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糖尿病的健康指导

2024-08-23

儿童糖尿病的健康指导(通用12篇)

儿童糖尿病的健康指导 篇1

儿童糖尿病98%为1型, 患儿胰岛β细胞破坏, 胰岛素分泌绝对缺失, 导致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 患儿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 久之引起儿童生长发育落后, 肝肾眼等多脏器功能损害, 部分患儿常因急性感染、过食、突然中断胰岛素治疗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已成为人民健康的重大威胁, 护士通过给予其心理护理及有计划的健康指导, 可提高患儿及家属对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的依从性, 并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我科2007年7月—2009年12月收治15例1型糖尿病患儿, 护士针对每位患儿给予相应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收到良好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年7月—2009年12月我科糖尿病住院患儿15例, 男6例, 女9例, 年龄4岁~12岁, 均为1型糖尿病, 1例合并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 心理护理

2.1 家长心理护理

孩子病了, 家长非常焦虑, 但又缺乏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为使家长解除紧张焦虑情绪, 在治疗护理中, 护士多与家长沟通, 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给他们讲解糖尿病有关知识, 使其了解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饮食控制、规范治疗及长期应用胰岛素的重要性, 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使患儿早日康复。

2.2 患儿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需要终生治疗的疾病, 因而对孩子而言心理健康护理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健康护理应从疾病治疗开始, 为孩子创造温暖的生活环境, 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保持心理健康发展,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消除因疾病和心理负担而造成的恐慌、抵制情绪, 甚至逆反心理。

3 健康指导

3.1 药物指导

糖尿病属于慢性伴随终生的疾病, 需要终生使用胰岛素。我们根据每个患儿病情制订相应的胰岛素治疗计划, 指导家长选用胰岛素剂型、用量、注射部位, 反复示范如何正确注射, 尽量避免注射部位及皮肤组织萎缩, 强调药物出现副作用的处理方法, 自测指尖血糖的方法, 低血糖的识别、预防和处理等。

3.2 饮食指导

计划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让患儿及家长认识控制饮食的重要性, 根据患儿病情、年龄、食欲的不同制订相应的糖尿病饮食, 指导家长每日测体重2次, 严格遵守饮食的各成分热量比例, 平时食物搭配中注意事项, 并详细记录进食情况。热量分配:碳水化合物占50%, 蛋白质占20%, 脂肪占30%, 一日三餐按1/5∶2/5∶2/5比例分配[2], 每餐间留少量食物为餐间点心, 食物则以蛋白为主, 脂肪以植物油为主。按照定量进餐, 切勿过饥、过饱、过量, 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饮食以能保证正常体重, 减轻血糖波动, 维持血脂正常为原则。

3.3 运动指导

及患儿让家长掌握运动 (有氧运动) 对糖尿病治疗的益处, 运动方法、运动注意事项, 对接受药物治疗的患儿运动能增加低血糖风险, 需找出适合每个患儿的运动量、运动方式、运动时间, 如散步、跑步、打球等。鼓励运动前、运动时、运动后检测血糖水平, 运动前中后充分补充水分, 避免脱水, 在极高血糖时, 运动可诱发酮症, 最好避免体力活动。

3.4 特别指导

嘱患儿家长定期门诊随诊。教育患儿随身携带糖尿病识别卡, 写上姓名、住址、家长联系方式、糖尿病真实情况, 以便发生低血糖时及时得到救治。

4 健康宣教

健康宣教一直贯穿在整个治疗护理过程中, 我们通过发放健康手册, 开展糖尿病知识讲座, 讲解有关糖尿病知识, 预防措施, 急性发作应急措施, 自我遵医行为的重要意义, 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及患儿和家长的健康知识和观念。建立糖尿病档案, 重视糖尿病的追踪随访, 定期进行个体或群体患者健康教育、健康咨询, 调整患者自我保健意识。护理人员进行有关健康教育培训及技术交流, 对所有患儿的健康指导进行阶段性评估, 了解患者及家长对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 使患者及家长均参与到糖尿病的治疗中, 以达到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5 小结

儿童糖尿病是慢性终生性疾病, 糖尿病的控制除了合理治疗外,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健康知识和观念, 遵医行为,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监控[3], 因此糖尿病健康教育尤其重要, 其本身也是一种治疗[4]。小儿由于自制能力差, 理解能力有限, 大部分时间需要家长监护, 因此医护人员需对患儿及家长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对本组15例糖尿病患儿及家长, 我们通过定期授课, 发放健康手册等方式宣教, 使他们认清糖尿病的性质和危害, 树立起长期坚持治疗糖尿病的决心, 并告之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 通过长期规律的饮食、运动控制和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仍是可以控制的, 消除他们对此病的顾虑和误解。鼓励患儿及家长加强自身管理, 按时监控血糖、尿糖, 督促他们控制饮食, 从事适当的运动。对出院患者保持电话、信件随访, 给予动态观察病情, 对减少疾病复发很有益处。本组结果显示, 健康教育后患儿正确运用胰岛素、饮食控制、加强运动, 血糖控制较前明显改善, 降低了皮肤感染发生率。说明健康教育使患儿及家长认知行为发生改变, 有良好的遵医行为,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加强自身监控和管理, 有利于血糖稳定,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达到保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薛辛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74-479.

[2]倪桂臣, 吴玉筠.儿童时期1型糖尿病诊疗常规[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2, 17 (4) :252-254.

[3]沈清华, 袁艳玲, 孟虹, 等.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 22 (4) :9.

[4]顾巧云, 戴垚, 冯绮文, 等.糖尿病患者门诊健康教育效果分析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 21 (1) :89.

儿童糖尿病的健康指导 篇2

儿童心理健康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武汉市硚口区教科室 张 文《世界儿童公约》 宣称: 人类应将其拥有的最好东西给予儿童.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成长。社会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必备的条件,给予儿童应有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就会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农村儿童在享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虽然可以在学校里得到老师的教育和帮助,得到社会的关心和爱护。但是,有近2000 万儿童却得不到来自家中父母的亲情关怀和教育,这部分儿童被称之为“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的缺失将是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人生成长中的最大障碍。对此问题我们必须作出理性的思考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年龄为 1 4 周岁及以下的儿童。根据国家统计局估计,目前全国15 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有1 000 万人。这些孩子远离父母,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中,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爱,因而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偏差。1 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自我意识、自我认同感、恰当的自我期望值 2 一个善于自控的人 意志、毅力、自律 3 一个随和的人 人缘好,有朋友 心地善良,富于同情心、对人宽容 4 一个随遇而安的人 自我满足、接纳自己的缺点、经常把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比 5 一个做事有目标的人 对各种事物有广泛兴趣、有内在动机、有抱负 6 一个遇事看得开的人 灵活、变通、适应性强、失败和受挫时不泄气 7 一个情绪平和的人 情绪稳定、不动怒,不大喜大悲、乐观,遇事往好处想 8 一个爱说爱笑的人 心境好、有幽默感 9 一个互助合作的人 帮助别人、接受别人帮助、与同伴相互依存 1 0 一个懂得爱和被爱的人 1 与别人共情、知道怎样爱和被爱(1)情感失调和抑郁症(2)孤独症和孤独感(3)厌学 贪玩和学习兴趣淡薄; 学习动机缺乏(没有习得内驱力); 社会影响导致“ 读书无用” 再度抬头; 流失生问题。(4)考试焦虑 考前紧张; 考试中紧张和发挥不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 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上辈或同辈,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大事。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孩孩子身心健康2 . 临时监护人精力有限。临时监护人既要承担自家繁重的生产劳动,还要承担繁琐的家务事,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引导孩子,作为祖辈来说,他们年龄大、身体欠佳,心有余而力不足。3 . 临时监护人能力不足。由于上辈亲友作临时监护人时精力有限,没有时间教育孩子,而祖辈教育孩子存在着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教育倾向,他们把孩子当宝贝,忽视了对孩子身心健康和人格塑造的教育,同时,这些祖辈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人,基本上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文化、法制、卫生等方面的教育。4 . 精神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有时几年不归,有的音讯渺茫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学习成绩一般; 学步期婴儿期 信任对不信任道德品行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容易养成自私冷漠、忧郁多疑的性格; 青春期知识贫乏。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生发展 8 个阶段

老年期 自我完善对失望成年期 繁殖对停滞成年早期 亲密对孤独青少年期 认同感对角色混乱小学期 勤奋对自卑儿童早期 主动性对内疚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意: 自我意志调节,包括自我控制、情: 自我情绪体验,如自我感受、自尊、自爱等;知: 自我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等;——

对自我形象的关注(高中 35%男生与 28 女生自认为更具吸引力; 48%男与 1自我掌握等。2 青少年自我的发展 青年自我意识的矛盾性: 客体我—主体我;从无我到“唯我”(自我中心)“成人 感” 的产生敏感的自尊与自卑对个性品质的自觉2%女对自己外表满意)自我同一性(埃里克森): 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本质、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理想我—现实我; 社会我—个体我 青少年期主要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信念和重要特征前后一致及连续完整的意识,个人的内部状态和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感。它既包括自我认识,也包括自我的情感体验。同一性混乱的表现: “时间观的混乱”、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的危机:形成整体上的自我同一性。普通青少年形成同一性的任务在1 8~22 岁完成。 回避型 抗拒型 安全型 四种依恋类型“角色固着”、“工作瘫痪症”、“两性混乱”、“ 权威混乱” 和“价值混乱” 等。消极型(大脑前额叶右侧脑电活跃): 容易引起悲伤情绪,爱哭,积极型(大脑前额叶左侧脑电活跃): 容易引起快乐情绪,爱笑不爱哭。混乱型两种情绪类型 回避型: 他们怀疑那些说爱他的人,害怕离他们太近会受到伤害。安全型: 很容易与人相处及信赖对方。爱生气,且不易恢复正常。焦虑-矛盾型: 他们对同伴的爱缺少安全感,过于苛求对方。他们也因分离不可避免而害怕付出情感。3 依恋是人对周围人的一种追随、依附和亲密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婴幼儿期与养育者形成的依恋关系类型,他们太希望受到注意以致于吓跑了同伴。将变成一种无意识的内部工作模式,影响着今后与人交往的方式,并且对以后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产生长远影响。在孩子的幼小阶段和发展关键期,父母尽可能不要长期外出,或者至少留一方照顾抚育孩子。因为年龄越小越需要父母的呵护,对父母的依恋越强烈。虽然年龄很小的孩子还不会表达自己的愿望,但更能感觉到父母远离后的亲情缺失,更容易因此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而且儿时的痛苦经验会影响其以后的成长,这种伤痛甚至会伴其终生。处于一些发展关键期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关怀,比如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由小学到中学的过渡阶段,孩子父母应尽可能地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共同起去面对人生的重要转折。人格虽然是在个体身上发生的,但是这不等于说外部环境对人格没有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特别是儿童生活的群体影响着他们将来变成什么样的成人。• 儿童在与周围人相处过程中,在遗传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的那些在社会交往中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如社会性情绪、气质、对父母亲人的依恋、交往技能、同情心、亲善行为、自我控制、对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道德情感和行为等。• 一个社会化的人才能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爱别人,学会接受别人的爱影响个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家庭、学校、古往今来,家庭乃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细胞,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组织、家庭环境抚养方式 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也是每个人在世俗生活中所能找到的最终归宿。家庭的缺失及家庭价值的瓦解会使社会陷于失序与紧张状态,对于许多身陷其中的人,尤其是孩子来说,更是莫大的悲剧。有人曾对1 0 9 5 名中小学生的家庭结构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 生活在不完整家庭里的中小学生,孩子的行为常常会有失控倾向,健康问题者所占的比率为1 3 . 8 %,而完整家庭中有问题孩子所占比率只有0 . 2 %,严重的会发展成为“问题少年”。这充分说明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而留守儿童缺少的恰恰是完整的家庭结构,这种缺失势必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4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Dr.Hhain G.Ginott)为激发教师的动机,树立教育的信念,这样说: “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 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之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 所谓支持系统是指一些能够向孩子提供帮助的人际关系。参与到这个系统中的有爷爷、奶奶、亲戚、朋友,还可以是老师、托管机构和政府援助机构。在孩子遇到困难、父母又鞭长莫及的情况下,可启用“支持系统”,给孩子快速提供帮助。2 . 建立“代管家长制”。即教师和留守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这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和管理,为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后顾之忧的一项重要措施。有些学校以班主任为留守儿童的代管责任人,教师与儿童结对,义务代管,代管责任到人。“代管家长” 在一定程度上扮演家长的角色,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嘘寒问暖,在学习上多了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了一些交流慰藉,使家庭缺位、亲子教育缺失的留守儿童有了较好的教育补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空间。5 3 . 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社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组织地创建“托管中心”,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照管。负责人可以由社区的领导兼任,并委派身体素质好、有爱心、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退休老师或有条件的老师担任“托管中心” 的工作人员,为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娱乐学习、生活指导等服务。4 . 利用社会力量开办“亲子园”。我们国家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举办了许多的亲子园,并取得实效。建议在我国农村也可以开办具有农村特色的亲子园,特别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由有经验的老师担任工作人员,全面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和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制度,详细记载留守儿童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地址、电话,并记录留守儿童每一天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等情况,使老师和家长能有针对性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开设亲情电话,加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的亲子互动、亲子交流频率和亲子关系强度。让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享受亲情教育。教师的正确态度 1 了解儿童的遗传条件和家庭环境条件; 2 儿童的天资有差异,但可以自我补偿; 3 对天资较差的学生,永远不能说“笨” ; 4 根据学生的遗传时间表,提出不同的目标,实行个别化的教学; 5 针对学生的气质、情绪和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儿童糖尿病的治疗 篇3

本病需要终生饮食控制和注射胰岛素,给患儿和其家庭带来种种精神烦恼,因此要详细介绍有关知识,帮助树立信心,使患儿能坚持有规律的生活和治疗。教会病人及家长自测尿糖、血糖及胰岛素注射方法。

(1)饮食控制:食物的热量要适合患儿的年龄、生长发育和日常活动的需要,饮食种类应随各地和每一家庭生活习惯而定。3岁以下小儿可自由饮食,青春期前的小儿不应严格限制饮食,以免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及体力活动,青春期的女孩由于活动量减少或肥胖,对饮食及摄入的热卡应严格限制。

每日所需热量,以下两种方法:①每天所需热卡=1000+(年龄×80~100)。②按年龄估计:3岁以内患儿可自由饮食,但蛋白质所占热卡的比例应较高,其中一半以上以动物蛋白为主;4~6岁90~100kcal/kg,7~9岁70~80kcal/kg,9~12岁60~70kcal/kg。

饮食中能源的分配: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30%,碳水化合物50%~55%,3岁以内患儿蛋白质比例高些,可达40%~50%,全日热量分为三餐,早餐1/5,中餐2/5,晚餐2/5;或早餐1/10,中餐3/10,晚餐3/10,此外在午后及睡前各给1/10点心。当游戏、运动多时,给少量加餐或减少胰岛素的用量,要避免吃糖果、巧克力、葡萄糖等含单糖和双糖的食品。

(2)胰岛素的应用:①胰岛素的种类、作用及剂量见表1。②胰岛素的注射部位:应有计划地选择上臂、大腿、腹壁等不同部位,皮下注射,应有计划,按顺序、成排轮换注射,每针间隔1~2cm,1个月内不要重复同一部位注射2次,如多次注射同一部位,可以产生皮下硬结,组织萎缩,影响吸收。③胰岛素的用法:胰岛素的用量要根据血糖和尿糖的含量进行调整,以尿糖为主,因为尿糖测定较易做到,如果监测血糖更有利于控制病情,要求每日三餐前30分钟和夜间12点各测尿糖1次,根据测定结果调胰岛素的用量,于餐前半小时给予注射。正规胰岛素用法如[LL]下:尿糖(++++)者用胰岛素16~12U,(+++)者用8U,(++)者用4U,(+)以下者不用。夜间一般不注射胰岛素,以防发生低血糖。也可按青春期前胰岛素0.5~1.0U/kg。青春期1.0~1.5U/kg计算。

一般先用正规胰岛素治疗2~3天,使全日4次查尿糖均保持在(+)~(-),总结全日正规胰岛素的总量,用长效胰岛素代替,全日总量的2/3在早餐前30分钟注射,1/3在晚餐前30分钟注射,NPH与RI的比例为2∶1或3∶1混合,按照先RI后NPH顺序抽取药物,混匀后注射,如果夜间血糖高,可增加晚餐前胰岛素的用量,并增加NPH的比例,如果白天血糖较高则增加早餐前胰岛素用量。如运动前应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应激状态,饮食增加,青春期时,应增加胰岛素的用量,应鼓励患儿适当进行运动,但在剧烈运动时应注意防止发生低血糖。

酮症酸中毒的治疗

小儿糖尿病95%以上为胰岛素依赖型,易发生酮症酸中毒,治疗主要包括:胰岛素的应用,水电解质的补充,纠正中毒,补充热卡。

(1)补液量:①累积损失:若在明显脱水、酸中毒、体重下降10%左右,可按100ml/kg补充,在此后24小时内可视情况按60~80ml/kg静滴同样溶液,以供给生理需要量和补充继续丢失液量。②补液张力:开始1~2个小时补等张液用生理盐水20ml/kg,2小时后改为1/2张氯化钠,当血糖降到13.9mol/L以下时,即开始补2.5%~5%葡萄糖液。全日总张力为1/3~1/2张。③补液速度第1小时20ml/kg,第2小时10ml/kg,第3~8小时5~8ml/kg。待神志清醒、呕吐停止后,改为口服补液。

(2)糾正酸中毒:原则上不补高碱,补碱速度不可太快,因为当血浆pH纠正太快时,易引起碱中毒及脑水肿,另一方面,快速的纠正血浆pH还可导致氧解离曲线左移,引起组织缺氧,乳酸堆积,因此应慎用。仅在严重酸中毒时HCO3-<12mmol/L,pH<7.1,可给予2mmol/kg,给予1.4%碳酸钠溶液静滴,先用半量,当pH≥7.2时即停用。

(3)电解质补流:血清钾在输液开始时均偏离,随着液体输入,特别是使用胰岛素后,血清钾迅速下降,排尿后应立即补钾,同时酸中毒时,血磷降低,再加补液后易出现低磷血症,应适当补磷,可用磷酸钾代替,既可补钾又可补磷。

(4)胰岛素应用,小剂量持续给药,用以维持血液有效浓度。①轻症:每4~6小时皮下注射RI0.25U/kg。②重症:首先0.1U/kg静脉推注,以后以每小时0.1U/kg维持,待病情平稳后改为皮下注射,血糖下降不易过快,以每小时不超过5.6mmol/L为主。

(5)脑水肿的预防和治疗:①避免补液过多,尤其是电解质。②避免使用过多碱性液,更不宜使用高渗碳酸氢钠直接静脉推注,纠酸不易过急。③血糖下降不能过快,如果降到13.9mmol/L应及时加含糖液,如果发现脑水肿征象,应立即给予脱水剂。

(6)酮症酸中毒的预防:应使患儿自觉接受胰岛素及饮食治疗,不可自行中断及减量,积极预防感染避免外伤和精神刺激,有酮尿酸中毒时病儿不能进行手术,需在酮症酸中毒纠正后方可进行,术中使用RI,其用量以血糖维持在5.6~11.1mol/L为宜。

重视儿童糖尿病关爱儿童健康 篇4

肥胖是儿童2型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与大多数成人2型糖尿病不同的是儿童糖尿病可以分为两种: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必须注射胰岛素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除遗传因素外, 主要与环境、生活习惯等环境因素有关, 而肥胖恰恰是儿童2型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儿童往往因不合理饮食、缺乏煅炼, 特别是多吃高脂肪食物、碳酸类饮料引发肥胖, 肥胖患儿的脂肪组织细胞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 尽管病人体内胰岛素分泌水平并不低, 但作用却大打折扣, 以致血糖升高而引发糖尿病。儿童2型糖尿病一般很隐蔽, 早期很少出现“三多一少” (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 症状。不少人看到孩子既能吃, 又胖墩墩的, 就认为身体很健康, 从而容易延误诊断。2型糖尿病治疗的方法也很多, 但必须终身综合管理。重中之重仍然是“控制血糖”。

1、平衡膳食与坚持运动;

2、熟练掌握药物与胰岛素的应用;

3、空腹及餐后血糖:尽可能接近正常<5.5mmol/L及<7.8mmol/L

4、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6.5%;

5、血糖的监测:坚持每天测血糖;

6、定期检查危险因素:如微量白蛋白尿的检测, 至少每年一次。

7、良好的心理:青少年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未发育成熟, 所以心理疏导尤为重要;

8、定期就诊:获得医生的指导和帮助, 预防并发症效果明显;

掌握以上八大原则, 有利于儿童糖尿病血糖的控制, 也有助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

儿童糖尿病患者能否正常上学?

糖尿病患儿病情控制稳定, 完全可以同正常儿童一样上学读书, 这样能使患儿不与其同龄人产生距离, 能使患儿感到糖尿病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疾病, 才能使他们建立正常生活的信心。家长千万不要随随便便让孩子休学, 这样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学业的损失, 同时会给孩子带来心灵的创伤。那么, 上学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 上学的1型糖尿病患儿应该学会自我注射胰岛素, 对于只需早、晚两次胰岛素注射的孩子, 在校期间可以不用注射胰岛素, 这是比较理想的方案。如果中午也要注射胰岛素, 那么在校期间孩子要自我注射, 此时孩子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另外, 患儿上学时还要把水备足, 由于糖尿病病人小便频多, 再加上运动出汗失水, 以便及时补充水分。第三, 如果患儿中午在学校就餐, 一定要注意定时定量, 切不可暴饮暴食。糖尿病饮食主张少量多餐, 因此, 根据需要患儿可在上午或下午课间少量加餐。

运动是糖尿病的克星

大量实践证明, 糖尿病患儿, 尤其是儿童2型糖尿病, 在饮食治疗的基础上, 坚持长期运动, 可减轻体重,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改善血糖和脂代谢紊乱, 有利于糖尿病病情的控制。糖尿病患儿运动时, 首先, 注意运动方式和运动量的选择应该个体化, 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择适当的运动。使肥胖患儿体重渐减至标准体重。糖尿病患儿较适宜的运动包括骑车、跑步、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踢足球、跳皮筋、踢毽子、跳绳等。在锻炼中值得注意的是要适量。, 第二, 1型糖尿病患儿在运动前应先了解自己的身体是否有视网膜病变或神经病变、心血管病变。如果血糖过高≥15mmol/L, 或有感冒、发烧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 应该卧床休息, 待病情好转后再考虑适当运动。第三, 糖尿病儿童在上体育课时, 尽量避免做剧烈的无氧运动, 可在老师指导下, 选择强度低一些的有氧运动 (如慢跑、游泳等) , 第四, 在运动时一定要注意足部的保护, 防止因皮肤破损、感染而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

儿童糖尿病怎样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儿童自制力比较差, 常忘记按时打针、吃药, 这是不利于血糖控制的。为避免低血糖症的发生, 运动前可先验血糖最好随身带上一点食物、糖果和饮水, 以便在发生低血糖或口渴时备用。必要时在运动前应少量加餐, 以免发生低血糖。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儿, 运动前可考虑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或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 (如一份水果、一片面包等) 。运动前胰岛素注射以腹部为宜, 尽量不要注射四肢, 以免运动时局部血流增加而加速胰岛素的吸收后发生低血糖。

儿童居室的健康与安全 篇5

儿童是儿童居室的主体,儿童居室与儿童的健康、安全、益智息息相关,不容忽视,

健康,是儿童居室发展的基本着眼点。人们将越来越注重购买、使用符合人体工程学和卫生条件的儿童用品。

1、床垫

应注意将儿童床垫设计成较硬的结构,或者干脆使用硬板加棉被,因为在儿童的发育过程中,过早地使用太软的弹簧床垫,会造成儿童脊椎变形;同时,建议不要选用50至100毫米厚的海绵垫,否则会因儿童汗水、尿水累积在海绵垫内无法挥发,而导致儿童易生痱子、毒疮,在空气潮湿的地区,长期使用还有引发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的可能性。另外,床单、被褥也要选择天然材料。

2、写字台、椅

目前,我国只有少部分的家庭给儿童购置了可调节式写字台与椅子,大部分的家庭儿童使用成年人的写字台、椅,或拿家里的餐台、茶几、椅子等作写字台,这对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健康极为不利,它是儿童脊椎弯曲、“含胸”、近视等症状发生的主要原因。

3、装修

儿童居室装修力求简洁、明快,活动空间越大越好,

资料

《儿童居室的.健康与安全》()。为提高室的空气对流,要在室内适当增加一些绿色植物。

4、灯

正确地选用灯具及光源对儿童的视力健康十分重要,如接近自然光的白炽灯、黄色日光灯比银色日光灯好,可调节光亮度的灯比不可调节光亮度的灯好,可调节高低、角度的灯比不可调节的灯好。

5、油漆

注意选用无粉尘、无毒的内墙涂料和家具油漆,尽量消除或减少家具生产及装修中的油漆、人造板释放的有害气味。建议在装修完工一个月后入住。

安全,是儿童居室的重点,也是全社会越来越关心的问题。

1、为避免儿童吞食意外的发生,家具、饰品、玩具中装饰部件的尺寸不宜设计得过小和容易脱落。最近,欧洲发生了一起一名5岁小童把玩具中一个直径37毫米的球状配件放入口中,结果卡在喉咙窒息而死的事件。据悉,此事已使香港宜家家私公司决定在全球回收这种玩具环。

2、在折叠桌、椅或运动器械上设置保护设置,可以避免搬运、碰撞时出现夹伤甚至死亡事故。

3、电脑、开头插座要有相关保护措施。

4、儿童床最好设计有护栏、以免儿童从床上跌落,造成大脑或身体的损伤。家长也可以在床的四周铺上类似地毯的软性防护材料。

离我们越来越近的儿童2型糖尿病 篇6

欣欣5岁那年,由于工作需要,我和他爸双双出国,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着。和别的孩子一样,欣欣特别喜欢吃一些煎炸食物,什么麦当劳、肯德基,每周少说也要去个一两次。家里各种甜点饮料更是应有尽有。老人总觉得孩子爸妈不在身边,够可怜的了,所以,吃喝上面,几乎对孩子是有求必应。饭桌上也几乎顿顿都有鸡鸭鱼肉,孩子吃饱了还要硬塞上几口。欣欣自小就不爱运动,放学一回到家就开始看电视,后来又迷上电脑游戏,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就这样,到10岁时,欣欣身高不到1.4米,体重却将近100斤,成了个小胖墩。

我和他爸从国外回来后,由于工作紧张,也沒怎么管孩子。可是,最近欣欣不知怎么回事,老是无精打采的,饭量比以前大,体重却莫名其妙减轻不少。到医院一查,竟然是得了2型糖尿病。

面对这个诊断结果,我们全家都惊呆了。老人在旁边叨叨:“糖尿病不是老年病吗?欣欣这么小,怎么会得这种病呢?是不是检查有问题?”

我沒说话,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沉沉的。孩子这么小就患上糖尿病,以后的日子可怎么办呢?

儿童糖尿病,2型渐成主角

过去以为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而2型糖尿病则是成人的专利。但是,近年来,由于肥胖儿童的增多,在以中老年为主体的2型糖尿病队伍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天真稚嫩的面孔。

很多父母并不肥胖,也沒有2型糖尿病,但是其子女却可能患上糖尿病。如果父母本身患有糖尿病,子女的生活方式又不健康的话,则患病的几率更大一些。

可见,糖尿病不仅与遗传有关,更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膳食结构不合理,长期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加上整日泡在电脑、电视机前,缺乏户外运动,均会使得热量摄入大于消耗,导致肥胖,从而引发儿童2型糖尿病。

据调查,目前我国儿童中超重和肥胖儿比例已占到1/5。肥胖者,尤其是腹型肥胖(也叫“中心型肥胖”或“内脏肥胖”)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通俗地讲就是对胰岛素不敏感)。为了维持血糖正常,身体被迫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抵消胰岛素抵抗,久而久之,胰岛B细胞不堪重负,功能受损,致使血糖升高而发生糖尿病。另据研究,儿童“发福”的年龄越小,肥胖的病史越长,肥胖程度越重,导致糖尿病的风险就越大。

而近几年来的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更是使得儿童2型糖尿病离我们越来越近。

儿童糖尿病,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目前尚不能彻底根治。相对于中老年患者而言,儿童糖尿病的后果更加严重。小小年纪就要与糖尿病长期相伴,患儿生活、学习、升学、就业、婚姻等一系列问题无不受到影响。而且一旦病情控制不良,就将面临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肾衰、失明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的威胁。其个人和家庭也将因此而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和经济负担。面对当前儿童糖尿病日益增多的事实,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忧虑。

如何早期发现儿童2型糖尿病

儿童2型糖尿病大多起病隐匿,加上患儿体胖能吃,看上去营养状况良好,因而早期很容易被忽略和漏诊,不少患儿都是在并发症出现之后才查出糖尿病的。

肥胖儿如果出现以下症状,提示可能患上2型糖尿病:①无明显原因老是感觉口渴,饮水量较前明显增加。②尿频、夜尿多,以前不起夜的孩子现在经常起夜,多年不尿床的大孩子又常尿床。③容易感到饥饿,食量大增,但体重反而下降,常无精打采。④有“黑棘皮征”,主要见于重度肥胖儿,其腋下、颈后、腹股沟、腘窝、肘前等皱褶部位的皮肤粗糙角化并伴有黑色素沉着。此乃高胰岛素刺激的结果,反映体内存在胰岛素抵抗。凡有“黑棘皮征”的肥胖儿,一般来说,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极大。⑤皮肤反复起疖、肿、湿疹或灰指甲,而且不易痊愈,女孩反复感觉外阴瘙痒。

当孩子出现上述情况时,应引起家长警惕,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化验血糖(包括空腹及餐后血糖),以查明是否患了糖尿病。

药物治疗以胰岛素、二甲双胍为主

儿童2型糖尿病的治疗不能完全参照成人患者的治疗方案,除了生活方式干预以外,目前仍以胰岛素治疗为主。这是因为,目前临床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绝大多数口服降糖药,未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做全面系统的安全性研究,因此,许多口服降糖药物说明书中都不推荐或禁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目前唯一被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是二甲双胍,尤其适合于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患儿。

(编辑/吉梅)

儿童糖尿病的健康指导 篇7

5月3 0日下午,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 由北京瑞京糖尿病医院举办的“关爱小胖墩、健康过六.一”儿童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在北京瑞京糖尿病医院健康大讲堂举行。

来自北京儿童医院的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张琪医师与北京瑞京糖尿病医院营养科高级营养师杨玲医师一道, 与各位小糖友及其家长们就“做健康儿童, 远离糖尿病及小胖墩应该怎么吃饭”等话题进行了互动交流, 听课小糖友和爸爸妈妈们仔细地聆听着张琪医师和杨玲医师的生动讲解。张琪说, 1型糖尿病家族遗传性不是很明显, 由于现在饮食结构的不合理, 加上孩子们缺乏运动, 导致的肥胖容易引发2型糖尿病。而准妈妈们由于缺乏运动、营养过剩导致的胎儿过大、体重超标也容易使准妈妈发生妊娠糖尿病, 从而使孩子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也相继增高了。

北京瑞京糖尿病医院营养科高级营养师杨玲医师特地向小糖友和家长们讲解了如何科学控制儿童体重的课题。她说, 要禁止给儿童及青少年实行任何外科手术、物理疗法或是吃减肥食品和减肥药品等方式来减轻孩子体重, 也不可用短期快速减肥方法或采用饥饿、半饥饿疗法。同时, 家长们让孩子参加一些短期培训, 迅速减轻体重的方法也是不科学的, 都会会影响孩子们的正常发育。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们多吃含维生素高的低热量食物, 尽量少吃油炸、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她们的精彩讲解获得了听课小糖友及家长们的阵阵掌声。同时, 北京瑞京糖尿病医院为听课的这些小糖友们提供了免费基础检查 (身高、体重、血压、腰围) 、体内脂肪测定、脂肪肝检测及专家咨询等爱心服务。

儿童糖尿病的护理体会 篇8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糖尿病患儿6例, 其中男孩2例, 女孩4例, 年龄在6~12岁之间, 平均年龄8.2岁。均为首次确诊为糖尿病。患儿以呕吐待查收入院4例, 昏迷待查1例, 以乏力、消瘦收入院1例。入院后血糖及尿糖均高于正常值, 进一步检验糖化血红蛋白及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为儿童糖尿病。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儿童糖尿病易发生酮症酸中毒以至昏迷, 所以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神志、意识、生命体征的变化, 并及时记录。 (2) 皮肤护理:患儿出汗较多, 除给患儿多饮水外, 并用温热毛巾及时擦净汗液, 保持床铺及衣服的清洁干燥。多次采血的双手指末端, 要防止感染。并应保持外阴部清洁干燥。必要时给予留置导尿。 (3) 口腔护理:每日2次, 直至患儿能正常进食。 (4) 监测血、尿糖、血尿酮体、二氧化碳结合力、血气分析、电解质等的变化。 (5) 观察尿量变化, 及时准确记录出入量。

2.2 补钾护理

为了防止患儿发生低血钾, 我们应密切观察患儿有无低血钾表现。在静脉滴注补钾时, 注意滴速, 并避免药液外渗。

2.3 心理护理

因患儿入院时病情较重, 多烦躁、焦虑, 又加之反复抽血, 加重患儿恐惧心理;一旦确诊, 家长首先不能接受, 认为糖尿病要与药物为伴一生, 会影响生长发育, 耽误学习, 等同于患了不治之症。医务人员首先应该向家长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让家长了解糖尿病的治疗、饮食及运动方面的知识, 让他们了解到只要配合医生治疗, 将血糖控制在相应水平, 不仅不会影响生长发育, 更不会影响寿命, 让家长首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患儿的护理工作;医护人员也要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多与患儿接触, 多鼓励患儿, 使患儿信任医护人员, 减轻患儿的紧张焦虑情绪, 能够配合治疗, 尽快使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2.4 胰岛素用药护理

本组病人均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而胰岛素是治疗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能否成功的关键。准确的胰岛素入量和速度对治疗至关重要。首先静脉滴注胰岛素, 直到酮体转阴。当消除酮体, 血糖相对稳定后, 应改为皮下注射胰岛素, 首先应帮助家长选择合适的胰岛素;其次因为皮下注射胰岛素是长期、不能间断的工作, 所以必须教会家长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注射部位的选择及注射部位的轮换, 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发生局部感染或硬肿等;注射胰岛素后要按时进餐, 避免发生低血糖;让家长了解低血糖的症状、低血糖的处理及预防低血糖的对策等。

2.5 饮食护理

糖尿病的饮食管理是进行计划饮食, 而不是限制饮食, 目的是维持正常血糖、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和保持理想体重。教会患儿家长控制饮食的方法, 告之各种食物中的含糖量, 糖尿病的饮食有哪些等。根据患儿的特点, 与家长共同制定饮食计划, 每餐中留出少量 (5%) 作为餐间点心, 每日进食应定时, 饮食量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患儿因年龄小, 自控能力差, 经常偷食水果、糖果及饮料等, 要求家长及医护人员加强对患儿的护理, 并适时地向患儿讲解多食糖分的危害, 让患儿自觉遵守饮食计划。

2.6 运动护理

运动有利于血糖的控制。适量、适时的运动能有效控制血糖, 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患儿在进行运动时应有家长看护, 避免发生外伤等意外, 还应注意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 运动前加餐或减少胰岛素用量, 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并备好食物, 以备低血糖时食用。

3 结果

本组6列糖尿病患儿全部临床症状消除, 临床治愈出院。经过不定期的随访患儿及家长, 均能正确认识儿童糖尿病, 并能遵从医嘱使用胰岛素, 患儿生长发育正常, 无并发症发生。

4 护理体会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特别对于儿童糖尿病的护理就更加困难, 除了对患儿及家长进行用药、饮食及运动知识的讲解以外, 更重要的是加强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 让患儿及家长了解疾病知识, 保持乐观情绪, 听从医护人员的安排, 积极配合治疗, 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患儿的生长发育得到正常进行, 有正常的生活、学习环境, 防止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糖尿病的护理。方法 对本科6例糖尿病患儿进行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等精心细致的护理。结果 6例糖尿病患儿临床症状消除,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儿童糖尿病不只要对症治疗, 还要有精心的护理, 才能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儿童糖尿病,护理

参考文献

[1]王艳杰, 冯丹丹, 刘艳荣.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里护理的体会[J].国际护理杂志, 2008, 2 (2) :170~171.

[2]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

儿童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 篇9

急性并发症之胰岛素反应——低血糖症

糖尿病的特征是血糖过高, 胰岛素能降低血糖, 但是使用不当亦能导致血糖过低, 找出所谓“胰岛素反应”或“低血糖症”。

低血糖症是指当血糖值下降至低于某一水平时出现的一系列的症状。症状的多少及出现低血糖症状的血糖水平, 是因人而异的。大部分的儿童, 在血糖低至3.0~4.0mmol/L时, 便会出现症状。

低血糖症的原因:注射过量胰岛素;注射胰岛素后, 没有及时进食, 或没有进食含足够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注射胰岛素后, 进行比平常消耗量大的运动。平常血糖控制得很好的病人, 尤其容易因为发生后两种原因而出现低血糖症。

低血糖的表现:低血糖表现为心跳加速、手颤、出汗、面色苍白、麻痹感、颤抖、焦虑、虚弱、恶心、呕吐、头晕等。在婴儿期, 这些症状可能不明显, 可表现为呼吸暂停、拒绝进食、软弱小发作、肌痉挛抽搐、嗜睡、低体温和痉挛等非特异的表现。

导致低血糖症状的原因:1.为了维持一定的血糖值, 当血糖下降至危险水平时, 身体会分泌一些与胰岛素相抗衡的激素, 其中主要有肾上腺素, 它能导致心跳加速、手颤、出汗等症状。

2.由于血糖是脑细胞的主要燃料之一, 血糖不足, 脑细胞不能正常运作, 便会出现头晕、抽搐、神志失常等症状。脑细胞长时间缺乏葡萄糖作为燃料, 会受到一定的损害。6岁以下的孩童, 由于脑部正处于迅速的发育期, 脑细胞特别容易受损, 所以应尽量避免低血糖, 最好是在任何时候都能把血糖保持在4mmol/L以上。

低血糖症一般可以划分为轻微、中度、严重三个级别, 分别表现为一些症状。

另外, 由于有些病人低血糖的症状不一定明显, 如果在测试血糖时, 发现血糖值低于3mmol/L, 亦应作为低血糖症处理。

轻或中度低血糖症的处理:1.立刻给病人服食高糖食物, 最好是含有一定浓度糖的水或其他流质。

2.若五分钟内症状仍未有改善, 可以再给病人一份高糖食物。

3.血糖回升后, 应提早进餐 (轻微低血糖症) 或先吃一份含碳水化合物的加餐 (中度低血糖症) , 如面包、饼干、牛奶等, 以避免血糖再次下降。

4.详细记录低血糖症的发生时间、血糖值及导致低血糖的原因, 以便日后复诊时和医生商讨对策。

5.分析导致低血糖的原因。若非由于减少/忘记进食或运动量过大, 则应于次日起将相应的胰岛素剂量减少十分之一。

6.若血糖值低于3mmol/L, 即使没有低血糖症状, 亦应立刻服食一份高糖食物, 并于次日起将相应的胰岛素机理减少十分之一。

低血糖症的反弹现象:反弹现象的出现, 是因为身体为了维持一定的血糖水平, 在血糖过低时, 大量分泌了一些与胰岛素相抗衡的激素。这些激素不仅能使血糖上升 (“反弹”) , 还会影响脂肪的新陈代谢, 产生酮体。

认识“反弹”现象的重要性, 在于出现高血糖值的时候能考虑到“反弹”的可能性。比如有些病人, 半夜里会有轻微的低血糖症, 却由于当时睡着了而没有察觉, 唯一的线索可能就是翌日造成的高血糖值。因此, 若出现这些情况, 就应该测试一下清晨2~3时的血糖值。

酮症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是儿童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其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 如感染、饮食失控、胰岛素治疗中断等。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一方面与胰岛素的绝对不足有关, 另一方面与胰岛素拮抗激素的相对或绝对增加有关。如生长激素, 有动员脂肪分解, 导致大量生酮氨基酸的产生及高血糖素等。酮症酸中毒时,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嗜睡、昏迷、呼吸急促深大、口唇樱红、呼气有烂苹果味、血糖升高, 大多大于16.65mmol/L (300mg/dl) , 血酮升高, 尿酮体阳性, 血ph下降, 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

糖尿病肾病

病程长, 起病早的儿童, 可伴有糖尿病肾病, 发生率与病程有关。糖尿病性肾病, 是对糖尿病患者危害极为严重的一种病症。病变可累及肾血管、肾小球、肾小管、和间质。常见的肾脏损害是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 小动脉性肾硬化、肾盂肾炎、肾乳头坏死、尿蛋白等。其中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 临床上通常称其为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肾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神经病变

儿童糖尿病的神经损害主要是于周围神经与周围神经的脱髓鞘病变有关, 这种脱髓鞘改变与周围神经髓磷脂经非酶糖基化作用, 引起免疫球蛋白的沉积及糖化终产物的形成有关。表现为肢体麻木, 刺痛, 烧灼感。病程长者, 可伴有胃肠功能紊乱及排尿障碍等自主神经病变, 中枢神经也可受累如脑萎缩等。

视网膜病变及白内障

儿童糖尿病大多于病后10~15年合并单纯性非增殖型视网膜病, 视网膜病变与血糖控制不佳有密切关系。轻度的视网膜病变可随血糖的控制而好转。视网膜病变的特征性改变是微血管病及新生血管形成。眼底可见水肿, 渗出, 絮状斑, 微动脉病及出血, 也可有黄褐病变。儿童糖尿病发生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后5年致盲率为50%左右。视网膜病变与视网膜内多元醇代谢亢进, 造成山梨醇蓄积, 使毛细胞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此外, 高血糖所致的非酶糖基化反应使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管壁细胞损伤, 形成视网膜病变的特征性改变。也有少数病人发生白内障。

骨关节病

儿童糖尿病的临床分析与探讨 篇10

1 诊断要点

发病年龄4~6岁和10~14岁, 1岁以下少见。

1.1 临床表现

I型糖尿病患者起病较急骤, 多有感染或饮食不当等诱因。 (1) 典型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 (即“三多一少”) [1]。 (2) 其他症状:遗尿;精神不振或呆滞、软弱等。 (3) 约40%处于酮症酸中毒状态:恶心、呕吐、腹痛、关节肌肉疼痛、呼吸深长等。

1.2 体格检查

体重减轻、消瘦;酮中毒者可出现呼吸深长, 带有酮味, 有脱水和神志的改变。病程久者可发生生长落后, 智能发育迟缓、肝大, 晚期出现蛋白尿、高血压及肾衰。还可出现白内障、视力障碍、视网膜病变, 甚至失明。

1.3 实验室检查

(1) 尿液检查:尿糖阳性。餐前30min排空膀胱留尿, 尿糖结果可粗略估计当时血糖水平, 调整药量。尿酮体:伴酸中毒时阳性;尿蛋白:检测微量白蛋白, 了解肾脏病变。

(2) 血糖检查:美国糖尿病学会2005年公布糖尿病诊断新标准, 符合下列任一标准即可诊断糖尿病: (1) 有症状且餐后任意时刻血糖≥11.1mmol/L; (2) 空腹血糖≥7.0mmol/L; (3) 2h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糖水平≥11.1mmol/L。

(3) 糖尿病前期检查:空腹血糖受损:5.6~6.9mmol/L, 糖耐量受损:口服75g葡萄糖后2h, 血糖7.8~11.0mmol/L。

(4) 糖化血红蛋白:其量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 可作为以往2~3个月期间血糖是否满意控制的指标。正常人<7%, 治疗良好<9%, 控制不理想>12%。

(5) 葡萄糖耐量试验:用于空腹血糖正常或正常高限。餐后血糖高于正常。尿糖偶尔阳性者。当日0时禁食, 清晨口服葡萄糖 (1.75/kg, 不超过75g) , 每克加水2.5m L, 3~5min服完, 0、60、120、180分测血糖, 正常0分<6.7mmol/L, 60分<10.0mmol/L, 120分<7.8mmol/L, (糖尿病患儿120分>11mmol/L) 。试验前避免剧烈运动、精神紧张, 停服双氢克尿噻、水杨酸等药。

(6) 其他:血脂高, 适当治疗可使之下降, 有助于判断病情控制情况;血气分析:酮症酸中毒时发生率高。

2 自然病程

儿童糖尿病有特殊的自然病程: (1) 急性代谢紊乱期:从出现症状到临床诊断, 多在1个月以内。20%患儿出现酮症酸中毒;20%~40%为无酸中毒的酮症, ;其余为高血糖、糖尿、酮尿。 (2) 暂时缓解期:75%患儿治疗后症状消失, 血糖下降, 持续数周, 最长半年以上。强化期:缓解期后, 出现血糖波动, 尿糖不易控制的现象, 胰岛素用量增多。以青春发育期变化居多。 (3) 永久糖尿病期:青春期后, 病情稳定, 用药量稳定。

3 治疗

终生疾病, 需综合性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 (1) 液体治疗; (2) 胰岛素治疗; (3) 控制感染;长期治疗: (1) 饮食管理; (2) 胰岛素治疗。

4 讨论

4.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 I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 它的发病是散布于整个基因组多个位点上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2) 环境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婴儿期牛奶喂养、预防接种疫苗、化学毒物以及应激等, 它们均可促使I型糖尿病的发病。有研究发现[2], 对于初诊I型糖尿病的患者, 不少病例的血清中都可以查到一些病毒的特异性Ig M抗体, 例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等, 而肠道病毒在I型糖尿病发病中起了更重要的作用。 (3) 自身免疫因素:经研究, 约有67%~88%新诊断的I型糖尿病患儿的胰腺, 经组织学检查证实, 有胰岛炎存在, 且T、B淋巴细胞浸润现象显著。

4.2 病理生理及发病年龄

胰岛β细胞大量破坏, 分泌胰岛素明显减少而分泌胰高血糖素的细胞和其他细胞相对增生。发病年龄:目前, 全球有44万名I型糖尿病患儿, 且发病率在逐年增加[3]。以学龄前及青春期为多, 婴儿患病率近年有增高趋势。

4.3 诊断

儿童糖尿病并非儿科常见病多发病, 很多儿童糖尿病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不明显, 以并发症的多种表现为首发症状时极易被误诊。

4.4 治疗

(1) 要重视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一项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治疗措施, 必须严格长期执行。按热量换算成食物重量, 三餐分配为1/3、1/3、1/3。饮食要定时、定量, 饮食结构上应避免甜食, 少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多食新鲜蔬菜、鲜蛋、瘦肉和粗纤维。 (2) 终身用药:需正规及时的治疗, 该注意监测血糖, 及时调整。

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资料表明, 糖尿病已构成危害人类健康的第3位严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特别是儿童糖尿病的患病率也有增长趋势, 是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代谢性疾病。临床医生及患者家长均需注意该病的罹患及诊疗。

摘要:儿童糖尿病是儿童常见的慢性终身疾病, 具有发病急、三多一少症状多不明显、血糖波动大、低血糖发生较多、幼年发病、并发症多等特点。

关键词:儿童糖尿病,分析

参考文献

[1]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39.

[2]罗国春.感染所致的糖尿病[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9, 19:709.

糖尿病儿童一日食谱 篇11

总能量=1000+年龄×70—100千卡(年龄越大,取值越小,3岁~7岁取100千卡;10岁以上取70~80千卡;达到青春期的女孩,活动量小时可以按照50千卡计算。)

除控制膳食总能量以外,糖尿病患儿还需要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好习惯,同时,分餐可以避免空腹时间过长,能有效防止低血糖的发生。一般可以按照每日5~6餐来安排孩子的饮食。孩子天性活泼,活动量大时,应适量增加食物量,避免空腹运动,否则极易发生低血糖。

以5岁糖尿病患儿为大家推荐以下一日食谱,该食谱总热量约为1500千卡。

主食分配:50克,50克,25克,75克,50克

早餐

蒸蛋羹1份(鸡蛋1个)

麻酱小花卷1个(面粉50克)

午餐

【虾仁油菜心】

原料:虾仁50克,油菜心100克,油8克。

制作:虾仁、油菜心洗净,将虾仁用少许淀粉抓匀,静置20分钟,油菜心放人开水中焯水1分钟捞出,炒锅放8克油烧热,下入虾仁炒熟,加油菜心、少许盐、蘑菇精炒匀即可。

【西红柿炒茄片】

原料:茄子80克,西红柿50克,油4克。

制作:茄子切片,西红柿切丁,炒锅放4克油烧7成热,加茄片和西红柿丁一同翻炒,放入盐,茄子炒变色后加蘑菇精出锅。

米饭1 30克(米50克)

下午加餐:猕猴桃200克(等于25克主食)

晚餐

【肉末炒干丝】

原料:猪肉末25克,豆腐干25克,胡萝卜丝50克,油5克。

制作:将胡萝卜和豆腐干切成丝,炒锅放5克色拉油烧热,放入肉末炒出香味,加胡萝卜和豆干炒一会,加少许盐和蘑菇精装盘。

【扁豆肉末】

原料:扁豆50克,猪肉末25克,油3克。

制作:把扁豆洗净切成丝状,炒锅上火加入3克色拉油,下人肉末炒香,加扁豆丝翻炒,出锅时加盐,调入蘑菇精。

拌面条130克(面粉75克)

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30例, 年龄分布为1~12岁, 平均年龄为 (4.56±2.04) 岁。其中男性11例, 女性19例。所选患者入院后均确诊为Ⅰ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2 临床表现

患者入院时多表现为多饮、多尿、消瘦、身体疲惫、神志不清等。

1.3 护理方法

1.3.1观察病情尽快建立静脉通道, 立即为患者补充生理盐水[2];严密主要患者的精神状况,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意识恍惚、嗜睡等症状;注意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幅度, 对呼吸节律变化做好相应的记录;准确记录患者的尿量, 为补钾及补液提供依据;严格控制静脉滴注胰岛素的速度, 以免滴注过快而造成患者低血糖;定时测定患者的血糖、尿糖以及尿酮含量, 并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1.3.2酮症酸中毒纠正为纠正患者的酮症酸中毒情况, 在将血糖含量调节至13.9 mmol/L时, 将胰岛素有静脉滴注改为皮下注射;进行胰岛素皮下注射时, 应当尽量使用同一型号的注射器, 以确保注射量的准确性;胰岛素应在使用前1 h由冰箱中取出, 避免注射由于温度过低产生刺激。

1.3.3皮肤及口腔护理糖尿病患儿由于皮肤容易滋生病菌 , 应当尤为注意其个人卫生。护理人员应当保证患者皮肤的干净完好;患者应当每天用温水进行清洁, 衣物勤换洗, 毛巾及衣物应尽量在阳光下晾晒, 并保持清洁干燥;加强患者脚部的护理, 以免脚底皮肤受伤而衣服糖尿病足。对于呕吐的患者, 应当加强其口腔的护理, 在其呕吐后需要及时清理并漱口, 患者口腔护理每天2次。

1.3.4饮食护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情况, 直接影响其血糖含量的高低。应当严格控制患者饮食的热量及各个营养成分的比例, 保证患者有足够的蛋白质摄入, 满足患者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以及日常活动的需要。具体为:碳水化合物约50%, 蛋白质约20%, 脂肪约30%, 蛋白质以动物蛋白为主, 脂肪以富含不包含脂肪酸的植物油为主, 每日三餐比例为1:2:2, 并按时定量用餐, 同时应当注意纤维素摄入及水分补充。

1.4 观察项目

对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尿糖及尿酮含量比较分析。

1.5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 数据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精心有效的护理及治疗, 与入院时相比, 患者的血糖、尿糖及尿酮含量均显著下降 (P<0.05) 。患儿酮症酸中毒症状基本消失, 血酮体含量增加, 均好转出院, 出院时血糖含量约为6.9 mmol/L, 尿糖检测为阴性。

3 讨论

儿童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 其原因包括胰岛素的使用不规范、饮食不合理以及感染诱发等诸多因素, 并且患者的年龄越小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的几率越高。从该文的结果可知,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重要脏器的功能、血糖、尿糖以及尿酮含量的观察和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胰岛素规范合理的使用, 科学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以及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也是十分必要的。糖尿病是需要终身用药的慢性疾病, 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饮食控制的重要性, 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降低血糖,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此外, 对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实施采取的护理措施, 需要针对患者的年龄、性格、行为习惯以及家庭情况等因素, 制定不同的护理方案。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 应当尽量采多从患者的心理角度出发, 和患者进行交谈和互动, 拉近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在对患者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时, 应当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 以确保不同文化程度的家属都能了解疾病相关的防治措施;在确保护理效果的前天下, 应当尽量减少患者的医疗开支, 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尚婉媛.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64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29) :7241-7242.

上一篇:专利评估下一篇:家庭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