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地理视角培养

2024-07-20

学生地理视角培养(精选9篇)

学生地理视角培养 篇1

本文根据自己教学中的亲身体验,重点谈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地理图像的教学,以及地理图像在教学中的应用,怎样应用课本中的图像,从而获得最好教学效果,同时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地理才能。

一、新教材图像系统的优越性

地理图像直观、简明地表述了地理事物及其特征,是表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形式,也是地理思维的重要载体。各种地理事物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里,组成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人口、工业、农业、城市等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则要通过地理图像加以展示才能清楚明了。图像使得教材形象直观、重点突出,通过形象思维可使抽象难懂的原理和概念,转化为具体易懂的图像化地理教材。

二、教学过程中图像的运用

(1)看图。运用图像系统的关键在于掌握读图技能,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当一幅图展现在学生眼前时,首先要强调图像的名称;其次是熟悉图例;最后明确教学内容要求,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

(2)析图。所谓析图是在阅读图像的基础上,探索地图上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图像符号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事物及其规律,并将所获得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得出正确的结论。

(3)绘图。绘图是图像系统地理解和记忆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在老师指导下组织学生绘制地理教学挂图,还可以指导学生作家乡气温、降水月份分配地图、土地利用地图、城市功能分区地图、人口增长示意图、经济结构示意图等等。学生自绘图不仅把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及其变化直接反映在地 图或图标上,而且还会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极大兴趣。另外,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像,如课本插图、地图册等, 还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图像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图像性。绘图方法多种多样,例如,边讲边画,化静为动;还可以化文为图,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4)重视综合用图。在教学中应充分注意综合用图、优化组图,才能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综合用图,要重视形象与抽象(如自然带景观图与自然带地图),表象与原理(如火山景观与火山原理图),平面与立体(如地形剖面与地形模式图),定性与定量 (如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图与同级图) 以及正面立意与反面审思 (如森林作用正面绘图与森林资源破坏有关漫画)的有机结合。

综合用图,既要善于用好单个图像子系统内的复合图,组合图,更要注意多个图像子系统间的联系与配合。例如,教材中的“世界水资源”部分,图像系统内汇聚了包括地图、地理影像、地理绘图(含漫画)、统计图、示意图(模式图)在内的多种地理图像。将图像子系统协调配合,有利于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从定性到定量、从平面到立体、从正面到反面、多视角、多层次地认识世界水资源问题。如果忽视了其中任一图像子系统的运用与配合, 则都会削弱教学效果。

(5)运用图像巩固知识。在复习地理知识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绘图,以图为线把各部分知识串联起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克服了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例如,讲我国的四大高原,首先出示表格,边总结边填写效果就更好。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图像教学

(1)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特点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安排、制作投影片。

(2)可以重点突出人口、资源、环境等主要问题,便于两史一情教育。

(3)将轮廓图、景观图、统计图表、各种示意图、略图等有机地协调组合成一体,可生动具体地反映地理特征,增强表现力, 同时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地理应用技能的培养。

(4)能着重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又可兼顾初、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较为灵活。

(5)可根据需要设计与编制专题地图。城市、工业、人口分布、矿产、资源、农特产品分布,交通略图等图幅,内容单一,图面清晰,学生一目了然,便于掌握。

四、图像的综合利用

(1)利用图像研究现象的分布规律。普通图像包括的内容比较丰富,既有自然地理要素,也有社会经济要素,在图上可以从分析的角度去分别研究某一要素或现象的分布特点及规律。如水系的结构、水系的密度;地形的起伏变化、高程与高差、形态结构;居民地的类型、大小、结构、集中与分散程度、居民地分布特点等。也可以从综合的角度去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区域差异。

(2)利用图像研究要素或现象间的联系。通过研究要素和现象间的联系,既可以揭示全球大范围内形成的地带性规律,如水平地带性规律中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又可以揭示局部范围内形成的非地带性差异,如垂直方向上的结构变化和水平方向的地域差异,并能阐明上述现象所产生的原因。例如,通过世界土壤、植被图与气候图对照,首先可以看出全球范围的土壤地带性和植被地带性,是由气候的地带性所决定的,然后通过进一步对照地势图或地形图分析,可以看出造成土壤与植被局部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受地形变化影响的结果。若将土壤图和植被图对照,将会更加清楚地发现土壤与植被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3)利用图像研究动态变化。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有许多要素和现象都可以利用图像研究它们的动态变化,如水系变迁、植被演变、天气变化、台风路径、城市沿革、人口迁移等等。利用图像研究动态变化,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表示动态的图像, 从一幅图上可以直接看出这种变化的数量、幅度、方向、位置和范围等;另一种作法是利用不同时期出版的地图,或利用不同时期的资料编制成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

总之,图像在地理学习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图像的能力,能训练他们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同时发展智力。如果教师能够正确运用图像进行教学,教材就会变得简明易懂,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直观性,便于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才能。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地理图像的教学。

学生地理视角培养 篇2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秘决。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直接受学生学习兴趣的制约。在 地理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课堂教学力求形象直观,把兴趣培养贯穿始终

青年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善于抓住青少年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学习的开始就使他们 产生兴趣。高中地理第一章的内容正是容易培养兴趣的开篇。学生对于宇宙的奥秘,自然奇观,如极昼、极夜 、昼夜交替、四季交替等问题,似乎知道点,但又说不清楚,教师用形象、直观的三球运行仪、幻灯、模型、图片及手势等多种方法进行演示、讲解,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适当补充一些数据、资料,把这些看得见、又 看不见的抽象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具体化,学生很感兴趣。有的教材内容,不太好理解,或是难记易忘,学 生往往没有兴趣。教学中,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把势 均力敌的两种气团相遇形成的准静止锋比喻成两个手劲差不多的同学掰腕子,手势将保持不变,以此说明锋面 较长时间停留在某地区,从而影响该地区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讲我国占世界首位的八种矿产资源时,学生 记起来往往丢三落四,采用谐音让学生记忆,并形象地描述为,我的心太烦,烦得鼻涕眼泪一起往下流。谐音 为:吾(钨)心(锌)太(钛)烦(钒),目(钼)泣(锡)稀(稀土)涕(锑)。学生就能很快掌握这八种 矿产资源。有的内容,编成顺口溜,也可增加学生的`兴趣。

二、结合身边的科学现象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地理学是在前人不断探险、考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科学。既然是科学,就不是光背背矿产 、山河等。对学生来说,掌握复杂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弄清其发展演变规律是比较困难的,也容易由此产 生不愿学的想法。教学中,应尽量结合实际,使学生感到身边有很多地理现象,孕育着地理原理。如讲大气对 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提出学生们熟悉的,但又解释不清的现象进行分析,如:晴朗时天空呈蓝色,阴天为 什么呈乳白色?日出日落时又为什么呈红色?指出这是由于大气对波长不同的太阳七色光散射,吸收状况不同 而造成的。波长较长的红、橙色光,不易被散射,能够传播较远的距离。这也正是红、橙色光作为停车信号的 道理,它使人们在较远处就可看见,以减少交通事故。在讲第二章气旋、反气旋,气团和锋面活动时,在讲清 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观云看天的谚语和天气预报及当地的天气变化,叫学生观察、分析 ,用所学知识解释,得出结论。这些身边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的必要,同时结合这些实际,学起来 会觉得并不难学,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好地理的信心。

三、引用资料,适当补充,在兴趣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是以领会知识和掌握技能为基础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对知识的 掌握和理解程度,明白得越多,知识掌握越好,兴趣也就越浓。在课堂上如果适当引用一些平时搜集的资料, 就会促进知识的理解,提高趣味性。如讲地球大小及在宇宙中的位置时,引用以下一些数据:若把银河系缩小 一万亿倍,那时太阳半径仅0.7毫米,地球半径则为0.0064毫米,日地距离仅15厘米,整个太阳系直径也只有1 2米,但银河系的直径仍有100千米之大;宇宙中像银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仅观测到的就在十亿个以上。地球 在银河系,以至在整个宇宙中的位置和大小就可想而知了。但地球对我们人类来说,又是极其重要的星球。然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也并非唯一人类居住的星球。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紧锣密鼓地向月球 进军,不久,人类可望移居月球。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计划分六步将火星改造成人类生存的又一故乡。 补充这些资料不仅能提高兴趣,还能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探索宇宙奥秘,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欲望。在讲第 五章生态平衡时,引用三类事实资料,一类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体数量变化引起生态平衡失调的实例,

学生地理视角培养 篇3

关键词:师范生,职业技能,新建地方本科高校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大部分由原专科学校升格而来, 师范专业是学校的主体专业, 在应用型转型的背景下, 师范专业转型已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

一、现状分析

地理科学在大学属于理工科类专业, 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但不少师范院校对读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力度小, 训练时间短。

大学课堂上, 专业教师前期进行单一的知识讲解, 后期由学生实习实践, 教师不再讲解中学教材的具体内容, 而直接进入大学教材, 导致理科生很难理解, 而文科生似懂非懂。由于不少师范生对中学教材内容掌握不够, 以致实习时, 站在中学讲台上不会教、不善教, 知识点讲解含糊不清, 教学设计不新颖, 教案编写质量低, 声音小、有口头禅、体态语言不当等问题很多, 难以达到“合格教师”的标准。这样的“教师”走上讲台, 既是对中学生不负责, 又是对将来教育事业不负责。全国地理已实行新课标, 但大多数地方高校仍然使用传统培养模式培养学生, 造成许多毕业生难以胜任教师职业的局面。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 各地高校逐步改善对师范生的培养方式, 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如课堂仍以教师教为主, 学生听为辅;实践课与理论课学时学分分配不均, 没有从根本解决学生如何实践的问题;学生的技能训练只是少数高校开展“三笔一话”, 对于教学技能训练, 多媒体制作与演示技能训练, 课程资源开发与使用技能训练等技能, 许多高校注重力度不大, 没有进行强有力的训练, 未对学生逐个进行严格考察。

二、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内容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新建地方师范院校设有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但理论课程的学分比重与课时分配远远多于实践课程, 比例严重失衡。“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 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较好, 而实际操作能力却严重不足。在相关高校网站上查阅省内外35所新建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资料, 经对比发现, 不论是学分设置还是课时分配,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都相差很大, 多数院校实践课程所占的学分比例甚至不到理论课程学分的二分之一。17所地方院校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所占的学分比例如图1。

“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将大量时间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 对于实践课程, 由于学校没有安排或安排很少, 学生自主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打折扣。

(二) 基础技能水平不高, 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力度不足。

一些地方院校对于“三笔一话”即毛笔、钢笔、粉笔与普通话, 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等教育性课程的要求较低。只要普通话能过二级乙等, 《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不挂科, 一般都可以顺利获得教师资格证。

虽然多数地方院校开设了“地理课件制作”、“三笔字”、“规范汉字书写方法与训练”、“地理板图板画”等基础技能训练的选修课程, 专门传授并提高学生的多媒体制作技术和“板书、板图、板画”的基本技能, 但并未要求学生必须达到怎样的水平, 其效果不容乐观。

教学设计、教学操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技能的训练强度与指导力度不够, 对思想教育与班级管理技能等教育技能不够重视, 甚至有些院校并未开设此类课程。而这两者却是专业技能结构的核心部分。学生进行教育实习时, 教学设计不严谨, 设置内容缺乏吸引力, 课堂教学效果差;缺乏班级管理能力, 对于突发状况的处理不当或不知如何应对, 都与核心技能的缺失与训练不足息息相关。

(三) 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 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和试讲长期以来是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培养的唯一方法, 即使目前很多学校采用微格教学法培养学生, 但整体上, 培养方法还是比较单一, 缺少系统化、多样化、专业化的方法体系。因此, 在完善培养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时, 不应只注意“教什么”, 而应关注“如何教”。

(四) 在课堂技能训练中, 师范生的培养方式与中学脱轨。

地理课堂的训练是师范院校的重点课程, 新建地方高校在此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在技能训练课安排上, 任课老师是大学教师, 在技能培训过程中, 虽然尽量按中学生的授课需求进行培养, 但与实际中学课堂教学存在较大差距, 教育理念上出现偏差。因为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 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很快, 大学老师对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的认识会逐渐地滞后。在这样的情况下, 高校对师范生的培养方案难以走在前沿, 师范生的教育技能训练实际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五)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应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 贯穿于整个师范教育时期。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育见习处于空白状态或者较为滞后, 仅仅在大四第一个学期进行。“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是其进入教师领域的关键环节, 是师范教育对师范生进行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联系的桥梁。”通过不同形式的实习, 师范生可以亲身经历中学教学活动的所有实践环节, 这对于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技能等的训练和提高有着重大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 教育实习时间短且安排在大四的第一学期, 属于“突击训练”。同时在教学技能训练, 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技能大赛中, 训练教师的安排不够合理, 对评委的挑选有滥竽充数之嫌, 不能真正达到通过训练强化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借助比赛的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六) 教师指导力度不够, 实习缺乏规范管理。

指导教师队伍一般包括实习生所就读师范院校方的指导教师和实习生所实习学校方的班主任老师和任课教师。实习生所就读师范院校的带队老师一般都会带不同专业的实习生, 专业不对口, 教师指导的方式方法, 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与专业教师有一定的差别。而且这些带队老师除了指导实习生外, 还有其他工作要做, 与学生深入交流的机会不多。而实习生所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一般都会指导实习生写教案, 将上课机会留给实习生, 若是实习生的教案写得不好, 上的第一堂课备课不充分、教态不自然、讲授的内容不清楚等, 导致教学效果较差的话, 他们给实习生的上课机会就会减少, 进而指导力度也会下降。

虽然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 但也允许学生自己找学校实习, 因此, 学校给予的指导监督不可能全面覆盖, 难免出现一些学生并没有真正进行教育实习, 只是找当地学校为其评了一个分数来交差;或有些学生在其实习学校与教师关系不够好, 得不到较好的指导, 导致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

(七) 实习缺乏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机制。

在实习过程中, 合理的反馈和评价制度是直接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师范生评价结果的反馈, 不断完善训练体系内容与模式, 进而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师范生在平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中缺乏较为正式的检验方式与专业的评价标准, 仅仅由一名任课教师和班上的同学予以评价和指导, 得不到较大的提升。而且到中学教育实习后, 回到学校仅由教师进行审核, 其评价机制不一, 导致学生自我调节缺乏, 技能训练水平不易提高。

三、建议与对策

(一) 提高实践课程所占的学分比例, 理论与实践并重。

适当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与课时比例, 从直观层面突出实践课程的重要性, 以纠正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意识, 灌输“实践理论并重不可偏”的新观念, 提升实践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能用”、“会用”, 而不是空有“满腹经纶”, 却只能“纸上谈兵”、“耍耍嘴皮儿”。

(二) 提升基础技能水平, 加强教学技能训练力度。

对于基础技能水平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应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和不同要求的训练。对毛笔、钢笔、粉笔字书写水平欠缺、普通话虽过二级甲等或者过了二级乙等但普通话仍存在不规范现象的学生, 要加强“三笔一话”的训练强度, 以达到相对规范的程度;而对与“三笔一话”等基础技能掌握相对较好的学生, 要进一步进行训练, 以达到更高的水平,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让水平较高的学生激励并带动水平相对落后的学生, 两者共同进步。另外, 对于《心理学》、《教育学》等教育性课程要提高要求, 不仅要做到不挂科, 还应要求期末考试成绩不低于80分, 重视平常的课堂表现, 增大平时分的比例, 以促使学生更认真地学习课程, 而不只是在考前突击备考, 平时上课却不认真听讲。再者就是加强教学设计、教学操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技能训练强度与指导力度, 可以邀请一些中学一线教师参与指导, 使学生清楚中学需要哪一种教师, 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三) 对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进行多方法搭配使用。

可以多开展说课比赛、教学技能大赛等教学类活动, 着重对学生已经掌握的课堂教学技能结果进行评价, 促进师范生在课堂教学技能方面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提高课堂教学的综合技能水平。同时, 对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应做到多种方法合理搭配使用, 善于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条件和师生的情况及课程资源现状灵活地运用各种培养方法, 并在培养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因此, 既要看到当前培养方法的长处合理地继续采用, 又要看到运用中的问题, 并不断加以完善。

(四) 聘请一线教师作为教学训练课程的教师, 增强教学针对性。

大多数师范生认为教师讲授《教学法》的内容与中小学教学实际相脱离, 即所学内容已经落后于或不适于实际的一线教学。因此, 学校应聘请一些有相当教学经验的一线中学教师作为师范生的教学训练课的老师。一方面, 师范生可以从中借鉴和学习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 聆听实际教学的真实心声。另一方面, 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可穿插介绍中学生的基本学情与身心发展特点, 帮助师范生提前了解教学对象的大概情况。这样, 师范生不仅能间接地积累一线教学经验, 而且会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和加强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践能力, 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更快、更好地融入中学课堂。

(五)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培训。

教学见习应该贯穿大学课堂,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之前, 应该让师范生多观摩中学教师授课过程, 学习他们的授课方式, 从中吸取经验, 逐渐掌握中学教学方法和过程。而不是为省时省力而将教学见习与教学实习安排到一起进行。另外, 在师范生实习过程中, 老师并不是每一堂课都交给实习生上, 而是根据具体表现和课程内容有选择地给实习生上课的机会。实际上, 师范生实践锻炼的机会远远达不到提升其能力的要求, 故应适当延长师范生的教学实习时间, 让他们拥有充分锻炼的机会, 使他们在这个环节得到较大的提升。而对于校内举行的各种教师技能大赛, 应当注重其效果而不是走过场, 对于比赛评委及参赛选手都应该不断提高要求和标准。

(六) 加强对实习的指导、监控与考核。

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示范性和师范性, 不能体现教育过程中的特殊性, 以至于师范生不能胜任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因此, 指导教师的科学指导和实习过程中的有效监控, 是教学实习的关键所在。地方高校和中学双方都要安排负责与合格的老师担任这一工作, 对那些无法尽职尽责的老师, 宁可不用, 也不能滥竽充数。地方高校和实习中学双方的指导老师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在协商中完成实习指导任务, 对实习生进行严格考核, 切忌走过场, 使教育实习考核流于形式。

(七) 建立有效的反馈与评价机制。

在师范生平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考察中, 应该增加评价教师的人数, 而不仅仅局限于任课教师一人, 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参考意见和调整计划,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学生最后的教育实习成绩的评定, 应该是多方面的综合。如随机抽听一两次实习生的教学, 调查一下实习生所在中学的教师与学生的评价等, 而不仅仅是系部教师以一种方式进行评价。

四、结语

针对现阶段多数新建地方高校与我校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方式、内容及成效的实际情况, 我们发现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模式与培养方式, 主要存在课程内容设置, 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力度与训练方式, 实习分配与管理, 反馈和评价机制, 实践环节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结合教学现状与自身实际, 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完善的方法。要使新建地方高校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模式不落后、与中学教学不脱节, 就必须根据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教学现状及时调整与完善, 不断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水平, 具备与中学基础教学对口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志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培养的现状调查---以毕节学院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 2015 (33) 1:156-159.

[2]“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项目组.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R].教育研究, 2014 (11) :95-106

[3]张广花, 秦耀辰, 胡良民.中国7所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及其优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4) :565-571.

[4]乔刚, 孙刚成.制约师范生教育实习成效的因素分析[J].价值工程, 2011, 30 (27) :219-221.

[5]冯丽.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 :140-142.

[6]薛正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缺失成因及对策[J].教学研究, 2013, 36 (6) :52-53.

中学地理教育与学生素质培养 篇4

【摘要】: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承担着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任务,而中学地理教育则以其特殊的教育价值而形成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学生素质培养形成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文章以新课程标准地理教育价值观为前提,就中学地理教育在学生认知与技能素质、方法与过程素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质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透视,力图揭示中学地理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功能和意义。

【关键词】:认知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学地理教育素质培养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求教育发展要以人格、人性发展的要求为基准,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我国正面对素质教育的挑战,如何提高学生素质乃至全民族的素质已经成为我们现在深刻思考的问题了。学生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各学制教学的共同努力,而中学地理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是中学地理教育发挥其优势的舞台,中学地理教育在学生素质的培养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新时期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产物,它所体现的教育理念诠释了地理教育的特点。它在基本理念方面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设置课程目标,以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5]它将地理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意义及功能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地理学科特点,既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将地理教育与学生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而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个课程目标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一、中学地理教育在学生认知与技能素质培养中的功能

1、中学地理教育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素质

首先,中学地理教育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的基本知识。地理课程要求学生对地理名称、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地理过程及发展变化等知识具有基本的认知,要求理解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供了人们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生存能力。其次,中学地理教育有助于学生掌握对学习、生活和将来工作有用的知识。地理课程传授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方面内容。自然科学知识有地理环境的组 1

成、结构及地球的运动规律,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自然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是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人文知识有人口、种族、民族、宗教、产业布局以及全球人口问题、环境与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文化知识。缺乏地理知识将无法与世界潮流相适应,无法科学合理地改造自然、发展社会。地理课程的设置为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

2、中学地理教育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环境认知

中学地理教育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受到了切身的环境教育。在实践中,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主要可通过以下方式完成:①课堂教学。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和课本内容,讲授有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知识。此外,还可采用讨论、做实验、看录像等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②考试。在地理考试命题中,出一些与环境保护、人口发展、城市化等有关的题目;③课外活动。如开展环境知识竞赛,“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纪念活动,以环境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讲演会、板报等活动。

3、中学地理教育使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认知

中学地理教育就是从协调人地关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地理环境,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具备科学的环境保护知识、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

[2]在新课程标准中,中学地理对可持续发展教育做了进一步的规定,细划到了内容上,如在世界地理方面,要求: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等。地理活动课的教学内容以环境科学基础知识为主,普及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

4、中学地理教育与学生实践能力素质的培养

地理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理课程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的功能不言而喻。地理学习过程中需要动脑、动手,许多地理知识需要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或在实践中去验证。地理教学的大量课内与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使用处理地图、图表的能力,培养操作地理仪器设备、环境调查能力,以及培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5、中学地理教育与学生思维能力素质的培养

地理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的功能与地理课程内容的空间性和区域性分不开。空间想象能力是地理课程能力培养的亘点。地理学强调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区位特征。判断空间方位确定事物之间空间联系及结构,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像力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地理课程中,学习山脉、气候、植被、河流分布特征,城市布局、产业布局等空间分布内容有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地理课程对培养其他思维能力,如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综合思维能力等,也有独特的作用。运用地理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是地理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这种判断和推理的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第二、中学地理教育在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素质培养中的功能

1、中学地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中学地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4]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活动从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分析研究资料、得出结论等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都是十分必要的。中学地理实验与实习还能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2、中学地理教育可以使学生将学习中得到的知识用于实践

地理科学具有高度综合性,学习研究内容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门类的诸多学科。地理学科的实践性使得它帮助学生将在地理学习中得到的知识用语实践,并且相比其他学科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6]中学地理教育在其教育教学方面、内容方面很好的与自然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与当地建设相结合、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相结合,方便学生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中。中学地理教学所牢固树立的实践观念,把实践教育当作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并率先投身于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中,用现代思想、现代的教育方式去赢得学生的理念,使得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并运用于实践中,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索、不断进取、敢于质疑、执着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学地理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中学地理教育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质培养中的功能

1、中学地理教育中渗透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列宁语)要培养起这样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以增强他们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首先要“晓之以理”,即指热爱祖国就必须先了解祖国。“理”就是我国的国情。知国是爱国的前提和基础,爱国是知国的深化和发。如我国较为突出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原因及对策,我国当前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原因及对策,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产生一种忧患意识,懂得了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性。

“动之以情”。情感具有传感性。地理教材中,爱国主义素材既有显性又有隐性,教师要用充满自豪的语言讲述我国国情优势,同时不要回避不足之处,以情激情,感染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动之以情”,在情感教育中还可以设置一定的情景,这是因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绪中产生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配以相应的情景,制造有关的气氛,激发情感。可运用教学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幻灯、图片等教学手段。如讲述我国新能源时,可展示大亚湾、秦山核电站的图片,再配以文字说明,向学生介绍我国这些重大新能源开发利用情况,了解在开发利用上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扬知难而上的求索精神,报效祖国。

2、中学地理教育通过加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全球意识,加强学生的国际情感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有很多方面都可用来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意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通过讲解环境保护、防御灾害等部分,使学生确知:地球是人类之家,要靠全人类共同去爱护它,合理地利用它,人人都有责任为此而努力。某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会使全球受到影响;某一个地区的酸雨污染,在大气环流的推动下,也会影响到其它地区,形成跨国界、跨地区的污染。可见,通过地理学科来进行全球意识、国际意识的教育,可起到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中学地理教育在学生道德价值观形成中的功能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关于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有很多。例如:讲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以及人类和环境,就是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使他们从小就懂得模范遵守计划生育、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各种法规,并充当各种法规宣传者,培养学生爱惜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道德情操,使学生真正知道为了保障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资源可用,每个人都

必须有一个对自然资源加倍珍惜的道德观念,都必须从小养成保护环境并与污染环境的不良行为作斗争的高尚品德。

4、中学地理教育在学生世界观形成中的功能

中学地理教育在内容上有着科学世界观思想。中小学生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只有对他们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才会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人地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中学地理教育使学生知道人口增长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以及合理开发与保护资源的重要性;重视环境保护,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树立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反对迷信、不信鬼神的思想观念。中学地理教学中讲人类和环境,会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有其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摸清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相协调,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

结语:

中学地理教育对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功能和意义。尤其是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对于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素质、方法与过程素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中学地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学地理教育利用其独特的教育特点,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新时期具有多方面素质的未来公民。

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价值的取向,关系到学生能否全面发展,它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陆大道.地理课程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基本功能[J]

[2]葛学勤、陆林.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J]教学研究2005.11

[3]蔡湘荣.新课标下的中学地理国情教育[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7-8

[4]姚小燕.地理教学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第1卷第4期

[5]冯开禹.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特点[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10月第6卷第4期

学生地理视角培养 篇5

一、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意义

(一) 有利于学习动机理论在地理课程教学方面取得实证

从理论方面看, 由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学习动机引发、推动、维持和调节着个体学习行为, 动机的强弱与动机的性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大量文献表明, 动机理论研究已较成熟, 然而动机理论与地理学科学习的实证数据相对偏少, 因此, 地理学习动机的激发能拓宽学习动机理论的应用范围, 探求相关理论在地理学科的实证, 为学习动机理论与地理课堂教学实践衔接提供理论数据, 为转变地理教师观念开辟一条新途径。

(二) 符合高一学生身心特征、认知需要

高一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迅速发展期, 生理方面, 身体和外貌变化近于成人;心理方面, 认知能力大大提高, 观察力, 批判性及抽象性思维迅速发展, 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 个性品质及思维类型差异基本定型。进入高中, 他们面对一个与初中完全不同的环境, 对学校、教材和教师都要有一个适应期, 在适应期中表现如何, 直接影响到其今后的发展。因而, 高一学年对整个高中阶段来说,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高中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分化主要就在这个时期。所以, 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地理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地理教育发展的指向性的理性认识, 它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面旗帜。教师是课程实施者, 教师参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课程实施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因此, 我们首先要转变自身的观念, 参照“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理念标准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地理观和地理教学观, 建构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理念下的理想教学模式, 以保障“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理念的顺利进行, 并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要求学生学习的同时, 教师也要终身学习, 与时俱进, 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更新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积极投身教科研, 注重实践, 给学生树立榜样。

(二) 课堂教学与学生地理素养培养

要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就是要发展学生批判思维能力, 使他们富于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还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问题。允许独立从事探索活动, 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或失败, 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吃透教材, 努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让学生有机公充分展示自我。

锋面系统的重点是比较冷锋与暖锋的异同点, 当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时, 学生们立即各抒己见、争先恐后地说着, “都会降雨”、“冷气团在下, 暖气团在上”、“在冷气团处降雨”、“在锋面下面降雨”、“冷锋在锋后降雨, 暖锋在锋前降雨”、“暖锋是连续性降雨”…… (教师尽可能地书写在黑板上) 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们观察思考的角度是各不相同的, 我们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他们的答案, 而是进一步的去修正完善, 最后得出一个表达完整的科学的结论。

较之传统的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这一方法使得教师讲得少了, 学生参与得多了, 课堂不再沉闷了, 变得活跃了, 学习的效果更加好了。

(三) 作业设计、评价与学生地理素养培养

为了与上述目标相适应, 地理作业的科学设计与对学生的科学评价也非常重要。作业的设计要对整个作业系统做出全面考虑, 兼顾作业系统中的各个环节, 协调好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地理学科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地理作业的布置不同于其他的学科, 地理作业应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加强区域分析能力培养。当然地理作业还应现实高效, 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观。坚决抛弃作业就是布置若干题目的错误认识, 规范作业内容与形式。地理作业要体现科学原则、趣味原则、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以及回归生活学以致用的原则。

新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多元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地理课程评价形式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达标程度, 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针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现与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以促进学生“整个人”的发展。地理教师在选择和运用评价方式时要紧扣生产生活实际灵活运用, 扬长避短。地理评价除了书面测验、作业、口头表达、绘制地理图表、小论文写作等常用评价方式外, 还可以参照学生在地理观察、地理探究、地理讨论中的表现来评价, 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及时给予学生评语, 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冯亮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教学时空, 2010 (08) .

学生地理视角培养 篇6

一、新教材每节内容正文文字很少, 主要以丰富多彩的图像系统构成

教材中的每一幅图包含了大量的地理信息, 可谓“一图值千字”。地理图像是地理的“特殊语”, 形象直观。无论是学习还是研究, 作为一种工具, 地图对于地理学的重要性是毋庸质疑的。在教学中, 我注重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理图表, 并灵活地进行再创造。

1.变“静态图”为“动态图”

教材上的一些图表, 有的比较抽象深奥, 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而且还容易遗忘, 这时可通过演示的方法, 变“静态图”为“动态图”, 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观察, 有助于学生对图表的理解和对知识点的掌握。当然一定要注意演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不能让学生产生误解。

如在学习“地球的公转”一节时, 对“地球公转示意图”的理解非常重要, 任凭老师多么有声有色地讲解, 有些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 这时我就采用了演示的方法:让四名学生手持地球仪表示地球公转时“二分二至日”, 按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站成一圈;再让四名学生每人手持一盏激光灯, 分别面朝“二分二至”点站在中间表示太阳, 用来演示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在“二分二至”太阳直射在地球仪上的纬线名称 (可做醒目标志) , 使学生理解春、夏、秋、冬四季形成的原因。

在指导学生演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演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如地球仪地轴的指向, 太阳直射时的夹角, 地球仪和太阳直射光束的平面位置, 等等。

在演示时,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通过生动的演示, 就能真正理解本图。

2.变“陌生”为“熟悉”

在学习新知识点时, 先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对新知识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如在学习“在地图上辨方向”这一知识点时, 学习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辨方向, 课本上给出的是“某地区平面图”, 这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 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先让学生观察一张有指向标的“铜山县政区图”, 上标有铜山县的一些乡镇, 如茅村、柳泉、柳新、柳集、大许等, 让学生利用指向标来辨别方向。

3.变“复杂”为“简单”

有时一张地图往往包含多种地理信息, 学生读图时容易受干扰, 这时将有关的地理信息抽出, 绘出板图, 就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如在学习“中国的疆域”一节时, 让学生找出中国濒临的海洋, 学生容易混乱, 而且不清楚四个海大概的界线, 不知道“长江口”“台湾海峡”分别属于哪个海, 这时可在黑板上只画出我国的海岸线, 标出我国濒临的四个海, 并简单标出它们的界线, 并可依次画出主要的岛屿等地理事物。

二、新教材特别编写了丰富的活动内容

这部分活动内容不是教学内容的补充, 而是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教材通过“活动”的形式, 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实践性。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一些感性的学习材料, 通过活动和探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我在指导学生活动时,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做了一些调整。

1.把教材中的活动内容结合乡村地理, 有意识创设活动过程, 以此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和体验, 培养技能, 培养创新能力。

如在学习“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一节时, 有一活动让分析辽中南工业区有哪些主要资源和主要工业, 联系资源和工业的分布状况, 说明资源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这时可让学生联系徐州地区的资源和工业分布状况, 深切体会资源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讨论当地哪些工业是依靠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并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一个企业家会在当地发展何种产业?在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这时可启发学生想一想在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工业的同时, 要注意哪些问题, 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把教材中的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 使地理密切联系生活, 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地理, 感觉到地理知识的可用性,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如在学习“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一节时, 让学生扮演游客的角色, 先让他们确定好旅游地, 这时拿出几张不同类型的地图:交通图、地形图、政区图等让学生选择去旅游地的路线, 学生通过讨论比较, 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地图类型。接着我拿出几张不同比例尺的地图, 让学生思考应选择哪种地图去查找旅游地的各大景点,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 学会根据需要选择比例尺适当的地图。

三、新教材阅读材料增多

这些阅读材料与正文、活动题有机结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充分利用这些阅读材料, 开阔学生的知识, 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人地观等教育。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 我适时联系新闻热点等进行补充。

总之, 新教材为我们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创造了教学空间, 我们既要去挖掘利用, 又要积极创造。

摘要:教师要根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使教材内容转化为使学生愿学、易学, 并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新教材,素材库,再创造,地理图表,活动

参考文献

[1]周勤.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篇7

一、利用多媒体网络采取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

利用多媒体网络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可以发展学生个性, 满足不同差异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构建不同特色的个性化的智能结构。例如:讲我国的河流———“黄河”, 第一课时, 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大“几”字形的黄河全景;再展示冰雪融水的黄河源头、雄伟壮观的壶口瀑布、中游黄土高原的植被景观、下游的浑浊河水, 以及举世闻名的地上河地貌;最后布置“多渠道了解有关黄河的传说”和“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两个课后拓展学习任务。第二课时, 则先让学生自己相互交流拓展学习成果, 学生们在愉悦的互动氛围中, 既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培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又交流、拓展, 得到了知识。我再趁热打铁, 将探讨引向深入, 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的问题。学生围绕这些问题, 七嘴八舌, 议论纷纷。有一男生举手发言, 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直, 从甘肃的兰州到河南的洛阳挖一条运河, 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直接流到中下游。我接着又引导:“假如全班一半同学是住在这“几”字形地区的居民, 他们是否同意这位同学的建议, 为什么?”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 师生都受益很大。

二、教学语言要准确、精要、清晰、直观、形象

知识的传授, 师生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师语言能力的高低可以决定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

1. 当教师在课堂上提纲挚领地讲清教学要点或教学目标之

后, 教师除了组织学生据此讨论、自学外, 还要由学生据此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并开展师生或者生生合作、互答, 也可畅谈相关本专题的知识与见闻。

2. 按班级进行野外考察。

带领学生骑自行车向西走, 感受中国的地势特点:西高东低。从太行山入手, 看它的走向, 结合地图册, 实地测量山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爬到山顶, 体会温度的变化:海拔每升高100米, 气温下降0.6摄氏度。

四、选用简短的地理信息, 故事穿插,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针对一些枯燥的知识, 及时引入简短的地理信息或者生动的故事, 可以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 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学习动机,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 在讲季风气候之前, 我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 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 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呢?”问题一出, 学生精神为之一振, 兴趣被激发了, 接着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后面的东西就好讲多了。又例如, 讲日界线前我先提了一下麦哲伦16世纪航行世界一周的故事:当他的船队在1522年9月6日返回西班牙时, 岸上的日期是当月7日, 船上“丢失了一天”。我让学生揭破谜底, 学生一听就议论开了, 学习热情迅速高涨,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五、学生主持“听我说”节目, 培养学生搜集地理信息的习惯

在信息社会里,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是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之一。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身边事事处处皆地理的理念, 认识地理知识对人的一生的重要性, 促使学生养成收集地理信息的习惯, 我们开设了

大小。因此, 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精要、清晰、直观、形象。“地理信息听我说”活动。具体做法是:每堂地理课由学生轮流

准确、精要、清晰的语言能确保知识传授得科学、正确, 绘声绘色的直观、形象性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梅雨一节时, 我引用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让梅雨天的情景跃然而出, 学生似见景闻声, 如临其境。教师还可以选用有关地理的民间俚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他们的思维, 增加他们的知识。例如地理谜语, 像“有个老公公, 天亮就出工, 一朝一日不见它, 不是下雨就刮风” (太阳) 等;又如歇后语, “船出长江口”———上海, “空中码头”———连云港, “用圆规画圆”———太原, “大言不惭”———海口, “银河渡口”———天津等。

三、开放式教学代替封闭式教学

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知识的有机结合, 作为教学课程, 其知识只有回归自然和社会, 才能让学生产生并保有持久的兴趣。而以自主和创新为核心的“开放式”教学, 注重教学的多元化和学习的自主性, 注重教材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机结合, 注重知识系统之间的横向关联, 这对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创新、独立精神, 发展他们的个性, 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充当主讲人, 发布自己在生活中所得到的与地理知识相关的所闻所见。这样的课堂自主学习活动, 学生参与面广, 自主性强, 人人有上台创造“成功”的机会, 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兴趣自然会得到充分发挥。

六、变地理课为游戏课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篇8

1. 新颖的教学设计。

一堂成功之课犹如一首诗, 一支歌, 一幅画, 一幕电影, 融情致境, 富含知识, 教师用优美流畅的语言, 娴熟的教学技巧, 使学生身临其境, 沉醉其中。一堂课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要上好一堂课必须搞好授课设计。如我在讲《俄罗斯》一课时, 将俄罗斯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按旅游的思路贯穿起来, 模拟一次俄罗斯之旅, 环环相扣,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对俄罗斯的学习。再如《黄河的治理》一节, 设计一个知心儿女的大比拼。设计五轮比赛:“母亲的独白”、“母亲的骄傲”、“母亲的哭泣”、“回忆母亲”、“母亲心思知多少”将黄河的概况、黄河的贡献、黄河的忧患条理清晰的呈现出来。激起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精心设计引言。

引言顾名思义即是一节课的导语, 它虽不是课的正文, 却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处理得好,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讲《海陆的变迁》那一节, 在导入时我用的是梁朝伟的《一天一点爱恋》, 结果效果不错。“如果有一天, 世界已改变, 当沧海都已成桑田。”由此问学生“沧海真的能变成桑田吗”。由这句歌词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能够非常迅速的投入到课堂的学习。在《大洲和大洋》这一节, 我是用杨利伟遨游太空的一段视频导入的, 会马上激起学生探索自然、探索世界的兴趣和欲望, 于是很快进入到状态, 投入到对大洲大洋的学习。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课, 导课“今天我们将开始一次神秘之旅, 为了大家有更多的收获, 我们请了一位当地的导游。你看, 她来了!”出示黑人小朋友米娅的照片“米娅肤色与我们不同, 是什么人种?她可能来自哪个大洲?”这样设计一系列的情境比如索马里海盗、进入黑人部落、黑人赠送礼物等等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3. 巧设疑问, 启迪思维。

例如:在讲“经纬网”时, 提出问题:在茫茫的海洋中, 有艘海轮遇到风暴失去控制, 船长命令立即发出呼救信号, 报告出事详细地点, 可使邻近船只及救援人员迅速准确地赶来救护。请大家想一想, 怎样才能报出准确位置呢?在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时, 教师要抓住时机传授经纬网的知识。学生一般会对与自己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非常感兴趣, 教师应多加以挖掘。

4. 用生动、形象、简练的语言概括地理知识点, 使学生易学、易懂、易记, 在乐趣中学到很多东西。

在讲高山气候的垂直变化时, 引用“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的语句;讲我国西北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时, 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等等, 这样讲课, 使学生加深记忆, 增强学习乐趣。

5. 教给方法, 激励自学。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地理学科是一门内容丰富的综合学科, 要想使学生学好、用好, 教师要根据教材知识结构特点, 结合学生实际, 可采用综合分析讲解法、对比法、解图用图法、记忆法、讨论法等方法讲授知识。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这就要求教师除在教学上下工夫外, 还要教给学生学习好地理的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良好素养。总之, 中学地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

6. 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灯、电影、录像的直观优势, 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各地昼夜长短变化”这一问题时, 可利用课件使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逐渐南移, 可见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由最高值逐渐变小, 白天时间逐渐变短, 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的范围越来越小, 南半球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赤道上时, 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中午太阳高度角相同, 昼夜平分;当太阳直射点继续难移到南回归线时, 北半球昼最短, 北极圈以内全是极夜, 南半球正好相反。本来一个很难讲的问题, 通过演示, 使学生耳闻目睹, 重难点迎刃而解。总之, 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 在玩中培育持久的兴趣。

学生地理视角培养 篇9

中学地理教学新的方向和内容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物产+地名”, 仅仅介绍地理现象的特点和分布的教学思路,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 不仅关注学生是否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努力使学生逐步具有地理科学观点、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 逐步培养健康的情感、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行为方式。从新课标的理念可以看出, 高中地理教学需要让学生具备的地理素养应该包括这样的几个方面:一是物质层面上的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的掌握和提高, 二是精神层面上学生正确的地理态度和地理情感的培养。高中地理教学使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能力, 更要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方法

1.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是地理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也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 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方法。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除了有关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方面以外更强调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照片、统计图表、统计数据以及进行各种社会调查、野外考察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 进而阐明和研究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利用教材中呈现给学生的丰富的图像、图表材料, 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量收集与教学相关的各种资料, 利用资料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图能力。例如在教学“大气的垂直分层”中大气各个圈层的特点这一内容时要引导学生阅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 通过图表总结出各个圈层的基本特点。

2. 创设开放和宽松的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以往的地理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学习的结果, 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 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训练得到的高分, 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和相信学生, 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 成为学习的主人, 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的难点内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 可以引导学生从最熟悉的“昼夜更替”、“四季的变化”入手, 带着这样的问题展开讨论,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考、争论, 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营造开放和宽松的教学氛围, 注意向学生呈现探究性问题, 将学生置于探究者的地位, 鼓励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展开相互讨论, 并且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质疑, 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领会地理学科的科学学习方法, 并且逐渐培养他们大胆质疑、尊重科学、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 防止学生思想僵化,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 充分利用素材,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从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来看, 无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模块, 都是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 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论题, 并以此为主线来构建和编排课程, 在课后的活动中涉及很多关于人们对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观点。例如在教学必修下册8.4这一节课中安排的阅读材料《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时, 教师可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探讨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方式之所以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 从而使学生对人地关系在时间上有个宏观的把握。教师在安排相关的活动时可以让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 在比较中加以分析鉴别, 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引导学生既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也关心身边的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发展乃至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问题,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增强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 高中地理教学不光是单纯的地理知识的讲述和堆砌, 在教学过程当中, 更应该注重学生整体地理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提高自己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真正能够做到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 并且让正确的地理观指导这一代人, 影响这一代人。

上一篇:支持向量回归模型下一篇:职称考试的形式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