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健康心理培养(共12篇)
儿童健康心理培养 篇1
筅江苏省东海县房山高级中学马新书
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充满竞争的社会之中, 侵扰人的心理令人不安的因素多得数不胜数, 任何人尤其是中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这是十分正常的。如何正确地认识、对待和调节各种心理问题, 使他们进入一种心理的舒适区域, 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呢?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把人类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该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唯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的, 而各种需要有先后顺序与高低之分, 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 将决定个性发展的境界或程度。”也就是说, 人的各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人就会进入心理的舒适区域, 人的内在的动力将得以调动, 内在的潜能将得以激发。
那么, 如何满足中学生的心理需要, 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状态呢?
一、关心学生生活, 满足生理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生理需要归纳为最基本的需要, 班主任关心学生生活应从生理需要入手。
班主任应该关心每一位学生, 特别要关心以下四类学生:住校生、单亲家庭的学生、空巢家庭的学生、经济特困户的学生。例如我们班上有这样一个A学生, 父母下岗后双双外出打工, 学生放学回家, 需要自己买菜、烧饭和洗衣服, 真是够辛苦的。一次A学生得了感冒发高烧, 坚持着来上学, 早自修被我发现后, 立即送往医院治疗。一连三天, 我陪他吊盐水, 给他送点心、烧稀饭, 并不断地安慰他, 也许这种关心触动了该生的心灵, 事后A学生对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学习更投入了, 工作更积极了。
二、维护学生权益, 满足安全需要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 第二层次的需要是安全需要, 它包括需要保护与免于威胁, 从而获得安全感。这也是一项基本需要。
一个班级中, 往往有几个比较霸道的学生。例如, 班级中有一位B学生, 在班内不是欺负这个就是打骂那个, 同学们都惧怕他, 没有人肯与他同桌。我明白, 这是因为与他同桌, 没有安全感。对于B学生, 如果单纯地给他讲大道理, 如“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等等, 那收效会很小, 于是我安排了两次班级活动, 并多次和他耐心地谈话。活动一是:“将心比心———角色互换”, 活动二是“人际交往———真诚、尊重”。通过活动和老师真诚的谈话, B学生渐渐地能把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上想一想了, 同学关系融洽多了。这样大家在一种安全的环境中, 就能舒心地生活和学习。
三、关爱每一位学生, 满足爱与归属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第三层次是爱与归属的需要, 包括被人接纳、爱护、关注、欣赏、鼓励和支持等需要。
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 他所在的班级, 应该成为他心目中的大家庭, 每一位学生都是这个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作为班主任, 要拥有一颗博大无私的爱心, 应一视同仁地接纳、爱护、关注、欣赏、鼓励和支持每一位学生。班主任对学生的这种爱, 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过程最宝贵的营养, 只有沐浴在这种爱的阳光下, 学生才真正会有安全感。班上有一位小C学生, 上课总是发愣或做小动作, 学习成绩也一团糟。许多同学认为小C同学有毛病, 不愿和他一起活动, 其家长也认为“是钢是铁都已铸成, 他是没有希望的了”。因而小C学生很自卑。我明白这种自卑的心态对他的成长十分不利。必须设法让他相信自己是有潜能的。怎样让“爱”去开启这扇禁锢太久的心灵之窗呢?我苦苦思索着策略。首先, 调整座位, 让班级最富有爱心、最有热情的学生与小C同学同桌;其次, 召开了班干部会议, 各位班干部纷纷表示今后主动多与小C同学一起活动, 并制定了具体可行的帮助方案;再次, 我与各科任老师联系, 希望老师们能在课堂上多关注小C同学, 及时肯定他的点滴进步。采取这些措施后, 小C同学发生了变化, 变得喜欢上学, 变得喜欢听课。
班主任要想方设法使所有的学生, 能互相关爱、互相鼓励、互相支持, 从而使大家共同融洽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 人人在这个大家庭中心情舒畅。
四、充分尊重学生, 满足尊重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又一需要是尊重需要, 这是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人生活在社会中, 都渴望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正如吉布林所说:“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尊心, 班主任开展工作, 教育学生时, 必须以尊重人格为前提。学生犯错误时, 老师要讲究批评的艺术, 做到像魏书生老师那样的“批评无痕”。春风化雨般的批评无痕, 它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不丢学生的面子, 不会引来抵触情绪。它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尊重, 体味到老师的拳拳之心, 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在每项活动开展时, 班主任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 要特别留心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同时, 在各项活动中, 班主任要教育学生自尊自重, 只有这样,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会相互尊重, 才会形成一个和谐、温馨的大家庭。
五、搭建展示平台, 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最高层次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一种追求人生价值的需要。这就要求班主任能搭建各种展示的平台, 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而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
每个人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 班主任可根据不同的情况, 创设不同的条件, 搭建不同的展示平台, 具体活动可以是:说说我自己、我最自豪的事、我来当老师、接受采访、唱起心中的歌……班主任还可以设置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解答或让学生讨论, 或让学生角色扮演等等。实践证明, 一旦有舞台, 就会有精彩的表演, 许多学生那些不为人知的能力就会显示出来。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爱与归属需要, 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能够得到满足, 那么人的心理状态便会进入舒适区域, 处于平衡状态, 学生的心理便可得到健康发展。
问题重重的名师评选
筅河北省遵化市教研训中心孙瑞欣
近年来, 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 作为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显性措施之一的各地中小学名师评选 (包括骨干教师评选) 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各省、地、市、县, 乃至乡镇、学校都评选出了自己的名师 (或骨干教师) 。然而, 这热热闹闹、一哄而上的名师评选, 在广大教师中引起的反响却并未见好, 有的地方的名师评选甚至给教师带来了诸多困惑, 遭到了许多诟病;名师“不名”的情况普遍存在。这表明, 名师评选存在着急需纠正、克服的严峻问题。
一、暗箱操作, 不正之风干扰着名师评选的公正性
我们打开百度, 输入“名师工程”、“方案”这样的关键词进行搜索, 会搜到许多《X市 (省、县) 中小学名师工程实施方案》, 其中大多数方案对评选规则都不乏这样的表述:“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推荐、评选严格按评选条件和规定程序操作。对入选人员进行公示, 接受社会监督。”“经公示无异议后, X教育局 (校) 公布评审结果。”可是在有些地方和学校, 实际情况往往是少数几个有权人掌控着名师评选的整个过程, 他们置“评选条件和规定程序”于不顾, 暗箱操作, 优亲厚友, 恣意妄为。对入选人员不进行公示, 剥夺了当事人的知情权, 群众和当事人无法监督他们。某县级市教育局按照上一级教育局分配的推荐指标, 推荐了5名地市级名师推荐人选。整个推荐过程没有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 没有按照评选条件进行科学、公正、细致、严肃的筛选, 而是由该教育局教育科的两三个管理人员说了算。该局负责名师评选的副局长说, 名师评选是XXX科长说了算, 他说你够条件, 你就够条件。像这样的名师评选, 有何公开、公平、公正可言?又怎么能起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呢?
暗箱操作助长了不正之风的盛行, 严重干扰了名师评选工作的健康进行, 不利于师德建设。近年来, 随着“名师热”的不断升温, 某些教师心浮气躁, 凭借自己的“关系”, 利用金钱的魔力, 到处钻营, 上下打点;有的教师挖空心思地弄到了一些所谓的“硬件”, 为评选名师铺路。而一些手里握有权力的人, 则利用自己的权力, 为“关系内”的人大开“名师”之绿灯。代表着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的“名师”称号, 在这些人那里就被彻底地扭曲了。一些地区评选出来的所谓“名师”不但无“名”可言, 而且教学水平、学识水平、教科研能力混
儿童健康心理培养 篇2
(1)加强思想修养
历代中医学家都认为修身养性、情志调摄与防病祛疾、延年益寿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有良好的思想修养和旺盛的精神状态,遇喜不狂,遇愤不怒,遇险不惊,遇恶不恐,遇难不忧,那么则会减少许多心因性刺激,自然有益身心健康。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研究的大量事实证明,思想修养不仅能提高人的素质,还能增加“心理营养”,使人产生“年轻态”,从而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年轻化”并增强其活力,使各脏器的功能得到全方位的巩固和提高。国外学者的对照实验证明,年龄相仿的人给予同样的食物和作息时间,处于良好心理环境下的一组人体质普遍较好;反之,另一组人的体质相对较差,患病率明显升高。专家的研究认为,思想修养作用于人类神经系统所产生出的良好反映,如精神健康,品位高尚,心理稳定等,对躯体健康的影响虽然不像食物营养那么直接和显而易见,但其潜在的影响却是重要而长久的,决不可低估。还有资料表明,80%的老年性疾病与各种精神因素有关,如愤怒和过度兴奋可使血压急剧升高,导致脑血管破裂。而心理调节却是延年的活动剂,良好的思想修养和心理素质可控制不良情绪,对身心都有良性的反馈作用。因此,美国专家指出:信念、自信心和事业心,是保持健康的三大要素。(2)培养健康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不良性格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对人的大脑、内脏及其他器官产生危害。例如,忧郁时大脑过度抑制,会造成免疫功能失调,从而引起营养性功能紊乱,使人体虚弱早衰;发怒时,胃的出口处肌肉骤然收缩,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甚至造成器质性损伤。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形成一种健康的性格,使生活在物质满足之外还有更完善的人生亭受,这是每一个现代人的期望。健康性格的结构是由这样一些因素组成的: 1.现实态度。一个心理健全的人会面对现实,不管现实对他来说是否愉快。2.独立性。一个头脑健全的人办事凭理智,他稳重,并且适当听从合理建议。在需要时,他能够做出决定并且乐于承担他的决定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果。
3.爱别人的能力。一个健康的、成熟的人能够从爱自己的配偶、孩子、亲戚朋友中得到乐趣。
4.适当地依靠他人。一个成熟的人不但可以爱他人,也乐于接受爱。5.发怒要能自控。任何一个正常的健康人有时生气是理所当然的。但他能够把握尺度,不至失去理智。
6.有长远打算。一个头脑健全的人会为了长远利益而放弃眼前的利益,即使眼前利益有很诱人的吸引力。
7.关于休息。一个正常的健康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需要并且善于享受闲暇和休息。
8.对调换工作持慎重态度。心理健康的人常常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不见异思迁。即使需要调换工作,也会非常谨慎。
9.对孩子钟爱和宽容。一个健康的成人喜爱孩子,并肯花时间去了解孩子的特殊要求。
10.对他人的宽容和谅解。对一个成熟的人来说,这种宽容和谅解不单是对性别不同的人,还应该包括种族、国籍以及文化背景方面与自己不同的人。
11.不断学习和培养情趣。不断地增长学识和广泛地培养情趣是健康个性的特点。(3)婚姻健康有助于身心健康
人口统计学家早在上世纪年代就注意到一个奇特的现象:与同龄的单身者、离异者或是孀居者相比,已婚人士的寿命最长。不仅如此,他们因患中风、肺炎及其他疾病致死的几率要小得多。更让人吃惊的是,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中年单身者死亡的可能性高出已婚者两倍。从某种意义上讲,婚姻有些像安全带。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授林达威特医生认为,可以将其与规律饮食、健身和不吸烟归入同一目录。虽然婚姻被视为健康福音,但不断增加的事实表明,那些婚姻状况欠佳的人更易受疾病困扰。婚烟的最大好处是消除孤独感与压力的灵药,而这两者都与病痛相关。但它也可能成为人们与世隔绝的诱因。婚烟中的紧张与争执会引起沮丧,质量低下的婚烟还会给健康带来负面影响。199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女性只要一想到与丈夫的争吵,血压就会上升。婚烟不和的人更易患齿龈、腹腔病与胃肠溃疡。婚姻中的争吵还会引起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失调。在一场剑拔弩张的争执后,肾上腺素与可的松升高,并将持续22小时,血压与心跳也会随之上升。精神病科专家还指出,良好的婚姻会提升病人的求生欲望。而质量低下的婚姻比什么都糟糕。与配偶不和的心脏病人在未来4年中死亡的可能性高达其他患者的1.8倍。婚姻问题对患者不啻是雪上加霜。总的来说,婚姻压力的生理影响在女性身上体现得更突出,持续时间也更长。一项长达15年的研究证明,在家庭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女性更易受死亡威胁。在心脏充血的病人中,女性更可能因婚姻不和而死亡。
现代青年在择偶时,多把对方的职业、文化、相貌、收入、身高等因素作为决定取舍的重要砝码;而心理健康对于夫妻关系的融洽和谐,就像水之于鱼,空气之于鸟,阳光之于花一样重要,我们对之却认识不足。没有心理健康,夫要爱情大厦的基石就会出现裂痕,甚至会发生崩溃。
据调查分析,在家庭破裂的诸种因素中,有许多是和心理因素有关的。有的丈夫或妻子度量狭小,嫉妒,猜疑,常无事生非;有的性格暴躁,常把自己外面遭受的不满情绪转移发泄到家庭成员身上;有的心态阴暗消极,说话尖酸刻薄,极端蔑视对方;有的独断专行,缺乏平等与尊重的意识,处理问题一意孤行,听不得不同的意见;还有的性格孤僻,精神颓丧,不爱好文体及社交活动,却还限制对方的兴趣爱好,把家庭生活搞得郁闷单调。
那么怎样判断自己所要选择的对象是心理健康的呢?关键有三点:第一是看对方有没有自信,它包括对自我的肯定态度和较强的适应能力;第二要看对方情绪是否稳定,即面对困难挫折,都能保持正常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第三要看对方生活的态度,即是不是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充满了向往,觉得生活充满了乐趣。(4)异性交往促健康
“情绪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篇3
“情绪教育”以道德观念为基础,引导人们理解“真爱”,学会关爱他人,让真诚的爱在人与人之间流动。在国外,面对学校忽视道德教育,以致大量年轻人迷失人生方向的现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加入了推行人格教育的行列,许多学校设置了有导向性的、以“情绪教育”为核心的人格、素质教育课程。
如由于美国的破碎家庭多,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一些学校专门为离异家庭的子女设立课后辅导班,委婉地将这种辅导班称为“香蕉班”或“彩虹班”。辅导班上,老师鼓励孩子们倾吐内心深处的隐痛,排解因父母离异带来的精神痛苦和不良心境。然而,这样做能否达到学校的初衷,尚不得而知。
专家说,“情绪教育”就是训练人的本质中最深层的动机,使人的知识、品德和意志都能朝着崇高的目标发展,使人的情感、欲望建立在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基础上。爱的训练与体察,是心情成长的营养素。在这方面,父母、老师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可缺少。在不少国家,“情绪教育”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孩子在享受父母之爱的同时,就学习以爱回报父母,从小培养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品格。孩子的心情素质在爱的熏陶下逐步发展成熟。这种人格素质在孩子成人后,运用到社会上去与其他人相处,从而建立充满和谐与友爱的社会。这种社会就像一个大家庭那样,使人感到幸福、愉快、轻松。人格培养与道德训练,共同构成了“情绪教育”的完整内容。※
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篇4
一利用“从师性”心理, 动之以情
学生普遍有“从师性”的心理特点, 即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感。在他们的心目中, 老师的形象是高大的, 是值得自己敬佩的。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信任, 渴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作为教师, 应当充分利用学生“从师性”的心理特点, 主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并给予多方面的及时的教育和指导, 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但学生的“从师性”心理也不是无条件的, 它取决于老师对学生能否真正了解其内心世界, 教师本人是否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高尚的品德等方面的素养。同时,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 学生的“从师性”心理会逐渐淡化。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在外面花花世界的引诱中, 一些后进生甚至产生一种“逆师性”心理。所以, 现在中学生对来自教师的说教、指导, 往往不是考虑内容意义, 而是先考虑教师对他们的态度。他们如果觉得教师的态度哪怕有一点点厌恶、嘲讽、不耐烦, 就会表现出执拗、冷漠甚至对抗情绪, 这就造成了他们接受教育的心理障碍。这一心理特点在后进生中显得尤为突出, 由于他们经常得不到好的成绩和评价, 因而灰心丧气和自卑, 对老师抱有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然而每个学生都很期望得到老师的爱, 教师如能真诚相待, 尊重、关心、理解、爱护他们, 他们在心理上得到一种安慰、满足, 就会对老师产生亲切感, 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诲。师生之间心灵沟通了, 形成一种愉快、和谐的心理气氛, 学生就会把教师当成最可信赖的人, 愿意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 由此产生争取进步的心理。如学生魏××, 思想道德一般和学业成绩低下, 整天无所事事, 上课多数时间在打瞌睡, 一般教师的话他根本不听, 对家长的教育更是不理不睬, 我担任其班主任后, 并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 主动接近他, 多次找他谈心, 交流感情, 很快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 慢慢地他接受了我, 彼此有了亲近感, 然后对他的教育显示出成效。经过一学期的耐心教育, 该生有了很大的进步, 懂得了尊重教师和父母, 珍惜学习机会, 期考各科成绩均达到及格以上。
爱学生, 是教师的天职, 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情感, 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 是优化学生“从师性”的内在力量。在新形势下的教育中, 教师对学生更要舍得“感情投资”, 动之以情, 以情感人, 以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加深“学生感”认知, 晓之以理
“学生感”即学生意识, 是学生的基本心理特点, 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时代新人。为此,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 不能简单粗暴, 要循循善诱, 晓之以理, 加深他们的自觉意识, 保持一股积极向上的动力。
在对学生的具体教育中, 应以正面教育为主, 树立先进和好的典型, 使学生学有榜样, 赶有目标。要坚持用正确、积极、向前看的思想观念教育和引导学生, 帮助他们明确前进的方向, 确立正确的观点, 坚定积极的信念, 养成良好的习惯, 把约束学生的不良倾向、错误言行的纠正放在辅助地位。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尊重, 他们才会以自尊自爱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控制, 心理在呵护中健康发展。
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也有了一定的阅历, 对真、善、美已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但丰富、复杂、易变的精神世界又容易使他们感情冲动, 不分是非, 甚至参与趣味相投的非正式群体活动, 对这部分“学生感”几乎荡然无存的学生, 要善于寻找其闪光点, 使其看到自身的价值, 扬起希望的风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再差的学生, 也有闪光点, 关键是作为教育者能否及时捕捉和利用。人是在鼓舞中成长的, 偏常生尤其需要及时表扬, 给他以精神力量。如有一次学校举行田径运动会, 偏常生俊×带伤参加3000米比赛, 以坚强的毅力荣获第一名, 为班里争了光。我在班会上及时表扬他, 称他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是值得全班同学学习的, 同学们致以热烈的掌声。事后, 他建立了自信, 树立了荣誉感, 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学习和表现焕然一新, 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心理。
三强化“集体观”意识, 导之以行
让学生明白人离不开“集体”, 小至班集体, 大至民族、国家, 总是有归属性。我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尊重和爱护自己的每一个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让学生充分发扬主人翁的精神, 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 让每一个学生在集体的温暖中发挥聪明才智。如郑××缺少父母之爱, 他自小由外公、外婆抚养长大, 平时很少说话, 喜欢独来独往, 在班里也没有朋友, 常因小事与人闹矛盾。我接近他、关心他, 把老师的温暖传递给他, 经常带他到篮球场上与其他同学一起打篮球, 其性格逐渐变得开朗起来。他给我的短信中写道:“感谢老师!在篮球场上我结识了很多的朋友, 内心不再压抑了, 打篮球让我找回了快乐, 我保证热爱班集体, 努力学习!”
如何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 篇5
什么是健康呢? 有人说四肢发达,身高体胖,没有疾病,就是健康。那么,什么又是心理健康,怎样才算心理健康的人?
众说纷纭,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人们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最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那么,如何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呢?
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要不断增进自己的认识和了解。重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进步。
2、要培养积极、稳定的情绪。情绪积极、乐观开朗和心情愉快的 人,心理稳定性一般较好。相反,情绪消极、易激动喜怒无常、多愁善感、压抑、愤怒和悲观失望的人,常易发生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障碍和身心疾病。我们都喜欢性格开朗、乐观、自信、善良、有爱心、助人为乐的同学。和他们在一起,我们会开心、快乐,能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东西。
3、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主动与人交往。我认为:与同学、朋友正常友好交往,能使人消除孤独感,从中获得快乐和安全感。个人有苦恼、不快时找好朋友说一说,得到宣泄,使人的心胸宽广、心情愉快,有利于心理健康。和谐的同学关系,是友爱的源泉,能使人心情、舒畅,同时,也能增强班集体的凝集力。如果一个人经常离群,与集体隔离,闭门谢客,不与人交往,就容易养成孤僻的性格,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心理健康。因此,我们大家要积极参加有益的班级活动和其他集体活动,主动交往,善于与人相处。
4、要注意维护大脑的健康。生活要有规律,要有正常的生活秩序,做到早早睡,起居有规律,不暴饮食,也就是定时定量,不能见到好吃的东西就大吃猛吃。尤其要注意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做到劳逸结合,避免超负荷用脑,学习累了就要休息一会儿,做做操,活动一下,有利大脑的健康。
5、要养成自我称赞与鼓励的习惯。我的爸爸在听了有关专家的报告后,得到一个启示,让我准备一个本记录,记录自己每一天满意的一件事和不满意的一件事,进行对比。满意的事自己表扬自己,继续努力;不满意的事,要找找原因,下一次要做的更好。开始时,我不乐意,感觉没有什么意思,后来感觉还很不错的。不信,同学们,也可以试一试,如何?
儿童健康心理培养 篇6
【关键词】儿童学前;教育;培养良好;行为
在建立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个人能以一种正常的心态去融入社会,这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一个人从小心理健康,他会很乐观地去面对现实,去享受生活,成為对社会有用的人。相反,如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他不但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保障,而且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累赘。那么儿童的心理健康就成为我们教师和家长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了。
一、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儿童在认识、情感、意志及个性等方面得到协调全面地发展,以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适应生活的能力。这些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方面
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正常的饮食起居习惯,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一。所以,成人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以及个人卫生习惯,既有利于儿童自身的身体健康,又有利于儿童自身道德情操的培养。让儿童知道身体需要多种营养,这些营养来自于我们吃的食物。要给儿童足够的睡眠时间,而且养成按时起居的好习惯及正确的睡眠姿势。
2.情感方面
儿童保持活拨、愉快、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一。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来说,他们的情绪是正常的、稳定的,尤其是我们老师或家长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对孩子大发雷霆,以免使他们在性格上产生惧怕、抑郁、易怒等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心理因素。因此,作为教师要积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尊重对方,认真倾听儿童的心声,平等交谈,互相信任,幼儿的性格也会开朗、乐观、豁达。
3.学习方面
儿童用轻松偷快积极的态度去学习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二。儿童的求知欲较强,感到外面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总想问个为什么。如:最早的人是哪里来的?月亮为为什么有时圆有时弯?飞机为什么能在天上飞?天上为什么总有下不完的雨?……这些需要成人耐心地一一解答,以满足他们的好奇愿望。
4.劳动方面
儿童热爱劳动,积极地参与劳动,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三。儿童劳动是一种不以生产物质财富为目的的教育性活动。让他们亲眼看到劳动后事物的变化,看到劳动成果,能使他们体验到劳动的愉快,对劳动产生兴趣,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在劳动中需要克制自己,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完成任务。从而懂得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进一步尊敬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
二、良好社会性行为的培养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建立人际关系、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基础。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是协调发展的。成人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并教给儿童一些有效的交往技巧,促进儿童之间的和睦相处。如:告诉他们不能抢占或损坏别人的玩具,借了别人的东西要按时归还;又如发生偷盗现象,首先不要批评孩子,先要让孩子知道,这种行为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从小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人喜欢的好孩子,长大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能实现美好理想。
1.家长的模范作用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社会,所以父母是儿童心目中的权威人,儿童心理的发展与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要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盘变到质变的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人之初,性本善。”刚出生的婴儿如果得到母亲的爱抚,对他的心理也是一种极大的安慰和满足。在以后的成长生活当中,父母的言谈举止会对儿童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2.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是儿童新的权威人。我们必须科学地管理好儿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注意观察了解幼儿,区别对待幼儿出现的不良行为和行为过失,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从爱护幼儿的角度出发,为幼儿发展着想。
3.同伴的交往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同伴交往对儿童获得社交能力要大于成人的作用。因为儿童与大人的交往由、于角色地位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同伴交往却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如儿童在玩“过家家”游戏时扮演爸爸、妈妈、老师、孩子、医生、顾客等各种角色,因此,应充分利用这些游戏活动,使他们体会和了解真实的社会角色,从中学会社交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积极性。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孩子的同伴交往。儿童有自己的语言、思想,无论在家或是学校都应让他们找同伴玩,他们在一起既能锻炼口语,又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并促其发展。
我们要给孩子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他们学会与人交往、与人相处,互相帮助,体会到社会角色的差别,提高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学生绿色健康心理的培养 篇7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 学生中间出现了大量的电子产品, 美其名曰是用于查询学习资料信息, 然而用于学习、求知的时候很少。更多的是学生根本无法抵制电子产品带来的诱惑, 这对中学生的恶劣影响日益扩大。很多学生因为沉迷于电子产品, 透支了精力, 课堂上心思恍惚, 依旧惦记着电子产品的游戏娱乐功能, 这种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长时间地困扰着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阻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社会、家庭、朋友等社会环境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少学生甚至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们要读书写作业?为什么父母就不要读书学习呢?读书有何用?
不同的学生心理状况各不相同, 部分学生由于沉迷于电子产品的玩乐, 导致精力分散, 学习成绩下滑, 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
二、学生绿色心理的培养
要纠正电子产品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 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着手, 找准教育的着力点。家庭因素是基础, 学校教育是关键, 社会教育是保障。国家明确规定的九年义务制教育, 就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重视。学生能否健康地发展, 拥有绿色的阳光心态, 学校教育至关重要。
(一) 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生教育的直接实行者, 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一个班级的学生其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耐心、细心地发现、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就成了一名合格的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不了解学生就没有任何发言权。教师唯有时常和学生接触, 深入学生, 融入学生之中, 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去关爱学生, 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共性与个性, 才能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成长。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与学习相违背的错误行为, 教师不应只是简单粗暴地指责, 而应寻找根源, 帮助学生认识到高中生应负的责任以及虚度光阴的危害, 引导学生从心理上战胜自己, 为了绿色人生而拼搏。
(二) 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关注
学生的素质层次也是参差不齐的。在一般教师的概念中, 学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好学生、中等学生、落后学生。这但并不意味着教育只是针对个别落后学生, 对好学生的教育也不容忽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班上一些优秀学生在学习或者班级工作中, 一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 或是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或是主动请辞、放弃班委工作。了解一下他们的实际情况就知道个中原因了。绝大多数学生在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从小学到高中, 无不是每逢考试就顺风顺水, 几乎没有受到过什么挫折和打击, 优秀的成绩、漂亮的分数是众人眼里优等生的最佳表现, 习惯了接受来自父母、教师和同学的赞美, 来到高中以后, 面对九门功课的压力, 加上班主任委于的班委重任, 精神已经是处在焦躁易怒的状态。在平时班级管理中, 成绩优秀的学生又以分数待人, 瞧不起考得差的学生, 不愿搭理落后生, 这些自然给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加上同班同学都是十七八岁的少年, 各自有自己的主张, 不愿听从他人的管理, 向往并追求自由、洒脱、恣意的生活。要让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拥有绿色健康的心态, 必须对他们给予高度的关注, 并深入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
(三) 榜样教育法的实施
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 有一个共同的教育方法, 即榜样教育法。因为无论何时, 榜样的力量都不容忽视。运用榜样教育的方法, 可以给学生寻找到效法的对象, 通过对榜样的推崇, 激发学生崇善的心理, 指导学生改善自身的学习状况, 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当然, 榜样人物应该源于学生的生活, 从学生身边的人物和事物出发, 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采到葡萄”的感觉, 这样的榜样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方法, 才有助于学生端正态度, 培养绿色健康心理。如最美妈妈、最美老师、最美司机等, 他们每个人虽然都很平凡, 却带给我们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 更是给中学生的人生树立了一盏盏引路明灯。
三、理想教师的魅力
作为教师, 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引是我们的责任, 而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性格与优秀的品质更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在他们面对挫折时, 教会他们练就无所畏惧的胆量, 教会他们理解“不经一番寒彻骨, 哪得梅花扑鼻香”的顽强精神。让我们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在人生成长的路上, 克服自身的弱点, 排除环境的不利影响, 认清自身的责任, 挑起学习的重担, 师生携手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上, 必可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是肩负着父母的期望和祖国的重担来到这里, 一路走到高中, 至少已经历了“十载寒窗苦读”, 求学的道路充满艰辛, 分数的高低更是使得“几家欢喜几家忧”。为了能更好地前进, 在求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理想中慈爱的教师魅力就格外明显了。教师爱的教育对学生而言十分重要, 它能深深地吸引学生, 团结到教师的身边, 师生齐心, 其利断金。
但是个别学生行为习惯差、思想落后的状况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到上课讲话分神, 大至一言不合大打出手, 可见影响他们学习的事太多, 心思不在学习上, 自然落后他人。此时他们需要的就是一位严厉的教师, 不苟言笑, 原则性强, 说一不二, 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 采取果断的惩罚或批评, 强调学生的错误。必要的惩罚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反思, 有助于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唯有当他们发自内心地想学时, 才有学好的可能, 才有赶超的希望。
如何培养幼儿心理健康 篇8
1.1 幼儿心理健康影响其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是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心理条件。“心舒则体壮, 笑一笑, 十年少。愁一愁, 白了头。”可见, “心”与“身”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马克思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 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的疲惫和痛苦。”这说明心理健康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1.2 幼儿时期心理是否健康影响人智力的发展、学习的好坏和将来事业的成败
当孩子感到心理压力时, 表现情绪紧张、烦燥不安、心情抑郁、感受力降低、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 从而影响其智力的发展, 实践证明心理健康的孩子学习轻松、愉快, 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增进体脑发展, 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 排除不必要的忧虑,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心理健康也影响着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 有才华而事业未能成功的人不少, 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影响其才能的发挥, 比如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缺乏毅力等。
1.3 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未来社会人才必备的素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新的世纪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具有关心他人、家庭、社会、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这意味着跨世纪的新一代, 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 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素质。
2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2.1 不正确的教育观
只有身体的健康不是完整的健康, 但人们往往过多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这些也对教育行为造成不良影响, 如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 重动作技能熟练, 忽略幼儿个体差异;重体育活动形式, 忽视幼儿身心特点;重自体功能, 忽视幼儿个性、德育、美育等的培养。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不仅错过培养幼儿意志力、心理承受能力的机会, 而且还使孩子对体育活动丧失了兴趣和自信心。
2.2 师生关系不和谐
马斯洛指出“在幼年时期就得到安全感、变得坚强的人, 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何种威胁, 他们往往仍然保持安全感和坚强的性格。幼儿得不到成人的关爱、呵护, 并且遭受威吓、呵斥, 将会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 出现焦虑、不安、退缩的情绪, 对外界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孩子年龄小, 渴望有安全感, 更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有些教师总是高高在上, 什么事只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 专制地强迫幼儿接受, 这给幼儿造成一种“上对下”的心理压力, 易使幼儿产生敌对情绪、自卑感, 形成压抑和抑郁等不良性格。
2.3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由于儿童有依赖他人的特点, 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考虑需要考虑到他们与别人的关系, 而不应该把问题单独局限于儿童自身。一美国学者, 为了探知儿童的内心世界, 了解他们对自己父母、家庭究竟有哪些迫切要求, 走访了20多个国家, 对1万多名肤色不同、经济条件各异的儿童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调查结果令人吃惊:孩子们对父母和家庭放在首位的要求并非是经济和物质条件, 他们对吃、穿、用、玩的东西似乎不太在意, 相反却很注意自己家庭的精神生活, 如以下类型的家庭就严重阻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1) 关系紧张型; (2) 放纵型; (3) 过分保护型; (4) 过分严厉型。
3 幼儿心理健康培养的方法与对策
3.1 注重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性 (1) 幼儿园环境与幼儿心理健康培养
首先, 应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年龄差异, 注重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创设, 这样幼儿才会有安全感, 才会放开手脚活动。
其次, 应更多地考虑儿童全面发展的需求, 注重儿童认知、情感、语言等方面的整体环境因素, 为儿童提供大量的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机会和活动的空间。
再次, 关注儿童成长的自然因素, 注重户外实用性环境的创设, 更多从实用实效的角度予以考虑, 从场地的面积、场地的硬软、器具的高度和功能考虑不同年龄的分班户外活动区的创设:考虑绿化的观赏、锻炼的不同作用及养护的便利, 使各年龄段孩子在不同季节开展各类有益的户外锻炼活动, 得到健康发展。
另外, 应注重幼儿园人际关系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要重视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 特别对性格内向、胆小、活动能力和交往能力较差的乖孩子更不能忽视。教师还应对小部分拘谨、孤僻、智力发展滞后的幼儿充分关注, 根据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个体差异, 研究适合他们的有效活动形式和方法。
(2) 家庭环境与幼儿心理健康培养
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形成, 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将产生不同的影响。这里谈谈几种不同类型的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第一种, 专横或武断。父母教育孩子往往采取“高压”政策, 针对幼儿心理要求不是耐心进行说教, 而是表现急躁情绪或打骂孩子, 这就使孩子易产生恐惧心理, 缺乏自信心, 性格孤癖、情绪不稳定。第二种, 过分迁就或溺爱。此种教养方式大多发生在“四二一”综合症家庭。主要表现在长辈对孩子百般宠爱、过分娇惯, 孩子稍有不如意就哭闹不止, 以蛮横胡闹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第三种, 民主或宽容。这种教养方式一般多见于父母文化素质较高的家庭。在这种家庭里, 父母对孩子的活动往往是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加以引导, 并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发展给予一定的社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初步训练。父母对孩子不打骂、不娇惯, 爱宠有度, 教养得法。对孩子提出的要求, 父母并不是一味地满足造就, 而是要看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否合乎情理。
所以,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 既要在幼儿入园后积极努力地培养幼儿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又要主动地与幼儿家长联系, 相互交换幼儿心理发展状况, 指导家长科学地教养幼儿, 使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为幼儿的早期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3.2 采用表扬奖励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对幼儿进行表扬奖励, 就是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符合教育者所预期的认识或行为进行肯定性评价的过程。表扬奖励作为一种积极强化的教育方法, 在教育活动中被教师广泛地接受和采用。但是我们也要明白, 表扬奖励是把双刃剑, 适当的表扬奖励可使幼儿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增强其自信心和上进心, 消除其不良行为, 强化其优秀品质的形成;适当的表扬奖励则有碍其优良品质的形成, 甚至还会使幼儿形成一些不良的品质。
3.3 教师应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树立心理素质教育观念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明确指出:幼儿早期的心理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 是一种具有自发吸收力的心理, 这种心理不断自发地按照其自身的本性、自己的尺度、自己的机制将周围环境的一切信息筛选加工、固结于自己的心理世界。既然幼儿早期的心理是自发的无意识的, 作为幼儿教师就要重视幼儿早期心理发展的特点, 自觉地维护幼儿的主观自我意识。
总之, 幼儿教师要想真正走进幼儿的心理世界。只有心中真正装着幼儿, 真切地了解幼儿的内心需要, 真实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 才能真正地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地取得成效。
摘要:正确培养幼儿心理健康有利于幼儿的自身发展。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多方面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正确的方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意义,影响因素,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杜代章.大力加强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J].学前教育研究, 1995, 25 (5) :49.
[2]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1998)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3]袁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26 (6) :87.
[4]沈清.幼儿必理健康教育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24 (1) :124.
[5]徐世华.家庭环境对幼儿心里健康的影响[J].心理门诊.
[6]李秋来.也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J].幼教园地.
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健康心理 篇9
心理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情绪直接影响其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愉悦轻松的心境能使大脑清醒, 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力。反之, 压抑的心情会使大脑受到抑制, 思维混乱, 学习效率大减。课堂教学中, 当老师笑容满面、亲切可人地踏上教坛时, 台下的学生顿感如坐春风般的舒坦自如, 心情也随之兴奋、高亢起来;反之要是台上的教师沉着脸, 一言不发, 台下的学生肯定惶恐不安, 预感将有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心灵上的不安肯定直接影响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生理心理情况, 一节课难以全神贯注坚持始终, 许多时候, 他们的思想开了小差, 课堂上便出现了冷场, 当他们的注意力发散, 教者就应该呈现一种新刺激物, 把他们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让他们头脑中倦怠的细胞重新活跃起来, 爱玩爱动是孩子们的天性, 当他们一碰触到这些玩意儿, 注意力就会不自觉地被牵引回来。作为教者, 要时刻让孩子们拥有愉悦的心情, 变沉闷的课堂为快乐的园地, 让孩子们乐学爱学, 不再是“要我学”, 而是从他们的内心发出“我要学”的呼唤。
二、激励自信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总结出的皮革马利翁效应表明, 当学生能够得到教师的期待, 在老师的心目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时,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加强。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蒂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的激励、期待、关爱会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促使学生步向成功。激励的方法很多, 甚至于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句话语、一个赞许的目光, 一个亲切的笑容, 对学生都有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期待作用。课堂上, 对于能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正面的强化, 如“你真棒!”“真好!”“有创意!”就算答偏了, 也应给予高一等的鼓励性的评价如“能开动脑筋真好!”“能说得更好些吗?”“真是个勇敢的孩子!”此时此刻学生就算挫败了, 但丝毫不会感到难堪、、沮丧, 因为老师的评价已经从另一个方面肯定了自己, 他对自我还是充满自信的。不少孩子不敢举手发言, 是因为胆小怕事, 这时如果老师对他们投以期待的目光、亲切的笑容、鼓励的话语:“老师相信你定能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对吗?”当孩子接收到老师真诚的支持、鼓励、期待时, 必将大大提高自信, 大胆地迈出第一步。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你想做到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 使他竭力地给母亲父亲带来欢乐, 那你就要爱护、培植和发展她身上的劳动自豪感。这就是说, 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他在学习上的成就, 不要让儿童由于攻克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 感到低人一等。”让学生在求学路上时刻感受到成功感, 树立“我不是差生”的观念, 使他们的求知欲、学习热情得以持续延伸, 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三、活动助教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知识是一个网状体系, 学生在自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学到知识, 而且可以通过相互启发和学习, 创造知识, 从而提高能力, 发展个性。在课堂上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道具、编演课本剧、小组探究辩论等, 培养孩子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竞争的意识, 以及不断创新的精神。可见课堂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增强心理素质, 教师应该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
四、以身作则
模仿是青少年的一个显著特征, 曾有人说过:“青少年是天生的模仿家”, 学生人格尚未定型, 可塑性很强, 模仿是他们自身人格完善的一种方式, 学生对老师有着一份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特殊信任感,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一切一切都对学生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 对他们的心理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 尤其是心理素质。“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教师优良的个人示范对于青少年的心灵, 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因此,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每一位新世纪教育工作者所必备的。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体会 篇10
当今社会,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知识面广,心理成熟得也早。大多数的学生聪明、能干、富于创新,同时也存在着截然相反的另一面:脆弱、孤独、自私、任性……这些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在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下面我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谈谈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点滴体会。
一、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江泽民同志也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不能只满足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在丰富自己教学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努力钻研如何育人。要“立人必先立己”,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心理修养,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并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必须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风范上,全面以身作则,真正做到“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二、优化环境,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条件
良好的环境对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环境首先需要良好的校风,因为良好的校风对学生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它能够以一种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力量感染学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接受好的规范和品质。良好的环境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平等相处,互敬互爱,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这样的心理环境可以使学生的心理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良好的环境还需要有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比如:各种各样的文体比赛、兴趣小组、节日联欢等,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出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热爱集体、建设集体的高度热情,这对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锻炼小学生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学地克服各种困难并且根据预定的目的、任务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进而实现目的、任务的心理过程。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因为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健康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培养小学生坚强的意志,首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目标的选择,应当考虑到它是有社会意义的,是他们经过努力奋斗才能够达到的。这样就可以激励自己,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地克服种种困难,磨炼坚强的意志。
其次,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当今的世界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世界,对跨世纪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是:意志坚强、能承受重任,克服困难和独立工作。而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依赖性强,经不起挫折和磨难,一遇到困难,脆弱的一面便显露出来,这显然与时代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增强其遭遇挫折的心理准备,是培养其健康心理的重要手段。学校、教师、家长都要适当创造逆境的环境,教育他们从小事做起,在千万件小事的锤炼中培养遭遇挫折、困难乃至失败的心理准备,从而使他们掌控应对困境和具备自我调节的心理能力。
最后要锤炼意志,切莫舍近求远,只等待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忽视身边那些平凡的不起眼的小事,正是这些小事直接为他们提供锤炼意志的机会。如个人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都要用意志的力量来养成。从这些小事做起处处严以律己,并持之以恒,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人的心理素质要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培养,只有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不断磨砺,才能使他们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
我校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健康积极的活动,如科技发明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少先队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提供广阔的天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角色,培养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团结合作等个性品质。各种情境的创设,心理认知的暗示,对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齐抓共管,形成心理教育途径的广泛性
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光靠学校的教育力量是不够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家长,特别是父母,是孩子不可任意选择的首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父母应严以律己,注意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要爱之有度,严之有理,在生活上给予子女适当的物质条件;在思想上严格要求他们。特别是要舍得让他们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经受锻炼,在风雨中逐渐成长。许多家长未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及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让家长懂得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了解儿童的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使家长知道:孩子行为反复、多变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家长对此要有心理准备。并且要理解、尊重孩子;对孩子的教育要鼓励,不要溺爱;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压力过大会适得其反。另外,对那些“问题家庭”的孩子要特别留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主动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健康心理 铸就成功人生 篇11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管理的基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园地,而班主任则是班级秩序的组织者,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守护者,是学校管理理念的贯彻者,因此班主任的工作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尤为重要。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以活动为依托,以主题班会为平台,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统帅,遵循尊重人、帮助人、发展人的思想,坚持“培养完美人格,发展和谐个性”的教育宗旨,贯彻落实“专题辅导、渗透整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收集资料趣味化,激发学生表现自我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班主任老师,就应该仔细观察,及时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谈心、召开交流会和反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一手资料,作为进行活动的依据。针对一些保守学生的实际、热点、不良心理反应等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问题,以趣味化的调查方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敞开心扉,展现真实的自我,便于老师发现问题,想出对策,为他们点亮一盏心灯。
二、心理教育主题化,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首先,班主任老师根据收集到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确定某一主题,引导学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究其解决的办法。如为了克服胆怯和自卑心理,进行《和青春做伴,与自信同行》、《树立理想,增强信心》等主题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拼搏奋进的意识和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引导他们在学习上相互帮助,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在精神上相互鼓励,进行《成功来自合作,竞争才能双赢》的主题班会;为了增强学生耐受挫折的能力,进行《直面困难和挫折,谱写成功的乐章》的教育等。
其次,组织学生听取每周三和周五由学生会在“校园之声”广播中进行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如《如何消除考试前的紧张》、《减轻考试压力的妙法》、《一个人要懂得“感恩”》、《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老师》等。同时配合学校的团队活动,组织团员听取针对新生进行的《适应环境,成就自我》等心理讲座,对初三毕业班的学生进行《设计人生,少走弯路》的职业生涯讲座和考前辅导等。
第三,在班级中要积极开展“读好书,以书育情”的读书月活动。倡议全体同学读一本好书,并写好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为了提高这一活动的实效性,班级应该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促使同学们积极参与。在这里我要强调,以上活动务必要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展,决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更不能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心理知识行为化,训练学生养成自我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检、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一定的心理素质。另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成长资料档案化,要求学生分析自我
心理档案一般可分为这样几项:家庭成员情况、个人简历(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思想行为、疾病史等)、个性心理、特长、智力测试及分析、非智力因素测试及分析、心理咨询记录等。建立心理档案,便于教师从内到外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做到有的放矢,易于开展心理工作。同时,档案袋记录着学生的基本问题和成长的轨迹,便于学生分析自我,健全自己的人格。当然,教师必须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五、心理教育家庭化,促使学生创造自我
当代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班主任进行的学校教育是不够的,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因此班主任老师要与学生家长加强沟通,以便共同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如果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唠叨、在意、期望值过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
总之,培养健康心理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锻炼健壮的体魄,学习渊博的知识,还应该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愿我们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消除学生心中的“壁垒”,搭起通向成功的桥梁,成为心理教育领域的拓荒者。
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篇12
一、创造健康的课堂氛围, 规范教育行为
(一) 构建平等有趣的课堂
平等本身属于一种价值, 反映出一种地位 (权利) 与关系。在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 这种地位与关系的平等显得非常重要, 因为这是构建健康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最佳的学习必须包括放松、行动、兴奋、情绪以及乐趣等几个特点。平等也满足以上特征, 只有创设出平等的环境, 学生的态度情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平等的课堂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学习的最好方式。
(二) 规范教育行为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热爱学生”。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 教师要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批评, 不厌烦、不歧视, 事后可以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对其进行开导;当考试失败时, 不要指责埋怨他们, 要耐心细致地指出其失败的原因, 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时, 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总之, 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 快乐成长。
二、引导学生正确评估自己
理想和现实往往存在着巨大差异。“观念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无法协调统一。一些人过于自负, 对自我评价过高;而还有一些人则显得比较自卑, 对自我评价过低, 具体表现为“观念自我”明显低于“现实自我”。一旦处理不好两者之间的矛盾, 就有可能导致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形成, 因此, 我们可以让学生讨论“观念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 通过正确引导教育, 使他们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一个平衡点。教育学生不能自卑自贱, 无所追求, 又要教育他们正确评价自己, 对自我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告诫学生:“认识自己是起步, 战胜自己是飞跃。”
三、引导学生进行不良情绪的自我调适
要善于疏导、纠正易让学生感到消极悲观的某些观念, 帮助他们通过自我克制来消除不良心理的影响。为消除学生不良的情绪情感, 教师要帮助他们分清不同心理品质的是非界限, 比如“自尊心”和“虚荣心”的界限;“羡慕”与“妒忌”的界限;“自豪”与“高傲”的区别。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点和弱点, 合理释放, 适度克制个人的情绪[2]。这样既可以宣泄内心的烦恼, 又可以舒缓心理压力。
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与挫折好像学生前进道路上的拦路河, 我们教师不应背着孩子涉水而过, 而应想法为他们提供舟楫, 让他们自己渡船而过。在教学实践中, 对于遇到困难与受挫的学生, 笔者会先和学生一起分析困难与挫折的原则, 并鼓励他们勇敢面对, 坚定信心, 想出解决办法, 坚定信心, 不断朝着既定目标前进。记得去年的篮球比赛中, 我班总排名为年级倒数第二, 全班同学信心受挫都沮丧着脸。对此, 笔者先与同学们共同分析这次失利的原因, 并探讨解决措施。最后, 笔者还对大家说, 只要尽力就行, 不必过于在乎结果, 今后要继续努力。此时, 同学们又露出了充满希望的笑脸。
四、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消除情感障碍与行为障碍
笔者主要通过三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干预:一是观察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考察, 留意他们的行为与话语, 便于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二是谈话法。经常和学生交谈,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及个性特点。一般采用个别谈心、班干部或小组漫谈、全班专题谈话等谈话形式。三是利用班会课加强心理健康辅导, 针对学生近期存在的一些问题, 加以干预引导, 效果显著。
五、重视家庭教育
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本身的心理素质、心理水平、世界观, 对孩子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孩子认识世界从父母开始, 很难想象, 没有健康心理与人格的父母会培养出一个健全心理与个性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模仿, 因而家长必须从平时的一言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形象。我们发现, 不少家长教育孩子的口头禅为“好好学习, 为爸爸妈妈争口气争取考上大学。”好像学习不是孩子的个体行为, 孩子学习纯粹就是为了家长。现在好多家长并不考虑自己孩子的兴趣, 只要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学什么, 就让自己的孩子上, 殊不知久而久之会扼杀孩子真正的兴趣, 成不了一个有专长的人。
总之, 心理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 是目前我们教育工作的重点, 也是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
摘要:当前, 学校和家庭面临着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有大约40%的学生心理发育不良, 心理健康水平较差。教师、家长如不及时教育和引导, 必然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 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心理疏导, 有针对性地调适孩子的情绪, 培养坚强的意志, 从而促进其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关键词:心理健康,培养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述旺.中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J].中学语文, 2009, (11) .
[2]于海蓉.学生心理素质浅谈[J].语文学习, 2010, (6) .
【儿童健康心理培养】推荐阅读:
儿童心理健康10-22
儿童心理健康简介10-1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策略08-14
绘画和儿童心理健康10-26
培养健康心理05-28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10-29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06-30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案11-19
学生绿色健康心理培养09-13
如何培养孩子健康心理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