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共12篇)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 篇1
在地理教学与学习过程中, 许多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掌握基础, 尤其是自然地理知识,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地理空间概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生动的语言、巧妙的手势、形象的教具及简明的板图等方法不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一、绘制简易地图、示意图, 强化空间思维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像 (挂图、课文插图、地图册等) 外, 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板图来进行教学, 培养其空间思维能力。例如: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规律时, 可将内容设计成示意图, 边讲边绘,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直观演示, 使抽象的空间具体化
人的一生与漫长的地质时代相比, 只是短暂的一瞬间, 许多地质构造的形成无法直接观测。在讲解地质构造时, 可用一些粗浅的演示。如讲褶皱时, 用书本代表水平岩层, 在水平挤压力作用下, 发生波状弯曲变形, 向上拱起的部分叫做背斜, 向下弯曲的部分叫做向斜。再如:讲断层时, 用一粉笔代表岩层, 当岩层受力超过一定限度时, 会发生破裂, 这叫断裂;再沿断裂面把二截粉笔上下或左右错开, 这叫断层, 学生自然得出:断层等于断裂加位移的结论。
三、用启发式开拓空间思维
在学习“黄河”时, 可以设计以黄河为主线, 将地形、气候、植被及人文地理结合起来提出问题的方案, 层层追问, 步步启发;黄河流向怎样?这种流向怎样受地形的制约?黄河特有的凌汛现象及多泥沙与纬度、位置、流向、地形、土质结构、气候和植被有什么联系?最后问黄河沿岸资源和开发情况, 并运用填图的方式让学生绘简略地图进行总结。
这样, 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对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掌握较牢固。
四、以逆向思维加深对空间的理解
在常规题目中, 以逆向思维形式提出新的问题, 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进一步训练其空间思维能力。例如: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形成五带的原因之一, 若黄赤交角变大 (小) , 五带范围如何变化?在讲“太阳日与恒星日”长短时, 可有意识地提出:如果地球自转方向与现实相反, 我国气候会有什么变化?会出现什么地理现象?干燥少雨是西亚气候的一般特征, 西亚是否存在相对多雨区?这些地区分布在何处?相对多雨的原因是什么?用这些假设式的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会激发他们对这些地理现象的深入思考, 并加深对地理现象空间分布的理解。
五、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策略
读图是感知阶段。主要获得一些地理空间分布知识, 诸如地名、位置、数字等知识。首先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地图知识:如熟悉不同比例尺的地图, 利用比例尺量算距离, 确定方向。其次掌握读图顺序:如政区图, 可从沿海省市→边界省区→内地的顺序去记忆省区的相关位置, 鼓励学生根据省区政区图的轮廓发挥想象力进行判读;地形图, 读海拔和地势、地形种类, 并与同比例尺政区图叠加;水系图要追根溯源, 找出河流发源地、分水岭、流经省区和河口地区, 气候图则以等值线图为重点, 启发学生归纳读图规律。
记图的目的是积累地图表象, 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主要记住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空间顺序、空间联系、分布特点和规律等。转绘地图或绘分布示意图的方法能强化学生观察地理事物位置特征的能力。
地理图像的判读和使用是高中学生必备的地理能力, 学生形成基本的能力后, 能从图上准确判读区域的范围、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 能够进行区域的准确定位并进行描述。根据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特点, 在教学中多选择一些局部区域交界地区的地图, 帮助学生建立区域之间的联系。
综上, 进行图像教学, 能帮助学生感知、体会、分析宏大的地理环境中的复杂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景观和地理演变过程, 有助于学生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有助于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3]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研修[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 篇2
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即地理事物或现象,考察其存在都有特定的地点、时间、状态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伴随着的其他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教师应帮助学生用整体的宏观思维方式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规律,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传统地理教学形成的微观地理研究学习模式有其优点,能够对地理现象作细致的分析考察,但却忽略了地理研究对象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联,而这种错综复杂的关联又恰恰是影响研究对象的强大动因,对掌握和理解人与地理事物之间、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宏观性、整体性思维,努力建构大地理学习观念,使其能够在更高的视角和观察研究位置理顺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有效的思维趋向。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太阳辐射、地球公转及自转等事物与大气的运动、地转偏向力等现象联系,然后再将其和地球各个风带、河岸沙滩形成等现象搭建起联系,解释它们之间深刻的原因和道理。这样从宏观角度入手并向更微观处发展深入,就能从宏观上连续不断地向微观延伸,地理学习的各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2.2营造关联思维模式,培养空间多视角、扩散性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之一是无法将空间思维扩散化,不能行之有效地建立关联思维模式,以及无法对同一地理事物做多视角的分析、整合,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不能只停留在对某一具象事物作单角度的理解。因此,地理教学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培养多视角的扩散性思维能力,科学把握地理事物存在的依据和意义,得出全面的地理分析结果。如教师在讲解城市的地域结构相关知识点的同时,应努力培养学生对现实或模拟区划问题的解决思考,将各种研究要素充分调动,多角度展现,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事物关联意识。如在分析钢铁厂建造区位的合理性时,不能单一地分析距离原料远近的问题,也要考虑盛行风向、距燃料的远近问题,从而综合得出合理建造地点的结论。
2.3利用地图丰富内涵,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地理空间思维从一定程度来讲是对地理图像的观察、分析、综合以及对地理图像的记忆、理解、吸取的活动。地理空间观念的形成,可以通过学生是否形成运用地图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是否形成运用地图解决问题的意识等方面来反映。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增强空间思维的能力,地图包含丰富的地理信息,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地图反映众多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相对位置、空间结构等,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的结合和联系。各种专题地图反映了不同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如地形图、气候分布图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形成空间的整体性,只有把各种要素地图组合,才能较好反映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如将洋流分布图与世界渔场分布图进行空间对照分析,可以揭示洋流与世界主要渔场之间密切的关联性,从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贯通,有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4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强化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训练;概念;应用;创设;梳理
一、加强散和聚的思维训练
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说明思维活动始于疑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质疑,适时进行交流探讨并释疑,以达到发展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目的。散: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解决某一问题后能举一反三,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培养发散性思维时,有必要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逆向思维,指的是与正向思维相互联系但方向相反的思维过程。例如:讲到地球的运动时,一些学生对公转产生的意义理解不清楚,这时可以提出假设:如果黄赤交角变为0°、30°、70°时,会带来哪些变化?从而解决了学生的思维瓶颈,活化了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发散型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聚:即聚合思维,指的是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共存的问题的根源,得出最优方案。
地理学科的地域性决定了教师要不断变换思维的角度,转换思维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二、利用经纬网,建立空间概念
经纬网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确定地表示任何一地的地理坐标,确定两点间的方位,这也是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之一。掌握经纬网定方位和地理坐标的技能,并能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不同的情景下进行转换,以训练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进而解决各种各样的地理问题。
三、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现代教学工具、教学手段通过其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表现能力,可以把自然界许多抽象的地理事物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可以极大地开阔人们的视野。一些难以形成理性思维的地理事物,如:地球、地震、海啸等也同样能以易于感受的方式,真实的面目出现在学生的眼前。现代教学手段依据其“化大为小”和“化抽象为直观”的本事,为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形成空间概念和发展空间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是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引进”的东西。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生动地为同学们模拟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速度的变化,近日点、远日点的知识能让学生更加清楚的理解。因而,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具可以让学生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利于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发展他们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四、注重教学意境的创设
创设教学意境是一种看似比较费时费事的事情,但对于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一个好的教学意境的创设,收到的教学效果却是教师以独角戏方式讲授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在教学条件不好的学校,通过创设课堂意境讲授比较抽象的知识是很合适的选择。
五、加强对已获得知识间的梳理
地理知识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整个地理知识构架下,知识间总有横向、纵向、多层次的联系,这就要求广大地理教师要善于发现规律、引导学生建立思维线索,并尽可能多地运用思维技巧,把地理事物、地理知识巧妙地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梳理知识间相互关系的时候,还要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知识中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即横向思维。持续的横向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拓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知识面,实现思维的“迁移”。此外地理教师还可以采用讨论、竞赛、演示、演讲、自学等形式,进行反复训练,逐步发展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连续而漫长的过程。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培养,从教学策略看,要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需要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因而,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需要从地理教学过程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加强开发和训练,通过不断的积累,发展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洪玉,林崇德.中学生空间认知能力结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2):6.
[2]闻祝达,陈慧芳,石庆得.国小高年级学童地图能力分析与学习能力指标拟定之研究[C].第四届海峡两岸测绘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4,8:7.
[3]于永德.高中生地理空间能力现状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7.
[4]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8.
[5]黄习.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系统培养[J].教育教学研究,2007(10):7.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 篇4
地理是一门空间观念很强的学科, 地理教学在培养中学生空间思维、空间想象的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初二学生的年龄阶段、身心发育及知识水平, 结合课题研究方向的需要, 作此次调查问卷。
二问卷调查的时间、对象、方法
调查时间:2012年6月中旬。本调查主要采取匿名问卷的调查方式。问卷由本人亲自收发, 在我校初二年级11班和12班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次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21份, 回收121份, 问卷结果具有代表性、真实性。
三调查问卷的设计
根据调查的目的和对象, 初二地理组设计了一份12道选择题的问卷, 其中前十题为单选题, 后两题为多选题。
四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1. 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1~3题主要反映的是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基本认识。第1题中选择“很喜欢”和“喜欢”的学生占90.1%。初步分析认为, 由于地理学科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 因此受到多数学生的喜爱, 但受地理知识的难易程度、考评方式, 部分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影响, 少数学生选择了不喜欢, 作为教师, 应积极从多方面查找原因, 帮助每一位同学形成爱好地理的良好习惯。第2题中, 认为地理“很有用”和“有用”的学生占93.4%, 说明学生比较重视地理学科, 这是地理学习强劲的动力。从这个结果看,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地理学科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 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也大有益处。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促进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确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从第3题的选择中可以看出, 学生认为《地球和地图》最难, 《世界地理》部分略难, 主要是受年龄结构的影响, 缺乏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以及填图、绘图能力导致的。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准确把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知矛盾的焦点, 巧设问题情境, 以引导学生通过层层深入, 逐步求得结果, 掌握思维和解答规律, 以达到消除学生学习障碍的目的。
2. 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水平
4~9题主要反映的是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水平。从对问卷的分析, 可以得出所调查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水平较低。而每道题中最能反映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选项中一般是男生比例高于女生, 说明男生空间感更强。第4题和第5题学生所答选项较分散, 反映出学生在应用地图和地理思维方法还很薄弱。
从以上六道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经过两年的地理学习, 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但对于地图辨识与区域位置的认定仍存在问题。因此, 在今后的教学中, 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引导, 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多视角、扩散性思维能力, 使学生分析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时都会在头脑中呈现相应的地图影像。
3. 学生对空间思维能力及其在其他学科中的影响的理解方面
第10题是关于“什么是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调查。选择“知道”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61.2%;选择“不知道, 没听说过”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11.6%;选择“老师讲过, 但不太清楚地理”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27.2%。从调查结果看, 通过两年的训练培养以及地理知识的积累, 八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对地理空间思维的建立、对“将要被定位的事物”的时空特征在头脑中的构建已有成效, 但仍有少部分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欠缺, 存在学习困难。在地理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仍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第11题“哪些学科对地理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帮助较大?”的不定项选择中, 选择“数学”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65.3%;从调查结果看, 大部分学生认为数学学科对于有效地完善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掘学生智力、促进地理空间想象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 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方面
第12题设计目的是想通过学生的建议, 为老师的地理教学提供参考意见。学生的补充内容, 经整理如下:一是运用地理模型、地理图像、多媒体动画等手段, 使地理空间思维培养形象化、直观化、过程化;二是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用空间观点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树立空间的概念。三是边玩边学, 培养学习兴趣, 师生互动, 指导识图的方法。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 篇5
一、美国地理课程内容标准与地理空间能力培养 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美国地理学者学会、国家地理教育委员会等机构于1994年出版的“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生活化地理”,由18个课程标准组成,分为空间观点的世界、地方和区域、自然系统、人文系统、环境与社会和自然地理学用途六个主题。空间观点的世界有三个课程标准,其重点为让学生能使用地图、心智图和其他地理工具,以空间的观点分析人类、地方和环境的空间组织;地方和区域有三个课程标准,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地方的地理特征、区域的复杂和文化经验影响区域的认知;自然系统有两个课程标准,人文系统有五个课程标准,重点让学生了解自然营力的类型与地表生态系的空间分布,以及人口、文化、经济、聚落的特性和人类与土地的互动;环境与伦理有三个课程标准,重点在让学生能了解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地理学的用途有两个课程标准,重点是让学生以地理学解释现在并计划未来。在这18个课程标准中,其中前三个标准与地理空间能力关系最为密切。1.标准1中地理空间能力培养要求 标准1为如何使用地图及其他地理表征工具、技术,以从空间的视角获得、处理、报告信息。地理表征工具和技术主要包括地图、地球仪、图画、表、航空照片、卫星影像等,也包括参考作品,如年鉴、地方志、地理词典、摘要以及其他地理资料的汇编。标准要求在K-12教育中,学生应该具有多种地理表征方面的经验和技能,尤其是地图技能。学生从低年级就应该开始看地图,将地图作为他们周边世界信息的来源,要给予学生解释各种地图和绘制教室、学校、社区图的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地图与测绘活动方面的相关知识、技能和视角等不断发展,学生具有更加复杂和抽象的地图阅读和绘制方面的经验,地理标准对学生地图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学地图变得越来越抽象,以适应学生表征、操作空间和符号信息能力的发展变化。同时,地理标准要求给予学生熟悉计算机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机会,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处理各种形式的地理数据,理解信息系统在地理学习和实践中的作用。在地理学习中,了解如何识别、获取、评价和使用这些地理资源,运用各种方式组织、操作、存储地理信息,能够使学生具备丰富的地理经验,使学生从空间的视角运用信息、学习与开发信息和交流相关的技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具备有效的问题解决和进行决策的技能。2.标准2中地理空间能力培养要求 标准2是如何使用“心理地图(也可译为脑中地图)”组织有关空间背景下的人、地方、环境信息。“心理地图”是个体对地球表层某些方面的内在表征,是人们对不同尺度地方位置和特征的认知,它既包含客观准确的有关地理事物(如大洲、国家、城市、山脉和海洋的位置等有关知识),也包括主观和不那么准确的信息(如对地方的印象,对相对尺度、形状、位置的粗略估计),以及对地方间特定关系的感知,反映了人们从空间视角观察和思考有关世界的技能。标准认为发展和完善心理地图对地理空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如何使用和建立心理地图是成为有地理素养人的基础。脑海中的这些地图提供给学生必要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储存和回忆有关地球上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形状和格局的信息。标准认为当学生阅读、聆听、观察、思考更多关于他们周围世界的信息时,他们会将更多的细节和结构加入“心理地图”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多的地方和事件被置于有意义的空间背景中,他们的“心理地图”会积累多层次的有用信息。标准要求,随着学生的成长,要鼓励学生发展和更新他们的心理地图,以确保他们继续获取有关地方位置、地方特点和其他方面的信息的知识,从地方到全球的地理视角建立一个更为广阔的地理感知。3.标准3中地理空间能力培养要求 标准3为如何分析地球表面的人、地方、环境的空间组织。了解和应用地理需要用空间术语进行思维,他们会问有关人、地方、环境是什么样的、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的问题,能够使学生产生对其周围世界的积极询问探究。通过地理空间思维,能够使学生形成有关空间组织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格局的重要问题的答案,以预测不同区域活动的结果,并预测特定条件下会发生什么。地理空间概念与概括化是解释不同尺度世界、地方到全球的有力工具,是地理理解发展的基石。标准认为运用空间概念进行思维以描述、分析地球表面人、地方、环境的空间组织,是反映一个人是否具有地理素养的重要标志。对地理空间组织格局的描述,开始于将其分解成最简单的点、线、面、体等要素以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特性,第二步是使用位置、距离、方向、密度、排列等概念来获得格局中要素间的关系,使用运动、流动、分布、距离成本、等级、联系、接近等概念来解释世界格局和功能的原因。标准要求鼓励学生对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地点,尤其是产生的空间结构和空间过程,以及世界空间组织的所有方面进行探究,运用地图和其他表征进行分析、观察,通过野外实习收集的数据,提出地理问题,找出地理答案,从而理解地球的人文和自然特征格局和组织。理解空间组织格局需要学生熟悉一系列空间概念和模型,这些概念和模型可能被用来描述和分析空间组织格局,这一知识可以基于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中获取,帮助学生理解地球上任何地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排列方式,范文《美国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空间能力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二、地理技能标准与地理空间能力培养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有五项技能要求,这五项技能是:地理学习者能够提出有关地理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问题的技能;掌握有关地理空间分布的信息;组织地理空间信息;分析地理空间信息;回答地理问题。1.提出问题标准中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要求 成功地提出地理问题,包括询问、思索和回答关于事象在何地、为什么在此处以及人们如何抵达该地等基本方面。地理学家的研究通过提问在哪里、什么样、为什么和因此怎么样开始。因而,学生也应该能够提出为什么事物在它们所在的地方,它们是怎样到达那里的,以及这种分布为什么重要等问题。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要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地理问题:①正在观察的地理对象的空间布局是什么样的、为何有此种布局、这种布局有何意义;②研究对象的地理空间背景、地方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地方被定义的方式或划分区域的方法、地方感知的发展和意义、建构地方心理地图;③正在研究的对象在哪里、相对位置和绝对位置如何、位置的发展变化状况、位置的重要意义;④事物的相对尺度、所研究的主题的尺度是如何影响事象的组织和结构的;⑤跨越空间的事物有何规律的或独特的排列方式、格局存在的原因、分布中格局缺乏的原因、格局的重要意义;⑥影响事物分布位置和格局的形成过程、一个地方或空间功能随时间变化、所观察空间分布状况的潜在形成原因;⑦自然系统和人文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系统联系的方式,环境和人类活动是如何相关的。例如,所研究的大洲位于哪里;该大洲人口的分布格局是怎样的;为什么该大洲的气候是以它们那种方式分布的;矿产资源的分布格局对人口经济发展是否重要、如果重要,以哪种方式作用? 2.获取地理信息标准中地理空间能力培养要求 地理空间信息是关于位置、地方自然和人文特征以及居住在这些地方人的地理活动和条件状况。为了回答地理问题,学习者必须阅读和解释各种地图,并编辑和利用第一手和第二手地理资料,作为定量和定性研究的基础。标准要求:学生应该学会使用多种工具和资源获取地理数据,这些技能包收集数据,观察和系统地记录信息,阅读和解释地图,展示其他图形表征以及使用统计方法。例如从地图、照片、图表和航空照片获取信息,以多种方式观察、识别、命名、描述、组织、度量和记录收集地理空间信息。运用计量的方式叙述资料,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有系统地评估地理资料的价值和用途。3.组织地理信息标准中地理空间能力培养要求 标准要求:地理空间信息应该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织和表现,这有助于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释。组织地理资料的方式很多,可选择和设计合适的地图以组织地理资料,选择和设计合适的统计图、图表和表格等去说明地理资料,使用不同的地理符号以绘制点子图、面量图和等值线图,另外可运用其他方法将资料转变为视觉图像,如利用各种媒体扩大和组织地理资料。学生应该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系统地组织和表征地理数据,能够辨认其他类型的数据,能够选择最好的方法表征他们收集到的数据,使地理信息通过空间视觉化手段进行呈现。4.分析地理信息标准中地理空间能力培养要求 分析地理空间信息在于探究地理类型、关系与关联,在分析的过程中将观察所得的资料加以综合,形成具有秩序性的逻辑解释,并从地图、统计图、表格和其他资料中引出推论。分析地理信息可利用计量方法去解释地理资料;从地图和其他地理描述中获得推论或作出结论;运用分析、评估、综合、说明等方法解释地理资料;亦可使用简单的统计学或统计方法识别趋势、关系和顺序。标准要求:学生应该能够辨认、理解、解释和分析呈现于地图、表、表格和曲线图中的信息,通过这种审查,学生应能够使用地图、图表和图形综合信息探寻空间格局、学会推断空间关系、作出空间预测、进行空间推论、评估偏差。能够使用统计资料,以便描述数据、确定趋势、序列、相关性和关系。例如,可以比较不同时期的地图,比较区位的差异性,由同时同地的数种地图解释资料,或根据地理资料的相互关系找出原因和结果。5.回答地理问题标准中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要求 回答地理问题,需要通过收集、组织、分析资料,根据不同问题的探究结果,系统地陈述正确的概念;评估地理问题的答案;应用地理模型、概念和理论。与回答地理问题有关的地理技能,包括以图表的方式(地图、表格和统计图)组织资料,以口述和书写为基础进行推论,评估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应用地理模式来预测结果,进而做出决策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例如运用土壤、气候、坡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关系,预测土壤侵蚀的速度和比例,提出减少土壤侵蚀的解决方案。标准要求:学生应该能够用口头、书面报道及地图等方式表征地理空间信息,应该学会概括和使用这些地理空间概念以解决现实世界问题;应该能够使用地理信息来评价拟解决办法的可行性,应该能够基于数据收集、组织、分析,形成结论。
三、地图能力目标与地理空间能力培养 地图技能的培养与地理空间能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994年美国地理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绘图技能与地图概念的培养,下面我们从美国地理课程标准地图技能目标中分析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的要求。1.绘图能力目标中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要求 对于绘图技能方面,美国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从在略图上绘制各地方的位置地图开始,到利用等值线绘制信息地图;从比例尺、符号、图例到创作分层设色图;从运用图例说明地理资料到利用地图绘出包含于统计图表中的信息。通过一系列螺旋式、循序渐进的绘制地图的操作训练,希望学习者的地理空间表征能力、地理空间关系能力以及地理空间组织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而且,通过这样的练习过程,学生不是单纯去获得识记性的、不连续的地理知识,而是有序的、合乎逻辑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与之相比较,我国的地理课程标准没有单独的绘图技能标准,没有对各年级绘图技能提出详细、具体要求,只是在内容标准地图部分活动建议中要求绘制平面图,海洋与陆地内容标准建议中要求绘制海陆轮廓略图,气候内容标准中要求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到高年级和其他课程内容中则没有相关要求。因此,与美国地理课程标准相比,我国地理课程标准绘图能力目标便显得不够详尽。2.地图概念目标中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要求 地理概念是进行地理空间推理,描述并理解地理空间关系的基本材料。地理空间思维可以通过与地图相关的空间概念来理解、建构、解决地理问题的框架,使空间思维成为独特的思维方式。美国课程标准认为,地图概念可以使地理知识更加有效地被获取、理解和交流,学生要学习和使用地图概念。在美国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各年级课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引入地图概念,逐步分层次地分析、展示各种地图概念,使学生在K-12年级中,持续具有广泛的各种地图经验。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地理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学生的地图技能明确列出具体的目标与标准,要求从较低年级开始,让看图成为学生生活信息的一项来源,学生应有阅读和解释不同地图的机会,并利用各种媒体绘制地图。而读图和绘图能力在各年级中不断地反复出现,也随着年级增长而更加复杂和抽象,可见其对地图的判读、分析与绘制能力的重视。而且,在地图的使用和绘制上强调不同尺度的地图学习,从绘制简易的社区地图到绘制主题地图以展示空间分布。这种对由近而远、从社区到世界等不同尺度地图及地球仪的学习,也是我们略显不足之处。
谈高中地理对空间思维的培养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 地理思维 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1-0089-01
三国时的诸葛亮能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被当做智慧的化身,说明诸葛亮不仅有祖国的山水空间地理的思维,而且还有南北四季差异气候变化的思维,但我们现在的一些高中生连起码自然地理常识都不懂,例如对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了解,大城市地理位置张冠李戴,风土人情一无所知,一些特产的地方南北不分,这些都显示学生对地理知识学得一知半解,没有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的时间、空间思维概念,所以才有学好文科就等于学好文科的说法,下面我就来谈谈加强地理课堂空间、时间的培养,把自己的一点感受展现出来供一线高中地理老师探讨。
一、地理空间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地理空间思维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空间思维为人们提出回答、识别和解决地理问题,以及评价可能产生的后果,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现今高考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而这些能力又基于空间概念的理解。因此实施地理空间思维的熏陶与教育,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去追踪地理思维的轨迹,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地理思维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培养空间思维的策略和方法
在地理教学与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掌握基础,尤其是自然地理知识。那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地理空间概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生动的语言、巧妙的手势、形象的教具及简明的板图等方法不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一)绘制简易地图、示意图,强化空间思维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像(挂图、课文插图、地图册等)外,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板图来进行教学,培养其空间思维能力。例如:我所在的班要求每一位学生能够粗线条绘出一幅中国地图,并且能够把中国主要东西走向,南北走向的山脉在大概的位置标出来,标出祖国的象征长城、长江,黄河;在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规律时,可将内容设计成示意图,边讲边绘,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直观演示,使抽象的空间具体化
人的一生与漫长的地质时代相比,只是短暂的一瞬间,许多地质构造的形成无法直接观测。在讲解地质构造时,可用一些粗浅的演示。如讲褶皱时,用书本代表水平岩层,在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发生波状弯曲变形,向上拱起的部分叫做背斜,向下弯曲的部分叫做向斜。再如:讲断层时,用一粉笔代表岩层,当岩层受力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发生破裂,这叫断裂;再沿断裂面把二截粉笔上下或左右错开,这叫断层,学生自然得出:断层等于断裂加位移的结论。
(三)用启发式开拓空间思维
在学习“黄土高原”时,我利用多媒体的声,影像,生动形象展现黄土高原四季各种地形地貌的状况。然后设计以黄土高原为主线,将地形、气候、植被及人文地理结合起来提出问题的方案,层层追问,步步启发;黄土高原是怎么形成?历史上的黄土高原和现在一样吗?现在的地表形态怎样?为什么会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黄河下游为什么会形成地上河?并运用填图的方式让学生绘简略地图进行总结。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对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掌握较牢固。
(四)以逆向思维加深对空间的理解
在常规题目中,以逆向思维形式提出新的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训练其空间思维能力。例如: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形成五带的原因之一,若黄赤交角变大(小),五带范围如何变化?在讲“三圈环流”时,可有意识地提出:如果地球不自转,会出现什么地理现象?如果地球只自传不公转,会形成和现在一样的三圈环流吗?干燥少雨是西亚气候的一般特征,西亚是否存在相对多雨区?这些地区分布在何处?相对多雨的原因是什么?用这些假设式的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会激发他们对这些地理现象的深入思考,并加深对地理现象空间分布的理解
三、紧扣高考指挥棒有的放矢的思维培养
近年来,地理高考特别注重学生的能力思维,一些地理图标题目解答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牢固的空间思维能力。而地理图表有很强的兼容性和覆盖面,利用图表提供的背景材料是地理高考题常用手法,是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是地理题的特色和魅力所在,是高考题理想的切入口,也是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高考地理题中地理事物分布区域的判断大多在地图上进行,高中生应养成“图图转换”“图文转换”“图表转换”和“文图转换”的地理学习习惯,善于借助地图进行形象思维分析、判断。对于图形转换能力的培养,主要着重于习题的训练,以及老师的板画讲解,学生的习惯绘制简单的地理图形,并通过多练习来加强和巩固。另外实物或多媒体手段也是进行图形转换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其中的以文释图能力和图图转换能力层次要求很高的思维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必须要多练习,多见识,长抓不懈,才能有明显的效果。
四、注意能力思维培养提升地理素养
探究地理空间思维的规律和特点,突出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对学生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希望通过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有益探索,尝试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供教学策略,从而共同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地理学科能力,提升学生地理素养,从更广阔的视野上体现地理学科层次的价值。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 篇7
一、地理空间思维观念
地理空间思维来源于空间思维, 空间思维是地理空间思维的联通物质, 它是进行地理思维的重要因素, 且影响最后得出的地理理论是否正确。简单的来说空间思维对地理空间思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形象思维是地理空间思维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将形象思维转化成地理概念思维。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特殊的学科性质, 这就决定了它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思维活动包括推理、想象、分析等等, 这些都需要借助其他模式将思维活动展开。心理地图就包括在其中, 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地理上的各种空间问题, 而在大脑中使用心理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活动统称为地理空间思维。
二、地理空间思维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空间思维是科学思维的一种。首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举例适当的意象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在思考这个意象时大脑思维转动。教师举例正确的意象, 而学生对这个例子在日常生活当中碰到过, 这样便能好的帮助学生建立对这一意象的初步概念。就是说经验现象可以减小地理中对“准确空间意象”的理解难度, 具备初步概念后, 经过进一步的认知得出的意象就是最终的正确意象概念。在面对复杂的空间意象教学而学生无法找出相似意象建立初步概念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准确的引导。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经常要借助其他教学方式和工具来进行教学活动, 使学生们产生视觉上的思维。中学地理教育的基础就是将地理知识通过形象转化为正确的意象, 所以能否建立空间思维对地理教学质量的好坏起决定性的作用。其次, 地理教学可以通过发挥学生想象力和观看的方式来学习, 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们的地理理论知识的积累, 又可以带动中学地理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具备对地图的阅读能力是学习地理的基本要求, 地图阅读能力包括图像思维、技能性的图像思索和思想文化。本文的目的就是介绍一种新的教学思想, 引导地理学科教育对教育理论到实践的推进。一般地理空间思维都具有空间形象, 如地图、三维动画、景观图等空间形象。在地理教学资料里有众多的剖面图、示意图、动态图、景观图等等, 这些图像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各种的地理空间意象。但地图上展现的地理知识是不全面的, 它们只是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概括了地理特征, 这样, 地图中便充满了抽象的地理符号, 如等高线、等值线、比例尺、经纬度等等反应地理变化发展的趋势的符号, 这些都是对地理事物结果的概括。在地理教学时就需要大量的空间意象思维对地图进行分析。比如东非大裂谷、雅鲁藏布江, 地图是它们一种表现形式, 在地图上又表示了东非大裂谷、雅鲁藏布江准确的地理位置和长度, 又表示了东非大裂谷、雅鲁藏布江抽象的符号, 并且反应了这两条河流与其他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地图便体现出了地理空间思维形象和抽象相结合的一般特征。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与形成
1、利用地图形象、准确、直观的建立空间概念
产生空间概念就必须运用地图来展示从而建立地理空间思维和对空间的想象, 最终建立空间意象。抽象的地理空间概念的根据是地理事物存在的位置差异、范围差异、距离差异、高低差异、地理现象的不同, 通过地图这一形象、准确、直观的方式将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距离、高低和地理现象直接的反应出来。
2、利用地理教具, 促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利用地理教具来表现实地的地理事物, 将地理事物变化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眼前, 使之产生视觉效应帮助学生记忆, 形成初步概念从而建立空间地理概念。教具包括地球仪、三球仪、景观图、图表、图片资料、地理模型、模具等等。例如, 景观图可以直观的展示地理景观, 地理模型可以将复杂特殊的地理结构清晰的展现。还有三球仪, 可以将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运动关系用最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再比如天体系统层次图, 浩瀚的宇宙天体运行概念是非常抽象的, 天体系统层次图就能发挥其优点将银河系所有的天体的运行规律和远近距离一清二楚的展现。基于以上种种的原因,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的使用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3、利用画地理板图和简图, 促使空间概念形成
教师在讲解地理知识时, 边讲边画地理简图的教学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地理事物在脑海中形成空间概念。例如在讲解世界洋流的分布就可以利用画简图的形式将每一条洋流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出来, 这样便能较为直观的将世界洋流的分布展现出来, 同时也方便学生想象和记忆。从这点上来说草图就比地理挂图好的多, 挂图上的信息量过多, 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 草图却能直观单一的展现某种地理现象,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形成空间概念。所以, 教师对地理板图和简图得当的运用不仅可以解决教学难点而且对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有很深的影响。
四、结语
中学地理有很多知识点需要靠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去理解, 所以加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意识, 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需要中学地理教师不懈的努力, 攻克教学难关, 促进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思维。
参考文献
[1]徐君.空间概念、空间推理与空间分析——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策略[J].地理教育, 2009 (4) :39-39.
[2]王绍军.探讨应用好中学地理教学地理空间思维观念[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3 (4) :45-46.
培养创新能力拓宽思维空间 篇8
一、发扬教学民主, 激发创新思维
著名外语教学专家H.Schuman认为, 情感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必不可少的发动机。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教师要重视感情投资, 努力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 用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态度, 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教师应注意把微笑带进课堂,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受到同样的欢乐,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让学生敢问、敢说, 甚至敢于指出教师的错误, 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各种学习愿望, 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讨论、发言等学习行为是自由的、安全的, 不会受到压制。一次课堂上, 我把though读成了through, 班上有一名学生马上站起来指正:“Mr.Liu, 我觉得你读错了一个单词, 你把though读成了through, 这里是though, ‘虽然’的意思。”我很快意识到读得太快, 一时没看清楚, 立刻纠正了错误, 并表扬了那名学生。
学生是有情感的, 只有积极、肯定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对于英语教学, 更需要教师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特定的语言, 产生教与学的共振, 促使学生创新思维习惯、方法的养成。例如, 在“The Great Green Wall”教学中, 笔者对美国近350年森林的变化情况大致简述并板书后, 有意在黑板上给这一部分文字内容配了一个小标题“The Forests of China”, 启发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果然, 不等笔者暗示学生就异口同声地说:“The Forests of the USA.”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激活, 同时又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师生之间互相纠正错误, 可以营造一种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机会。
二、优化教材处理, 引导创新思维
英语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知识点纵横交错。教师要根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对所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组合, 以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多种方案, 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在课前研究教材知识体系, 优化组合新旧知识, 把知识化整为零、连点成面, 就显得相当重要。一堂课的教学应一气呵成, 由词到句, 由句到文, 进行整体的“Revision (复习) →Presentation (呈现) →Practice (操练) →Consolidation (巩固) ”教学, 以旧带新, 逐步过渡。
例如, 在进行“Shopping”教学时, 笔者根据购物的一般规律, 列举购物有关的要点, 如size/colour/kind/price等, 制作投影片, 让学生组织对话实践, 从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入手, 导入新课学习。在展开教学过程中, 以“Shopping”为主题贯穿始终, 从“decide to buy”到“look at (suits) ”再到“try on (jackets) ”为主线, 层层递进, 指导学习。整节课综合处理教材内容, 融生活经验和课堂学习于一体, 启发思维,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科学性、正确性。
三、强化群体互动, 拓展创新思维
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教学的归宿。它要求每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 体验成功的喜悦。发展, 不仅是知识的日积月累, 更重要的是思维素质的不断增强。教学中可采用群体互动、协同发展的方法,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弥补、借鉴、启发、纠正, 形成交互、立体的思维框架, 开拓全体学生的思维。
例如, 进行“John’s Day”教学时, 课文最后设计了一个问题“Why doesn’t he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笔者让学生几人一组进行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充分发挥想象, 思维由集中到发散, 又由发散到集中, 每个人的思维能力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和更新。
又如, 笔者在“Uncle Wang’s Factory”课文教学后, 让学生围绕课文主题, 按故事情节发展, 进行加工、整理、改写, 进而复述, 抽取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表达, 由其他学生补充、更正。复述的过程实际是大脑思维的过程, 学生将语言信息输入大脑, 经过认知、对比、理解、记忆、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 对语言进行加工复述。由于强调了合作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 特别是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 无论是词语的选择, 还是句子的组织、叙述的条理, 甚至思维的延伸和扩展, 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四、设置课堂提问, 深化创新思维
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就是要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教师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维, 盲目地相信某种结论。设置合理、富于启迪思维的课堂提问, 无疑是体现这一思想的重要手段。提问时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提问形式的多样性, 这样才能诱导学生富有创新地进行思维。
教学内容的阶段性, 决定了课堂提问的阶段性。初中英语课文教学中常用的提问形式有:
1. 导向性提问
教师从课文总体结构着手, 设置若干导向性课堂提问, 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2. 情节性提问
让学生在阅读教学内容的前提下, 对所学内容的人物关系、情节变化等做进一步检测, 帮助学生掌握课文情节。
3. 对比性提问
课文内容中的时间、人物、情节常具有对比性, 根据事物的性质、呈现的顺序, 提出一些比较性的问题, 培养学生求同、求异的思维能力。
4. 直观性提问
运用实物、投影、动画等教学手段进行同步课堂提问, 能使抽象复杂的事物具体化、实际化, 调动学生更为积极、有效的思维。
5. 联想性提问
贴近实际生活, 安排提问内容, 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密切联系, 有利于学生联想、想象。
课堂提问, 有时可“教师问, 学生答”, 有时也可“学生问, 教师答”, 适时穿插、应用, 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度。
五、改进评价方式, 鼓励创新思维
简单、粗暴的指责, 只会压制学生朦胧、零碎的思想, 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课堂中评价学生思维的表现时, 应注意客观、公正、热情, 以鼓励为主,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评价。对于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的观点, 教师可用“Good, but...”或“Maybe, if...”等用语评价;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 也不可“No”“Wrong”一棍子打倒, 可说“Please think it over”或“Try it again, OK?”, 让学生有重新思考的机会;对于性格内向、羞于开口的学生, 可以说“Don’t be nervous”“It doesn’t matter”等, 使其大胆开口、积极思考。教师只有把希望带给学生, 尊重、宽容地对待学生, 相信他们会取得进步, 给予积极性的评价,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浅探 篇9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养成地理思维习惯?地理思维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怎么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下面就这些问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学生应具备的地理思维的主要特性
1. 区域性。
区域性主要是剖析不同区域的内部结构, 揭示不同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在中国, 早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以前, 地理学家所开展的大量的小区域研究工作, 以及80年代以来区域地理学的复兴, 都表明了区域特性在中国地理思维特性中的重要地位。而在国外, 区域科学产生于半个世纪以前, 区域科学对区域概念的表述比地理中传统的区域概念更进一步。现代区域科学更强调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和定量分析, 把解释和建立模型作为中心任务, 无疑是对地理区域思维的一种完善。
在中学地理教育当中, 有很多知识都涉及到区域结构、区域特征和区域联系的, 如中国地图出版社 (以下简称“中图版”) 出版的《地理必修1》中“地球的圈层结构”“世界自然带的分布”“交通线路的选线”等, 以及《地理必修2》中“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城市的空间结构”“工农业的区位”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具备区域性地理思维。
2. 综合性。
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决定了地理思维的综合性特点。另外, 地理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民俗学、人口学、政治、军事、民族和宗教等方面都有很大联系, 自然环境之间、人文现象之间、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之间均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 只有对所有关联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从总体特性上进行研究, 注意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不但如此, 地理学科和其他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之间也有密切联系, 要解决某些地理问题, 还要用到这些学科的知识, 尤其是在自然地理方面。比如“中图版”的《地理必修1》中“大气的运动”“水的运动”“某些地貌的形成”“各自然带的特征”等, 要求学生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大气为什么会运动?怎么运动?”“水为什么会运动?”用生物知识去理解“自然带的形成和特征”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具备综合性地理思维。
3. 社会实践性。
学习地理知识和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 而且关系到他们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例如, 当我们在考虑何地找工作、何地购物、何地买房子等问题时, 就需要获得、整理、利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又如企业和政府的决策, 从寻找一超级市场或一区域性机场的最适当位置, 到资源使用或国际贸易问题, 均涉及地理数据的分析。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性地理思维, 不但学不好地理, 对将来从事社会工作也有所影响。
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使其养成习惯, 自然而然的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就必须从平时的教学过程抓起。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做法:
1. 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区域性思维。
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 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办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从地图上发掘信息, 利用获得的信息, 直接或间接地解决问题, 还要教给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图形的技能, 使学生养成图文互换的习惯。这样, 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 学生脑海里就会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地理框架, 养成区域性思维。
比如我在讲“中图版”的《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的圈层结构”内容的时候, 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地球各圈层的插图, 把图上的信息逐一找出, 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对各圈层的文字介绍, 两相对比, 学生对各圈层的特点、所处的位置就认识得比较深刻了。然后我再布置学生完成画图作业,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 在同一幅图上把各个圈层都表示出来。这时学生会比较完整地画出地球的圈层图, 而之后只要提起地球的各个圈层, 学生脑海里就会很快浮现出完整的画面, 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养成收集、整理地理笔记和资料的习惯———培养综合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要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 所以在做笔记方面可能会做得比较凌乱。教师可以通过检查笔记的形式, 督促学生课后整理、补充笔记, 尤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 要引导学生做好单元知识网络的构建, 从中把握主干知识, 明确基本知识点, 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 做到“既见树木, 又见森林”, 在把书由“厚”读“薄”的同时, 还可以在分析问题时知识明确、综合、清晰。
此外, 宇宙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 更不是静止的, 都有它存在的环境条件, 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因此, 要让学生养成整理资料的习惯, 以某个问题为中心, 去探讨它的相关问题, 便于形成一个总体的综合认识。
3.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和分析问题———培养社会实践性思维。
地理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收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热点问题,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让学生在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思维更加活跃和全面。
在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帮助他们学习地理的同时, 地理学习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比较、选择社会生活环境, 进而适应生活环境、保护生活环境、享受生活环境, 从而提高应对未来生活的生存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篇10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具
地理直观教具与现实地理事物相比较小,能把地理事物或现象置于学生的视觉感知范围内,形成表象,容易建立基本的地理空间概念,促进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教具主要包括教学挂图、示意图、图片资料、地理模型、模具等。其中,教学挂图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能自己把握的虚拟空间,为想象提供场地;示意图主要利于理解某些具有动态发展的地理现象;图片资料、模型、模具主要利于学生形成表象,为想象提供“素材”。
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其独有的表达和表现能力,把自然界许多抽象的事物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人们的视野极大地拓宽。巨大无比的事物也同样能以其真实而又玲珑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比如地球、台风、喜马拉雅山和南极冰盖这些庞然大物,借助卫星的“眼睛”,人们已能真实地感知其形体。现代教学手段的这些“化大为小”和“化抽象为直观”的神奇功能,对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形成空间思维能力非常有效。
在众多的现代教学设备中,尤其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最大。利用它,可以在较小的屏幕上演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可以演示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可以形象地示意褶皱、断层的形成;可以模拟出大陆漂移的过程……这些无一不是令地理教师伤透脑筋的、讲破了嘴皮而学生仍是如坠云里雾里的教学难点,它却能轻易突破,而且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也能得以提高。由此可见,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既是突破难点的有效途径,又是解决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这一难题最有效、最有力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读图、绘图
中学地理的图像系统包括各类地图、示意图、模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地理学科的特性决定,地理图像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地理图像表示的信息比用文字更直观、更丰富,更有利于形成表象、建立空间概念。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不可重文轻图,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图,从读图中培养学生空间定位能力,例如,读《中国行政区划图》,可以让学生确定中国各省的空间位置及相互位置关系;要把不同类型的图对比读,培养学生空间联系能力,例如,把《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两幅图对比分析,可以使学生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联系有进一步的认识;把现实地理事物、地理景观图与抽象图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把山地景观图与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对比分析,把台风云图与北半球气旋(低气压)的形成及其天气示意图对比分析,使学生在头脑中把地理事物与相应的地理示图之间产生联系,提升学生的地理想象能力。学生绘图可使地理图像在大脑中留下更深的记忆痕,所以要在地理教学中精选一些关键的图让学生绘制,例如,二分二至的日照图、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洋流模式图等关键图最好要求学生绘制。
四、教师画地理板图、简图
教师利用边讲边画的示意性草图,把地理事物与虚拟的空间结合起来。比如讲世界洋流的分布,就可以利用这一方法,把抽象的洋流化为直观的“彩色粉笔线”,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想象的直观素材。从某个角度讲,这种草图比挂图效果更为有用,因为它的信息量要少得多,不易产生干扰,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空间思维能力,因此,教师画地理板图、简图不但可以突破难点,而且是学生形成空间思维能力的桥梁。
五、展现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事物之间有着因果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地理逻辑思维就是借助地理概念,通过判断和推理,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获得对地理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在教学中,展现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展现自己思维过程时,首先要做到自己的思维清晰有序,讲授时层层展开,层层推进,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可多借助纲要信号是板书或版图等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认识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要注重逻辑方法的传授:如在理解同类事物联系和差异时可运用“比较”思维方法;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性,可通过“抽象与概括”的方法;理解组成自然人文环境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可通过“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综合性是地理逻辑思维的一大特点,也是学生不易掌握的。一般来说,综合性思维也有一定的模式,教师可在平时讲授时注意渗透,让学生在对一个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例如,分析地理事物的影响因素(如分析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一般都可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入手,分析地理事物特点时(如人口分布、中国降水分布),一般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模式,就可以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逻辑认知结构,在新的认知活动中发挥作用。教师也要训练学生展现逻辑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过程中,既要答出答案,又要表述出分析的思路。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评价并确定矫正的措施,进行必要的引导,这有利于学生掌握逻辑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六、充分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是实现形象思维较变为抽象思维的重要途径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完整性和跳跃性。抽象思维是利用概念,借助语言符号进行思维的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基本方法,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感性材料,联系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生活,并借助各种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在形成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直观形象的思维,通过积极的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发展到抽象思维,从而很容易地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原理等。如:在讲述“背斜”和“向斜”这本来比较抽象的内容时,可让学生用橡皮来演示,并注意观察橡皮弯处的紧密度,从而推导出,背斜顶部易受外力侵蚀,而最终成为谷地,向斜不易受外力侵蚀,最终成为向斜山的原因。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和作用
郑银虎
(靖江市实验学校,江苏靖江
摘要:本文从地图的重要性入手,结合地图的特点,认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好好运用地图,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简单论述通过培养学生读地图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画地图能增强地理事物的记忆能力,感知地图能让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到提高等三方面内容来进一步让地图的作用得到体现。
关键词:地图初中地理教学运用作用
“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它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地图是最实用的教具,如果在教学中地图运用得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地理也轻松,知识更容易长久地掌握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我认为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有以下几点作用。
一、读地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刚进入初中阶段,遇到的就是相对较难的知识,难以在学生脑海里形成整体印象,不易整体把握,学习难度大。地图是文字的载体,表示在一个区域内不同地理事物的不同侧面,把事物用地图去说明,通过地图让学生在大脑中复活成鲜明的形象,进而从整体上把握。
在学习地理前,首先要做的是带领学生游览我国的风光,如喜马拉雅山,学生难以想象它的长、它的高大,在生活中也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参照物,不好直接整体把握。教师可找一副中国地形图,找出喜马拉雅山和学生熟悉的泰山、华山等,让学生比较。如果再配合山脉的具体数据,学生就能更直观地掌握,以后学习就有了原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地图可以让学生的兴趣延续到生命源头。初一年级新生对地图很好奇,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进而对地理课程产生兴趣。为此,教师应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如在绪言课上让学生看地图册找出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中国在亚洲的哪一部分,湖北又在中国的什么位置,天门又在湖北的什么位置。有时结合时事提出问题,如三峡工程的位置,青藏铁路的线路位置,南水北调工程的线路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以引起学生阅读地图的兴趣。会读图的学生,地理肯定学得好,也可以肯定地说,是对地理课程兴趣比较浓的学生。学生怕的是什么,是看不懂地图,地图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事物,下面就是我对地图在教学中的第二认识。
七、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的武器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
比如在课堂上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又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从结果导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
二、画地图可以增强地理事物的记忆能力
现今的教育通常都在强调现代化的教学,有的教师忽略了自身绘图的技能,以至于学生也丧失了对图的感觉,娴熟的版图技能在教学上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难以代替的,边教边绘的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可比的。教师功底深厚只会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敬佩,从而影响学生动手去画图,即使不画也能让教师在现场所描绘的地图深深地映在脑海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地图的感知,为地理知识点的教学的便捷打开了第一扇门。学生对地图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于他们来说,地图不再是陌生的事物,而是可以接近的、有生命的图。
地图是文字的载体,单独死背文字部分忽略了地图,学生掌握的知识就是片面、枯燥的,往往过几天就将它忘记。在老师的带领下画地图,学生不仅可以激发兴趣,而且可以增强记忆。在画图前,教师要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辅导,山脉、河流等在地图上是用什么来形象表示的,学生在有形象的情感体验和掌握了一定所要画的地图知识基础上,画出简单的地图,将抽象记忆和形象记忆合二为一,其功效就不言而喻。如学生在学习“中国地形”这一节时,山脉是中国地形的难点,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如何让学生体验得到,只有让学生绘出山脉分布图,主要是学生相互合作完成,教师作适当的完善。将主要山脉一一画出,核对无误后在学生画的地图上填地形区(高原、盆地、平原),这样在结束后学生自然就能明了山脉是骨架,地形复杂多样这一地形最基本的特点。绘制略图还可以减少教师的讲解的枯燥带给学生的厌烦,相反却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记忆自然变得长久。
在教学中除了画图外,教师还可以将大量图片带进课堂,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如中国的四大高原各自的特点,就可以通过图片来让学生比较和分析自己得出的结论。
三、感知地图可以促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
画图除了可以起到上述目的外,对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刚才是在纸上画,现转化为在脑海里画,去想象地图。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应重视学生想象地图的形成和积累。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可视、可感、较清晰准确的地图形象时,对空间的感受就逐渐地增强。大家想必都为讲解经线和纬线一节所苦恼过,因为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这一节的确是个不小的难点。如何化解这个难点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想象、感受地球仪,将地球仪的空间感掌握,闭上眼睛就能在脑海里描绘地球仪。学生有了获取知识的感觉,到地球仪上指出赤道,发散地讲其它的经线和纬线,应该可以起到比较良好的效果。训练多了,地图看多了,对于地图的感知强烈了,空间感就不知不觉地增强,看待问题的视角也会增大,不再是局限一个面,而是多面、全面地观察思考问题。长远点讲,学生今后学习几何和空间几何便变得简单。
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 篇11
一、必须全面掌握地理空间定位的基础
(一)地图的基本知识。(1)极点与赤道的空间定位—这是区域空间定位的原始起点。(2)经线和纬线—应注意高、中、低纬度经纬网投影后的形状变化,逐步建立起图形的基本感觉以提高解题效率。(3)经度与纬度—掌握经、纬度的划分和空间分布规律是定位的前提。(4)重要的图例与注记—掌握重要的山脉的地形类型、河流、湖泊、交通干线、城市、洲界、国家和省市界线,可以辅助定位。
(二)熟悉《中国地图》。涉及“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石油生产、消费、进口与石油安全问题”等热点话题在高考中屡屡出现,这就要求师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用用中国地图的能力。
(三)熟悉《世界地图》。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世界重要区域、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于相关地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十分重要。对世界安全、稳定和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热点地区、热点问题的了解,必须在世界这一巨大的空间来进行。
二、必须全面了解地理空间定位的基本要求
(一)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坐标。
(二)确定东西、南北半球的位置,海陆位置等。
(三)判断地理事物所在的区域、具体的名称。
三、必须准确把握地理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
(一)根据地理事物的地理坐标、相对位置定位。
(二)根据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定位。(1)根据地理事物的面积、轮廓和形状等特征定位。(2)根据气候、地形、植被、动物、土壤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定位。(3)根据工业、交通、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事物的特征定位。(4)根据当地的代表性地理事物(包括特殊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定位。
(三)依据图例、注记、比例尺等图中信息辅助定位。
(四)依据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定位。
四、必须全面了解与“位置”有关的地理知识和能力要求
(一)与纬度有关的能力要求。(1)确定位置、判断方向。(2)南北半球的划分。(3)正午太阳的高度与日影长短,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刻,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物体偏向力的大小等。(4)直射点的纬度,与季节有关的现象。(5)确定高中低纬度。(6)确定气压带、风带。(7)确定热量带、气候带、自然带。(8)确定农业带。(9)纬度地带性规律。
(二)与经度有关的能力要求。(1)确定位置、判断方向。(2)东西半球的划分。(3)经度与地方时、时区、区时的换算。(4)经度与“日期分割”问题。(5)根据经度(海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6)估计实地距离。
(三)与区域有关的能力要求。(1)以区域为背景,考察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和原理。(2)以定位为基础考察地理事物的名称、分布。(3)以区域的自然、人文要素统计资料为信息,分析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原因。(4)以区域信息为基础,比较两地的区域特征的异同,并分析原因。(5)从区域特征入手,分析区域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指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五、必须掌握并熟练运用几种常见的空间定位方法
(一)地理坐标定位法。弱智到某个地理事物的具体地理坐标(或坐标范围),就可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占据的空间。
(二)典型区域特征定位法。
(三)特殊地理事物定位法。代表性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往往是定位的重要线索。
(四)面积、轮廓、形状定位法。有的地理事物有独特的轮廓和形状,我们可以通过其面积大小、轮廓和形状特点确定它的区域位置。包括河流、山脉的走向、长度,河流的源地、注入的海洋,大洲、世界主要国家,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面积大小、轮廓形状等。
(五)海陆位置定位法。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内部,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东部或西部(临海),有的地理事物被海洋包围(如岛屿)。根据这一特征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大致位置。
(六)相对位置确定法。在地图上,可以通过某地理事物与周围相关地理事物在方向、距离上的比较,确定它的区域位置。
(七)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图中信息辅助判断。如图中的河流、湖泊、山脉、等高线、沙漠等图例、注记往往是重要的提示信息;根据比例尺往往可以初步确定区域范围,有利于定位。
(八)用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判断。有的题目在题干或问题中提示了区域的大致范围或自然、人文特征,对缩小定位的范围和提高定位的速度很有帮助。
浅谈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2
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 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本人:有个别同学其他学科的成绩还不错, 学习也用功, 但是学习地理总显得“不入门”, 成绩不理想。在每次接任毕业班的地理教学时, 几乎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 学习地理有什么好方法?我的地理不知怎么总是学不好, 高一的时候就学不好。”
面对一脸急切又茫然的学生, 该如何回答?如何带领这样的学生学好地理?这促使我经常思考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观察、分析提问学生的学习方法、状态。在长期的分析、观察中有一个答案逐渐清晰起来———这类学生在学习地理时, 缺乏地理形象思维的能力和习惯。如读等高线地形图, 我们教师可以一眼看出地形起伏的状况, 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立体图形”, 但学生却左看右看仍是一幅画有杂乱线条的平面图。又如, 讲到一个国家时, 我们会在脑海中呈现出这个国家所在地周边的状况 (如邻国、海陆位置等) 、国家轮廓以及这个国家的山河分布、植被状况、人民生活等的“形象”, 但是在学生脑海中呈现的是关于这个国家的文字概念。由于缺乏地理形象, 学习地理就是死记硬背, 结果所获甚少。
二、地理形象思维在地理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表面的科学, 地球表面丰富多彩的地理事象和空间性, 要求学习地理有较强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 可以说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高低是学生地理学科素质的标志之一。
1. 较好的地理形象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原因
如在头脑中有一幅可自由伸缩、裁切变化的“表象地图”, 就能帮助我们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联系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再如, 高中地理的难点之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问题, 如果学生能想象出“太阳光照情况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形象, 再有一幅正午太阳高度计算的形象图, 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如图1, 通过此图可利用简单的几何知识, 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形象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太阳直射点A的纬度与要计算地B的纬度差, 这样, 就能把计算题转换成利用地理形象, 结合推理而得出结论的形象思维题。
2. 地理形象思维有助于学生探寻地理事象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 许多地理事象可通过形象推测或反推变化发展的规律和原因。如地质断层的拖曵现象、岩层的错位状况可推知当时岩层的运动方向。
如图2,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某港务局拟在A、B两处建港, 选在A、B两处哪里好?其理由是____。
(2) 小岛口最终将与河流哪岸相连?为什么?
(3) 某勘探队在C处钻探获粘土、砾石、粉沙、砂等沉积物, 请问自上而下钻取的沉积物应依次是什么?为什么?
这种题目的解答, 需要学生通过形象来思考, 即河流形成初期河口处河床比降大, 沉积物颗粒粗, 后来随溯源侵蚀的发展及沉积物的堆积, 河口处河床比降逐渐下降, 水流逐渐变缓, 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地理事象的许多规律、原理, 往往可通过形象, 结合一定的逻辑来推知或探寻。
三、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1. 立体感知, 积累丰富的表象, 促成地理形象思维
地理形象思维要凭借各种具体形象, 用形象来思考和表述。表象即过去感知过的地理事象在头脑中的再现, 是地理形象思维的基础, 没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的表象, 要进行丰富生动的形象思维是不可能的。
(1) 鼓励学生观察周围、接触社会, 以充分感知客观事物
丰富的表象必须有充分的感知, 这就要求学生有广阔的社会接触面和丰富的生活。因此, 组织和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观察, 观察周围的自然界以及居民、社区、农村的经济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参观、旅游、访问, 多看展览、电影、电视等, 都能在无意中增加学生的表象贮备, 为学生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2) 眼、耳、鼻、肤并用, 形成地理事象的清晰表象
地理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具、实物标本、地理模型以及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 让学生动眼、动脑、动手, 耳听、鼻闻、肤触, 最大程度加深学生对地理事象的认识, 形成清晰的地理表象。
地理图片能非常清楚地反映地理事象的某些特点, 如利用非洲、澳洲和南美热带草原的挂图, 结合教师的描述、启发, 学生可以有效地形成“热带草原”的表象;利用一幅“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挂图, 结合教师的指图阐述和成因分析, 就能给学生一个“峡湾”的表象。因此教学中, 教师要不怕麻烦, 多用图片, 多让学生看。
地理实物能给学生最真切、最直观的形象, 教学中如能把实物带进教室, 对学生地理表象的形成帮助是很大的。如讲述矿产的特征, 区别黄铜矿和黄铁矿, 在教室中让学生传阅两种矿物, 让学生用小刀刻一刻, 学生对两种矿物的形象记忆就非常深刻。
(3) 运用地图, 建立空间形象, 促成地理形象思维
地图是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事象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绘成的图像, 地图上的各种图例符号都与地理事象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它能形象地表示出某一地区地理事象的整体面貌。运用地图, 促成学生“脑中地图”的形成, 能大大促进地理形象思维的发展。
(1) 讲清经纬网, 形成脑中“经纬网地球仪”。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事象依赖经纬网表示空间位置, 通过经纬网知识的学习, 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地理坐标系, 形成正确的空间形象, 是地理事象正确定位的基础。
(2) 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 形成“表象地图”。各种地理事象的形状、方位、大小、高低等性状, 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 而必须借助于地图, 可以说“没有地图, 就没有地理学”。不立于善于运用地图的地理教学, 显然不是成功的地理课。如果脱离地图去记忆各种地理事实材料, 必然导致死记硬背, 结果是事倍功半。教学的实践也表明, 学生对于图像信号的记忆比文字更深刻、持久。所以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地图, 使学生产生牢固的形象记忆, 形成“表象地图”。
(3)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象, 促进地理形象思维的发展。地理环境中的各种地理事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各种地理规律、成因等地理理性知识, 必须从分析地理事象间的联系中获得, 而这种分析必须依赖地图。因为一幅内容丰富、表现简明的地图可以容纳大量的地理信息, 可以反映出某一区域的各种地理事象及其位置关系。通过分析图例可以发现地理事物和现象, 通过综合思考, 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
2. 激活联想, 活跃地理形象思维
当头脑中出现一个地理事物的形象 (表象) 时, 会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个或一系列事物的表象出现的心理现象, 称之为联想。充分运用联想, 能使学生新学习的地理概念与已有表象产生联系, 使新学习的地理事物的形象更直观、生动, 从而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如学习等压线时, 引导学生与等高线作比较, 能促进学生头脑中等压线形象的建立, 从而更深刻理解等压线的含义。
3. 运用想象, 促进地理形象思维
想象是指人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概括、综合、加工改造, 从而形成新表象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能使学生头脑中表象数量增加, 使原有表象获得新生, 甚至衍生出学生头脑中从未感知过的地理事物的表象。可以说想象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 想象力的发展必然能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1) 抓住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 进行表象组合
形象思维能在自己已有表象的基础上, 在头脑中构成自己从未经历过的地理事物的新形象, 如根据头脑中已有的刚果盆地、亚马孙平原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的热带雨林景观, 可概括形成热带雨林的一般表象, 根据热带雨林的一般表象, 结合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季相变化的表象, 可形成热带季雨林的景观形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来进行表象组合, 使想象的形象与实际形象达到最大可能的相似, 如南极洲的景观形象, 就要引导学生抓住酷寒、大风、冰雪三个特征, 使学生能融合成具有南极特色的形象, 以避免杂乱的、个性不鲜明的想象形象的形成。
(2) 加强阅读理解训练, 引导合理想象
学生对地理事实的学习过程, 实质是在头脑中建立地理事物表象的过程。如阅读了教科书中关于喜马拉雅山脉的描述, 就会在头脑中浮现出喜马拉雅山脉雄伟高峻、横亘绵长的形象。阅读了中国地形图, 就会在头脑中形成我国地形分布的地理表象。因此教学中要努力帮助学生弄清各种地图符号的意义, 熟练地掌握地图语言, 同时通过语言训练提高理解课文语言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合乎逻辑的想象, 将已有表象组合成需要的地理形象。
4. 剖析形象思维过程, 养成用形象进行思维的习惯
在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形象来进行思维, 培养用形象进行思维的习惯, 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剖析形象思维的过程, 学会用地理形象进行思维
剖析形象思维的过程, 特别是在地理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经典形象思维的过程, 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新知识产生的过程, 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思维过程, 学会用形象进行思维, 同时激发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介绍大陆漂移学说时, 用撕开的报纸, 让学生说明如何知道是同一报纸被撕, 然后引导学生看世界地图, 分析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再如在学习地壳演化史时, 用不同的地质构造图, 如海侵、海退地层以及其他的不整合地层等, 引导学生分析地壳变动的过程。
(2) 常用文图转换, 培养学生用地理形象进行思维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中, 有许多教材中用文字表述的内容都可以转换成用图形来表述, 这种将文字信号转化为图像信号的过程, 是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
教师身体力行, 加强示范。如原高中地理教材地球内能的释放一节中的“地内温度的垂直分布”的内容, 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用图3表述。教师要着力挖掘教学中这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内容, 并在教学中充分加以应用。如地理略图对表示复杂的地理事物, 揭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演化过程以及各种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有显著的表现力;地理数据用图表表示更形象具体、醒目动人;地理事象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 用语言难以表达, 用地理联系图表则一目了然。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推荐阅读:
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培养05-12
地理空间思维观念在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10-03
地理思维能力培养论文08-18
[中学地理论文]从信息传递角度看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06-15
地理空间框架08-05
地理空间信息网格11-20
空间思维能力10-22
地理空间聚类分析06-30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10-03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