 止血彻底, 能充分引流脑脊液及有效地行后颅窝减压减轻脑干的继发性损伤。 本次研究中, 35例患者全部采用开颅显微血肿清除术, 术后24 h头颅CT复查显示:血肿清除量达70%~90%者10例> 90%者25例, 无再出血情况发生, 预后效果良好, 这充分显示了开颅显微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的优势。

开颅显微血肿清除术注意事项:①对于脑积水严重、术前已经出现呼吸困难、瞳孔改变及昏迷的患者, 先行侧脑室后角穿刺, 引流脑脊液, 缓解颅压后再行血肿清除, 注意释放脑脊液时不宜过快, 以免引起小脑幕裂孔上疝。 ②清除血肿时, 不要盲目进入血肿深处, 应小心将表层血肿吸除, 血肿由于颅内压力差, 将血肿自行由内向外膨出, 即可轻易将血肿清除;双极电凝功率要小, 特别是在蚓部清除血肿, 避免热灼伤四脑室底神经。 ③血肿破入脑室时, 要从破口处将血肿吸出, 并置引流管, 避免术后脑积水。④硬膜应严密缝合或扩大修补缝合, 以减少皮下积液及颅内感染的可能。

综上所述, 高血压病小脑出血发病急、病情危重, 应掌握好手术指征, 及早进行显微手术治疗、清除血肿、解除脑干受压、建立脑脊液循环通路, 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小脑出血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月年1月2013年3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5例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28例患者行早期开颅显微清除血肿术, 7例行血肿清除并脑室外引流术,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ADL) 判断手术效果。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 35例患者中死亡3例, 其余32例生存者预后按ADL分级并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Ⅰ级10例, Ⅱ级15例, Ⅲ级4例, Ⅳ级2例, Ⅴ级1例。结论 根据高血压小脑出血的具体情况, 及时采取有效的外科手术治疗, 清除血肿, 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其生存质量。

早期高血压 篇4

[关键词] 超早期手术;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R651.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73-01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是因长期高血压疾病导致血管损伤而引起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引起脑实质内的一种自发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血压病的特性。该病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全球性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和影响人们生活治疗的既常见又严重的疾病[1]。本研究对86例患者进行不同时期的手术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86例重症高血压患者,入院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随机分为超早期手术治疗组(发病≤7 h)和延期手术对照组(发病>7 h),每组43例,所有患者均存在手术指征。治疗组43例,男25例,女18例,平均年龄(56.3±2.6)岁;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标准参照[2]:低危患者1例,中危患者15例,高危患者26例,极高危患者1例;Glasgow评分平均(6.3±0.34)分;平均血肿量(40.2±2.3)mL。对照组43例患者中,男20例,女23例,平均年龄(58.2±1.6)岁;高血压心血管危险分层低危患者9例,中危患者26例,高危患者6例,极高危患者2例;Glasgow评分平均(8.3±0.21)分;平均血肿量(36.2±2.8)mL。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指征 ①内科治疗无效,颅内压继续升高,病情加重;②患者浅昏迷或中度昏迷,完全或不完全偏瘫;③血肿位于壳核、皮质下、小脑及丘脑血肿破入脑室;④幕上血肿>30 mL,幕下血肿<10 mL,中线结构移位>1 cm。

1.2.2 手术简要步骤 所有患者均采用小骨窗显微镜下手术,手术简要步骤:采用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沿着头皮纵行或斜行切至颅骨,并用孔针钻孔形成骨窗,从脑实质功能哑区或距离血肿最近的皮层进入血肿部位,事先穿刺抽出部分血液减小压力;剪开硬脑膜并调整好显微镜,沿着穿刺道进入血肿腔,再用负压吸引器吸出积液,若发现血肿腔壁与周围脑实质粘连较紧密,不要强行剥除[3];待负压吸引完成后,仔细观察血肿腔内是否还存在活动性出血。术后严格控制血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1.3 疗效判断标准

出院后随访6个月,按照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若完全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则为Ⅰ级;若机体部分恢复或是可以独立生活的为Ⅱ级;日常生活还需别人帮助的为Ⅲ级;出院后一直卧床,但是意識清醒的为Ⅳ级;出院后卧床意识障碍及植物人为Ⅴ级。Ⅰ~Ⅲ级效果好;Ⅳ~Ⅴ级效果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采用x2检验或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超早期手术治疗组有5例死亡,死亡率为11.63%;而延期手术对照组有12例死亡,死亡率为27.9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59,P>0.05)。不同时期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MODS、应激性溃疡的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随访率为100%,两组患者术后经随访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9,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研究认为,脑血肿的形成一般是在发病后20~30 min,一般分为3个阶段:血肿形成、血肿扩大、出血后水肿[4]。血肿形成后会对周围软组织产生挤压,引起脑组织的损害,进而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同时血肿内的分解产物会对周围组织产生损伤作用,导致周围组织及其更远的脑组织发生水肿、出血、变性坏死等病理生理改变,严重时将导致不可逆改变。因此为避免脑组织及神经功能发生不可逆性损害,需要及时将血肿清除,这样才能将继发性脑损害降低到最低程度。本研究超早期手术治疗与延期手术治疗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经超早期手术治疗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例数及术后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情况均较延期手术治疗组好(P>0.05)。

重症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出血需要及时治疗,只要有手术指征就需要治疗,以避免对脑组织及神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但是手术治疗后并发症也较多,主要是术后出血、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MODS等,术后出血是影响患者恢复及手术效果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积极控制患者术后血压在150~171/90100 mmHg,取得较好的效果[5],术后发生出血较少。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可能与误吸有关,患者处于昏迷状态较易发生误吸,因此临床护理要积极防治误吸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积极采取超早期手术治疗,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能达到较好的远期疗效,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和积极锻炼,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卫兵,胡荣,刘静磊.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J].临床医学,2008,28(10):93.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1-259.

[3] 李波,王毅军,杜斌.超早期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5,10(3):218-219.

[4] 孙波,刘展会,张睿.超早期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6):685-686.

[5] 岳玉成.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26 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144.

早期高血压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开封市妇产医院全年分娩总数3685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共计352例, 其中选取在产科门诊行产前检查的孕妇170例作为实验组, 孕周6~8周首次开始产期检查, 建立孕期保健病历, 孕期定期产前检查, 次数≥10次。选取在产科门诊产前检查的孕妇182例作为对照组, 孕周20周首次开始产期检查, 建立孕期保健病历, 孕期未定期产期检查次数<9次。实验组:年龄22~36岁, 平均年龄 (27.9±3.9) 岁, 初产妇124例, 经产妇46例, 妊娠期高血压28例, 轻度子痫前期130例, 重度子痫前期12例。对照组:年龄22~37岁, 平均年龄 (28.2±4.3) 岁, 初产妇140例, 经产妇42例, 妊娠期高血压32例, 轻度子痫前期122例, 重度子痫前期26例, 子痫2例。两组孕妇年龄、孕周、孕妇构成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判断标准

①妊娠高血压疾病的诊断及分类标准:按照乐杰主编《妇产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7版) 进行分类[2];②胎儿宫内窘迫:胎心率>160次/min或<120次/min;③新生儿窒息:新生儿Apgar评分1分钟≤7分;④胎儿生长受限:足月胎儿出生体重<2500 g;或胎儿体重低于同孕龄平均体重的两个标准差;或低于同孕龄正常体重的第10百分位数;⑤产妇并发症是指因妊娠高血压疾病引起的疾病。

1.3方法

早期干预方法:①加强宣传教育, 每周定期召开健康教育大课堂, 普及孕期保健知识, 使孕妇能够主动到医院进行产前检查。②规范产前门诊工作流程, 设立高位妊娠门诊, 建立档案, 专人管理。③对具有危险因素的孕妇, 增加产前检查次数, 指导其饮食、进食高蛋白、低脂肪、多纤维食物。④从妊娠20周起, 对所有孕妇进行MP妊高症预测, 阳性者按照有危险因素孕妇对待, 并给予维生素C片0.2 g口服, 3次/d, 维生素E胶囊0.1 g口服, 2次/d, 葡萄糖酸钙片0.2 g口服, 3次/d。⑤对既往有妊娠高血压疾病病史者, 从妊娠6周开始给予上述药物口服。对子痫前期孕妇住院治疗。

1.4效果观察

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妊娠结局 (产后出血、胎盘早剥、DIC、Hellp综合征、胎膜早破、贫血、胎儿宫内窘迫、胎儿发育迟缓、早产、新生儿窒息、死胎/新生儿死亡) 的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中剖宫产88例, 剖宫产率51.8%, 对照组中剖宫产103例, 剖宫产率56.6%, 两组比较,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826, P>0.05) ;实验组中产后出血、胎盘早剥、贫血、胎儿宫内窘迫、胎儿生长受限、早产、新生儿窒息、死胎/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妊娠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一种疾病, 也是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一种多系统功能紊乱并以高血压、尿蛋白水平升高、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3], 一般在妊娠20周以后发病, 妊娠结束后恢复正常。

对孕妇进行产前定期检查, 及时发现妊高症患者, 并对她们进行系统管理和及时合理的治疗, 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的发展[3]。对具有危险因素的孕妇进行适当干预, 可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4], 在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早中期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可以对疾病的预防和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定期的产前检查可以及早的发现此类孕妇, 针对其危险因素给予早期干预治疗, 避免重度子痫和子痫的发生, 改善妊娠结局, 降低母婴死亡率[5]。本研究显示, 在剖宫产率方面, 两组之间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究其原因为:①产妇对自然分娩有恐惧心理, 认为剖宫产比顺产疼痛轻、安全, 顺产会使阴道松弛而影响夫妻性生活。②因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部分孕产妇及其家属担心在自然分娩过程中胎儿的头颅受产道挤压而变形, 影响胎儿的智力。③为求吉利, 要求择日择时剖宫产分娩。④产妇受家庭、同事和亲朋好友的影响。⑤有些产科医生为避免长时间观察产程的辛苦和承担医疗风险的压力而剖宫产。⑥部分医院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不论孕妇是否有剖宫产指征都进行剖宫产手术。实验组在产后出血、胎盘早剥、贫血、胎儿宫内窘迫、胎儿生长受限、早产、新生儿窒息、死胎/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定期产前检查时针对孕妇进行健康教育, 普及孕期保健的相关知识, 给予心理疏导可以缓解孕妇的心理压力, 指导合理饮食、饮食多样化、多食用优质蛋白, 含有铁、叶酸等食物,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微量元素对预防疾病也有一定作用, 培养良好的孕产期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 可减缓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发展[6]。维生素E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 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补钙可以纠正体内钙平衡失调引起的血管平滑肌痉挛, 降低血压预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7]。加强产前检查的次数可以及时发现子痫前期孕妇, 及时收住入院进行治疗, 妊高症降压药物和硫酸镁治疗可能对孕妇病情有所改善并延长妊娠[8]。

综上所述, 健全孕前保健网络, 加强产前检查, 普及孕期保健知识,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治疗, 可以降低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 进一步改善妊娠结局, 降低母婴死亡率。

摘要:目的 探讨对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进行早期干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352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实验组给予早期干预治疗, 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中剖宫产88例, 剖宫产率51.8%, 对照组中剖宫产103例, 剖宫产率56.6%, 两组比较,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826, P>0.05) ;实验组中产后出血、胎盘早剥、贫血、胎儿宫内窘迫、胎儿生长受限、早产、新生儿窒息、死胎/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妊娠高血压疾病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治疗, 可以降低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可以改善妊娠结局, 降低母婴死亡率。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疾病,早期干预,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1]贺芝英.120例妊娠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西南军医, 2010, 12 (2) :219-221.

[2]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92.

[3]哈丽恰·霍加西.早期干预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17) :126.

[4]曹科林, 杨燕.早期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危者妊娠结局的影响.中国基层医药, 2009, 16 (8) :1473.

[5]杨晓东, 冷维春, 张爱臣.195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城乡差别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 (24) :3386-3387.

[6]黄爱娣.对妊高征孕妇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8, 22 (6) :38-39.

[7]刘关霞.钙剂干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肾功能变化分析.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07 (49) :49-50.

早期高血压 篇6

1脑出血的病理生理变化

脑出血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脑出血后最初1h内就有脑水肿产生,由于血肿产生的血浆蛋白渗入血肿周围脑组织所致,故发病8 h内脑组织属于细胞外水肿。临床上水肿高峰出现在出血后5~6 d,并持续2~3周,除造成血肿四周水肿外,血肿本身有一定损害作用。继发性脑缺血,脑水肿可使临床症状进一步加重,并且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故采取早期外科手术方法清除血肿。对血肿本身,血肿周围水肿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措施。

2早期外科手术的必要性

早期手术,不仅能清除血肿,防止血肿进一步扩大,引起脑损伤,还可防止血肿本身释放各种毒性物质引起的脑水肿。

3外科手术方法

3.1开颅手术早期清除血肿能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手术方式分为大骨瓣开颅术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

3.1.1大骨瓣开颅术是神经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最初的方法。手术治疗的优点:可在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达到减压的目的。减压充分可使患者比较安全的度过恢复期。手术方法为:颞顶部大骨瓣开颅,面积≥10 cm×10 cm,甚至可为覆盖颞顶枕部的大骨瓣,切开脑组织清除基地核区域的血肿。对危重患者出现脑疝可同时去骨瓣减压,这种方法,手术切口大,对脑组织相对损伤大。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出血多,对脑组织过度牵拉,术后水肿反应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手术病死率较高。故此种方法应多用于出血量大,中线严重移位,脑疝症状明显的,可达到迅速减压的目的。

3.1.2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显微镜下为首选方法,即使在直视下清除血肿基础上不加重脑组织的损伤成为可能。目前,比较常用的手术方法,主要有经外侧裂入路和经皮质入路。手术切口选择颞部切口5.0 cm,骨窗范围以3.0左右为宜,经外侧裂入路,经皮质入路,延脑沟切开,进入血肿腔,吸出血肿,直视下止血。采用此法即能有效清除血肿,直视下止血可靠,又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及手术创伤,还尽可能的减少对脑组织过度牵拉损伤,减轻脑水肿。

3.2钻孔血肿引流术:采用立体定向方法清除血肿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立体定位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早期手术易再出血,注入尿激酶可能溶血管内血柱引起在出血。

4讨论

4.1手术适应证幕上出血量>30 ml,幕下>10 ml。目前认为有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早期手术对急性颅内压增高,脑疝危险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抢救性质。

4.2手术方法根据出血量大小,临床症状的表现,对出血量大约90~100 ml明显脑疝,双侧瞳发生变化,CT中线结构移位明显,多采用大骨窗血肿清除术,甚至去骨瓣减压,效果较理想。相反则采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为佳。

笔者所在医院手术病历共20例,死亡4例(钻孔血肿引流术3例),16例意识清醒。1例完全治愈,4例搀扶行走,11例出现偏瘫。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关键是及时清除血肿,阻断颅压增高的恶性循环。正确掌握适应证和改进的治疗方法,必须尽早及时清楚颅内血肿,降低颅内压才能争取患者的生命,而且有利于促进脑功能恢复,减轻残废,有利于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高血压脑卒中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中大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4例,去骨瓣1例,直切口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13例,微创钻孔引流3例,观察三组患者Ges评分高。结果 血肿量少者预后较好,患者手术时间尤为重要,患者6~8 h内手术较24 h后手术预后好。结论 改超早期或早期手术能降低病死率,提高手术疗效,不同的血肿量决定了患者不同手术方法 ,对预后有着不同的效果。

早期高血压 篇7

1高血压性脑出血病因

ICH是指脑实质的出血, 成人以非创伤性ICH最常见。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所致;又因脑内小动脉发生透明性变和坏死形成局限突出的粟粒状动脉瘤, 在血压变化波动下发病, 亦可在受到各种危险因素的影响下使血压急骤升高而发生血管渗血或破裂[1]。

2临床表现

多数ICH (2/3) 有高血压病史, 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 (占90%以上) , 男性稍多于女性, 在寒冷或气温骤变季节发病较多, 情绪激动, 劳累用力时常发病, 其他常见原因为动脉硬化, 饮酒, 吸烟等危害因素, 患者起病突然, 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发病后血压明显增高到200/120 mmHg左右。重者发生头痛、呕吐后很快进入昏迷, 尿失禁;有的直接进入昏迷症状。轻者可始终意识清楚, 常伴偏瘫, 失语、部分患者有头痛、呕吐、少数ICH患者会发生癫痫[6]。

3高血压性ICH的早期防治

3.1 控制高血压预防动脉硬化

高血压是引起ICH的最危险因素, 尤其是那些无自主症状而血压又很高的患者更加危险。治疗方法:①降低颅内压:①20%甘露醇0.5~1.0 g/ (kg·次) 于30 min内静脉滴注, 危重患者以间隔3~4 h用药1次为宜 (注意肾功能变化) , 可与其他药物交替使用;②10%或20%的甘油高渗脱水, 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后可使颅内压很快下降, 剂量为0.5~1.0 g/ (kg·次) , 3~4 h后再用第2次。亦可口服25%~50%甘油疗效较好;③速尿是髓襻利尿剂, 促使排水排钠、用量1~2 mg (kg·次) 静脉注射后, 30 min左右发生作用, 可维持4~8 h, 其与甘露醇有协同作用。每天可用2~6次, 保持脱水状态;④地塞米松:主要作用为减少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减少脑脊液生成, 稳定溶酶体膜、抗氧自由基及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作用, 静脉推注后12~24 h起作用。冲剂量为0.5~1.0 mg/ (kg·次) ;⑤其他还有25%山梨醇、利尿酸等。 (2) 临床降压药配合利尿剂或受体阻滞剂:如小剂量氢氯噻嗪12.5 μg/d, 多沙唑嗪8.9 mg/d, 氨苯蝶啶5 μg/d, 阿替洛尔25 μg/d。 (3) 用降压药物配合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缓释剂尼群地平、尼拉地平、氨氯地平疗效好[3,4]。

3.2 控制情绪激动、避免劳累, 防寒保暖

情绪激动和紧张会使血管收缩, 血压骤升, 从而导致ICH发生。国内有人报道218例急性脑血管病 (CT证实) 中, 有ICH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者64例, 占29%以上;在动态下发病37例, 占57%以上;由此可以看出, 患有高血压者必须控制情绪紧张, 避免劳累, 防寒保暖[5]。因为寒冷会使人的血管收缩, 使患者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增加危险性, 所以寒冷天气要注意保暖。还要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大便闭结。

3.3 忌酒、戒烟

①饮酒 (指白酒) , 尤其是高度白酒、可使血压升高, 损害止血功能, 降低循环中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水平, 加速纤溶, 易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 而DIC是高血压性ICH的重要机制;②吸烟对人体危害亦较大, 因为烟草中尼古丁刺激交感神经, 使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 CO对Hb具有亲和力, 易引起氧缺乏、进而会导致脂质代谢障碍和动脉硬化。若吸烟量增加, 可使高血压及动脉硬化进一步恶化。因而戒除酒烟对高血压性ICH具有预防作用[2,6]。

总之, 对于高血压早期的防治很关键, 必须引起患者的高度重视, 这对于预防ICH的发病至关重要, 防止动脉硬化、戒除烟酒、减轻肥胖、消除紧张情绪, 避免劳累等危险因素, 科学、合理的饮食, 保持乐观的心情, 加强有氧运动, 将对防治高血压性ICH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罗祖明, 董佑忠, 彭光.脑血管疾病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85.

[2]杨清成, 张殿印, 秦化鹏, 等.神经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学.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485-487.

[3]黄峻, 王文.心脑血管疾病大型临床试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565.

[4]田京.高血压与脑血管病及防治.实用综合医学, 1999, 66.

[5]王文举.218例急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临床回顾.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 1994, 14 (10) :600.

早期高血压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住院的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 临床诊断经脑CT证实及临床症状证实。入选标准: (1) 入院时收缩压≥180 mm Hg或舒张压≥110 mm Hg。 (2) 发病时间<24 h; (3) 第1次发病。排除标准: (1) 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肺部疾病者; (2) 入院时已经脑疝者; (3) 血液系统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 (4) 年龄>85岁者; (5) 3个月内接受溶栓、降纤、抗凝治疗者。符合以上标准的患者共80例, 其中男48例, 女32例, 年龄38~84岁, 平均 (61.1±6.6) 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观察组40例患者中, 男23例, 女17例;年龄39~83岁, 平均 (59.3±4.5) 岁;起病时间0.5~21 h, 平均 (2.00±0.58) h;收缩压120~270 mm Hg, 舒张压90~170 mm Hg;血肿量5~82 ml, 平均 (27.30±3.26) ml;对照组40例患者中, 男25例, 女15例, 年龄38~84岁, 平均 (59.0±4.2) 岁;起病时间0.5~20 h, 平均 (2.20±0.45) h;收缩压140~270 mm Hg, 舒张压90~170 mm Hg;血肿量4~75 ml, 平均 (25.80±3.51) ml。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起病时间、血压及血肿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具体病情给予脱水、吸氧、营养神经、控制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对症支持治疗。监测生命体征, 根据血肿量大小、部位及病情变化, 行钻孔颅内血肿引流术或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脑疝形成者时去骨瓣减压。

观察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选择乌拉地尔注射液或硝酸甘油注射液、硝普钠等静脉泵入快速降压治疗, 自入院开始1 h内快速将收缩压控制在120~140 mm Hg并至少维持72 h。对照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 若脑出血急性期收缩压>180 mm Hg或舒张压>100 mm Hg可予以缓慢降压, 根据病情变化静脉使用短效药物, 并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每隔20分钟行一次血压测量, 目标血压宜在160/90 mm Hg;视血压情况降压幅度不宜太大。

1.3 观察指标

(1) 入院后约每20分钟测量1次血压; (2) 入院后24 h内复查颅脑CT, 了解血肿变化情况, 并由医师在单盲情况下测量血肿大小。 (3) 治疗后7 d及28 d复诊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 进行神经功能评分, 分析两组神经功能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肿体积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的血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入院经治疗24 h后, 对照组的血肿体积较入院时明显增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且入院24 h后, 观察组血肿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具体见表1。

ml

2.2 两组入院24 h血肿体积扩大及治疗14 d和3个月后死亡情况比较

入院24 h后, 观察组的血肿扩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14 d和3个月的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2。

例 (%)

2.3 两组治疗7、28 d后的NIHS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7 d后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治疗28 d后, 两组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7 d后, 且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具体见表3。

3 讨论

既往研究认为, 高血压脑出血出血后血凝块及周围组织填塞, 活动性出血短暂, 一般持续20~30 min, 很少持续1 h以上[2]。常将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归咎于血肿占位效应及周围脑水肿。血肿扩大是脑出血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 是患者致残严重程度和死亡的决定性因素, 因而成为治疗关键。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的升高是身体本身对脑出血颅高压、脑组织供血不足的调节反射, 而血压过高则反过来引起脑血管调节功能的紊乱, 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3]。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 通过颅脑CT动态观察脑出血, 发现发病后几小时内血肿仍有继续扩大的可能[4]。有报道显示, 早期血肿扩大6 h内为高发, 6~24 h内为少数发生, 血肿扩大常在24 h内, 很少发生在24 h后[5]。并且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与早期病情恶化有关, 能让死亡风险提升约5倍以上[6]。因此, 血肿扩大是导致高血压脑出血早期病情加重及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高血压是引发高血压脑出血的关键因素之一, 高血压不利于临床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 血压控制情况将直接影响患者预后[7]。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表明, 若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12 h收缩压超过140~150 mm Hg, 则死亡率或致残风险倍增[8]。另一研究显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后即予降血压治疗并将血压维持在140 mm Hg左右, 降低了血肿增长率, 提高了治疗效果[9]。Anderson等[10]对2839例自发性脑出血研究表明, 早期强化降压治疗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神经功能。伏兵等[11]的研究表明, 早期应用强化降压治疗能改善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 对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无影响。Carhuapoma等[12]通过功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磁共振波谱技术了解血肿周围灌注情况, 表明血肿周围无低灌注区域。Zazulia等[13]通过PET技术, 分析比较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的代谢, 结果也显示脑血流量改变无明显改变。这些研究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早期快速降血压治疗提供了重要证据。因此, 把血压控制在一定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有利于疾病恢复, 减少发病后并发症的发生。但医生目前无标准来规范具体的降压范围, 这一适宜水平目前尚不统一。

本研究对高血压脑出血发病24 h内, 早期快速降血压治疗, 从治疗开始的1 h内, 将收缩压控制在120~140 mm Hg并至少维持72 h, 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24 h后平均血肿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01) , 血肿扩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治疗28 d后, 两组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7 d后, 且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观察组患者治疗14 d和3个月的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能由于入选本研究病例数少, 如果加大研究病例数, 可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笔者将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不断完善相关研究, 排除因手术医生技术水平差异等因素所造成的干扰。本研究中, 收缩压控制在120~140 mm Hg, 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 未出现明显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 对以后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控制的水平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综上所述,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收缩压水平维持在120~140 mm Hg左右时可以有效降低血肿体积增大及血肿增大发生率, 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说明降压至120~140 mm Hg不单降低了再出血的风险, 而且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快速降压治疗对颅内血肿扩大及神经功能保留的影响及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压控制的水平的探讨。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 观察组给予快速降压治疗, 即自开始治疗的l h内, 将收缩压控制在120140 mm Hg并至少维持72 h, 对照组按照以往指南标准降血压治疗。动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血肿大小和治疗后7、28 d的NIHSS评分变化及治疗14 d及3个月后的死亡率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24 h后平均血肿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01) , 血肿扩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治疗28 d后, 两组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7 d后, 且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观察组患者治疗14 d和3个月的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早期收缩压水平维持在120140 mm Hg至少72 h的早期快速降血压治疗, 能够降低血肿增加幅度及血肿增加的发生率, 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水平。

高血压病早期心电图诊断及防治 篇9

【关键词】高血压;心电图诊断;并发症防治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69-01

1 资料 1220例高血压患者于2008年2月至20012年6月体检普查出高血压;根据1999年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1][除外继发性高血压];男性786例,女性434例;男:女为1.8:1。平均年龄26岁-86岁。其中为高血压1级125例占10%;2级为432例占35%;3级为663例占54%。

2 结果 高血压1-3级中测出ECG S-T段改变轻重不同。高血压1级为125例ECG: S-T III,avF平坦改变; 高血压2级为432例ECG:S-T II,III,avF,V5平坦及轻度下移; 高血压3级为663例ECG:S-T II,III,avL,avF低平及下降0.5-1mv,S-T V3 -6平坦及下降1-2mv,T倒置可见u波。通过健康体检及普查中发現大多数1-2级高血压平常没有高血压临床症状,而测得血压增高也忽略了调压及降压治疗; 患有3级高血压患者虽然口服降压治疗阶段,但仍没有将血压调至理想水平。另外,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用不标准测压计及不正确测量和患者自测时,将高血压测量过低,从而忽略有规律的降压治疗。

3 讨论 (1)我国高血压病逐年呈上升趋势,大多高血压患者早期阶段忽略了调控血压,加上营养过剩及过量摄盐。而长时间工作和生活处在紧张状态,且血压长时期处在高于和超出正常水平,使心脑肾重要脏器血管紧张性增高导致脏器缺血缺氧改变,如心脏心肌缺血缺氧时引起一糸列病理生理改变。早期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容易被忽略,久而久之致机体靶器官受累,继之出现心脑肾并发症。(2)1-2级高血压多采用一般治疗,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足够的睡眠,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注意饮食以低盐、低动物脂肪饮食为宜肥胖者者适当控制食量和减轻体重,不吸烟。服用少量镇静剂可减轻精神紧张和部分症状。如血压仍过高不降者,适当药物应用。对3级高血压者必须降压药物,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对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以及防止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3)早期高血压ECG诊断及防治即为重要。能早期监测心脏因长期高血压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程度及判断心血管病理性改变,用心电图监测ECG S-T段改变指导临床降压治疗,且早期预防高血压病的病理进展和防治心脑肾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立明,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5~10

作者简介:

早期高血压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26例, 女19例;年龄47~75 (59.6±3.7) 岁;出血量31~84 (48.7±3.2) ml;其中幕上出血33例 (包括基底节出血21例, 半球皮层下出血12例) , 幕下小脑半球出血12例。观察组中男27例, 女18例;年龄48~76 (60.2±3.8) 岁;出血量32~85 (49.4±3.4) ml;其中幕上出血32例 (包括基底节出血21例, 半球皮层下出血11例) , 幕下小脑半球出血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营养补充、脱水剂、止血、吸氧处理, 常规进行颅内抗感染与肺部抗感染,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现象。待患者的病情稳定后, 进行开颅手术治疗, 以便消除血肿, 术后早期康复训练, 确保患者逐渐康复。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早期高压氧治疗, 将高压氧的压力设置为0.2MP, 加压处理并持续20min, 在稳定的压力下使用吸氧处理, 并维持80min。在中途需要休息10min, 并减压20~30min, 1次/d, 6次/w, 并连续治疗5w。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 (NHISS) 、认知功能 (MMSE) 、日常生活能力 (ADL) 进行评分。其中MMSE评分标准为:总分为30分, 评定内容包括记忆力、时间定向力、视空间能力、语言能力、执行能力、计算力等, 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认知功能越好, 低于24分存在认知功能障碍。MHISS评分标准:总分为45分, 评定内容包括语言能力、视觉能力、感觉、肢体共济失调、上下肢运动、面瘫、凝视、意识水平等方面, 分数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ADL评分标准:总分为100分, 评定内容包括进餐、洗澡、大小便、穿衣、修饰、用厕、转移床椅、平地走、上下楼梯等情况, 分数越高, 日常生活能力越高。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神经功能缺损减分超过91%以上,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患者的日常生活稍微受到影响, 神经功能缺损减分在18%~90%之间, 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变, 或者出现加重现象。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1%,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7.8%,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MHISS、MMSE、ADL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HISS、MMSE、ADL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MHISS、MMSE、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脑血管存在自首调节障碍, 临床表现为高热、颅内压升高等, 从而会导致患者早期出现缺血与缺氧现象, 继而引起脑组织氧分压降低。并且, 患者的脑组织在进行无氧酵解分解的时候, 会借助葡萄糖进行分解, 从而会导致患者早期出现脑组织、脑脊液与血浆乳酸水平显著上升。高血压脑出血会引起脑组织坏死等现象, 对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可能会导致颅内压上升与脑水肿现象的发生, 严重者会出现脑疝, 该病的病死率较高。因此, 需要对患者进行尽早治疗, 以便提高治疗效果[4,5]。在早期采用高压氧治疗, 可以有效的增加脑组织中的血氧水平, 有效的控制脑损伤, 明显改善血管壁细胞的营养情况, 能够有效的建立脑血管侧肢循环, 促进患者尽早康复[6]。

另外, 采用高压氧治疗的时候, 可以迅速的改善患者机体与脑部缺氧现象, 能够有效的提高血浆内的物理溶解氧量, 促进血氧分压的上升, 从而确保血管的弥撒能力加强, 可以减轻缺血半暗区, 可以显著提高低灌注区可逆神细胞的快速恢复, 减轻脑水肿与颅内压, 对病情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 可以对患者糖酵解和细胞内乳酸形成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能够减少炎性介质与兴奋性氨基酸等产生, 消除脑水肿。另外, 提高患者脑干网状激活系统的氧分压水平, 尤其是针对昏迷患者, 可以快速提高其意识的恢复, 加强认知功能的提高[7]。此外, 采用早期高压氧治疗, 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颅内压, 通过对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进行改变, 可以降低血液的粘稠度, 对红细胞中的刚性指数进行有效的降低, 从而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 以便有效的缓解脑缺血现象。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1%,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7.8%, 对比差异显著。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HISS、MMSE、ADL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另外, 在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MHISS、MMSE、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显著。表明, 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采用早期高压氧治疗, 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采用早期高压氧治疗, 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与神经功能具有显著改善效果, 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抗感染、神经营养。脱水以及开颅手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早期高压氧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1%,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7.8%,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HISS、MMSE、ADL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另外, 在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MHISS、MMSE、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采用早期高压氧治疗, 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与神经功能具有显著改善效果, 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早期,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参考文献

[1]张跃强, 高小辉.老年高血压患者脑出血后早期采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及可能作用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21 (4) :193-194.

[2]陈华轩, 赵伟, 范润金, 等.早期高压氧联合康复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 2015, 25 (13) :113-114.

[3]毛万, 蒲才友, 李翼, 等.针刺联合高压氧早期康复训练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3, 19 (16) :121-122.

[4]李金林.早期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 2013, 12 (18) :124-125.

[5]陈吕安, 陈治标, 陈治军, 等.早期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 17 (05) :273-274.

[6]陈北方.早期高压氧和康复训练用于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4, 23 (11) :165-166.

上一篇:苏州科技学院下一篇:新闻立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