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创新思维培养

2024-06-27

作文的创新思维培养(精选12篇)

作文的创新思维培养 篇1

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同样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 因此, 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 旨在创新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一、反弹琵琶, 引发逆向思维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 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 适逢滂沱大雨, 寿典难以为继, 众人皆叹奈何, 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何奈何, 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 旁观者嘘声四起, 板桥不以为意, 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 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 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 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 出奇制胜, 做出了令人羡慕不已的突破性创造, 这是板桥的逆向思维助他赢得掌声。

逆向思维, 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 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 看似荒唐, 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 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 如果, 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 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 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 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 根据范文割割补补, 拾人牙慧, 毫无新意。因此,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的束缚, 大胆地反弹琵琶, 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 写出人人心中皆有, 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其实, 这种逆向思维, 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 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 应加以强调, 不能随心所欲, 随意逆向, 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 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二、旁敲侧击, 引发侧向思维

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 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 画师们经过构思, 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 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寺呢?有的画得完整, 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 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 与画题无法吻合, 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 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 一股清泉飞流直下, 跳珠溅玉, 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 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 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现得含蓄深邃淋漓尽致:和尚挑水, 不是浇菜煮饭, 就是洗衣浆衫, 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 还得自己挑水, 可见寺之破败, 可见寺一定藏在深山之中, 画面尽管看不到寺, 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连连点头, 称:“好, 这才是‘魁选’之作呀!”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击, 曲径通幽的侧向思维, 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

侧向思维,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 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 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 从侧面扩展, 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 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 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 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 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 比较隐蔽的方向去, 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 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 获得新的结果, 产生新的创造。

美国著名科学家, 电话的发明人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 潜入森林, 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 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 潜入森林”, 见人所未见, 发人所未发, 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 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有次学生作文, 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 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 产生“套板反应”, 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 写家乡的土特产, 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 但写多了, 会觉得腻味, 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 摒弃从众心理, 避开大道走小径, 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 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 体现了时代风貌, 创意新奇, 别开生面。

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三、纵横驰骋, 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他发散形式的综合, 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 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 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当前, 高考、中考都趋向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有它的优势, 给了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 如果长期的进行话题作文写作和考试, 学生也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于是平时写文章或应试文章, 只要能写三五几篇较好的记叙文、散文或小小说, 什么考试都不怕, 以不变应万变。否则写出来的文章势必局限于旧路老套, 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 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因此, 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 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 写出奇、新、美的境界。不局限于沿着一个方向或同一类扩散的思维, 扩大思维量, 提高思维变通性和流畅性, 让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

作文的创新思维培养 篇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的成败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写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的进步,学生的写作视野本应更加广阔,写作的内容应更加丰富,而现实却截然相反,大多小学生的习作仍然是循规蹈矩,人云亦云,一潭死水,枯燥无味的文章比比皆是。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放飞思维的翅膀,写出富有生命灵动和极具鲜活色彩的佳作呢?那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作文教学最基本的问题,而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核心的问题。

一。在指导中创新

小学生作文和小孩子学走路一样,同样需要大人的帮助,如何快速的把学生送入习作创新的快车道,一方面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写作新空间,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积累,并模仿尝试把这些发现和积累运用自己的习作中,久而久之,创新的思维有了,创新的能力也随之而来了。当然,这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每次习作训练可先从一方面入手加以引导,然后逐渐的扩大,最后加以整合,一篇全新的文章诞生了。例如:从第九册语文教学中,《地平线》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学到题目的创新,从《我爱大海》中,既能学到结构的创新,又能学到立意与表达的创新……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都要有意的加以渗透,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创新作文的诞生便指日可待了。

二。在评价中创新

作为教师我们同样需要在习作评价中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要及时的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给予积极的肯定与评价,这样会唤起学生们无穷的写作热情。教学经历告诉我,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小到学生哪怕是使用了一个好的词语和一个生动的句子,大到立意、表达、结构……都能得到教师及时的发现和鼓励,那么他们的习作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习作的方向感就明确,长此以往,学生自我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得以尽情的释放,个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创造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经过长时间的坚持评价,我们不难发现在学生们的作文中留下的到处是创新的足迹。

三。在循序渐进中创新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我班的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到:“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太高兴了!我恨不得一下飞到学校。”一个“飞”字传神的把开学时那种喜悦和兴奋的心情真实的流露出来,这就是创新。又如:我的另一个学生在描写校园的景色时写到:“校园周边是高大、浓密的柳树,远远望去,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障时刻保卫着校园,柔软的柳枝好似少女飘逸的长发,随风摇曳。”一段真实而细腻的描写让我们一下子看到校园环境是那么清新、那么美,这也是创新……这些都需要我们去一点一滴的引导去发现,小到字、词、句,大到段、篇、章,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经过长时间耐心细致地指导和培养,写出创新文章不再是难事了。

总之,创新是一个指导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实践的过程,只要我们教师坚持不懈的去培养,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妙笔生辉。

作文的创新思维培养 篇3

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能力人皆有之,不分年龄、民族、性别、肤色,但创造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开发和培养的结果,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即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独到方法和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依据原有的事实、原理或经验已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时候,仍能够积极的思考,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考虑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或规定、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的思维方式。其特征具体表现为:富于创造性——思维不落俗套,善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富于多向性——思路宽阔辐射,善于多方求索,不拘一格;富于灵活性——思路活泼多变,善于联想推理,随机应变。求异思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常见的有逆向求异、多向求异和纵向求异等。

一、逆向求异思维的培养

逆向求异是借助逆向思维达到求异的目的。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或反常思维。古罗马的门神有兩副面孔,能同时、同地兼顾两个相反的视向,人称“两面神”。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是科学家从正反两方面认识事物的结果,因此美国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教授卢森堡把这一思维堪称“两面神思维”。逆向思维强调的是从常规思路的反面去思考。

作文写作运用逆向思维是主要就一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想一想,人褒我贬,人扬我抑。司马迁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盛赞孟尝君礼贤下士,很有作用。后人也多步其后尘,对孟尝君持褒扬态度,可以说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而王安石却摆脱了那种思维方式的束缚,在《读<孟尝君 传>》中否定了孟尝君的“能得士”,认为他如果真正得到一位有能力的“士”,就能制服强秦,根本用不着“鸡鸣狗盗”之徒,所以真正的“士”也就不来了。这种见解新颖而高明。可见《读<孟尝君传>》一文的成功就在于借助了逆向思维。

又如古人写落花,往往写得很凄惨。如“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知是谁”,如果据此立意写文章,总也摆脱不了悲凉、凄惨的情调,而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却反其意而用之。歌颂落花,写出了立意新颖的文章。对秋天的描写,欧阳修的《秋色赋》极尽渲染之能事,描绘暮秋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其色惨淡,烟飞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僳冽,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而竣青的散文佳作却以歌颂秋之美丽,秋之丰硕立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多想求异思维的培养

多想求异是通过多向思维去求异,多向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或发散思维。它的特点就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或侧面进行深人思考,以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可能。在作写作,就是当接触到一个写作像或一个写作材料时,大脑呈开放式状态,让思维的野马东西南北纵横驰骋,构成五方八块,从而挺炼出几个不同的观点。苏轼《题西林寺壁》一诗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对同一事物,观察的方位、角度一变,它就往往呈现出一片新的面貌,就像看庐山一样,横看是峻岭,侧看是险峰,远、近、高、低,从不同的角度看,状貌各有不同,确是移步换景,气象万千。日本创造学家比嘉佑典先生说过:“我们应当学会从各个角度看问题,一样的东西,从坐着、站着、蹲着、站在凳子上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看到不同的样子。”我们指导学生写作文,如能让学生运用多向思维,多角度地审题立意,就可写出不同样子的文章以克服“落套”、“定型”等弊病。

如写《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出不同的论题:(1)从路是从无到有的角度构思:路足人走出来的;(2)从路是由小变大的角度构思:人生之路、成才之路、国家发展之路、社会进步之路是越走越宽广的;(3)从路有曲径也有直道的角度构思:人生之路无坦途,机遇与挑战并存;(4)从路不止一条,有多途同点,也有同点多途的角度构思:行行出状元,条条道路通罗马;(5)从路有通径也有死胡同的角度构思:认定了日标,只要坚持到底,勇往直前,总会达到目的地等等;(6)从此路不通的角度立意构思:损人利已的路不可走,违法犯罪的路不可走。这样一发散,人笔的角度就多了,选择的余地也就大了。

三、纵向求异思维的培养

纵向思维是指围绕问题一层一层往深处想,由表及里,由浅人深,探究事物的本质,挖掘其深刻的意义,以获取对事物新的认识。如写《“水滴石穿”的启示》一题,一般情况下,学生会从滴水能够穿石是因为长时间坚持不懈立论: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凡事才能成功。但是,如果我们提示学生再做深层次的思考,就会发现,滴水能够穿石是因为它目标专一,由此可以立论:凡事既要持之以恒,还要目标专一,才能成功。这样立论,不仅新颖而且深刻。

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4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热情

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 注意从情感上叩击学生的心弦,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舍此,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收效必是甚微的。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长期以来, 学生由于受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一听说写作文就头痛, 对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厌倦情绪。在这种情况之下, 学生作文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马马虎虎, 任务式地敷衍了事。怎样改变这种不利状况呢?我认为关键是要变封闭式的教学为开放式的教学, 把写作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勤练笔, 有感而发。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才能诱发他们的写作冲动, 从而产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问题的能力

多角度观察认识事物有两层意思:一是全面的辩证地看问题, 避免对事物认识的片面性和绝对化;一是扩散思路, 设想多种可能的认识, 然后从中选择最佳答案, 避免对事物认识的单一化。以上两个方面都是增强思维能力的要求, 中学作文教学应该加强上述两方面的思维训练。

第一方面, 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如从课本上学了贾谊的《论积贮疏》后, 让学生以《从“仓廪实而知礼节”谈起》为题, 写一篇议论文。不少学生都只能就“仓廪实”这一面联系实际, 但不能从另一角度论述“仓廪实而知礼节”这句话在强调发展生产的重要性的同时, 把物质生产对精神、风气的作用绝对化了, 认为只要“仓廪实”, 老百姓就自然“知礼节”。评讲时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贾谊引用管仲的话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这是对的,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但“知礼节”并非“仓廪实”的必然结果, 进而联系现实, 归结到两个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二者一起抓的重要性。

第二个方面, 引导学生在多向扩散联想的基础上选择。例如:阅读《南郭处士》, 要求学生自命题目写一篇读后感, 这是一道议论性给材料作文。对这一作文素材, 要为读后感立意, 学生通常是从批评南郭处士的角度展开定势思维, 可能有如下几种命题:《滥芋充数要不得》《骗子终将露马脚》《弄虚作假的南郭先生》等。如果我们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观察分析, 展开发散思维, 就会拓宽命题立意的范围。其作文命题还可以是:《冒充内行必然自讨苦吃》《应老老实实地做人》《钻空子之流者戒》等。其次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批评宣王的角度展开横向发散思维, 为这篇读后感立意。其命题可以是:《大锅饭可以休矣》《选拔人才者戒》《必须改革用人制度》等。再次, 我们还可以启发学生展开逆向发散思维, 从替南郭处士辩白的角度为这篇读后感立意, 把题目命为《人贵有自知之明》《齐宣王应负失察之责》《不能完全归咎于南郭先生》等。

三.鼓励学生打破常规, 标新立异

创新性思维的特性之一是独创性。教师应在作文教学的命题和启发等环节中通过激疑引导学生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看法产生疑问, 进行独立思考, 提出创见。如作文《雪》, 一般的立意恐怕都是“赞雪”。但能不能从贬雪上立意呢?按照我们上面说的方法来考虑问题, 也是能写出新颖深刻的文章的。比如, 我们可以指出它的洁白的外衣掩盖世间的污秽, 以及见不得阳光, 说明雪是虚伪的;可以指出它依仗猛风, 耀武扬威, 不可一世, 斥责雪是穷凶极恶的;也可以从雪压冰封万木萧条的景象, 揭露雪是残忍无情的, 最后写自己不怕风雪严寒的顽强意志, 便称得上是不同凡响了。再如某些传统观点, 也可引导学生辨析。如“好大喜功”、“好高骛远”, 一直是贬义词, 有时往往成为某些长辈对敢露头敢冒尖者的咒语, 我引导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写《“好大喜功”辩》《“好高骛远”析》。“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 已成为某些出类拔萃者的“后顾之忧”, 我引导学生用两点论, 写《为国争光不怕“壮”》《为民有胆敢出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是不是普遍规律》……我引导学生去慎思、明辨, 使学生在争论中破旧立新、推陈出新。

作文的创新思维培养 篇5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小学生的作文要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源头,利用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艺术地再现生活及客观的社会现实。这就要教给学生该如何作文,指导学生要作文首先学会做人,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身边的人、事、物。才是使学生作文课上有话可写。人人都有丰富的情感,生活中的小事情都会引起内心深处的波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生活中酸甜苦辣或某种事物给自己的感官所带来的喜怒哀乐,一吐为快。如此作文内容有真情实感,语言文字的表达生动鲜活,不做作,心里怎么想笔下怎样写,挥洒自如的我手写我心。

二.指导学生学会立意

作文要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感受,超出常人之见创一条新思路。例如:我让六年级(1)班的.学生写一篇以《我的家乡》为题目的作文。大多数学生写家乡的山、树、草、风土人情等,可是豆玉婷同学却独出心裁,并没有写引人注目的事和景,她却写了村前的公共厕所的变化烘托出家乡的变化。与其他学生的作文相比,这就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新。

三.指导学生语言表达的方式

学生作文语言的表达要掌握熟练的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再适当的运用修辞手法,通过大脑思维的反复锤炼,改动一个字感动一座楼,作文的语言清新、准确、表现力强能增添文采,突出作文的主旨、明晰作文的思路,这样的作文能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四.指导学生学会口头作文

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提高作文的能力。小学生作文训练课本的安排是从从说到写的过程,先进行口语交际再把口语交际的内容写成作文。说的过程中要注意谋篇布局和语言的表达,好的地方别的同学取长补短,循序渐进。

写想象作文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6

【关键词】想象;作文;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是作文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所以,笔者认为,想象作文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生特别喜爱写想象作文。本人做了一个试验,让学生每人命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作文题,结果有80%的学生命的是想象作文题。所以我们在作文训练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写想象作文,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一、看物件、赏图形写想象作文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他们看到的、用过的、玩过的、吃过的东西有很多很多,而他们的想象也往往是随着这些物件的刺激而引发的。根据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习作时,可以有意识地出示一些物件,给学生直观刺激,引导他们看物件,让他们放飞想象的翅膀,自己构思写片段或写短文。比如,可以出示一个可爱的布娃娃、一束五颜六色的鲜花、一把雨伞、一张照片、一支钢笔、一个储蓄罐、一个面包、一个鸡腿等,让学生给这些物件以生命,把物件当做人,与它们对话。

一个图形,一个符号,可以想象它像这,也可以想象它像那,有时候面对同一个图形可以联想、想象出许许多多的形象来。想象力越丰富,想出的形象就越多,联想的面也就更广。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启发学生从符号、图形的外形特点联想起相似的形象,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中想象出象征性的含义,得到某种启迪,从而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二、听音写想象作文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了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把各种音响录制下来,习作训练时借助录音机,既可播放歌声、掌声、笑声、哭声、呼喊声;也可播放风声、雨声、流水声、鸡叫声、炮竹声;还可以播放脚步声、读书声、飞机声、卡车声等,让学生根据这些声音想象它们之间的联系,想象当时的场面,想象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继而独立命题,构思成文,最后动手写下自己想象中的画面。听音写作文既扩展了习作素材,培养了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

三、结合课文写想象作文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结合课文写想象作文,就是在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课文进行扩写、续写、改写和仿写等。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补写、扩写、改写、续写或仿写等训练,能让学生充当阅读问题情境中的特定角色。这种“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展开创造性的联想,写出有特色的作文。例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后,教师抓住学生同情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心理,可以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奶奶到了天堂之后》、《我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我想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等作文题目,让学生大胆去想象,各抒己见,创造力得到充分地发挥。再比如,学完《小英雄雨来》后,让学生来个扩写练习,文中有一段话:“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 ‘ 有志不在年高。’”这段话是跳跃式的,比较简明,可以要求学生将原文加以扩展,添加必要的想象性的故事情节,想象那时河岸上的情景,将这跳跃式的简明的话扩展开来。

四、写课文“游记”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即让学生用学过的课文内容作素材,假想自己置身于课文之中,把一系列材料串联起来,连缀成篇,如让学生写《语文老师带我们去旅游》,我们遨游了双龙洞、梅雨潭、庐山、泰山、大理石街、鸟的天堂、日月潭等地。这样的写作训练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复习和巩固,又能加强对学生组织文章能力的锻炼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五、写幻想和假想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了开启少年儿童想象创新的大门,让他们潜在的智慧因素活跃起来,引导学生走进未来世界,写幻想与假想,使他们自由地驰骋在想象的天地中,充分地利用有关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体会到创新的乐趣。如《假如我是(老师、医生、法官、县长、市长、艺术家、画家、孙悟空、建筑师、工程师、桥梁专家……)》、《20年后的(我、学校、家乡、农村、地球、母校……》、《我想发明(电动书包、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操纵飞机……)》等题目的作文练习,趣味性强,想象空间大,学生可以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这类题目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理想观的形成也是大有帮助的。

想象性作文虽然不是以写实为主,但是所想象的又往往是来自真实的生活,只不过是将获得的表象,进行新的组合。因此想象作文为孩子们开拓了更广阔的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天地。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想象力是激发知识创新的动力,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所以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精心呵护孩子丰富的想象力,给孩子们一个想象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成长成为适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7

开展作文教学虽是在课堂上, 却不能让学生的眼光停留在课堂上、校园内, 而应让学生投身生活, 放眼世界, 关心社会上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 并积极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这种对生活的感受当然需要创新思维的积极参与, 否则, 一切所见所闻只是对生活的“实录”而已, 却不是新的、自己的东西。

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用新的视角观察生活呢

1 . 少下结论, 多作“点化”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去观察生活, 不要轻易下这样或那样的判断, 而应积极引导, 做好“点化”工作, 这样, 学生的作文才会有创新的意识和富于个性的语言。如一次写作兴趣小组活动时, 老师出的题目是《0》, 学生作文时联系生活实际, 见仁见智, 不一而足:有的说“0”是起点;有的说一个人不好好学习, 结果将会是“0”——一无所获;而有一位学生却说“0”就像人生, 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 从起点回到终点。这种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虽过于消极, 但不应该轻易地下正确与否的判断, 对这种创新思维应予以肯定。

2 . 少传统规范化, 多求异求新

观察生活, 了解社会, 是作文的源泉。作为语文教师, 应多让学生作一些观察生活、了解社会的“思维操”。这种“思维操”可充分利用语文课上的“边角碎料”时间操练。如我在语文课前5分钟, 经常读一些新闻报道或有趣的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听了这则新闻或小故事之后的感受, 要求后一位学生不能重复前一位的内容, 逼着学生求异求新, 再让学生说说他们身边的有趣的事儿。本来, 开课前5分钟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率低的时段, 通过这种独特的“思维操”, 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 有益于课堂教学 。

二 、发挥想象,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创新思维是指一种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某一问题的思维能力。虽然在作文教学起步时, 我们得让儿童模仿, 但这不是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创造性的作文才是作文教学理想化的目标。所以, 教师要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 如想象、联想等打破学生的习惯性思维, 促使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1.多角度表达

多角度作文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体裁上的多角度, 引导学生用同一题材写出不同文体的作品, 如写读后感。同一内容, 学生可以写成读书笔记, 也可以用日记和书信的形式写。另一种是主体上的多角度, 引导学生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立意, 用同一题材写出不同立意的作文。我曾提供这样的题材给学生:放学后, 李明和赵海同学在教室里玩耍时不小心打碎了玻璃。要求学生针对这个题材写一篇作文, 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 结果他们写出了下列文章:《知错就改》, 赞扬了李明、赵海有了错误能及时改正的精神;《我们不该那样做》写李明准备溜走时, 赵海劝他不该那样做;《你们都错了》, 写李明和赵海都犯了错误, 悄悄溜走了。

2.多层次拓展

多层次拓展就是在课文已有结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给故事添加新的结尾。进行这样的作文练习, 可以使学生从别人想象的结果中受到启发, 拓宽自己的思路, 使思维呈现出全新的内容。如学完《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后, 我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 吹竽的人溜走后, 他会怎么想, 会怎么做。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认为他会继续滥竽充数;也有的学生认为他会去拜师学艺, 学习真本领;更有学生认为他可以改行, 在其他方面去“滥竽充数”。让他们说完后, 我让他们把这些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由于学生互相启发, 思维活跃, 因此能较快地完成作文。

三、评中“闪光”,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

作文的批阅评改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从原来的批改、讲评的窠臼中解脱出来, 把评价的权利让给学生,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 让学生从作文中发现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 即使是一句出人意料的话, 乃至一个标点的新颖用法, 都应该让他们自我肯定, 毫不吝啬地进行自我表扬、互相表扬, 使学生感受创新的乐趣。

1.善于发现“闪光点”

作文写完后, 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自评, 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令自己最满意的地方, 如选材、立意、词句乃至一个标点的新颖用法, 并且写上为什么。有一次, 我出了《一件小事》这个题目, 在学生的自评中, 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评语:“我自己最满意的地方是这篇文章的选材新颖, 我写的是妈妈化妆这件事, 妈妈是个农村妇女, 由于长期在田间劳动, 人显得又黑又老, 可近几年进了厂, 家里生活条件好了, 看了电视里的广告, 妈妈也化妆了。我看了别的同学的文章, 不是写为邻居老大娘做好事, 就是捡到了东西归还给失主, 都很俗。”事后我表扬了这位学生, 表扬了他的选材新颖, 思维与众不同。

2.勤于展示“闪光点”

对有“闪光点”的文章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可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等宣传阵地展示学生的闪光之处, 让学生互相欣赏、学习, 使学生习作中的创新活动得到肯定, 产生成功的愉悦。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创新欲望, 有利于他们用自己的眼光、从自己的角度全新地再现生活, 表达情感。

作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过程,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除了要在作文指导课上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外, 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日常的操练, 每天一练,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谈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8

一、促“动”, 激发兴趣

“情动而辞发”, 启发学生习作的愿望是习作指导的首要任务。这个环节不能等到上习作指导课才开始, 太仓促势必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可以尝试着为学生构建一个动态、开放、活跃的教学过程, 让课内外空间都向学生开放, 这样他们才能充分的动起来, 在“动”中完成准备过程, 使习作独具生活气息, 习作教学悄悄回归自然。

1. 画图, 放飞想象的翅膀。

画图作文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 让学生发挥想象将图形描绘成一幅简洁明快、意义深刻的画, 在此基础上自拟题目作文。我画一个圆, 让学生在圆圈的基础上想象画面并拟题写作。学生们有的画了向日葵, 表达了葵花朵朵向太阳的心愿;有的画了交通标志, 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深思;有的画了伙伴的笑脸, 表达了真挚的友情;有的画了一个黑白相间的足球, 倾注了自己的爱好和心愿;有的画了长满皱纹、白发苍苍的老师, 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感激和敬意……一个圆圈使学生们放飞了想象的翅膀, 展开了合理的想象, 激发了他们的习作兴趣, 鼓励学生去发散思维, 从而点燃了创新的火花。画图这种方法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敞开了心扉, 无拘无束的进行创造。在教学《地球妈妈》这一课时, 我让孩子们在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除了课文写的, 你还知道谁的家?放着轻幽舒缓的音乐, 孩子们开始了绘画。孩子们在想象中发现青蛙有好多的家。有海边、池塘、湖泊、小河。可是当他们说小河时, 发现小河水干了, 青蛙不在那儿……孩子们的心情一下子沉了下来, 一种同情心油然而生。怎样才能让让青蛙回到小河身边呢?“多下雨……”从地底下抽水……“”从别处引水……“孩子们智慧的结晶一一迸发出来。孩子们感到水资源越来越少了, 许多地方缺少水, 青蛙才少了一个家。从而认识到只有珍惜、保护地球, 才能让所有的动物、植物都有一个小小的、快乐的家。在画图想象中, 孩子们从心中迸发对地球的喜爱, 感悟到地球妈妈真好, 发出了共爱家园的呐喊。从绘画到写作, 既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又深化了主题, 张扬了人文精神。

2. 走出课堂, 让作文充满生机。

作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 要走出教室, 走出学校, 走向社会。从而构建大语文教学观, 使学生感到社会处处皆语文。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作文、写作文。如:指导学生在校园开展课外活动时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进工厂、访农户, 开展调查访问活动;引导学生办黑板报、办手抄报;到自然界中观察花鸟虫鱼;到社会上去捕捉人事物景。激情源于生活, 习作便有了生命。文章的内容就是人的认识和体验。这些认识和体验不能凭空跑到学生的大脑中去, 要叫他们自己去了解、去收集、去整理、去升华。“动”的范围越大, 获得的知识就越多, 也就越有表达的欲望、尽情地挥洒以及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 要引导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进行作文教学, 才能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 从而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二、促“听”, 体验喜悦

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发现, 让学生听听身边的习作, 会受益匪浅。

1. 引导学生到生活中体验。

生活中有许多写作素材, 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体验在笔下一一呈现, 会使学生认识到:作文要来源于生活。这种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的文章, 我总会把它当做范文, 念给全班学生听。在此基础上, 学生再加以创新, 从而深刻认识到:作文还要高于生活。在教学《下雨啦》这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孩子们, 老师从你们的脸上可以看出你们很高兴!是不是因为学了这篇课文呀?其实, 你们的生活也是很丰富的。请你们回想一下, 你在雨中看到过什么动人的情景吗?或者你有过在雨中快乐的事吗?”这一环节的设计, 留给了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 发展了思维。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为习作的创新打下基础。毕竟身边可写的人、景、事、物有很多。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班上一名男生写了《机灵的猫》, 当他范读时大家都听得很认真, 我加以引导:仔细观察就能写出与众不同的好文章。

3. 引导学生展现个性。

在作文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学生的个人体验不同就会写出不同风格的文章。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 学生才会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在班上读后才能给其他同学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以《蜡烛》为题写一篇作文, 大部分同学赞扬了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默默奉献精神, 从而借物喻人, 赞美了在教育战线上多年如一日、呕心沥血的老师。可是有位同学却标新立异———认为蜡烛燃烧释放的物质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蜡烛是科技不发达的表现, 作为炎黄子孙, 应该发愤图强, 推动祖国的科技事业向着更高更新更强迈进, 号召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向上。大家听了后深受启发。我适时引导, 鼓励他们写出有新意的文章。这样的训练, 使学生一次次捕捉到创新的支点, 从而觉得文章并不难写, 好文章就在身边。

学生的思维是跳跃的, 他们常常想到月亮上的境界, 想到地面下的情景, 但新的想法常常稍纵即逝。一个好的习作指导者, 就是要潜心创设“动”的情境, 构建开放、活跃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重视自己的内心感受, 捕捉自己心情的瞬息变化, 把握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发挥自己的认识才能和语言天赋, 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使他们写出反映原汁原味社会生活的文章。在习作练习中, 张扬自己的个性, 培养创新思维。

摘要:作文教学中, 要通过多角度、多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放开学生的手脚, 放飞学生的想象, 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使学生能够“我手写我心”。

作文的创新思维培养 篇9

一、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就是就作文而教作文, 单一、呆板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使学生觉得写作枯燥无味, 从而丧失兴趣并对作文产生畏惧感。创新作文教学要求我们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热爱生活, 学会表达真实情感从而乐于表达, 易于动笔, 轻松写作。

在中国教育的大背景下, 学生的传统思维方式根深蒂固。我们所说的传统思维方式, 有人称为东方式思维方式, 表现在教育培养中往往注重共性而忽视个性, 注重求同思维而忽视求异思维。这样的思维方式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 常常是多演绎式和循序渐进, 而少归纳式和浸透跳跃。这样虽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统一要求, 有利于获得系统而扎实的知识, 有利于考试, 但却不利于进行发明创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长了思维就会僵化。现在的学生作文常依赖《写作文的不二法则》《作文模板》等,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思维定势, 因此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常规思维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 我们应多引导他们逆向思维, 多向思维, 提高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性。让他们敢于去打破常规思维习惯的束缚, 培养创新作文意识。例如, 飞蛾扑火, 可以说它是不自量力、自取灭亡, 也可以去赞扬他为了理想, 勇于献身的大无畏的精神, 还可以说它是没有正确目标, 轻视自己生命的反面事例等。总之, 就是要激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从多个方面去思考和考虑同一个问题, 看到事物的多面性。

二、于想象中获取创新灵感

想象力是思维腾飞的翅膀, 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我个人认为, 训练学生联想力、想象力这方面的思维对创新作文的教学会有很大帮助。想象作文就是指学生通过对记忆中的表象以及现场感知的表象进行加工, 然后利用获得的事物形象材料进行的富有新思维、新想法的创造性写作活动。我认为通过以下途径可以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力:首先是作文的命题, 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力求有趣和新颖, 落实学生是写作的主体, 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思维的主动性, 比如可以提一些来自于学生身边的作文题目, 让他们没有距离感, 这样自然可以勾起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乐于去写作。如《便当盒变“胖了”》《厨房“寻宝”记》《我与“哆啦a梦”》等, 就是一些不错的作文命题。其次, 还可以给学生单一或一组的图形漫画或者连环画来激发学生的创作力和想象力, 进行纯想象写作的训练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三、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作文要反映生活、反应社会, 就必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首先就要明确创新这个词的含义。创新这个词主要有两种用法。创新的一种用法是专用性词汇, 属于经济学的范畴。创新的另一种用法是通用性的词汇, 泛指创造新的东西或具有创造性。《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创新的释义即为:“ (1) 抛开旧的, 创造新的。 (2) 指创造性;新意。”所以进行作文的创新教学就不是单凭教师闭门造车就可以的, 它需要全社会的同心协力, 共同创设一个创新教学的大氛围。学生每天都要接触人和事, 小至学校、家庭, 大至社会、国家, 不管是他们的亲身感受还是通过电视媒体的间接所得, 都会在他们心中激起波澜, 引起兴奋和关注, 他们还是孩子有着很强的求知欲, 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也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 应该让学生懂得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蕴藏着生活的哲理, 慢慢去理解“写作源于生活”,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走出狭蔽生硬的课堂圈子, 使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融合在一起, 实现个体生活和群体生活的有机融合, 启发学生有目的地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捕捉生活的闪光点。学生都有自己的情感, 作为引导者我们要激活他们的这种情感, 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去感受生活, 做到了这些, 何愁学生写不出出色的文章呢?

四、优化创新环境

创新是一种实践活动, 对创新活动产生影响的非创新对象客体, 就是创新环境。在支持、激励创新活动的环境里, 学生能如鱼得水, 他们可以无拘无束的大胆创新, 从而容易将潜在的创新能力充分释放出来。对于学校来说, 首先, 是营造一种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的开放的课堂气氛和愉快的学习环境, 促使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的发挥, 并及时的赞许和奖励。其次, 应该定期举办学生创新作文的展览和评奖活动, 使学生的优秀创新作文能得到肯定和鼓励。而且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奖励, 还应该奖励指导教师,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篇10

一.巩固、拓宽知识面, 奠定创新基础

创新并非是异想天开的, 而是在扎实的基础上的掌握相关学科知识, 并运用创造思维去举一反三的研究问题, 然后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 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如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谈何创新。如果知识面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敏锐, 创造能力就越强, 特别在作文写作中、要开动思维, 巧妙构思, 仅此是不够的, 还必须具有组词造句、确定主题、围绕主题选取典型材料、如何谋篇布局、结局怎样升华主题等等基础知识、文学常识等, 让学生学习逻辑知识, 审美知识以及尽可能的学习一些相关的学科知识, 多读杂志, 多看书报, 多种途径广采博集、开阔视野、储备丰富的各种写作基础知识, 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否则学生知识面太窄、太贫乏, 在写作中只好:“横眉冷对作文纸, 俯首咬破铅笔头”, 难以下笔。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 开发想象力, 培养创新意识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都高度集中, 教师应抓住课堂这个有利的主阵地, 根据各不同年级的写作要求,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大胆创新而不是墨守陈规、锐意进取而不固步自封, 寻求达到某一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 如题目:“磊”。要叙事清楚、想象丰富。教师就应教学生先观察, 找寻题目的真正的蕴意。然后加以诱导、点拨: (1) 三石表示多 (2) 多石表示牢固 (3) 一切都要把基础打好、才能攀登高峰 (4) 踏在别人背上生活的人 (众) (5) 甘当铺路石的人们……等等。诱发学生积极写作的兴趣和激情, 萌生创新的意念, 鼓励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维能力, 随时肯定其学生写作中的创新的闪光点、循序渐进, 写作能力就能逐步提高,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所以在写作练习中, 教师要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创新意识,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教师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一些优秀作品中作者的联想和想象, 学习借鉴他人经验, 开发学生想象力。如:《我的老师》中“梦里寻师”, 生动地反映了对老师的思念之情, 表现了自己对蔡老师的热爱。《荔枝蜜》中“这天夜里, 我做了个奇怪的梦, 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深化了文章主题, 表达了作者要像蜜蜂一样辛勤地酿造, 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去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在《驿路梨花》中, “我睡得十分香甜, 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唱歌……”。这又描写得诗一般的意境, 情趣盎然, 人物和自然之美相映生辉, 从而表达了对梨花精神的敬慕之情。《回延安》中“……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作者借助梦境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无限热爱和深切怀念, 等等。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锻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如:

这个作文题:你就要诱导学生联系实际去展开联想和想象, a、从横向看, 人是越来越多, 需要实行计划生育;树木是越来越少, 需要保护生态平衡, 植树造林。b、从纵向看、人越少、树越多、反之人越多, 而树木越少, 这就要学生联想和想象, 象这样下去的后果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措施, 这样诱导启发后, 每位学生就有物可写, 有事可叙, 并都言之有物, 叙之通畅, 主题鲜明, 一气呵成。如在学习《岳阳楼记》一文中的警言名词:“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时, 不仅要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精神, 还要与现实相联系, 联想到今天WTO的加入, 同样需要发扬“先忧后乐”的精神, 把祖国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先公后私, 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3)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事物, 多想象, 多联想, 培养好奇心, 多写多练。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于勒最后成了大资本家呢?菲利普夫妇是怎样实现用钱计划的?

三.注重质疑, 启发逆向思维

古人曰:“学贵生疑, 小疑获小进, 大疑获大进”。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则诱发探索, 通过探索去发现真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更重要”。所以教师在写作练习中, 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不拘于传统经验, 不轻易认同观点, 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 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教师在学生质疑中应正确引导, 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让在理解的基础上去领悟, 发挥学生的个性, 培养其创新精神。在质疑中还应启发学生的逆向思考, 将原有知识结构重新调整结合, 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如:“知足常乐”“知足未必常乐”、“不知足常乐”。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多思、多想、多问、多练、正反两方面去分析叙写,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维。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勤写日记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便捷途径

作文的创新思维培养 篇11

一、 变换角度,多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语文教学中隐藏着许多可供发散思维的信息源,教师要善于捕捉,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从新角度、新观念出发认识事物,变通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付诸笔端。

1.写读后感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写读后感应鼓励学生力求从问题的不同思考点出发,选取一点,抒发感慨,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让立意出新。如写《只有一个地球》的读后感,有的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谈感受,认识深刻,发人深省;有的学生以地球自述口吻,写人类对地球的肆意破坏,对地球资源的滥用,叙述生动,事例触目惊心;有的学生联系实际,列举生活中污染环境的事例,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不同的人,思考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我们就是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特别是要敢于大胆创新。

2.故事改编法

通过故事的改编,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升华情感。如教学《半截蜡烛》,笔者要求学生把这个剧本改编成记叙文,学生根据剧本内容,重新组织材料,准确描述了人物的危险处境,通过对人物在危机关头时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了人物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改编的作文融入了学生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至深。

3.文尾续写法

依据课文故事结尾的发展情况,猜测、想象故事可能继续发展的趋势,进行续写。一些课文结尾给人以意味深长的答案或造成悬念。如《穷人》,渔夫拉开帐子后会怎样呢?可让学生猜测人物的对话及他们的命运。学生续编的故事结局各不相同,但合情合理。不仅展现了学生善良的心底,也让渔夫和桑娜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总之,续写可突破思维的单一性、集中性,让学生的思维生发开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 扩展描述,创造新形象,培养创新思维的形象性

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思维特性,称为创新思维的形象性。通过想象、联想进行扩展性描述,使文中抽象、模糊的形象变得鲜活而生动。

1.改变诗词体裁,创造新形象

诗词体裁的课文有其特殊的特点:语言的高度凝练性,结构上的跳跃性,艺术形象的富于想象性。教学此类体裁的课文时,让学生将其改写成记叙文的形式,在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经验,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加工、改造、创造艺术新形象;补充、完善诗词中空缺的结构,使情节连贯、有序、具体。这一系列的思维训练无不浸透着学生的创作个性。如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改写为游记。学生细致地描述了诗人行踪,把西湖那迷人的景色加以想象扩展,完全把读者带进了另一个形象性的画面中。将诗人看到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学生神奇的想象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2.看图作文,创造新形象

根据课文中的图画或漫画提供的内容,发挥想象联想,进行扩展性的叙述和描写,塑造形象逼真、内容具体的新形象。如根据《假文盲》写一篇记叙文,学生生动地描述了人物所处环境,具体地刻画了人物衣着、动作、语言、行为,从而无情地抨击了无视社会公德,自私自利的不文明现象。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结合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实现教育的要旨——培养创新型人才,让学生们在创新活动中学会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灵感,迸发创新佳作,从而最终造就创造性的人格!

作文的创新思维培养 篇12

一、从生活和阅读中积累素材, 拓展思路

丰富写作源泉, 似乎是作家的事。其实, 小学生作文同样需要解决“源”的问题。小学作文教学要求“以我手写我口”。倘若无话可说, 再详尽的指导也无济于事。孩子们的生活经历少, 他们就是从认识身边事, 认识周围世界开始自己的观察的。现在孩子们的业余生活平淡、枯燥, 只能用自己的笔写老师的话、大人的话、空话、假话。因此, 要丰富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 教师就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 让他们情绪饱满地投入生活:栽种花草, 生豆芽、生蒜苗, 养鱼;布置教室, 设计学习园地, 筹划班队活动, 参加各种兴趣小组的活动等,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让他们动口、动脑、动眼、动手、动腿。当学生在一起创造充满激情的学校生活时, 学校生活也馈赠给学生写作的素材和灵感。如《当小记者真不容易》《生豆芽记》《我成功了》等, 写得都很好。同样, 家庭、社会纷繁多彩的场景也会在他们内心世界激起波澜, 教师教会学生及时捕捉灵感, 那么写作的素材———创新作文的土壤, 就会越积越肥沃, 写作兴趣也会随之逐渐浓厚起来。

叶圣陶说“:……如果能善读, 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之影响, 不必有意模仿, 而思考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 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 其意在此。”因此, 我们应转变狭隘的纯语文观和为写而读的功利化的读写训练方式, 将阅读内容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关课文的小资料、童话故事、名人名言、中外名著、科普读物等。如,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 让学生收集相关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 拓展了学生的读, 同时也使学生融入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 读后感想写出了真情实感。所以, 努力使学生获得尽可能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和信息, 增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吸收思想, 拓展思路。

二、从仿写到创写中给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就像人学走路一样, 经过学习后才慢慢会走。因此, 创新作文的途径是从仿写到创写。在习作练笔中或在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中, 经常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或课外读物中的一些佳句、妙语、精彩语段、典型的篇章, 进行仿中求新、仿中求创的训练是切实可行的。这样训练多了, 反映在学生头脑中就转化成为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

仿写可以仿照课文写, 我们所学的课文都是佳作, 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如, 学了《荷叶圆圆》之后, 让学生仿写“假如你是课文插图中的一个小朋友, 你觉得荷叶是你的什么?”学生写得五花八门:“荷叶是我的小床, 我躺在荷叶上, 做着甜甜的梦。”“荷叶是我的歌台, 我和小青蛙在荷叶上放声歌唱。”“荷叶是我的小伞, 我躲在荷叶下和小鱼嬉戏。”

也可以仿照课外阅读的文章写。如学生读了童话故事《小兔和大树的对话》, 明白了此篇童话故事就是通过小兔与大树的对话让我们知道秋天到了, 树叶为什么会变色, 冬天树叶为什么会落光叶子。然后让学生仿写《××和××的对话》, 把你知道的科普知识写出来。学生写的童话故事五花八门, 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其实这本身也是创新。最后, 让学生自己找素材写一篇简单的童话, 这更是创新。这就是创新作文从仿写到创写的过程。

三、从联想和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文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思维环境, 还要从联想和想象等方面入手, 以内容创新为载体, 挖掘创新因素, 多角度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题作文从不同角度写出不同的作文。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 又解脱了束缚, 给学生的思维留有空间, 学生写起作文就轻松多了。比如, 指导学生写《自我介绍》, 让学生选自己的典型特点, 谈优点、找缺点, 让大家猜他是谁。学生兴趣很浓, 特点找得很准, 又很具典型性。与此同时, 我又指导学生做蛋壳小人, 让学生说说蛋壳小人是怎样做的, 你的小人长什么样, 起个什么名字。作文完成后, 让大家猜, 哪个小人和作文是一一对应的。学生既动手, 又动口, 又动脑, 作文写得很轻松。他们在活动中学作文, 在作文过程获得乐趣。

同一作文内容从不同角度命题, 写出题目不同的文章。这次我指导学生写了系列作文《蛋》的故事。其中之一是, 我在黑板上出示一幅简笔画:景色优美的河畔, 有一个白白的蛋躺在草地上。我让学生随意想象:它从哪儿来, 是什么蛋, 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有认为是恐龙蛋的, 有认为是鸡蛋、鸭蛋、鹅蛋的, 还有认为是鳄鱼蛋的……作文妙趣横生, 语言表达自然, 把孩子的思维带入了一个无限广阔的领地。

总之, 创新作文在丰富的生活、在课外大量阅读和积累的基础上, 让学生有感而发, 随情而抒, 不论章法, 不论首尾, 让学生真正倾吐真情, 放飞遐想。

摘要:习作教学要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 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习作教学的重要任务。

上一篇:眼底改变下一篇:缺硼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