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科学主题教育

2024-08-06

儿童科学主题教育(共9篇)

儿童科学主题教育 篇1

六一儿童节主题教育方案

一、活动目的1、通过开展庆祝“六一”系列活动,积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亮点,以点带面,使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飞扬,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积极的参与中体验成功、合作与交往的快乐,从而度过一个幸福、难忘的“六一”儿童节。

2、使家长在参观和参与幼儿的节日庆祝活动中,进一步感悟幼儿教育的新观念,从而对如何教育孩子有所启发;通过向家长、社会展示幼儿的“六一”活动,进一步塑造本园的良好形象。

二、活动主题

活动主题:学会合作、展示才能、放飞梦想。

三、活动准备

1、布置富有欢庆气氛的班级环境及全园周围环境(_月_前各班创设庆“六一”环境,布置“六一”主题画展,布置户外演出环境,悬挂庆“六一”宣传标语、彩旗、舞台)。

2、以班为单位做好参加活动的准备:

(1)各班各排练一个表演节目和一个集体节目,亲子画展、户外创新活动。

(2)各班布置好各班的绘画主题和画卷。

3、由幼儿园准备活动奖品。

四、活动内容

(一)活动倡议

1、目的:为了使幼儿能度过一个愉快、难忘而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倡议本园全体教师和全体家长积极为幼儿创设欢度“六一”的节日环境与氛围,共同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六一”节的各项活动。

2、时间:2020年_月_日—_日。

3、对象:本园全体教师、幼儿和家长。

4、办法:通过_向幼儿家长发出倡议引起家长的重视,争取全体教师和家长对此次庆祝活动的配合与支持。

(二)系列活动

本次“六一”儿童节活动以“幼儿体操”、“幼儿才艺展示”、“户外小能人比赛”、“亲子绘画展”、“教师与家长才艺展示”等系列活动的形式来进行。

五、活动时间安排

2020年_月_日分别进行两次节目彩排._月_日上午举行庆“六一”活动。

六、主要负责人

总体策划:_。

节目编排:_、_、_。

后勤保障:_、_、_。

场地布置:_、_、_。

现场音响、摄像:_、_、_。

主持人::_、_。

七、活动宣传

目的:通过新闻界的报道及广大家长的宣传,使活动产生广泛的影响,提高本园的知名度、美誉度,为随后的招生工作产生良好的效应。

时间:_月_日上午.媒介:电视、网络报道、本园家长。

方法:发电视、网络新闻通讯.八、幼儿园庆“六一”活动节目单

1、幼儿团体操表演。

2、大合唱《庆六一》——大班全体幼儿。

3、幼儿舞蹈《兵娃娃》——_、_等部分幼儿。

4、幼儿舞蹈《_》——大班幼儿。

5、幼儿舞蹈《桃花朵朵开》——中班全体幼儿。

6、幼儿舞蹈《瘦身操》——小班全体幼儿。

7、幼儿时装模特表演《酷酷的我》——_、_等部分幼儿。

8、教师舞蹈《唐古拉风》、《为祖国添彩》、广场舞等。

9、家长广场舞。

10、幼儿交谊舞——_

儿童科学主题教育 篇2

主题教学活动是针对2~6岁不同年龄班儿童开展的学前教育的各种教学活动之一。

我不仅吸取了中国北京聋儿语言康复中心的经验, 而且还结合了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主题教学, 以孤残儿童学前教育的主题教学形式在儿童福利院开展起来。

一、开展孤残儿童学前教育的主题教学意义

(一) 主题教学释义

主题教学是在学前教育中的一种教研活动, 此方式在孤残儿童教育中能使孤儿高速度、高质量地获得知识、开发智力、提高智商, 同时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得到发展。主题教学是每个不同年龄班的孤残儿童都围绕拟定中心课题综合运用游戏、美术、舞蹈、音乐、劳动等教育形式共同完成一个教学主题, 但所授同一主题的内容深浅程度不同。

(二) 主题教学的意义

孤残儿童就是被亲生父母遗弃后无父无母的残疾儿童, 其中有的因为出生后身体等部位有不同的残疾, 一般包括:聋哑、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肛门闭锁、精神发育迟滞、脑瘫、跛脚等。

学前教育就是针对2~6岁的孤残儿童进行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他们虽患有不同的残疾, 尽量开发他们潜在的智能, 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生活自理、语言、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能力。因为2~6岁是孤残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阶段, 尤其是他们都没有父母, 所以根据具体情况, 结合季节、节日、环境等来确定主题内容。另外, 寓游戏于主题教学之中, 把动物、植物、角色用拟人的形式寓于之中, 每个主题内容应配以适当的教具, 也就是情景教学, 以增加孤残儿童的学习兴趣。

主题教学具有层次性、连续性, 一般以一周或两周为一个时间段完成一个主题内容。主题教学是围绕每个月的教育重点交叉来进行, 让孤残儿童们从中得到系统知识。同时, 也要把感情、认知方面的教育融于教学中去。

在实施主题教学的过程中, 根据孤残儿童的年龄特点、智力水平、残疾程度及家庭背景的不同, 注意运用主题教学这一教学方法, 更好地调动儿童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开发孤残儿童智力的意义非常重大。

二、孤残儿童学前教育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实施

(一) 主题教学课题内容的设置

沈阳市儿童福利院现有四个班型:小班、中班、大班、学前班。一般每两周或每周完成一个主题内容, 所教的内容基本一致, 但教的程度有深有浅, 如:我在进行第一个主题教学时, 因地处郊区, 与外面的交往较少, 又有一部分还刚入院的新生, 所以我确定了第一个主题内容《懂礼貌》, 其重点是德育教育, 难点是词汇选择。经过两周的教学, 全院的孤残儿童都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学前班的沈明明简直像个小大人, 彬彬有礼地招呼每一位献爱心的客人, 在这里到处能听得见“客人好、请进、再见、我来帮助您”等礼貌用语, 每当有外来者参观学习, 都夸奖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的热情、大方、懂礼貌。春去冬来, 我们抓住这个机会, 又开展了《认识冬天》这一主题教学, 让孤残儿童到大自然中观察发现, 欣赏冬天的一切变化。然后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及插图做补充, 用谈话方式, 告诉孤残儿童冬天来了, 天上下了白白的雪花, 人们都穿上了棉衣, 准备迎接圣诞节……同时, 还把《幼儿园教材》课本中有关冬天的内容都列入了学习的范围。

(二) 主题教学课程的实验

主题教学虽然在幼儿教学中不是一种新形式, 但在孤残儿童教育中却是新产物。按幼儿教育大纲可分为体育、语言、计算、常识、美术、音乐, 把这六门课程都融入于主题教学中去。在明确主题内容的基础上, 围绕主题先制订出每个班级每个人的教学大纲, 然后根据班级、年龄、智力、残疾程度等情况来具体教, 由于我班孤残儿童年龄较大, 智力较高, 所教的知识应是较深较难的, 如:在进行《认识动物》这一主题时, 积极调动每个孤残儿童学习的兴趣, 动静结合, 在认识猫、羊、狗、兔、鸡等动物时, 以角色游戏形式出现, 同时配以形象直观的教具, 使每个孤残儿童在游戏中学到知识, 不但认识了猫、羊、狗、兔的外形特征及名称, 还使他们知道了胎生、卵生。同时还针对唇腭裂的这类儿童发音困难, 进行了具体的教学, 同时在教学中, 还把第一周《懂礼貌》的内容贯穿在游戏中。在游戏中让孤残儿童分别扮演猫、羊、狗、兔。组织了《我去某某家做客》这一游戏, 于是你好、请进、请坐、谢谢、请喝水、请吃饭等礼貌用语都用上了, 孤残儿童部特别愿意去做。在教师的指导下, 孤残儿童不但对前一个主题内容《认识动物》有了更深的印象, 而且丰富了礼貌用语的词汇量, 增强了交往的能力, 使知识有衔接的过程。

(三) 主题教学的分课形式

在主题教学中应分集体课、组别课。在集体课程中以常规内容为基础, 让孤残儿童初步掌握主题内容, 可增强孩子们的集体观念。

在集体课之后上组别课, 组别课应根据年龄、智力情况、残疾程度来分组, 即:唇腭裂的孩子应分在一组;弱智儿童一组;聋儿一组;正常儿童一组。然后, 针对他们不同特点进行教学, 重点突出, 组别课在教学中更具体, 使教学内容更深刻, 更进一步把集体课学的内容扩大具体。组别课根据本组孩子的具体来教, 如:对唇腭裂儿童的发音作为重点教学, 更能贯彻主题教学的内容。

(四) 主题教学中有机地把聋儿语训与音乐、美术、英语相结合

1. 聋儿语训可以与音乐艺术相结合, 每

天集体课中的主题内容, 全体孤残儿童所学的内容有深有浅。如:教认识猫、羊、狗、兔的同时, 也可以用钢琴奏出Do、Re、Mi、Fa、Soi (小猫怎样叫) Soi、Fa、Mi、Re、Do (喵喵喵喵喵) , 让孤残儿童唱出来更加深了记忆, 也增强了乐感。如:对有残余听力的聋儿进行听觉语言训练。

2. 聋儿培训可以与美术内容结合起来, 使学习的内容更直观、更形象。

如:在学习认识小花猫的时候, 老师在用头饰的同时, 还可以教孩子们画小花猫, 这样记忆更深, 也加强了动手动脑的能力。

3. 聋儿培训可以与英语内容结合起来, 如:

在认识动物猫、狗、猪, 同时, 也可以教孩子们说英语cat, dog, pig而且可以一半汉语、一半英语的儿歌形式反复强化, 如:小猫cat喵喵喵, cat, cat是小猫;小狗dog汪汪汪, dog, dog是小狗。另外, 在教礼貌用语时也可以加入英语, 如:您好How do you do (Hello) ;欢迎您来孤儿院Welone to the Orphanage;再见Good bye。

三、主题教学的成果与分析

实践表明, 以主题教学形式, 在儿童福利院开展以来, 这种形式不仅吸取了中国北京聋儿语言康复中心的经验, 而且还结合了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的。

通过开展主题教学, 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不会拿笔的会拿笔了;不会写字的会写字了;调皮捣蛋的, 说文明用语了;不会穿衣穿鞋的, 能穿好衣服和鞋子了;不会站排的, 能站排报数了;不会拼音的, 会读声母韵母了;不会写数字的, 能写100以内的数了;不会跳舞的, 能跟着音乐跳各族舞蹈;不会拉小提琴的, 会拉许多名曲了;不会说相声的, 会说对口相声了;不会说英语的, 能与外国人交谈了……

科学文化:儿童科学教育的灵魂 篇3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学文化;人文文化

“为什么点灯啊?”“因为天黑了。”“为什么天黑啊?”“因为太阳落山了。”“为什么太阳落山了?”……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小孩子与大人之间的对话。这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反映了小孩子那种天生的好奇心理,而且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小孩子几乎对所有的事物都很好奇,最喜欢向父母问“为什么”,有时甚至会问得大人不知该如何回答才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提出的“为什么”却在渐渐减少。我们常见的情境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叽叽喳喳地向老师问个不停,小学生也会不时举手向老师发问,而到了初中、高中,发问的学生就越来越少,以致于大学的课堂上不但无人发问,而且即使老师发问,也无人回答。随着年龄的增加、知识的增多,本来可以让孩子们自由探索和发问的领域会越来越广,为什么孩子们年龄越大反倒问题越少呢?面对这一司空见惯,然而却是不合情理的现象,或许我们的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需要好好反省自己了。

一、当前儿童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个对花、鸟、鱼、虫、山川、河流、房屋处处感到新奇,缠着大人问个不停的小孩子,为什么长大之后对周围的这一切不再有任何的探索热情了呢?看一下我们典型的科学课堂或许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情景一:老师严肃地在黑板上讲解着一元二次方程,要求学生一定要按照步骤,整齐、规范地解答,绝不可跳过某一步,否则要扣分。学生只好一个个认真地在本子上按老师的示范一丝不苟地写着;情景二:老师费力而工整地在黑板上画着一个个的实验装置图,同时讲解题目中每一问的标准答案,要求学生一定要用语规范、表述完整;情景三:面对试卷上一个又一个的化学方程式、元素符号、一连串的制取、收集装置,大多数学生都是眉头紧锁、面色凝重,手中的笔也因手心不,断出汗而握不紧了……我们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科学课堂洗礼下,不断长大,一步步踏进更高学府的。他们记住了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公式,学会了解一道又一道繁难的题目;他们能按题目的要求,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最正确的反应。这与赫胥黎1868年批判英国古老大学时描绘的情形没有什么差别。他说:在这些古老大学里,“学生们被训练去获得各种考试的第一名,就像一些马被训练去赢得一个奖杯一样。”

这就是我们的孩子所接受的科学教育,从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到评价都非常狭窄。如科学教育的目标似乎就是为了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科学教育的内容就是教科书上的知识点和习题;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以及无休止的习题训练;评价方式就是纸笔测验,家长与教师只关心学生的名次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原本丰富多彩的科学教育就这样被一步步地狭窄化了。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早就指出:“象填鸭般地用那些诸如形而下之‘器’的东西,塞满学生的头脑,而对本真存在之‘道’却一再失落而不顾,这无疑阻挡了学生通向自由精神之通衢”。可见,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科学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形而下的科学教育而已。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剖析,笔者以为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科学教育缺失了科学文化这一科学教育的核心与精髓,由此实施的科学教育必然只是舍本逐末的科学教育而已。

二、对科学文化的考察

自有人类以来,文化就开始成为人类生活和存在的一种重要样态。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产生了很多对人类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形态,如宗教和艺术。在各种文化形态中,科学文化出现最晚,但自产生之日起,它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其他文化所无法比拟的。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曾断言:“科学是人类智力发展中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那么,什么是“科学文化”呢?

“科学文化”一词系舶来品,其对应的英文为“culture of science”(科学之文化),或“scientificculture”(科学的文化)。前者似乎指称科学自身内在的、固有的文化属性。后者除了可作和前者相同的理解外,似乎还包括具有某些科学成分或特征的少数非科学文化。在日常用语中,我们一般对这两者不加区分,而统称为“科学文化”。具体来说,所谓“科学文化是科学人(man of science)在科学活动中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态度,或者是他们自觉和不自觉地遵循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态度。科学文化以科学为载体,蕴涵着科学的禀赋和禀性,体现了科学以及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是科学的文化标格和标志。”和人类的其他文化形态类似,科学文化也可分为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次。近代科学革命之后,由于科学日益强大的影响力,科学文化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如20世纪中期英国学者C.P.斯诺(C.P.Snow)的《两种文化》一书就对科学文化作了详尽的论述。其实远在古希腊时期,这种文化因子就蕴藏于西方文化之中了。

人们公认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而希腊文化起源于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这种自然哲学可以说就是当时的科学。故此,也可以说希腊文化起源于科学。“作为西方文化的历史和逻辑的起点,科学内在于西方文化,同时又作为这种文化的根本精神而影响文化其余形态的发生和发展,而这一切是以古希腊的哲学或者说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科学方面为中介的。”古希腊人热衷于探究自然,以寻找各种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且他们这样做根本不是为了任何功利的目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在他看来,“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为了能够对各种自然现象给予理论的解释和说明,他们找到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通过理性思维,即合乎逻辑的推理来进行论证。在理性思维的引导下,柏拉图首开西方主客二分的先河,把客观的本体世界和主观的主体世界对立起来,从而为科学认识确立了对象。同时,亚里士多德还为理性思维确立了必须遵循的规则——形式逻辑。正是在此基础上,西方人注重对概念进行严格的定义,因为这是逻辑推理的前提,于是也就有了今天众多的诸如质量、密度、速度、单质、细胞、素数、质数等被严格定义的概念。也正是在逻辑的指引下,西方科学为光电效应、苹果落地、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等现象找到了合乎逻辑的解释,并产生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影响至深的科学发现。此外,“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怀疑、批判、不崇尚权威的古典民主精

神,以及文艺复兴以来平等、自由的思想均为西方科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可以说,正是在这种科学文化思想的催生下,才有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大发展以及科学教育的繁荣。西方科学文化也孕育了西方科学教育的传统,如算术、几何、天文这古老的“三艺”,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就一直绵延存在了几千年。

三、我国儿童科学教育应高度重视科学文化的宣传与渗透

反观我国的科学发展与科学教育就会发现我们还十分缺乏这种科学文化的熏陶与支持。首先,我国的传统文化本就缺乏科学文化的基因,并且从根本上来说是与科学文化相对立的。“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这一基本观念过分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分立和斗争,忽视了对各种自然规律的主动探寻,也就未能激发起人们研究宇宙与自然的兴趣。传统伦理取向的文化更是使人们求善甚于求真。即便是求真,其最终目的也被规定为“止于至善”,而不是为了达到“真”本身。道德判断优先,这与科学的求真精神是不统一的。长期的小农经济、家族意识浓厚、家长制下的权威崇拜心理也使中国传统社会更重人伦秩序,讲究长幼尊卑的名分,这也与科学发展所需的自由、平等、批判精神格格不入。可见,我国传统文化是缺乏科学文化基因的,也就很难生长出真正意义上的重大科学理论和科学发现。

其次,我国在引进西方科学教育时未能高度重视其科学文化之维。进入近现代以来,我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和科学教育。由于当时我国正处在一种内外交困的特殊形势下,国人更为看重西方近代科学在发展了几百年之后所产生的附属产品——发达的物质文明也就不足为怪。也就是说,国人当时更看重西方科学文化中“形而下”的部分,如具体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科学组织、物化的科学成果等,而对属于科学文化“形而上”部分的科学思想、科学信念、科学精神、科学审美、科学伦理等价值观念则置若罔闻。由此,我们仅仅学到了西方科学文化中“形而下”的部分,而且受当时国情与条件的制约,即便是对西方科学文化中“形而下”部分的学习和引进也是不全面的。加之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潮占据了主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缺失科学文化的底蕴,我国的科学教育一直以来只是把科学视为“有用”的知识、方法和技术手段,学生只需掌握这些工具就可以了。

再次,受一种流行看法的影响,我国科学教育一直未能充分重视科学文化的建设。这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科学求真,涉及的是事实判断;人文求善,涉及的是价值判断。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由此被人为地划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尤其是在斯诺明确提出“两种文化”这一论断之后。但其实在人类早期的文化中,并无所谓的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对立。只有在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发展充分,从哲学母体中独立出来后,人们才把这一部分文化形态称之为科学文化,余下的称之为人文文化。由此可知,科学文化本就与人文文化同出一源,“科学在本质上是人文的”。美国科学史专家萨顿对此进行了诠释:“自然的研究必然是由人研究的。尽管这种研究是客观的,并且科学家们试图使它尽可能的客观,但是它仍然是以人类的经验和观察来解释一切的。个人的癖好能够并且必须被消除,但是人类的天性却不可能被消除。科学不过是自然界以人为镜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在研究人,因为我们只能通过人的大脑才能理解自然;然而,我们同样也可以说我们一直是在研究自然,因为没有自然我们无法理解人。无论我们是研究人的历史还是研究自然的历史,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人”。为了人和属于人,始终是科学最本质、最深层的价值诉求与归属。

受事实、价值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当前我们往往过于强调科学与科学教育求真的方面了,而认为求善、求美是人文教育的事情,以致于有“科学教育教人做事、人文教育教人做人”的说法。当下备受热议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就是要求科学的求真与人文的求善互补。这看似在弥补科学教育的不足,实际上是把我国科学教育中存在的缺陷进一步固化了。这种截然的二分法必然只会使儿童在科学学习中只见到冷冰冰的、板着同一副面孔的概念、原理、定律、公式,而感受不到任何温度、激情与美,即使学得再好的学生也很难从内心的情感深处去贴近科学、喜爱科学。为改变这种现状,笔者以为我们的科学教育不仅仅要求真,更要认识到仅仅求真的科学教育远远不是完整的科学教育。缺少了“扬善”和“达美”追求的科学教育必然是残缺的、水平不高的,也是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

科学实际上存在着两个维度,即文化精神的维度与世俗实用的维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传统与功利传统。余英时教授曾尖锐地指出:“中国‘五四’以来所向往的西方科学,如果细加分析即可见其中‘科学’的成分少而‘科技’的成分多,一直到今天仍然如此,甚至变本加厉。”我国由于片面发展了科学的功利之维,致使科学教育也自始至终以功利为导向,而忽视了其中暗含的文化因子。科学文化所具有的求实、尚真、不迷信权威的精神正适宜于构建崇尚理性与和谐的社会。尽管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与求索,从精神气质来看,我们的民族还普遍缺乏理性的精神。这可能是因为科学在中国没有经历像西方那样同宗教反复斗争,使人们不断经受精神洗礼的过程。不仅如此,我国的科学发展受多次政治运动的影响,至今还未能完全打破政治权威的束缚。针对这一历史现实,笔者以为我们当前的科学教育更应重视让儿童理解科学,使科学文化在我国扎根,进而转化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气质。

六一儿童节主题教育简报 篇4

6月1日,华琴老师上午参与了佳佳幼儿园六一汇演,并给孩子们带去了一份由爱心蚂蚁志愿者何老师联系捐赠的文具作为孩子们的六一儿童节礼物。孩子们收到由小志愿者小宁、小凯协助下精心搭配的文具套装后小的十分开心且有礼貌的表示了感谢。同日下午,在胜利活动站开展了欢乐六一主题活动。不得不提的是积极参与活动的小洲妈妈还和孩子们一起帮忙布置了活动站。为了让孩子们在属于自己的节日里收获快乐的同时能突破自我、展现自己、提升自信,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别人,故只设计了自由表演环节。大部参加活动的孩子们虽然身怀才艺且表演欲望也很强,但因不自信缺乏上台展现自己的勇气,所以活动一开始只有几跟比较活跃的孩子在表演,后面通过老师的带领和鼓励其他同学也渐渐进入状态。被太平小学生视为男神的小鹏带来的街舞表演可谓引爆全场,在他的带动下部分热爱舞蹈的孩子逐渐放开自己,跟随音乐舞蹈起来。在今天不论表演质量,我们只想看到孩子们突破自己,站上的是表演的小舞台收获的.是更宽广的世界。表演环节结束后给孩子们发了鼓励奖品文具套装和糖果。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 篇5

幼儿科学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可以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这四点分析,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目标的长远性

经过时间的不断推移,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合理化、科学化,不再片面要求学前儿童学习知识,发展各项能力,而且更要培养他们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家开始重视幼儿的感性经验和科学方法的学习。例如在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首要目标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的构成也由知识经验、科学方法和能力、情感态度的顺序变为情感态度、科学方法和能力、知识经验的科学合理的长远目标。

二、内容的生活化和生成性

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能使幼儿关注到身边的事,切合实际探索的需要,这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的前提和可能。如在《纲要》中幼儿科学领域的内容和要求中第七点提出“在幼儿生活经验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己、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各项认识取之生活,用之生活。在科学教育内容中,活动更多的去注重把幼儿的兴趣、经验、智慧、情感等生成性能力发展得更好。如在主题活动“我生活的环境”中,开展保护环境的课程,这不仅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也对其爱护环境的经验和情感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中也有提出“对周围的科学现象的关心”等促进幼儿生成性能力发展的要求。

三、方法的多样性

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八种:观察、实验、种植与饲养、分类、测量、表达与交流、科学游戏和早期科学阅读,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为幼儿学习科学知识增加趣味性。如观察,即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幼儿在此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运动觉等进行观察和思考,不但获得了丰富的经验,而在探究过程中幼儿也享受了其中的乐趣。

四、过程的探索性

儿童科学主题教育 篇6

随着考试季的到来,为了呼吁同学们诚信考试,端正考风,12月12日晚,生命科学学院各班在团委的支持下举行了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主题班会。

班会首先,团支书发言,表示说明了诚信考试的重要性,以及“诚信乃立人之本”的主体思想,让同学们初步认识和理解诚信的含义。随后,以PPT的形式,给我们普及了诚信教育的知识以及有关诚信的国学名言警句,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诚信的感悟。在班会的活动中,同学们表现了极大的积极性,纷纷表态将诚信对人,并纷纷写下自己的诚信宣言,以示诚心。随着诚信签名活动的落幕,班会也渐渐接近尾声。最后,班长的总结到,希望同学们养成诚信的美德,进一步增强了大家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儿童科学主题教育 篇7

一、学期儿童科学教育开展策略

(一) 适时以合适的方式引导

科学教育中, 教师扮演的角色除了材料的提供者、实验的支持者, 还有引导者、评价者的角色。尤其是对于刚开始幼儿园生活的小班幼儿, 教师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科学教育使儿童产生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 使幼儿获得“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为核心概念的形成积累科学经验, 也就是使幼儿学会如何学习, 愿意并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认识事物。[2]这样概念下的科学教育, 更有些“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的意味, 教师重在对儿童思维方式上启发、探索精神的激励, 对儿童的科学教育应该是在每时每刻的教育中体现的。

(二) 充满人文关怀

幼儿时期的科学探索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索一点是, 幼儿的科学探索不一定要发现什么物质、证明什么理论、达到什么效果, 只是通过自身的探索来了解、熟悉这个已经被成人所知的世界, 即《纲要》中提到“结合和利用生活经验, 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环境, 初步了解自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笔者认为教师在鼓励幼儿对周围环境积极探索的同时需兼顾人文情怀, 并不是幼儿以为想知道什么就必须自己通过一定的方式去了解, 有些知识可以通过间接经验来学习。当幼儿想知道小蝌蚪和小青蛙有什么不同时, 可通过解剖的方式来明白, 但是当幼儿想知道自己身体里有什么的时候, 就不能给幼儿一个错觉——“打开来看看”。对幼儿探索精神的引导, 应是张弛有度、充满关怀的, 如《纲要》所言引导幼儿“喜爱动植物, 亲近大自然, 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

(三) 适宜性科学教育

学龄前的幼儿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但是不同幼儿在不同方面的发展程度不同, 幼儿教师在设计科学教育相关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并做好接受任何正常范围内发展程度波动的心理准备。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表明, 智力是多元的, 分为与语言有关的智力、与物体有关的智力、与人有关的智力三大类。智力组合的方式也是多元的, 因而每个人的智力结构都是独特的, 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智力强项和弱项。教师设计的科学教育内容应该是能使不同程度的幼儿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主题装饰如何在科学教育中发挥作用

常规性的主题装饰虽然不会说话, 但这并不妨碍它在幼儿园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天气预报栏、植物角、动物角等都是幼儿园的常规性装饰, 笔者认为这部分的环境创设充分运用起来, 对幼儿的科学教育将会很积极的促进作用, 下面以天气预报栏的创设为例详细探讨科学教育的开展策略。

(一) 不同年龄段班级创设主题不同

小、中、大班的幼儿因其在年龄上的差别, 身心发展程度也不同, 对天气预报栏的运用程度和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在从小班到大班这个过程中, 幼儿在对天气方面的知识逐渐实现内化, 获得信息和表达信息的渠道和方式逐渐增多, 对天气认识从感性的能触摸到玩偶到抽象图案标示, 这中间离不开教师对幼儿的引导, 对天气预报栏制作投入的人力资本。

(二) 重视幼儿主动性, 兼顾家园合作

在通过天气预报等活动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及引导的时, 除了重视知识的传输, 还要注意幼儿在情感上是否接受这一教学设计。笔者认为在实际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能会在一开始精心布置天气预报栏, 五颜六色、花枝招展, 但是这些就真的能吸引到幼儿吗?这样的天气预报栏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吸引到幼儿, 但是幼儿这个“喜新厌旧”迅速的群体很快就会对没有互动性、不知所以然的天气预报栏失去兴趣。教师设置天气预报栏时, 应注意时刻把握幼儿的兴趣关注点, 让天气预报充满变化和新意。教师也可以在设置的时候征集幼儿的意见, 在布置的时候让幼儿参与其中, 这些都能吸引幼儿的长足关注。

科学教育领域和幼儿教学的其他方面一样离不开家长的支持, 需要幼儿家长对幼儿的“科学实验”关注、能给予幼儿一定的支持和指导, 家园合作共同致力于促进幼儿的发展, 对幼儿的科学教育可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促进幼儿认知、情感、操作技能多方面进步

教师在设计天气预报栏时, 预先生成的目标中应关注到天气预报栏对幼儿情感和操作技能等多方面的进步。

教师可以为小班幼儿准备玩偶娃娃, 通过给娃娃穿衣服的方式, 锻炼幼儿小肌肉动作的发展。还可以围绕天气预报栏开发出系列相应的动手操作游戏。情感、社会性上的发展可以在体现同伴合作、互相关心等的上面。安排好幼儿值日之后, 幼儿多是在家长的帮助下记下头一天晚上在家里看的天气预报, 第二天上学的时候通过天气预报栏展示给其他幼儿, 只凸显了责任意识。教师可以把幼儿分组组成小团队负责一个星期或者短时间内的“天气预报”, 给予幼儿同伴合作、团队合作的积极体验, 让幼儿在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探索上形成自己的见解。天气预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可以是充满“人情味”和爱心的活动。

科学教育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是幼儿自己探索发现的精神却很容易就被扼杀在学龄前阶段。而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也容易流于形式、华而不实。幼儿园方面积极面对科学教育开展的不利条件, 调整策略、重视科教, 将会幼儿的一生有着积极的影响。

摘要:科学教育是促进幼儿科学探究精神发展的重要领域, 但在学前教育阶段受重视程度、普及程度不高, 调整科学教育在幼儿园的开展策略有助于改善此类现状。本文从适时以合适的方式引导、充满人文关怀、适宜性科学教育等三方面来着重分析幼儿科学教育开展的策略。并以天气预报栏为例分析主题墙饰在科学教育中如何发挥作用。

关键词:科学教育,墙饰,人文关怀,动手做

参考文献

[1]寇宇霞.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赤峰学院学报.2011.03

儿童科学主题教育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0-04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儿童丧失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制约了活动的现实价值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轻探究兴趣的培养

我国学前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常识教育上,教育的目标主要以知识的获得为主,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性和探究性。使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了向幼儿传输知识的课堂,从而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无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对幼儿好奇心、进取心、耐心、细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3]

2.科学活动内容抽象,幼儿理解困难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学前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科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导致幼儿理解困难。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讲解和演示,把结果或答案强加给幼儿,活动效果不理想。

3.传统教育理念,禁锢幼儿想象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孩子实行“一刀切”、“大统一”。教师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前儿童被培养成遵从教师命令的整体,其创新欲望和想象力遭到扼制,禁锢了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幼儿主体性丧失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然而,现实是“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孩子的思维总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走,听老师的讲解,回答老师认为该知道的问题。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主体性丧失,很难体会到自由探究的乐趣。

5.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求知欲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游戏、参观或竞赛。然而,现实状况是科学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单一的“上课”形式,这种形式大都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很少被采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是被动的,只坐着看和听,无法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解决以往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活动现实需要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当然,想要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充分了解二者整合的价值,要明确整合的效度。[5]

1.信息技术可以集中注意力,培养兴趣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自制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位置的特点,应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深入把握这些特点,利用具体形象、动感、鲜明新颖的刺激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培养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前儿童感官,激发学前幼儿的学习兴趣。[6]信息技术通过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图片,吸引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乐轻松、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比较生硬难懂,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重点或难点。通过信息技术表现的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通过观看课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情境,利于体验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的假设,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经验的欠缺,局限了幼儿的假设空间。这就需要借力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发挥想象力,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

4.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忽略学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它不单单是教师进行解说的工具,也是幼儿认知的帮手。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幼儿学习的被动地位扭转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

5.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学前儿童自主、协作、研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或独立思考。

三、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有效整合的途径

1.科学教育活动准备阶段

(1)丰富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形式多样。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能够很好地发展个性。教师在备课时应首先考虑到教学材料与学生的生理、心理是否相适应,帮助幼儿更快捷地掌握学习方法,让他们寻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

例如,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由于实物的体积、重量等原因无法摆放到幼儿的面前,这时就可以用照片或录像的方式来转换。有一些肉眼难以观测的实物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放大等等,把更多的教学媒体资料整合在计算机中,制作成课件用于教学。

(2)创设导入情景

课堂导入的设计应依据教学内容需要和教学对象特点,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选择。巧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导入的途径主要有利用声音文件导入、利用图表文件导入、利用动画视频导入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导入情景,不仅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更可以培养孩子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2.科学教育活动实施阶段

(1)创设探究活动情境

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常常会通过做实验来揭示一些科学道理,帮助学前儿童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但是目前幼儿园大都不具备先进的实验条件,实验的特点在活动过程中很难体现。在实验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打破有限的实验条件,为幼儿呈现一些在生活中难以操作或观察的画面。为幼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实验的作用。

在探究实验阶段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科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在探究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动画视频,增强了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加深了孩子的记忆,提高了活动效果。

(2)营造轻松愉快的表达环境

表达交流是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形成正确概念,得出科学结论的阶段。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地会出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表达交流。

在幼儿得出正确结论或勇敢回答问题时,教师总会用“你真聪明”、“真棒”这样的话来表扬孩子。在互相表达交流的环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幼儿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活动环境。

比如在教育活动中,幼儿很积极地发言,可以用一个动画来代替教师的表扬,动画中制作一个圆圆的笑脸,伸着大拇指,嘴里说着鼓励的话;当幼儿有不正确的行为时,可以给他一个哭脸等的方式。这样不会让孩子在错误之后有压力和不愉快的心情。而且幼儿会对问题的答案有很深的印象,同时也保证了活动的成果。

3.活动延伸阶段

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情景创设,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同时也是进行知识巩固和拓展的工具,其方式灵活多样。在科学教育活动的最后,会有一个延伸的部分,以往总是教师带领幼儿将教育活动中幼儿所要掌握的东西再复习一遍,以便再次加深印象。在这一阶段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活动的内容,帮助幼儿养成好良好的习惯。

例如,在科学实验结束的时候,或者是在科学游戏后,很多幼儿对材料的整理和放置草草了事,教师多次强调但是效果不佳,可以用DV把幼儿整理材料的现场录制下来,再放给孩子们看,让幼儿进行讨论、自我评价,指出不对的地方,促使幼儿成养良好的习惯。

很多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利用“校信通”来帮助孩子加深印象,教师用手机、电脑等设备向家长发送所学的内容;也可以建立博客,方便与家长的沟通和及时反馈。

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几点建议

信息技术具有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已经成为无可争辩的发展趋势,能否让信息技术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关键是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

1.要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中,不少教师过多地追捧利用新技术,在无形中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学只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为了帮助教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把不容易讲清楚的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画面,来帮助幼儿理解,弥补以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不足。

应针对教育活动内容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合理地利用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效果。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要有的放矢,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取长补短达到最佳效果。

2.要注意活动节奏

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节奏快、信息量大。因此在活动中要注意幼儿对所授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作为“主导”的教师要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调整好活动气氛,把握好节奏。对于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要放慢节奏,并且适当地重复、暂停甚至回放,给幼儿消化的空间和时间。此外,还要注意活动中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否则会造成活动进度慢,影响活动效果和活动任务。

3.要精心设计课件

在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中,课件制作的好不好与活动的效果有着直接的联系。一个好的活动课件凝聚了教师的心血和汗水,也是教师知识和智慧的结晶。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首先要考虑课件运用到科学教育活动中能不能对幼儿起起到教育的作用,与本次教育活动的内容是不是相呼应,是否符合本班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不是只注重课件制作的好不好看。

其次,要精心设计课件的每一个页面、每一个演示对象,尽量做到幼儿化、游戏化、趣味化。只有这样的课件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完成活动目标。

4.注重师幼情感交流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不管信息技术如何实用,制作的课件如何精美,都代替不了人丰富的情感。学前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幼儿的双向互动,那么在活动中就避免不了情感的交流,教师一句肯定的话,就可以温暖孩子的心;一句鼓励,就可以化解遇到困难挫折时的焦虑。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时,不但要发挥它的作用,还要注重师生在情感上的交流。不能将充满人情味的师生关系变成硬邦邦的人与技术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能够强化幼儿对抽象事物或过程的理解与感受,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得益彰,为科学教育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还有待于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取其精华,不断提高科学教育活动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槐青.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7):60-62.

[2]夏力.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指导(第二版)[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4.

[3]王崇丽.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问题与对策[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11(3-4):90-92.

[4]张晓梅.多媒体运用让科学活动更精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9):103-104.

[5][6]郁芸.科学的整合,有效地学习——谈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整合策略[J].考试周刊,2012(57):188-189.

儿童科学主题教育 篇9

长期以来,**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是“双有”的忠实追随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也面临着一些困惑,同样也在通过不断借鉴和思考寻找新的突破口。下面就**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双有”活动简要概况和**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创新“双有”活动的思考与实践两个方面的情况做个汇报:

一、**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双有”活动的简要概况

2013年,我们积极参与了“知国情 爱边疆--我是小小中国通”“我的**梦”“六一”少儿论坛、“童心有爱 情系雅安--点亮灾区儿童六一心愿行动”等双有主题活动。我们在“双有”的这条路上,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再实践,逐步形成了开好年会、巩固活动群体、重点活动点式对接的“双有”活动推动模式。

(一)精心组织“双有”年会。

在我们看来,市里“双有”活动年会既是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又是一个凝聚活动团队、明确活动任务的平台,更是一个提升“双有”活动组织者综合素养的契机。为此,我们尽可能做到“五个有”。

1.有材料汇编。从2011年开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市“双有”主题教育资料选编》成为年会的重要资料之一,其中收入上一年工作总结,精彩活动图片,受表彰的集体与个人信息以及新的一年“双有”工作计划。通过汇编,高度整合了“双有”活动信息资源,可以让参与活动的人极其直观地认知“双有”活动。

2.有固定团队。在开展活动时,我们也希望努力借鉴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发好一个文,而且主观上也找到了一个依托,就是“**市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领导小组”。但客观现实上,它所形成的行政影响力还是有限的。于是,我们通过在活动中形成的“近邻好友”的关系,构建了一个相对稳固的、有近三十家学校、幼儿园参与的“双有”活动团队。

3.有媒体宣传。遵照全国“双有”组委会的要求,每次年会上,我们都很认真地邀请当地主流媒体前来报到,算是一个常规动作了。

4.有主题培训。年会中搭配一个主题培训,这是**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多年来坚持的做法,希望通过主题培训提升参与“双有”活动人员的各方面的能力,进而提升本地区“双有”活动的品质。2013年年会,王秀江部长到**传经送宝,让与会的德育工作者受益匪浅。

5.有配套活动。每次年会,精心设计一个与会人员的群体性活动在我们看来也是极其必要的,这是一个凝聚“双有”工作团队的好时机。2013年,我们组织了与会人员进行了生态+运动体验。

(二)重点做好点式布局。

在具体实施活动过程中,行政资源的相对匮乏是导致活动覆盖面无法充分延伸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把坚持把重点做好活动的点式布局作为“双有”活动能够每年落地、生根、开花的重要策略。

(1)选准有影响的单位。今年**的“童心有爱 情系雅安--点亮灾区儿童六一心愿行动”是与**莞城实验小学共同完成的,效果很好!这所学校是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在我们的活动共建名单中还有几个,这无形之间抬升了“双有”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2)选准有热心的人。我们以为,具体实施活动的个体对活动理解、投入度都将直接影响到各类“双有”活动的推广力度。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把物色热心的“双有”活动工作者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实践证明,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3)选准共鸣点。参与活动的学校、教育工作者都会有内心的宿求,对于我们而言,如果希望“双有”活动获得更多的支持,适当地制作一些共鸣点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活动时机、活动内涵、活动的媒体推荐等多方面思考这些共鸣点。

二、**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创新“双有”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在“双有”活动领域里,**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凭借着对“双有”独特的情感执着前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较之于全国很多兄弟单位而言,我们还做的不够好。事实上,我们在“双有”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困惑!面对这些困惑,**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在不断自我剖析、思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找到一条新的通途。

(一)开展“双有”活动的两点困惑

1.教育行政资源求而不得。就一个城市而言,**“双有”活动在**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努力推动下,每一步走得比较坚实,不可谓不努力。尽管如此,我们的活动如果用“蓬勃发展”“社会影响力广泛”之类的词语加以形容,还是不太匹配。其中重要的客观原因之一就是在教育行政资源方面,我们没有便利条件,限制了“双有”活动覆盖面的延伸。我们通过多年的经营和小心的维系,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双有”覆盖范围。但是看着兄弟单位火热的“双有”活动场面,我们内心渴望“双有”活动在**的影响力再大一些,覆盖面再广一些,在现有的基础上有个突破。于是,获得教育行政资源支持的迫切的内心需求与客观上的求而不得让我们陷入了困顿。

2.活动创新发展空间有限。“双有”活动这个领域里,二十多年的历史,凝聚了几代“双有”人的智慧与创意,精彩纷呈!事实上,每一个“双有”人,都希望让活动更加精彩,让自己的汗水里面有更多精彩的内涵和新意,而不是老牛拉旧车!我们同样如此,渴望在“双有”的旗帜下,弄点有意思的事情来,而不是按部就班!然而,在这样一个智慧时间里,可以留给我们来突破的空间究竟有多大?理论上讲它很大,但我相信,实际上一定是有限的。这也是一个困惑。

(二)创新“双有”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需要是创新的源泉。当我们面临内心需求与客观现实给我们带来困惑的时候,我们也在不断地思考,希望能够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1.“非凡少年俱乐部”或将成为突破教育行政资源劣势的有效补充。

当面对教育行政资源劣势的时候,我们始终在为参与活动的对象操心!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11年全国“双有”年会上,深圳龙岗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方秀群主任曾谈到过寻求教育政资源的苦楚,以至后来索性放弃了这个途径,转为充分利用合作项目积极开展“双有”活动。我们在思考,当教育行政资源这扇门对我们处于半关闭状态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新的组织形式拥有一个资源丰富的活动对象群体?我们是否可以绕开学校平台,通过一个相对稳固的组织,把曾经参与过“双有”活动的、或者对“双有”活动感兴趣的孩子凝聚在一起,成为烙着“双有”印记的群体呢?

2013年,**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始了这样的尝试,我们成立了“非凡少年”俱乐部。俱乐部实行“会员制”,自愿申请参加,加入的主要条件就是愿意积极参加俱乐部的各项活动、家长支持。我们也明确了俱乐部的基本组织形式、交流平台、活动主要范围等内容。目前为止,共有近百名学生自愿参加了这个组织。在我们看来,这颇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意味。通过认真经营这个平台,可以吸附很多学生自觉参与到“双有”活动中来。这样,我们的“双有”活动就更具有“社会性”了。我们还有一个设想,若干年之后,已经参加工作了的俱乐部成员可以重新回到“双有”活动中来,他们可以是志愿者、组织者,抑或是捐资者!这是一个很美妙的事情!

我们希望,这样的组织形式能够成为“双有”活动参与对象的一个有效补充。

2.活动的有效性或将成为创新活动发展的突破口。在“双有”活动领域,整体活动策划为我们开展活动提供了方向性和策略性的指导,多年形成的固有的活动模式为我们后期的活动提供了经验支撑。不过,我们更渴望自我突破,哪怕是一点!前面提到,这很难,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困惑。

中国儿童活动中心丛中笑主任《论现代校外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中谈到校外教育活动“不仅要关注活动在社会上的影响,更要关注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文章认为,校外教育活动是一个儿童自己积极探索、主动建筑的过程,也是一个儿童与更有能力者积极互动、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儿童是活动的主体。

这给了我们一个启迪,我们或许从关注校外教育活动的有效性这个角度实现一点点突破!我们尝试着把活动有效性思想作为“非凡少年俱乐部”开展活动先决理念,把“自我管理、自我实践、自我感悟、自我成长”作为俱乐部的宗旨;把“双有”活动的主旨演绎成“格物致知、正心修身、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并将之作为俱乐部的使命,凝练了“双有”活动的活动范畴:爱心公益类、创意生活类、社会实践类,这同样是俱乐部的活动范畴。我们希望在这样的框架下,让儿童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加鲜明一些,成人的“支架”特征更显著一些,活动之于儿童的实效性更突出一些!

2013年,在这个框架下,**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展了一次“爱心公益类”活动和一次“社会实践类”活动。下面做个简要的介绍:

(1)“感动心灵 放飞梦想”爱心助残钢琴演奏会。2013年4月初,两名小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致信**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表达了她们希望借助活动中心这个平台,通过钢琴演奏会的形式,募集爱心资金帮助残障儿童的愿望。在后期的活动策划、实施过程中,两位琴童一直是参与者,从节目的排练、观众的邀约、演出、后续的善款交接,一路走来,两位琴童的内心世界之于助残的理解更为深刻了。我们想,经历过这次活动,她们未来一定会加倍关注残疾人公益事业!

(2)“寻访美丽中国之丽江行”。2013年7月中旬,我们初步试水,组织了七名儿童开展了“丽江行”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的基本要求是,从社会实践的目的地选择、出行方式、购票、饮食起居等等方面的内容都需要这群孩子自行完成。随队的一名家长代表只是观察、必要时提供支持。通过三次活动之前的讨论交流,孩子们确定了目的地和出行的方式,并初步做好了分工和财务预算,五天时间里,他们基本按照原来的计划完成社会实践的任务。值得一提的是,行程中的两次意外的状况为此次行程增色不少:一是到达昆明后,到丽江只有站票,孩子们自己买了小凳子坐了9个小时到达丽江,毫无怨言;二是一位队友冲凉时不小心摔倒,弄坏了质地很差的浴缸,和店家发生争执,最终报警,达成了解决争执的一致意见。活动结束之后,我们组织了活动总结会议。孩子们在活动中的感悟相当深刻,让我们充分意识到这样的活动之于孩子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意义!(具体资料在报送资料的光盘内。)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两次活动中,大人们那只无形的支持之手实际上始终没有离开,但我们始终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强调参与活动的儿童是此次活动的主体,有时甚至是活动的主导者。实践证明,这样的定位,有利于参与活动的儿童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主意识,也能充分发展他们思考问题、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自律式的活动体验可以激发他们参与活动之后反思的自觉,这对孩子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活动之后,当我们把这样的活动理念和案例和其它家长和孩子分享的时候,他们都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和热情。我们着,在今后的“双有”活动中,**可以在这个方面多一些探索,让孩子们尽早介入活动的组织策划中来,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导者”和主体,这样或许可以让我们的活动更接孩子们的地气,也可以让活动更富有有效性!另外在补充一点,这样的形式还可以充分调动孩子背后的家长群体的力量,这股力量如果能为“双有”所用,就有着无限的可能了。

上一篇:学生会干事考核述职报告下一篇:英文求信的写法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