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保密管理

2024-06-01

军民融合保密管理(精选8篇)

军民融合保密管理 篇1

研发部保密制度

1.认真组织学习并贯彻执行上级的保密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公司各项保密工作制度,并采取具体措施落实公司保密部署。2.掌握本部门岗位保密职责,熟悉保密事项的密级、数量、类别和保密设施及涉密人员情况。

3.研发部保密范围:军工技术方案的技术参数,客户要求的实施方案,程序代码,技术参数,功能参数,实验数据,芯片成品等。4.研发部员工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公司内外无关人员散布、泄漏研发机密(包括技术参数、功能参数、实验数据等)。

5.涉及研发的技术文档必须整理归档,统一存放。无需保存的技术文档、电子文档的在不需要存档时统一销毁,不得直接丢弃。6.涉密的技术电子文档必须加密保存,不准携带机密技术文件到与工作无关的场所,不得在公共场所谈论秘密事项和交接机密文件。7.未经许可,技术参数、程序代码、实验数据文档、资料不准私自复印、摘录和外传。

8.研发部成员离开办公区时,必须将文件放入抽屉,重要技术文件必须上锁保存。

9.主动配合保密办开展日常工作,定期组织本部门保密培训,负责对本部门保密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军民融合保密管理 篇2

军民融合新常态下的这些发展变化,使军工企业科研生产的市场环境和管理环境发生了新的改变,同时给军品成本价格预算管理带来了新的压力(计价成本法和定价成本法将逐步淡出),对军品成本价格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市场导向在预算管理中的作用更为突出。为了适应这种新常态,军品科研生产承制和承研企业只有突破传统军品科研生产成本价格预算管理的局限,在军品科研生产成本价值补偿的基础上,强化市场导向的预算约束,努力创新军品科研生产成本价格预算管理路径,才能在保证国防经费(研制经费和购置经费)得到有效使用的前提下,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赢得优势并取得合理收益。

一、军品科研生产的成本概念与价值补偿

正确认识军品科研生产的成本概念与价值补偿原理,有助于明确军品成本管理的目标、要求、手段和方法。我国军品的供给经历了“供给制→核算制→合同制”的演变路径。目前实行的合同制仍沿用了核算制的一些做法。军品科研生产成本是企业为项目研制或军品生产所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各种耗费,按照规定分为军品计价成本和军品定价成本。军品计价成本是指制定军品研制经费计划时所依据的计划成本,包括研制成本和管理费用;军品定价成本是指制定军品价格时所依据的成本,包括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两部分。

军品成本反映的是企业在合理经营条件下正常研制和生产的耗费,且这些耗费是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即符合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开支标准。军品成本(计价成本或定价成本)的补偿是通过计价和定价来实现的。军品计价和定价要在反映价值规律、考虑军品在研制和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必要补偿和承制单位合理收益的情况下确定。所以,军工企业应该不断创新组织管理方式,特别是预算管理方式,充分挖掘潜力,以低于社会平均成本完成研制任务和提供合格产品,从而取得更好的收益和竞争优势。

二、军品科研生产成本价格预算管理现状

军品科研生产成本价格预算管理是军工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如同项目研制和产品研发一样,军品科研生产成本价格预算管理是涉军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前,在军民融合政策驱动下,军工企业军品科研生产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然而长期以来,军品科研生产的市场竞争不够充分,项目经费和产品价格过分倚重组织评审和审价,军工企业科研生产成本价格预算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受传统审价定价制度的影响,导致多数军工企业对成本价格预算管理的重视度不够。而发达国家在军品和军工研制项目方面的管理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如美国推行军民一体化,在国防采办活动中尽可能地采用民用标准,使更多的承包商有机会承担国防采办项目,扩大国防工业的竞争。从国际军贸市场竞争现状和西方发达国家武器装备采办管理来看,供需双方通常已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军品采购和研制项目管理中,形成了CALS、电子化采购、购置目标价格管理(运用PRICE成本估算软件)等方式,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激励和约束效果。

从上述管理技术与方法来看,国内多数军工企业的成本价格预算管理还存在着以下不足:预算管理手段落后、预算数据有用性(全面性、有效性、更新及时性)不足、预算变更随意性较大、预算管理全员参与度不够、过程管理跟不上。其结果是项目研制计划与经费实际支出不符,对产品成本和价格的管控与约束力度不大,难以持续有效地促进军品科研生产成本价格预算管理能力的提升。当前,国防科工军民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未来供方之间的市场竞争势必更为激烈。同时,采办方和价格主管方主导军品成本价格预算管理的方式与手段也在改革和创新,如购置目标价格管理(引入参数法、工程法、类比法,并借鉴应用PRICE成本估算软件等),加强过程成本监控,提出新的激励约束方法等。在此环境下,军工企业应在军品科研生产成本价格预算管理方面积极探索,不断促进军品成本价格预算管理创新。

三、创新军品成本价格预算管理路径

创新军品成本价格预算管理路径,应从更新预算管理的理念、提高对预算管理的重视度入手,夯实预算管理基础,采用全业务链目标成本模型创新军品成本价格市场导向预算管理方法,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抓住军品成本价格预算管理重点,强化和创新研发设计、采购、委研外包等方面的预算管理,利用分值双评法、双率挂钩考评法强化军品成本价格的预算管控。

1.更新预算管理理念,提高对预算管理的重视度。

目前,军工企业或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单位对军品科研生产成本管理的预算管控重视度不够,认为预算管理仅是财务部门的事,不愿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或配置专职的预算管理人员;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两张皮”,预算考核与绩效考核脱节;日常预算执行与监督不能完全落到实处,重核算管理、轻预算管理,预算约束刚性不足;预算管理的联动机制不强,部门与全员参与度不高等。因此,军工企业亟须更新预算管理理念,切实提高对预算管理的重视度。

在军民融合环境下,军品科研生产是军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军品成本价格预算管理做不好,就会直接影响企业在市场同类产品中的竞争力。所以,企业要从抢占市场的战略高度认识军品成本价格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除了克服军品成本价格预算管理理念上和实际操作上的弊端之外,还应把军品成本价格预算管理纳入企业的战略管理,使军品成本价格预算管理与企业的市场保有战略、市场渗透战略、市场颠覆战略等结合在一起,强化预算的过程管控意识和全员参与意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落实,推进财务与业务、业务与业务、技术与市场、产品与市场的联动,促进企业市场战略目标的实现。

2.夯实预算管理基础,创新军品成本价格市场导向预算管理方法。

强化预算约束离不开预算管理指标的测算,预算管理指标的测算离不开基础数据的收集。夯实预算管理的基础就是要结合企业实际,科学合理地设置基本指标(如预测购置目标价格、目标成本等)、辅助指标(如成本费用率、存货周转率等)、修正指标(如成本变动度等)、否决指标(如质量不达标、成本“触顶”等)等预算管理指标。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认真测算各类预算管理指标,并按责任归属层层分解,最终落实到各部门。

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对各环节生产能力的测算,另一方面要采取与行业标准值或先进值对标等方法来完成预算参数选取,制定各种定额标准资料(如各类材料/物资/动力消耗定额、人员编制定额、加工工时定额、设备台时定额,在企业内部模拟市场核算时还有各种内部结算价格等)。在具体实务操作中,需建立起设计、工艺、生产、市场、财务等部门的业务联动和协同机制,根据预测购置目标价格,预设目标利润,用倒推法测算产品的目标成本,公式为:预测购置目标价格-预设目标利润=目标成本。产品总目标成本推算出来以后,需采用全业务链目标成本模型对产品总目标成本进行分解。产品总目标成本的具体分解步骤与方法如下:

第一步:按产品全业务链序列(产品设计—生产策划—投产—加工制造—装配—调试测试—检验验收的全过程),分别测算各业务段的成本,各业务段的成本之和即为产品全业务链成本。

第二步:计算目标成本分配率,将产品目标成本分配至产品各业务段,求得重要性评价前各业务段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分配率=产品目标成本/产品全业务链成本

重要性评价前各业务段目标成本=各业务段测算成本×目标成本分配率

第三步:通过分析评价各业务段在产品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程度,确定重要性系数,根据重要性系数对已测算的重要性评价前各业务段目标成本进行修正,建立产品的全业务链目标成本模型,即:

全业务链目标成本=Σ重要性评价前各业务段目标成本×重要性系数

其中:重要性系数取值范围为(0,1),且各业务段重要性系数之和等于1。

第四步:全业务链目标成本模型建立以后,即可将根据重要性系数修正后得出的各业务段目标成本(重要性评价后的各业务段目标成本)作为各业务段的成本预算指标并下达,以此将产品总目标成本分解落实到各业务段。产品全业务链目标成本分解下达以后,各业务段对其成本结构和影响因素再进行分析评价,以进一步挖掘降本潜力。

全业务链目标成本是军品成本价格预算管理中最重要的量化约束指标,它既反映了各业务段成本的现状,又体现了各业务段在产品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要性程度)。制定产品全业务链目标成本时,既要考虑本企业的设备条件、原材料的供应情况、原设计的生产能力和职工的素质及技术水平等,也要重视企业的外部条件,如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成本价格等。此外,为提高预算管理效率,需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应用信息处理技术(预算管理软件)辅助预算管理。只有做好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细化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才能增强军品成本管理预算约束的刚性。

3.制度先行,突出重点,创新预算管理方式。

制度是管理和控制最有效的保障。强化预算约束应从制度设计入手,改进和完善军品成本价格预算管理制度(如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等),根据军品科研生产成本形成与发生的特点和管控要求,科学设置军品成本价格预算管理制度流程。在此基础上,企业要认真分析影响军品科研生产成本价格的主要因素与业务环节,“抓住关键、重点布防”,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住关键、重点布防”通常应将重点放在以下方面:

(1)强化研发设计成本的预算约束。研发设计是军品科研生产的第一步和项目(产品)开发的首要环节。研发设计的效果如何,不仅会直接影响军品的质量,也会影响军品在生产制造阶段的成本。所以,军品科研生产成本的预算约束应从研发设计开始之时就予以实施,进而对军品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成本实施预算管控。为此,预算主体和研发设计主体需在满足战技指标要求的前提下,运用价值工程、产品成本决策树等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合理确定研发设计环节的成本费用预算。

(2)强化采购成本的预算约束。采购成本是军品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编制具有竞争力的采购预算是强化采购成本预算约束的关键。实务中,要在合格供方之间通过招标、竞标、议标等方法确定真正具有竞争力的采购价格。为此,需创新采购流程,按岗位不相容原则,实行采购申请、采购招标、采购执行三者分设。在单一供方条件下,通过对供方技术能力、管理配套能力等进行考察分析,得出其成本结构和盈利水平,从而确定具有竞争力的采购价格。

(3)强化生产外协成本的预算约束。鉴于企业军品生产能力或条件方面的局限性,为保证任务进度,确保任务完成,生产外协时有发生。强化生产外协成本的预算约束就是要对协作方的配套能力、技术水平、协作服务效率、价格等进行周密的考察和比较,选择同等条件下价格最低或同等价格下条件最优的协作方,从而编制具有竞争力的生产外协成本预算,以此约束军品生产外协成本。

(4)强化委研外包费用的预算约束。委研外包有两种原因:一是由于自身研发能力的局限性;二是委研外包比自我开发成本低,更具经济性。目前我国军工行业委研外包市场发育不够完善,尚未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委研外包合同价格,如在军用软件方面缺乏科学且便于操作的定价方法等。所以,在预算编制阶段,通过充分调研并对比分析第三方交易信息以强化委研外包费用的预算约束尤为重要,特别是当委研外包费用在成本结构中占比较高时。实务操作中,可采取分值双评法,即成立专家组,既评估委研外包承接方和合同技术方案先进性的分值,又评估合同价格方案经济合理性的分值,最终取累计分值较高者。

4.利用双率挂钩考评法,创新军品成本价格预算管理监督考核手段。

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控制和对执行结果的评价考核是军品成本价格预算管理的重要管控手段和激励手段,也是强化预算约束、持续改进军品成本价格管理的有效保障。在实务操作中,可按月采取双率挂钩的方法,即预算责任单元(或责任人)的绩效工资分别与工作任务计划节点完成率和预算执行完成率挂钩,具体为:月度绩效工资=年度绩效工资计划数÷12×(工作任务计划节点完成率×权重+预算执行完成率×权重)。该式中,权重取值范围为(0,1)。在实际运用中,权重具体取值可根据不同情况设置:当产品或任务交付周期比较紧、必须确保工作任务按计划节点完成时,其对应的权重取值可偏大一些;当预算指标比较紧、预算的完成难度较大时,其对应的权重取值可偏大一些,以此来矫正或调节考核激励和约束的力度。

例如:设预算责任单元某月工作任务计划节点完成率为85%,权重为0.6;预算执行完成率为90%,权重为0.4;年度绩效工资计划数为96万元。则其月度绩效工资计算如下:

月度绩效工资=96/12×(85%×0.6+90%×0.4)=6.96(万元)

通过这种方式,将预算目标完成度的考核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以保证军品成本价格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国内和国际两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适应军民融合新常态,在军品科研生产成本价格预算管理中,坚持市场导向,坚持财务与业务不断融合,坚持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同台竞技”,强化预算约束,不断推进军品成本价格预算管理路径创新,这既是军工企业更好地完成其承担的国防科研生产任务的需要,也是其参与国际军贸市场竞争和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刘春梅,齐中英.委托代理理论在军品激励性定价中的应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4).

杨天天.军品目标成本价格管理困境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5(11).

构建军民融合装备管理机制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军民融合;装备管理

引言

构建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管理机制涉及军地双方许多不同部门,涵盖经济社会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协调、理顺关系,建立起一整套符合实际、灵敏高效的运行机制体系。根据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管理机制现状及存在不足,借鉴外军装备管理先进经验,科学构建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管理机制应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1.信息沟通机制

1.1建立统一的信息传递标准

信息沟通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传递、信息处理和信息反馈四个部分。目前我军装备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普遍的问题是信息标准不统一,相互沟通衔接困难。建立统一的信息传递标准是构建信息沟通机制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内容:一是建立统一的维修保障信息标准,统一的信息资料数据库,确保军队信息系统与地方信息系统的对接,实现军地双方在保障资源信息、保障需求信息和指挥管理信息的共享与实时处理。二是建立统一的装备业务标准,就是统一军地物资分类和编目编码标准,统一信息技术应用和系统管理技术标准,统一物资保障设施设备编配和使用标准,统一业务流程和业务管理规范。三是统一网络信息标准,构建装备保障信息网络化系统。明确军队装备保障需求信息,统一信息采集、信息传递、信息处理等各种相关技术标准和接口,构建军民一体化网络保障系统,逐步建立起标准一致、纵向贯通、横向互联的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信息网络系统。

1.2建立稳定的信息沟通架道

信息传递渠道,简称信道。在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管理中,信息沟通渠道分为固态和动态两种,平时使用最多的是固态信息沟通渠道即网络信息沟通平台。我们可以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装备保障专业网站,建立完整的军民融合信息数据库和可靠的军民互动信息平台,并及时维护更新。我们常见的动态信息沟通渠道即军队后勤与地方建立的定期的沟通制度或活动。如一方面,定期组织有关军队装备保障人员到相关地方政府机构、企业进行技术考察和技术交流,通过这种类似“雪貂侦查”的形式,了解和掌握民间组织的技术供应信息。另一方面组织军地相关行业的科研技术人员座谈交流,如国家发改委和军事科学院2008年首次联合举办一首届“军民融合式发展论坛”,增加军事装备保障系统与民间组织的相互了解,促进军民之间的保障技术、服务信息沟通,解决军地之问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2.军民协调机制

必须建立完善的军民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企业的职能作用,深人研究探索军民保障单位间多个层次的协调方式,从具体方式上进行优化和创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及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作用,促进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管理工作顺畅进行,消除军民融合的军地合作壁垒,促进军民有序融合、有机融合和柔性融合。

2.1建立权威的顶层决策制度

顶层决策是地方政府、企业参与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重要保证,也是军民协调的基本政策依据。建立权威的顶层决策制度首先要求在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成立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总后勤部等有关部委参与的顶层决策组织,负责研究制定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方针政策,对保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加强各类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工作的衔接与协调,促进军民融合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其次,强化顶层决策组织的职能,充分发挥在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过程中的宏观协调作用,使之纵向可以协调执行部门与决策部门在贯彻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过程中的督促检查、信息沟通和情况反馈,横向可以协调跨部门、跨领域对象的相互衔接与配合。在顶层设计时,国家发改委和军委办公厅、总后勤部等综合部门要加强协商对话,通过建立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制度、合署办公制度等形式进行军地双方顶层协调,促进军队后勤部门内外协调。第三,制定一系列的协调政策和制度,在统一的顶层决策机构领导下,专门制定“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协调计划”和相关法规制度及条令条例,重点加强对增强军民协调的渠道、方法和措施进行明确,确立解决军地协调问题的指导性协调程序。

2.2建立顺畅的部门协商制度

构建完善的军民协调机制,需要在建立权威顶层决策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顺畅的部门协商制度,确保军地双方输出输入的良性循环。一是根据顶层决策机构在战区联勤部、省军区与地方政府设立第二层的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组织机构,直属于顶层决策机构。二是在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建立军地合署办公、联席会议等工作制度,健全军地共同议事规则和办事程序,合力完成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管理机制的建设任务。三是增强相互了解,促进部门合作。

3.资源共享机制

我军装备保障与地方资源共享有一定的基础,但基础水平与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所要求的资源共享程度相差甚远。因此,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对实现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具有深远意义,是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3.1发展可靠的军民通用资源

在实施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管理中,资源共享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共享、地方科技资源共享、生产资源共享和人才资源共享等方面。实施军民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军地资源可以直接相互利用,因此,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必须发展可靠的军民通用资源。军民通用资源按装备管理对象可以分为军民通用人才、军民通用物资、军民通用业务、军民通用信息四类。建立可靠的军民通用资源,首先要建立统一的军民资源标准,即按照上述分类建立统一的人才使用标准、物资使用标准、业务标准和信息使用标准。其次,根据装备保障中资源标准的一致性,整合相关资源。第三,以坚持质量建设为基准,加强资源的标准化建设,既要避免物资的重复建设,也要防止资源保障不力所带来的军事损失。

nlc202309012022

3.2建立快捷的军民共享通道

资源共享过程如同信息共享过程一样,必须有一个实施共享的渠道或路径。建立快捷的军民共享通道是实现资源共享所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军民资源共享的必经之路,所以,共享通道的快捷与否直接影响到军民资源共享的效果。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中,资源共享最多的是物资资源的共享,比如存储仓库、运输工具(车辆、轮船、飞机)、医疗器材等等。建立快捷的军民共享通道主要包括以下二个方面:一是构建物资信息交换平台。在信息沟通机制中已经提到,建立良好的军民物资资源信息沟通离不开统一的信息标准、稳定的信息传递渠道和诚信的交换制度三个方面,建立快速的军民共享通道,就是在此基础结构上建立一个稳定的物资资源信息平台,所有共享物资信息在物资信息平台上均能适时可现。二是明确军民物资共享程序。可依据《合同法》、《国防法》和《国防动员法》等基本法律,根据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特点设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明确军民物资共享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明确共享的基本程序。三是设立专门的资源调配机构,属于在军队需求方和地方供给方外的第三方组织机构,隶属于国家军民融合式发展领导机构,主要负责装备保障过程中的调度和匹配,提供一个快速的装备需求和供给的反应渠道。

4.法规保障机制

实现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是国家行为,必须有法律作保证,依法实施。我国在这方面比较滞后,后勤装备动员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纲要(草案)》、《国防交通条例》和最近刚出台的《国防动员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这使得我军装备在军民融合式保障的道路上存在着自谋其政多、合力形戊难,相互制约多、理顺关系难,职责交叉多、权威执法难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关键是要走法制化道路,加快论证出台有利于实现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法规制度,建立长效的法规保障机制,从而确保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古代兵书《尉缭子》指出:“凡兵,制先必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法规休系是富国强军统·发展带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要想构建科学的军民融合装备管理机制,就必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提高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工作的法制化水平,充分发挥政策、法规、制度在军民融合式保障中的导向、调控和保障作用。完善的法规体系体现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尺度,能够预防、制止、消除军民融合运作过程中出现的越轨和冲突问题,保证军地合作多方的行为正当性和合法性。完善严密的法规体系是军地物流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其长期稳定运转、顺利高效发展的法律保障.是维护军地双方利益,监督其履行职责的有效工具。在制定健全法规制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三个问题:一是要突出军地兼容、互利互惠和平战结合的原则,明确军地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进一步理顺军地关系,规范平时、战时保障行为,优化军地物流资源配置。二是要增强法规制度的可操作性,规定明确,便于执行。三是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构,加大执法力度,督促有关单位落实。

参考文献

[1]毕京京.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意义和路径[J].国防, 2015,6:4-6

[2]龚战胜.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装备保障军民融合方法举要[J].军事经济研究,2015,36(5):71-72

[3]牛振喜.各国军民融合的历程及我国军民融合的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3):124-125

[4]魏南.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J].中国军转民,2011(8):42-45

[5]余高达等.军事装备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11

[6]刘尔琦.关于航天企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思考[J].航天工业管理,2011 (3):4-8

军民融合发言稿 篇4

篇一:在区委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专题常委会上的讲话3 在区委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专题常委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专题常委会,主要目的就是要立足于在更高的起点上持续深入的推进我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刚才照奎同志传达了全市军民融合式发展试点现场会精神,大家对市委赋予我区的“军民融合”重点项目------军警民“三位一体”应急联动机制进行了研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达到了预期目的。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黄山军分区的领导下,全区各级、军地双方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市委王书记在市委议军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军民融合”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在力量上融合。在执行各类急难险重任务时,部队、民兵一起冲锋在抗洪抢险一线,警察、民兵共同完成重大活动安保;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融合。军地双方合力推动人武部新营院建设,在人力、财力、政策上给予倾斜;三是在科技上融合。在国动委各办公室预留网络接口,在屯溪政府网站上开设国防教育板块,实现民兵政治教育网络化。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市军民融合式发展试点现场会上,市委王书记强调:“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加大领导力度,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关于‘不断完善机制、丰富融合形势、拓展融合范围、提高融合层次 ’的要求,在发挥中心城区优势、抓好‘军民融合’亮点工程上下功夫。”下面,我就贯彻落实王书记讲话精神,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再简单强调三点意见:

一、切实提升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军民融合”是我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与时俱进的时代产物,自2005年,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 “军民融合”以来,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已日趋成熟和完善,已经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之一。在今年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我们要深刻领会理解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按照市委王书记的要求,坚持把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纳入党委议事日程、列入政府工作职能,统筹全局、实施科学规划调控,统筹好各级、各部门的计划和方案,跟踪检查督导,实施考核评估,牢牢扭住目标任务,强化节点约束,确保各项建设顺利推进。同时,各级各部门必须坚持融合,谋求综合效益,实现双赢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推进我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点 要紧密结合我区实际,按照军需与民用一体、平时与战时衔接、经济与战备兼备的要求,在各方面建设上统筹考虑国防需求,切实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动我区军民融合式发展。一要完善运行机制。按照常态化运行的要求,完善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协调机制、会商机制、检查督导机制、定期通报奖惩等制度,规范工作,提高效率。坚持以破解发展难题为重点,认真研究军民融合式发展新机制,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完善国防动员设施,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构建国防动员指挥平台,在促进社会和谐进程中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二要全面落实《规划》。去年我区出台了《屯溪区军民融合式发展“八个融合”总体规划》,作为我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并把任务分解部署到各单位。要严格按照上级的新要求对《规划》进行修改细化,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具体负责人,明确完成时限,用实际行动把《规划》落到实处。三要加快推进重点项目。要逐步建立各类平台,提升信息化指挥控制能力,缩短应急反应时间。人武部要与驻军、驻警加强联系沟通,切实掌握驻军、驻警的应急联动机制。应急办、防汛办、防火办要根据各自职责,掌握区内可能发生的急难险情,与人武部一起研究拟制“联动”机制预案,切实做到遇有情况能快速反应、快速行动。

洛阳银行军民融合发言材料 篇5

一、洛阳银行基本情况

洛阳银行前身是洛阳市商业银行,成立于1997年。2009年,更名为洛阳银行。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除洛阳外,洛阳银行在河南省内10个地市设立了分行,全行分支机构数量达到158家(含45家社区支行);在洛阳的栾川、孟津两县,以及深圳发起设立了村镇银行,在洛阳市发起设立了1家金融租赁公司。截至2016年末,全资产总额为1831亿元,存款为1019亿元,贷款为608亿元,2016年上缴税金11.1亿元,连续8年监管评级达到二级,整体保持了持续稳健发展势头。

二、服务军民融合情况

洛阳银行作为洛阳的本土银行,始终把服务洛阳经济发展作为自身的使命。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围绕洛阳区域经济特点,精耕细作,挖掘发展潜力。就军工企业、军民融合领域而言,洛阳银行积极参与,目前已与全市12家军工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贷款余额达到5.2亿元,票据融资1.65亿元。

(一)积极开展调研,吸收借鉴同业先进经验和做法 2017年3月份,在市发改委的支持下,洛阳银行赴设立中国第一家军民融合科技支行的绵阳市商业银行进行考察,对其管理理念、管理体制、融资产品、授信政策、特色服务等进行了学习吸收。同时,洛阳银行加入军民融合联盟,加强与军工企业的沟通联系,了解军民融合工作的金融需求,积极参加洛阳市组织的军民融合沟通会议,了解有关政策,不断加深对军民融合工作的认识,为深化军民融合金融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成立专门组织和机构,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为提高军民融合工作服务质效,洛阳银行于2017年在总行设立了洛阳市军民融合金融咨询服务办公室,专门负责军民融合相关产品创新、服务方案设计、政策研究、咨询服务等工作;同时,成立了一家军民融合科技支行,专门负责军民融合相关领域的营销、服务等工作,通过建立专业团队、专业机构,通过专业化运作,为军民融合企业提供“一揽子”“一站式”的综合化金融服务方案,助力优质民营企业进入军工领域,推动有民用前景的军工技术产品转移转化。

(三)发挥网点优势,加快项目对接,全力做好金融服务工作

洛阳银行充分发挥网点优势,要求洛阳区域及省内分行积极对接《河南省军工企业名录》内企业。对于目前已建立合作的企业,要了解其发展中存在的需求,提供充分满足企业需求的金融服务。对于还未建立联系的企业,各经营网点要积极主动与其对接,寻找合作契合点,匹配符合企业经营特点的金融产品,为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四)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不断提升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

针对“军转民”“民参军”的具体行业、企业特点,设计了贯穿军品研发—技术改造—军品投产—军品供销—货款回笼等全流程的一套融资产品,具体包括订单贷、技改贷、应收账款融资、商票融资、研发贷、补贴贷等一揽子融资产品。

订单融资:作为军品供应商,借款申请人收到军工企业采购的大额订单时,可以直接向我行申请订单融资业务,该融资资金直接用于该订单项下原料采购、商品生产等经 营周转,待收到军工企业的采购回款后,将回款资金归还我行融资。

应收账款质押:作为军品供应商,由于军工集团等核心企业付款账期较长,导致企业应收账款较多,挤占大量资金,日常生产周转的资金出现紧张,借款人可以其应收账款的预期收益权为担保,并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办理质押登记手续后取得我行授信的融资业务,同时订单融资业务可以在后期转为该业务。

技术改造项目贷款:借款人在企业原有生产经营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推广军工科技成果的更新改造工程项目,或者如果企业对现有的生产力、产品的竞争力或新型军工产品对设备和工艺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更新生产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转型升级,您可以向我行申请技术改造贷款业务,以获取资金支持。

商票融资:作为军工集团的供货商,较长的货款账期降低了借款人的资金周转速度,商票融资业务是以军工集团企业出具的商票在我行办理贴现或质押的融资方案,借款人提前拿到货款,加速货款回笼,缩短企业货款账期,票据业务不需要确权,不用办理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简化了融资流程,同时军工采购企业也可以减轻资金支付压力,延迟付款,将自身信用转换运营资金,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展双拥文化魅力,促军民融合发展 篇6

双拥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双拥文化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党的文化兴军的重要精神,又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更是有效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要基础。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体现了广大军民的根本利益。军民融合需要双拥文化的引领。实践表明,双拥文化做好了,广大军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有效发挥,军地优势资源充分聚合,由此产生的共生效应将会有力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当下,我们更应重视双拥文化建设,以厚重的文化底蕴促进双拥工作和军民融合又好又快发展。

立足新型农村建设,促进军农融合发展

在开展军民共建文化活动中,我们努力让先进军事文化渗透融入新农村建设中,在村级文化活动阵地中建有军事文化的“自留地”---“民兵之家”,通过悬挂英雄画像、国防宣传标语,开辟优秀读物园地,并免费发放《参考消息》、《解放军报》,使优秀军事文化进村入户、落地生根,为村民们打造崭新的国防文化中心;邀请村中老军人、老战士作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报告,举办村村之间的革命历史教育讲座活动,以村村互相交流打造新农村建设双拥文化软实力;定期放映《太行山上》、《地道战》、《挺进大别山》、《建国大业》、《建党大业》等经典红色电影,组织村民编排抗日战争军民同仇敌忾、新中国建设时期军民披荆斩棘、改革开放时期军民融合发展等不同时期的文艺节目,并在村民文化中心安排节目演出,激发村民爱国爱军热情;在村里灯箱、广告牌、墙体上印制国防教育、双拥共建标语,定期通过广播朗读优秀文章、先进事迹、双拥模范,鼓励青年踊跃参军,投入国防事业;在村办学校开设军事国防教育课堂,邀请经验丰富的退伍军人、老师教授国防军事知识,使孩子们从小树立拥军爱国的思想……将一个个红色“嵌”入新农村建设,更好地探索国防教育深化拓展的新途径、新平台,发挥出军民文化共建的政治和社会效益,在新农村建设中辐射散发国防教育的文化正能量,实现“以文兴农,以农兴军,以军促农”,促进双拥工作和新农村建设融合又好又快发展。

走上街道走入社区,营造浓厚双拥氛围

双拥工作建设需走上街道、走入社区、走进企业、走到家庭,在广场、公园、社区绿地建设双拥文化长廊、军史背景墙等,在各公交站点开设国防宣传标语,以文字的力量教育人、激励人,以图片的力量感染人、熏陶人,营造“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环境,增强教育普及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建设双拥一条街,临街商户、门店、停车场等地设置双拥宣传标语标志,拓宽了双拥建设的参与范围,宣传国家的优抚政策,颂扬优抚对象的先进事迹,让优抚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传播双拥知识;重点打造“革命故事宣讲团”文化品牌,组织老八路、老英模、老党员打造“革命故事宣讲团”面向社会,义务承担起辅导青少年,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借助社会力量,挖掘整理山西革命烈士故事,组织革命故事演讲比赛,举办革命英模故事展,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铭记烈士的英名和壮举,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引导社区、团体开展唱爱国歌曲、看红色影视、讲革命故事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使广大军民在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进一步促进形成爱国拥军、爱民奉献的良好社会风尚和文化自觉。同时,大力宣扬军地涌现出的双拥模范事迹,总结推广双拥创新工作、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形成推动双拥工作不断实现新跨越的强大动力。创作双拥文化精品,提升双拥文化内涵

文化精品是一个时代文艺发展水平的标志,代表着文化繁荣的方向。创作震撼的双拥文化力作精品,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品质保证,《亮剑》、《北平无战事》、《潜伏》、《长沙保卫战》等优秀剧作深深地感染着群众,这些优秀文艺作品的播出都在群众中引起爱国爱军的小浪潮;我们更需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为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军政军民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创作出融思想观念、社会风尚、行为规范、政策制度于一体的的影视、小说、散文等文化佳作,让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在耳熟能详中砥砺精神、锤炼品质、陶冶情操;当地剧团要突出双拥艺术,培养文艺骨干,编演山西精品双拥节目,定期为驻地群众和驻军奉献艺术盛宴;同时,必须加强双拥和国防教育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双拥文化建设者和传播者的自身文化素质和能力,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参与和领导双拥工作,弘扬社会主义双拥文化,提高文化双拥水平,提升双拥文化内涵。

借“互联网+”东风,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我们需积极发挥我国“互联网+”优势,把握机遇,增强信心,加快推进“互联网+”双拥工作发展,建立双拥微信公众号、互联网+双拥平台、互联网+军队电子商务、互联网+双拥教育服务、互联网+军人军属医疗服务、互联网+军属健康养老等等,依靠“互联网+”强大创造力,将双拥工作与“互联网+”进行高度融合,大力发展双拥文化,促进双拥工作创新发展,军民融合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研究综述 篇7

1 世界不同国情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方式

赵澄谋、姬鹏宏和刘洁等 (2005) 将世界典型国家推进军民融合的做法简要归纳为以下4种模式, 美国的“军民一体化”模式、日本的“以民掩军”模式、俄罗斯的“先军后民”模式和以色列的“以军带民”模式。其中, “军民一体化”是通过军事部门和军工企业领域的改革, 在二者之间开展交流合作, 从而打通军民两用技术和资源双向转移的渠道。“以民掩军”特指日本在二战后, 由于军事力量发展受到限制, 依赖本国民间企业, 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和生产武器装备, 进而构建军民融合型国家创新体系。“先军后民”是在国家战略和各个方面利益主体意见存在较大分歧的情况下, 国家创新体系企图向军民融合方向发展时形成的局面和态势。“以军带民”则是国家把军事工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先导产业, 不断扩大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 同时, 积极推动部分实力雄厚的军工企业拓宽生产经营范围, 鼓励开发生产民用产品。

卢周来、于连坤和姜鲁鸣 (2011) 则从机制设计、制度规定和国防科技与生产等方面详细梳理归纳了世界主要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国内文献侧重于介绍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发达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模式, 且大多为较早期研究成果。

2 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思路

严剑峰 (2006) 讨论了在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中如何培育企业, 使其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作者十分推崇项目实施的功效, 推动军民融合型企业创新主体的培育。具体项目包括: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扶持计划, 军民结合型重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其普通职员创新能力学习项目;通用专项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的军地协同科技攻关联合作战项目;高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扶持计划;传统企业柔性化改造计划;国外军民两用技术或关键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项目;重大创新成果奖励基金资助项目;民用企业积极参与军品研发的专项资助项目;军民融合科研基地与科技园区建设;以及对于属于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的军地联合资助计划。这些建议均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伍青和强雁 (2009) 主要从建设军民融合战略体系的角度探讨了航天企业军民融合的发展举措。具体思路包括, 加强外围合作, 构建战略协议联盟;加大力度, 推进组织体制转型;积极探索产权模式创新;调整优化内部产业结构;优化企业空间区域布局, 等等。

高红卫 (2009) 研究指出,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 也是航天科技工业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客观要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军工企业要实现融合式创新, 不但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而且要下功夫谋划产品的合理布局。“3+1”格局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产业结构, 即航天防务业、装备制造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产业。

杨忠民 (2010) 研究指出, 军工企业务必做好转方式、调结构这篇大文章, 从而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完成转方式和调结构的战略任务, 应该做到五点:即解放思想、适应转变;聚焦市场效益与战场效益, 实现二者有机统一;提高产业、产品的集成度和关联度;着力新产品研究与开发和军品民品产业互相转换;进一步理清理顺合作机制和协调机制, 规范市场竞争。

3 军民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孙延东 (2010) 指出, 虽然我国军民融合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问题依然突出,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 管理体制还不是十分完善, 运行机制依然不太协调。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建设的重点领域集中在三个方面:科技融合、人才融合和资金物资融合。建立健全军民融合的政策法规, 完善军民融合的体制机制, 加强军民融合的技术创新。

任胜君 (2011) 将建国以来我国的军民融合政策的历史沿革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四个时期, 即毛泽东时期、邓小平时期、江泽民时期和胡锦涛时期。军民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顶层设计不足、体制机制仍需完善、转化渠道不畅通和国际竞争力不强。可以从技术互动、体制机制、管理模式和国际化视野4个路径采取措施, 不断提升我国军工企业军民融合方面的竞争力。

董晓辉 (2012) 明确指出, 军民融合是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的新探索。在军民融合这一宏观背景下, 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是充分发挥其科技创新服务的综合优势, 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满足国家国防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的必然选择。

魏岗、金利民和杨虎林 (2012) 认为, 实现军民融合, 提升国防科技工业资源效益的路径包括:加大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 积极引导, 促进军民融合观念落地;加快武器和装备采购市场化改革步伐, 推动民企参与;加强民企两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发展壮大民品生产, 获得规模经济;推动社会资本向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聚集;通过发展跨国公司提升技术水平和国际化经营能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建设军民融合型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

王亚玲 (2012) 十分注重案例分析, 以陕西为典型案例, 运用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理论研究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的路径和对策。

4 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

吕海军和甘志霞 (2005) 强调, 要在体制创新上下功夫, 建立寓军于民的新体制, 尝试建立政府采购、官民合作创新机制, 建立技术转移机制和军民两用高技术创新计划, 加速军民融合创新中技术双向流动的速度与效率。

程鸣和齐中英 (2005) 认为, 信息不对称是阻碍我国军民两用技术双向流动的最关键因素, 搭建军民互动信息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该信息互动平台本质上是由军民两用技术双向流动构成的网络构架, 其主要功能在于公开地进行信息发布;在市场机制下, 民企获得行之有效的中介信息服务, 与军工企业公平竞争;完善的招标制度、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在双向流动中发挥监督保障作用。

郭坚 (2011) 提出, 要解决束缚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发展体制和机制因素, 延伸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链, 具体措施包括:军民融合观念创新、树立军民一体化理论;改革国防采购体制、衔接军用和民用两个市场;科研与生产匹配, 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创建转化平台, 优化产业化和技术创新环境;突出发展重点, 实施项目扶持策略。

肖鹏和杜鹏程 (2011) 则在梳理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从技术转化过程的角度认为存在着观念、体制、信息沟通、知识产权和市场需求等障碍。需要从改变传统观念、确立企业主体地位、加强平台建设、构建融合示范、优化政府金融与财政环境、吸引与培养各类人才、项目制推动和加强产学研合作8个举措来推动军民融合中技术双向转化的发展。

董晓辉和夏磊 (2012) 强调, 在军民融合大背景下,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统筹兼顾国家和军队发展战略目标。注重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 重视规划管理,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军队战斗力奠定坚实基础。

军民融合保密管理 篇8

关键词: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

一、美国军民一体化发展模式

冷战期间,美国不断强化国防力量,推行“先军后民、以军带民”的政策和军民分离的采办制度,逐渐形成了军工和民用两个相对独立的市场。冷战结束后,失去军备竞赛的军工市场迅速萎缩,军工产业产能过剩明显,军工生产领域矛盾凸现,改革势在必行。挑战与机遇并存,发现问题的美国人及时调整了发展战略,积极推行“以军带民、以民促军”的军民一体化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军方、军工部门和军工企业几番调整改革,政府和企业不断深化合作,基本实现了军民两用技术和资源的双向转移,形成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的良好局面。

美国军民一体化发展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有特殊的历史原因和背景,其改革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制定军民两用技术战略计划

美国在国家决策和宏观调控层主要是通过颁布法律和制定相应发展战略来确定军民融合的实施措施,如技术再投资计划、两用科学技术计划和小型企业技术创新计划等,同时跨部门成立相应的机构,并赋予相应的权利,如“技术转移办公室”、“国防技术转轨委员会”,确保改革计划顺利推进实施。美国大型军工企业顺势而为,迅速转型,采取军民兼营的发展模式,将军用品和民用品相融合,充分发挥军用品的技术优势,开发出符合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民用产品,既保留了军工企业自有的核心技术,也激发了企业自身创新热情,还有利于分散风险,实现了效益互补。

(二)弱化军用技术标准、优化国防采办制度

冷战期间,严格的军用产品技术标准和装备的实验制造标准,为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力保障,但给民用企业进入军工领域制造了人工屏障。1994年,美国国防部对3.1万个军用规范和标准进行了调整,直接降低了民用企业参与军工生产的门槛。随着越来越多的民用产品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的甚至早已超过军用水平,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采购精简化法案》,该法案对部分采购合同放松了管制,简化了军用产品合同的签订程序,允许国防部和其他政府机构相对自由的选择和购买商业技术、产品和服务。

(三)搭建军工企业融资平台

与我国军工企业主要依赖政府单一投资不同,美国十分重视多样化投资,商业资本市场已经成为美国大型军工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一些大型的军工企业掌握着关系国防安全的核心技术和军事机密,它们不但从政府的军费开支中获取技术、装备研发费用,而且能够像普通企业一样依靠资本市场融资,从而为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和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雄厚的经济资本。美国军工企业正是通过拓展融资渠道和资本运作等方式实现了快速重组和转型发展,从而实现了国防工业的集中化和规模化。同时也让普通投资者分享了美国军工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收益,从而分散了军工企业的资金风险,减少了国防开支。

二、启示

(一)制定宏观政策

从美国军民一体化模式的发展进程看,国家决策机构、国防管理部门、各级政府和大型军工企业之间相互协调,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条款和政策措施,从而引导推动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我国军工企业受到体制和纪律的约束,难以打破自我封闭的格局,因此亟需国家宏观层面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推动军工企业改制,促进军民融合的发展和实施。如适当修改放宽保护军用产品知识产权的相关政策,允许部分军用产品知识产权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相分离;出台相关法律制度,给予地方企业参与军用产品科研和生产的合法身份;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支持推动军民项目相互转化等。只有在政策支持、完善制度和相关部门的协同推动下,军民融合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二)发展两用技术

美国十分重视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和相互间转化,拒不完全统计,美国85%的核心军事技术来源于民用技术,80%以上的民用关键技术可直接用于军事目的。因此,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加快军民技术的相互转化是促进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军工科研院所与高校、企业的有机结合,激发他们联合研发军民两用高新技术的创新活力。二是重视成果转化,形成有利于军民两用高技术转化的网络系统,发挥军民两用的技术优势,把技术成果转化为高科技产品投放市场。

(三)拓宽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国防工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防财政拨款和政策性贷款,资金量有限,且来源渠道单一。这也是制约军工企业发展、推动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瓶颈。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可以有效解决资金供需不足的矛盾。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革、发行企业债券、上市、引进外资等方式进行融资,进而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最终实现国防产业集约化、规模化、通用化的跨越式发展。

上一篇:卖卡话术下一篇:缘聚缘散本是一场戏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