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深度融合

2024-09-30

两化深度融合(精选12篇)

两化深度融合 篇1

“两化深度融合”并不是一个新概念, 早在2010年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就提出了“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2011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5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2012年的十八大报告则提出了“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 为此,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将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作为促进“四化同步”的重要举措。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表示:“两化融合并不是简单的‘两业融合’, ‘两化深度融合’意味信息生产力向全社会快速扩张与渗透。在‘两化深度融合’中, 工业化是制造业, 而信息化是服务业, 信息即服务 (iaas) 、软件即服务, 在信息化的推动下, 随着网络‘创客’技术发展, 制造业正在变成生产型服务业。”

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金江军也曾表示, 两化深度融合是两化融合发展的高级阶段, 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更大的范围、更细的行业、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更深的应用、更多的智能实现彼此交融。

因此, 两化深度融合不仅仅只是信息技术对传统生产制造业从适用范围、行业拓展、领域延伸的进一步提升, 随着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更是对新商业模式的创新, 并将催化出更多的新兴产业, 如车联网、移动医疗等, 同时还使得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诸如智慧产业、智慧城市等应运而生。

“要继续推进工业化、信息, 重点是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 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加产业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竞争, 促进工业化质的提升。”

两化深度融合 篇2

深圳市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把信息化作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建设智慧深圳。

建设国际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

(一)加快建设下一代宽带网络

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实现通信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的IP化、宽带化和全光化。继续扩大IPv6应用试点范围,积极推进IPv6网络商用。高起点统筹规划全市信息管网、机楼机房的建设,推动光纤到户,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加快无线城市建设,重点在学校、公共图书馆、交通枢纽等公共场所部署无线热点,为市民提供免费无线宽带接入服务。到2015年,全市宽带用户数突破400万户,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超过99%,基本实现百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

(二)提高信息服务支撑能力

依托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整合存储资源和运算资源,打造面向应用的城市公共云计算平台。建设物联网传感信息网络平台、物联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支持运营商加快建设高

端数据中心、大型托管中心、网络运营中心等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积极争取开通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提升互联网国际接入能力。加快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建设,鼓励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支持融合型业务发展,提高信息资源与网络资源使用效率,建设国家“三网融合”示范市。

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

(一)完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

深化电子政务应用,规范业务,优化流程,建立覆盖全业务、全流程的电子政务体系,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模式,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增强政府网站的公共服务功能,扩大在线服务内容和范围,提高在线服务能力。以政务信息资源为重点,建设完善空间地理、人口、法人单位等基础数据库,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实现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强化行政效能电子监察和综合评估,提高行政效率。

(二)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

深化城市管理运行的信息技术应用,建立与城市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智能管理体系。加大城市物联网传感网络建设与整合力度,逐步实现基础设施与基础资源的实时监测和高效利用。建设高效低碳的智能交通系统,营造“智慧交通、低碳出行”的绿色交通环境。健全跨部门的主动、预应式城市安全和应急信息管理体系。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对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销售、使用进行全程监管。推

动生态环境信息采集传输网络化、智能化,建立生态环境管理保护新模式。深化“数字城管”应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三)拓展民生领域信息化应用

拓展信息化在民生领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市民基础信息服务水平。推广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建立数字化、网络化的医疗卫生管理服务模式。深化信息技术在社会保障、人事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拓展数字化、智能化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信息化。提高社区管理信息化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在线服务。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一)深化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大力推广应用并行工程、虚拟设计制造等先进研发设计技术,数控、柔性制造等先进加工控制技术,增强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促进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和网络化制造,重点推动激光设备、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向高端跃升。鼓励传统行业加快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增强自主研发和创意设计能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推动黄金珠宝、服装、包装印刷、钟表等优势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以信息技术推进服务业高端化

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渗透融合,鼓励企业应用信息化手段优化供应链和价值链,用信息技术推进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化。以信息化整合优化企

业经营管理流程,集成人力资源、财务、供应、生产、销售、客户等系统,构建统一的企业管控平台,支撑企业科学决策,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形态的创新,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三)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坚持政府推动与企业运作相结合,营造环境与推广应用相结合,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重点推进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加快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市。普及企业和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积极扶持和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和移动电子商务服务,促进网上商城和国际贸易电子化发展。完善电子商务信用、支付、物流和认证等支撑体系,不断优化电子商务的市场发展环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的电子商务中心城市。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一)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对网络攻击、网络入侵、网络失窃密的防范能力和预警检测、容灾备份、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点信息系统安全。开展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网络监测,建立健全网络信任、电子取证体系,完善应急处理机制,提升响应恢复能力。

(二)营造信息安全环境

加强信息安全法规建设和有关标准的制定工作。提高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强化信息安全监控手段和力量,加强对网络违法有害信息的清理整治。完善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加强行业监管,建立网上行为自律机制,强化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构建网络诚信体系。加强无线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

信息化建设四大工程

信息基础设施工程:加快光纤入户建设,完成滨海枢纽机楼、宝安通信机楼建设,新增月亮湾、留仙洞、沙井、光明南、坪山等地机楼。

三网融合试点工程:完成符合三网融合双向进入要求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和IPTV、手机电视播控平台建设。实施三网融合数字家庭试点示范工程。推动三网融合技术在大运会的应用示范。

无线城市建设工程:加快3G、WLAN、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地面数字电视等无线宽带网的全市无缝覆盖与重点地区的深度覆盖,率先开展TD-LTE规模试验网建设。

“两化”深度融合正当时 篇3

融合从棉纺开始

近年来,各种资源的供应紧张、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大都在制约着棉纺织行业的发展,原有的棉纺织发展模式已经不再具有竞争优势,特别是不再适用于大中型棉纺织企业。从国外发达国家纺织业发展历史经验来看,我国的棉纺织业必须转变企业的运行模式,进行产业升级,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道路,这也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战略部署。

夏令敏表示,棉纺织行业是中国纺织工业中最大行业,产值占到整个行业的三分之一,是整个纺织工业体系中针织、印染、服装、家用纺织品及产业用纺织品等行业的前道行业。纺织行业的变化首先在棉纺织行业中体现,政策对行业产生负面影响时,棉纺织行业最先感到不适。当一些政策调整能够对行业产生有利作用时,也是棉纺行业先感受到,然后再传导到其他服装、家纺、产业用行业。特别是棉花政策这些年影响巨大,因而棉纺织行业对整个纺织产业链影响非常大。从信息化角度来看,棉纺织行业对后道行业的作用也非常大。因此,棉纺织行业信息化、智能化方面有所推动,势必会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快速影响其他行业的信息化进程。

翟燕驹在发言中指出,在国家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棉纺织行业也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解决出现的问题,实现行业更好地发展必须依托技术进步、依托两化深度融合,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精细化管理能力和水平,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因此开展信息化改造试点,促进并带动棉纺织行业两化融合水平的整体提升,对加快实现棉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棉纺织行业涌现出了一批应用水平较高的两化融合典型案例企业,他们的经验表明,企业深度应用信息化技术,不仅能使管理简单方便,还能提高企业的各项能力。使得企业决策更加迅速、准确,从而使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得到提高。

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纺织行业两化融合示范单位。公司总经理陈榕说,悦达纺织信息化建设开始于2003年,目前信息化体系已初步形成。在同步建设并不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同时,公司积极推进信息化的应用。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公司建设了园区光缆及管道预埋,建设了数据中心和园区局域网;在生产过程监控与管理方面,公司建设了电能监测系统、质检监测系统、棉纺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等。几年来的信息化实践证明,信息化在对辅助企业战略制定和危机管控、提升企业正确决策能力、支撑企业实现战略决策模式变革等方面起到了较大作用。

着重共性关键技术

要实现两化深度融合,棉纺织企业应在具备局部信息化应用的基础上,将企业各个局部的信息化应用有机地集成起来,建立以管理信息化为核心,集成生产监控、研发设计、节能减排、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信息化应用的整体信息系统。

会上,夏令敏谈到:“提高棉纺织行业两化融合水平的关键在于综合集成水平的提升。提高企业两化融合的成熟度水平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而两化融合成熟度水平达到综合集成以上阶段的企业,其竞争力、获利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其他阶段的企业都有了突破性的提高,这部分企业也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态势。”

同时,翟燕驹也表示,当前行业两化融合正处在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发展阶段,在这样的发展阶段下既要加大单项应用的覆盖范围,特别是对关键环节的覆盖,更要加强综合集成应用。从企业的实际应用与需求看,目前在线生产监控应用既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环节但也是薄弱环节,应用比例比较低。综合集成(特别是其中的管控集成)应用水平也不高,关键技术不够完善,没有形成能够指导行业的解决方案。

面对棉纺织行业两化融合中的问题,王建伟指出,我们在技术层面上,要整合、提炼、提升当前棉纺织行业信息化应用技术,着力解决有关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形成能够广泛推广应用行业解决方案。通过试点与推广,实现以管控集成为核心内容的棉纺织企业信息化应用,带动、促进棉纺织行业两化深度融合,实现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计划经过5年左右的推广,行业两化融合的发展水平能够达到或基本达到综合集成发展阶段。

为了让企业更多地了解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更好地将试点成果在行业进行推广应用,中纺联把培训工作作为试点项目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当天下午还进行棉纺织行业信息化应用技术培训会,分别由北京中纺达软件开发公司的齐志鹏经理介绍ERP系统、北京经纬纺机新技术有限公司经理刘兰生介绍棉纺织在线生成监控系统(“e系统”)和乌斯特技术(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斌介绍“乌斯特专家系统”,而后参加培训会的企业代表又经过了相关技术的交流,企业代表都感触颇深,体会到信息化技术给企业带来的无穷便利。

两化深度融合 篇4

该意见确定, 到2 0 1 5年, 青岛市通过实施“11162”工程——争取建设10个“两化”融合示范园区, 扶持10个第三方行业应用平台, 培育100个“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和60个“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20个优秀服务机构, 拉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 促进全市过千亿产业链高品质快速发展;重点企业实现上网带宽达到1000M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企业资源计划 (ERP) 系统上线率达到75%, 设计信息化普及率达到80%;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率达60%左右;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

关键词一60个示范企业

面向企业, 分类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重点抓好60个示范企业。

针对龙头企业, 推进信息技术协同创新, 鼓励龙头企业, 实现产品、价值链、企业管理协同创新, 建立基于互联网和标准化的信息开放系统, 实现产业链的信息流通和共享, 带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和产业整体信息化。

针对大型企业, 引导信息技术综合集成, 重点围绕全市制造业百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推进企业跨部门、跨业务环节的业务综合和集成, 开展协同设计与制造、信用支付集成等, 实现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和管理决策的智能化。

针对中型企业, 推进信息技术由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发展, 重点推进金王、青食等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能力, 提高生产过程自动控制水平。

针对小微企业, 鼓励和扶持应用第三方信息化平台, 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逐步开展网上客户服务和网上贸易洽谈等商务活动。

关键词二100个示范项目

青岛市下一步将面向“7+6”产业需求, 以家电电子行业为示范, 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行业为重点, 分行业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重点抓好100个示范项目。

关键词三区域“两化”

青岛市将面向产业集群, 推进区域“两化”深度融合。

围绕特色产业, 形成市、区 (市) 、街道 (镇) 齐抓共管推进机制。以西海岸经济区、高新区、蓝色硅谷建设为契机, 搭建软件研发、工业设计、高端制造、虚拟制造等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服务区域产业发展。

围绕功能区建设, 重点抓好10个“两化”融合示范园区。鼓励企业搭建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信息化平台, 实现企业对人员、资产、设备、货物、能源等生产要素的全面协同管理, 提升精益制造能力。

关键词四财政扶持

今后, 青岛市将充分发挥科技三项经费、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信息产业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现有各类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鼓励区市设立“两化”融合专项资金, 引导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

两化深度融合 篇5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召开信息化大会,王玉普要求深刻认识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价值创造为导向,推动全产业链、全过程、全方位融合,着力打造集约化、一体化经营管控新模式,着力打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运营新模式,着力打造“互联网+”商业新业态,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信息化大会前,集团公司领导同与会代表一起参观了中国石化“十二五”信息化成果展览。图为王玉普等观看油气综合解释系统虚拟现实演示。记者胡庆明 程阳 摄影报道

9月8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召开信息化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贯彻“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和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精神,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王玉普出席大会并讲话,要求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齐心协力、务实创新,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为打赢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攻坚战注入强劲动力。

大会由集团公司总经理戴厚良主持。集团公司党组纪检组组长徐槟宣读表彰决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马永生做题为《加快信息化创新发展,为公司提质增效升级增添强劲动力》的工作报告,集团公司总会计师刘运出席。

会前,王玉普、戴厚良、徐槟、刘运、马永生等领导和与会代表参观了中国石化“十二五”信息化成果展览。

中国石化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把信息化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持续推进“两化”融合深入发展,信息化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见到显著成效。“十二五”期间,经营管理平台、生产营运平台、基础设施与运维平台功能更加完善,信息化从单项应用、单点优化阶段跨入集成应用、协同优化的新阶段,在集团管控、资源优化、业务协同、精细管理、降本增效、安全环保等方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同时,在多年的实践中,建立与公司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培养了一支素质过硬、经验丰富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有力地促进了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王玉普要求,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今世界,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蓬勃发展,引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迫切需要,谁在“两化”深度融合上占据制高点,谁就能掌握先机、赢得优势、赢得未来。要放眼世界、着眼未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更大力度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信息化背景下的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的迫切需要,中国石化作为处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必须带头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我国石油石化产业升级,在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和网络强国战略中展现应有担当。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公司转方式调结构的迫切需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要在市场上更好立足,就要提高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感知、研判和响应能力,就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成本竞争力,就要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为客户创造价值。做好这些工作,离不开信息化的强力支撑。必须看清差距、找准方向,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高渗透、高带动的特性,推动组织管理、生产运营、商业模式、科研开发等持续创新,不断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优势。

王玉普要求,要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迈上新水平。一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要加快推进智能油气田、智能工厂建设,完成智能化管线系统推广。通过加强管理、技术进步、优化运行等综合措施,降低智能油气田和智能工厂的运营成本、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智能工厂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二要加快培育商业新业态。要抓好电子商务和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在数据服务、集成服务、安全服务、移动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完善,加快各业务领域客户资源整合,全面支撑多种交易需求和新业态发展,实现全流程在线交易服务和全方位客户服务,提升客户体验,培育忠诚客户群。三要加快推进集成共享。要以ERP为核心,推进与投资、预算、资金、人事等管理系统的深度集成,加强与生产运营、客户服务、物流等系统的纵向集成,打造集中共享、集成高效的经营管理平台,努力形成集约化、一体化的经营管控新模式。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纵向和横向协作,主动配合和推进系统集成,打通端到端的业务流程,消除“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四要加快自主软件开发。炼油化工是中国石化的优势业务,要结合智能工厂建设,加快专业化软件开发,打造高水平软件产品系列,进一步提高行业影响力;同时要围绕高效勘探开发和智能油气田建设,加快上游应用软件开发,力争形成更多的行业品牌;要围绕培育发展商业新业态,加快站级一体化、物流优化、客户关系管理、统一支付与金融服务等软件开发,为打造石化商业生态圈提供支撑。五要加快提升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要加快构建大数据应用体系,通过开展大数据分析应用,提高统筹协调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王玉普强调,要着力解决“两化”深度融合中的突出问题。一是必须坚持“六统一”。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上,不管是哪种投资渠道,无论项目大小,都必须遵守“六统一”中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原则。全局性、基础性、集成性、前瞻性的信息化项目,必须由总部统一开发并组织推广。部门和企业的局部性、专业性信息化项目,必须遵从统一的系统架构、技术路线、信息化标准和安全规范等,在统一的公共基础平台上进行建设与使用,并配合做好数据集成共享。二是必须深化信息化应用。信息化重在应用、重在实效。“十三五”期间,将推广建设更多的信息系统,深化应用的工作必须同步跟进。事业部、专业公司和企业是推进信息化深化应用的责任主体,要认真落实行动计划各项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取得实效。信息化管理部是推进信息化深化应用的管理主体,要做好计划实施的统筹协调,抓好培训和帮促,促进计划落实到位。三是必须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切实增强网络和信息安全意识,始终绷紧网络和信息安全这根弦,把网络和信息安全当作生产安全一样,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按照“识别大风险、消除大隐患、防止大事故”的要求,对风险隐患做到心中有数、严防死守。四是必须抓好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各部门、各单位要从实际出发配备信息化人才,满足信息化应用和系统运行管理的需要。要畅通信息化人才成长通道,加大信息化首席专家、领军人才的选拔培养力度。同时要解放思想、扩大视野、创新机制,用好用活系统外的信息化人才。

马永生回顾了“十二五”信息化工作,指出“十三五”要着重围绕四大平台、大数据分析应用开展信息化建设和推广应用工作。要建设集成共享的经营管理平台,构建集约化、一体化的经营管控新模式,促进管理创新、管理提升;要建设协同智能的生产营运平台,提升生产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促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要建设互联高效的客户服务平台,助推“互联网+”商业新业务发展,促进服务创新、价值创造;要建设敏捷安全的技术支撑平台,提升IT服务能力和信息安全水平,支撑业务应用、协同创新;要构建大数据应用体系,推动各领域大数据分析应用,实现数据驱动业务创新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信息化意识,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强化“六统一”管理;完善信息标准化体系,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切实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全员信息化技能;实施“深化应用,创新创效”行动计划,积极营造“两化”深度融合良好氛围。

会议授予胜利油田等10家单位“两化”深度融合创新示范单位称号;授予江苏油田等17家单位“两化”深度融合优秀实践单位称号;授予石化盈科中国石化信息化建设贡献奖;授予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等单位“两化”深度融合先进基层单位称号;授予王立新等“两化”深度融合突出贡献奖;授予杨耀忠等“两化”深度融合优秀管理奖;授予王延光等“两化”深度融合优秀先进工作者称号。会上,总部信息化管理部负责人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及“十三五”信息化规划说明。胜利油田、江苏油田、茂名石化、镇海炼化、九江石化、浙江石油、广东石油、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生产经营管理部、物资装备部等单位做了交流发言。

两化深度融合 篇6

从两化融合到两化深度融合,提法中增添的“深度”两字,足见党中央、国务院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认识的深化与要求的急迫。其实,两化深度融合步伐的加快,早露端倪:2013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促进信息消费等一系列文件;2013年8月,国家工信部作出了“两化深度融合是立部之本、实现两化深度融合是全国经信系统的共同责任”的部署;2013年10月,根据马凯副总理的指示,国家工信部正式批复浙江为全国第一个“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

何谓“两化深度融合”?一言以蔽之就是:新型工业化,最核心的是工业物联网的应用。从两化融合到两化深度融合,要求信息技术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整合集成应用转变,从企业信息应用向优化再造业务流程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转变,形成全行业覆盖、全流程渗透、全方位推进的两化融合崭新格局。果如此,那将是怎样一个蔚为壮观的新型工业化大国的气象!

曾几何时,我们为这样的数据而沾沾自喜:世界上每生产4台电脑,有一台出自中国的江苏;世界上每10个打火机,有7个出自中国的温州……然而,我们生产1台电脑,只能赚10个苹果的钱;我们出口8亿件衬衣,才能换来一架空中客车A-380。我们制造业的利润已薄如刀片,个别地区就喊出了“去工业化”的口号。高楼林立的房地产,加速了实体经济的“空心化”。而放眼全球,美国总统奥巴马誓言夺回制造业大国宝座,德国在汉诺威装备展上宣布打造工业4.0版,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部署,使得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热潮正在全球蔓延,成为抵御经济危机深层次侵袭的一剂良药。

世界历史的演进大抵有一种很奇妙的规律: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可能会孕育、催生出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当下国际上利用新科技革命机遇的一个共同的聚焦点,就是竭力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快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实现再工业化(我们叫新型工业化),加快农业、工业、服务业、工程业、城市公共服务业的现代化。

告别2013年的雾霾天气,告别“低、小、散”的工业布局,告别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的“两型”模式。我们期待:2014年加快以“机器红利”替代“人口红利”,加快“电商换市”、智慧城市试点步伐。我们深信:愈来愈多的人们将会意识到信息化已经成为仅次于资本的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源泉,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好着力点,成为解决当前我国工业发展瓶颈问题的不二选择!

扑面而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与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就这样奇妙地携手、共同奏响2014年改革创新主题的春天交响曲。

两化深度融合 篇7

报告预测了2015年两化融合发展十大趋势, 其中之一是智能制造成为两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报告指出,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热度高企, 航空航天、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等行业纷纷涉足智能制造。中航科工二院将3D打印应用于复杂零部件研发生产过程中。九江石化开始建设智能工厂。预计2015年地方将密集出台一批相关配套方案, 全国将掀起智能制造模式、推广智能制造应用的热潮。

“十大趋势”还包括: 智能机器人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爆发式增长; 工业互联网发展拉开序幕; 传统企业加快拥抱互联网新模式; 工业大数据应用初步发展; 制造业服务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多地探索协同高效制造业创新平台; 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将涉足跨境电子商务; 自主可控软硬件产品对两化融合的支撑能力日趋增强; 宽带网络对两化融合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会上还发布了“2014年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报告表明, 2014年我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呈现四大特点: 一是2014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持续增长。二是基础环境发展水平提升受政策因素驱动明显。三是两化融合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四是东中西部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差距有小幅缩小。

加速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企业管理 篇8

两化融合下的管理创新内涵

成立自动化、信息化领导小组, 适时开展员工培训

骏化集团成立了以集团董事长为组长, 以分管副总、部门经理为副组长, 以部门员工以及各分公司相关部门员工为成员的信息化以及两化融合领导小组。同时还成立了以各分子公司总经理为组长, 分管副总为副组长, 以车间主任为首, 各车间员工为成员的自动化领导小组;干部按各子系统分工负责此项工作, 一把手亲自抓, 各行政部门负责人就是各子系统的使用管理责任人, 对整个系统工程按计划, 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革后全方位的内部管理变革, 使得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得以合理调整, 业务管理等流程更加优化, 为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化融合系统的实施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 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才能实施与正常运行。骏化集团适时地对各级干部、员工开展创新经营教育, 参观学习了“华鲁恒升”、“德州实华”、“内蒙古君正化工”等一些经营、管理较先进企业, 对参与的实施者共120多人进行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现场系统性指导及务实操作等多种形式的培训, 使广大员工的整体业务素质与操作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 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并借助于这一工具高效率地工作。

系统论证, 明确系统建设目标与设计方案

在实施这些系统的过程中, 骏化集团都会要求第三方软件公司对我公司业务流程进行细致的调研与咨询, 并提出企业管理调研、论证咨询意见。骏化高层领导再对这次调研与咨询意见进行多次深刻的分析, 并组织项目组制定相关需求文档, 进行概要设计;系统在设计中采用了国外先进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理论 (如:MRPⅡ、JIT、TQC等) 和管理方法, 并制定了系统工程的技术设计思路和目标, 其内容如下:

建立生产过程管理与供应链管理流程化控制体系

系统以生产过程和产品及物料管理两个关键业务流程为核心, 生产过程上构筑并奉行EMS (能源管理系统) 的系统管理理念, 产品及物料管理上奉行ERP及条码管理系统的管理理念, 逐步达到生产能源供应链、销售市场成品供应链、原料及备品备件采购供应链等的管理完善与高效运行, 确保生产均衡与安全, 规范并提升公司的基础管理水平, 提升市场控制的反应速度。

建立两级成本动态控制体系以及高效的质量溯源系统

通过完善公司整个SPC (统计过程控制) 体系, 建立起公司与车间的两级生产成本动态核算控制体系, 形成高标准的企业经营管理综合信息分析中心, 为各级管理者提供可靠的管理决策信息。

企业管理必须奉行“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一诣旨, 严格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精细化管理, 要求特别强化产品生产的工艺过程管理, 通过人工控制以及能源管理系统建立起高效的双重质量溯源系统, 有效地进行质量监控、跟踪和溯源, 最大限度地提高对能源、物流及其产品品质的监控。

构建安全、易扩充、易维护网络与数据平台

在系统设计上采用国际先进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 即充分利用MRPⅡ、ERP及现代信息管理理论等思想, 对系统设计及其方案的实施, 本着长远规划、分阶段实施的策略, 做到各子系统与模块的合理布局, 既具备扩展性, 同时使得系统具有较高的安全可靠性。系统中各级部门只有在权限允许的范畴进行业务操作, 不能越权限或跨组织进行业务查看或操作, 非公司人员或业务非关联人员禁止登录系统, 为防止盗用他人密码非法登录操作或查看, 系统设有密码期限提醒功能, 提醒操作人定期更改密码以防他人冒用。

所有系统都只在内网中才可查看, 公司内网通过三层交换机的路由功能在内部按功能区域划分VLAN, 各个VLAN内微机之间因其处于同一部门可允许相互通讯, 但各个VLAN因其属不同的功用或不属同一单位不允许通讯, 各个VLAN内的微机在外网上只有唯一出口并指向公司防火墙, 且在防火墙主路径上设置有上网行为管理, 所有的微机只有在上网行为管理的监视下可访问外网, 并且在网上的所有行为都保存有记录备查, 防火墙有主动防御和入侵检测功能, 可有效防范病毒和木马。

识别信息化建设的难点与重点, 科学制定解决方案

系统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要重点解决数据透明化问题、生产过程管理与供应链管理流程化、两级成本动态控制以及高效的质量溯源管理等问题。这里, 首先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信息透明化问题”, 即首先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获取生产现场的温度、压强、流量等基础数据, 然后再通过信息化软件如能源管理、条码管理等系统将这些生产数据以及销售、采购过程中的原始数据进行有机集成, 形成管、控一体化的企业管理信息集成系统, 避免“信息孤岛”现象, 以实现节能、降耗、降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系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于频繁调节的阀门, 安装自动调节阀, 由人控改为机控, 通过DCS系统自动调节阀门开度, 调节附近设备的压力、温度等, 使其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对于装置区的大型及重要设备, 一旦出现故障必将引起较大的经济损失, 为此需要通过检测设备的振动频率、温度等判断设备运行状况, 提早发现问题, 防范于未然;生产现场设备错综复杂, 一旦一个装置有漏点, 泄露出了有毒气体, 就会危及员工的生命安全, 为此需要建立有毒气体泄漏报警机制, 及时发现危险源。

二是进一步整合供应链管理系统, 实现生产、销售、采购业务流程的自动化、透明化。如实现集团层面上的集中销售、集中采购, 通过整合的销售平台、采购平台对过程中的所有数据进行统一管理, 领导通过该系统可查看业务过程中的所有数据, 避免暗箱操作, 帮助各级管理者提供可靠的管理决策信息;

三是解决生产过程管理流程化问题, 自动化控制系统是进行生产过程管理流程化的重要手段, 即通过各车间的DCS系统以及能源管理系统将控制点信息以及各主要生产关键流程数字化, 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分析成本以及消耗的构成因素, 通过分析找到降成本、减消耗的解决方案, 扩大利润空间。

系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 系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主要有:计算机与各种仪器、仪表等的接口处理, 能源管理系统与DCS系统、有毒气体泄漏检测系统、摄像监控系统等的接口处理, 以及ERP与条码系统接口的处理等。

根据两化建设总体需求, 建设系统总体框架

骏化集团的两化建设以ERP为中心, 分为两大模块:即以能源管理为中心的自动化管理模块和以条码管理为中心的管理信息化模块。这些系统通过整合和组态形成了一个集管理控制为一体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网络, 涵盖企业经营管理中生产、供应、销售涉及的所有业务流程, 市场应变能力得以提高, 基本实现了公司内部生产过程管理与供应链管理流程化、生产调度管理的高效化, 保证生产安全、均衡进行, 产品保障优质, 能源得以高效利用, 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经济效益。

ERP系统

骏化集团ERP系统主要是引进金蝶公司的K3 ERP管理软件。现已完成总账、应收、应付、资产、现金、成本、采购、库存、销售、计划和质量等11个模块, 覆盖了骏化生产、采购、销售、仓储、财务等主要业务。公司ERP系统的实施, 从各个方面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库存管理方面, 通过对仓库及零配件的有效管理, 物料的查找、出入库业务效率提高了近一倍。寄销存模式的应用, 大大降低了库存成本。

在生产计划方面, 建立了年度、月度、周和天的四级滚动计划管理模式, 实现了精确到时间、数量的详细进度计划。生产计划由原来频繁“每天变三次”降低到了四天不变。

在财务管理方面, 实现了财务模块与其它各模块的高度集成, 确保了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另外财务核算模式由二级核算改为一级核算, 由原来的核算到分厂精确到直接核算到车间, 确保了成本核算的及时性、准确性。

在数据管理方面, 将涉及到产品、财务、质量、生产、采购、销售、库存等各个方面的各种数据进行分类汇总, 建立了17大类的数据编码规则。

在业务流程方面, 增强了业务过程的透明度, 优化了业务流程, 使整个业务过程变得透明和更加合理。

自动化管理模块

自动化管理模块以能源管理为中心, 底层还有DCS系统、有毒气体泄漏检测系统、摄像监控系统、设备振动在线检测系统、污染源因子在线检测系统。

能源管理系统 (EMS) 是连接DCS和ERP等上层管理软件的桥梁, 已实施完成并开始投运, EMS能实现DCS实时生产数据的自动采集, 能够在股份公司各车间、各部门实现无纸化办公, 使一线的操作工人从繁重的数据报表的填写工作中解放出来, 还能使各级领导及时掌握现场的生产数据;最主要的是它的能源管理功能, 不但能实现数据的收集汇总, 还能实现对生产成本以及水、电、煤、蒸汽等消耗情况的对比分析, 帮助公司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DCS的投运解放了工人, 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设备利用寿命, 实现了生产过程的集中控制, 如:控制现场设备的启动、停止, 调整、反馈现场设备的状态、数值、参数, 实现了人机对话。各工序增加快速切断阀, 连锁保护装置, 减低生产系统安全事故, 从而提高生产稳定性。

有毒气体泄漏监测系统能够监测到现场设备有毒、有害、可燃气体的泄漏情况, 利于操作人员及时发现漏点, 减少物料浪费, 避免有毒、有害气体排入大气污染环境, 有助于给员工及周边居民提供安全而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

摄像监控系统的应用使公司管理人员以及调度人员能够对车间设备运行状况及现场操作岗位人员进行实时监控, 加强安保监督。生产车间以外的视频画面同时也连到了保卫科, 方便保卫人员维护生产厂区的治安。

骏化集团下属的股份公司设备振动在线监测系统一期工程已运行三年多, 实时监测着公司部分大型传动设备 (压缩机、造气风机、罗茨风机、脱碳泵等) 的故障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自动识别设备的运行状态, 预测运行趋势, 辨识设备故障的部位、类型、原因, 提出故障处理方案, 保障机组安全、稳定、长周期优质运行, 合理安排设备维修时间。传动设备自动化创新, 由原来巡检工到现场听声音, 摸设备, 到现在大中型安装设备振动在线检测系统, 在中控室就能看到每台设备运行情况, 设备出现问题会有报警出现, 显示故障位置, 振动情况、重要温度, 技术人员根据设备振动趋势数据能够提前发现设备故障, 避免了多起事故的发生。

污染源因子在线检测系统在股份、顺达、洛阳、正阳、上蔡都已开始正常使用, 实时监测着各分子公司的COD、NH3N、烟尘、SO2等环保数据, 这些数据同时通过专线统一连到了集团公司, 便于集团公司对各分子公司的监督管理, 每个数据都设置了警戒值, 达到警戒值系统会自动给相关领导发送短信, 便于及时处理, 防范于未然, 避免环保事故的发生, 影响生产。

管理信息化模块

条码管理系统共包括两个部分:成品物流管理以及原材料采购管理。成品物流部分已正式使用, 替代了公司原有的销售流程;在该系统中, 销售人员首先把签订的采购合同输入系统中, 同时财务把客户打款金额也输入系统中, 销售人员看到客户打的款项之后, 根据客户要求开具调单, 冻结客户货款, 提交后, 调单传到物流公司, 由物流公司安排车辆;物流开票人员把派过车的调单打印出来, 交给各个不同产品的物流负责人, 把调单发给相应车辆的司机;司机拿着带有条码的调单进厂, 门卫核对调单是否可用, 调单上车辆信息是否与来车信息相对应, 如无任何问题扫描进厂, 否则拒绝进厂, 司机拿着调单到仓库提货, 仓库保管确认提货数量, 扣除客户货款, 并留下提货单的其中一联, 最后司机拿着调单进行出厂扫描, 同时也留下提货单的其中一联。除此之外, 系统还有欠款发货、场外出库、短盘管理、费用单等其他功能, 并最终形成了销售出库单、客户收款查询、客户发货查询、客户账户余额、合同执行情况查询, 库存查询、调单跟踪查询等报表。

系统间接口问题

能源管理系统通过读取DCS中相应节点位号数据, 进行生产数据的汇总分析;在条码系统中产生的业务数据同步到ERP中, 生成相应入库单和出库单, 同时条码系统需要提取ERP中关于物料名称、客户和供应商等的基础信息。

采取分步实施策略, 系统推进整个系统工程项目

骏化集团对公司两化融合项目制定并采取了分步实施与系统推进的办法, 使得对整体系统工程实施工作能分阶段地把握重点, 降低了阶段性工作强度和实施风险, 增加了成功的把握性。

确保系统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和通用性

骏化集团每实施完一个系统都会认真总结经验与教训, 采取与第三方软件公司合作, 共同开发, 共同确定系统工程项目的编程架构、操作方法, 同时信息管理人员在现场共同配合, 在实施策略上采取了边调研、边设计、边开发、边培训、边调试且边修改的办法, 确保系统的适用性、可操作性与通用性。

进行精细的现场调试

骏化两化融合项目通过近12年的现场调试、运行与不断整改, 要求在进行系统的实施过程中, 各子系统工作站操作员必须积极配合, 要实时准确地进行数据输入, 以确保调试工作的系统性推进。

硬件系统运行稳定是保障

为了满足车间一线生产工艺连续运行与监管的需要, 系统在连续后备8小时的UPS电源支持下, 保持着24小时不间断地运行。系统中配置了“硬件防火墙”、“智能交换机“与“上网行为管理”软件, 都充分确保系统能够统筹分类管理以及正常稳定、可靠地运行。

用户积极参与系统使用

通过近几年时间对能源管理系统和条码管理系统的使用, 系统对计算机网络和丰富的统计、查询和票据、报表等功能, 极大地吸引了用户对系统参与使用和管理维护的积极性,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达到了引进并利用计算机管理的目的, 大力推进了管理变革。

丰富的系统信息, 给各级管理者提供高效工作平台

系统首先实现了将生产车间的在线仪器、仪表直接监测到的工序、工艺数据信息及时输入到系统中并通过“信息中心”传递到各职能管理部门及领导, 保证了各种主要经营、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和实时性, 整合的生产数据能使得各部门与车间之间进行信息共享, 留有记载凭据, 从而促进整体组织协调与管理。下工序可以通过系统中显示的相关数据, 判断上工序的生产情况, 以便及时调整工艺参数, 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信息孤岛”及“信息死角”问题, 给各级管理者提供高效工作平台。

以制度化保障系统的高效使用

信息系统主管部门对于每个系统都建立了相应的考核制度, 使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各行政部门负责人就是各子系统的使用管理责任人, 严格要求各计算机工作站按规定时间进行准备数据、使用数据、备份数据等工作, 确保了系统的正常与高效运行。

两化融合项目建设效果

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

通过信息化的全面实施, 使骏化集团精简了组织机构, 优化了业务流程, 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在销售的管理上, 由原来多个销售部门的手工分散开票转变为开票中心的集中开票, 分散销售集中管理, 开票先后顺序由价格高低决定, 开票人员不直接跟客户接触, 避免了销售活动中的各种人为干预, 有效地堵塞了销售管理中的各种漏洞, 加强和规范了销售管理流程, 大幅度降低了销售成本, 通过对销售数据的实时汇总管理, 帮助生产车间合理安排生产。同时该信息系统使车间生产管理、客户资金账户管理、财务结算管理与销售调单管理等信息得到有机集成, 实现了企业管理信息整合、促动沟通、求真务实、信息畅通、职责分明等目的。能实时、科学、准确、直观地反映出公司产、供、销、存、财务两级核算以及人力资源等各项业务管理的实际情况, 并及时监控和把握相关各部门的经营运作, 极大地提高了骏化集团的整体基础管理水平, 从而全面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管理真正由经验管理逐步转变到科学管理的轨道上来, 企业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 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随着骏化集团两化融合项目在公司内部的不断深入推进, 骏化人越来越真切的体会到了其对骏化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利好,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改善了工作环境, 提高了工作效率, 留住了优秀人才

以往员工都是在现场操作, 设备一旦出现问题就要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相应设备旁, 手动调节沉重的阀门, 这样的工作环境不但存在噪音污染, 而且还有生命危险。目前公司建成了东区集控室、西区集控室、造气集控室等一批大型的集中控制室, 这些集控室远离生产厂区, 内设有饮水机、空调等, 工作环境相当优越, 并且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操作安全保障系数, 减少了用人, 提高了员工的工资待遇, 留住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助推公司快速发展。

降消耗, 降成本, 提高了经济效益

从2009年深入推进两化项目至今, 公司在两化建设方面累计投入1.6亿元, 生产操作日益稳定, 由原来每年大检修一次变为现在三年才大检修一次, 稳定了生产, 降低了消耗, 2014年综合能耗1210kg/t标煤, 较2009年有了大幅下降,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规模不断扩大, 社会贡献率也逐年增加

两化深度融合 篇9

科学论证, 稳步推进服务产业园建设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制定了《江苏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产业服务示范园认定办法 (试行) 》, 强化示范带动作用。2010年9月和11月, 先后认定江苏矽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常州津通国际工业园为全省首批两化融合服务产业示范园。2011年, 全省有25个开发区、科技园、创业园等园区提交了示范园认定申请, 经专家实地考察和严格评审, 坚持成熟一个认定一个的原则, 择优认定了苏州市吴中科技创业园等12家园区为全省两化融合服务产业示范园。经过两年多的稳步推进, 江苏省目前拥有了14家两化融合服务产业示范园。

辐射带动, 构建转型升级新“引擎”

江苏省14家两化融合服务产业示范园中有着非常明显的共同点:借助品牌号召力、优质服务吸引力、特色产业凝聚力, 同时集聚了众多先进制造业企业和生产性信息服务企业, 而制造业企业生产销售全流程所需要的服务都能在园内找到对应的生产性信息服务企业。

其实, 随着一个个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这些产业园的辐射带动效应并不仅仅局限于园区内部, 更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目前, 14家示范园区都根据自身实际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打造了特色各异的服务平台。如常州信息产业园借助常州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信息科教优势, 形成校企园合作模式, 为企业定制培养人才;津通国际工业园建立了信息服务平台、共性技术平台等六大服务平台, 整合上下游产业链, 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产品换代、产业升级。这样一来, 通过市场化模式运作, 提高了产业园发展的“原动力”, 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传统园区靠政府投资的新路子。

两化融合服务产业园建设, 顺应了企业需求和产业调整需要, 是江苏继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及产学研一体化园区之后又一创举和成功模式, 对江苏加快转型升级、推进“两个率先”具有十分重要、十分特殊的战略意义。

推广复制, 打造两化融合服务江苏新品牌

“十二五”是江苏省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需要加快建设两化融合服务产业园, 提速发展生产性信息服务业。江苏省启动了“333”工程, 即力争通过3年时间, 在全省范围内发展认定30家省级两化融合服务产业示范园;培育300家具有一定规模、抗风险能力较强、拥有核心优势、保持行业领先的生产性信息服务重点骨干企业;树立一批生产性信息服务业知名品牌;形成以生产性信息服务引领先进制造、以先进制造促进生产性信息服务的良好格局。

可复制、可推广是示范园的重要特点和建设目标, 已经认定的示范园要系统总结发展方向、运作模式, 提炼出成功经验。对运作良好的两化融合服务产业园, 鼓励其在全省乃至全国拓展业务, 通过开设连锁园、虚拟园等形式, 打造两化融合服务的江苏新品牌。

原材料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推进计划 篇10

一、现状和问题

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黄金、稀土等原材料工业是典型的流程工业。近年来, 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 对原材料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 企业资源计划 (ERP) 、制造执行系统 (MES) 等两化融合技术在原材料工业已得到广泛使用, 大中型原材料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0%和60%, 两化融合开始由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提升、整合创新阶段迈进。宝钢、中石化、中石油等特大型企业正逐步向智能化转型。

但也要看到, 我国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深度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企业重视程度不够、信息化投资不足、关键核心软件装备受制于人、复合型人才缺乏、公共服务平台缺失、政策标准建设滞后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当前, 发达国家纷纷启动“再工业化”战略, 正在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所在。加快推进原材料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机不可失, 时不我待, 必须下大力气、坚持不懈抓紧抓好。

二、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坚持尊重规律、分类施策, 完善标准和制度建设, 着力解决原材料工业的突出问题和两化深度融合的薄弱环节。以公共平台建设、智能工厂示范、技术推广普及为着力点, 努力实现集研发设计、物流采购、生产控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为一体的流程工业全链条全系统智能化。大力推动企业向服务型和智能型转变, 不断提升原材料工业综合竞争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18年底, 标准引导、平台服务、示范引领、推广普及的原材料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机制初步形成。生产过程控制优化、计算机模拟仿真、电子商务、商业智能等应用基本普及。研发设计、数据分析、质量控制、环境管理、集成应用、协同创新等薄弱环节得到明显加强。两化融合深刻植入企业, 成为企业战略决策、行业创新发展的新常态。

———行业引导工作明显加强。列入试点单位的122家原材料企业全部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认证, 制定300项关键技术标准, 研究推广10套以上行业两化融合解决方案。

———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设6-8个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8-10个第三方电子商务和物流平台, 4-6个工业云服务平台, 3-4个大数据平台, 以及稀土、农资、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管理平台。

———示范普及工作稳步推进。培育打造15-20家标杆智能工厂, 大中型原材料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85%, 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80%, 先进过程控制投用率超过60%, 关键岗位机器人推广5000个。

四、主要任务

(一) 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

发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机构作用, 加快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及评定工作, 总结试点经验, 组织宣传培训与推广交流。制定完善钢铁、石化、有色、稀土、建材等分行业的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评指标体系和等级评定办法, 开展年度测评工作。建立企业贯标工作、年度测评工作推广和跟踪反馈机制, 通过企业贯标和等级评定, 推动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不断向更高阶段跃升。

(二) 建立完善两化深度融合技术标准体系

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主要行业组建两化融合标准化工作委员会, 做好标准体系研究及技术归口工作。将原材料工业信息化标准列入行业标准制修订重点, 围绕材料性能和质量控制、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物料管理和产品流通、数字化研发和服务等, 加快制修订一批数据采集、传输、交换及接口标准, 信息安全标准, 智能监测监管标准, 电子标签编码及应用标准, 以及稀土、危险化学品、农资化学品识别、定位、追溯通用规范, 实现物料、产品、设备编码和各种接口标准的统一。

(三) 研究推广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解决方案

研究选择成熟自主的行业解决方案, 定期组织召开交流会, 加大推广使用力度。重点推广基于钢铁冶炼、轧制及深加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设备集成与模拟优化、设备故障在线诊断与预测维护、能源管理的钢铁生产全流程信息化改造方案;针对乙烯及其衍生物、芳烃等炼化主装置的模拟仿真、优化控制、调度计划、故障诊断和维护、资源与能源管理等技术方案;基于石化化工生产过程的HSE (健康、安全、环保) 解决方案;基于装置侧线、反应罐釜、进出厂点等关键节点的数据计量及实时采集, 实现物料跟踪及物料平衡、能源监测及精细管理的石化化工生产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基于建材生产物料消耗、质量检测、设备运行、能源管理、环保监测等全生命周期的在线监测与管控集成解决方案;提升化工园区安全管理、应急救援、公共服务能力的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方案;具备灾害预警、安全管理、智能采选功能的数字矿山解决方案。

(四) 加快建设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依托原材料工业龙头企业、行业自动化研究院所、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工业软件开发企业、高等院校等, 针对原材料工业生产流程化、基础产品大宗化、高端产品个性化、资源能源消耗高等特点, 搭建开发及实验平台, 开展产品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与优化、智能化操作与无人值守、生产运行管理、工业机器人、计算机仿真、智能仪器仪表、能源管控系统、移动应用等信息系统与专用装备的开发, 突破一批高效安全、自主可控的关键共性技术, 有效缓解目前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成熟适用系统缺乏、行业应用价格昂贵等问题。

(五) 稳步推进重点领域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

依托重点生产企业、信息化服务商、科研单位成立原材料工业云产业联盟, 建设安全可靠的原材料工业公共云服务平台, 推进工业软件、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资源的开放共享。围绕原材料工业企业产品研发、生产控制与优化、经营管理、节能减排等关键环节, 提供专业定制、购买租赁、咨询服务等多层次的云应用信息化服务, 解决企业投入不足、数据资源利用水平不高、高端人力资源匮乏、个性服务满足度低等行业共性问题。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建设云服务平台, 服务周边地区和中小型企业。

(六) 着力培育电子商务和物流业发展

支持第三方大型电子商务行业平台发展壮大, 创新商务模式。支持大型企业自有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公共平台转化。鼓励行业协会、电商公司、农资生产企业联合建立农资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原材料工业大宗商品物流信息化发展, 壮大钢铁、石化、有色、稀土、建材、危化品等专业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业, 增强原材料工业供应链协同管理能力。

(七) 大力推动行业大数据应用

支持原材料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 促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 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监测, 推动大数据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实现产品、市场和效益的动态监控、预测预警, 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企业决策科学水平。鼓励骨干企业在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商业智能系统 (BI) 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PLM) , 提升生产制造、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营销及服务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智能决策水平。

(八) 建立健全行业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

建立稀土矿山开采监管系统, 实现对稀土矿区非法开采、水体污染、植被破坏等情况的长期动态监控。建立覆盖全国的履约监控管理信息系统, 加强对重点监控化学品生产、经营和使用情况的在线监测和管理。依托重点单位, 建立稀土、化肥、农药、危险化学品等产品追溯系统, 采用物联网、射频识别、物品编码等信息技术, 建立产品追溯数据库, 追溯产品来源, 杜绝假冒伪劣、来源不明产品进入市场流通环节, 提升企业品牌效益。

五、重大工程

(一) 数字化设计工具开发应用工程

开发符合原材料工业特点的产品配方建模、产品性能分析、虚拟生产制造、工艺流程设计等数字化设计工具。发挥行业协会、第三方信息化服务机构的作用, 加大推广力度。到2018年, 大中型石化、钢铁、有色、建材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90%、95%、85%和80%。

钢铁行业重点发展用于产品研发和客户服务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PLM) 技术, 针对炼钢、连铸、热轧等工序的工艺参数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 (CAPP) , 冷连轧机轧制过程动态仿真及控制优化技术等, 实现在线、全自动、多工艺路径的智能化设计。

石化行业重点发展炼化关键主装置及工厂的三维数字化技术与模拟仿真、优化控制和调度计划技术等, 对工厂生产全流程实现安全可视化管理和控制。在工程建设方面, 重点发展协同一体化技术, 建立工程数字化交付标准体系, 实现工程数字化设计和交付的标准化管理。

有色行业重点发展基于计算流体力学 (CFD) 和离散单元法 (DEM) 技术的碎磨、选别、分离、冶炼设备的建模研究, 实现三维可视化的过程和装置模拟设计及工艺参数优化。开发球磨机、浮选机、冶炼炉、电解槽等选冶关键工艺设备的虚拟样机, 形成选冶主体工艺及调度的数值模拟设计能力。建立有色金属加工机床、部件、原料、环境等数字模型, 对工件切削、锻压等微观、宏观过程进行参数化表达, 实现加工效果、刀具磨损情况等快速评估。

建材行业重点发展关键生产装备的研发设计与制造工艺综合集成, 加快普及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设计模式, 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协同研发设计和集成应用。加快推广水泥回转窑控制系统在线仿真技术, 在玻璃深加工制品、建筑卫生陶瓷、石材、新型房屋等领域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 (CAPP) 、产品数据管理 (PDM) 等应用系统, 开展创意设计和产品定制生产。

矿山行业重点发展地质采掘优化设计系统, 动态指导采掘过程和设备应用。采用动态闭环集成控制技术, 将产品质量、产量、成本和利润等综合生产指标与底层设备控制动作相联系, 实现选矿过程全流程控制和动态全局优化。

(二) 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工程

普及推广可编程逻辑控制 (PLC) 、分布式控制系统 (DCS) 等基础自动化技术和系统, 改造提升原材料工业生产装置及生产线, 基本实现生产工艺自动化的全面覆盖。开发应用先进过程控制技术, 进一步突出实时控制、运行优化和综合集成, 大幅提升原材料工业重点行业的生产装备智能化水平。到2018年, 石化化工和钢铁行业先进过程控制 (APC) 投用率达到60%, 主要有色金属选冶、加工环节的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75%, 水泥行业应用优化控制系统生产线达到50%。

石化化工行业重点在炼化、化肥、农药、氟化工、氯碱等领域, 针对原料属性不确定、物质转化机理复杂、过程多重循环等特点, 积极开展全流程建模、先进过程控制 (APC) 、实时优化和调度、以及故障诊断与预警系统的实施和建设, 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轮胎行业重点推广芯片集成技术, 实现轮胎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钢铁行业重点推广选矿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烧结机智能闭环控制系统、高炉专家系统、全程自动化转炉炼钢、智能精炼控制系统、加热炉燃烧过程优化技术、核心轧制控制系统、基于图像检测的表面质量控制技术等。

有色金属行业重点推广振动磨机负荷检测系统、矿浆粒度分析仪、矿物加工专用图像分析仪等选冶工业在线智能检测分析装备, 氧化铝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技术、铜富氧熔炼控制系统、粗铅富氧强化熔炼控制系统、铝电解高效节能控制系统、湿法炼锌优化控制技术、高性能铜 (铝) 板材轧制数字化控制成型技术等。

建材行业重点推广水泥生产分布式控制系统 (DCS) 、现场总线技术、窑头和筒体温度检测控制系统、窑尾加料控制技术, 平板玻璃原料配料控制系统、三大热工 (熔窑、锡槽、退火窑) 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在线缺陷检测与智能化自动切割分片系统, 陶瓷原料制备、窑炉控制、压机控制等系统, 玻纤池窑计算机控制技术等。

稀土行业重点建设冶炼分离智能化生产系统, 通过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生产视频监控系统、企业网络及数字管理系统, 加快物料、生产、质量控制等业务整合。

(三) 智能工厂示范工程

针对石化、钢铁、有色、稀土、建材等行业生产工厂的不同特点, 分行业制定智能工厂标准。加强专业智能工厂软件的研发和设计, 围绕生产管控、设备管理、安全环保、能源管理、供应链管理、辅助决策等6个方面开展智能化应用, 建设信息物理融合系统 (CPS) , 实现企业生产运营的自动化、数字化、模型化、可视化、集成化, 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安全运行能力、应急响应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 建成一批生产装备智能、生产过程智能、生产经营智能的智能化工厂。

石化智能工厂。选择4家先进石化化工企业, 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 突破一批石化智能制造关键技术, 全面提升石化企业感知、预测、协同、分析、控制和优化能力。通过建立新型的生产和营运管理模式, 实现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优化, 提高资源配置和物流管理水平;通过生产过程智能化的优化控制, 提升操作自动化和实时在线优化水平;通过能源生产和消耗的在线优化, 提高节能减排水平;通过对可燃气体、有毒有害物质存储、运输以及废气、废水等污染物排放的自动监控、自动报警, 提升安全环保水平;通过关键设备的到期预警与预防性维修, 提高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关联性分析与预测分析, 显著提高生产管理精细化、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

钢铁智能工厂。选择4-5家先进钢铁企业, 建设基于网络平台的实时生产信息管理系统, 重点开发针对产品质量、能耗和设备状态进行软测量的模型技术, 以及通过工序互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能耗的智能决策技术。推广示范铁钢轧工艺过程信息横向贯通、全流程高级计划排产和质量一贯制闭环控制技术, 物质流和能量流综合协同优化技术, 在线设备诊断、预测与维护技术, 过程控制、生产管理、企业营销规划信息纵向融合技术等, 强化数据资源的挖掘利用, 实现钢铁生产全流程闭环的自动化控制与智能化管理。

有色智能工厂。选取铝、铜行业3-4家先进企业, 以大数据和工业网络为基础, 建立生产信息服务云架构, 形成信息、知识、智能决策的数据和计算支持能力, 通过物料关联与跟踪的智能物联网, 实现对重要物料的标识、追溯和成份配置, 开发基于先进生产工艺条件的高效节能控制技术, 建立生产过程的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 最终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操控、决策、管理和服务, 建立全过程能效优化的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决策体系。

建材智能工厂。在水泥行业选取2-3家先进企业, 建设基于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专家控制等先进技术的智能水泥生产线, 实现原料配备、窑炉控制和熟料粉磨的全系统智能优化, 并在工业窑炉、投料装车等危险、重复作业环节应用机器人智能操作。开展具有采购、生产、仓储、销售、运输、质量管理、能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功能的商业智能系统应用 (BI) 。

轮胎智能工厂。依托生产装备的高度信息互联和数据系统的实时采集, 融合物联网、自动化仓储物流、数据挖掘、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等先进技术, 建设轮胎生产仓储物流、关键岗位机器人和生产信息管理三大系统, 全面覆盖轮胎制造生产流程, 实现生产设备、生产信息、过程管理、企业决策的纵向交互和生产过程各工艺流程的横向交互, 打造纵横贯通的综合集成优化的现代化轮胎制造工厂。

(四) 数字矿山示范工程

金属数字矿山。以铁矿、铜矿、金矿为代表, 建设3-4个智能矿业示范工程。加快信息通信技术 (ICT) 与矿业的融合, 将井下无轨车辆、大型采选设备与先进物联网、模式识别、预测维护、机器学习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结合, 推动矿业关键工艺过程控制数字化。继续推广监测监控、井下人员定位、井下紧急避险、矿井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立混合型智能生产物联网, 应用数据协调、数值模拟和二维码识别等技术, 搭建具备人员、设备、工艺、物料、能源等要素的自动识别、信息共享、自发协作、集约调度的网络系统, 实现采选过程动态可调可控, 增强企业对矿石性质变化及外部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 满足精细化生产管理的要求。针对矿山分布较为分散与偏僻的特点, 建设综合物流信息系统, 利用上下游供需信息的高效协同, 实现经济库存。

稀土数字矿山。依托大型稀土集团, 在赣州、福建等稀土重点矿区建设2-3家稀土数字化矿山示范工程。利用数据库技术、储量动态计算技术和矿山三维数字建模等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稀土矿山储量和生产过程三维可视化模型, 实现稀土储量动态管理、生产智能化控制及地质灾害监控等, 提高稀土资源利用率和企业智能化管理水平。

数字服务平台。依托国内大型矿冶科研院所, 建立矿山云系统通讯技术标准、数据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服务标准, 搭建云服务平台的数据中心、计算中心、业务中心和网络前台。集成黄金、铜、铅锌、镍等典型矿业集团的海量生产数据, 开发矿冶生产智能运营决策系统, 形成生产装备远程在线维护、工艺过程故障智能诊断、分析仪器自动标定维护等远程工业服务能力, 到2018年在国内3-5家大型矿业集团推广应用。

(五) 供应链协同管理促进工程

推动原材料龙头生产企业, 与原料供应商, 装备、汽车、建筑、家电等主要下游用户建设上下游协作管理系统, 按照供应商提前介入 (EVI) 、准时生产技术 (JIT) 等模式, 统一企业资源计划 (ERP) 等企业业务系统间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和规范, 通过信息共享和实时交互, 实现物料协同、储运协同、订货业务协同以及财务结算协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 实现包括产品设计、制造、销售在内的全部产业链条的集成协同, 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 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网络众包、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钢铁行业。选择3-4家先进企业开展供应链协同管理示范, 建立和完善客户个性化订单条件下的基于产品使用特征的钢产品标准规范体系, 推广以订单为核心、多品种、小批量、快速灵活的柔性生产组织模式, 实现钢铁产品的大规模定制生产, 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的订单需求。推进生产管理系统升级, 推行日计划生产模式, 实现以销定产和产销高度衔接, 进行客户订单的全程追踪, 推动钢铁企业由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建立连接钢铁生产企业和用户的数据系统, 推广先期研发介入, 后期推广应用和持续跟踪改进的研发设计模式。针对钢铁行业原料大宗特点, 建立生产企业与上游铁矿石、煤炭企业的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 通过大数据预报模型提高库存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石化行业。选择2-3家企业开展面向客户需求驱动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示范。通过物流的智能感知、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等建立行业的敏捷供应链, 促进生产企业上、下游的快速决策和协同优化, 提高资源和能源的配置效率, 实现企业柔性生产制造, 减少消耗和降低成本。初步建立石化工程协同设计与制造一体化平台, 完善石化生产企业客户管理系统, 实现面向石化生产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和运营, 减少新产品开发和生产的成本。

有色行业。选择2-3家铜、铝、锌大型企业集团建设上下游协同生产和协作管理系统, 应用数据协调、数值模拟和二维码识别等技术, 建立自动识别、信息共享、集约调度的网络系统平台, 实现有色金属全产业链各个环节中人员、设备、工艺、物料、能源、财务的协同, 消除任务等待与积压、信息传递延时与失真等管理瓶颈,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管理。

(六) 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工程

鼓励机器人研发单位和原材料企业共同合作, 开发应用一批专用工业机器人, 到2018年累计新增机器人应用5000台。在工业窑炉、投料装车、化工企业等危害健康和危险作业环境, 基本实现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在陶瓷行业施釉、制砖行业码垛、铝锭浇注搬运、锌锭码垛包装、剥锌机组等重复繁重劳动岗位, 推广普及机器人作业。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维护成本为重点, 研发并推广自动测温取样机器人、连铸自动推渣机器人、板坯自动清理机器人、铸锭扒渣机器人、阳极操作机器人、铜铝板材表面处理和抛光机器人、原料分拣机器人、切割机器人、喷漆 (油) 机器人等。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工艺精确性为重点, 推广应用表面缺陷判定、产品自动标识、图像自动识别等机器人。以提高采矿机器人的机构可靠性、避障设计、通讯能力以及防爆设计等为技术开发重点, 在复杂矿床开采等环节, 研发推广地下金属采矿、应急救援等智能机器人。

六、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原材料工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工作, 建立健全推进机制, 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鼓励重点行业协会成立推进两化融合的专门机构, 组织开展标准制定、技术推广、平台建设、企业评估、示范推广、咨询服务等。企业应建立健全两化融合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制定两化融合专项规划, 明确两化深度融合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 保障资金投入。推动信息技术提供商和行业应用方组建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推进联盟, 加强联合互动, 开展共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 提高针对原材料工业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二) 加大政策支持。充分利用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强基工程、物联网等专项资金, 支持智能工厂、公共平台、技术推广等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鼓励各地设立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专项资金, 加大对两化融合工作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两化融合示范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支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项目和产业园区的发展。探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结果的市场化采信机制。鼓励建立专业化产业投资基金, 集聚社会资本, 主要投向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领域。鼓励企业通过金融租赁方式租用智能装备或软件系统。

(三) 加快人才培养。组建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专家委员会, 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和重大项目咨询。定期举办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人才培训, 提高原材料工业企业主要负责人两化融合意识和从业人员信息化水平, 培养一批面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需求的原材料行业复合型人才。鼓励企业设立首席信息官, 增加信息部门人员编制, 建立原材料工业首席信息官联盟, 提高企业两化融合战略决策水平。

两化深度融合 篇11

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2009年,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0.748,列全国各省区第1位。信息技术在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装备改造、能耗和排放监控等各主要环节的应用取得明显成效,装备制造、石化、医药、冶金、纺织、印染等重点行业信息化应用有了新突破。

(一)企业重视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投入成为企业投入的组成部分。据2010年抽样调查,企业的领导层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相比以前有明显提高,主要领导者的信息化意识有所增强,60%以上企业的信息化工作统一归口管理,并设立相关部门;有69.23%企业由副总或总工程师等管理高层负责分管;有29.4%的企业设有CIO(首席信息官),级别大多处于管理中层。信息技术累计投入占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的比重约为2.1‰杭州装备制造业和宁波服装产业企业的信息化投入比重相对较大;将近10%的企业中信息技术人员比重超过10%,但大部分企业的信息技术人员缺乏,专业人才瓶颈突出,反映出区域、行业在两化融合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二)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逐步融合,总体上尚处于初中级阶段。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管理信息化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在我省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应用率逐步提高。企业产品设计方面,73.75%企业开始利用CAD技术,38.1320企业应用了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企业管理应用方面,企业对基础性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普及率较高,财务管理系统的普及率最高,其次是OA系统和ERP系统。53.75%的企业已经应用ERP系统,50.6%企业认为ERP总体使用情况较好。总体上看,当前我省45.38%企业处于初级水平,即信息化覆盖部分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开发缺乏统一规划,独立应用,数据难以共享使用;48.66%企业处于中级水平,即信息化覆盖50%以上的主要业务流程,信息系统统一规划,数据集成度高;仅5.96%企业处于高级水平,即主要业务流程全部实现集成化最优控制。

(三)信息产业持续稳步发展,成为“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2010年浙江省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614亿元,同比增长40.8%;主营业务收入8055亿元,同比增长38.3%。其中软件产业实现业务收入676.7亿元,同比增长34%,产业整体实力跃上新台阶。电子商务服务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全球最大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阿里巴巴、网络零售平台淘宝网、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支付宝,2010年淘宝网络零售额超过400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超过80%,支付宝日均交易额超过14亿元,占国内网络支付市场的58%。

近些年,浙江省推进“两化”融合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领导重视。浙江省领导重视“两化”深度融合工作。《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化融合的工作部署和具体举措的研究》列为了今年省政府领导重点调研课题。近期,根据工信部等五部门工信联信[2011]160号文件精神,浙江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讨论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意见》和《浙江省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我们非常期望此项工作能够得到工信部的大力支持,部省合作共同推进浙江省的“两化”深度融合工作。

(二)分类推进。行业方面:重点实施信息技术“倍增”行动计划和“两化”融合专项行动计划,推进信息技术在装备、电力、石化、冶金、建材、纺织、印染等重点行业的融合应用,制定实施了《浙江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行动计划一一印染行业专项行动(2010-2012年)》,促进信息技术在全省印染企业研发、生产、管理、销售,尤其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从实施情况看,200多家印染企业水资源利用率提高25%,污水排放减少30%以上,综合能耗下降3070以上。今年将继续出台化工、医药、冶金四个行业的“两化”深度融合行动计划。产业集群层面:重点推进42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2010年,富阳造纸产业集群列为了省级第一个“两化”融合试验区,有效推进了该市造纸行业的转型升级,今年将在更多符合条件的地区推广。企业层面:结合行业和产业集群“两化”融合工作,围绕全省146家骨干企业和广大中小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以及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三)平台服务。浙江省重视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近三年,依托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万家企业电子商务推进工程”,帮助中小企业抓住商机,拓展市场,2010年全年新增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达8.4万家。并以“浙江省网上工业品交易会”、“浙江省电子商务大赛”、“网商大会”、“网货交易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为工作载体,推动电子商务应用不断普及。推进电子商务与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相互渗透融合,培育了中国化工网、中国服装网、中国化纤网、中塑在线等一批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行业电子商务网站,全省50.6%的中小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在帮助制造企业拓展新市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围绕浙江块状经济“一县一品”、“一镇一产”的产业集聚特点,近几年,建成了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五十多个,如服装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信息家电产品创新设计平台、纺织机械控制器嵌入式平台、数码印花信息服务平台、五金行业信息服务平台、泵业信息技术应用服务平台等,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各类公共信息服务与技术支持,起到了“建设一家、服务一片”的功效。

(四)项目带动。围绕“企业、行业、产业集群”三个层面的“两化”融合工作,各级财政安排了一批专项资金,省发改、经信、科技、商务、财政等部门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化、信息服务业、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电子商务等专项工作,加强对“两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重点项目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引导企业和

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传统行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在工信部指导下,组织实施了一批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物流信息化、移动电子商务等试点示范项目。

(五)强化支撑。积极筹建“浙江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加强全省“两化融合”工作的技术支撑、服务支撑和人才支撑。研究制定区域、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成立了“浙江省企业信息化促进会”,组织开展技术交流、展示咨询和培训等工作。整合专家队伍和技术资源,筹备建立“浙江省两化融合专家委员会”,为推进“两化”融合工作提供服务。

浙江的“两化”融合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还比较低,专业人才缺乏、企业投入不足矛盾突出,“两化”融合工作机制,公共服务扶持等方面也有不少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总体安排

浙江省传统产业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产业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传统型经济对资源能源消耗巨大。“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浙江将面临产业用地越来越少、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严峻形势,以资源换发展的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必须加快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消耗转向以科技投入、经营管理提升方式转变,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技术和产业制高点。加快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构建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深度应用,是我省“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推进企业“两化”深度融合为着力点,聚焦十大传统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狠抓四大任务、实施“八大工程”,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培育、社会服务支撑的巨大作用,不断提高浙江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创新和竞争能力。

四大任务:

1、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装备制造、轻工、纺织、化工、医药、电力、建材、冶金、汽车、船舶等十大传统行业为着力点,实施“两化”深度融合行动计划,推进企业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集成应用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转变,实现信息技术在传统制造业的全面渗透、综合集成和深度融合。

2、推进信息技术与新兴产业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渗透作用,推进信息化与我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等工作,带动物联网、云计算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3、推进信息技术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与专业市场、电子商务与港口服务的集成发展、互动发展,不断创新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完善电子商务产业链和发展环境。

4,推进信息技术与社会服务管理融合,优化“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环境。全面推进基础网络向下一代信息网络发展,加快“三网融合”。推进信息技术与政务活动的深度融合,加快社会领域信息化进程。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推广应用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八大工程:

1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工程。将以省级产业集群示范区为重点,推进块状经济“两化”深度融合,创建15个以上省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

2骨干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以146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为重点,推进骨干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创建100家“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

3中小企业信息化普及工程。将以100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为重点,梯度推进全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甄选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成功案例,总结经验,树立典型,积极推广。

4节能减排信息化应用工程。以印染、造纸、皮革、化工、冶金、医药、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创建5个“两化”深度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验区,选取20家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打造标杆。

5电子商务创新工程。培育3家以上拥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电子商务服务龙头企业,发展60-100家在全国具有一定行业特色和经营优势的专业性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网上年交易额达到1万亿元。

6软件产业振兴工程。扶持一批工业软件开发企业,推出一批符合我省制造企业需求的软件产品。构建云计算产业体系,推广软件即服务等“云计算”服务在电子政务、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互联网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应用。

7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推进制造业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物流业务的有序外包,提高物流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推动行业性、区域性和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化服务平台发展。按照省政府“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推进港口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8传统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支撑传统制造业创新、高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建立科学规范的“两化”深度融合评估体系。

两化深度融合 篇12

山西省国民生产总值 (GDP) 中有50%左右是由重工业贡献的, 而这些重工业大部分属于资源型及初级加工业的范畴, 其生产过程中大多采用传统技术, 导致最终的产品科技含量低、经济附加值低。目前, 山西省正在按照省委、省政府抓住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机遇, 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愿景, 来实现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在转型跨越发展中, 两化融合无疑是提高山西工业化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预计通过“十二五”期间的两化深度融合, 山西省重点装备制造企业主要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将有大幅提高;在产品设计、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效率提高15%~25%左右;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10%左右;同时信息技术的采用, 将使山西工业整体资源利用率、能源消耗水平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 、污染排放 (COD、二氧化硫排放量, 工业污水污染物排放浓度) 等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使高碳经济向低碳化迈进, 真正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提前实现山西省作为综改区的目标。

山西省两化融合的现状分析

如今的山西, 在大型制造业企业以甩图纸为标志的产品数据管理 (PDM) 系统与以甩账表为标志的企业资源计划 (ERP) 系统的集成应用取得重大进展;煤炭生产企业全部安装了煤矿数字化瓦斯远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和煤炭产量远程监控系统, 并实现了全省联网;机电一体化的创新产品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山西的两化融合发展起点较低, 发展方式也存在诸多问题:各级政府部门间统筹协调不够, 缺少合力;企业领导对信息化认识不深, 缺乏整体战略规划;资金不足且利用率低, 融资渠道不畅;人力资源不足, 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

两化融合在山西省八大支柱产业中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煤炭产业通过建设“两化融合”的大型矿井管理平台, 实现“管控一体化”的安全事故防范管理目标, 进一步提升现代化煤矿的安全管理防范水平。山西省现阶段煤矿信息化应用的主流不是开发, 而是如何改造、整合和巩固扩充煤矿已有的或将要应用的信息化子系统, 将其完美地整合到一起, 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

冶金产业在山西省冶金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下, 加大对大型企业现有系统的挖掘、巩固和普及的力度, 强化以产销一体化系统、计质量 (能源) 数据采集系统、MES系统为基础的信息化体系建设, 完善系统的运维能力。进一步将信息技术用于企业产品设计、制造、管理和销售的全过程。

电力产业电厂层面在已建成的分散控制系统 (DCS) 、厂级监控信息系统 (SIS) 、管理信息系统 (MIS) 的基础上进行集成, 实现数据共享。建立国内先进的基础网络设施、高度集成的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和标准的数据管理规范, 为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决策以及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

化工产业在“十二五”期间, 大中型企业向实现全面信息化迈进, 结合各自特点, 应用ERP、MIS、KM等信息技术, 建立信息化平台, 并以此建立五大体系 (供销链管理、管控一体化管理、设备管理、能源管理、信息管理) , 实现煤化工企业的两化融化, 提高其在当今世界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装备制造业继续加强CAD/CAPP/CAM/CAT/PDM、仿真设计及MRPⅡ/ERP等的应用, 实现产品设计制造数字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的集成, 达到资源共享。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细化专业分工、改造现有流程, 使传统的产品研制生产向现代制造服务业转型;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 形成产品设计制造数字化的一体化平台, 提升企业产品创新能力, 实现绿色制造。

新型材料产业“十二五”期间, 重点推广应用现代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加快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 逐步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质量控制和与运营管理、采购销售等核心业务系统的综合集成;优化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和流程, 促进新型材料产业结构调整, 全面提升新型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

食品产业建立涵盖山西省规模以上食品企业的动态管理数据库, 全面实施食品安全监管系统, 积极推进食品工业现代营销;在企业内部提高生产流程的控制水平, 提高产品质量, 促进生产工序的节能降耗。要在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先进的MES (制造执行系统) , 实现车间生产制造系统与统一供应链系统的数据交互传递。

电子信息产业在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同时, 大力培育信息服务新业态, 把握软件服务化的趋势, 大力发展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和支持服务、SaaS (软件运营) 、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服务业态, 促进软件服务外包, 提高山西省软件产业对“两化融合”的支撑服务能力。

推进山西两化深度融合的保障措施

建议成立山西省“两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 统一协调部署山西省两化深度融合工作, 努力开创发展新局面。同时建立综合职能部门, 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两化推进协调体制, 加大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力度。

建议通过制定《推进山西省工业信息化条例》等地方法规, 规范山西省两化深度融合的活动, 引导企业两化融合工作的发展, 保证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十二五”两化融合总体目标的实现。

强化“两化融合”激励优惠政策和约束机制, 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 支持两化融合的重大项目。同时抓好试点示范工作, 对确定为试点示范企业的, 予以一定的税收优惠。自主开发的信息化软件, 应享受国务院[2011]4号文件中的软件产品优惠政策。拓宽民营企业在实施两化融合改造中的资金筹措渠道。

上一篇: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下一篇:莲花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