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心脏病

2024-05-12

糖尿病心脏病(共10篇)

糖尿病心脏病 篇1

摘要:近年来,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其严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心脏病的发病率也迅速上升,70%~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糖尿病心脏病,该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肌病、微血管病变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心率失常等。这几种病变常共同存在,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其特点为发病年龄轻、发展快、患病率与病死率高,极易发生心力衰竭和猝死,是糖尿病多种并发症中危害生命最严重的一种,其发病机制至今没有阐明,目前也没有针对糖尿病心脏病的中药或西药,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

关键词:糖尿病心脏病,发病机制,进展

近年来,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公布的权威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77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7亿[1];其中,由于超重、肥胖所致的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更是增长迅速。而最令医学界感到无助的是糖尿病所引起的并发症特别是糖尿病心脏病[2]。糖尿病心脏病(Diabetic Cardiopathy,DC)病名于1979年由Ledet首先提出,很快得到世界同行专家认可。该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肌病、微血管病变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心率失常等。这几种病变常共同存在,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其特点为发病年龄轻、发展快、患病率与病死率高,极易发生心力衰竭和猝死,是糖尿病多种并发症中危害生命最严重的一种。据报道70%~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糖尿病心脏病[3]。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不仅典型糖尿患者心脏病的患病率与病死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者,无糖尿病迹象的糖耐量异常组患者中心脏病的患病率与病死率也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者,尤以女性为多,约4倍于糖耐量正常者,男性约2倍,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1型糖尿病患者[4]。而慢性心力衰竭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为常见因素,在2型糖尿病中,有12%的患者具有心力衰竭表现,且每年有3.3%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展成为心力衰竭。在法国,约有17.8%2型糖尿病患者患有心脏病,尽管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但糖尿病性心力衰竭在5年内的致死率仍然非常高:男性为59%,女性为45%[5,6]。

在我国,糖尿病心脏病的防治工作也任重道远。据1996年的资料,我国糖尿病及糖耐量受损患者分别占20岁以上人口总数的3.2%和4.8%,亦即血糖不正常人口接近1亿。而目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经达到5%左右,现约有3000万糖尿病患者,其人数之多已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200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全国各省市对我国大城市24496例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并发症及其相关大血管疾病状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患心血管病变的发病率为15.9%,其患病率虽较西方国家为低,但已经成为我国糖尿病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高、危害最大的慢性并发症。

1 糖尿病心脏病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

研究发现处于心力衰竭终末期的心脏表现出纤维化和增生肥大,组织活检发现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由于坏死和凋亡而减少,与微血管的异常表现如毛细血管瘤的形成、小动脉壁增厚以及毛细血管密度减少等一起构成糖尿病心肌病的典型特征[7]。显然糖尿病引起的心力衰竭与糖尿病心肌病密切相关。

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至今未能阐明,其病理表现为:结果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舒张受限,每搏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并出现代偿性的左心室膨大,最终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8]。

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首先由Rubler等在解剖患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糖尿患者尸体时提出的,这些死者均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迹象,病理研究显示左心室肥大并纤维化伴有不同程度的小血管病变[9]。在心脏插管中可以看到有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既有充血性表现也可以表现出舒张限制型,血流动力学检查发现无明显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其左心室顺应性降低而其收缩功能正常,但其舒张功能常已发生明显改变[10]。在实验性糖尿病犬的心脏上发现其左心室顺应性降低,其结缔组织增加,而糖尿病大鼠心脏则表现出心室肌收缩速度降低,收缩时间延长、舒张延迟等。对造型8周的糖尿病大鼠心脏的电镜研究结果显示:心肌细胞出现核染色质浓缩、核膜出现皱褶,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基质减少,溶酶体膜并入线粒体的基质中,溶酶体及脂滴显著增加,局部出现收缩的肌小节,肌纤维出现降解并与闰盘分离[11]。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至今未能阐明,目前的研究显示糖尿病心肌的发生、发展可能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如代谢紊乱(游离脂肪酸升高、肉毒碱缺乏、钙平衡发生改变),心肌发生纤维化(血管紧张素II、IGF-I及炎性因子增加)、小血管病变(微血管病、损伤的冠脉血流以及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以及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

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心律不齐、心率应变能力下降、部分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这种病变可通过心电图检测出来,主要表现为:QT间期延长、QT分散度显著增加,节律不齐等。有研究显示约有5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心电图异常,甚至在儿童或青少年的糖尿病患者就可检出[12]。其发病机制至今不详,前期的研究显示该疾病的出现可能与心脏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肾上腺素能受体及胆碱能受体的数量及敏感性的改变有关[13,14]。临床追踪研究发现:QT间期的延长反映了心脏自律神经病变的状态,并与收缩压、左心室肥厚及舒张功能受限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是糖尿病患者发生突然死亡的重要信号[15,16]。

心脏发生上述两种情况得病变来得比人们想象得要早的多,有学者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在得糖尿病后1年左右其心律就发生了改变[17]。

2 具有增加糖尿病心脏病发病率倾向的降糖西药

文迪雅(Avandia,又名罗格列酮)自1999年上市以来,被认为是控制2型糖尿病血糖效果最好的药物之一,全球已有超过600万人服用过该药,仅2006年该产品在美国的销售额就有220亿美元,但是,有学者针对28000例患者的临床分析表明,相对于服用其他药物或不服用药物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文迪雅会增加43%的心脏病发作率和64%的相关疾病病死率,尽管服用文迪雅引发心脏病的个案尚不多见,但是,美国FDA已经要求改变了包括文迪雅在内的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药物的包装,并用黑盒子(black box)配上这样的警示强调语言:该类药品可导致部分人群发生心力衰竭或使其心力衰竭恶化。深入的研究发现,不仅噻唑烷二酮类由于有引起水钠潴留的作用而增加引起心力衰竭的风险,许多其他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或多或少均有增加糖尿病患者患心脏病的危险,这些药物包括胰岛素、磺酰脲类制剂,尽管有学者认为二甲双胍不增加糖尿病心脏病的发病率,但糖尿病心脏病是二甲双胍的禁忌证,由此可见,许多糖尿病心脏病患者或有糖尿病心脏病倾向的患者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18]。

3 防治糖尿病心脏病药物研究现状与展望

目前,人们针对防治糖尿病心脏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收效甚为,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对糖尿病心脏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而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及钙离子阻断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但至今仍没有专门针对糖尿病心脏病的西药新药问世。

中药在防治慢性疾病具有巨大的优势,特别是在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这种多因素参与的疾病中有独特的优势。尽管中医古代文献无糖尿病心脏病概念,但对糖尿病心脏病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就有:“消渴重,心中疼”的记载。《医砭》记载“子和谓心火太盛津液耗涸,在上则为膈消,甚则消及肺脏,在中则为肠胃之消,甚则消及脾脏,在下则为膏液之消,甚则消及肾藏,在外则为肌肉之消,甚则消及筋骨,四藏皆消,则心自焚而死矣……”说明消渴终致心脏受病而不治。临床根据其主要症状将其归属为中医“消渴”、“胸痹”、“心痛”、“惊悸”、“怔忡”等病证范畴。并认为该病的发生、发展与气血阴阳不足、痰凝血瘀以及肝肾阴虚等密切相关。治疗多以益气养阴兼以清热、活血、化痰为主。常选用载化水丹、载天王补心丹、紫苏汤等进行加减辨证施治,取得较好疗效。因此从中药中开发防治糖尿病心脏病的新药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前途。

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四大怪” 篇2

张师傅今年没满40岁,身高不到1.7米,体重却足有100多公斤,在一家五星级酒店担任厨师长,三年前被查出患有糖尿病。每次张师傅到门诊开药,我都建议他全面查查身体,但都被张师傅婉拒。他告诉我:自己身体各方面感觉良好,吃嘛嘛香。

然而就在前不久,张师傅在上班途中突感胸闷,随之休克昏迷。幸亏被周围的人及时发现送到医院,确诊是“大面积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经过全力积极抢救,最终才得以转危为安。

出院后,张师傅打电话向我咨询,为什么病房里别的病友发生心肌梗塞时都有疼痛先兆,而他发病前却什么感觉也没有,要不是当时周围有人抢救及时,恐怕性命难保,难道糖尿病人患心脏病的症状与一般人有什么不一样吗?

“的确如此”,我回答说。

医学之言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人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中国心脏调查”显示:大约四分之三的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心血管疾病,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糖尿病人最终死于心血管并发症,高居各种死亡原因之首。可以这么说,如果解决了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将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糖尿病的危害。

与所有疾病一样,糖尿病性心脏病如能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和预后将会大大改善。但由于糖尿病性心脏病症状不典型,往往容易被忽视或漏诊。那么,如何才能发现糖尿病心脏病的“蛛丝马迹”呢?这就需要对糖尿病心脏病的特征有所了解。

第一怪 由卧到立,“压差”骤变

许多糖尿病人起床后,常常感觉一阵头晕、眼花、心慌、出汗、眼前发黑,严重者甚至出现昏厥。测血压时发现:患者由卧位到站立时血压下降超过20/10毫米汞柱,也就是说,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收缩压立位与卧位相差超过20~40毫米汞柱。

这种情况临床称之为“体位性低血压”,这是由于长期高血糖使支配血管的植物神经发生病变,致使血管不能及时收缩以维持正常血压的缘故。我们知道,普通心血管病人大多血压高,但糖尿病人患心血管病的表现却可能是血压低,“体位性低血压”是糖尿病性心脏病的特征之一。

第二怪 休息不动,心率照快

正常人在运动时心率增快,休息时心率减慢。但有些糖尿病人则不然,而是表现为静息状态下心率增快,每分钟心率多在90次以上,同时伴有心悸、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这同样是由于长期糖毒性导致迷走神经功能受损的缘故。此外,还有部分糖尿病人表现为“固定心率”,即心率不随着活动或休息而增快或减慢。

第三怪 发生心梗,却无心痛

一般人在发生急性心梗时往往有剧烈疼痛,可形容为呈“刀割样”或“压榨样”疼痛。提醒朋友们一旦发生这类疼痛应立即想到该病,马上就医及时救治。而糖尿病患者由于有神经病变(尤其是末梢神经病变),因此常有感觉减退。发病时患者常无明显疼痛症状,甚至在出现心肌梗塞等危重情况时仍毫无知觉,这种无痛性心肌梗塞极易误诊、漏诊,也是造成猝死原因之一。

因此,糖尿病患者即使无心血管病相应症状,也需要定期做心血管相关检查,以便及早发现、早期干预。

第四怪 年纪轻轻,也患“心病”

糖尿病性心脏病与胰岛素 篇3

1 糖尿病性心脏病

糖尿病性心脏病 (diabetic cardiopathy, DC) 病名于1979年由Ledet首先提出, 很快得到世界同行专家认可。该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肌病、微血管病变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心律失常等[3]。这几种病变常共同存在, 互为因果, 相互促进, 形成恶性循环, 其特点为发病年龄轻, 发展快, 极易发生心力衰竭和猝死, 是糖尿病多种并发症中危害生命最严重的一种。由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常与其他疾病共存, 且临床上还没有相应的检测手段来诊断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因而, 本文主要介绍糖尿病心肌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1 糖尿病性心肌病 (diabetic cardiomyopathy)

糖尿病心肌病首先由Rubler在解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糖尿病患者尸体时提出的, 这些死者均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迹象, 病理研究显示左心室肥大并纤维化伴有不同程度的小血管病变。在心脏插管中可以看到有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既有充血性表现也可以表现出舒张限制型, 血流动力学检查发现无明显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其左心室顺应性降低而其收缩功能正常, 但其舒张功能常已发生明显改变。在实验性糖尿病犬的心脏上发现其左心室顺应性降低, 其结缔组织增加, 而糖尿病大鼠心脏则表现出心室收缩速度降低, 收缩时间延长、舒张延迟等。对造型8周的糖尿病大鼠心脏的电镜研究结果显示:心肌细胞出现核染色质浓缩、核膜出现皱褶, 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基质减少, 溶酶体膜并入线粒体的基质中, 溶酶体及脂滴显著增加, 局部出现收缩的肌小节, 肌纤维出现降解并与闰盘分离。

研究发现处于心力衰竭终末期的心脏表现出纤维化和增生肥大, 组织活检发现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由于坏死和凋亡而减少, 与微血管的异常表现如毛细血管瘤的形成、小动脉壁增厚以及毛细血管密度减少等一起构成糖尿病心肌病的典型特征, 显然糖尿病引起的心力衰竭与糖尿病心肌病密切相关[4]。

在2型糖尿病中, 有12%的患者具有心力衰竭表现, 且每年有3.3%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展成为心力衰竭[5], 在64岁以后其发病率上升为22%, 一旦发生心力衰竭, 其致死率甚高。在Diabhycar的研究中发现, 有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为无心力衰竭患者的12倍。在美国一项大样本的研究中发现具有心力衰竭的糖尿病患者其5年生存率仅为12.5%, 而无心力衰竭的糖尿病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0%[6,7,8]。运用血流与组织多普勒技术检测发现:在排出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上, Ⅰ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心肌病发病率是40%[5], 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DD发病率更是高达75%[6]。

糖尿病心肌病早期主要表现为心脏舒张功能受损, 后期则表现为全心功能受损, 特别是左心室功能受损。尽管目前没有单一诊断方法可以用于确诊糖尿病心肌病, 但运用多种影像学检测技术可以发现其特征性改变, 目前临床运用的技术主要有超声心动图、心脏核磁共振等非侵入性检测方法进行诊断。

1.2 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 CAN)

糖尿病性心脏病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心脏容易发生猝死。深入研究发现该现象的发生与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密切相关。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主要表现在心率变异性增加 (HRV) 、心动过速、运动耐力降低 (主要包括:如降低心率、血压以及心输出量等指标对运动的反应性变化) 、血压调节功能异常、体位性低血压等。该病变的心电图主要表现为:QT间期延长、QT分散度显著增加, 节律不齐等, QT间期的延长反映了心脏自律神经病变的状态, 并与收缩压、左心室肥厚及舒张功能受限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是糖尿病患者发生突然死亡的重要信号。

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病率报道不一, 有人用心率变应性 (HRV) 和光谱分析R-R间期的方法发现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为25.3%, 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异常率为34.3%[9], 有研究显示约有5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心电图异常, 甚至在儿童或青少年的糖尿病患者就可检出, 部分患者在得糖尿病后1年左右其心律就发生了改变[10]。

目前还没有用于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诊断的特异性指标。人们主要通过检测以下指标进行综合判断:测定HRV、体位性低血压、24-h血压分布图, 以及可以提供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自律功能的指标。近年来人们主要采用以下技术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 如心脏交感神经影像学、显微神经学以及压力反射敏感性等方法。糖尿病心脏神经病变的症状主要包括运动能力降低、体位性适应能力下降以及晕厥。然而, 典型症状出现时已经是疾病中晚期。运用自我报道的方法检测自主神经症状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运用该方法检测发现自主神经症状普遍存在于Ⅰ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 在大样本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现至少有83%的患者存在自主神经症状, 这种方法与HRV检测的阳性率成正相关[11]。

1.3 糖尿病性冠心病

由于高糖、高脂以及高氧化性存在, 使得糖尿病患者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高危人群。糖尿病性冠心病在症状明显时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症状, 即心绞痛, 严重者出现心肌梗死。然而, 随着检测手段的不断提高, 人们发现许多糖尿病患者尽管没有出现冠心病典型症状, 但存在明显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报道利比亚班加西地区的糖尿病患者在2000年至2004年之间的死因分别为冠状动脉疾病 (32.7%) , 脑血管意外 (20.1%) , 感染 (14.0%) , 恶性肿瘤 (7.7%) ,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7.3%) 以及慢性肾功能衰竭 (6.6%) [12]。采用MSCT (冠状动脉断层扫描造影术) 对无任何动脉粥样硬化症状或历史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检测, 发现其中有26.7%具有冠状动脉性疾病存在[13]。

目前, 用于诊断糖尿病性冠心病所用的方法以及指标均与一般冠心病的基本一致。晚期根据异常心电图、心绞痛症状等指标即可确诊。而早期诊断最佳办法是冠状动脉造影, 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不足之处:即属于有创, 对患者有一定的损伤, 部分患者不能接受。目前非侵入性诊断糖尿病性冠心病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CIMT) 、动脉硬度、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 (FMD) 、冠状动脉钙化评分、SE (在运动后或用药物诱导检测超声心电图) 、MSCT、动态心电图以及运动心电图等检测手段[14]。

2 胰岛素及其信号传递通路

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分泌, 其蛋白质由一条A链、一条B链以及一条C-肽组成, 其受体 (IR) 由两个α亚单位和两个β亚单位组成的异聚体, 这些亚单位之间由二硫键以β-α-α-β的形式相连, 其α亚单位位于细胞外, 为受体与配体结合的位点, 而β亚单位含有跨膜结构域以及细胞内结构域, 其细胞内结构域拥有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 与信号传递有关。当胰岛素与细胞外α亚单位结合后, 活化了的IR募集并使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底物 (IRS) 蛋白发生磷酸化反应, 后者在多个酪氨酸残基上发生磷酸化后为其它效应子形成SH2-结合位点, 这些效应子如脂激酶、磷脂酰肌醇激酶 (PI3K) 等的p85调节子亚单位[15]。

与PI3K的p85亚单位结合通过变构激活p110催化单位, 使细胞表面的4, 5-二磷酸磷脂酰肌醇转变为3, 4, 5-三磷酸磷脂酰肌醇 (PIP3) , PIP3募集3-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 (PDK-1) , 最终导致PDK-1发生磷酸化并激活。活化的PDK-1通过丝氨酸-苏氨酸激酶途径包括Akt以及非典型PKC异型活化胰岛素信号途径下游, 除了PI3K依赖性信号途径外, 胰岛素另一个信号途径就是:酪氨酸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 (IRS-1) 或含转化蛋白 (Shc) 的SH2结构域与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的SH2结构域结合导致潜GTP关联蛋白交换因子Sos发生活化, 激活小GTP激酶Ras, 后者进一步活化Raf激酶, MAP激酶激酶 (MKK1) 、细胞外调节激酶-1和2 (ERK1/2) , 胰岛素的MAPK依赖性信号通路主要调节细胞生长、有丝分裂以及分化等生理功能。对胰岛素信号进行负调节的主要因素包括:使IR脱磷酸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以及使PIP3脱磷酸的脂磷酸酶, 调节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关键磷酸酶主要有PTEN, SHIP2以及SHP2。其实, 胰岛素信号途径是一个由多个反馈途径组成的复杂网路, 其主要信号通路之间、不同受体之间还存在对话, 这些均与胰岛素信号以及作用的特异性有关[15]。

3 胰岛素与糖尿病性心脏病

体外研究表明:胰岛素灌流液可使缺血性大鼠、豚鼠以及兔心脏收缩功能以及舒张功能均得到改善。给心肌缺血动物给予高剂量的胰岛素, 可以使其左心室功能得到保存[16]。急性输入胰岛素可使心脏蛋白质合成增加[17], 心脏IR敲出小鼠 (CIRKO) 的心肌细胞减小、导致其心脏重量减少22% (雌性) 和28% (雄性) , 这种作用与Akt, S6K1 and 4E-BP1磷酸化减弱相关联[18]。

临床研究发现, 高剂量的胰岛素可使身体健康的志愿者的心输出量上升, 主要是由于每搏输出体积增加所致, 后者则是由于收缩末期体积减少、舒张末期体积不变所致, 提示:大剂量胰岛素输注可通过增加心肌收缩功能而增加心脏的心输出量[19]。

用胰岛素处理大鼠7周, 胰岛素可减少AT1a-R mRNA表达, 但可增加其蛋白水平、增加AT2-R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 增加IRS-1、MEK1/2、ERK1/2、S6K1、Akt以及PI3K磷酸化水平, 但对p85无影响。胰岛素增加左心室质量和心室壁相对厚度, 减少每搏输出体积以及心输出量。组织化学检查显示心肌细胞肥大, 间质成分增加, 提示长期给予大剂量胰岛素所引起的心脏肥大与其减少AT1a-to-AT2比值, 增加MEKERK1/2和S6K1通路活性有关[20]。这些心脏结构的改变与糖尿病性心脏病的改变相似。

在一项16年的跟踪调查研究中, 以血浆c-肽浓度代表内源性胰岛素水平, 外源性胰岛素则以每天的使用量表示, 血糖控制水平则以HbA1表示, 发现在824死亡病例中, 有358例死于心肌缺血性疾病, 137例死于中风。各因素与缺血性心脏疾病的相关风险分别为:HbA1每升高1%其危险率1.14, 外源性胰岛素每增加1U/ (kg·d) 其危险率1.50, C-肽每升高1nmol/L其危险率1.19[21]。提示胰岛素确实有增加糖尿病性心脏病的风险。

研究发现, 胰岛素还可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比较研究发现其一年生存率分别为:非糖尿病患者为89%、非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为85.8%、而用胰岛素治疗的仅为62.1%。在使用多元分析后发现:胰岛素治疗是一个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的一个独立风险因素[22]。长期心脏超负荷可引起肝脏胰岛素抵抗以及血浆胰岛素抵抗增加, 而心脏胰岛素信号却上调。因为, 机械牵拉引起心肌细胞胰岛素受体活化, 上调胰岛素受体和IRS1表达, 由于长期超负荷引起心肌细胞体积与血管不协调的增加, 导致心肌细胞缺氧、心肌细胞死亡。而特异性减少心肌细胞胰岛素受体表达可以防止心肌缺血、肥大以及心脏收缩功能失调。相反, 在心脏超负荷的情况下用胰岛素改善Ⅰ型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同时将增加心肌缺血、心肌细胞死亡, 因而导致心力衰竭[23]。

4 展望与对策

在我国, 糖尿病性心脏病的防治工作也任重道远。据最近报道, 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经达到9.7%左右, 现约有1亿糖尿病患者, 其人数之多已居世界第一。2001年,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全国各省市对我国大城市24496例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并发症及其相关大血管疾病状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现患心血管病变的发病率为15.9%, 其患病率虽较西方国家为低, 但已经成为我国糖尿病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高、危害最大的慢性并发症。

目前, 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发病机理未能系统阐明, 也还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 为尽量减少其致死率, 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4.1 早发现、早治疗

人们普遍认为糖尿病性心脏病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其发生时间晚。其实, 实验性研究发现糖尿病大鼠在两周后就检出其心脏功能受损[24], 且糖尿病动物很少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25], 临床上也有报道一些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现糖尿病一年后就有糖尿病性心脏病变出现。显然, 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发生时间也比人们预想的来的早。因此, 临床上应该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广泛的筛查, 以便尽早发现、及时治疗。

4.2 合理使用胰岛素

胰岛素是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必需药物, 但是, 目前临床上有部分医师向2型糖尿病患者推荐尽早使用胰岛素, 这种做法的合理性还有待商榷, 因为2型糖尿病患者多存在胰岛素抵抗, 体内的胰岛素水平本身就很高, 如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高体内胰岛素水平, 必将增加损伤心脏的可能性。显然无论是Ⅰ型糖尿病或是2型糖尿病患者均应注意胰岛素的剂量。

4.3 慎重选择联合应用降糖药物

由于目前许多降糖药物均存在加重糖尿病性心脏病的风险, 目前国外有人尝试采用联合用药的方法控制血糖, 如将胰岛素与二甲双胍或其他胰岛素增敏剂等合用, 这种使用尽管在血糖的控制方面存在协同作用, 减少了各药物的用量, 但对心脏的损伤作用依然没有减少[26]。其原因可能是:胰岛素增敏剂在增加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同时, 也增加了心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这种作用是否有加重糖尿病性心脏病的风险, 还有待进一步评估。不过, 如果将降糖药物与防治糖尿病性心脏病的药物合用则可能是是个理性的选择。

摘要:近年来, 全球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 其中70%~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糖尿病性心脏病, 近年的研究显示胰岛素与糖尿病性心脏病密切相关, 本文根据MEDLINE相关文献, 对糖尿病性心脏病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与胰岛素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综述, 为临床防治糖尿病性心脏病提供参考。

不吃早餐 易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等 篇4

澳大利亚一项研究指出,经常不吃早餐的人易患糖尿病与心脏病,胃部会累积多余脂肪,造成胆固醇偏高,而且还会伴有不良的饮食习惯,从而导致活动力与工作效率都比一般人差。

婴儿睡觉慎用睡眠固定垫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近期警告消费者,床上放置睡眠固定垫(SleepPositioner)可能会造成婴儿窒息综合症(SIDS),甚至引起死亡。儿科学会(AAP)敦促家长,勿让婴儿使用睡眠固定垫,因为没有证据显示其可以保持儿童正常睡姿。为确保婴儿睡眠安全,家长不要在婴儿身旁放置任何软垫或填充布偶等。

酒精含量低的红酒可降低癌症风险

每天喝一大杯(250ml)红酒的人,如果改喝酒精含量更低的饮料,其罹患肠道癌的概率将降低7%,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正呼吁饮酒者作出这一改变。有充分证据表明,转喝低酒精度的红酒可降低包括乳腺癌、肝癌、食道癌、口腔癌和咽喉癌等疾病的发病几率。从预防癌症的角度而言,不喝酒最好。

运动可让人变得更聪明

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科教授指出,运动能产生大脑所需的营养物质,还能使脑细胞增生,从而让人变得更聪明。2000年杜克大学的研究报告也指出,运动比抗抑郁药更适合治疗抑郁症。还有研究发现,运动对失忆症也有效果。

吸烟或可导致妊娠期妇女骨盆疼痛

骨盆疼痛被认为是妊娠期妇女常见的问题,这种痛苦使散步、从椅子上站起来、在床上翻身等日常活动变得困难。丹麦研究人员发现,吸烟可能是导致骨盆疼痛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妊娠期吸烟与流产、低出生体重及其他妊娠并发症的风险增加有关。因此医生建议妇女,尤其是准备怀孕的妇女戒烟。

埃及艳后的化妆品大有文章

一则发表在《分析化学》上的研究表明,埃及艳后及其同伴们所追捧的浓重眼妆也许曾用于治疗眼疾和皮肤问题。法国国立化妆品科学研究及分析中心的学者们对古埃及坟墓中的化妆品进行分析后发现,尽管铅成分是有害的,但也促进了一氧化氨的生成,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有助于抵抗疾病。

每天动一动骨头可降低骨折风险

美国乔治亚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天让身体接受震动训练,可以降低骨质分解指标,促进骨头生长,刺激成骨细胞活动,减缓因年龄老化造成的骨质流失。特别是髋关节、大腿骨等部位,经过震动训练后,骨质密度更紧实,有助于降低骨折的风险。

5类食物有助预防Ⅱ型糖尿病

健康饮食在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发表于《内科学文献》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粗粮、坚果、绿叶蔬菜、鱼和无脂肪的奶制品等5类食物可降低Ⅱ型糖尿病发生的风险。已经确诊的患者和需要预防的人群可考虑在饮食中多摄入这些食物。

糖尿病心脏病 篇5

关键词:糖尿病性心脏病,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药物进展

糖尿病性心脏病 (diabetic heart disease, DHD) 是指2型糖尿病所并发或伴发的心脏病, 包括糖尿病性心肌病, 与糖尿病有关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 以及微血管病变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心率、心律和心功能失常。糖尿病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危险性独立于其他的危险因素, 如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及高血压[1,2]。通过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可以有效的提高糖尿病性心脏病的治疗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心脏病的认识

糖尿病心脏病在祖国医学中, 既属消渴病, 又属心病[3]。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消渴重, 心中痛”。《医宗己任篇·消症》:“消之为病, 源于心火炎炽……然其病之路, 皆由不节嗜欲, 不慎喜怒。”说明了心与消渴病发病的内在联系[4]。中医对糖尿病心脏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可从气血阴阳不足、痰凝血瘀、肝肾阴虚立论[5]。气血虚弱, 血脉瘀阻为消渴、心系病变的共同基础, 心脏受损为消渴病的主要变证之一。

1.2 病因病机

消渴病心病缘于消渴病进一步发展演变而成[6]。主要病机为肺脾肾阴虚燥热, 不断耗气伤阴, 致心脏气阴耗伤, 心脉瘀阻, 心神不安, 遂形成消渴病心病。李赛美认为糖尿病心脏病其病理基础与关键在于大血管与微血管病变, 与中医血脉不通, 瘀血阻络病机一致, 然而消渴病气阴不足又为其病理基础, 故气阴不足、瘀血阻络为糖尿病心脏病的基本病机, 已获同行共识[7]。魏子孝认为遵循“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 标本兼治”原则, 并注重抓主症, 辨明标本, 在此前提下, 根据病情进行辨证论治[8]。所以从气血阴阳痰瘀论治是目前中医防治糖尿病心脏病的主要研究方向。

1.3 辨证论治

从糖尿病心脏病的临床分型辨证来看分五型:气阴两虚型:症见心悸气短, 自汗乏力, 胸闷胸痛不舒, 咽干思饮, 舌暗红, 脉虚细。治以益气养阴通脉, 方用黄芪生脉饮加味。气虚血瘀型:症见胸痛, 胸闷, 自汗, 气短懒言, 倦怠乏力。舌体胖大, 舌质暗淡, 苔薄白, 脉细涩。治宜益气通痹, 方选归脾汤加减。血瘀痰阻型:症见胸痛彻背, 痛处固定, 胸憋气闷, 头晕倦怠, 肢体重着, 舌体胖, 质暗淡, 苔白腻, 脉弦滑。治宜健脾化痰, 活血止痛。方用二陈汤合失笑散加减。寒凝血瘀型:症见心胸作痛, 甚则心痛彻背, 痛剧伴四肢厥逆, 气短喘促, 唇舌紫暗, 苔薄白, 脉沉迟或结、代。治宜通阳宣痹, 化瘀止痛。方用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味。肾阳虚衰型:症见心胸作痛, 胸闷憋气, 心悸怔忡, 气喘不得卧, 动则喘甚, 心下痞满, 大汗淋漓, 四肢厥冷, 头晕目眩, 甚或晕厥, 尿少身肿, 舌体胖大, 唇舌紫暗或有瘀斑, 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细微或结、代。治宜温阳利水, 真武汤加减[9~10]。

1.4 中药制剂

赵悦观察步长稳心颗粒治疗糖尿病型心脏病及心律失常, 通过益气养阴, 理气化瘀, 宁心复脉标本兼治, 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高于对照组[11]。陈治金等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疗效, 结果显示治疗4个月后心绞痛、心电图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空腹血糖均明显降低, 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2]。

1.5 中医的现代基础研究

气虚血瘀证血浆心钠素水平显著增高[13];心阴虚者血液粘度普遍增高;阴虚者体内儿茶酚胺水平或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增高, 血清多巴胺-羟化酶均值增高, 血清酪氨酸浓度增高, 与胆碱能神经活动偏亢有关;冠心病人阴虚者尿17羟总量、过夜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4]。

心功能损害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心虚证与心功能改变有关。采用脉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分析心血管病表现心虚证患者的左心功能发现, 心虚证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左室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 且随着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 (E) 、E波流速积分 (EI) 、舒张早期减速度 (DC) 的减低及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 (A) 、A波流速积分 (AI) 、A/E比值、AI/EI比值及等容舒张期 (IRT) 的增高, 心虚证的程度加重, 其规律为气阴两虚>心阳虚>心气虚>心阴虚, 提示用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多指标判断心虚证病情严重程度及评价疗效有一定意义[15]。

2 结果

2.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心脏病的认识发病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心脏病与胰岛素抵抗、高血糖、高血压、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壁功能障碍、心肌细胞代谢异常、微循环异常、氧化应激亢进、糖基化终末产物等因素的参与有关。朱立群总结糖尿病性心脏病存在六大发病因素[16]。 (1) 高血糖:使血红蛋白糖基化增多, 带氧功能降低, 同时糖基化终产物沉积于心肌组织使心肌收缩功能和顺应性减低, 促进了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2) 高脂血症: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 可使冠心病病死率增加4倍。 (3) 胰岛素抵抗和 (或) 高胰岛素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密切相关。同时高胰岛素又可使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增多, 过多的血脂可穿过内皮细胞在血管壁沉积, 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4) 高血压:高血压加速大动脉的硬化和钙化, 是公认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5) 血液流变学异常:糖尿病患者血液粘稠度增高, 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性增强, 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 纤维蛋白降解减慢。这些可直接或间接导致血管壁受损, 血流不畅, 促使血栓形成。 (6) 氧化应激:糖尿病患者存在自由基清除障碍, 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 造成心肌组织损伤, 促使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2.2 治疗

首先, 要积极治疗糖尿病这一原发病, 严格控制血糖, 纠正糖代谢紊乱。其次, 要积极控制并存的其它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粘血症、肥胖等。再次, 针对心血管的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17]。

2.2.1 治疗原发病控制血糖

磺脲药: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起到降糖作用, 磺脲药受体不仅存在于β细胞膜上, 而且血管、心肌等细胞膜上也有。磺脲药因品种不同对受体结合的选择性也不同。如格列齐特仅与R1型受体结合, 因而作用于胰岛β细胞, 对心肌、血管无影响;而格列本脲与R1、R2A、R2B3型受体都结合, 除刺激胰岛素分泌外, 还影响心肌与血管的功能, 加重心肌缺血和缺氧。故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者, 应首选格列齐特[18]。糖酶抑制剂:该药在肠道抑制碳水化合物分解为单糖, 阻碍和延缓糖的吸收, 对降低餐后高血糖尤其明显。但常有腹胀、腹泻、食欲减低等副作用。双胍类药物:抑制肝糖异生, 降低肝糖输出, 对空腹和餐后高血糖有明显作用, 同时有降血脂作用。它虽然没有直接损害心肌的作用, 但由于它常引起恶心、腹胀、疲乏无力等副作用, 对不稳定心绞痛、心功能不全者慎用。胰岛素增敏药:常与磺脲药、胰岛素合用, 该类药对心脏没有直接损害作用, 但可增加血容量, 加重心脏负担, 发生机制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患冠心病、心绞痛、肺心脏病和心功能不全者慎用[19]。

2.2.2 对症治疗心脏疾病

钙离子拮抗剂:能阻滞钙离子内流, 舒张血管平滑肌, 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减少心肌耗氧量。扩张冠状动脉, 增加心肌对氧的释放。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缓激肽降解酶, 降低周围血管阻力, 扩张冠状动脉, 降低心脏负荷, 改善心脏功能。从病情考虑, 糖尿病患者选择降压药时首先应考虑选用的降压药最好能改善胰岛素抵抗, 至少不加重糖代谢的障碍, 显然ACEI和CCB宜首选[20]。β-受体阻滞剂:可减慢心率, 降低心肌收缩力, 减少心肌耗氧量, 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 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该类药品有抑制胰岛素分泌, 增加肝糖原分解, 降低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等作用, 引起糖耐量异常, 血糖升高, 甚至出现非酮症高渗性昏迷[21]。但新型的β-受体阻滞药如卡维地洛对糖的代谢影响较少, 不仅降低心肌需氧量, 而且还使能量合成由利用脂肪酸向葡萄糖转化[22]。α-受体阻滞剂:降低外周阻力, 降低动脉压和左室充盈压, 并降低血清甘油三脂,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但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发生脑缺血等。硝酸酯类:舒张容量血管, 减轻心脏前负荷, 降低静脉回心血流量和周围血管阻力, 增加心肌供氧, 扩张冠状动脉和侧枝血管。利尿剂:噻嗪类可使糖尿病病人以及糖耐量中度异常的病人血糖升高, 与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以及减少组织利用葡萄糖有关, 应慎用。已有大量循证医学的证据证明利尿剂在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可靠作用, 伴有糖尿病的患者也不例外[20]。

3 讨论

糖尿病心脏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220例患者,年龄22~40岁,平均(30.1±2.7)岁,孕周28~40周,平均(32.5±3.2)周;初产妇119例,经产妇101例;心功能分级用的是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1928年提出的一项分级方案[3]:Ⅰ级55例,Ⅱ级115例,Ⅲ级34例,Ⅳ级16例;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87例,糖尿病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36例,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53例,糖尿病妊娠期合并其他心脏病4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妊娠期合并心脏病的诊断标准[4]。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严重肝、肾等疾病。所有患者的各种资料均经患者的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1.2.1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检测血糖,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坐卧位,不能自行坐位的患者给予被子、高枕等靠物,心功能Ⅰ~Ⅱ级的患者,吸氧3次/d,1 h/次,Ⅲ~Ⅳ级的患者给予间歇低流量吸氧[5];加强巡视,15~30 min/次,及时发现患者的生活所需并给予解决。

1.2.2 心理护理

患者常担心自己的病情会影响到胎儿的安全,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我们护理人员应耐心的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缓解其焦虑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1.2.3 第一产程护理

患者应保证休息和营养,吸氧,必要时应用镇静剂,取左侧卧位或半卧位,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临产初期间隔4 h查一次宫颈扩张及胎头下降程度,于宫缩间歇时间每隔1~2 h听胎心一次。

1.2.4 第二产程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的心脏功能,此产程宫缩频而强,胎儿易产生缺氧,必要时进行胎儿监护,指导产妇正确运用腹压,胎儿娩出后,立即在产妇腹部放置沙袋,持续24 h[6],新生儿娩出后进行新生儿评分Apgar评分,脐带结扎,无菌纱布覆盖。

1.2.5 第三产程护理

协助胎盘娩出并仔细检查,检查会阴小阴唇内侧有无裂伤,产妇全部结束分娩后,要留在产房观察,注意子宫收缩、出血量情况,2 h后方可送出产房。

1.2.6 饮食护理

患者饮食以高维生素、低糖、低脂饮食且富含多种矿物质元素的食物为主,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应在6 g以上,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严禁吸烟、饮酒。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度过孕产期,无1例母婴发生死亡。

3 讨论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等。妊娠合并心脏病是严重的妊娠合并症,是导致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在非直接妇产科死因中占第一位[7]。糖尿病患者妊娠期合并心脏病直接危害母婴健康,因此,在积极治疗的同时辅以护理措施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可以随时掌握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糖尿病妊娠期合并心脏病的知识宣教,使其正确的对待疾病,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耐心的解答她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减轻孕妇及家属的心理负担,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第一产程护理可以做一般体格检查和产科检查,了解患者的宫缩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及强度、胎位、胎方位、胎心音及胎头入盆的程度,充分利用产程图进行产程的监护及母儿情况监测;第二产程护理要观察患者的心脏功能以便早期发现心衰的先兆症状,适时给予待产妇安慰和支持、缓解,指导产妇宫缩时先深吸一口气,配合宫缩,宫缩间歇时,全身肌肉放松休息,再次宫缩时反复上述动作直至胎儿娩出,后静脉或肌内注射缩宫素(禁用麦角新碱),新生儿娩出后立即用吸痰器吸出口、鼻腔内的粘液及羊水;第三产程护理可以发现胎盘小叶有无缺损,胎膜是否完整,胎儿面边缘有无血管断裂,并及时发现副胎盘,然后密切注意产后血压有无异常;饮食护理可减低血管对升压物质的敏感性,防止血管收缩痉孪,减少因血管壁水肿而引起的管腔缩小等,减轻心脏负担;还可以预防便秘,避免排便过度用力。从医院的研究中发现,所有患者均顺利度过孕产期,无1例母婴发生死亡,与贠瓅[8]报道的所有患者都成功治愈,其中50例经过剖宫产终止妊娠,10例通过阴道自然分娩,患者及新生儿都健康出院的结果相似。可见,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妊娠合并心脏病进行早期监测和各项护理意义重大,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秀民.产前护理干预对高危孕产妇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4,6(1):76.

[2]张丽敦.高龄产妇的妊娠特点及影响安全分娩的因素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6,2(6):3.

[3]盛松花.浅谈产科妊娠合并症的护理[J].医学信息,2016,5(15):6.

[4]陆小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7(4):23.

[5]杨冬梅.连续护理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7(5):87.

[6]袁文香.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产程护理[J].医学信息,2015,9(47):4.

[7]高瑞.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6,2(11):5.

糖尿病心脏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组 (糖尿病性心肌病组) :抽取该院于2007年2月—2011年3月期间接收并已诊断为糖尿病性心肌病的患者35例, 其中男25例, 女10例, 年龄于45~70岁, 平均年龄为 (59.3±5.2) 岁, 依据1999年WHO组织颁发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准则摒弃一切对心脏性能有所影响的病症, 如心脏病病史、遗传性高血压、甲状腺性能亢进等系列疾病;A组 (高血压性心肌病组) :抽取该院于2007年3月—2011年2月期间接受并以确诊的48例高血压性心肌病患者, 其中男28例, 女20例, 年龄42~65岁, 平均年龄为 (55.2±3.9) 岁, 病程处于6~35年不等, 依据1999年WHO/ISH组织颁发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准则摒弃一切继发性高血压和合并性糖尿病因素, 将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以男患者≥140g/m2、女患者≥110g/m2作为心肌肥厚数据的标准;对照组患者45例, 以健康志愿者的身份自愿接受该院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测等系列检查, 资料显示此45例健康志愿者中均无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等病史, 其中男28例, 女17例, 年龄42~68岁, 平均年龄为 (57.5±4.8) 岁。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仪器

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阶段, 使用Sequoia512超声诊断仪器完成初步检测过程, 其中含括使用M-型超声检测运用将左心室长轴进行剖切手术的方法取得其射血分数值[3]。

1.2.2 指数检测方案

把探头直接摄像于心尖五腔器官, 使用冲脉多普勒进行容积取样操作, 并将所取样本储存放置于主动脉下方2~3cm处, 于左心室流入处与流出处之间展开搜寻活动, 直到搜寻结果显示为二尖瓣与主动脉瓣之间的血液流动频率谱图为止, 并相继将一个心动周期内二尖瓣频谱A峰与下一周期E峰之间的距离 (标为a) 测量出具体数值;测量主动脉频谱射血时间段 (标为b) , 根据量取数值计算Tei指数 (a-b) /b, 如表1。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5;与高血压性心脏病比较, P<0.05 (IVSd:室间隔厚度;LVPw:左心室后壁厚度;LV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

1.2.3 DTI技术检测

受检者按照医护人员专业指示, 向左边位置倾斜侧卧, 在二维图像清楚呈现之后, 把系统程序中的模式调整为DTI模式, 将多普勒增益值适量减少且最大程度上降低滤波, 将扫描速度定为110mm/s。取样心尖二腔和四腔, 把样品容器安放于瓣环内部, 将声速和室壁长轴二者的角度控制在20°以内[4]。收缩期峰值速度 (Sa) 、舒张早期峰值速度 (Ea) 、局部射血时间 (ET) 、左心房收缩峰值速度 (Aa) 以及Ea/Aa数值结果见图1。

2 结果

糖尿病性心肌病组和高血压性心肌病组的Tei指数高于正常组, 而高血压性心肌病组Tei指数却低于糖尿病性心肌病组;高血压性心肌病组的最高射血速度高于高血压性心肌病组和对照组[5]。

3 讨论

衡量心肌功能的强弱主要体现在肌原纤维的收缩张力上, 糖尿病性心肌病时期, 随着肌原纤维的主要结构特性引发了质的变化, 对心室收缩能力的正常运行设置了一道屏障, 进而导致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变化随心肌功能的变化而变化, 二者趋向同一方向并存、发展。而高血压性心肌病是由心肌的肥厚现象所引起的, 且只是改变了心脏舒张情况和推迟了后期适应性, 随着心肌细胞增生肥大现象的出现, 其心脏收缩功能并没有得到良好改善与优化, 反之在正常生理情况上愈演愈烈, 造成了收缩功能不断增强的现象[6]。糖尿病性心肌病与高血压性心肌病都具有致使心肌性能消退的功能, 只是糖尿病性心肌病导致的心肌性能收缩现象比高血压性心肌病的影响更为严重。

参考文献

[1]周雯雯, 李田昌.糖尿病性心肌病研究新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9, 4 (30) :615-618.

[2]穆玉明, 刘丽云, 唐琪, 等.高血压左室心肌重构与颈动脉重构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5, 21 (12) :874-876.

[3]孙颖慧, 任卫东, 杨军, 等.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检测早期糖尿病心脏病变左室收缩功能[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7, 10 (23) :744-746.

[4]张福华, 何秀波.体育专业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心脏Tei指数比较[J].体育学刊, 2009, 11 (16) :105-108.

[5]梁致如, 范利, 何昆仑, 等.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老年单纯舒张功能不全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J].中华老年心肺血管病杂志, 2007, 9 (6) :370.

糖尿病心脏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30例联合常规药物和芪参胶囊治疗的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另以30例单纯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参照对象,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为本院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其中观察组有19例男性,11例女性,年龄40-70岁,平均(55±2.5)岁,病程2-9年,平均(5±2.1)年;对照组有18例男性,12例女性,年龄40-74岁,平均(54±3.2)岁,病程3-9年,平均(5±1.8)年。患者在性别比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静脉滴注能量合剂加钾镁制剂,并控制饮食和血糖,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芪参胶囊,3粒/次,3次/d。两组均治疗2周。

1.3 观察治疗

治疗前后给予患者超声心动描记检查,并采用超声显像仪观察患者左室、左房血流频谱,计算LVEF、E/A、心排血量等左室舒缩功能指标,其中LVEF=(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左室舒张末容积,E/A=舒张早期流速峰/舒张晚期流速峰,心排血量=(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心率/1000[2]。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分别用(±s)、t来表示、检验,数据之间的比较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LVEF、E/A、心排血量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左室功能指标比较见表1。

注:*表示与观察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与观察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现代病理研究证明,黄芪、丹参、三七等中药均具有改善心脏功能、保护心血管系统、抗心律失常、调节血糖血脂水平、改善微循环等功效,临床将由这些中药制成的芪参胶囊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中获得了良好疗效,如原全利、王毅军观察了采用芪参胶囊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心功能,得出芪参胶囊治疗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的结论[3,4]。芪参胶囊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补气益气、祛邪止痛、扶正固本,而中医认为,心脏病属“胸痹”范畴,是气滞血瘀之症,治疗中宜活血化瘀。因此,本院将该药辅佐能量合剂、钾镁制剂等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5]。研究发现,联合用药更好地改善了患者左室射血分数、E/A和心排血量,因此,本文认为常规药物和芪参胶囊联合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对患者左室功能的改善效果显著,该治疗方法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建新.芪参胶囊对糖尿病性心脏病左室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9):1627.

[2]冉秀荣.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糖尿病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4,6,(5):1-2.

[3]原全利,高桂梅.芪参胶囊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5):142-143.

[4]王毅军.芪参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0,25,(5):939-940.

糖尿病心脏病 篇9

美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多笑可降低心脏病风险

美国一项研究将20名平均年龄为5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让其中1组患者每天观看至少30分钟幽默视频,享受开怀一笑的轻松时刻。

调查进行到2个月时,研究人员就发现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每天都笑的这些患者体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要低,这说明笑在帮助他们减压。

1年后,观看幽默片的那组患者体内“好胆固醇”水平上升了26%,对照组患者只上升了3%,而“好胆固醇”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研究人员说,这说明笑能帮助人体降低某些“坏物质”的水平,提高一些“好物质”的水平,起到防范疾病的作用,而对于正在接受某些药物治疗的患者来说,笑一笑也有不可忽视的“疗效”。

肥胖造成老人听力急剧退化

台大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全球首次发现,肥胖是造成老人听力急剧退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该院副院长尹文耀透露,针对老年肥胖人群进行的这项研究发现,肥胖从这些人壮年时期就开始损害他们的听力了,老年男性听力退化的程度是女性的3倍。“而且男性55岁以前腰围过粗的,比同龄男性的听力要差。女性则在停经期后,由于缺少荷尔蒙的保护,听力也随着腰围的变粗急剧恶化。”

研究强调,身材较高但腰围较粗的人,即使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内,也存在较高的听力退化风险。而摆脱风险,男性的腰围要在90厘米以内,女性要在80厘米以内。

每天5份蔬果患癌风险降20%

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农业部以及国际上对癌症的研究指出,每天至少摄取5份蔬菜、水果,就可以降低20%的患癌症风险。研究表明,有十几种水果可以起到有效地降低患癌症几率的作用。这些水果包括草莓、橙子、橘子、苹果、哈密瓜、猕猴桃、西瓜、柠檬、葡萄、葡萄柚、菠萝等。它们中的一些特殊成分在预防结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等方面,具有其他食品难以替代的益处。

过量摄入肉类和乳品会损害精子质量

西班牙研究人员对61名参加生育能力检查的男子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其中一半男子精液质量较差,他们和另一半精液中拥有正常的精子数量的男子相比,大都摄入了过多的加工过的肉制品和脂肪含量很高的乳制品。

研究人员说,他们的研究结果不能表明蔬菜和水果可以提高精子质量,但无疑证实一个平衡的膳食结构对生育能力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表示,水果和蔬菜中含维生素C、番茄红素等丰富的抗氧化剂。而环境中的污染物通过饲料进入牲畜体内,在肉类和其他高脂肪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也会产生多种化学物质。如果大量食用肉类、乳品等来源于牲畜的食品,这些物质将在人体内积聚。

跳舞能减轻老人们的孤独感,有助长寿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发布报告称,舞蹈可以改善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增加他们的幸福感,甚至可以延缓衰老。

研究人员调查了数千名北爱尔兰和美国的老人,他们都是交谊舞爱好者,结果发现,舞蹈有助于老人长寿,让他们在享受欢乐的同时,还能拥有健康。该项目的首席研究员乔纳森斯金纳博士说,舞蹈还能减轻老人们的孤独感,让他们认为自己并没有被这个社会遗弃,同时还能消减因衰老而带来的周身疼痛。此外,舞蹈还使老人们经常在一起,增进了解和沟通。

愤怒情绪确可影响心电系统导致猝死

美国研究人员日前称,对某些“脆弱”的人来说,愤怒以及其他强烈的情绪冲动,可能会引发致命的心律失常。

研究小组让患者进行一项练习,即讲述最近发生的一件令自己生气的事情;同时,他们通过一项名为“T波交替”的试验来测量患者心电的不稳定度。研究人员特意询问一些问题,让患者回忆愤怒的情节。 “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愤怒的确会增大这些患者的心电不稳定性。”此后,研究人员对患者进行了为期3年的跟踪回访,调查哪些患者出现了心脏骤停并需要ICD的电刺激。回访发现,由愤怒所导致的心电最不稳的患者,心律失常的几率是其他人的10倍。可见,愤怒的确会以特定的方式影响心电系统,从而导致猝死。

常吃维C可预防痛风

加拿大研究人员最新发现,吸取足够维生素C的男性,出现痛风症状的几率会降低。研究发现,维生素C可降低血液中的尿酸水平,能有效预防痛风。

有证据表明,维持健康的维生素C日需求量在100毫克左右,每天2克维生素C对成人无毒,每天摄取8克以上,可能对身体有害。

服用维生素C来预防痛风是个有效选择。就防治痛风而言,每天摄入量最好能达到1500~2000毫克,总量不超过2000毫克。既往的痛风饮食治疗只注重选择低嘌呤食物,若能强调补充维生素C食物,更有助于防治。

曝光台

内蒙古暂停“力加寿片”等10种违规药品的销售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消息,近日,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通告,决定暂停“力加寿片”等10种药品在内蒙古销售。

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近期在内蒙古地区部分媒体药品广告发布情况监测的结果显示,标示为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力加寿片”、烟台中亚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鹿茸参鞭丸”、宁波大红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耆鹿逐痹胶囊”、西藏金珠雅砻藏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二十五味大汤丸”、德阳华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复方珍珠口疮颗粒”、贵州高原彝药厂生产的“复方伸筋胶囊”、黑龙江省济仁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颅痛宁颗粒”、山西天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天蚕片”、西安顺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八宝拨云散”、海南赞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磷霉素氨丁三醇颗粒”等10种药品在广告宣传中存在擅自扩大药品功能主治(适应证)范围、绝对化夸大疗效等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该局还要求,通告发布之日起,自治区各药品经营单位应暂停名单中所列药品的经营活动。

医药短信息

国内

中国首个肝纤维化无创诊疗中心4月20日在解放军302医院成立,标志着我国的肝纤维化无创诊疗水平已跨入世界领先行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日前成功为一名男性患者植入了一台具有家庭监护功能的心脏起搏器,这好比为心脏起搏器安装了“火眼金睛”。安装这个起搏器后,医生可以上网了解患者每天的心脏起搏器和心脏状态的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就会在第一时间获悉并及时通知患者到医院就诊,最大限度地保护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的安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张晓春教授指出,很多家长受电视广告的影响,认为孩子补钙最重要。辅食中过早、过多地添加钙剂,甚至让婴儿吃有咸味的食物,这都会引起渗透压的改变和增加肾溶质负荷,给孩子的肾脏造成不利影响。中国营养学会妇幼分会副主任委员苏宜香教授认为,在完全母乳喂养、完全配方奶粉喂养或添加足够配方奶粉的混合喂养中,不宜再补充钙剂。

近日,在中国疾控中心召开的手足口病媒体座谈会上,专家认为该病不会发生全国范围快速的蔓延。中国疾控中心应急办研究员张静说,由于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以粪口传播、接触传播为主,而且人群通过感染可以获得比较持久的免疫力,形成一定的免疫屏障。因此,该病不会发生全国范围快速蔓延,而呈现为一定区域范围的地方性流行。

国际

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了世界上首个治愈失明的干细胞疗法。有外科医生预测称,这种疗法在六七年的时间内将发展成为一种常规的、过程只需要1个小时的治疗手段。

瑞典食品局近日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鸡蛋比以前人们想像的更有益健康。每天食用1~2个鸡蛋不但不会导致胆固醇升高,反而有益营养平衡。

糖尿病心脏病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资料

随机调查自2013年6月起至今于该院就诊的79名分别患有糖尿病性心肌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其中, 糖尿病性心肌病患者组 (DIAB患者组, 以下简称D组) 共计41例, 其中男21例, 女20例, 年龄41~66岁, 平均 (54.1±3.9) 岁;高血压心脏病组 (HTN患者组 , 以下简称N组 ) 共计38例 , 其中男19例 , 女19例, 年龄39~68岁, 平均 (52±2.4) 岁。41例D组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性诊断标准, 并排除其他影响心脏功能的慢性疾病, 如原发性高血压、甲亢等。38例N组患者均符合1999年ISH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2], 并排除其他影响心脏功能的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

1.2 研 究方法

1.2.1心肌做功指数 (Tei) 检测法既检查心室等容收缩时间 (ICT) 与等容舒 张时间 (IRT) 之和与射血 时间 (ET) 的比值 (Tei指数= (ICT+IRT) /ET) [3]。

1.2.2组织多普勒 (DTI) 技术检测方法取被测试者左卧位 , 在二维图像能够清楚显示时, 设置系统程序于DTI速度模式程序中, 多普勒增益减小适度, 滤波适度调低, 设置频谱多普勒扫描速度100 mms[4]。

1.3 数 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 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2 结果

2.1 检 测 结 果比较

与N组对比, D组改变更加明显, 组间差异经检验后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高血压心脏病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心脏各项功能会对糖尿病性心肌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均会产生衰退性病变, 具体表现在心肌的舒张功能的衰退, 以及其所引起的左心室最高流速的衰退。但由糖尿病性心肌病所诱发的心脏平滑肌收缩能力的改变更加明显, 一般检查手段, 如心动态图等较为常规的方式很难具体查明其衰变程度, 针对这一点, 心肌做功指数 (Tei) 检测法及组织多普勒 (DTI) 技术检测方法可以更好的检测左心室功能及心肌肌力改变并鉴明二者差异。应用心肌做功指数及DTI评价来探讨对比糖尿病性心肌病影响下左心各项功能指标与高血压性心脏病影响下左心功能的差异将会是未来由各类疾病导致的左心功能衰变一个趋势。希望该研究可以为今后的检测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综上所述, 糖尿病心肌病对左心功能的影响要小于高血压心脏病。

摘要:目的 对比糖尿病性心肌病影响下左心各项功能指标与高血压性心脏病影响下左心功能的差异, 分析其产生原因与病理机制。方法 随机调查自2013年6月起至今来该院就诊的79名分别患有糖尿病性心肌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 测试他们左心房功能的各项基本指标, 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其中, 糖尿病性心肌病患者组共计41例;高血压心脏病组共计38例。结果 糖尿病性心肌病组的室间隔、射血时间 (Tei指数) 高于高血压性心脏病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收缩期左心室射流最高速度低于高血压性心脏病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糖尿病性心肌病组各项指标和高血压性心脏病组的多项指标均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糖尿病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左心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娟, 王海花, 景晓琦.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病理学研究[J].科技信息, 2009, 2 (5) :32-33.

[2]邵雪莲.超声心动图对早期高血压性心脏病左心功能的检查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 (15) :51-52.

[3]张芳林, 李果.糖尿病性心肌病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2002, 22 (4) :89-91.

上一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下一篇:模拟公司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