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医学

2024-06-08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医学(通用10篇)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医学 篇1

高血压脑出血是由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 近几年, 随着高血压发病率的增高, 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也出现增高,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2]。 临床上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尚存在争议, 为此, 该研究特随机选取2012 年1 月—2015 年1 月于该院收治的100 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 对不同手术时机、手术方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 年1 月—2015 年1 月于该院收治的50 例在出血后24 h内进行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间段在出血后24 h外进行手术治疗的50 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 设为对照组。 对照组中, 男29 例, 女21例, 年龄45~75 岁, 平均 (60.6±12.3) 岁。 观察组中, 男28例, 女22 例, 年龄44~76 岁, 平均 (60.7±12.4) 岁。 两组患者均被确诊为脑出血, 均具有高血压病史。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研究对比。

1.2 研究方法

按照手术方式, 将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进行分组, 分为采取微创穿刺引流术的A组和采取小骨窗开颅手术的B组。 微创穿刺引流术:将血肿中心作为定位靶点, 在距离血肿中心垂直距离最小区域为进针深度, 对患者局部麻醉后, 经皮颅骨钻孔, 穿刺针顺着电钻送入血肿周边, 对其进行冲洗引流, 同时注意避开皮层大动脉血管及重要功能区。 小骨窗开颅手术:对患者采用全麻或局部麻醉, 在距离血肿中心距离最小头皮处行直切口5 cm左右, 颅骨钻孔窗半径1.5 cm左右, 呈“+”字切开硬脑膜。 经穿刺寻找出血肿位置后清除血肿, 清除完毕后缝合患者切口。

1.3 观察指标

对比手术后各组患者的格拉斯哥 (GCS) 昏迷指数。GCS昏迷指数[3]总分为15 分, 13~15 分表示轻度昏迷, 9~12 分表示中度昏迷, 3~8 分表示重度昏迷。

1.4 统计方法

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中录入数据, 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为 (±s) , 进行t检验, 以P<0.05 表示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手术时机患者的术后GCS昏迷指数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GCS昏迷指数为 (14.57±1.32) 分, 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 (11.09±1.23)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如表1 所示。

2.2 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术后GCS昏迷指数对比

对照组和观察组中, A组患者分别有27 例、28 例, B组患者分别有23 例、22 例。A组、B组患者之间的术后GCS昏迷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表3。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事件, 其出血部位多位于患者的脑实质中, 当脑出血量达到一定程度, 颅内会形成血肿, 进而对脑组织进行压迫, 脑血肿局部区域内的血供受到影响, 最终使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性损伤, 使患者发生死亡[4]。 高血压脑出血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 因此, 有必要对高血压脑出血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 通过手术对颅内血肿进行清除, 进行颅内减压, 使脑局部血供有效恢复, 纠正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5]。 临床上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机仍然存在争议, 但临床普遍认为, 手术时机与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效果息息相关[6]。 李胜利[7]选取92 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 表明“超早期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显著”。这与该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该研究结果中, 出血后24 h内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术后GCS昏迷指数为 (14.57±1.32) 分, 明显优于出血后24 h外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 (11.09±1.23)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方式较多, 常见的有微创穿刺引流术、小骨窗开颅术, 但何种手术方式的疗效更好, 临床上一直争议不断。 该研究结果中, 行微创穿刺引流术和小骨窗开颅术的A组、B组患者的术后GCS昏迷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陆明等人[8]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血肿量不足50 m L的患者可首选小骨窗开颅术。

综上所述,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最佳手术时机为出血后24 h内, 越早进行手术治疗, 其手术效果越显著, 而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刘宏浩, 王少雄, 黄程, 等.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分析研究[J].重庆医学, 2014, 43 (22) :2925-2927.

[2]张正平.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手术时机与治疗效果的比较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4, 24 (24) :69-72.

[3]邵鸿飞, 杨维明, 曹英肖, 等.手术时机的选择对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 (3) :695-696.

[4]陆业平, 赵文旭.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0例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1) :49-50.

[5]余鹏飞, 麦兴进, 符树强, 等.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及复发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 2015, 44 (13) :1839-1841.

[6]肖泉, 梁有明, 陈海俊, 等.高血压脑出血外科不同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对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2, 5 (10) :912-915.

[7]李胜利.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不同治疗时机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12, 34 (23) :3572-3574.

[8]陆明, 何卫春, 党宝齐, 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 (1) :24-26.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临床探讨 篇2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预后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804-02

脑出血是由原发性高血压病引起的脑实质出血,多见于50~60岁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其发病逐渐年轻化,其发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凶险,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自2009年2月—2012年10月,我院对5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53~79岁,平均年龄65岁。全部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有饮酒、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1.2 临床表现 患者入院时GCS评分3~5分8例,6~8分22例,9~12分12例,13~15分8例。有心脏病史者22例,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者18例,有糖尿病病史者10例。

1.3 出血部位及出血量 病人均在发病后10h内行颅脑CT检查,血肿位于基底节区者24例,丘脑者11例,皮层下者15例。出血量均按多田氏CT计算方法计算:出血量30~40ml 12例,40~60ml 14例,60~120ml 16例,小脑出血3例。脑室出血及脑出血破入脑室的血肿量未计算。

1.4 术前意识状态 轻度昏迷11例,中度昏迷22例,重度昏迷9例,意识恍惚8例。

1.5 手术类型及方法(1)、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对血肿较大、脑疝明显的患者,先彻底清除血肿,然后行标准去骨瓣术减压,减压窗足够大以保证充分减压,硬脑膜减张缝合;(2)、小骨窗微创开颅:用于大脑半球血肿及脑疝不明显的患者,骨窗不超过3cm,皮层切口直径<2cm,进血肿腔清除血肿,彻底止血;(3)、脑室引流:用于脑室铸形出血者,经脑室额角穿刺引流术;(4)、立体定向颅内血肿引流术、留置引流管加尿激酶溶解引流:用于一般情况较差、位置较深的血肿。

2 结果

随访5个月,6例失访,应用GOS评分[1]指标。随访的44例中,良好(5分)7例,轻残(4分)19例,重残(3分)9例,植物生存(2分)3例,死亡(1分)6例。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被认为是由于颅内小动脉壁上微小动脉瘤破裂而导致出血,小动脉的微小分层断裂也被认为是脑出血的原因之一。高血压脑出血后的血肿继续增大、血肿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和血肿占位效应被认为是高血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理论基础:(1)血肿继续增大:Kazul研究表明,发病后3h内有36%的患者血肿继续增大;(2)血肿对脑组织毒性作用:研究显示,高浓度血红蛋白对神经元有毒性;(3)血肿占位效应: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可以降低增高的颅内压,防止脑疝的发生,提高脑灌注压并减轻毒性作用及脑水肿。因此,在血肿造成这些不可逆损害之前,应以最快速度、最小创伤和最可行的方法解除血腫压迫,使被挤压移位的部分脑组织得以及时复位,使脑组织继发性损害降低到最低程度。手术能迅速缓解颅内高压,降低红细胞溶解度和血红蛋白的毒性,减少补体的激活,减轻血肿、水肿的占位效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紧密连接,防止血脑屏障的破坏,防止脑血流改变和继发性缺血,减轻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能及时地以最小的损伤达到既清除血肿又最大限度的保护脑组织的目的。

3.1 手术适应证:其手术治疗主要依据出血量、出血部位及病人的临床表现加以选择[2]。应仔细考虑手术治疗是否有利于抢救病人生命和尽可能地保留神经功能。一般来说,小血肿没有必要手术治疗;出血量大,来势凶猛,一开始即破坏了脑干生命中枢或出血破入脑室后迅速扩散至脑干,造成生命中枢破坏者,手术难以奏效。本组手术前出现脑疝的11例病人中,只有3例生存,且生存质量不佳,因此,手术的对象应是脑出血尚未引起致命性破坏者。但对于血肿及所致的脑水肿使颅内压进行性升高,出现脑疝趋势者,清除血肿是抢救此类病人的最有效手段,具体如下:(1)出血部位:浅部出血要优先考虑手术,如皮层下、壳核及小脑出血。(2)出血量:通常大脑半球出血量>30ml,小脑出血量>10ml。(3)病情的演变:出血后病情进展迅速,短时间即陷入深昏迷,多不考虑手术。(4)意识情况:神志清醒者多不需要手术,发病后意识障碍轻微,其后缓慢加深,至来院时意识中度障碍者应积极手术治疗。(5)发病前有心、肺、肾等严重病症者多不适宜手术。

3.2 手术时机的选择 临床实践证明,早期手术非常重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张早期或超早期(出血后7h内)手术者日益增多。Brott等研究显示,脑出血后24h内至少有38%的病例血肿体积增加超过33%,且大多数继续出血发生在发病后的3~4h内。Zuccarello等主张在发病6h内进行超早期手术,认为手术时机越早越能降低病死率[3]。本组在6h内手术28例,死亡3例,病死率10.71%,效果较好。

3.3 手术方式的选择 (1)根据病人来院时的临床表现,血肿部位较深,血肿量30~60ml且无瞳孔大小改变,采用CT机定位微创钻孔加置管尿激酶溶解术治疗。(2)对皮层下出血量>60ml不伴一侧瞳孔散大或一侧瞳孔散大时间较短时,采取小骨窗血肿清除术。(3)脑深部出血,出血量>60ml特别是伴有脑疝形成者,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4]。CT检查为高血压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提供了依据,亦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出血量较大、昏迷程度较深、伴或不伴瞳孔散大及CT提示中线移位>1cm都应行去骨瓣减压并血肿清除术。

3.4 手术成功率应注意的事项 手术时机的正确把握及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无疑成为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成功率的关键所在。但术中人为因素及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对病人的预后也应引起重视。开颅清除血肿时,脑组织牵拉应轻柔,吸引器应避免盲目吸引,以免正常脑组织被过度牵拉压迫及吸除。对重要功能区特别是内囊区的出血,不必刻意完全清除血肿,以免电凝损伤正常脑组织,加重功能丧失。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手术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58-362.

[2] 张延年,吴铁军,张攀,等.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1,17(2):108.

[3] Zuccarello M,Brott T,Derex L,et al.Early surgical treatmeng for supratentori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randomized feasibibity study.Stroke,1999,30(9):1833-1899.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76例, 女113例;年龄30~75岁, 平均56.7岁;40岁以下21例, 40~49岁43例, 50~59岁97例, 60~69岁109例, 70岁以上19例。

1.2 临床表现

患者入院时血压超过180/100mm Hg 219例, 占76%。以头痛起病者59例, 意识障碍起病者130例, 一侧肢体偏瘫者203例, 言语不清起病者79例, 发生脑疝者54例。患者起病至手术时间最短者3h, 最长者72h, 平均11.32h。

1.3 病情分级

根据王忠诚主编的《神经外科学》意识状态分级[1]:Ⅰ级28例, Ⅱ级55例, Ⅲ级127例, Ⅳ级75例, Ⅴ级4例。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评分) :6~8分70例, 9~12分165例, 13~15分54例。

1.4 出血情况

1.4.1 出血部位

所有患者入院时行头CT检查。血肿类型分为:内囊外侧型 (包括皮质、皮质下、外囊) 100例, 内囊内侧型89例, 枕叶出血34例, 原发脑室出血52例, 小脑出血14例。

1.4.2 出血量

按照多田氏公式[π/6×长 (L) ×宽 (S) ×层面数=血肿量 (ml) ]。结果显示20~30ml56例, 30~60ml28例, >60ml98例。1.5手术方法根据头CT定位, 血肿类型和血肿量及临床表现, 分别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传统开颅方式, 以额颞骨瓣为主, 颞中回切开皮层进入血肿腔, 清除血肿, 止血可靠, 适合血肿量大, 脑组织受累范围广泛, 临床表现较重的患者, 本组143例开颅清除血肿加去骨瓣减压术, 56例单纯开颅清除血肿术;小骨窗微创开颅术, 以直切口5~7cm切开, 扩张骨孔, 约3.0cm×4.0cm, 本组51例行此手术方式;额角钻孔行脑室外引流术39例。

2 结果

35例恢复正常生活98例可独立生活, 89例需人帮助扶拐行走, 卧床43例, 死亡24例。

3 讨论

3.1 高血压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的一种疾病, 好发于中老年人, 通常病情危重, 死亡率高达40%~50%, 存活者多有严重伤残。

3.2 CT影像检查能早期及时诊断, 并可明确血肿的位置及范围, 另外, 血肿的部位及大小与预后有密切关系, 故应用CT进行脑出血分型, 方便可靠, 价值大, 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3.3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目的主要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 使受压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 防止或减少出血后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 打破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

采用的手术方式如下: (1) 外侧型:血肿位于内囊膝部及后肢, 皮质及皮质下血肿, 出血量<50ml, 采用小骨窗微创手术; (2) 对于出血量>50ml, 脑组织损害范围广泛, 选用传统额颞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 以防止手术牵拉致术后脑继发性肿胀; (3) 对原发性脑室出血, 采用额角钻孔脑室外引流术。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疗效, 与手术后处理密切相关: (1) 严密控制血压, 避免血压过低或过高, 以防再次出血; (2) 脱水药物应用降低颅内压; (3) 降体温; (4) 防止脑血管痉挛; (5) 预防肺部感染, 考虑24h不能恢复清醒者, 应早期行气管切开; (6) 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7) 监测生命体征、水电解质和血糖等。

总之,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接诊后, 根据患者病情具体分析, 术前合理评估, 选择适宜患者的手术方法, 对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等有积极意义。同时早期的功能锻炼, 也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686-689。

[2]叶敏, 李劲松。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神经外科杂志, 2004 (2) :10。

[3]那汉荣, 冯东侠, 等。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术式选择[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 4 (2) :69。

[4]王建清, 陈衔城。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的规范化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3, 8 (1) :21-25。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医学 篇4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84例,男168例,女116例,年龄45~82岁,平均68.4岁。均有高血压病史及高血压家族史,发病至入院时间平均4.5小时。

临床表现:来院时处昏迷状态240例,其中一侧瞳孔散大68例,两侧瞳孔散大16例,GCS评分13~15分42例,9~12分96例,6~8分122例,3~5分24例。

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例入院时均行头颅CT检查,按多田氏公式计算,出血量均在10~100ml,其中10~20ml 42例,21~40ml 112例,41~60ml 74例,61ml以上56例。基底节出血168例,丘脑出血46例,出血破入脑室86例,皮层下出血168例,脑室出血16例,小脑出血12例。

治疗方法:行开颅血肿清除术104例,其中外减压68例;穿刺血肿清除术136例,同时加脑室外引流48例;直接脑室穿刺引流(锥颅)24例,术后监测血压、给吸氧、止血、脱水、营养神经及维持内环境等治疗,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对穿刺引流的患者行溶血治疗(0.9%氯化钠注射液3ml+尿激酶2万~3万U)注入血肿腔,夹管4小时后开放引流,1~2次/日。血肿大部分清除后(不足10ml),拔引流管,行腰椎穿刺排放血性脑脊液,1~2天1次,30~50ml/次,至脑脊液较清亮。对昏迷程度较深,呼吸道有痰或有误吸的患者行气管切开,呼吸弱、氧饱和度在90%以下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检测D=聚体,根据结果给低分子肝素,防治血栓形成。肢体瘫痪早期功能锻炼(被动活动),结合电针,脑超,促进功能恢复,对3~4周后仍未苏醒,但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的患者行高压氧治疗。

结 果

随访6个月,恢复良好62例,中残112例,重残24例,死亡36例(12.6%)。死因:脑功能衰竭18例,再出血3例,肺部感染5例,肺栓塞3例,肾功能衰竭2例,颅内感染1例,消化道出血1例,低钠综合征1例,放弃治疗2例。

讨 论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性病,尤其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及人口的老龄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致残率、病死率高,在积极抢救生命的同时尽量减少并发症,减低残废率成为治疗的关键。我院在该病的治疗中采用开颅手术,微创穿刺,立体定向及药物等综合措施救治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体会如下:①早期积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按出血量,对10~20ml的丘脑及功能区出血采用立体定向术清除血肿;对幕上出血21~40ml,采用微创穿刺术;对幕上出血41~60ml的则以病情、年龄及发病时间而变,发病超过24小时,年龄偏大(>70岁)或伴有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行微创穿刺术,发病时间短,病情重,穿刺引流不理想,且易引起再出血,应行开颅手术;对61ml以上的幕上出血,主张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小脑出血10ml以上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对伴有双侧瞳孔散大的患者,同时行减压术。一侧瞳孔散大,年龄70岁以上,清除血肿后脑组织明显塌陷,脑搏动良好者可还原骨瓣,否则去骨瓣减压,对出血破入脑室者同时行脑室外引流术。②手术时间:对出血量大,需开颅手术的应尽早手术,徘徊、观望有形成脑疝使病情加重的可能;决定穿刺的,应在血压稳定后进行。本组有2例,在血压未稳定的情况下过早穿刺,术后2次出血。③早期气管切开:术后昏迷的患者极易并发肺部感染导致预后不良或死亡。本组有5例死于肺部感染,为并发症死亡的首位。气管切开不仅能解除呼吸道梗阻,维持呼吸道的通畅,而且可以減少呼吸道死腔,从而减少肺部并发症。因此对于昏迷程度深、痰多、血氧饱和度低的患者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术。④早期营养支持、功能锻炼:术后昏迷的患者,常给脱水治疗,且时有发热、自身消耗较大、营养摄入不足等容易导致衰竭,不但影响恢复且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对此应在术后3天,行胃管鼻饲,同时静脉支持,并行肢体被动活动,以减少静脉血栓形成,促进神经功能恢复。⑤高压氧治疗:昏迷或伴有脑疝的患者,一般都存在脑缺氧,影响预后、除在手术前后保障血压正常,氧饱和度在95%以上,对术后3~4周昏迷未醒且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的患者,行高压氧治疗,以保证有氧代谢,改善预后。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体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2011年12月, 我院分别采取微创和开颅两种手术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50例为A组, 其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龄43~86 (平均58.26±4.73) 岁;取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50例为B组, 其中男26例, 女24例, 年龄41~84 (平均57.96±4.81)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 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1) A组接受微创手术治疗。首先, 根据CT检查结果找出血肿最大断层, 确定穿刺平面、穿刺点以及穿刺深度, 在常规消毒之后进行局部麻醉, 穿刺成功后置入特制硅胶管, 并吸出部分血肿, 治疗期间严格控制负压, 引流管接颅外引流装置以及三通阀, 取尿激酶30000~50000U溶于3~5ml的生理盐水中, 将溶液通过三通阀输入患者血肿腔, 关闭引流装置2h左右再次开始引流, 2次/d, 通过CT检测观察患者血肿情况, 血肿引出80%以上即可取出引流管, 缝合切口, 根据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 在1周左右后拆线。 (2) B组接受开颅手术治疗, 其中采取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者28例, 采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者22例。50例患者均在全麻插管下进行手术, 手术完成2d后进行CT检查, 观察患者血肿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录入, 并采用Excel 2003软件和SPSS 10.0 for Windows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 数据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存在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依据。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后, 患者的脑组织会产生一系列的病变, 一方面, 脑出血后患者会产生占位效应。另一方面, 血红蛋白、凝血酶、降解物质会对人体脑组织产生毒性作用, 致使患者发生脑水肿。种种原因导致脑出血患者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2]。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根本就在于清除患者颅内的血肿, 缓解血肿压迫, 进而使颅内压降低, 改善脑水肿, 减轻继发性脑损伤, 促进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其次, 高血压脑出血极易引起脑卒中, 导致患者残疾或者死亡, 治疗时要注重恢复患者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3]。

注:与B组比较, *:P<0.05

注:与B组比较, *:P<0.05

无论是微创手术还是开颅手术, 手术的原则都应是对患者脑组织造成的创伤最小。近年来, 微创手术广泛应用于脑出血的治疗, 患者病情严重时很难接受开颅手术, 而软通道技术运用了颅脑引流导管, 对人体脑组织以及神经纤维能够起到分离的作用, 并且采用尿激酶能够清除血肿, 修复脑组织, 对患者大脑的损伤较小。除此之外, 微创治疗术还具有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等优势[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A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均明显好于B组, 由此证实, 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十分良好的临床疗效, 应积极探索更加优越的医疗手段, 帮助越来越多的患者摆脱疾病困扰。

参考文献

[1]金文, 王大鹏.超早期微创手术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比较[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6, 5 (2) :129-130.

[2]冯清洲.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清除术与开颅手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 2006, 12 (6) :11-12.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手术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36例患者, 其中男性78例, 女性58例, 年龄43~82岁, 平均57.6岁, 既往有明确高血压病史者104例, 未系统服用降压治疗患者87例。入院时除8例血压正常外, 其余均明显增高, 其中19例收缩压持续高于200mmHg。起病方式:活动起病70例、安静起病32例、激动后起病34例。人院时患者一般情况:神志清楚者20例, 嗜唾19例, 朦胧状态20例, 浅昏迷72例, 深昏迷5例;GCS评分8分以下者98例。脑出血量为25~230mL, 其中100mL以上有63例。破入脑室或者单纯脑室内出血42例, 壳核、基底节区出血41例、丘脑出血8例、混合型出血19例、小脑出血16例、脑皮层下出血10例。患者在发病后6h内急诊手术, 其中3h内者45例。院前以及急救中心插入气管插管者48例。

1.2 治疗方法

骨瓣开颅组共46例采用骨瓣开颅手术方式;小骨窗开颅组共48例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方式;微创穿刺组共42例采用微创穿刺抽吸引流手术方式。所有患者术后均自引流管注入1~2万U尿激酶溶解血凝块, 手术时间为2.8~10.5h, 平均4.8h, 所有患者术后均送入神经外科ICU进行监护。

2 结果

13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术后3个月随访时死亡37例 (27.2%) , 存活99例 (72.8%) , 其中骨瓣开颅组死亡17例, 小骨窗开颅组死亡12例, 微穿刺组死亡8例;按GOS评分, 其中死亡37例, 植物生存状态3例, 重残18例, 归为恢复差类 (42.6%) ;中残55例, 良好23例, 归为良好类 (57.4%) 。

3 讨论

脑出血作为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约占脑血管疾病的1/3, 其死亡率高居脑出血性疾病首位。目前认为, 高血压导致的慢性脑内小血管病变, 如小动脉管壁脂质透明样变、微动脉瘤等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基础病理改变。早期的手术治疗可防止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继发性损伤、预防脑水肿的发生发展。目前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方式文献报道较多, 本组共收治13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应用骨瓣开颅、小骨窗开颅及微创穿刺三种手术方式治疗, 术后3个月随访时共存活99例 (72.8%) , 其中恢复良好者为78人 (57.4%) , 与相关文献报道较一致[1]。

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不仅可快速消除血肿占位效应, 尽早尽快恢复脑功能,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则可以提高脑出血的治愈率, 减少死亡和病残率。骨瓣开颅手术方式主要是指大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 适用于病情较重, 中重度昏迷, 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明显和 (或) 合并脑疝, GCS评分在3~8分, 血肿量较大且CT提示中线位移>1cm者。在46例行骨瓣开颅术患者中, 死亡17例, 术后患者多属于恢复差类,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可能与术前患者一般状态较差、病情危重相关, 加之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本身创伤较大, 目前已逐渐被临床所慎用。小骨窗开颅组适用于病情较轻、轻度昏迷或清醒, 轻度神经系统体征, 出血量少且CT显示中线结构轻度移位者。我们的手术体会是, 术前通过CT定位, 要避开脑功能区, 准确达到血肿部位, 加以充分止血, 避免对脑深部结构的干扰。小骨窗开颅行血肿清除操作简单, 可在直视下吸除血肿, 充分减压, 手术引起的继发性损害较轻, 对显微外科设备要求不高, 适用于基层医院开展。在48例行该手术患者中, 术后存活36例, 显示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微创手术治疗作为近年兴起的治疗方式, 其特点是术前准备简单快捷, 创伤轻微, 可缩短发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 术后同时向引流管内注入尿激酶进行溶凝, 可快速清除血肿达到减压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目的。目前多数学者认为, 微创将是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较好方法, 降低脑出血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也在于清除血肿时应强调微创[2]。42例微穿刺组患者术后死亡8例, 死亡率远低于另两组, 术后效果满意, 病人恢复较良, 显示出了极大的优点。当然, 微创穿刺清除血肿术属于非明视下操作, 并非直接止血, 故不能有效降低颅内压或解除脑疝, 故禁忌用于有继续出血倾向者或出血量过大, 脑室内积血过多者。

上述三种手术方式各有其特点, 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因此手术方式的选择应综合患者病情、一般状况、手术时间及现有设备条件, 从而做出有利于患者的最佳临床决策。同时, 通过本次回顾性分析发现, 微创手术将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发展方向, 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类型、方法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行骨瓣开颅术46例, 小骨窗开颅术48例, 微创穿刺治疗42例。术后死亡37例 (27.2%) , 存活99例 (72.8%) , 恢复差类占42.6%, 良好类占57.4%。结论不同类型的高血压脑出血应及时早期采取外科手术治疗, 早期微创穿刺清除血肿可促进术后恢复。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微创

参考文献

[1]许瑞雪, 刘荣耀, 徐英辉, 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 12 (10) :622~624.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医学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300例, 随机分为3组:超早期组患者100例, 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8例, 年龄55~70岁、平均年龄60.5岁;早期组患者100例, 其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46例, 年龄54~68岁、平均年龄62.5岁;延迟组患者100例, 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50例, 年龄57~66岁、平均年龄60.0岁。3组患者的年龄、男女性别比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排除重症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手术禁忌证及重症麻醉药物过敏等情况发生。

1.2 方法

超早期组患者均在发病后6 h内进行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 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早期给予康复锻炼和功能恢复[2]。早期组患者均在发病24 h内给予开颅手术治疗, 清除脑出血部位的血肿, 给予术后良好管理, 尽早开展术后身体各项功能的恢复锻炼[3]。延迟组患者均在发病后24 h后给予开颅手术治疗, 依据脑出血部位进行开颅手术操作。

1.3 临床效果评估标准

所有患者随访48个月, 依据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 (ADL) 对预后进行评价:Ⅰ级:日常生活完全恢复;Ⅱ级:可独立生活或日常生活部分恢复;Ⅲ级:扶拐可走, 需他人协助;Ⅳ级:卧床, 但有意识存在;Ⅴ级:植物生存状态[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均数±标准差)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分别采用t检验与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3组患者的成功救治情况

超早期组患者致残比例、致死比例等均少于早期组、延迟组 (P<0.05) , 早期组少于延迟组 (P<0.05) , 见表1。

2.2 对比3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超早期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等均优于早期组、延迟组, 早期组优于延迟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目前高血压已经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血管性疾病, 若不能获得及时地治疗和控制, 极易引发脑血管疾病, 早期诊断治疗能够有效明确脑组织出血部位, 同时给予常规手术治疗[5]。

超早期和早期手术治疗在24 h内开展手术, 在清除局部血肿后能够减轻血肿对局部脑组织的压迫, 尽快恢复脑组织的局部血液供应, 改善患者脑组织的功能恢复。延迟手术治疗的手术操作时间在24 h后, 局部脑组织出血后形成的血肿会压迫脑组织, 导致长时间缺血缺氧, 即使给予手术治疗后局部脑组织的功能恢复时间较长。急性期患者多为引发脑疝而死亡, 后期死亡多为中枢系统长期抑制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所致。患者为濒死状态, 即便抢救存活, 但多有严重功能障碍遗留, 血肿压迫时间与致残率及病死率呈正相关。水肿、缺氧、缺血及炎性介质释放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在血肿压迫时间越长的情况下症状越重, 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且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风险越高。

本文对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300例, 给予超早期、早期及延迟手术治疗, 结果显示超早期手术治疗患者致残比例、致死比例少于早期组与延迟组患者, 超早期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等均优于早期组、延迟组。

综上所述,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超早期和早期手术治疗, 能够明显降低患者死亡和致残比例, 有效提高手术治疗后生存质量, 安全性较高, 应依据患者的脑出血情况和部位尽早开展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不同手术时机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进行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300例, 随机分为3组, 超早期组患者100例, 给予超早期手术治疗;早期组患者100例, 给予早期手术治疗;延迟组患者100例, 给予延迟手术治疗, 对3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超早期组患者致残比例、致死比例等均少于早期组、延迟组, 早期组少于延迟组 (P<0.05) ;且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等均优于早期组、延迟组 (P<0.05) 。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超早期和早期手术治疗, 能够降低患者死亡和致残比例, 有效提高手术治疗后生存质量, 安全性较高, 因此应依据患者的脑出血情况和部位尽早开展手术治疗。

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手术时机,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俊, 宣宏飞, 谢仁龙.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不同手术时机治疗与术后发生再出血及近期疗效的关系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 (4) :551-553.

[2]刘宏浩, 王少雄, 黄程, 等.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分析研究[J].重庆医学, 2014, 43 (22) :2925-2927.

[3]陈敏, 林鹏.不同手术时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15) :4024-4025.

[4]钟景阳, 杜晓光, 宋立涛.不同手术时机和方式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中的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 (23) :59-61, 65.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手术治疗的护理 篇8

1 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及肢体情况

术后应注意复发血肿的发生, 如有进行性意识障碍, 或术后清醒又逐渐进入昏迷, 一侧瞳孔扩大及对光反射差, 手术同侧肢体运动障碍和病理反射阳性等, 提示有术后并发远隔手术区的颅内血肿发生。如持续头痛、喷射状呕吐或意识变化, 常为急剧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2 呼吸系统的护理

2.1 一般护理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取床头抬高15°, 平卧头偏健侧的体位, 有利于静脉的回流, 也能防止呕吐物吸入呼吸道,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定时翻身、叩背、预防坠积性肺炎, 同时给氧气吸入, 以改善脑部缺氧。

2.2 气管切开的护理

昏迷较深者尽早做气管切开, 经气管套管吸痰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吸痰管每次用完后应消毒, 内套管每日煮沸消毒一次, 吸口腔分泌物的吸管不可与气管切开处的吸痰管合用。吸痰管粗细要合适 (不超过套管内径的1/2) 。操作动作要轻柔, 吸痰时导管由深部左右旋转向上提起以吸尽痰液, 切不可上下移动或固定一处抽吸, 每次吸15 s, 如一次未吸净, 应休息3 min~5 min再吸, 以免影响和加重呼吸困难。如痰液黏稠, 用庆大霉素和糜蛋白酶雾化吸入, 使痰液稀释后再吸。

2.3 高热的护理

由于手术刺激, 术后病人出现中枢性高热, 在用冬眠药降低代谢的同时, 用酒精冷疗, 头部放冰袋, 足部放热水袋, 使足底血管扩张, 以防头部充血, 当体温降至39 ℃以下时, 取开冰袋及热水袋。

2.4 躁动的护理

躁动有继发颅内血肿加重病情的危险, 需使用约束工具, 使用时注意受压部位。

2.5 皮肤的护理及饮食的管理

保持床铺平整、干燥, 定时翻身, 按摩受压部位, 防止发生褥疮。由于修复创伤、感染、高热、机体消耗增加, 而昏迷和气管切开的病人又不能经口进食, 可于手术3 d后给予鼻饲, 以供给营养丰富易消化的蛋白质饮食, 如混合牛奶, 每4 h 1次。注意做好口腔护理, 每周更换一次胃管。

2.6 脑室持续引流的护理

术后有脑室引流的病人, 应严格掌握引流瓶的高度, 引流管的最高处距穿刺点10 cm。引流袋过高则引流不畅, 引起颅内压增高, 过低则脑脊液引流过快, 使颅内压过度降低, 有造成颅内出血的危险, 引流管切不可放低再抬高, 以防感染。待脑脊液循环通畅后即可拔管。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医学 篇9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鼻饲并发症;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4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59-02脑出血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高血压脑出血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致脑内小动脉病理改变,破裂出血。高血压病中严重的并发合症,多发年龄为50-60岁。并且寒冷季节多发,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为突然头痛、恶心、呕吐偏瘫意识障碍。出血体积小时,采取保守治疗。出现血量大时,需要手术治疗,清除血肿。高血压脑出血昏迷时间长,手术后进食困难。补充液体量不能保证营养供给。临床上给予鼻饲插管。保证营养供给。病人病情重。鼻饲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护士、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共同干预,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我科2007年2月——2011年8月住院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9例,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男性59例,女性20例。年龄30-73岁,平均42岁。患者没有发生消化道出血,行鼻饲饮食。发病后36小时给予鼻饲饮食。

1.2饮食方式以米汤,牛奶为主,辅助豆浆、鱼汤、鸡汤等流质饮食,每次少于200毫升。每天4-6次,3-6天过渡匀浆饮食。

1.3鼻饲方法使用100毫升注射器,分次经过鼻饲管注入。少量多次,一般应用3-4小时1次。每次不超过200毫升,每日量在1500-2500毫升左右。两次鼻饲之间补充水。食物温度接近体温38-40度。温度过高和过低会引起胃肠不适,腹泻等。2结果

79例患者鼻饲后出现误吸1例,占1.2%;返流6例,占8.5%;胃潴留8例,占11%;腹泻31例,占37%;脱管3例,占3.7%;堵管1.2例。79例患者营养测定均无营养不良发生。3护理

3.1一般护理患者每次鼻饲前,保证无菌操作,纱布和注射器,每日更换。每日做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口腔感染。先检查好鼻饲管是否脱落,确定没有进食。在进食物前,检查胃管没有脱出、脱落。在进食物前,按以下方法检查:胃管接注射器抽吸,有胃液吸出。使用注射器,注入胃管空气。使用注射器胃管接注射器抽吸胃液,用注射器放置胃部听气过水声。将胃管端放置水杯中,没有气体溢出。

鼻饲食物温度在38-40度左右,不宜过冷过热。过热刺激食道和胃粘膜导致损伤,温度低容易胃痉挛,呕吐,腹泻、腹胀不适,引起消化不良。最好用温度计测试食物温度。或者简单将鼻饲液滴在手腕处不感觉烫合适。果汁和牛奶分别注入。防止产生凝块。药片应该研碎注入。

换胃管时间:胃管留置时间过长,质地导致胃管和粘膜粘连,胃管和粘膜压迫致粘膜缺血坏死。使用硅胶管可以每月换一次。依据不同胃管使用时间要求更换。更换前一天喂食后拔出,第二天早更换。放入胃管前洗净鼻腔、口腔。换管时间太短,会增加患者痛苦,也增加感染几率。留置时间长,可以诱发鼻咽部粘膜感染,局部受损感染,或者细菌沿导管下行引发肺内感染。

应该保持胃管同通畅,加强胃管护理。降低多次插管对鼻咽部粘膜刺激,减少痛苦。减少人为感染机会,同时节省医疗材料。

3.2并发症护理误吸、返流是严重并发征。昏迷患者,食道返流容易发生液体返流,吸致气管。病人胃肠道功能低下,胃肠蠕动减慢,胃潴留。或者输注速度加快。引起腹胀,呕吐。饮食中的氨基酸pH值较低,对支气管粘膜刺激性强,易发生吸入性肺炎。护理应该头高脚低位。抬高床头30°-45°,胃内容物不容易返流至咽部。以免腹部受压使患者腹内压增加。防止食物返流,病情允许采用半卧位。注意鼻饲速度。输注完毕保持体位30分钟左右。观察胃潴留量。大于150毫升,停止鼻饲2小时。患者有痰,吸痰时,动作轻柔,减少刺激,合理安排护理。鼻饲前吸痰、翻身拍背,做好口腔护理。鼻饲后不易搬动患者。以免吸痰时引起呕吐、咳嗽,造成窒息严重后果。一旦出现呼吸困难,立即停止鼻饲,头低位,停止鼻饲。吸出气道内吸入物。抽吸胃内容物。防止返流。

腹泻:腹泻是常见并发症。是由于鼻饲使用高渗性饮食。胃肠道分泌大量水,稀释溶液浓度。肠蠕动加速,产生腹泻。大量使用抗生素。肠道菌群失调霉菌感染,容易引起腹泻。鼻饲液应该当日配制。每日消毒煮沸消毒容器。避免导致肠道感染。

胃潴留:由于肠蠕动减慢,输注食物留在胃内,输注前先抽吸。如果残留超过100-150毫升。延长或停止鼻饲时间。服用胃动力药,吗丁啉等促进胃排空。

脱管、堵管:鼻饲管脱落,多数情况,是病人自己拔出。或翻身不慎脱落。在护理过程中,要使用细孔柔软,稳定性较好鼻饲管。在注入食物前后。冲洗鼻饲管,避免鼻饲管堵塞。4总结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意识障碍或吞咽障碍,丧失咀嚼功能和吞咽功能,进食困难。混着病情重,病情长,失血多。有营养摄入不足,需要量增加。丢失量多。容易营养不良。必须鼻饲补充营养。肠内营养经济、简便,符合生理需要。促进肠道腺体分泌。保护肠道免疫功能。改善局部肠道粘膜供血。促进肠道蠕动。中和胃酸。保护胃粘膜。防止发生菌群失调。和应激溃疡。减轻脑细胞乏氧腦损伤。肠内营养支持符合人体生理需要。比肠外营养安全。可适当减少静脉输液量。降低医疗费用。医护人员早期做好家属思想工作,取得家属配合,早期插管。供给足够营养,减少并发症发生。长期鼻饲患者,早期开展有效的吞咽练习,耐心、细致训练。患者能恢复吞咽功能练习。提高生活质量。

鼻饲患者做好预防并发症的护理。配合医生治疗,促进患者康复,有积极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鼻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年20期.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医学 篇10

关键词:锁孔手术,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

高血压脑出血作为一种临床急症严重损害人们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若能及时清除血肿,减轻水肿,则可阻止脑组织发生进一步损害,最大程度的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由于颅脑结构较为特殊,高血压脑出血通常会压迫呼吸中枢与心血管中枢而直接威胁患者生命[1]。常规的开颅手术虽然能够解除压迫作用,然而可以明显干扰中枢功能。锁孔手术损伤小、费用低、操作简单、血肿清除彻底,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切实可行,患者易于接受。我院对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8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给予开颅手术与锁孔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1例,分为2组。观察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56.17±2.88岁,出血56.4±8.6ml;对照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59.44±2.93岁,出血57.6±8.9ml。GCS评分:7.2±1.9分。诊断标准:参照HICH临床诊断标准,根据多田公式,血肿量为30~70ml,39例基底节区,22例脑叶出血,20例丘脑出血。纳入标准:(1)存在高血压史;(2)无肝肾、心肺等脏器疾病;(3)无手术禁忌与血液病;(4)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GCS评分=3分;(2)凝血机制异常;(3)有糖尿病;(4)心肺功能与肝肾功能不全;(5)深昏迷者。两组GCS评分、脑出血量、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选择锁孔手术。术前用电极片做mark点,行颅脑CT标记血肿位置。气管插管全麻,消毒铺巾,依据mark点在相应位置取长5~7cm的直切口,颅骨钻孔形成骨窗,直径2~3cm,以“十”字形将硬脑膜切开,尽可能的避开脑部血管区及功能区,作横型切口于mark点标记的脑回或脑沟,用双极电凝及吸引器根据脑穿刺针的方向分开皮层,深入血肿腔,充分吸除血肿腔内的血肿,若出现活动性出血实施电凝止血,受到压迫的脑组织出现回缩,恢复正常脑搏动,创面铺止血纱或创面封闭胶,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冲洗液颜色清亮,置引流管于血肿腔充分引流,常规缝合。

1.2.2 对照组

根据头部CT扫描提示选择U形皮瓣,按照血肿部位与大小确定骨瓣大小及皮瓣大小,将硬膜以U形或放射状剪开,直达血肿腔,充分清除血肿。实施减张缝合,清除血肿后根据脑压状态决定是否施行去骨瓣减压手术。置引流管于血肿腔进行引流,24~48h将引流管拔除。

1.3 疗效标准

按照COS评分确定治疗效果:1分:患者死亡;2分:患者处于植物生存状态;3分:患者意识清楚,但是生活难以自理,重度病残;4分:患者具有一定自理能力,属于中度病残;5分:患者可以正常生活,恢复良好,神经功能存在轻度障碍[2]。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经过治疗,观察组血肿清除率(100.00%)与对照组(92.10%)相比明显较高,GCS评分与COS评分显著升高,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8.60%)与对照组(47.37%)比较相对较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起病急骤,进展迅速,临床建议及早给予手术治疗。常规的标准大骨瓣开颅术由于造成的损伤大,容易增加脑组织损伤而应用减少。Pemeczky首次提出锁孔手术概念,旨在根据病灶特点与个体解剖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手术入路,利用有限的脑部空间,凭借显微手术特点,尽可能的减少结构破坏与暴露,以最小创伤得到最佳疗效[3]。高血压脑出血应用锁孔手术治疗能够充分清除血肿,有效减压,保护患者的脑组织,促进神经功能及早恢复。传统的开颅减压清除血肿虽然对多数脑疝与血肿患者适用,但是此种手术切口大、骨缺损大、出血多、恢复期长,肉眼下实施操作难以做到精确止血,临床疗效不甚满意。锁孔手术利用显微镜能够窥视大范围、远距离的脑部结构,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以下明显优势:(1)直切口的手术入路能够迅速直达血肿腔,快速减压;(2)止血彻底,能够完全清除血肿,显微镜下操作可以根据不同需要随时转换视角,方便术者窥视整个血肿腔,从而有效解除压迫,清除血肿,减轻继发损害,促进组织功能及早恢复,避免术后发生再次出血;(3)对周围组织造成的损伤小,手术期间仅暴露1~1.5cm的脑皮层与血肿腔壁,能够避免传统手术导致的神经损伤,通过较小创伤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实施锁孔手术治疗的观察组血肿清除率(100.00%)显著高于实施传统开颅手术治疗的对照组(92.10%),而且GCS评分与COS评分显著升高,与薛卫星报道一致。提示高血压脑出血应用锁孔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开颅手术,有利于提高患者基本的生活能力与健康质量。此外,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8.60%)与对照组(47.37%)比较相对较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锁孔手术能够保护重要的神经与血管,从而避免多种并发症出现,安全性高,与临床报道类似。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应用锁孔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清除血肿,改善患者健康质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罗湘辉.何佳宏,谢卫龙,等.超早期显微锁孔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28(4):23-24.

[2]金光喜.锁孔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25(14):55-56.

上一篇: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下一篇:军民通信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