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思维想象力培养

2024-08-10

儿童思维想象力培养(精选12篇)

儿童思维想象力培养 篇1

小学数学学习中, 学生的创造是区别于数学家的发现和创造的, 他们不像数学家那样需要经历长期的酝酿, 然后在瞬间产生顿悟、获得新的发现。学生的创造往往是在有意或无意间进行的, 是基于现实世界和已有知识经验的一种直觉发现、联想迁移。所以, 小学数学课堂上, 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以及独创性, 就是要引导、鼓励学生想得远些、深些、新些, 想得与别人不一样。

怎么能想得远呢?这需要思维材料的储存, 是建立在学生对周围事物认识的基础上的。因此, 引导学生观察, 让他们在观察中培养一双敏锐的眼睛是必不可少的。怎么能想得深呢?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动手操作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与思维协同活动, 打通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通道, 最易于创造性的启迪和开发。怎么能想得新呢?想象是拓宽学生思维空间的最好途径。凭借想象, 学生的思维会飞起来, 会萌发出创造愿望, 使创造的能力在其中得到培养。所以, 观察、操作和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三个基本要素。

一、引导观察, 为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

创造性思维不会从天而降, 长期的观察积累是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1]47而一个人的观察力不可能与生俱来, 要靠后天的有意培养。其途径便是优选鲜明的感知目标、创设观察的场域、安排合理的观察顺序、设计启发性的导语, 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分析、在观察中推理、在观察中联想。

【片断一】观察面、棱、顶点的形成

师:先把一块土豆沿着竖直方向切一刀。摸一摸你切出来的形状, 这是一个……

生:平面。

师:说得好。把切出的平面朝下, 还沿着竖直方向切一刀。观察一下, 现在有了什么新变化?

生:多了一条边。

师:在哪儿?指给大家看一看。我们也来摸一摸这条边, 想一想它是怎么形成的?

生:是切了两刀相交而成的。

师:像这样由两个面相交而成的边在数学上就叫作“棱”。

师:接下来, 把前一个面还朝下, 从另一个角度沿着竖直方向再切一次。切了第三刀, 又有了什么新发现?

生:多了一个点。

师:我们也来指一指这个点, 看一看, 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

生:由三条棱相交而成。

师:像这样由三条棱相交而成的点在数学上叫作“顶点”。

师:通过切土豆的活动, 我们一起认识了面、棱和顶点。

(电脑演示) 如果将这块土豆再这样切三次, 就切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认识“面、棱、顶点”时, 一般的教学思路是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直接告知学生, 而我们创设了“切土豆”这个活动来辅助学习。在此过程中, 这三个概念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而是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 逐次揭开其神秘面纱。这不仅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了“面”“棱”“顶点”是怎样生成的, 使他们在“摸一摸”中丰富了空间感知、增强了体验, 还在“想一想”中深切地体会到三者间的内在联系。这样的观察调动了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蕴含了分析、联想、类比、推理, 使得观察与儿童思维、语言表述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除了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观察的机会外, 教师还在课后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和博物馆、走进大自然, 围绕一些专题有目的、有顺序地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观察的组织形式也从有指导地观察逐渐向独立观察过渡, 从观察静态逐步向观察动态过渡, 从粗略的观察逐步向精细的观察过渡。例如, 低年级时, 结合“数一数”, 教师带着学生来到濠河边, 让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 数一数濠河边的楼房、大树、小花, 数一数濠河上的桥、船。中年级时, 教师结合“认识面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等知识带领学生来到丰收的田野, 让他们先估一估1平方米有多少株稻穗、1株稻穗有多少粒稻子, 重量是多少克, 再抽样数一数、称一称, 算出平均数。然后, 教师组织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 感受10 000平方米有多大, 并根据前面得到的信息计算10 000平方米大约能产多少吨稻子。教师还组织学生观察收割机收割、测量其作业宽度, 并让学生根据收割机前进速度算一算1分钟能收割多少平方米、收割10 000平方米稻田需要多少分钟等。

假日里, 教师会设计一些实践活动, 如结合认识“升和毫升”开发了“自制量具”情境作业, 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和发现, 撰写研究体会。如此, 日积月累, 周围世界中的具体形象、数量关系、空间形式镶嵌在学生的丰富记忆中。积累的表象和经验将成为学生进行思考的鲜活材料, 成为他们展开想象、组成新形象的重要素材。长期的观察体验还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勤于思考的习惯, 从而发展他们的直觉和悟性。这无疑是创造型人才最为可贵的品质。

二、操作探究, 为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

在生活与学习中, 学生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 亲耳听一听, 亲手摸一摸、试一试, 创设操作情境正顺应了学生的这种需求。同时, 操作之于学习的意义还在于“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1]77“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1]107。教学中, 教师要把数学知识还原到“数学化”的活动过程中, 引领学生来到知识发生的原点, 使他们借助已有知识经验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亲历数学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片段二】在“搭框架”中发现“棱的特征”

师: (电脑演示:高楼抽象出框架) 看, 大楼的建造一般是以长方体框架为基础的。

接下来, 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建筑师”, 试着用小棒来搭出长方体框架, 寻找长方体更多的特征。

(学生尝试操作)

师:哪一组来展示一下你们搭成的长方体?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搭的, 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一共使用了三种长度的小棒, 各4根。我们发现长度相等的小棒在位置上都是相对的。

师:还有和他们搭的不一样的吗, 举起来给大家看看。仔细观察, 也有这样的特征吗?

生:有。

师:我注意到, 你们这一组一开始使用了5厘米的红色小棒, 后来又换掉了, 这是为什么呢?

生:5厘米的只有3根, 至少需要4根。

师:瞧, 学习就是这样, 在不断尝试、修正中获得进步。

认识“棱的特征”时, 一般的教学思路是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框架模型来寻找特征, 然后通过测量或推理来进行验证。而我们则从建筑的框架结构中受到启发, 让学生试着选择合适的小棒去搭长方体框架, 从中发现棱的特征。一开始, 多数小组随机将小棒插入接头内, 结果失败了。尝试的错误“逼”着他们重新审视自己搭的过程, 通过观察身边的长方体, 不断地调整、改进, 最终取得成功。很显然, 这样的操作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使得学生在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协同作用下产生新的发现、获得更高水平的发展。

小学阶段, 不仅“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适合开发操作情境, “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虽然在操作层面上的要求不太明显, 但也有很大的开发空间。例如, 在教学“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时, 教师针对三年级学生难以理解“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抽象的整体以及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现象, 在他们初步认识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后, 就设计了“动手找分数”环节, 提供给各组12块糖、一个集合圈、一些用来分隔的小棒。学生先把12块糖放在圈内, 看作一个整体, 然后平均分得到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五个分数。在此过程中, 学生还有了新的发现:糖的总数不变, 平均分的份数变了, 表示每一份的分数也就变了。

教师还把学生带入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 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运用数学、体验数学、发现数学。例如, 在六年级学习了“百分数应用”后,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乐淘淘跳蚤市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先期进行市场调查, 了解各种宣传方式和促销方式, 抽样调查不同年级学生喜欢购买的物品种类。然后, 学生准备商品, 分组成立“淘宝铺”, 制订详细的经营方案 (包含制订商品价目表、确定促销方案、制作广告) , 进行组内分工 (营业员练习促销广告词和服务用语、会计记录交易清单、收银员熟悉商品价格并练习根据折扣准确迅速地计算成交价) , 商议营业额的分配方法。这样的实践操作取自具有现实意义的情境, 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和双手。在自由的天地里, 他们极大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乐于探究, 并不断感受着创新带来的愉悦和价值。

三、展开想象, 为思维插上翱翔的翅膀

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2]想象中孕育着创造的嫩芽, 要开发儿童创造的潜能, 就要发展他们的想象力。而且, 儿童最宝贵的思维品质就是爱想象、爱幻想。想象是会飞的思维, 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 “儿童在‘形’与‘情’的交相作用下, 很易于从眼前的场景联想到相似的另一个场景, 与已经获得的相关表象结合、重组, 进入想象的情境之中, 使儿童的心灵进入更广远的意境之中”[3]。

【片段三】在“想象”中认识“直观图”“长宽高”“面的特征”

师:如果把刚才搭的长方体框架补上面, 并把它画下来 (出示下图) , 从图上能看到几条棱?还有三条棱藏在哪里呢, 大概在什么位置?你能找到吗?

仔细观察这幅图, 然后闭上眼睛, 在脑海里回想一下这个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想好了就睁开眼睛, 再与屏幕上的图比较一下。

师: (电脑演示) 如果去掉一条棱, 你们也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原来的样子吗?再擦去三条棱, 还能想出来吗?想一想, 最少保留几条棱?你就能想象出它原来的样子?

生:三条。

师: (随机保留学生所指的三条棱) 想象一下, 可以吗? (电脑演示:通过平移棱又复原成完整的直观图) 仔细观察, 他所指的这三条棱有什么特点? (由此揭示长、宽、高的定义)

师: (电脑出示长、宽、高) 根据长、宽、高, 能从下面的图形中找到这个长方体的六个面吗?结合这些数据边观察边思考, 在小组内商量商量。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你是怎么看出的?到前面来结合这幅图说说你的想法 (电脑随机验证学生所选择的面) 。仔细观察我们找到的这六个面, 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相对的面是完全一样的。

上述活动中包含了三个梯度的想象:第一次想象建构了长方体模型, 留下清晰的图形表象;第二次想象水到渠成地抽象出长、宽、高的定义;第三次想象促使学生将眼前简约的三条棱和已经获得的相关表象结合、重组, 然后在脑海里依次描画出其他看不见的棱并发现了面的特征。这三个梯度的想象过程先由不完整的长方体到完整的长方体, 使学生认识了直观图;再从完整的长方体到不完整的长方体, 使学生理解了长、宽、高;又从不完整的长方体到完整的长方体, 使学生发现了面的特征。学生凭借想象, 在不完整和完整间来回“穿越”, 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

想象是拓宽儿童思维空间的最佳途径, 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激发想象的契机。在教学探索规律、法则一类的数学内容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猜想, 并沿着猜想千方百计地去努力验证;在教学前后具有相关性的一类数学内容时, 要鼓励学生多联想;在教学相对独立的数学内容时, 要充分开发这个内容所蕴含的想象空间。例如, 在认识“圆周率π”时,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π近似于3.14,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小数点后的数字将一直延续下去, 无穷无尽, 永不重复。在这串数字中, 包含各种可能的组合, 如你的生日、你的学号、你的身高体重, 都可能在其中某个地方。如果把这些数字转化为字母, 就能得到所有单词的无数种组合, 你刚出生时发出的第一个音节, 你最喜欢的一个玩具、一本书、一部电影, 宇宙中所有无限的可能都在这个圆周率中。”这样的设计, 使学生对于π的认识就不止停留在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上, 而是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无限的思考空间。

引发想象还要给学生以丰富的直观印象作为支撑。想象往往是与个体的感知、感受紧密相联的, 抽象的、干巴巴的文字与数字是难以诱发学生想象激情的。上述“片断三”为学生提供的图像虽然简约, 但是变化丰富, 充满了挑战性, 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将眼前看到的二维图像与脑海里建立的三维图像结合起来, 进行新形象的组合。在这节课的练习部分, 教师还给学生设计了以下问题:“根据所给的长、宽、高数据, 想象这是生活中的哪种物体?”当学生分别判断出是公共汽车、魔方、数学书后, 屏幕上数学书的高不断缩短。教师又提出:“想一想, 当高只有0.1毫米时会是什么?”这样的想象建立在丰富的感性基础上, 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学生;这里的想象还紧扣所学数学内容的核心目标, 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他们的思维得以自由翱翔。

当然, 观察、操作、想象并不是三个截然独立的范畴, 三者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英国心理学家格雷厄姆•沃拉斯 (G.Wallas) 在《思维的艺术》中提出:“任何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和验证阶段。”[4]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 准备阶段对应着观察积累, 为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酝酿阶段对应着操作探究, 为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顿悟阶段对应着展开想象, 为思维插上翱翔的翅膀。虽然小学生验证的能力暂显稚嫩, 但随着学力和学识的不断累积, 他们一定会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画上完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2]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M].寇鹏程,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357.

[3]李吉林.为儿童的学习:情境课程的实验与建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117.

[4]加里·克莱因.洞察力的秘密[M].邓力, 鞠玮婕,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4:53.

儿童思维想象力培养 篇2

大人们的哪些行为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如何培养和锻炼孩子的想象力?毕业于西南大学的儿童心理学博士吴靳给出了如下 建议。

这些行为培养想象力

1与孩子一起进行阅读,并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孩子发问、比较、猜测,画下来、演出来、发表不同想法,想象力的培养就能事半功倍。

2常给孩子一些想象力方面的训练。比如给出一些简单的符号如一条线、一个半圆、一个圆圈,让孩子根据这些来组合故事,鼓励孩子尽可能多地组合一些更复杂、完全不同的故事。

3鼓励孩子拆装废旧物品,适当给孩子买一些智力玩具。比如废旧的钟表可以让孩子拿去拆装,甚至家里的电脑等物品,家长都可陪孩子一起拆装维修。

4多让孩子做一些脑筋急转弯的练习,鼓励孩子思考时多转几个弯,同时鼓励他们不按成年人的思维定式进行思考。

这些行为扼杀想象力

1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一个经典的案例是这样的:老师问“雪化是什么?”有孩子回答“雪化了是春天”,结果这个答案被老师打上红叉,因为它与标准答案不符。

2替孩子做事。比如替孩子洗碗、洗衣服、背书包、系鞋带,使孩子丧失基本的动手能力和好奇心。

3制止孩子与众不同。这也有一个经典案例:一个孩子在图画本上画了一个绿色的太阳,结果被老师和家长纠正过来,因为“太阳应该是红的”。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不敢进行与众不同的想象。

4过早开发智力。很多家长强调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向孩子灌输大量的现成知识,结果孩子记下来、背下来,似乎什么都知道了答案,从而失去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

报 评

要让孩子多做白日梦

-阳光

我国中小学生想象力在受调查国家中倒数第一,这个消息令我们沮丧。谁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传统应试教育难辞其咎!

中国教育的问题显而易见:给你一个“0”,在数学课上只能是零,在英文课上只能是“O”,不能有别的答案。挑战了老师的权威,便会受到戒尺或类似戒尺的训导,中国孩子受教育的路径,就是在填鸭式死记硬背中“装满知识”的过程。

1968年,美国一位妈妈状告幼儿园,认为幼儿园教会自己3岁女儿26个字母后,孩子再也不能将“0”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东西了,幼儿园应当对这种扼杀孩子想象力的后果负责。那场官司,家长打赢了,并导致内华达州修改了《公民教育保护法》。

如此教育理念,使学生过早告别玩具,被迫提前参与过多过滥的应对成人世界的竞争,损及了人生成长的自然天性与规律,这是把孩子“制作”成用铁丝捆绑、扭曲的盆景,而不是培养成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世界巨匠爱因斯坦的结论———“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由此来看我们的填鸭式教育,实则抓错了重点。没有想象力的民族会是怎样: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以色列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近10位,中国一个也没有……

倒数第一肯定值得反思,但请成人们不要义正词严地指责孩子,而忘了成人世界推崇的传统应试教育才是罪魁。

培养空间想象力,突破思维障碍 篇3

一、 加强形象直观 善于使用模型

按照乌申斯基的说法,直观的教学不是以抽象的概念和词语为依据,而是以学生的直接感知的具体形式为依据的.

教会学生去有意识地使用立体几何模型,是顺利地进入立体几何之门的有用钥匙.这里所说的模型并不仅指教学使用的立体几何教具,而主要是指学生人人都有的桌面、书本、笔、手掌(表示平面)、手指(表示直线)、打开的书本(表示二面角)等等.善于使用这些现成的模型,可以使许多立体几何问题变得比较直观,比较容易解决.

一些立体几何问题,不通过使用模型是很难作出判断的.如:“一个二面角的两个面与另一个二面角的两个面分别垂直,这两个二面角的大小关系是什么?”此题仅靠空间想象很难得出结果,作图呢又较难,且作出的图形是不会运动的(模型是可以运动的),要作出各种情况下的图形既费时图形也难画,另外学生往往还会依据平面几何中一个类似的结论而去习惯性思维,得出“相等或互补”的错误结果,其实此题只需用两本打开的书本比划一下,结论很快就可以得到(两个角没有任何关系).这一教法,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形象、直观,突破解题障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二、 重视对学生识图、作图能力培养

识图和作图教学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识图、作图能力是空间想象力的组成部分.我们常遇到这种情况,学生把题目看了几遍,但仍然画不出适合题意的图形以辅助解题.因此,在立体几何教学之初,要重视对学生识图、作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识图、作图训练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 用直观教具与实物,培养识图、作图能力

作图和识图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学生的识图能力差,就很难画出所需要的图形.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利用实物和模型,帮助学生认清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学生识图、作图能力的提高,就意味着他们在空间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提高.

2. 通过解剖图形,提高识图、作图能力

立体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这些基本元素通过一定的关系组合而成,这种关系到了空间已经较平面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熟悉、不适应这种变化,是学生难以从平面几何进入到立体几何学习的一个障碍.如果能将元素按照题意组合成几何图形,又能将图形分解成部件(有简单关系的基本元素的几何体),也就能将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已熟悉的平面几何问题加以解决.

经常让学生做一些解剖图形的训练,可增强学生的识图、作图能力.

在立体几何问题中,若作出的图形较复杂,线面关系不易寻找,则可引导学生进行图形解剖,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分解为几个简单的常见图形,并联想以往知识寻找解题线索,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有很大帮助.

3. 介绍基本作图方法,直接训练作图能力

画空间图形的直观图,首先要画好平面,尤其是相交的平面,如例3.另可引导学生总结一些基本方法和作图顺序,使他们明确画图要领,掌握画法和程序.画机构比较复杂的几何直观图,应要求学生先根据文字描述进行空间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基本图形,然后画出草图,大致确定图形的形状、大小和元素间的位置关系,分清哪些是可见的轮廓线,哪些是不可见的,最后再画出正式的直观图.直观图的作图顺序是由前到后、先线后面、保持平行、实虚分明.

图形是直观的语言,图形的直观性、准确性,直接影响数学思维和数学推理,它是学习立体几何的第一道难关,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例1 已知二面角αlβ的大小为50°,P为空间中任意一点,则过点P且与平面α和平面β所成的角都是25°的直线的条数为( )

A. 2

B. 3

C. 4

D. 5

解:过二面角αlβ的棱l作半平面γ,使其平分该二面角,在平面γ内任取一点P′(不在棱l上).现在只需考虑过点P′与平面α和平面β所成的角都是25°的直线的条数.显然,直线OP′(O为P′到棱l的垂线的垂足)是所求直线.又过点P′与平面α成25°角的所有直线形成以直线OP′为母线的圆锥面C1,过点P′与平面β成25°角的所有直线形成以直线OP′为母线的圆锥面C2.如图,圆锥面C1与C2除相切于母线OP′外,另有两條交线AD与BC.故满足条件的直线共有3条.正确答案应选C.

点评:本题对逻辑推理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难点是如何构造一条直线与两个平面都成25°角.在运动中进行定性分析,根据圆锥母线与底面所成的线面角的不变性,过点P′与平面所成角为25°的直线束形成一个圆锥,因此,这两个圆锥的交线就是同时与这两个平面均成25°角的直线.圆锥与二面角、直线与平面,定性与定量形成了动与静的曼妙结合.

三、 突出转化思想的应用

立体几何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非常丰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转化的思想方法,它贯穿立体几何教学的始终,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立体几何中的转化主要是空间问题向平面问题的转化,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如手.

1. 位置关系的转化

线线、线面、面面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是立体几何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其精髓就是平行与垂直位置关系的相互依存及转化,平行与垂直问题不但能横向转化,而且可以纵向转化.

2. 降维转化

由三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是研究立体几何问题的重要数学方法之一.降维转化的目的是把空间的基本元素转化到某一个平面中去,用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平面几何知识来解决问题.如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就是转化为三角形全等的平面问题.

又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角、面面角的计算,最终都是转化为平面上两相交直线成的角来进行的.

实现空间问题向平面问题转化的方法很多,常用的就有:平移法、射影法、展开法和辅助面法等等.

3. 割补转化

“割形”与“补形”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割”或“补”

可化复杂图形为已熟知的简单几何体,从而较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如教材中斜棱柱侧面积公式的推导,就是通过割补法转化为直棱柱后进行的.

4. 等积转化(或称等积变换)

“等积法”在初中平面几何中就已经有所应用,是一种很实用的数学方法与技巧.立体几何中的“等积转化”(或称等积变换)是面积、体积(尤其是四面体的体积)作为媒介,来沟通有关元素之间的联系,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求线面距离,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转化为点面距离、再转化为三棱锥的高,最后利用等积转换而求出的,若用其他方法则较难.

5. 几何向代数转化

例2 如图,平面PAC⊥平面ABC,△ABC是以AC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E,F,O分别为PA,PB,PC的中点,AC=16,PA=PC=10.

(Ⅰ) 设G是OC的中点,证明:FG∥平面BOE

(Ⅱ) 证明:在△ABO内存在一点M,使FM⊥平面BOE,并求点M到OA,OB的距离.

解: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0,-8,0),B(8,0,0),C(0,8,0),P(0,0,6);则E(0,-4,3),F(4,0,3),G(0,4,0);可得OE=(0,-4,3),OB=(8,0,0);从而,平面BOE的法向量是n=(0,3,4).

(Ⅰ) FG=(-4,4,-3),于是有FG·n=0,所以可得:FG∥平面BOE

(Ⅱ) 证明:设M点坐标为M(x,y,0),FM=(x-4,y-3),欲使FM⊥平面BOE,即FM∥n,则就有x-4=0

y3=-34,即x=4

y=-94也就是点为M4,-94,0.

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AB的方程为x-y-8=0,而在直线AB上方应该满足不等式x-y-8<0,点M4,-94刚好满足了这一不等式,因此点M4,-94在直线AB上方,又点M4,-94在第四象限,所以,点M4,-94在△ABO内,且到y轴、x轴距离分别为4、94,即点M到OA,OB的距分别为4、94.

立体几何的教学,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会联想与转化.立体几何的许多定理、结论源自生活实际,源自平面几何,要教会学生联想实际模型,联想平面几何中已经熟悉的东西,借助可取之材来建立空间想象,加强直观教学,这样就容易让学生接受,让他们喜欢上这一门学科,从而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提高他们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能力.

儿童思维想象力培养 篇4

关键词:中学语文,创造性思维,审美想象

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凡是我们的文艺作品中发现的美的东西, 并不是直接由眼睛, 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才成为美的。”何为想象?心理学给想象下的定义是:想象是创造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想象力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将捕捉到的现象进行再创造, 使思维实现一次飞跃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论述人的想象力与人的知识关系, 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个人的知识是静止的, 封闭的, 有限的, 而人的想象力是运动的、开放的, 想象力是能运动的知识。如果把知识比作“金子”, 那么想象则是“点金术”, 能使知识活化, 能进行创造。所以,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要注重和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一、想象的方法

想象的突出特征, 是它的创造性。古人说:想象可以使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想象的方法很多, 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常用到的有以下几种。

1.推测式

根据已知形象的发展趋势通过推测, 进而创造出未知的形象。推测的方面很多, 从时间、地点、情况等方面都可推测。如登梁山山顶观察鲁西大地, 写《梁山即景》一文, 登高远眺, 从眼前的景象想象几百年以前的梁山泊的波澜壮阔, 预测发展水浒旅游应该如何引水造泊等虚实结合的手法, 它可以使景物增强立体感, 激发读者的想象。

2.加工式

所谓加工, 就是在原作表现的基础上, 根据别人的语言和文字叙述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想象出自己的事物形象。写作的人调动原有的知识、生活积累, 在感情的驱使下对原作进行想象, 创造出源于作品而又不同于原作的意念形象。例如:以《天亮之后》为题来改写诗歌《石壕吏》, 让学生通过想象重现“老翁”的人生悲剧。加工式想象的写作练习, 要让学生明确加工的方向, 避免盲目性。

3.假设式

凡事本来未经历, 但可假设一定条件, 激发想象。这些假设条件包括时间、地点、环境、情态等。作文题《假如我是市长》、《假如我来驾驶神舟八号》等都是按题目假设的条件去想象。

4.组合式

契诃夫说:“描写风景的时候, 应当抓住琐碎的细节, 把它们组织起来。”这里所说的琐碎的细节, 就是指表面看来毫无关系的各自独立而又具体特征的感性材料。例如, “水”, 我们天天接触, 非常熟悉。人不吃饭可以饿七天, 人不喝水只能挨三天;古人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梁山有水是水浒的水泊梁山, 没有水的梁山就缺乏灵气……所有这些, 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谈水, 给人的印象都是零散的, 但经过组合式想象, 从这些零碎的感性材料上进行分析, “水”的形象就显现出来了。就可以写成一篇《水的启示》的散文, 使普通的水变成人们心中的绿洲。

二、想象的培养

想象是在经验记忆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再现或重新加工改造, 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 才能由此及彼, 触类旁通, 浮想联翩, 创造出新形象来。

1.利用课文范例, 激发审美想象

想象是以记忆中的表象材料为基础, 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 首先应该注重知识的积累, 利用课文范例, 去激发和丰富学生的审美想象。利用课文范例, 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如可以抓住课文语言与内容的情感蕴涵, 以相应的情感语言, 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指导学生观察, 创设想象环境

通过观察, 不仅可使学生获得亲身的体验, 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 为作文提供大量的素材, 还可以获得某些写作灵感, 触发写作的动因。把某个注意到的事物与联想起来的事理联系起来, 从而使观察深入一步。通过观察获得的这些体验、想法, 成为写作的主要内容, 使作文丰富、充实起来。所以, 我们可利用“春游”、“踏秋”, 围绕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观察,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丰富和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充分利用课前“3分钟, 培养学生多方位想象能力

在上个世纪90年代, 我们就积极开展省教研室主持的“写字、说话、应用文三项实用能力培养教改实验”, 其中的课前“3分钟讲话”, 就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概括能力、锻炼学生多方位想象能力等良好方式。具体办法可以是在每节语文课开始前, 由一位学生上台主持, 时间限制在3分钟。主持人发言内容不限, 可讲故事、寓言、社会热门话题等, 其他学生可由此归纳, 提出自己的见解, 再以若干事例证明, 最后对主持人的讲话内容进行多方位的认识和想象, 进而发掘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和见解。

4.开展课外活动, 培养创造能力

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想象环境, 是提高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

(1) 举办各种主题班会

有意识地举办各种主题班会,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 对设计者和参与者来说, 班会目的的贯彻, 班会结构的设置, 其思想性、艺术性, 趣味性的结合都无不涉及想象力的参与。

(2) 组织专题演讲

演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良好途径。经常练习演讲, 不仅对提高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广阔性、严密性、灵活性, 改善思维品质,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等有着极大的益处, 而且能使学生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等智力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

(3) 影视评论

电影、电视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教师可注重观看前后的指导。不仅是对影视中的是非评价, 还可以“假如我是导演”为题让学生展开想象, 去弥补影视中的不足之处, 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写作水平。还可以组织对一部影视的专题讨论。

(4) 办手抄报

办手抄报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 不论是编排过程中对小报整体布局的把握, 还是根据选登的内容安排插图、题花, 都是离不开想象的。

三、结语

如何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 篇5

一、做手工是一种好方式。

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手工材料,如:颜料、蜡笔、剪贴,各式各样的盒子和胶水 等。教他制作模型和其他手工作品。不要一下子把一大堆东西放在他面前,那样孩子将不知从何做起。

二、当孩子开始学习使用颜料时,可以教他调色。

毛线头、碎布料在孩子的手里也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再往后还可以找些不同的材料,例如:稻谷、书页或花瓣等等。

三、有时候可以出个简单的主意。

如用报纸做帽子或用硬纸盒做假面具,这也能给孩子带来许多乐趣。一盒干净的沙子不是也可以做许多有趣的游戏吗?

四、 给幼儿讲故事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如为故事虚构景物、人物、声音、情境及气味等,这种想象力对孩子是十分有建设性的。虽然录音机也会讲故事给孩子听,但与父母相比,它缺乏与孩子之间的亲切感和交流互动。电视也是有教育作用的,也是可以模仿和创造的,但是这种创造总是第二手的,因为故事首先是出自于作者的大脑,而不是孩子们自己的。因此,这对幼儿想象力的培养没有多大的帮助。幼儿的学习能力很强,但从电视上学习只会将幼儿变成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参与者;是一个世界的旁观者而不是创造者。

五、 在艺术活动中培养宝宝的创造力。

音乐、绘画都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一致认为音乐是促进幼儿心健康发展的好方式。因为音乐会促使右脑的发育,而右脑发达的人往往具有非凡的创造力,象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明家爱迪生、艺术大师毕加索都是右脑发达型人。另外音乐可以丰富幼儿的精神世界,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幼儿情绪兴奋愉快,这个时候,其创造力就处于极佳状态。同样绘画也可以促使幼儿大脑右半球的发达,增强幼儿想象力、形象思维力和创造力。对幼儿绘画的评价,主要不是以像不像来衡量,而是要看他是否能发挥想象,创造美的形象。因而幼儿的涂鸦,虽然稚嫩、拙扑,但他们每画出的一个形象,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创造,我们应大力鼓励儿童的这种创造。萱萱宝宝自己的涂鸦就是一种创造的表现了,她已能用颜色和线条来创造出一些形象,并且能赋予他们意义,家长做的挺好的,支持、肯定并能引导宝宝的创作六、在游戏中培养宝宝的创造力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儿童的创造力日益提高,从单纯模仿发展到创造,他们逐渐创造性地开展游戏情节,创造性地扮演游戏角色,创造性地制作游戏道具等等。

六、通过发问来促进宝宝创造力的发展。

在平时与幼儿进行对话时,要因势利导,抓住时机,就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话对话,这样儿童就会兴致勃勃地启动思维,即兴表述生动的语言。促进儿童发挥想象和创造。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提问来促进宝宝创造力的发展。孩子的小脑袋里总是藏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当他们着急地问”为什么“时,我们自然的反应就是尽力给他们答案。虽然提供答案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量,但是如果孩子总在被动地接受这些彼此孤立的知识,思维能力很难提高。所以,家长不妨忍住回答的冲动,在孩子问”为什么“之后,把问题反问回来。”你认为呢?“”你怎么想到的呢?“”那样又会怎样呢?“,这样的反问能帮孩子思考更多,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这种鼓励思考的对答一般在孩子2-3岁时即可进行。你要做的是,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来调整提问的深度,在愉快的对话中,指导孩子从已有的经验中得到新的主意。

七、要充分利用大自然。

陶行知说:”生活就是大课堂,大自然就是活教材。“大自然中的各种景物充满魅力,是最令幼儿神往的地方,是培养幼儿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最理想的大课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的美使知觉更加敏锐,能唤醒创造性的思维。" 我们应该要经常地带幼儿走进大自然,引导他们去感知、去探索、去发现。

比如,我们可以和宝宝一起进行树叶画的创作。我们可以经常带宝宝到大自然中去玩耍、散步,可以引导宝宝观察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并描述:银杏树叶像一把小扇子,秋天来到的时候,它就从绿色变成黄色的了;枫树的叶子像一只张开手指的手,像星星,更像小公鸡的漂亮尾巴,到了秋天,枫树的叶子也从绿色变成了红色;松树的叶子很好玩,细细尖尖的,好像缝衣服的针,很扎手,但是,它不怕寒冷,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秋天是树叶颜色最美丽的季节,有绿色的、红色的、黄色的,而且形态各异。妈妈和宝宝宝可以一起收集一些颜色、形状各异的树叶带回家,用棉花把树叶擦干净,夹在书本里压平。再给宝宝准备剪刀、胶水、白纸等工具,这样,宝宝就可以在妈妈的引导下,自由地创作自己的作品了。

在制作的过程中,妈妈要尊重宝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粘贴树叶的过程中,妈妈要注意培养宝宝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安全使用剪刀的好习惯。作品完成后,用稍重、平整的物品压住,使其慢慢干燥,避免在阳光下暴晒,以免叶面卷曲,影响画面。

美国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首先,对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做保证。 中国孩子整天忙着应付作业和考试,有多少空余的时间可以做富于想象的创造呢?在中国,分数挂帅,成绩说明一切,谁会在乎什么想象不想象的?在美国学校,尤 其是在美国小学,学生课余时间多,课后作业又非常少。只有在如此宽松的条件下,美国的小学生才有可能任意想象,并让稚嫩的思想展翅飞翔。

其次,美国小学里艺术类功课的设置, 要比中国丰富得多。算术语文固然重要,但艺术熏陶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大家都知道,达芬奇是位著名的意大利画家。他在绘画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让我 们忽视了他同时也是一位发明家的事实。达芬奇在1495年设计了一幅降落伞的草图。许多年以后,法国科学家根据这幅草图,终于让达芬奇的幻想变成了事实。 由此可见,艺术和想象与创造发明大有关联,没有想象力的艺术家是无法进行创作的。依此推理,让孩子们用艺术的方式,在纸上自由涂抹心中的想象世界,对培养 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肯定大有益处。

同样是绘画涂抹,中美学校的教学也有不同之处。在中国小学,老师通常会拿出绘 画样本让全班同学临摹。谁模仿得最逼真,谁的得分就最高。在美国小学,你几乎看不到全班学生都画同一个大熊猫。与此相反,美国老师会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无 所谓标准答案,更谈不上模仿得是否逼真,只要是用心设计的,最后都得了高分。

除了绘画课,美国小学的音乐教学也非常值得称道。 每次参加孩子们的学校音乐会,我都会感慨一番。我们在中国学校时上的音乐课,都学了些什么呀?美国小学生到了三年级,人人都要选修一门乐器。随后,到了初 中和高中以后,这门乐器会跟着孩子们一起升学。我相信,选修乐器的中国孩子肯定大有人在。但在中国小学里,高质量的音乐普及教育肯定不如美国。中国孩子在 音乐教育方面的总体缺陷,无疑会影响孩子们的想像力。也许你会不解,音乐和想象力有什么关系?大有关系。作曲家是根据什么创造出美妙的音乐的?一定离不开 丰富的想象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失聪后的贝多芬,他晚期的创作被认为是“超越了以前所有音乐,向人类想象力所能及的最高领域翱翔”。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 没有贝多芬的晚期成就。

我还发现,在中美小学的语文教学上,也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不同之处。我记得我上小学时,老师 经常让我们用田字格本,把什么什么字抄写多少多少遍。在美国,我从来没见到过类似的作业。美国老师当然会提醒学生字迹要工整,但美国孩子们不会用大量的时 间机械地抄写生字。我听说一些国内的家长为了给孩子节省时间,主动用左手承担孩子抄写生字的任务。如此看来,大量抄写生字,不妨适可而止。用省下的时间, 让孩子做一些有创造性的手工作业,不是更好吗。

记得我在国内上学时,听说过一句话叫实践出真知。在我看来,美国学校可谓把这句话发挥到了极致。美国中小学几乎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外出远足(field trip)。美国学校外出远足教学的距离有远有近,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我觉得无论是课堂还是外出教学,美国学校对培养孩子们的艺术修养方面非常用心。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中国学校借鉴。

也许你会好奇,为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除了重视艺术教育,美国学校就没有什么新花样了吗?当然有。与创造最直接的相关教育就是科学研究。 美国中小学每年至少会举办一次科学节(Science fair)。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科学节的比赛。这种比赛选题非常随意,没有标准命题,孩子们对什么拿手,对什么感兴趣,就拿什么课题去报名 来试试身手。孩子是否参加科学节,属于自愿行为,学校并不勉强。

发挥想象力的必要条件

例谈儿童语文想象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玩;想象力;童心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21-1孙老师的语文课上充盈着生气、灵气与朝气,孩子们在他的鼓励、引导下,小眼放光,小手频举,能说敢言,创新的火花犹如节日夜晚的上空,缤纷多彩。

孙老师是如何玩转孩子们想象力的呢?绝招在这!

1.课前两分钟,让想象热热身

这节课要学儿歌和儿歌创作,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有些紧张,何况他们还不认识面前这位戴眼镜的老师呢。孙老师笑容可掬地先请孩子们参加“找一找游戏”,很简单:找一找孙双金老师与孩子们的班主任孙老师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这下孩子们来劲了,小脑子一思索,五花八门的答案频频爆出,逗得大家开心地大笑,课堂气氛顿时变得轻松惬意。接着,孙老师笑眯眯地抛出今天的任务:“今天上课,老师要做魔术师,把你们变掉?(学生紧张不安中)变成——小诗人。(学生激动、欢呼中)”孙双金老师真像一位魔术师,牢牢抓住了孩子们那颗好奇心,引导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

2.激情四溢,点燃孩子灵感之火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恐怕课堂也是这样,教师上课的激情就是那山中“仙”、水中“龙”。没有了对教育的热爱,任你教师用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任你教师用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上课,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孙双金老师深情的朗诵,由衷的赞扬以及激情、生动的肢体语言像一股股暖流抚过孩子们的心田,更像一颗颗火星迸发,点燃了孩子们的灵感。课堂上精彩纷呈,许多优美的充满神奇想象力的句子在孩子的口中如喷泉般涌出,两节课连上,孩子们丝毫不觉厌倦,听课老师无不折服,由衷的惊叹与热情的掌声此起彼伏。

3.做一个真实的人,永葆一颗童心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真实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优秀的教师都能很坦率地以“真实的人”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反而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学生也因此爱听他们的课。孙双金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人,幽默的谈吐,和善的面容,朴素的装束,讲课热了就随意脱下外套放在讲台上,经常融入到学生讨论的小脑袋中去,有时也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抢着朗诵。孙老师爱“玩”,他常问学生:“谁来玩玩地读一读啊?”“你们说,这首诗中有什么好玩的啊?”学生听得乐不可支,小手举得可带劲了。“不好玩的时候”孙老师也能想办法让其变成“好玩的”。这节课中,在组织学生完成小练笔时,孙老师突然发现孩子们没带本子,窘迫中孙老师依然不忘打开孩子的想象力:“孩子们,没有纸可以写在哪儿呢?”孩子们纷纷出主意,什么写手上啦,写桌子上啦,写黑板上啦,办法整了一大堆。当工作人员提供的纸张很有限时,孙老师就帮着把纸撕开,分成两份,一边还跟孩子们逗趣,真实得可爱!孩子们想不喜欢他都难啊!想不爱他的课更是难上加难啊!

4.赶紧赏识,使劲鼓励

孙双金老师常说:“我的口袋里总是揣满了“高帽子”走进课堂,因为我知道赏识能使人愉悦,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孙老师的语文课堂上,经常听到他发自内心的赞叹:“哇,好棒哦!”“你真了不起耶!”“你叫什么名字?孩子们,她可不是小诗人了,她足可以称为大诗人!”

鼓励是自信之母,赞美是好心情之父。而自信与好心情是能传染开来的,它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去求知。学生拥有了自信和好心情,才能勇敢追求成功。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才能学会去欣赏别人,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孙双金老师常把这样的话挂嘴边:“什么叫教育?我以为教育就是鼓励,教育就是肯定,教育就是叫人成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在这样的境界中语文课堂一定会充满勃勃生气!”

5.善于倾听,答案令人无限惊喜

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人,作为教师,应该俯下身来听听学生的心灵之音,重视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情感倾向。在仿造说句子的练习中,孩子们思维活跃,句子说得都很精彩,“阳光在湖里玩耍”、“阳光在草地上翻跟头”、“阳光在彩虹下乘凉”……轮到一个小男生时,他却脱口而出“阳光在天上睡着”,同学们都愣住了,下面听课的老师心也一紧,什么句子啊,“阳光是普照大地的”,怎么能在天上睡觉呢?不靠谱。可孙老师没发表任何意见,只是微笑着,和蔼地问:“为什么会这样想呢?”那个勇敢的小男孩大声地解释道:“因为天上有云,阳光可以躺在上面。”哦,原来是这样啊,大家都忍不住给这个机灵善思的孩子报以热烈的掌声。多可爱的孩子啊,平时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耐心倾听孩子们心底的声音,不要让冷漠敷衍的教学行为扼杀掉孩子们的灵感!

说绝招,其实也就那普普通通几招,也许有的老师会嗤之以鼻,可把这些普普通通的招数使唤好,甚至幻化为自己的教学风格,渗透入自己的举手投足之间,发自内心地去爱学生,爱手头做的那些事儿,就不是简单、普通所能形容的了。其实,好的教学总是基于这些朴实的东西,朴实中写就教学的真正辉煌。

儿童文学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篇7

儿童文学是更适于小学生阅读的一类书目, 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多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近年一直鼓励父母和老师们阅读儿童文学, 并且他认为成年人阅读儿童文学, 不能单纯停留在为孩子辨别好的、坏的在这一目的和意义上, 世界一流的儿童文学一定是一流的文学作品, 当成年人向儿童文学敞开自己的生命履历、精神世界时, 会从阅读中得到抚摸与安慰, 当成年人也开始真正阅读儿童文学时, 他的心灵也会和孩子相通。只有当我们的成年人对童话有了一种非常深刻的认识以后, 我们的孩子才会更用心地去亲近这种文学。要知道, 我们有些孩子无法走近童话, 是因为成年人在中间阻拦了他们。很多成年人会认为童话是骗人的, 这是因为:他小的时候就和这种美妙的童话错过了。因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以其丰富的美感和卓越的想象力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意识, 能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悸动, 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并能给学生创造出很多奇思妙想的世界, 让学生游弋其中, 享受精神的充盈。作为教师或家长, 不能说童话都是骗人的之类的话, 更不能否定其文学价值。给孩子合适的图书, 和孩子一起分享故事描述的情景, 和孩子一起想象情节的变化, 鼓励孩子想一想结局怎样, 都是帮助孩子发展想象力的好办法。读故事书时, 改变一下读的方法, 读一读, 停一停, 想一想, 给孩子一个吸收和连接已有经验的时间。这才是教师和家长应该做的。教师和家长应该主动带领孩子去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在课外教学活动中,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编演童话小剧, 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儿童文学作品本身符合小学生的想象思维模式, 小学生想象的灵性能在作品的引导下得到有效的激发, 并在更加奇妙的创意中得到精神的愉悦, 由此他们会感到创造的快乐。像《卖火柴的小女孩》揭露的是19世纪中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黑暗现实, 但作品中是以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四次美丽的幻想和悲惨生活、悲剧命运的强烈对比来反映的, 易于儿童读者接受。因此, 对于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来讲, 儿童文学的认识价值是独到的, 不仅能使他们拓展认识领域、提高认识能力, 还能给他们留下生动而难忘的记忆。小学生拥有天真烂漫、求新求奇爱冒险的天性, 儿童文学呈现出来的奇幻世界, 正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天性, 更易于学生接受。每个小学生的潜意识中都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 通过阅读儿童文学, 欣赏这些充满想象力的文学或影视作品, 小学生们可以寻找到诗意的世界, 汲取美的力量, 并释放或宣泄脑袋中的奇特意念, 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快乐。丰富的想象力可以说是儿童文学作家最大的特点。学生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 能感受到作者的充满想象气息的描述。著名的儿童文学家都会用智慧的想象力, 为儿童们描绘出一个个色彩斑斓的诗意世界。如童话大师安徒生在创作想象中, 让貌不惊人的“丑小鸭”蜕变为一只高贵优雅的“白天鹅”;让娇小可爱的拇指姑娘从郁金香的雌蕊上诞生;让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各奔前程, 感受各自的世界。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 卡洛尔让掉进兔子洞的爱丽丝带领我们漫游了一个荒诞离奇的梦幻世界:在那里, 她可以时大时小, 有时大得头顶着天花板, 胳膊伸出窗外, 有时却小得掉进自己眼泪汇成的池塘里。在那里, 她遇到了神出鬼没的柴郡猫、神话中的格里芬和假海龟, 还有喜欢砍人头的扑克牌女王及士兵, 参加了疯狂的茶会、古怪的褪球赛和荒唐的审判, 最后以惊醒告终。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另外, 教师不光要对学生的阅读行为作要求, 而且还要进行检查敦促。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自觉性是不够的。在小学生还不能自觉去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 教师要想尽办法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当学生深深地被儿童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奇幻世界所吸引, 并乐在其中时, 教师的引导任务才算达成。让我们为小学生的茁壮成长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 从而塑造出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才。

儿童绘画想象力和绘画能力的培养 篇8

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 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本本主义 (抄袭儿童画教材形象, 忽略了个性表现, 缺少真情实感及想象) 、机会主义 (你画我也画, 为奖状画、为成为“星星”画) 、机械主义 (照抄生活现象, 感受、体验缺少升华、提高, 缺少创意) 、改良主义 (忽视生活感受、先找命题、再找资料, 生搬硬套、霸蛮组合) , 结果培养出的是一些技能型、模仿型、重复型的小大人, 一味地模仿成人的画或生搬硬套, 缺乏创造性, 遮掩了想象力, 孩子画得很累, 美术活动成了一种照抄的课程, 丧失了童趣, 丧失了欢乐。心理学研究表明, 幼儿往往是通过看、摸、听、嗅等一些初级认识手段来了解事物, 了解世界的。所以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培养孩子的思维和绘画能力, 提高其艺术修养, 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大自然和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 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教师应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 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 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 想象也就随之迸发。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 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 也促进了他们的智慧发展, 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大自然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 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幼儿开启了想象的大门, 发现了美、创造了美。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要培养他们的具体感, 所谓具体感就是将模糊的稍纵即逝的表象、幻想, 变成清晰的、具体的、永久保存的图像, 就是要把头脑的想象具体地表现出来。因此, 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活动, 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系统。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 “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美术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 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想象、涂色, 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积极性、探索欲望,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绘画能力因儿童手、眼、脑等生理器官的发展不同而呈不平衡状态。有的孩子手的功能比别的孩子笨拙, 但与智商无关, 以后仍可能变为巧手。家长、老师不能只看孩子某一方面落后, 就说孩子笨。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强, 就发急, 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长处, 去揭自已孩子的短处, 这对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很大的摧残。这不是望子成龙, 而是训子成虫。

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多样性使孩子身心处于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 引导他们去观察事物, 使孩子认识事物, 开阔眼界, 增加知识, 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 多欣赏美的东西。见多识广是丰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对绘画对象先理解、想象, 然后用手去画、去创造, 这个全过程都是主动积极的创造过程, 是发挥聪明才智、表现审美意识的过程。只要他们自信、敢画, 保持浓厚的兴趣, 入了“迷”, 就不用担心, 画得差的会变好, 画得好的经过一定的过程会飞跃, 手越练越泼辣、果断、正确、自由, 就会心灵手巧、波浪前进。

培养初中语文教学想象思维能力 篇9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非常重要, 和谐的、轻松的、愉悦的课堂环境能够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满足学生对自由的追求以及解放学生的思想。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儿童的“六个解放”, 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因此, 在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将思想彻底的解放开来, 只有思想解放了, 心灵才会得到解放, 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才能发挥出来。因此, 和谐的课堂环境对于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二、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教师不应当在课堂中进行一言堂的教学, 而是应当充当一个指挥者的角色, 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联想。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 因此, 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应当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 让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让学生在幽默、愉悦的氛围下快乐的学习。只有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有助于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三、教师教学语言要声情并茂,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语言如果一成不变, 容易让学生产生听觉疲劳, 继而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变化, 重视语言的节奏美和音色美。教师要时刻保持自己的语言具有感情色彩, 注意要声情并茂地去范读和讲解, 这种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很容易感染到学生, 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外, 语文教师还要注意用自己的眼神和动作去打动学生, 通常一个善意的微笑, 一个关怀的眼神都能深深感染到学生。通过教师的情绪语言去带动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进而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 再造想象。

四、教师善于点拨, 帮助学生开动想象思维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有时学生思维停滞, 没有打开想象的天窗, 而作为教师的我们这时应该善于启发, 让学生主动地想象。

如我在教学《驿路梨花》时, 课后设计一题: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 市场意识也在增强, 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 勤劳致富, 你怎么看?开始讨论这一题时, 同学们唯唯诺诺, 不敢开口, 我见状就这样启发他们:“这篇课文的主题赞美雷锋精神如梨花般开遍山野, 传扬四方, 哈尼小姑娘开旅馆, 增加经济收入, 是不是违背了雷锋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家可以从这个方面去思考。”听了这句启发, 同学们的话匣子打开了, 有的说:“我认为哈尼小姑娘不应该开旅馆, 即使是开旅馆也不应该收钱, 收钱就充满了铜臭味, 违背了雷锋精神。”马上有人反驳道:“不收钱, 怎能支持旅馆的正常运行, 哈尼小姑娘又不是百万富翁, 如果不收钱, 你去!”

班上的同学马上分成两派, 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各自谈自己的理由, 发言十分的精彩。同学们为了自己的理由站住脚, 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平时说话吞吞吐吐的同学也妙语连珠。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更生敬佩。他说:“我赞成小姑娘开旅馆, 我赞成收钱,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 旅客来住店, 吃喝都不收钱, 受人恩惠, 总觉得欠别人什么, 心情难安。再说, 我们小姑娘勤劳致富, 只要她热情周到, 使客人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一样, 客人肯定会满意。在现在的社会, 雷锋精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要见机行事。”他的发言, 赢得了同学们的一阵掌声, 我也露出了满意的微笑。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的想象力就活动起来了, 也就体味到了文章的主旨, 久而久之必然提高语文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丰富想象的基础

学会感悟是发挥想象的基础, 感悟指的是观察和思考。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步骤, 思考是探究事物本质的升华, 只有先通过观察而后才能思考出问题。感悟的对象有很多, 可以是对大自然进行感悟, 也可以对社会、对艺术以及对人生进行感悟。感悟包括了情感活动和理性分析, 充满理性分析的文章才是深刻的, 充满情感活动的文章才是有活力的。

语文教师平时可以抽出一些时间带领学生去郊外游玩, 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尽情地放松思维、进行感悟,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除了培养学生去感悟大自然, 还可以鼓励学生去感悟社会, 体会社会的千奇百怪,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并且让学生通过认识社会, 继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帮助学生自己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摘要: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想象思维能力, 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 而且也是履行新课标的要求。本文从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增强教师语言的感染力, 要求教师善于点拨以及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 以期能够帮助初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中增强想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玮玮.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3.

[2]苗雨霞.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外语文, 2013 (20) .

[3]蒋红花.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3 (9) .

儿童思维想象力培养 篇10

一、激活文字, 创设形象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时候, 首先要让学生对语文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语文课文是由一个个字词句组成的, 如果在对课文进行理解时不加入自己的想象, 而是单纯从字面意思进行理解, 那么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枯燥, 学习的效果也不好, 更谈不上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和与作者产生共鸣了。只有把文字想象成鲜活的人物事件, 才能从文学作品中体会到其中蕴涵的真正含义, 才能从其中获得阅读感悟。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 也不是听到的, 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认识到了想象的重要性,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他们通过文字的描述充分展开想象, 把自己融入到课文当中, 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情怀。

如在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三段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从槐树叶底,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或在破壁腰中,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 (朝荣) 的蓝朵, 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跟作者感同身受呢?在进行启发阅读时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作者为什么用数日光来表达秋意呢?日光能数得出来吗?牵牛花的颜色并不只是蓝色的, 为什么作者只说从蓝色的牵牛花中感觉到秋意呢?在这些问题的启发下学生充分展开了想象, 把自己想象成作者在槐树底下正在感受秋意。通过想象, 学生眼前出现了作者描述的景象, 情感与作者融合到一起, 体会到了作者描写时感受到的对故都清、静的韵味。通过想象的运用, 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更深的层次, 激发他们对作者为什么写出这样悲凉情怀的文章感到好奇, 从而会深入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 使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二、架设桥梁, 领略内涵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赏析性的文章都是出自名家大作, 作者的经历丰富, 对生活和世界的看法和体会比高中生的体会要深刻得多。由于学生的经历和生活的阅历不同, 导致在理解文章时体会到的感情和作者当时创造时的感情差距很大。如何拉近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交流呢?要做到这一点同样要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力, 通过想象把作者和学生的心灵连接, 给他们提供沟通的桥梁, 通过感受作者的心灵, 来感悟文章的真谛。

在进行《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时, 对于课文的第一段: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学生在理解时从字面意思很难理解, 这是由于文言文与学生的生活相离甚远, 如果不发挥学生的想象, 从字面意思上进行理解, 学生不仅对这篇课文的意思理解不了, 还会因此失去学习文言文知识的兴趣。这是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通过对这篇古文所描述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讨论, 他们知道文中讲述的内容, 在这个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通过教师的引导他们进行了想象, 想象出了当时梁惠王提出疑问时的背景和梁惠王治理国家的策略。通过想象, 建立起和梁惠王同时代的桥梁, 学生进行课文理解时就能节省时间和精力, 提高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领悟能力。

三、放飞思绪, 彰显个性

在素质教育中, 不是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相同文化水平和相同语文理解能力的共同体, 而是培养出具备语文素养的具有个性的人才。语文教学中的课文虽然出自名家名言, 选自名篇, 但是由于其中蕴涵的思想观念仅仅代表了一个人, 所以, 在教学中让学生吸取这些观念有用的地方, 摒弃和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 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使学生有选择地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在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时候, 要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 使学生在对课文内容想象的同时, 激发他们的个性特点, 使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提高思维的想象力, 使自己获得更深的情感体验。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时, 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 经过想象推测, 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 内中空穴很大, 所以在崖壁上敲打, 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 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 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 并非“所在皆是也”, 李渤的说法未必错, 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这名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质疑, 说明他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了思考, 通过思考和想象提出了疑问。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质疑, 能提高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 不断提升自己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判断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学生通过对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进行质疑, 才能对文章进行更深的了解, 才能让他们在自由想象的空间里尽情发挥, 才能使学生真正在阅读中体会到快乐和喜悦。

培养想象能力 促进创新思维 篇11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或者是根据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过程,它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人正是依靠想象才能了解不能直接看到的事物。

小学科学教材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有许多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内容。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去训练、去培养、去发展,不但能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联系实际,增强想象储备

想象力不会自然产生,它与人的经验的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想象总是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的,人们可以想象出自己从未感知过的或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但构成这些形象的感知材料归根结底总是来源于客观事实。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记忆表象——感知材料,“想象”将成为无米之炊。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通过观察、实验,以及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积累有关自然界的各种知识和观察到的自然想象,获取清晰和富有记忆的表象,用以增加想象储备。

二、创设情景,激发想象兴趣

有了比较丰富的感知材料的积累,只不过是给想象提供了原始材料,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兴趣,愿意利用这些原始素材去展开想象,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因此,我们结合要研究的问题,应用生动形象的导语、恰如其分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把学生引入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特定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并凭借情景,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情感意志的陶冶溶成一个整体,做到认知活动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材料辅助,培养想象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度。我们运用材料辅助教学,能加快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这里的材料辅助指的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实验探究材料的巧妙运用,由于教学条件的改善,现在每堂科学课都能运用多媒体课件(PPT和视频等)来辅助教学,生动、形象的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执教《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时,为了解决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特点的难题(书本上介绍的实验成功率很低),我制作了一个教具:在矿泉水瓶盖上钻个洞,用一根橡胶管把里面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的气体导出,深入到有点燃蜡烛火焰的烧杯中,会看到蜡烛火焰慢慢的熄灭了,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为什么火焰会慢慢熄灭?如果这种气体比空气轻的话会发生这种现象吗?通过想象、分析,让学生理解了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空气重。

四、巧设问题,领略想象乐趣

在科学课教学中,巧设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联想、猜测,以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所谓“巧”,就是问题要新颖、有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提高探究能力。

1.要能多角度、多方位地开拓思路。在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吗》时,“空

气是无处不在,但又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怎样证实它占据空间呢?”学生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想象思考:“看水中的气泡”、“听气球漏气的声音”、“做纸压杯底,杯口朝下压入水中的实验”、“比较瘪的气球和鼓的气球的

重量”等,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能抓住关键、深化认识。在《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课中,让学生手握一根筷子,用力将它压弯、折断,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这根筷子是我们想象中的地下岩层,当岩层受到挤压的力越来越大时,会发生什么现象?通过想象,使学生明白:地震的形成是地壳的变动造成的,深化了学生对地震的认识。

3.能针对疑难,使学生尝到析疑的乐趣。科学课教学中提出的疑难问题,应当是教材中提到的,但又没有进行详细解释,学生能用储备的感知材料去回答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跳一跳摘到了“桃子”,不仅领略了成功的乐趣,也训练、发展了想象能力。

4.可以以虚求实,多方想象。为了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丰富想象,

有的问题不一定要求学生直接回答,但可以通过问题促使学生有所想象、有所发现、有所提高。如“如果物体之间没有摩擦力会是怎样的现象?”、“怎样才能发现地球的运动呢?”等。

五、实践体验,拓展想象空间

好奇好动是学生的天性,针对这一天性,我们采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手摸一摸、动手试一试,这样经过学生的亲自体验,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为知识的感知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促进了他们想象力的发展。

1.实验体验法。实验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观察机会,提供并积累用于想象的素材;反之,要解决(或验证)某个问题(或假设),就要动用记忆表象,凭借想象去设计实验,可见,实验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他们互相制约,互相渗透,因此,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凡是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亲手试一试,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触发灵感。

另外,在实验中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创造性想象正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供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2.制作体验法。想象力是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因此它与创造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众所周知,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同样,创造也会促进想象,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特别喜欢动手,为他们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不仅对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活跃

和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发展了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

总而言之,想象能力也像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一样,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我们应当遵循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去培养、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

以想象的激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12

接受美学持有者们有一个他们常常津津乐道的话题,有一个句子:“孩子在踢球。”即便这样一个句子,也有无数的空白:这句话中,这个孩子可能是七岁,也可能是八岁;可能是男孩子,也可能是女孩子;可能是白皮肤的,也可能是黄色或黑色皮肤的;可能是金发,也可能是黑发;当然也会是不同的国家的——总而言之,无论有多少细节的陈述,也消弥不了其中的未定点,这需要人们的想象去填补。同样,每一个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均包含无数的未定之处——空白,等待着读者去填补。

有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而对文学作品中“空白”的填补,完全有理由成为语文教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的重要手段。正如“接受美学”创始之一的伊塞尔所言:“文学本文也是这样,我们只能想见本文中没有的东西;本文写出来的部分给我们知识,但只有没有写出的那一部分给我们想见事物的机会;的确,没有未定的成份,没有本文中的空白,我们就不可能发挥想象。”什么是“空白”呢?伊塞尔早期论文用了大篇幅论述过,但对它的定义却始终没有给定一个明确的内涵限定。根据他的阐述,我们似乎可以给“空白”这样定义:“空白,是本文中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

例如,我在教读《七根火柴》这篇小说时,在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小说中补写“昨夜”的暴雨的环境描写时,我引导:在这样的暴雨中,无名战士是怎样度过这漫漫长夜的呢?一下子就激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随后,我及时出了个作文题“暴雨中的一夜”,要求同学们对暴雨、对无名战士的心理作出描绘。面对着这个激发想象的文题,许多同学当堂就完成了颇值一观的文章。从他们的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迸射而出的想象的火花和在字里行间翕动着的想象的羽翼。同时,学生们明白了为什么无名战士不是像卢进勇一样躲进树丛,而是倚在一棵小树下的原因。无名战士的形象在一刹那间高大起来了!学生们对小说的主题有了深入的理解。

再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诗人赋予了山谷、大地、森林、大海以人的情感,写出了人民与山河同悲同悼的深切怀念之情。诗人由呼唤山谷、大地、森林、大海到找遍世界每一个角落,留给读者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仿照前面四节诗,仿写一节,填补“空白”。有一个学生写道:“我们对着蓝天喊:‘周总理’——白云悠悠:‘他刚离去,你不见怒气的银鹰上,寄托着总理对祖国国防的殷殷期冀——’”毫无疑问,这样一个填补“空白”的语言实践活动,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极佳效果。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这样的“空白”还有很多。如:①《故乡》中,宏儿和水生二十年以后的友谊是否如“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②《孔乙己》中,孔乙己的长衫哪儿去了?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③《竞选州长》中,“我”退出选举后,伍德福和霍夫曼二位先生如何继续他们的竞选活动?④《我的叔叔于勤》中,小公务员的二姐夫是如何继续着他的发财梦的?父亲又是如何向不知情的家人解释叔叔的长久不归?⑤《范进中举》中,范进赶考几天家里生活情况如何?⑥《祝福》中,祥林嫂“老”去前夜,有哪些复杂的心理活动?——我们可以试想—下,学生在填补这些“空白”的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收获。正如西方一位著名的神学解释家H.奥特说,在诗歌和艺术中,存在着一种“创造性的空”。而这种“创造性的空”的理解和填补,往往体现了人的生存中必然存有的一种生命体验,也是人的真实中最为本真和创造性的东西。

上一篇:教学名师热的冷思考下一篇:校园无线局域网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