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通信融合

2024-06-08

军民通信融合(共8篇)

军民通信融合 篇1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是我军作战能力生成和提高及战争潜力转化的实际举措。新世纪新阶段, 我军通信建设要深入贯彻军民融合的战略思想, 本着“能利用民间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 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的原则, 将军事通信发展融入国民经济体系之中, “搭”地方通信发展的快车发展我军通信事业, 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之路。

一、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的实践

1.1革命战争年代以军为主合建军民通信

革命战争时期, 武装斗争的性质, 决定了通信建设必然是以军队为主。抗日战争时期, 军委三局负责保障党中央、边区政府和中央军委党政军各系统的通信联络任务。在通信建设上, 根据不同的需要, 分别组建了8个无线电网和延安电信局, 延安电信局主要负责建设和管理边区政府部门的通信。从此, 民用通信开始与军事通信系统分离并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通信系统。解放战争时期, 军委三局适应新形势下的作战要求, 建立了中央战略通信、战区通信和地方通信组织, 统一负责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根据地政府的通信保障, 为新中国政权的创建建立了功勋。

1.2建国初期军民通信在协调中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为保障党中央对全国的领导, 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 中央决定党政军通信分系统建设, 分别成立国家邮电部和军委通信部, 国家通信网由一个公用电信网 (即国家电信网) 和两个专用电信网 (即军队和铁路通信网) 组成。在有线电通信建设上, 军队规定, 凡是邮电系统已建架空明线而又有空线位的, 一律租杆挂线不再新立杆路, 只有那些军队需要而邮电部又无既设线路的地方则军队自行建设。根据这一规定, 1950年, 军队通过在邮电部北京至南京、上海、满洲里、广州的长途干线上加挂铁线或自建的方式, 建立起军事长途干线网。为加强对入朝志愿军的指挥, 军委总部和邮电部于1953年4月20日提前架通入朝通信线路, 保障了国内对前线的作战指挥。在无线电台通信网建设上, 规定了总部领导机关和各级无线电台配置的程式和数量, 确定了海、空军根据各自的通信特点, 分别建立专用短波无线电通信系统。50年代中期, 为加强战备, 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 由军队负责建设和管理以军用为主兼顾党政机关的地下指挥所, 与其配套的短波无线电收发信台也随之建设。至此, 军用无线电通信网形成初具规模的独立系统。这样, 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艰苦条件下, 依靠军民结合的威力, 迅速建立起各战略方向、各大中城市、各边防哨卡的通信网络, 保障了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 对于完成当时的剿匪、卫边任务和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提供了顺畅的通信保障, 作出了重要贡献[1]。

1.3改革开放时期, 军民通信合建硕果累累

改革开放以来, 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国家邮电通信被确定为重点建设的信息基础产业。在政策指导下, 采取国家投资、地方集资、企业融资等方式, 短时间内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线路光缆化、交换程控化、技术数字化、管理智能化;交换技术、传输方式、终端设备、服务质量、业务种类、运营模式等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 军地通信的反差越来越大。1991年军委江主席“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指示, 为军事通信指明了方向, 军民通信再度合建。首先是1994年军民合建光缆干线工程正式启动, 在5年多时间里, 全军先后投入建设的兵力多达100余万人次, 用自己的双手构架起贯通大江南北、连接欧亚大陆的光缆干线网。国家光缆干线网的建成, 一举改变了国家和军队信息基础设施长期落后的局面, 沿线部队搭线进入国家通信网, 一步跨入光电时代。其次是开展了军民联合科研攻关, 积极吸收和引用先进的民用通信技术和通信设备, 避免了重复开发和科研。军民通信发展呈现出干线合建、科研合作、设备合维、保障共施、人才合育的良好局面。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党中央站在国家安全和战略全局的高度, 提出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思想。根据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 抓住国家提升通信领域基础设施水平的机遇, 军事通信建设在军民融合中不断提升。地方各级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军事需求给予有力支持, 完成了一批民用通信基础设施附带军事通信设施项目建设。其中依托联通公众网建设军队CDMA移动通信系统是继军民合建光缆网后, 又一次军民结合的典型, 探索了“民建民用民管、军用可控可管”发展军事通信的新模式。

二、当前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 我国通信产业迅猛发展, 国家和地方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完备, 产生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 积蓄了相当数量的军民通用通信技术、通信人才和通信设施, 为军事通信建设充分利用国家通信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我军军事通信发展滞后于民用通信, 在推进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方面, 尽管取得了较大成绩, 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军民分离的管理体制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 我国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军民分离的结构, 军民之间缺乏沟通, 致使科研项目重复立项, 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一方面, 管理机制军民分离。尽管我国民用项目和军事项目都有各自的综合计划管理部门, 但部门之间相对独立, 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同时, 军用技术的应用转化受到限制, 影响到国防生产潜力的发挥。另一方面, 军工行业垄断。军工行业厂商对军工产业实行垄断、封闭, 不仅是军民之间分割, 而且在同行业部门之间、集团之间由于利益原因也有很强的隔离倾向。这种垄断和封闭造成大量的国家投入而不计产出, 效率低下, 跟不上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发展, 没有继续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 军工企业缺乏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2]。在军民融合模式下, 军事通信和民用通信在规划、建设、维护等多方面应该相互渗透、互相促进, 形成一个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良性互动的整体, 而我国军民分离的管理体制是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的最大障碍。

2.2缺乏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的统筹规划

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是一项战略性和全局性很强的工程, 必须由高层权威机构进行决策, 统一制定发展战略, 依靠各级政府和军队管理部门合力推进。规划是预先设计和行动指南, 关系到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的战略全局, 而目前我国已有的军民融合式通信共建项目多为局部性和临时性协调结果, 缺乏长远规划[3]。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组织、协调等制度不健全, 二是军民通信发展的不平衡[4]。

2.3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的法规政策有待完善

一方面, 军民融合的政策有待健全。主要有军品市场的准入与退出制度不完善、军民两用技术标准不配套、信息资源共享和数据互通不顺畅、投资和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备等。另一方面, 法律法规有待完善。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国防动员法》、《国防教育法》等一批有关军民融合的法律、规章、政策性文件等, 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环境不断改善。在军民通信融合领域, 就军事通信规划、建设以及网络运行管理等方面也已出台不少相关的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但是, 这些法规多数层次较低, 存在盲点、空白点甚至相互冲突的矛盾, 有些法规内容已不适应时代要求, 法律保障的体系尚未建立。

三、推进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的对策

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 涉及军队和地方两个体系、军事和经济两个领域、战时和平时多个方面, 是一项战略性和全局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需要建立健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军地领导和协调体制机制, 加强战略决策和统筹规划, 构建科学完备的政策和法规体系, 确保融合式发展的顺利推进。

3.1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和协调体制

实现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 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破除现行军民分割、自成体系、封闭运行的体制束缚, 建立国家全方位推进军民通信融合的领导和协调体制。首先应建立国家层面上的领导和协调体制, 加强融合式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综合协调, 设立统管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的专门机构。其次要完善地方各级政府领导军民通信融合的管理体制。统筹在高层, 落实在基层, 地方各级政府的实体机构, 可以统一组织其管辖范围内的军民通信融合工作。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军民融合领导和协调体制, 设立权威的军民高层领导协调机构, 同时加快完善地方各级政府军民融合的实体机构设置, 明确各自职责, 保证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始终处于科学的决策和领导之下。

3.2统筹规划, 搞好顶层设计

推动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 是一项全局性任务, 需要立足现有实际, 着眼长远发展, 统筹兼顾, 整体规划, 将军事通信建设规划融入国家和地方的总体发展规划之中, 以实现军民通信的同步建设、整体推进和融合发展。一是军事机关要发挥好主导作用, 主动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接轨, 把军队通信建设纳入国家和地方通信基本建设规划体系中去。二是地方党委、政府要发挥好主体作用, 把通信建设融合问题纳入党政领导职责, 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加大组织领导, 尤其要对涉及通信业务的工业和信息化部门、通信管理局、长途传输局和通信运营商提出明确要求, 检查落实情况。三是国防科技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 综合了解部队通信需求和地方通信建设实力, 提出适应军事需求的建议, 增强军民融合的针对性、有效性。

3.3完善政策法规, 将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纳入法制化、正规化轨道

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领域广、部门多、要求高, 应发挥政策的导向调控作用和法规的规范、约束作用, 使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走上规范化、法制化道路。在政策方面, 一是制定适应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的投资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通信建设, 壮大军民通信发展的参与实体;二是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 及时修订和完善军用标准和规范, 实现军民通信技术标准的统一, 加快建立国家标准、军用标准、行业标准协调互补的标准体系[5];三是健全和完善招投标和资质认证、保密管理、专家评审、审计验收等制度, 建立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市场化运作的良好秩序。在法规方面, 一是尽快出台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的基础性法律规范, 划清军地双方在融合式发展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二是完善和配套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的法律体系, 可将近年来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形成的成功经验、做法固化为可执行性的法规制度, 为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在推进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中, 还应把握好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要把握好融合的度。在融合过程中对军事特色鲜明的核心能力必须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以确保军事技术优势, 而不是把军事通信发展全部推向社会。二是要实现安全保密。在将先进民用通信技术融入军队时, 必须把好安全保密关, 制定安全措施, 实施安全管理, 防止军事信息外泄, 确保军事通信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摘要:军民融合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 军民通信融合作为军民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质是要打破信息资源的利用界限, 实现军民通信良性互动, 双向共赢。该文回顾了我国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的历程, 指出当前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军民通信融合,发展回顾,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曾昭兴, 曾占平.军民合建军事通信探索[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119-124

[2]王艳, 楚娜.军民融合发展中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 (23) :131-135

[3]王永波, 宋康, 李广海.推进军民融合式通信建设三策[J].通信指挥学院学报, 2011, (3) :38

[4]李庆俊.军民融合科学发展把军队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J].数字国防, 2010, (2) :3-4

[5]李贵祥.推进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应把握的问题[J].通信指挥学院学报, 2011, (3) :34-35

军民融合创辉煌 篇2

一、坚持同步筹划,将国防动员建设进程融入“两个率先”奋斗目标

国防动员建设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省注重坚持富民与强军的有机统一,始终将国防动员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规划,精心组织,确保国防动员与“两个率先”发展进程相协调。

一是坚持统筹兼顾,强化职责意识。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自觉把国防动员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做到“四个统一”:将国防动员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统一筹划,将国防动员建设计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安排,将国防动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统一解决,将国防动员目标任务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统一考评。省委常委议军会连续4年听取省辖市国动委第一主任述职,市县两级普遍开展国动委第一主任、主任述职、讲评活动,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强化了各级党委、政府对国防动员工作的领导,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的国家安全意识。

二是着眼精干高效,健全组织体制。根据国家和南京军区有关文件精神,1995年我省县以上各级政府都成立了国防动员委员会,下设秘书组和人民武装动员、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和交通战备4个专业办公室。2001年我省国防动员委员会工作机构取消了秘书组,成立综合办公室;增设政治动员、科技动员和信息动员办公室,形成了“一综七办”的机构体系。2003年在无锡、徐州开展了国防动员工作机构规范化建设试点,并全面推广试点经验。2005年组织了全省检查验收。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区划调整,按照一块牌子、一个专门办公场所、一套齐全的办公设备、一套图表职责制度、一套完整的业务资料“五个一”标准,省市县三级均建立健全了“一综七办”国防动员工作机构,形成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人员编制格局,对涉及军事、经济、科技、信息、教育等诸多领域的军地单位和所有行政乡镇赋予了国防动员职能,国防动员组织领导机构进一步完善。为提高战时应战、平时应急组织指挥能力,先后完成省市县三级国动委动员指挥演练、市县两级国动委城市防空作战和反恐维稳实兵演习、省市县三级国动委动员支前实兵演练。结合保障部队重大军事行动,组织了保交护路实兵演练,军地11万人次参加国防动员系列演练。通过演练,健全了国防动员平战体制,增强了全民国防观念,提高了国动委系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三是强化依法动员,推进法制建设。为保持国防动员常态化发展,先后出台《关于我省国防动员工作机构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印发<江苏省国防动员委员会工作制度>的通知》、《江苏省国防动员委员会工作机构规范化建设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国动委机构建设、工作制度、职责分工等进行规范。依据国家、军队建设的战略部署,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了江苏省国防动员建设发展“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切实把国防动员发展要求转化为具体工作实践,形成各层次各系统有机衔接、系统配套、整体推进的建设格局,为国防动员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修订了《江苏省征兵工作条例》、《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条例》、《江苏省实施(人防法)办法》等地方性法规,为平时建设、战时动员提供法律依据。深入开展对策性和基础性理论研究,推动学术创新活动,为国防动员深入发展提供政策理论依据。2007年,我省被表彰为全国“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动员建设理论研究征文活动”先进单位。

二、坚持同步建设,将国防动员能力生成融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的保障。国防动员兼顾国家安全与发展,是联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桥梁和纽带。在新的形势下,我省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追求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的军民融合,实现生产力与战斗力相促进,国防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一是完善长效机制,提升国防教育水平。深入贯彻《全民国防教育大纲》,采取有效措施,坚持分类施教。着力抓好领导干部、青少年学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等重点对象的国防教育,不断增强国防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全省14家党报、76家广播电台和72家电视台,全部开设规范化制度化国防教育栏目,207处省级以上红色教育基地全部免费开放,全民国防观念进一步增强。全省120所党校和行政学院将国防教育纳入教学培训计划,通过国防知识讲座、形势报告、参观见习等形式,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和实践活动,强化党员干部国家安全意识。119所高校、1129所高级中学开展军事训练,学生军训工作在全省得到普及。2007年全国大学生军用枪射击比赛中,我省取得4个团体冠军和1个个人冠军,金牌数居全国首位。坚持典型引导,培养和宣传了全国“情系国防好家庭——陈巧云家庭”、老红军刘应启、角斜“红旗民兵团”、柳堡“二妹子”模范民兵班等一大批富有时代特色的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

二是适应战场市场需要,加强后备力量质量建设。我省是人口大省,也是兵员动员大省。按照后备力量建设发展“十一五”规划,深化调整改革,民兵预备役组织结构更趋优化。大力普及深化“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训练,兵员战技素质显著提高。着眼“平安江苏”建设,组建调整民兵应急维稳和“水电气化火”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对口率、成建制受训率、装备器材配套率得到有效保证,形成了以城镇为中心,沿水系、山脉、道路、地震带和重要目标布局的應急编组格局。认真总结推广信息化条件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角斜“红旗民兵团”加强农村民兵建设、苏州市“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扬州市加强街道武委会建设等经验做法,为加强基层民兵组织建设、巩固党的基层组织探索了新路子。

三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建设中体现军事需求。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化、纺织等产业是我省支柱产业。近几年,汽车、船舶工业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发展迅速。依托优势产业,我省组建了经济、科技和信息动员中心,同步加强“民转军”能力建设,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相结合的多元化战略物资储备体系逐步形成。紧跟城市化建设进程,编制实施

新一轮城市人防工程建设规划,城市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城人防工程建设进程明显加快:电力、石油、煤炭等基础设施,供电、供水、供气等“生命线”工程,交通和通信枢纽等重要目标,大型水库、化工系统、核电站等易造成次生灾害目标的防护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围绕我省“四纵四横四联”高速公路网络主架,重点加强国防交通战备公路建设,驻军部队指挥所、作战阵地、重要储备库进出道路通行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高等级公路、长江渡船等民用交通设施、通用器材和运载工具贯彻国防要求的理论研究及工作实践取得新成果。发挥我省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利用军地光缆,建立和完善连接省市国动委各办公室的“四网一中心”:在加强基础网络建设的同时,注重抓好软件配套建设,先后研制开发了《国防动员管理与辅助决策系统》、《江苏省兵要地志信息系统》等一系列集军地平时应急和战时应战为一体的信息软件系统,为军地潜力资源融合、统计数据实时更新、辅助决策智能快捷搭建了平台。我省多项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三、坚持同步推进,将国防动员使命职责融入服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大局

使命决定职能任务,牵引国防动员发展。战时应战是国防动员建设的根本,急时应急、平时服务是国防动员功能的拓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国防动员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我省国防动员建设坚持服从大局、服务大局,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完成突击任务中用兵练兵强兵。

一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广泛发动民兵预备役人员,立足本职岗位,争当生产骨干、技术能手、行业标兵;成建制参加地方重点工程建设,为国兴利,为民造福。先后组织参加“十运会”场馆设施建设,积极投身“绿色江苏”建设,主动担负奥运圣火传递安保等任务。深入开展“双带双扶”活动,大力实施八项爱民工程,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挂钩帮扶经济薄弱村146个,结对扶助贫困学校142所。援建希望小学12所,建立创业致富示范点2115个,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新型军政军民关系。

二是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突击队作用。成建制组织国防动员系统人员和装备,抗御洪水、台风、冰雪、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参与生化泄漏、危险品仓库爆炸等险情控制和救助,配合武警部队和公安部门打击恐怖活动,维护社会稳定。2008年初,在抗击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出动20余万人次扫雪除冰,保证了全省“五桥四路”交通大动脉的畅通。在支援四川抗震救灾行动中,国防动员系统迅速启动应急机制,依靠潜力数据库,及时将全省帐篷、活动板房、食品、被装、医药、建材等潜力分布情况通报军地有关单位;依托经济和信息动员中心,紧急调运药品、发电机、通讯器材等物资设备,完成救灾帐篷的原材料进货、突击生产和紧急送达任务;依据民兵专业分队编组,成建制抽调应急通信和人防保障队伍深入重灾区,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有力支持。在防汛抗洪准备中,围绕长江、淮河、太湖、沂沭泗四大流域,重点建设和部署民兵抗洪抢险专业分队,配备专业装备器材,组织训练演练,确保一旦出现险情,能在第一时间集结到达、展开行动、化险为夷。

三是在开展科技拥军和政策拥军中发挥骨干作用。充分发挥我省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较多的优势,借鉴运用成熟的科技成果,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高炮大修和技术改造任务,全省民兵武器装备仓库全部实现可视化监控。按照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要求,协调军地有关单位,积极稳妥地抓好驻苏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我省被国务院、中央军委确定为全国三个试点省份之一。着眼支持部队建设,省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动员军地融合机制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驻苏部队干部随军随调家属子女就业就学工作的意见》,为开展科技拥军和拥军优属工作提供政策支持。为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提高退役士兵职业技能,促进城乡退役士兵就业,2008年,我省出台了《关于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新路子。

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是全民的事业,是党政军民的共同任务。近年来,国防动员建设融合式发展的实践,为我省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国防动员建设科学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第一,国防动员是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统筹规划,加强组织领导,有效融入“两个率先”进程,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点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第二,国防动员是实现战争潜力向战争实力转化的基本途径。必须坚持以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加强信息化建设,狠抓“三化”训练、成建制训练和成体系综合演练。积极投身地方经济建设、抢险救灾和维护社会稳定,以平时服务推动急时应急,以急时应急促进战时应战,以战时应战牵引全面建设,努力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第三,国防动员是在市场经济加速发展、新軍事变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进行的,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深化后备力量调整改革、推动基层武装工作创新发展、落实经济建设贯彻军事需求、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等方面取得新成绩,创造新经验,为国防动员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第四,国防动员是一项涉及各领域、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军队提需求,国动委搞协调,政府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党政军齐抓共管,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全社会积极参与,为开创国防动员建设科学发展的新局面而共同奋斗。

军民通信融合 篇3

1.W公司基本情况

W公司 (下称“公司”) 为一家军工企业, 隶属于中航工业, 军品业务主要从事航空机电产品研制生产服务;民品业务主要从事环保水处理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服务。

2.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同时,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指出, 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明确提出要改善水环境质量。

为了应对公司外部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 有必要对现有的环保水处理业务现状进行梳理, 对其进行优化完善, 实现公司军民品业务协同发展。

二、公司环保水处理业务现状分析

1.外部分析

(1) 面临的机会

(1) 国家环保政策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 围绕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方面相继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 为环保水处理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2) 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为环保水处理行业带来增长动力。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水污染治理行业提出不断增长的需求, 也给环保水处理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投资保障。

(3) 环保标准的持续提高为环保水处理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由此拉动环保设备的增长。

(4) 核电项目重启为环保水处理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2) 面临的威胁

(1) 环保水处理行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长期以来, 环保水处理行业门槛低, 行业壁垒小, 市场的扩容将引来更多的企业进入, 导致行业竞争加剧。

(2) 行业保护导致市场化程度较低。在废污水处理领域, 其行业保护、地方保护仍然存在, 企业间良性竞争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3) 经济增长的放缓将会影响环保行业发展。由于环保本身不产生效益, 且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会加大企业的运营成本。一旦企业效益下滑, 将会对减少对环保设施和运营的投入。

(4) 环保标准的日益提高, 将对环保水处理行业的技术进步提出更高要求。

2.内部诊断

(1) 优势

(1) 技术优势。公司凭借军工技术积淀, 经过多年发展, 自主开发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板式双极性电极” 电解制氯及循环水处理技术, 同时, 注重技术标准, 参与起草制定了《次氯酸钠发生器》国家标准。

(2) 品牌优势。2014年中航工业品牌价值突破905亿元, 名列中国机械制造业榜首。作为中航工业成员单位, 公司在集团外开拓环保水处理业务时, 充分依托中航工业这一优势品牌, 赢得了客户信赖和良好的口碑。

(3) 高端客户优势。公司循环水处理设备主要应用于火电和核电领域, 主要客户包括国内五大发电集团及华润电力、国华电力等众多行业龙头企业。稳定的高端客户资源, 为公司拓展行业内其他市场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

(4) 部分产品在细分市场领域优势。公司主要环保水处理产品电解海水制氯装置目前主要为火电、核电企业配套, 在火电、核电循环水处理市场, 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约50%, 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优势, 具备一定的行业话语权。

(2) 劣势

(1) 规模小, 抗风险能力弱。尚未达到有效经济规模, 盈利能力相应不足, 一旦经营波动, 将面临亏损。

(2) 发展资金不足。环保水处理业务主要集中在水处理设备系统集成领域, 通常单笔合同金额大、项目执行周期长、流动资金占用大, 需要公司有较强的资金实力作保证。子公司受规模所限, 融资受到制约。

(3) 基础管理薄弱, 尚未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的体制机制。环保水处理业务是公司军转民的产物, 来源于军品大本营, 主要管理团队和员工均来自于军品, 受军品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 尚不能主动适应市场。

三、环保水处理业务优化调整方案

通过上述分析, 公司应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 紧紧抓住环保水处理设备长期向好的趋势, 大力实施军民融合, 实现环保水处理业务和军品的有效协同, 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发挥协同效应, 努力培育和提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

1.优化调整方案

(1)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努力提升市场占有率。一是电解海水制氯装置产品在巩固现有火电市场的同时, 加大核电市场拓展力度, 并努力开拓海外市场;二是工业废水处理方面延伸产业链, 以表面处理生产线设备制造安装向表面处理生产线及水处理系统集成发展;三是医疗污水处理方面, 巩固与本地三甲医院建立的长期良好合作基础, 加大本地及周边医疗污水开拓力度。

(2) 加大环保水处理技术研究, 保持技术领先优势。紧盯环保水处理行业发展趋势, 加强技术人才引进、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力度, 保持环保水处理技术的先进性和适应性。

(3) 拓宽和延伸产业链。在做好生产销售环保水处理设备的同时, 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 巩固行业占位, 从环保水处理设备供应商向环保水处理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环保水处理运营商延伸, 做大产业规模, 进一步提升行业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

(4) 拓宽融资渠道。在保持和做好银行贷款等传统间接债务融资的同时, 密切关注公司资本运作动向, 根据环保水处理业务发展需求, 积极争取进入募集资金项目通道, 降低公司财务成本。

2.实施环保水处理业务与军品业务协同发展

(1) 实施品牌协同, 有效发挥品牌无形资产功能。品牌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体现, 在集团内军民品业务开拓中突出公司子品牌, 展示公司在环保水处理领域的优势;在集团外突出航空背景, 依托中航工业品牌, 增强客户认同感和信任感, 有效缩短产品进入市场时间, 发挥品牌协同优势。

(2) 实施财务资源协同共享, 降低公司整体融资成本。鉴于公司总部拥有较为充足的金融资源, 而从事环保水处理行业的子公司面临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现状, 公司应对金融资源进行统一筹划, 实现与子公司金融资源的协同共享, 降低子公司融资成本。

(3) 市场和客户资源协同共享。集团公司鼓励行业内企业抱团发展, 公司主要航空产品主要为集团内配套, 而且大都为规模大、实力强的主机厂所, 公司应加大环保水处理业务在航空工业领域的市场开发和推广力度, 以公司军品现有的客户作为重要目标客户, 在此基础上向集团内其他企业拓展, 提升环保水处理业务在航空工业的市场占有率, 在此基础上, 为进军非航空军工市场作好铺垫。

摘要:随着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实施, 以及环境问题的恶化, W公司面临的发展环境与竞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通过对W公司民品所在的环保水处理行业梳理分析, 提出推进军民融合, 实现军民品协同发展,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应对解决方案。

关键词:军民融合,环保水处理,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军民融合连接“市场”和“战场” 篇4

如果说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是一种国家投资行为, 那么, 国防支出则是中央财政本级数值最大的投资板块。军民融合发展的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央投资的效益产出比。

有专家在2014年八千亿国防支出项目进行精细测算后, 称2014年军民融合的中央投资总额或将超过五千亿。军民两利的高度融合发展机制, 将使国防与经济两大体系协调运转互为补充。

近年来, 中国军民融合发展道路主要在三个方面展开:人才培养、后勤保障及军工生产。

上世纪的中国军队不亚于独立存在的“小社会”, 军队拥有军工厂、医院、学校等后勤装备保障单位, 甚至还有汽车、纺织、制药、贸易等经济实体。20世纪末, 中央一声令下, 要求“吃皇粮”的军队与其内部的经济实体和相关保障脱钩, 诸多原属军队的企事业单位移交给地方。

此轮军民融合式发展, 则将很可能使军队序列中与指挥、作战及训练核心职能无关的机构, 迎来新一轮的裁撤“脱钩”潮。只有“壮士断腕”, 裁减非战斗人员, 才能为真正的作战部队军人提供优厚职业待遇, 为官兵建功基层提供明确的经济导向。

在人才培养方面。上世纪末, 军委总部就开始在北大清华等名牌高校选拔培养国防生。十余年来, 通过国防生培养的军官数量已经越来越多, 直招大学生作为士官入伍的规模也越来越大。2014年全军还集中组织了文职人员招聘面试。在非作战单位中, 文职人员可以代替军人从事同样职位甚至发挥更优作用。从军民融合的经济思维理解, 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能大幅节约军队用于独立培养军人的各项投入。

在军工生产方面。国防白皮书显示, 在近年国防支出中, 军队的人员生活保障费用、演习训练等活动维持费用与装备研制采购经费各占三分之一。

为了增强对武器装备研发生产的资金投入和提高其效费比, 军方必须转型成为“精明买主”, 扩大市场在军工生产资源配置中的巨大作用。

为转型而进行的军民融合式装备体制改革, 要在军品招标采购及定价中引入竞争、评估、监督、激励机制, 促进军品承制单位创新技术和控制成本。据解放军报报道, 在2014年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大潮中, 全军装备系统将积极推进装备采购制度、装备价格工作、装备保障体制思想改革。其中, 自2011年开始装备采购制度改革和军事代表制度改革选在军民融合程度较高的海军试点进行。

在军民融合连接“市场”和“战场”的道路中, 关键是军用标准与国家标准需要透明接轨, 如此才能建立民品与军品之间的技术双向互通机制。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研究综述 篇5

1 世界不同国情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方式

赵澄谋、姬鹏宏和刘洁等 (2005) 将世界典型国家推进军民融合的做法简要归纳为以下4种模式, 美国的“军民一体化”模式、日本的“以民掩军”模式、俄罗斯的“先军后民”模式和以色列的“以军带民”模式。其中, “军民一体化”是通过军事部门和军工企业领域的改革, 在二者之间开展交流合作, 从而打通军民两用技术和资源双向转移的渠道。“以民掩军”特指日本在二战后, 由于军事力量发展受到限制, 依赖本国民间企业, 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和生产武器装备, 进而构建军民融合型国家创新体系。“先军后民”是在国家战略和各个方面利益主体意见存在较大分歧的情况下, 国家创新体系企图向军民融合方向发展时形成的局面和态势。“以军带民”则是国家把军事工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先导产业, 不断扩大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 同时, 积极推动部分实力雄厚的军工企业拓宽生产经营范围, 鼓励开发生产民用产品。

卢周来、于连坤和姜鲁鸣 (2011) 则从机制设计、制度规定和国防科技与生产等方面详细梳理归纳了世界主要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国内文献侧重于介绍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发达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模式, 且大多为较早期研究成果。

2 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思路

严剑峰 (2006) 讨论了在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中如何培育企业, 使其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作者十分推崇项目实施的功效, 推动军民融合型企业创新主体的培育。具体项目包括: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扶持计划, 军民结合型重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其普通职员创新能力学习项目;通用专项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的军地协同科技攻关联合作战项目;高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扶持计划;传统企业柔性化改造计划;国外军民两用技术或关键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项目;重大创新成果奖励基金资助项目;民用企业积极参与军品研发的专项资助项目;军民融合科研基地与科技园区建设;以及对于属于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的军地联合资助计划。这些建议均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伍青和强雁 (2009) 主要从建设军民融合战略体系的角度探讨了航天企业军民融合的发展举措。具体思路包括, 加强外围合作, 构建战略协议联盟;加大力度, 推进组织体制转型;积极探索产权模式创新;调整优化内部产业结构;优化企业空间区域布局, 等等。

高红卫 (2009) 研究指出,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 也是航天科技工业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客观要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军工企业要实现融合式创新, 不但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而且要下功夫谋划产品的合理布局。“3+1”格局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产业结构, 即航天防务业、装备制造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产业。

杨忠民 (2010) 研究指出, 军工企业务必做好转方式、调结构这篇大文章, 从而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完成转方式和调结构的战略任务, 应该做到五点:即解放思想、适应转变;聚焦市场效益与战场效益, 实现二者有机统一;提高产业、产品的集成度和关联度;着力新产品研究与开发和军品民品产业互相转换;进一步理清理顺合作机制和协调机制, 规范市场竞争。

3 军民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孙延东 (2010) 指出, 虽然我国军民融合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问题依然突出,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 管理体制还不是十分完善, 运行机制依然不太协调。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建设的重点领域集中在三个方面:科技融合、人才融合和资金物资融合。建立健全军民融合的政策法规, 完善军民融合的体制机制, 加强军民融合的技术创新。

任胜君 (2011) 将建国以来我国的军民融合政策的历史沿革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四个时期, 即毛泽东时期、邓小平时期、江泽民时期和胡锦涛时期。军民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顶层设计不足、体制机制仍需完善、转化渠道不畅通和国际竞争力不强。可以从技术互动、体制机制、管理模式和国际化视野4个路径采取措施, 不断提升我国军工企业军民融合方面的竞争力。

董晓辉 (2012) 明确指出, 军民融合是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的新探索。在军民融合这一宏观背景下, 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是充分发挥其科技创新服务的综合优势, 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满足国家国防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的必然选择。

魏岗、金利民和杨虎林 (2012) 认为, 实现军民融合, 提升国防科技工业资源效益的路径包括:加大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 积极引导, 促进军民融合观念落地;加快武器和装备采购市场化改革步伐, 推动民企参与;加强民企两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发展壮大民品生产, 获得规模经济;推动社会资本向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聚集;通过发展跨国公司提升技术水平和国际化经营能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建设军民融合型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

王亚玲 (2012) 十分注重案例分析, 以陕西为典型案例, 运用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理论研究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的路径和对策。

4 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

吕海军和甘志霞 (2005) 强调, 要在体制创新上下功夫, 建立寓军于民的新体制, 尝试建立政府采购、官民合作创新机制, 建立技术转移机制和军民两用高技术创新计划, 加速军民融合创新中技术双向流动的速度与效率。

程鸣和齐中英 (2005) 认为, 信息不对称是阻碍我国军民两用技术双向流动的最关键因素, 搭建军民互动信息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该信息互动平台本质上是由军民两用技术双向流动构成的网络构架, 其主要功能在于公开地进行信息发布;在市场机制下, 民企获得行之有效的中介信息服务, 与军工企业公平竞争;完善的招标制度、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在双向流动中发挥监督保障作用。

郭坚 (2011) 提出, 要解决束缚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发展体制和机制因素, 延伸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链, 具体措施包括:军民融合观念创新、树立军民一体化理论;改革国防采购体制、衔接军用和民用两个市场;科研与生产匹配, 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创建转化平台, 优化产业化和技术创新环境;突出发展重点, 实施项目扶持策略。

肖鹏和杜鹏程 (2011) 则在梳理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从技术转化过程的角度认为存在着观念、体制、信息沟通、知识产权和市场需求等障碍。需要从改变传统观念、确立企业主体地位、加强平台建设、构建融合示范、优化政府金融与财政环境、吸引与培养各类人才、项目制推动和加强产学研合作8个举措来推动军民融合中技术双向转化的发展。

董晓辉和夏磊 (2012) 强调, 在军民融合大背景下,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统筹兼顾国家和军队发展战略目标。注重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 重视规划管理,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军队战斗力奠定坚实基础。

军民通信融合 篇6

一、建设军民结合产业推进福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义

(一)军民结合产业是福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军民融合式发展要求把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起来,是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的新途径。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军队非核心保障任务向地方转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将国防建设中的高科技(非涉及军事机密)、高标准应用到民用产品,在企业层面形成军民共有共用的资源;有利于巩固军民团结,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当前福鼎市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会推动福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军民结合产业是提高驻区部队整体防务能力的重要保障。

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涉及军地人才、技术、设施、保障等领域的兼容渗透,强调更多地利用地方资源和社会力量提升整体防务能力,特别是在部队后勤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得到地方的全力支持。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国防和民用两个领域的人才、科技、信息等要素交流,有利于协调解决军事设施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在加快城市建设中兼顾军事需求,为部队整体防务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二、福鼎市具备发展军民结合产业所具备的优势条件

(一)福鼎市具备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地理优势。

福鼎市位于福建东北部,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和海峡西岸,是海西东北翼对接长三角的前沿区域,素有福建“北大门”和“闽浙门户”之称。全市海域面积14,960平方公里,拥有海岸线长432.7公里,占全省十分之一,有大小港湾41个,岛屿81个,104国道、沈海高速公路、温福高速铁路纵贯全境,是重要的入闽通道和战略要地。目前,境内驻有陆、海、空和武警部队共8个团级、8个营级、4个连级单位,现役军人近5,000人,抵制境外敌对势力渗透、加强边境管理、保持边境稳定以及支前保障等任务繁重,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负有重大的历史责任。在新的军事斗争准备中,福鼎位于东海防空识别区最前沿,沙埕镇的台山岛是福建距离钓鱼岛最近的岛屿,沙埕港纵深长达35公里,海域面积40多平方公里,是国家二类口岸、一级渔港和重要军港,可为部队行动提供有力保障,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

(二)福鼎市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历史条件。

福鼎市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空间大、前景广阔。福鼎素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长期以来,福鼎市委、市政府和驻鼎各军警部队始终遵循“双拥工作当作政治责任不能忘”,注重加强联系沟通、双向服务、双拥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在1997年和2000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1999年被评为全国“爱心献功臣行动先进市”,并于1992年、1994年、2002年、2005年和2009年先后五次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城”,所有这些为福鼎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政治思想基础。

曾经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福鼎前岐镇就有军民共同经营的四季柚果场,在当时为四季柚良种的培育、果品的提升、产量的提高和农民的脱贫致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驻军的家属和退伍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后因政策的原因,结束了军民合作的形式,果场被当地农民承包,但是这种军民结合的方式也因此深入人心。同一时期,福鼎驻军某部队修理所,也曾经实施多种经营方式,在当时福鼎造船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为福鼎沙埕一带的渔船维修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实现了驻军部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这些曾经存在过的军民结合形式为福鼎市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三)福鼎市建设军民结合产业的现实条件。

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必须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工业企业作为载体。2014年第一季度,福鼎全市32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累计完成产值172.63亿元,可比增长16.6%(增速居宁德市第一位),涵盖了新材料、新能源、船舶修造、电机电器、食品加工等行业,并且在某些领域已经具有国家品牌,比如福鼎是“中国化油器名城”,目前重点是突破化油器向通机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国家火炬计划化油器特色产业基地。同时,福鼎市也因地制宜,瞄准新能源、新材料、临港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促进海洋经济临港工业加速发展。福鼎工业企业的发展,为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提供现实的载体。因此,当前的任务是政府要鼓励和引导规模以上地方工业企业积极参与国防建设领域(船舶、核工业、兵器、民用爆破器材等行业)的项目合作,为促进福鼎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起示范作用。驻鼎部队既是保卫福鼎的钢铁长城,也是建设福鼎的一支重要力量。广大驻鼎部队充分发挥部队的科技优势和兵力优势,大力支援地方重点工程建设,例如在沙埕镇台山岛厚壳贻贝生态资源保护工程中,驻鼎海军和武警部队积极参加修建爱民路,帮扶300多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扶持渔民发展贝类养殖,产值达600万元。驻鼎部队充分发挥军工资源优势、积极支持和参与福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深受全市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也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队机关的高度肯定。

三、建设军民结合产业推进福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对策

在福鼎地方工业经济的发展、驻鼎部队的军工资源优势和广泛的军民共建共识基础上,福鼎发展军民结合产业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富国强军思想为指导,围绕解放思想、政府引导、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和严格行业监管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一)军地各级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大发展的理念。

一是应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党的“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精神,通过多种形式推进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不断夯实全市上下富国强军的思想基础。二是驻鼎部队进一步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为地方经济谋发展。要树立主动融入的思想,要突破“军工特殊论”,打破“地域限制”,积极寻找相关企业,共同开发军民合作项目,全方位多层次地促进军地融合;地方政府应更新观念,贯彻落实“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战略思想,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体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动地方工业企业参与国防建设;地方工业企业也应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寻求对口的军工技术或发挥地方已经比较成熟的技术和生产优势积极参与军品科研生产,加快国防科技的跨越发展。同时突出产业基地特色,发挥福鼎地方龙头企业的带动优势、专业化分工协作优势和同类产品的集群优势,加强军工企业与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密切合作,促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

(二)地方政府要提供服务平台,推动军地科技信息对接融合。

长期以来,我国军工部门向民用部门提供了一大批新技术,支持了民用行业的技术进步,其中比较典型的有节能技术、精密加工、精密锻造和液压、密封技术、真空与低温技术、遥测遥控技术等,这些技术将极大提升福鼎市的船舶修造、新材料、新能源、电机电器等行业的技术能力和科技水平。因此,建设军民结合产业,福鼎市政府要主动作为,根据本地产业优势,积极寻找与军工企业对接的项目,主动为军地双方牵线搭桥、及时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比如组织本地相关企业参加全国各地举行的大型军民两用技术对接会,实现军工技术和企业对接;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政府的多年扶持,福鼎市某些民用企业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不断增强,已经具有了相当高的技术水平,甚至已经超过了军工领域的水平。针对这种情况,福鼎市政府应组织科研院所、当地具有技术优势的大中型企业和驻军部队结为科技对子,为部队培养、培训各类人才,支持部队完成科研项目、转让技术成果,参与国防建设,加快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跨越发展。

(三)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福鼎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环境。

为了促进军民结合企业发展,福鼎市政府多方面给予扶持:在人才引进、土地和海域使用、立项审批等方面要给予重点支持;鼓励金融机构给予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落实国家规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军民结合企业进入福鼎工业园区(一园十区)发展,并享受工业园区的优惠政策;优先支持军民结合产业的新产品的品牌创建、产品研发、资质认证及在大型展洽中积极推介,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四)严格行业监管,保障军民结合产业健康发展。

军民结合产业关系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关系到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因此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军民结合企业,必须具备法规规定的资格条件;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保密制度管理、军品科研生产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军品技术标准和军工设备设施管理等规定。针对军民结合企业建立完善监督管理制度,确保军品科研生产任务在军民结合企业严格按照合同高质量高标准地按时完成。

参考文献

[1]中共福鼎市委.2014年福鼎市委工作报告[R].2014

[2]陈小军,王求基.福建省军地联合制定下发《关于大力推进福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决定》[N].福建日报,2014-4-22

[3]于宗林.民用企业参与国防建设是建立寓军于民创新机制的重要内容[J].中国军转民,2004,4

[4]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鼓励和引导民用工业企业参与国防建设[N].中华工商时报,2004-4-5

[5]王海佼.民用企业进入军工领域的障碍及其应对措施初探[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3

[6]任润厚.解放思想、创新模式、统筹协调,加快推进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N].山西日报,2013-7-23

[7]孙文霞.整合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蕉城军地文化旅游品牌[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

军民融合之“三制”体系框架研究 篇7

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军民融合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军民融合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 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等诸多领域。推进军民融合, 不可避免地要牵涉到政府、军队、企业、中介机构等诸多群体, 触动相关体制、机制、法制等制度。为了协调各利益主体关系、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政府需要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对军民融合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和设计。

尽管各国的安全环境和国情军情各不相同, 国防工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也存在差异, 但在推动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方面都有相应的体制机制规划和法制约束。很多学者对国内外军民融合式发展中的制度建设进行了分析, 但国内学者[1,2,3,4,5,6,7]主要从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体制、机制、法制等几个方面纵向独立分析, 对于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内部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 本文依据现代应急管理的“三制”理论, 从管理体制、机制、法制三个维度加深综合研究, 力求为军民融合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建议, 最大限度地化解发展的阻力, 降低风险, 顺利推进各领域的军民融合。

现代应急管理的“三制”理论[8,9], 包括体制、机制、法制三个维度。具体内容可概括为:体制以权限分配为主题, 以各机构设置、人员安排等的划分为主要内容, 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所建立的一套进行领导、管理、保障、监督等的组织建制, 解决的是宏观利益格局问题;机制以运行为主题, 以发展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等为主要内容, 是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规律, 解决的是微观动力等问题;法制以规范管理为主题, 以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为主要内容, 解决的是相关措施能够有效执行的法律依据和保障问题。三者间的关系见图1, 即体制是机制的基础, 决定机制的具体内容;机制是体制内容的进一步具体化运作方式, 且反作用于体制的具体内容;法制是对体制和机制的规范化和文本化, 使各主体有章可循。在军民融合研究中, 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和法制, 使得三者有机互动, 达到动态平衡, 才能高效促进军民融合可持续发展。

1 从“三制”看我国军民融合之不足

军民融合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尤其在信息化时代, 我国军民融合呈现出由平台向网络、由封闭到开放、由单装到体系、由分离到集成的发展趋势。为避免决策出现重大失误, 首先需要对我国军民融合宏观管理体制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统一的军民融合领导管理体制。尤其是在行使国防权力时, 各单位之间不能有效衔接, 如总装备部负责军品需求和科研订货计划, 发改委负责民品规划和产业政策, 工信部军民结合推进司负责提出军民结合发展规划, 科工局负责核心军品科研生产能力建设, 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制度化的协调机制, 造成新的军民分割;军地对国防事务协同职权不清[10], 导致实践中难以做到责任到位等。

机制的完善, 有助于实现管理体制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按系统论的观点, 机制就是系统内在规律的表现形式与作用过程, 按功能可分为发展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目前, 我国军民融合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评价与监督机制、技术双向扩散机制、信息互通交流机制、投融资机制、资源人才共享机制、后勤保障机制等尚待健全。当体制与机制发生不协调时, 一般是先改变机制来适应体制, 因为体制的改变往往需要大的调整, 带来根本性变化[11,12,13]。

此外, 为了突破军民深度融合的瓶颈, 国家层面的立法促进与强力助推也至关重要, 完善的法制是军民融合目标实现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环节。目前我国军民融合相关法制法规在模式上、内容上和实施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立法位阶偏低, 结构不够合理;立法范围有限, 覆盖不够全面;法规内容分散, 法律障碍仍存在;专业服务不足, 质量效果不佳等。

2 军民融合之“三制”体系优化建议与实施思路

为顺利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我们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结合本国国情军情, 分别针对三个方面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和思路。

2.1 优化管理体制

历史经验表明, 要建立科学高效、适合我国国情军情的军民融合管理体制, 首先要坚持几条原则:涉及军民融合重大问题时, 国务院与中央军委双重领导、集中决策;在计划调控、项目审批、产业发展、政策制定、行业管理等方面, 明确责权关系;管理机构既要坚持全系统全寿命管理, 还需适应信息时代的管理要求。在此基础上, 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军民融合领导体制, 明确国家、政府、军队、企业等在军民融合建设中的职责;加快完善地方各级政府实体机构设置, 根据各重点领域的特点, 将国防建设任务及职权分解到军地各职能部门, 使军民融合式发展在科学的决策和领导之下, 形成“军”、“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性互动局面。机构改革与职能完善的思路见表1, 图2。

2.2 健全运行机制

军民结合, 寓军于民,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职能[14], 统筹建立跨军地、跨部门的综合协调、评价监督、资源和人才共享、竞争与激励等机制, 以保证军工企业在产权结构 (前端) 、科研生产 (中端) 和销售市场 (后端) 实现全面融合。内容和思路见表2, 图3。

2.3 完善法制法规

体制机制确定后, 为保证运行通畅, 也需要法制保障, 使军民融合能够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可从三方面不断进行改进创新:对现行法律法规中与军民融合政策冲突的地方进行补改、废止或作出明确的司法解释;适时推进相关政策上升到法规, 对已出台法律中军民融合的相关规定, 进行分阶段、分领域的专项立法, 使之更具操作性;加强空白领域法规制度建设。简要思路见表3。

3 结论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工程, 要始终以富国强军为根本目的, 在历史和现实、国外和国内、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 总结经验, 稳步推进。本文结合我国的世情国情军情, 提出“三制”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以保障国防安全为前提, 制定和完善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核心, 促进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强化相关制度建设为支撑, 制定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的法制法规。用好的管理体制, 确保好的战略决策;用好的运行机制, 确保好的战略执行;用好的法制法规, 保障战略执行到位, 形成科学、合理、高效的结构体系。通过系统性地分析“三制”体系内容, 力求为军民融合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建议。

搞好政治工作实现军民融合发展 篇8

关键词:政治工作,军民融合,政治工作格局

近年来,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中国军队的建设也有了新的要求。现阶段,中国为了强军目标的实现,在实际的军队建设政治工作中,一方面深入贯彻全军对于“中国梦”系列内容的深入学习,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于军民融合发展的促进。在这期间,为了有效地推动军民融合的发展,需要适当地加强政治工作的推进,继而为其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

一、中国军民融合理念的发展

所谓的军民融合指得是将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融合发展,其具体内核是指将国防和军队建设环节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继而推进军民融合在经济、科技以及教育等诸多领域的全方位的发展。通过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深度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崛起以及中国军队力量的强盛。

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理念,军民融合理念的发展和实践在中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我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求的。

军民融合的理念在中国的发展,最初是由胡锦涛同志于2006年在参加全国科技大会时提出的。而这理念提出标志着军民融合理念正式被引入到中国的发展中。

之后,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等诸多会议对于军民融合作出了详细的论述,并对军民融合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他指出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军民交融的机制,并大力发展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体系,继而为军队的实力发展提供保障,形成军民共享高技术成就的局面。

根据胡锦涛同志的相关谈话可以了解到,军民融合的不断发展是历史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当今的时代下,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国家需要加强对于中国军队与国防建设的转型,通过技术革新以及现代化的运用,加强国防建设的时代性。

二、加强军民融合发展的措施

由于军民融合的理念发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能够带来各方面的成效,诸如提高军队建设的优越性,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等。为了高效地推进军民融合的发展,笔者认为相关部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相应的措施。

(一)加强官兵的思想认同感。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可以得知,人类的认识对于其行为具有指导性作用。根据这一科学的观点,在加强军民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力加强对于军民思想的正确引导。只有通过培养军人的正确价值取向,才能对其行为举止进行正确地指导,继而通过军人的思想认同感,带动其行为的自觉性。

为了有效地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的发展,需要在这一理念的推行过程中,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进而能够少走弯路,使得军民融合的发展推动中国国防力量的建设和加强。

基于此等环境的形成,使得中国军民融合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军人的政治工作,而这一时期的政治工作的核心就是加强军队的思想教育,通过弘扬主旋律,深入贯彻中国梦的主要精神,能够行之有效地巩固官兵投身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思想基础,最终在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取得突出成绩[。

(二)明确各方的职责和权利。对官兵进行有效的思想引导,使我国官兵能够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自觉地推进中国军民融合的发展。为了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效,还需要加强对于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明文法令清楚的划分各方的职责以及权限,通过此种措施的有效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军民融合的发展助力,并提供了法律的基础,使其发展更具效率。

除了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保证在中国军民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部分环节更加阳光透明之外,还需要我国的军队在继承国家相关法律的精神前提下,制定出相关的军队管理的规章制度。从而加强对于军队的有效管理,使得军民融合得到更好地发展。

(三)完善军民融合发展的各项渠道。在实际的军民融合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涉及到诸如军队与地方政府及科研院所等政府部门或者机构,而这一情况的出现就使得在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部门以及相关的环境是相对复杂多变的。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有效地开展军民融合的相关活动,需要坚定不移地依靠相关组织的领导,这就使得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完善各种环节渠道的通畅,并加强有关部门、有关人员的沟通及交流。通过这方面措施的不断完善,能够有效地推动中国军民融合的发展。

三、结语

纵观世界范围内的军民融合的发展历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标准化的军民融合的模式。对于中国而言,在加强中国军民交融的过程中,除了对国内的相关领域进行有效的改革之外,还需要“引进来”,通过对于其他国家相关领域发展情况的调研和分析之后,得出相关的经验总结,并将这些总结付诸于中国军民融合的实践中去,继而推动中国军民融合快速、高效地发展,使得中国在这一领域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肩。

参考文献

[1]苗宏,沈根华.发挥政治工作在军民融合发展中的生命线作用[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5(4):129-132.

[2]段荣婷.军队政治工作标准化军民融合发展研究[J].国防科技,2012(1):5-13+50.

上一篇: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医学下一篇:冷再生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