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高血压脑出血

2024-08-20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共11篇)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 篇1

在老年人中, 高血压脑出血是比较高发的疾病[1]。高血压脑出血发病较快, 一旦病发病情较为严重, 所以治疗过程中所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探讨, 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 (40) 与护理组 (40) , 其中有36例女性患者, 44例男性患者, 患者的年龄在40~74岁, 平均为 (56.23±3.24) 岁。将其他原因所造成的脑出血以及外伤所导致的脑出血排除。将两组患者性别以及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 P>0.05, 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 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2]。①心理护理。患者在康复的过程中, 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行动, 一些患者还会出现失语的症状, 这时患者会出现烦躁、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 针对患者的情绪变化做适当的心理疏导。同时医护人员要多关心与指导患者, 对患者进行心理与精神方面的支持与鼓励, 这就需要医护人员要全面的了解患者的病情, 所有护理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 多对患者进行心理方面的指导。②体位护理。将偏瘫肢放置到相对应的功能位置上, 护理人员对于肢体的摆放要仔细认真, 这样能有效的防止关节畸形的发生。除此之外, 在变动体位的过程中保持正确的姿势是重要的护理内容。在所有的体位中, 侧卧位不仅是主要的体位,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体位, 对于患者神经知觉的恢复侧卧位能起到较好的刺激作用。通过不同工具的使用, 在不同的体位状况下, 更好的对患者的肢体进行固定。③肢体功能锻炼, 对于患者的功能锻炼, 特别是患者的瘫痪肢体, 护理人员要做好指导工作。早期患者在病床上, 可以进行伸腿、抬腿以及握拳的简单练习, 患者可以尝试进行物品的抓取动作, 同时患者可以尝试做下床活动的练习, 在这个过程中, 护理人员一定要高度注意患者的安全, 在安全的前提下, 逐渐的进行练习, 在患者身体各项技能提升的同时, 使心理方面的依赖感得以降低。④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介绍高血压脑出血的出血部位、对身体所造成的危害以及发生高血压脑出血的原因。通过对指导, 患者可以更加了解自身的病情, 同时也有助于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发生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原因就是高血压同动脉之间逐渐的产生硬化, 这一症状的出现会导致致残概率的提升, 使患者在运动方面出现严重的障碍, 大概有40%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都会出现残疾。

1.3 评定标准:

患者的自理能力应用自理能力评定量表进行评定, 126分为最高分, 18分为最少, 患者的评分越高, 也就说明患者的自理能力越好。患者生活质量应用生活质量指数进行评定, 10分为最高分, 患者的评分越高, 也就说明生活质量也就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使用SPSS 15.0软件, 采取χ2检验, P<0.05,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自理能力评定量表以及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方面, 护理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自理能力评定量表以及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对比见表1。

3 讨论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来说, 神经功能一旦出现损伤, 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发生偏瘫患肢的恢复是脑组织与血管病变的恢复过程, 同时也是重新塑造中枢神经系统的过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恢复肢体功能的过程中, 会最大限度的发挥患者中枢神经重组功能, 重组以后会使有关的感官敏感性得到提高, 通过对大脑的刺激, 进而完成大脑的重塑, 使得大脑原来已经失去一些功能得到恢复[3,4]。造成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原因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患者在临床上一般会表现出壳核、基底节区出血, 脑桥出血以及小脑出血。提早诊断对于该病症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诊断方法以CT平扫为主。

相关研究表明,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护理干预, 不仅能恢复患者的功能, 同时也能减轻患者的压力, 通过与患者的沟通, 为患者提供热忱的服务, 这样患者在心理情绪方面会得到稳定, 加快病情的恢复, 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发生残疾的概率。有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采取常规护理的患者, 虽然也有所恢复, 但是与护理组相比较, 不管是在心理方面, 还是在肢体功能的恢复上, 其护理效果均不如护理组。所以, 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以及自理能力的提升, 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本研究中可以看出观察组的自理能力评定量以及生活质量指数较对照组而言更优,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从研究结果中就能够体现护理干预对于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综上, 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让患者术后恢复水平得到提升,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术后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从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 (40例) 与护理组 (40例) ,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护理组采取护理干预, 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在自理能力评定量表以及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方面, 护理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护理干预, 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护理干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护理

参考文献

[1]曾锦霞, 黄凤珍.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 2010, 12 (21) :1133-1135.

[2]耿丽贞.150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9 (16) :1144-1146.

[3]陈士平, 向钦华.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23 (14) :1177-1179.

[4]姚欣, 卢小红.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34 (13) :1176-1178.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 篇2

1994~2004年行胰腺、胰周坏死组织消除引流术治疗的SAP115例中,术后腹腔大出血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24~58岁。出血共23例,时间为术后2 h~2个月,16例发生在术后5~20 d,死亡8例。临床表现为伤口或引流管有鲜红色的血液流出,并有失血性休克表现。所有患者均排除消化道内出血。在23例的出血中,胰腺及周边小血管破裂7例,胰床渗血9例,腹膜后出血1例,横结肠系膜血管破裂1例,横结肠壁小血管破裂1例,脾动脉分支假性动脉瘤破裂l例,出血部位不详3例。以胰床广泛渗血和胰腺小血管破裂出血最多,占65.22%。止血方式和结果见表1。4例压迫未能止血中的3例在直视下缝扎血止。腹腔出血患者的术中病理发现分别为:胰腺局灶坏死型1例,胰腺局灶坏死型伴胰周脓肿5例,全胰广泛坏死型6例,全胰广泛坏死伴胰周脓肿1例。

2.1出血的原因及部位

腹腔出血前的局部病理表现主要是胰腺局灶坏死伴胰周脓肿和全胰广泛坏死。这提示胰酶消化所致组织坏死及继发的感染侵蚀血管是造成出血的重要原因。手术的干扰也可能是出血的原因之一,本组中术后2 h发生的出血即可能与手术时过度清除胰腺尚未脱落的坏死组织有关。在此基础上,术后病灶处残余感染及坏死组织脱落、反复的坏死组织清除和引流管的压迫同样是导致出血的原因,从时间上看,近70%的出血发生在术后5~20 d。SAP时组织坏死和感染的广泛性决定了腹腔出血部位的多样性,与文献报道比较本组中无大血管如门静脉破裂,而以胰腺小血管破裂和胰床广泛渗血居多。较大的血管及其分支破裂出血,虽相对较少发生,但出血来势凶猛并可反复发生,需要及时作出准确的诊断和处理。

2.2 腹腔出血对SAP患者预后的影响

本组11例患者在出血前就有不同器官的功能障碍,因此出血将不可避免地加剧病情的发展,使患者的预后更为严重。纠正失血性休克所需的输血量能较为精确地反应出血量的大小。8例死亡患者的平均输血量为1 728.57~417.40 ml/次,比存活患者的687.00~172.62 ml/次明显为多。这提示失血越多,失血性休克的发生越快,程度越重,对那些已存在或有潜在损伤器官的影响也越大,表现为出血后肺、肝、肾、脑及消化道等多脏器的功能衰竭。

2.3 SAP术后腹腔出血的诊断及处理

SAP术后腹腔均放置引流管,所以一旦发生出血较易诊断。但伴有消化道瘘,尤其是胃、十二指肠瘘患者发生的消化道出血,血液会流入腹腔并经引流管流出,引起误诊。另一种情况是腹腔出血的同时伴消化道出血。这两种情况在腹部切口敞开的患者通过仔细的观察大部分能明确诊断,患者呕血或鲜红色便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感染的相关因素,也有个别患者的腹腔内出血可通过瘘口流入消化道,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确定出血的部位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有指导意义。在开放的伤口通过仔细的探查多可明确,但出血部位隐蔽、深部或伤口已大部愈合的出血判断起来仍较困难,必要时可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呼吸机支持呼吸时)下床旁扩大伤口探查。但有时虽经剖腹探查仍有可能找不到出血点,因此对一些诊断困难的患者,在作好补充血容量等初步处理的同时,紧急行血管造影多可明确诊断,并有可能进行血管栓塞止血。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 篇3

关键词 脑出血 鼻饲 护理措施 预后

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伴有脑水肿、颅内高压的重症脑出血鼻饲患者56例,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46~82岁,大脑半球出血44例,小脑出血10例,脑干出血2例,既往有高血压36例,本组病例均经颅脑CT确诊。

观察要点: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重症脑出血患者在最初发病的几个小时内,病情变化大,3天内是脑水肿高峰期的开始,应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是否烦躁不安,能否与人交流观察1次/小时,尤其是瞳孔的大小及反射、血压、呼吸等的动态观察等,如果患者从意识清转为意识不清,烦躁不安可提示表情加重,如有脑疝形成,可出现两侧瞳孔不等大、呼吸有时快或变慢多提示脑干呼吸中枢受压,预示病情危重;血压过高也提示出血加重;血压过低提示血容量不足及休克;体温持续39~40℃,说明有中枢性高热的发生。②密切病情程度是否加重:56例脑出血重症患者均有脑水肿及颅内高压,从脑出血开始都有颅内高压的不同表现,如: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嗜睡、昏睡及昏迷,第3天开始为脑水肿高峰期开始,持续3~5天。绝大多数属于急性或亚急性颅内高压[1],若患者上述症状及体征加重等症状,说明患者颅内高压加重的表现。③观察是否有急性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生:56例脑出血患者有16例出现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胃管中有咖啡色胃内容物流出,提示急性应激性胃黏膜病变发生。④观察吸入性及坠积性肺炎、压疮:脑出血重症患者吸入性及坠积性肺炎、压疮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并发症,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呕吐,如有呕吐应尽量侧卧位,及时吸痰,按时翻身拍背,减少发生坠积性肺炎及压疮的机会,定时查看患者的皮肤完整性,并增加营养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护理方法:①卧床:脑出血重症患者急性期由于病情不稳定,如果活动容易加重出血使病情加重,所以,应绝对卧床休息,并且做好防护以避免坠床造成第2次伤害,由于患者大多有颅内压增高应头高足低(抬高床头20~30cm),以利于减低颅内压。脑出血很多患者有呕吐症状,并且痰液不能自行咳出,容易误吸,因此,患者多以侧卧位为主以防痰液及呕吐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吸入性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昏迷患者保持侧卧位。②营养支持: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应早期鼻饲干预,以保证患者能量及液体供应,保证有效血容量、有利于急性脑出血的血压管理,从而减少误吸,有效地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并可以减少输液量使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下降。昏迷患者或会厌麻痹者应选择早期鼻饲饮食,一般于发病24小时后留置胃管[2],鼻饲后应按照营养师的要求给予患者适量的饮食。③头部冰帽及物理降温措施,对于脑出血重症患者应持续冰帽以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对脑细胞有积极的保护作用,有利于减轻颅内压及提高治愈率,另外,还能预防癫痫的发生,对于持续高热的患者应积极的物理降温包括持续24小时头部冰帽、大血管处冰敷,或采取冰枕、头部置冰袋等方法。④配合医师治疗颅内高压,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由于重症脑出血患者颅内高压多在72小时达高峰,应遵医嘱及时足量用脱水药物治疗,由于脑出血患者年龄大,多数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及糖尿病,所以注意患者的心率及精神状态,及时发现患者心力衰竭的症状提供给医师,以便及时更改医嘱。要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脑出血患者严格掌控患者的入水量,没有丢水的情况下做到(尿量+500ml液体),以防加重脑水肿,严格按照饥渴疗法控制液体量。监测血压、电解质、渗透压及心肾功能,控制输液速度,防止药物外渗,引起皮下组织坏死。⑤一般护理与早期康复:脑出血重症患者都应使用三马气垫,以防压疮的发生,最好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怕导尿引起泌尿系感染)尽早保留导尿,对预防压疮有积极的意义。早期配合康复师做好早期康复的工作,按时给患者做被动的肢体运动以防关节挛缩,提高患者肢体残留功能。⑥加强疾病知识的宣教:患者突发脑出血,给患者带来极大地痛苦和超常的心理压力,同时也给亲人带来强烈的心理打擊,应及时给患者及家属心理疏导安慰,指导患者保持镇静,避免情绪激动引起血压再次升高,导致血管破裂,再次出血。应鼓励患者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疾病知识的宣教,使其掌握康复知识,对疾病有正确地认识,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早日康复。⑦血压管理:脑出血后患者的血压多数增高,对大脑有保护作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对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及降低需要管理并积极查找影响因素(例如是否有尿潴留导致患者烦躁引起血压增高),不能无原则的降压。Morfis等研究显示[4],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入院时血压往往增高,但在1周左右大部分患者的血压能够自然回降至正常范围。除非血压>190~110mmHg才需要干预,所以要克服护士、患者及家属对高血压的恐惧心理,在测血压时发现血压很高,尽量不要在现场告诉患者,避免患者紧张血压更高。

结 果

56例脑出血重症患者中,基本痊愈6例,显著好转12例,好转25例,死亡13例(病死率23.2%),其好转以上出院43例(76.7%)。

讨 论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重症脑出血患者早期常出现营养状况恶化,而营养状况恶化与病情加重的程度呈明显正相关,因此,目前认为对重症脑出血患者,在经过早期的急救后,一旦生命体征稳定,应及早给予营养治疗,早期鼻饲干预能够保证患者能量及液体供应,保证有效血容量、有利于急性脑梗死的血压管理,从而减少误吸,有效地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并可以减少输液量使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下降,本组56例脑出血重症患者中,经过给予合理的侧卧体位,头部冰帽及物理降温措施以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早期配合康复师做好早期康复的工作,按时给患者做被动的肢体运动以防关节挛缩,提高患者肢体残留功能。加强疾病知识的宣教提高对疾病有正确地认识,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正确血压管理措施,严格按照饥渴疗法控制液体量,基本痊愈6例,显著好转12例,好转25例,死亡13例(病死率23.2%),其好转以上出院43例(76.7%),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雷艳,代莉,项安凤,等.脑出血颅内高压病人的重症监护[J].护理学杂志,2003,18(8):586-587.

2 杨志峰.重症脑出血鼻饲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3,18(9):690.

3 林璐,杜秀民,刘飒,等.早期鼻饲对急性脑梗死的血压管理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0,4:697-698.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 篇4

关键词:重症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

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 笔者对4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病情危重情况均采用大骨瓣开颅减压清除血肿, 破入脑室者则加行脑室外引流术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效果较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2例, 男28例, 女14例, 年龄40~75岁, 均有明显高血压病史, 病史5~35年。

1.2 临床表现

术前GCS评分:3~8分38例, 9~12分4例, 入院时浅、中度昏迷29例, 深昏迷13例。BP180~220/110~120mmHg, 一侧瞳孔散大20例, 双侧瞳孔散大12例, 肢体偏瘫42例。

1.3 影像学检查

丘脑出血8例, 核壳出血19例, 尾状核出血15例, 破入脑室12例。血肿量60~100mL, 平均68mL。

1.4 手术时间与方法

脑出血至手术时间:6h内29例, 6~12h内10例, 12~24h内3例。方法:根据病人入院时的临床表现、血肿的部位及出血量综合判定。42例患者血肿部位较深, 血肿量60~100mL, 病情较重, 均则采用大骨瓣开颅减压清除血肿, 12例破入脑室者则加行脑室外引流术。

2 结果

42例在手术1~6个月内评定疗效。痊愈12例, 致残18例, 死亡12例, 病死率28.6%。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出现以前的内科治疗病死率一般为50%~60%[1]。随着医学的发展,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预后明显改善, 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笔者通过42例重症病人的救治, 体会是;抓住手术时机、术中尽可能清除血肿、做好术后处理, 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成功的关键。

3.1 及时抓住手术时机

笔者体会: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 尽早手术, 在发病6h内清除血肿, 减轻压迫, 使处于半暗带的神经细胞能够恢复有效保护残存的神经功能。多数学者认为高血压脑出血宜早期手术治疗, 尤其是超早期手术治疗[2]才能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本组病例29例超早期手术, 12例早期手术, 病死率降低。手术时机还有不同看法, 有学者认为:如病情稳定, 手术时机应选择在12~48h以后[3], 陈恒年[4]则认为, 超早期手术组脑功能恢复则明显优于早期或延期手术组。实验证明:高血压脑出血7h后由于血肿急性挤压及血液分解产物对周围组织损害, 使周围脑组织发生缺血、水肿、海绵样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 因此超早期手术有利于减轻这些继发性损害。

3.2 选择良好的手术方式

本组42例均于术后3~5d复查CT, 血肿清除率95%以上, 病死率28.6%。对于脑深部出血、出血量较大、脑水肿严重、有脑疝形成者, 适用于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尽可能减少术后血肿残余量以减少血肿压迫脑组织而诱发产生的内皮素 (ET) 的量, 因ET是血管内皮在严重缺血、缺氧状态下产生的内源性致伤因子。除其本身的缩血管作用外, 还能引起其他炎性物质的产生如NO等, 造成血管结构细胞形态学的损伤性改变, 加重脑出血的伤害[5]。对于血肿破入脑室者, 宜加用脑室外引流, 可以减轻脑血管痉挛程度, 并避免脑室系统阻塞而引起脑积水的发生。

3.3 做好术后处理

术后处理要注重以下几点:保持良好的气道和呼吸道管理, 防止呼吸功能不全和衰竭, 尽早行气管切开和呼吸机辅助呼吸;严格控制血压, 为防止术后再出血的关键;早期进行脑血管痉挛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预防和早期处理消化道、肺部、泌尿系、心脏等并发症;及时治疗伴随疾病;术后营养支持治疗, 尽早鼻饲流质, 恢复消化道生理功能。

参考文献

[1]阎洪法, 龚惠云, 左鸿, 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内科治疗效果对比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4:153.

[2]刘江萍, 陈榕建.微创超早期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 6:348.

[3]赵德刚, 康建军, 赵彪.血肿穿刺抽吸术治疗危重型高血压脑出血[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8, 14:252.

[4]陈恒年, 王绍鹏, 王振金.超早期脑出血血肿碎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3, 9:38.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 篇5

关键词 微创术 脑室出血 多通道 脑室内血肿 脑室高密度影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48

重症脑室出血铸型患者采用多通道脑室引流术是抢救生命快速控制颅压[1],防止血肿高峰的最有效手段,同时,可以有效防止脑积水的发生,脑疝的发生,缩短病程,快速清除脑室内积血,目前,国内脑室出血引流术主要有软通道和硬通道及腹腔分流等方法,而我科目前采用的软通道治疗的方法。我们在治疗中发现,虽然脑室出血都是脑室高密度影,但出血量各不相同,采用的治疗方法不一样,治疗结果也不一样。目前,对于重症出血,我们已经采用多通道治疗,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2010年8月收治脑室出血患者60余例,根据病情及家属的意见划分为3组病例[2],第1组是轻型或单通道治疗的病例,第2组是双通道或者是多通道治疗的病例,第3组是重症保守治疗的病例。①病例入选标准是双侧脑室有血状态,CT可见双侧脑室为完全高密度影,CT值60HU以上。通过CT值的水平扫描和冠状扫描,确定发现脑室的血肿为均匀一致的血性,年龄40~70岁,均伴有高血压病史。②患者的症状均有呕吐、血压增高,二便失禁,患者发病均6小时以内,部分病例可见脑室有增大,部分病例还可有呕吐咖啡样物、意识障碍及轻度糖尿病。

临床及影像学评价:头部CT见脑室充满高密度影,水平及冠扫均见均匀一致的高密度影像,患者一般状态不好,所有入选病历均为6小时以内的病例[3],均为自发性脑出血,其危险因素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部分病历有腔隙性脑梗死。

手术方法:主要采用软通道的定向方法,选择双侧脑室,同时置管,或双侧脑室[4]、额角同时置管,一部分病例枕角置管[5],形成三通道引流,靶点的选择为行规的方法。

分组对照,见表1。

结 果

好转情况:轻型组通过保守治疗,或单侧引流治疗,病情可逐渐好转,但是病程大约3周。微创引流组经过引流,病情逐步好转,但病程多在4周以上,病后可以致残,并发症多,感染应急性溃疡多,在年龄大的人群中,心衰发作也时有发生,褥疮2例,50%以上病例有静脉系统血栓发生。保守组有90%以上病例死亡,少量存活病例也多有致残、痴呆、缄默、卧床等形势生存,水电解质失调、感染、静脉系统血栓、心衰、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广泛存在。

随访:轻型组有95%的病例能恢复并达到生活自理,重症引流组有40%的病例能恢复到生活自理[6],意外其他原因死亡2人,语言不恢复50%,重症保守组[7],只有2例卧床存活患者,其余全部死亡。

讨 论

脑出血手术与否应根据其出血量及CT影像的CT值来确定,脑室的血性脑脊液CT下虽然是完全的高密度影,但脑室内并未汇集大量血肿,可以不选择手术,包括脑室轻度增大的患者,随着保守治疗的继续,可以恢复正常,脑室内是否为重症积血,要通过CT值和临床症状共同判断,尤其是那些没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头疼及呕吐不是剧烈的患者,都可以选择保守观察治疗,其阅片和诊断宗旨就是要判断脑室内是血性脑脊液、高凝状态的血肿堆积造成的铸型还是混合存在。

对于脑室血肿密度很大,血肿成大块堆积明显的患者,自行液化差,药物治疗不可能使血肿吸收,甚至单管引流亦不能使血肿完全引出,而患者短时间内又有生命危险,必须采用多通道引流的技术,才能使血肿流出,才能使室间孔及导水管逐渐地化开,使脑脊液循环逐渐建立起来,脑组织不至于因为梗阻而肿胀或脑室扩大[8],导致患者死亡。

手术引流微创引流不畅的病例或血肿下移到枕角,应该及早行枕角交替引流。

通过本组患者的微创术治疗,使我们认识到脑室出血血肿的积聚与脑室血性脑脊液的不同状态关系,正确地采取治疗方法,避免可以不手术的病例选用了手术的方法,恰当地把握引流时机,丰富了治疗方法,提高了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徐雄鹰,沈杰,陈霄峰,郏淑珍,蔡美琴.丘脑大出血继发脑室出血应用微创术治疗的探讨.浙江临床医学,2004,6(1):7-9.

2 刘春凤.微创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25例护理体会.山东医药,2004,44(17):30.

3 丁萌,王紅娟.早期微创术立体定向救治高血压脑出血的体会.河北医学,2004,1.

4 吴近森,邓应茵.双侧脑室内持续冲洗引流治疗脑室内大量积血.浙江医学,1998,2.

5 姜哲三,付胜奇,毛兴爱.微创侧脑室引流术配合腰椎穿刺术治疗早期重型脑室出血43例临床分析.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12.

6 米雄,罗福昌.微创脑室及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出血29例分析.重庆医学,2005,4.

7 周荣根,吾太华,戴伟民,揭园庆,余国峰,范晓峰.丘脑及脑室自发性出血微创清除术治疗分析.浙江临床医学,2008,10(1):93.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其中男42例, 女38例;年龄45~84岁, 平均年龄 (69.5±2.3) 岁;出血量35~83ml, 平均 (52.6±8.5) ml。所有患者均符合2002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 并经过颅脑CT确诊。在患者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的情况下, 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出血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1.2 方法

观察组均在发病6h内就诊并接受手术减压治疗, 对照组均在入院1~3d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主要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具体操作如下。

1.2.1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根据颅脑CT检查确定血肿病灶部位及穿刺点, 应用适度长度的YL-1型针钻一体穿刺针, 在血肿中心处, 并避免重要脑功能区及较大的血管, 应用手枪式电钻, 将颅骨、硬脑膜钻透, 待拔出钻头套入针芯后, 将穿刺针固定于血肿中心, 连接侧管抽吸血肿, 尽量将血肿吸净, 并用生理盐水加以冲洗, 若仍有新鲜血液流出应立即停止冲洗, 并积极给予止血处理。术毕置开放引流管3~4h, 当血肿清除超过90%方可拔针。

1.2.2 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术者根据颅脑CT检查确定血肿病灶部位, 定位后作相应马蹄形切口, 只需达到满足清除血肿即可, 不可过多切开, 于颞上回或颞中回前中部入路直达血肿腔后直视下清除血肿, 并夹闭出血的分支血管进行止血, 必要时行骨瓣减压、血肿腔引流, 做到充分减压。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近期疗效、术后6个月存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定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采用日常生活 (ADL) 分级:Ⅰ级为完全恢复日常生活;Ⅱ级为恢复部分机体功能或可独立生活, 无需别人帮助;Ⅲ级为可简单日常生活, 需要别人帮助;Ⅳ级为出院后一直卧床, 但意识清醒;Ⅴ级为出院后一直卧床且意识障碍或处于植物生存状态 (Ⅰ~Ⅲ级为预后良好, Ⅳ~Ⅴ级为预后效果差) 。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或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近期疗效观察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存活率分别为85%和75%, 死亡率分别15%和25%, 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χ2=3.54, P>0.05) 。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存活患者术后ADL分级比较

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94.1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存活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存活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MODS、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详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重度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危症之一, 手术治疗能有效降低致残、致死率。重度高血压脑出血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即血肿形成、血肿扩大、出血后水肿。临床实验研究表明, 通常该症在发病20~30min内就会形成血肿, 大部分患者通常在出血2~3h便不再继续出血, 然而因急性血肿对脑组织占位挤压的刺激, 常造成血液循环和代谢障碍, 进而损伤脑屏障, 致使血肿病灶周围脑组织变性、出血, 甚至出现坏死, 期间出现的血管周围性出血、颅内压增高、脑水肿等并发症常使脑损伤加重, 而脑损伤是不可逆的, 尤其在该症发病6~7h后更加明显[2]。

重度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应积极有效地降低颅内压, 减少一系列继发性病理改变, 预防脑疝发生, 减轻脑损伤, 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改善预后质量。国外相关文献报道, 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尽可能在发病6h内实施超早期手术治疗[3]。临床研究发现, 在重度高血压脑出血发病6h内手术清除血肿, 可有效解除脑组织受压状态, 使血肿压迫损伤降低到最低程度, 预防因脑出血后产生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改变, 最大限度地恢复受压神经, 以利于提高预后质量[4]。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存活率分别为85%和75%;观察组存活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果提示, 超早期手术治疗对抢救患者生命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同时, 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效果较好。

为避免对脑组织及神经造成不可逆损伤, 只要有手术指征即可早期手术治疗, 本文大多数患者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对出血量大、占位效应明显, 有脑疝倾向或已形成脑疝者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肺部感染、MODS、应激性溃疡等, 术后并发症易再次引起出血而影响手术效果[5]。本文结果提示, 行超早期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延期手术治疗的对照组。结果提示, 超早期手术治疗可降低术后并发症, 有利于患者康复, 减少再次出血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 超早期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质量显著, 且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 对保障手术疗效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探究超早期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给予超早期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存活率分别为85%和75%;观察组存活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94.1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结论:超早期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质量显著, 且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 对保障手术疗效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超早期,手术,高血压脑出血

参考文献

[1]刘桂彪, 黄河清, 陈家康.超早期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新医学, 2010, 11 (9) :185-187.

[2]张克利.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微创手术治疗42例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 10 (8) :263-265.

[3]蔡宝江, 史天舒, 张军, 等.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回顾性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1, 2 (8) :130-132.

[4]岳玉成.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26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10 (11) :152-154.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后均经CT或MRI确诊, 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 也未发现其他影响营养与代谢的内分泌疾病。其中, 男33例, 女27例;年龄最小42岁, 最大79岁, 平均年龄 (63.2±2.5) 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lasgow coma scale, GCS) 为4~8分;出血部位:基底节出血34例, 脑干出血21例, 小脑出血5例;手术治疗46例, 保守治疗14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30例, 2组间性别、年龄、GCS评分、出血部位、治疗方式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在相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对照组给予鼻饲营养支持, 以流质饮食为主, 如牛奶、豆浆、米汤等, 通常在出血后6 d~7 d后开始鼻饲。观察组则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一般在出血后3 d~5 d内进行, 选用的营养剂是华瑞制药公司生产的瑞先, 每500 m L中含有蛋白质28 g、脂肪29 g、糖类94 g、能量3 183 k J。第1天使用全量的1/4, 第2天增至全量的一半, 第3天给予全量, 即104.6 k J/ (kg·d) , 2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 Stroke Scale, NIHSS) 对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同时, 观察血红蛋白 (Hb) 、血清白蛋白 (ALB) 、肌酐 (Cr) 、氮平衡等营养指标[2];并对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IHSS评分比较

入院时2组患者NIHSS评分基本一致, 对照组为 (26.67±5.86) 分, 观察组为 (27.32±6.34) 分 (t=0.568, P>0.05) 。2周后, 对照组为 (22.73±5.37) 分, 观察组为 (15.46±5.42) 分。可见,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下降明显, 远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7.412, P<0.05) 。

2.2 营养指标与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

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Hb、ALB、氮平衡均比对照组高 (P<0.05) ;2组患者Cr均在治疗后降低,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见表1、表2) 。对比肺部感染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6.67% (2/30) , 对照组23.33% (7/30) , 存在统计学差异 (χ2=5.645, P<0.05) 。

3 讨论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创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又称为自发性脑出血, 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重症脑出血患者常常由于出血量过多, 脑损伤严重, 进而造成全身性代谢失调, 同时, 脑细胞生成三磷酸腺苷 (ATP) 数量也会迅速减少, 进而引发脑功能衰竭[3]。

对此类患者实施EEN支持能有效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增强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同时, 还能有效改善相关神经功能, 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本文观察组运用标准的营养支持制剂, 为患者提供全面营养, 经胃管持续给予营养便于机体充分吸收, 也能明显减少胃肠道的不良反应[4]。对照组采用传统鼻饲营养支持, 并由家属制作流质饮食, 营养成分不均衡, 缺少某些必要的微量营养素, 无法有效满足机体的代谢需要。其可能是造成营养指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次研究显示, 治疗2周后, 观察组Hb、ALB等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入院第2天后, 上述指标便开始不断下降, 而观察组则并未出现明显变化, 表明传统鼻饲营养支持并不能有效满足机体的代谢需求。EEN能明显改善负氮平衡, 提高血清中相关蛋白质水平, 从而消除蛋白血症与高糖血症[5]。另外, 其还能增强机体抵抗力,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总之, 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EEN效果明显, 可有效改善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林兴建, 龚大伟, 陈道文, 等.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脑出血病人预后和营养指标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2, 19 (2) :92-94.

[2]郑林辉.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 (34) :4630-4631.

[3]梁金英, 李满华, 林艳娟.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观察和护理[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5, 7 (4) :318-319.

[4]朱崇丹, 蒋灵红.脑出血患者实施肠内营养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6) :28-29.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0例, 男53例, 女37例, 所有患者在脑出血发病前均有高血压史, 经CT证实为脑出血, 且出血量在80~130 m L之间。将90例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试验组患者男26例, 女19例, 年龄45岁~72岁, 平均年龄 (62.15±2.54) 岁;出血量82~130 m L, 平均出血量 (108.5±5.6) m L;发病至手术之间间隔2 h~20 h, 平均间隔 (7.41±0.54) h;其中丘脑出血6例, 脑叶出血16例, 基底节区出血23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平均为 (37±4) 分。对照组患者男27例, 女18例, 年龄43岁~72岁, 平均年龄 (61.86±2.72) 岁;出血量80~127m L, 平均出血量 (108.0±6.2) m L;发病至手术间隔2 h~19 h, 平均间隔 (7.07±0.73) h;其中丘脑出血7例, 脑叶出血17例, 基底节区出血21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平均为 (36±4) 分。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出血量、发病至手术时间、出血部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患者接受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 在手术前, 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血生化、胸透、心电图、血糖以及肾功能等检查, 并测定血肿中心点与头皮的距离, 确定血肿最大层面的颅表投影线和穿刺点。取侧卧位, 让患者头皮和颅骨在穿刺过程中保持一致, 在穿刺过程中应注意方向和角度, 并把握穿刺针穿颅的深度, 选择合适的穿刺针沿穿刺点进行穿刺, 在穿刺针进入血肿腔后拔出塑料针芯, 将针体侧管和塑料管相连, 并旋紧针体后端的顶孔盖帽。轻轻抽吸, 将液态血肿和半液态血肿抽出, 抽吸完成后将穿刺针拔出, 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对照组患者接受小骨窗开颅手术, 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 采用静脉全麻, 根据CT定位在血肿最近最厚的地方标记于头皮, 于标记点做直线切口, 对颅骨钻孔, 扩大骨窗, 悬吊硬膜, 然后将硬膜呈十字形剪开, 电凝止血。将脑皮层切开, 用小脑压板将脑组织分开, 进入血肿腔, 用小号吸引器吸除血肿, 止血, 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1.3 评价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死亡, 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对2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2..11 22组组患患者者的的临临床床疗疗效效比比较较见见表表11。。

从从表表11可可以以看看出出, , 试试验验组组患患者者的的总总有有效效率率显显著著高高于于对对照照组组患患者者, , 差差异异具具有有统统计计学学意意义义 ( (PP<<00..0055) ) 。。

22..2222组组患患者者治治疗疗前前后后的的神神经经功功能能缺缺损损评评分分比比较较见见表表22。。

从表2可以看出, 试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下降, 但试验组患者的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有很严重的影响, 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死率非常高, 出血量大和出血破入脑室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具有操作简便, 能迅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颅内压, 降低血肿对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等优点。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临床效果好, 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患者接受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 对照组患者接受小骨窗开颅手术, 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并比较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89%,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7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在治疗后脑缺损评分均有所下降, 但试验组患者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显著, 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降低病死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小骨窗开颅手术,临床对比

参考文献

[1]陈润成, 王合金, 谭朝晖, 等.微创清除术救治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4, 17 (3) :216-217.

[2]李迪, 申平, 刘映辉, 等.颇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52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3, 13 (6) :68-70.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 篇9

1.1 一般资料

本组82例中男58例, 女24例;年龄35~86岁, 其中35~55岁12例, 56~70岁47例, 71岁以上23例。全部病人均有高血压病史, 其中合并有糖尿病病人25例, 合并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人23例, 合并高脂血症病人62例。51例病人有长期吸烟史。

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人入院时血压在240~150/140~90mmHg之间,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4~6分19例, 7~9分25例, 10~12分38例, 全部病人均意识不清, 有22例病人出现生命体征改变。

1.3 辅助检查

头颅CT扫描:小脑出血8例, 桥脑出血5例, 丘脑出血20例, 壳核出血33例, 脑室出血12例, 脑叶出血4例。

1.4 治疗方法

开颅手术47例, 锥颅血肿抽吸22例, 脑室外引流6例, 保守治疗7例。治疗过程中根据病人心肺功能、昏迷程度、呼吸是否道通畅等情况, 尽早行气管切开术。入院8min内气管切开13例, 8~24min内气管切开20例, 24~48min气管切开49例。其中5例系开颅术后在手术室立即行气管切开, 其他病例均在我院重症监护室行气管切开。

2 结果

82例病人中死亡9例, 其他病人于出院后6个月随访, 植物生存状态16例, 重度残疾21例, 轻度残疾32例, 无明显后遗症4例。

3 讨论

重症脑出血病人昏迷程度较深, 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 患病后的呕吐物容易随呼吸进入呼吸道, 导致呼吸道梗阻而窒息, 引起机体缺氧。而脑组织的缺氧又加重脑部病情, 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因此在抢救重症脑出血病人的过程中, 确保呼吸道通常, 改善脑组织的缺氧状态, 阻断颅内压增高的恶性循环是至关重要的, 而早期气管切开则是十分有效的措施。我院对出现下述情况之一的患者实行了早期气管切开, 取得了良好效果。 (1) 昏迷程度深, 吞咽及咳嗽反射弱, 且估计短时间内不会清醒的病人。 (2) 合并有中枢性呼吸功能障碍, 经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及其他抢救措施治疗8h病情无明显好转但未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的病人。 (3) 舌后坠或呕吐物等引起呼吸道有梗阻的病人 (4) 既往有哮喘, 肺气肿等慢性肺部疾患的病人。

优点:对符合上述条件的病人早期实行气管切开便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误吸入呼吸道的异物, 保证呼吸道通畅, 提高有效气体交换, 避免因缺氧引起脑组织进一步损害, 同时由于能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也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

摘要: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病, 多发病。具有起病急, 致残率及致死率高等特点, 而重症脑出血患者是指发病后短时间内发生脑疝, 及丘脑、脑干等部位出血导致病人出现深度昏迷或生命体征改变的患者。为减少这类患者的致死、致残率, 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7月对82例重症脑出血病人早期实施气管切开, 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如何防治高血压脑出血? 篇10

Q:脑出血的常见病因是什么?

A: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人到老年血管常会发生硬化,持续的高血压更容易导致脑动脉硬化,血管壁出现脂肪玻璃样变,从而削弱血管壁的强度,加上脑血管壁的结构比较薄弱,血管中层肌细胞少,缺乏外弹力层,动脉外膜不发达,容易造成脑内小动脉壁发生局限性扩张,形成粟粒性微动脉瘤。当患者情绪激动或过度用力时可引起血压骤然升高,即可造成脑内小血管破裂出血。

Q:怎样才能知道发生了脑出血呢?

A: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寒冷季节发病较多。常突然发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偏瘫及意识障碍,即应考虑脑出血。为确定出血的部位和血肿大小,患者需进行特殊检查。CT检查能清楚显示出血部位,血肿大小、出血扩展方向及脑水肿范围,给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作一次CT检查仅需几分钟即可完成,这是高血压脑出血诊断上的重大进展。新近使用的磁共振检查也能帮助脑出血在短时间内作出准确的诊断。

Q:一旦发生脑出血应该怎么办?

A:如果患者在家中突发脑出血应该注意:

保持镇静并立即将患者平卧。千万不要急着将病人送往医院,以免路途震荡,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痰液、呕吐物吸入气管。

迅速松解患者衣领和腰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天冷时注意保暖,天热时注意降温。

如果患者昏迷并发出强烈鼾声,表示其舌根已经下坠,可用手帕或纱布包住患者舌头,轻轻向外拉出。

可用冷毛巾覆盖患者头部,因血管在遇冷时收缩,可减少出血量。

患者大小便失禁时,应就地处理,不可随意移动患者身体,以防脑出血加重。

在患者病情稳定送往医院途中,车辆应尽量平稳行驶,以减少颠簸震动;同时将患者头部稍稍抬高,与地面保持20度角,并随时注意病情变化。

Q:脑出血后应该怎样治疗?

A: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一般依据出血量的多少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出血50毫升以上多以手术来抢救生命,50毫升以内多施用内科保守疗法。近年来,国内外又发展了立体定向手术清除血肿,并结合尿激酶灌注引流,减轻了常规手术带来的副损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Q:脑出血后还会再出血吗?

A:脑出血以后,病人和家属往往非常担心出血有没有止住。其实,脑出血大多是高血压引起的小动脉硬化破裂出血,病人的症状是出血病灶和颅内压增高所致,继续出血的不多见,所以止血不是治疗中的主要问题。

重点提示:血管破裂的部位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可能再次发生破裂,而再出血的死亡率很高。

小贴士:预防脑出血后再出血之积极攻略:

卧床休息破裂血管壁的修复约需4~6周。因此,在卧床期间,要减少血压升高的机会,如防止用力排便、剧烈咳嗽,吞咽呛咳等;避免过多的人探望病人,影响病人的休息和情绪稳定;要安慰和鼓励病人,使其心情愉快,配合治疗。

控制血压降低过高的血压、减少血压波动是预防再出血的重要手段。血压最好维持在22/13千帕(165/97,5毫米汞柱)上下。如果能知道病人发病前的血压水平,则应将发病后的血压控制在比发病前略高一点的水平上。血压降得过低会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合理使用止血藥物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病人,一般不主张使用止血药,但如果病人并发消化道出血或者有凝血功能障碍,可以适当使用止血药。

温馨提示:卧床休息并不是让病人一点不活动。相反,瘫痪的肢体需要每日进行按摩和被动活动,以减少并发症和减轻后遗症。

Q:那么,应怎样预防脑出血呢?

A:坚持服用降血压药物,使血压稳定在安全理想水平,收缩压在20千帕(150毫米汞柱)以下。

少食含胆固醉高的食物,食量适度,可少量饮酒,忌烟,防止过胖。

生活规律化,心胸要宽阔,防止情绪激动,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当有血压升高,高血压性脑病或有出血倾向时,均应及时积极治疗,以免导致脑出血。

严重的咳嗽、便秘和性交活动可使脑出血再发,不可忽视。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男32例,女18例,年龄39~78岁,平均65岁。CT提示:脑室出血5例,基底节区出血38例,脑叶出血7例,出血量35~120 ml。深度昏迷4例,中度昏迷8例,浅度昏迷20例,嗜睡10例,清醒8例。

1.2 方法

50例均采用CT三维立体定位,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放置引流管后送重症监护室,严密观察病情,积极对症治疗。

2 结果

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分级法,Ⅰ级为良好30例,占60%;Ⅱ~Ⅲ级为轻残12例,占24%;Ⅳ~Ⅴ级为重残5例,占10%;死亡3例,占3%。

3 重症监护护理

3.1 严密病情观察和生命体征的监测

患者术后均进入ICU病房,持续心电监护,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四肢肌力和肌张力及血氧饱和度等,观察记录1次/h。当患者意识状态恶化或出现躁动时,应注意查找原因,是否继续出血、血压高或引流管堵塞等;若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瞳孔则缩小、散大或不等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血压再度升高,提示有再出血或脑疝发生的可能;若患者出现血压升高,呼吸慢而深,脉搏弱而小,体温明显升高,伴有头痛、头晕、烦躁不安、频繁呕吐等症状则提示可能形成脑疝或再出血,须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2]。如出现体温升高要及时分析是中枢性高热还是因感染引起体温升高,中枢性高热对药物降温效果差,头部应置冰袋降温。如血氧饱和度低于90%,立即查找原因,如因痰液堵塞所致应立即吸痰,一般痰液吸净时血氧饱和度可恢复正常。

3.2 引流管监护

术后4 h开放颅内引流管,引流管高度应低于穿刺部位20~30 cm,妥善固定穿刺针、引流管,避免引起滑脱、扭曲、受压,翻身时避免牵拉引流管,搬运时夹闭引流管。每日行颅内冲洗2~3次,以防管腔阻塞,如有血凝块阻塞,可用尿激酶稀释液(2万U+2 ml生理盐水)冲洗,冲后夹闭引流管2~4 h。每天更换引流袋,更换时引流袋不可高于穿刺部位,以免引流液逆流造成污染,密切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如引流量突然增多且呈鲜红色,提示继续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生命体征平稳、复查CT示血肿基本清除后1~2 d即可拔管,拔管后穿刺部位用无菌纱布覆盖,预防感染。

3.3 并发症的预防

3.3.1 肺部感染

鼓励清醒患者咳嗽排痰,并定时给予翻身、叩背,必要时,给予超声雾化,并及时吸痰。对昏迷程度较深,痰多黏稠者,血氧饱和度低于90%,应尽早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雾化吸入。

3.3.2 上消化道出血

脑出血易导致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监护时要注观察患者的呕吐物及胃液的颜色,注意大便性状,必要时行大便潜血试验;对昏迷患者术后应早期(2~3 d)留置胃管,监测胃液pH值,及时应用制酸剂和胃黏膜保护剂;同时观察病情变化,患者意识障碍加深、体温持续升高、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眼球浮动和烦躁不安等均提示有上消化道出血可能[3]。如出现消化道出血的征象,应停止鼻饲,可从胃管内注入冰生理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或凝血酶,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3.3.3 下肢深静脉血栓

每3~4h进行肢体运动1次,每次持续10~15 min,适当进行肢体肌肉按摩,必要时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3.4 肾功能衰竭

术后大剂量应用甘露醇等肾毒性药物,可加重对肾功能的损害,术后要监测血肌酐、尿素氮和尿常规检查等,及时发现并防治肾功能衰竭。

4 体会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能有效地引流血肿,迅速缓解血肿压迫,降低颅内压,从而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展,可降低病残率及病死率,缩短平均住院日[4]。近些年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辅以内科常规疗法已成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手段,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转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不仅要做好术前的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中观察,更重要的是做好术后的重症监护,严密观察病情和生命体征的监测,加强引流管的护理,保证引流管的通畅,特别要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脑出血的病死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重症监护要点。方法 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后送重症监护室监护,严密病情观察和生命体征监测,做好引流管监护,预防并发症。结果 本组50例,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分级法,Ⅰ级为良好30例,占60%;Ⅱ~Ⅲ级为轻残12例,占24%;Ⅳ~V级为重残5例,占10%;死亡3例,占3%。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做好术后重症监护可有效控制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重症监护

参考文献

[1]章翔.脑卒中诊断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118-130.

[2]王艳艳.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中国煤炭医学工业杂志,2010,13(6):940.

[3]罗祖明,董佑忠.脑血管疼痛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236.

上一篇:Cocos2d-X下一篇:以太网接口转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