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求异思维(共12篇)
培养求异思维 篇1
求异思维, 是指思维主体对某一研究问题求解时, 不受已有信息或以往思路的限制, 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教学是培养与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核心环节。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一、重视“双基”教学, 引导学生多维度学习
求异思维能力培养的顺利展开, 必须先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若是急于求成, 拔苗助长, 则会适得其反。所以要在“双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的教学中抽丝剥茧, 打好基础, 从各个角度挖掘有效信息, 进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例如, 很多学生不能准确画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若理解原子的组成则有助于提高画图的准确率。我是这样解说的:首先根据原子的构成, 可以用圆圈来表示原子核, 圈外的弧线占有电子, 画出圈和圈外的弧线, 就画出了原子示意图的框架;然后根据原子核带正电, 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圈里有个“加号”, 再根据核内所带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及其排布规律, 则可画出完整的结构示意图。而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与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的区别在于核外电子数的不同, 如果理解离子是原子通过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或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但核电荷数不变, 则可顺利画出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二、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拓宽学生求异思维的广度
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多向性思考, 思维灵活性强, 可对现有材料或大脑已有信息重新进行系统分析并进行延伸和迁移。发散性思维过程是思维的开放、求异和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度剖析, 寻求一题多解, 不仅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而且还达到了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
其一是引导学生展开横向思维, 但是必须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如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 可以根据教材的编排分别学习金属单质的性质、金属氧化物的性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 (碱) 的性质及盐的性质。也可以按照“单质→氧化物→最高价对应水化物→盐”这一条学习主线引导学生学习或者复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 并且把这样的思维迁移到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
其二是引导学生展开纵向思维。如解题过程中学会迁移应用, 举一反三, 加强纵向化学知识的联系与综合, 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通过丰富的联想收获更多的知识信息和解题方法。
三、注重实验探究, 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 生动直观的化学实验不仅可以作为形成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手段, 而且还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综合功能。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有以下两种途径。
1.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实验方案的缺点并进行改进与创新, 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比如原旧人教版高二教材中铜与硝酸的反应装置中缺少尾气处理装置。那么可以如图1所示进行改进, 而且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改进与创新。比如为了验证铜和稀硝酸反应所产生的气体是NO, 教师可提供实验用品 (如图2所示) , 让学生优化设计实验, 以实现随停随用, 这样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2.拓展实验练习。例如, 在学习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后, 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快速地制备氨气。教师可提示学生根据学过的能生成氨气的反应来自己选择药品。比如, 利用反应NH3·H2O=NH3↑ +H2O, 可以用浓氨水加热分解快速产生氨气, 也可以用浓氨水与生石灰混合快速产生氨气, 等等。通过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 学生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同时在解决问题时能联想类比,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经过对本质的深入理解和剖析, 再由浅入深。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引导学生一题多解, 训练多向思维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可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来培养。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找出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求异思维的体现过程。
例如, 某有机化合物A的蒸气与氢气的相对密度是23, 现将2.3g A完全燃烧后所得的产物依次通过浓硫酸和碱石灰, 测得浓硫酸和碱石灰分别增重2.7g和4.4g, 求该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根据题意可先计算出:Mr (A) =d·Mr (氢气) =23×2=46
n (A) =m (A) /Mr (A) =2.3g/46g·mol-1=0.05mol
n (CO2) =4.4g/44g·mol-1=0.1mol
n (H2O) =2.7g/18g·mol-1=0.15mol
然后可通过以下几种解法进行求解。
解法一:先通过质量判断该有机物的组成元素。
从质量守恒来判断该有机物A中含有碳、氢、氧元素, 分别计算出各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 求出1mol有机物中原子个数比。然后根据相对分子质量, 确定出分子式。
解法二:先求实验式, 再求分子式。
解法三:从题目所给信息可以初步判断A为烃或烃的含氧衍生物, 设A的分子式是CxHyOz。则有
解得:x=2 y=6
又Mr (A) =46, 则12x+y+16z=46 z=1
则A分子式为C2H6O。
在化学计算及其他题型的解答过程中, 很多都可以采用一题多解, 通过平时不断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题, 可以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五、引导学生逆向思考, 训练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经常引导学生展开逆向思维训练, 鼓励学生从事物的相反方向去探索、质疑化学问题, 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逆向解决问题常表现为逆向解题和逆向推断, 均是从常规思维的相反方向着手, 经过多角度对比、分析、综合有关物理化学性质、实验现象, 最终实现新问题的解决或逆向思考产生新的论断。例如:
(1) 已知Fe的质子数为26, 请画出F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并指出Fe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先写出Fe的位置:第四周期第Ⅷ族, 即可知Fe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 依此可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2) 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但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一定是SO2吗? (不一定, Cl2、O3等气体都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
逆向思维的展开必须建立在正向思维的基础之上, 对于难度大、灵活性强的逆向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需要在平日教学中不断地进行训练。
总之,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将思维的路径拓宽, 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让求异思维的状态得以长久保持, 实现对问题的深化认知,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是人才培养新形势下新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课程标准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学科, 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培养, 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
关键词:化学教学,求异思维,培养策略
培养求异思维 篇2
刍议作文教学中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紧锣密鼓掀起了教改的狂波巨澜,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而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中如何把握知识和技能、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就明明白白地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从目前的现状看,作文教学还是升学指挥棒的仆役,不少教师在升学命题下亦步亦趋。从本质上讲,还没有跳出传统教学的樊笼,挣脱旧式教学的羁绊。传统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以削足适履,适应课堂传授的同一步调,这种同一思考的思维模式,很难使学生在司空见惯之处打破常规,赋予新意。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篇 一律。在社会需要高素质公民、时代急需创造性人才的今天,人们愈来愈意识到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必要。于是,教学的重点便从传统的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向“求异思维”方向急转,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素质,就成为大家关心、探索的新课题。何为求异思维呢?所谓求异思维,就是指思维进程是立体式、跨越式和发散式的,亦即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和方法,常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既是语言的训练,同时也是思维的训练,而且,后者更是主要的,古人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从被动性思维向主动性思维和求异思维过渡的,通过思维,学生可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他们的事物,也可以预见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由一事物联想到它事物。譬如作文吧,通过他们的思维过程,就不会就事论事,拘泥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局限于自己的孤陋寡闻,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粒之细,都会触动源源不断的文思,想象翅膀所到,大到宇宙,小到细菌,时无古今,地无中外,知识小品,谈天说地,风土人情,可以尽纳笔底,其结构布局,不以传统的写作左右,刻意求新,另辟蹊径。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呢?首先,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他们在课外进行多种形式的练笔活动。在作文教学上,几乎若干年一贯制。教师命题,或从课本上找现题,帮助立意、审题、选材,要求学生写出,亲身经历、真情实感,作文批改与评讲着重遣词造句、语言结构,以此为模式,一代代沿袭下来,似乎成了教师讲作文课的清规戒律,学生习作的固定章法。当然,我不是说这种传统的教法一无是处,而是说,不应把学生的思维和眼光局限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生活本身就是多层次、多色彩的,应当让学生的智慧在这个广阔的领域里得到发挥。把“遵命作文”变成“请命作文”,引导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改革、面向生活,去写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加富有新意的主题,帮助指导学生去写贴近生活实际、与改革开放密切联系的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散文、杂文、新闻报道,还可以创作诗歌、小说,不定篇幅,不举一格,大胆尝试,这种习作水平提高的过程,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次、启发学生抓住命题的某一特征,进行发散性民思维,展开多方联想。对于学生来说,离开了具体的感性的东西,是无法谈抽象思维和求异思维的。教师的命题要注意使学生能够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视、听、嗅、味、触等多种感官,细致体味,在此基础上 ,通过启发、诱导,找出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触发写作灵感。比如“粉笔赞”这个题目,可以从颜色清白象征心地的纯洁,毫无杂念令人喜爱;形状的笔直象征直率坦白,刚正不阿,令人起敬;用途传播知识,启迪心扉象征人才的良师益友;精神的粉身碎骨,以身殉职,象征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第三、诱导学生从命题的不同角度挖掘主题,另辟新意。不同的思路,选择入题的角度也不同,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可以从中展露创造性思维的才华。比如对《眼睛》这个题目进行构思,由于入题的角度不同,提炼的论点也大异其趣:1、从生理上的五种眼睛(近视眼、远视眼、表光眼、色盲眼、火眼)写到政治上的五种眼睛;2、写葛朗台贪婪的眼睛;变色龙势利的眼睛;康大叔凶残的眼睛;母亲慈祥的眼睛。从而表明喜爱的是怎么样的.眼睛,厌恶和是怎么样的眼睛;3、以“目短于自见”立论,说明以铜为鉴、以古为鉴、以人为鉴的意义;4、引用与眼睛有关的成语,如“目光短浅”、“目空一切”、“目不识丁”等,分析其语言,说明要有一双锐利和眼睛。第四、提供没有具体形象的命题,让学生展开跨越式思维,张开想象的翅膀。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教师在命题时,要在尽可能的条件下,使其创造想象得到充分的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命题为:《如果……》、《我在火星上作客》、《昨天、今天、明天》、《河》、《路》;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再造想象,如读了鲁迅的《故乡》后可命题为《水生的儿子回故乡》;读了《我的叔叔于勒》后可命题为《于勒回来了》、《于勒之死》;还可以提供开头和结尾,让学生去发挥。第五、“死题翻活”,从诘居聱牙的死记硬背中开拓新意。让学生死记硬背,其结果导致心灵的火花被熄灭,个性的棱角被抹平,独创的精神被扼杀。长此以往,形成思维定势,何言创造?我们何不众“死题”中找出表现明确的象征性、比喻性的作文来。比如,我们借用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为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这样一条思路:“从自然界联想到社会,从生机勃勃的明媚春光联想到蒸蒸日上的祖国前途,有了春风化雨,才有花团锦簇的美景,有了两届三中全会的春风,才迎来改革之花在城乡怒放;引导学生由自然界的春色,写到改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精神文明之花,国强民富之花,科技成果之花,文教卫生之花”。这样,不就为学生搜集素材打开了丰富的宝藏么?第六、利用反寻法,启发学生从事物相反方向引出问题,展开思路,得出新的观点。“反寻法”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众多方寻找答案的思维方式,它不受传统知识观念的束缚,其结果可能发现新问题、新理论。它完全重大成就适应于作文教学。比如:《弄斧必到班门》、《三个和尚有水喝》、《我为南郭鸣不平》、《做一天和尚理当撞一天钟》等。 “鸳鸯绣取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我们语文教师就是在把“金针度与人”,把求异思维的方法和能力这根“金针”度给学生,使他们自己绣出鸳鸯来。・・ (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六日)
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篇3
一、链接生活,打通课本
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经历过的事物、情境往往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他们又接触到类似的事物、情境时,也往往会与前面的认知加以对照,形成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有时在两种情境的比较、碰撞中,也会产生新的想法,产生批判性思维。如教学《精卫填海》一课时,学生从文本和作者的描写意图中体会到了精卫填海、为民除害的雄心壮志,赞扬了精卫的高贵品质。但这时,学生从已学过的课文《乌鸦喝水》中得到了启示,产生了质疑:乌鸦能够到水的妙处是把小石头一块一块地衔来,放在瓶子里,使水升高。而精卫把小石子和小树枝投入大海,海水上升,漫上岸来,岂不是让百姓遭殃?我想,这也有其科学道理,是学生由一般认知到积极情感体验的升华,应该给予肯定和褒扬。于是我创设了让学生“替精卫寻找办法”的讨论形式,启发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重构,以开拓学生想象、创造的空间。学生经过热烈讨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给学生描绘、渲染场景的交流机会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应是促进自主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应把教学设计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和主动的构建过程。要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发挥学生的个性,就要尽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根据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独特理解、談收获、谈见解、阐释自我感想和观点,并敢于提出疑问,补充和修正他人的观点,重新构建新问题、新观点、新认识,在相互交流、合作、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中,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2.给学生创设具体生动、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
有挑战,才能启发学生思维,才能产生浓烈的情感;有挑战,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具有积极主动的课堂学习氛围。针对《精卫填海》一课,质疑“既然精卫把石子和树枝投入水中,海水漫上岸来淹没百姓,会好心办了坏事,那大家开动脑筋,替精卫另找办法?”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中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精卫要变成为一个智慧老人,组织百姓加固海堤。”“精卫要唤来自己的知心鸟群,啄开一条河道,既可以排出海水,又可以灌溉庄稼,为民造福”。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
3.给学生开阔视野的机会,引导他们走出课文、深入生活、联系生活
这是新课程观所倡导的,也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没有“望梅”,谈何“止渴”,没有吃过杨梅,怎能体味《我爱故乡的杨梅》中,作者“连豆腐都咬不动”这种境界;脱离了劳动实践,又怎能体验《悯农》中,农夫“汗滴禾下土”辛苦劳作的场面。因此,引导学生走进社会、深入生活,不断地进行学习、探索和实践,才能使学生体验生活、增强生活情感和生活兴趣,使学生真正联系生活、发挥所长、改善生活。在实践中出真知、在求异中发展创造。
二、鼓励求异,认真倾听
小学生好奇心强,善于提问题。模糊的、疑虑的、想象的、感觉的、顿悟的,他们直言坦荡、毫无保留。哪怕是自觉或不自觉的见解、奇趣妙想的问题,教师都应该认真地倾听和肯定,这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也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不同个性的学生有不同的特长,不同的意见反映不同的认知观点,有异议,才能开启思维,才能产生积极探索、实践的动力,才能创设在学习过程中生动、活泼、乐于进取的课堂学习氛围。
1.在想象中求异
通过学生对某一场合、事例,或设身处地地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假设,以体验更积极的结果。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片断中作者描写到“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战友被活活烧死。”在课堂中,同学们都对邱少云的牺牲感到可惜和悲痛。此时,我借学生情感交融之际,把其引入想象:“邱少云是一个多么好的战士啊!可在当时的条件下,有什么办法可让他不会牺牲呢?”同学们叹惜之余,求异思想油然而生。“为什么隐藏前不让战士们都穿防火衣呢?”“为什么我们看到邱少云着火时不马上发起进攻,非要等到黄昏呢?”虽然同学们不怎么懂得战斗的经验,但都表现了很强的个性倾向性,语言中流露了对烈士的爱。这样的课堂将对他们的终身学习有益。
2.在情境中求异
让学生在自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并主动尝试解决以产生更深刻的认知。《落花生》一课,学生在自读自悟过程中,提出了假设。把“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新花生。’”与下面的“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中的“尝”与“吃”互换位置,结果会怎样?学生在互动交流过程中,都感到前者“尝”换上“吃”。一场尝花生的气氛消失了,情感淡化了,滋味减少了,成了一顿家常便饭。而后者把“吃”换上“尝”,语气就完全变味了。通过学生的尝试,体会到了作者的用词之妙,培养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对课文感情色彩的理解。
3.在评价中求异
通过在自主开放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和评价,凸显学生看待问题的不同观点,并在教师的组织调控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意识。如学生学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后,都纷纷对齐宣王为什么会把“南郭先生编在乐队里吹竽,并给他很好的待遇”产生了质疑。由此,我引导学生针对齐宣王和南郭先生可能存在的心理活动,设计了“分组讨论—分组发言—小组辩论—小结评价”形式,同学们在和谐而又热烈的气氛中,畅所欲言,绘声绘色地刻画了一个粗心大意、居高无能的齐宣王和言而无信、不学无术的南郭先生形象,也促进学生在评价人物的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疑虑、问题、观点的碰撞是经常出现的,而正确、认真地对待和处理学生学习中的的困惑,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和引导作用。面对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疑虑、困惑,教师应该给予关注和重视。努力创造情境和条件,以达到培养他们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培养求异思维 篇4
一、题目求异
有些作文题思路定的很死甚至是唯一的, 学生只能“这样写”或“那样写”。既然如此, 写出的文章怎能不千人一面、大同小异呢?我们应将写作置于“以人为本, 面向生活”这一广阔的人文背景中, 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 大胆诱发每一个人的不同个性, 用亮丽鲜活的题目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让学生用最喜欢的方式和风格写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二、题材求异
在同一主题下, 教师要鼓励学生尽可能选择更多的、不同的题材写作, 不要求全班同学选同一题材, 同一题目的作文。如《我长大了》可从“明辨是非了”取材;可从“懂得关心他人了”取材;可从“有自理能力了”取材;也可从“能克服困难了”取材。只要从某一方面取材, 写出有特色的作文就行, 教师评价时要积极肯定这一做法。
三、体裁求异
注重体裁求异要鼓励学生用最能表现题材内容的表达方式。如写《美丽的学校》可以是记叙文、写景散文, 也可以是日记、书信等。总之, 通过体裁求异训练, 让学生明白作文时可扬长避短, 根据自己的特长, 根据题材内容确定最佳的表现形式。
四、立意求异
同样的题目, 同样的题材, 同样的体裁, 若立意不同, 也可以写出各有特色的文章来。如写“白杨”, 立意可以是写白杨的团结向上;可以是写白杨的坚忍不拔;可以是写白杨的正直无私等等不一而足。写“鞭炮”, 可以从正面立意, 写其生命尽管短暂, 却为节日增添喜庆和欢乐, 赞其舍己为人精神的可贵;亦可反面立意, 斥其炫耀自己, 从不谦虚。立意求异训练适合于各种文体, 尤其适合于在寓言、议论文、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散文中训练。
五、结构求异
各种文体固然要求与之相应的一般结构或基本结构形式, 但这种东西不应成为束缚作者构思及发挥其结构文章的教条。结构是文章内容合理而巧妙地组织安排, 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结构形态也必然随之千变万化, 不可能老是一个路子, 不可能拘泥于几种简单的模式。即使题材和体裁相同的文章, 其结构也会因写作主体看问题的角度、思维习惯和构思特点等不同, 而发生许多变化, 而结构的创造性恰恰就在这里体现。如叙事类记叙文可用顺叙、可用倒叙, 根据题材还可插叙、平叙等。结构上的求异, 可以改变作文平铺直叙的现象。
六、手法求异
一般情况下, 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应用多种手法进行作文。作文手法求异有三个方面: (1) 表达方法求异。教师应鼓励学生不仅仅用叙述的方式作文, 必要时可把描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如夹叙夹议、借景抒情等。 (2) 描写手法求异。如写人类作文, 要鼓励学生除用肖像描写外, 学习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还可以用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进行烘托、对比或反衬。 (3) 修辞手法求异。除说明文有其特定的说明方法外, 其他各种文体都可用更多的修辞手法来美化作文语言。
七、开篇求异
文章的开头就像音乐上的基调决定着全曲的音调一样, 是全文的生发点。开头怎样, 将直接关系到文章思路的展开和行文的流畅。“这好比一潭清泉, 如果你想引流的话, 就必须找到一个地势较低的地方挖一个缺口, 那么清泉就会畅通, 就会顺流而下;如果口开在与泉水相平的地方, 那就流的不畅通;缺口开在比泉水高的地方, 潭水就流不出来。”因此, 头开得好, 打开了思考的大门, 要说的话就会顺思而出, 而且一个新颖别致、漂亮醒目或小巧玲珑的开头, 还会引人入胜, 抓住读者, 这就是所谓的“凤头”。开篇可以说明情况, 交待背景;可以开门见山, 直入正题;可以描写环境, 渲染气氛;可以提出问题, 引人注意;可以巧讲故事, 引人入胜;还可以先说结果, 倒叙开头。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题材内容和文体要求, 选择适当方法, 使文章开头别具一格。
八、结尾求异
文章的结尾是文章内容发展的结果, 或是问题的解决, 或是故事的完结。如果草草收笔, 虎头蛇尾, 或是有头无尾, 会损坏文章内容及完整性;要是画蛇添足, 拖泥带水, 反会弄巧成拙, 使读者生厌。文章结尾时, 有时可用点题式, 有时可用总结式, 有时可用含蓄式, 有时可用自然式。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结尾, 使文章产生“豹尾”的力度, 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又能使人联想开去, 耐人寻味, 更好地领会正文, 更深地认识生活。
培养求异思维 篇5
数学本身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科 学的观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问题,审视全局,把握事物的全貌。
例如,教学“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后,出示思考题,看图列式:
附图{图}
这道题可以分别把20、24、38看做整体,根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列出几组算式:
14+6=20 6+18=24 20+18=38
14+24=38 20-14=6 24-18=6
38-20=18 38-24=14 20-6=14
24-6=18 38-18=20 38-14=24
从不同角度出发观察和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解答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思路。
例如:计划修一条长120米的水渠,前5天修了40米,照这样的进度,修完这条水渠还需多少天?
这道题可以先求工作效率,即从“工作量÷工作时间”来思考。
解法(1) 120÷(40÷5)-5
解法(2) (120-40)÷(40÷5)
也可以从求修1米水渠用的时间来思考。
解法(3) 5÷40×120-5
解法(4) 5÷40×(120-40)
还可以用倍比的思路解答。
解法(5) 5×(120÷40)-5
学生发现以解法(5)为最优。学生经常进行多向思维的训练, 可以广开思路,萌发思维的创造性。
三.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常规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中,要在掌握常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敢于设 想创新,敢于标新立异。
例如:张老师带了若干元去买书。一部书分为上、下两集,用全部钱能买上集10册或买下集15册。已知上 集比下集每本贵2元, 张老师一共带了多少元?
学生一般用“归一”和“倍比”的思路解答。
解法(1)
2×10÷(15-10)×15=60(元)
解法(2)
2×10×[15÷(15-10)]=60(元)
王聪的思路却与众不同:如果把张老师带的钱看做单位“1”, 那么,上集每本的钱占总钱数的1/10,下 集每本的钱占总钱数的1/15。这样就可以找出一组相对应的数量,即上集比下集每本贵2元, 相当于总钱数的 (1/10-1/15),张老师带的总钱数是:
解法(3) 2÷(1/10-1/15)=60(元)
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促进学生创造性 思维的发展。
四.设计开放性习题,进行思维发散
开放性习题往往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完备,能引起学生思维发散。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训 练思维发散,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发散思维训练在概念教学、计算教学、几何知识教学和应用题教学中都可以进行。仅以应用题教学中的训 练为例:
1.一题多解的训练
一题多解包括两种情况:一题有多个答案和一题有多种解法。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进行这样的训 练:把24个皮球,平均放在盒子里,每个盒子放2个或2个以上,有几种放法?学生提出多种解法,教师板书:
总数 每盒个数 盒子个数
24 2 12
24 3 8
24 4 6
. . .
. . .
. . .
. . .
. . .
. . .
再引导学主观察:表中什么数不变,什么数变了。是怎么变化的?使学生初步理解数量变化的规律。
2.一题多变的训练
先给出基本条件,然后要求学生变换它的条件、问题、结构或改变叙述形式,使之成为新的题目,再引导 学生把前后题目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如基本题:杏20千克,桃60千克,共有多少千克?
改问题:
(1)杏20千克,桃60千克,桃比杏多多少千克?
(2)杏20千克,桃60千克,桃是杏多少倍?
改条件:
(1)杏比桃少40千克,桃60千克,共有多少千克?
(2)杏20千克,桃是杏的`3倍,共有多少千克?
变叙述:桃60千克,是杏的3倍,共有多少千克?
条件问题互换:杏、桃共80千克,桃比杏多40千克,杏有多少千克?
这种训练,学生易于理解题目之间的关系,能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
3.一图编多题的训练
根据实物图、线段图等编出各种应用题。如图:
△△△△△
△△△△△
▲▲▲▲▲
按不同颜色,学生可以编出整体与部分关系、相差关系、倍数关系的各3种;按(横看有3排,每排有5个, 竖看有5行,每行有3 个)不同角度,学生可以编出分总关系的各3种;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看图编题 ,编出情节。通过一幅图,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按照数量关系一组一组地编题,是发展学生创造 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4.一题多验算的训练
一道题解答后,要求学生根据条件与条件或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判断答案是否 正确。例如: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50 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学生解得:(50+60)×4=440
50×4+60×4=440
列出如下验算方法:440÷4-50=60
440÷4-60=50 440÷(50+60)=4
这样,不但验证了原题的解,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培养求异思维 篇6
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能力人皆有之,不分年龄、民族、性别、肤色,但创造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开发和培养的结果,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即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独到方法和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依据原有的事实、原理或经验已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时候,仍能够积极的思考,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考虑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或规定、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的思维方式。其特征具体表现为:富于创造性——思维不落俗套,善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富于多向性——思路宽阔辐射,善于多方求索,不拘一格;富于灵活性——思路活泼多变,善于联想推理,随机应变。求异思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常见的有逆向求异、多向求异和纵向求异等。
一、逆向求异思维的培养
逆向求异是借助逆向思维达到求异的目的。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或反常思维。古罗马的门神有兩副面孔,能同时、同地兼顾两个相反的视向,人称“两面神”。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是科学家从正反两方面认识事物的结果,因此美国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教授卢森堡把这一思维堪称“两面神思维”。逆向思维强调的是从常规思路的反面去思考。
作文写作运用逆向思维是主要就一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想一想,人褒我贬,人扬我抑。司马迁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盛赞孟尝君礼贤下士,很有作用。后人也多步其后尘,对孟尝君持褒扬态度,可以说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而王安石却摆脱了那种思维方式的束缚,在《读<孟尝君 传>》中否定了孟尝君的“能得士”,认为他如果真正得到一位有能力的“士”,就能制服强秦,根本用不着“鸡鸣狗盗”之徒,所以真正的“士”也就不来了。这种见解新颖而高明。可见《读<孟尝君传>》一文的成功就在于借助了逆向思维。
又如古人写落花,往往写得很凄惨。如“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知是谁”,如果据此立意写文章,总也摆脱不了悲凉、凄惨的情调,而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却反其意而用之。歌颂落花,写出了立意新颖的文章。对秋天的描写,欧阳修的《秋色赋》极尽渲染之能事,描绘暮秋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其色惨淡,烟飞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僳冽,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而竣青的散文佳作却以歌颂秋之美丽,秋之丰硕立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多想求异思维的培养
多想求异是通过多向思维去求异,多向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或发散思维。它的特点就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或侧面进行深人思考,以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可能。在作写作,就是当接触到一个写作像或一个写作材料时,大脑呈开放式状态,让思维的野马东西南北纵横驰骋,构成五方八块,从而挺炼出几个不同的观点。苏轼《题西林寺壁》一诗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对同一事物,观察的方位、角度一变,它就往往呈现出一片新的面貌,就像看庐山一样,横看是峻岭,侧看是险峰,远、近、高、低,从不同的角度看,状貌各有不同,确是移步换景,气象万千。日本创造学家比嘉佑典先生说过:“我们应当学会从各个角度看问题,一样的东西,从坐着、站着、蹲着、站在凳子上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看到不同的样子。”我们指导学生写作文,如能让学生运用多向思维,多角度地审题立意,就可写出不同样子的文章以克服“落套”、“定型”等弊病。
如写《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出不同的论题:(1)从路是从无到有的角度构思:路足人走出来的;(2)从路是由小变大的角度构思:人生之路、成才之路、国家发展之路、社会进步之路是越走越宽广的;(3)从路有曲径也有直道的角度构思:人生之路无坦途,机遇与挑战并存;(4)从路不止一条,有多途同点,也有同点多途的角度构思:行行出状元,条条道路通罗马;(5)从路有通径也有死胡同的角度构思:认定了日标,只要坚持到底,勇往直前,总会达到目的地等等;(6)从此路不通的角度立意构思:损人利已的路不可走,违法犯罪的路不可走。这样一发散,人笔的角度就多了,选择的余地也就大了。
三、纵向求异思维的培养
纵向思维是指围绕问题一层一层往深处想,由表及里,由浅人深,探究事物的本质,挖掘其深刻的意义,以获取对事物新的认识。如写《“水滴石穿”的启示》一题,一般情况下,学生会从滴水能够穿石是因为长时间坚持不懈立论: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凡事才能成功。但是,如果我们提示学生再做深层次的思考,就会发现,滴水能够穿石是因为它目标专一,由此可以立论:凡事既要持之以恒,还要目标专一,才能成功。这样立论,不仅新颖而且深刻。
培养求异思维 篇7
一、创设情景,鼓励不同解法,培养求异思维
每做一道题,如果时间允许的话,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解答一道数学题激励学生寻求不同的解法,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坚持一题多解,一题多思,多动脑筋,认真钻研题目,在较短的时间内,想出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虽然做题的速度慢了,题目做的少了,但做题的效率高了。
二、分析比较,选择最佳解法,培养创新思维
每做一道题,都要认真想一想,这道题需要运用哪些概念和原理,这道题考查的是什么知识,意图是什么?除了这种解法以外,还有没有别的解法?这些解法中哪一种最简捷最恰当?当然,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教材和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但一题多解的最终目的不是展示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不是所有题目都需要用多种方法去解决,而是通过对各种解法的比较,确定一种最佳解法,即从多种解法中筛选出“最佳方案”。在“异”中求佳,佳中创新。
三、归纳总结,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求异思维 篇8
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呢?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不同的物理问题中分析提炼出他们的共性,即异中求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让学生具备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自主学习能力。
物理问题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又有各自不同的本质区别,教师要教会学生从哪些角度去思考,批判性地分析;让学生批判性地接受。这既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对路了,自主学习能力自然就提高了。特别是在习题的教学中,这样做学生在面对纷繁变化的条件时,能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发展规律,从容不迫地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法。
例如:在力的分解的教学过程中,求图1中悬挂的重物对水平杆的拉力和对细线对悬点拉力,求图2中小球对挡板和斜面的压力,求图3中小球对竖直墙壁的压力和对细绳的拉力。虽然是不同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对题目的分析知,解决这些问题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可以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重力来求。二是画出它们的受力分析图,比一比、看一看,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三个分解力的示意图实际上是一个图,即图4所示。然后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的结果也是一样的。这些习题的条件是不同的,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但我们引导学生从不同之中找到它们的共性,归纳总结,批判性地接受它们的共性,可产生有效的思维结果。当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就会很快地解决。只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这种异中求同的思维品质,遇到新问题,学生才能从复杂的场景和变化的条件中分析归纳出具有共性的东西,相机捕捉准确的信息,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快速地解决问题,既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准确率和自主学习效率,又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同中求异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即让学生能从相近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中,或者相近的物理问题的处理中,体会它们相同之中的不同,理清存在模棱两可的地方,挖掘它们更深层次的东西。这对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克服思维定势和思维的片面性,培养思维能力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很好的效果。物理知识点在问题中的表象许多时候是相近的,实际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学生在自主处理这些问题时,感觉自己就是按照老师课堂的讲解方法去做的,怎么一做就错呢?很想不通。究其原因是他们仅掌握知识的表面,没有进行更深的挖掘,不知怎样去挖掘,形成了思维定势,一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不假思索、生搬硬套,导致出现错误。培养学生同中求异的思维品质对这种现象的克服很有效果。我每次讲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时,总会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放在桌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反作用力是什么力?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桌面的支持力。问其原因,他们认为这两个力等大、共线、反向,符合牛顿第三定律。我知道学生没有深入挖掘,就从支持力和重力的本质方面去引导,辨析两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再把二力平衡中的两个力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比较。学生很快得出正确的结果,意识到把二力平衡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混淆了,并且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理解更深入了。很多物理问题都存在这种情况,只要我们注意培养学生的同中求异、求同存异的思维品质,就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新知识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注意求异思维品质的培养方法。
求异思维品质的培养尤其要注意方法。作为新课改的执行者,教师首先要转换角色,既要扮演“教”的角色,又要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学习的新内容,扮演“学”的角色。教师要集教和学这两种身份于一身,力求在求异思维上与学生“同频”,产生“共振”。其次,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分析法的培养。物理问题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只有将他们加以比较甄别,才能掌握他们的不同之处。例如讲到电场强度的表达式E=F/q时,我们可以与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a=F/m比较,比较分子,都与力F有关,所以这两个物理量都是矢量。再比较分母q和m, 这两个物理量同为标量,但电荷有两种,在电场中同一点两种电荷受力方向不一样,所以电场强度E的方向不能由力的方向决定,应该对它的方向作出特殊规定。这样对电场强度这个物理量我们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最后,注意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过程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归纳总结问题的相同的方面,又归纳总结问题不同的方面。这样就会有很大的收获,才能形成有效认知规律,特别是在物理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否则学生只会成为做题机器,而且毫无效果。只有会归纳,学生才能形成有效的经验,才能提高他们的求异思维品质。
培养求异思维 篇9
一、在比较中求异
比较是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的过程。比较是常用的思维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 比较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考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可灵活运用比较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精确性。如教学《走一步, 再走一步》一文时, 当学生了解到“我”终于爬上石架, 由于害怕都再也不敢向上爬时, 教师可以设问:“如果你当时也在同他一起爬石架, 你会怎样做?”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 训练学生思维的求异思维能力。学生在思考后, 提出许多办法, 如鼓励“我”克服胆怯心理, 并陪同“我”一起向上爬, 扶着“我”慢慢下去等等。我并不急于评论, 而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看看杰利和其他四个孩子是怎样做的。这样, 在比较中, 同学们对其他四个孩子自私、冷漠的性格有了深刻的了解, 从而培养了学生团结友爱的品行。
二、在质疑中求异
质疑是指提出问题, 读书要有质疑精神,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质疑是求新知、做科研的一个重要前题。爱因期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 应鼓励学生对现成的结论敢于批判, 大胆发表独特见解, 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以发挥。为了使学生敢于大胆提问, 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提问式、组织辩论会等多种方式来活跃学生的思维, 如在教学《羚羊木雕》一课时, 有些学生提出了质疑:“爸爸、妈妈与我之间为什么会弄得这么僵, 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对于他们的问题, 教师不必急于下结论, 而是让同学代表“爸爸、妈妈”, 另一部分同学代表“我”。经过辩论, 同学们认识到友谊重要, 亲情也重要, 当爸爸、妈妈的意见不能改变时, 应该慢慢向他们说明情况, 而不应该冲撞, 导致两代人之间的关系紧张。这样, 他们通过辩论, 提出了与书上 (对父母持批评的态度) 不同的观点, 并联系自已的实际, 进一步懂得了怎样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
三、在变换中求异
变换是指某一事物的形成或内容变成一种或多种形式或内容的过程。即思考同一问题时变换多种角度, 不去单向思维, 善于另辟蹊径, 如有的课文作者从某一角度讲清了道理, 这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变换一下角度, 让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如教学《行道树》一文时,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 抒写奉献者的襟怀, 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 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可再追加一个问题:“你认为单凭行道树的奉献, 能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吗?”学生们马上总结出:单凭行道树是不能改善环境的, 我们周围也有很多树, 但污染一天比一天严重, 关键是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自觉地保护环境。这样, 学生们从另一个角度联系实际, 联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行道树的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它为人类提供了各种物质和能量, 是人类存在延续的物质基础。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 这是一个真理。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树立了保护好环境的理念。
四、在实践中求异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社会的有意思的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出真知, 实践长才干。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在实践中运用语文, 而要了解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最主要是看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凡学生的作文, 往往千篇一律, 写老师则写他认真批改作业, 关心爱护学生;写妈妈就写她勤勤恳恳, 任劳任怨……针对这一情况, 我常常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 如写习作《我的妈妈》时, 我不仅引导学生写妈妈的好品质:公正、廉洁、工作负责、待人诚恳、敬老爱幼等, 更引导学生另换角度, 写妈妈的不足:偏袒、自私、粗心等。这样多举例子, 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 写出文章也有新意, 更多样化了。
五、在续写改写中求异
培养求异思维 篇10
一、为学生提供进行求异思考的机会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机会。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进而逐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进行典型函数的相关知识的讲解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生动、丰富等教学特点来为学生提供求异思考的机会, 进而使学生养成运用求异思维进行解题的习惯。比如, 教师可以将减函数、增函数在不同条件下的函数图象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然后将图像与图像性质打乱, 请学生进行正确的组合。这样学生不仅复习了有关减函数与增函数的知识, 而且还可以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质疑, 进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这两个图像分别是减函数在x∈ (-∞, 0) 时, y∈ (1, +∞) ;x∈ (0, +∞) 时, y∈ (0, 1) 条件下的图像, 与增函数在x∈ (-∞, 0) 时, y∈ (0, 1) ;x∈ (0, +∞) 时, y∈ (1, +∞) 条件下的图像。还要注意a与b的关系:减函数a<b, 增函数a>b。
二、教师积极进行启发、诱导, 使学生有意识的进行质疑与求异
高中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律、学习能力, 但是对于一些能力的形成, 还需要高中教师积极进行诱导与鼓励, 能够不断地开阔学生眼界, 开拓学生的思路, 激发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兴趣与动机,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有一个良好的、有计划性的形成过程。
在进行苏教版高中数学第二章“函数”知识的学习时, 教师可以利用函数的三要素、表示方法、基本性质等知识进行启发、诱导学生的求异思维的发展。比如, “函数f (x) 具有奇偶性的必要 (非充分) 条件是什么?是函数f (x) =0吗?”在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中, 一些学生可能会认为教师说的都是正确的, 而自己没有进行有效地思考, 进而误以为答案就是f (x) =0。教师要充分对学生进行启发与诱导:函数的奇偶性的条件是什么?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进行回答:奇函数f (x) =-f (x) ;偶函数f (x) =f (-x) 。教师接着诱导:奇函数与偶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点?学生再回答: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最后教师提示学生:这两个特点有什么交集的地方?学生通过教师的不断诱导, 终于得到答案:f (x) 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三、教师精心设计数学练习题, 使学生从习题的解答过程中养成求异思维
高中数学的练习题是非常多而且复杂的, 这主要由高中数学的性质决定。高中数学需要大量的运算来进行一些理论、结论的验证, 所以在高中习题的设计中, 教师要以多角度思考学生的实际情况, 多方面去设计高中数学习题, 以使学生在练习中养成求异思维习惯。
比如, 在进行“如图, 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 BD1与侧面B1BCC1所成的角为30°, 求异面直线BD1和AD所成的角”的解答时, 教师将传统同平面求角度的问题转化为异面求角度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思考:直线AD与哪条直线是平行的, 它们与直线BD1有什么关系, 可以为解答问题所用吗?最后学生进行运算, 得出答案:异面直线BD1和AD所成的角为60°。
四、结束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使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与习题的解答过程中, 可以有效地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综合地运用到一起。另外, 教师还要加深对数学概念、规律与定理的强化讲解, 使学生在发展求异精神时, 能够有足够的理论基础。最后教师要积极、耐心地进行引导, 利用各种题型进行求异思维的培养, 以使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 能够更加顺利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新精神, 这两种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创新的思维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数学习题的解答。该文从若干方面探讨如何培养中学学生的数学求异思维。
关键词:中学,学生,数学,求异思维,启发
参考文献
[1]陈康.论高中数学中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的相互转化[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 2011, (6) :28.
[2]岳丽芬.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学生之友:小学版, 2011, (12) :37.
[3]朱林.析初中数学教学中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数学 (初中版) , 2011, (1) :56.
培养求异思维 篇11
【关键词】中学;学生;数学;求异思维;启发
高中数学是一门难度高、练习题多且复杂的学科,在高中数学的讲解中,教师常常运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学生也只是一味地听教师讲课,自己思考、自己寻找解题方法的时间几乎没有,这是不利于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新精神,这两种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创新的思维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数学习题的解答。本文主要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些知识的讲解与习题的解答,来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求异思维。
一、为学生提供进行求异思考的机会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机会。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进而逐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进行典型函数的相关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生动、丰富等教学特点来为学生提供求异思考的机会,进而使学生养成运用求异思维进行解题的习惯。比如,教师可以将减函数、增函数在不同条件下的函数图象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然后将图像与图像性质打乱,请学生进行正确的组合。这样学生不仅复习了有关减函数与增函数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质疑,进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这两个图像分别是减函数在x∈(-∞,0)时,y∈(1,+ ∞);x∈(0,+∞)时,y∈(0,1)条件下的图像,与增函数在x∈(-∞,0)时,y∈(0,1);x∈(0,+∞)时, y∈(1,+ ∞)条件下的图像。还要注意a与b的关系:减函数a<b,增函数a>b。
二、教师积极进行启发、诱导,使学生有意识的进行质疑与求异
高中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律、学习能力,但是对于一些能力的形成,还需要高中教师积极进行诱导与鼓励,能够不断地开阔学生眼界,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兴趣与动机,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有一个良好的、有计划性的形成过程。
在进行苏教版高中数学第二章“函数”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函数的三要素、表示方法、基本性质等知识进行启发、诱导学生的求异思维的发展。比如,“函数f(x)具有奇偶性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是什么?是函数f(x)=0吗?”在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中,一些学生可能会认为教师说的都是正确的,而自己没有进行有效地思考,进而误以为答案就是f(x)=0。教师要充分对学生进行启发与诱导:函数的奇偶性的条件是什么?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进行回答:奇函数f(x)=- f(x);偶函数f(x)= f(-x)。教师接着诱导:奇函数与偶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点?学生再回答: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最后教师提示学生:这两个特点有什么交集的地方?学生通过教师的不断诱导,终于得到答案:f(x)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三、教师精心设计数学练习题,使学生从习题的解答过程中养成求异思维
高中数学的练习题是非常多而且复杂的,这主要由高中数学的性质决定。高中数学需要大量的运算来进行一些理论、结论的验证,所以在高中习题的设计中,教师要以多角度思考学生的实际情况,多方面去设计高中数学习题,以使学生在练习中养成求异思维习惯。
比如,在进行“如图,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BD1与侧面B1BCC1所成的角为30°,求异面直线BD1和AD所成的角”的解答时,教师将传统同平面求角度的问题转化为异面求角度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思考:直线AD与哪条直线是平行的,它们与直线BD1有什么关系,可以为解答问题所用吗?最后学生进行运算,得出答案:异面直线BD1和AD所成的角为60°。
四、结束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与习题的解答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综合地运用到一起。另外,教师还要加深对数学概念、规律与定理的强化讲解,使学生在发展求异精神时,能够有足够的理论基础。最后教师要积极、耐心地进行引导,利用各种题型进行求异思维的培养,以使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能够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陈康.论高中数学中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的相互转化[J]. 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 2011,(6):28.
[2]岳丽芬.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 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12):37.
[3]朱林.析初中数学教学中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数学(初中版),2011,(1):5-6.
[4]蒋军辉.掌握先进数学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教苑荟萃,2011,(24):14.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罗塘高级中学)
培养求异思维 篇12
一、课文主题分析要适时地渗透求异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虽然教材中许多范文脍炙人口,但文学的特性决定他们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为了某种需要服务的,如果抛开其主题,从另一个或几个角度去看那些素材,可以得出与原文主题不尽相同的结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做适度的求异思维的引导、分析,就可以较好地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如,在进行《盲人摸象》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盲人摸象各自得出的不同结论,让学生谈谈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启迪和感受,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得出直觉有时也会欺骗人,感知事物时一定要全面,急于给自己还没了解全的事物下结论是不可取的等类似的结论。这样,既可以教会学生树立起在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必要的思考是很重要的观点,又能有效地拓展课堂教学。
再如,在进行《两小儿辩日》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孔子无法解答“日出初、日中时”距人远近的问题,设置让学生谈感受的环节,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得出学无止境,不可盲目崇拜名人,一个人不可能全知全能等类似的结论。这样,既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全面地看待、评价人的道理,又有效地拓展了课堂的空间。
二、课堂口头表达训练时要穿插求异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的任务不只局限于让学生懂得文中所蕴含的义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去触类旁通,自己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思想、立场、观点。如,在学习毛泽东作品《愚公移山》时,教师可以抛开当时写作本文的出发点,引导学生把材料放在现实生活中去分析和讨论:假如你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选择挖山还是选择绕行? (生活中,要是让你选择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你会选择挖山还是选择绕行?) 说出你做出这样决定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恐怕学生得出的结论就会与原文大相径庭。在引发学生进行这样辩论的同时,如果教师能适时地点拨学生结合写作如何从一定的角度选用材料,学生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启发。
再如,在进行《变色龙》教学时,如果教师能脱开原文主题,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以变色龙为鉴来谈谈假如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时,应如何学会适应环境?”学生可能会生发出许多与原文主题相异的见解和观点。若是再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从选材、立意的角度进行启发,学生可能会在立意角度确定的前提下,在如何选材方面受到更多的启发。这样的课堂教学,能更大程度地拓展课文的学习作用和意义。
三、分析文章义理时要鼓励学生锻炼自己的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参对教材的分析,做鹦鹉学舌般地照本宣科,而应该创新性地使用教参。只有这样,才能使范文张扬出文学作品本来的多元价值,也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进行学习。如,在进行《皇帝的新装》教学时,教参对文章主题分析的侧重点放在了指责那位一心一意想着每小时要换一套新衣服的皇帝身上,这就有失偏颇了。就全文来讲,作者其实是通过这场看似滑稽的闹剧来揭示每个人骨子里的劣根性—爱慕虚荣。高高在上的皇帝、大臣如此,处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同样如此;只有涉世未深的孩子还没有被世俗恶浊的风气污染;其实真正应有的、健康的、纯正的社会风气应该是与孩子幼小心灵一样的纯洁、率真、朴素。教师如果能紧紧围绕“骗”字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展开“骗与被骗—骗子骗皇帝、皇帝骗骗子、皇帝骗大臣、大臣骗皇帝、大臣骗骗子、皇帝骗百姓、百姓骗皇帝”的分析、讨论,那么,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此外,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就“一语道破真谛的孩子的话”进行讨论,启发学生去思考 (联想) 应如何做人 (修炼自己的人格) ,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对文章义理的理解会更加广阔、深远。
再如,在进行《蚊子和狮子》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抛开教参对教材的分析,引导学生从狮子的强悍、蚊子的弱小的对比中,就“物不论大小,各有所长”联系现实生活,抛开褒贬色彩,就事论事地展开讨论,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尽可能多地列举实例。这样,学生看待事物的辩证能力就会得到训练和提高。在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文章《塞翁失马》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将哲学上的辩证观及其实例引入课堂分析、探讨之中,有的放矢地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求异思维】推荐阅读:
求异求同思维09-24
提高求异的思维能力05-29
语文教学求异思维09-19
求异法11-02
用求异法指导写童话和寓言07-22
用同求异读写并进语文教学论文05-13
思维培养06-24
思维创意培养05-24
数学模式思维培养07-20
数学创新思维培养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