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培养教育

2024-05-10

儿童培养教育(共12篇)

儿童培养教育 篇1

一、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本课题立项以来, 我校课题组成员遵照执行《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管理办法》的一系列要求, 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 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1、认真撰写开题报告, 按时举行开题论证会。

2012年1月4日上午, 在县教委大院底楼会议室举行了重庆市教育科学立项专项课题《农村留守剖儿童教育培养个案与对策建议研究》开题会。课题的研究者参与了开题报告会, 课题主研之一的渝港小学教科主任陈秀阐述了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的实施步骤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中心校负责人就课题的经费落实情况、实施目标做了表态发言。重庆市教科院的专家张宏、县教研室留守儿童专项负责人之一的徐大都就课题的准备和实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2、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

从课题开题以来, 课题组在撰写方案前, 在辖区两所学校 (渝港希望小学、中嘴小学) 58名留守儿童中 (一至六年级) 随机抽取了31名留守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首先我们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了他们在学习、生活、心里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写出了问卷调查报告。2012年3月初, 我们根据留守调查报告, 根据实际情况, 课题组制定了《农村留守剖儿童教育培养个案与对策建议研究》转化考核方案。其次课题组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 再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在方案里对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及课题的研究的具体步骤都做了详细的说明, 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 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都必须读懂读透课题实施方案。

3、切实有效地开展培训、交流, 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1) 课题研究, 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为了使课题组成员深入了解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原则、过程、方法等, 我们于2012年2月10日在巷口镇中心校会议室召开了留守儿童课题实施会, 参与课题的十三位一线教师参加了会议, 会上负责人魏冬就课题预期成果和完成时间做了总体的安排, 参会教师就课题的实施内容和实施过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 形成了课题分工一览表。我们通过多次召开课题研究培训会, 帮助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研究的基础知识, 了解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帮助教师掌握调查法、个案跟踪法、行动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2) 定期召开课题交流会。课题实施以来, 我们召开了4次课题组全体成员的会议, 了解课题实施的情况;学习个案研究表的填写;学习如何进行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每两月一次的课题专题研讨会, 我们着重研讨、交流课题研究过程中孩子们在学习、生活、心里等方面出现的闪光点, 以及存在的问题。比如有的老师在第一次访谈中, 就敏锐地发现问题:学生生活习惯不好, 铺张浪费乱用钱的习惯;代理家长, 特别是奶奶、爷爷对孩子放任自流, 过于溺爱导致孩子冷酷、任性、自私;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从小就缺少指导和监督, 到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时, 父母毫无办法约束和管教了。课题成员老师在访谈中针对这些问题, 对应地提出了怎么教育的建议。

4、做好个案研究, 开展各项活动, 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

(1) 为了更好地掌握留守儿童的信息, 以便对他们实施更多的关心、关爱。我们建立了留守儿童个人信息档案, 这些信息库里面收集了留守孩子和家长的各种基本情况。我们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 制定了《留守儿童个案研究记录》表册, 《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卡》, 表册的制定为教师们提供了方便, 便于教师们记录, 了解访谈的情况。这样, 让实施过程更好操作, 更适宜教育。 (2) 通过各项活动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联系, 我们设计了《留守儿童典型活动》这一内容, 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与父母的感情。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我们邀请了在外工作的爸爸妈妈来参加, 没有父母来参加的孩子请老师带着她们进行活动;在三八节活动中爱心妈妈和孩子们一起共同庆祝节日;再比如春天来了, 万物复苏, 景色怡人, 多数孩子在休息日可以在父母的带领下领略家乡的自然风景。为了弥补留守儿童的缺失, 2012年的春天, 学校组织了一次留守儿童春游活动, 不仅使这些留守孩子畅享了家乡的风光, 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的情感, 更多的是享受了集体的温暖。

5、培训代理家长, 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上, 我们充分利用代理家长这一优质资源, 加大对代理家长的培训力度, 坚持每学期给他们进行1-2次讲座, 教给他们科学的知识与方法, 让他们知道孩子的父母不在家, 做为亲戚和祖辈, 不但要让他们吃饱、吃好, 更重要的是心理发展及知识技能水平, 要与普通孩子同步发展。通过本项活动的开展, 有效地提高了代理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

二、课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由于课题管理、研究务实到位, 课题组的每个成员都能认真负责。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 指导老师与个案家庭关系融洽, 家长积极配合, 一起共同合作、共同探讨、共同进步。个案跟踪家庭有了较大的进步, 家长的教育观念也有较大的转变, 前期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1、提升了课题组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通过定期辅导交流、校本课题理论培训, 自学一些先进的理论, 使课题组教师深入了解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过程、方法等, 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课题研究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在课题研究中, 教师们能做到理论联系实施、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 从家访的过程、教师的访谈记录和反思以及对个案学生的指导。我们不难看出, 教师们无论是理论水平、文字表达、口才和交际能力, 还是实际的指导能力、与家长的交流沟通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个人素质、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2、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跨上新台阶。

该课题实施一年多来, 课题组成员在开展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分析、教育实验和行动研究的过程中, 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同时也从中找出了许多共同性和规律性, 创造性地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对策, 总结出了好的经验, 丰富了教育教学理论, 使学校的教风学风焕然一新。

3、更新了家教观念, 密切了家校关系。

当然, 孩子的变化同样离不开家庭的支持, 通过我们与家长的不断联系与合作, 很多的代理家长现在能够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活动中, 有时遇到问题还能积极与老师进行沟通寻求解决的方法, 即使远在外打工的父母还经常电话与老师联系, 比以往更关心了孩子了。

4、个案跟踪家庭的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1) 个案家庭文化环境的转变。第一次家访, 有很多个案家庭没有学习场所、看不见学习的书籍、没有学习文化的氛围, 家庭的物品摆设零乱等, 经过指导教师的现场指导、建议, 以及跟踪指导过程中的不断提醒, 现个案跟踪指导的家庭基本上家庭的文化氛围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如, 物品摆放整齐了, 增加了书房, 书桌上也摆满了孩子有关学习的书籍等等。 (2) 个案家庭家教观念、家教方式的转变。课题前的调查了解, 我们发现家长存在着对孩子百依百顺, 任其所为;父母、长辈的教育观念、方式不一致;事事包办, 给予过多的关爱、呵护, 对孩子要么干涉过多要么放任自流, 重营养轻心理教育, 不能客观地看待孩子存在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以来, 我们课题组成员通过对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辅导讲座;通过个案指导教师们的家访、交流, 每月给家长一些指导策略等形式, 家长们观念有了很大的进步, 存在的问题也得到了改善。如改变了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有些家长 (特别是爸爸) 以前很少与孩子沟通, 现在经常会与孩子一起谈心交流, 经常打电话来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 (3) 个案家庭“问题学生”的转变。“问题学生”开始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如好动、厌学、焦虑、冷漠、抑郁、自卑、嫉妒、自制力差、娇气、任性、自私、爱发脾气、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甚至小偷小摸、打架斗殴, 或是沉溺于网吧、游戏厅, 或是没礼貌、不懂得谦让与合作, “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等。了解了“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后, 每个个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每月认真制定、实施指导策略;认真总结、反思策略指导效果, 并制定下一步的指导策略。策略包括在学校、在家里的指导策略, 并把策略给一份家长, 要求留守儿童的家长与指导教师同步对学生实施教育策略, 平时指导教师经常通过家访、面谈、电话访问等形式加强与家长 (或代理家长) 的沟通, 互相了解实施策略后学生在校、在家的情况, 争取家长积极配合教育孩子, 改变孩子的行为。通过前期家校的积极合作, 每个个案“问题学生”的表现都不同程度的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

儿童培养教育 篇2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以良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儿童教育最核心的任务。儿童时期既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基础教育的基本含义之一,就是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努力形成健康人格。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

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习惯养成的最高机制,是形成孩子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这一点特别重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

独生子女在人格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教育专家关鸿羽等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孩子存在着“六小”问题。结合他在《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中的阐述,我们综合出这“六小”的具体表现,1.“小霸王”

表现为孩子在家里特别霸道,说一不二,听不进去父母和长辈的话。比如一家人看电视,看什么频道不是由家长定而是由孩子定,否则孩子就不让父母看,甚至发脾气。

2.“小懒虫”

表现为孩子在家里不干活,根本没有做家务劳动的意识。小学生让父母给穿衣服、中学生起床不叠被子、大学生不会自己洗衣服的例子俯拾即是。父母要想让孩子做点家务,简直比登天还难。

3.“小馋猫”

表现为孩子特别馋,喜欢吃零食,听不得更见不得“好”东西,不给吃就乱发脾气,直到父母让他吃才罢休。其实他们要吃的东西很多都是“垃圾”食品,吃进去对身体健康发育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造成挑食、偏食甚至厌食的毛病。孩子的饮食应该营养搭配适宜,最好是“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五谷杂粮要吃够。”

4.“小犟牛”

表现为孩子特别任性,执拗,一意孤行,想怎样就怎样,听不进去别人的劝告。还表现为孩子说话爱跟父母强嘴。

5.“小磨蹭”

表现为孩子特别拖拉,做事情没有计划,不懂得珍惜时间。往往十分钟能做完的功课要半小时甚至更久,去什么地方办事情也是慢慢吞吞,一点儿也不着急。

6.“小马虎”

表现为孩子做事马虎,不认真,爱凑合。比如做作业常常抄错题目,考试时常常忘记检查,等等。

除了这“六小”以外,孩子们还存在很多其他的问题,如花钱大手大脚、爱攀比、虚荣心强,等等。归根结底,这都是一个习惯的问题。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性格,而性格是由天赋的倾向性及从生活中获得的信念与习惯形成。”孩子们之所以在人格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实际还是因为没有养成好习惯。

二、当前少年儿童存在的七个主要不良习惯

(一)喜欢依赖别人,(二)任性,做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

(三)害怕承担责任

(四)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

(五)不爱劳动;

(六)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

(七)学习不爱刻苦钻研,常常被动学习

分析:

(一)传统性习惯好,时代性习惯不足

(二)技能性习惯突出,智慧性习惯不够

(三)重视私人性习惯,忽视公共性习惯

一、做人的习惯

(一)、讲诚信

(二)、有爱心:

1、爱他要让他知道。

2、培养孩子学会爱。

3、爱要留一半。

(三)、讲礼仪:

1、为孩子树立榜样。

2、净化孩子的语言环境。

3、培养孩子注重礼仪。行为举止应该把“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作为目标,要求孩子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

二、做事习惯的培养

(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建议做个“懒妈妈、爸爸”。

2、建议有一定的“教育机制”。眼睁睁看着孩子在闹钟响过之后依然沉睡,一直睡到两节课过后才自然醒来,面对孩子的惊慌失措,家长平静地要求他:自己的问题就得自己解决。这个孩子以后从没再将自己的事“分摊”给大人。

(二)、有耐心

“三分钟”耐心训练法:坚持“三分钟”约定,不肯继续讲下去。皮奈特为了早点知道故事情节,就自己主动阅读了。分钟时间正好适合孩子注意力的特点,三分钟后立即打住这样不仅使孩子觉得父亲守信,而且还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引发了他主动学习的动力。当然培养孩子的耐心,父母要更有耐心和恒心。

(三)、会与他人交往

1、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2、让孩子自己来处理问题。教给孩子一些交往技巧:

①、使用礼貌用语。多使用礼貌用语,不对别人说粗话,不对别人做不礼貌的动作。②、孩子主动和同学打招呼、问好,帮助别人可以打开友谊大门。

③、在与同学交往中,宽容同学的缺点和过错。不为区区小事而斤斤计较。

④、与人交往要注重给予,而不凡事注重回报。

⑤、不在背后议论他人,也不打听别人的秘密和隐私。

⑥、真心诚意待人,讲信用,不欺骗说谎。

⑦、不对自己成绩得意忘形,要体谅他人感情。

三、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专注

1、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学习或者完成作业时,家里一定要保持安静。

2、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

3、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

4、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二)、独立思考

1、家长不要做到有问必答

2、让孩子自己来处理问题

(三)、阅读习惯

1、营造一个阅读的环境。

2、图画书,最好的阅读起点。

3、和孩子一起阅读。

4、持续默读。

5、经常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

6、读经典的书。

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一、让小闪光点形成大光圈--行为习惯培养法(1):正强化

二、不必每次进步都表扬--行为习惯培养法(2):间歇强化

三、暂且维持不适宜行为--行为习惯培养法(3):区别强化

四、拿好行为“购买”奖励--行为习惯培养法(4):代币制

五、契约面前亲子互惠--行为习惯培养法(5):行为契约法

六、正反训练总相宜--行为习惯培养法(6):反向链锁

七、从源头改造不良因素--行为习惯培养法(7):刺激控制

八、好孩子能吃眼前亏--行为习惯培养法(8):自我控制

九、春雨润物细无声--行为习惯培养法(9):渐隐

十、解开困扰行为的纽扣--行为习惯培养法(10):合理情绪疏导

十一、温柔地冷落孩子--行为习惯培养法(11):负惩罚

十二、让孩子感到厌恶--行为习惯培养法(12):正惩罚

给学生父母的17条建议

一、习惯培养要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

二、习惯养成要注重第一次

三、习惯培养要按层次进行

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具体

五、习惯培养要找好突破口

六、习惯培养需要必要的训练

七、习惯培养要提倡孩子的自我教育

八、家庭内部要保持一致性

九、主动与学校沟通配合十、言教应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十一、身教比言教更重要

十二、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十三、让孩子在体验中养成好习惯

十四、给孩子找个同龄榜样

十五、习惯培养需要父母的威信

十六、必要的惩罚是习惯培养的辅助手段

儿童美术教育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3

1.我们习惯带着各种先入为主的主观经验,这种主观经验带上消极作用。自然不知不觉中丢失了对事物本身的观察本身的感知认识。我们不必一定要引导学生观察形体构成的关系和结构方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光色的变化,空间存在状态,物象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深层次理解物象内在关系。我们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看天是怎样的,云在干吗?小鸟们又在唱歌,小草怎样从土里钻出来,路旁绿树长得怎样,汽车怎样奔驰……各种奇妙原始的视觉感受会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影像,都是孩子创作的优秀素材。必须强调:客观性的观察是观察者能如实地、正确地反映被观察者本身,即对所要表现的绘画对象的本身。

2.观察在教学中通常称为直观在训练中,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深入地观察,获得鲜明的印象。例如小狗小猫是孩子熟悉而喜欢的动物,绘画前可以放幻灯、最好是视频,对小动物进行观察,更有效的是对实物,三五个以至一群小动物的观察比较,把握小动物的神态,体态的特征,观察毛的颜色,动作等。在绘画中,通过实物直观或电化教学达到观察的全面性。但是教材上并没有太多的直观教学材料,教师就要根据本班孩子的现状有目的选择,不能“为观察而观察”,变成走马观花。每一次有组织的观察都应有目的性。这时教师的引导是举足轻重的,有必要学习些被观察对象的理论知识,并能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

3.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又是艺术家从实际的观察中得到。假如观察的本身就具有创造性的岂不是更好。所谓创造性的观察是指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或寻找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的新观看角度。也可以说是质疑,即问自己:“我观察到的只是这些吗? 可以从别的角度看到什么不同呢?”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每次观察到的都将有所不同,它能让观察成为一种多变的有趣的事。在日常的教学中,创造更多观察的机会,教会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甚至运用讨论式和小组式去观察。这样不仅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提供创造性观察的可能和空间,因为只有在和同学的讨论中学生才真正成为主动性的观察,并且通过观察提出自己独创性见解。

教学生观察往往更容易被重视,而观察学生的创作能反映学生观察的方式的差异。何况教学生是过程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而观察学生的作品是创作过程的结束,但又是下一次“观察”的开始。

4.从观察的主体来说,这环节的主体不是别人,而是教师。应该具有权威性,因为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应该是高大的,像一盏明灯。所以教师观察的方式是相当慎重的,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影响一个学生对学科的理解和喜好。所以教师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观察事物。观察是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得以反映。笔者认为表扬可以是点名,而批评就不妥了,可以对某一个小组提出建议。通常可以采用鼓励的口吻,用假设的方法进行就更好了。比如在上到《卷筒动物》一课中,一组同学做了一只孔雀,虽说不怎么成功,但笔者却说:“你们的作品与众不同,并且孔雀在制作上是相当有难度的,假设在孔雀的身体与尾巴的连接上改变一种思路,或……或……这样是不是更好了。课后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完成吧!”从该组同学的眼神中可以证明教师这样的点评是成功的。说鼓励性的批评难,其实表扬更难,教师必须说出美在什么地方,而不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这样的点评对学生不但无益可言,相反,助长他们的傲气。所以教师本身观察的方式是相当重要的,它影响整个教学过程。

5.笔者前面讲到肯定儿童的创作价值,那么学生对作品的评价也值得肯定。教师观察的过程只是孤立而被学生观察在眼里。这违背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况且儿童本身是很喜欢去评价别人的作品。所以教师可以顺水推舟,邀请学生评价自己同学的作品,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好对教师的评价提出不同建议。这样使“观察”的方式从教师观察学生作品转变为教师“观察”学生观察自己的作品。由被动接受成为主动参与。而且在无意中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观察”的方式更加彻底深入到学生中去。

在绘画课堂教学中,“观察”的两个方面,其实是一个整体。教给的目的是为了观察到学生的创作;而教师观察的方式又推进更好地教给,教师应努力使两者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让观察的方式在实践中更具有艺术性,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能力。

儿童钢琴教育中兴趣的培养 篇4

通俗意义上讲, 兴趣就是对一事务或技能产生了好奇心理, 而想探究、拥有、或掌握这一事务或技能。而在心理学上, 兴趣的内涵是指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 是调动学习个体思维、探索、认识的内动力。

儿童的心智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控制力较差, 他们以兴趣为诱因去探索事务。有了兴趣, 儿童就能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并产生欣慰、快乐的情绪, 从而具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在儿童钢琴教育中, 应以兴趣的培养来贯穿始终, 以兴趣的培养来达到音乐感、美感的培养, 更好地为儿童钢琴教育服务。

那么, 作为教师, 应怎样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兴趣呢?

笔者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阐述儿童钢琴教学中兴趣的培养。

1. 教材选择

儿童初学钢琴, 教材的选择很重要。我国钢琴教材, 初学者一般采用拜厄、599、但是这一类教材, 对于儿童来说, 严谨有余, 活泼不足。很多幼童在入门时, 如选用此类教材, 容易造成儿童学习兴趣的丧失。建议在儿童初学时, 选用《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每日十二首钢琴技术练习》等教材, 这些教材每首曲子都附有图画, 很容易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并且颜色鲜艳清晰, 音符较大, 儿童识谱很容易, 这样就容易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在儿童练习此类教材有一定基础时, 再逐步加入拜厄、599等教材, 实现平稳过渡。

2. 活泼的儿童话的语言

儿童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 最先接触到的就是教师的语言。掌握了熟练语言技巧的教师, 能够保护琴童的自信心和创造力。维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心理发展尚在初级阶段, 理解力较弱, 逻辑思维能力差。教学时, 应以启发他们的想象力为主要手段, 以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一些技术性较强的问题。比如教师教学时都会遇到手形问题, 可以用盖小房子来形容。手背是小房顶, 十个手指娃娃是撑着小房子的, 小房顶不能塌, 不然会砸到手指娃娃, 使他们走不动路。手指的塌陷可以比喻成小瘸子走路, 不好看, 还会让小房子倒掉。这样比喻, 琴童很容易接受, 也很容易做到手型和手指的要求。

3. 明确学习目标

在授课及琴童平时练琴中, 注意向他们提出具体目标。比如在布置练习曲目时, 对手型、力度、强弱等提出具体要求, 并且耐心向琴童说明所布置的作业能帮助他们解决什么具体问题, 使学生每次都有明确的练习方向。琴童达到教师所要求的目标时, 应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 让孩子觉得学习钢琴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在要求没有达到时, 比如在乐曲的难点老是弹错音, 可以先弹几次正确的给孩子加深印象, 然后讲正确的音符与错误的音符对比弹奏, 让孩子比较不同。这样会给孩子明确直观的概念, 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在练习时就有了目标和参照。在琴童实现这一个个具体的练习目标中, 不断能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在培养和保持兴趣的同时, 也能树立一种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弹好钢琴的自信心。

4. 巧妙的提问方式, 激发琴童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 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也容易使孩子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教师就应注意提问方式的灵活性, 在教学过程中, 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 如果琴童出现厌学情绪, 就应该及时调整授课内容, 向他们提出一些趣味性的问题, 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来思考解答, 以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拜厄基础教程时, 开始时左右手的触键练习, 由于每一条的小练习只有一两个小节然后是反复的重复, 练习时只有孤零零的左手和右手, 很容易使琴童产生枯燥单调的感觉。而后面几条的练习, 往往就是开头那些练习的变化或者组合, 而左手和右手的练习则更是同出一辙。于是可以这样启发孩子:“这条练习怎么这么眼熟啊, 以前我们肯定练过了!”儿童一开始总是不相信, 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 他会很仔细很耐心地往寻找自己弹过的那些, 结果真的发现自己正在弹的那条练习的每一小节, 都是由前面的练习组合而成的。这样在以后的教学中, 这位孩子就会自觉寻找后来练习的曲目与前面曲目的相似, 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增强了自主能力。

5. 教师注意自身的范奏, 应该做到丰富多彩

教师的示范演奏, 对于琴童的学习既有那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亲自观摩比观摩音响资料效果好, 在曲子的理解上也比教师口头讲解效果好得多。教师在教课时, 不但要有全面的范奏, 还要对曲目的难点重点进行片段范奏, 讲全面和片段范奏有机结合。全面范奏给琴童整体的印象, 片段范奏解决曲目中存在的难点。教师应做到用琴声说话, 将这一理念贯穿整个儿童钢琴教育中。儿童理解能力差, 我们费尽口舌去讲解一个曲目的背景, 含义等等, 他们可能还是一头雾水。可是如果教师能够用琴声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加以描绘, 并且加上口头讲解, 儿童常常能够很快理解老师要表达的内容。这样授课增加了授课的趣味性, 并且能让琴童更好的理解音乐感悟音乐。在范奏教学内容的同时, 还要注意演奏一些好听易懂的儿歌民歌等音乐素材, 以培养儿童的音乐素养。琴童一般都是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儿童, 他们在幼儿园和学校经常会学一些好听的童谣和校园歌曲, 教师如果能够在授课之余, 注意搜集一些这方面的素材, 上课时演奏给儿童欣赏, 会大大激发儿童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儿童听到他们熟悉的曲子, 会很兴奋, 求知欲望大大增强。由此可知, 教师多范奏, 这种听觉和视觉的综合作用使得音乐形象化、简单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儿童学习的兴趣。

6. 教学中多表扬鼓励

琴童因为年龄小, 自我意识不够完善, 有时会产生逆反和厌学的情绪, 甚至有很多小朋友在学琴时哭鼻子。教师如果经常使用责备的语言, 会很大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幼儿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也有情绪的低谷和高峰。钢琴教师是和琴童面对面交流, 一定要注意儿童的情绪, 多使用鼓励和表扬的语言, 即使有一点微小的进步, 都应该及时提出表扬。教师的鼓励, 无疑会增强儿童的自信, 这种自信又会反作用于新知识的学习, 这样慢慢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能够很好保护儿童的求知欲和自信心。而这两点对于学好钢琴是至关重要的。

7. 教学中引入竞争意识

儿童的心智虽然尚未成熟, 但是已经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听到弹奏的比自己好的。会激发起争强好胜的上进心。而听到弹奏的不如自己的, 会激发起某种荣誉感和自信心, 这也能转化为学琴的兴趣。还有时, 几个孩子正在练习同一首曲目时, 他们会格外喜欢交流, 他们会互相打听对方的进度, 交流共同遇到的难点等等。同龄的孩子之间的交流, 会带给孩子不同于教师那里得到的启发, 也会无形中增强孩子的竞争意识。教师可以定期在琴童中举行小型的汇报, 让孩子们各自演奏一两首自己最拿手的曲子, 以激发其表现欲望, 增强学琴的自信心。

儿童培养教育 篇5

自打上了大学后,每天都被各种有的没的活动或被观众充斥着我的大学生活,我就再没有像高中那样拾起一本书在某个角落细细品味的习惯,总感觉生活上缺少了什么,直到老师用作业的形式要求我们看书,我才又重新奔返在图书馆里,捧起那久违的书本,开始在书海里遨游的生活,弥补我空虚的心灵。

这次我读的是一本既和教育学有关也和心理学专业课有关的书—《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这本书一共有十四章,每一章都有条不絮地向我们讲述不一样的内容,环环相扣,让人看的过程中深思,联系,受益匪浅。书本的第一章就向我们强调了有良好的习惯才会有良好素质的重要性。从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主要目标这四个方面拉开本书的序幕。第二章引古据今,概述了古代、近现代和现代思想家,教育家关于习惯的思想、论述的研究。第三第四章主要讲述了当前少年儿童的一些主要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第五章讲到了习惯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健康人格。第六章:习惯养成要符合自身特点。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第七章,环境对习惯的重要性。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第八第九章为结论章,论述了习惯培养的四个重要原则和习惯与发展的四队关系。第十章为实践建议篇,也是我最喜欢的几章。详细了向我们讲述了儿童行为习惯的塑造与矫正的12个方法,感觉都很实用和切合实际。第十一章,给学生父母的17条建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这17条建议值得父母们好好接纳。第十二章,是与我们教育学最密切相关的一章,因为它列出了给教师的11条建议,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公正、不要忽略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学会互相欣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营造良好的环境等等。第十三章和十四章则是从社会环境方面进行讨论和小结。全书完。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我们用爱去培养才能健长。习惯的重要性是巨大的,习惯是人格特质所体现出来的自动化了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特征。它是组成人格特质的重要基础。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终身受用,成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不进步的动力源泉,不良习惯会禁锢人的进步,甚至使其受害一生。所以儿童教育在我看来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从而拓展在其他方面的能力才能成为一个有用出色人。孩子的教育离不开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忽略一些细节,而这些细节而往往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造成影响。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本书中对每一个观点都会列举适当的例子说明,使文章的可读性和生动性变得更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因忙于生计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就想我的外甥,今年5岁了,因为父母平时上班都比较忙,很少有时间陪他玩,所以一有空跟他玩的时候为了使他开心,父母们都会尽满足他的要求,尽管有些要求是不合理的,我觉得这样做是不好的,会让孩子形成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对他的纵容和娇惯使得孩子现在的脾气越来越暴躁,稍有点不满意就会发脾气,让人很是头疼。父母既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也要有自己的原则。在细节中爱每一个孩子,也要从自身做好榜样作用,保持言行的一致性,奖罚分明,和孩子打成一片也要树立该有的威信。

尽管本专业以后出来当老师的几率不大,但这本书李给老师的建议也让为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比如说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孩子们有时候出的一些在你看来是“不可思议”的错误行为或许只是出于一种童真的爱心。我还记得去年三下乡在一所小学支教的时候,一个小男孩居然在一棵树木旁边小便,我很生气,走上去跟他说:“你怎么能够随便小便呢?”小男孩听后疑惑地看着我:“姐姐,我只是想给小树一点有营养的水,让它可以更健康地成长起来···”听完,我就呆住了,原来他只是出于一种爱心,而我却···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首先要做好与孩子的沟通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行为的动机,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沟通,让心灵靠得更近!

儿童培养教育 篇6

关键词 规范教学市场 培养音乐审美 实施人文教育

近年来,“钢琴热”在全国各地迅速扩散,中国琴童的数量每年成倍地增长。家长们为了培养未来的“郎朗”、“李云迪”不惜重金聘请名师,各类考级、比赛、音乐会让孩子们应接不暇。以笔者所在的城市福州为例,每个月都会有不下10场的音乐会,吸引了大批琴童和家长,家长们也大多十分遵守音乐会礼仪,穿戴整齐、关闭手机、提早入场……但在演出过程中观众席上的小朋友们表现得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便成了教师在日常钢琴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1 规范教学市场

1.1 钢琴教师素质良莠不齐

学琴儿童数量的增长对钢琴教育的师资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培养一个专业的优秀钢琴教师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既要求教师有扎实的演奏功力,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对钢琴教育事业的热情,现今这样的老师可谓是凤毛麟角。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乡镇,钢琴教师的水平让人不敢恭维,但凡会弹几首曲子都敢自称钢琴教师,试问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老师如何能教出好的学生呢?因此师资力量的欠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音乐素养的培养。

1.2 家长观念上的误区

大多数的家长缺乏相关的音乐教育知识,没有辨别能力,只能一味地相信培训机构的广告。笔者曾经听过一些艺术培训中心的老师信誓旦旦地告诉家长3年保证通过10级的钢琴考级,家长之间也十分乐衷于互相攀比自己的孩子几岁过了多少 “级”,殊不知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对孩子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学习钢琴应该是一种享受,怡情悦性,属于素质审美教育的范畴,不应该遵循应试教育的模式。

1.3 教材方面的欠缺

市面上现有的音乐素养教材多是以乐理、视唱练耳为主,以至于给孩子和家长造成误解,以为音乐素养的培养就是学习乐理知识,而忽略了对音乐欣赏及审美的培养。

2 培养音乐审美

2.1 教师的言传身教

目前中国的钢琴教师还是大多采用上一辈留传下来的教法,——学生来了就上课,先检查上星期作业的完成情况,再留新的作业,《拜厄》、《车尔尼599》、《车尔尼849》……这么一本本地学下去。这样的钢琴教学方法是以传授技能为主,教师责任就是教会学生弹奏一首首乐曲,忽略了音乐素养上的培养。在孩子心目中,教师有很高的权威性,因而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尤其善于模仿,所以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都沿袭了老师的作风,因此教师自身的音乐修养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

2.2 家长的以身作则

很多家长给孩子制定了一套的“行为准则”,而自己却屡屡“犯规”,给孩子形成了不良的示范。家长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艺术气质和文化涵养,例如家里的琴房保持整洁外,可以增加一些文化元素,如油画、音乐家塑像等等,给孩子准备大量音乐方面的书籍、CD、杂志,课余时陪孩子一起看书、欣赏音乐。

2.3 教材的充分利用

(1)选择的曲目最好有明确的标题和文字性的说明。乐曲中提示性的文字还能帮助孩子分析乐曲的重点、难点以及帮助孩子理解乐曲的体裁、风格、作曲家等。在文字说明、标题这些因素的帮助下,孩子们在学习弹奏曲子时,能将抽象的音乐转换为生动具体的故事情节,有利于孩子对音乐的想象和思考。

(2)选择的曲目应有较强的音乐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对于自己喜欢的曲目,不但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而且能够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材所选取的旋律能否符合孩子的审美需求,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孩子喜欢动物,喜欢大自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模仿动物、描写自然的曲子。这样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提高他们对乐曲的兴趣。

(3)选择的曲目风格多样。教师在选择曲目上往往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即练习曲、复调、奏鸣曲……这么一套曲子完成下来,一成不变,这对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而言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应该为孩子选择丰富多彩的乐曲,如一些歌剧、交响乐、民歌的改编曲和前奏曲、叙事曲、舞曲等各种音乐体裁,同时尽可能多地接触中西方各国的音乐,以及从巴洛克时期到现代的著名作曲家及大师的作品。这样可以使孩子用最短的时间接触到各种体裁、风格的音乐,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思考,提高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音乐审美。

2.4 环境的耳濡目染

国内绝大多数的钢琴老师都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法,这就限制了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上台表演”的机会。例如组织学生参加考级、比赛、艺术节以及学校的各种文化活动,帮助他们精心准备表演曲目,让孩子在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无形中提高了学琴的兴趣。

3 实施人文教育

在传统的钢琴教育思想中,技术强似乎就以为着学生的水平高、能力强,而一些急功近利的老师常常让学生演奏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乐曲,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或者是只弹外国曲子……这样的教育理念缺少人性的关怀,远离了艺术和人文精神,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钢琴教育的发展。我们的钢琴教育理念应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作以及提倡学科综合的素质教育思想观念。过多地追求钢琴技巧、追求曲目难度,忽视了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底蕴,达不到以人的审美为核心、注重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逐步培养孩子独立查找文字、音像资料的能力,提高他们对音乐人文思想的探究能力。专业技能技巧可以教,但艺术感悟能力是无法直接传授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探究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尤为重要。例如,在给孩子留作业时,要求孩子对该作品的作曲家所处年代、民族及当时的社会体系和艺术体制,作曲家的成长历程,创作该作品时的人生境遇做深入细致的了解,进而把握其作品的艺术风格。

事实上,教师除了教会学生弹琴以外,更应该通过弹琴使学生在思维、性格、气质等方面得到提升,形成更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的良好道德情操和性格对培养孩子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当看到孩子们在琴声中学会如何设立目标,如何为了达到目标付出艰辛的努力,看到孩子们在琴声中慢慢长大,懂得关爱身边的人,修养和整体气质得到提升,是做为一名钢琴教师最为欣慰的。我们希望能把钢琴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我国钢琴音乐的普及教育和素质教育创造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72.

[2] 周广仁.钢琴演奏基础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 李民,周海宏,李倩著.儿童钢琴学习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 于守仁.浅析《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7.

[5] 但昭义.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M].华乐出版社,1992.12.

浅谈智障儿童的教育和培养 篇7

关键词:智障儿童,教育误区,教育方法

智障儿童是指身心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或障碍的儿童。在智商或心理发展上都比正常儿童迟缓, 从而导致认识能力、自控能力差, 分析、批判能力低, 如果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与引导, 智障儿童很容易受人挑唆与诱骗, 易模仿电影、电视中对少年儿童不利的镜头, 做出越轨等不可预见行为。因此如何对待智障儿童, 如何开展教育, 对于智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及良好品质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1 智障儿童的特质

在智障儿童教育时, 一定要了解他们的特质, 才能找出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法。从五个方面对智障儿童特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学习方面:学习能力有限, 记忆力较差, 持续性较短, 应用能力较低, 抽象思维欠缺, 领悟力和理解力薄弱, 学习转移能力不足, 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情方面:通常思想纯真, 性格率直, 只要有人愿意与他们谈话、关心他们, 便会很开心, 很满足。沟通方面:表达能力比较差, 抽象及应变能力较差, 通常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行为方面:有些智障儿童行为怪异, 例如用发脾气来吸引人的注意。通常这与管教方法和社会人士对他们的态度与期望有关。

2 智障儿童教育的误区

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 也是一个弱势群体, 对智障儿童教育方法往往欠妥当, 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

2.1 悲观失望, 养而不教。

家家都期盼生一个健康健全的孩子, 望子成龙的心情人皆有之, 甚至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孩子更好的心态也是人皆有之。可当自己家里生了一个智力不健全的孩子, 往往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 失去信心和耐心, 认为健全的孩子都不一定能成材, 何况一个傻孩子?因此产生养而不教的现象。

2.2 自卑自闭, 不愿交流。

智障儿童的家长大多不能做到心态平和。有的认为自己家生了一个傻孩子是家门不幸、脸面无光。因此产生自卑和自闭心理, 羞于带孩子出门, 家长的心态成了禁锢孩子的巢臼, 使本来就智力不健全的孩子远离同龄孩子、远离人群, 人为的把孩子的心灵孤立起来。

2.3 心烦意乱, 急于求成。

智障孩子干傻事甚至破坏性的事的现象很常见, 个别家长总以为傻孩子没什么羞耻, 忽略了智障儿童一样拥有自尊心, 往往是训斥孩子, 特别是在心情烦躁时, 甚至是说些挖苦或羞辱孩子的气话, 偶有烦心事, 就对孩子进行语言伤害。

2.4 培养不足, 溺爱有余。

有的家长认为智障儿童很可怜, 来到这个世上不容易, 从内心深处就没指望孩子能做什么, 甚至以为让孩子自己学做点事儿, 是对孩子的发难或是多此一举, 觉得不缺孩子吃喝穿用, 照顾好一切, 就是对得起他了, 往往是事事代替包办, 因此孩子往往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无所事事, 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人。

2.5 圈养看管, 放任自流。

学校 (幼儿园) 对智障儿童一般是不接收, 即使勉强接收, 一般也是以看管好了, 别出什么意外事故为要点, 形成了家长送来, 学校 (幼儿园) 接着, 保证孩子别出事儿, 家长就满意。这种圈养式看管的模式, 形成了智障儿童教育的误区甚至盲区。

3 智障儿童教育中的对策

在对智障儿童的教育方法上, 进行了多方研究, 总结了一些对策:

3.1 坚定信心, 持之以恒。

对智障儿童的教育, 不应该歧视, 不能有埋怨情绪, 一定要树立起信心, 用对待正常儿童数倍的耐心来对待他们, 要坚信教育优于忽视, 放宽时间长度, 给予耐心和持续不断的教育, 发现他们点滴的进步及时予以表扬, 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2 恪守实际, 方法灵活。

由于智障孩子的智能比较低下, 所以对学习的接受能力和对事物的敏感程度都比正常的孩子差, 因此, 教育不能千篇一律, 应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逐渐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对孩子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

3.3 正面教育, 因势利导。

智障儿童也有自尊心, 父母和老师不应以蔑视的态度对待他们, 而要耐心地、细致地对待。让他们经常去参加一些游戏活动, 在活动和游戏中学会独立生活能力。当他们做得好时, 适当的给他们表扬及奖励, 要知道赞美与奖赏是一种有效的力量。但是, 也要记住, 不适时或过度的赞美将使儿童感到虚伪, 甚至厌恶, 一定要真诚的赞美。

3.4 要求合理, 水到渠成。

一般说, 儿童在他的能力足以承担的情况下, 才愿意试着去学习, 太困难的要求只会使儿童感到失败、颓丧, 聪明的父母应避免使儿童陷于困境。如果一个儿童对某一件事表示毫无兴趣并断然拒绝时, 父母就要想到这件事对他可能太困难了, 因此, 不要强迫他去做, 否则是有害无益的。

3.5 典型示范, 事半功倍。

具体的示范才是最好的教导方式, 父母和老师的热心帮助将使儿童比较容易地完成一件事情。例如, 学拿筷子或学抹桌椅时, 要多次反复地亲自做给他们看, 并从旁指导。父母和老师的态度应是“让我们一起做做看“, 而不是命令式的“你要做这、做那”。

3.6 创造环境, 激发潜力。

智障儿与同伴交往会受到限制, 家长和学校应当创造条件, 让他们多和正常儿童交往玩耍, 在与同伴交往中模仿学习正确的行为举止, 培养良好的情感和个性品质。家长和老师要参与指导, 让孩子懂得分享食物和快乐, 学会自控, 帮助他人, 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4 智障儿童教育中注意的重点问题

智障儿童虽然不多, 但毕竟也是客观存在的弱势群体, 他们应该得到适合的教育, 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心爱护。在教育过程中有些问题必须重点把握。

4.1 社会重视, 不离不弃。

智障儿童和他们的家人是一个弱势而又相对封闭的小群体, 需要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支持。社会生存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智障儿童的康复和能否享有正常的社会生活。整个社会要形成关心和尊重弱智群体的氛围, 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完整的社会人格, 更好的享受美好生活, 活得更有尊严。

4.2 多方配合, 齐抓共管。

学校和家长之间要经常沟通, 对智障孩子在家和在学校的一切要做到心中有数, 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给予肯定, 让孩子真正觉得, 在家里和在学校, 只要他们努力学习, 就一定能学会。对待智障孩子, 教师应用博大的胸怀、仁厚的胸襟、真挚的爱心去教导他们, 并适时听取家长意见, 并及时加以改进, 以便更好的教育孩子。只有这样, 智障孩子才有学习和劳动的热情, 才会更加进步。

4.3 直面挑战, 提高能力。

智障儿童教育相对比较复杂和困难, 即是新课题, 也是新挑战。要求教育者要提高相应业务素质, 拓宽知识领域, 学习和掌握正常儿童教育以外的知识和本领, 承担起教育智障儿童的重任。

4.4 循序渐进, 完善措施。

智障儿童教育要有章可循、有案可备, 形成长效机制, 应从教育、法规、社会、家庭等多层次着眼, 明确目标、方法、标准、权责关系, 理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研究, 让各方面都有认可和遵循的东西, 而不是凭个人的主观意愿去说、去做、去评价好与坏。智障儿童教育是一项具有综合性、持续性的工作。教育工作者应该尽其所能, 用最大的爱心和耐心来对待, 使其在这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中快乐、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郭正, 李文玉清.心理辅导个案示例与启迪[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3-102.

儿童培养教育 篇8

曾经有人说过:“今天看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是看你能否使用电脑, 明天看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是看你是否能用右脑。”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也说:“只有当大脑右半球也充分得到利用时, 这个人才有创造力。”右脑为什么会具有如此神威呢?美国学者斯佩里等人以人脑两半球进行研究发现:正常人的大脑左半球长于语言、逻辑、分析、数学等, 抽象能力较强, 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 是处理语言、阅读、书写、运算的“语言脑”;右半球长于音乐、颜色、想象、空间位置, 形象思维、直觉思维, 发散思维能力较强, 是主管音乐、情感的“音乐脑”。因此只有人们的左右脑协同工作时, 人类智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的左脑由于在上学时从小学到大学开设很多课程, 已得到相应部分的开发, 虽然这些知识的获得也是在每天老师的讲解下以“逻辑”方式灌输的, 但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能力的开发和锻炼, 人们真正需要的是形象思维的补充。形象思维是创造思维的突破口, 而音乐思维是形象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形象思维要靠“音乐脑”即右脑的开发获得, 右脑的开发是需要音乐的声波、节奏的训练, 双手协调运动才能获得的。

1 儿童声乐的形象思维

“想象, 指人的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 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 即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歌唱艺术是以人的肌体的嗓音发声器官为乐器, 其演唱过程是在大脑神经的支配下, 调节身体有关部位, 进行创造性想象思维的全过程。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世界进步,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 想象思维是加入了主体情感的想象, 是歌唱中创造思维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由于儿童声乐艺术的不可直观的隐秘性, 使想象思维又同时具有抽象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抽象思维是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思维, 是学生掌握儿童声乐知识与技能的必要手段。在儿童声乐教学过程中, 由于儿童声乐理论看不见, 摸不着, 如气息下沉、喉头放松、声音的高位置等许多歌唱中的概念, 很多时候要靠学生的认真体会, 开动脑筋, 同时运用抽象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 使左右脑配合工作, 才能理解老师的意图, 顺利完成教师要求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鼓励学生勇于发现新问题, 提出新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达到发出优美动听歌声的目的, 进而逐渐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达到创造思维的目的, 具体形象思维是对旧形象进行加工改造, 重新形成新的形象, 这也是儿童声乐演唱中一项基本的心理因素。

2 儿童声乐的听觉思维

歌唱的形象思维是以听觉表象为思维材料的, 歌唱者依靠大量积累的儿童声乐知识和经验, 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声音形象。着名儿童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说过:“歌唱一首新曲子, 首先, 要看谱子, 在心里唱, 在没张嘴之前, 自己的耳朵已经听到了, 哪儿该怎样用嗓儿, 哪儿该怎样处理, 都要在这时基本解决掉。”听觉表象是歌唱形象思维的基础。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对自我声音的判断能力的形成, 是依靠综合传导听觉途径来获得的。听觉能力的培养在儿童声乐教学过程中是教师培养学生对优美声音的“倾听”能力, 诱发学生对优美声音的想象与追求, 去感悟演唱时高低声区的统一、音色的统一、字音处理的统一, 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歌唱声音的最佳位置。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听觉控制演唱技能, 并通过听觉仔细倾听作品的音乐语言。歌唱者只有通过客观听觉感知的获得并形成正确的声音观念后, 才能在歌唱过程中通过自己主观听觉的心理感受, 歌唱出客观听觉心理感受的声音效果, 才能运用发声技巧歌唱出正确而优美的声音。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创造艺术美的过程, 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

3 歌唱中的情感思维

儿童声乐演唱不仅是有音调的声波运动, 而且是通过情感的注入引起深层心理体验, 赋予无生命的形式为有生命的活动。因此, 在演唱过程中, 情感想象也是不可缺少的。任何创造性想象都包含有情感因素。在儿童声乐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对作品的理解、体会, 在内心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音乐家贺绿汀说过:“好的音乐之所以能感动人, 也就因为它有真实的情感。”门德尔松也曾说过“……只有歌曲才能告诉人们同一的东西, 唤起同样的感情……”学生在儿童声乐演唱中, 首先要对儿童声乐作品中的情感内容有丰富的想象, 通过音乐语言表现作品的喜、怒、哀、乐, 来传情达意, 感染观众。明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 此所谓无情之曲……虽腔极板正, 喉舌齿牙极清, 终是第二第三等词曲, 非登峰造极之技也。”因此在儿童声乐教学中, 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如唱《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中“……湖上北风呼呼地响, 舱内雪花白茫茫……”时, 必需想象出狂风呼啸, 大雪纷飞, 穷苦人在雪中缺衣少食的惨凉景象, 感情悲愤, 歌声如泣如诉, 歌者应自己先感动, 然后才能感动观众。因此情的想象对儿童声乐演唱尤为重要, 对学生情的培养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手段。有了“情”的想象, 可使思维主体沉浸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 创造出优美动听的唱腔, 付出的情感越多, 思维过程中创造成分也会越多。

科学发展到今天, 信息社会的工作特点, 决定了哪个国家能培养出独立思考、有创造能力的人, 哪个国家就能立于世界之林。作为儿童声乐教育者, 要充分利用音乐能开发右脑这一有利条件, 认真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使学生认识到:作为最古老的儿童声乐艺术在开发人右脑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 是其他任何艺术所不能代替的, 儿童声乐不只是娱乐、愉悦, 更重要的是人类思维智慧的结晶, 是人类认识、掌握和改造世界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制定.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53.

家庭教育中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 篇9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道德情感

衡量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的高低,不仅只看他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判断,也要观察他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道德规范。通常说来,后者更加重要,因为道德行为更能表明一个人所具有的道德水平。

一、道德情感的内涵和意义

(一)内涵

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道德情感影响儿童对道德规范的认识、接受和理解,同时也影响着儿童道德行为的决策和发生,推动儿童道德人格的形成,促进儿童对客观事物的了解。

(二)道德情感在个体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道德情感影响着人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包括对自己的认识和调节、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对祖国的崇敬和热爱。对于儿童来说,培养其道德情感,不仅有助于到他们的个性、道德、人格的发展与完善,而且是为他们适应社会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家庭教育对培养儿童道德情感的意义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育家们都将家庭教育看作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将家长看作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儿童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1. 家庭教育的先导性。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很多研究也表明,一个人的重要习惯和态度,大多是在其幼年时期形成的。所以,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在其幼儿期就应该得到重视。父母要把握儿童情感发展的关键期,为其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

2. 家庭教育的感染性。

家庭教育和其他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以亲情为基础的教育,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亲情,是其他教育所没有的。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使得教育充满情感,更容易感化孩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越深厚,感化作用就越强,反之,就越弱。

3. 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一个人一生,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随时都在接受着父母的教育。父母的言行举止,随时随地地教育和影响着子女。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持续的,并有一定的顺序性。父母能够根据儿童年龄的增长,和身心发展水平的程度,为儿童提供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教育,从而促进儿童的持续发展。

4. 家庭教育的亲和性和权威性。

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父母与子女慢慢形成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这是其他教育中所不能拥有的。同时,子女生活在父母为其提供的物质环境中,依赖于父母。子女听从父母的教导,尊重父母,与父母产生深厚的感情。这体现了家庭教育的亲和性和权威性。

(二)家庭教育对培养儿童道德情感的重要意义

1.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中关键的一环。

人们常说:“家庭是人生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的水平决定了所培养的儿童的发展水平。古今中外,人们都异常重视家庭教育的重大作用。儿童的可塑性最大,如果早期家庭教育良好,能够抓住儿童发展的关键期进行教育,有利儿童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情感。

2.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以自己的崇高品质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缩影,孩子的言行举止,通常表现出他所接受何种的家庭教育。这充分强调了父母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3. 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全面、深刻而持久。

家庭作为儿童最初接受教育的场所,对儿童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从小生活在幸福美满的家庭环境中,孩子长大了也会具有同情心,能够关心体谅他人。相反,如果是生活在破碎而不幸的家庭,只会让孩子自卑,更有甚者,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正如美国学者帕金斯所说的那样:家庭是制造人格的工厂。

三、家庭教育中儿童道德情感培养的策略和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

良好的道德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高尚道德情感的培养,而且还有利于其修身养性和文化学习。儿童的道德情感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取决于他们后天所生活的环境。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进行文学与艺术的陶冶

掌握正确的道德教育的方法,是激发儿童道德情感的关键。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关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思考,为培养儿童形成良好性格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三)父母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如我们要求孩子热爱学习,自己就要刻苦勤奋。在家庭中,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身教胜于言教。

(四)参与实践,重视行为训练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投身生活实践,是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途径。道德情感不仅仅只是表面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道德行为的发生。家长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创设德育场景,让孩子亲身参与其中。所以家长要给儿童提供机会,重视行为训练。

参考文献

[1]张志勇.情感教育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张松德.激发道德情感与投身道德实践辩证统一——道德教育途径的新探索[J].道德与文明.2008(4).

[4]肖详.论道德情感与感动教育.(哈尔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1期.

儿童培养教育 篇10

关键词:音乐教育,儿童培养,创新思维

一、绪论

1、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音乐教学工作中不仅使学生学到了音乐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教育使学生们的创造空间大大拓宽,这样为以后的音乐创作和其他创作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因此,音乐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近些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创造性思维是指某种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并且留给学生创造的机会与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条件与空间,在学生获得音乐知识的同时,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的直观性原则、模仿性原则、游戏性原则、学科综合性原则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世纪是创造性的世纪,需要一大批敢探索,会创新的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问题是世界各国教育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各个学科教育都在寻找和探索适合本学科的快捷、高效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和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创造力不再是天才的标志而成为一种生存的技能,音乐教育是教育学科领域中正在兴起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是音乐学与教育学交叉相融的产物。它作为儿童创造性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著名音乐创作人明言(2014)说,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是以有组织的乐音创造音乐形象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由于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流动的音响,它瞬息万变、随生随灭,使音乐呈现出非视觉性,因此音乐也便呈现出多解性。音乐的这种特征,需要通过主体的联想想象,音乐与情感变化的复杂对应而产生共鸣。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音乐对人们右脑的激发活化,对人脑的智力开发,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必不可少。音乐教育作为培养想象力和开启智力的金钥匙,是以音乐为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是通过音乐艺术对人脑产生作用的。

二、关于创新思维

1、引导思维发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指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不依常规地去思考问题,它反映思维的宽度广度。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它指对同一个问题探求不同的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发散。要求学生思考解答某个问题的种种方法。当音乐欣赏时的想象、联想等心理按照思维网络运转时,就需要也可能展开全面性、开放性、广泛性的思维活动。这种发散性思维可以使同一首乐曲在不同听赏者的心中产生不同的“音乐形象”,而这些“音乐形象”绝无雷同。

2、教会学生联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善于迅速地引起联系建立联想善于依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迅速地及时地调整原有的思维过程。联想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指从一个问题想到另一个问题的心理活动,教会学生各种联想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事物或概念想到其相近的事物或概念。学生学会了联想,丰富了想象能力,思维变的灵活了,敏捷了。他们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不让教师告诉答案,总是说:“让我自己想一想,看我想的对不对。”

三、对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1、直观性原则对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直观性原则是音乐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原则,通过人类的听觉、视觉直接去感触音乐。早在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科门斯基已曾指出应尽可能地诉诸于学生的感官。这是一项一切教学中颠扑不破的“黄金准则”,它正体现出直观的原则。在聆听《大海摇篮》这首歌曲时候,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歌曲所表达的意境,把月亮从广阔的大海升起来,把浪花轻轻涌动的感觉找出来。当我唱完《大海摇篮》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描绘出一幅幅美妙绝伦、色彩斑斓的画面。

2、模仿性原则对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儿童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他们渴望模仿,通过模仿学习到技能和本领。音乐又为儿童提供了可以模仿的极好材料。一些歌唱性的旋律优美朴素,节奏型多次重复,朗朗上口,儿童不需要借助任何外部工具,张嘴就能模仿。模仿是一种很特别的活动,它是令人轻松快乐的活动,并且往往是儿童自发形成的一种活动。儿童开始模仿时并不是为了实现明确的目的。所以,它不同于劳动和学习活动。在幼儿时期,当儿童学到了一定的生活技能时,他开始自发地在自己的活动中模仿以前的这些生活活动,这就是儿童的模仿性,自己心中的游戏。

3、游戏性原则对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游戏最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所以最为儿童喜爱,最能调动儿童的积极性。然而游戏的重要性,却往往被人所忽视。有些人只重视儿童的学习活动,认为游戏只不过是兴趣性活动,可有可无。其实,游戏不仅使儿童情绪愉快、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是他们的一种严肃的活动。人们也应该严肃认真地对待儿童的游戏,充分利用这种活动对儿童进行教育。节奏问答用一个节奏作为上句进行一问一答的简单创作。先在师生之间进行,可将上句稍作变化作答,亦可自由式作答。熟练实施后还可在学生之间进行。如由一位学生作小老师设计上句,其余学生创作下句作答,还可以在四人小组之间、同座之间。随着年级的逐步升高,所设计创作的节奏难度逐渐加大。其实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利用一些典型的游戏来影响、启发儿童创造性思维,因为游戏能唤起儿童运动的欲望,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联想空间和机会,激发创造意识。利用游戏对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影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更容易进入音乐,并能展示其多种才能。

四、总结

如果要梦想变为现实,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坚持走下去,这需要很大的毅力。然而,现实总是很难预测,成功往往伴随着很多的偶然因素,定出的目标计划随时都可能遭遇问题,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面对困难需要勇气和足够沉静的思维。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要有披星展月的信心,和披荆斩棘的准备。成功,将会披星戴月;可是未来,要靠自己现在的努力打拼!不能因失败而一蹶不振;要有屡败屡战的精神,要有越挫越勇的气魄;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毅力。

参考文献

[1]王佳.游戏[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廖乃雄.音乐教育法[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3]安妮.我真的愿意这样长大--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M].科文出版社,2011.

[4][英]博赞,著.张学文,译.唤醒创造天才的10种方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4-1.

[5][美]罗洛·梅,著.杨韶刚,译.创造的勇气[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姜越.创新[M].华艺出版社,2008-10-1.

儿童培养教育 篇11

【关键词】推理能力 合情推理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演绎推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介绍了10个核心概念,也就是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其中就有推理能力;而数学的基本思想包括数学抽象、数学推理和数学模型。由此可见,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学习数学就是要学习推理。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课程和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该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一、基于儿童的推理能力目标分析

推理能力在课标中是这样表述的: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推理能力培养的学段目标是有层次的,从提出简单的猜想到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再到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并重。明确了目标,也给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实现目标的路径是无穷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逐步落实。

二、基于儿童的推理能力发展策略

基于对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研究,围绕推理的不同类别,站在儿童的立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策略。

(一)不完全归纳推理,让概念学习获得真理解

概念的学习需要多个例证,正例、反例、变式,让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过程,获得对概念的真正理解,也就是概念的建立需要举三反一。下面就以“倍的认识”这个概念为例,谈谈如何进行让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过程。

师:从图中你看出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公鸡有2只,母鸡有4只,小鸡有8只。

师:公鸡、小鸡和母鸡从数量上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小鸡比公鸡多6只,母鸡比小鸡少4只……

出示图:一个一个地比(同样多,多的部分)

〇 〇

△ △ △ △

☆ ☆ ☆ ☆ ☆ ☆ ☆ ☆

师:这是一个一个地进行比较,除了这样比之外,你还想怎么比?

生:能两个两个地比吗?能三个三个地比吗?

师:好问题!你们试试吧。两个两个地比会是什么样呢?三个三个地比该怎么表示呢?

生: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2倍。

师:谁能够想一个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母鸡的只数是公鸡只数的2倍?(出示学具摆一摆)

学生展示汇报:公鸡有2只,母鸡有2个2只,小鸡有4个2只。

师:刚才我们用圈一圈、摆一摆的方法找到了小鸡只数和公鸡只数的关系。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找一找母鸡和小鸡只数之间的关系吗?找到之后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汇报:

生:母鸡有4只,小鸡有2个4只,小鸡的只数是母鸡的2倍。

生:公鸡有2只,小鸡有4个2只,小鸡的只数是公鸡的4倍。

出示:还可以一份一份地比(倍数),几个几

师:从你的介绍,我们就进入了对“倍”的认识。(板书课题)要想小鸡的只数是公鸡的5倍,怎么办?

生:再填上2只小鸡,这样小鸡有5个2只,小鸡的只数就是公鸡的5倍。

师:要想使小鸡的只数是公鸡的6倍呢、7倍呢?

生:公鸡有2只,小鸡有6个2只,小鸡的只数就是公鸡的6倍。

生:公鸡有一份,是2只,小鸡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个2只,我们就说小鸡的只数就是公鸡的6倍。

师: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小鸡和公鸡之间的倍数关系?

生:公鸡有一份,小鸡有这样的几份,我们就说小鸡是公鸡的几倍。

师:真会总结!我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拿公鸡和母鸡比、公鸡和小鸡比、母鸡和小鸡比,学习了倍的知识。为什么同样是8只小鸡,一会儿是公鸡的4倍,一会儿又是母鸡的2倍呢?

生:因为它们比的标准不一样,8只和2只比,8只和4只比,一份的数量不一样,得出的几份也就不一样了。

这个小片段,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感受到两个量比较时有倍的关系,将倍的认识纳入已有知识结构中。通过几个例子让学生对“倍“这个概念有初步的认知,正是这几个例子让儿童经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过程,随着一份一份小鸡的增加,小鸡和公鸡之间的关系跃然纸上,学生渐渐理解:事物之间数量的比较还可以一份一份地比,这就是倍。

(二)类比推理,让猜想推断得以落实

在我们的思维、日常谈话、一般结论以及表演艺术方法和最高科学成就中,无不充满了类比。类比推理是由两个或两类思考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出它所在另一属性也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它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类比推理也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运用类比法的关键:寻找一个合适的类比对象,设法把它说清楚。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类比呢?

1.结构相似的类比

三年级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探索规律:周长一定时,围成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哪个大?通过操作、设数枚举,得出了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大,同样围的都是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的长方形面积越大的规律。规律的获得,应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结论。当六年级学了圆,周长一定时,围成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围成的圆的面积是最大的,这也是由浅入深,通过推理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网络的过程。

受前面规律的启发,可以产生如下联想:既然周长一定,围成的四边形中,围成的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大,那么周长一定时,围成的三角形,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最大?

学生纷纷进行了猜测。

生:围成的钝角三角形面积最大。

生:围成的锐角三角形面积最大。

生:围成的直角三角形面积最大。

生:围成的等腰三角形面积最大。

生:围成的等边三角形面积最大。

通过结构性类比,在这么多猜测中,我们能推断:在定周长的所有三角形中,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最大,利用设数、拼摆等方式进行验证。找规律的实质就是通过不完全归纳、猜想、验证、联想等合情推理方式,实现从特殊向一般转化的过程。

2.高维和低维的类比

在平面图形学习中,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那么,在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体积是否也具有和长方形类似的形式?这就是从二维空间类比到三维空间。

古典故事中,鲁班发明了锯,采用的就是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除了上面介绍的两种类比方式外,还有复杂问题及其简化后的类比,数式与图形的类比,有限和无限的类比,方法类比和形式类比等。

类比推理具有或然性,所以还需要小心求证,类比只是一种猜想,思考的范围和方向,更主要的是还需要验证,从而对新结构、新思考的正确性做到心中有数。

运用类比法,从新知识联想到旧知识,展示知识的获取过程,起了新旧知识的纽带作用,可以使知识间纵向沟通;运用类比法,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迁移,可以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运用类比法,鲜明地形成了清晰、系统的知识网络,闪耀着创造的火花。

(三)演绎推理,让概念在应用中得以深化

演绎推理,又称论证推理,它是思维过程中从一般到特殊,前提与结论有蕴含关系,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得到某个具体结论的推理。它的基本形式是三段论。数学证明主要是运用演绎推理。

在教学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们通过演绎推理得到: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正方形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所以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判断35能否被2整除时,利用的就是演绎推理,推断结论是否正确。

以往数学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对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重视不够。数学不仅需要演绎推理,同样需要合情推理。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猜想,然后通过演绎推理证明猜想是否正确。

三、基于儿童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建议

(一)教师要挖掘教学内容中承载的推理能力的素材,做到有意识

在每一节课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教好具有显性推理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去挖掘教学内容背后隐含的推理素材,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课堂所用。所以教师要明确每一个教学内容背后承载的能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素材,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教什么,清楚每一节课到底让儿童获得什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渗透。有数学思考的课堂,才厚重!

(二)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做到有经历

在教学中,不论是概念理解,还是法则的归纳,不论是探索规律,还是问题解决,其实都离不开猜想、验证、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方式,这也是合情推理所依赖的载体。

在“数学百花园”这个单元,有“比较”这一教学内容,如下图: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左图里的3只小狗和3只小猫重30千克,右图里的3只小狗和1只小猫重26千克,求一只小狗和一只小猫各重多少千克?

师:你准确地读出了数学信息和问题,观察得很仔细!

生:左图比右图多了2只小猫,还多了4千克。

师:通过观察,你还把两幅图进行比较,读出了隐含的信息。

生:如果从左图中拿走1只小猫,放在右图,两幅图就一样多了。

师:谁听明白了他的说法?

生:左图里的3只小狗和3只小猫重30千克,右图里的3只小狗和1只小猫重26千克,从左图移动1只小猫放到右图,两幅图同样多,都是3只小狗和2只小猫。

生:我还知道了1只小狗和1只小猫共重10千克。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3只小狗和3只小猫合起来是30千克,我把1只小狗和1只小猫分为一组,这样一组就是把30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10千克。

师:你真会推理,谁听懂了他的说法?

生:因为3只小狗和3只小猫共重30千克,所以1只小狗和1只小猫就是10千克。

师:你真会表达,这样说,我们全明白了。

生:1只小狗和1只小猫共重10千克,可以设数来解决问题。假设小狗重9千克,小猫重1千克;还可以设小狗重8千克,小猫重2千克……

以上片段,让我们清晰地感觉到:观察是推理的基础,直觉的洞察是创新的来源,细致观察才能有与众不同的发现,五名学生读题的视角,从读直接信息到读出隐含信息,从一一对应到分组对应,从移多补少到和不变设数推理中的函数思想,都是推理不同形式的再现。五名学生读题的视角,蕴含着四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策略的形成来源于数学的直觉、类比、观察、比较、归纳、猜想、联想等。

(三)给学生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时空,做到有根据

鼓励儿童清楚地表达推理过程,在有条理的表达中,体现思维的有序性。当然也离不开教师适时适度地训练他们进行有条有理的表达。

一年级学习了“认识钟表”,老师给学生提供4块表盘,内容是:明明7点在家里吃早餐;8点在学校上课;10点做广播体操,中午12点放学。让学生通过这4块表盘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关系,得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这是学生经历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

五年级判断125能否被3整除。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因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为3的倍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而125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是8,不是3的倍数;所以125不是3的倍数。这就是在利用推理的三段论来表达,也是利用演绎推理的过程。

总之,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经历过程,使其思维可视化,让学生在有条有理、有根有据的表达中,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呈现出来,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想事、做事是数学课的最高追求。

参考文献:

[1]殷娴.小学阶段数学推理目标实施综述[J].小学数学教育,2015(3).

[2]曹培英.小学数学合情推理的教学研究[J].小学数学教师,2015(7-8).

[3]顾晓东.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类比推理及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5(7).

儿童培养教育 篇12

一、基于儿童的推理能力目标分析

推理能力在课标中是这样表述的: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对于儿童来说,推理能力在三个学段的目标定位如下表所示。

推理能力培养的学段目标是有层次的,从提出简单的猜想到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再到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并重。明确了目标,也给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实现目标的路径是无穷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逐步落实。

二、基于儿童的推理能力发展策略

基于对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研究,围绕推理的不同类别,站在儿童的立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策略。

(一)不完全归纳推理,让概念学习获得真理解

概念的学习需要多个例证,正例、反例、变式,让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过程,获得对概念的真正理解,也就是概念的建立需要举三反一。下面就以“倍的认识”这个概念为例,谈谈如何进行让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过程。

师:从图中你看出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公鸡有2只,母鸡有4只,小鸡有8只。

师:公鸡、小鸡和母鸡从数量上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小鸡比公鸡多6只,母鸡比小鸡少4只……

出示图:一个一个地比(同样多,多的部分)

师:这是一个一个地进行比较,除了这样比之外,你还想怎么比?

生:能两个两个地比吗?能三个三个地比吗?

师:好问题!你们试试吧。两个两个地比会是什么样呢?三个三个地比该怎么表示呢?

生: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2倍。

师:谁能够想一个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母鸡的只数是公鸡只数的2倍?(出示学具摆一摆)

学生展示汇报:公鸡有2只,母鸡有2个2只,小鸡有4个2只。

师:刚才我们用圈一圈、摆一摆的方法找到了小鸡只数和公鸡只数的关系。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找一找母鸡和小鸡只数之间的关系吗?找到之后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汇报:

生:母鸡有4只,小鸡有2个4只,小鸡的只数是母鸡的2倍。

生:公鸡有2只,小鸡有4个2只,小鸡的只数是公鸡的4倍。

出示:还可以一份一份地比(倍数),几个几

师:从你的介绍,我们就进入了对“倍”的认识。(板书课题)要想小鸡的只数是公鸡的5倍,怎么办?

生:再填上2只小鸡,这样小鸡有5个2只,小鸡的只数就是公鸡的5倍。

师:要想使小鸡的只数是公鸡的6倍呢、7倍呢?

生:公鸡有2只,小鸡有6个2只,小鸡的只数就是公鸡的6倍。

生:公鸡有一份,是2只,小鸡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个2只,我们就说小鸡的只数就是公鸡的6倍。

师: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小鸡和公鸡之间的倍数关系?

生:公鸡有一份,小鸡有这样的几份,我们就说小鸡是公鸡的几倍。

师:真会总结!我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拿公鸡和母鸡比、公鸡和小鸡比、母鸡和小鸡比,学习了倍的知识。为什么同样是8只小鸡,一会儿是公鸡的4倍,一会儿又是母鸡的2倍呢?

生:因为它们比的标准不一样,8只和2只比,8只和4只比,一份的数量不一样,得出的几份也就不一样了。

这个小片段,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感受到两个量比较时有倍的关系,将倍的认识纳入已有知识结构中。通过几个例子让学生对“倍“这个概念有初步的认知,正是这几个例子让儿童经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过程,随着一份一份小鸡的增加,小鸡和公鸡之间的关系跃然纸上,学生渐渐理解:事物之间数量的比较还可以一份一份地比,这就是倍。

(二)类比推理,让猜想推断得以落实

在我们的思维、日常谈话、一般结论以及表演艺术方法和最高科学成就中,无不充满了类比。类比推理是由两个或两类思考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出它所在另一属性也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它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类比推理也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运用类比法的关键:寻找一个合适的类比对象,设法把它说清楚。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类比呢?

1.结构相似的类比

三年级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探索规律:周长一定时,围成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哪个大?通过操作、设数枚举,得出了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大,同样围的都是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的长方形面积越大的规律。规律的获得,应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结论。当六年级学了圆,周长一定时,围成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围成的圆的面积是最大的,这也是由浅入深,通过推理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网络的过程。

受前面规律的启发,可以产生如下联想:既然周长一定,围成的四边形中,围成的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大,那么周长一定时,围成的三角形,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最大?

学生纷纷进行了猜测。

生:围成的钝角三角形面积最大。

生:围成的锐角三角形面积最大。

生:围成的直角三角形面积最大。

生:围成的等腰三角形面积最大。

生:围成的等边三角形面积最大。

通过结构性类比,在这么多猜测中,我们能推断:在定周长的所有三角形中,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最大,利用设数、拼摆等方式进行验证。找规律的实质就是通过不完全归纳、猜想、验证、联想等合情推理方式,实现从特殊向一般转化的过程。

2.高维和低维的类比

在平面图形学习中,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那么,在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体积是否也具有和长方形类似的形式?这就是从二维空间类比到三维空间。

古典故事中,鲁班发明了锯,采用的就是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除了上面介绍的两种类比方式外,还有复杂问题及其简化后的类比,数式与图形的类比,有限和无限的类比,方法类比和形式类比等。

类比推理具有或然性,所以还需要小心求证,类比只是一种猜想,思考的范围和方向,更主要的是还需要验证,从而对新结构、新思考的正确性做到心中有数。

运用类比法,从新知识联想到旧知识,展示知识的获取过程,起了新旧知识的纽带作用,可以使知识间纵向沟通;运用类比法,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迁移,可以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运用类比法,鲜明地形成了清晰、系统的知识网络,闪耀着创造的火花。

(三)演绎推理,让概念在应用中得以深化

演绎推理,又称论证推理,它是思维过程中从一般到特殊,前提与结论有蕴含关系,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得到某个具体结论的推理。它的基本形式是三段论。数学证明主要是运用演绎推理。

在教学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们通过演绎推理得到: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正方形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所以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判断35能否被2整除时,利用的就是演绎推理,推断结论是否正确。

以往数学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对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重视不够。数学不仅需要演绎推理,同样需要合情推理。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猜想,然后通过演绎推理证明猜想是否正确。

三、基于儿童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建议

(一)教师要挖掘教学内容中承载的推理能力的素材,做到有意识

在每一节课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教好具有显性推理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去挖掘教学内容背后隐含的推理素材,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课堂所用。所以教师要明确每一个教学内容背后承载的能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素材,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教什么,清楚每一节课到底让儿童获得什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渗透。有数学思考的课堂,才厚重!

(二)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做到有经历

在教学中,不论是概念理解,还是法则的归纳,不论是探索规律,还是问题解决,其实都离不开猜想、验证、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方式,这也是合情推理所依赖的载体。

在“数学百花园”这个单元,有“比较”这一教学内容,如下图: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左图里的3只小狗和3只小猫重30千克,右图里的3只小狗和1只小猫重26千克,求一只小狗和一只小猫各重多少千克?

师:你准确地读出了数学信息和问题,观察得很仔细!

生:左图比右图多了2只小猫,还多了4千克。

师:通过观察,你还把两幅图进行比较,读出了隐含的信息。

生:如果从左图中拿走1只小猫,放在右图,两幅图就一样多了。

师:谁听明白了他的说法?

生:左图里的3只小狗和3只小猫重30千克,右图里的3只小狗和1只小猫重26千克,从左图移动1只小猫放到右图,两幅图同样多,都是3只小狗和2只小猫。

生:我还知道了1只小狗和1只小猫共重10千克。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3只小狗和3只小猫合起来是30千克,我把1只小狗和1只小猫分为一组,这样一组就是把30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10千克。

师:你真会推理,谁听懂了他的说法?

生:因为3只小狗和3只小猫共重30千克,所以1只小狗和1只小猫就是10千克。

师:你真会表达,这样说,我们全明白了。

生:1只小狗和1只小猫共重10千克,可以设数来解决问题。假设小狗重9千克,小猫重1千克;还可以设小狗重8千克,小猫重2千克……

以上片段,让我们清晰地感觉到:观察是推理的基础,直觉的洞察是创新的来源,细致观察才能有与众不同的发现,五名学生读题的视角,从读直接信息到读出隐含信息,从一一对应到分组对应,从移多补少到和不变设数推理中的函数思想,都是推理不同形式的再现。五名学生读题的视角,蕴含着四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策略的形成来源于数学的直觉、类比、观察、比较、归纳、猜想、联想等。

(三)给学生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时空,做到有根据

鼓励儿童清楚地表达推理过程,在有条理的表达中,体现思维的有序性。当然也离不开教师适时适度地训练他们进行有条有理的表达。

一年级学习了“认识钟表”,老师给学生提供4块表盘,内容是:明明7点在家里吃早餐;8点在学校上课;10点做广播体操,中午12点放学。让学生通过这4块表盘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关系,得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这是学生经历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

五年级判断125能否被3整除。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因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为3的倍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而125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是8,不是3的倍数;所以125不是3的倍数。这就是在利用推理的三段论来表达,也是利用演绎推理的过程。

总之,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经历过程,使其思维可视化,让学生在有条有理、有根有据的表达中,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呈现出来,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想事、做事是数学课的最高追求。

摘要: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教师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各个学段推理能力的目标,通过不完全归纳推理,让概念学习获得真理解;通过类比推理,让猜想推断得以落实。所以教师要挖掘教学内容中承载的推理能力的素材,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给学生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时空。

关键词:推理能力,合情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

参考文献

[1]殷娴.小学阶段数学推理目标实施综述[J].小学数学教育,2015(3).

[2]曹培英.小学数学合情推理的教学研究[J].小学数学教师,2015(7-8).

上一篇:公共性下一篇:培育现代文化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