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感染

2024-09-18

重症感染(精选12篇)

重症感染 篇1

医院感染亦称获得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1]。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均是危重患者,病种多样,病情危重,均接受较多的治疗和监护措施,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域。为此,笔者对2006年1月—2007年1月ICU发生的20例感染者进行了回顾和分析,为危重病患者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例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重患者均于2006年1月—2007年1月入住ICU,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8~75岁。患者在ICU入住时间均超过2周。其中:脑干出血5例,重度CO中毒2例,重度呼吸衰竭4例,重度颅脑损伤3例,Ⅱ型糖尿病伴低血糖昏迷2例,病毒性脑炎2例,其他2例。其中意识障碍6例,气管切开7例,机械通气2例,20例患者于入住ICU第3天至出院期间每周采集标本。

1.2 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入住ICU>48h转至普通病房<48h的患者,一旦出现发热,全身毒血症状,外周血白细胞升高,用原有疾病不能解释时,应及时采集深部痰液、尿液、粪便、血液及其他分泌物等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2]。本组患者标本连续送检3次,均分离培养出同一病原菌或是定量培养≥106CFU/ml,方诊断该菌为病原菌。

1.3 药敏试验

将细菌培养阳性标本进行常用抗生素敏感试验。按照国家临床试验室标准规定的标准判断药敏结果。

2 结果

2.1 感染部位分布

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多,发生17例,占85%,泌尿系4例,占20%。其中6例为合并感染。

2.2 病原菌

其培养分离出61株病原菌,每位患者至少培养分离出1株病原菌。

2.3 主要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耐甲氧西林黄金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对青霉素、红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100%,对万古霉素敏感。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33株革兰阴性菌中,只有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耐药率较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率较低的药物依次为丁胺卡那14.0%,左氧氟沙星14.0%,头孢他啶43%。

注:MRSA—金黄色葡萄球菌;MRSE—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

3 讨论

20例患者感染部位大部分在呼吸道,占85%。说明呼吸道是ICU感染发生的最常见部位,共培养出61株病原菌,全部是条件致病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3株(54.1%),革兰阳性菌20株(32.8%),真菌8株(13.1%),表明革兰阴性菌仍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而革兰阳性菌的比例也正在增多,粪肠球菌的明显增加是其主要原因;同时由于大量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等药物,真菌感染在ICU中的比率也有所增多,占13.1%。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感染是最近几年来临床医学关注的重大问题,但其感染发生率差异很大,1.0%~80.0%不等。在资料中,MRSA和MRSE的感染率分别为6.6%和8.2%。由于MRS菌株常同时携带氨基糖甙或奎诺酮耐药质粒,所以不仅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也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美国全国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NCCLS)药敏指南文件指出,在确定MRS菌株反应报告全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无论其体外药物结果是否耐药,体内效果是不佳的。目前公认的敏感抗生素是万古霉素[3]。在临床治疗中除1例患者因肝肾功能障碍不能用药、1例患者因用药过程中出现肾脏功能损害而中断用药外,其余治疗效果也较为满意。培养分离的11株粪肠球菌共来自7例患者,其中2株来自尿液,9株来自痰液。由于粪肠球菌本身具有多重耐药性,所以对大多数抗球菌药物耐药。从表2可以看出,万古霉素是目前治疗肠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4,5]。从检测结果中可以看出,在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仍占首位(24.6%),且呈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泰能)耐药率高达40%,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53.0%,其余均在60.0%以上,这可能与我科(ICU)广泛使用亚胺培南(泰能)和头孢他啶密切相关。因为铜绿假单胞菌不仅对多种抗菌药物天然耐药,也易在使用抗菌药物后获得耐药性。过去致病力弱的病原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ICU中也成为致病菌,且占革兰阴性菌感染第2位(11.6%),这可能与收治患者病情有关,因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所致感染大多发生在免疫力低下、伴有严重其他病变的患者[6],本组资料中培养分离出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来自4例病危患者,其中重度颅脑损伤伴深度昏迷、气管切开2例,脑干出血伴气管切开、机械通气1例,Ⅱ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1例,4例患者均使用多种广谱抗生素,可能是该菌感染率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该菌较其他非发酵菌的耐药性更强,抗生素选择难度更大,对左氧氟沙星(14.0%)的耐药率略低。值得注意的是,真菌感染日益严重,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治疗困难且费用极高。本次资料真菌感染率为13.1%,居第3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其中单真菌感染占12.5%,细菌合并真菌感染占87.5%。而且肺部感染发生率最高。由于本组20例患者均为危重患者,大部分为昏迷患者,均因基础病或预防性使用多种抗生素,大部分用药时间超过7~14d且为联合用药,易发生菌群失调,这可能是本组资料真菌感染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广泛而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使医院获得性感染率越来越高,使抗生素的选用变得非常困难。所以,抗生素的准确使用非常重要,尤其对危重患者。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采集各种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和药物敏感性测定,及早针对性地指导临床用药。

参考文献

[1]刘正印,秦树林.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中国临床医生,2001,29(7):15-16.

[2]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控协调小组.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0,6(6):306-307.

[3]William A.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he ICU.Chest,1999,115(3):34-38.

[4]高屹.肠球菌的耐药特点及药敏试验方法.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8,21(2)119-121.

[5]张嵘,朱百荣,俞爱群,等.引起医院感染的肠球菌和肠道中的肠球菌耐药性差异的研究.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2001,11(2):139-140.

[6]杨立军,林桂秋,王素兰,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感染诱因及耐药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9(3):140-142.

重症感染 篇2

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重症医学科是一个集中救治危重患者的特殊场所。由于大多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功能受损、或频繁接受侵入性诊疗操作等原因,重症医学科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远高于其他普通病房。我国有资料表明,重症医学科的床位仅占全院床位不足5%,患者数不足全院的10%,但重症医学科感染却超过全院医院感染的20%。重症医学科获得性医院感染主要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同时,大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消毒隔离措施存在诸多薄弱环节,重症医学科感染病原谱变迁、多重耐药菌暴发和流行,也严重影响重症医学科患者的医疗安全和抢救成功率。如何科学、有效地预预防和控制重症医学科获得性医院感染,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工作人员管理

1.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重症医学科,但应保持服装的清洁。不建议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病人,应戴N95口罩。当口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3.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但如果所穿鞋子较脏,或重症医

鞋。

4.工作帽:一般性接触病人时,不必戴帽子。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须戴帽子。

5.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IV/AIDS病人和急诊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6.手卫生: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酒精擦手液(ABHR)消毒法作为重症医学科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手卫生。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的重症医学科,建议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7.人员数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医师和护士人数与重症医学科床位数之比必须为0.8~1:1和2.5~3:1以上。

8.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9.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10.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

二、病人管理

1. 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感染病人在开始抗感染治疗前,尽可能先留取相应标本做病原学检查。

2. 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洁净重症医学科应隔离于负压病房,普通重症医学科应安置于通风良好的病房。

3. 对于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4. 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固定人员。

5. 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病人,应安置于正压病房。6. 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7.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

8. 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三、访客管理

1.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2.探视服不是必要的。若被探视者为隔离病人,建议穿访客专用的清洁隔离衣;访客着鞋较脏,或重症医学科室外尘埃明显时,建议穿鞋套或更换重症医学科内专用鞋。

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建议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应避免探视。

4.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双手;

5.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6.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重症医学科探视。

7.在重症医学科入口处,建议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向访客介绍医院感染及其预防的基本知识。

四、建筑布局和相关设施的管理

1.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2.每个重症医学科管理单元,至少配置2个单人房间,用于隔离病人。设正压病室和负压病室各1个。设置病床数量不宜过多,以8到12张床位为宜。尽量多设为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3.重症医学科每病床使用面积不得少于9.5M2,建议15~18M2,床间距应在1米以上;单人房间的每床使用面积建议为18~25M2。4.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和手套。洗手设施单间每床1套,开放式病床至少每2床1套。采用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等非手接触式水龙头开关,并配备擦手纸。每张病床旁须放置手部消毒装置(酒精擦手液)。5.不主张在入口处设置风淋。

五、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子、铺设大无菌单、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建议2%洗必泰消毒穿刺点皮肤。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隔时间,建议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达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2.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洁以后还需消毒。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

3.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放置引流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导致的污染机会。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1次,更换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须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协助及时报告发生的问题。5.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清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中进行。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六、物品管理

1.呼吸机及附属物品:外壳,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耐高热的物品如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热的物品如一些种类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首选洗净消毒装置进行洗净、80℃~93℃消毒、烘干自动完成,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亦可选择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0.1%过氧乙酸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流动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备用。亦可选择环氧乙烷灭菌。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2.其他医疗仪器:听诊器、血压计、叩诊锤、皮尺等医疗用品一床一套。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建议用75%酒精消毒。对于感染或携带MRSA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3.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

75%酒精擦拭消毒。当这些物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为避免含氯消毒剂对物品的腐蚀,消毒一定的时间(通常15min)后,应使用清水擦抹。4.勤换床单、被服等,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5.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定期消毒,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七、环境管理

1.空气:开窗通风、机械通风是保持重症医学科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洁净重症医学科,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12次。普通重症医学科,建议开窗换气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室外尘埃密度较高的重症医学科,自然通风对精密仪器防护存在隐患。动态空气消毒器,可作为替代方法,但要正确估算仪器的数量和安放位置,并进行效果评价。不建议紫外线照射或消毒剂喷洒消毒空气。负压隔离病室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6次。

2.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更不允许出现霉斑。通常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3.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间、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拖擦。对于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的重症医学科,必须采用消毒剂消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推荐的消毒剂包括0.2%过氧乙酸和1000mg/L含氯消毒剂,但后者刺激

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不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每天至少消毒1次,可用巴斯德消毒法(常用65℃10min)或消毒剂浸泡消毒。4.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不宜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不宜在重症医学科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并喷洒消毒剂,不宜在门把手上缠绕布类并喷洒消毒剂。

6.重症医学科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有条件者亦可装配气流方向从上到下的空气净化系统,但应加强日常维护和管理。

八、抗菌药物管理

参见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九、废物与排泄物管理

1.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

2.拥有重症医学科的医院,应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病人的感染性液体可直接倾倒入下水道,在倾倒之前和之后应向下水道加倒含氯消毒剂。3.生活废物弃置于黑色垃圾袋内密闭运送到生活废物集中处置地点。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要求分类收集、密闭运送至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地,由指定机构集中无害化处理。

4.病人的尿液、粪便、分泌物和排泄物应倒入病人的厕所或专门的洗涤池内。

5.重症医学科室内盛装废物的容器应保持清洁,但不必加盖。

十、监测与监督

1.应常规监测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尤其是三种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相关感染。

2.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3.应进行重症医学科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4.不主张常规进行重症医学科病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微生物监测,但怀疑医院感染暴发、重症医学科新建或改建、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应进行相应的微生物采样和检验。

5.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应经常巡视重症医学科,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重症腹腔感染的开放腹引流措施 篇3

【关键词】重症 腹腔 感染 开放腹 引流措施

【中图分类号】R656.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13-02

重症腹腔感染仍是病死率极高的疾病,若不及时诊断治疗,常因脓毒症而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

一、手术适应症 重症腹腔感染术后脓肿复发难以避免,加之高危患者不能耐受多次开腹清创,鉴于此,Champault等根据腹腔感染外科治疗的原则分别设计开放腹技术并应用于临床。在此基础上Wittmann等對开放腹技术加以改进,使本技术逐臻完善。一般认为其手术适应证为:①重症弥漫性腹膜炎经首次简单手术未能有效引流腹腔和消除感染灶者;②按腹膜炎评分系统估价濒临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或预后不良患者。

二、手术技术 1975年,Paul首次提出利用腹腔开放治疗腹腔感染的概念,认为以常规手术措施处理腹腔感染后不闭合腹腔,将其视为一般开放的伤口做后续治疗,但因此而产生的并发症常为致命性。Steib ERG行限制性开放腹技术,将盐水纱垫缝合至腹壁筋膜,开放腹腔,48h后去除纱垫,清洗腹腔后关闭创口。Duff与Moffat采用完全性开放腹技术,依靠机体的腹腔粘连机制以防内脏脱出,但大多数患者需要机械性通气装置辅助呼吸,腹腔闭合后仍引起脓肿复发。嗣后,有的作者为开放腹技术提供了新的途径,以减张线、聚尿垸膜或其他人工合成的网片暂时遮盖伤口,均遇到同样问题,脓肿复发与长时间使用机械性通气装置有关。近年来,Wittmann等将多种腹壁减张装置用于此技术,使开放腹技术过程简化,并可打开拉链随时探查腹腔,经多次清创、灌洗、引流,使各种并发症减至最低,重症弥漫性腹腔感染的病死率降至19%~ 23%。

1.首次入腹:首次剖腹以常规手术措施处理腹腔感染的病因,如穿孔修补、肠切除肠吻合、肠外置术等,再行腹腔灌洗。由于将腹腔开放或施行暂时性腹腔闭合,腹腔常使用减张装置,故首次入腹多采用较长的、术野易于显露的横切口或纵切口,将开放腹技术称之为“腹腔造口术”。腹腔造口的方法根据病因、病灶所在部位,上腹部引流采用横切口或"屋顶"式切口,此切口特别适于坏死性胰腺炎与胰腺脓肿患者。以大量林格乳酸液或温生理盐水冲洗腹腔,直至冲洗液变清澈。对吻合口瘘形成的单腔脓肿,入腹后尽量不干扰腹腔的其他部分,但对多发脓肿或弥漫性腹膜炎体征明显者应行全腹探査,尤其要注意小网膜囊、结肠旁沟、结肠曲处、小肠袢间、腹膜后或肾周间隙;探查完毕,将一大小形状适宜的异体减张网片缝合于壁层腹膜上,覆盖腹壁缺损;切口敞开,仅以盐水纱布或聚乙悌吡咯垸酮碘纱布置于网片之上,保护切口。

2.再次入腹:首次术后多于24~48h再次开放腹腔,去除伤口敷料,常规消毒腹壁与异体网片,患者仅需给予静脉复合麻醉。将网片与切口平行切开或打开其上的拉链,探查整个腹腔,分离粘连,尽量减少出血,以免发生术后腹腔再次积液,发现首次手术疏忽的病灶应予积极处理,以进一步清除感染源。以5~10L温生理盐水或林格乳酸液灌洗腹腔,灌洗时间取决于感染的程度,多为10-12min。通过灌洗作用,将腹内异物、细菌、坏死组织、纤维蛋白渗出成分与血管活性物质冲出,使腹膜炎病理过程逆转,减少腹腔内纤维组织分隔,促进肠蠕动。

3.腹腔关闭与腹壁假体的处理:腹内渗出物减少,灌洗液清澈,渗出液细菌培养阴性,脓毒症状消退,肠表面覆盖有健康的肉芽组织,腹壁创缘易于对合,此时可关闭腹腔切口,使其I期或II期愈合,皮肤缺损大者可行皮肤移植。凡使用异体网片者,若腹壁缺损不大,可潜行游离皮肤与皮下组织,在网片之上缝合腹壁或去除网片,I期修复缺损。亦可将网片每日叠加绷紧,促进创缘对拢。

三、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 尽管开放腹技术存在如下优点;①开放腹技术不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机制,降低腹内压,有利于增加腹腔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流,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病率;②能充分引流与不断清除腹腔内坏死组织而避免多次剖腹;③可抑制厌氧菌的生长繁殖;④尤其适用于迁延性腹腔脓肿或脓肿复发患者。但其并发症若不积极处理亦可产生致命性的后果。

1.暴露肠袢的自发性肠瘘:有作者仅用局部敷料交换而将其治愈,认为维持覆盖肠拌的纱垫湿润至关重要。Steinberg采用湿棉垫填塞创口,Fagniez用聚尿垸膜保护暴露肠拌,可明显减少肠瘘的发生。

2.内脏膨出:在施行开放腹技术早期,易发生肠袢脱出,伹随着多次入腹,腹内粘连形成;开放腹技术后期暴露的脏器之上形成肉芽组织或直接使用异体网片行暂时性腹腔闭合,即无内脏脱出之虑。

3.开放伤口的感染:为减少开放伤口的污染,可用浸泡抗生素的敷料覆盖伤口 ,增加敷料交换次数,肠造口尽量远离腹壁创口,以免干扰伤口的处理与污染伤口 。

4.大量体液丧失:体液丧失的形式包括多种:血液、炎性渗出物、胃肠液、胆汁与胰液,伤口敞开时大量水分、电解质与蛋白质的丢失,加之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为此,须行积极的液体复苏与支持疗法,精确估计液体出入量,维持珠液平衡。

5.水中毒与电解质紊乱:再入腹过程中以大量生理盐水或林格乳酸液灌洗腹腔,因腹膜具有极强的吸收功能,许多患者易发生水中毒与电解质紊乱。因此,开放腹技术早期即可应用持续性动静脉血液透析,防止水中毒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6.腹壁切口疝:原始的开放腹技术因缺少腹壁减张装置与异体网片,切口疝的发生率近乎100%。但随着开放腹技术的演变与技术的改进,此并发症发生率业已下降。Wittmann以Velcro粘合网行暂时性腹腔闭合,无一例发生切口疝。即使切口疝形成,亦可应用肌皮瓣转移途径或以异体网片修复腹壁缺损。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96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9-140

糖尿病合并重症感染临床探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该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28例糖尿病合并重症感染患者, 其中男91例, 女37, 年龄在42~85岁, 平均年龄在61.24±10.38岁。其中1型糖尿病11例, 2型糖尿病117例, 合并肺部感染23例, 合并泌尿系统感染71例, 合并足感染34例。

1.2 研究方法

1.2.1资料收集对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收集 , 包括 :年龄、性别、家族遗传史、疾病史等。同时对患者的住院时间、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值等进行收集整理。

1.2.2治疗方法在维持患者体内电解质平衡的基础上, 对患者注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剂2.0 g, 将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剂溶于250 mL氯化钠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 每日2次, 治疗2周。同时对患者使用降糖药物, 进行血糖的有效控制。

1.3 观察项目

①观察导致患者糖尿病合并重症感染的原因。②观察患者治疗效果, 分为:痊愈 (患者临床指标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消失) ;显效 (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各项临床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无效 (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用x±s表示, 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导致患者糖尿病合并重症感染的原因

通过分析比较, 糖尿病患者合并重症感染的原因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糖尿病病程以及空腹血糖值等有明显关系,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1。

2.2 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后期并发症

128例患者中最终治愈79例, 治疗显效45例, 治疗无效4例, 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88%。且治疗过程中, 患者仅出现2例呕吐症状, 1例皮疹,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4%, 治疗效果较好。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系统破坏, 免疫力降低[2], 其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病情感染, 甚至可能会加重糖尿病病情, 导致其他并发症。吴乐霞[3]等研究认为血糖控制越差, 患者年龄越大, 并发症越重, 感染发生率越高。因此, 积极进行重症感染的预防, 寻找其解决治疗措施十分必要。

3.1 糖尿病合并重症感染的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 糖尿病患者并发感染的原因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病程以及空腹血糖值等有关。相关研究也已经证实[2], 糖尿病病程越长, 其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该研究中, 糖尿病病程在10年以上的人员, 其发病率达到43.28%, 明显高于病程在10年以下人员 (P<0.05) 。且随着年龄的增加, 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也会增加, 这是由于随着年龄增加, 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 且长期糖尿病会导致患者内分泌失调, 更易于病菌的侵入, 从而导致感染。而女性患者的发病率要明显高于男性患者的发病率 (P<0.05) , 是因为, 女性的泌尿系统较短, 很容易使得细菌进入, 增加感染机会, 导致泌尿感染[5]。同时, 相关研究也已证明, 患者长时间住院治疗, 其发生院内感染的可能性更大[6]。

3.2 糖尿病合并重症感染的治疗

在进行糖尿病合并重症感染的治疗时, 应首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积极进行血糖、血压、血脂的控制[7], 防止因原发病引发的其他相应并发症;其次, 要尽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防止发生院内感染;同时,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和生活习惯改善, 改善患者原有不良生活习惯, 养成健康的卫生习惯, 鼓励老年患者, 尤其是老年女性患者, 多饮水, 多排尿, 防止发生尿路感染, 还要鼓励患者多进行运动, 提高生活质量, 增加免疫力。

该研究中, 对患者采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剂进行治疗,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对于尿路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经过治疗, 128例患者中最终治愈79例, 治疗显效45例, 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88%。且治疗过程中, 患者仅出现2例呕吐症状, 1例皮疹,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4%。

其治疗效果显著, 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单萍, 石瑞新, 李秀翠等.糖尿病并发感染的常见因素分析及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 2012, 19 (9) :1380-1381.

[2]林华新, 容永璋, 莫玉华, 等.48例糖尿病合并重症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11 (9) :123-124.

[3]吴乐霞, 胡琛亮.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的易感因素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 2006, 4 (3) :303-304.

[4]张云飞, 李建君, 孟繁烨, 等.老年糖尿病合并重症感染22例的诊治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9 (23) :2585-2586.

[5]王晓英, 姚合斌, 尹义存, 等.14例糖尿病合并重症感染临床分析[J].天津医药, 2010, 21 (3) :242.

[6]刘雪峰, 李文放, 陈德昌, 等.56例糖尿病合并重症感染的临床诊治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2, 24 (12) :1317.

重症感染 篇5

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

1.医护人员进出ICU,需更换工作衣、裤、鞋,戴工作帽,不戴手饰,外出时必须穿外出工作服,更换外出鞋。

2.医护人员患有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时应暂停在室内工作。3.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4.严格洗手制度,特别强调洗手的清洗与消毒,在预防病人医院内感染尤其是同一病人多部位感染(同一病原体多部位感染)中的积极意义,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检查、治疗、病人与病人之间、部位与部位之间的护理前后,均要认真洗手。

二、环境管理

l.ICU应保持整洁,定时通风换气,确保无尘、无虫蝇。

2.ICU布局合理,划区明确(治疗区、监护区、污处置区),有条件医院配置净化工作台,监护区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9.5m2。

3.监护区、治疗室应配备空气净化装置,每日进行动态消毒,每月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培养监测一次。

4.每日用消毒液擦拭门、窗、桌、椅、床等,用消毒液拖地二次。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

三、消毒隔离制度及措施

l.病人的安置应净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诊疗护理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2.各种设备、仪器的表面,定时用清水擦拭,经常保持其清洁。3.患者转出后,床单位的所在物品须更换和用消毒液擦拭,按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执行。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认真洗手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5.呼吸机输入及输出管道、氧气湿化瓶、雾化吸入器的喷雾面罩管道和装药液的容器每个患者使用后,应用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送供应室清洗消毒。

6.加强病人各种留置导管的护理与观察,对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置入的皮肤穿刺部位,应每天用碘酒、酒精消毒,防止感染。7.换药及治疗用过的器械和容器先用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再送高压蒸汽灭菌备用。

8.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对住院较久病人,应定期进行尿、痰、伤口分泌物及粪的细菌培养,当有感染流行时,应对ICU病人、接触者和环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便及时控制感染。

9.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正确选择抗菌药物,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尽量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有特殊流行病学意义的多重耐药菌株感染,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0.加强对各种侵入性诊疗器械设备污染现状及消毒效果的监测,包括对使用中消毒灭菌物品及敷料污染现状的监测与管理。

重症感染 篇6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江西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行肠内营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肠内营养途径不同分为鼻胃管(NGT)组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G)组纳入研究。

排除标准:入选前行鼻窦CT检查患有鼻窦炎者;入选前存在肺部感染的患者;留置胃管、造瘘管<5天;因个人原因放弃治疗者。

研究方法:①记录两组细菌培养结果、鼻窦炎、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病情况,统计两组医院获得性鼻窦炎患病率和住院期间医院获得性肺炎患病率;②记录患者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

统计学处理:以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所有数据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般资料比较:研究期间有96例患者入选,其中PEG组入选20例,NGT组入选32例,两组性别、年龄和APACHE Ⅱ评分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两组院内感染发病率的比较:PEG组鼻窦炎、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均低于NGT组(P<0.05)。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两组相比PEG组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总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讨论

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经胃肠道途径供给营养是重症病人首先考虑的营养支持方式。经鼻胃管途径简单、易行,是临床最为常用的肠内营养途径,但有发生返流、误吸的风险,鼻胃管堵塞鼻窦开口引起引流不畅,鼻窦部局部发生炎症反应,是发生医院获得性鼻窦炎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NGT组医院获得性鼻窦炎的发生率高达71.8%,与Rouby等研究报道的数据相近[2]。PEG通过纤维胃镜引导下行经皮胃造口,将营养管置入胃腔,是近年来正在开展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肠内营养新途径[3]。研究显示,PEG组的全部20例患者均未见医院获得性鼻窦炎发生,提示行胃造瘘置管可能是降低医院获得性鼻窦炎发病的重要措施。医院获得性鼻窦炎是ICU患者导致其他医院获得性感染如脑膜炎、肺炎、甚至严重全身感染、感染性休克的重要原因。研究显示,NGT组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40.6%,PEG组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与文献相符[4]。

综合上述,PEG较传统经鼻管饲能明显降低医院获得性鼻窦炎和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对需长期行肠内营养的ICU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缩短患者ICU入住时间,降低医疗花费。

參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指导意见[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7):1167-1177.

2 Rouby JJ,Laurent P,Gosnach M,et al.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relevance of nosocomial maxillary sinusitis in the critically ill 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4,150(5):776-783.

3 许乐,崔桂兰,罗庆峰,王秀娣,石蕾.胃镜下经皮胃造瘘临床应用.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6):405-406.

4 Suzuki Y,Urashima M,Ishibashi Y,Abo M,Mashiko H,Eda Y,Kusakabe T,Kawasaki N,Yanaga K.Covering the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tube prevents peristomal infection.World J Surg,2006,30:1450-1458.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感染分析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08年2月入住我院155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并感染患者资料, 全组年龄18~85岁, 男95例, 女60例。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按照中华医学会消化学会分会胰腺疾病组2004年制定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草案) 》[2]:急性胰腺炎患者伴有脏器功能障碍或坏死、脓肿、假性囊肿等局部并发症, 或两者兼有。其中体温超过38℃, 白细胞>10×109/L。

1.2.2 研究方法

①菌株的筛选和菌种的鉴定 血液标本先用肉汤进行增菌, 阳性标本再接种于血平板, 经过37℃培养18~24 h, 进行菌株鉴定, 应用美国EectonDickinson公司生产的Batec 9120自动血培养仪进行鉴定;②药敏感性的检测 严格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推荐的2005年版的纸片扩散法进行;③对检测出细菌常用抗菌药耐药进行数据分析。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 155份标本中, 阳性标94份, 阳性率62.1%。致病菌种类:革兰氏阴性菌为主, 占64%;革兰氏阳性菌占28%, 真菌占8%。革兰氏阴性菌61株, 其中大肠埃希菌20株, 铜绿假单胞菌16株, 嗜麦芽假单胞菌11株, 肺炎克雷伯杆菌9株, 鲍曼不动杆菌5株。革兰氏阳性菌28株,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 肠球菌8株, 溶血性葡萄球菌4株, 真菌5株, 其中白色念球菌2株, 光滑念球菌1株, 霉菌2株。

2.2 主要致病菌对常用抗菌敏感情况 主要革兰氏阴性菌对常用抗菌敏感情况见表1, 主要革兰氏阳性菌对常用抗菌敏感情况见表2。

3讨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感染是急性胰腺炎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针对感染研究成为提高生存率的一个重要环节。

注:R:耐药率

注:Pae:铜绿假单胞菌 Eco:大肠埃希菌 Kpn:肺炎克雷伯杆菌 Aan:鲍曼不动杆菌;Pma:嗜麦芽假单胞菌 R: 耐药率

3.1 胰腺炎感染的持点

分原发性与既发性, 以原发性为主。主要胰腺局部感染, 肠菌易位为主要来源, 造成细菌易位主要原素有肠道菌群紊乱, 肠黏膜屏闭障碍功能受损, 宿主免疫功能降低, 长期禁食, 肠外营养可导致肠道S-IgA减少, 促进肠菌易位加重感染[3]。该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 其中常见病原菌有大肠埃希菌, 铜绿假单胞菌, 嗜麦芽假单胞菌, 肺炎克雷伯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球菌, 溶血性葡萄球菌与文献报导相符[4]。继发感染在SAP中不能忽视致病菌并非来源于肠道, 而医院获得性感染 (通过静脉插管、尿管、气管导管感染后播散) 。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生医院感染多见于早期MOD时侵入性操作增多, 获得性感染发生率明显上升, 多发于肺部、泌尿系、腹腔、血液、胆道。

3.2 选择敏感有效抗菌素

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高, 分别100%、98%、87%, 对利福平、环丙沙星部分敏感, 对常用药青霉素、氨苄青霉、红霉素100%耐药。溶血性葡萄球菌耐药性严重仅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左氧氟沙星敏感, 对红霉素部分敏感。革兰氏阴性菌61株占64%, 其中大肠埃希菌20株, 36.5%占首位, 表现多重耐药性, 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呱酮、左氧氟沙星敏感。敏感率分别98%、78%、87%、93%、92%。铜绿假单胞菌16株, 对呱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呱酮舒巴坦头孢曲松敏感率高分别为75%、74%、70%、72%、60%。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仅58%, 因此亚胺培南不作治疗铜绿假单胞菌首选药。嗜麦芽假单胞菌11株, 对头孢呱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头孢吡肟敏感率71%、100%、74%, 对庆大霉素部分敏感有敏感率57%。肺炎克雷伯杆菌9株, 鲍曼不动杆菌5株, 对亚胺培南敏感, 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71%。革兰氏阴性菌对甲硝唑有一定敏感性50%。真菌感染比较少见仅5株占1.2%均为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制霉菌素敏感。原发性感染需除敏感性外, 还考虑血胰屏障的存在, 选择抗菌素必须要达到有效浓度[5]。目前公认穿透性好的药物有碳酶烯类、喹诺酮类、甲硝唑, 另外呱拉西林、头孢他啶也可达到有效浓度[6]。

同时作者认为患者一经确诊SAP即给预防性抗菌, 选用能通过血胰屏障对肠道常见菌有效的抗菌素, 经验性用药应革兰氏阴性菌为主“重拳出击”, 一般可用泰能或三代头孢合用甲硝唑、或喹诺酮抗菌素, 若能通过动脉插管途径可提高胰腺接受药物浓度。

参考文献

[1]朱斌, 张键.暴发性胰腺炎诊治关键探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 1, (23) :53-55.

[2]中华医院消化分会胰腺疾病组.中国急诊胰腺炎诊治指南 (草案) .中华消化杂志, 2004, (3) :190-192.

[3]柳汉荣, 花天放.谷氨酰胺和肠外营养, 1999, 6 (3) :168.

[4]Widdison AL.Pathboesis of pancreatic infection.Ann RColl surg engl, 1996, 78 (4) :350.

[5]陈娟, 黎丽芬, 管向东, 等.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感染.中国外科杂志, 2001, 21 (4) :209.

急诊危重症感染2例报告 篇8

急诊危重症并发感染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缺乏病原学快速诊断手段,正确的初始抗生素经验治疗至关重要。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危重患者的生存率并防止产生细菌耐药性。

急诊对危重症感染的治疗在初期阶段就使用广谱抗生素已形成国际性共识,即降阶梯治疗策略[1]。现就2例成功的病例报告如下:

病例1:

患者,女,69岁。主因:间断咳嗽咳痰、喘息15年,加重1周伴意识不清2小时急诊就诊。查体T:38.5℃,P:120次/分,R:38次/分,BP:70/50mmHg。深昏迷,口唇紫绪,球结膜水肿,两肺痰鸣音及中小水泡音,双下肢指凹性水肿。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肺性脑病,肺心病,心功能不全。

抢救过程:立即入抢救室生命体征监测,判断评估。心电监护:心率130次/分。血气分析:PH 7.095,PCO2>130MMhg,PO2 42mmhg。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纠正酸碱失衡及水电解质紊乱。相关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2.90×109/L,淋巴细胞9.0%,中性粒细胞90%。胸部X线摄影检查:慢性支气管并两下肺感染。

抗生素选择依据:患者病史长反复住院抗生素治疗(3~5次/年),本次患病在社区抗生素治疗1周,应用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符合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2],采用降阶梯治疗策略,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泰能)为初始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的首选药物。泰能0.5g q6h 3天。治疗后评价:全身反应:一般状况好转,意识等得到改善。局部反应:痰量减少,氧合及呼吸机辅助呼吸参数改善。3天后痰细菌培养回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根据患者治疗3天的临床评估,痰细菌培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定植菌或污染菌珠。继续用泰能治疗2天,病情稳定,后头孢派酮舒巴坦钠+左氧氟沙星应用7天。呼吸机辅助呼吸6天后,成功脱机拔管。继续强心利尿,止咳平喘、营养支持等治疗,胸片阴影逐渐吸收。住院14天好转出院。多次痰培养痰细菌培养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考虑为定植菌。

病例2:

患者,女,56岁。主因:意识不清2小时急诊就诊。入抢救室给以生命体征监测,T:35.5℃;P:45次/分;R:6次/分;BP:60/40。深昏迷,口唇紫绀,体质消瘦。立即心肺复苏及液体复苏、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末梢电脑葡萄糖检测0mmol/L立即静脉推注高糖。患者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5年,双肾及肾上腺萎缩5年。血液透析2次/周。诊断:低血糖昏迷,急性呼吸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辅助检查结果:尿素氮44.73 mmol/L;肌肝1140.00μmol/L;血钾7.80mmol/;白细胞4.60×109/L;淋巴细胞12.6%;中性粒细胞86.5%;血红蛋白56g/L;白蛋白24g/L。

治疗过程:持续床旁血滤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内环境稳定,纠正低血糖,代谢支持。生命体征不平稳,呼吸机辅助呼吸48小时后,体温上升38.5℃,肺部出现湿性罗音,痰量增多,血常规:白细胞11.60×109/L;淋巴细胞8%;中性粒细胞91.0%。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根据患者的既往反复感染住院治疗及基础病严重、全身状况差生命体征不稳定等,选择泰能作为初始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0.5g q8h 3天。治疗评价:经综合治疗生命体征稳定,意识好转,痰量减少,氧合指数及呼吸机辅助呼吸参数改善,于应用抗生素的第3天脱机拔管。3天后痰培养结果:无致病菌生长。胸部X线摄影检查:两下肺感染。病情稳定后改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 q8h 7天。住院15天病情好转出院。继续门诊透析治疗。

2 讨论

降级梯治疗是一种经验性抢救重症感染性疾病的抗感染方案。

第1阶段留取培养标本,根据临床症状、病房细菌耐药性资料及治疗指南选择广谱、强效的抗生素,尽可能覆盖导致感染的病菌,保障抗感染的最佳时机,减少或避免反复盲目调换抗生素或多种联合用药的副作用,防止病情恶化,挽救患者生命,避免细菌的耐药性。第2阶段,在第1阶段之后48~72小时,获得培养结果并分析微生物学资料,调整治疗方案,降级换用相对窄谱抗生素。减少耐药的发生,优化治疗成本效益比。

危重症患者降阶梯治疗应强调用药的早期性和及时性。一经用正确的标准诊断后,应在1小时内选择广谱而强有力的抗生素方案[3]。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是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的重要因素。但宿主的因素必须重视,病例2患者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高度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发生病情的迅速恶化,选择降阶梯治疗策略,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经验治疗重度感染时,在经济条件允许下,用泰能抗感染总体成功率最高,广谱抗菌G-、G+厌氧菌迅速杀菌,减少内毒素的释放,对ESBL、Ampc的水解作用高度稳定。不应保留广谱抗生素直到作为濒死病人的最后手段,换句话说:在重症感染时,一开始就应使用广谱抗生素。

关键词:危重症,感染,治疗策略,抗生素

参考文献

[1]沈红.急诊危重病合并感染额降阶梯治疗策略[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8):451~452

[2]王春亭,王可富.现代重症抢救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42

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调查研究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综合ICU住院的患者480例, 其中男254例, 女226例, 年龄12~85岁, 平均 (53.3±17.2) 岁。发生院内感染的98人次 (62例) ,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年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确定院内感染[5]。

1.2 方法

480例患者的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全部资料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具体分析用精确t检验和相关危险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样本的基本特征

患者平均年龄为 (53.3±17.2) 岁, 未获得院内感染平均为 (53.0±17.3) 岁, 而获得院内感染为 (54.7±16.0) 岁;患者在ICU平均住院日为5.7 d, 未获得院内感染的平均住院日为 (3.7±3.9) d, 而获得院内感染者为 (19.3±20.3) d;非耐药菌感染者的平均住院日为3.8 d, 而耐药菌感染者为20.2 d。358例患者应用过侵袭性装置 (74.6%) , 包括留置尿管 (68.5%) 、中心静脉置管 (49.6%) 及机械通气 (49.9%) , 这三种侵袭性装置的平均使用天数分别为5.2 d、6.6 d及5.3 d。详见表1。

2.2 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和转归

ICU院内感染率在20.4% (98感染人次) , 62例 (12.9%) 患者感染, 10例 (10.2%) 患者死亡。肺炎是院内感染最常见的类型 (n=37, 37.7%) , 其次是泌尿系感染 (n=25, 25.5%) 、脓毒症 (n=15, 15.3%) 、手术切口 (n=14, 14.3%) 和其他 (n=7, 7.2%) (血管、眼、耳、口腔、鼻喉、皮肤、生殖系统及胃肠道系统) , 详见图1。

273例 (其他科室和急诊科) 住院患者转入ICU后, 44例获得院内感染 (16.1%) 。本组病例中, 来源于社区的患者获得院内感染的概率较低, 而来源于笔者所在医院急诊室患者[RR:2.6, 95%CI (1.8, 3.7) , P<0.05]和笔者所在医院其他科室患者[ (RR:1.9, 95%CI (1.4, 2.4) , P<0.05]获得院内感染的概率较高。患者获得院内感染和未感染者情况, 详见表2。

研究表明, 住院日超过4 d、社区感染、耐药菌感染及侵袭性操作的患者易获得院内感染, 具有高相对危险指数 (RR>2.4) 。而ICU死亡的10例患者中, 4例 (40.0%) 死于院内感染。

例 (%)

3 讨论

来源于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和其他科室的患者比社区的患者更易获得院内感染[RR:1.93, 95%CI (1.48, 2.49) ]。本研究结果和Urli等[6]、Mc Cusker等[7]研究结果一致, 由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和其他科室转入ICU的患者危险度是由社区和其他医院转入患者的2倍。

38例患者住院日超过4 d, 其中有29例获得院内感染, 表明延长住院日是院内感染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RR:10.2, 95%CI (8.5, 12.3) , P<0.01]。在ICU第17个住院日以后的4~11 d, 院内感染会明显增加。住院日在17~21 d感染率是1.1, 43~134 d感染率是3.1, 其结果与Rosenthal等[8]和Orsi等[9]研究结果相似, 延长住院日可增加院内感染率。87例社区感染的患者, 有19例 (21.8%) 获得院内感染[RR:2.4, 95%CI (1.9, 3.0) , P<0.01]。研究表明转入ICU以前已感染的患者比未感染的更易获得院内感染[RR:0.25, 95%CI (0.07, 0.86) , P<0.05][10]。

耐药菌感染者的院内感染率为58.6%和相对危险度高于非耐药菌感染者[RR:9.5, 95%CI (7.7, 11.7) , P<0.05]。58例耐药菌感染者中检出13种不同的耐药菌, 其中5种耐药菌 (鲍氏不动杆菌36.3%;绿脓杆菌21.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ASA 14.7%;克雷白肺炎杆菌11.0%;大肠杆菌7.8%) 最常见, 占90%以上。这并不表明耐药菌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只是在院内感染中常能检出耐药菌。在院内感染中, 部分由耐药菌感染所致, 其他由非耐药菌所致。在本组病例中, 98感染人次中38例被25种不同的非耐药菌感染, 18例被至少9种不同的耐药菌感染, 42例院内感染患者未明确致病菌和致病菌的耐药情况。常见的非耐药菌会引起院内感染, 如白色念珠菌 (18.5%) 、大肠杆菌 (15.1%) 、绿脓杆菌 (8.9%) 、肠杆菌属 (8.2%) 及肠球菌属 (8.2%) 。引起院内感染的常见耐药菌有鲍氏不动杆菌35.1%, 绿脓杆菌21.6%, MASA14.1%, 克雷白肺炎杆菌10.3%及大肠杆菌10.8%。

大多数患者至少应用一种侵袭性装置。大约70% (n=329) 的患者应用机械通气, 49.9% (n=240) 的患者长期留置尿管, 49.6% (n=238) 的患者有中心静脉置管。多项研究报道表明, 留置尿管多与开发性手术等损伤有关, 是引起HAUTI (医院获得性泌尿道感染) 的主要原因, 且留置时间越长, 发病率越高[11,12,13]。本研究中, 泌尿系感染占25.5% (n=25) , 其中76.0% (n=19) 无症状性菌尿症和24.0% (n=6) 有症状性菌尿症。

在10例死亡患者中, 有4例被确诊为院内感染, 这些数据与其他研究者结果一致, 高死亡率与院内感染呈正相关[14]。

院内感染发生率在62例患者中占20.4%, 最常见的为肺炎, 其次泌尿系感染, 脓毒症, 手术切口感染及其他 (血管、眼、耳、口腔、鼻喉、皮肤、生殖系统及胃肠道系统) 。院内感染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为19.3 d, 而耐药菌感染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为20.2 d。院内感染的死亡率占40.0%[RR:4.4, 95%CI (3.4, 5.6) ]。引起院内感染最常见的非耐药菌为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引起院内感染的耐药菌为鲍氏不动杆菌和绿脓杆菌。

综上所述, 院内感染与来自其他科室或急诊科, 住院日超过4 d, 社区感染, 耐药菌感染, 应用侵袭性装置和死亡率等因素有关。本研究结果支持了其他学者研究院内感染的结论, 对控制院内感染率、患者危险度、死亡率及耐药菌感染率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 (ICU) 院内感染的发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ICU收治的4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讨院内感染的易感部位、易感因素等, 以及相关危险度分析。结果:98人次 (62例) 获得院内感染, 占20.4%, 感染主要包括肺炎37例次 (37.7%) , 泌尿道感染25例次 (25.5%) , 脓毒症15例次 (15.3%) , 手术切口14例次 (14.3%) 和其他7例次 (7.2%) ;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平均住院19.3 d, 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平均住院20.2 d。感染患者的死亡率为40.0%[RR:4.4, 95%CI (3.4, 5.6) ]。结论:院内感染与来自其他科室或急诊科, 住院日超过4 d, 社区感染, 耐药菌感染, 应用侵袭性装置和死亡率等因素有关。

重症感染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重症监护病房2007年1月至2009年2月出院或转入相关各专科的病人,共计766例次。

1.2 方法

1.2.1 资料统计

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对我院重症监护病房2007年1月至2009年2月出院或转入相关各专科的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按每份病历一份登记表格逐项进行填写。医院感染确诊资料来自各份病历在ICU治疗期间的医疗、护理记录、实验室检查报告(包括生物学、常规及特殊检查等)和诊断。分成两个时间段进行统计,即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和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

1.2.2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年1月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诊断[1]。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卡方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其中在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时间段出院病例树352例,发生医院感染87例,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24.7%;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出院病例数为414例,发生医院感染32例,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7.7%。

2.2 性别及疾病分布

在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时间段出院病人男性194例,女性158例,其中发生于脑血管意外112例,医院感染37例,占33.0%;多发伤及复合伤57例,医院感染19例,占33.3%;呼吸系统疾病45例,医院感染10例,占22.2%,循环系统疾病52例,医院感染8例,占15.4%,中毒32例,医院感染4例;其它54例,医院感染9例。

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出院病人男性226例,女性188例。脑血管意外115例,医院感染14例;多发伤及复合伤87例,医院感染10例;呼吸系统疾病60例,医院感染4例;循环系统疾病72例,医院感染1例;其它疾病80例,医院感染3例。医院感染见表1。

2.3 按感染部位分类

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下呼吸道感染32例次,尿道感染18例次,深静脉导管感染9例次,皮肤软组织感染8例次,手术切口感染7例次,颅内感染3例次,胃肠道感染4例次,其它感染6例次。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间医院感染发生于下呼吸道感染12例次,尿道感染7例次,深静脉导管感染1例次,皮肤软组织感染3例次,手术切口感染2例次,颅内感染1例,胃肠道感染2例次,其它感染4例次。

2.4 医院感染病原菌监测

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间采集送检标本150份,检出病原菌92株,检出率61.3%。其中革兰阴性菌62株(67.4%),包括铜绿假单胞菌18株(19.6%),肺炎克雷伯菌17株(18.5%),大肠埃希菌15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7株(7.6%),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16.3%),其它菌5株(5.4%);真菌为12株(13.0%)。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采集送标本60份,检出病原菌38株,检出率63.3%。其中革兰阴性菌25株(65.8%),包括铜绿假单胞菌7株(18.4%);肺炎克雷伯菌5株(13.2%),大肠埃希菌5株(13.2%),嗜麦芽寡养单胞菌6株(15.8%),其它2株(5.3%);革兰阳性菌9株(23.7%)包括肠球菌属3株(7.9%),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10.5%),其它2株(5.3%);真菌为4株(10.5%)。

3 讨论

在不同等级的医院内,均存在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的高低与原发疾病的病情密切相关。在医院感染的部位构成中,国外资料显示,在综合医院中,在ICU中最高的是泌尿道、其次是呼吸道、血液感染[2]。我院资料显示,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我院ICU收治的病人多为昏迷、长期卧床、住院时间长等因素有关。因此,感染部位与收治的病种、防护条件等因素有关。

在医院感染菌谱中,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不动杆菌属及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肠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医院感染的病原学有了新的变化,耐药菌株的不断产生,已成为感染治疗的棘手问题[1],值得注意的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近年来已成为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尤其是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危重病人,且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多,因这类病原体有很广和很强的耐药性,给治疗带来较大困难[3]。真菌感染,也是目前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控制院内感染首先要预防。针对医院感染有较高发生率,我院从2008年2月起,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干预措施:严格消毒隔离制度,阻断病原菌传播,加强ICU管理;做好室内空气、地面、物品表面消毒,保持室内通风、干燥,与外界隔离,严格限制进出入ICU人员,加强呼吸机的管理。严格无菌操作规范,加强护理;在进行吸痰、导尿、深静脉置管等每一项操作时应严格无菌操作,操作结束后应加强护理,严格认真地洗手。进行营养支持时,能口服者就口服,不能口服者采用鼻饲,在鼻饲时抬高头部,使用输液泵控制速度,加强口腔护理,避免制酸剂的过度使用,防止返流。严格职业防护,加强医务人员相关知识培训。通过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使医务人员掌握医院感染相关专业知识,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防止交叉感染。正确合理应用抗生素,遵循个体化原则,尽快由早期经验性抗生素治疗转化为目标性治疗,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时间最好不应超过1周[4]。通过以上干预措施,我院的院感率已经下降至7.7%,与2007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总之,医院感染是目前ICU中威胁病人生命的最严重的疾病及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加强ICU的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患意识并改进方法,合理应用抗生素等综合措施,能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病人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2月ICU119例医院感染病人的发病部位、基础疾病、感染病原菌种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下呼吸道、泌尿系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感染部位,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机体抵抗力、医务人员的不规范操作及防患意识的缺乏等因素有关。结论医院感染是目前ICU中威胁病人生命的最严重的疾病及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加强ICU的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患意识并改进方法,合理应用抗生素等综合措施,能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预防

参考文献

[1]吴春萍.我院近期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07,20(5):842~843.

[2]Richards M J,Edwards JR,Cu lver DH,et al.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the united states[J].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s Sureveillance System,Pediatrics,1999,103(4):39-42.

[3]吴春萍,王钟珍,肖小炜.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J].基础医学论坛,2007;11(5A):396-398.

重症感染 篇11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流行特征;研究进行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88-001

1.现患率

丁四清等发现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ICU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4.14%。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方桂珍等发现浙江省中医院某院区ICU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0.6%。王承正等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ICU的人院患者信息进行统计,发现ICU感染率为32.48%。陈红平等对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入住的ICU患者研究发现,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1.23%。虽然各地医院ICU医院感染的现患率水平不一,但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ICU的医院感染现状应得到医院感染控制部门的足够重视。

2.感染部位

2012年,张敏对辽宁省东港市第二医院ICU病房收治的患者资料研究发现,院内感染部位较高的依次为下呼吸道感染(40.0%)、泌尿道感染(17.1%)以及血液感染(11.4%)。刘小娟等对东莞市常平医院2012年至2013年期间ICU科室进行目标监测发现,呼吸道发生例次最高,为51.4%,其次是泌尿道(22.2%)和皮肤软组织(16.7%)。李沛以2008年8月至2012年7月期间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现ICU医院感染的高发部位为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道。综上可见,ICU医院感染的高发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吴胜梅等认为,这是因为ICU疾病患者通常会伴有吞咽困难甚至昏迷等并发症,这会增加喂食等护理难度,加上需行气管插管、泌尿道插管等操作,易引发呼吸道、泌尿道等感染,增加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

3.病原菌

邓钰对某三级教学医院综合性ICU患者送检标本分离出的病原菌统计发现,革兰氏阴性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居多,革兰阳性菌中则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真菌中主要为白色念珠菌。江山等对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2013年全年住院接受不同插管留置的患者送检标本研究显示,检出的主要革兰氏菌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余红等开展的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发现,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因此,ICU较高发的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一些真菌。这与大量头孢菌素和三歹徒被的应用有一定关系。

4.小结

浅谈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控制 篇12

1 程序与方法

1.1 程序

建立监护室感染控制质量小组,由护士长及业务骨干两名负责,监护室全员参与,共同遵守落实感染控制措施。在院控感专职人员的指导下,由院内临床细菌室负责标本的正确采集及细菌学监测。

1.2 外环境的监测

1.2.1 空气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疾病传播媒介。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均可严重污染空气,某些医疗技术的操作也可造成空气污染,空气中微生物污染程度与监护室感染有一定关系。正确取样,笔者所在科采用选择适当培养基进行自然沉降法,取样时间5 min,属Ⅱ类环境每立方米≤200 cFU。

1.2.2 物体表面细菌计数

治疗室工作台面,治疗车台面,监护床档,科室电话话筒,门把手等物体表现的细菌种类及数量,每立方厘米≤50 cFU。

1.2.3 医疗人员手的细菌计数

在接触患者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无菌棉签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两次,剪去手接触部位,放入无菌试管内送检。医疗人员手细菌要求,每立方厘米≤5 cFU。

1.2.4 医疗用品的检查

非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在消毒或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一次性医疗用品均在有效期内使用后弃去。比如注射器、输液器、吸痰管、各种引流管等。

1.2.5 使用中的消毒剂及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循环风消毒机定期监测更换灯管等。

消毒剂包括含氯消毒剂,络合碘,过氧化物消毒剂,如发现残存活菌每毫升超过100个即不宜再用。

2 实验室监测常见病原菌

治疗室台面,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微球菌、真菌为主。医务人员手指,均为嗜水气单胞菌,消毒前为7 cFU/cm3,消毒后为2 cFU/cm3。湿化瓶消毒前可见嗜水气单胞菌,夹有表皮葡萄球菌为20 cFU/cm3,消毒后可为3 cFU/cm3。

患者痰液细菌培养。以绿脓杆菌检出率最高,绿脓杆菌感染可见于身体各部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在医学界被广泛重视。结核菌,对可疑有结核的患者,必须加强痰液细菌学检查,以杜绝结核菌的传播。

监护室空气主要以非致病菌为主。真菌占10%,偶有革兰阴性菌,疑似聚团肠杆菌。

3 消毒措施及要求

加强地面、工作台面、床旁桌、治疗车台面的清洁、消毒。每天至少用84消毒液擦试2~3遍。

监护区:治疗室、医务办公室的空气处置。笔者所在科无超净设施,采取了开窗、通风,降低细菌含量,每日紫外线照射1 h,循环消毒6 h。

湿化瓶及吸氧鼻导管,每日更换,做好终末消毒处理。一般患者用含氯消毒剂1000 mg/L,浸泡1 h。感染患者用2000 mg/L,含氯消毒液浸泡2 h。蒸馏水冲净,凉干保存,3 d内应用。

吸痰措施:吸痰管一次一更换,不能重复使用。吸痰引流管道每天更换。污染物品放入防渗漏垃圾袋,专人回收处理。

医护人员必须穿隔离衣,戴防护口罩。由于金黄色葡萄菌球广泛栖居于正常人的鼻前庭部位,医务人员必须从自身做起,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医务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前后均应严格进行快速手消毒或戴无菌手套。

诊疗用品避免交叉使用,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用后按消毒管理规定进行处理。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物品及时妥善处理,不得在监护区内存放。发现感染患者,应立即做好隔离,切断传播途径。由于客观原因,笔者所在医院监护区在布置设施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对感染患者采取现有条件进行屏风遮挡隔离,安置在易通风透气位置,其他按感染患者消毒原则处理。

凡进行侵入性操作的无菌物品,必须经灭菌合格,在有效期内使用。

4 结论

上一篇:图论应用下一篇:资助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