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病患心理护理论文(精选10篇)
重症病患心理护理论文 篇1
蚕豆病是由于进食蚕豆或其制品之后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贫血, 又称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6-PD) 缺乏症, 一般在进食蚕豆或其制品后数小时至数天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男孩多见。轻者仅有轻度贫血, 去除诱因后自愈;重症者有急性溶血、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极重型者有意识不清、休克、急性肾衰竭。本院2012年4—2012年9月收治7例重症蚕豆病患儿, 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男5例, 女2例;年龄<1岁1例, 1岁~3岁4例, 4岁~5岁2例;血红蛋白 (Hb) 20g/L~70g/L;G-6-PD活性0.8U/gHb~3.6U/gHb。食用蚕豆后发病4例, 食蚕豆制品后发病3例。患儿入院后予去除诱因 (停食蚕豆及其制品) 、输血纠正贫血、碳酸氢钠碱化尿液, 吸氧、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 全部痊愈出院, 无死亡病例。
2 护理
2.1 吸氧和休息
本组患儿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面色苍白, 口唇发绀, 立即予卧床休息, 持续鼻导管吸氧, 流量0.5L/min~1.0L/min, 以增加血氧浓度, 减轻心肺负担, 避免心力衰竭、肺水肿的发生。吸氧时保持呼吸道通畅, 使血氧饱和度 (SpO2) 维持在90%以上。
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积极对症治疗
患儿入院后予持续心肺监护, 每小时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及SpO2变化。观察患儿有无面色苍白、气促、心动过速、心音低钝、全身黄染以及有无寒战、发热、腰背酸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急性溶血现象。立即建立静脉通路, 在溶血期积极纠正酸碱平衡失调与水电解质紊乱, 静脉输注4∶1液加5%碳酸氢钠, 以达到纠正酸中毒及碱化尿液的目的。注意控制补液速度, 以30gtt/min~40gtt/min为宜, 以防液体输入过快而加重心脏负担。准确记录24h尿量, 每次尿量用刻度精确到1mL的量杯测量, 严密观察尿的颜色变化, 观察尿色是否由酱油色、葡萄酒样尿逐渐变淡到黄色。尿色逐渐变浅提示病情好转, 反之提示溶血仍在继续或加重。本组蚕豆病患儿的尿色变黄时间为2d~7d。及时留取尿标本, 维持尿pH值7.0~8.0, 以防血红蛋白尿集结阻塞肾小管, 损害肾功能。患儿出现尿量<300mL/d、水肿、血尿素氮>20mg/dL, 需警惕急性肾衰竭的发生[2]。本组1例患儿出现尿量少于100mL/d, 予补足血容量,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应用利尿剂, 使尿量保持在>500mL/d。输血是处理溶血危象的主要手段, 患儿入院后即做好输血准备工作, 及时交叉配血、血型鉴定以及对血源进行G-6-PD筛查。观察患儿精神、面色及甲床颜色, 注意皮肤巩膜黄染情况, 定时监测血红蛋白, 及时纠正贫血。输血过程中, 遵循“贫血程度越重, 输血速度越慢, 输血量越少”的原则, 以避免加重心脏负担[3]。输血过程中严密监护, 本组患儿输血开始10min内速度10gtt/min左右, 观察15min后患儿无不适, 根据年龄与病情调快速度15gtt/min~20gtt/min。密切观察输血过程中有无输血反应。该组患儿输血过程顺利, 输血后黄疸逐渐减退, 贫血得到纠正。
2.3 饮食护理
严格禁止进食蚕豆及蚕豆制品饮食, 同时鼓励患儿多饮水。多食与溶血无关的含抗氧化剂丰富的食物, 如西红柿、橘子、胡萝卜以及猪肝、红枣、绿色蔬菜、水果等含铁、维生素丰富的饮食, 为骨髓重新造血提供充足原料。
2.4 一般护理
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 其分解代谢产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可致体温升高。本组2例患儿体温波动在37.5℃~38.8℃, 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和伴随症状, 给予温水擦浴、头枕冰袋等物理降温措施, 嘱患儿多饮水, 并定时更换内衣。每2h~4h监测体温, 2例患儿在2d后体温恢复正常。对蚕豆病患儿采取保护性隔离, 不与感染患儿同住一室, 预防交叉感染。本组患儿无院内感染病例。
2.5 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起病突然, 在无任何前驱症状下大量溶血、贫血, 年长儿及其家长易恐慌。家长入院之初即接到病重通知单, 心理充满了恐惧和焦虑, 将本病的原因、症状、治疗方法详细地告知家长, 让患儿及其家长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 消除家长的紧张情绪, 使家长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3 出院指导
向患儿及其家长说明避免进食蚕豆及所有的蚕豆制品是预防该病发生的关键;提醒家长监督患儿不要服用蚕豆或接触其花粉;忌服有氧化作用的药物, 也要避免接触苯、砷、萘等易引起溶血的化学物品;恢复期多食用花生衣、红枣等;不要在存放的衣物中放置樟脑丸;平时注意个人卫生, 积极预防感染。
参考文献
[1]朱宗涵, 申昆玲.小儿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18-322.
[2]顾军养.重症蚕豆病患儿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11, 10 (1) :46-47.
[3]王凤英.两例不同时间输血的蚕豆病患儿的治疗及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7) :179-180.
重症病患心理护理论文 篇2
1.2缺乏信任容易猜疑在ICU住院的患者除了有限的探视时间与家人交流外,没有与家人更多的交流,ICU病房内的各种声音和视觉刺激更多的是诱发了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使患者的认知、判断力下降,出现对时间场所的认知障碍,对医护人员有关治疗、护理方面的解释产生误解,不信任医护人员,隐瞒自己的病情,有不适也不说,对医护人员甚至抗拒。
1.3睡眠的影响大部分患者在ICU治疗的早期就会影响到睡眠,长明灯、各种监护仪、输氧管的报警声,夜间的护理活动及病人的基础治疗、接受新入院的患者以及气管吸痰声等会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异常刺激,对患者的睡眠产生不良的影响。
1.4经济方面的担忧ICU病房住院费用高,给病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思想包袱,使其不能安心配合治疗。
1.5患者自觉人格的丧失和护理人员的素质ICU患者绝大多数全身裸露,而护士较多的注意监护和治疗,从而忽视了患者本身的存在,损伤了患者的自尊,ICU的护士因为工作的繁忙,人员配备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没有过多的时间与患者交流,有时对自己的情绪制约不好,从而使患者产生对立情绪。
2心理护理措施
2.1减轻患者的感觉负荷,解释影响患者的环境刺激,减少他们的恐惧和焦虑。护士主动向患者介绍ICU的情况,重视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让患者的合理要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2.2ICU环境设置尽量家庭化,增加生活的气息,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尽量调节病房内的温湿度甚至光线,以更好的适应患者,尽量保持安静,避开使患者看到同病室患者抢救的场面,以及其他危重患者的`恶液质状态,可以提供报纸、使用耳机的收音机等最大限度的给与患者心理安慰和鼓励。
2.3做好心理疏导,通过护士细心和周到的工作,逐步缓解或减轻患者的心理理由和压力,要做到向患者所想,真正的换位深思,如:操作时动作轻柔、操作前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减小各种报警的音量,放置设备时尽量避开患者的头部,尽我们所能做到最好,如:根据病情调整最佳舒适卧位和局部按摩的次数,睡眠不仅可以保证病人体力的恢复,还可以使病人放松,对病人尤为重要,应该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患者睡眠的干扰,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必要时可以使用镇静剂,保证患者的睡眠。
2.4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准确判断患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及时给予解答,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和疾病的痛苦,可以指导家属给与患者最大的精神支持和鼓励。使患者消除疾病以外的思想负担。
2.5做任何操作时尽量减少暴露部位,尊重患者自尊,必要时应用屏风,认真做好基础护理,给予患者家人般的关怀,以增进护患感情。对ICU的护士的要求更高,ICU的护士应以广博的知识武装自己,以镇静的神态、亲切的语调、熟练地操作护理患者,使患者从心理上认同自己,充分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使患者处于最佳的生理、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3讨论
危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主要是指处于清醒状态的患者的护理,由于病情危重,神志清醒多数病人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我们针对病人的不良情绪,及时疏导、耐心解释,以增加病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ICU患者比一般患者更多地面对不良疾病预后,甚至受到死亡的威胁,因而容易心浮气躁、情绪变化不定。护士应尽可能保持患者心平气和,稳定患者的情绪。ICU要保持室内安静,创造一个安全可靠和谐的气氛。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减少和预防ICU综合症的出现,在护士积极施救的同时认真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要富于同情心,耐心进行劝导,要讲究语言的艺术,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因素,这一切对疾病的康复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敏.ICU环境对患者身心影响的研究及深思[J].中华护理杂志,,39(4):306.
急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3
急性患者的心理护理
急性患者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需要抢救的患者。过去总认为急性患者病情危重,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患者,无需心理护理,近年来,随着急救护理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觉得,只要患者是清醒的,同样需要心理护理。因为急性患者不是遭到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及时的进行心理护理,可以缓解患者的心理紧张,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不良情绪很可能导致病情恶化,造成严重后果。
急性患者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及时的抢救,但急性患者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等超常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心理防线,出现心理异常,一向认为健康的人突患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也会因为过度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这些患者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惧、悲哀、无助、绝望、易怒等情绪,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分析每个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①安全感:急性患者突出的问题是恐惧,所以,对急性患者的心理护理主要是集中在安全感上,医务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获得安全感的基础。②尊重和重视:接待急性患者时,态度要热情,耐心,专注而严谨,用同情心倾听患者的内心活动,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③建立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相互信赖关系: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患者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患者来说是鼓舞和依赖的力量,使患者感到可信可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获得安全感。
为了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应改善患者的舒适环境及其周围亲友带来的不良情绪,增强患者的信心,有助于病情的好转及康复。
慢性患者的心理护理
慢性患者因為要承受长期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慢性患者随着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经常反复出现,由于长期受疾病的折磨,患者经常处于低沉的心境中,对外界的兴趣下降,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对身体的感觉过分敏感,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会出现抑郁心境,产生悲观厌世感。
重症病患心理护理论文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研究纳入对象为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确诊并收治的124名重症肝炎患者。其中男74人、女50人, 年龄29~71岁、平均年龄47.7岁, 病程2~39年、平均病程10.6年。按照重症肝炎亚型划分, 38人系急性重型肝炎、25人系亚急性重型肝炎、31人系慢加急性重型肝炎、30人系慢性重型肝炎。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2人。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肝炎亚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仅实施重型肝炎临床常规诊疗方案, 即保肝、退黄、抗病毒、抗感染、促进肝细胞再生、纠正血液内环境异常、并发症防控等常规内科处置疗法, 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进行相应的给药。
1.2.2 观察组
本组应用对照组的临床常规诊疗方案, 同时实施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将患者输送至恒温治疗室, 常规建立静脉通道, 并建立静脉体外循环通路。而后应用应的血液净化装置和与之匹配的血浆分离器及综合管路实施血浆置换治疗。每次进行血浆置换的总量为2 000 m L, 单次置换时间控制在2~3 h。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 日后可每3~5 d再次实施血浆置换术。合计治疗3次为1个疗程。
1.3 临床护理
1.3.1 术前护理
(1) 护理人员应完善落实患者入院后的护患沟通。患者及家属文化层次及个人素质各不相同。护理人员应通过交流细节对其性格、道德、综合涵养等作准确的评估。而后在护患沟通时因地制宜, 运用合适的态度、更能吻合对方知识水平的语言来进行病情交代及入院宣教。同时, 对患者的疾病基本知识及该患者所要实施的相应治疗的临床原理实施深入浅出的科普讲解。每当患者或家属提出疑问时, 应为其耐心解答, 绝对禁止搪塞或遮掩。若患者及家属提出质疑, 则需谨慎思考后再作答复, 必要时请示上级护师或医师进行处理。总之, 务必要在最开始就给患者留下良好的个人印象, 以便获得患者及家属后续的治疗配合。 (2) 护理人员充分做好治疗前准备, 首先为观察组患者建立股静脉给药通道, 同时实施治疗区备皮, 操作时应干净利落, 尽量减少患者的穿刺痛苦, 绝对避免备皮时损伤患者皮肤。 (3) 护理人员应监督患者进行病床上排便训练, 以备不时之需。 (4) 遵医嘱为患者采集血、尿、便样本, 送交实验室进行生化检查。 (5) 保障病房内安静、整洁、通风良好、温度及湿度适宜, 定时清理及消毒病房, 并为患者更换床单被褥。
1.3.2 术中护理
术中护理仅观察组实施。 (1) 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并向医师实时汇报, 以便医师做出反应进行相应的干预。 (2) 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实施临床执行过程中必须严格履行无菌操作, 避免免疫力低下的重型肝炎患者诱发感染。 (3) 患者实施血浆置换时应密切观察与之相关的不良反应, 如发热、腹痛、喉头水肿、皮肤瘙痒等。治疗前可先遵医嘱为其肌肉注射25 mg异丙嗪、静脉推注5 mg地塞米松以预先防控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而由于术中应用枸橼酸钠抗凝剂持续滴注, 该药若迅速注射可诱发低血钙, 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肢体抽搐、甚至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此时应遵医嘱调整抗凝剂给药速度, 同时遵医嘱为其静脉补钙, 同时为其热敷及按摩缓解症状。此外, 由于血浆置换量大且迅速, 若患者机体虚弱可诱发暂时性低血压, 导致头晕、面色苍白、心悸、血压下降, 此时应报告医师进行合理干预, 必要时开放新的静脉通道进行补液以维持血容量稳定。 (4) 治疗结束前, 应保留治疗后的血液标本送交血生化实验室进行检查, 以期为医师开展后续治疗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1.3.3 术后护理
(1) 观察组护理人员应每日对血浆置换术使用的股静脉通道实施护理, 密切检查术后肝素封管情况, 若穿刺留置套管发生出血, 可先实施冷敷、加压包扎、盐袋敷贴, 并嘱其将患肢抬高。 (2) 观察组护理人员密切检查留置针固定情况, 及时更换松动或干涸的胶布或无菌敷贴, 绝对避免导管脱落。同时, 叮嘱患者留置穿刺套管的肢体绝对不能用力。一旦穿刺点发生红肿、疼痛等则提示发生感染, 则必须将留置针及导管拔除, 遵医嘱给予其抗生素, 而后另行建立静脉通道。 (3) 为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 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制定营养饮食计划, 以半流食或流食为主, 奉行高热量、低蛋白、低脂肪、低盐、清淡、易消化为原则, 且少食多餐。
1.4 研究指标
两组常规治疗方案同步进行, 待观察组血浆置换疗程完成后,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血清总胆红素 (total bilirubin, TBIL) 、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time, PT)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 引入生活质量量表 (quality of life, QOL) 进行评估, 满分60分, QOL分数越高, 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据均以SPSS 18.0统计学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实行t检验, 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研究指标变化情况
两组治疗前血清ALT、AST、TBIL、PT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改善 (P<0.05) , 观察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治疗前QOL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治疗后均有所改善 (P<0.05) , 而观察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上, 重症肝炎患者其肝功能多可暂时性地发生失代偿衰竭, 而在这一肝功能可逆的病变阶段, 为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临床干预, 减轻肝脏负担, 并且用外力干预行使肝脏的代谢功能, 是治疗此类患者的最重要手段。临床学者受到肾脏替代疗法的启迪, 开始实施肝衰竭血浆置换疗法, 并且收到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
肝功能衰竭患者, 其血浆内蓄积大量代谢废物、毒素、病原体等[3], 而通过人工血浆置换, 能够迅速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有害抗体、病理性免疫复合物、重金属、代谢废物等有害物质, 使肝脏的代谢及解毒功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代偿, 这样可优化人体内环境, 保障人体各组织脏器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4]。改善患者的肝炎症状及体征, 同时使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5]。
本次研究中, 通过完善术前护理, 能够让患者及家属调整心态配合治疗, 然后为患者做好相应的术前准备, 为患者采集相关的生化检查样本, 以便医师对其实施后续治疗、以及为评估其病情、日后评估疗效奠定重要的基础。通过完善执行术中护理, 能够让患者在接受血浆置换术过程中安全稳妥, 极大地降低不良反应等意外发生的几率, 即使出现不良事件也可以由医师第一时间进行对症处理。通过履行术后护理, 使患者血浆置换所依赖的静脉通道保养得当、最大程度上避免套管滑脱、漏液、阻塞等意外发生, 最终避免患者被迫拔管并再次穿刺带来身心痛苦, 并给予其细致的营养护理, 以期为患者提供丰富的营养, 促进其自身组织的修复。
综上所述,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术后各项观察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其改善程度更好, 而由于患者其治疗后的内环境更好, 新陈代谢秩序更好, 因此, 患者一般状态更好, 故其生活质量也优于对照组。由此得出结论重症肝炎病患实施血浆置换术可清除患者体内毒素, 促进患者肝功能恢复, 而辅以科学有效的全程护理有助于提升疗效,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研究重症肝炎病患实施血浆置换术的治疗全程护理经验。方法:将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确诊并收治的124名重症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2人。对照组应用重型肝炎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实施匹配常规治疗的护理方案, 观察组患者实施血浆置换术的术前、术中及术后全程护理。待观察组血浆置换疗程完成后,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血清总胆红素 (total bilirubin, TBIL) 、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time, PT)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清ALT、AST、TBIL、PT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均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观察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重症肝炎病患实施血浆置换术可显著清除患者体内毒素, 促进患者肝功能恢复, 而同时辅以科学有效的全程护理有助于提升疗效,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重型肝炎,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全程护理
参考文献
[1]狄庆芬.29例重型肝炎病人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16) :1431-1432.
[2]葛爱学, 种红侠.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监护及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0 (7) :712-713.
[3]朱桂琴, 郭索萍, 冯国琴, 等.重症肝炎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150例围术期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 (18) :16-17.
[4]李桂香.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及并发症预防的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9, 12 (1) :144.
老年肺结核病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 篇5
关键词:老年人;肺结核;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471-02
老年肺结核病是指年龄60岁以上的肺结核病人。2000年全国第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结核病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峰值每l0年向后推移5岁,2000年峰值已达到75岁[1]。肺结核病因要长时间接受治疗,病人的心理状态也各有不同。根据老年患者的心理活动的特点,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态。通过对79例老年肺结核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总结如下几点心理护理方式。
1 临床资料
79例老年肺结核患者中,男性62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者52岁,最大者83岁。其中78例经治疗护理病情好转,1例由于病情恶化死亡。
2 心理特点
2.1焦虑型 此类心理特征病人情绪极不稳定,有经常被“死亡阴影”笼罩感,食不甘寝不安,常常不配合治疗和护理[2],往往对预后不甚乐观。
2.2悲观型 此类心理特征的病人多是病程长,病情多次反复变化,住院次数多的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或合并肺癌者,其中有的曾有大咯血,他们多是病情危重者,而他们的子女、亲属或单位的同事有的对他们感情冷淡,缺乏同情或体贴。多种因素使这类病人悲观失望,对疾病的转归缺少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想法。
2.3忧郁型 此类心理特征病人得病后认为自己老了,对治疗缺乏信心。
2.4过分执拗和过分依赖型 此类心理特征病人往往是长期患病或病情较重者,患病前曾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较好的家庭条件,在单位和家庭长期有人伺候,患病后过分依赖医护人员、配偶、子女和同事。
2.5 怀疑心理分析及护理 这类心理状态的患者有20例,占本组病例20%。这类患者因肺结核病反复复发,所以对疾病持怀疑态度,服药时怀疑药无效,怀疑自己的病无法治疗。
3 针对病人心理特征实施心理护理
3.1护理焦虑型病人时,主要采取疏导的措施,协助做思想工作,对大咯血病人要及时教给他们正确的引流体位,避免发生窒息,同时给予格外的关怀,必要时派专人守护[2]。通过这些措施以减少或消除焦虑,使其情绪安定。对于情绪高度紧张者,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小剂量VB1与牛奶联合睡前口服,具有抗焦虑作用,使之配合治疗。
3.2护理悲观型病人时,要激发病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给病人讲述结核病及有合并症治疗的新进展,将病人病情的每一个点滴好转都及时告诉病人[2]。对某些重要病情及不良的预后必须做到向病人保密,以减少心理负担。并且告之要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3.3护理忧郁型病人时,主要是采取开导和疏通的办法[2]。引导他们与病友广泛交往,结交朋友和知心者,消除其孤独和对疾病的忧郁,使其情绪乐观,配合治疗。
3.4护理过分执拗和过分依赖型病人,要尊敬病人的意见和要求,哪怕是不完全合理的要求也尽可能讲清道理,进行规劝和解释,切不可批评和训斥。要真正做到微笑服务,使护理人员在他们心目中树立起可亲可敬的形象。要经常表扬他们在配合医疗和护理的每一点进步,以增进他们的自强意识。
2.5怀疑心理护理 护理上以关心、鼓励、宣泄、疏导为主。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患者,多向患者分析病情转归及检查目的,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自我調节能力,变怀疑、消极为积极情绪,通过我们细致周到的服务,使这类患者达到疾病恢复好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戈启萍,孔忠顺,卜建玲,等.95例住院高龄肺结核临床分析.中国防痨杂志,2000,22(4):188—191.
风湿病患者心理护理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7月~2015年7月本院接收的87例风湿病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43例)与实验组(44例)。全部患者均由不同程度的关节疼痛、红肿、发热。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1.13±7.96)岁。实验组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32~73岁,平均年龄(53.32±6.5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心理护理;给予实验组优质心理护理,具体如下。
1.2.1 治疗前
(1)健康知识普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使其对风湿病得到充分理性地认识,消除过于片面偏激的看法[2],缓解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为患者发放风湿病相关知识的手册,对患者说明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和稳定性,也可以请以往采用同种方式治愈风湿病的患者向其传达经验,以提升患者对治愈的自信心[3]。(2)心理辅导。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疑问解析,避免其有过重的心理压力。(3)治疗前准备。应对患者在药物服用期间的饮食情况、作息情况等作详细说明,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延长治疗期限。
1.2.2 治疗中
根据患者风湿病的不同类型,可分别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慢作用抗风湿药物以及其他药物等。
1.2.3 心理护理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有疑问时对患者进行耐心地心理辅导,消除其紧张、恐惧的情绪,使其在治疗过程中保持心态上的平稳,增强治愈的自信心。
1.3 观察指标[4]
准确记录两组患者的恢复状况,并进行比较。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心理及情绪变化情况。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测定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分为基本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基本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理状况比较
对照组中患者不稳定情绪的发生率为16.28%(7/43),其中4例情绪非常不稳定,拒绝配合治疗,3例比较不稳定;实验组不稳定情绪的发生率为4.55%(2/44),其中1例情绪非常不稳定,1例比较不稳定。实验组患者不稳定情绪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3.72%(36/43),7例不满意,占16.28%;20例基本满意,占46.51%;16例比较满意,占37.21%。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5.45%(42/44),2例不满意,占4.55%;10例基本满意,占22.73%;32例比较满意,占72.73%。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小结
风湿病作为一种治疗过程反复缓慢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极易使患者产生低落、治愈无望的情绪,严重者可能做出过激的行为,如轻生等。所以,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应注重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使其消除紧张、无望的情绪[5,6]。在本文的研究中,实验组不稳定情绪的发生率为4.55%(2/44),高于对照组的16.28%(7/43)(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5.45%(42/44),高于对照组的83.72%(36/43)(P<0.05)。
综上所述,优质的心理护理在风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作用显著,值得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米立新,王彦香,杨清云,等.风湿病患者心理分析与康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13(12):53-54.
[2]郭蔚玲.风湿病患者的临床心理护理.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0(12):47-48.
[3]寇菊花.对风湿病患者心理护理的体会.中国民康医学,2014,16(14):87-88.
[4]Gabriel SE.The epidemiology of rheumatoid arthritis.Rheum Dis Clin North Am,2001(27):269,281.
[5]Brown SC,Glass JM,Park DC.The relationship of pain and depression to cognitive funct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Pain,2002,96(3):279-284.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7
1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1.1 忧虑
当患者知道疾病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恢复健康时,就会产生忧虑。如有的患者长期病假后,经济收入减少,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不知如何安排,烦躁焦虑,造成其不能安心治病。如一位胃溃疡患者,因患病时间较长,治疗效果不明显,医疗费用的支出,加上工资收入的减少,又担心会癌变,整日忧心忡忡。
1.2 丧失信心
慢性病患者因长期患病,对各种化验结果、药物的疗效都比较熟悉,疾病反复发作时,就丧失了信心,往往比较消极,甚至放弃治疗。
2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2.1 关心和体贴患者
经常和患者谈心,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使患者认识到慢性病虽然没有特殊的治疗,但只要掌握疾病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注意,配合治疗,控制并发症,仍然可以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和正常生活。如一位糖尿病患者,因长期反复用药,血糖仍控制不好,总是忽高忽低,家属劝其住院治疗,住院后总是闷闷不乐,不配合治疗,护士每天对他进行心理疏导,给他列举很多类似的病人通过药物调整治疗以及护士的饮食指导都得到了满意的效果,只要有信心就能恢复正常生活,患者逐渐接受了治疗,最后血糖控制得非常好,而且对自己非常有信心,还给其他的病友做起了心理护理。
2.2 帮助患者遵守医嘱,坚持治疗
慢性病患者由于病程比较长,短时间治疗没有明显效果,因而往往中途放弃治疗,产生消极悲观情绪。如一位脑血栓病人患病后,出现了右侧肢体偏瘫,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后,仍然不能活动,便出现脾气暴躁,整天躺在床上,刁难医护人员,这时护理人员态度要和蔼,待病人情绪稳定后,再慢慢进行说理、开导和劝慰,向他介绍其他脑血栓患者的治疗经验,鼓励他进行功能锻炼,并对他的患肢实行针灸、按摩治疗。
2.3 重视语言修养
心理护理主要是通过护士的语言来实现的,而语言对于人的健康、心理以及整个机体都起作用。词语的份量与所说的话语、对患者切身关系的大小、对所听话语的精神准备程度、机体的应急状态等,均对患者的治疗和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硬不当的言语可减轻病情。慢性病患者住院时间长,对护士的言语十分敏感,所以,护士说话要热情、和气,有问必答,体谅患者的心情,就易于解除患者的顾虑和消极情绪,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鼓励和安慰患者,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绝对避免强词夺理或恶意伤人,以诚恳的语言唤起患者的乐观情绪,使其增强信心,与医务人员密切配合,主动接受治疗和护理。
风湿病患者的临床心理护理 篇8
1 风湿病患者心理分析
1.1 产生消极失望心理
患者在长时间反复的治疗过程中, 其病情无减轻, 反而致使患者残疾, 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会导致患者产生难以承受的压力, 失去治疗疾病的信心, 从而对康复治疗产生抵触, 患者家属也会产生消极的心理。另外, 昂贵的费用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严重经济负担, 使患者及其家属失去治疗信心, 从心理和精神上忽略对患者的鼓励、劝导, 导致部分患者无法面对现实生活, 产生消极心理, 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1.2 焦虑情绪
多数患者及家属对风湿病的概念理解不清, 在短期的治疗中效果不明显, 使患者极易产生焦虑的情绪, 表现为易怒、烦躁不安等。部分患者在病情反复发作时对疾病的发展无法预知, 常出现焦虑不安、紧张、失眠或情绪不稳定等复杂的心理变化。
1.3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是风湿病患者中常见的心理反应。在治疗的过程中, 若出现效果不明显、周围环境因素影响和社会对患者的关心不足的情况, 患者就会产生抑郁的心理。患者会时常表现出对任何事物都缺乏兴趣, 对治疗失去信心, 流露出绝望心理, 喜欢独处、暗自流泪。
1.4 愤怒情绪
患者经过一段时期的治疗后, 出现效果不太明显的问题, 会导致其对之前的治疗和健康教育产生不满和怀疑心理, 无法理解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基础下还会引起病情恶化, 此时患者就会产生愤怒情绪, 对身边的人、事、物出现厌恶情绪, 拒绝继续用药, 对于医护人员的疏导置之不理, 极易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
1.5 心理意识差
病发初期, 患者不能意识到风湿病病发的危害, 从而忽视医护人员嘱咐的事项。不按照相关注意事项改变生活及饮食习惯, 使患者的病情更加严重, 不利于疾病的护理和恢复, 给治疗带来不便。由于病发初期, 患者只感到关节肿痛, 经过治疗关节的疼痛感减轻, 部分以为病情得到控制和好转, 从而忽略后期的巩固治疗。
2 对风湿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2.1 观察患者给予心理疏导
在护理过程中, 应给予患者热情和积极的帮助, 从心理上及生活上给予患者最大的满足。同时还应时刻注意患者的言语及行为, 时刻有家属陪同, 避免患者产生被忽视的心理。必要时应咨询心理医生, 给予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以防患者产生轻生念头。
2.2 消除焦虑情绪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情况及护理的相关内容, 来制订护理计划。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 鼓励患者配合治疗, 以便提升对风湿病患者的护理效果。通过对患者的沟通, 告知患者应放松情绪, 鼓励患者主动说出内心感受, 护理人员应耐心听取, 并耐心解答疑问, 了解患者的心态和需求, 让患者消除内心的焦虑情绪。
2.3 消除抑郁心理
对于抑郁心理的患者, 应掌握其心理变化, 及时建立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 听取患者的心理感受, 并对风湿病患者进行耐心的疏导, 鼓励及支持患者。同时还应告知患者要意识到风湿病具有反复性, 并让患者了解治愈风湿病效果较好的病例, 让患者重拾治疗的信心。
2.4 调整患者心态
包容和理解患者, 耐心听取患者的心声, 稳定患者情绪, 告知患者应正确面对自我, 调整患者心态, 排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减轻患者的心里负担, 以获得患者的配合。
2.5 劝导患者及时就诊
医护人员在对风湿病患者进行观察的同时, 还要讲解风湿病的有关知识, 使患者了解病情, 并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疾病, 及时就诊。护理人员还可以对患者进行健康宣传教育, 让患者认识到风湿病的危害, 并重视对风湿病的治疗, 防止病情的恶化。
3 结语
医护人员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因素, 并结合患者自身制订有针对性的康复计划, 可以更好地估计风湿病患者的预后;恰当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使医护人员能够发挥其主动性, 或建立沟通平台, 通过沟通治疗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同时呼吁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 减轻焦虑、紧张不安等不良因素对自身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摘要:风湿病属于一种复杂、慢性、易复发的疾病,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体折磨和精神痛苦。该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情绪、抑郁心理、愤怒情绪等复杂的心理变化。本文针对风湿病患者精神情绪问题, 从本岗位实际临床经验和心理疗法的理论方面对风湿病患者心理护理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风湿病,心理疗法,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顾燕玲.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J].常州实用医学, 2011, 2 (27) :132-133.
[2]李青云, 周卫东.丹荣华心理护理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18 (13) :67-68.
浅谈风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9
1 心理特点
1.1 焦虑、恐惧
患者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 由于缺少对本身疾病的认识, 或由于治疗效果不明显, 极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1.2 情绪低落、失望
由于担心经济问题, 或家属和亲友对其关心不够从而产生失望、悲观情绪。
1.3 敏感、多疑、易激动
当面临“关节畸形”活动障碍时, 自尊心受到打击, 患者心情极易烦躁, 认为自己给家人带来负担;家人朋友稍有照顾不周, 常出现多疑、敏感状态, 易出现愤怒情绪。
1.4 绝望、轻生
这种情况很少见, 但却是最严重的心理反应, 常因致残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社交活动减少, 加上担心长期服药的不良反应, 而不能接受事实。特别是性格要强的患者, 很容易因现实生活中出现新的困难而诱发[1]。
2 心理护理措施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 护理人员要以诚恳、热情的态度, 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 主动询问患者的需求, 并尽量满足。各项操作要动作熟练, 有条不紊, 给患者以安全感, 真正待患者如亲人, 给予同情、体贴、无微不至的护理, 取得患者的信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2 因人而异给予针对性护理
患者因性格、年龄、家庭经济条件和病情等不同, 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 因此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收集资料, 针对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
2.2.1
对于焦虑、恐惧的患者, 态度要诚恳, 护理要热情、周到, 同时加强宣教工作, 介绍科室情况、主管医生、责任护士, 疾病的相关知识如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和治疗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耐心向其讲解治疗效果明显的病例, 告知情绪与疾病的关系, 消除其焦虑、恐惧心理。
2.2.2
对于经济条件差的, 担心给家庭带来负担, 以及敏感、多疑、易怒的患者, 给予协助办理相关医疗报销的同时, 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与家属耐心沟通, 让家属多关心患者, 注意态度、语气要适度, 给予生活上照顾的同时给予经济支持, 减轻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2.2.3
对于肢体活动障碍, 或病情较重、情绪极度低落并有轻生念头的患者, 要高度警惕。给予耐心的心理安慰和心理疏导, 向其讲解生命的价值, 不要认为是家庭的负担, 只要好好活着, 积极配合治疗, 就是对家人最好的回报。同时指导患者家属与其适当交流, 尽量避免不良刺激。使患者能够面对现实, 端正对疾病的认识, 明白积极乐观的心态会增强机体免疫力, 从而使治疗效果大大增强。
2.3 出院心理指导
患者出院时, 耐心向其讲解出院后注意事项, 嘱其家属生活中要给予多关心、照顾和安慰, 告知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或科室的联系方式, 嘱其有问题时可以随时联系咨询。同时做好出院后电话随访工作, 询问病情的同时, 给予心理指导, 使患者充分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照顾, 对治疗充满信心。
当患病后, 不论急性病还是慢性病, 都可导致精神情志的变化, 而情志变化反过来又可导致脏腑功能进一步紊乱[2], 因此做好风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至关重要。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疗服务必须注意患者的心理损伤和反应[3], 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治疗和护理的全过程, 使患者消除各种顾虑,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最佳的心态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从而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寇菊花.对风湿病患者心理护理的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 2007, 19 (24) :1094.
[2]包军艳.运用情志理论对风湿病人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22) :300.
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篇10
1心理护理的目的
①解除患者的紧张、恐惧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 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帮助患者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③通过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尽可能为患者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身心状态。④帮助患者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特别是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患者与患者之间关系, 使患者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正确面对疾病。⑤尽量满足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的需要, 饮食与水、休息与睡眠、排泻、活动的需求。
2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状态
将笔者在神经科工作期间通过对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观察及了解, 现将脑血管病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总结如下:
2.1 大多数的患者在新入院时对医院的环境感到陌生, 处处谨小慎微, 猜测自己的病情及病情的发展, 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的尊重和关心, 盼望早日出院。
2.2 患者的心理反应中最突出的是情绪问题, 常见的情绪有;焦虑、烦躁、恐惧、孤独感、抑郁、对疾病康复失去信心。
2.3 少数患者担心病后会给家庭带来累赘和经济负担, 对生活失去热情, 担心出院后留有后遗症, 生活不能自理, 产生悲观厌世的念头。
2.4 反复发作人院的患者, 有的长期卧床, 甚至有的合并脑萎缩, 出现老年性痴呆等在心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患者表现为心烦意乱、谩骂、甚至拒绝治疗, 这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痊愈很不利, 特别是情绪方面, 如情绪激动时可使血压升高, 可使脑出血的患者再次复发。
3脑血管病的心理护理
现在提倡人性化服务, 作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 除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优秀的心理品质和精悍的业务技术能力外, 认真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理反应及需要, 并予以及时实施指导, 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如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职业、病情轻重等特点有针对性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一个微笑、一句问候、细心倾听患者倾述使患者感到医务人员的温暖, 能充分信赖医务人员, 并以正确的态度、平常的心态对待疾病。现将脑血管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3.1 入院初期的宣教
①对新入院的患者, 护理人员态度是否和蔼, 可直接影响患者住院期间的情绪, 因为生病时, 人性脆弱的一面充分表现出来。稍有不顺对患者及其家属在心理上都有很大的影响。我们要用礼貌文明的言语, 和善娴熟的举止, 在温馨的气氛中工作。我们要告诉患者脑血管病属于慢性病, 再用药期间不要着急坚持治疗, 提高治病的信心, 并耐心讲解有关疾病知识, 使患者在治疗全过程中心中有数, 情绪稳定。②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并不是所有的脑血管病患者都会留下后遗症和造成偏瘫的错误思想。③责任护士深入病房与患者谈心, 详细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 对患者提出的护理问题, 耐心解答及安慰。这不仅能加深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感情, 还能消除患者在治疗中的不良心理反应, 使医护人员与患之间关系融洽。
3.2 住院期间的宣教
①针对每个患者对不同的疾病, 有的放矢地给予宣教, 讲解病因, 患病后的注意事项, 制定护理计划及护理措施, 讲解化验目的及正常值, 从而使患者配合我们的治疗和护理。②脑出血的患者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大的搬动一切生理活动均在床上。肢体保持功能位, 避免噪音, 急性期患者进食营养丰富, 易消化的流质饮食。恢复期应使患者多食含纤维多蔬菜及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用力排便, 使血压增高, 再次复发。③认真观察患者的病情和心理变化, 脑血管病急性期病情十分不稳定, 如脑梗死在发病后3 d左右脑水肿高发期致使病情加重。所以, 要向患者及家属讲明, 这并不是疾病越治越重, 要等到病情稳定后, 方可恢复。在整个治疗期间, 要帮助患者消除各种不良心理反应。还需要医护人员耐心向患者讲明贸然出院的危险性。同时也使患者相信疾病的可治性。⑤改善环境, 分散注意力, 让病房整洁、明亮, 使患者心情舒畅, 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例如:患者男, 55岁, 工人, 于20012年3月16日入院。门诊诊断脑出血。入院时, 神志清晰, 语言笨拙, 恶心呕吐, 伴右侧肢体活动不灵, 既往有吸烟、饮酒史各15年, 高血压病史10年未系统治疗, 饮食差, 二便正常。经头CT检查为左侧脑出血。因患者正处于脑出血的急性期, 同时伴有右侧肢体活动不灵, 因此对自己的病情提出了疑问, 担心预后问题和病程的长短。我们针对患者的犹郁、多疑、恐惧的心理, 对他进行了心理护理, 使他对疾病知识有了全面认识, 帮助患者适应医院的生活方式, 增强了患者治病信心。经25 d的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 已经能下床活动。出院时, 患者说:入院后通过护士为我讲解疾病的知识病情发展和注意事项, 使我消除了心理负担, 只有积极配合治疗才能治好疾病, 另外医护人员耐心指导我的饮食, 劝其戒烟、戒酒、按时口服降压药, 使我深受感动。
4出院前的宣教
对于痊愈的患者, 我们应教育回家后的注意休息, 避开诱发本次住院所患疾病的因素。而对那些患慢性病的患者短时间内不能完全康复, 我们应告诉本次住院还存在那些护理问题, 出院期间应继续采取何种护理措施, 有利于康复。如脑梗死的患者, 出院时遗留左侧肢体活动不灵, 我们应教育患者出院后如何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握球运动每天20~30次, 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增加, 按摩患侧肢体等等) 。从而使患者带着希望入院, 带着满意出院。同时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 教育患者出院后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多食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畅。监测血压, 病情如有变化及时就诊。
5小结
以上是笔者在神经科多年来积累的一点经验, 认为心理护理目前已成为护理学的一门重要课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的发展, 对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举止行为、服务质量的要求已上升到一定高度。所以我们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 加强自身学习, 提高业务能力, 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实践证明, 通过对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使患者的疗程明显缩短, 产生各种并发症的情况明显减轻, 多数患者能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能充分的了解自己, 不脱离周围环境, 面对现实, 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 在治疗中与医务人员积极配合, 从而使疗程缩短, 达到疗程短, 见效快的目的。
综上所述, 只有对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全面、周到的护理, 才是系统化整体护理和现代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护理。
【重症病患心理护理论文】推荐阅读:
骨折病患舒适护理研究07-21
妇科腹部手术病患护理10-17
心脏病病患论文07-23
职业病患者的舒适护理09-09
帕金森病患者的护理09-30
社区管理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分析论文06-04
风湿病患者10-28
病患感谢信07-05
病患消费习惯分析11-02
农村慢性病患者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