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病患论文

2024-07-23

心脏病病患论文(精选4篇)

心脏病病患论文 篇1

据参考消息报道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014年10月24日消息,澳大利亚圣文森特医院心肺移植科进行了世界上首批远距离获取“循环衰竭死亡捐献”(DCD,也称心脏停止跳动后的器官捐献) 的心脏手术。这些心脏在停跳被复苏后成功植入心脏衰竭终末期的患者体内。

此前,移植科一直只能依靠脑死亡者捐献仍在跳动的心脏。使用已停止跳动的DCD心脏代表了器官捐献方式的一种新转变,而且预示着可供移植的心脏数量将大大增加。

圣文森特医院最近为两名患者进行了DCD心脏移植手术。两名患者术后情况都非常好。在进行这些DCD心脏移植手术前,澳门大利亚张任谦心脏研究所和圣文森特医院进行了开创性基础研究。为储藏、复苏和移植捐献心脏,这两家机构共同研究出一种特殊保存办法,并结合使用一种新颖的便携式储藏柜,从而取了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

研究者们称:20世纪60年代,最初一批人类心脏移植手术使用的都是DCD心脏。当时,捐献者和接受移植者分处相邻手术室。而如今,这种近距离的情况非常少见,导致我们只能依赖脑死亡捐献者——直到现在。

医疗科学技术日益发展,使我们以往觉得不可能的事逐渐成为可能。这一好消息使处于疾病绝望中的人们对健康生活又重燃了希望,可喜可贺。

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入选2008年2月—2013年6月, 180例65岁以上接受瓣膜手术患者,占同期瓣膜手术的5%。男123例,女57例;年龄65岁~84岁(69.7岁±5.6岁)。瓣膜退行性病变95例,风湿性病变75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24例,Ⅲ级118例,Ⅳ 级38例。术前合并高血压66例,心房颤动51例,糖尿病3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1例,下肢动脉或脑栓塞史1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8例。术前均行冠脉CT检查或者冠脉造影检查,确诊新发冠心病33例,其中26例看过光盘后、术中一并行冠脉搭桥术26例。

1.2方法手术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升主动脉钙化或明显扩张者行股动脉插管。顺、逆行灌注相结合,饱和度大于0.652。全组共行主动脉瓣置换术65例,二尖瓣置换术30例,二尖瓣成形术25例,双瓣置换术25例,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成形术28例, 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脉成形术4例,Bentall手术3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6例,三尖瓣成形术33例,房颤消融术34例,左心房取血栓术5例,室缺修补术1例。使用生物瓣153例(85%),机械瓣27例 (15%)。本组体外循环时间(115.3±63.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7.8±42.1)min。电话和门诊随访出院后情况。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软件包处理,连续变量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分类变量用百分比表示,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估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全组患者住院死亡9例,6例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于脑血管意外、多器官衰竭和感染各1例。术后主要 并发症包 括大量出 血 (术后2 4h引流量 > 1 000mL)20例,肾功能不全(术后肌酐 >200μmol/ L)55例,大量胸腔积液27例,脑梗死9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8例,切口感染4例,气管切开11例,再次住ICU 6例,二次开胸止血10例,植入永久起搏器2例。ICU停留时间(3~48)d(5.4d±4.1d);术后住院7d ~79d(15.1d±11.9d)。171例患者治愈出院。

随访 (3~120)个月 (12.5±11.8)月,随访率89%,80%患者半年至1年内心功能恢复到(Ⅰ~Ⅱ) 级。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为术后血肌酐浓度明显升高,死亡与术前心功能分级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无显著相关。

3讨论

老年患者病程长,常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肺心病等,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手术危险增加。故应对其进行周密术前准备。Huber等[2]报道,对8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瓣膜手术,尽管手术死亡比例增加,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且能够良好地长期生存。为提高高龄患者的手术效果,应找到独立的术前危险因素, 仔细筛选,对不适合常规手术的患者可采取微创或经导管手术。肾功能不全是心脏瓣膜手术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合并症,术前肾功能储备下降,术中低灌注及术后低血压会进一步加重肾功能损害。本组术后发生肾功能不全55例,其中49例行血液净化治疗,1例死于继发多器官衰竭。老年患者心脏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可明显延长ICU停留及术后住院时间,增加住院死亡比例[3], 升主动脉广泛钙化是中风和手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脏超声心动图或胸片提示钙化者应行升主动脉CT检查,明确升主动脉钙化或明显扩张的患者采用股动脉插管。另外,应积极纠正体外循环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避免脑灌注不足或过度充盈,使用特殊主动脉阻断钳等措施,可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本组脑梗死发生比例为5%(9/180),呼吸功能不全是高龄患者的主要并发证,本组11例患者因脱离呼吸机困难而行气管切开术。术前常规肺功能检查,术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预防或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但本组结果显示患者术前肺功能与术后肺部并发症无显著相关,原因可能是老年患者呼吸肌功能减退、 术前心功能不全有关,肺功能检查不能很好地反映肺功能状态。大量出血也是老年患者心脏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本组20例患者术 后24h引流量大 于1 000 mL,其中10例再次开胸止血。胸骨渗血、主动脉切口出血、组织渗血是术后出血的主要原因[4]。

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术前应详细评估病情,改善重要器官功能,筛除严重合并症患者;术中加强心肌及肾功能保护;术后及早发现、处理并发证。虽然手术并发症及住院死亡比例较高,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改善,远期生存情况良好,手术效果满意。

摘要:目的 总结180例65岁以上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手术风险及手术并发症。方法 2008年2月—2013年6月,180例65岁以上患者接受心脏瓣膜手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65例,二尖瓣置换术30例,二尖瓣成形术25例,双瓣置换术25例,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成形术28例,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脉成形术4例,Bentall手术3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6例,三尖瓣成形术33例,房颤消融术34例,左心房取血栓术5例,室缺修补术1例。使用生物瓣153例(85%),机械瓣27例(15%)。结果全组患者住院死亡9例,其余171例患者治愈出院。结论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术前详细评估手术风险,术中加强心肌及肾功能的保护,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心脏病病患论文 篇3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 40岁, 2010-09-13因活动后心累, 气促1月就诊, 15年前曾患“淋巴结核”, 曾行淋巴活检明确诊断, 但未规律抗结核治疗, 否认有“高血压、冠心病、肾病”等疾病史。父母无心脏疾病史。血压:120/70mm Hg, 心率:70次/min, 律齐, 心界向左扩大, 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舒张期杂音, 无震颤, 水冲脉 (+) , 其余体征 (-) 。心脏彩超提示:主动脉瓣重度反流, 反流面积11.4cm2, 压差5.46, 反流方向正对二尖瓣前叶使其开放受限, 左房及左室增大, 左房41.0mm, 左室58.9mm, 室间隔稍增厚12.0mm。胸片示:左下肺钙化灶、心影增大。心电图提示左室高电压、ST-T改变。冠状动脉CT提示正常, 肝胆胰脾双肾彩超正常。C反应蛋白增高24mg/L, 红细胞沉降增高42mg/L, 抗“O”, 类风湿因子, 血、尿、便常规, 凝血四项, 甲功六项, 肝炎十项, 肝、肾功、血糖、血脂均正常。

入院诊断:风湿性心脏病, 主动脉瓣脱垂伴关闭不全, 入心外科后3d于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 术后恢复良好, 术后10d复查心脏彩超提示:心脏大小正常, 左室44mm, 左房31mm, 人工主动脉瓣闭合正常, 术后2周出院。出院后主要用药:华法林2.5mg/d, 地高辛0.125mg/d, 螺内脂20 mg/d, 氢氯噻嗪25mg/d, 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控制于2左右。

出院后1个月开始出现反复低热, 体温38℃左右, 再发心累、气促症状, 反复出现口腔及外阴溃疡, 当地医院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半月 (具体不详) , 疗效欠佳, 再次入住心内科治疗, 入院后追问病史, 患者于15年前淋巴结核后不规律予抗痨治疗1年后自行停药, 用药具体不详, 停药后当年即反复出现顽固性口腔溃疡合并外阴部溃疡, 此次术后1个月再发, 并经口腔科及妇科检查证实, 再入院查体:心率98次/min, 心房纤颤心律, 主动脉瓣听诊区再次出现舒张期杂音, 无震颤, 口腔及外阴均可见数个圆形溃疡, 最大达2cm×2cm, 余查体阴性。复查心脏彩超提示:左房、左室再次增大, 左房39mm, 左室53mm, 主动脉瓣重度反流, 瓣下反流7.4cm2, 瓣周反流0.86cm2, 复查C反应蛋白增高 (50.6mg/L) , 红细胞沉降增高 (56mg/L) , Ig G 21.95g/L, Ig E 400U/ml, Ig M、Ig A、补体C3正常, 血结核抗体阳性、PPD阳性, 抗“O”, 类风湿因子,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核抗体谱、血培养、血、尿、便常规, 凝血四项, 甲功六项, 肝炎十项, 肝、肾功、血糖、血脂均正常。再次修正诊断:心脏白塞病,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淋巴结核, 给予激素及免疫抑制药物治疗后, 红细胞沉降及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后1年后再次行主动脉瓣置换术, 术后口服华法令2.5mg/d, 控制INR于2左右, 同时监测红细胞沉降及C反应蛋白, 随访至今1年余, 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多次复查心脏彩超, 人工主动脉瓣功能良好。

2 讨论

白塞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 与病毒、链球菌、结核菌感染和其他一些未知因子作为诱发因素可能有关, 免疫异常在白塞病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该病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阴部溃疡、眼色素膜炎及皮肤损害, 也可累及其他系统, 而心脏病变相对少见。

白塞病发病隐匿, 一般呈慢性, 缓解与复发可持续数周或数年, 甚至长达数十年[2]。且无特异的血清学指标及病理学特点, 早期诊断困难。特别是以心脏瓣膜为首诊病变时, 多以风心病、先天性瓣膜病变、老年性瓣膜病误诊, 误诊率高。该病例既往曾患淋巴结核, 诊治后1年出现口腔及外阴黏膜反复溃疡, 15年后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经换瓣术后1月出现瓣周漏并复发口腔及外阴部溃疡, 考虑患者心脏白塞病误诊致首次换瓣失败, 病因与结核菌感染后结合患者免疫异常有关, 而换瓣时患者白塞病处于活动期, 红细胞沉降及C反应蛋白增高, Ig G、Ig E增高是白塞病活动期免疫异常体现, 因此患者术后1月即出现瓣周漏, 同时再次出现反复口腔及外阴黏膜溃疡, 这是由于白塞病为非特异性血管炎, 直接侵犯心脏的内膜、瓣膜造成各种病理变化所致[3]。心脏白塞病虽然少见.但较其他类型的白塞病相对预后不良是白塞病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4]。其换瓣术后出现瓣周漏是因术前误诊, 与未控制原发病、手术时机不恰当有关, 此为教训应当吸取。

手术仍然是治疗白塞病合并主动脉瓣病变的主要手段。白塞病未得以控制, 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周漏发生率高。反复的血管炎症和溃疡致缝合环和自然环愈合障碍、自身瓣膜组织脆性增加、人工瓣膜心内膜炎, 加上主动脉根部血流冲击力大, 使瓣周漏的发生率高达86%[5]。因此术前白塞病的有效控制是手术治疗的先决条件, 是防止瓣周漏发生的主要因素, 现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报道, 术前和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干扰素等生物制剂, 密切监测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等感染指标[6], 既能控制患者的全身炎性反应, 又能降低瓣周漏、人工瓣膜脱落等术后并发症, 减少再次手术风险[7,8]。该例患者首次换瓣失败后, 在详细追问病史及完善化验检查后明确了心脏白塞病, 并给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对症支持治疗之后, 红细胞沉降及C反应蛋白均得到有效控制, 再次选择手术换瓣, 获得了持续稳定的疗效, 因此在心脏瓣膜疾病需换瓣治疗的患者, 一定要严格鉴别诊断, 防止误诊, 把握有利的手术时机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关键词:白塞病,心脏损害,病例报告

参考文献

[1] Mendes LA, Magraw LL, Alclea GS, et al.Right ventncular thrombus unusual manifestation of Behcet&apos;s disease[J].J Am Soc Echocardiogr, 1994, 7 (4) :438-440.

[2]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白塞病诊治指南 (草案) [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3, 7 (12) :762-763.

[3] Wechsler B, Du LT, Kieffer E.Cardiovascular manifestations of Behcet&apos;s disease[J].Ann Med Interne (Paris) , 1999, 150 (7) :542-554.

[4] Tai YT, Fong PC, Ng WF, et al.Diffuse aortitis complicating Behcet&apos;s disease leading to severe aortic regurgitation[J].Cardiology, 1991, 79 (2) :156-160.

[5] Song JK, Jeong YH, Kang DH, et al.Echocardiographic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ortic regurgitation because of systemic vasculitis[J].J Am Soc Echocardiogr, 2003, 16 (8) :850-857.

[6] Kohata S, Kawaue Y, NaKao T.Surgical treatment of aortic valve regurgitation associated with Behcet&apos;s disease[J].Nippon Kyobu Geka Gakkai Zasshi, 1993, 41 (2) :254-257.

[7] Huang XM, Huang CJ, Sha Y, et al.Cardiac valve involvement in Behcet&apos;s disease:a clinical study of 10 patients[J].Zhonghua Yi Xue Za Zhi, 2010, 90 (33) :2357-2359.

心脏病病患论文 篇4

关键词:曲美他嗪,高血压,心脏,临床分析

高血压病作为临床医学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 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当前治疗高血压病的目的, 是为了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及死亡率, 而对高血压病人心脏功能的治疗保护却少有报道[1]。本文针对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6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药物治疗, 对高血压病人的心脏功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具体情况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0年上半年~2011年上半年在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60例高血压患者, 男40例, 女20例, 年龄35~65岁, 平均50岁。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 当前已使用抗高血压的药物。未服用抗压药物时, 收缩压≥140mm Hg, 舒张压≥90mm Hg。60例患者中, 合并冠心病25例, 合并糖尿病35例。

1.2 治疗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30例。其中对照组的病患, 依据血压情况, 采取适量的利尿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酶抑制剂等进行治疗。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 联合用药阿司匹林与β受体阻滞剂, 根据心绞痛的发作情况适当给予相应的硝酸酯类药物, 依据病情进行冠脉的检查及治疗[2]。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依据血糖情况, 给予相应的降糖治疗。而治疗组的患者, 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外加20mg曲美他嗪治疗, 每天3次。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测量患者的LVDd、LVDs、IVSd及PWd等, 并计算出左心室的质量, 根据患者的体表面积, 得出左心室的质量指数。计算患者左心室的射血分数等。记录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并发急性冠脉的次数, 计算新发冠心病的例数。

2 结果

通过治疗2年后, 两组病患的血压均明显降低。治疗组的LVMI显著降低, 而对照组患者的LVMI无明显变化[3]。治疗组的LVEF明显改善, 而对照组的LVEF无明显变化。治疗组发生新发冠心病的患者有3例, 对照组有6例。治疗组共5例发生急性冠脉, 其中2例由于心绞痛反复发作而住院。而对照组共有10例发生急性冠脉, 其中6例由于心绞痛反复发作而住院。治疗组发生急性冠脉的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 见表1。

3 讨论

根据国外相关心脏研究表明, 70%的高血压病病患能引发心力衰竭, 15%的高血压病病患在随访的过程中发生心力衰竭[4]。而据我国相关资料显示, 高血压病在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占35%, 冠心病是心力衰竭病患的首要病因, 其次是高血压病。目前心力衰竭病患中, 65%患者是高血压病引起, 而仅有35%的患者具有糖尿病。这两种疾病均能直接引发心力衰竭疾病, 或着通过促进冠状动脉疾病而间接引发心力衰竭。长期治疗高血压病病患, 能有效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在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的血压均有显著下降, 但治疗组的患者, 通过2年时间的治疗后, LVEF、LVMI得到明显改善。对照组单独采用降压药治疗, 患者的血压虽能得到有效控制, 但其的心脏功能并未得到明显改善。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 并未能有效改善患者已减退的心功能。原因在于, 高血压病不仅加重了左心室的后负荷, 使左心室重构及肥厚, 进而导致心力衰竭, 而且还能通过促进冠状动脉疾病, 间接发生心力衰竭。对此, 单纯的降压治疗并未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关于高血压病患的治疗, 除降压治疗外, 还应重视心脏功能的治疗及保护。曲美他嗪药物在糖尿病、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病患的治疗中, 取得良好疗效。其能针对性的抵制长链32酮酰辅酶A硫解酶, 控制心肌细胞中脂肪酸的β氧化, 加快葡萄糖的氧化, 促使心肌细胞中的ATP形成效率不断增加, 有效保护了患者的心脏功能。高血压病人, 基于心室重构, 造成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受到损害, 心脏功能也随之出现障碍[5]。与此同时, 部分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 能引起心脏冠状动脉, 从而直接或者间接引发心功能减弱。而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 高血压与冠心病本身就能引发心功能减弱。对于这些患者, 若仅给予单纯的降压治疗, 虽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 但对其心功能的改善却十分有限。对此, 在常规抗高血压治疗的基础上, 采用曲美他嗪药物进行治疗, 有助于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以及有效逆转左心室的肥厚。

参考文献

[1]欧荣华, 文书银, 邓小健.曲美他嗪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治疗作用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13) .

[2]张学民.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1) .

[3]巫桂寿, 林钟文, 吴盛标, 等.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的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 2009 (04) .

[4]宋书田, 安淑芬, 周岊梧, 等.曲美他嗪的心肌保护机制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8 (06) .

上一篇:轴承拆卸下一篇: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