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室出血

2024-06-18

高血压脑室出血(精选10篇)

高血压脑室出血 篇1

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脑室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危重病症, 特别是重度脑室内出血、脑室铸型出血患者, 病死率高。脑室外引流术是神经外科的常用技术。单纯脑室外引流因凝血块堵塞而引流不畅, 导致疗效差。我院自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采用侧脑室引流结合尿激酶灌注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3 5例, 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5例, 男19例, 女16例;年龄45~

8 3岁, 平均6 7.5岁;入院时血压1 6 0~2 2 0/1 1 0~140mmHg;意识水平GCS评分:5~8分21例 (60.0%) , 9~12分14例 (40.0%) ;双侧瞳孔等大24例 (68.6%) , 不等大11例 (31.4%) 。所有病例原发部位均为基底节区, 并破入脑室, 脑室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 中线结构移位。其中侧脑室17例 (48.6%) , 侧脑室及第三脑室11例 (31.4%) , 全脑室7例 (20.0%) 。自发性脑出血分级:2级13例 (37.1%) , 3级17例 (48.6%) , 4级5例 (14.3%) 。基底节血肿量>30ml 16例 (45.7%) , <30ml 19例 (54.3%) 。1.2治疗方法基底节血肿量>30ml者行开颅血肿清除+侧脑室引流;血肿量<30ml者行脑室钻孔引流置入脑室引流管。12h后将1万单位尿激酶溶于5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 由脑室引流管注入后夹闭引流管, 2h后放开, 每日2~3次, 以后根据CT复查结果和脑脊液引流情况决定尿激酶注射次数。当CT显示脑室内积血已明显减少或消失、脑室引流液澄清, 可考虑拔管, 平均2~10d。

1.3 转归

出院时功能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ADL) 分级法进行分级。Ⅰ级 (完全恢复日常生活) 4例 (11.4%) , Ⅱ级 (部分恢复或可独立行走) 6例 (17.1%) , Ⅲ级 (需人扶助、扶拐行走) 10例 (28.6%) , Ⅳ级 (卧床、但意识清楚) 8例 (22.9%) , 转院或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7例 (2 0.0%) 。

1.4 并发症

肺部感染10例 (28.6%) , 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9例 (2 5.7%) , 颅内感染1例 (2.9%) 。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

2.1.1 意识和瞳孔的观察

神志是判断病情变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通过G C S评分可以观察意识有无障碍和意识障碍的程度。若患者意识障碍加重, 或由清醒转为嗜睡或昏迷, 提示有继发性再出血的可能, 需CT确诊后立即行手术治疗。瞳孔的观察对判断术后颅内再出血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如术前散大的瞳孔术后缩小后又散大, 表明病情加重。

2.1.2 生命体征的观察

当颅压增高时脉搏缓慢、呼吸减慢、血压高, 视病情给予脱水药以及类固醇;而脉搏快、呼吸增快、血压偏低则提示血容量不足, 颅灌注压偏低, 要适当调整输液速度。术后有效地控制血压是防止再出血的关键之一。维持血压在140~160/90~100mmHg, 注意不宜过度降血压, 否则会导致脑灌注不足, 引起脑组织广泛的缺血、缺氧性损伤, 不利脑功能恢复。术后体温升高在38.5℃以上时应做好物理降温, 如温水擦浴, 冰块放于大血管处等, 必要时应用退热药或冬眠药物。

2.2 脑室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

2.2.1 引流管的放置

引流管开始放置可以适当低于脑室水平, 以利于血凝块排出, 以后随着引流通畅, 血凝块减少, 可逐渐抬高, 直至高出侧脑室水平10~15cm, 并固定于床头。

2.2.2 保持引流通畅

定时从引流管的近端向远端挤压。对躁动者可用布制约束带在其胸部或四肢加以适当约束, 以免牵拉引流管致脱落;对清醒者可向其解释并指导, 以取得其配合。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翻身等操作时, 动作要缓慢, 注意不要牵拉引流管;随时检查引流管是否扭曲、受压。判断引流管是否通畅可观察其有无自流现象及脑室外引流有无与脑搏动相一致的搏动现象。当引流不畅时, 应查明是否有低颅压、引流位置不当、引流管堵塞等情况, 并做相应处理。

2.2.3 观察引流液

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并正确记录。开始引流液颜色多为暗红色并有陈旧性血凝块, 以后逐渐变淡、变清, 一般每日引流量为150~350ml。若引流液的颜色变为深红色且引流量突然增加, 可能为脑室内再出血, 此刻在保证引流通畅的同时, 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引流液由清亮变混浊出现絮状物, 则为感染现象, 应做脑脊液培养, 并选用有效抗生素。 (下转70页) (上接67页) 2.2.4尿激酶脑室内灌注的护理如有颅内压增高现象, 应提前开放引流管。本组有5例在夹闭引流管后1~1.5h出现烦躁伴血压增高, 提示颅内压增高可能, 遵医嘱予以提前开放引流管后症状缓解, 血压下降。

2.2.5 拔管护理

注入尿激酶后无明显陈旧性血液流出, 脑室引流液变清亮, 可试夹管24h。如无颅内压增高等不良反应, 经复查头颅CT提示脑室内积血明显减少或消失、且无脑室扩张, 可拔管。拔管后观察敷料渗出情况, 严防脑脊液漏发生。

2.3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3.1 肺部感染

伴有舌后坠昏迷者, 采取头偏向一侧, 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管, 及时彻底吸痰;气管切开者, 掌握好吸痰指征, 随时吸痰, 并保持室内温湿度, 湿化呼吸道, 适当雾化吸入及气道内给药, 气管外口盖双层湿纱布, 每日空气消毒1次。患者清醒后, 鼓励其咳嗽、咯痰。所有患者均要定时翻身、叩背, 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本组有10例出现肺部感染, 其中8例经痰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 并加强呼吸道护理, 肺部感染得到控制;1例转院治疗;1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2.3.2上消化道出血这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因脑神经调节紊乱及应用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均可引起应激性溃疡出血。本组出现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9例, 经相应治疗及护理后均痊愈。预防措施如下: (1) 对昏迷者早期下胃管, 定时排空及进食, 维持胃肠功能; (2) 密切观察胃管引流情况、患者腹部及大便情况; (3)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4) 预防性应用保护胃肠道药物, 如氢氧化铝凝胶、云南白药等。

2.3.3 颅内感染

医护人员严格无菌操作;严密观察伤口敷料, 如有渗出应及时更换;保持引流通畅, 引流瓶内引流液至1/2~2/3瓶时, 及时更换引流瓶, 并记录引流量;外出检查时应夹闭引流管, 防止引流液逆流;保持病室清洁, 紫外线消毒1h/d;遵医嘱使用有效抗生素;留置引流管一般多不超过14d。本组有1例出现脑脊液混浊现象, 经脑脊液培养鉴定为颅内感染, 给予抗感染治疗后治愈。2.3.4褥疮本组病例多为老年患者, 皮肤干燥多皱, 故皮肤清洁是每班查房及护理的重点。根据患者卧床时间的长短, 预防性地使用气垫床并认真做到“五勤”:勤翻身, 建立翻身卡, 每2h翻身1次;勤擦洗, 每日温水擦浴2次, 并保持干燥;勤按摩, 每日按摩骨突及受压部位2次;勤更换, 尿湿床单及衣服随时更换;勤整理, 保持床单整洁干净。本组病例住院期间均未发生褥疮。

3 讨论

高血压脑室出血病死率高, 主要是因脑室内积血阻塞脑室系统, 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 使脑室急剧持续的扩大和颅内压增高, 以及血肿刺激压迫脑室周围重要组织结构, 使之遭受破坏, 特别是压迫和刺激丘脑下部及脑干, 引起高热和内分泌功能、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及时行侧脑室引流并保持引流管通畅, 可迅速清除脑室内积血, 既可减少血液成分及分解产物对脑细胞的损害, 又可迅速降低颅内压, 缓解症状, 控制病情, 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脑室内的血块极易堵塞引流管, 造成引流不畅。尿激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纤溶酶原激活剂, 能溶解血块, 反复脑室内灌注可加快清除脑室内积血, 有利于血肿腔内及脑室系统的引流, 并可缩短引流时间。术后及时监测颅内压, 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 防止血块堵塞和再出血, 缩短引流时间并尽早拔管, 可减少感染机会。同时, 护士高度的责任感, 细致的临床观察及综合分析, 及时有效的护理均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高血压脑室出血 篇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46

脑室出血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脑窒出血,起病急骤,进展快,常因出血直接阻碍脑室系统,造成脑脊液循环障碍,产生急性梗阻性脑积水,致颅内压急剧升高,脑深部结构破坏,特别是损伤和挤压丘脑下部及脑干,产生脑疝,引起中枢性高热,消化道出血、呼吸衰竭等[1]。采取微创技术进行脑室引流,能迅速降低颅内压,清除脑室内积血,使腦脊液循环通畅,可减少并发症,挽救生命。2010年7月~2011年12月对36例重型脑室出血患者采取微创穿刺脑室引流术,术后辅以脱水降颅压,支持治疗及防治各种并发症,配合精心的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认为重点做好引流管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见性做好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是保证脑室有效引流,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44~70岁,平均56.3岁。原发性脑室出血4例,继发病脑室出血32例,其中丘脑出血18例,基底节区脑出血16例,小脑出血2例,有高血压病史者32例。合并应激性溃疗出血2例,肺部感染2例,脑疝形成2例,本组患者根据CT扫描结果确诊为脑室出血。

手术及引流过程:患者入院后给予吸氧、心电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止血,降低颅内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对症及支持治疗。经头颅CT定位,于出血后6~72小时内在床旁行颅骨钻孔侧脑室引流术,根据情况于术后48小时内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尿激酶1~2u加入生理盐水2~4ml溶解后缓慢注入脑室(每次≥2分钟),关闭引流管1~2小时,开放引流管并密切观察脑室内积血及脑脊液通畅情况,以后1次/日,尿激酶应用依据脑室内积血多少及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而定。CT复查脑室积血消失脑脊液循环通畅后暂关闭引流管1~2天拔管,本组留置引流管4~10天,平均7.2天。

结果

治愈10例,好转12例,死亡4例,治愈好转率61%,死亡率11%。术后并发再出血1例,肺部感染2例,应激治疗2例,脑脊液漏1例,无颅内感染发生,无护理并发症出现。

护 理

术前护理:①术前躁动者应给予镇静药物应用,使患者安静,必要时健侧肢体给予约束带应用,备皮剃头[2]。②去枕仰卧,固定好头部。③在穿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及生命体征变化,并准备好各种急救药物及器材,如止血药物及吸引装置等。

术后护理:①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头部活动,躁动不安、意识不清者,应给予健侧肢体约束带约束。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变化,如出现抽搐、头痛加重、恶心、呕吐时,应立即报告医生。②严格调节引流管高度,过高达不到引流的目的,过低易引起低颅压。引流袋入口高度高于脑室10~15cm为宜,以维持正常脑脊液的压力。引流过程中,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性状及速度,初期不易过快,以免扩大的脑室突然减压后引起塌陷,导致脑疝形成,每天引流量不宜超过400ml。③保持引流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清醒患者做好解释,躁动者要防止引流管脱出。避免管道扭曲、折叠、受压,注意引流液的颜色、量,并做好记录。术后几天脑室液呈血性,经其引流逐渐转为橙黄色,最后变为正常。引流过程中,脑脊液色泽加深,提示再出血,脑脊液变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提示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应立即将引流管放低,引流出感染的脑脊液,并做细菌培养。④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颅内感染。每天在无菌操作下更换脑室引流袋,更换前先关闭引流管,以免管内引流液逆流入脑室。引流管末端用2.5%碘酊或75%乙醇消毒后再连接引流管,每天更换穿刺处敷料1次,若敷料被血液、渗出液污染时,应及时更换,保持穿刺部位干燥。头部垫无菌巾,污染时立即更换,如外出检查,必须关闭引流管,预防脑室感染,保持引流系统密闭良好。⑤拔管的护理:脑室引流不易过久,不超过15天,过久易增加感染机会,待颅内压缓解后,复查头颅CT确定脑室内出血吸收。脑脊液循环畅通,考虑拔管。拔管前暂关闭引流管1~2天,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症状,拔管后观察穿刺孔处有无脑脊液流出。

病情观察:①意识观察:意识障碍是颅内出血发病时重要早期表现之一,其判断方法,以格拉斯哥计分法为最常用。最低3分,最高15分,7分以下为昏迷。分值越低,昏迷越深。9分以上可认为无昏迷。②瞳孔观察:瞳孔变化是脑疝早期的重要观察指标之一。若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呼吸缓慢,脉搏细弱,血压高者提示可能发生脑疝,要通知医生及时处理。③生命体征的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反映生命中枢的功能及颅内压的改变,血压升高常提示颅内高压或颅内出血,血压下降提示循环不良,脉搏慢而有力常见于颅内压增高;呼吸频率不规则,深浅不一常提示呼吸中枢受损,术后体温升高提示中枢性高热。

并发症的预防:①再出血是颅内压出血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后处理困难,预后差,应以预防为主。②肺部感染和呼吸道观察:也是脑出血的死亡原因。大多患者因意识障碍导致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应用脱水剂导致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患者长期卧床,均可导致排痰困难、痰液坠积等造成肺部感染[3]。

脑室出血患者起病急,变化快,及时行微创穿刺引流术,可及时清除脑室内积血,减少血液成分及分解物对脑细胞的损害,又可迅速降低颅内压,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致残率,缩短了患者住院天数,减轻了患者负担,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严格无菌操作技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出正确评估,并主动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并且方法简便易行,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饶明俐,林世初.脑血管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3.

2 胡长明,吕涌涛,李志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253-254.

3 孙艳红.重型脑室出血行侧脑室引流的护理.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9:15-16.

高血压脑室出血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患者脑室型丘脑出血均常规CT检查并根据CT表现确认为脑室型, 男性26例, 女性16例, 年龄35~83岁;丘脑区出血量均<10m L且破入脑室, 其中破入一侧脑室者6例, 破入两侧脑室及三脑室、四脑室仍通畅者20例, 破入两侧侧脑室及三、四脑室并铸型者16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急诊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手术, 手术后8h行尿激酶2万单位行灌洗、引流, 灌洗2次以后常规复查头颅CT, 依CT情况了解脑室内积血排除情况及脑脊液循环情况, 决定是否继续灌洗或者拔管后行腰穿术, 其他治疗同高血压脑出血常规治疗。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在3d内拔除脑室内引流管, 拔管后行腰穿术, 腰穿次数为7~11次, 平均CT检查4次, 腰穿9次, 全部生存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 按生活能力分为5级:Ⅰ为完全恢复家庭生活能力;Ⅱ级独立完成日常生活能力并恢复部分社会生活;Ⅲ级为日常生活稍需要人帮助;Ⅳ级为保留意识但卧床不起, 日常生活不能自理;Ⅴ级为植物生存状态。Ⅰ、Ⅱ、Ⅲ级为恢复良好, Ⅳ、Ⅴ为效果不佳。其中Ⅰ级生存10例, Ⅱ级生存者8例, Ⅲ级生存者14例, Ⅳ级生存者7例, Ⅴ级生存者2例, 死亡1例。

3 讨论

高血压性丘脑部位出血是临床常见的脑出血类型, 是高血压基底节出血中发病率仅次于壳核出血的部位, 其中40%~70%破入脑室系统[1]。丘脑是感觉传导的皮质中枢及中继站, 但是它对运动系统、边缘系统、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和大脑的活动均有影响。下丘脑是人体较高级的神经内分泌及自主神经系统的整合中枢, 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控制内分泌功能的重要结构。下丘脑对摄食行为、体温调节、水盐平衡、情绪变化、睡眠、生殖功能、垂体腺功能及内脏活动等诸多方面进行广泛的调节, 下丘脑损伤可产生严重的内脏功能活动紊乱。由于丘脑的神经解剖结构及功能的特殊性以及传统的观念和治疗方法, 丘脑出血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 其病死率可高达75%~100%[2]。刘爱华等[3]认为高血压丘脑出血病死率最高, 壳核出血居中, 脑叶最低。蒋大介等[4]将丘脑出血分为4型:丘脑型、丘脑-内囊型、丘脑底部-中脑型、脑室型。丘脑的供血动脉起源于中央穿支小动脉, 压力低。一般来说血管破裂后形成血肿的量较小不具有其他部位大血肿样占位效应, 但是由于出血部位靠近脑室, 出血量较大时多破入到脑室系统, 甚至形成铸型, 具体的程度可因出血的量及速度而不同。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后即使脑内血肿量不大, 但病死率亦大大提高, 有文献报道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后患者的病死率高达53%[5]。有学者对244例丘脑血肿进行保守治疗和135例丘脑出血的CT导向手术治疗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 血肿量<5mL和5~9mL的两组患者, 其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6]。所以我们把近年来收治丘脑部位出血小于10mL且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列入本组病例来观察治疗这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

本病发病急骤, 病情可能急剧恶化, 意识障碍可进行性加深, 我们均急诊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 旨在缓解ICP, 积极防治或改善脑脊液循环阻塞情况, 通过脑室外引流可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 循环药液灌洗第四脑室积血解除对深部重要结构的压迫, 改善循环, 恢复正常脑脊液循环, 有效降低颅内压, 同时解决血肿对脑组织的损害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7]。对于脑室内积血较多、有脑室铸型形成者予脑室外引流是解决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最有效的办法[8]。本研究结果显示, 脑室穿刺后应用尿激酶灌洗、引流血肿, CT证实血肿明显减少, 脑脊液循环通畅或者改善即可拔出脑室引流管, 然后配合腰穿以尽早的恢复脑脊液的正常生理循环路径, 不可盲目增加尿激酶用量、灌洗次数, 以求彻底清除血肿, 或者盲目延长脑室内置管时间, 消极等待观望, 否则将极易招致中枢感染、不能拔管、脑积水形成等, 致使下一步治疗措施难以实施, 病情急转直下, 预后极差。腰穿是神经科常规操作技术, 简单而实用, 既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又可动态指导诊治,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置入性治疗措施 (如终池置管) 的并发症。

高血压脑室型丘脑出血早期虽可以清除脑室系统血肿, 使脑脊液循环通畅, 但之后的治疗远未结束, 还应继续监护和维持生命体征功能, 应用有效抗生素预防感染及防治有关并发症, 注意ICP和脑灌注, 防治继发性脑损伤, 维持内环境稳定, 加强护理及功能锻炼进而可能获得理想治疗效果。研究显示, 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 意识改善, CT显示出血基本吸收, 确认无颅内感染、无脑积水形成和无严重并发症患者才可顺利进入康复期, 而这段时间多为2~3周, 经积极康复治疗临床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马廉亭.微侵袭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188-189.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出版社, 1998:686.

[3]刘爱华, 黄玮, 谭源福等.早期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6, 15 (3) :249-251.

[4]蒋大介, 杨树源.实用神经外科手术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0.

[5]朱友德, 文薇, 孙明华.丘脑出血的临床与治疗[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 1995, 22 (1) :62.

[6]谢才兰, 潘军, 噶破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分型与治疗[J].广东医学, 2007, 2 (8) :246-247.

[7]Xi G, Keep RF, Hua Y, et al.Attenuation of thrombin induced brain edema by cerebral thrombin preconditioning[J].Stroke, 1999, 30 (6) :1247-1255.

高血压脑室出血 篇4

关键词 脑室出血 侧脑室引流 尿激酶 脑脊液置换

资料与方法

对象:选择2004年2月~2005年9月我院治疗的重型脑室出血43例患者,男29例,女14例;年龄32~75岁;均有高血压病史,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治疗。入院时意识状态按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昏迷评分:GOS<8分24例、GOS 8~10分19例;双侧瞳孔扩大11例、一侧瞳孔扩大8例;脑CT平扫:双侧脑室出血13例、双侧脑室加第三脑室出血15例、全脑室系统出血8例、单侧脑室出血7例;继发脑室质出血31例。按多田氏公式计算:其中出血量<10ml17例,10~20m126例。出血部位:基底节出血22例、小脑出血9例。

方法:所有病例均在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压、保持呼吸道通畅基础上,于病后6~24小时内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取卧位、备皮、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应用2%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必要时给予安定缓慢静推。穿刺点在冠状缝前和中线旁各2.0~2.5cm,选择合适的钻头安装于枪式电钻后,快速穿透头皮及颅骨后拔出钻头,取带侧孔硅胶管,内置套管针,自颅骨孔刺入颅内,平行正中失状面,指向两耳道连线进针4~6cm,可见血性脑脊液流出,退出套针,外接无菌引流袋,固定引流管高于侧脑室水平10~15cm。术毕后自引流管注入尿激酶3万U,脑室内灌注2次/日。缓慢引流脑脊液和脑室内积血,避免颅内压下降过快,术后严密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堵塞时应立即在无菌操作下调整引流管位置或少量生理盐水冲洗,引流时间根据脑脊液性状及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脑CT情况而定,一般引流5~8天。手术第2天脑脊液置换每次用生理盐水等量置换30ml后地塞米松10mg鞘内注射,一般隔日1次。根据脑CT复查结果,脑室内出血消失,第3、第4脑室、侧脑室大小正常。脑室引流出澄清脑脊液,腰穿时脑脊液无色透明,闭管24~48小时后无病情变化,拔除引流管。

结 果

所有病例均侧脑室穿刺引流后行脑脊液置换术,平均引流7天,脑脊液置换5次,平均住院3~4周。近期疗效观察手术后4天复查CT显示,43例中32例脑室通畅,第3、第4脑室及中脑导水管积血消失,仅两侧侧脑室后角残留少量积血;手术后8天复查CT时另11例显示积血基本消失。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脑室积水。在3个月时按国际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 标准评分:良好20例(46.5%);中残14例(32.6%);重残4例(9.3%);死亡5例(11.6%)死亡原因:脑疝2例、消化道出血1例,颅内感染1例,术后肾功能衰竭1例。

讨 论

脑室出血在临床上极为常见,重型脑室出血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均不理想,致死率、致残率较高。快速清除脑室内的积血,解除压迫、梗阻,避免脑血管痉挛,改善脑脊液循环,减少继发损伤,才可能挽救患者生命。侧脑室引流术通过建立脑脊液循环旁路,引流脑室内的血性脑脊液能够有效地缓解颅内压达到治疗脑室内出血之目的。在脑室内反复使用尿激酶灌注溶解血肿块与吸附在脑室壁上的血凝块,加快脑室内血肿的清除。清除了吸附在脑室壁上的小血块,恢复了因血块吸收脑脊液障碍的蛛网膜颗粒的功能,术后继发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术后第2天配合脑脊液等量置换加地塞米松鞘内注入,优点如下:①避免颅内压与蛛网膜下腔压力相差悬殊而腰穿诱发脑疝的可能性。②减少了流入脑表面蛛网膜下腔的血流量,从而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③降低了蛛网膜颗粒阻塞和蛛网膜粘连致脑积水的发生率。④间接促进脑室系统积血的清除,解除了第3、第4脑室阻塞。⑤在进行腰穿脑脊液置换过程中,还能直接检验脑室系统通畅情况,为脑室引流的拔管提供可靠的依据。⑥使沉积在蛛网膜颗粒上的红细胞随脑脊液排出体外,清除了残余的红细胞,减少了因脑脊液吸收障碍引起的交通性脑积水的发生率。从而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

高血压脑室出血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2例均有高血压病史, 经头颅CT确诊, 其中男性21例, 女性11例。年龄38~69岁, 平均年龄54岁, 发病时间1h~3d, 平均8h, 应用尿激酶时间1~3d 11例, 4~5d 17例, 其中4例未用。

1.2 方法

行头颅CT定向仪准确定位后, 头部备皮, 在无菌操作下, 根据患者的病情在全麻或局麻下行侧脑室钻孔引流术, 用脑室穿刺针将硅胶脑室引流管导入脑室, 缝合固定脑室引流管于头皮上, 术后接无菌引流瓶并抬高引流管10~15cm。术后第1天应用甘露醇后15~30min内经引流管可注入尿激酶5万U加0.9%生理盐水5ml, 1次/d, 夹闭引流管5~6h后开放, 并记录每天引流量、颜色、引流是否通畅等。根据病人情况及复查头颅CT夹闭引流管, 如无特殊情况可拔管, 本组患者发病到引流管拔出3~7d, 拔管后无切口感染及颅内感染。

1.3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侧脑室引流后3~7d, 脑脊液逐渐清亮, 出血停止。其中神志、肢体功能恢复良好18例;轻残的7例;重残的4例;行开颅3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及家属对此手术缺乏认识, 容易产生恐惧、紧张, 术前应耐心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交代手术方法, 手术目的、过程及术后并发症。术后体位、必要时介绍成功的病例, 以消除其恐惧、紧张并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对于烦躁、神志不清的患者适当约束, 必要时应用镇静剂或约束带。

2.1.2 术前准备:

头颅CT定位, 头皮备皮, 测出凝血时间、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心电图、血压等。若血压过高可应用脱水药物及降压药控制血压在140~160mmHg/80~95mmHg (1mmHg=0.133kPa) 之间。并静脉应用抗生素。烦躁的病人应用镇静剂药物、上尿管等。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观察生命征、瞳孔、血压、神志等变化:

实用心电图监护, 监测心电图变化、血氧饱和度、呼吸便于发现病情变化[1], 以便随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 术后常规吸氧 (低流量30%氧浓度) 以减轻脑水肿, 便于脑功能恢复, 同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及口腔内分泌物, 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同时对于高血压控制要注意控制血压在140~160mmHg/85~100mmHg, 并防止血压波动过大, 造成出血, 同时烦躁的病人要镇静, 注入尿激酶的患者更要注意监测双瞳孔变化, 神志、意识情况, 若遇到血压高, 呼吸浅快, 此时应警惕脑出血及脑疝形成[2], 及时汇报医师进行处理。

2.2.2 引流管的护理:

(1) 妥善固定引流管, 防止脱落。小儿及烦躁不安的患者易将引流管折断或拉出, 应妥善固定, 一般用缝针穿过头皮将引流管结扎固定, 头部适当制动, 烦躁的患者给予镇静药物或约束带固定四肢。 (2) 引流管通畅及防止感染。要经常挤捏靠近头皮的引流管, 引流管通畅时, 引流瓶的中央玻璃管脑脊液平面, 随心脏跳动而上下波动。如不畅, 液面静止不动;如怀疑不畅, 可压迫腹部或颈静脉。看液面有无波动, 不能将引流瓶放低或抬高。若怀疑引流管附于脑室壁可将引流管轻轻旋转, 切忌上下插入, 如疑管道堵塞, 可在严格消毒后, 用无菌注射器轻轻抽吸或轻轻挤压引流管, 上述处理无效可由医师处理。尿激酶注入时要严格消毒, 并更换无菌引流瓶, 引流管头用无菌纱布包裹, 无菌引流瓶每日更换, 穿刺点亦应消毒1次/d, 及时头部敷料, 若遇到患者做检查时应夹闭引流管方能去做检查。 (3) 引流瓶的高度。引流瓶的高度一般引流管在引流瓶内的末端至侧脑室额角的距离为10~15cm, 引流瓶放置过高时且超出颅内压高度时, 达不到降颅内压及引流的作用, 引流瓶过低使脑脊液引流过快, 可使颅内压骤降, 易引起脑室内出血或小脑幕裂孔上疝, 当病人变换体位时, 也需要相应调整引流瓶高度。始终保持颅内压在10~15cmH2O。

2.3 体位护理

术后绝对卧床24h, 每2h翻身1次, 取平卧位或侧卧位交替, 不能取手术侧卧位, 翻身动作轻柔, 保持头、颈呈一直线缓慢翻转, 避免大幅度翻动身体, 出血量大的患者, 术后残腔由于压迫脑组织未恢复原位, 头部动作过大, 可造成脑组织、移位过度、牵拉、撕裂血管导致再出血, 对术后未清醒的患者给予垫高头部10~20°, 利于静脉回流, 降低颅内压力。减轻脑水肿, 手术后必须向家属讲解保持正确卧位的重要性。

2.4 注意脑脊液的性状、颜色

计算减去灌注量后的实际引流量。正常的脑脊液是无色透明。手术后脑脊液中有大量鲜红色的液体或术后液体逐渐加深, 血压有波动, 则提示脑室内出血, 应及时行CT检查, 若发现引流液混浊呈毛玻璃或絮状物, 提示颅内感染, 应及时抽脑脊液做生化检查。

2.5 拔管的护理

引流管应根据病情及早拔除, 最长不超过7d, 复查头颅CT示积血消除后方可拔管, 拔管前应关闭引流管24h, 以便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颅内压是否有再次升高的情况, 夹管后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头痛、呕吐情况, 若无特殊方可拔管, 拔管注意完整性, 引流口有无感染等, 若发现引流口有脑脊液流出要汇报医师处理。

参考文献

[1]赵红、张丽.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尿激酶灌注的临床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2 (2) :511-512.

高血压脑室出血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血压病所致重度脑室内出血患者68例, 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38~84岁, 平均61.8岁。

1.2 临床表现

按GCS评分:9~11分35例, 4~8分33例。全部患者均经CT证实, 根据Graeb脑室内出血评分[2]均为重度脑室内出血。

1.3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作颅脑CT扫描证实为脑室出血, 其中原发性脑室出血21例, 继发性脑室出血47例, 包括丘脑出血29例, 基底节区出血39例, 双侧侧脑室铸形46例, 全脑室铸型20例。

1.4 治疗方法

手术时间在出血后6h内5例, 6~24h 47例, 24~48h 17例。全部病例均行双侧侧脑室额角穿刺, 穿刺成功置入引流管, 用5mL注射器缓慢抽出陈旧积血。一侧抽出10~20mL, 然后注入冷盐水, 使脑室保持正常压力后加闭引流管。24h后经脑室引流管再次抽吸陈旧积血, 然后注入尿激酶各1万U, 再注入生理盐水, 使脑室内压力保持正常, 后加闭引流管2h后放开引流管持续引流, 每日抽吸、注药2次。术后根据病情, 抽吸情况及引流液颜色变化的情况适时复查CT。一般引流3~7d后脑室内的积血大部分被清除、液化, 第三、四脑室积血消失, 脑室系统恢复通畅。颅内压基本正常时, 尿激酶的用药次数减少为每天一次, 待脑脊液颜色变清, 三、四脑室通畅后拔出脑室引流管。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全组治愈33例, 好转17例, 无效11例, 死亡7例, 本组治愈率48.6%, 病死率10.3%。7例死亡患者均在60岁以上, GCS评分均在8分以下, 分别死于再出血3例, 重症肺部感染4例。

2.2 随访

随访40例, 随访4个月到5年, 有2例死于再出血, 3例死于其它疾病, 其余生活基本自理。有8例出现头痛复查头颅CT, 6例出现脑积水, 5例给予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头痛症状消失。

3 讨论

脑室出血起病急, 出血后第三、四脑室积血铸形和脑室扩大使脑干及网状结构等受压破坏[3,4]。出血本身及分解的产物也对脑干、丘脑、下丘脑有直接损害作用, 加上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颅内压迅速增高, 引起脑疝、呼吸衰竭是脑室出血主要的死亡原因。同时血性脑脊液在蛛网膜下腔可引起脑血管痉挛等继发性损害。治疗的关键是尽早排出积血, 解除急性脑室扩张, 预防继发性脑积水。早期双侧脑室抽吸引流可迅速分流血性脑脊液, 降低颅内压, 解除积血对脑干, 下丘脑等脑组织等压迫, 改善脑组织等血流量, 阻止病情恶化。促进脑功能恢复。用尿激酶冲洗, 可以快速消耗血肿内纤维蛋白原使血肿迅速溶解, 尤其是促使侧脑室底部, 第三、四脑室的积血溶解[5]便于引流, 特别是三、四脑室铸型时用尿激酶可加速积血等排出, 减少并发症等发生, 改善预后。所以本组重度脑室内出血患者均采用双侧脑室引流,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根据本组病例治疗的情况, 我们认为手术时机掌握在出血6~24h内进行疗效好于24h以上者。因为6h以内手术容易造成再出血, 加重病情。24h后手术, 脑干及网状结构损害严重, 脑血管痉挛明显, 预后较差。在脑室出血24h内, 由于脑脊液的循环、稀释作用, 使脑室内的积血处于液体状态, 易于抽出[6], 所以发病后6~24h手术效果较好。

总之, 对于高血压病所致重度脑室出血病例, 早期行双侧脑室外引流及尿激酶灌洗, 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所致重度脑室内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 68例高血压病所致重度脑室内出血患者均在入院后给予双侧脑室穿刺引流并尿激酶冲洗。结果 全组治愈33例, 好转17例, 无效11例, 死亡7例, 治愈率48.6%, 病死率10.3%。结论 对于高血压所致重度脑室出血病例, 早期行双侧脑室引流及尿激酶冲洗, 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重度脑室内出血,脑室外引流,尿激酶

参考文献

[1]赵继宗.微创神经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84-589.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690-694.

[3]李庆堂, 王凤永, 高飞, 等.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62例[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8, 13 (4) :240-241.

[4]Todo T, Usui M, Takakura K.Treatment of severe intraventricularhemorrhage by intraventricular infusion of urokinasse[J].J Neuro-surg, 1991, 74 (1) :81-86.

[5]何惠芬, 何尚峰.双侧脑室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重型脑室出血[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9, 6 (3) :373-374.

高血压脑室出血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收治时间: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年龄在45~78岁, 平均为 (62.0±1.5) 岁。男性为42例, 女性为28例。患者住院时的GOS评分情况:9~15分20例、6~8分30例、3~5分20例。所有的患者都进行侧脑室外引流术, 其有22例患者联合进行血肿清除术。

1.2 方法:

在患者住院之后, 给患者进行脱水和止血等对症治疗[2]。22例患者进行血肿清除术治疗, 其中为基底节区, 从高血颞部进行切口入路, 并清除血肿。同时对患者进行侧脑室外引流术。从前角进行穿刺, 穿刺点:中线旁开和冠状缝前2.5 cm。穿刺方向要与矢状面平行, 对准患者的两外耳道假想连线进行垂直刺入, 深度为5~7 cm, 看见出现血性脑脊液流出, 则进行单侧或者双侧穿刺。引流管侧外接一次性颅脑外引流器。腰大池置管术方法:在患者的L3~L4间隙处, 使用腰大池置管装置穿刺针刺入到腰大池, 置入引流管深度为:10~15 cm, 保持引流管装置的通畅, 并将其抬高10~15 cm放置在床边。手术之后, 采用尿激酶进行治疗, 将引流装置暂时关闭, 通过脑室端三通阀处将尿激酶2万U+生理盐水2 mL注入, 在闭管2 h后打开。在拔管时, 要先拔除脑室引流管, 在拔除之前, 要夹闭24 h, 2~3 d之后将腰大池引流管拔除。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AS17.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 采用GOS结果进行评定, 在这70例患者中, Ⅳ级患者为16例、Ⅲ级患者为26例、Ⅱ级患者为20例、Ⅰ级患者8例。1例患者在术后1周内因发生再次出血而死亡, 1例患者因发生肺部感染而死亡, 1例患者因出现肾功能衰竭死亡。在拔除引流管指挥, 5例患者发生梗阻性脑积水。

3 讨论

在临床上, 发生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概率较高, 并且患者的病情十分危险, 且病死率非常高。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的原因为:患者的脑室内出现积血, 进而对脑脊液循环的通路造成了阻塞, 最后形成急性梗阻性脑积水, 使得患者的颅内压出现快速升高, 并且患者的脑室出现急剧扩张, 形成脑疝。患者的脑室内存在血块压迫和刺激脑室中线的结构, 使得患者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以及意识障碍等情况。在患者脑室内出现积血吸收的过程, 其会产生一系列的化学物质, 使得患者脑血管发生痉挛和脑组织缺氧和缺血情况, 进而导致患者发生继发性脑梗死。脑室扩张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室管膜损伤以及膜下胶质增生情况, 进而导致患者脑室出现适应性下降情况, 加速患者病情的恶化。

不管患者是原发性脑室出血还是继发性脑室出血, 都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地清除脑室内积血, 避免患者出现恶性循环情况, 恢复患者正常的脑脊液循环, 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有很大的帮助。在患者发生脑出血之后, 患者的血肿周围脑组织会出现水肿, 患者在出血和坏死之前的急性期内, 患者存在脑脊液循环作用, 进而使得脑室内积血量处于流体状态, 对引流有一定的帮助。所以要及早地对患者进行手术, 这样能够降低患者死亡的概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对患者采用传统的双侧脑室外引流手术联合腰椎穿刺术治疗, 外接引流装置, 很容易出现引流过度和脑室压缩以及脑组织塌陷的情况, 进而导致患者出现低颅内压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出现脑出血情况更为严重或者发生再次出血情况。对患者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手术, 其在进行反复操作且引流没有保护装置, 很容易导致患者发生脑疝和感染的情况。此外还很容易出现引流不彻底的情况。尤其是在第三四脑室内积血, 所以患者在拔管之后发生脑积水的概率非常高。

对患者采用闹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术治疗, 其具有以下优点:脑室端外连接脑室外引流装置, 其能够进行自动调节, 并且有效地维持患者颅内压的稳定, 通过进行高度调节, 则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每天的引流量以及引流速度。对患者使用尿激酶, 能够促进患者脑室内积血的清除。促进脑室引流的通畅, 避免发生脑积水。能够根据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颅内压情况来对脑脊液进行引流, 有效地将患者的颅内压控制在有效地范围内, 促进患者颅内压的消退。同时通过血液脑脊液外引流, 加速脑脊液的形成, 减轻血性脑脊液对患者脑膜的刺激, 促进对脑脊液的吸收, 缓解患者脑血管痉挛。避免每天进行腰穿刺, 减少感染的概率。

总之, 对患者采用脑室外引流术联合腰椎大池置管进行持续引流治疗, 此方法很容易进行操作, 且较为方便, 能够加速患者的康复,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减少患者死亡和并发症的概率。

参考文献

[1]沈正东, 李道龙.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引起梗阻性脑积水28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 :491-492.

高血压脑室出血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患者均与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相符[2];男52例,32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4.4±3.2)岁;出血量30-68m L,平均38m L;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观察组(42例)和参考组(4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出血量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可参与研究进行对比(P>0.05)。

1.2 方法

1.2.1 参考组实施常规护理

密切关注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发现问题需及时进行处理。

1.2.2 观察组采取全面护理

(1)术前护理。患者术前需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颅内压,并密切观察液体血压和尿量变化,预防发生颅内高压和脑水肿。并定期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定时监测血氧饱和度,测量体温和血压,若发现异常情况需及时报告医生,并加强监护措施,做好急救措施。当患者脉搏增快,血压降低,面色苍白时,可能是患者出现应激性溃疡,因此要仔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黑便,有无呕血,并进行隐血试验,留置胃管,并监护患者临床症状,若出现出血,需立即禁食进行处理。(2)术后护理。患者术后需仰卧位绝对休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患者术后易出现中枢性高热,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进行局部物理降温。同时护士需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瞳孔,以此判断病情的嘎斯及预后情况。通常患者术后意识在逐渐恢复,意识清醒患者若出现嗜睡、浅昏迷等症状,需查明原因,若出现出血、血压升高等症状,要及时处理。患者术后需留置引流管,在留置引流管时,要保持管道通畅,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引流袋最高的地方需与引流孔保持水平,避免引流液反流进入颅。避免引流管出现扭曲、脱落等现象,翻身时动作需轻柔,引流口需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清洁卫生护理工作,预防口腔感染。无法顺利排痰患者将头部偏向一侧,及时翻身拍背,预防分泌物将呼吸道堵塞。患者痰液黏稠时,可给予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进行雾化吸入。为了预防患者出现褥疮,需保持皮肤清洁,定期按摩受压部位,定期更换床单被褥,保持大小便通畅。(3)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后要保持情绪稳定,戒烟忌酒,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维持胃肠道通畅,患者排便时不可大力,避免颅内出血。患者需注意休息,合理锻炼,定时测量血压,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用药物。适当进行活动锻炼,肢体活动障碍患者,应加强肢体功能锻炼,预防关节萎缩。

1.3 疗效判定标准[3]

痊愈: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程度超过90%,病残0级;显效: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程度降低46%-90%,病残程度1级;有效: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程度降低18%-45%;无效: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未降低或增加18%。恶化:死亡。

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中所得出来的数据在处理时需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痊愈20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4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为90.5%;参考组痊愈8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8例,恶化2例,总有效率为76.2%;两组间对比(χ2=5.46,P<0.05)。

2.2 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满意37例,不满意5例,满意率为88.1%;参考组满意30例,不满意12例,满意率为71.4%;两组间对比(χ2=5.26,P<0.05)。

3 讨论

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具有一定选择性,出血量较少可采用内科治疗,血肿较大时,需立即进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患者在行脑室引流术时,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必须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在全面护理工作中,需要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全面清除,根据实际病情给氧,建立静脉通道,及时使用脱水剂降低脑水肿[4],并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同时在护理期间,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患者负面情绪。护士应具有耐心,积极与患者沟通,劝导患者,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患者可积极配合治疗。在此次研究中,参考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面护理,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5%,参考组总有效率为76.2%,组间对比(P<0.05)。观察组满意率为88.1%,参考组满意率为71.4%;组间对比(P<0.05)。可见,在脑室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采用全面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总有效率,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在脑室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工作中需要实施全面护理,加强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工作,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避免患者围术期出现异常情况威胁到生命健康。

摘要:目的 分析脑室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观察组(42例)和参考组(42例),参考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面护理,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5%,参考组总有效率为76.2%,组间对比(P<0.05)。观察组满意率为88.1%,参考组满意率为71.4%;组间对比(P<0.05)。结论 在脑室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工作中需要实施全面护理,加强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工作,并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避免患者围术期出现异常情况威胁到生命健康。

关键词:脑室引流术,高血压脑出血,全面护理

参考文献

[1]赵江瑞,周庆云.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行脑室引流术的护理[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04):450-452.

[2]杨松,兰杰.侧脑室引流术及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11例分析[J].微创医学,2008,03(05):501-502.

[3]吴旭红.侧脑室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护理干预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24(03):130-131.

高血压脑室出血 篇9

方法 对32例重度脑室出血患者采用双侧侧脑室引流加终池置管持续引流脑脊液置换术(双侧引流组)治疗,另外30例重度脑室出血患者采用单侧侧脑室引流加腰穿放液脑脊液置换术(单侧引流组)治疗。结果 双侧引流组总有效率、脑室出血清除时间、生活能力评分与单侧引流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疗效优于单侧引流组。结论 双侧侧脑室引流加终池置管持续引流脑脊液置换术操作简便,疗效好,适合于重度脑室出血患者的治疗。

【关键词】 重度脑室出血;脑室引流;脑脊液置换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1-0038-02中图分类号:R 743.2文献标识码:A

我院于2001年5月至2006年5月间共收治重症脑出血病人62例,随机采用经侧脑室额角单、双侧钻孔置管引流和尿激酶灌洗治疗,取得了一些临床治疗经验,现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62例,根据Graeb等脑室内出血评分均为重度脑室出血。随机分为两组,即双侧侧脑室额角穿刺溶凝术组(A组)和单侧侧脑室额角穿刺溶凝术组(B组)。62例均有呕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等症状,从发病到治疗时间均在24 h内,GCS评分均在8分以下。A组:32例,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13~68岁;深昏迷12例,昏迷20例,脑疝21例;有高血压病史22例。B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14~70岁;深昏迷14例,昏迷16例,脑疝23例;有高血压病史24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脑室出血原因、出血量、发病后穿刺时间、GCS评分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影像学检查 CT扫描示以第三、四脑室出血为主者9例,其中双侧引流组5例,单侧引流组4例;双侧脑室出血为主者53例:双侧脑室铸形26例,其中双侧引流组13例,单侧引流组13例;单侧脑室铸形19例,其中双侧引流组9例,单侧引流组10例;全脑室铸形8例,双单侧引流组各4例。经MRI增强扫描或脑血管造影证实:原发性脑室出血7例,其中双侧引流组4例,单侧引流组3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41例,其中双侧引流组22例,单侧引流组19例;脑血管畸形7例,其中双侧引流3例,单侧引流4例;大脑后交通动脉瘤2例,双、单侧引流各1例;原因不明5例,其中双侧引流2例,单侧引流3例。

3.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常规脱水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发病后24 h内于局麻下行双侧或单侧侧脑室额角穿刺术,置入内径0.3 ㎝带侧孔硅胶脑室引流管,见引流通畅后用生理盐水冲洗2~3次,并注入尿激酶(UK)夹管后回病房再开放。以后两组病人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分别进行处理:①双侧引流组行双侧尿激酶灌洗术[1]:先从出血量多的一侧引流管注入尿激酶2万U+生理盐水5 ml,夹管2~4 h后松管引流。松管时从对侧引流管内注入尿激酶2万U+生理盐水5 ml,夹管2~4 h后松管引流。如此双侧交替。②单侧引流组行单侧尿激酶灌洗术。通过引流管注入尿激酶2万U+生理盐水5 ml,夹管2~4 h后松管引流,引流4 h后再次注药,如此重复。

术后视引流液变淡复查脑CT,如脑室内血凝块大部分液化,脑室系统基本通畅,可逐渐减少尿激酶的用药次数及总量。双侧引流组即行终池置管持续引流,并用生理盐水8~15 ml反复等量置换脑脊液,1次/d,每次生理盐水总量约100 ml;单侧引流组即行常规腰穿脑脊液置换术,即腰穿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5 ml后再注入无菌盐水5 ml,2 min后再放出如此反复;每次置换20~40 ml左右,每天1次。腰穿术前关闭脑室引流,严密观察瞳孔意识等的变化,监测颅内压以免发生枕骨大孔疝。

4.疗效评价 50例生存病例术后随访3~6月,并按日常生活能力(ADL)评价疗效。Ⅰ级独立活动,无需帮助;Ⅱ级能活动但需帮助指导;Ⅲ级需具体帮助方能完成活动;Ⅳ级无活动能力,靠他人搬动或代劳;Ⅴ级植物生存状态。Ⅰ级基本治愈,Ⅱ、Ⅲ级有效,Ⅳ、Ⅴ级无效。

结果

1.临床疗效 双侧引流组死亡4例(12.5%),单侧引流组死亡8例(26.7%)。生存病例经3~6个月随访,疗效评价结果为:双侧引流组:Ⅰ级15例、Ⅱ级6例、Ⅲ级4例、Ⅳ级2例、Ⅴ级1例。治愈率46.88%,总有效率78.13%。单侧引流组: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6例、Ⅳ级3例、Ⅴ级5例,治愈率10.0%,总有效率46.67%。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相比均有显著差异(χ2分别为10.219,P<0.01和6.567,P<0.05)。

2.生存病例脑室出血清除时间 双侧引流组:4~6 d 24例,7~10 d 4例,平均(4.5±1.2) d;单侧引流组:4~6 d 6例,7~10 d 14例,11~15 d 2例,平均(9.5±1.4) d,两组比

作者简介:孙翔宇(1972-),男,山东省费县人,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医学学士。较有显著差异(t=13.591,P<0.01)。讨论

重度脑室出血患者病情重进展迅速,如不及时有效引流脑干受压和颅内高压持续时间过长,将导致脑干功能衰竭和脑皮质的不可逆损伤。一般常用的单侧脑室引流清除脑室积血过慢,且容易出现引流不畅或引流管堵塞。双侧侧脑室引流尿激酶灌洗能弥补单侧侧脑室引流的不足,加快了脑室积血廓清的速度,减少了血液中有害物质对脑组织的刺激,缩短了脑室引流管的留置时间。

单纯侧脑室引流不能引流出第三、四脑室的积血,而脑脊液置换术使第三、四脑室的积血和滞留在蛛网膜下腔的血性脑脊液同时廓清,减少了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迟发性交通性脑积水等并发症,弥补了单纯侧脑室引流的不足,为进一步的治疗争取了时间。常规腰穿放液脑脊液置换术由于放液量有限及流速不易控制而可能诱发枕骨大孔疝。术中必须严密监测颅内压,观察患者瞳孔意识等变化,必要时提前开放脑室引流或酌情使用脱水剂。而终池置管持续引流脑脊液置换术则有以下几个优点[2]:①避免了反复腰穿的损伤和痛苦,减少了逆行感染机会;②终池置管持续引流24 h放液量明显超过单纯腰穿放液,并且通过终池脑室双重交替引流进行脑脊液置换,加速了积血清除,缩短了治疗时间;③终池引流管内径小,引流缓慢持久,尽量保持了颅内压的稳定,避免了颅内压大的波动和枕骨大孔疝的发生。但应避免引流过度或过快出现低颅压,也要防止引流管扭曲和堵塞影响引流效果。

双侧侧脑室引流加终池置管持续引流脑脊液置换术,有效地于脑室内外建立了暂时的脑脊液循环通路,阻断了颅内压进一步增高和脑的继发性损害。同时应用尿激酶灌洗,加速了血凝块的溶解,迅速引流和清除脑室内积血,其治愈率、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侧引流组,差异显著。通过本组的观察还发现,在发病6~12 h内做双侧脑室引流的患者无一例死亡,这也说明了重度脑室出血患者如条件许可,脑室引流越早越好。

参考文献

[1]程华东.重症自发性脑室出血67例治疗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5,10(3):227.

[2]陈善固,余玉银,曾胜田.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4:250.

高血压脑室出血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9例患者均为我院2004~2009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并拒绝外科治疗患者。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41~85岁,平均63岁。均有高血压病史或入院时明显血压升高。入院时呕吐21例,瞳孔不等大13例,浅昏迷12例,中昏迷3例,深昏迷2例,轻偏瘫13例,完全性瘫痪16例,脑膜刺激征21例。

1.2 CT检查

出血部位:基底节出血17例,丘脑出血8例,混合性出血4例。破入脑室情况:破入一侧脑室18例,破入双侧脑室及3、4脑室11例。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30 ml者6例,31~60 ml者16例,61~102 ml者7例。

1.3 方法

按高血压脑出血治疗常规分别给予管理血压、镇静、降低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用神经细胞活化剂及预防感染等。于治疗的第2~3天行腰穿脑脊液置换。具体方法如下:穿刺前给予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滴后,按常规腰穿方法,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5 ml,再向椎管内注入生理盐水5 ml,反复置换,每次置换50~80 ml,每隔2~3 d置换1次,根据脑脊液变清晰或淡黄为最后穿刺,末次置换时鞘内注入地塞米松5 mg。本组最少2次,最多6次,平均3.32次。

2 结果

治疗7~14 d后,12例浅昏迷者于1周内意识全部转清;3 例中昏迷者,2例于10~15 d意识清醒,1例死亡;2例深昏迷者均为大量脑出血,分别死于消化道出血和多脏器衰竭。14 d后,19例脑膜刺激征完全消失,于第12~19天复查头颅CT,脑室系统积血消失者18例,血肿残留脑室角者3例,2/3积血被吸收者3例,侧脑室及3脑室扩大者2例。以患者出院时疗效为判断周期,根据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疗效判断标准[1]:本组基本治愈19例(65.52%),显著好转7例(24.14%),死亡3例(10.34%)。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发生率占脑出血的29%~60%,死亡率高达33.75%[2],其致残、致死的原因与血肿的大小及是否合并脑血管痉挛、再出血、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等并发症密切相关。脑出血破入脑室后,大量红细胞溶解,释放出氧合血红蛋白,刺激颅内血管壁,诱发脑血管痉挛,且出血量越大,发生率越高[3]。部分凝集的血红细胞还可堵塞蛛网膜下腔,使脑脊液回流吸收受阻,继发交通性脑积水,加重脑水肿。因此,阻止血液在脑脊液中分解后形成继发损害,最大限度地减少颅内高压所致的恶性循环,减少对颅内神经损害[4]成为治疗关键。本组病例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脑脊液置换术,29例患者中26例获得较好疗效,3例死亡,死亡率为10.34%,明显低于文献报道。脑脊液置换的机制: (1) 脑脊液反复释放,致使脑室系统的积血、血块逐渐被稀释,解决了中脑导水管梗阻问题,降低了脑积水的发生。 (2) 减少了蛛网膜下腔的血液,减轻了血红蛋白分解产物及血小板对脑室血管的刺激,起到了防治脑血管痉挛的作用。 (3) 同时应用地塞米松鞘内注入,可减轻血性刺激引起的脑膜炎性反应,抑制成纤维细胞生成,减轻脑组织粘连和机化,改善脑脊液吸收障碍,从而减轻脑水肿[5]。

有学者提出,脑室积血可以内科常规联合侧脑室引流治疗,笔者认为,脑室引流术便于引流导水管以上脑室积血,不利于引流导水管以下积血,易于形成梗阻性脑积水,且内科医生掌握此项技术不普遍,而腰穿脑脊液置换术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可以随时床边进行,创伤小,适应证宽,感染几率低,易于为患者所接受。笔者在行脑脊液置换术时,一次交换量达50~80 ml,交换量大,效果较好,操作的关键在于要缓慢置换,置换过程中患者有不适或放液不顺利时要及时终止,同时要精确记录出入量,保持平衡,防止滴漏丢失,造成低颅压头痛。由于交换量大,持续时间长,预防感染也非常重要。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脑脊液置换治疗方法。方法:29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腰穿脑脊液置换。结果:29例患者中26例获较好疗效 (89.65%) , 死亡3例 (10.34%) , 死亡率低于文献报道的33.75%。结论:脑脊液置换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 简便易行, 创伤小, 疗效好,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脑脊液置换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

[2]吴承运, 刘玉光.临床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59-563.

[3]张中廷.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42例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1, 8 (8) :2.

[4]邬建斌, 刘于忠, 杨柄湖.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50例临床分析[J].临床与实验医学杂志, 2006, 5 (7) :910-911.

上一篇:临近空间通信下一篇:数据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