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深度融合

2024-09-04

军民深度融合(共12篇)

军民深度融合 篇1

军民想要做到融合深度发展,就需要先建立在初步发展的基础上,首先要做到国家和政府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只有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这项工作才能得以继续。其次要做到以国家安全为中心,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再者,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以实现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争取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军民融合初步发展的一个跨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保证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军帮民,民助军,不仅让国家军队更好发展,更让我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1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义

1.1 能有效解决军民融合之间的矛盾。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不仅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军民协同发展同样提出了新的需求。近些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发展,建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有效机制,寻找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措施,就是为了形成军助民,民助军的友好局面,这既是支持我国国防力量的重要保证,也同样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现在虽然我国在做着积极的努力,但是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其中,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能有效缓解军民之间存在的问题,虽然军民之间存在思想差异,体制差异,身份差异等等,但是经过融合深度发展后,军民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互相共享资源,交换意见,在这些资源意见的共享过程中军民的矛盾等有效缓解,军民之间存在的体制差异思想差异,文化差异慢慢都会有所缓解。由此看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能有效缓解军民之间的矛盾。

1.2 促进军民两边双发展。

军民之间想要协同发展,就应该融合深度发展,共享资源,交换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军民两边双发展。我国现如今进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正是因为它的这一作用。由于经济全球化潮流正在实行,所以,我国逐渐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国家的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国家国防在建设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人民是国家建造国防的重要支持,因此,想要巩固国防,就需要民助军,人民为军队提供物质支持精神支持,为守卫祖国的众多军人献去自己的一份关心,这都会更好的巩固国防,促进我国军队更稳定发展。同样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也同样是帮助了广大的人民群众。现在自然灾害不断,在天灾面前人们往往是无奈的,再加上现在恐怖主义盛行,因为资源和能源的争端也日益加剧,影响人民生活安定的因素也逐渐增多,在这严峻情况面前,只有军帮民,发挥出我国军人的能力,加大我国国防,这不仅能帮助我国人民安定生活,更能巩固国防,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由此可知,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能够促进军民两方双发展。

2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时存在的问题

2.1 军民存在思想意识差异。

我国军民之间之所以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军民存在思想差异,所谓思想差异,就是由于制度体制,经济利益,认知等导致的,在我国经济大市场中,不同主体所需要和带来的经济利益都是不同的,所以,军民之间也因为利益不同导致思想意识存在差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障碍。思想差异的不同也使得我国很多的人民不积极参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甚至排斥,这种想法对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形成了极大的阻碍。现在我国的一些地方性人民政府没有意识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只单纯的增加了政府的经济成本,却忽视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给人民带来的巨大利益。军队如若需要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政府很难提出积极性来帮助军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只存在在文件上,根本没有完全付诸于实践,这种思想意识的差异只会阻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认为军队就是为人民服务而生,没有意识到军民是互惠互利的,思想意识的差异成为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绊脚石。

2.2 军民融合发展缺少严苛的制度规范。

无论是任何发展模式,想要平稳进行,就需要严苛的制度规范,在制度规范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起到效果。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也同样如此,现在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出现的一大问题就是缺少严苛的制度规范。严格的制度规范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如国防动员法等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法律法规,但是还不够健全,所影响的也不够全面,在现实生活中,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往往出现了无法可依的情况,所以,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缺少综合性较强的法律法规,我国现在比较综合的国防法律就是国防法,但是国防法上面的一些条例可操作性不强,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具体举措也没有很好的记载,所以,构造严苛的综合性较强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我国阻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大问题就是法律法规不够严苛和有针对性,我们应该及时解决这个问题,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3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具体举措

3.1 制定严苛的制度规范。

上文已经提及,我国缺少严苛的法律法规是阻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大原因,为此,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制定严苛的制度规范,细观其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较好的一些国家,他们普遍有着严苛的政策法规。严苛的法律法规可以看做是一种约束,更快的推进了军民融合发展,鼓励了军民一体化发展,有了严苛的法律法规,能有效促进人民参与帮助扶持军队的活动,提供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就像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都先后推出了国防授权法案和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国防法等等,这些具体的综合性较强的答案,能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有依可寻,形成了军助民,民助军的良好发展局面。提出严苛的法律法规能有效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3.2 融合军民之间存在的思想差异。

军民之间存在的思想意识差异越大,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阻碍也就越大,为了使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更平稳进行,我们应该尽量消除军民之间存在的思想差异。首先要让全国人们的国防观念有所增加,认识到国防对我们国家的重要意义,对人民群众的重要意义,能够积极拿出资源等来支持我国军队,利用电子信息产品积极进行国防教育,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出新的期许,政府要改变自己错误的思想,要意识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不只投入经济成本,要意识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可以更好的促进人民群众健康平稳生活。军民之间存在的差异要积极消除,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4 结论

在新的时代大背景下,不仅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对军民融合更提出了新的期待,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在保存原有精神基础上融入新的时代要求,摒除军民之间存在的思想差异,制定严苛的政策制度,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真正抓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精髓,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走向制度化和规模化。

参考文献

[1]郑申侠.国防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提要[J].军事科学,2013,6(10):71-73.

[2]万佳华.军民融合促进区域创新的机制[J].中国软科学,2014,6(7):40-45.

军民深度融合 篇2

方案调查问卷

单位名称:西安XXX科技有限公司 单位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X 所属行业:集成电路(印制电路板设计、制造、贴装与测试一站式服务)

一、民营企业希望政府部门在推动军民融合方面做些什么?

1、公示准入制度和标准,让企业间的竞争更透明公开化;

2、定期组织民营企业与军工对接与互动,加速企业信息交换与需求互补;

3、设立具体的融合指标和任务,进行硬性分配与民营企业的培育指标;

4、组织民营企业进行军工要求的规范性与标准化培训,加快标准的统一与要求明确化;

5、充分发挥军民融合局与军民融合商会的引领作用,做到承上启下,定期进行政策宣贯与军民融合会员企业认证;

6、健全商会职能,促进商会会员间的交流合作,同时定期推送会员信息给到相关的军工企业;

二、民营企业希望军队装备工作领导机关在推动军民融合方面做些什么?

1、能够深入商会会员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多给民营企业一些机会与市场化的渠道;

2、建立健全组织分工,监管与统筹并举,进一步让项目在不影响保密的前提下公开化;

3、把军民融合的业绩与市场化之后的节约成本予以公示,提升公信力与民营企业的自查自纠和自我完善;

4、推动企业的资质建设,对适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进行辅导与技

术沟通立项,激活民营企业的参与感与自豪感;

5、公开合格供方的招标渠道与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军工项目扶持,对企业的相关经营结果进行社会化公示;

6、对民营企业的准入资质方面进行适当调整,若非影响关键指标或保密等因素,建议以能力满足为主。

三、如何发挥区域优势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1、西安的12大军工集团一应俱全,但以后端和总装为主,建议加快本地化零部件需求的供应渠道,建立特色化的域供应概念;

2、建立招标需求说明会或年度战略规划沟通会,形成行业生态圈,打造军民融合的联动效应;

3、政府职能与商会职能的互融互通,对军工需求信息进行有的放矢,推动企业的自转型与区域化军民融合需求相适应。

以改革创新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篇3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高度,作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融合发展。

为应对我国面临的安全威胁和挑战,必须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不断增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为“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提供强有力支撑。

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有利于整合利用各类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凝聚创新合力,不断增强研发和创新能力,加速前沿性、革命性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抢占科技、经济和国防竞争制高点;有利于推动军地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建立一批军民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有利于加强军民两用人才培养,打造勇于创新、善于凝聚力量和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

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有具体抓手,既要全面推进,又要突出重点,必须不断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不断探索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之路,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防实力显著增强。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军民融合发展向深度融合迈进,面临许多新的发展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高度,作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融合发展。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时再次强调,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

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改革创新精神,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路子,努力开创军民融合发展工作新局面。

一、准确把握新时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

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党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实现安全和发展兼顾、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增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的迫切需要。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依然面临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遇到的外部阻力和挑战逐步增多,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国家统一、维护领土完整、维护发展利益的任务艰巨繁重。为应对我国面临的安全威胁和挑战,必须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不断增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为“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提供强有力支撑。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迫切需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已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并为其长期占据全球国防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巩固和提升国防实力、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一些长期积累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不断显现,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有利于整合利用好军地优势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有利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发挥综合优势和溢出效应,加快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军民融合新兴领域和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不断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增强军民协同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海洋、太空和网络空间等已成为全球竞争新的战略制高点。但目前我国军民科技资源尚未建立有效的共享融合机制,各类科技创新主体之间缺乏协同,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成果不多。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有利于整合利用各类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凝聚创新合力,不断增强研发和创新能力,加速前沿性、革命性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抢占科技、经济和国防竞争制高点;有利于推动军地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建立一批军民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有利于加强军民两用人才培养,打造勇于创新、善于凝聚力量和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

二、深化各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改革创新

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拓展各领域军民融合,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提高军民协同创新能力。创新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快军民融合式创新,整合运用军民科研力量和资源,加强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动力、元器件等基础领域以及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步伐,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和转化应用。加强军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使用体系建设,推动军事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拓展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范围,健全依托社会开展军事人才专业评价制度,评价结果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管理体系。依托普通高等学校、武器装备研制单位储备新兴专业人才。

坚持共建共享,加快形成基础设施保障和协同应急能力。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统筹基础领域建设,提高军地协同应急能力。统筹交通、空间、信息、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考虑军地需求,按照突出重点、经济有效的原则,建立军地交通设施、信息、资源、服务保障共享与协作机制。加大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力度,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地理信息资料成果定期汇交和位置服务站网共享机制。统筹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建立标准化军民融合长效机制。加强军地应急力量建设,健全军地应急行动协调机制,调整优化国家级应急专业力量结构,健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增强国家卫生应急保障能力。

深化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打破行业封闭,立足国民经济基础,突出核心能力,放开一般能力,推进社会化大协作。引入社会资本,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加快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和渠道,构建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推动军工技术向国民经济领域的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发展。推进军工民用技术资源的共享共用、高效利用,推动国防科技工业的转型升级。

统筹国际国内,大力推进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既要维护好国家海上权益,又要充分发挥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的作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综合管理与维护海洋权益的有机结合。加强行动能力和保障设施建设,进一步形成党政军警民合力固边戍疆新局面。切实维护国家海外经济利益和其他重大利益,保护海外中国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深化国际军事交流合作。

完善服务供给,提高军队社会化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军地统筹衔接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人保险保障体系,完善军地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机制,深化军队住房制度改革。统筹军地文化建设,加强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军队饮食保障、商业服务和油料保障社会化,将营区供(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调整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军事区域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军地生态环境建设整体推进、同步达标。

三、强化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平台抓手

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有具体抓手,既要全面推进,又要突出重点,必须不断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

以规划编制和实施为引领,推动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围绕《“十三五”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军民融合发展规划》,重点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工业基础、科技基础、人才基础4大基础,推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核安全和生物安全5大安全领域建设,强化服务保障、应战应急协同、统筹经济和军事“走出去”3大任务,加快形成以区域融合为基本面、以产业融合为重要支撑、以新兴领域融合为突破口、以“走出去”融合为延伸的军民融合发展蓝图。围绕《“十三五”国防军工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强武器装备重大系统和关键分系统集成、核心配套能力建设和重大关键元器件、原材料国产化,提高自主保障能力。围绕《“十三五”国民经济动员建设规划》,着力推动国民经济动员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技术密集型转变,加快构建国民经济动员政策制度体系、网络体系和专业保障力量体系。

以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为载体,探索融合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根据《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要求,突出重大需求融合对接、要素资源融合共享,明确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的“硬杠杠”、“硬标准”,做到准入有条件、建设有目标、考核有标准。在战略地位突出、军事需求明确、具有引导带动作用的地区,加快启动10个左右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各类试验区的作用,重在整合资源,创新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打造军民融合产业链、创新链,完善各类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优化营商环境,决不搞“跑马圈地”,力求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以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为重点,推动重点领域军民融合落地见效。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需要,运用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等渠道,重点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战略新兴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推动建立一批军民结合、产学研一体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建设。坚定不移推动“三个转型”:推动生产能力建设主体转型,实现小核心、大协作,军工生产能力建设主体多元化;推动投资方式转型,通过资本金代管、投资补贴、事后补助等多种方式,实现投资法人多元化、投入方式多样化;推动项目管理方式转型,加强投资监管和绩效评价,提高投资效益。

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契机,推动军工企业开放发展。按照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结构性改革和《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的总体部署,坚持盘活存量、做好增量、主动减量的原则,遴选部分有意愿、有条件的军工集团及其二级企业,系统推进军工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加快完善军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激发“民参军”活力。结合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探索军工企业资本金投入方式改革,充分发挥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公司优势,加强和完善中央预算内投资的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投资效益。

以提升实战化动员能力为目标,推动国民经济动员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动员预案体系,推动经济动员与应急管理有效衔接,探索建立应战应急资源共享机制。进一步优化国民经济动员布局,创新动员模式,完善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建设机制,引导和推动优势企业组建动员联盟。进一步加强区域动员协同,完善专业保障动员力量建设,充分发挥国防动员力量的应急作用,建立健全应急动员响应机制,强化综合防护措施建设,落实重要目标、单位及设施防护要求。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动员潜力数据采集、管理、应用的可视化和及时动态更新。

军民深度融合 篇4

一、PPP模式的定义与分类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模式,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过程中,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然而各国对于PPP的理解和实践都有出入,我们根据其内涵做了一个简单的归类(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PPP中有许多发展模式,随着私有化程度的提高,项目所需的投资量也逐渐增加。在已有基础的设施和项目上进行发展的PPP模式往往投入资本的量较小,而需要重新建设的设施和项目则需要较多的资本。如果从投入资本量大小的标准来划分PPP模式的发展,我们可以将PPP模式分为投入资本量小的模式:MC、O&M、TOT、ROT;投入资本量大的模式:BOT、BOOT、BOO。不同的PPP模式适合去发展不同类型的国防项目,按照上面的基础标准,我们可以将PPP模式适用的国防项目作以下归类。

投资量较小的模式(MC、O&M、TOT、ROT)适合发展的项目:一是军转民项目,例如北斗系统应用于民用导航、资源勘测、电子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技术。二是民转军项目,例如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技术。三是向私营企业购买服务和技术。

投资量较大的模式(BOT、BOOT、BOO)适合发展的项目:一是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或改造,例如建设港口、机场。二是军民融合创新区的建立。三是重点领域建设的项目,如太空发展、海洋勘测、信息建设。

二、PPP在国外国防项目建设上的应用

PPP模式通过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国防项目的建设,可以把军队不擅长、难做好的任务交给更专业的私人部门,以突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把军队的资源更有效率地投向核心战斗力生成上。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PPP在英美等国的国防部门广泛应用于装备生产维修、教学训练、设施建设,甚至是航空探索的领域,效益十分明显。当时这些国家的国防需求日益增加,而预算约束不断趋紧,除非是关键项目,否则都会被迫削减资金或者延期保障。为了使许多仍具有价值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技术、服务的开放引进项目能顺利进行,国防部门不得不在传统议会全额拨款保障模式之外,探索其他的资金来源渠道,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PPP。

作为一种新的资金保障模式,PPP模式能给许多有潜力的大型国防项目融入资本。以美国的太空战略建设为例,在经费严重不足,研发持续低迷的状况下,NASA不得不考虑改革,在1994年推出了“技术转移计划”,并慷慨地拿出了每年预算的20%用来支持商业合作伙伴协助研发新技术。①其中包括可以重复使用的航天器方案,降低进入太空的成本。在“技术转移计划”当中,波音公司和洛马公司都是NASA的长期外包单位,拥有50多年的航天发射经验和实力。两家航天公司主要设计了两种用途类似但是结构不同的进化性一次性运载火箭,这不仅为NASA节省了一大笔研发费用,还大大提高了美国在火箭发射上的水平。美国通过鼓励私营企业自由进驻航天探索,不仅让美国在太空探索领域以较低的成本领先世界,扩大了美国在太空战略上的优势,为未来的空天战斗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让参与到航天计划中的商业企业凭借技术优势成长为行业领袖,形成了国防太空战略发展与商业公司共赢的良性循环。这个例子说明美国政府通过PPP模式中的BOO(建设-拥有-经营)的模式,即私人部门投资,建设并永久拥有和经营该基础设施或技术服务,接受政府监督的模式,在国防领域运用中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一种新的资金保障模式,PPP模式还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物资和服务供应商。以英国直升机机组模拟训练设施项目为例,合同规定在项目运营期内国防部无需承担项目运行与维护费用,但承诺会达到一定的设施使用强度,根据具体使用的时间来确定支付给私人承包商的费用。在项目前20年运营结束后国防部对该设施重新进行价值评估,可继续签订租赁合同或选择退出,不用支付任何费用。这个例子说明英国政府通过PPP模式中的O&M(委托运营)模式,签订合同将运营的成本和风险交给了私人承包商,同时获得了稳定可靠的服务以及资金的灵活性。

三、PPP模式运用到我国国防项目的构想

1、PPP模式下国防项目建设的运作机制

军民融合背景下的PPP项目模式运作中,利益主体包括军方、私营企业、军地融合平台、金融机构、个人资本、运营机构等。BOOT通常涉及到最多的利益主体,因此以PPP模式中最为复杂的BOOT为例(见图1),构想BOOT模式下国防项目建设的运作机制。

在PPP模式下的军民融合项目建设下,军方在法律上既不拥有项目,也不经营项目,而是通过给予项目某些特许经营权和给予项目一定数额的补贴作为项目建设、开发和融资安排的支持。军方需要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组织项目招标,对投标的私营企业进行综合权衡,确定最终的项目开发主体。因为PPP项目的资金规模非常巨大,花费的时间长,私营企业必须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良好的信誉。私营企业和军方合作成立军地融合平台,该平台是为PPP项目的建设以及运营而专门设立的平台,类似于PPP项目发展的项目公司,其作为PPP模式在国防项目运用上最关键的一个机构,最主要的作用是实现军方和私营企业的风险公担,更好地吸收民间资本。军地融合平台是PPP项目的实施者,从军方获得建设和经营项目的特许权,负责项目从融资、设计、建设和运营直至项目最后的移交等全过程的运作。军地融合平台正式成立后,负责整个项目的运作,私营企业为军队融合平台提供资金和技术服务,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PPP项目另一个融资渠道,为其提供资金的借贷以及项目的证券化,个人资本通过购买金融机构将项目证券化的产品为国防项目提供资金。

2、PPP在国防项目的具体应用

(1)BOT模式运用于投资量大的国防基础设施项目。军方与私营企业成立军地融合平台,平台从军方获得建设和经营项目的特许权,负责项目从融资、设计、建设和运营直至项目最后的移交等全过程的运作。通常这类型项目需要的资金很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项目的顺利完成。私营企业拥有按照军事需求建设好的基础设施使用权、收益权以及军队给予的特殊补贴。在特许经营期到期后,平台将其所有权交还给军方。

(2)BOOT模式运用于投资量大的太空运载项目。军方与私营企业成立军民融合平台,平台从军队获得建设和经营项目的特许权,负责项目从融资、设计、建设和运营直至项目最后的移交等全过程的运作。平台的融资渠道可以多样化,比如向银行和保险公司借款、将国防项目设计成金融产品交给金融机构发行从而吸收个人资本。私营企业拥有建设完成后的太空运载项目的使用权、收益权以及军方给予的特殊补贴。私营企业可以将这项技术运用于商业太空旅游获得收益。一系列的收益最终由私营企业和个人资本按照合同以及相关规定分配。军方可以以低成本借助私营企业建设好的发射平台和运载火箭进行太空战略的建设。在特许经营期到期后,平台将其所有权交还给军方。

四、PPP模式促进国防项目建设的配套措施

1、促进国防项目的法律法规完善

当前财政部和发改委都制订和完善了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支持政府私人合作模式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报告以及军队改革委员会议的精神都强调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要深度发展融合。这些都为PPP模式在军民融合背景下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向和保障。但是,有关于民间资本在国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法规仍然是空白。PPP模式的发展需要在有明确法律规定下才能健康正常发展,这既符合我国依法治国的社会建设主题,也有利于保障PPP参与各方的利益,充分吸引民间资本通过市场流向国防领域的建设。

2、成立相应的PPP军民融合管理部门

在英国,政府商务办公负责制定整体PPP项目实施政策和策略,研究制定PPP项目实施及合同管理作业程序,提供地方政府PPP模式的实施策略等。我国并没有设置推动PPP项目实施政策的部门,建议在国家发改委设立专门负责PPP项目的部门,并在该部门下设专门负责军方PPP项目建设的部门,接受军方和发改委共同管理。

3、对军民融合项目进行风险管理

PPP项目能否顺利实施,需要双方对项目中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担。采取合理的风险分担方式,从项目整体风险管理的角度,遵循合理分担的原则,共同应对风险。在国防项目建设当中,通常会伴随着许多风险,例如军事资产的贬值,项目管理的风险,通货膨胀带来预算增加等风险。因此,项目参与方应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诸多的风险问题,采取合理的风险分担方式,积极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化解项目风险,并按照风险分配的原则,对比分析军队及私营企业的风险分担偏好和实际风险分担。

参考文献

[1]冯辉锋、王哲:借鉴PPP模式应用经验促进军民融合深入发展[J].军事经济研究,2013(12).

[2]柯永建、王守清、陈炳泉:激励私营部门参与基础设施PPP项目的措施[J].清华大学学报,2009(9).

军民融合政策 篇5

实施“两证合一”、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基金、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培育一批军民融合重点企业……

问题1:关于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

答疑专家:国家发改委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司徐建平副司长

社会各界都特别关注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这项工作在中央军民融合办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军委战略规划办正共同研究推进。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要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再一次明确提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有关要求。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军委战略规划办积极配合中央军民融合办,认真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有关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明确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试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虽然过去我们也有各种产业园区,但是,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应该突出军民融合的特点和本质特征要求。为做好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我们正在按照中央军民融合办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硬杠杠、硬标准”的细化、实化工作,做到“进门有条件、建设有标准”,确保能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办法。目前,全国申请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热情非常高,已有20多个省(区、市)正式提出创建申请。按照中央军民融合办的工作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军委战略规划办正在共同深化研究论证,争取尽快提出一个具体实施意见建议。谢谢大家!

问题2:关于武器装备市场准入“四证”管理 答疑专家:军委装备发展部合同监管局严晓辉处长

经批准,自10月1日起,全面试行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和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两证合一”改革。下面,主要介绍三方面情况。

一、关于改革考虑

长期以来,武器装备市场准入实行“四证”管理制度(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认定、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许可审查),对提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提高装备建设质量效益、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和武器装备快速发展,“四证”管理与装备建设发展不相适应问题逐渐显现。2014年5月,在首届军民融合展览暨论坛活动上,原总装备部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吸纳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的措施意见》,通过实施分类审查、大幅压减许可项目、建立跨部门联审机制、设置资格审查申请受理点等措施,加大了引导企业“参军”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按照深入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要求相比,“四证”管理仍然存准入多头、内容重复、取证周期长、企业负担重、监管机制不健全等根本性问题,2016年1月,军队领导指挥体制改革后,军委装备发展部调整组建合同监管局,归口全军装备采购市场的准入、退出等管理工作,归口管理资格审查和体系认证工作,从管理体制上为军队主导的资格审查和质量体系认证“两证合一”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关于改革内容

为深入贯彻习主席关于“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加快调整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重要指示,我们以装备建设需求为牵引,以降低采购风险、培育竞争市场、提升装备建设质量效益为目标,围绕申请受理、计划管理、审查实施、推荐注册等环节,从形式和内容上对“两证合一”改革进行系统研究论证,修订了承制装备分类、细化了审查专业领域范围、开展了审查员和审核员培训、开发了审查工具软件等工作,在组织试点验证基础上,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改革内容。

一是调整承制单位分类。将装备承制单位类别由三类简化为A、B两类:A类为军队专用装备承制单位,B类为军选民用装备承制单位。

二是统一申请受理。依托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申请受理点,统一受理“两证合一”后的资格审查申请。对首次申请A类装备承制资格的单位,增加预审查环节,三是合并审查内容。审查内容以资格审查要求为基础,全要素、全条款融入GJB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内容,统一规范评判标准,全面评定承制单位综合能力。

四是规范审查组织。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员、武器装备质量体系审核员实行融合管理。审查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和工作评价制,审查组专业配置覆盖申请承制的装备类别。

五是换发资格证书。统一发放新版《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证书》,有效期5年。A类装备承制单位的新版证书增加“通过GJB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识,兼具原“两证”功能。六是强化资格监管。加大装备承制单位资格监管力度,健全日常监督、监督审查、重大事项专项审查等管理制度。

三、关于预期成效

“两证合一”改革后,从企业来看,降低了进入门槛、减少了重复审查、减轻了企业负担、缩短了取证周期,预计取证周期将由原来9-12个月减至3-6个月,这一改革将极大地助力企业“参军”活动,引导和鼓励更多优势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从准入管理看,改革后既保持了资格审查的权威性,又强化了质量体系认证的专业支撑作用,实现了“两证”优势互补,同时强化了对承制单位资格的监管,有助于提升装备建设质量效益。

问题3:关于军转民和民参军目录编制发布情况 答疑专家:工信部军民结合推进司曾开祥处长

军民深度融合 篇6

读者经常会在报纸和期刊上看到“军民结合” (military and civilian combination)、“寓军于民”(combining military efforts with civilian support)、“军民融合” (military and civilian fusion)、“军民一体化”(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等术语,这些术语词义相近,很容易混淆,给研究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笔者参考了相关文献,对每个术语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分析,旨在明晰这四个术语的区别与联系。

一 对“军”和“民”的理解

《辞源》中对“军”与“民”的含义有确切解释。军,本义指军队,后引申为军队的编制单位、指挥军队、驻扎等[1]。民,本指人,《汉书·食货志》上:“又曰: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此指士工商,别于农之称[2],“民”与军相对,指人民、非军人,非军事的。

按照《国防经济大辞典》中相关解释并从更为全面的角度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军民一体化”中的“军”有更广义的内涵,是指与军队有关的事物,主要包括军品、军工、军事,有时也指国防建设;而“民”是指与百姓有关的事物,主要是指民品、民用科技工业、民口企事业单位,有时也指国民经济[3]。

二 四个术语的内涵

1.“军民结合”和“寓军于民”

关于“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国防经济大辞典》具体有如下解释:

“军民结合”是指国防经济的基本功能(军事功能)与派生功能(经济功能)的有机结合,使之有助于增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成为增强国家的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柱。“寓军于民”是关于将国防实力寓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的理论和战略方针[4]。

上述两个术语在文章和文献中经常以“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形式出现。

现代武器装备技术复杂,成本高昂,长期过高的国防建设投入,国家难以承受,但为了维护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又必须进行国防建设。面对有限的财力和资源,只有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才能降低军备成本,并在加强国防建设的同时,发挥国防建设的“溢出效应”,促进乃至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宏观层面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最高层次,主要是指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资源共享,核心是“大炮”与“黄油”之间的资源配置问题;中观层面或称部门层面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包括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以及军队与地方的结合等,其中,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主要是指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军民品“两条腿”走路方针、能军能民,以及充分利用民品资源和民口力量,避免自我封闭、自成体系;微观层面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主要指企业等微观主体层面,对军工单位而言,是指除少数单位外,大部分军工单位能同时开发生产军品、民品,并坚持面向全社会开展军品科研生产大协作,避免“大而全、小而全”。

2.“军民融合”和“军民一体化”

(1) 军民融合

“军民融合”在国内外都有不同的解释:国外有的解释把国防科技工业的民用部分和军用部分结合起来,以便能在一个共同的设施上开展民用和军用科研生产工作;也有的观点称“军民融合”是指将国防采办扩大到利用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的做法。国内一些学者提出“军民融合”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推动军民两大科技创新基础互通、互补、互动,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既为国防建设服务,也为经济建设服务;另一方面是指拉动民营资本在国家可控的条件下参与国防建设。

实现“军民融合”,主要目的在于改变过去为军事目的而开发的高新技术完全禁锢在军事领域的做法,在军用技术开发之初就同时考虑它的民用前景,以便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商品,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国防科技开发部门也没有必要什么都从头做起,另起炉灶,而应注重采购市场上可买到的高新技术及其“货架产品”,用于发展新式军事装备系统。

(2)军民一体化

关于“军民一体化”比较权威和规范的定义,最早见于1994年9月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局的《军民一体化的潜力评估》研究报告,其定义为:“军民一体化是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同更大的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过程。”也就是实现国防工业基础和民用工业基础逐步兼容,采用共同的技术、工艺、劳力、设备、材料和设施,满足国防和民用两种需要。具体来说,它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军事技术的商业化或民用化,也就是军事技术向民用领域“溢出”(spin-off);二是民用技术的军事化,也就是民用技术向军事领域的溢入(spin-in);三是实现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5]。

三 四个术语的主要联系与区别

1.联系

(1)强调并追求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资源共享。

(2)都是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工作方针和政策取向,决定着各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走向和管理模式。

(3)是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军民两种资源共享程度不断提高的递进发展的动态过程。

(4)对于这四个术语所表达的具体模式的选择上,虽然受国家经济技术水平、基本经济制度、管理体制现状以及法规制度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在发展趋势上都是追求军民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2.区别

(1)所站的角度不同

“军民结合”主要是站在基本不改变军民分割的运行体系的角度,强调军用与民用在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可以实现结合。这种认识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定的历史阶段,经济技术水平不高以及资金技术资源稀缺,军用与民用技术相对独立发展的状况。

在产业部门和军工单位层次上,强调重点发展军工民用产业,在国家全局的角度上,具有军事效用和经济价值的各有关方面进行军民的结合。

“寓军于民”主要是站在建设强大的经济和国防两大战略任务的角度,为实现两头兼顾、协调发展,强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技术、人员等要寓于国民经济和民用产业之中。但由于部分武器装备(如核潜艇、战略导弹)和武器装备的不同层次(如总装测试)具有资产专用性较高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都能寓军于民[6]。

“军民融合”主要是站在科技资源以及高新技术上军民两用性较强的认识角度,强调军用与民用之间相同点是主要的,军事需求和用途的特殊性是有限的,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更加中性和普适,在发展规律上也更加一致,因此军用与民用应在技术发展上更加融合,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军民一体化”主要是站在彻底改变军民分割的运行模式的角度,从经济以及产业发展上强调国家要建立统一的工业基础,要求工业建设中在技术、工艺、劳力、设备、材料和设施能够满足国防和民用两种需要,兼顾军需和民用两个市场。

(2)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和“军民一体化”的推进进程与国家经济技术水平、基本经济制度、管理体制现状、法规制度完善程度密切相关,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综合、由局部到全局的发展形式和实现途径。

在经济技术水平较低以及资源和体制存在瓶颈制约的条件下,民用工业与军事工业发展更多地采用“军民结合”的方式,既相互补充和支撑,又相对独立,在一定意义上还是一种简单和粗犷的发展模式。

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家将更加重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能够协调发展,通过“寓军于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实现部分资源共享,使相关资源平时能发挥最大经济效益,战时也能够迅速转化为国防能力。

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水平跃升时,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界限更加模糊,军用和民用科技资源的共享和统一科技基础的建立有了坚实的经济和技术保障,才有条件推行“军民融合”。随着经济技术基础的强大特别是工业基础的壮大,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基础更加兼容和融合,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具备了实现互动、互通、互补的协调发展,则进入了“军民一体化”阶段。

四 结 语

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政策取向和工作方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和“军民一体化”的相同点都是追求军民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但是这三组概念的不同点是所站的角度不同,需在一定的条件下推行,是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及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综合、由局部到全局的发展形式和实现途径。

致谢:感谢中科信工程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李连宏先生对本文的悉心指导。

参 考 文 献

[1]辞源(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辞源(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陈德第,李轴,库桂生.国防经济大辞典[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4]曹景建,姜大立,邹春荣. “军民融合”及其相近概念浅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 (3):94-96.

[5]游光荣.坚持军民一体化,建设和完善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J]. 中国软科学,2006(7):68-79.

军民深度融合 篇7

一、强化大局意识

各级党委、政府和军队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把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来合力推进。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军地双方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融合就是讲政治、抓融合就是抓全局、促融合就是促发展的理念,加快推动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要树立一盘棋理念,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克服“你融合我难,我融合你也难”的思维方式。要抓住军民融合不放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举国体制优势,统筹军地双方各方面力量资源。要以共建共享共用为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和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要坚持把军民融合作为建设富国强军的重大工程,作为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和协同发展的主要抓手,搞好顶层设计,务实推进。要推进产业聚集,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要坚持协同创新,加快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建立军民融合技术创新联盟。要统筹军地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充分考虑军地双方需求和平时战时需要,着力推进军地应急保障装备设施建设。习近平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地方要注重在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自觉把经济布局调整同国防布局完善有机结合起来。比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要贯彻国防要求,政府不但要承担建设与管理任务,而且还要强化支出责任,并在项目立项、土地使用和税收减免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

军队要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下行动。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军队要遵循国防经济规律和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建设规律,自觉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比如,在促进军事资源共享方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推进军事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只要不影响到国家安全,能开放的尽量开放,争取社会效益最大化。又如,在推动改革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机制方面,尽量引导优势民口和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保障领域,加快建立面向各类民口和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开放、公平、公正、竞争的武器装备采办市场体系。2016年7月27日,全军武器装备预研项目指南首次在网上发布,这是深化武器装备采购制度改革的重要实践,是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贯彻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措施,对引导社会各类型优秀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领域,形成健康竞争的武器装备发展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强化改革创新

打破军民分割格局,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努力突破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近年来,我国在实践军民融合发展这项利国利民的大战略进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促进了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同步增长。2016年10月举办的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上,全面展示了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如北斗导航卫星、水下机器人、云数据加密技术、精密光学仪器、大型激光3D打印机等高技术产品和成果。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军民融合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军民二元分离格局还没有完全打破,军民深度融合的整体效益与强大潜力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

要创新工作模式,建立军民融展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要把军队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军民协同创新,探索建立基于国家创新体制的国防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必须突破在技术、人才和产业上的军民二元分离格局,拆除军地之间、部门之间的各种利益固化的壁垒,为激发军民融合发展的动能提供政策制度保障。要制定资金保障政策,为全面推进军民融合创新改革试验落地实施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撑;制定利益补偿政策,推动军民两用技术的双向转化;制定优惠扶持政策,促使军地资源相互开放。比如,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方面,可以借助民用信息基础设施资源,合理解决境内移动通信和境外执行多样化军事行动的远距离通信问题。这样,既可以满足国家需求和地方经营效益最大化,又可以满足军队需求最大化。

要创新途径模式,打通民参军、军转民双向互动通道。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要着重推进一批具有战略性和基础性的军民融合重大工程,营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形成一条可持续性发展的创新途径模式。比如,可以建立信息资源的共享融合,在导航定位、地理空间、气象水文、海洋环境等公共产品信息,以及电磁频谱、作战保障、军事物流及动员响应等专用产品信息资源开发上,可由国家统一规划,军地协同合作,建立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渠道,统一军地两用标准,满足信息资源可以军地共同享用需求。比如,西安市有各类军工和民口配套企业约300家,并以航空基地、航天基地、经开区兵器基地和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区为重要依托,筹划了267个总投资5 022亿元的军民融合重点项目。

三、强化战略规划

强化战略规划,坚持以调整战略布局、配置军民资源为抓手,从国家层面加强统筹规划,再根据规划组织严格实施,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的宏观需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拿出可行方案推动规划落实。努力做好“十三五”统筹建设规划编制任务,同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军队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一起论证,加强军民协调配合,以有利于国家编制财务预算,方便军地双方筹划一批引领性战略性重大项目,为军地双方组织实施建设提供基本准则。统筹规划国家安全和发展需求,充分运用国家专项资金,重点发展太空、海洋和网络空间等战略新兴性产业,抓好实施军民融合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组织落实探月工程、高分专项、空间基础设施等重大专项,加快推进深海空间站、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重大项目,扎牢国防科技工业强基工程。

美国实行的是军民一体化发展模式,建立的是将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和民用科技工业相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俄罗斯实行的是先军后民发展模式,优先发展国防科技工业,通过军事技术优势促使国民经济发展。我国实行的是军民融合发展模式,把军民融合式发展上升为实现富国强军的战略高度,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度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着重建立军民融合的基础设施、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和人才基础。比如,四川省规划了“十三五”期间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任务,努力围绕航空发动机、核动力、燃气轮机、信息安全、北斗导航等重点产业,争取国家在四川省布局一批重大项目;同时,加强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和军民融合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各种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具有核心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

要加强军地协同的检查督导,及时有效解决困难问题,强化战略计划的刚性约束力和执行力。目前,一些地方的军民融合渠道依旧不畅通,部队需求与地方资源配置还没有完全实现互联互通。要严格实施督导考核制度,厘清各级党委和政府协调军民融合发展的主体责任和职责范围,统筹制定军民融合绩效评估体系,定期对军民融合的具体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加强激励约束,促进工作落实。要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军地双方原来是二元体制结构,平时的责任落实是分开实施的,在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中,必须列好责任清单,实施追究制度,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和执行力。

四、强化法治保障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法治保障”的工作部署,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内涵,是要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引领和保障功能来加快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关于军民融合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比较薄弱,必须在军民融合的任务内涵、程序方式、范围界限和激励约束等方面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确保军地需求有效对接,军民标准通用兼容,资金、技术、人才、产品、信息等要素融合渠道畅通、配置质量高效,最大限度激发相关主体参与融合发展的活力。

要加快军民融合立法工作,提高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法治化水平。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必须按照习近平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的,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从宏观上对国防需求与民用需求、战时需求与应急需求进行统一筹划,按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总体要求,体现“国家主导、军地协同、资源共享、市场运作”原则,加紧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综合性法律立法工作,重点完善国防安全、武装部队采购、国防拨款、合同竞争、国防生产、国防工业储备、主要战略物资储备、市场准入和监管、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构建一套层次分明、相对独立、内容完备、适用管用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法治体系。依法规范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管理、保障运行等各项工作,依法规范各类企业尤其是优秀的民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防和军队建设,依法保障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落到实处。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依法履行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责任,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要让尊崇法治、敬畏法律的观念在头脑中扎根,要用法作为保障,坚决消除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中的权力设租寻租空间。要抓好国防教育,全方位、全领域加大普法宣传工作力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激发全民参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热情,依法尽好国防义务。要界定清楚各级党委和政府抓军民融合发展工作的权力界限和执法要求,依法对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相关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协同机制,对造成危及国家安全利益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严格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法律责任,在法治轨道上有力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习主席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新华网,2016-07-21.

[3]许其亮.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EB/OL].人民网,2015-11-12.

[4]游光荣.推动军民科技融合必须抓好“12345”[EB/OL].战略前沿技术,2016-06-01.

[5]于川信.信息技术:军民深度融合的动力[EB/OL].战略前沿技术,2015-08-20.

[6]创新39条助力军民深度融合[N/OL].西安日报,2016-10-30.

军民深度融合 篇8

一、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涵分析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国家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理论上, 军民融合的概念并没有标准的定义。狭义上, 有的专家学者认为, 中国军民融合式发展问题实际上就是军用技术转民用, 或者民用技术为军用。这一理解是基于军队“打赢信息化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促进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这一新时期要求为出发点的。但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内容来看, 军民融合涉及到国防工业体系建设、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国防科研生产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机制、民口技术进入军工, 以及军队人才保障、综合保障、国防教育、动员、预备役体制和边海空防管理体制机制等内容。涉及面更广, 内涵更为丰富。可以预见, 随着对军民融合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的发展, 这一概念的内涵可能还会发生变化, 但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国内外发展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

二、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历史沿革

纵观我党我军的发展历程, 历代中央领导都高度重视军民结合。20世纪50年代, 面对发展经济和应对安全威胁的双重压力, 党中央把“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和“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作为两件大事, 强调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在这种背景下, 毛泽东同志提出“国防工业在生产上要注意军民两用, 注意学会用军用和民用两套生产技术, 平时为民用生产, 一旦有事就可以民用生产转为军用生产”, 形成早期的“军民结合”战略思想。70年代末, 邓小平同志科学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 把国家重点调整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国防科技工业投入大幅减小, 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军民结合”战略思想。进入90年代以后, 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步伐加快, 建设强大的经济和强大的国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任务。江泽民同志针对国防科技工业中出现的新问题, 与时俱进, 提出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和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思想。寓军于民的重要思想被写入了党的十六大报告。进入21世纪, 党中央明确指出建立“军民结合, 寓军于民的创新机制, 实现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首次提出军民结合的创新机制建设。胡锦涛同志把科学发展的精髓融入到了军民结合中, 提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的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明确了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这一时期, 军工集团的民品收入占比大幅提高, 大部分超过了80%, 扭亏为盈, 大批高新技术装备部队, 开创了“军民融合”发展新阶段。

军民融合是军民结合的深化和升华, 从十七大大报告“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1) 从胡锦涛同志“四个体系” (2) 到习近平同志提出“需求牵引、国家主导” (3) 等诸多思想, 均突破了传统军民结合概念的内涵。军民融合从传统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拓展到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 既有改变认识、观念要求, 也有体制机制改革、制度化法制化和协同创新等方面的要求, 把过去“军”与“民”分割运行的状态融合为一体化, 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三、当前中国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主要矛盾

历史经验来看, 军民融合战略为国家国防建设和工业体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发展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例如在军队和军工集团内部, 拥有大量的先进技术因机制问题没有产业化, 甚至没有工程化, 而一边是民用技术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 一些民用优势技术已超过军工技术, 却因体制问题不能进入军队装备系列。除武器装备领域外, 其他领域的军民融合同样不容乐观。究其根本, 可归咎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认识存在偏差, 未能形成共识

目前, 各方面对军民融合的范围和深度认识还不统一。一是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认识模糊, 一些军队和政府部门的认识存在狭窄和宽泛两种极端情况, 对融合的范围和深度认识不清晰。二是军队开放意识不足, 军队需求牵引一直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军地需求信息对接困难, 民口技术研发机构很难通过正式渠道了解军方需求。三是地方国防意识淡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认识存在“国防建设是帮军队”的误区, 这使得地方在经济建设中考虑国防建设需求缺乏主动性。四是军队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协同意识不够, 不同部门争利现象明显, 彼此之间的协同变成了分权和利益博弈。

(二) 顶层设计不足, 缺乏统一领导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关系到体制机制、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综合保障、人才培养、国防教育等领域, 内容面广, 涉及程度深。但缺乏顶层设计规划和统一领导, 部门职能存在交叉, 多头管理问题较为突出。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例, 政府对国防科技工业的能力建设和产业发展按照军民属性分线管理, 不利于军、民两方面科研生产能力和两类产业的整体规划、统筹兼顾。国防科技创新方面, 多家国防科研力量实际上主要由军工集团支配, 军地科技资源和科研成果难以共享。

(三) 主体法律缺乏, 法规建设不完善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政府和军队各个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文件, 但总体来看, 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法律法规体系涉及面较窄, 缺乏促进融合的基本法律。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内涵来看, 在融合促进、信息资源利用和动员、军队人才培养、部门协同、国防教育等许多领域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二是现有法律法规整体层次不高。法律规范权威性不够, 大多数法规都是政策性文件, 而且部门出台较多, 且政出多门, 政策内容存在重叠区域。例如现有的民参军准入“四证”规定, 有相当多的要求是重复的。三是既有的法律法规条文还存有冲突的地方。例如有关企业法的规定, 对私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构成了直接或间接的限制, 与科工委2007年出台的《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允许非公有资本对军品科研生产项目和基础设施进行投资……”的条款实际上是有冲突的。四是一些政策法规执行程序复杂。税收待遇不公平、民参军准入门槛高、管理交叉、申请周期长、维护成本高等问题依然存在。

此外, 一些军民融合有效探索的方法、路径, 没能制度化、法制化, 只是军队首长或政府领导在位时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旦卸任, 又开始实行新人新办法。这一过程, 造成了大量的资源耗费, 对军民融合科学有序发展极为不利。

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建议

不难看出, 党中央有关军民融合发展的各种文件都是围绕“富国与强军”这个目标展开的, 这与中国当前面临的复杂国际国内局势密切关联。无论是海外经济利益拓展, 还是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都要求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以充分利用军地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种优势。但就当前实际情况, 至少还需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认知, 凝聚共识。相关部门应强化军民融合的理论研究, 积极吸取国外在该领域的成熟经验做法, 积极展开理论学习和研讨, 强化认知。解放思想, 突破“军转民”或“民参军”思维定式, 打破军、民界线。在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政策法规体系、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深入融合。解放思想要培养富国强军的战略意识, 转变单独依靠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和军队自成体系的传统思想, 充分发挥市场在各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充分发挥需求牵引、国家主导作用, 做好顶层设计。要融合军队、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地方综合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等主体, 不能简单依靠国务院或几个部委, 必须切实发挥国家层面专门机构的作用, 统一指挥、统一规划布局, 能够协调军队和政府各个方面, 打破军工集团自我封闭, 破除现有利益藩篱, 推动军队体制机制改革, 建立全国上下一盘棋的新体制机制。三是军地协同、统一部署。打破军地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格局, 不能简单依靠自发自觉, 迫切需要在国家层面的立法和统一领导机制, 打破各自分离的局面, 发挥二者协同效应。努力在全要素、多领域实现军民高效融合, 既要充分发挥国防建设中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效应, 同时也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国防效应。四是推动军民融合法制化制度化建设。一方面要确立军民制度深度融合的理念, 法规建设不能人为增加麻烦、制造分离, 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通过市场引导高新技术的军民双向转移。政府和军队要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 把需求信息渠道建立、综合保障拓展、动员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健全作为首要的工作目标, 制定与之适应的、成体系化的、完善的法律与政策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罗格.调结构建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R].研究报告, 2013.

[2]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R].研究报告, 2013.

军民深度融合 篇9

关键词:信息基础设施,军民融合,重点领域

2014年3月, 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指出, “要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是夺取信息优势的重要支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点领域, 是根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性任务和发展需求, 依托现有建设基础和支撑条件而选择确立的优先发展领域, 以围绕形成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支撑能力的关节点作为抓手, 先行突破, 并引领和带动其他领域快速发展。

1 对接共享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系统以其终端设备便携、可操作性好、部署快速机动性好等优点成为军事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在战备执勤、抢险救灾等任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我国民用移动通信发展速度非常快, 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2134.8亿元, 移动互联网流量消费达20.62亿G, 手机上网用户从2007年5000万人上升到5.57亿。

军队CDMA移动通信系统, 迫切需要抓住这个机遇, 把军用移动通信系统建设使用纳入国家移动通信建设总体规划, 从“源头”开始与公众网同步向4G升级, 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 政府相关部门在建设基站和网点、制定TD-SCDMA标准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军事需求, 为军队用户布设专用站点, 在TD-SCDMA设备和终端预留标准接口, 确保军地系统兼容, 为军队信息作战和日常保密通信提供更加先进可靠的信息系统支持。

完善军队核心基础网络设施和安全保密设备, 提高军用特殊功能控制和信息加密处理能力;加强边海防部队、重点作战区域基站建设, 优化增强网络覆盖范围;扩展机动式系统、移动终端类型、数量, 提高应急机动保障能力;整合军地移动通信资源, 加快军队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升级改造, 探索天基通信系统军民两用发展模式, 采用接口转换和加密机制, 实现短波、超短波等无线网络军民共享共用。

2 优化布局卫星通信系统

卫星通信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发展方向。目前, 军队在轨同步通信卫星数量较少, 容量距实际需求差距很大, 而国家已建成资源较充足的卫星固定通信业务用的空间段, 部分卫星资源闲置率较高。因此, 迫切需要区分军队不同安全等级的卫星需求, 在通信、导航、资源普查、海洋监测和气象、科学试验卫星等非核心资源和应用领域探索军民共建共享的路子, 实现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军地双方在全面普查、统合资源的基础上, 研究探索军地通信卫星地面设施、星上资源、信息数据的共用共享方式, 采用直接租用、资源置换、共同建设等方式开展军民合作。军地科研机构组织联合攻关, “加强北斗基地增强网、中国位置网建设, 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军民融合”, 加快多波束天线、星间链路交换、多系统综合集成、星上信号处理等重点关键技术突破, 逐步实现军队移动通信系统广域、全球覆盖。广泛开展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国际交流, 加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GPS系统、俄罗斯GLONASS系统、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之间广泛合作, 推动北斗导航系统国际化发展水平, 提高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信息综合保障能力。

3 加速构建地理测绘信息系统

地理测绘信息是国家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信息, 也是保障军队作战训练、执行重大任务的重要基础信息, 具有普遍的军民通用性。国家和军队地理测绘部门各具优势, 互补性强, 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军民融合的重要领域。我国规划, “到2030年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服务高效、安全可控的‘智慧中国’地理空间智能体系”, 建成一个国家级测绘地理信息云计算中心、31个省级分中心, 地理信息数据总量超过1000GT, 形成一体化的测绘地理信息传感网。

面对军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任, 应综合利用国家和民间的技术力量, 促进地理测绘信息领域的军地一体化, 形成地理测绘信息建设军民融合的新模式。统筹军民空天、陆地、海洋监测设施建设, 加强遥感遥测、导航定位、气象水文、侦察监测设施的共建共用。以建立新一代国家基础地理空间框架任务为牵引, 充分利用地理观测系统国家专项, 军地协力加强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地理空间信息处理、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和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保障等系统的建设。实现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海岛 (礁) 测绘工程的军民共建共享, 与相关部门开展海洋信息、导航、气象水文和海战场环境等方面的合作, 建立覆盖我国全部陆地、海洋国土及全球重要海上战略通道、未来可能作战区域、境 (海) 外基地等各类基本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 覆盖所有地表、地下人工设施或自然地理要素的地理信息, 涵盖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人口等直接关联的更有实用价值的属性信息并按需、按要素实时更新的测绘地理信息“大数据”。

4 统筹协调频谱资源管理系统

电磁频谱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 随着新型信息化设施、装备大量发展以及民用无线电新技术应用的急速增长, 军地电磁频率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有数据显示, 到2020年, “中国IMT的频谱需求为1864MHz, 用于IMT的频谱缺口为1177MHz”。如何满足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发展中的频率需求, 以及保障民用信息通信正常使用,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军地要建立统一的国家频谱资源管理机构, 加强电磁频谱共管, 共同研究论证军民电磁频谱资源需求, 按照平时、国家重大活动、非战争军事行动、紧急状态和战时多种条件合理分配频谱资源, 明确军民各自用频范围, 统一频谱资源数据标准, 推动无线电法立法建设和电磁频谱资源管理顶层规划, 联合修订无线电管理条例和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 逐步构建集层级、手段、业务三维一体的电磁频谱管理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军队参加国际频率协调和开展空间资源管理的协作机制, 加强军民航天器使用频率和轨道资源集约化管理, 加速推进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军民融合电磁频谱管理专项工程建设, 构建军民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的电磁频谱监测、检测和探测网系, 开展军民共用的电磁频谱资源需求预测、规划认证、仿真推演等技术支撑环境建设。

5 拓展预置海外信息基础设施

在全球化进程中, 我国海外利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2015年3月, 我国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 “共同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 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 畅通信息丝绸之路”。据初步估算, “一带一路”沿线总人数约44亿, 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 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 这给海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国家应以此为契机, 研究探索海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军民融合的方式方法, 在利用国内资源提高信息综合保障能力的同时, 借助像中兴、华为和中国移动等海外中资机构、电信运营企业在当地的市场份额、投资优势, 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军民融合。积极与关系我国战略长远发展的国家或地区开展外交谈判和军事、经济合作, 军地共同统筹规划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建或共用信息基础设施。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探索建立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海外综合保障补给站, 加强战略前沿岛屿、海外保障基地、海上战略通道及浮动码头的信息基础设施预置建设, 既能满足民用需求, 同时也可以满足我国海军远洋护航、作战演习、补给停靠中的信息服务保障。

6 自主研发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系统

当前, 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 操作系统和处理器等核心、高端、基础领域大多采用国外技术, 尤其在国防、金融、交通、能源和政府、央企等重点领域的信息系统仍使用国外技术, 信息产品安全的后门普遍存在, 存在极大的信息安全隐患。2014年4月, Open SSL“心脏出血”漏洞曾引发全球互联网的安全“地震”, 波及国内外IT行业相关虚拟专用网络 (VPN) 、网络服务和权限认证等服务器及政府、高校网站服务器, 还有被曝光的“棱镜门”、苹果“窃密门”、Bash漏洞、苹果i Cloud安全漏洞等一系列影响广泛的安全事件, 充分说明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国家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集中统管, 制订完善信息安全管理的法规政策。随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 网络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组织架构初具雏形, 将有效整合相关部门职能, 形成从技术到内容、从日常安全到战时信息防御的合力, 统筹管理国家网络信息安全。军地要共同培育自主化信息产业生态链, 军工、民用企业合力打造信息产业联盟, 推动整机、芯片、核心元器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 促进自主软硬件产品的配套发展。推动党政军部门、科研院所、信息化武器平台等关键领域和金融、保险等经济命脉领域逐步开展国产关键信息产品替代。把Deepin、SPGnux、中标麒麟、中科方德、优麒麟、阿里云等国产操作系统纳入国家正版软件采购目录, 基于国产CPU和操作系统的办公信息系统开展试点示范, 运用政策引导华为海思等国产多模4G芯片、高端移动CPU芯片大规模商用化, 提高浪潮、曙光等国产服务器国内市场份额, 支持和培育重点民族企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而奋斗[N].解放军报, 2014-03-12.

[2]毕京京, 任天佑.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2014[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014.

[3]徐德明.智慧中国地理空间智能体系研究报告 (2013)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4]工业和信息化部.到2020年中国IMT服务的频谱需求[EB/OL], 2014-05-11:http://www.c114.net/news/550/a776994.html.

军民深度融合 篇10

关键词:军民融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

0引言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体到武器装备的科研与生产领域,就是要加快优秀民营企业进入装备科研生产领域的步伐,保证其生产的质量、提升其产品效益,实现军民融合模式下的可持续发展。完成这项使命将涉及众多领域的创新与改进,本文将集中分析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科学精简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的审查程序,让具有技术、资金等优势的优秀企业能及时“参军”

我国军品准入管理一直采用“四证认证”模式,该模式确实在规范军品生产程序、保证军品科研与生产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1]。但“四证认证”工作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构分头负责,审查项目与资料难免有一定的重叠,尤其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与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认证在内容上有不少比例的重复。若能够探索出一条合并重复内容、简化非关键审查程序的军品科研生产管理实施路径,则能够有效提升审批效率,缩短优秀民营企业跨入军品之门的时间与维护成本,调动起民营企业入军报国的积极性。推动上述工作的实现很难一蹴而就,首先可考虑成立联合审查工作组,资格审查专家与生产许可认证专家同步组织召开审查会议;随后通过在联合审查工作过程中决策机关与审查专家的不断沟通、迭代,逐步使得评审标准融二为一,同步得出资格审查与生产许可认证的结论;最后在评审标准逐步统一的基础上实现资格审查与生产许可认证的结合。

2加强军方对于军民融合式装备科研与生产过程的管控,引导民企掌握军品生产的特点,取优补短,在确保质量过硬的同时实现生产高效

军事装备监督人员对军民融合式装备科研与生产过程进行监督,是保证国防科技工业满足装备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更多优秀地方企业加入军品的科研生产行列,军事装备监督人员需要加强对军品质量生成的管控。这里的加强管控并不单指增加监督的强度或范围,而是要分析清楚地方民企与军工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使用等方面侧重点的不同,发挥民企在信息、资金等发面的强项,使其学习跟进军品在“六性”方面的特殊要求,实现军品生产的效益突破。

1民企有追求利润的内在属性,其在科研与生产策划过程中会倾向于使产品周期短且利润率高[2];而军品是服务于国家与军队,以满足作战性能需要为首要考虑因素,尤其是含高新科技的大型军事装备,往往具有研发周期较长,前期成本投入较高且带有一定竞标风险的特点。因此,军事装备监督人员需要参与、管控民企对于军品科研与生产策划的全过程,让参与军品生产的民企在工作的初始阶段就融入长线投资、基础研发、成套研制并注重持续提升产品性能的理念,让利润依托于产品规模、效益与性能优势上。

2民企注重追求产品在日常使用条件下的实用性,通常只考虑常温或常规湿度下产品性能的稳定。而军品则需要满足作战人员在多变甚至极端外部环境下的使用需要,其战时可靠性要求很高。以船用空压机设备为例,民用空压机只需满足提供稳定气源和平稳工作即可;而船用空压机除了要满足长时间持续无故障运行的要求之外,还必须考虑设备在舰船上面临的不确定航行工作环境,例如大风浪引起的摇摆、高温、高湿度、高盐度与霉菌影响、不规则振动等。这些外部影响会对空压机的正常运转带来冲击,所以此类空压机产品在设计初始阶段就要考虑其在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而军事装备监督人员需要督促民企加强产品可靠性设计上的投入,明确产品使用环境的输入以及制定科学的产品可靠性试验验证项目。

3民企往往注重追求产品的外观与易操作性,以吸引用户购买与方便其使用为目的进行设计生产,而军品则需要满足作战环境下的安全性与维修性。历史数据表明,大量的装备训练与作战事故是由于人为失误引起,而这里的失误包含人的决策失误与操作失误。因此,民企在参与军品设计时,可一定程度上削减产品外观、易操作性与宣传方面的资源投入,将其转移至对产品容错性与冗余性设计方面的研究开发。

3推进军民融合式装备科技人才培养路径

高技术武器装备若想发挥战斗力,科技人才是关键。为了满足高新装备对人才的需求,需要改进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在借鉴外军优秀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有效结合地方院校与企业优势,创新我军装备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为了有计划并持续培养装备技术人才后备力量,可以由军队教学人员组织编写知识内容与素材,由地方各级院校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国防科技知识的学习,培养和塑造一批愿意为了装备技术发展而努力学习国防相关基础知识的人才苗子,并从中选拔出品学兼优者进入装备技术领域。这样做能够显著提高未来转入这个领域工作人员的国防观念与装备技术学习起点,使得装备技术人才队伍具备了先天基础较好、整体素质较高的特点,可有效弥补我军现有国防生培养模式存在的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美军就曾针对培养国防科技人才制定了“工程与科学教育计划”[4],计划包括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生各阶段的教学、科研和实习安排。同时,成立专项装备技术院校,细分技术专业,统筹地方院校、企业、科研机构等资源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地方技术院校在师资、技术、信息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从这些院校征招毕业生可以节省基础学科的培养费用。因此,军队院校应逐步拿掉在基础学科教育上的资源投入,将基础教育培训工作全部交由地方院校完成,将省下的资源与经费用于建立装备专业技术院校。这一点美军也有先例,为了培养装备项目管理与采购方面的人才,美军国防部就先后成立了国防系统管理学院与国防采办大学。我军也可以成立类似的装备技术或管理类大学,并且在大学里细分专业,设置专业交流、交叉培养的制度。例如,从事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至少完成相关三个专业的学习课程与考核。采用这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积累和培养装备技术复合型人才。

推动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深度发展,就是以过去装备生产军民结合的成功经验为基础,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将装备科研生产工作融入到国家经济、工业发展体系之中,使两者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实现资源最佳配置,最终达到国防建设效益最大化。因此,融合之路是一个需要不断提升与创新的过程,除了本文涉及到的几点可改进方面以外,完善法治保障、创新机制以及军品市场竞争机制,也是实现军民融合式装备科研生产走向全面深层的重要因素,需持续加强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于川信.军民融合式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

[2]汪永太.企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梁春华.美国提高第4代机发动机保障性的措施[J].航空发动,2014,40(2):85-86.

深化军民融合 推动协同创新 篇11

地 点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主 办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高新区改革专委会

媒体支持《中关村》杂志

主 持 人陈文丰(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高新区改革专委会顾问、长城所副所长)

整 理《中关村》杂志记者 张越

“创新双月谈”第二期聚焦国家军民融合的重大战略,切中高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其讨论成果或将成为今后推动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指导。

2016年10月21日,由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高新区改革专委会主办的、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承办的“创新双月谈”在北京如期举办了第二期。

“创新双月谈”是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和新经济领域的高水平交流平台。自今年8月“创新双月谈”第一期成功举办后,在社会各界博得了广泛关注。正如成都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杨洋所说,对“创新双月谈”的期待有三个理由:一个是平台“高”,高新区改革专委会作为高新区理论研究的塔尖机构,创造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理论成果和成功的案例,是全国高新区阵营理论与实践的源泉,其主办的“创新双月谈”更是深度探讨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品牌活动和高端平台;二是规格“高”,受邀参加活动的,既有高层的领导,也有处于高新区发展一线的实践派,还有占据学术前沿的理论专家,大家碰撞观点,研究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场思想的盛宴;三是立意“新”,本期活动以“国家高新区在军民融合中的重要作用”为主题,聚焦国家的重大战略,切中高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成果将会成为今后推动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指导。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军民融合现在越来越成为一件大事,当今世界是新技术革命创新的爆发期,特别是不断出现的颠覆性创新,使得各国都在重新考虑新的制度安排。有人说这个时代是一个全球资源整合的时代,已经超过了军民合作的范围和层次,军民不仅要合作,而且必须融合创新发展才能跟上竞争的步伐。

这种全球爆发性的创新活动和全球资源的整合,世界范围内的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颠覆性创新实现爆发性的增长,这就要求各国都要加快创新体系和体制,因为创新背后就是创新体系的较量,创新理念的交锋,创新体制的竞赛。因此协同创新是时代的必然。

我们要真正建立一个军民合作,寓军于民,符合这个时代竞争创新现实的新的东西,我们需要一个开放的系统,既竞争又合作,来加快创新的步伐,从而使我们民用和军用实现双赢。

军民融合承载着国家的使命,任务光荣责任重大,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在今天非常的迫切。创新体系要适应和加快我们跟踪模仿式向创新引领的转型,加快国家科研院所、大学和新崛起的民营科研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研发和创新体系。

“十三五”将大力推动军民深度的融合

“十二五”以来,整个国家科技领域的军民融合,包括科技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技军民融合核心地位认识不足,其次,科技领域的军民融合,特别是科技领域军民协同体制,从整体的设计、布局还是缺乏整体考虑。

在国家整个“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里面,我们首次提出了要编制科技军民融合的创新规划,建立起国家在科技的军民融合的顶层架构和整体设计。

“十二五”以来,高新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在很多领域高新技术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国防科技。民口这方面的力量应该通过相应的体制机制,通过军民协同,尽快地推到军事应用方面。

另外,很多军队的成熟的技术,也需要往民口转化,通过高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的先行先试、体制的创新,能够把军方的技术通过二次开发转到民口,实现产业化、推動地方经济的发展。除了要跟军方联手推动统筹部署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创新、一体化的论证实施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实现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并实现军民资源的一些共享,包括人才、科技金融领域的配套政策。

“十三五”要推动军民深度的融合,需要抓手。我们也希望能够依托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立军民科技协同的创新平台,并做成军民融合在科技领域的重要抓手。

希望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在军民融合方面一些新的政策的探索,比如股权激励、一系列人才的政策、创新创业的政策等,我们也在跟军方联手出台一些有利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政策,通过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和新的军民融合政策叠加,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几个目标,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把民口的技术推到国防建设,利用政策的优势、政策的高地,把军方的技术转移到民口,通过创新、孵化金融政策的支持或者激励政策的支持,推动军民融合的相关的产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军民融合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

成都将打通军民深度融合的创新通道

刚才认真聆听了科技部领导的发言,很有启发。下面,我结合成都高新区工作实际,简要谈三点认识:

第一,军民融合是激发国家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机遇。国防军工不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富矿,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和带动性。因此军民融合是高新区新一轮创业的重要机遇,也是回答“国家高新区下一个30年靠什么发展”这一时代课题的重要选项。

成都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资源丰富,基础雄厚,航空产业规模是全国第四,信息安全产业规模位居国内第一方阵,全市落户的各类军工企事业单位318家,占全国的7.1%,占四川省的74.5%,拥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3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两个。军民融合创新产业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去年,我们56个军民融合企业实现了主营业务收入142.24亿元,对全区的GDP的贡献率超过了10%。

第二,推动军民融合是国家高新区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军民融合是大势所趋,但是困难和阻隔也不小。一方面,军工领域的管理体制相对独立,保密性强,输出和进入通道不是很通畅,“军转民”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国防军工产业技术门槛比较高,研发投入大,市场空间相对狭窄,“民参军”的意愿和能力不足。再一方面,国防军工单位往往跨地域分布,技术、人才等资源相对分散,加上军民对接的平台不健全,难以充分发挥协同效应。高新区自创立之初就被赋予了破除障碍、创新体制的自然使命,在推动军民融合上既有天然职责,又有独特优势。

nlc202309081222

成都把军民融合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出台了“军民融合十条”,编制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构建了“1+N”的军民融合三大体系:即“1+N”产业发展体系、“1+N”空间布局体系、“1+N”政策保障体系;确立了“一二三四”的总体发展思路,一个目标,两个创新,三个体系,四个融合。成都高新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军民融合发展机制创新、产业体系构建、核心载体建设、军民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打通了军民深度融合的通道。目前我们高新区以航空产业为核心的军民融合产业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航空产业基地、信息安全产业园等载体正逐步完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第三,军民融合重点就要奏好“军转民”和“民参军”两部曲。高新区作为军民融合的先导区,关键就是要在“军”和“民”之间牵线联姻、搭台合奏,一方面打通“民参军”的体制通道,另一方面筑牢“军转民”的支撑平台,着力构建一个军民融合发展的共同体。

前不久成都召开了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确立了“一个目标、五维支撑、七大任务”的总体发展思路,把军民融合创新列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动力体系,提出了打通军民深度融合的创新通道。“民参军”体制创新方面:我们支持符合要求的投资主体参与军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争取资质认证的管理权限,建立了推动“四证”获取的协调机制,推进武器装备“两证”联合审查。“军转民”开放创新方面:探索开展国防知识产权解密和转化交易试点,开展研发发包制和产品订货招标制试点;支持军工单位创办、合办科技型企业;支持军工单位自主处置不涉及国家核心能力、符合保密规定的科技成果的合作实施、转让、对外投资和实施许可等事项。

长沙将建设军民融合示范孵化基地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湖南省、长沙市以此为指引都高度重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今年的重点工作是推动长沙申报了全国十个军民融合示范区,长沙高新区作为长沙军民融合产业重点集聚区域,结合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有基础、有载体、有政策。

目前,长沙高新区内聚集具备军工资质企业33家,其中军工四证齐全企业11家;民参军企业66家,产值规模过百亿。

长沙高新区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举措,一是以专业化园区为载体,采取园中园的形式,建设军民融合示范孵化基地。目前有占地10平方公里的信息产业园为高新区下辖专业园区,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和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同时在信息产业园范围内通过企业化运作,形成长沙软件园运营的芯城科技园和中国电子运营的中电软件园两大载体;新规划600多亩的军民融合产业园,600亩的中电二期信息安全产业园,计划年底开工建设,将成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新高地。

二是推动打造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智力资源优势,建立协同创新体系,支持高校院所及企业建立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军民两用技术开发中心、国防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在高新区落户。国防科技大学是湖南省军民融合的一面旗帜,国防科技大学有很多已经成型的军转民的技术存在转化困难,同时随着军改的进行,去年大概170多个技术干部转业,为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高新区通过与湖南省协同创新院这个平台进行合作,通过创新院代持股的模式将国防科大的技术产业化、应用化。高新区也针对军转干部专门出台了系列政策,鼓励军转干部来高新区创业,在住房、人才、科技、资金等方面进行支持。

军民融合领域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由于军方资源相对封闭,基层很难获得,缺乏综合性的协调平台,需要顶层设计和系统考虑。第二,军工四证成为制约民参军的瓶颈,我们通过一些平台邀请获得四证的企业共享资源,对于新的民参军企业进行培训,让它们尽快获得四证,长沙市和高新区对于新獲得的四证企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奖励。第三,目前军民融合领域的一些政策还停留在纸质层面上,希望尽快落到实处。

大力发展军民融合是中国从大国变成强国的关键

10月19号晚上我在电视上看到以习总书记为首的七位常委参观军民融合的展览会,最高领导对于军民融合非常重视,而且把它列为我们国家三大战略:“创新驱动”“一带一路”和“军民融合”之一。

虽然军民融合如此重要,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发达国家包括以美国为首的军工产业对于GDP的贡献是4%,我们国家军工产业对GDP的贡献只有1%,差4倍。不是中国的企业创新不够,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的创新据统计占80%左右,这是供给方。作为需求方,据统计,军工产业外购的(体系外)占13%,体系内87%。国防科研成果转化率很低,目前只有10%左右,发达国家一般是40%。现在我们还有多达三万件的国防知识产权还处在睡眠状态。此外,民间有86%的技术非常先进,超过了军标,由于行业垄断的原因,没能进入。

军工产业这20年的发展,成就是不可抹煞的。前两天上去的天宫二号都是非常成功,这也是国际公认的。总的来说,军民融合在促进经济方面没有很好发挥作用,这是中国将来从大国变成强国的一个重要的障碍。

高新区的创业企业将成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新生力军

军民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等力量部署,比面向市场的民用技术创新更为复杂。它既是市场经济规则下的技术创新产业化行为,又带有强烈的国家意志色彩。这让我们认识到军用技术产品产业化的复杂性和难度不在于技术本身,主要是体制机制、组织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是各种利益的博弈。

美国军用技术的研发创新,主要由DARPA(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在美国国家层面直接掌控。DARPA本着“科技支撑国家安全”的理念,通过“头脑风暴”积极推动跨学科前沿关键技术的探索,并通过论证确定阶段性战略研究计划。凭借其军民融合、高效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和开放竞争、风险宽容的项目外包机制,在美国新概念、新武器、新技术领域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为美国积累了雄厚的科技资源储备,并引领美国军事变革的步伐乃至世界军民高技术研发的潮流。在技术和产品推向市场的产业化阶段,则主要由企业“接棒”闯荡市场。波音公司就是很好的案例。美国引领和操控世界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的“八大金刚”公司更是军民融合成就显著。虽然美国面向未来的创新发展和竞争,也仍存在军民融合问题,但属于要与时俱进的协调适应。

nlc202309081222

目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从业人员规模已超过200万人,其中军品科研生产人员接近一半,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仍有待从根本上改变,同世界军事强国相比创新实力仍有较大差距;军工装备建设质量效益不高,军工装备建设效费比也不高;军工企业集团要素生产率亟待提升。2015年,我国十大军工企业集团的资产回报率仅为美国五大军工巨头的26%,与国内领先企业相比也有明显差距;一些重要产品仍由院校或号称“市场化”的研究所承担。要从根本上扭转局面,关键是打破军民分割的二元结构、锐意改革、优化配置军工装备制造的创新资源、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受认识和各方利益的纠缠,比突破技术难关还要难,破冰仍需时日。

经一些专家分析研究,一个新现象是世界各军事大国都积极关注推动非传统军工企业参与军品的技术开发和生产,它们的优势在体制机制、成本和创新方面有良好表现,有的甚至潜含着颠覆性创新的可能。只要在深化改革中引导得当,高新区中民营、创业企业有可能成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一支新生力军。

我曾去过一些高新区考察学习,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的各级主管对己经成熟、广泛应用成功的新产品非常热衷的捧场,因为没有创新失败的风险;但很多人对尚未成熟的产业不敢担当,缺乏自主创新的自信心。实际上,这是当今高新区创新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破解制约军民融合发展难题的五把密钥

习主席曾多次讲到:“军民融合还存在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这些顶层的问题还是目前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核心问题。今天我就结合我们对于整个国家层面和各省市产业园的调研和了解,结合目前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谈几点小的建议。

第一,产业园目前大多省市都高度重视,但有的省市一些园区在功能定位上是模糊的,园区要做的事、涉及到手产业、领域等,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因此要明确园区的强项究竟在哪里,基础究竟在那里,技术基础、资源基础、人才基础,跟战区整个军事需求如何匹配。

第二,军民融合要上升到国家战略,我认为要做好“五个面向”,一是面向重大的基础性研发,二是面向尖端的技术,三是面向新兴的领域,四是面向重大专项,五是面向一些重要方向和重点方向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在抓住了五个面向的基础上,体现科学和技术结合,园区才能走得更远。这是一个重大的观念、思路的转变。

第四,园区的建设对民营企业要有正确的引导。现在很多园区的民营企业,只要沾一点边都是军民融合的企业,这个要求太低了。有的企业可以不急于进来,或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进来。

第五,服务保障体系。园区的建设,服务保障体系非常关键,要结合实际,区分好各个不同层面在组织管理、制度规范等方面的权限,做好相关工作。

高新区的企业应关注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研发

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参观了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览并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强调要继续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从需求侧、供给侧同步发力,从组织管理、工作运行、政策制度方面系统推进,继续把军民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做实。

在10月20日举办的高层论坛,个人感觉有两个突出亮点:一是提出了一个比较新颖的设想:军委装备发展部将与深圳市政府探索合作设立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示范点,与自然科学基金委、政府部门以及民营企业设立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联合基金。二是在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即将建立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开始进一步加强协同,展现出了新的气象。

我还想谈一谈关于高新区如何在军民融合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两点看法。

首先应当积极吸纳“军”的元素,重点是军方的需求,否则军民融合发展就难以落地。这个“军”,可以是军队,也可以是军工。高新区以及高新区里的企业要了解军方的需求,到底应该找谁对接?个人认为,除了依靠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等公开信息渠道,一个比较好的着力点就是有关的军队科研院所。

其次,关于创新模式,高新区的企业应当更多地关注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研发。历史上,军队常常作为领先用户,引导和拉动技术创新。然而,在商业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军方也非常乐于跟在别的部门后面,收获一些创新。例如,美军著名的“捕食者”系列无人机,实际上是在中情局的资助下发展起来最后才进入到军方的。因此,我想高新区的企业在技术发展、“参军”途径或者技术产品的布局上,还是要重视軍民两用,否则企业创新的活力和机制的优势也就体现不出来了。

高新区是实现军民融合愿景的重要载体

长城所这两年参与到由科技部牵头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十三五”发展专项规划研究工作,承担了装备发展部的课题《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问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有三点感受。

第一,高新区是三大战略即创新驱动战略、军民融合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融合点、交叉点,因此高新区的战略位置决定了其应该承担的责任。

第二,高新区的基础是什么?就是科技创新。军方需要的是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是指科研阶段的颠覆性创新,而是指已经转化成为可应用的技术创新。这种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很多都是源自于高新区。

第三,高新区从一诞生就是一个特殊的机构,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协调、组织企业,动员企业的民间资源的作用,起到一个非常好的协同创新的作用。

第四,在新经济时代,高新区始终处在中国新经济发展的前沿。如果说军方希望能够在新的经济、新的技术革命中不掉队,就要和始终跑在中国新经济前沿的高新区结合。另外,军转干部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军转干部对军队有感情,同时又理解军方的需求,他寻找能够满足军方需求的民口企业的能力,是其天然的优势。我们在高新区里面应该充分利用军转干部开展军民融合工作。

国家高新区在军民融合中大有可为

军民融合需扎实推进 篇12

党的十八大把“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 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我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单列篇章对军民融合式发展作出部署安排,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对经济和国防两大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把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大任务之一, 纳入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顺应了时代潮流和现实发展需要, 揭示了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内在规律, 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在基本思路上, 就是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牵引, 充分发挥国家在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从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上, 搞好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总体设计, 不断丰富融合形式、拓宽融合范围、提高融合层次。在目标方向上, 就是通过军地大联合、机构大联合、力量大聚合、资源大整合, 使国防和军队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大体系中, 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 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深度发展格局, 确保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协调发展, 实现富国和强军的双赢。在运行机理上, 主要是“国家主导、需求牵引、资源共享、市场运作”。国家主导, 就是从国家层面对军民融合的发展理念、战略规划、制度机制、技术标准进行统筹主导, 实现全国一盘棋。需求牵引, 就是要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需要出发, 从投向投量、方法手段、发展途径上, 科学引导社会资源在军事领域进行合理配置。资源共享, 就是要打破军地之间自成体系、自我封闭、自我保障的做法, 统一筹划、调配和运用军地各类资源, 达到军建民用、民建军用、军民合建共用共享的目的。市场运作, 就是除了政府宏观调控之外, 还要借助市场运作这个手段, 推动国防建设成果向经济社会领域转化运用、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融合。在实践要求上, 就是习主席强调的军地都要顾全大局。军队要服从国家布局, 国家布局要充分考虑国防建设。军队要遵循国防经济建设和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建设规律, 自觉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地方要注重在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 自觉把经济布局调整同国防布局完善有机结合起来。

上一篇:军队会计人员下一篇: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