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术

2024-07-24

高血压脑出血术(通用11篇)

高血压脑出血术 篇1

我科自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应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针共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200余例, 其中高血压脑出血128例, 治疗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8例均为高血压性脑出血, 男86例, 女42例;年龄35~87岁, 平均65岁;高血压病史3~38年, 平均25年;入院时血压高于160/95 mm Hg 87例;GCS评分3~5分12例, 6~8分37例, 9~12分46例, 13~15分33例;一侧瞳孔散大27例, 双侧瞳孔散大8例, 双侧瞳孔缩小5例, 去大脑强直抽搐3例。一侧肢体瘫痪、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41例。

1.2 头颅CT

①血肿部位:基底节区内囊出血47例;外囊出血26例;丘脑22例, 均破入脑室;额叶12例;颞顶叶11例;顶枕叶6例;小脑半球出血4例;②血肿量:根据CT多田氏公式计算幕上血肿量25~100 ml 119例, 小脑出血量8~15 ml 2例;③中线移位:>1.0 cm 28例。

1.3 手术时间及手术方法

发病6 h以内手术21例, 6~24 h 49例, 24~72 h 31例, 72 h以上27例。在CT定位下, 应用血肿穿刺针, 避开大的血管、静脉窦等重要解剖部位, 以出血量最多和接近颅骨最短距离的CT层面, 标记出头皮穿刺点, 测出血肿中心到穿刺点的距离, 选用适当长度穿刺针, 常规消毒局麻后, 用手电钻直接钻入血肿中央, 用注射器抽吸血肿 (负压<1 kPa) , 将液态部分抽出。再经穿刺针注入3~5 ml血肿清洗剂 (含尿激酶1万u+肝素12500 u+降纤酶5万u+生理盐水100 ml, 0~4℃) , 夹闭引流管3 h后开放, 将已液化的血凝块排出。4~6 h重复1次。本组患者分别抽吸1~4次后, 血肿全部或大部清除。

1.4 治疗效果

本组128例, 痊愈好转119例, 自动出院5例。随访3~48个月, 恢复正常工作41例, 生活基本自理能拄拐杖行走58例, 生活不能自理22例, 植物生存状态3例, 死亡4例, 死亡率3.1%。

2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总死亡率为53%, 致残率占存活者60%以上, 传统的内科治疗近年来无明显进展, 其死亡率62%~92%[1];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 时间较长, 多需全麻, 清除血肿过程中又增加了脑的损伤, 对患者围手术期全身及颅腔内环境的稳定有较大的破坏, 严重影响预后。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安全简便, 费用低廉, 恢复快, 死残率显著降低, 生存质量明显提高[2], 疗效肯定。手术时机的选择, 目前意见尚未统一。脑出血死亡大部分在早期, Zazulia等[3]认为早期阶段患者出现病情恶化是由于血肿增大引起;Flemming等[4]认为早期病情恶化原因为血肿增大, 血肿周围水肿, 急性脑积水形成等。因此, 有学者早在1984年提出7 h内为超早期手术[5]。认为在脑出血7 h内超早期清除血肿, 可迅速解除脑组织压迫, 使继发脑水肿、脑缺氧大为减轻, 有效保护残存神经功能, 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死亡率仅为8.2%。大部分学者主张在急性期 (4~10 d) , 前者认为血肿压迫3 d以上即可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性神经损害, 后者认为急性期内病情不稳定, 血压波动性大, 出血还未完全停止, 可诱发再出血, 且早期血凝块尚未溶解不易抽出;本组发病7 h内手术者死亡3例, 发病7 h~3 d手术成活率较高, 因此, 笔者认为发病7~24 h行微创手术相对安全、效果好。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应注意:①血压控制好坏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切忌血压忽高忽低;②早期手术是成功的关键, 发病6~24 h行手术效果较好;③早期功能锻炼, 生命体征一旦平稳即可行康复治疗;④准确定位穿刺:穿刺点应避开重要的功能区和颅内血管走行带, 准确穿刺到血肿中心, 较大的血肿需多靶点穿刺;⑤血肿液化剂的应用:幕上血肿一般夹闭3 h后开放引流, 4~6 h重复冲洗;小脑部位及重要功能区或病情危重时随时开放引流, 不应闭管, 若血肿破入脑室时, 液化剂只用尿激酶;⑥及时复查CT, 根据残余血肿量调整针位;⑦防止并发症, 加强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应用有效抗生素, 常规应用止血剂;⑧血肿破入脑室, 丘脑、小脑出血, 死亡率高, 后遗症重;⑨患者年老体弱易致各种并发症, 预后差;⑩术前GCS评分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GCS评分越高, 预后越好。

总之, 颅内血肿微创穿碎清除术能治疗不同大小、多发部位的血肿, 死亡率低, 致残率低, 费用较低, 损伤轻微, 方便易行, 不受场合及人员限制, 疗效显著, 值得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承基.脑血管外科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307.

[2]贾宝祥, 蒋盘宏, 顾征.经针穿刺治疗颅内血肿.中华外科杂志, 1996, 34 (2) :104-106.

[3]Zazulia AR, Diringer MN, Derdeyn CP, et al.Progression of mass effect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troke, 1999, 30:1167-1173.

[4]Flemming KD, Wijdicks EF, St Lous Ek, et al.Predicting deteriora-tion in patients with lobar hemorrhages.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 1999, 66:600-605.

[5]金子满椎.急性期血肿摘出术.日独医报, 1984, 29 (4) :516-517.

高血压脑出血术 篇2

脑出血后遗症其次影响到的是语言功能的障碍,因为脑出血是脑部血管破裂造成的,所以出血部位的淤血会压迫到脑部神经系统,从而影响对应的肢体、语言功能,在淤血手术排出一部分后,其他的无法通过手术排出的需要在病人日后的康复中,由人体脑部慢慢吸收、消散。病人由于受到语言功能的困扰,大多会出现口齿不清、表达不清、记忆力衰退等等,这时就需要家属在面对病人表述不清时,不要态度不好、不耐烦,一定要有耐心,并且一定要多和病人聊天、锻炼他的语言能力,复述能力。多和病人聊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让病人自己产生强烈的沟通的意愿,这样会更有助于病人语言能力康复。

脑出血后遗症最容易影响到的、也是很严重的一点就是心理障碍,因为脑出血后遗症带来的肢体和语言功能障碍,会导致病人与其他人沟通的时候遇到障碍、不能得到理解和尊重,也因为肢体的障碍导致行动的不便,这会极大的影响到患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很多患者也因此患上抑郁症,所以除了肢体、语言上的康复,同时不要忘记对患者多一些用心的、温暖的关怀,不时的予以开导,多帮助患者运动康复,做从前喜欢做的事情,恢复他的自信心,这也是对于脑出血后遗症患者最重要的一项康复。

除了以上几点,还需要在饮食方面加以注意,脑出血病人在康复期应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首先, 油类最好使用食物油、尽量少食用胆固醇高的食物,尤其是动物的内脏、肥肉这类。

其次,可以常吃些蛋清、瘦肉、鱼类和各种豆类及豆制品,这样可以促进胆固醇排出。

第三,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这里面富含的维生素C可以降低胆固醇,增强血管的致密性,防止出血。 比如芹菜、黑木耳、红枣、大蒜、苹果等。

第四,可以多吃含碘丰富的食物,比如海带、紫菜、虾米等也是起到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第五,这点也很重要,每天盐的食用量要控制在6克以下,因为盐中含有大量钠,在食用过多盐时就可能增加血液粘稠度,从而使血压升高。

高血压脑出血术 篇3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讨微创血肿清除术;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16-02

脑出血是一种由于脑部血肿占位效应从而造成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以及脑组织的损伤,继而引发继发性脑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病[1]。其致残率、病死率以及发病率均较高,极大的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占非损伤性脑出血患者的60%左右,也是高血压疾病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呕吐、头晕、失语、偏瘫以及意识模糊均是此病的临床主要表现[2]。 往往临床上需要根据出血量的多少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出血量小者则选择保守治疗,出血量大则需开颅清除血肿。然而,开颅手术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更大的创伤和风险,而且术后并发症的频发也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因此,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得以问世,它以手术成功率高、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等优点为众多医师和患者所接受[3]。虽然外科手术对于脑出血的治疗紧密相关,但是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以及康复训练等对患者的恢复以及预后亦至关重要。因此,笔者选取2010年11月~2014年07月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均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对其精心护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1月~2014年07月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6.8岁。所有患者均经过医师诊断具有原发性高血压史,病程为3~28年。其中丘脑出血44例,基底节区部位出血22例,脑叶出血14例。对患者进行头部的 CT 检查, 脑叶出血 15 例,丘脑出血 44 例,基底节区部位出血 21 例。根据多田公式进行计算,13例患者出血量在20~30 mL之间,54例患者出血量在30~50 mL之间,13例患者出血大于50ml。

1.2 手术方法

在CT机的引导下,选择穿刺部位,尽量绕过头皮血管区以及大脑的重要功能部位进行穿刺,部分患者较为急躁时可以肌注苯巴比妥行局部麻醉。穿刺进入血肿部位后行定向颅内穿刺清除血腫,穿刺结束以清洗液冲洗血肿周围组织,待清洗干净后注射250U的肝素尿激酶混合物,夹住引流管,4h后进行引流,引流管留置3d,每天引流1~2次,并且注意清洗血肿周围组织。最后根据引流情况判断病情,复查CT。

1.3 结果

本组80例患者均得到精心护理以及有效随访,其中51例(63.75%)患者术后完全康复,22例(27.50%)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4例患者放弃治疗,3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总有效率高达(73/80)91.25%,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2 护理方法

2.1 心理护理

术后应关注患者家庭情况,对家庭困难的患者应积极给予其鼓励、帮助,使得其树立战胜病魔的决心,让患者能够有信心的配合各种治疗。尽量以轻柔的动作及时的做好术前相关准备工作以便顺利地将患者送入手术室。对于突如其来的原因造成的伤害,患者会很容易引起烦躁、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此时就需要护理人员及时的给予患者安慰,并且对患者和家属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我院在同类型疾病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安心。

2.2 微创引流管的护理

手术完成后,引流管需留置一段时间进行引流以排除剩余的淤血,因此对于引流管的护理非常重要,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引流装置的通畅情况,并且详细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等情况,以便进行相应处理措施。②护理人员若发现引流管阻塞应及时检查阻塞原因,一般是由于管道扭曲或者血块阻塞等原因造成,应及时进行排除阻塞,通常引流管。.③穿刺针应与穿刺部位持平,但应高于引流袋20~30cm左右,引流袋更换的过程应轻柔,避免引流管脱离。④注意患者头部的无菌处理,引流管周围的清洁干燥,防止细菌感染[4]。

2.3 并发症预防

①口腔应激性溃疡的预防: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患者口腔黏膜的情况,做好口腔的清理工作以防口腔发生应激性溃疡;②压疮的预防:患者手术后应行动不便不能进行有效的活动,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翻身的处理,至少每隔两小时1次。另外,术后功能锻炼的早晚会影响锻炼的效果,术后1d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及时锻炼效果最佳,可以加速患者患肢血液循环,预防压疮的发生。③便秘与腹泻的预防:由于排便过程中肛门括约肌的用力会是腹腔压力增大,颅内压增高而造成二次出血,因此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进食新鲜水果以及富含纤维素的蔬菜类食物,必要时可以用药物通便,例如开塞露等[5]。

2.4生命体征的密切观察

患者手术后应对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包括以下内容:①应患者的血压的控制,不宜过大的波动,一般需维持在150-160/90-100mmHg之间,过高可引起二次出血,过低则可能引发脑水肿;②严密关注患者的瞳孔和意识的变化,若患者瞳孔短暂缩小后进行性散大则可能有意识障碍加重,预示着患者病情恶化的前兆;③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多卧床休息,不宜过多的翻身等运动,若如此可能引发坠积性或者吸入性肺炎,造成术后肺部感染,影响患者的康复[6]。

3 讨论

原发性颅内出血即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疾病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发于脑部基底核周围[6]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为合适的方法,它具有手术成功率高、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费用合理等优点,可快速准确的清除脑部血块,减轻患者的脑部损伤,为众多患者和医师所接受。虽然外科手术对于脑出血的治疗不可或缺,但是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以及康复训练等对患者的恢复以及预后亦至关重要[7] 。

本次的研究均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术前术后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因此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患者快速康复,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 谭国据,朱炯断,林涛,等.纳洛酮醒脑静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观察[J].实用全科医学,2007,5(10):881-882.

[2] 武淑敏.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当代护士,2013,11(06):58-59.

[3] 蔡丽娟.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护理探讨[J].现代护理,2013,3(26):162-163.

[4] 史录琴.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2):139-140.

[5] 徐秀芳.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的观察与护理[J]. 中华全科医学,2011,9(9):1492-1493.

[6] 蔡丽娟.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护理探讨[J]. 现代护理,2013,( 26):162-163.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8例, 女22例, 年龄38岁~72岁, 均有原发性高血压史, 症状:发病急骤、头痛、头晕、呕吐16例, 失语8例, 偏瘫51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出血部位:基底节区46例, 脑叶出血14例, 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21例。6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其中嗜睡8例, 朦胧11例, 浅昏迷12例, 中度昏迷13例, 重度昏迷16例, 昏迷伴一侧瞳孔散大10例。血肿量按多田公式计算, 血肿量25~80 ml, 平均50 ml。发病至手术时间:<7 h 23例, 7 h~24 h 27例, >24 h 10例。

1.2 治疗方法

根据CT定位, 或CT引导下头皮预置金属标记物定位, 此法尤其对较小血肿和深部血肿更为适用。以血肿最大层面外1/3与后1/3处为靶点, 根据血肿中心至穿刺点距离, 选择适当长度 (北京万特福) 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如血肿量大呈肾形可选择双针法, 注意避开头皮及颅内重要血管走行区或脑功能区。局部麻醉 (如患者躁动可给少许静脉麻醉) , 钻入穿刺针, 将穿刺针向血肿方向缓慢插入, 到达血肿中心后可见陈旧性血液流出, 首次抽吸量不超过血肿量的30%, 注意负压不能过大, 以防再次出血[2]。插入血肿碎吸针, 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待冲洗液清亮后注入尿激酶2万~4万U, 每天冲洗2次, 夹管2 h后开放引流。如果血肿腔与脑室相通, 应调节引流袋高度。并于1, 3, 5 d复查CT, 及时调整穿刺针深度, 待血肿基本清除后拔针。

1.3 结果

本组60例中, 死亡7例, 占11.7%, 再出血6例, 占10%, 血肿完全清除或基本清除 (90%以上) , 引流时间2 d~6 d, 平均3.8 d。53例生存者术后随访3个月~12个月, 采用日常能力 (ADL) 分级法判定预后[1], ADL评分:Ⅰ级9例, Ⅱ级24例, Ⅲ级10例, Ⅳ级7例, Ⅴ级3例, 恢复良好率71%。

2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 人们逐渐趋于选择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的微创血肿清除术。

2.1 手术时机

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形成6 h后, 周围脑组织逐渐出现海绵样变性、凋亡、坏死等病理改变, 脑水肿范围也明显扩大, 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差, 因此提倡超早期手术 (6 h~7 h内) 。超早期手术清除血肿, 解除脑受压, 能打破脑出血后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有助于改善脑灌注, 减轻脑水肿, 提高生活质量。本组超早期手术预后良好也说明这一点。但过早手术 (<4 h) , 易再出血而影响预后。

2.2 再出血的防治

高血压脑出血20 min~30 min后大多已停止出血, 但在6 h内仍然有的出血尚未完全停止[3], 因此超早期手术有可能诱发出血。本组有23例超早期手术, 再出血6例占10%。我们预防再出血的体会是: (1) 手术尽可能在6 h左右进行, 但血肿量巨大急需减压者例外。 (2) 将穿刺靶点设在血肿最大层面的外1/3与后1/3处, 可减少血肿抽吸后外移的豆纹动脉被针头损伤。 (3) 抽吸时负压不能过大, 速度不能过快, 以每分钟2~3 ml为宜, 并注意等量置换或出多于入的原则。 (4) 首次抽吸量为出血总量的1/3, 以防止压力骤减引起再出血。 (5) 术后有效控制血压, 尽可能使血压控制在20/12 k Pa (150/90 mm Hg) 以下。 (6) 术后勿过早或过量使用甘露醇。大量应用甘露醇后, 颅压下降幅度过大, 压迫止血作用下降, 以及血容量扩大, 可诱发再出血[4]。 (7) 注意凝血功能障碍。本组1例血小板明显减少继续出血。一旦发生再出血, 少量者:用冰生理盐水+肾上腺素反复冲洗直至出血停止;中量出血者:保持引流通畅, 采用冰生理盐水+肾上腺素反复冲洗, 必要时逐渐提高冲洗液肾上腺素浓度。也可立止血1 k U注入血肿腔并短时夹管, 继续出血者可重复上述处理, 观察出血情况, 如再出血量过大或继续出血不止者积极开颅手术。

总之,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具有损伤小、定位准、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等优点, 尤其适用于常规开颅手术难以处理的脑深部血肿, 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5]。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686~690

[2]姜勇, 张爱军, 高军, 等.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适应证多因素分析和数学模型的建立[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3, 8 (1) :27~31

[3]李铁山, 韩促岩.脑出血继续出血及影响因素[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 1999, 7 (2) :95~96

[4]李宁, 李爱民, 刘希光.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后再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 12 (8) :474~475

高血压脑出血术 篇5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资料与方法

我科自2004年12月~2007年3月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51~77岁(平均64岁)。

临床表现:本组脑出血25例中,起病后头痛18例,头晕9例,呕吐24例,意识不清8例,体温38.5℃以上6例,一侧瞳孔散大5例,双侧瞳孔缩小3例。

影像学检查:25例均行头部CT检查证实为脑出血,颞叶5例,枕叶3例,额叶4例,壳核13例,出血量根据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量30~103ml。

出血到手术时间:7小时内4例,8小时~1周21例。

治疗方法:采用北京万特福公司YL-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利针,应用CT定位微创清除术,破入脑,患者配合腰穿脑脊液置接[1]

结 果

血肿清除时间:4天5例,7天16例,死亡4例。其中1例死于多脏器衰竭,3例死于脑癌。

治疗神经功能缺陷评论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基本全愈8例,显著进步11例,进步2例,死亡4例。

讨 论

颅内血肿微创术简便可行,应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穿刺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较为理想的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应用液流正压粉碎血肿代替机械性碎吸血肿,其工作区还严格控制在血肿范围内,且可全方位、无盲区、高效能的碎吸血肿、液化血肿,使血肿清除率大大提高,损伤少,避免了脑组织的再损伤和出血,降低颅内感染[2]。手术只需局麻,30分钟即可完成。

把握手术时机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高血压脑出血7~24小时手术最佳,在脑组织受压致缺血、脑水肿进一步发展以前,尽快清除血肿,对于减少死残率,促进脑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但6小时内手术,由于破裂血管闭塞不全,易引起再出血(若6小时内即出现脑疝等急症,则应立即手术以挽救生命)。

手术原则:①血肿量较大(30ml以上)。②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病情进行性加重。③出血部位不限,以血肿浅表者效果好。④出现脑疝前期症状或已有脑疝者,需立即手术治疗[3]

预后判断:①颅内血肿量大于90ml者预后差。②出血部位:原发性或继发性脑室出血形成全脑室铸型,以及颞叶出血预后差,前者可能与血块堵塞脑脊液循环致使颅内压增高有关,后者与易引起颞叶沟回疝有关。③血压过高者预后差,平时血压大于180/120mmHg者,预后较差。血压持续大于200/120mmHg,用降压药疗效不佳者,预后更差。④年龄越轻,脑水肿越重,预后越差。⑤手术前已有脑疝或脑疝前期病患者,预后差。

参考文献

1 刘宗惠,李士月,田增民,等.立体定位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4,10(3):159-161.

2 贾保祥,孙仁泉,顾征,等.穿刺引流及液化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初步报告.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6,22(4):233.

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术式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40例患者, 其中性男22例, 女性18例;年龄39~83岁, 平均54.5岁;发病至手术时间最短3h, 最长5d, 平均12h;出血量最大96m L, 最小20m L, 平均45m L。位于左基底节19例, 右基底节15例, 丘脑4例, 小脑2例, 其中破入一侧脑室8例, 两侧脑室6例, 第三、四脑室铸型2例。GCS评分:13~15分11例, 8~12分13例, 5~7分17例;一侧瞳孔散大6例, 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肢体偏瘫。两组病例随机分配。

1.2 手术及治疗方法

第一组采用颞部或额颞部切口常规开颅, 术中尽量清除大部分血肿, 大部分去除骨瓣, 术后脱水预防感染对症治疗。第二组采用YL-1型一次性微创血肿粉碎穿刺针, 根据CT片进行血肿靶点定位, 单针或双针血肿穿刺+脑室外引流, 术中用稀释的尿激酶 (加生理盐水至200U/100m L) 反复冲洗到流出液较为清亮为止, 术后注入尿激酶 (加生理盐水至20000U/5m L) 夹管4h后畅开引流, 视血肿残留情况反复多次管内注入尿激酶, 留针最短3d, 最长1周, 无1例发生颅内感染。

2 结果

第一组3例死于肺部感染, 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 2例死于应激性溃疡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14例治愈好转, 其中ADL 1级6例, ADL 2级5例, ADL 3级2例, ADL 4级1例。第二组2例死于水肿期脑疝, 1例死于应激性溃疡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1例死于二次出血家属放弃治疗。其中ADL 1级7例, ADL 2级6例, ADL 3级2例, ADL 4级1例。

3 讨论

3.1 微创手术的优点

(1) 无需特殊麻醉, 局麻下能以最快最短的时间 (30min以内) 完成手术操作; (2) 只需根据CT检查血肿定位; (3) 微创性进入脑出血部位, 脑损伤轻; (4) 手术操作简便; (5) 费用低廉。

3.2 选好靶点及术中反复冲洗是清除血肿的关键

与传统的手术清除血肿比较, 微创手术多不能完成一次性清除血肿是其最大弱点, 笔者认为血肿层厚达3cm (血肿量<40m L) 以上者, 靶点室选择在血肿层中心层面稍偏外, 血肿量>60m L采用于血肿上下极内1.5~2cm置两针, 术中等量反复抽吸冲洗, 术后尿激酶灌注引流, 更能有效加速血肿的清除。对于脑室铸型宜采用单针或多针加脑室外引流, 尿激酶溶血是解决脑室梗阻的关键[2]。本组破入脑室的病例共16例, 其中单侧8例, 双侧6例, 第三、四脑室铸型2例;此类患者往往病情进展急剧, 生命体征改变明显, 意识障碍逐渐加重, 如不及时清除脑室积血, 尽快解除脑室循环通路的梗阻, 往往由于脑压急剧升高使病情在较短时间内恶化[3];在脑出血的数小时内, 由于脑脊液的循环作用, 使脑室内的积血处于流体状态, 易于抽出。施行靶点穿刺加脑室外引流, 术中反复冲洗, 尿激酶盐水灌注脑室, 能有效缓解脑室扩张, 降低颅内高压, 有利于加速脑室内积血的溶解与清除。术后第3天在伴有三、四脑室铸型者及时腰穿, 放出脑脊液, 能起到“双向引流”作用, 加速残余积血的清空, 防止梗阻性积水形成。笔者认为, 强调尽早施行手术, 对病情的稳定和预后有积极的作用, 本组死亡4例中均为血肿破入脑室内患者, 其中第三、四脑室铸型死亡1例。

3.3 重视防治并发症

做好术前、术后病情观察, 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组40例中心电图有缺血改变24例, 脑部感染7例, 呕吐咖啡样物10例, 血糖增高27例, 尿素氮增高6例, 血压升高172/120mm Hg以上者31例, 提示高血压脑出血大多数合并有多器官功能障碍, 应尽早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的关键。发热应及时对症处理, 冰帽、冰毯降温是一种有效方法, 必要时应用冬眠疗法, 对降低脑组织氧耗, 减轻脑水肿反应很有益处[4]。意识改变明显者大多数伴有咳嗽反射减弱或呕吐物误吸, 易导致呼吸道感染。改善有效通气量是一种积极措施, 对昏迷时间长, 估计短期不能清醒者, 气管切开应尽早施行;痰液黏稠不易咳出, 雾化吸入对减轻症状有积极作用;控制血压, 尤其是收缩压180mm Hg, 有利于减少再出血的发生;意识障碍较深, 出现频繁呃逆, 是发生胃肠道出血的早期症状, 呕吐物或胃管内抽出的咖啡样液体是胃肠道出血的症状, 提示脑出血后视丘脑下部受损较重, 应尽早处理;早期置胃管观察是一种直观的方法, 对出血明显者, 可应用凝血酶4000U每4~6h经胃管注入, 或云南白药粉交替应用, 同时冰盐水加肾上腺素胃管注入, 出血量多, 色较红有血压改变者, 输入新鲜血液对止血维持血压有积极作用。应用H2受体阻滞剂、奥美拉唑静脉注射对预防及治疗胃出血有明显效果。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起病急, 病情发展迅速, 多数病前有其他脏器病变, 脑出血的发生与发展更加速了这些病变的失代偿过程, 使其治疗更加困难复杂[5]。传统的手术治疗多需在全麻下进行, 且开颅手术时间长, 清除脑内血肿过程又增加了脑的损伤, 使患者术后反应更加严重, 术后病死率增加。相比较微创手术有明显优点, 笔者经40例手术比较, 微创手术病死率略优于传统的手术, 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第一组, 术后生存质量无明显差别, 已有逐渐代替常规手术趋势。

摘要:目的 应用常规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及微创血肿清除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观察两种方法不同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常规方法清除血肿去除大骨瓣减压。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穿刺引流。每组各20例, 各项术前情况随机分配。结果 第一组3例死于肺部感染, 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 2例死于应激性溃疡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14例治愈好转, 其中ADL1级6例, ADL2级5例, ADL3级2例, ADL4级1例。第二组2例死于水肿期脑疝, 1例死于应激性溃疡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1例死于二次出血家属放弃治疗, 其中ADL1级7例, ADL2级6例, ADL3级2例, ADL4级1例。结论 第二组病死率略优于第一组, 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第一组, 术后生存质量相当。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

参考文献

[1]王忠诚, 吴中学, 赵继宗等.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0, 6 (S1) :73.

[2]殷光中, 张智湛.尿激酶脑室内灌注治疗严重脑室出血[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3 (11) :149.

[3]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3.

[4]韩昆, 孟庆海, 张文德等.亚低温治疗在高血压脑出血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4, 20 (4) :279-280.

高血压脑出血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4例高血压病脑出血患者,男性38例,女性17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56岁,平均年龄63.4岁;高血压病史最长30年,最短4年,平均23年;血肿量30~150mL,其中30~49mL24例,50~150mL20例,其中100mL以上5例。根据出血量多少分组,24例出血量在30~49mL为钻孔引流组,入院时轻型3例,中型16例,重型5例。出血量30~49 mL,平均40.6mL。30例出血量在50~150mL位开颅组,入院时轻型4例,中型19例,重型7例。出血量60~150mL,平均95.0 mL。

1.2 手术治疗情况

全部患者均在发病后24h内手术。钻孔引流组:根据CT扫描,在局麻或局麻加强化麻醉下操作,选择血肿中心投影定位,头皮作小切口,行颅骨钻孔,电刀止血后切开硬脑膜,避开脑表面血管用14~16号引流管行血肿穿刺并置管,术后应用尿激酶1万IU灌注。定期复查CT至血肿基本消失拔管。开颅组:在全麻插管下进行,按CT定位血肿位置,从相对安全的非功能区入路,术中常规除去骨瓣,术中尽可能清除血肿,彻底止血。血肿腔内常规放置引流管。病情严重者行气管切开术。

2 结果

2.1 两组生存情况比较

钻孔引流组24例,生存18例,其中轻型7例,中型10例,重型1例;死亡6例,其中轻型1例,中型2例,重型3例;病死率25.0%。开颅组30例,生存23例,其中轻型4例,中型14例,重型5例;死亡7例,其中中型1例,重型2例;病死率23.3%。两组病死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两组不同出血量患者的生存情况

两组不同出血量患者的生存情况,钻孔引流组共发生再出血9例,再出血率37.5%;开颅组共发生再出血8例,再出血率26.7%。两组再出血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病,有着很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2]。出血形成血肿后,不仅产生占位效应直接破坏脑组织,而且会同时造成血肿周边脑组织缺血。及早采取外科手术干预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认同。但是何种外科方法更合适,目前则众说不一[1]。

3.1 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手术前正确掌握适应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需要从患者术前意识状态、血肿大小、出血部位、以及年龄及全身情况综合评估等多个因素综合考虑。本组病例手术适应证选择是: (1) 发病后意识朦胧,并伴有瞳孔散大者; (2) 占位效应明显,出血量幕上>30mL,幕下>10mL者; (3) 壳核、大脑半球皮质下、脑叶浅部和小脑半球较浅部位的出血需考虑手术治疗; (4) 昏迷进行性加深,内科治疗病情未好转和不稳定; (5) 全身状况较差,生命体征不稳定、伴有重要脏器严重疾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差,一般不主张手术治疗。

3.2 手术时机的选择

手术时机的选择,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张延庆等[3]提出在血肿形成6h内手术,但有文献报道6h内手术止血困难以6~24h为最佳时机[4]。从上述两组手术患者术后病情变化情况看,有明显手术适应证者,应及时积极行手术治疗,尽可能彻底止血,抢救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手术时机以发病6~24h为妥。本组研究表明,超早期手术(6h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高。并且术后再出血也是影响病死率的重要因素。

3.3 手术方式的选择

关于手术方法,不能简单地评价哪种手术疗效好,而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目前主要有两类手术方式:一类是直视下的开颅加血肿清除术;一类是钻孔引流术。

开颅手术虽然手术时间长,创伤大,但可在直视下可靠止血,减压充分,血肿清除较彻底,同时可行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症状改善快,对病情严重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对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出血部位不深,血肿大,中线明显移位,昏迷进行性加重,甚至脑疝的患者,则应开颅清除血肿。钻孔引流术创伤小,对脑组织损伤小[5],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操作相对简单,年老体弱患者对手术能耐受[6]。但此手术一般不能一次性彻底清除血肿,减压止血效果不理想,再出血风险相对大。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及病死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686-689.

[2]吴桂贤, 吴兆苏, 何炳林等.我国16省市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J].中华医学杂志, 1994, 74 (5) :281-283.

[3]张延庆, 颜世清, 伦学庆等.重症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8, 14 (4) :237-238.

[4]陈维福, 程远, 马颖.高血脑出血外科治疗术式浅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3, 8 (4) :217-218.

[5]贾争明.早期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5, 5 (2) :169.

高血压脑出血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3年4月本院所收治的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男24例, 女16例, 年龄40~82岁, 平均年龄为61岁。经CT检查证实, 40例脑出血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其中, 脑叶出血8例, 基底节内侧区出血14例, 基底节外侧区出血16例, 小脑出血12例。

1.2 方法

对照组20例患者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 手术后实施综合治疗。观察组20例患者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 首先根据患者的血肿部位让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 以作为穿刺点局部麻醉, 然后采用CT扫描定位, 进而确定穿刺的方向、平面和穿刺针所需长度[1]。以电钻驱动YL-1型穿刺针钻穿颅骨和硬脑膜后, 对钝圆头塑料针芯进行更换, 然后缓慢推入到患者的血肿表层, 将针芯拔除, 引流管与测孔接入, 以此将患者血肿表层的液态部分吸出[2]。此时, 对钝圆头塑料针再次进行更换, 并推至到血肿的中心部位, 缓慢抽取血肿的同时采用肝素生理盐水对血肿部位进行多次清洗, 在血肿清除后将穿刺针拔去, 伤口部位局部缝合包扎[3]。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 (NIHSS) 的标准进行评价, 基本痊愈:患者治疗后神经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效:患者治疗后神经缺损评分减少46%~90%;好转:患者治疗后神经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任何变化, 甚至出现了恶化的情况。总有效率= (基本痊愈+显效+好转) /总例数×100%[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 对照组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 手术时间在90 min左右, 术中出血量为 (287.4±71.3) ml;观察组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手术时间在45 min左右完成, 术中出血量为 (112.3±32.4) ml, 两组相比,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 通过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 对照组20例患者, 基本痊愈2例, 显效8例, 好转3例, 总有效率为65.00%, 观察组20例患者, 基本痊愈6例, 显效10例, 好转2例, 总有效率为90.00%, 两组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两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作为急性脑血管疾病中, 导致人体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一种自发性脑出血, 其病症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高血压伴脑小动脉瘤, 或血压骤升所导致动脉破裂而引起的[5]。临床研究表明, 严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病情的进展上都比较迅速, 并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脑疝、颅内高压, 进而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 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 及时有效的将血肿清除是抢救患者生命和恢复神经功能缺损的关键。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清除中, 从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分析, 这一方法需将全身麻醉, 因此, 对患者所造成的损伤是非常严重的, 同时手术实施的时间还比较长, 术中的危险性和术后患者的适应性都会受到一定限制。在微创技术与临床医学的不断推广中,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被应用到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 同时, 因这一技术所具备的疗效高、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创伤小等多方面的优势, 其逐渐的成为了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在本文对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对照组患者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 经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临床治疗效果相比较, 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不仅能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肿迅速清除, 还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对患者意识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值得在临床中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永, 孙辉, 姚凯华, 等.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00例的疗效分析.重庆医学, 2013, 10 (21) :2534-2536.

[2]周秀荣.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80例疗效观察.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 35 (02) :132-134.

[3]余宇星, 罗飚, 陈唯实, 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导报, 2012, 09 (21) :41-43.

[4]叶路敏.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评价.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01) :72-73.

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篇9

关键词: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ICH) 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 约占脑血管疾病的30%~40%, 其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 随着CT机的普及及治疗方法的不断改善, 手术治疗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院近年来根据患者的病程特点、临床表现、血肿部位和大小、全身情况, 应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取得满意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64例, 均经临床及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 其中男38例, 女26例;年龄40~76岁, 平均58岁;病前有高血压史53例, 伴有糖尿病40例, 冠心病27例。出血部位:内囊区38例, 外囊区24例, 混合区7例, 皮质下6例, 后颅窝5例, 合并脑室出血22例;血肿量25~80mL, 平均48mL。发病至手术时间6h~3d, 平均24h。

1.2 研究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2例。观察组用小骨窗开颅术, 对照组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 5) , 具有可比性。

1.3 手术方法

两组均行气管插管全麻。观察组作纵直切口骨窗直径2.5~3cm, 切开脑皮质约1.5cm, 在显微镜直视下用微型吸引器分块吸出血肿, 以小输出功率电凝活动性出血点;对照组作弧形切口, 骨窗约8cm×8cm, 避开功能区, 切开脑皮质直径2~3cm, 清除血肿, 用电凝及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去除骨瓣。

1.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将所得数据输入电脑建立EXCEL数据库, 用SPSS13.0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定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定性资料比较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观察组手术持续时间为 (2.3±0.7) 小时, 恢复清醒时间为 (3.5±1.2) 小时, GCS评分为 (13.2±1.3) ;对照组分别为 (3.8±1.2) 小时、 (5.5±2.3) 小时和 (10.1±1.2) ,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 恢复清醒快, GCS评分高, 说明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1。

*P<0.05

2.2 预后比较

根据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ADL分级法:I级为完全恢复社会生活;Ⅱ级为部分恢复社会生活或可独立进行家庭生活;Ⅲ级为家庭生活需人帮助, 拄拐可行走;IV级为卧床不起, 但意识清楚;V级为植物生存状态。I~Ⅲ级为恢复良好。两组预后比较没有差别, 见表2。

3 讨论

HICH是神经外科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有55%~65%的出血部位好发在基底节区。患者常有多年的高血压病史, 且多因情绪变化及外部因素刺激而致发病, 发生出血后其主要的病理变化包括血肿的占位效应、局部脑血管痉挛及血肿分解产物产生的一系列继发性损伤。手术清除血肿并解除其造成的原发和继发性损伤无疑是目前临床上治疗HICH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的目的主要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 使受压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 防止和减轻出血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 打破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 骨瓣开颅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经典有效的术式, 具有血肿清除彻底、视野良好、止血容易、减压充分等优点, 但该术式费时、出血多, 对脑组织损伤较大, 术后患者反应更加严重。小骨窗显微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以下优点: (1) 手术迅速, 能快速到达血肿; (2) 皮质切口小:显微镜直视下照明充分, 术野清晰, 在脑皮质切口很小的情况下即可全面清除血肿, 从而快速解除血肿压迫, 利于周围脑组织早期功能恢复; (3) 止血针对性强:在显微镜下止血, 易发现并处理病理血管, 避免对周围血管及正常脑组织盲目电凝, 减少术后再出血、脑梗死的发生; (4) 周围脑组织损伤小:由于切口小, 基本不需牵拉脑组织, 从而最大程度地减轻了对周围脑组织的损害。

总之, 与大骨瓣开颅术相比, 两者虽然预后并无明显差异, 但小骨窗开颅术手术时间短, 患者恢复清醒快, 是目前一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较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顾相海, 云飞飞.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7, 24 (3) :328-329.

高血压脑出血术 篇10

方法 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将符合条件的232例重型高血压性脑出血分为两组: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组(微创组)与内科保守治疗组(保守组),根据疗效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微创组的治愈率(21%)和总有效率(75%)明显高于保守组(3.8%、37.5%),病死率(12.5%)明显低于保守组(46.2%)。结论 微创血肿清除术可明显降低重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死率,改善其预后。

【关键词】重型高血压性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1-0027-02中图分类号:R 743.2文献标识码:A

我院于自2002年1月~2007年6月应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重型高血压性脑出血128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微创组128例中,男94例,女34例,年龄36~76岁,平均62岁,穿刺时间在发病6~24小时107例,24~72小时21例,穿刺针保留时间2~7天。以我院1998年7月~2002年1月进行内科保守治疗的104例重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对照(保守组),其中男73例,女31例,年龄40~74岁,平均60岁。

2.临床表现 微创组:中深度昏迷18例,浅昏迷34例,嗜睡或神志模糊49例,意识清楚27例,轻偏瘫57例,完全瘫痪54例,无偏瘫17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40分之间。保守组:中深度昏迷16例,浅昏迷38例,嗜睡或神志模糊36例,意识清楚14例,轻偏瘫47例,完全瘫痪41例,无偏瘫16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40分之间。

3.头颅CT 微创组:基底节区出血89例,丘脑出血9例,破入脑室39例,脑叶出血30例,脑室出血9例,按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20~30 ml 18例,31~60 ml 63例,>60 ml 47例。保守组:基底节区出血76例,其中壳核68例,丘脑出血8例,25例破入脑室,脑叶出血17例,脑室出血11例,按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20~30 ml 19例,31~60 ml 60例,>60 ml 2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出血部位、出血量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4.治疗方法 微创组: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采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针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技术规范性治疗指南》治疗,术前准备:①血压维持<180/110 mmHg,若高于此值,应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②CT下定位:应用自制定位尺确定穿刺点,用龙胆紫标志选择长度适宜的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穿刺针,如果血肿较大或呈长条形取双针穿刺。常规消毒、铺巾、局麻,穿刺针在电钻驱动下钻透头皮、颅骨硬膜后退去电钻,插入塑料针芯进针至血肿边缘,接引流管,去针芯、盖帽,用5 ml注射器轻抽陈旧血,然后再将针进至血肿中心,再抽血,抽出的血约为血肿量的30%~50%,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冲出液颜色变淡后,于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溶液3 ml(含尿激酶2万U),闭管3~4小时后开放引流,根据排除血肿量及复查CT结果决定重新冲洗次数及引流时间,一般每天冲洗注入尿激酶溶液2~4次,如有少量新鲜出血可将肾上腺素1 mg加入到生理盐水250 ml冲洗。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调控血压,根据颅内压高低适当应用甘露醇。保守组:甘露醇脱水,调控血压,预防并发症,对症及支持治疗。

5.疗效评定 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多18%或死亡[1]。

6.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

微创组治愈率、总有效率高于保守组(χ2分别为14.744和33.166,P<0.01),而病死率明显低于保守组(χ2=32.532,P<0.01),见表1。

讨论

重型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2002年1月以前,我院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很高,其死亡原因多由于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受压,水肿明显,血肿较大引起颅内压增高,使脑组织和脑室移位变形,形成脑疝。脑疝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直接原因[2]。本文保守组死亡的48例中有33例直接死于脑疝,15例死于肺部感染、上消化作者简介:谢桂根(1973-),男,湖南省耒阳市人,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医学学士。道大出血、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微创组死亡的16例中2例死于严重心律失常和心衰,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5例死于肺部感染,8例死于再出血。因此,对颅内较大血肿的患者应尽量清除血肿,减轻脑水肿,解除占位效应,故防止脑疝是抢救患者生命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本微创组应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颅内血肿可在短时间内完成部分或大部分血肿清除,减轻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使被挤压的脑组织及时复位,改善局部循环,减轻脑水肿及脑缺氧,有效地保护了神经功能,避免了脑疝的发生。因此,微创组总有效率和神经功能恢复均明显高于保守组,病死率显著低于保守组。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所需设备不多,有CT的医院均可开展,是目前治疗重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一种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2]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5-150.

(收稿日期:2007-10-15 编辑:潘明志)

高血压脑出血术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58例, 为该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意识障碍, 偏瘫、失语及肢体麻木等神经功能障碍。经头颅CT、MRI等确诊为脑出血, 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度的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4]。格拉斯哥 (GCS) 评分≥6分。根据患者的出血量分为A组与B组, 每组各29例, 出血量<50 m L纳入A组, 出血量≥50 m L纳入B组。A组29例患者采用钻孔引流术, 出血为30~48 m L, 平均出血量为 (40.2±4.7) m L, 年龄58~84岁, 平均年龄 (69.7±6.9) 岁, 男18例, 女11例。病史5~21年。B组29例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 出血为50~150 m L, 平均出血量为 (98.1±26.7) m L, 年龄60~85岁, 平均年龄 (70.4±6.2) 岁, 男19例, 女10例。病史4~20年。两组患者年龄、病史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A组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根据术前CT检查提示的血肿腔部位, 以血肿最大层面与头皮距离最近处做为穿刺靶点, 尽量避开功能区及重要神经、血管。局麻下行颅骨钻孔, 用穿刺针穿刺血肿, 进入血肿腔中心后拔除针芯。然后用注射器抽吸血肿, 术后常规留置引流管, 由引流管向血肿腔注入尿激酶, 1~2次/d, 1万~2万U/次。术后复查头颅CT, 血肿清除率达80%~90%后拔除引流管。

B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气管插管全麻后, 做患侧颞部马蹄形切口, 常规开颅。于非功能区切开脑组织, 分开脑白质深入血肿腔。然后在可控吸引器下清除脑内血肿, 术后血肿残腔放置引流管, 引流24~48 h后拔除。

1.3 疗效观察

观察2组的疗效、血肿清除及术后半年随访情况, 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ADL) 评价生活质量改善情况[5]。

1.4 统计方法

所有临床数据均录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组与B组血肿清除率

两组血肿清除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治疗后ADL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 (P<0.05) , 但A、B两组治疗后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为临床常见病之一, 危害程度高, 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患者小动脉管壁出现玻璃样或纤维变性、局灶性出血等病理改变, 血管壁强度减弱。在情绪激动, 过度劳累等条件下血压剧烈升高, 最终导致病变的脑血管发生破裂出血[6,7,8]。多见于豆纹动脉, 其次为丘脑穿通动脉, 丘脑膝状动脉、脉络丛后内动脉等。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 各种手术治疗方式均有其适应症及优劣势。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为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该组根据患者术前意识情况, 血肿大小, 出血部位、年龄、全身情况等综合评估。对于出血量多的患者, 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可有效清除血肿, 降低颅内压, 从而减少死亡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于年龄较大, 机体抵抗力低下, 应激能力差的患者, 给予钻孔引流术可显著减少对脑组织的影响,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对于合适的手术时机选择, 目前临床尚未达成统一意见。部分学者主张在血肿形成6 h内手术, 部分学者认为在血肿形成6h内手术止血困难而应选择血肿形成6~24 h之间。该组在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后, 在有明确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 及早给予手术治疗, 利于彻底止血及抢救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该研究所采用的两种术式各自有其优缺点, 开颅手术可在直视下止血, 术中减压充分, 血肿清除彻底, 可同时行去骨瓣减压。对病情严重的患者抢救成功率较高, 适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出血部位浅、血肿较大, 中线移位明显, 昏迷呈进行性加重的患者。钻孔引流术对患者创伤小, 手术操作简单, 更易于被年老体弱的老年患者接受。但该术式无法一次彻底清除血肿, 减压止血效果也不理想, 发生再出血风险也相对较大。A组、B组血肿清除率≥80%以上比例均为93.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后ADL评分 (90.5±5.1) 、 (91.2±5.2) 显著优于治疗前 (55.3±4.2) 、 (55.9±4.3) , 但A组、B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两种治疗方法临床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李泽等[13]比较了钻孔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两种手术方法总体上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对出血量低于50 m L的患者而言, 开颅血肿清除术远期疗效较钻孔穿刺血肿引流术好。提示按病情分级, 结合出血量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可提高疗效, 降低病死率、致残率, 与该研究研究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 根据患者病情、血肿大小、部位等综合情况, 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 选择开颅血肿清除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获得良好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Lin B, Yang H, Cui M, et al.Surgicel application in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urgery contributed to giant-cell granuloma in a patient with hypertension: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World J Surg Oncol, 2014 (12) :101.

[2]张文德, 吴勤奋, 郭怀荣, 等.钻孔引流与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3, 2 (2) :163-164.

[3]Ohtani S, Shimizu K, Asari M, et al.Brain stem hemorrhage due to 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the autopsy of a patient with Alzheimer&apos;s disease at a young age[J].Leg Med Tokyo, 2014, 16 (2) :98-101.

[4]罗伟, 谭必统, 刘亚坤.钻孔引流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J].广西医学, 2013, 35 (5) :662-663.

[5]梁照平.钻孔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30) :259-260.

[6]Wei P, You C, Jin H, 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IL-1beta levels and cerebral edema extent in a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rat model[J].Neurol Res, 2014, 36 (2) :170-5.

[7]张永兵.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9) :70-71.

[8]Sheth SA, Hausrath D, Numis AL, et al.Intraoperative rerupture during surgical treatment of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s not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vasospasm[J].J Neurosurg, 2014, 120 (2) :409-14.

上一篇:快乐学习儿童诗下一篇:中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