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心绞痛

2024-06-10

心脏病心绞痛(共6篇)

心脏病心绞痛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左卡尼汀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5年6月长春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94例CHD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97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变化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卡尼汀治疗CHD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提高心脏功能。

关键词:左卡尼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血液流变学,左心室射血分数

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步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已成为威胁生命健康的第一大杀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心绞痛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1,2]。据统计[3],在我国因心血管疾病病死人数达300万,占总病死人数的45%,其中CHD约占67.7%。CHD心绞痛若不及时进行治疗,会导致各种心律失常以及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严重时危及生命。左卡尼汀是通过参与脂肪酸代谢,产生细胞所需能量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就左卡尼汀治疗CHD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2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94例CHD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胸痛、胸闷憋气、烦躁不安等临床症状,心电图均符合CHD心绞痛诊断标准[4],均符合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97例,对照组患者中,男56例,女41例;年龄40~79岁,平均(57.3±2.2)岁;病程4~65个月,平均(32.5±2.3)个月;轻度26例,中度42例,重度29例。观察组患者中,男59例,女38例;年龄42~80岁,平均(59.5±2.4)岁;病程3~70个月,平均(34.4±2.5)个月;轻度27例,中度40例,重度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00115,规格:5 ml:20 mg)2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以1~2 mg/hr静脉滴注,根据患者反应调整剂量,最大剂量为8~10 mg/hr,1次/d,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阿司匹林肠溶片(江苏平光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00217,规格:25 mg×100 s)口服,100 mg/次,1次/d,治疗3个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左卡尼汀进行治疗,左卡尼汀注射液(Sigma-Tau Industrie Farmaceutiche Riunite S.p.A,意大利,批号:091023,规格:5 ml:2 g)3 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1.4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轻、中度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或基本消失,重度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均明显改善,心电图ST段降低,但未达正常水平;无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等无改变甚至加重,心电图无改变甚至出现异位心律、房室传导阻滞等[5,6]。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7.685,*P<0.05

2.2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治疗前后LVEF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CHD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引起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是以胸部疼痛为主的临床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CHD根据心绞痛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可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两种类型[7],以前胸阵发性、压榨性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每次发作持续3~5 min,可数天1次或每天数次。引起CHD心绞痛的危险因素包括劳累、情绪激动、受寒等[8,9]。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循环的主要阻力是小冠状动脉,当心肌氧耗量发生改变时,心肌内小动脉会随其改变内在张力,当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时,冠状循环的最大储备量下降,小动脉的扩张储备能力也下降,当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超过小动脉扩张储备能力时,会出现相对心肌供血不足而导致心绞痛发生。因此,积极有效的治疗CHD心绞痛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先决条件。

左卡尼汀是俄国科学家于1905年从肌肉提取物中发现的一种物质,其主要活性成分为(R)-3-羧基-2-羟基N,N,N-三甲基-1-丙胺氢氧化物,多以盐酸盐形式存在,在心脏和骨骼肌中含量较高,主要通过线粒体外膜上的卡尼汀脂酰转移酶I和内膜内侧的卡尼汀脂酰转移酶Ⅱ进行β氧化,进而提高线粒体中脂酰辅酶A(Co A)的含量以利于脂类代谢,为心脏提供充足能量,扩张冠状动脉、改善血流动力学、提升LVEF,达到治疗CHD心绞痛的目的。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8%,与樊蓉[10]的报道相似,提示左卡尼汀可以显著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降低心肌耗氧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LVE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左卡尼汀治疗CHD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提高心脏功能。但由于本研究样本较小,需继续进一步进行大样本研究。

参考文献

[1]贾桂枝,王洪新,李红,等.左卡尼汀调控钙调神经磷酸酶表达抑制过氧化氢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30(3):129-132.

[2]张超,姚成增,蒋梅先,等.活心方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VEGF水平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6):180-183.

[3]Kalyuzhin VV,Teplyakov AT,Pushnikova EY,et al.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four-week therapy with amlodipine and atenolol on quality of life andblood lipid composi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metabolic syndrome[J].Terapevticheskii Arkhiv,2013,85(5):68-72.

[4]胡晓美,于美丽,徐浩."冬病夏治"三伏贴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满意度调查及疗效自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2):1409-1411.

[5]毛毳颖,郑雪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早期应用左卡尼汀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2):3287-3289.

[6]金红乔,王志雄.杭州地区治疗急性冠心病心绞痛中成药使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147-148.

[7]曹玉,李萍,徐毅君,等.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患者血浆中左卡尼汀及其酰化物的含量分析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30(7):952-955.

[8]刘艳.益气除痰法治疗82例男性冠心病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6):331-331.

[9]何威,王莉,蔡克银,等.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麝香保心丸辅助治疗疗效及对临床指标影响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12(4):124-127.

[10]樊蓉.左卡尼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5,36(9):1764-1765.

心脏病心绞痛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8例辽附三院于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 男性42例, 女性36例, 年龄46~87岁, 平均66.5岁。随机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各39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 均经心电图、64排双元CT冠状动脉造影、动态平板实验等检查确诊, 且心绞痛病程有1~4个月, 平均2.5个月。发作5~15次/周, 平均4次。血浆总胆固醇 (TC) ≥4.68 mmol/L, 甘油三酯 (TG) ≥1.70 mmol/L。对照组采用了倍他乐克、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常规用药进行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药物进行治疗, 分析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

1.2 发病病因

目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3], 但经临床研究显示, 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甘油三酯 (TG) 等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降低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的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的降低促进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症和吸烟是危险因素中的可控的重要发病因素。在该7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中, 确诊肥胖症患者23例, 有吸烟、喝酒史11例, 高脂血症36例, 其它8例。

1.3 治疗方法

将收治的7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各39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 其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程以及接受治疗前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甘油三酯 (TG) 值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用倍他乐克、硝酸甘油、阿司匹林 (80~160 mg/d) 等常规用药进行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是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 80 mg/d, 12周为1个疗程。嘱患者在用药后切忌过度进食, 可进行适度的锻炼, 避免劳累或者过度的紧张, 坚持服药[4]。

1.4 疗效判定及观察指标

疗效判定根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委员会推荐的指标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3种[5]。其中, 显效:静息时, 心电图检查显示正常;同等程度的劳动下, 不会轻易的引起心绞痛, 且心绞痛的发作频次减少至80%以上;有效:经治疗后, 心电图缺血性的ST段由下降逐渐变为上升状态, 幅度为0.5 mm, T波平坦转为直立或T波倒置变浅, 且心绞痛发作频次减少至50%~80%;无效:与治疗前相比, 心电图情况并无明显改善, 且发作频次减少50%;加重:较治疗前, 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为0.5 mm以上, T波由直立变为平坦或加深50%。且心绞痛发作频次增加, 持续时间较长。经治疗后, 对患者进行随访6个月, 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观察指标:采用生化仪检测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甘油三酯 (TG) 的变化情况。

1.5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值 (±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采用秩和检验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 经治疗后, 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治疗组的临床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见表1。

2.2 经治疗后两组生化指标比较结果

经阿托伐他丁治疗后,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TC、LDL-C、HDL-C、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治疗组TC、LDL-C、TG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HDL-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对照组39例患者采用倍他乐克、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常规用药进行治疗, 且治疗后, 有12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不良反应情况;治疗组的39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 经治疗后, 有6例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的不良反应情况, 且并无出现肾损伤等并发症。

2.4 随访结果

对于两组患者均于从治疗后开始, 进行半年随访, 在随访过程中, 每2个月让患者做1次心电图检查和血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甘油三酯 (TG) 的测定, 并让患者密切观察和记录有无不良反应, 出现症状随时就诊。经随访半年后, 该院收治的78例患者均无出现心肌梗死和死亡现象。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供应心脏本身的冠状动脉管壁形成粥样斑块造成血管腔狭窄引起心脏病变。而心绞痛是期中的一个主要类别[6]。由患者的临床表现来看, 78例患者中多数表现为一种具有压迫感、沉重感、紧束感和烧灼感的疼痛, 一般持续时间不长, 大约2~3 min, 持续不超过30min/次, 追究其诱发因素, 大多是由于急走、上楼、负重、情绪激动等因素, 一般由情绪因素引发冠心病心绞痛时, 待心情平复时病情缓解, 由体力因素引起时, 多在运动停止后短时间内病情可缓解[7]。7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中, 36例主因情绪激动诱发, 15例主因运动过度诱发, 11例主因暴饮暴食, 16例主因为其他因素。经用阿托伐他丁治疗后, 患者发生如下改变: (1) 血脂得到明显调整, 血液中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甘油三酯 (TG) 均显著降低,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则显著增高。 (2) 改善了心肌供血, 临床症状明显得到改善。 (3) 降低心绞痛发展为心梗的风险, 阿托伐他汀降低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 升高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 防止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一步恶化, 有效地预防了心梗的发生。用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 78例均无出现心肌梗死和死亡的现象。

阿托伐他汀钙是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抑制剂, 而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是TC生物合成中的限速酶。阿托伐他汀钙可通过对内源性TC的合成抑制, 使得血TC水平降低;同时使细胞表面LDL受体数目被诱导性增加, 血清中LDL的清除以及受体介导的LDL的分解代谢由此增加[8]。因此, 他汀类药物的主要机制是影响血管内皮一氧化氮酶 (e NOS) 的生物过程, 具有能升高HDL水平、降低血TC、LDL水平、抗炎、抗氧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增殖作用[9,10]。由上述表1、表2可以看出, 治疗组所产生的临床疗效要远远优于对照组, 且治疗组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要较轻于对照组, 且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4.87%, 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4.62%, 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同时, 治疗组并无出现肾损伤的并发症情况。对照组的生化指标TC (5.43±0.85) 、LDL-C (4.72±0.52) 、TG (2.77±0.71) 值要明显高于治疗组的生化指标TC (4.31±0.92) 、LDL-C (3.58±0.39) 、TG (1.84±0.57) 值, 而生化指标HDL-C值, 治疗组 (1.38±0.25) 明显比对照组 (1.04±0.17) 要高,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采用常规用药如倍他乐克、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基础上, 加用阿托伐他汀, 可有效的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 且效果显著, 安全性高, 不良反应轻, 不会产生肾损伤等并发症, 阿托伐他汀还具有降低心绞痛患者转变为为心梗的风险, 值得临床的广范推广。

参考文献

[1]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632, 674, 677.

[2]王迎春, 周桔红, 罗文宣, 等.阿托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疗效[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 10 (16) :3073-3075.

[3]殷红光.102例冠心病病人C反应蛋白水平与病变程度关系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 3 (8) :739-740.

[4]吴海深, 张玉玲, 牛云霞.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66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2007, 29 (7) :613-614.

[5]王照程.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2009 (2) :234-235.

[6]陈兰红, 陈德敏.老年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临床治疗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 2010 (1) :77.

[7]钱玲妃, 倪淑红.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和血浆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药房, 2011 (48) :4568-4569.

[8]王蔚蔚, 王灿, 马曹.阿托伐他汀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2例疗效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 (12) :1821-1822.

[9]黄梦照, 梁东, 蒙应写, 等.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及hs-CRP、TNF-α水平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12) :400-402.

心脏病心绞痛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在对照组中,男性22例(55.0%),女性18例(45.0%);患者年龄30- 77岁,平均(49.1±10.2)岁。在观察组中,男性25例(62.5%),女性15例(37.5%);患者年龄30-76岁, 平均(48.5±10.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WHO急性心梗死诊断标准[4]。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可以开展针对性比较。此次研究方法与目的均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在自愿原则下参加本次实验,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心梗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一般护理第一,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监护, 测量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护理方案。第二,护理人员要和患者、家属创建良好的关系,加强交流和沟通,针对患者病情进行个性化指导,以及亲自示范。第三,在对患者进行心梗护理的同时,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具体来说, 向患者发放健康知识手册,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患者介绍疾病发生原因、治疗方法、预后效果等,促使患者增强疾病认知,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积极防范生活中的危险因素,促进临床操作的顺利进行。

1.2.2心理干预患者在疾病的影响下容易产生恐惧、焦躁、焦虑等负面心理,通过心理护理,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并积极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就医心态,增强治疗信心,促进患者对医护人员的配合度的提高。 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行及时的了解以及对患者发生心绞痛的原因与时间、次数等进行详细的记录,依据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的调整。

1.2.3用药干预考虑到患者的用药时间长,因不耐受会出现不按医嘱用药的现象,从而加重病情。护理人员要体谅患者,向患者讲解药物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告知坚持用药才能实现治疗效果。然后指导正确的用药方法和时间,做到不随意减药、停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1.2.4睡眠干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夜间交感神经张力减弱,心搏量减少、心肌顺应性降低,在这一情况下,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坏死的部分心肌的缺血程度加重。因此,在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对患者的夜间护理。选取认真负责且具有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夜间护理, 及时的掌握患者的心电监护示波情况,对心肌缺血标示的ST段变化进行实时的了解。在患者睡前给予患者1小时的吸氧护理,对患者夜间的心肌缺氧状态进行有效的改善,降低患者夜间心绞痛的发生机率。在体位上,适当调整患者的床位,将床头抬高10厘米左右,能够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预防心绞痛发作。对于病情严重、无法入睡的患者,使用合适剂量的镇静剂,能够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避免夜间病情恶化。

1.2.5放松训练对基于精神高度紧张而造成心绞痛的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及相关的放松治疗。由于心肌梗死患者在紧张焦虑的状态中,其肾上腺素的活性会升高,导致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痉挛,引发心肌缺血,甚至导致心肌坏死。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极易发生且更为严重。肾上腺素的升高与心肌梗死关系密切,且是心肌梗死后引发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其升高对患者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为了减少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机率,需要对该类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护理,通过简单的放松训练来减轻该类患者的紧张感。在护理中,护理人员可为患者播放曲调轻柔的音乐,转移患者注意力,减轻患者的精神紧张。为患者制定合理轻度的运动计划,例如慢走,慢跑等。根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调节患者运动的频率、时间以及强度,避免患者出现过度疲劳。根据美国医生雅可布松创建的渐进性放松法指导患者进行训练。选择气温适宜、光线柔和、环境安静的场所, 在轻松缓慢的音乐下,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采取舒适坐姿,头后仰,双臂自然下垂,进行放松训练。应用握拳、足跟压地等方法对上肢和下肢紧张肌群进行放松锻炼。

1.3观察指标

通过对所有患者的治疗以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评价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的相关因素,相关指标[5]:护理人员因素、睡眠时发生心绞痛、早期强行活动、精神高度紧张、出院后未继续服药。两组患者心绞痛并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评价。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s),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40例中,发生心肌梗死9例,发生率为22.5%。观察组患者40例中,发生心肌梗死2例,发生率为5.0%。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64,P=0.023)。

2.2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并心肌梗死发生相关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基于睡眠时发生心绞痛并心肌梗死、早期强行活动、精神高度紧张、出院后未继续服药产生的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3讨论

心绞痛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心前区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 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 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最常用的是硝酸甘油片剂0.3~ 0.6mg舌下含化1-2分钟开始起作用,一般此类患者间断或持续鼻导管吸氧或面罩吸氧,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22.5%,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之后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的发生几率。护理干预对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的预防以及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并心肌梗死发生相关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基于睡眠时发生心绞痛并心肌梗死与精神高度紧张、早期强行活动、出院后未继续服药产生的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实施了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之后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以及重视程度,提高了治疗与护理的效率。

在张晶等人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及近期预后分析[6]中,对比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心绞痛发生率,所得前后比率为2.5:1,本文研究所得护理干预前后心绞痛发生比率为4.5:1。由于所取样本容量不同,故而研究结果所得数据稍有偏差,但是结果分析大致相同。在白娟等人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7]中所统计的主要导致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的相关因素与本次研究结果相同。

综上所述,对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了解之后采取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在临床上此种护理办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曾双龙,徐俊波,胡咏梅.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05(30):650-653.

[2]张玉玲,周淑娴,雷娟,王景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因素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活性的相关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04(32):657-660+668.

[3]赵春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新危险因素的研究[J]医学综述,2010,01(30):98-100.

[4]叶继锋,侯齐书,戴伟伟,唐锦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J].中国药业,2011,12(30):79-82.

[5]杨红仙.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05(30):33-35.

[6]张晶,陈彦玲,杨艳.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及近期预后分析[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0,03(30):196-197.

心脏病心绞痛 篇4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治疗组患者均来源于2009年1月~2011年9月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男性45例,女性15例。年龄55~70岁,平均年龄65.6岁,最大者70岁,最小者55岁。病程2~8年。符合西医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6]。排除其他心脏疾病、重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症候群、颈椎病、胆及食道源性胸痛患者。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同时选择的对照组患者男性45例,女性9例,年龄33~78岁,平均年龄62.4岁。对照组与治疗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上对比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治疗组60例冠心病患者针刺前做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均有明显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5~20 mm,T波双向或倒置[2]。其中10例动态心电图出现频发房性、室性早搏700~3 000次/24h,阵发性房颤,其中20例患者针刺前进行运动平板试验。然后对60名患者行针刺治疗一个疗程。取穴:内关,心俞,气海,三阴交,足三里[7],左右取穴。操作:患者取坐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选用0.25×40 mm毫针直刺1~1.5寸,施捻转手法,令局部得气。每10min行针一次,留针30 min,10次为一疗程,针刺治疗一个疗程后再次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同时对照组治疗前后也进行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

1.3 观察指标

心电图观察针刺治疗前后患者ST段压低程度变化,动态心电图主要观察心律失常发生率变化情况,其中20例运动平板试验[3]观察运动高峰心率(次/分)、运动负荷量(Bruce级)、运动时间(分)、运动当量、ST段压低程度的变化(mm)。

1.4 疗效标准

显著有效:心电图ST段压低程度减轻,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13例运动平板试验由阳性转为可疑阳性[4]:有效:治疗前后心电图ST段无明显变化,但有T波变化。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不明显,7例运动平板试验ST段压低程度变化不明显。

1.5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1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针刺治疗前后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见表1)。

注: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变对比,P<0.05

使用常规冠心病治疗药物(硝酸酯类制剂)[8]并配合针刺治疗组,与单纯药物治疗组对比,缺血型ST段压低改善明显,动态心电图观察心律失常发生率变化,治疗组早搏减少显著,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早搏次数变化不明显,仍然>600次/24 h,为频发性早搏[8]。

2.2 药物

硝酸酯类制剂辅以针刺治疗前后20例患者运动试验的运动高峰心率(次/分)、运动负荷量(Bruce级)、METS、运动时间(分)影响均明显升高,ST段压低程度负值为治疗后较治疗前压低程度减轻值,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2。

2.3 药物

硝酸酯类制剂辅以针刺治疗前后20例患者运动试验负荷心率由运动前大于85%级量心率(13例)占65%上升至运动后(16例)占80%,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3。

3 讨论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且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胸痹、真心痛”范畴,其病位在心,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均可致气虚血瘀,心脉不通,不通则痛,故治疗上医护人员采用药物配合针刺治疗。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心俞乃心之背俞穴,两穴配伍具有通行心脉气血,宽胸理气之功。气海,三阴交,足三里诸穴合用,可调心气,可补气生阳,滋补肝脾肾三脏之阴。其无药物毒副作用,标本兼治,对改善冠心病临床症状起到了良好效果。

60例冠心病患者常规心血管药物配合针刺治疗后,其中48例患者心电图反映缺血的ST段治疗后较治疗前压低程度恢复2 mm左右,12例药物辅以针刺治疗前后ST段压低程度变化不大,而T波由针刺治疗前双向或倒置,针刺治疗后T波倒置变浅或由倒置变双向、低平或转为T波直立,所有上述改变在心电图均出现在3导联以上。10例针刺治疗前24小时动态心电图出现频发房性或室性早搏,针刺治疗后早搏数逐渐减少<600次/24 h,转为偶发性早搏。阵发性房颤动态心电图监测不再出现。其中6例针刺治疗前经常出现心绞痛症状,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而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除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外,缺血型ST段改变及T波改变无明显变化,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心律失常发生率也改变不大。运动平板试验观察20例药物配合针刺治疗患者,平板运动达到最大高峰心率在治疗后平均提高18次/min,运动负荷量由治疗前平均Bruce2级提高至Bruce3级左右,运动当量(METS)增加1METS以上,总运动时间平均延长了2 min,也就是说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明显,运动量较治疗前增大。运动ST段压低运动前后比较减轻了2 mm左右,治疗前平板运动可以达到最大目标心率85%以上的只有13例,占病例人数65%,治疗后提升至16例,即病例人数80%的患者可以运动达到最大目标心率。从以上心脏电生理监测数据表明,药物配合针刺治疗后患者不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心绞痛发作频率降低,同时在客观数据上也有明确的变化,特别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心脏负荷试验—运动平板检查,在治疗后主要参数变化明显,说明针刺治疗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降低心肌耗氧量,对缺血性心脏病疗效显著,能较大程度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脏电生理检查做为冠心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价的一种无创性检查,设备简单、价廉、易于重复,可以追踪观察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动态变化。因此用12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以及运动平板试验对药物辅以针刺治疗冠心病进行随访观察,以观察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改善情况,对药物辅以针刺治疗冠心病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作出客观的评价。

综上所述,冠心病的西医治疗主要是药物、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脉搭桥术(CABG)等,虽然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脉搭桥术疗效较好,但患者需住院治疗,费用较高且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中医辨证并施以针刺治疗冠心病在临床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较单纯药物姑息治疗有较大的优势[5]。

摘要:目的 运用心脏电生理检查,评价针刺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60例冠心病患者针刺治疗前后心脏电生理检查结果。结果 治疗后心脏电生理检查观察,48例有显著疗效,12例有效。临床治疗有效率达80%(P<0.05)。结论 针刺治疗冠心病有确切的疗效,心脏电生理检查可为针刺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评价提供一个客观指标。

关键词:心脏电生理检查,针刺治疗,冠心病

参考文献

[1]SONG CH.The mechanism of the acupuncture in angina pectoris[J].Acupuncture Clinical Magazine,2008,14(4):49-51.Chinese

[2]LIU Q.The meaning of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ST-T changein diagnosis of CHD[J].China Cardiol,2011,11(18):4353.Chi-nese

[3]CHEN S,XU X.The value of athletic flat test combining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in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Practical Medical Journal,2010,26(12):2155-2156.Chinese

[4]ZHONG C,MEI.The value of athletic flat load test in thediagnos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Shaanxi Medical Journal,2008,37(9):1189-1190.Chinese

[5]LIU JR,TAN Y.Clinical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incoronary angina pectovis[J].New Chinese Medicine,2010,42(5):68-69.Chinese

[6]ZHANG HX,SHI YS.Clinical coronary heart disease[M].Tian-jing:Tian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2:155-230.Chinese

[7]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10.[7]SHEN XY.Meridian acu-points learn[M].Beijing:China's Chi-nese Medicine Press,2007:7-10.Chinese

心脏病心绞痛 篇5

关键词:复方丹参滴丸,心绞痛,总缺血负荷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治疗冠心病不单是缓解心绞痛症状, 更重要的是降低心肌总缺血负荷 (TIB) , 改善心功能, 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心肌总缺血负荷与心脏相关事件之间存在强相关性[1]。复方丹参滴丸已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 其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TIB的影响已有报道, 但对心绞痛患者TIB与心脏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的影响少见报道。本研究通过测定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用药前后血液中高敏C- 反应蛋白 (hs-CRP) 、纤维蛋白原 (FIB) 水平及血液流变学等生化指标及TIB的变化,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TIB及对心脏相关事件发生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24例, 诊断均符合WHO冠心病命名及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63例, 对照组61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并发症、基础治疗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评价心肌总缺血负荷依据患者入选后是否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 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自分为药物组 (未行支架植入术) 和支架组 (行支架植入术) , 分别对两亚组进行比较。治疗组中药物组32例, 支架组31例;对照组中药物组30例, 支架组31例。各对亚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并发症、基础治疗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两对亚组分别进行比较, 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 (如阿司匹林、硝酸酯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等) 的基础上, 治疗组加用复方丹参滴丸10粒/次, 3次/日。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动态心电图 (心肌总缺血负荷) 及血生化指标如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血液流变学, 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的检测, 同期观察两组患者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 包括心绞痛发作次数、因心绞痛再住院次数、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及猝死等的发生。

1.4 检测方法

血生化指标检测时排除近期 (至少1个月内) 风湿免疫疾病、肝肾疾病、恶性肿瘤及其他感染性疾病, 均抽取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送检。 TIB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 采用美国PI HOLTER 3.8软件分析, 人机对话, 排除干扰, 结果采用ST段实时、连续计算机回放分析, 心肌缺血标准采用“1×1×1规则”, 即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 幅度≥1 mm, 持续时间≥1 min, 并与上一次缺血性发作间隔至少1 min, 以ST段压低的最大幅度及连续压低持续时间的乘积总和作为心肌缺血总负荷[3]。

1.5 心绞痛疗效判断[4]

显效: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消失或基本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 或硝酸甘油片用量减少80%;有效: 治疗后心绞痛有较大改善, 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无效: 治疗后心绞痛次数减少不足50%, 或硝酸甘油片用量减少不足50%。

1.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hs-CRP变化比较 (见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0.05;治疗后两组同期比较, 2) P<0.05, 3) P<0.01

2.2 两组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3)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0.05;治疗后同期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2) P<0.05

2.3 两组心肌总缺血负荷比较

(见表4)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0.05;治疗后同期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2) P<0.05

2.4 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 (见表5)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P<0.05。

2.5 两组心脏事件比较

随访1年后, 治疗组患者失访2例, 死亡1例;对照组患者失访1例, 死亡3例,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6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行血、尿、便常规及肝功能、肾功能检查, 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患者服药后有3例出现胃部不适, 嘱其饭后服用或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 无出血、过敏等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3 讨 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多发生在40岁以后, 男性多于女性。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逐年增加, 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冠心病心绞痛发生与心肌耗氧、供氧失衡有关, 冠状动脉硬化狭窄痉挛、粥样斑块活动、内膜损伤、血小板激活聚集、血脂增高、血黏度增加等均是引起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

复方丹参滴丸主要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 具有活血化瘀, 理气止痛之功效, 其有效成分为丹参素、三七皂苷及少量冰片, 有良好慢钙通道阻滞作用, 扩张冠状动脉, 降低血管阻力, 增加冠脉供血[5];促进纤维蛋白降解, 提高机体纤溶活性;改善血液流变学, 降低血液黏稠度[6];提高心肌缺血预适应, 抑制心肌缺血, 再灌注后心肌细胞凋亡, 保护心肌细胞, 逆转心室肥厚[7]。

随着对冠心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的日益深入,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 高敏C-反应蛋白是机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敏感标志物之一[8], 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密切相关;纤维蛋白原可增加血黏度, 并能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全血黏度增加是加重冠心病病情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观察了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血黏度的影响,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 (P<0.05) , 治疗后各期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TIB与冠脉事件之间存在强相关性[9], 它反映了氧供减少所致的原发性心肌缺血和心肌耗氧增加所致的继发性心肌缺血及氧供减少和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参与的混合性缺血, 是心脏相关事件最强的独立危险预示因子, TIB高的患者有较高的住院病死率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10]。本研究资料中,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 TIB在治疗后3个月~12个月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 , 治疗组与对照组心绞痛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访一年后, 治疗组因心绞痛再住院次数及心肌梗死例数均少于对照组 (P<0.05) , 复方丹参滴丸可降低心肌总缺血负荷, 改善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降低再住院率, 减少心肌梗死等心脏事件的发生。但由于随访时间较短, 对远期心脏事件如心源性休克和猝死的观察有待进一步完善。

本研究表明复方丹参滴丸可降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液中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血黏度, 降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肌总缺血负荷, 改善心绞痛症状, 减少心脏相关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Antoni Bayes de Luna.Clinical electocardiography:Of clinical arrhyth-mias[M].New York:Futura Publishing Company, 1998:306-307.

[2]赵秀丽, 胡大一.心血管疾病干预模式的转变[J].中国医刊, 2002, 37 (9) :26-27.

[3]郭继鸿, 张萍.动态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5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常见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59-60.

[5]钱为民, 邓春玉, 薛玉梅, 等.丹参素对豚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通道的影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2, 8 (4) :276-278.

[6]刘剑刚, 曹玉璋, 王晓芳.复方丹参滴丸对血栓形成与凝血的影响[J].中国医学论坛报, 1999, 25 (17) :16.

[7]王怡, 高秀梅, 张佰礼.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理与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2, 21 (3) :53-54.

[8]Oltrona L, Ardissino D, Merlini PA, et al.C-reactive protein ele-vation and early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pectoris[J].AmJ Cardiol, 1997, 80 (8) :1002-1006.

[9]Conti CR.Silent cardiac ischemia[J].Curr Opin Cardiol, 2002, 17 (5) :537-542.

心脏病心绞痛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入选标准参照《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识2007》[2]。诊断CCS分级参照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严重度分级[3]。

1.2 病例选择

2012年8月至2012年12月, 随机选择我院心内科、急诊内科住院确诊的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3例, 平均年龄为69.3岁, 其中男性72例, 女性29例。其中伴有糖尿病者11例, 伴有高血压者24例, 伴有高脂血症者36例, 心功能CCS分级Ⅰ级患者72例, Ⅱ级25例, 伴吸烟者28例, 2例因病情加重, 退出本试验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所有患者入选前患CHD病史平均22个月。

1.3 病例分组

将入选病人随机分为标准化治疗组 (对照组) 49例和注射用益气复脉治疗组 (治疗组) 52例。

1.4 治疗方法

标准化治疗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抗缺血、稳定斑块及对症治疗;注射用益气复脉治疗组在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益气复脉 (2.6g+生理盐水250m L) 静脉滴入;均治疗7d, 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症状, 心电图, 心率、血压和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

1.5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显效——心绞痛症状消失;有效:症状明显改善, 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到治疗前的50%以上;无效——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疗效判定标准参考1979年《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②心电图变化:显效——心电图恢复到“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ST段压低, 在治疗后回升0.05m V以上, 主要导联倒置的T波改变变浅达50%以上;无效——心电图基本和治疗前相同.疗效判定标准参考1979年《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③治疗前后测血压、心率、行心脏彩超了解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射血分数。

1.6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应用方差分析进行心脏射血分数 (EF) 差异性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表明两组患者的射血分数 (EF) 改变经检验, F值为4.05>3.94, P<0.0 5。由此可见, 注射用益气复脉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射血分数 (EF) 改善明显, 差异具有显著性。

注:*与治疗前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在中医学属于“胸痹”、“心痛”、“厥心痛”等范畴, 其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表现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 故补虚固本成为心绞痛中医治疗的途径之一。

注射用益气复脉 (冻干) 是利用先进的药物提取技术, 从红参、麦冬、五味子中提取人参总皂苷、麦冬皂苷、五味子醇等多种有效成分, 由指纹图谱检测技术质控的现代中药复方冻干粉针剂, 具有益气复脉, 养阴生津。用于冠心病劳累型心绞痛气阴两虚证 (症见胸痹心痛, 心悸气短、倦怠懒言、头晕目眩、面色少华、舌淡、少苔或剥苔, 脉细弱或结代) 及冠心病所致慢性左心功能不全Ⅱ、Ⅲ级气阴两虚症 (症见心悸、气短甚则气急喘促, 胸闷隐痛, 时作时止, 倦怠乏力, 面色苍白, 动则汗出, 舌淡少苔或薄苔, 脉细弱或结代) 。

本研究结果表明, 注射用益气复脉 (冻干) 能明显提高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脏射血分数, 在提高患者的劳动耐力,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 治疗前后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应用注射用益气复脉 (冻干)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安全、疗效确切、不良反应率低的特点, 其深入的作用机制尚待于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注射用益气复脉对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脏射血分数 (EF) 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103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予以标准化治疗 (对照组) 和注射用益气复脉 (治疗组) 治疗1周;在注射用益气复脉治疗组, 给予注射用益气复脉 (2.6g+生理盐水250mL) 持续静脉滴入;均治疗7d, 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心脏射血分数 (EF) 的变化。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 对资料进行方差分析, P<0.05表示各组间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注射用益气复脉治疗组较标准化治疗组心脏射血分数 (EF) 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F=4.05, P<0.05) 。结论 注射用益气复脉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脏射血分数 (EF) 有影响。

关键词:注射用益气复脉,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疗效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 谢毅.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74-275.

[2]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识2007[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7-39.

上一篇:魅族手机下一篇:新时期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