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糖尿病患儿

2024-08-09

儿童糖尿病患儿(精选8篇)

儿童糖尿病患儿 篇1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规律和饮食规律越来越多的朝着不健康的方向改变, 糖尿病这种基础性质的疾病的发病率也正在逐年提高, 且近些年来糖尿病这种疾病在儿童和年轻人群中的发病率正在不断增高[1,2]。糖尿病这种疾病的治疗过程是长期和艰巨的, 这类疾患的患儿往往最后死于相关的并发症, 而这其中营养不良往往会促进并发症的加速发生。国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微型营养评估法 (MNA) 被逐步应用于临床的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评估中, 国内也有大量的临床实验将MNA用于老年糖尿病患儿的临床评价, 并取得了不错的结果[3]。为了及早发现儿童糖尿病患儿的营养风险并提出改进方案,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3月在院接受治疗的儿童糖尿病患儿40例, 该次实验特将MNA和生化检测法结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院接受治疗的儿童糖尿病患儿40例, 其中住院患儿32例, 门诊患儿8例。这40例患儿中男性患儿21例, 女性患儿19例。年龄分布为1~7岁13例, 7~14岁27例, 平均为 (9.4±4.6) 岁;病程分布为小于1年的有31例, 病程为1到5年的有9例;其中患儿中有明显并发症的有12例。

1.2 诊断标准

所有入选患儿的糖尿病确诊标准均符合以下标准: ①患儿在空腹时间段内测得的血浆葡萄糖的浓度大于7.00 mmol/L;②患儿在进食后2 h后的血浆葡萄糖的浓度大于11.1 mmol/L。以上两个标准任意符合一个即可, 同时还排除了例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消化系统类疾病等能使体内血浆葡萄糖浓度异常的疾患。

1.3 实验方法

1.3.1患儿的膳食调查该次实验患儿的膳食相关调查选用的方法为24 h回顾法, 其中对于摄入的营养素的分析则是利用相应的营养分析食谱进行分析。在热量摄入的判定上, 选择为若其摄入量<标准需要量×20%, 则判定为热量摄入不足。其中热量的标准摄入量=每公斤体重的热量标注供给量×患儿的理想体重。

1.3.2微型营养评估法 (MNA) 该次实验采用的是微型营养评估法 (MNA) 的量表法对患儿的综合营养情况进行一次调查, 其中该MNA量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分别为:主观评定, 膳食评定, 人体测量, 整体评价。主观评定包括:患儿对自己本身的营养状况的一个主观的评价。膳食评定:患儿本身摄入食物的种类, 摄入量, 本身的自主进食情况以及进食的餐次。综合评价:活动能力及相应的生活类型, 平时的用药情况, 及患儿本身所属的生活类型。人体测量:上臂围, 上臂肌围, 小腿围, 肱三头肌皮皱厚度以及体质指数。其中主观评定占4分, 膳食评定占9分, 综合评价占8分, 人体测量占8分。若患儿的得分在24分以上判定为营养正常, 若其得分分布在17到23.5之间, 则判定为营养危险, 若其得分小于17分, 则判定为营养不良。

1.3.3生化检测主要检测的指标为三酰甘油 (TG) 、总胆固醇 (TC) 、血红蛋白 (Hb) 、总淋巴计数 (TLC) 、血清清蛋白 (ALB) 。

1.4 统计方法

对该次实验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中文版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膳食调查的结果

该次实验进行的膳食调查结果显示, 没有患儿存在热量摄入不足这种情况。

2.2 儿童糖尿病患儿的营养状况

根据微型营养评估法 (MNA) 显示在儿童糖尿病患儿中营养不良患儿所占的比例为18.75%, 具有营养不良危险的患儿所占的比例为63.75%, 营养正常的患儿所占的比例为17.50%, 具体结果见表1。

2.3 生化检测结果

营养正常的儿童糖尿病患儿与营养不良的儿童糖尿病患儿相比, 其总淋巴细胞计数 (TLC) 都要明显高于营养不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2。

注:其中与营养不良组相比, *P<0.05, 具有统计学价值。

3 讨论

对于糖尿病人进行相应的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评估的方法很多,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包括营养风险筛查法2002 (NRS2002) 、全面营养评估法 (SGA) 和营养风险指数 (NRI) 等等。但是这些方法要么就是比较片面, 要么就是操作过于繁琐, 不利于医务工作者及时、简便、有效的掌握糖尿病患儿的营养状况[4]。该次实验所采用的微型营养评估法 (MNA) 在20世纪90年代Guigoz[5]等人的创建和推广下, 已经逐步在临床的营养评估中推广开来。国内的娄唯鸣、黄陈等人已经将微型营养评估法 (MNA) 用于对糖尿病人的营养评估, 并取得了较理想的实验结果。微型营养评估法 (MNA) 最大的特点便是相关的操作比较简便, 同时其观测的结果比较准确和灵敏。

国内一般的糖尿病人一般对与饮食和营养摄入这方面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该次实验虽然显示, 儿童糖尿病患儿在食物总热量的摄取方面未出现摄取不足这一问题, 但从MNA法测量的具体结果来看, 营养摄取正常的患儿所占的比例仅仅为17.50%, 而营养不良和处于营养不良危险的患儿所占的比例居然高达18.75%和63.75%, 这足以说明, 在儿童糖尿病患儿的平常营养摄入中存在着极大地不合理性。据同类型的调查研究也显示我国糖尿病患儿目前优质蛋白和主食的摄入偏低, 该次实验虽未直接涉及这方面的实验, 蛋MNA法中的膳食调查中的食物种类, 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优质蛋白质和主食摄入的不足。糖尿病人若长期处于一个营养不良和营养危险的状态, 必将造成自身免疫力的降低, 作为自身免疫力具有代表性的标志物总淋巴细胞计数 (TLC) , 儿童糖尿病患儿的计数要远低于营养正常的, 这是一个极端危险的信号, 长此以往, 极易造成并发症和其他感染的发生。虽然MNA法还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在人体测量方面缺乏相应的各国标准, 但总体上来说利用微型营养评估法 (MNA) 测定儿童糖尿病患儿的营养状况, 有助于及早发现这类患儿的营养风险并能较早提出改进方案, 有利于患儿的临床治疗。

摘要:目的 对儿童糖尿病患儿进行营养评估和营养风险筛查。方法 选取2010—2013年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儿童糖尿病患儿40例, 对这些患儿采用微型营养评估法 (MNA) 和生化检测来对儿童糖尿病患儿进行一个综合的营养评估。结果 微型营养评估法 (MNA) 显示在儿童糖尿病患儿中营养不良患儿所占的比例为18.75%, 具有营养不良危险的患儿所占的比例为63.75%, 营养正常的患儿所占的比例为17.50%;而在生化检测中, 营养正常的儿童糖尿病患儿与营养不良的儿童糖尿病患儿相比, 其总淋巴细胞计数 (TLC) 都要明显高于营养不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利用微型营养评估法 (MNA) 测定儿童糖尿病患儿的营养状况, 有助于及早发现这类患儿的营养风险并能较早提出改进方案, 有利于患儿的临床治疗。

关键词:儿童糖尿病患儿,营养评估,营养风险筛查

参考文献

[1]刘健, 冯翔, 何影仪, 等.广州地区初诊2型糖尿病人群营养素摄入量调查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 2009, 7 (12) :1356-1357.

[2]车千红, 赵晴, 孙灿, 等.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营养素摄人量与营养参考指数 (DRIs) 对比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2, 20 (1) :14-16.

[3]何秀霞, 何伟东, 李元, 等.住院糖尿病患者膳食与营养状况调查分析[J].山东医药, 2003, 43 (8) :4-6.

[4]张岚.营养风险筛查2002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天津护理, 2011, 19 (1) :7-9.

[5]袁静珏, 蔡东联.糖尿病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评价[J]医学研究杂志, 2010, 39 (2) :35-37.

科学监测让糖尿病患儿健康成长 篇2

监测血糖必不可少

因为1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大部分受损,分泌功能低下,临床上血糖波动大,忽高忽低。为了控制病情并保护B细胞功能,患者终生需要胰岛素替代治疗,但要注意避免低血糖。因为患儿年龄小,自制力差,胰岛素的剂量要根椐血糖不断调整,密切监测血糖是必不可少的措施。由于患儿正处于发育阶段,饮食要保证足够的热量和均衡的营养,要注意避免患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为了控制病情发展,预防酮症酸中毒、肾病、眼病等并发症,血糖控制要尽可能接近正常。初诊患儿要求每天测7次血糖(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要求空腹血糖<6.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学龄前患儿<10.0mmol/L、儿童及青少年<8.0mmol/L。每3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了解血糖平均水平。患儿病情稳定后,每周至少测1次空腹及餐后血糖,每周至少有1天测7次血糖。

如何科学选用血糖仪

测血糖可采静脉血及毛细血管血(指血),两种血有一些差别。静脉血测定结果准确,但需去医院,结果出来较慢,不能及时调整用药剂量。用快速血糖仪测指血,方法简单、快速,检测结果也可用来观察病情。血糖仪是1型糖尿病患者必备用品,现在市场上血糖仪很多,大致分三类:

①经济型,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满足监测血糖需要,价格在600元以下;

②多功能型,储存血糖值多,有分析功能,可计算平均值或连接计算机分析,价格在1000~3000元;

③豪华型。功能更齐全,除监测血糖外,还可测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等,还有自动识别、自动记忆等功能,价格在4000元以上。选购时,要根据患儿的病情和家庭经济状况决定,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只需要能准确测血糖、记录结果即可,选经济型较合适。另外,购买时还要注意,各型血糖仪试纸不能通用,血糖试纸是长期必需消费品,在结果准确的前题下可选价格便宜的。

别让爱心误了事

因为测血糖会让孩子感觉疼痛,有些家长心疼孩子,所以改测尿糖,这是不对的。虽然用尿糖试纸检测方法简单,价格便宜,但现在基本不再使用,因为血糖经过肾排出到尿中,血糖必须超过8.9~10.0mmol/L,这个值称为肾糖阈,低于此值尿糖显示为阴性,所以测尿糖不能发现低血糖。还有些患者肾糖阈升高,此时患者血糖高但尿糖查不出阳性。同时,如果患儿服用了某些药物如维生素C、阿司匹林等时,尿糖还会出现假阳性。所以,监测糖尿病病情还是以测血糖为主,尿的检测多用于观察蛋白、酮体等并发症。

儿童糖尿病患儿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该静点中心静脉滴注的糖尿病患儿53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67例, 观察组男138例,女129例,年龄1~6岁,平均(3.5± 0.6)岁,输液天数3~8 d,平均(6.0±1.3)d;对照组男146例,女121例,年龄1~6岁,平均(3.7±0.4)岁,输液天数3~9 d,平均(5.3±1.2)d。 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

1.2.1对照组常规护理,包括滴注前转移患儿注意力, 滴注中观察患儿情况,滴注后鼓励患儿等。

1.2.2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 1心理:患儿对陌生的环境和人会产生恐惧感、害怕感,护士应主动接触患儿, 微笑、和蔼的态度与患儿进行沟通交流,鼓励、表扬,增强患儿信心和勇气,同时了解患儿病情并告知家长静脉滴注的药物名称及可能出现的问题[3],减轻家长的焦虑。 2环境:建立温馨的儿童输液室,墙壁、窗帘贴上卡通图案,摆放小儿小玩具、播放儿童喜欢的音乐或动画片,分散小儿注意力。 3穿刺时: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穿刺部位,2岁以下的小儿头皮脂肪少[4], 静脉表浅清晰,可选择头皮静脉穿刺,2岁以上小儿头发浓密,可选择手或足背静脉穿刺,穿刺时应用小号穿刺针,保证动作准确、快速、轻柔,减轻患儿的痛苦。 4静滴中:每15~30 min巡视观察患儿面色、神志、呼吸, 查看有无跑针、渗出等,防止输液中静脉炎的发生。 5静滴后:静滴完成后及时将针拔除,拔针时动作要轻柔, 拔除后用嘱家长按压穿刺部位,避免淤血的发生,询问患儿有无疼痛,对患儿进行表扬和鼓励。

1.3观察内容

观察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依从性和患儿家长满意度。 家长满意度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依从性、患儿家长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1%,依从性为87.3%, 患儿家长满意度为95.5%,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6.4%,依从性为71.5,%患儿家长满意度为81.6%,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或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一类内分泌代谢疾病。 据相关调查显示[5],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已占全部糖尿病人数的5%,并且每年以近10%的幅度上升。 生活习惯是引发儿童糖尿病发生的主要根源,尤其喜欢吃零食、饮料、油炸食品的儿童,患病机率较高,另外, 肥胖儿童患糖尿病的机率为非肥胖儿童的2.91倍[6]。

糖尿病患儿多体质薄弱,常由于气候的变化和病毒细菌的滋生难以抵抗而引发感染,静脉滴注是治疗小儿疾病长常用且快速的治疗方法。 整体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中以患者为中心,满足患者各方面需求,减轻疼痛,促进康复的一种新兴的护理模式[7]。 对糖尿病患儿来说,他们对医院有很大的恐惧感,尤其在需要输液时,他们会产生抗拒感和哭泣,从而影响穿刺成功率, 甚至因穿刺失败造成血管和组织损伤。 因此,在患儿静脉滴注过程中给予整体护理,滴注前通过心理安慰减少患儿对输液的恐惧感,增强患儿的勇气和信心,通过环境消除患儿对医院的陌生感,分散注意力,穿刺时选好穿刺部位,稳准轻快的进行,减轻患儿的疼痛;滴注中通过密切观察患儿和穿刺针情况,保证输液顺畅完成,减少跑针、渗出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滴注后对患儿进行表扬和鼓励,改善对输液的恐惧心理,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对该组患儿进行分组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1%,依从性为87.3%,患儿家长满意度为95.1%,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6.4%,依从性为71.5,%患儿家长满意度为8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何丹璇报道[7]的观察组患儿首次穿刺功率92.0%、输液依从率86.9%、家属满意度95.5%明显高于对照组首次穿刺功率78.0%、输液依从率71.7%、 家属满意度85.4%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整体护理能够有效提高糖尿病患儿静脉滴注的依从性和家长满意度,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曹丽虹.小儿静脉滴注整体护理干预应用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4,2(3):132-133.

[2]南泉.循证护理在儿童糖尿病中的应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5,7(4):734.

[3]徐永兰.综合护理干预在94例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医学美学美容,2014.9(2):33.

[4]杨艳华.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1(3):275.

[5]孙晓红.观察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效果[J].世界复合医学,2015,16(3):368.

[6]潘月明.护理干预对患儿静脉输液室依从性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105.

[7]李会敏,蔡娟,蔡荣兰.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2):251-252,255.

儿童糖尿病患儿 篇4

为了了解患儿家长对孩子牙齿排列与咬合的关注情况的现状,为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我们采取问卷方法对2007-03~09期间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患儿家长进行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经被调查患儿家长同意,随机选择于2007-03~09期间来我科就诊的患儿家长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

参考东京齿科大学小儿齿科学讲座《儿童牙齿排列及咬合情况调查表》设计问卷。于患儿初诊时发放调查表,由患儿家长依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填写,不明白之处由调查员讲解,最终经调查员核对填写完整后收回。

1.3 调查内容

(1)此次就诊的原因?(2)您对您的孩子目前的牙齿排列及咬合情况注意过吗?(选择“从未注意过”者不再回答后续问题,选择“注意到”者继续回答);(3)如果您已经注意到了孩子牙齿排列不齐,那么是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多选) (4)您留意到您的孩子目前牙齿排列和咬合情况是什么样的状态(多选) (5)最初您是从什么途径注意到您孩子以上情况的?(6)患儿家长个人资料(选填)。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主要为描述性统计。

2 结 果

2.1 患儿就诊原因分布

本调查783例患儿具体年龄及性别分布见图 1。

因龋病及其并发症为主诉就诊者占51.3%,以牙齿排列和咬合不正为主诉就诊患儿占35.0%,其余依次为口腔检查和预防占5.1%,外伤占4.6%以及其它原因占4.1%。

2.2 家长对孩子目前牙齿排列和咬合的关注情况

本调查783例患儿家长中,注意到孩子的牙齿排列和咬合问题者510 名,占65.1%;其中希望治疗者474 名,不希望治疗者36名。从未关注过孩子牙齿排列和咬合情况者273名。

2.3 各年龄阶段牙齿排列不齐和咬合问题发生的部位(多选)

见表 1。

2.4 患儿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的状态(多选)

各年龄阶段牙齿排列异常的状态中,对牙齿间有缝隙和牙齿错落不齐的关注度最高,分别占51.1%和35.4%,其次是对牙齿倾斜、重叠和扭转的关注,分别占25.1%、13.5%、13.2%。

关注到患儿咬合异常的家长共329 人,咬合异常类型具体分布见图 2。7~10 岁患儿咬合错乱最受关注,3~5 岁患儿反即“地包天”最受关注。

2.5 患儿家长注意到牙齿排列和咬合问题的途径

通过自己留意发现孩子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的家长369 人,占72.4%;其余依次为通过口腔医生检查、幼儿园和学校牙科检查、孩子自己注意到等。具体分布见图 3。

2.6 部分家长不打算治疗的原因

部分家长虽然注意到孩子的牙齿排列和咬合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他们没有在近期内为孩子做治疗的打算,理由分别为:希望等孩子换完牙后再治疗13 例(36.1%),仅想治疗龋齿9 例(25.0%),路途较远,多次复诊交通不便4 例(11.1%),担心孩子难以配合4 例(11.1%),担心费用太高6 例(16.7%)。

2.7 患儿家长情况

在对孩子牙齿排列和咬合问题关注的510 位家长中,选择填写个人资料的家长有382 名。其中,男性133 人(34.9%),女性249 人(65.1%)。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73.9%,高中文化程度者占21.9%,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4.2%。

3 讨 论

长期以来,很多家长甚至部分口腔专业医生认为,对早期的儿童错畸形尤其是乳牙列的错畸形可先不予处置,待到12 岁左右恒牙更换完毕后再做治疗。以致部分错畸形患儿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或是增加了后期治疗的难度,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甚至加重其心理和精神负担。为了使儿童顺利进行乳恒牙替换,最终建立正常咬合关系的恒牙列,有必要加强儿童乳牙列期和替牙列期的临床管理,及时或早期发现牙列及咬合异常情况,积极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3.1 患儿就诊原因

本调查患儿年龄分布为2~14 岁,呈正态分布趋势,平均7.2 岁(S=2.4),其中6~8 岁患儿最为集中。来院就诊患儿主要是因为龋病及其并发症如牙髓炎、根尖周炎等原因,因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就诊者占35.0%,与日本学者1998 年调查报告结果(37.7%)相近[1]。与国内相关调查结果比较,以龋病及其并发症为主诉就诊患儿比率低于此前调查数据(62.8%),而因牙齿排列和咬合问题就诊患儿比例远远高于此前我国学者调查结果(0.71%)[2]。分析原因,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子女口腔健康认识水平逐渐提高,龋病的预防以及早期诊断和治疗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对子女牙齿排列和咬合问题逐渐关注并积极治疗。同时各大医院及口腔专科医院逐渐成立儿童口腔专科,儿童口腔专业医生队伍不断壮大,各种媒体健康教育传播的影响力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所在医院的地理位置以及医院知名度、患者的特殊就诊需求有关。

3.2 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发现的时间与部位

本调查发现,因关注到孩子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的家长中,其子女处于第一磨牙及切牙萌出期者占一半以上。部分家长因为注意到孩子上前牙间存在缝隙、呈扇形排列,下颌恒切牙于乳牙舌侧萌出,而认为是牙齿排列异常。

乳牙列中牙与牙之间存在的间隙称乳牙列生理间隙,发生率约为70%~90%之间;恒牙上颌两中切牙萌出时存在的空隙称上颌中切牙间隙,其发生率约为70%左右,均为正常的生理现象[4]。调查发现一部分家长不了解这些知识而要求关闭乳牙列生理间隙和上颌中切牙间隙。今后有必要加强牙齿发育阶段相关知识的教育和普及。

此外,本次调查发现无论哪个年龄阶段,多数家长关注到孩子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发生的部位是在前牙列,因为前牙列咬合异常容易发现,且影响美观。然而对咀嚼以及咬合建立起重要功能作用的后牙列较少受到关注,因此,今后有必要向社会及家长加强牙齿发育阶段相关知识以及后牙在咬合关系建立和咀嚼功能方面重要性的宣传。

3.3 儿童口腔科开展错早期治疗宣传的必要性

儿童错畸形,是儿童口腔疾病中的常见病。中华口腔医学会2000 年对全国七个地区25 392 名乳牙期、替牙期和恒牙初期儿童与青少年错畸形患病率调查发现,乳牙期为51.84%,替牙期为71.72,恒牙初期为72.92%[5]。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牙齿、上下颌骨与面部呈相对应的生长发育关系。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可影响咀嚼功能,造成龋齿及牙周病。前牙反还会抑制上颌骨发育造成面中部塌陷,影响面型美观,甚至对儿童心理发育造成影响。

此次调查发现,关注到孩子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的家长,多数希望咨询医生并给予治疗。但是仍有一部分家长虽然注意到孩子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却对早期治疗的必要性缺乏认识,认为乳牙列畸形不必治疗,等到孩子换完牙后再做治疗也不迟,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3.4 患儿家长注意到牙齿排列和咬合问题的途径

各年龄阶段患儿家长均主要通过自身观察注意到子女的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通过幼儿园和学校检查,以及口腔医生检查后得知的各占10%左右,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得知相关知识后注意到孩子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者仅占1%左右。说明现阶段学校口腔健康教育和检查力度不够,有待加强,同时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传播相关知识。

3.5 家长的文化程度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父母文化程度影响他们对孩子口腔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及治疗的态度。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对儿童牙齿排列和咬合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治疗的态度越积极。一方面,可能是文化程度较高者更倾向于完整填写问卷,另一方面提示家长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对孩子口腔健康关注和治疗需求的重要因素。要提高人民群众口腔健康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

参考文献

[1]小川尚子,关口浩,宫田太郎,他.小児歯科来院患者の来院動機と歯列.咬合不正との関係について[J].歯科学報,1999,99(1):57-63.

[2]贾萍,赵平,刘淑杰.儿童牙科门诊初诊情况调查与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7,11(3):216-217.

[3]夏斌,秦满,葛立宏.2003年儿童口腔科从业医师现状调查[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7,23(2):288-290.

[4]杨富生.牙列和咬合的生长发育[M].//文玲英,杨富生主编.临床儿童口腔科学.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45-52.

儿童糖尿病患儿 篇5

1非药物治疗

1.1饮食治疗

计划饮食,控制总热量,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为1型糖尿病患儿的饮食治疗原则。要保证患儿摄入足够营养,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多摄入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尽量清淡烹调。患儿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最好三餐三点心。应根据胰岛素注射时间和作用时间来合理确定正餐和加餐的进食时间。全天热量供给量(kcal)的计算公式为1000+年龄×(70~100);三餐热量分配比例为1:2:2,每餐后点心预留食品的数量为15~20 g之间。三大营养素的供给与分配:蛋白质摄入量占全天总热量的15%~20%,多选择优质蛋白丰富的食物;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全天总热量的55%~60%,选择低“血糖指数”食品;脂肪摄入量占全天总热量的25%~30%,以不饱和脂肪酸丰富的食物为主,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在300 mg以下。保证摄入足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避免摄入过多食盐,每日应摄入3~6 g的氯化钠。糖尿病患儿不宜食用的食品:第1类为肥肉、油炸等高脂肪食品;第2类为糖果、含糖的饮料、含糖高的水果等高糖食品;第3类是粉丝、粉条、凉粉等纯淀粉食品。不应限制含很少热量的黄瓜、西红柿、芹菜等蔬菜类食物的摄入量。要正确对待“无糖食品”。即使“无糖食品”不含糖,但其中含有的其他营养素经过机体代谢可产生一定数量的热能,应根据其产生的能量适当减少主食的摄入量。

1.2运动治疗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当1型糖尿病患儿病情稳定后,可根据机体情况,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很好地控制糖尿病病情。应讲求个体化,遵循循序渐进、定时定量和持之以恒的基本原则进行运动。运动强度要适当、量力而行;运动量根据运动中和运动后有无不良反应来合理确定。运动频次最好1次/d或4~5次/周,运动时间为30~60 min/次。为防治低血糖发生,运动时机一般选在餐后30 min。

为避免运动时胰岛素过快吸收而发生低血糖,最好采用腹壁皮下注射的方法。运动后易出现低血糖者,运动前可根据实际情况食用少量食品或适当降低胰岛素用量。运动时,穿着的服装和鞋袜应合适,运动后注意清洁卫生。注意安全,年龄较小患儿运动时应在家长监护下进行,培养患儿运动乐趣,养成定时定量持之以恒的运动习惯。

2药物治疗

2.1胰岛素治疗

儿童一旦确诊为1型糖尿病,需终身应用胰岛素进行降糖治疗。在应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儿残余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不同,讲求个体化用药。剂量的合理应用:一般开始应用剂量为0.5~1.0 U/(kg·d)。年少和青春发育期患儿应适当降低或增加用量,前者用量一般为0.25~0.5 U/(kg·d),后者用量一般为0.6~1.0 U/(kg·d)。

剂量的合理分配:以普通胰岛素(RI)为例,根据计算得到的全天用量,按照剂量分配方案分3次于餐前20~30 min皮下注射。常用的剂量分配方案为:三餐餐前用量均匀分配;早餐前用量偏大,午餐和晚餐前用量相等;早餐前、晚餐前和午餐前依次减少;必要时睡前可小剂量增加1次。究竟选用何种方案,应通过一定时期的观察确定。剂量的合理调整:胰岛素用量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空腹和餐后2 h血糖及段、次尿糖定性指标的检测值合理调整,每调整1次剂量至少需要观察2~3 d。各餐次调整依据为:早餐前用量是前几日7~11时段尿和午餐前次尿糖检测值,午餐前用量是11~17时段尿和晚餐前次尿尿糖检测值,晚餐前用量是17~22时段尿和睡前次尿尿糖检测值,睡前用量是22时~次日7时段尿和早餐前次尿糖检测值。短效和中效胰岛素的联合应用: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可选用短效和中效胰岛素联合应用的方法,用量比一般为1:2~3。必要时,可根据胰岛素作用时间的不同和段、次尿糖检测值对用量及其比例进行调整。皮下注射时,早餐前皮下注射量为总量的2/3,晚餐前皮下注射量为总量的1/3。缓解期患儿胰岛素用量一般在2~4 U/d之间甚或更少,基本原则是维持血糖在正常值,但不得完全停药。

2.2美罗华

该药是CD20人鼠嵌合性单克隆抗体的商品名,美国FDA批准用来治疗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国外探索应用美罗华治疗1型糖尿病,其作用机制在于延缓破坏新诊断1型糖尿病患者残存胰岛β细胞,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美罗华治疗1型糖尿病的可能机制为:该药物可结合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20,通过补体和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选择性地去除B淋巴细胞,抑制免疫系统攻击自身抗原的过程。美罗华治疗新诊断1型糖尿病人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接受美罗华治疗患者应用胰岛素量低于应用安慰剂者,患者应用美罗华后自身胰岛素产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可满意控制血糖。值得注意的是,美罗华只能延缓新诊断1型糖尿病患者残存胰岛β细胞的破坏,阻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但并不能达到完全治愈的目的。应通过进一步研究美罗华的作用机制来决定是否能够用其作为预防性治疗药物。

3病情监测

1型糖尿病患儿应遵医嘱定期和不定期监测其病情变化情况,尽量采用自我监测,使患儿家属掌握基本监测技能,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生活质量,保证患儿健康成长。病情监测所用辅助检查项目主要包括:

3.1尿液检查

(1)尿糖定性检测:应用胰岛素过程中,每天应至少监测4次或以上尿糖。监测时机一般为三餐前和睡前各1次,为了解患儿24 h尿糖变化规律,应测定早7时至午餐前、午餐后至晚餐前、晚餐后至睡前、睡后至次日晨7时4段尿。(2)24 h尿糖定量检测:急性代谢紊乱期患儿的监测频次为1次/周,病情平稳后的检测频次为1次/2~3月。(3)尿酮体:检测频次为1次/d。(4)尿蛋白:一般以尿微量白蛋白为检测项目,以此了解患儿是否出现肾脏病变及其病情变化情况。

3.2血生化检查

(1)血糖测定:有条件的患儿家庭,每天可采用微量血糖仪监测2~4次血糖。若控制血糖较好,监测频次可调整为每周2~4次。门诊复查一般每2~3个月1次,测定餐后2 h血糖。(2)血脂测定:包括血清胆固醇、三酸甘油酯和游离脂肪酸等评价指标。为及时判定病情控制情况,检测频率一般每半年1次。(3)血气分析:必要时可为合并酮症酸中毒患儿做血气分析。

3.3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患儿近期2~3个月内的血糖平均水平,是监测糖尿病患儿疾病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监测频次为2~3个月测1次,1年至少4~6次。

3.4胰岛细胞自身抗体测定

应根据患儿病情情况,必要时测定胰岛细胞自身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和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

3.5其他检查

根据病情要常规定期随访,监测血压,检查眼底、尿微量白蛋白和β2微球蛋白等是否出现异常变化,以早期发现和治疗1型糖尿病并发症。

综上所述,社区医生应在做好1型糖尿病患儿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胰岛素进行合理降糖治疗,做好病情监测工作,保证患儿健康成长。

摘要:对1型糖尿病患儿,社区医生在做好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胰岛素治疗,并做好病情监测工作。应根据患儿实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等非药物治疗措施;应根据患儿残余胰岛β细胞的功能不同,合理应用胰岛素进行药物治疗,做到合理应用、分配和调整剂量,必要时应用短效和中效胰岛素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法。应遵医嘱通过尿糖、尿酮体和尿蛋白等尿液检查项目,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和血气分析等血生化检查项目,也可测定反映胰岛细胞自身抗体的检测,并根据病情要常规定期随访,监测血压、检查眼底、尿微量白蛋白和β2微球蛋白等,以早期发现和治疗1型糖尿病并发症,达到降低血糖、消除症状,预防和延缓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的目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1型糖尿病,社区治疗,病情监测

参考文献

[1]Quintana L,Paniagua JA,Gil-Contreras D,et al.Improving type 1 diabetes after treatment of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with rituximab:killing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J].Diabetes Care,2010,33(9):e122.

[2]Mark D,Pescovitz,MD,Carla J,et al.Rituximab,B-Lymphocyte Depletion,and Preservation of Beta-Cell Function[J].N Engl J Med,2009,361(22):2143-2152.

[3]Raskin P,Mohan A.Emerging treatments for the prevention of type 1 diabetes[J].Expert Opin Emerg Drugs,2010,15(2):225-236.

[4]Hu C,Deng S,Wong FS,et al.Anti-CD20 treatment prolongs syngeneic islet graft survival and delays the onset of recurrent autoimmune diabete[J].Ann N Y Acad Sci,2008,1150:217-219.

[5]Dupond JL,Essalmi L,Gil H,et al.Rituximab treatment of stiff-person syndrome in a patient with thymoma,diabetes mellitus and autoimmune thyroiditis[J].J Clin Neurosci,2010,17(3):389-391.

儿童糖尿病患儿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3年8月—2015年1月收治的68例1型糖尿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各34例。 常规组患儿,男19例,女15例,年龄1~11岁,平均年龄(5.14±4.29)岁,平均病程(6.24±5.18)月; 综合组患儿,男18例,女16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5.24±4.31)岁,平均病程(6.19±5.49)月。 入院时,两组患儿空腹血糖均>8.5 mmol/L。 两组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常规组患儿家属认为常规护理较为可靠,自愿放弃综合性护理;综合组患儿家属自愿接受综合性护理体验。 两组患儿在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有可比性。

1.2方法

住院期间,两组患儿治疗方法基本一致,常规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护理措施包括:血糖监测、健康指导、 口腔护理等,不作详述。 综合组患儿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2.1病房环境干预病房环境充分消毒 , 然后患儿进入前,调整室内温度和湿度质量,温度以20℃~24℃为宜,湿度以55.0%~70%为宜[1]。 每日定时开窗通风,确保空气流通,营造整洁、卫生、舒适的病房环境,有利于患儿睡眠和休息。

1.2.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用关爱的姿态 , 耐心的安慰1型糖尿病患儿,帮助患儿尽快适应住院环境。 若患儿年龄较小,认知力较差,护理人员可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吸引患儿注意力,如播放儿童音乐、动画片等, 也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导患儿接受治疗。 若患儿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儿交流, 了解患儿的内心需求,回答患儿提出的问题,逐渐与患儿建立朋友般的关系,提高其治疗依从性[2]。 护理人员要教授患儿父母开导、引导患儿正确认知治疗的方法, 减轻患儿恐惧、焦虑等情绪状态。

1.2.3血糖监测按患儿病情确定血糖检测频率 , 通常在三餐前30 min,为患儿检测血糖。 除血糖监测外,要求护理人员观察患儿临床症状, 根据低血糖反应发生规律和时机,及时增加葡萄糖注射液。 同时,护理人员要教授患儿家属辨别低血糖反应的方法, 便于及时发现低血糖反应。

1.2.4输液护理1型糖尿病患儿输液治疗期间 , 应要求严密观察,应根据患儿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按医嘱控制滴速,避免加重患儿心脏负担,导致肺水肿等并发症。 输液期间,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输液,并告知医生,做好对症处理准备。 护理人员若患儿拒绝输液, 要利用游戏、讲故事等方法吸引患儿注意力,与之建立良好的依赖关系或转移其注意力,使其顺利接受治疗。 患儿酮体转阴后,改为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应注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要求。

1.2.5预防感染干预每日为患儿擦洗身体 , 跟换干净衣物,需提醒父母,患儿衣物被汗水浸湿后,要及时更换干净衣物。 每日严格进行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等,避免患儿出现其他感染。 同时,每日更换患儿床单、枕套等,最大限度营造卫生的环境。 护理人员应告知家属密切关注患儿症状变化,尤其注意较小幼儿的症状改变, 避免引发其他并发症。

1.2.6运动干预护理人员要鼓励家属在患儿康复后 , 指导患儿进行适当的简单的体育运动, 告知患儿家属运动项目、时间、次数等,便于家属控制。 此外,应告知家属,餐后3 min,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促进降糖药物吸收,调整血糖高峰值,有利于1型糖尿病治疗和患儿的健康成长。

1.2.7饮食安排护理人员要告知家属 :首先 ,每日饮食种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果蔬菜等的摄入量,主要烹饪方法;其次,说明患儿规律性,多餐安排, 帮助患儿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最后,告知患儿家属饮食对治疗的重要意义及饮食注意事项。

1.3效果评价

1.3.1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的空腹血糖为、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变化,记录低血糖反应情况。

1.3.2护理效果评价本院自制护理评分量表 , 评价内容包括患儿情绪状态、营养状态、治疗依从性、睡眠、社交活动、躯体活动六部分,满分100,分值越高证明护理效果越好。 委派专职评分负责护理人员,共发放68份调查量表,由护理人员教授填写方法,收回有效量表68分,然后作统计学分析[3]。

1.4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 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糖检测指标比较

综合组:入院时,空腹血糖为(9.05±2.53)mmol/L、 餐后2 h血糖为(10.87±1.84)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 (11.17±3.15)% ; 干预4周后 , 空腹血糖为 (5.18 ±0.69) mmol/L、餐后2 h血糖为 (7.07±1.58)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4.79±1.57)%。 入院时与干预后比较,综合组空腹血糖为、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下降均显著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常规组:入院时,空腹血糖为(9.13±2.41)mmol/L、 餐后2 h血糖为(10.79±1.59)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 (11.03±3.27)% ; 干预4周后 , 空腹血糖为 (6.68 ±1.32) mmol/L、餐后2 h血糖为 (9.46±1.53)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6.57±1.21)%。 入院时与干预后比较,常规组空腹血糖为、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下降均显著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入院时,综合组与常规组空腹血糖为、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水平比较,P>0.05 ,认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综合组与常规组各血糖检测指标水平比较,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比较

综合组患儿低血糖反发生率为2.94%(1/34);常规组患儿低血糖反应发生率为11.11%(4/36),两组比较,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3护理效果评分

综合组评分为 (92.36±6.74) 分 , 观察组评分为 (74.52±2.69)分 ,两组护理效果评分比较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1型糖尿病患儿发病年龄较小 ,患儿往往对治疗存在抵触情绪,需要护理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还要不断总结护理工作经验,寻求更为有效的护理模式。 本次研究中,综合组患儿给予综合性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综合组患儿血糖检测指标显著高于常规组, 可知综合性护理有助于提高患儿血糖控制水平。

对于1型糖尿病患儿而言, 综合性护理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护理模式。 廉亚坤等所作综合性护理相关研究发现, 应用综合性护理患儿较常规护理患儿血糖指标改善效果更好,且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更低,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4]。 由此可知 ,综合性护理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减少低血糖反应发生率。 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患儿父母对综合性护理评价较高,可知患儿家属较为认同综合性护理模式。

在实施综合性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给予1型糖尿病患儿更多的关爱,以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同时,1型糖尿病患者感染风险较高, 加之患儿年龄小, 体制弱,住院期间更加容易发生其他感染[5]。 糖尿病患儿较容易发生口腔、泌尿系统、皮肤等感染,因而护理人员应在患儿入院后,开始预防性干预。

综上所述,1型糖尿病患儿临床治疗中给予综合护理,有助于提高其血糖控制水平,并减少低血糖反应发生率,且患儿家属对护理效果评价较高,应推广使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

摘要:目的 探讨1型糖尿病患儿采用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和方法 。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8月—2015年1月收治的68例1型糖尿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各34例。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综合组患儿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护理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患儿的血糖控制情况和护理效果评分。结果 血糖检测指标比较:综合组,入院时与干预后比较,空腹血糖为、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下降均显著P<0.05;常规组,入院时与干预后比较,各指标下降均显著P<0.05;入院时,综合组与常规组各血糖检测指标水平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综合组与常规组各血糖检测指标水平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患儿低血糖反发生率为2.94%(1/34),常规组为11.11%(4/36),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效果评分:综合组为(92.36±6.74)分,观察组评分为(74.52±2.69)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型糖尿病患儿临床治疗中给予综合护理,有助于提高其血糖控制水平,并减少低血糖反应发生率,且患儿家属对护理效果评价较高。

儿童糖尿病患儿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长春市儿童医院门诊-分诊科收治的糖尿病急性阑尾炎术后患儿126例,对照组63例,男38例,女25例;年龄5~15岁, 平均(8.3±2.2)岁。 观察组63例,男37例,女26例;年龄6~14岁,平均(8.4±2.4)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小儿糖尿病合并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3]。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1环境护理:为患儿提供温馨的环境,张贴动画人物,室温保持在25°C左右,病床干净整洁。 2病情观察:术后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定时测量体温,定时监测血糖,一旦异常,随时向医生汇报。 3药物护理:按医嘱定时发放药品,指导患儿家属如何服药和注意事项等。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 1心理护理:患儿多因环境、疼痛而出现哭闹、烦躁等情绪,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 可通过讲故事来转移其注意力,适时给予鼓励,消除恐惧心理。 2饮食护理: 以富含高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低糖的食物为主,按照流食、半流食、软饭的原则,忌食辛辣刺激等食物。 3切口护理: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等,定时更换敷料, 可配合TDP局部照射。 4排便护理: 术后进行排便记录,如果6 h仍未排尿可给予导尿,如术后便秘,可给予轻泻剂,避免使用肥皂水灌肠。

1.3观察项目

比较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

1.4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姚凤一[4]等的评定标准:非常满意(85-100分)、满意(70-85分)和不满意(<70分)。

1.5统计方法

用SPSS 6.0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

2结果

2.1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3讨论

小儿的阑尾长约4~8 cm,直径为0.3~0.5 cm,呈管状且细长,属于终末动脉[5],阑尾壁较薄,加之小儿大网膜发育不健全,相对表面积较大,抵抗力较弱,和盲肠血运无交通支,是阑尾发生炎症的基础。 小儿急性阑尾炎作为门诊-分诊科的多发病,其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6],小儿急性阑尾炎病情往往重于成人,以腹痛、呕吐、发热为三大临床表现, 腹痛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呈持续性,若干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小儿急性阑尾炎发病初期可出现低热,多不易发现, 且随着病情的逐步发展, 体温可升至38℃~ 39℃[7],糖尿病患儿本身身体免疫力较差,一旦合并急性阑尾炎,病程进展较快,年龄愈小病情越重,如不及时进行治疗会引起化脓性门静脉炎、脓毒败血症等,严重时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 因此,早诊断,早切除阑尾,可以避免感染扩散,同时控制血糖,对患儿的预后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对糖尿病患儿急性阑尾炎术后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向患儿家属讲解急性阑尾炎的相关知识,做好配合治疗和护理,稳定患儿情绪,树立信心,饮食护理可以提高患儿身体免疫力,有效调节血糖,提高运动机能,促进伤口愈合,切口护理可以促进创面愈合,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排便护理可以帮助患儿及早恢复泌尿系统的功能。 从医院的研究发现,观察组住院时间为(9.5±2.3)d,家属满意度为100%,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5.2±2.7)d,家属满意度为77.8%(P<0.05),与屈秀玲[8]报道的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为(10.0±2.5)d,患儿满意度为94.1%,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为(14.0±2.9)d,患儿满意度为73.5%(P<0.05)结果相似,可见,对糖尿病合并急性阑尾炎患儿实施术后护理干预措施, 可以明显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提高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对糖尿病患儿急性阑尾炎术后实施护理干预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文勤.优质护理在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1(27):23.

[2]苏云鹤.护理干预在治疗小儿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糖尿病新世界,2015,5(17):9.

[3]罗代英.糖尿病合并急性阑尾炎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J].心理医生,2015,3(16):5.

[4]安红.护理干预对小儿急性阑尾炎的效果评价[J].医学信息,2015,6(z1):93.

[5]吴丽敏.老年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效果的临床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2(15):8.

[6]赵彩玲.小儿阑尾炎术后临床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5,2(16):38.

[7]王秋景.小儿阑尾炎术后护理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5,5(9):7.

儿童糖尿病患儿 篇8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脑瘫患儿,护理,体会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属于儿科十分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类型,大多小儿糖尿病病人在起病之初都表现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状,该病症不仅有较高患病几率,同时还存在着较高死亡率,已经成为临床上重点研究的课题[1]。脑瘫属于中枢系统类疾病,经常会并发行为异常、智力低下、姿态异常和语言障碍等症状,所以在给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脑瘫患儿有效治疗的同时,还需要配合护理方案同时进行[2]。为了总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脑瘫患儿的护理体会,该研究以随机法把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在该院进行诊治的7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脑瘫患儿划分成两个小组。其中,对照组研究对象接受常规护理,而实验组研究对象则在此基础之上接受综合性护理方案,旨在寻找适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脑瘫患儿的最佳护理方案,为临床研究提供一点参考价值,现将具体研究程序作如下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在该院进行诊治的7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脑瘫患儿。有男性患儿45例,女性患儿33例;患儿年纪在4~12岁之间,其平均年纪约(9±0.17)岁;患儿血糖值在50~58 mmol/L之间,其平均血糖值为(53±0.58)mmol/L,尿糖均为(++++)。且所有患儿均表现出呼吸深快、面色潮红、活动受限以及神志不清等症状,且其呼气存在着烂苹果味。以随机法把7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脑瘫患儿均分成两个小组,组均39例,两组患儿的血糖值、尿糖值、年纪、临床表现以及性别等相关资料中的比较均未表现出明显性区别(P>0.05),值得对比。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接受对症治疗,与此同时,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而实验组患儿则在此基础之上接受综合性护理方案。

1.3 统计方法

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该组研究数据,通过(±s)代表一般资料,通过χ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果

该研究发现,实验组患儿在护理效果方面存在着绝对性优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所示。

3 讨论

3.1 严密观察患儿病情

①对患儿血压、神志、脉搏以及呼吸、瞳孔、意识等体征和神经功能进行严密观察;②查看胰岛素治疗时是否出现副作用,在结合患儿血糖情况对其胰岛素使用剂量、滴速等进行合理调整。同时,定期监测患儿血糖值与尿糖值,2 h/次,查看其肾功能与电解质是否已恢复正常;③对患儿24 h出入液量进行严格记录,并查看其尿量的变化情况。

3.2 生活护理方案

①皮肤护理。以温热毛巾给予患儿清洁其皮肤,确保其衣物和床铺的干燥性与清洁性。给予患儿叩击其背部,以防出现坠积性的肺炎。

②日常护理。由于脑瘫患儿大多发育迟缓,所以需要专业护理人员长期守护,防止出现意外事故。而糖尿病病人容易受到感染,所以需要严格限制陪客人数和次数,给予住院病房定期消毒,确保室内空气保持新鲜[3]。

③饮食护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脑瘫患儿的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类以及软食为主,保持少吃多餐原则,合理调整其饮食,制定针对性饮食方案,并对饮食中的热量进行合理搭配,严格控制含糖量偏多的食物。同时,给予患儿口腔护理,2次/d,以防其口腔出现感染。

3.3 心理护理方案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脑瘫通常具有较长的周期,其功能恢复同样需要经历较长过程,难以达到治愈效果,必须终身使用药物和参与康复训练。鉴于此,护理人员要主动予以关心和关怀,以聊天的形式与患儿及其家属交流,并制定出针对性护理方案,共同做好患儿心理工作,帮助患儿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1]。

参考文献

[1]楚敏.经胃肠道补液联合静脉补液治疗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的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5):14-15.

[2]曹冰燕,巩纯秀,吴迪,等.儿童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和高血糖高渗状态临床特征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12):1105-1109.

上一篇:协作单位下一篇:情景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