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细菌感染性腹泻论文(共7篇)
重症细菌感染性腹泻论文 篇1
2009年7月26日8时37分,内蒙古自治区某地区接到腹泻病例的报告,随之患者突然增多,至8月3日截止,共报告病例651例,为明确病因,尽快控制疫情,我市疾控中心组织专业人员开展现场调查和处理,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2009年7月26日起涉疫地区有腹泻或呕吐症状之一者,临床和实验室诊断病例按《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7012-1997)。
1.2 调查方法
对涉疫地区的19个居民小区的现住居民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用统一的调查表登记自2009年7月26日以来有腹泻或呕吐症状之一者[1]。对涉疫地区的供水系统及部分患者家庭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面访部分患者。调查数据录入Excel系统并进行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涉疫地区有19个居民小区,共有人口8 738人,设置水厂1座,供应全地区各单位和居民用水。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地区分布
对涉疫地区19个居民小区的所有现住人口进行病例搜索,符合的病例有651例,罹患率7.45 %,无死亡病例。发病人数最多的是A17小区,为91例;最少的是A5和A16,分别为8例,见图1。
2.2.2 时间分布
24日开始出现病人,25日发病人数增多,28日达高峰,30日明显下降,见图2。
2.2.3 年龄分布
最小年龄2个月,最大年龄82岁,发病人数最多的年龄段是21~30岁,各年龄均有发病,见图3。
2.3 临床特征
对651例病例进行了详尽的个体调查,其中发热113人、占17.4 %,恶心383人、占58.8 %,呕吐227人、占34.9 %,平均每天呕吐4次;腹痛400人、占61.4 %,腹泻511人、占78.5 %,平均每天腹泻4次;头痛145人、占22.3 %,头晕204人、占31.3 %。
2.4 相关因素调查
2.4.1 供水系统调查
涉疫地区19个居民小区只有1座水厂作为供水系统,此水厂现有水源井9眼(分别为1、2、3、4、5、6、7、8、9号井),5-9号井从未经过市疾控中心检测,4-9号井没有配套井房,井盖稍高于地面,距井不足10 m处有一下水井。7月23日晚涉疫地区下过一场大雨,井旁的树木有被淹没的痕迹,井壁有雨水流入的痕迹,显示该井在下雨时已被污水倒灌。
2.4.2 饮水及饮食情况
发病前喝生水197人、占30.3 %,吃生菜、水果的418人、占64.2 %。喝生水或吃生菜、水果发病最短潜伏期为当天发病,最长潜伏期7 d,平均潜伏期1.7 d。
2.5 实验室检测
(1)病原学检测:采集32份患者吐泻物、肛拭子,在2份中检出沙门氏菌E4群。(2)水质检测:7月26日至8月3日采集涉疫地区的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样品共114份,其中9号井水源水样检出沙门氏菌E4群,1-9井水源水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等指标不合格。随后对1-9号水源井连续监测,除2号水源井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污染,见表1。
2.6 采取的措施
政府通过媒体,指定定点医院,免费治疗病人,避免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同时向涉疫地区居民提供安全、符合标准的生活饮用水。8月3日管网消毒后市自来水公司开始向管网注水,在19个小区设55个末梢监测点,连续两次进行微生物指标监测;设置91个余氯监测点,实际监测154个点,其中3 mg/L 以上点129个,2.3~2.9 mg/L点25个,保证了消毒质量。制订了涉疫地区供水系统清洗消毒水质监测方案,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提醒公众注意饮水卫生,不要饮生水,每天公布水质结果,普及防病知识,提高了群众的防病意识。
3 讨论
本次疫情病例主要集中分布于涉疫地区的19个居民小区,与某供水厂供水范围一致。7月23日晚涉疫地区下大雨,导致水源污染,24日开始出现病人,26日发病增加,27-29日为发病高峰,26-27日采取措施后,30日发病明显下降,至8月2日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绝大部分病人发病与喝生水或吃用被污染的生水洗过的生菜、水果有关,一般1~2 d后发病,最长潜伏期7 d。
7月26日水质检测供水厂的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严重超标,并在水源水样和病人的呕吐物、肛拭子中检出同型沙门氏菌E4群。
综合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证实这是一起细菌感染性腹泻暴发事件,某水厂水井因大雨受到污染引起疫情暴发的可能性最大。自27日采取水厂管网清洁消毒后,平均潜伏期过后新发病例迅速减少,控制措施效果显著,也符合水源性暴发特点[2,3,4,5]。针对本次疫情,改建水厂、加强对感染性腹泻的监测、加强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的研究,确保提供安全的饮用水是防控今后类似事件发生的关键。
摘要:目的:确定一起感染性腹泻暴发的病因、感染来源,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病情蔓延。方法:对涉疫地区的现住居民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用统一的调查表登记自2009年7月26日以来所有有腹泻或呕吐症状之一者;对涉疫地区的供水系统及部分患者家庭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并面访部分患者。结果:2009年7月26日至8月3日某地区共发生腹泻或呕吐病例651例,罹患率为7.45%;病例分布在同一供水系统的19个居民小区,发病人数最多的是A17小区(91例),最少的是A5和A16小区(分别为8例);发病时间集中在25-29日,占86.6%;发病人群最小年龄2个月,最大年龄82岁,各年龄段均有发病;采集32份患者吐泻物、肛拭子,在2份中检出沙门氏菌E4群,9号井水源水样检出沙门氏菌E4群,1-9号井水质检测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等指标不合格;采取消毒饮用水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细菌感染性腹泻暴发,可能是因某水厂受污染引起。
关键词:水污染,腹泻,疾病暴发流行
参考文献
[1]郑慧贞,郭汝宁,李剑森,等.集中式供水污染致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的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9,43(7):628-631.
[2]Cheng PK,Wong DK,Cung TW,et al.Norovirus contami-nation found in oysters World wide[J].J Wed Virol,2005,76:593-597.
[3]Maunula L,Miettinen IT,Von Bonsdorff CH.Norovirusoutbreaks from drinking water[J].Emerg Infect Dis,2005,11:1716-1721.
[4]Kukkula M,Maunula L,Silvennoinen E,et al.Outbreak ofviral gastroenteritis due to drinking water contaminated byNorwalk-like viruses[J].J Infect Dis,1999,180:1771-1776.
[5]黄淑华,钟新光.一起水源性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的调查[J].热带医学杂志,2007,7:819-820.
重症细菌感染性腹泻论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4—10月我院住院的重症手足口病患者。临床诊断参照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的标准, 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 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脑脊液异常、血糖增高, 脑电图、脑脊髓磁共振、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有异常。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中典型, 临床诊断困难, 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2]。
1.2 标本采集
无菌操作采集脑脊液、血培养, 用吸痰管从鼻腔进入肺部抽取痰液进行培养。
1.3 培养方法
脑脊液、痰标本接种哥伦比亚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 置5%~10%CO2环境35℃孵育, 血液注入血培养瓶35℃孵育观察7d。
2 结果
培养结果剔除重复送检株, 共121例, 年龄最小的5个月, 年龄最大的9岁, 1~3岁最多, 共86例, 占71.1%。
2.1 CSF10例, 均无菌生长。
2.2 血培养79例, 阳性7例, 分别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株, 产气肠杆菌1株, 粘质沙雷氏菌1株, 产酸克雷伯菌1株, 表皮葡萄球菌1株, 变异库克菌1株。
2.3 痰培养32例, 阳性16例, 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4株, 肺炎链球菌5株, 产碱菌属、血链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脑膜脓毒金黄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白假丝酵母菌各一株。
3 讨论
手足口病以EV71和CoxA16最为多见, 而且EV71感染引起手足口病病情往往较重[3]。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可致机体非常复杂的免疫功能变化, 出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 (1) 感染早期EV71诱导TNF- 等前炎性细胞因子过度产生, 产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随炎性反应进展可致IL-10等抗炎细胞因子持续大量产生以拮抗过度产生的前炎症细胞因子, 同时前炎性细胞因子因合成减少或消耗降解而降低, 导致IL-10、TNF- 比值逐渐增高, 机体进入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状态。 (2) EV71感染可通过凋亡导致CD3+T细胞、NK细胞等淋巴细胞减少, 抑制机体免疫反应。 (3) 由于IL-6等细胞因子微环境改变, 产生异常的适应性反应。TH17细胞数量及IL-17浓度持续增高, 提示病毒仍持续诱导炎症反应, 这种促炎、抑炎反应同时存在可能导致机体更具损伤性的混合性拮抗反应综合征 (MARA) [4]。肠道病毒感染中, 体液免疫系统则具有免疫监视与防御病毒感染的作用, 是机体的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IgA是呼吸道黏膜分泌型的抗体, 是非常重要的局部感染预防因素, 手足口病患儿出现IgA水平下降, 提示呼吸系统黏膜感染防御能力低下。我院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脑脊液细菌培养未见阳性, 血培养阳性率为8.9%也未见明显增高, 而痰培养阳性率则高达50%, 且多为条件致病菌, 这与重症手足口患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有重要的关系, 特别是IgA水平下降引起呼吸系统黏膜感染防御能力降低, 与呼吸道细菌感染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 对于重症手足口患儿, 除了抗病毒治疗, 还需密切关注有无呼吸道等感染的发生, 及时用上抗细菌的抗生素, 以免引起患儿不可逆转性的损伤。
参考文献
[1]Patel KP, Bergelson JM.Receptors identified for hand, foot and mouth virus[J].Nat Med, 2009, 7 (15) :728-729.
[2]石小华, 胡静, 喻文亮, 等.648例手足口病回顾性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0 (9) :87-91.
[3]农光民, 刘艳明.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9, 24 (22) :1706-1708.
重症细菌感染性腹泻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人选标准:①年龄65~75岁, 性别不限;②以胃肠道症状最突出, 出现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 可伴里急后重, 腹泻次数可多至一、二十次, 粪便呈水样便、黏膜便、脓血便, 分泌性腹泻一般不出现腹痛, 侵袭性腹泻多出现腹痛, 常伴有畏寒、发热、乏力、头晕等表现, 病程在1周以内;③粪便培养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阴性;④粪便查寄生虫、真菌阴性;⑤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增多 (10×109/L以上) ;粪便常规检查有白细胞、无或少量红细胞或脓细胞。符合上述条件患者68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补液及对症支持治疗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较性。
1.2 治疗方案
两组均先按照临床急诊处理 (静脉补液疗法和对症支持治疗等) , 治疗组根据实验室诊断以及药敏实验选择敏感性抗生素 (一般为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 , 并加用聚克 (口服, 一次0.66 g, 3次/d) 。对照组予以常规抗感染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粪便常规和血常规检查, 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腹泻消失时间。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治愈、显效、进步、无效。治愈、显效和进步合计为有效。治愈:腹泻止, 无腹部疼痛或不适, 无恶心呕吐, 无发热、无休克和低血钾等其他临床症状, 粪常规和血常规检查在正常范围。显效:临床症状、血常规、粪常规三项好转或其中一项尚未正常;有效:用药后病情有所好转, 但不够明显;无效:抗感染输液对症支持治疗三天, 临床症状、血常规、粪常规未见好转[2]。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分析
治疗4~7 d后, 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χ2=10.846, P<0.01) , 见表1。
2.2 住院时间和腹泻消失时间比较 (见表2) 。
治疗组平均腹泻消失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2.3 不良反应
服药后两组均未发现电解质、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异常改变, 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细菌感染性腹泻可侵犯各年龄, 最易感染抵抗力弱的儿童、年老体衰者, 因其流行面广, 发病率高, 成为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抗生素在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性腹泻时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但临床上抗生素的滥用也加速了肠道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 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即假膜性肠炎, 多由艰难梭菌引起, 也是医院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因。另外老年人由于胃肠黏膜萎缩, 胃肠供血不足肠黏膜免疫力降低, 屏障功能损伤, 加之肠蠕动能力减弱极易因长期反复、长疗程使用多种广谱抗生素, 导致微生态失衡, 出现严重的肠源性细菌感染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3]所以治疗老年人细菌感染性腹泻时应用抗生素联合微生态制剂显得尤为重要。微生态制剂通过扶植正常微生物种群, 扣除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袭, 发挥生物拮抗作用, 达到恢复生理平衡, 治愈疾病的目的[4]。但大多数微生态制剂对抗生素敏感, 使其应用受到局限性, 而聚克的主要成份为乳酸杆菌、嗜酸乳杆菌和乳酸链球菌, 它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苷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等多种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 可与上述药物同时服用, 长期使用耐药因子不会转移[5], 与抗生素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
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显示, 使用微生态制剂聚克联合抗生素治疗老年人细菌感染性腹泻效果良好, 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绍基, 任红.传染病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55-160.
[2]高文妹, 何国琴, 杨珍才.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重症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疗效观察.临床医药实践, 2010, 3 (19) :343-344.
[3]孙媛.微生态制剂对老年患者腹部危重手术后相关性腹泻的防治作用.山西医药杂志, 2011, 1 (40) :62-63.
[4]关燕.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及研究.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 (3) :365-366.
重症细菌感染性腹泻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就医顺序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8月治疗的细菌感染性腹泻患者,共计104例。入院后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胀痛、腹泻、呕吐等临床表征。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其中治疗组男37例,女15例,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35.1±9.3)岁;病程2~13 h,平均病程(5.2±3.4)h。对照组男33例,女19例,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36.0±8.7)岁;病程2~12 h,平均病程(5.3±3.6)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病程、受教育程度以及遗传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取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相关部门制定的临床《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与治疗》中相关症状和指标:(1)患者大便次数≥3次/d;(2)大便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红细胞或脓细胞,培养痢疾、霍乱等为阴性;(3)48 h内未使用相关抗菌类药物进行治疗;(4)排除患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疾病患者;(5)排除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患者;(6)排除患有精神类疾病患者;(7)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表示对本次研究过程充分知情并且坚持完成相关治疗调查过程。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根据病程以及患者脱水情况进行补液处理,医护人员对患者输液即对钠、钾、氯等进行补充,纠正患者脱水、电解质紊乱、体液酸碱失衡等情况,对发热患者进行对症治疗[3,4]。两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情况: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山东鲁抗医药集团赛特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7724),每天服用剂量不超过500 mg,1次/d。治疗组患者在上述治疗情况基础上加用加味霍香正气丸(广东省罗浮山白鹤制药厂;国药准字Z44023154)作为联合治疗药物,每天服用剂量不超过1袋,分早、中、晚3次服用;治疗组中两种药物服用时间间隔≥30 min。两组患者连续用药72 h。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等消失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
1.5疗效判定标准[4]
本次研究患者治疗效果情况分为治愈、显著、有效、无效四个等级。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胃肠道功能恢复正常;显著:患者临床腹痛、腹泻等症状明显好转但未消失,胃肠道功能好转;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好转,胃肠道功能无明显变化;无效:患者用药物临床无好转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治愈+显著+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情况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对患者腹痛、腹泻、发热、呕吐等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进行统计。对比发现治疗组患者在上述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方面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呕吐症状改善显著,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用药后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
3 讨论
细菌感染性腹泻常见于夏、秋两季,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传染病之一。该病的发生主要与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毒性、数量等有关,同时也与患者身体状况、营养情况等情况相关。有研究表明,患者胃肠道功能情况如分泌黏液质量等密切相关。此外还与分泌型Ig A等特异性免疫类物质有关[5]。
左氧氟沙星属喹诺酮类广谱抗菌剂,该药可通过抑制病原菌旋转酶的活性,对其生长及繁殖进行迅速抑制,从而使细菌死亡,临床适用于敏感细菌所引起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皮肤软组织以及肠道的轻、中度感染。加味霍香正气丸是由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中医古方霍香正气散改良而来的中成药制剂,由广霍香、紫苏叶、白芷、白术炒、陈皮、半夏制、厚朴姜制、茯苓、桔梗、大腹皮、生姜、大枣、甘草等药味组成,临床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症。其中,霍香为君药,既能辛散风寒、疏散表邪暑湿,又能芳香化湿,理气和中紫苏、白芷、桔梗为臣,用以散寒利隔,发散表邪,开提肺气佐以厚朴、大腹皮健脾燥湿、宽中消满祛湿浊,半夏、生姜和胃降逆除、宽中消痞,白术、茯苓健脾祛湿,转输中焦,大枣补气;甘草为使,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6]。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对患者腹痛、腹泻、发热、呕吐等临床症状对比,治疗组患者在上述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呕吐症状改善显著,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加味藿香正气丸联合左氧氟沙星是一种有效治疗细菌感染性腹泻的临床应对方案,该方案治疗效果显著,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和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加味藿香正气丸联合左氧氟沙星在治疗细菌感染性腹泻的临床应用与效果。方法 细菌感染性腹泻患者10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加味藿香正气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腹痛、腹泻、发热、呕吐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呕吐症状改善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加味藿香正气丸联合左氧氟沙星是一种有效治疗细菌感染性腹泻的临床应对方案,该方案治疗效果显著,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和深入研究。
关键词:加味藿香正气丸,左氧氟沙星,细菌感染性腹泻,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连标,姚许一.左氧氟沙星联合阿米卡星治疗急性重症细菌感染性腹泻疗效观察.现代实用医学,2011,23(6):654-655.
[2]孙国华.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重症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疗效观察.浙江临床医学,2009,11(4):419-420.
[3]熊飞.94例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重症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疗效分析.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11):6571-6572.
[4]汪春娇,邬松林.诺氟沙星联合加味藿香正气丸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2011,33(12):45-46.
[5]胡妙珍.加味藿香正气丸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4,12(5):178-179.
重症细菌感染性腹泻论文 篇5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下呼吸道,细菌,感染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特别是重症监护室(ICU)的患者,因其普遍存在住院时间长、抗生素使用时间长和侵袭性操作时间长等,其耐药菌株不断增多,耐药性不断增强,临床治疗困难,预后凶险[1]。重症监护室细菌感染最常见的部位是呼吸道,其是引起多系统器官衰竭及病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2]。现将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邢台市第三医院重症监护室(主要为神经外科脑部手术后患者)下呼吸道分离细菌进行统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邢台市第三医院重症监护室患者痰液中分离出的全部细菌菌株。所有患者均具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和体征,且痰液均为合格标本。
1.2 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统计分析。
2 结果
738份痰标本共分离出417株细菌,革兰氏阴性(G)菌346株(82.97%),其中铜绿假单胞菌99株(28.61%)、肺炎克雷伯菌58株(16.76%)、大肠埃希菌57株(16.47%)、41株(11.84%);革兰氏阳性(G+)菌71株(17.03%),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占26.76%,位居革兰氏阳性(G+)菌首位。
3 讨论
重症监护室内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且长期使用抗生素和进行侵袭性操作,再加上病房特有的环境及各种监护仪器设备使用频繁,其院内获得性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其中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我院调查结果显示:重症监护室痰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G)菌为主(82.97%),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位居前几位。与国内有关报道[3]是基本一致的。革兰氏阳性(G+)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此次调查对象为神经外科脑部手术后患者,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病情一般比较严重,患者常伴有昏迷、呼吸功能、吞咽反射等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导致痰、血及呕吐物等不能轻易排出,呼吸道侵入性操作是治疗的重要措施。而这些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的反复实施,可导致呼吸道黏膜出现损伤。唾液的误吸、气管切口和周围创面的感染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概率。再加上患者病情严重进食困难体质减弱和大量激素类药物的广泛使用等,这些因素均可使患者整体和局部抵抗功能下降,致病菌恰好乘虚而入,出现呼吸道严重感染。文献报道,ICU气管插管患者肺部感染率高达85.7%[4]。另外,ICU由于门窗紧闭,空气流通差,可能存在空气感染;患者及医务人员的皮肤也可以有致病菌寄居,这些菌可以存在接触性的交叉感染,这些也是患者感染的主要因素。总之,重症监护室属于医院呼吸道感染的高发科室,医护人员应多使用一次性手套和加强洗手,减少交叉感染;住院患者应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侵袭性操作以及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对ICU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在临床上合理治疗也是十分必要的。病原学及耐药方面的随时监测,能让医生及时了解致病菌的分布和耐药趋势,从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这对减少多重耐药菌产生、降低患者感染率,迅速控制感染症状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豫川.150例由ICU痰标本中检出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细菌种类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28):76.
[2]李革,卢仙娥,邓济冬,等.重症监护室获得性感染与传播机制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6):404-406.
[3]傅应云,何正强,吴伟元,等.呼吸重症监护病房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90-593.
重症细菌感染性腹泻论文 篇6
关键词:ICU,细菌,感染,耐药性
ICU病房内病人抗生素使用频繁,容易诱导产生多重耐药菌,故ICU内的院内感染细菌多为多重耐药菌.为了解ICU患者感染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对院2008年5月-2009年5月ICU患者感染致病菌种类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5月-2009年5月在枣庄市市中区人民医院监护室治疗的住院病人送检的563份标本,其中痰液标本349分,血培养124份,尿26份,引流液25份,脑脊液20份,分泌物5份。
1.2 方法
1.2.1 细菌分离和鉴定
标本接种血平板和中国兰培养基,血液脑脊液还要接种血培养瓶,使用BATC-ALRET3D全自动血培养仪,鉴定使用法国梅里埃VITEK-32系统鉴定细菌及酵母菌。
1.2.2 药敏
使用K-B法测定细菌及真菌药敏,鉴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确证试验为贴头孢西叮(30ug)抑菌圈≤21mm;鉴定肠杆菌产β-内酰胺酶使用双纸协同法即头孢他叮,头孢他叮+克拉维酸,头孢噻肟产生钥匙孔现象即为阳性。
1.3 统计处理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菌株分布及构成
从563例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株362株。菌株来源,以呼吸道分离菌株最多有22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株284株,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45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中前5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细菌构成和排序:(表1)
2.2 常见革兰阴性菌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性
2.2.1 革兰阴性菌对泰能类药物
三唑巴坦,阿米卡星较为敏感,敏感率超过75%。常见革兰阴性菌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率。(表2)
2.2.2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酶率
院共培养出大肠埃希菌49例,肺炎克雷伯44例,对其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测定。其中大肠埃希菌产酶38例产酶率为77.6%,肺炎克雷伯菌产酶35例产酶率为79.5%。
3 主要革兰阳性球菌耐药性
革兰阳性菌中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多重耐药的肠球菌为主要耐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45例,MRSA为31例,肠球菌全为多重耐药菌。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未见耐药菌株。常见抗菌药物耐药率:(表3)
3 讨论
重症监护室是医院各种危重症病人抢救治疗的场所,病人病情急,免疫力低下,原发性继发性感染率高。临床上若等待微生物室的培养及药敏结果报出后再进行治疗,可能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使病情恶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掌握ICU内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可以合理用药,及早治愈病人,免除不必要的损失。
本次调查显示ICU内最常见的感染为呼吸道感染,与邱美娇报道相符[1]。本次调查分离致病菌333株,其中225株来自呼吸道,占67.6%。这可能与重症患者长期卧床、吸氧或原有的呼吸道疾病有关。其次常见感染为血液、引流液等。临床大夫可结合病人临床表现合理选择抗菌药。引起ICU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又以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常见,与宗媛等报道相符[2]。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感染非发酵菌超过肠杆菌科细菌与国内外报道相符[3、4]。从统计的细菌药敏结果看,革兰阴性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最敏感,敏感率为73.3%;其次为亚安培南,其敏感率为72.1%,对头孢噻肟和复方新诺明最不敏感,敏感率<2.1%。对此前公认的较有效抗革兰阴性菌药物亚安培南耐药率为11.6%,鲍曼不动杆菌现对少数头孢三代药物(头孢吡肟)敏感率超过50%外,对其他头孢三代药物敏感率低于20%。鲍曼不动杆菌对泰能类药物较为敏感,敏感率在75%以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天然耐亚胺培南,耐药率在94.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发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时可用。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外,对含有酶抑制剂的药物也比较敏感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在50%以上。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头孢西丁、阿米卡星敏感性较高(嗜麦芽除外,它天然耐亚胺培南),耐药率低于20%。各种添加酶抑制剂的药物的敏感率也比较高大于60%。
校附院ICU病房分离的产酶的革兰阴性菌为肺炎克雷伯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率35.6%,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率为77.6%。产kpc酶和ESBLs的原因可能为患者经验用药后效果不佳久治不愈才送检;第三代头孢菌素在临床上滥用,诱导细菌产生变异。
本文所分离的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MRSA检出率65.5%。MRSA检出率日益升高已成为难以控制的病原菌之一,这与临床大量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有关。MRSA具有多重耐药性,除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耐药率较低外对其他抗生素敏感率均不高。临床选用抗生素应注意: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1.2%,且MRSA、肠球菌多从血液中分离,提示ICU患者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越来越少。
总的来说ICU的患者病情危急,经验用药必不可少。校附院ICU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临床分离菌株多重耐药十分常见,因此临床医生应根据ICU病房近期细菌流行病学特征和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并加强ICU病房消毒管理。
参考文献
[1]邱美娇.综合重症监护室病房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4,3(1):22-33.
[2]宗媛,李博玲,张怡,等.综合性ICU院内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8,9.
[3]MAKEDOU K G,TSIAKIRI E P,BISIKLIS A G,et,al.changes in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the most common Gram-negative bacteria isolated inICU.
[4]杨道峰,桂清荣,等.ICU患者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2005,11,1:23-26.
重症细菌感染性腹泻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5月~2011年10月我院ICU收治的487例住院患者,男279例,女208例,年龄27~79岁,平均(47.18±17.63)岁;其中,发生院内感染113例,院内感染均符合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1]。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不同年龄、低蛋白血症、呼吸机的使用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病原菌进行药敏分析,判断菌群感染部位的分布及耐药情况。药敏实验按照美国临床试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纸片扩散法(K-B法)标准进行操作和判定[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院内感染发生情况
同期ICU共住院患者487例,其中,113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率为23.2%。感染组高龄患者、发生低蛋白血症的患者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采取中心静脉置管和呼吸机患者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4种情况可能是ICU患者院内感染的易感因素。见表1。
2.2 院内感染的主要部位及分类
从病例资料中发现,113例院内感染患者部位分布为:口腔黏膜42例(37.2%),呼吸道系统34例(30.1%),泌尿系统29例(25.7%),肛门6例(5.3%),其他2例(1.7%)。采集113例院内感染患者唾液、口腔黏膜、尿液和粪便样本进行培养,分离出病原菌22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50株,革兰阴性菌78株,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1例,铜绿假单胞菌42例,表皮葡萄球菌31例和肠球菌20例。
2.3 细菌耐药性试验
对分离细菌分别进行药敏实验,选用青霉素、诺氟沙星、头孢西丁、妥布霉素、林可霉素、罗红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孟多、万古霉素等常用抗生素,实验结果显示除万古霉素外,ICU病原菌对大多数抗生素已经产生耐药,有的甚至已经全完耐药。见表2、3。
3 讨论
ICU是院内感染的高发科室,该病区患者基础疾病严重,病情复杂,抵抗力低下,容易发生院内感染。导致患者感染的原因很多,包括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3]。ICU重症患者集中治疗,很多患者自身保护屏障功能下降,机体抵抗感染的能力降低[4],且常接受侵入性操作,增加了感染风险。有研究发现[5],ICU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病率为6‰,同时导管留置时间和抗生素使用也对感染有一定影响。本研究发现,我院同期ICU共住院患者487例,其中,113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率为23.2%。同时发现,感染组高龄患者、发生低蛋白血症的患者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组采取中心静脉置管和呼吸机治疗患者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为高龄患者与低蛋白血症患者的抵抗力下降,使体内正常菌群失调,大量病原菌容易入侵增殖;中心静脉置管和呼吸机均属于侵入性操作,容易破坏机体保护屏障,同时导管也为病原菌提供了感染路径[6]。因此,此类患者均属于ICU院内感染的重点防护对象。
对感染部位的分析发现,口腔黏膜感染42例(37.2%),呼吸道系统感染34例(30.1%),泌尿系统感染29例(25.7%),肛门感染6例(5.3%),其他感染2例(1.7%),提示在重症监护室口腔黏膜和呼吸道系统是感染的常见部位,推测可能是患者长期卧床,痰液排除困难,造成细菌滋生而发生感染[7]。应在临床上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帮助患者叩背和翻身,使痰液充分排出;呼吸机应该严格消毒并保持干燥;此外,还需要加强病房内管理,保持房间的清洁、经常通风换气,防止交叉感染[8]。对113例患者样本进行培养,分离病原菌228株,这与报道基本相符[9,10],其中,革兰阳性菌分离株(150株)多于革兰阴性菌(78株),说明院内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以上结果提示在临床治疗中要特别关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等病原菌的预防治疗。
为了深入研究抗生素的使用对ICU院内感染的影响,本研究对分离出的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别进行药敏实验,选用青霉素、诺氟沙星、头孢西丁、妥布霉素、林可霉素、罗红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孟多、万古霉素等院内常用抗生素。结果发现,除万古霉素外,病原菌对大多数抗生素已经产生耐药,有的甚至已经全完耐药,这使治疗变得更加困难。国内报道也证实了这点[11,12]。提示对ICU患者需要进行细菌耐药检测,倡导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一旦有感染的倾向,应该立即采集患者血、尿、痰液或引流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耐药试验,使用对病原菌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此外,在ICU院内感染预防治疗中,还要注意避免引发二重感染,减少耐药的发生[13,14,15]。
综上所述,ICU患者病情严重,各种侵入性操作多,尤其是导管使用频次高,ICU患者病情一般较为复杂,容易发生院内感染,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部门。为了降低ICU院内感染的风险,临床上应减少侵入性操作,加强患者的锻炼和营养,增强机体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同时,要完善消毒隔离措施,强化院内医护工作者对感染监控的认识,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此外,需要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避免耐药的发生,严格按照《抗生素用药指南》合理使用抗生素。
摘要: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室(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院内感染细菌耐药现状。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长兴县中医院ICU 487例患者资料,对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感染部位及种类进行分析;同时对病原菌进行药敏分析,判断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结果 ICU院内感染率为23.2%,感染组高龄患者、发生低蛋白血症的患者比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采取中心静脉置管和呼吸机患者的比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5),口腔黏膜和呼吸道系统是感染的常见部位。细菌耐药性检测发现,ICU细菌耐药情况十分严重,有的甚至已经完全耐药。结论 ICU应加强规范性操作,尤其是对老龄患者、发生低蛋白血症患者及采取中心静脉置管和呼吸机患者应给予高度重视,减少患者病原菌暴露机会。此外,需要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避免耐药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