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深度融合课

2024-10-25

地理深度融合课(精选8篇)

地理深度融合课 篇1

地理学科是一门抽象的、空间感极强的、现实性更强的、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它总是站在一个比其他学科更高的角度来综合分析问题。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早已不适应现代的地理教学,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直观,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我认为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融合,并不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简单叠加,而是应该按照各自的知识体系特点进行无缝融合,所以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还需谨慎。

首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避免对信息技术的过度依赖。一味的演示,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会让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观光客”,而教师却成为了地理课堂的“导游”。我们只有深入到教材里面,把教材的核心内容提炼出来,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让课件彻底为内容服务,为学生服务。

其次,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尽量控制好教学节奏。信息技术使用的最大弊端就是知识点转化太快,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维,不能很好的做好课堂笔记,失去了课后复习的课堂笔记,也就无法系统地进行课后复习,最终导致课堂低效。如果采用板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就可以很好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将重点知识罗列在黑板上,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记录和思考,这样既能使重点得到突出,也能使重点在学生的脑海中得到了强化,大大的提高我们课堂的效率。

第三,课堂的设计要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切记生搬硬套。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仅仅从网上下载几个,简单的组合一下,自己的思路完全跟着别人走,自己要讲的东西无法很好的融入到课件中,这样课堂效率就大打折扣。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有把现代教育手段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上好一堂课。因此,课堂的设计应该是我们自己设计好的,充分融入了我们自己的思想的,这样课堂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才能真正地做到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地理深度融合课 篇2

“课”指财务会计课程理论知识;“岗”指会计行业背景下的会计岗位需求;“证”指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初级会计师证。所谓三者融合就是指以企业中会计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财务会计课程中理论知识为核心,将“岗证”融入到平时相关的教学活动中即“课”。

2“课岗证”深度融合的研究意义

财务会计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骨干课程,是会计专业知识结构的主题部分,所以财务会计课程的改革对于整个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改革有着重大的影响。财务会计课程的改革必须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由“以就业为导向“转为”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围绕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会计信息生成为主线,以六大会计要素为结构,以会计岗位工作职责为指导设置了货币资金业务、往来结算业务、存货业务、固定资产业务、无形资产业务、资金核算业务、收入费用利润核算业务等相应的教学内容,更好的强化了学生对于企业会计工作岗位的认识,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及其操作方法和技巧,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学用结合,边学边用,学有所用”。同时,财务会计课程又是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会计电算化考试、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等各种相关考试的主要内容,特别是目前我们名校建设以来对于在校生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重视和强调,更显得财务会计这门课课证结合的重要性,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融入相关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电算化考试、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内容,来提高学生考试通过率。

3“课岗证”深度融合教学研究的现状

(1)学训分离:以知识传授这根主线的课程设置,尽管开设了诸如会计模拟实训课程来培养动手能力,但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不能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难以形成直观的认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务操作训练缺乏融汇贯通,出现了理论与应用的一个明显的断层。所以需要我们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2)教学方法:对于财务会计的教学更符合我们目前的项目化教学,通过任务驱动来实施教学活动,运用企业的会计核算来设置我们教学情境,在突出会计职业岗位职责的前提下把教学活动展开。然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还是偏向于传统的教学,没有更好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3)与考证相脱轨:目前我们的教学还是单纯的理论灌输教学,没有充分贯彻我们目前名校建设工程的要求,没有突出我们职业教学的特点。

4“课岗证”深度融合教学实施

(1)理论学习与岗位技能培养融合:在财务会计教学中,重新调配理论与实践的学时比例,增加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每个岗位工作以学习内容为主线设计情节,按岗位分工设角色,形成一幕幕展示会计工作流程的短剧。

(2)教学模块安排与会计岗位设置相融合:财务会计“课岗融合”教学模式改革需要将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分模块整合,与会计具体的工作岗位对应起来,具体每节课的教学以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的岗位分工,岗位轮换来进行教学,来使课堂教学内容情境化,体现工作流程与岗位职能。教学过程中可以按具体的岗位灵活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协作学习法等。

(3)理论知识传授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当前最新企业会计准则以及相关会计考试指南,把最新的企业会计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指出难易点,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有选择性进行知识的学习,为进一步考取相关会计证书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加速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篇3

习主席强调指出,要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这一重要思想,是对富国强军的整体设计布局,是习主席治党治国治军方略的新发展。我们要从时代高度清醒认识到,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民族复兴的百年大计,是富国强军根本之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引擎,是抢占战略制高点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担当,强化大局意识,强化改革创新,强化战略规划,强化法治保障,群策群力落实好这个大战略。

破除禁锢培塑融合思想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刚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心融”方能“行融”。为此,我们必须紧跟习主席思想步伐,从强国强军的高度,突破传统观念局限、僵化思维束缚、消极心态障碍,以上率下“整理好思想”,破除影响军民融合的思想禁锢。

打破思想壁垒。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融合发展的力度。当前,有的把军队体系作战能力生成看作是国防和军队自身范围内的循环;有的劲头很足却一厢情愿,与地方统筹协调不足,致使地方优势资源“可望而不可即”;有的欠缺顶层设计谋划,以致军地对接、层次衔接不够好,使得在地方优势资源引进过程中打了折扣,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影响军民融合的协调发展,必须通过强化国家利益至上观念,强化大局观念,摆脱行业、部门、单位的利益束缚,打破融合的思想壁垒。

破除门户之见。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从国际层面看,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激烈军事竞争,背后是现代国家安全理念的交锋、体制与体制的竞赛,比拼的是谁的军事制度更能够通过融合来凝聚国家意志和全社会力量;从国内层面看,我国发展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时期,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如何实现经济和国防两大建设的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考验着我们的战略智慧。加快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破除门户之见,让顶层统筹统管体制不缺失、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不滞后。

根植融合意识。军民融合蕴含着“1+1〉2”的理念,彰显了人民军队人民爱、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政治优势。推进军民融合深入发展,实现富国强军,军地双方都应当具有胸怀全局的战略眼光,不断强化责任意识、主动意识和协作意识,破除一切妨碍融合发展的狭隘思想和条块分割、自我保障、运行封闭的管理现状,不断增强军地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意识,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解放思想,切实走活军民融合这盘大棋。要以“三严三实”为准绳,将工作干在点上、落到实处,还要认真探索、大胆前行,以创新思维和务实举措,不断推动军民双拥、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多领域的融合。

综合施策清除融合障碍

“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结构,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习主席的重要讲话,抓住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关节点,各级领导务必从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高度,从强军兴军的高度,着力打通横亘在军地之间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

顶层筹划开启“融合”新征程。“军地双方要树立一盘棋思想,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推动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这一重要指示,首要的问题是要从顶层筹划上开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征程。因此,只有抓住了顶层设计这个牛鼻子,才能抓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控制点”。要加大对军民融合的统筹统管力度,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的宏观需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从源头上把影响军民深度融合的“障碍”逐一拆除掉,切实解决好深度融合过程中各自为政、多头领导以及“都在管、都不管”等问题。

国家主导加速“融合”新对接。习主席强调,“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和正视现阶段由于军民融合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不配套,造成“融合别人可以,融合自己不行”等问题。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应按照“实用、能用、管用和完整配套”的原则,采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办法,建立完善层次分明、科学合理、有序衔接、运转高效的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又快又好发展。

法治保障助推“融合”新提升。“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提高军民融合发展的法治化水平。”可以说,配套完善的法规制度,是助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确保军民融合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深度融合的重要措施和行为准则。用法治保障助推军民融合新提升的基本考虑是,国家可通过加快出台保障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综合性法规,对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作出具体规范,从根本上提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法治化水平。

军地协同提升融合能力

习主席深刻指出,“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军队要强化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积极参加和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以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造福兴利”。作为部队,必须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四抓”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强军目标,更加主动、更加自觉、齐心协力科学统筹使用国家、社会的经济、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全面奏响军民深度融合“中国乐章”。

坚持需求牵引。发挥军事需求主导作用,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军民融合纳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把相对独立的国防发展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融合起来,实现两个进程相一致、两个战略相配套、两个体系相兼容,形成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同步提高的局面。发挥任务需求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大胆预设可能执行的非战争军事行动,针对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不同类型任务,分别明确支前动员、支前准备和战时后勤、装备、物资保障力量编成及任务分工,始终做到不论哪个主体、哪个领域或哪个系统的行动,都必须做到需求主体、需求目标和牵引对象明确,确保各主体、目标和对象之间的匹配与协调。

突出衔接配套。军民融合牵扯面广、涉及领域多、协调难度大,只有解决好各体系、各领域之间的制度盲区、交叉重叠、操作互动衔接等问题,才能确保“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处处有遵循、时时有规范。坚持统一筹划,将军民融合的众多要素协同分类、有机衔接,实现统一布局、统一领导,以满足任务需要,确保按规则行事、依照准则推进、遵循规程深入。坚持资源共享,打破军地壁垒、军民界限,整合军地优势资源,实现资源配置在军队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优化整合,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一份投入、多重收益”的良性格局,实现“一份投入、两份产出”的资源效益最大化。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把地方战略性支柱产业、国防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到军队建设中,促进军民高技术双向转移。坚持共同担当,把执行军民融合作为军地双方的共同责任,找准明确责任和倒查追究责任的切入点、结合点、共振点,实现优势互补、双赢共进。

培育融合人才。人才的培养与建设是确保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力量之源。要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军地双方接力培养,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反应速度快、突击能力强的“融合型”人才队伍群体,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引领军民融合大发展。军队要主动与党政机关、地方企业、大专院校建立“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战略合作协议,加大军民融合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要在推进军民融合的实践中不断磨砺人才,让人才在推进军民融合实践中经风雨、长才干,既能在平时扎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入发展,又能在战时作好紧急动员确保拉得出、顶得上。

推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工作 篇4

张建富是临汾市安泽县府城镇党委书记。上任3年多来,他奔波在沟沟岔岔、田间地头,摸爬滚打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一说起脱贫攻坚、强镇富民,或是群众的故事,他总是劲头十足,神色坚定。当谈起下一步的工作,他打算依托已建成的“小飞”田园综合体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更多的群众受益。

经历了政治生态由“乱”转“治”的山西,像武宏文、张建富这样一心干事的党员干部如今越来越多。在他们的带领下,山西经济也开始由“疲”转“兴”。近两年,山西努力实现党内政治生态持久风清气正,进一步整治政治生态,全省上下发展信心明显增强。

以作风正党风,以党风赢民心。在全县脱贫摘帽后,吕梁市中阳县委书记乔晓峰思考最多的是脱贫以后怎么办、如何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如何在中阳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等问题;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张金旺,敢闯敢试整合8个园区,完成机构改革,一颗印章管审批、一个大厅管服务、一支队伍管执法,走在全国前列;忻州市委常委、岢岚县委书记王志东,以“摘不下贫困帽子,就对不起脚下这块红色土地”的信念,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一年间整村搬迁115个村,为攻克深度贫困,撕开一道口子、蹚出一条路子。在一系列决策部署和政策制度的激励下,山西涌现出一批闯在前、干在先,敢于动真碰硬、锐意改革进取、工作成效明显的优秀干部。山西省委组织开展的“敢于担当、奋发有为”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也得到干部群众好评,反响强烈。

为了把最优秀的干部放到最重要的岗位上,山西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实施意见》,大胆使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好干部。在一系列整体性部署和制度化安排的引导和激励下,山西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当好“施工队长”,把责任和压力一级一级传导下去。运城市委一把手认真落实,及时组织传达中央和省委改革精神,研究解决问题。晋中市主要领导每年领办主抓的改革事项占全年改革任务的三分之一以上。

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更要对其高标准、严要求。山西对干部担当作为情况进行经常性、机制化评议考核,对评议考核不合格的干部坚决调整。仅去年七、八两个月中,山西市县两级共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24人,其中县处级10人、乡科级14人。去年10月,山西省纪委监委对闻喜、柳林两县县委书记因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力进行问责,分别给予两人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 篇5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学校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课程整合是经常要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我经常要和同行一起讨论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他课程中,信息技术给其他课程带来什么。答案是思路的拓宽、知识面的拓宽、教学方法的改变,等等。那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教师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且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工具,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他们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我认为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转变是一个突破和飞跃。从单机到联机到网络的贯通必然会改变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课程价值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对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自己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等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协作。

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不同时代的人学习方式不同,技术影响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未来五年,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人们期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和生活。我们使用的技术越来越多地基于云计算,关于信息技术支持的观念也在去中心化;工作日益协作化,从而引起了学习活动组织方式的变化;互联网使得信息资源和社交关系更加充足,更容易获得,这越来越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角色;教育模式正在发生变迁,包含了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与协作学习;强调在课堂中开展更多基于挑战的主动学习。因此,我认为现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应该分几步走。

第一步,采用双重视角,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复合交叉领域,具有多重观察视角。采用双重视角,就是要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融合是两者相互靠近,相互优势互补,寻求共同点与连接点,产生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体的过程。融合要实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系统性的流程革新与系统性改造,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教育新形态,为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提供人本信息化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信息技术更多表现为文化性的存在和精神性的存在,拥有最优的人与技术的共生关系。强调教育与技术双向融合,改变人们过去秉持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就是教育信息化”的观念,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

第二步,加强教学创新,推进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学创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教学创新内容及方法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进行:一是教学手段创新。学习的平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载体,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二是教学组织形式创新。传统的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已不再适用,代之以学生个性化学习,学生间讨论、师生间交流,班级面授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针对学生平时的各科进度,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几个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扩充自己的资源库。具体做法如下。

设置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索相关信息,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语文:关于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物理:关于声呐的定位;科学:金属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历史:对陈独秀的评价;地理:对黄河污染的研究。

完成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学生。每个成员选择一科,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们一起将信息汇总,扩充到资源库中。每个小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研究,使学生积极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

老师总结点评。

在组织这节信息技术课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上,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起来。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得到较大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驱使他们自主地去学习。这样就会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积极应用到实践中。

第三步,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创新

我们可以将教材转变为学材,开展超级开放课堂,将课堂鲜活地再现在各类电子设备上;应用多种媒体呈现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也符合通用设计原则。教师要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自学,学习内容尽可能结合学生的个人经验,采用更多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理解,采用更多项目式任务促进学生学习。

总之,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理深度融合课 篇6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不仅涉及记忆,更注重理解和应用,它要求对学习有一种积极态度。传统的浅层学习的学习者往往把课程材料当做与自己已有知识无关的内容,把课程材料中的章节内容孤立、割裂起来,单独地储存知识;或者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没有理解为何做如何做,只是记忆事实和模仿操作程序,把事实和程序当做权威确定的静态知识,没有对学习的意图和自身的学习策略进行联系、迁移与反思。深度学习强调了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批判性的学习。更关注学生对地理基本知识的深层次建构与理解,在已有的地理知识基础上形成由地理基本观念统领的知识结构,创新或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并长期保持迁移应用。

深度学习的最显著特点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不再源自一种异己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主性学习。深度学习者本能地将所学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个人经验结合起来。

深度学习并非教师教得如何深,而是学生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已有经验、心智相融合,并且主动建构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的基本理念是:教学应当把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作为基点,深度学习是有效学习的前提。深度学习理论的提出为深化有效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操作的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强调坚持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强调基础的重要性,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倡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要求中还规定了要重视地理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地理核心观点的教育。

地理图像作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上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探讨地理深度学习有助于学生使用所学方法学习其他学科。借助地理图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培养负责任的地球公民。

2. 课堂过程中的深度学习能力培养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批判性构建知识网络,有效课堂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能占据的集体授课时间必须严格控制,这就要求教师有高超的浓缩教材的能力,在课堂上尽量压缩集体讲授时间,把更多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例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这一节的内容,在分析研究影响工业区位选择因素的时候,教师应该结合无锡实例,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例如:无锡新区工业选址的影响因素?无锡发展工业的区位条件有哪些?这一类结合本地实例的问题接近学生生活,学生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问题和结论,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让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例如《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一节,对于森林是开发还是保护的问题,教师预设一定的角色,学生从不同出发点进行讨论,加深对森林保护性开发的理解。

课堂中做到讲练结合,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通过讲练结合,动静交替,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较为深刻准确地引导学生理解。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效果比较好,课堂气氛和谐,质量得到提高。而且要求教师教学方式多样化。合理运用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讲求使用效益,和谐高效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例如《地球的运动》一节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由于其特有优势,能变抽象为具体,将复杂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知识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而且课堂容量增大。学生理清地球运动各知识点的关系后,在头脑中能准确建立知识网络关系,进而绘制更形象、直观的“知识树”。

3. 构建知识树,促进有效性深度学习

知识树是用树形结构表述知识的结构和知识梳理的一种方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魏书生老师就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魏书生老师常把“语文知识树”比作地图,有了地图学习就能明确目标,选择最佳路线,可以少走弯路,而且学习中也有可行性。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需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知识是讲不完的,练习题是做不完的,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才能自己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树”教学能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进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知识遵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点到面、从浅到深、从单一到整体和综合的生长规律。在这样的知识生长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顺知识生长的轨迹,构建有联系内容的“知识树”。这样的“知识树”可以是一册的内容,也可以是一单元的内容,还可以是一节课的内容。它集中反映了一个知识领域、一个知识板块的整体内容和整体结构。例如在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中,可以构建相应的知识区分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时的影响。如图所示。

总之,在以深度学习为基本指向的课堂学习过程中,以知识树的形式进行教与学是一种整体建构思想,让师生可以站在系统的高度,让知识都以系统化、网络化的面貌呈现。可以更形象直观,脉络更清晰地展现教材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整体感知知识、深度理解知识,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地理素养与思维得到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05).

[2]叶晓芸,秦鉴.论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J].教育技术导刊,2006(1).

[3]孙银黎.对深度学习的认识[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4).

[4]傅竹伟.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

[5]王文明.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课堂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2013.3.

[6]Eric Jensen.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2007.

[7]王玉强.深度教学—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方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2.

[8]黎加厚,何玲.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05):29-30.

[9]陈卫花.用“知识树”串起文本[J].小学教学参考,2015(04).

[10]亢华杰.“知识树”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篇7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对于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经常要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经常要和同行一起讨论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他的课程中,信息技术给其他课程带来什么?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宽,知识面的拓宽,教学方法的改变等等.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教师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措施,是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

我是这样认为的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改变我觉得是一个突破和飞跃.从单机到联机到网络的贯通必然对改变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地理深度融合课 篇8

本报告出自申万研究,分析师赵隆隆,研究支持梅剑锋,发表于2012年8月28日 URL

1.测绘部门转型,地理信息产业获空前重视

测绘部门从地图生产转向地理信息服务

  测绘和地理信息是两个一脉相承的概念,代表着不同阶段的需求。

传统测绘的最终目的是编制各种地形图和专题地图。地理信息涉及更为广泛,如高程、卫星遥感、道路交通、POI(餐饮商店等兴趣点)、城市部件、地下管网以及各种与地理位置相关的社会事件等。

  地理信息不仅仅只局限于空间数据本身,还包括对空间数据处理的地理信息系统(GIS,Geo-Information System)。

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与计算机系统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测绘现代化发展从1981年至今一共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    传统测绘体系改造阶段;

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形成阶段;

地理信息服务转型阶段;

2001年至今是实现地图生产为主向地理信息服务为主的转型阶段,以测绘信息化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为标志。

地理信息产业体系及相关上市公司:(图。新浪博客暂时无法上传图片)

地理信息产业正获得国家空前重视:

 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提出“构建数字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国”总体战略。

 2011年5月国家测绘局正式更名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志着从地图生产转向地理信息应用和服务迈出重要一步。

 2012年国家级基础测绘相关经费投入增加了1亿元,辽宁、黑龙江年基础测绘投入增长了10倍,四川、内蒙的基础测绘年投入也达到上亿元规模。

2.地理信息体现大国意志,产业发展刻不容缓

地理信息是大国的战略性资源

    世界各国都把地理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性信息资源。

地理信息包括矿产储量分布、海域划界、人防工程分布、城乡居民分布等空间相关数据。

地理信息在海洋疆域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三沙”正在申请立项。

2011年国家海岛监视监测系统的建设全面完成,实现了4000个海岛的三维可视化管理。

地理信息产业提高大国影响力

  测绘强国:对地观测数据获取能力强、卫星导航定位能力强、地理信息产业竞争力强的国家。

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在测绘各方面都相当发达;加拿大在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以色列在对地观测数据获取、日本在测绘仪器生产等某些方面处于领先。

  中国是地理资源大国,但还不能算是测绘强国。

地理信息产业具有天然的全球性,测绘强国在设备、数据和软件等地理信息产业各个环节都具有先发优势,其他国家只能处处受制于这些测绘强国。以高精度的遥感图像为例,美俄法等国先后发射了高精度遥感卫星。目前我国90%以上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依赖进口,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只能向欧美国家申请获得汶川震中附近的卫星影像。

 我国自主控制的亚米级遥感卫星计划在“十三五”末期发射,争取到2030年实现至少有8颗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在轨运行。我国还计划在2020年前发射100多颗卫星,涉及从农业到城市建设等社会各个领域。

地理信息涉及国家安全,不容他国插手

  地理信息涉及国家安全,1:5万地形图已属国家机密。

地形图是现代武器实现精确打击的重要工具。利用地形图提供的大地绝对坐标,遥感卫星定位精度可以从50米提高到5米。

产业链拉动能力强,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    上游包括测绘设备和地图数据采集软件服务等,可带动计算机、移动通信和卫星导航定位产业。

中游是地图数据加工环节,可带动遥感产业和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市场。

下游包括GIS应用软件、数据采集设备和解决方案,可带动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

测绘部门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关联度大于1:10。  从国外经验来看,地理信息产业可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2006-2007年澳大利亚由于采用地理信息而增加的居民消费累积在35.7亿至68.7亿美元之间,占居民消费总额的0.61%-1.16%。

 美国劳工部于2004年把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一起并列为劳动力高增长行业。

3.数字城市撬动地理信息产业

数字城市能够解决信息共享和重复建设难题

    数字城市全称是“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它提供跨部门的基础平台,核心是建立全国各级地理信息数据库。

数字城市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道路交通、水系、行政境界和地籍数据库等。

数字城市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等各个方面。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启动时间至少比美国晚十年。

数字城市撬动地理信息产业

  截止2012年5月份,全国已有260余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按照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规划,到2015年全国所有地级城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城市都完成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建设,从而自下而上地建成数字省区,最终全面实现数字中国。

 数字城市是发展地理信息产业的直接驱动力。各级政府为支持数字城市建设,持续加大对地理信息产业的投资。

4.产业十年十倍,数字城市总贡献超2000亿元

地理信息产业十年十倍

 2011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披露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全年总产值达1500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50%。2006年至今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30%以上。

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预计“十二五”期间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将增加至5000亿元,较2011年增长2.3倍,整个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35%,2020年将达到1万亿元,地理信息有望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数字城市总贡献将超2000亿元

 2011年地理信息产业中卫星导航占比从31%上升到50%,成为200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子行业,同比增长5倍多;测绘服务和GIS受益于数字城市试点建设,同比分别增长1.8倍和1倍。  卫星导航(尤其是车载导航)已经度过了增长高峰期,增速将有所放缓。

数字城市建成和应用将刺激测绘服务、GIS应用和测绘仪器需求快速释放,在5000亿元的总市值占比将提高至45%(2011年占比约为40%),成为未来五年发展最快的领域。

 假设每年数据更新和系统维护费用为总投资额10%(地图数据每五年更新一次,系统维护费用约10%),全国数字城市每年更新维护费用超过200亿元。

三级财政专项资金确保数字城市顺利实施

    数字城市由中央、省、市共同投入建设。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经费主要用于项目设计评审与技术支持、航空摄影和三维模型构建等;

省测绘局的经费主要用于DLG、DOM等数据制作更新以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库等;

地方财政投入主要用于软、硬件网络设备购置,地名地址采集和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等。

5.看好地理信息行业,从数字城市平台建设和应用两条主线选择标的

看好地理信息产业,行业受益于国产化和走出去政策

          数字城市释放政府需求,短中期看好政府主导的地理信息市场。

地理信息产业总体将从政府部门走向企业和大众信息服务。

车载导航最快增长期已经过去,LBS(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Based Service)未来发展空间更具想象力。

目前LBS应用涵盖社交、餐饮、购物、旅游等诸多行业。

我国LBS服务个人应用市场2010年市场规模为9.98亿元,同比增长135%。

2010年全球LBS市场规模为99亿美元(约630亿元人民币),我国仅占1.6%。

地理信息产业的全球性直接导致了中国地理信息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基本上被国外品牌垄断。

高端地理信息产品“国产化”和“走出去”获政策支持。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实现重大测绘工程中国产软硬件使用比例超过50%。

国家测绘局明确到2015年形成有效服务于测绘“走出去”战略的政策环境和配套机制。

从数字城市平台建设和应用两条主线选择标的

 数字城市平台建设时期主要参与的实体是国家测绘部门、商业地图提供商、测绘设备制造商。相关产品销售和公司业绩将稳步增长。价格和便利性的敏感度相对不高。高精度测绘高备和地图数据采集等相关企业有望持续受益。

 数字城市应用时期主要参与实体是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和大众以及设备制造商、GIS软件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增长由需求直接驱动,不存在明显壁垒。相关产品和服务需求弹性大,或出现爆发性增长。价格和便利性是应用时期最关键因素。GIS采集器、GIS软件和系统集成有望持续受益。高精度测绘设备/数据采集服务受益于数字城市平台建设

  一个中型地级市对数字城市初级阶段建设需要投入18-20亿元人民币。

专业性和高精度是以数据生产为主的数字城市平台建设阶段对测绘设备基本要求,价格和便利性的敏感度相对不高。

 高精度测绘设备包括光电测绘仪、卫星导航(GNSS)测绘仪、三维激光扫描仪和海洋测流测深等仪器。上市公司中有能力生产高精度测绘设备的厂商有中海达、国腾电子、北斗星通和合众思壮等,其中中海达的高精度测绘产品线最齐全,能够全方面服务于数字城市建设。

 地理信息多样化成就空间数据采集服务,资质和成本优势构筑壁垒。政府往往通过资质认证方式引导企业参与数据采集过程。制图企业凭借专业化和规模效应大幅降低成本,并借此形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数字政通和四维图新等空间数据采集厂商将受益于数字城市建设。

GIS数据采集器和GIS软件受益于数字城市应用

   价格和便利性是地理信息设备在数字城市应用时期最关键的因素。

由于可以随时随地接收GPS或北斗导航卫星的信号,卫星导航接收器无疑是数字城市应用的首选设备。

体积小、使用方便的GIS数据采集器将成为数字城市应用增长最快的设备种类。GIS数据采集器是一种米级/亚米级精度的手持卫星导航接收机,能满足绝大多数行业应用对精度的需求。

   粗略估算全国每年GIS采集器的需求量将达30万台,按8000元的平均价格估算每年市场需求约24亿元。

GIS软件和解决方案市场空间大,“数字城管”等应用进展迅速。

超图软件是上市公司中唯一一家为数字城市提供GIS基础软件的厂商。数字政通和超图软件等为数字城市提供GIS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服务。

 据估算,GIS基础软件每年销售14000套,市场空间28亿元;GIS应用和技术开发服务在GIS系统里占比分别为11%和82%,市场空间约为44亿元和328亿元。GIS系统每年总市场需求约400亿元。

 数字城管有望成为发展最快的数字城市应用,数字政通等相关软硬件供应商将受益于数字城管的推广和普及。

6.重点推荐中海达、数字政通;建议关注超图软件、四维图新

推荐中海达,数字城市建设和应用全方位的设备供应商,维持“买入”评级

 公司生产的高精度测绘设备包括全站仪、卫星导航测量仪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海洋测流测深等多种仪器,全面应用于数字城市建设阶段。

 海洋产品受益于水利建设和海洋大开发战略。公司的代理和自主研发的多波束测深仪器和测流仪器将受益于新一轮的海洋开发。

 体积小、使用方便的GIS数据采集器将成为数字城市应用增长最快的设备种类,可以广泛应用在水利普查、国土执法、电力巡检、管网管理等多个政务领域中,技术壁垒一方面体现在高精度定位算法,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固化在GIS采集器内的各种行业软件。公司自有品牌GIS数据采集器盈利能力较强,RTK和PPP等定位技术和水利普查、国土执法、电力巡检和管网管理等专业行业软件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 推出多款北斗高精度测绘产品,助力数字城市建设,并将为公司带来新增市场空间。

推荐数字政通,数字城市应用典范,主攻上游数据采集和下游应用,首次给予“买入”评级

 “数字城管”是数字城市应用典范,需求有望呈现爆发性增长。数字城管和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业务是数字城市的典型应用,也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2011年营收占比达88%。

 数字城管系统面向全国城市,市场空间超百亿。目前只有300多个城市和地区建立了数字城管系统,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按全283个地级市(每套系统2000万元)、约2000个县级行政区(每套系统500万元)进行粗略测算,数字城管在未来数年的市场总规模有望达到157亿元。

 数字城管合同额与城市的面积和国内生产总值存在较大相关性,根据我国960万平方公里总面积和47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估算,全国数字城管的市场空间分别为96亿元~192亿元(1-2元/10平方公里)和71亿元~141亿元(1.5-3元/万元GDP)。

 进入上游空间数据采集环节,资质和成本优势构筑核心竞争力。公司通过数据普查和信息采集业务进入上游空间数据采集环节,为公司带来差异化服务,通过与数字城管订单进行捆绑提高公司的接单能力。

 数据采集环节两个最重要的壁垒是资质和成本优势。公司目前持有乙级测绘资质,业务范围为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包括外业采集的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建立数据库和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等。公司有专门团队从事数据普查和信息采集业务,专业性和规模效应体现成本优势。

 以数字城管为基础平台,业务向多个维度延伸。公司将业务纵向延伸至乡镇和社区。数字社区将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空间,目前基本上以街道办事处为主体进行数字社区建设。民政部《2010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底全国共有6926个街道办事处,按每套系统200万元估算,全国数字社区的市场空间约为140亿元,大致与数字城市的市场容量相当。

 地下管网包括给水、污水、雨水、燃气、电力、路灯、电信、有线电视、热力、工业管道等各种专业管线。我国还有近70%的城市未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和系统建设工作,管线信息化市场为174亿元。

 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数字城管可以将城市中各种特种车辆纳入跟踪范围,从而为公司带来新的业务模式。

关注超图软件,为数字城市提供GIS基础和应用平台,国产化政策受益者

 超图是A股中唯一一家有能力为数字城市提供GIS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公司,直接受益于“十二五”期间数字城市加速建设。

 国内GIS基础平台第一品牌,行业应用更具竞争优势。基础平台是GIS系统“皇冠上的珍珠”,技术壁垒高,能长时间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超图软件的基础平台Supermap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0%,仅次于全球GIS基础软件龙头ESRI的ArcGIS。

 基础平台市场容量只占整个GIS系统7%,与最大竞争对手ESRI不同,超图除基础平台外还提供应用开台和整体解决方案。 国产GIS软件在部分领域已经超越国外软件,但是在重大测绘工程中仍主要以外资品牌为主,国产化政策为国产GIS软件进入高端市场提供了政策支持,超图有望提高高端GIS系统的市场占有率。

关注四维图新,综合地理信息服务将成新驱动力,参股天地图进入互联网服务领域

 电子地图业务增长趋缓,综合地理信息服务将成为新驱动力。公司主要收入来源——车载地图和手机地图等增长缓慢甚至有所下降。

 公司积极布局地理信息服务,谋求业务转型。2012年上半年综合地理信息服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4%,营收占比从去年同期的6%上升至17%。随着地理信息行业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发展,单一的地图导航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三维、实景、动态和智能等技术新趋势为地理信息服务领域带来新的市场空间。

上一篇:《大圣归来》背后的故事下一篇:鼓浪屿出游的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