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思维培养(通用12篇)
抽象思维培养 篇1
物理知识以其神奇的物理现象吸引着学生, 学生在初中学习物理时一般能带着浓厚的兴趣。但进入高中以后, 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 从而让一些学生丧失信心。究其原因, 是他们在物理学习中存在着一定的思维障碍, 教师要探索学生物理学习中的思维障碍的根源, 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指导学生学好物理, 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清除思维障碍, 提高思维能力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扫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一般会出现台阶现象, 也就是两极分化现象。高中物理阶段的物理知识, 无论是从难度上还是知识容量方面比初中阶段都难得多, 知识存在很大的跨度。种种现象表明, 高中物理知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比初中高得多, 改变这种现象的办法是扫除学生的思想障碍, 不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展物理思维。其次, 进入高中以后, 存在的普遍现象是班级中物理成绩差异非常大, 不仅有个体差异, 而且存在群体差异。优等生能够通过观察顺利地解决问题, 但有的学生即便了解了课本知识内容, 对其本质问题还是不能深刻体会。如加速度的概念、电学、电工学等, 有的学生仍然会停留在初中的认识上。所以,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要扫除其思想障碍,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方法, 消除思维定势, 适应新的学习形势的需要。
二、灵活联想变换, 培养有序思维
一切物理现象都是有序的, 人类对物理现象认识的过程也是有序的, 所以, 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具体做法是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 使学生拓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在做习题时有的题目可用基本方法解, 这些题目思路明确, 方法直接, 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而有些题目条件比较隐含, 内容新颖有趣, 提问深奥, 结果不容易直接获得。如果用基础方法去解, 则可能很难有结果。这就要求充分挖掘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灵活地进行联想与变换, 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牛顿定律F=ma这一公式, 是一个相对于质点的某一时刻而言的, 根据定律与有关概念学生应该能理解。运用牛顿定律要明确研究对象是哪一物体或一组物体, 要把它们看成是一个质点。质点一旦明确了, 质量m就能确定, 加速度a与受力F才能够分析出来。质点的受力与加速, 除了根据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弹力、摩擦力、电场力、洛仑磁力公尺与加速度定义、运动学公式外, 还需要把力与加速度结合在一起分析, 这样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三、掌握思想方法, 促进思维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详细地描述物理知识、定理的背景及形成的过程, 从逻辑性转向抽象性的过程, 论证推导的验算过程, 社会实践中应用的表现。全面地告知学生, 物理学科中每个定理的起源、发展、应用, 把科学思想方法和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长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 就在桌面上演示推动物体, 从静止开始慢慢前移, 如果停止推动, 物体则静止, 因此得出结论, 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同时, 告诉学生这一结论沿用了几千年, 直到后来人们发现, 当猛推物体时, 物体会从静止到运动再回到禁止, 这个过程中也是力来维持的吗?然后运用多媒体视频播放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过程, 把一个小球在对称的斜面上方释放, 如果没有摩擦的情况下, 小球就会滚至对面等高的位置, 然后往回滚动。如果把对面的斜面换成平面, 小球为了滚动到等高位置就会无限滚动下去。那么在实际生活中的小球实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球的停止?小球在滚动过程中有力在维持吗?通过这样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产生了思维的迁移。
四、分析综合思维, 提高思维品质
为了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物理性质及运动规律, 就必须了解物质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的性质、特点和相互联系。所谓综合就是从事物的不同侧面出发, 综合分析各种情况。分析与综合强调的侧重点个不同, 但属于重要的思维方法。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训练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提高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欧姆定律”时, 为了弄清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采取先分析后综合的思维方法。先让其中一个物理量保持不变, 再探究其他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保持另外的一个物理量不变, 研究剩余的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通过师生一起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如果保持电阻不变时, 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保持电压不变时, 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在这个基础上, 再综合得出欧姆定律。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变化获得思维方法, 这比直接告诉学生欧姆定律的意义更具有实际意义。
总之, 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克服思维定势, 有利于认清各种物理现象;扫除思维障碍,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不仅使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年魁.浅谈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 2010 (12) .
[2]张永胜.高中学生物理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J].中学物理, 2010 (09) .
[3]宋玉峰.开展探究式物理教学, 发掘学生思维潜力[J].新课程, 2011 (11) .
抽象思维培养 篇2
玩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游戏是德国人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中包括数字类游戏、下棋、走迷宫、搭积木、玩魔方等等。
给一个故事设计出合乎逻辑的不同结尾,也能帮助孩子提高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分析、选择、舍弃和讨论,孩子们往往便拥有了较强的思辨水平。
绘制地图则是德国人的独创。常常可以看见在海滨的沙滩上,三、四岁的幼儿在父母的启发下,用小木棍画出记忆中的家宅或学校,周边的房屋、花园、商店等也一一清楚地标示出来。
德国人还强调必须加强对女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比起男孩子,她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此“软肋”往往导致她们在日后的数理科目的学习上相形见绌。
解决思维问题 培养物理思维 篇3
下面是调查整理后的初中物理学习中的几种主要思维错误。
第一,错误经验对学生物理知识的影响。如灯泡工作的时间越长越亮;气体用去一半后哪些量减半了;酒精与水混合后哪些量相加;空气没有质量等。
第二, 复杂推理中的失误。一种是量的正反比关系的推理,具体表现在不控制变量,定量研究时摸不着头脑,常见在反比关系中犯错。一种是几个互有影响的量之间的关系推理,常见在三个以上或两个模型之间跨越时失误、出错。具体知识如增大或减小某个量的方法及其方法判断、密度计、潜水艇、与电路有关的各种模型或产品等。
第三,思维惰性导致的现象。
1.学生遇到问题欠思考现象严重。由于学生没有形成自己的物理思维,导致学生遇到的问题增多,加之不能正确思维,学生遇到问题不思考的现象十分严重。如,在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不能根据题中的物理情景展开思维,导致处理复杂问题时没有思路。
2.学生平时做题过度依赖参考答案。学生在平时处理作业时,不做过多的思考,更多的是去看参考答案,有些同学直接照搬答案,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及做题方法。长期以来,由于思维惰性,导致学生形成一做题就要看参考答案的坏习惯。
3.学生考试成绩整体下滑。由于学生在平时懒惰,在考试的时候不能进行正确的物理思维,导致考试成绩整体下滑。
出现上述初中学生物理学习中的几种主要思维错误和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物理概念理解不透;二是忽视或误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三是凭自己的主观想象,缺乏从论证推理得出结论的习惯;四是死记硬背物理公式和某些结论,对具体问题不会具体分析。究其根源,一是物理知识本身抽象程度高,与实际联系紧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多变;二是学生还不能把握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不善于从多方面去理解物理概念,不善于作比较分类工作,没有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不能从分析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确定遵循的规律—找出已知和未知的联系—建立方程—探讨答案的物理过程。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后,观察物理现象还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经验的水平上,心理层次未得到发展,新观念未曾建立。
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呢?
一、在头脑中形成形象的物理轮廓,观察和实验是基础
第一,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学生首先观察接触到的是一些物理现象,而这些现象往往是形象的、感性的,学生能看到其形状,触摸到实物。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步骤得出结果,然后就能对结果进行思考,从而找出物理规律。先后顺序上来看没有第一步,后面的便是空谈,这是我所从事物理教学几年来得出的经验。在缺乏物理现象的展示和无法做实验的条件下,上物理课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犹如是在听天书,而且即使是优秀的学生就算听懂了理论,他也会怀疑,使物理理论显得很苍白,毫无说服力。第二,物理实验现象的展示是纠正学生错误经验的最好方法。例如,把50毫升的酒精和50毫升的水混合起来,很多学生根据经验就认为混合后的体积为100毫升,但是在教师做了实验后,学生中就只有很少人会认为这是正确的了。形象的表达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而推导出物质分子间存在着空隙。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实验中的物理现象,这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是进一步建立物理思维的基础。
二、掌握建立物理思维的方法
在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探索物理规律,根据建立物理规律的思维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当的途径,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认识研究对象、现象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概括出物理规律。这是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关键。
三、理解应用,形成物理思维
学生学习物理的最佳途径便是掌握一套完整的、有效的思维方法。
首先,不能将物理概念强加给学生,一定要给学生分析或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分析其这样表述的原因;在该表述中有哪些条件。结合实验再给学生讲解,然后可对表述的内容进行相关的如判断之类的练习。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其次,帮助学生形成物理知识结构。每一个物理规律与某些物理概念和其他物理规律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物理各板块力、热、声、电、光实际上是有联系点的,注意把握好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常给学生做一些知识的系统展示,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知识结构。
第三,初中物理学以致用,把生活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每讲一个全新的物理知识可由教师或让学生自己去用各种方法举出生活中的大量实例。这也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不一定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上高中深造,许多学生会直接进入社会工作,或进入职业高中进行技术的学习,初中物理学得好的学生会切身感受到物理的作用。
设置思维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篇4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 而不单纯是数学知识的教学, 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应抓住一切有利时机, 设置思维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主动积极地进入角色, 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对培养学生思维作了一些尝试。
1 观察题目特征, 培养直觉思维
观察从数学上来说, 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一番直觉上的认识。对于数学中的观察即审题, 是解题中首先进行的直觉思维活动, 其目的是明确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 它是分析与联想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 对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是十分重要的。有时题目的解决就是通过观察题目的数形特征, 已知的隐含条件或等价形式, 问题本身的结构特点,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例如:|a-2|+|b+3|=0, 求a2+b3的值, 就需要学生对已知条件的观察和分析, 利用绝对值的意义, 判断出a和b的值, 就不难求得结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维品质。
2 鼓励猜想, 培养探索性思维
古语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则求通。”教师应善于开启学生的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从质疑开始, 激发求通的欲望, 寻求释疑求通的途径, 鼓励学生猜想, 激励学生思维, 这样, 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课堂活力, 而且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了圆心角、圆周角的定义后, 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同圆中, 同弧上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有什么特殊关系?你有什么猜想?并叙述你的理由。问题一提出, 学生迅速作出反应, 教室里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学生通过猜想、探索, 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测量) , 从而得到了圆周角定理。
为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 产生求知欲, 教学中若巧妙地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 创设论辩与猜想的情境,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十分有效。
3 设陷阱, 培养逻辑思维
对于一些知识点, 若照本宣科地正面讲述, 往往不能使学生认识得很完全, 理解得很深刻。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设置“陷阱”, 不仅不会给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而且还能有效地矫正学生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使学生的逻辑思维更趋严密与成熟。如在学习分式方程后, 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练习:当K为何值时, 方程只有一个实数根?并求出实数根。当把原方程变形2X2-X+1+K=0后, 一些学生取△=0, 得, 从而, 至此, 便终止解题, 殊不知此举正中陷阱。而此题的玄机与奥妙之处, 就在设置了极其隐蔽的陷阱———分式方程的增根问题。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 很快完成了其它两种情况, 即:X=0时, 。这样的练习, 对培养和拓展逻辑思维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4 求新求巧, 培养创造性思维
有些数学问题, 若运用常规方法, 则解题过程繁冗, 甚至难以下手, 若能抓住题目特征, 引导学生寻求简捷、巧妙的解题方法, 让学生置身于求新、求异、求巧的思维情境之中,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有帮助的。如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后, 可给出题:已知X、Y的二次方程2X2-2X-K2-0和2Y2-2Y-K2=0, 且X-Y=2, 求实数K。
此题的条件与结论有明显联系, 学生极易按常规方法从已知条件中分别求得X和Y再采取代入的方法以求得K值。动笔以后, 发现运算很繁, 不敢再往下算, 那么有没有巧妙的方法?学生跃跃欲试, 但苦于没有玄机良策, 此时, 教师可作点拨性提示,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已知条件, 分析系数关系, 便能发现X和Y是方程2Z2-2Z-K2=0的两根, 于是有。而, 解得, 学生在获得了巧妙的解法之后, 求新、求异的思想意识更加坚定, 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实践证明, 设置思维情境,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尝试与探索的条件, 对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严密而成熟的思维方法是有良好作用的。
5 变换题目条件和结论, 培养类比、逆向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题多变的教学形式, 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改变静止孤立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逐步使思维向广阔的方向联想, 向纵深方向发展, 达到由此及彼, 触类旁通的目的。在例题教学中, 从一个题目入手, 通过不断变换题目的条件和结论,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举一反三, 层层深化的做法, 在学生开拓和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方面能发挥积极作用。常见的变换方式有:1) 类比变换, 培养类比思维, 类比变换主要是指提出所给问题具有某种相似的问题, 加以比较分析, 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防止负迁移。例6:设a>0, b>0, 且a+b=1有;引导学生联想类比可得如下习题:变换1:设a>0, b>0, 且a+b=1, n∈N, 则有 (ab) n+ (ab) -n≥4n+4-n;变换2:设a>0, b>0, 且a+b=1, α∈R, 则有 (ab) α+ (ab) -α≥4α+4-α;变换3:设a>0, b>0, 且a+b=p (p≤2) , α∈R, 则有象这种将题目的某些条件作适当变化而形成的新题, 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实现知识的迁移具有促进作用。如果在教学中能时常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使学生遇到新问题时能从具有类似属性的另一问题的研究上得到启发, 去推测新问题的可能结论, 就能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敏锐的目光, 通过联想, 举一反三, 不断发现、不断创新。2) 逆向变换, 培养逆向思维逆向变换是指将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进行转换, 或将一些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进行逆向应用。逆向变换对于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具有较大作用。
6 优化解题思路, 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例题教学中, 若仅片面强调“类型+方法”的定势思维, 搞题型, 套模式, 只会造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死记硬背, 单纯摹仿, 缺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例题教学中围绕典型例题进行一题多解, 让学生对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和思考, 常常能起到把某一部分知识联系在一起, 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作用。通过探索不同解法和评价解法的优劣, 让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评价问题的过程, 有助于学生克服解题套模式的缺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例5:已知x2+3y2=1, 求2x2y4-1的最大值。引导学生探索题目的多种解题思路。学生有如下两解法:解法1:
解法2: (三角代换) 设x=cosθ, y=sinθ, 则, 分析:上述解法答案不一, 但最值是唯一的。可引导学生发现导致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检验取等号时的条件是否成立。经检验只有解法2取等号时的条件成立, 答案正确。对解法1进行修改可得解法3:
总的来说, 在教学中,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 以上仅是本人的一点看法, 相信数学教学只要转变教学观念, 切实改变教学方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就会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奠笛, 唐瑞芬, 刘鸿坤.数学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
[2]邬云德“走向开放式教学”的教学设计[J].数学教学研究, 2002, 6.
思维导图: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篇5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那到底应该怎样做呢?
一要观察分析。家长要通过观察测试,弄清孩子在思维发展方面的现状。哪些是优势,要鼓励他们继续发展;哪些是缺陷,要帮助他们尽早克服。
一般来说,初中生在思维方面常存在:“死、碎、单、浅、慢”等 缺陷。“死”就是学的死,不会动脑筋,平时死学,考试时死背。“碎”是指学的知识零碎,一个个知识点分散、孤立,形不成系统,构不成网络。“单”是指思路单一,考虑问题时,不善于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不会举一反三。“浅”就是看问题肤浅,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看不出问题的实质,以及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慢”即思维的节奏慢,反应不灵活。
上述任何一个缺陷都能导致孩子学习上的困难。而且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困难会越来越大,常常出现要他们去学习就像要他们去服苦役一样令人头痛的情况。处于这样思维状态下的孩子,只会越学越糟。所以家长要尽快找出孩子思维方面的缺陷,通过各种有效的办法,帮助他们克服缺陷,并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要循循善诱。科学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从提问开始的,没有问题,思维就不能起步。
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习中不善于提问题,他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活动,也就不能有效地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所以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堡身有体会地说:“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才是问题的解决。”因此家长首先不能挫伤孩子提问的积极性。要有意识地从鼓励孩子提问入手,培养他们提问的兴趣和习惯。尤其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敢于提问,并反复告诫他们,切不要认为,凡是老师讲的、书上印的,都是不可怀疑的真理,从来不想也不打一个问号。
在起始阶段,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既简单又幼稚,但只要能提出,家长就要给予鼓励和赞扬。当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家长正是这样来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能力的。例如,过去孩子一放学回来,家长总喜欢问:“今天有没有测验?”“考多少分?”如果是得了90分或是100分,家长就笑逐颜开。
现在一些聪明家长就迥然不同了,孩子放学回家,家长总是关心地问:“今天向老师提出问题了没有?”“提了”。接着家长更关心地问:“你提的问题老师认为有价值没有?”如果回答,“有,老师认为很有价值。”那么这时全家会欢欣鼓舞,孩子也会受到赞扬。因为他们认为,提出问题是思维有能力的表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更是思维发现力、创造力的表现,是智慧的象征。以上这个事例不是值得我们的家长借签么?
三是在培养孩子提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家长还要重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是通过思维再现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要有效地再现和运用知识,就必须指导孩子遵循正确的思路,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会阻碍才能的发挥。”
对于初中生来说,最一般的方法是在“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和“如何运用”三个环节上狠下功夫。所谓“是什么”,就是要孩子弄清楚,今天老师讲了些什么新知识,有些什么新要求,“我”今天的任务是什么等,一句话:学习目的要明确。
所谓“为什么”就是要孩子独立“消化”教材、理解教材,弄清新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是三个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在辅导孩子学习时,我们要帮助他们把握新知识与学过的知识之间的关系,弄清“为什么要学”的道理,再将新知识分成几个部分,弄清这几个部分的意义。
然后再这几个部分之间,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处,最后再把这些新知识有机地纳入孩子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网络。这就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逻辑思维方法,科学地再现知识、运用知识的思考过程,如果家长能帮助孩子长期坚持、严格认真地进行这种训练,那么他们就不仅能牢固地记住学过知识,而且能迅速地理解新知识和有效地吸收新知识。
高中物理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抽象思维;实验原理
就目前的教育现状和结果来看,无论是社会工作学习,还是高中物理学习阶段,抽象思维对于学生的重要性都是不容置疑的。心理学认为,具备某一能力可以帮助人们完成某项具体活动,而智力则是人们自身所表现和形成的主观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人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这其中就包括抽象思维能力。高中物理作为一个严密系统的学科,在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和抽象思维方面有独特作用,但对于高中生而言,在思维能力升华之前还必须具有这一思维基础,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
一、高中物理学科的基本特点
1.教材配套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我国的高中物理教材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这一行为无疑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所学的高中物理知识适应社会变化的需求,达到教材的时俱进,从而使高中物理教材内容更加完善丰富,其逻辑结构也更为严谨。
2.对实验的重视
对于大多数高中生而言,高中物理都是一门难度系数较高的学科,其抽象晦涩的知识概念和繁琐众多的公式图标常常让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倘若单纯让学生通过书本上的图示和公式来学习物理知识难免造成照本宣科的刻板效果,导致缺乏学习的灵动性和灵活性,不仅可能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还会让他们出现厌学现象。而物理实验的引进则解决了这些问题,其通过对抽象内容的抽象化和立体化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物理知识,极大缓解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压力。
二、抽象思维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通常而言,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增强的,但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往往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所以教师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提高高中生的物理抽象思维能够让学生在自身能力和思维稳健发展的同时保证知识的平稳增长,而这双管齐下方可为抽象思维的建构提供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并以此抽象思维来推动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方面的大进步和大突破。
三、培养高中生物理抽象思维的相关策略
1.综合学生特征,提高思维能力
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新课标改革的推行,我国教育界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育共识,而对于高中物理教学而言,我国许多高中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则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高中物理教师就要做到教育思想的与时俱进,综合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等特征进行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如,在进行“质点、参照系和坐标系”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事先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特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课程安排,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解释“质点”等抽象概念时注意利用多媒体等直观的资料进行展示,如此可保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常呈现出一定的梯度,这个阶段的思维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相较于初中时期虽有所进步,但还是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提高。
2.加工物理教材,完善培养方法
教材结构本身的严谨性和体系性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思维,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就要对物理教材进行研究和分析,根据物理教材的内容性质改造物理教学方法。在这一概念上,教师要保证将物理教学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来,在实验原理和设备提供方面做到完善。其次,对于物理学的相关背景历史知识也可以适当融入讲解,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如,在进行“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程讲解的同时捎带讲解牛顿的研究经历,让学生在物理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一个概念流程感。最后,在物理例题和习题的配套上,教师还要注意量和度的把握,例题首选典型的提醒,习题则是有针对的,两者相互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演绎推理能力,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物理素养。
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是极其重要的,但要保证学生能够将高中阶段所形成的抽象思维培养路线延续下去,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实际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抽象思维引导性的关键作用,有针对地进行物理问题的解决和思考,以促进我国高中物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抽象思维培养 篇7
一、高中科学教学阶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在高效传输给学生必备的科学知识同时, 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 正是社会发展新阶段赋予高中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任务。这也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具体而言其必要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高中科学教学阶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需求。
首先, 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阶段也就16岁左右, 已经基本完成了人脑总重量约90%左右的发育过程, 这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物质基础;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洗礼之后, 在语言、文字、数学、科学等方面都建立起了一定的知识体系, 这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知识基础。
2. 高中科学教学阶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是高中特殊阶段地位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来看, 初中教学所铺垫的理论性抽象逻辑思维在高三阶段能够基本完成, 这就说明了高中学生在高三阶段或以上学习阶段的学习思维已基本能够定性, 可塑性相对而言比较小。据此, 在高中阶段, 尤其是高一、高二阶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但能够为学生今后的继续深造打下思维基础, 对于直接面向社会择业就业而言其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
二、高中科学教学阶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方法分析
传统的高中科学教学在教材编写、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有诸多的问题, 致使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容易模糊教学重点, 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无法坚持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的中心地位。要想在高中科学阶段高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就必须以高中阶段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为基础, 对教材、教学方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
1. 高中阶段科学教学教材的调整。
高中阶段科学学科教学工作者能够在充分遵循科学教学大纲基本规定的基础上, 对现行科学教材加以一定的加工、调整, 突出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育教材结构重要性, 并在教材结构上或强调或突出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关键地位与重要作用。具体而言,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
(1) 教师需要对高中科学知识的结构系统做出调整, 构建知识与逻辑的结构系统, 与此同时建立高中科学教学阶段几大关键知识点——光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分子学等知识结构的子系统、子部分,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各章、节知识点的构成情况, 最后根据学生心理认知过程对这些章节、知识点进行一定顺序的排列与组合。
(2) 科学教学的一大特色就是种类繁多、实践性强的科学实验。科学实验需要充分融入在上述结构逻辑系统之中, 强调实验作为高中科学一大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高中科学教学工作者需要将高中科学实验的重点落在实验设计思想、实验仪器运作原理以及实验数据处理加工的问题上, 使科学实验能够更好得为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而服务。
(3) 高中科学例题与习题应包含在上述系统之中。高中科学教学一直以来都立志于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即科学概念体系的形成于科学问题的解决。通过观察学生学习高中科学知识点的过程不难发现, 学生的学习所得绝大部分都来自于解答每一知识点、每章节后习题的经验。我们需要认识到当前能够符合高中科学发展变化规律的有效习题并非太多, 而是太少了。
(4) 增加科学学史的教学篇幅对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而言发挥的作用不能忽视。我们都知道, 从科学学发展及演变历史角度来看, 逻辑、结构、框架都是随着人们对科学学科思想及科学概念知识理解的逐步深化而发展得来的, 尤其是知识框架在科学学科长时期的演变过程中历经了许多个发展阶段。以高中科学阶段的力学知识点教学工作为例, 科学教师可以适当的围绕力学介绍这种知识框架的发展情况, 分散性的介绍一部分历史事实, 这对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而言主要发挥到了潜意识促进的作用。
2. 高中阶段科学教学方式的调整。
一般而言, 整个高中科学教学阶段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概括为四个子阶段, 即过渡阶段、一般阶段、提高阶段以及完善阶段。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过程, 作为高中科学教师, 最重大的责任就是及时以科学知识点学习难度为依据, 建立在教材结构基础之上, 对教学方法做出合理选择与应用, 不断创造条件最终促使抽象思维“量变”与“质变”的形成。
(1) 从现代认知性心理学角度来看, 成功的高中科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理解各种科学符号、科学图形以及科学公式所代表的科学概念与知识, 并将各种关联符号、图形以及公式在应用过程中做到融会贯通, 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整体来看一学期的教学, 能够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挥最大作用的教学课时应当是学期开始初期的“结构建立”课程、学期教学过程中各种涉及到科学实验的“实践性”课程, 以及学期结束前期的“复习总结”课程。这三种课程正是我们应当狠下功夫做好的教学中心与重点。
(2) 因材施教, 丰富科学教学课外活动。从科学教学角度来看, 一个好的学生应当在直觉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两个方面平衡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而创造性思维又能够反过来作用于直觉性思维的建立。高中科学教学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首先, 对于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科学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而言, 我们应当以丰富的科学性课外活动丰富他们的心理, 使其能够不受概念知识与解题既定思维的束缚, 能够在兼顾直觉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同时做到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其次, 对于那部分科学知识接受效率较慢的学生而言, 我们应当以课后辅导为中心, 消除他们在心理上、思维上的障碍, 提高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接受效率与应用程度。
众所周知, 科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青少年学生建立并培养科学素质理念的摇篮。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科学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地位。本文对如何培养高中阶段科学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做出了简要说明, 希望为今后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陈金茹.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一科学教学[J].高中数理化, 2011, (12) .
[2]章珣.关于高中科学教学中几种错误理解及解决方法[J].基础教育, 2005, (9) .
[3]刘桑玲.浅议高中科学教学中的正负号[J].才智, 2011, (21) .
抽象思维培养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差生”,数学抽象思维,培养策略
数学的抽象性决定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抽象思维的培养.特别是在高中低分数段班级的数学教学中,带着“差生”抽象思维具有哪些特点, 其抽象思维能力如何培养等问题,我留心观察,深入分析,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现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一、“差生”数学抽象思维的特点
“差生” 数学成绩差 , 归根结底 是思维素 质差 . 具体表现为:
1.启动迟 ,反应慢.新问题的 提示 , 对于优等 生来说 , 他们能及时进入角色,掌握要点.而“差生”接受较慢,他们常做半途而废的努力,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放弃独立思考与发现的机会.因为同处一个课堂,别人已抽象出数学模型,而他们还没有,只好中断探索,跟着别人投入求解,别人先于他们得出结论,他们便不得不中断演算,做记录工作.
2.起点低 ,效益差.“差生”的 抽象思维 一般需要 经历先退后进的过程.退,要退到最具体、最形象,甚至最原始的地处而后从头开始,就连一些具有较低抽象度的数学方法,他们也需要有一个形式单一、步骤简单的原型作借鉴.讲一次印象不深,做一次掌握不了,没有足够多的反复,形不成能力.为此他们在同一类问题上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要远远超过优等生也就是说,与一般同学付出同样的时间,而得到的是不一样的效果.
3.跨度小 ,容量少.“差生”抽象 思维水平沿着小 坡度、密台阶步步升华,一个问题的各环节之间、问题与问题之间,以及新课与练习之间,稍有脱节、跳跃,他们便难以适应,囫囵吞枣就在所难免.一堂课一两个抽象问题,“差生”并不明显感到困难, 但在抽象内容较集中的数学课上,“差生”则可能一无所获,头绪一多,就理不清先后和主次.
4.高中生思维 特点 .一般学生 进入高中 , 已初具形象 思维能力,步入经验型抽象思维.但“差生”的能力形成自然推迟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差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首要任务是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二、在平时教学中采取的措施
1.抽象概念形 象化 .如高一年开始 , 代数部分 首先涉及集合概念,教室里的桌、椅、人、笔等,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原型,几何部分,第一概念是平面,对于桌面,墙面,黑板面,纸面,地面平静的水面,等等.利用它们培养“差生”的观察、抽象、概括能力,对于映射,如人和座位,学号是怎样的对应关系? 对于异面直线,如墙地交线与墙墙交线是什么位置关系?等等.把抽象的数学模型变为与现实生活中直接存在的物质这样,缩小学生思维的跨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2. 抽象结论 具体化 . 例如已知 二次函数(a>0), 满足关系f (2+x)=f (2-x), 试比较f (0.5) 与f (π) 的大小 .我先引导学生思考:由已知条件f(2+x)=f(2-x)可知,在与x=2左右等距离的点的函数值相等, 说明该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 .又由已知 条件知它的 开口向上 , 所以可根 据该函数的大致图像简捷地解出此题.进一步解答:由f(2+x)=f(2-x),知f(x)是以直线x=2为对称轴,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它与x=2距离越近的点,函数值越小.∵|2-0.5|>|2-π|,∴f(0.5)>f(π).学生在解答时经常会出现思维障碍,有些同学对比较f(0.5)与f(π)的大小,只想到求出它们的值.而此题函数f(x)的表达式不确定无法代值,所以无法比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没有充分挖掘已知条件的含义,思维受到阻碍.因此做题时要全面看问题,对每一个已知条件都要仔细推敲,找出它的真正含义,这样才能顺利解题,增强思维的变通性.这样处理 ,利于“差生”拾级而上,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3.抽象方法 通俗化 .如数学归纳法 的教学 , 可举一简 单的实例帮助记忆; 一串鞭炮引线相连 (前一个爆炸必然燃下一个)要使其全面引爆必须点燃多少? 引线不连有什么后果? 这样使“差生”形象地记住了数学归纳法的奠基验证只要一个,归纳假设必不可少等问题. 像这样反抽象的方法由熟悉的问题开始反思,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无意中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验算是解题后对结果进行检验的过程,通过验算,可以检查解题过程的正确性,增强思维的反思性.例如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求an.
错误分析:显然,当n=1时,, 错误原因 , 没有注意公式成立的条件是n≥2(n∈N).因此在运用时,必须检验n=1时的情形,即:
4.平淡教学有 机渗透.平淡教材 学习困难 小、抽象度 低、基础知识障碍不大,可让学生集中精力思维.如《数列》一章,从已知数列前有限项,写了一个通项公式开始,到等差、等比数列性质都是训练经验型抽象思维的好素材. 等差数列的偶数项、每相邻两项之和都构成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每隔相同数目个项取一项、每相邻k项之积都构成等比数列.这些经验性结论很多没必要一一证明, 但要让学生频繁运用经验型抽象思维的推理方法总结出来,这样教材重点就可突破.
抽象思维培养 篇9
关键词:兴趣,思维,创新
我们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质量, 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指朝着不同的方向, 去探索多种可能性的思维过程。实践证明, 在课堂教学中,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同中求“活”, 发展思维敏捷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和发散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发散思维, 要求同中求“活”。这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它的内容和形式都不是僵死的、固定不变的, 而是灵活的、多样的。例如, 计算54+55+56, 教师可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 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解法一:从左到右算54+55+56=109+56=165。解法二:运用加法交换和结合律54+55+56=55+ (54+56) =55+110=165。解法三:运用“移多补少”原理54+55+56=55×3=165。解法四:运用数的组成54+55+56=50×3+4+5+6=165。
同中求“活”, 它能使学生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灵活性, 发展和掌握新的解题策略,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体验创新的乐趣, 强化创新的意识。
二、同中求异, 发展思维变通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发散思维最重要的特点是同中求异。它要求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特别的解决方案, 是一种多方向的、多思维的思维活动, 同中求异需要思维主体全面地看问题, 能把握问题的广阔范围, 做到思路开阔, 既能看到一般的、关键的问题, 又不忽略个别的、重要的细节, 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例如, 教学尝试与猜想的“鸡兔同笼”:鸡兔同笼, 有20个头, 54条腿, 鸡、兔各有多少只?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 思维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要解决这样一道抽象的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根据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的不均衡采取以下的解题策略。
(1) 通过假设举例与列表的方法, 寻找出问题的结果。根据条件的不同, 可以采用逐一举例的方法, 或先估计数量的可能范围, 以减少举例的次数, 或采用取中举例的方法。
(2) 画图凑数的方法, 是一种比较形象的方法。可以用“O”表示头, 接着假设全都是腿数少的动物, 并在圆圈下面画上腿, 最后把剩余的腿逐一添上, 就会很快发现它们各自的数量。
(3) 假设法。假设笼中全是鸡时, 腿的只数比实际少, 原因是把四条腿的兔子当成两条腿的鸡算了;则兔子的只数是 (54-2×20) ÷ (4-2) =7 (只) , 鸡的只数是20-7=13 (只) 。假设笼中全是兔时, 腿的条数比实际多, 原因是把两条腿的鸡当成四条腿的兔子算了。那么鸡的只数是 (4×20-54) ÷ (4-2) =13 (只) , 兔子的只数是20-13=7 (只) 。
(4) 方程求解法。根据题意, 设鸡或兔子的只数, 然后根据相等关系式“鸡腿的条数+兔子腿的条数=总条数”, 列出方程。
(1) 设鸡有x只, 那么兔子就有 (20-x) 只, 根据题意, 列出方程:2x+4× (20-x) =54x=13兔子有:20-13=7 (只)
(2) 设兔子有y只, 那么鸡就有 (20-y) 只, 根据同样的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4y+2× (20-y) =54y=7鸡有:20-1-7=13 (只)
不管学生采用什么方法什么策略进行解题, 前提是对他而言是合适的、合理的就可以。
三、同中求新, 发展思维独特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独特是发散思维的本质, 创造就是独特, 能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要同中求新, 必须冲破束缚, 打破常规, 富有创新精神。求新, 就要独立地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就要积累大量知识, 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汲取知识, 丰富自己, 是求新的基础。
学生在校学习, 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认识到自己的地位, 坚定自己的信念, 做到自尊、自信、自强, 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努力展现自我。学生要认识到, 自己并不比别人差, 别人能办到的事, 自己也能办到, 要勇于超越别人, 提高自我。对某一问题、某一知识要进行深入研究、反复探讨, 不能只求一知半解。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推理、观察,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推理、综合、概括、归纳等方法, 有意识地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例如0的性质有哪些,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归纳:
(1) 0是一个数, 是整数, 但不是自然数, 它比一切自然数都小。
(2) 在十进制记数法中, 0起到占位作用。
(3) 0是一个偶数。
(4) 0是任意自然数的倍数。
(5) 任何数与0相加, 它的值不变, 即a+0=a。
(6) 任何数减0, 它的值不变, 即a-0=a。
(7) 相同的两个数相减, 差等于0, 即a-a=0。
(8) 任何数与0相乘, 积等于0, 即a×0=0。
(9) 0被非零的数除, 商等于0, 即0÷a (a≠0) =0。
(10) 0不能作除数。
发散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独特性。教学时,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质疑, 让学生进行散思维, 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规律, 同时还可以促进其知识结构系统化、网络化, 加强思维的深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智力。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手、口、脑多种感官协同作用, 多方位思考问题, 敢于让他们各抒己见, 进行思考、讨论、比较, 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独特性, 使学生在思维训练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并培养科学态度,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刘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0.
[2]刘显国主编.能力培养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抽象思维培养 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高中物理常常是学生们学习的一个难点, 这主要是由于它的抽象性让人不能一下子深刻理解, 一些抽象思维能力稍微差一点的学生就很容易出现“跟不上”的问题, 这置于高中物理教学的范围里, 我们就应该思考面对这样的问题, 我们的物理是否还应该只停留在教授知识的层面上, 经过思考可以发现抽象能力的培养其实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隐性课程, 我们有必要在教授物理知识的同时, 培养好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一、高中物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深远意义
所谓抽象思维能力究竟是什么, 它本身也比较抽象,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能力是影响活动效率及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而能力又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显然抽象思维的能力并不是特殊的能力, 它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增强的, 因此我们借助抽象的物理学科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这样的方向是正确的。
在学习的路上, 我们也并不是要让学生成为只通晓一门学科的专才, 八窍只通一窍, 这样也不符合我们的教育初衷, 很明显抽象思维能力在别的学科也可以同样运用上, 比如语文的诗词画意, 本身就需要学生的抽象想象能力;数学的立体几何, 有时候没有一点抽象思维能力也是无法继续学习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全学科来说意义有多深远, 我们借助物理这本来就很抽象的学科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我们全学科的培养意义重大。
二、如何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上做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①适当安排教材, 选好教法
高中的物理教材内容众多, 分布在高中物理课本的各个单元中, 身为一名物理教师理应对教材内容熟悉并有所取舍, 合理地安排和选择教材, 以免造成学生因接受不了繁芜杂乱的知识而对物理失去兴趣的不良后果。高中的物理从内容来分大概分为力学、热学和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等, 如此多的物理学的不同方面要求我们合理安排教材, 再根据教材的内容来选定合理的教法, 比如认识运动, 我们就选观察法, 学习自由落体运动, 就选实验法等, 为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做好前提准备。
②让实验立足于理论的基础上
物理是一门离不开实验的学科, 很多结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 很多人都坚信“实践出真知”, 认为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才可贵, 这也是受了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比萨斜塔上的实验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的影响, 这样的精神诚然可贵, 可是高中所传授物理知识毕竟是物理最基础的知识, 这已是经过长年累月考验的, 很多是不须要怀疑的了, 它们已经是建立在众多物理学家的反复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结论, 因此我们的高中物理可以在理论的基础上, 让学生去做实验, 让实验立足在理论的基础上, 然而理论的知识是抽象的, 在实验之前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去想象实验的过程及结果, 以立足在理论上的实验来课堂培养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在认识物理器材天秤的课堂上, 有些同学由于天秤器材的损耗不一定能够得到本来要得到的结果,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根据理论上的物理知识加以说服, 让学生通过想象抽象的物理理论, 接受物理知识。
③因材施教, 有区别的对待层次不同的学生
抽象思维能力的水平有高低, 有些学生早在别的方面就已经养成了抽象思维的能力, 因此学习起物理来就显得得心应手, 比一般的学生更快地接受知识, 对于这样的学生, 我们没必要再过分地强调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而应该换个角度, 把他们引到更深的物理知识中去不浪费他们的这种优势;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 我们才应该按照前面提的方法引导, 另外教师还可以用语言描述的方法让学生去想象, 以增强他们抽象思维的能力, 对于始终不能想象理解的学生, 我们再通过图片、实验的方法进行引导点拨, 用这种区别对待不同层次学生的方法, 顾及到各个能力阶段的学生, 让物理的学习不再是只有一部分人学习的学科。
④适当地补充一定的物理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任何一门学科, 它们都有一定的历史, 心理学有心理学史, 文学有文学史, 数学有数学史, 相同的物理学也有物理史, 通过历史的学习, 会让一部分的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 进而更深入地学习, 适当的补充一定的物理历史知识, 通过教师的讲述, 这本身也是一个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 比如在高中必修一课本第二章的第一节中,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我们就可以适当地补充前面提到过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这个物理小历史, 让学生可以抽象地去想象这个历史中的物理实验, 这也达到了我们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心理学概论[Z].科学出版社.2010, 12.p169
[2]保宗悌.物理[Z].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07.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等 篇11
下面笔者主要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和想法。
一、把握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逐步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离不开教学内容这个载体。在教学时教师就要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像在初一开始阶段,应尽可能使用具体的物体模型或具体实物,使学生感受到定义中事物的具体形象,当然在选取时,要突出定义中指定的成分,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具体的抽象过程,这样使学生逐步形成抽象的意识,从而使学生逐步由主要依赖具体形象进行的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和简单的抽象思维的复合型思维。
二、逐步增加抽象性教学内容思维,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
随着学生接触的抽象性定义的不断增加及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原来要用抽象思维才能理解的内容,就可以作为新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层次,以适应越来越多的抽象性内容的学习。
抽象具有层次性,在数学教学内容上体现在由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抽象逐步过渡到对事物间的关系的抽象认识及对抽象内容的再抽象,如乘方是对相同因数积的运算的抽象,而同底数幂的乘法、除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等又是在乘方的基础上的再一次抽象,很多学生对这些内容造成的理解困难和错误,是对乘方概念的理解不清造成的。作为教师就要在教学设计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循序渐进稳步提高。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出内容的思维过程,并让学生不自觉的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经历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
三、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有系统合理的安排和设计
抽象思维培养 篇12
一、数学思维能力概述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 (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 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 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每个人的能力不同, 那么思维能力更是不一样。数学思维能力比较抽象, 培养这种思维能力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我们知道,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而数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是人们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从事各种数学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的综合。其中, 数学思维是数学能力的核心。
数学思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 这是由于数学的特性决定的, 因此数学思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 除此之外, 还需要一定的判断、推理和选择能力。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 在问题情境中唤醒学生的数学思维, 精心创设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 实施有效教学是数学课的本源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所创设的一个好的情境,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 知道用哪一类知识解决哪一类的问题, 有益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 教师在创建情境的时候, 要选取那些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将数学知识孕育其中, 这样学生在了解和认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时候, 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知识, 进行了思考。这样的过程不是教师强迫的过程, 而是学生自觉的、主动的过程, 效益很高。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 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 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 应该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有效的课堂情境创设, 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不经意中就能被点燃并释放出“热能”, 从而提高课堂思维含量。
(2) 在实际教学中, 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 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加工、设计并合理运用, 设计适度、高效的问题串, 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而且能够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课堂效率, 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新课引入中, 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串”,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完成对三角形中位线相关知识的构建。如在△ABC中, 剪一刀, 将其剪成一张三角形纸片和一张梯形纸片。 (1) 剪痕DE应满足怎样的条件? (2) 如果要求剪后的两个纸片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剪痕DE的位置又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3) 如果我们将上述 (2) 中的线段DE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你能给它下一个定义吗? (4) 请你猜想:三角形的中位线与它的第三条边有怎样的关系? (5) 证明你的猜想, 你能想到哪些证明方法?通过上述问题串的设计, 由简到繁, 由表及里, 层层深入挖掘题目的深度, 采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实践和思维活动, 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又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在体验数学, 探索数学中学会了数学思考,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构建思维课堂。
(3) 在变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要是没有那些能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 社会的向前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而数学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 (高度的抽象性, 思维的严谨性, 应用的广泛性) 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变式教学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数学问题时, 变更概念非本质的特征, 变更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创设实际应用的各种环境, 使概念或本质不变的一种教学方式。
变式其实就是创新, 当然变式不是盲目地变, 应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 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 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式。实施变式训练应抓住思维训练这条主线, 恰当地变更问题情境或改变思维角度,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多问、多思、多用等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深刻性。
将问题进行变式训练后,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 从“不变”中探寻规律, 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克服思维定势, 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从而真正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加强数学思想方法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更要获得数学思想和观念, 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要通过各种途径, 让学生体会数学思考和创造的过程, 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切实把握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让具体的知识与思想方法形成一定的体系, 使它们有机地融为一体,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抽象思维培养】推荐阅读:
对学生抽象思维培养10-17
艺术抽象思维05-24
学生抽象思维11-23
舞蹈创作的抽象思维07-24
物理课堂的抽象思维10-04
关于抽象思维的意思和造句08-26
数学抽象概括能力培养10-03
发散思维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10-04
加强思维方法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论文09-27
思维培养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