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024-09-06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精选10篇)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篇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重大决策部署,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政府和福建省军区联合制定下发《关于大力推进福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决定》,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此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福鼎市应抓住这个可大有作为的发展机遇,创新军民融合形式,建设军民结合产业,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地方经济与国防建设双赢共进。

一、建设军民结合产业推进福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义

(一)军民结合产业是福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军民融合式发展要求把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起来,是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的新途径。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军队非核心保障任务向地方转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将国防建设中的高科技(非涉及军事机密)、高标准应用到民用产品,在企业层面形成军民共有共用的资源;有利于巩固军民团结,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当前福鼎市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会推动福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军民结合产业是提高驻区部队整体防务能力的重要保障。

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涉及军地人才、技术、设施、保障等领域的兼容渗透,强调更多地利用地方资源和社会力量提升整体防务能力,特别是在部队后勤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得到地方的全力支持。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国防和民用两个领域的人才、科技、信息等要素交流,有利于协调解决军事设施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在加快城市建设中兼顾军事需求,为部队整体防务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二、福鼎市具备发展军民结合产业所具备的优势条件

(一)福鼎市具备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地理优势。

福鼎市位于福建东北部,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和海峡西岸,是海西东北翼对接长三角的前沿区域,素有福建“北大门”和“闽浙门户”之称。全市海域面积14,960平方公里,拥有海岸线长432.7公里,占全省十分之一,有大小港湾41个,岛屿81个,104国道、沈海高速公路、温福高速铁路纵贯全境,是重要的入闽通道和战略要地。目前,境内驻有陆、海、空和武警部队共8个团级、8个营级、4个连级单位,现役军人近5,000人,抵制境外敌对势力渗透、加强边境管理、保持边境稳定以及支前保障等任务繁重,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负有重大的历史责任。在新的军事斗争准备中,福鼎位于东海防空识别区最前沿,沙埕镇的台山岛是福建距离钓鱼岛最近的岛屿,沙埕港纵深长达35公里,海域面积40多平方公里,是国家二类口岸、一级渔港和重要军港,可为部队行动提供有力保障,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

(二)福鼎市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历史条件。

福鼎市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空间大、前景广阔。福鼎素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长期以来,福鼎市委、市政府和驻鼎各军警部队始终遵循“双拥工作当作政治责任不能忘”,注重加强联系沟通、双向服务、双拥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在1997年和2000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1999年被评为全国“爱心献功臣行动先进市”,并于1992年、1994年、2002年、2005年和2009年先后五次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城”,所有这些为福鼎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政治思想基础。

曾经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福鼎前岐镇就有军民共同经营的四季柚果场,在当时为四季柚良种的培育、果品的提升、产量的提高和农民的脱贫致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驻军的家属和退伍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后因政策的原因,结束了军民合作的形式,果场被当地农民承包,但是这种军民结合的方式也因此深入人心。同一时期,福鼎驻军某部队修理所,也曾经实施多种经营方式,在当时福鼎造船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为福鼎沙埕一带的渔船维修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实现了驻军部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这些曾经存在过的军民结合形式为福鼎市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三)福鼎市建设军民结合产业的现实条件。

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必须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工业企业作为载体。2014年第一季度,福鼎全市32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累计完成产值172.63亿元,可比增长16.6%(增速居宁德市第一位),涵盖了新材料、新能源、船舶修造、电机电器、食品加工等行业,并且在某些领域已经具有国家品牌,比如福鼎是“中国化油器名城”,目前重点是突破化油器向通机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国家火炬计划化油器特色产业基地。同时,福鼎市也因地制宜,瞄准新能源、新材料、临港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促进海洋经济临港工业加速发展。福鼎工业企业的发展,为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提供现实的载体。因此,当前的任务是政府要鼓励和引导规模以上地方工业企业积极参与国防建设领域(船舶、核工业、兵器、民用爆破器材等行业)的项目合作,为促进福鼎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起示范作用。驻鼎部队既是保卫福鼎的钢铁长城,也是建设福鼎的一支重要力量。广大驻鼎部队充分发挥部队的科技优势和兵力优势,大力支援地方重点工程建设,例如在沙埕镇台山岛厚壳贻贝生态资源保护工程中,驻鼎海军和武警部队积极参加修建爱民路,帮扶300多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扶持渔民发展贝类养殖,产值达600万元。驻鼎部队充分发挥军工资源优势、积极支持和参与福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深受全市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也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队机关的高度肯定。

三、建设军民结合产业推进福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对策

在福鼎地方工业经济的发展、驻鼎部队的军工资源优势和广泛的军民共建共识基础上,福鼎发展军民结合产业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富国强军思想为指导,围绕解放思想、政府引导、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和严格行业监管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一)军地各级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大发展的理念。

一是应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党的“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精神,通过多种形式推进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不断夯实全市上下富国强军的思想基础。二是驻鼎部队进一步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为地方经济谋发展。要树立主动融入的思想,要突破“军工特殊论”,打破“地域限制”,积极寻找相关企业,共同开发军民合作项目,全方位多层次地促进军地融合;地方政府应更新观念,贯彻落实“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战略思想,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体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动地方工业企业参与国防建设;地方工业企业也应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寻求对口的军工技术或发挥地方已经比较成熟的技术和生产优势积极参与军品科研生产,加快国防科技的跨越发展。同时突出产业基地特色,发挥福鼎地方龙头企业的带动优势、专业化分工协作优势和同类产品的集群优势,加强军工企业与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密切合作,促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

(二)地方政府要提供服务平台,推动军地科技信息对接融合。

长期以来,我国军工部门向民用部门提供了一大批新技术,支持了民用行业的技术进步,其中比较典型的有节能技术、精密加工、精密锻造和液压、密封技术、真空与低温技术、遥测遥控技术等,这些技术将极大提升福鼎市的船舶修造、新材料、新能源、电机电器等行业的技术能力和科技水平。因此,建设军民结合产业,福鼎市政府要主动作为,根据本地产业优势,积极寻找与军工企业对接的项目,主动为军地双方牵线搭桥、及时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比如组织本地相关企业参加全国各地举行的大型军民两用技术对接会,实现军工技术和企业对接;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政府的多年扶持,福鼎市某些民用企业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不断增强,已经具有了相当高的技术水平,甚至已经超过了军工领域的水平。针对这种情况,福鼎市政府应组织科研院所、当地具有技术优势的大中型企业和驻军部队结为科技对子,为部队培养、培训各类人才,支持部队完成科研项目、转让技术成果,参与国防建设,加快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跨越发展。

(三)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福鼎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环境。

为了促进军民结合企业发展,福鼎市政府多方面给予扶持:在人才引进、土地和海域使用、立项审批等方面要给予重点支持;鼓励金融机构给予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落实国家规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军民结合企业进入福鼎工业园区(一园十区)发展,并享受工业园区的优惠政策;优先支持军民结合产业的新产品的品牌创建、产品研发、资质认证及在大型展洽中积极推介,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四)严格行业监管,保障军民结合产业健康发展。

军民结合产业关系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关系到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因此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军民结合企业,必须具备法规规定的资格条件;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保密制度管理、军品科研生产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军品技术标准和军工设备设施管理等规定。针对军民结合企业建立完善监督管理制度,确保军品科研生产任务在军民结合企业严格按照合同高质量高标准地按时完成。

参考文献

[1]中共福鼎市委.2014年福鼎市委工作报告[R].2014

[2]陈小军,王求基.福建省军地联合制定下发《关于大力推进福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决定》[N].福建日报,2014-4-22

[3]于宗林.民用企业参与国防建设是建立寓军于民创新机制的重要内容[J].中国军转民,2004,4

[4]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鼓励和引导民用工业企业参与国防建设[N].中华工商时报,2004-4-5

[5]王海佼.民用企业进入军工领域的障碍及其应对措施初探[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3

[6]任润厚.解放思想、创新模式、统筹协调,加快推进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N].山西日报,2013-7-23

[7]孙文霞.整合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蕉城军地文化旅游品牌[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

[8]王超英.山东省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出台《加快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J].国防科技工业,2012,5(15)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篇2

方案调查问卷

单位名称:西安XXX科技有限公司 单位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X 所属行业:集成电路(印制电路板设计、制造、贴装与测试一站式服务)

一、民营企业希望政府部门在推动军民融合方面做些什么?

1、公示准入制度和标准,让企业间的竞争更透明公开化;

2、定期组织民营企业与军工对接与互动,加速企业信息交换与需求互补;

3、设立具体的融合指标和任务,进行硬性分配与民营企业的培育指标;

4、组织民营企业进行军工要求的规范性与标准化培训,加快标准的统一与要求明确化;

5、充分发挥军民融合局与军民融合商会的引领作用,做到承上启下,定期进行政策宣贯与军民融合会员企业认证;

6、健全商会职能,促进商会会员间的交流合作,同时定期推送会员信息给到相关的军工企业;

二、民营企业希望军队装备工作领导机关在推动军民融合方面做些什么?

1、能够深入商会会员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多给民营企业一些机会与市场化的渠道;

2、建立健全组织分工,监管与统筹并举,进一步让项目在不影响保密的前提下公开化;

3、把军民融合的业绩与市场化之后的节约成本予以公示,提升公信力与民营企业的自查自纠和自我完善;

4、推动企业的资质建设,对适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进行辅导与技

术沟通立项,激活民营企业的参与感与自豪感;

5、公开合格供方的招标渠道与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军工项目扶持,对企业的相关经营结果进行社会化公示;

6、对民营企业的准入资质方面进行适当调整,若非影响关键指标或保密等因素,建议以能力满足为主。

三、如何发挥区域优势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1、西安的12大军工集团一应俱全,但以后端和总装为主,建议加快本地化零部件需求的供应渠道,建立特色化的域供应概念;

2、建立招标需求说明会或年度战略规划沟通会,形成行业生态圈,打造军民融合的联动效应;

3、政府职能与商会职能的互融互通,对军工需求信息进行有的放矢,推动企业的自转型与区域化军民融合需求相适应。

以改革创新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篇3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高度,作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融合发展。

为应对我国面临的安全威胁和挑战,必须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不断增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为“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提供强有力支撑。

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有利于整合利用各类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凝聚创新合力,不断增强研发和创新能力,加速前沿性、革命性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抢占科技、经济和国防竞争制高点;有利于推动军地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建立一批军民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有利于加强军民两用人才培养,打造勇于创新、善于凝聚力量和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

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有具体抓手,既要全面推进,又要突出重点,必须不断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不断探索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之路,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防实力显著增强。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军民融合发展向深度融合迈进,面临许多新的发展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高度,作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融合发展。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时再次强调,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

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改革创新精神,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路子,努力开创军民融合发展工作新局面。

一、准确把握新时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

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党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实现安全和发展兼顾、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增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的迫切需要。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依然面临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遇到的外部阻力和挑战逐步增多,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国家统一、维护领土完整、维护发展利益的任务艰巨繁重。为应对我国面临的安全威胁和挑战,必须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不断增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为“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提供强有力支撑。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迫切需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已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并为其长期占据全球国防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巩固和提升国防实力、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一些长期积累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不断显现,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有利于整合利用好军地优势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有利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发挥综合优势和溢出效应,加快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军民融合新兴领域和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不断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增强军民协同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海洋、太空和网络空间等已成为全球竞争新的战略制高点。但目前我国军民科技资源尚未建立有效的共享融合机制,各类科技创新主体之间缺乏协同,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成果不多。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有利于整合利用各类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凝聚创新合力,不断增强研发和创新能力,加速前沿性、革命性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抢占科技、经济和国防竞争制高点;有利于推动军地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建立一批军民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有利于加强军民两用人才培养,打造勇于创新、善于凝聚力量和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

二、深化各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改革创新

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拓展各领域军民融合,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提高军民协同创新能力。创新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快军民融合式创新,整合运用军民科研力量和资源,加强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动力、元器件等基础领域以及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步伐,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和转化应用。加强军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使用体系建设,推动军事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拓展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范围,健全依托社会开展军事人才专业评价制度,评价结果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管理体系。依托普通高等学校、武器装备研制单位储备新兴专业人才。

坚持共建共享,加快形成基础设施保障和协同应急能力。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统筹基础领域建设,提高军地协同应急能力。统筹交通、空间、信息、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考虑军地需求,按照突出重点、经济有效的原则,建立军地交通设施、信息、资源、服务保障共享与协作机制。加大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力度,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地理信息资料成果定期汇交和位置服务站网共享机制。统筹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建立标准化军民融合长效机制。加强军地应急力量建设,健全军地应急行动协调机制,调整优化国家级应急专业力量结构,健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增强国家卫生应急保障能力。

深化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打破行业封闭,立足国民经济基础,突出核心能力,放开一般能力,推进社会化大协作。引入社会资本,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加快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和渠道,构建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推动军工技术向国民经济领域的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发展。推进军工民用技术资源的共享共用、高效利用,推动国防科技工业的转型升级。

统筹国际国内,大力推进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既要维护好国家海上权益,又要充分发挥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的作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综合管理与维护海洋权益的有机结合。加强行动能力和保障设施建设,进一步形成党政军警民合力固边戍疆新局面。切实维护国家海外经济利益和其他重大利益,保护海外中国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深化国际军事交流合作。

完善服务供给,提高军队社会化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军地统筹衔接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人保险保障体系,完善军地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机制,深化军队住房制度改革。统筹军地文化建设,加强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军队饮食保障、商业服务和油料保障社会化,将营区供(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调整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军事区域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军地生态环境建设整体推进、同步达标。

三、强化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平台抓手

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有具体抓手,既要全面推进,又要突出重点,必须不断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

以规划编制和实施为引领,推动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围绕《“十三五”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军民融合发展规划》,重点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工业基础、科技基础、人才基础4大基础,推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核安全和生物安全5大安全领域建设,强化服务保障、应战应急协同、统筹经济和军事“走出去”3大任务,加快形成以区域融合为基本面、以产业融合为重要支撑、以新兴领域融合为突破口、以“走出去”融合为延伸的军民融合发展蓝图。围绕《“十三五”国防军工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强武器装备重大系统和关键分系统集成、核心配套能力建设和重大关键元器件、原材料国产化,提高自主保障能力。围绕《“十三五”国民经济动员建设规划》,着力推动国民经济动员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技术密集型转变,加快构建国民经济动员政策制度体系、网络体系和专业保障力量体系。

以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为载体,探索融合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根据《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要求,突出重大需求融合对接、要素资源融合共享,明确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的“硬杠杠”、“硬标准”,做到准入有条件、建设有目标、考核有标准。在战略地位突出、军事需求明确、具有引导带动作用的地区,加快启动10个左右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各类试验区的作用,重在整合资源,创新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打造军民融合产业链、创新链,完善各类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优化营商环境,决不搞“跑马圈地”,力求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以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为重点,推动重点领域军民融合落地见效。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需要,运用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等渠道,重点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战略新兴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推动建立一批军民结合、产学研一体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建设。坚定不移推动“三个转型”:推动生产能力建设主体转型,实现小核心、大协作,军工生产能力建设主体多元化;推动投资方式转型,通过资本金代管、投资补贴、事后补助等多种方式,实现投资法人多元化、投入方式多样化;推动项目管理方式转型,加强投资监管和绩效评价,提高投资效益。

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契机,推动军工企业开放发展。按照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结构性改革和《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的总体部署,坚持盘活存量、做好增量、主动减量的原则,遴选部分有意愿、有条件的军工集团及其二级企业,系统推进军工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加快完善军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激发“民参军”活力。结合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探索军工企业资本金投入方式改革,充分发挥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公司优势,加强和完善中央预算内投资的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投资效益。

以提升实战化动员能力为目标,推动国民经济动员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动员预案体系,推动经济动员与应急管理有效衔接,探索建立应战应急资源共享机制。进一步优化国民经济动员布局,创新动员模式,完善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建设机制,引导和推动优势企业组建动员联盟。进一步加强区域动员协同,完善专业保障动员力量建设,充分发挥国防动员力量的应急作用,建立健全应急动员响应机制,强化综合防护措施建设,落实重要目标、单位及设施防护要求。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动员潜力数据采集、管理、应用的可视化和及时动态更新。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 篇4

1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义

1.1 能有效解决军民融合之间的矛盾。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不仅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军民协同发展同样提出了新的需求。近些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发展,建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有效机制,寻找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措施,就是为了形成军助民,民助军的友好局面,这既是支持我国国防力量的重要保证,也同样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现在虽然我国在做着积极的努力,但是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其中,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能有效缓解军民之间存在的问题,虽然军民之间存在思想差异,体制差异,身份差异等等,但是经过融合深度发展后,军民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互相共享资源,交换意见,在这些资源意见的共享过程中军民的矛盾等有效缓解,军民之间存在的体制差异思想差异,文化差异慢慢都会有所缓解。由此看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能有效缓解军民之间的矛盾。

1.2 促进军民两边双发展。

军民之间想要协同发展,就应该融合深度发展,共享资源,交换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军民两边双发展。我国现如今进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正是因为它的这一作用。由于经济全球化潮流正在实行,所以,我国逐渐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国家的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国家国防在建设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人民是国家建造国防的重要支持,因此,想要巩固国防,就需要民助军,人民为军队提供物质支持精神支持,为守卫祖国的众多军人献去自己的一份关心,这都会更好的巩固国防,促进我国军队更稳定发展。同样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也同样是帮助了广大的人民群众。现在自然灾害不断,在天灾面前人们往往是无奈的,再加上现在恐怖主义盛行,因为资源和能源的争端也日益加剧,影响人民生活安定的因素也逐渐增多,在这严峻情况面前,只有军帮民,发挥出我国军人的能力,加大我国国防,这不仅能帮助我国人民安定生活,更能巩固国防,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由此可知,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能够促进军民两方双发展。

2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时存在的问题

2.1 军民存在思想意识差异。

我国军民之间之所以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军民存在思想差异,所谓思想差异,就是由于制度体制,经济利益,认知等导致的,在我国经济大市场中,不同主体所需要和带来的经济利益都是不同的,所以,军民之间也因为利益不同导致思想意识存在差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障碍。思想差异的不同也使得我国很多的人民不积极参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甚至排斥,这种想法对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形成了极大的阻碍。现在我国的一些地方性人民政府没有意识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只单纯的增加了政府的经济成本,却忽视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给人民带来的巨大利益。军队如若需要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政府很难提出积极性来帮助军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只存在在文件上,根本没有完全付诸于实践,这种思想意识的差异只会阻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认为军队就是为人民服务而生,没有意识到军民是互惠互利的,思想意识的差异成为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绊脚石。

2.2 军民融合发展缺少严苛的制度规范。

无论是任何发展模式,想要平稳进行,就需要严苛的制度规范,在制度规范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起到效果。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也同样如此,现在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出现的一大问题就是缺少严苛的制度规范。严格的制度规范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如国防动员法等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法律法规,但是还不够健全,所影响的也不够全面,在现实生活中,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往往出现了无法可依的情况,所以,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缺少综合性较强的法律法规,我国现在比较综合的国防法律就是国防法,但是国防法上面的一些条例可操作性不强,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具体举措也没有很好的记载,所以,构造严苛的综合性较强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我国阻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大问题就是法律法规不够严苛和有针对性,我们应该及时解决这个问题,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3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具体举措

3.1 制定严苛的制度规范。

上文已经提及,我国缺少严苛的法律法规是阻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大原因,为此,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制定严苛的制度规范,细观其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较好的一些国家,他们普遍有着严苛的政策法规。严苛的法律法规可以看做是一种约束,更快的推进了军民融合发展,鼓励了军民一体化发展,有了严苛的法律法规,能有效促进人民参与帮助扶持军队的活动,提供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就像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都先后推出了国防授权法案和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国防法等等,这些具体的综合性较强的答案,能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有依可寻,形成了军助民,民助军的良好发展局面。提出严苛的法律法规能有效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3.2 融合军民之间存在的思想差异。

军民之间存在的思想意识差异越大,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阻碍也就越大,为了使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更平稳进行,我们应该尽量消除军民之间存在的思想差异。首先要让全国人们的国防观念有所增加,认识到国防对我们国家的重要意义,对人民群众的重要意义,能够积极拿出资源等来支持我国军队,利用电子信息产品积极进行国防教育,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出新的期许,政府要改变自己错误的思想,要意识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不只投入经济成本,要意识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可以更好的促进人民群众健康平稳生活。军民之间存在的差异要积极消除,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4 结论

在新的时代大背景下,不仅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对军民融合更提出了新的期待,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在保存原有精神基础上融入新的时代要求,摒除军民之间存在的思想差异,制定严苛的政策制度,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真正抓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精髓,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走向制度化和规模化。

参考文献

[1]郑申侠.国防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提要[J].军事科学,2013,6(10):71-73.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篇5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在新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群众汇集和发声的主阵地,群众在哪里,宣传就要到哪里。既然互联网成为群众的主要“活动场所”,党和政府的力量就要深入网络,党和政府的声音就要进入主阵地。既然现在是人手一部手机的时代,人人都通过移动端链接网络世界,咱们的媒体也应该坚持移动优先,将主要的力量和资源通过移动端切入,让主流舆论直抵网络世界的核心地带。

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顺应新时代下的宣传需要,群众走到哪里,宣传工作就要跟到哪里。在全媒体时代走群众路线,迫切需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介的深度融合,将党的声音和优良传统与新技术、新平台有机结合,不忘报纸和广播这些渠道的老朋友,也要迎头赶上积极连接网络和手机渠道的新朋友,生产更多喜闻乐见的内容,吸引更多的“大朋友”和“小朋友”主动参与信息传播,让所有的朋友都离不开、忘不掉主流媒体的平台。

新技术不断革新互联网,改造移动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必须紧抓技术前沿,跟上不断变化的信息创造和传播的形式和逻辑。传播技术的进步不仅属于纯粹的商业世界,主流媒体也需要把握当下的技术潮流,增强竞争意识和水平,让主流声音在网络的商业巨浪中也能红旗飘扬、赫赫有声,让主流舆论勇立潮头。

互联网吸引了大量高技术、高素质人才,推动了相关行业蓬勃发展,发展势头一浪高过一浪,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人才不能缺位。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招揽人才应该不拘一格,吸引更多懂媒体懂理论,会技术会用网的新兴人才加入到党的宣传事业中,充分利用人才的活

力促进媒体融合快速发展,充分利用人才的竞争力把主流舆论在网络中做大做强。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篇6

一、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涵分析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国家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理论上, 军民融合的概念并没有标准的定义。狭义上, 有的专家学者认为, 中国军民融合式发展问题实际上就是军用技术转民用, 或者民用技术为军用。这一理解是基于军队“打赢信息化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促进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这一新时期要求为出发点的。但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内容来看, 军民融合涉及到国防工业体系建设、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国防科研生产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机制、民口技术进入军工, 以及军队人才保障、综合保障、国防教育、动员、预备役体制和边海空防管理体制机制等内容。涉及面更广, 内涵更为丰富。可以预见, 随着对军民融合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的发展, 这一概念的内涵可能还会发生变化, 但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国内外发展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

二、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历史沿革

纵观我党我军的发展历程, 历代中央领导都高度重视军民结合。20世纪50年代, 面对发展经济和应对安全威胁的双重压力, 党中央把“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和“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作为两件大事, 强调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在这种背景下, 毛泽东同志提出“国防工业在生产上要注意军民两用, 注意学会用军用和民用两套生产技术, 平时为民用生产, 一旦有事就可以民用生产转为军用生产”, 形成早期的“军民结合”战略思想。70年代末, 邓小平同志科学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 把国家重点调整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国防科技工业投入大幅减小, 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军民结合”战略思想。进入90年代以后, 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步伐加快, 建设强大的经济和强大的国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任务。江泽民同志针对国防科技工业中出现的新问题, 与时俱进, 提出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和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思想。寓军于民的重要思想被写入了党的十六大报告。进入21世纪, 党中央明确指出建立“军民结合, 寓军于民的创新机制, 实现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首次提出军民结合的创新机制建设。胡锦涛同志把科学发展的精髓融入到了军民结合中, 提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的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明确了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这一时期, 军工集团的民品收入占比大幅提高, 大部分超过了80%, 扭亏为盈, 大批高新技术装备部队, 开创了“军民融合”发展新阶段。

军民融合是军民结合的深化和升华, 从十七大大报告“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1) 从胡锦涛同志“四个体系” (2) 到习近平同志提出“需求牵引、国家主导” (3) 等诸多思想, 均突破了传统军民结合概念的内涵。军民融合从传统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拓展到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 既有改变认识、观念要求, 也有体制机制改革、制度化法制化和协同创新等方面的要求, 把过去“军”与“民”分割运行的状态融合为一体化, 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三、当前中国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主要矛盾

历史经验来看, 军民融合战略为国家国防建设和工业体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发展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例如在军队和军工集团内部, 拥有大量的先进技术因机制问题没有产业化, 甚至没有工程化, 而一边是民用技术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 一些民用优势技术已超过军工技术, 却因体制问题不能进入军队装备系列。除武器装备领域外, 其他领域的军民融合同样不容乐观。究其根本, 可归咎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认识存在偏差, 未能形成共识

目前, 各方面对军民融合的范围和深度认识还不统一。一是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认识模糊, 一些军队和政府部门的认识存在狭窄和宽泛两种极端情况, 对融合的范围和深度认识不清晰。二是军队开放意识不足, 军队需求牵引一直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军地需求信息对接困难, 民口技术研发机构很难通过正式渠道了解军方需求。三是地方国防意识淡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认识存在“国防建设是帮军队”的误区, 这使得地方在经济建设中考虑国防建设需求缺乏主动性。四是军队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协同意识不够, 不同部门争利现象明显, 彼此之间的协同变成了分权和利益博弈。

(二) 顶层设计不足, 缺乏统一领导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关系到体制机制、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综合保障、人才培养、国防教育等领域, 内容面广, 涉及程度深。但缺乏顶层设计规划和统一领导, 部门职能存在交叉, 多头管理问题较为突出。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例, 政府对国防科技工业的能力建设和产业发展按照军民属性分线管理, 不利于军、民两方面科研生产能力和两类产业的整体规划、统筹兼顾。国防科技创新方面, 多家国防科研力量实际上主要由军工集团支配, 军地科技资源和科研成果难以共享。

(三) 主体法律缺乏, 法规建设不完善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政府和军队各个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文件, 但总体来看, 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法律法规体系涉及面较窄, 缺乏促进融合的基本法律。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内涵来看, 在融合促进、信息资源利用和动员、军队人才培养、部门协同、国防教育等许多领域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二是现有法律法规整体层次不高。法律规范权威性不够, 大多数法规都是政策性文件, 而且部门出台较多, 且政出多门, 政策内容存在重叠区域。例如现有的民参军准入“四证”规定, 有相当多的要求是重复的。三是既有的法律法规条文还存有冲突的地方。例如有关企业法的规定, 对私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构成了直接或间接的限制, 与科工委2007年出台的《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允许非公有资本对军品科研生产项目和基础设施进行投资……”的条款实际上是有冲突的。四是一些政策法规执行程序复杂。税收待遇不公平、民参军准入门槛高、管理交叉、申请周期长、维护成本高等问题依然存在。

此外, 一些军民融合有效探索的方法、路径, 没能制度化、法制化, 只是军队首长或政府领导在位时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旦卸任, 又开始实行新人新办法。这一过程, 造成了大量的资源耗费, 对军民融合科学有序发展极为不利。

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建议

不难看出, 党中央有关军民融合发展的各种文件都是围绕“富国与强军”这个目标展开的, 这与中国当前面临的复杂国际国内局势密切关联。无论是海外经济利益拓展, 还是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都要求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以充分利用军地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种优势。但就当前实际情况, 至少还需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认知, 凝聚共识。相关部门应强化军民融合的理论研究, 积极吸取国外在该领域的成熟经验做法, 积极展开理论学习和研讨, 强化认知。解放思想, 突破“军转民”或“民参军”思维定式, 打破军、民界线。在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政策法规体系、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深入融合。解放思想要培养富国强军的战略意识, 转变单独依靠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和军队自成体系的传统思想, 充分发挥市场在各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充分发挥需求牵引、国家主导作用, 做好顶层设计。要融合军队、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地方综合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等主体, 不能简单依靠国务院或几个部委, 必须切实发挥国家层面专门机构的作用, 统一指挥、统一规划布局, 能够协调军队和政府各个方面, 打破军工集团自我封闭, 破除现有利益藩篱, 推动军队体制机制改革, 建立全国上下一盘棋的新体制机制。三是军地协同、统一部署。打破军地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格局, 不能简单依靠自发自觉, 迫切需要在国家层面的立法和统一领导机制, 打破各自分离的局面, 发挥二者协同效应。努力在全要素、多领域实现军民高效融合, 既要充分发挥国防建设中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效应, 同时也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国防效应。四是推动军民融合法制化制度化建设。一方面要确立军民制度深度融合的理念, 法规建设不能人为增加麻烦、制造分离, 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通过市场引导高新技术的军民双向转移。政府和军队要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 把需求信息渠道建立、综合保障拓展、动员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健全作为首要的工作目标, 制定与之适应的、成体系化的、完善的法律与政策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罗格.调结构建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R].研究报告, 2013.

[2]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R].研究报告, 2013.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篇7

近年来,随着军队全面建设现代化水平不断推进和科技社会的蓬勃发展,我军军民融合式装备建设有了长足发展,每年都有一大批技术含量高、信息化水平强的新型装备列装部队,极大丰富了部队装备建设的选择性,部队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民企在此过程中也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说,我军已经初步走开了军民融合式通用装备发展的路子。从世界范围看,军民融合式通用装备保障作为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的基本模式,也已成为世界军事强国的共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军民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在取得显著成就重大突破的同时,体制机制不健全弊端开始显现,深层次矛盾问题不断突出。军地双方为片面追求各自发展建设的完整性,造成了许多科技资源重复配置、许多资源项目重复建设,浪费严重;军事人才来源途径和消化渠道单一,军队保障社会化进程缓慢,限制了优秀军工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我军装备建设健康成长,政策法规数量少、覆盖面窄,难以对政府、军队和企业以及军民各方面在融合发展中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和相应行为作出具体有效的规范,“变相投机”、“以公谋私”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瓶颈”。军民融合与装备建设犹如“剑”与“犁”,关乎国家盛衰和部队战斗力。优化传统军民融合方式方法,推动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制度建设,不但会为经济建设提供广阔平台,更会促进装备的大繁荣大发展,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二、通用装备建设目标是军民深度融合的实现

通用装备建设水平是反映国家综合实力的最直观体现,是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有力保证。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快部署新一轮国防科技和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改革,谋求质量效益和技术创新优势的装备竞争正在加剧。在这场对抗与竞争中,谁思想保守,谁就会面临不对称威胁;谁行动缓慢,谁就会陷于战略被动。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障碍,我国军民融合式通用装备建设一直缺乏有效的运行制度,一些地方政府将军民融合工作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之中,忽视统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作用,没有把协同推进军民融合工作摆在重要日程来抓;就军队自身建设而言,长期以来形成了自我封闭、自我发展的固有模式,从思想观念上拒绝同地方政府企业进行深层次交流融合,更谈不上共同制定有效的落实制度。这些消极因素经过长时间的固化发展演变,又加剧了军民融合分体化建设模式,严重制约着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融合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审时度势、总揽全局,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把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做好,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国家经济社会资源更好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注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军民融合式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在全军装备工作会议上又强调指出,要坚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结合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扎实推动国防科技和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习主席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推动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带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阐明了新形势下国防科技和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改革的基本方略,为扎实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等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作出了旗帜鲜明的回答,是指导军队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提出,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改革国防科技生产管理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政策制度”等,明确将体制机制改革和法规制度的完善作为了重要突破口,为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制度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这既是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的重要举措,又是紧贴实际符合我国国情和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的有效手段,势必将军民融合推向深层次发展。

1、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的内在要求

习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鲜明提出了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武器装备乃国之重器,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推动建立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制度,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国家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制度可以有效的把富国和强军、中国梦和强军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因此,它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强军目标的必然途径。

2、世界军事发展变革大潮的必然趋势

当今世界,信息化条件下的体系对抗,已集中表现为国家整体实力的对抗和综合国力的比拼,绝不仅仅局限于军事体系的较量。建立健全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制度,也是世界主要国家采取的共同发展战略和政策取向。世界主要国家根据所处国际环境和本国国情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推进军民融合政策和做法,如美、英等国采取的“军民一体化”模式,日本采取的“以军掩民”模式,俄罗斯和印度采取的“先军后民”模式和以色列采取的“以军带民”模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可以说,建立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制度已经成为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必然发展趋势,更是世界军事发展变革大潮的必然趋势。

3、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发展的现实需要

当前,国际形势和安全环境复杂多变,中国周边的安全威胁依然存在,钓鱼岛、南海问题等持续升温,“台独”、“藏独”、“东突独”等反动势力不断制造事端,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推动建设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制度,是使经济建设与国防军队深度改革并行互动的有效机制,对于发展地区优势、加强多样化军事能力建设、实现国家安全稳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通用装备建设发展的优化路径是体制创新

通用装备体制创新要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高度,以重点领域为抓手,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化发展,助推通用装备建设体制优化创新。

1、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制度创新总体思路

一是要施行组织制度改革,将机构设置更加合理化,职能设定更加完善化,人员配备更加科学化;二是要加强经济制度创新,使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更加合理,更有利于促进通用装备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消除政策不合理带来的融合阻碍;三是加大产业制度更新,降低准入制度门槛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激励科研生产创新促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改善采购维修制度保障装备的正常使用,保护产权利益维护发明者合法权益;四是渐强激励制度创新,通过运用声誉激励、知识共享、关怀激励等多种激励制度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促进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

2、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制度创新的效益评估

首先,要确定合理的效益评估公式。对通用装备现行模式进行简化假设,设定假设条件、合理确定决定因素的参数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计算出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的最优产出选择。其次,效益评估要多次进行实际测验,对不同的装备建设领域进行比较,验证效益评估公式的合理性,对通用装备建设深度融合前后资源价格比较。再次,对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最优产出比较,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系数选择,力争效益评估的真实可靠,为制度优化改革提供正确参数。

3、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的配套措施

一是理论先行,为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提供系统的理性思路,更新通用装备建设概念,完善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理论体系;二是做好充分准备,为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的顺利启动奠定基础,建立高效的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协调机构,调整相关部门职能;三是健全法制,为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建立适应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需要的内部法规体系,完善适应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需要的外部法规体系;四是以人为本,为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提供智力支持,结合任务选好培训企业、结合特点选好培训人员、结合需求选好培训内容。

摘要:随着军队全面建设现代化水平不断推进和科技社会的蓬勃发展,我军军民融合式装备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融合程度不高、体制机制不完善、政策法规不健全等问题仍然突出。从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战略高度出发,总结经验、把握趋势、探索方向,创新通用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制度,推动通用装备军民融合迈向深度发展的新阶段。

关键词:通用装备,军民融合,制度优化

参考文献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篇8

关键词:军民融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

0引言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体到武器装备的科研与生产领域,就是要加快优秀民营企业进入装备科研生产领域的步伐,保证其生产的质量、提升其产品效益,实现军民融合模式下的可持续发展。完成这项使命将涉及众多领域的创新与改进,本文将集中分析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科学精简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的审查程序,让具有技术、资金等优势的优秀企业能及时“参军”

我国军品准入管理一直采用“四证认证”模式,该模式确实在规范军品生产程序、保证军品科研与生产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1]。但“四证认证”工作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构分头负责,审查项目与资料难免有一定的重叠,尤其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与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认证在内容上有不少比例的重复。若能够探索出一条合并重复内容、简化非关键审查程序的军品科研生产管理实施路径,则能够有效提升审批效率,缩短优秀民营企业跨入军品之门的时间与维护成本,调动起民营企业入军报国的积极性。推动上述工作的实现很难一蹴而就,首先可考虑成立联合审查工作组,资格审查专家与生产许可认证专家同步组织召开审查会议;随后通过在联合审查工作过程中决策机关与审查专家的不断沟通、迭代,逐步使得评审标准融二为一,同步得出资格审查与生产许可认证的结论;最后在评审标准逐步统一的基础上实现资格审查与生产许可认证的结合。

2加强军方对于军民融合式装备科研与生产过程的管控,引导民企掌握军品生产的特点,取优补短,在确保质量过硬的同时实现生产高效

军事装备监督人员对军民融合式装备科研与生产过程进行监督,是保证国防科技工业满足装备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更多优秀地方企业加入军品的科研生产行列,军事装备监督人员需要加强对军品质量生成的管控。这里的加强管控并不单指增加监督的强度或范围,而是要分析清楚地方民企与军工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使用等方面侧重点的不同,发挥民企在信息、资金等发面的强项,使其学习跟进军品在“六性”方面的特殊要求,实现军品生产的效益突破。

1民企有追求利润的内在属性,其在科研与生产策划过程中会倾向于使产品周期短且利润率高[2];而军品是服务于国家与军队,以满足作战性能需要为首要考虑因素,尤其是含高新科技的大型军事装备,往往具有研发周期较长,前期成本投入较高且带有一定竞标风险的特点。因此,军事装备监督人员需要参与、管控民企对于军品科研与生产策划的全过程,让参与军品生产的民企在工作的初始阶段就融入长线投资、基础研发、成套研制并注重持续提升产品性能的理念,让利润依托于产品规模、效益与性能优势上。

2民企注重追求产品在日常使用条件下的实用性,通常只考虑常温或常规湿度下产品性能的稳定。而军品则需要满足作战人员在多变甚至极端外部环境下的使用需要,其战时可靠性要求很高。以船用空压机设备为例,民用空压机只需满足提供稳定气源和平稳工作即可;而船用空压机除了要满足长时间持续无故障运行的要求之外,还必须考虑设备在舰船上面临的不确定航行工作环境,例如大风浪引起的摇摆、高温、高湿度、高盐度与霉菌影响、不规则振动等。这些外部影响会对空压机的正常运转带来冲击,所以此类空压机产品在设计初始阶段就要考虑其在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而军事装备监督人员需要督促民企加强产品可靠性设计上的投入,明确产品使用环境的输入以及制定科学的产品可靠性试验验证项目。

3民企往往注重追求产品的外观与易操作性,以吸引用户购买与方便其使用为目的进行设计生产,而军品则需要满足作战环境下的安全性与维修性。历史数据表明,大量的装备训练与作战事故是由于人为失误引起,而这里的失误包含人的决策失误与操作失误。因此,民企在参与军品设计时,可一定程度上削减产品外观、易操作性与宣传方面的资源投入,将其转移至对产品容错性与冗余性设计方面的研究开发。

3推进军民融合式装备科技人才培养路径

高技术武器装备若想发挥战斗力,科技人才是关键。为了满足高新装备对人才的需求,需要改进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在借鉴外军优秀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有效结合地方院校与企业优势,创新我军装备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为了有计划并持续培养装备技术人才后备力量,可以由军队教学人员组织编写知识内容与素材,由地方各级院校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国防科技知识的学习,培养和塑造一批愿意为了装备技术发展而努力学习国防相关基础知识的人才苗子,并从中选拔出品学兼优者进入装备技术领域。这样做能够显著提高未来转入这个领域工作人员的国防观念与装备技术学习起点,使得装备技术人才队伍具备了先天基础较好、整体素质较高的特点,可有效弥补我军现有国防生培养模式存在的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美军就曾针对培养国防科技人才制定了“工程与科学教育计划”[4],计划包括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生各阶段的教学、科研和实习安排。同时,成立专项装备技术院校,细分技术专业,统筹地方院校、企业、科研机构等资源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地方技术院校在师资、技术、信息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从这些院校征招毕业生可以节省基础学科的培养费用。因此,军队院校应逐步拿掉在基础学科教育上的资源投入,将基础教育培训工作全部交由地方院校完成,将省下的资源与经费用于建立装备专业技术院校。这一点美军也有先例,为了培养装备项目管理与采购方面的人才,美军国防部就先后成立了国防系统管理学院与国防采办大学。我军也可以成立类似的装备技术或管理类大学,并且在大学里细分专业,设置专业交流、交叉培养的制度。例如,从事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至少完成相关三个专业的学习课程与考核。采用这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积累和培养装备技术复合型人才。

推动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深度发展,就是以过去装备生产军民结合的成功经验为基础,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将装备科研生产工作融入到国家经济、工业发展体系之中,使两者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实现资源最佳配置,最终达到国防建设效益最大化。因此,融合之路是一个需要不断提升与创新的过程,除了本文涉及到的几点可改进方面以外,完善法治保障、创新机制以及军品市场竞争机制,也是实现军民融合式装备科研生产走向全面深层的重要因素,需持续加强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于川信.军民融合式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

[2]汪永太.企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梁春华.美国提高第4代机发动机保障性的措施[J].航空发动,2014,40(2):85-86.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篇9

1.W公司基本情况

W公司 (下称“公司”) 为一家军工企业, 隶属于中航工业, 军品业务主要从事航空机电产品研制生产服务;民品业务主要从事环保水处理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服务。

2.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同时,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指出, 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明确提出要改善水环境质量。

为了应对公司外部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 有必要对现有的环保水处理业务现状进行梳理, 对其进行优化完善, 实现公司军民品业务协同发展。

二、公司环保水处理业务现状分析

1.外部分析

(1) 面临的机会

(1) 国家环保政策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 围绕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方面相继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 为环保水处理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2) 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为环保水处理行业带来增长动力。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水污染治理行业提出不断增长的需求, 也给环保水处理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投资保障。

(3) 环保标准的持续提高为环保水处理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由此拉动环保设备的增长。

(4) 核电项目重启为环保水处理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2) 面临的威胁

(1) 环保水处理行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长期以来, 环保水处理行业门槛低, 行业壁垒小, 市场的扩容将引来更多的企业进入, 导致行业竞争加剧。

(2) 行业保护导致市场化程度较低。在废污水处理领域, 其行业保护、地方保护仍然存在, 企业间良性竞争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3) 经济增长的放缓将会影响环保行业发展。由于环保本身不产生效益, 且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会加大企业的运营成本。一旦企业效益下滑, 将会对减少对环保设施和运营的投入。

(4) 环保标准的日益提高, 将对环保水处理行业的技术进步提出更高要求。

2.内部诊断

(1) 优势

(1) 技术优势。公司凭借军工技术积淀, 经过多年发展, 自主开发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板式双极性电极” 电解制氯及循环水处理技术, 同时, 注重技术标准, 参与起草制定了《次氯酸钠发生器》国家标准。

(2) 品牌优势。2014年中航工业品牌价值突破905亿元, 名列中国机械制造业榜首。作为中航工业成员单位, 公司在集团外开拓环保水处理业务时, 充分依托中航工业这一优势品牌, 赢得了客户信赖和良好的口碑。

(3) 高端客户优势。公司循环水处理设备主要应用于火电和核电领域, 主要客户包括国内五大发电集团及华润电力、国华电力等众多行业龙头企业。稳定的高端客户资源, 为公司拓展行业内其他市场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

(4) 部分产品在细分市场领域优势。公司主要环保水处理产品电解海水制氯装置目前主要为火电、核电企业配套, 在火电、核电循环水处理市场, 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约50%, 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优势, 具备一定的行业话语权。

(2) 劣势

(1) 规模小, 抗风险能力弱。尚未达到有效经济规模, 盈利能力相应不足, 一旦经营波动, 将面临亏损。

(2) 发展资金不足。环保水处理业务主要集中在水处理设备系统集成领域, 通常单笔合同金额大、项目执行周期长、流动资金占用大, 需要公司有较强的资金实力作保证。子公司受规模所限, 融资受到制约。

(3) 基础管理薄弱, 尚未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的体制机制。环保水处理业务是公司军转民的产物, 来源于军品大本营, 主要管理团队和员工均来自于军品, 受军品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 尚不能主动适应市场。

三、环保水处理业务优化调整方案

通过上述分析, 公司应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 紧紧抓住环保水处理设备长期向好的趋势, 大力实施军民融合, 实现环保水处理业务和军品的有效协同, 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发挥协同效应, 努力培育和提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

1.优化调整方案

(1)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努力提升市场占有率。一是电解海水制氯装置产品在巩固现有火电市场的同时, 加大核电市场拓展力度, 并努力开拓海外市场;二是工业废水处理方面延伸产业链, 以表面处理生产线设备制造安装向表面处理生产线及水处理系统集成发展;三是医疗污水处理方面, 巩固与本地三甲医院建立的长期良好合作基础, 加大本地及周边医疗污水开拓力度。

(2) 加大环保水处理技术研究, 保持技术领先优势。紧盯环保水处理行业发展趋势, 加强技术人才引进、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力度, 保持环保水处理技术的先进性和适应性。

(3) 拓宽和延伸产业链。在做好生产销售环保水处理设备的同时, 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 巩固行业占位, 从环保水处理设备供应商向环保水处理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环保水处理运营商延伸, 做大产业规模, 进一步提升行业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

(4) 拓宽融资渠道。在保持和做好银行贷款等传统间接债务融资的同时, 密切关注公司资本运作动向, 根据环保水处理业务发展需求, 积极争取进入募集资金项目通道, 降低公司财务成本。

2.实施环保水处理业务与军品业务协同发展

(1) 实施品牌协同, 有效发挥品牌无形资产功能。品牌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体现, 在集团内军民品业务开拓中突出公司子品牌, 展示公司在环保水处理领域的优势;在集团外突出航空背景, 依托中航工业品牌, 增强客户认同感和信任感, 有效缩短产品进入市场时间, 发挥品牌协同优势。

(2) 实施财务资源协同共享, 降低公司整体融资成本。鉴于公司总部拥有较为充足的金融资源, 而从事环保水处理行业的子公司面临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现状, 公司应对金融资源进行统一筹划, 实现与子公司金融资源的协同共享, 降低子公司融资成本。

(3) 市场和客户资源协同共享。集团公司鼓励行业内企业抱团发展, 公司主要航空产品主要为集团内配套, 而且大都为规模大、实力强的主机厂所, 公司应加大环保水处理业务在航空工业领域的市场开发和推广力度, 以公司军品现有的客户作为重要目标客户, 在此基础上向集团内其他企业拓展, 提升环保水处理业务在航空工业的市场占有率, 在此基础上, 为进军非航空军工市场作好铺垫。

摘要:随着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实施, 以及环境问题的恶化, W公司面临的发展环境与竞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通过对W公司民品所在的环保水处理行业梳理分析, 提出推进军民融合, 实现军民品协同发展,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应对解决方案。

关键词:军民融合,环保水处理,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篇10

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是当代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军事上至关重要的高新技术,已主要由民用市场推动,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出现了趋同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不仅有利于减少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可以增强平战转换能力,促进民用经济与军工经济的良性互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军事效益和安全效益。特别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军用需求与民用需求难分伯仲,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都是军民两用技术,既可应用于军事装备的科研和生产,也可用于民用装备的科研和生产。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上,应建立军民融合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工业基础体系。面对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只有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才能赢得战略优势,为国防和经济建设获取领先时代的强大技术力量。

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必然选择。着眼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客观上要求以国家整体实力支撑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看近年来的几场局部战争,军民分界线日益模糊,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战争使作战空间日益拓展,同时又广泛实施精确打击,这就使整个国家已无前后方之分。只有把军事科研和生产寓于民用科研和生产之中,做到军民融合,才能适应这一全方位空间作战的特点。还要看到,信息化战争的作战周期短、突发性强、消耗量大,这些新情况对国家工业基础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业时代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机械化战争条件下,强调的是分工,主要看重的是在工业时代所处的现实条件下,分工可以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所以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往往分开建设。但在信息时代及与其相适应的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建设思路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战争的新特点,作战周期短、战争突发性强和战时消耗量大,客观上要求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走向融合。着眼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客观上要求以国家整体实力支撑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是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着眼于我军新的历史使命和多样化的任务,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国家发展的责任更加重大,坚定不移地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发挥人民战争的传统优势,为我军有效履行使命提供了雄厚的力量资源。一是军民融合能够提供坚强的组织领导。按照军民融合式发展要求,把战时需要与平时需要统一起来,把部队作战指挥体制与地方应急管理体制衔接起来,把民兵预备役部队与地方应急专业力量融合起来,能够极大地促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各项准备。二是军民融合能够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造就大量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三是军民融合能够提供可靠的力量保障。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动员全社会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将根深深地扎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汇聚起强大合力,为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强大的力量保证。

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市场经济有一种要求融合的“天性”,即打破各部门、各领域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发展格局,通过竞争在全社会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以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效益的最大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升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能力,最经济、最合理、最有效的选择,就是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的都实行社会化保障,实现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军队服务保障、国防动员,以及基础设施、海洋、空天、信息建设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式发展,从而实现生产力和战斗力的同步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国防效益同步提升。

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是学习借鉴外国成功经验的必然选择。军民融合式发展,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一致的政策取向。当今世界主要国家都十分重视军民、军地资源的共享共用,其军民转换的政策性、体制性壁垒较少,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的融合度很高,军事资源与民用资源的共享度、流动性都很强,这不仅为他们的国防建设节省了大量资源和建设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国民经济平战转换的能力和效率,提高了国防实力与国防潜力。美国是积极推进军民一体化建设的典型国家。它通过建立跨部门的军政联合协同机构,构建军民结合型企业,制定军民一体化的政策法规,实施各种军民一体化建设的专项计划,逐步形成了“军民融合”的国防建设体系,从而提高了整个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增强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俄罗斯对军事工业实行全面改革,大力推进军民结合和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建立军民融合的工业体系。日本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寓军于民”的道路,不设立专门的国有军工企业,主要依靠民间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发展武器装备,这实际上就是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印度确立了“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并重、优先考虑国防需求”的方针,开始建立和健全军民结合型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国防工业体系。以色列的“以军带民”模式,很大程度上也是军民融合建设模式。政府重视军民结合,鼓励国有军品公司和私营军品公司平等参与国防装备的项目竞争,建立军用技术转民用的机制,用军用技术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纵观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趋势,都十分重视军民融合式发展。在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的进程中,学习借鉴外国成功的经验,避免少走弯路,是明智的必然选择。

摘要: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军民融合,时代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2013年11月12日.

[2]胡锦涛.走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N].解放军报,2009-7-25.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7-01.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年11月8日.

[5]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2.

[6]俞正声.完善机制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N].文汇报,2011-1-13.

[7]李炎.军民融合大战略[M].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水中桩基础下一篇:高中英语教学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