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性心脏病临床分析论文

2024-05-13

甲亢性心脏病临床分析论文(精选8篇)

甲亢性心脏病临床分析论文 篇1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简称甲亢) 是临床内科中较常见的疾病, 由于甲状腺素直接作用于心肌及周围血管, 常引起心血管系统紊乱[1]。本文旨在分析甲亢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 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有利于诊断、治疗、预防及抢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09年6月期间因甲亢入院患者人数共106例。

其中因甲亢性心脏病入院36例, 男14例, 女22例, 年龄15~73岁, 男性平均为46.24岁, 女性平均为45.18岁。入院前有9例曾接受抗甲状腺药物规则治疗, 有3例出现甲亢症状多年, 但一直未到医院诊治。

1.2 诊断依据甲亢性心脏病:

在明确甲亢的基础上, 伴有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 房室传导阻滞、心脏扩大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而排除其它原因之后, 则可确诊。

1.3 临床表现

1.3.1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表现36例中有2例出现轻度高代谢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易激动、怕热、多汗、食欲增强、消瘦或体重减轻;

5例高代谢综合征时隐时现;4例无高代谢综合征, 其中2例出现厌食、淡漠表情, 反应迟钝。轻度突眼征6例, 明显突眼征13例;甲状腺弥漫性肿大2例, 结节性肿大1例, 无肿大33例, 伴血管杂音6例。

1.3.2 甲亢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 (1) 临床主要表现:

心悸、胸闷、气促等症状29例, 占80.5%。 (2) 各种心律失常34例, 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5例, 占44.1%;持续性心房颤动28例, 占82.3%;心房扑动2例, 占5.9%;Ⅰ°~Ⅱ°房室传导阻滞5例, 占14.7%;心力衰竭27例, 占75.0%;心绞痛发作6例, 占16.7%

1.4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并加用强心、利尿, 血管扩张剂, β受体阻滞剂及抗心律失常药等。

用药1周后复查血常规, 以后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2 结果

有3例死于住院期间, 其中1例并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1例因出现严重心力衰竭死亡, 1例出现心跳骤停而死亡。其余病例34例经规则治疗, 心脏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占94.4%, 死亡率8.3%。

3 讨论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是由于代谢亢进, 甲状腺素直接作用于心肌和周围血管系统, 并加强儿茶酚胺等作用, 所以甲亢性心脏病是甲亢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报道其中有90%的甲亢患者有心脏的表现[1]。其发生的机制可归纳为: (1) 由于高代谢的状态出现明显的高动力循环状态, 如心率增快、脉压增大、心脏收缩功能增强等, 以满足周围组织代谢增加的需要。本组中占75%。 (2) 甲亢患者中有少部分由于过多的甲状腺素可直接作用于窦房结改变其节律, 亦可由于心房、心室肥大, 心肌缺血从而导致心脏传导系统的异常, 从而发生各种心律失常。根据资料报告, 甲亢性心脏病的病情决定于患者的年龄、性别, 毒性的程度及病程, 如甲亢在男性的发病率较低, 但病程严重, 且合并心脏的百分率较高[2], 本组中男14例, 占38.9%, 女22例, 占61.1%, 与文献报道相仿。

甲亢性心脏病主要以胸闷、心悸、气促、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有时表现为心绞痛发作, 甚至心跳骤停。本组中有2例, 男、女各占1例。一旦确诊甲亢性心脏病, 治疗的关键是根治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同时治疗各种并发症, 由于甲亢性心脏病是高排量状态, 心肌对洋地黄类制剂耐受性较高, 常需加大剂量治疗心力衰竭。本组中有2例由于怀疑甲亢而未作抗甲亢药物治疗而仅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而诱发心绞痛发作。后经加服钙拮抗剂、硝酸酯类治疗后症状缓解。甲亢性心脏病的防治重点是加强对周围人群的健康教育, 在门诊工作中应重视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检、询问病史, 结合辅助检查, 追踪可疑病例, 做到尽量避免误诊和漏诊。而不要待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方面的问题时才就诊, 这是造成门诊、入院甲亢心患病率居高的直接原因。而此时往往已是甲亢心脏病晚期。因此, 其预防及治疗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一经确诊, 即予正规治疗, 及时控制甲状腺功能, 可在防治甲亢并发心脏病起到积极作用, 从而减少甲亢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李文静, 张木勋.甲亢性心脏病68例入院时临床特点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8, 9:195.

[2]张丽霞.小剂量131I配合PTU治疗甲亢方法学建立及疗效评价[D].吉林大学, 2006, 12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分析 篇2

脏病疾病一个慢性病理过程的发生,其病情相对复杂.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应积极采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另外,加强营养和对症治疗为主的综合措施和机械通气治疗,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病症;治疗措施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46-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DHP)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大部分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原因都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由于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慢眭病变而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造成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从而使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该病发病人群多在4O岁以上,具有明显的地区和季节差异,危害巨大。本文将回顾我院收治的127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临床治疗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择的病例为医院于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127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包括男性76例,女性51例;患者的最高年龄为77,最低年龄为39,平均年龄为59.8岁;病史为4到23年,平均病程为10.9年。有15例患者有过冠心,有31例患者有长期的吸烟历史,7例曾患过肺结核病,4例曾有过支气管扩张的病史 。除此之外,所有患者的症状都符合我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制定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

1.2临床表现

观察选取的12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现其中:咳嗽117例(92.1%) ;咳痰103例(81.1%);咳黄脓痰53例(41.7%);发热85例(67.O%);呼吸困难72例(56.7%); 意识上存在障碍47例(37.0%);哮鸣音92例(72.4%) ;双下肢浮肿49例(38.6%);肝脏肿大57例(44.9%) ;心房纤颤l5例(11.8%);腹积水7例(5.5%).实验室检查; 对各患者血液中自细胞的数目,钠、钾、氯的含量及血清白蛋白的含量等项目进行检测,并辅助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测及肺部纹理等进行检测记录发现,白细胞总数<10×10 /L者有56例,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比例>0.75者有69例血清白蛋白<30g/L有63例;血气检查结果:呼酸38例呼碱22例,呼酸合并代酸19例。合并症:双下肢浮肺44例,肝功能异常38例,肾功能异常1 7例,上消化道出血7例,友心室衰竭6例,感染性休克2例 .

1.3治疗措施

对本组127例患者给予积极预防控制感染治,当感染控制效果不佳,心衰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时候,可给予小剂量利尿剂,并补充钾、钠、氯,给予血电解质检查,积极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同时还要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戒烟,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以改善临床症状 。对于伴有部分并发症的患者,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对症治疗,祛除诱因,治疗基础疾病,减少或避免急性加重期的发作,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肺、心的功能。

1.4 统计方法

利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s和`x检验,p<0.05表明此次实验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07位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 好转患者出院时基本均、浮肿、下肢水肿、胸闷、气喘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有9位患者因治疗无效主动放弃治疗,出院原因包括经济困难,病情较重而不能坚持治疗;有11位患者治疗无效死亡 ,死亡原因主要因患者呼吸衰竭、肺性脑病、心力衰竭及脏器功能衰竭等。

3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是由于慢陛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引起肺动脉高压,从而加重右心负荷,使右心室增大、右心功能不全.其发病的机制为:慢性疾患导致流经的气流发生阻塞,肺部各分支毛细血管遭到破坏导致血管床的面积大大减少,进而导致通气、血流的比例严重失衡。慢性肺心病的病情发生加重时,患者多伴有呼吸衰竭及心功能不全等症状 。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出现与慢性肺气肿的发生以及吸烟也密切相关在本组127例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具有较长的吸烟历史。所以要想减少该病症的发生率,需要减少吸烟人群的数量,才能降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生的概率。同时该病症的主要患病人群为老年人,因此极容易伴有其他病症发生,如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等,所以在进行治疗时医师需要将患者的身体状况考虑在内,结合他们的具体症状,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提高治疗水平.同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地区差异很明显,例如在高原地区、寒冷地区、农村患病率高,其它地方患病率则较低.而且季节性也有差异,急性发作季节性明显,冬春季是高发季节。通常情况下,治疗方法以改善通气,控制感染,合理氧疗为主,必要时可应用利尿、扩血管药或慎用小量强心剂。

在进行治疗时医师针对患者的临床状况,本院对所有患者在入院后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法,给予患者抗感染性治疗以及对症治疗方法,从而提高治疗水平.综合性治疗方法符合当前我国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治疗的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在临床治疗上具有比较明顯的效果,能够保证患者健康,提升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许丙俊,刘志刚.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36例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8):1381—1382

[2]郑青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76例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31(12):10

甲亢性心脏病临床治疗体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诊断31例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18例,年龄32~68岁,平均(43±8)岁,病程7个月至4年。其诊断均符合甲亢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其中心律失常者17例,心脏扩大者14例,心力衰竭者8例,心绞痛5例。

1.2 实验室检查

(1)甲状腺激素测定及甲状腺B超检查:31例患者血清FT3、FT4、T3、T4水平均增高,TSH水平降低;甲状腺B超提示甲状腺肿大,甲状腺血供丰富,支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诊断;

(2)心电图检查:(1)心律失常:12例患者出现房颤,其中8例患者为持续性房颤,4例患者为阵发性房颤,4例患者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患者为心房扑动。(2)左室肥大:8例患者心电图提示左室肥大。(3)ST-T改变:14例患者心电图提示ST-T改变。(4)QT间期延长:5例患者心电图提示QT间期延长。

(3)心脏超声检查:14例患者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扩大,其中右心室扩大7例,左心室扩大3例,全心扩大4例。心脏超声提示二尖瓣脱垂患者2例。

1.3 治疗及复查方法

(1)31例患者均给予常规服用他巴唑,10 mg/次,2~3次/天,根据临床症状及复查甲功情况逐渐减量至维持量5 mg/天;给予倍他乐克25~50 mg,2次/天或心得安10~20 mg/次,3次/天,8例心力衰竭的患者应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及洋地黄类药物治疗。31例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营养心肌治疗。病情严重患者住院开始阶段给予心电监护及吸氧。

(2)开始治疗期间每周复查血常规,每半月或一月复查甲功及肝功,待甲功正常、他巴唑减量至维持量后每3月复查甲功。患者每月复诊时均复查心电图,待心电图正常后减至3-6月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有改变患者3月后或心脏病症状及体征消失后复查心脏超声。长期随诊过程中均未发现其他心脏病病因。

1.4 疗效观察

(1)痊愈:17例患者甲亢症状及体征消失,心脏病变症状消失,甲功正常,其中10例患者ST-T改变恢复正常,1例患者心房扑动消失,4例患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消失,11例房颤消失,8例患者心脏扩大消失,5例患者无心绞痛发作,4例患者心力衰竭症状及体征消失;(2)缓解:10例患者甲亢及心脏病临床症状、体征得到部分缓解,8例患者血清FT3、FT4未降至正常水平或降至正常又回升,3例患者心脏扩大好转,2例患者心力衰竭症状好转;(3)无效:4例患者甲亢症状、体征、心脏异常及甲状腺功能无好转,其中4例患者甲功均无好转,2例患者心力衰竭症状及体征无好转,1例患者心电图仍提示房颤心律,3例患者心脏扩大无好转。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自身配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本组患者治疗18个月后,痊愈17例、缓解10例和无效4例,总有效率87.09%。

2.2 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患者FT3、FT4、TSH分别为(42.67土3.42)、(57.51±7.35)pmol/L、(0.16±0.20)m IU/m L,而治疗18个月后,分别为(5.21±1.35)、(20.38±5.48)pmol/L、(3.8±1.75)ml U/m L,治疗后患者FT3、FT4和STSH水平明显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

2.3 不良反应

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是指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时,甲状腺素对心脏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所致的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心房纤颤、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心肌病等一系列心血管症状和体征的一种内分泌代谢紊乱性心脏病。其病情严重程度仅次于甲亢危象,是甲亢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但甲亢性心脏病临床上较甲亢危象多见。通过我院治疗甲亢性心脏病病例分析,该疾病治疗措施主要是及时有效地控制甲亢及对心脏病的对症处理,治疗甲亢尤为重要,这与甲亢性心脏病病因及病理生理改变有密切关系。

甲亢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造成机体代谢亢进、机体耗氧量增加,全身循环血容量增加,血流速度加快,因而心脏负荷量大大增加,出现代偿性心脏肥大,最后导致心衰。甲状腺激素可直接作用于心肌,加速心肌代谢和耗氧过程;增加心脏β受体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对缺氧的敏感性升高,导致冠状动脉痉挛、短暂性栓塞及微循环障碍等;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心肌,可引起一定的病理性改变,这些病理改变会造成甲亢性心脏病;甲亢时肾上腺素能活性增强可出现心动过速及心律失常等。

通过对我院治疗31例甲亢性心脏病病例分析,随着甲亢症状及体征好转,甲功恢复,甲亢性心脏病症状及体征,以及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改变均可恢复正常或好转。在甲功无好转、未恢复正常或降至正常又回升患者中部分患者予碘131治疗后,随着甲功恢复正常后,患者心脏病症状及体征好转或消失。

因此治疗甲亢性心脏病的最根本的治疗是及时有效地控制甲亢。在积极治疗甲亢的同时,对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用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故甲亢性心脏病预后的关键在于对甲亢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摘要:目的 分析甲亢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8月至2011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31例甲亢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加以分析。结论 早期诊断及治疗,有效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有利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

关键词:甲亢性心脏病,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甲状腺疾病治疗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

[2]赵家胜.甲亢性心脏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97,17(1):13-15.

[3]王勤奋,张承剐,赵晓斌,等.1003例Graves病ntI治疗临床分析.中华核医学杂志,2005,25(2):108-110.

甲亢性心脏病临床分析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我科于2012年9月-2014年9月共收治甲亢住院患者436例,其中甲亢性心脏病68例,包括女性36例、男性32例,年龄范围处于26岁-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85.1±1.1)岁,详细的年龄分布如表1。病程范围5个月-14年,平均病程6.7年。在住院前有3例患者被误诊为冠心病,治疗效果不明显。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本文收集了我科的68例甲亢性心脏病患者的资料,据此分析了甲亢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并对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最终总结甲亢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

1.2.2 甲亢性心脏病诊断标准

判断甲亢患者是否患有甲亢性心脏病根据是否存在:1表现为早搏、房颤的心律失常;2心脏扩大;3心力衰竭;4排除其他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器质性心脏病。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对比,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对比,以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入院时临床表现,如表2。

2.2 甲亢性心脏病心电图和心脏彩超,如表3。

2.3 甲亢性心脏病患者治疗措施

本次试验运用抗甲状腺药物对全部68例患者进行了治疗,并运用心得安对无明显心力衰竭但具有心动过速的患者进行了治疗,每天服用三至四次药物;运用利多卡因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运用西地兰对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进行治疗,心力衰竭控制后改服美托洛尔;运用呋塞米对严重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达到利尿效果;运用硝酸异山梨酯对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十天后,有36名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32名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有5位患者无明显效果。在住院期间死亡有2例患者,并发呼吸衰竭、肺部感染死亡有1例;重度心力衰竭死亡有2例患者。

3 讨论

研究中,我科收治的68例患者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发病年龄差异,女性和老年人是甲亢性心脏病的主要发病人群。心脏收缩增强、脉压增大、心率增快等明显的高动力循环状况常见于甲亢患者,进而实现周围组织的正常代谢。心血管系统在短时间内能够代偿,但甲状腺功能亢进长时间未得到有效控制,心房会在增加的心房负荷作用下扩大,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就会增加;心室则会在前后增加负荷作用下肥大,加之长时间心动过速的影响就会产生心力衰竭,由于这个过程是逐渐发展而来,患者通常具有病程长的特点。治疗的依从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甲状腺功能是否能有效控制,因此治疗中需要对甲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应当通过甲亢知识的普及,使患者认识到甲亢在不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很可能导致甲亢性心脏病[1]。

房颤和心力衰竭是甲亢性心脏病的主要表现,还可能伴有其他心律失常状况,包括室速、房速、房扑等。另外,临床上也可见严重心律失常发生于起病初始阶段,甚至仅出现心律失常而不存在甲亢其他所有症状,这样表现的患者多为老年人[2]。本组中包含一例76岁的患者,收治时临床表现仅为房颤。其他器官对甲状腺素不敏感以及窦房结在过多甲状腺素作用下改变节律性是产生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应当检查新发房颤老年患者的甲状腺功能,进而排除甲亢的可能性。

心肌缺血在甲亢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冠脉在心脏负荷增加、氧耗增加的情况下会产生供血不足,进而引发心肌缺血,心绞痛等症状可见于部分患者。作为一种非特异性改变,心肌复极异常的产生原因包括心肌负荷过重、缺血等,对于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的发生机制则有待进一步研究[3]。

根据本组甲亢患者的心脏彩超可知:1存在心力衰竭、心房和(或)心室扩大的患者,EF值仍表现正常,其原因在于高代谢循环状态在甲状腺素的作用下产生,进而引起心肌肥厚,这种情况下高心输出量性心脏病较容易产生,最终引发心力衰竭,而EF值没有显示异常。所以应当将患者的临床表现作为甲亢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主要依据,而不是完全依靠辅助检查结果。2存在房室扩大,但没有心力衰竭。在多种机制的作用下,甲亢患者血容量会显著增大,并随之增加回心血量,这种条件下心房、心室的容积就会增大,瓣膜会形成相对性关闭不全。

根据研究,并没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存在于甲亢性心脏病中,这样很容易误诊为其他心血管性疾病,导致很多患者就诊于非内分泌专科[4]。尤其是中老年人患者的心血管病史较长,在甲亢症状不典型、不明显的情况下,甲亢性心脏病的表现很容易被掩盖,这样就会造成其他心血管病治疗效果不佳甚至无效的现象,甲亢的最佳治疗时间往往被错过。这种现象在本组中就可以看到:甲亢患者入院时为心内科,后确诊为甲亢后转入内分泌科。另外,当已确诊的甲亢患者的心血管方面症状由其他疾病引起时,常常误诊为甲亢性心脏病,进而延误治疗。

甲亢性心脏病是甲亢患者常见的入院原因,主要是因为甲亢性心脏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甲亢性心脏病具有较为明显的症状、患者较为重视心血管系统症状。所以,应当强化对临床工作中治疗甲亢的重视,全面系统的了解患者病史,进行体格检查、综合分析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通过多次的追踪和检查避免漏诊和误诊现象。另外,甲亢患者最常见的死因就是甲亢性心脏病,防治该病的关键所在就是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1]修喜成,关丽.131I治疗甲亢性心脏病106例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5,20(3):190-191.

[2]李皓亮,袁义燕.甲亢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2):923-924.

[3]张学忠.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34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99-100.

甲亢性心脏病临床分析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84例甲亢性心脏病患者, 通过计算机抽样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2例患者中, 22例男性患者, 20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30~50岁, 平均年龄 (42.09±3.88) 岁。病程时间0.2~14年, 平均时间 (6.83±2.75) 年。研究组42例患者中, 23例男性患者, 19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31~52岁, 平均年龄 (41.82±3.19) 岁。病程时间0.3~13年, 平均时间 (6.94±2.49) 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处理显示,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试验具有显著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治疗前7 d均停止应用抗甲状腺药物、含碘食物, 并且进行心脏内科的常规治疗;对于重症患者, 应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相应的治疗[2]。对照组:42例患者应用普萘洛尔进行治疗。普萘洛尔 (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1021826) , 每次服用剂量为10~30 mg, 每天3~4次。等到患者心率恢复正常后, 停止服用。研究组:42例患者应用碘131核素辅以普萘洛尔进行治疗。碘131核素, 每次服用剂量为4.5~6.5 mg, 空腹状态下口服用药。

1.3 疗效评价

(1) 综合疗效:治愈:甲亢症状被治愈, 心电图检查显示恢复正常, 病理症状全部消失, 或是显著改善。缓解:病理症状及体征已经部分好转, 心电图检查显示有多改善, 但是没有恢复正常。无效:病理症状及体征没有获得改善, 心电图检查结果无改善, 或是加重[3]。 (2) 不良反应:观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的计数数据, 以[n (%) ]表示, 通过χ2完成检验。当P<0.05时, 可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综合疗效

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见表1。

2.2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对比, 见表2。

3 讨论

心脏病是甲状腺亢进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其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心力衰竭等, 其中最为常见为心房纤颤, 这也是造成心力衰竭的关键因素[3]。该病的发病机制在于甲亢对超生理量的甲状腺激素, 直接或者间接而持久的作用于心脏, 导致心脏负荷过大, 进而产生心脏病[4]。如果不能获得及时的诊治, 则会导致患者死亡。

现阶段, 临床治疗甲亢性心脏病, 主要是有效控制甲亢, 常用的方法包括核医学科碘131治疗、外科切除治疗、内科药物治疗[5]。内科药物治疗甲亢性心脏病, 尽管势头较猛, 但是临床效果欠佳;西医治疗尚未发现突破性的新药;外科手术治疗甲亢性心脏病, 尽管进步较大, 但是很容易产生并发症, 对甲状腺功能有所影响[6]。核医学科碘131治疗与其他方法相比, 临床效果较理想, 并且被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 (英简AACE) 与美国甲状腺学会 (英简ATA) 认定为临床治疗甲亢的首选[7]。以往学者的研究中[8,9], 结合患者的甲亢程度、病程时间选择相应剂量的碘131, 一次性口服, 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2.46%。该次试验结果可见, 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2.86%远远大于对照组的73.81%, 这与以往研究的结论基本相符, 由此进一步论证了碘131核素辅以普萘洛尔治疗甲亢性心脏病具有更加理想的疗效, 与崔静[10]研究结果一致。

总之, 应用碘131核素辅以普萘洛尔治疗甲亢性心脏病可明显降低甲状腺激素的含量, 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 可在临床治疗中积极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应用碘131核素辅以普萘洛尔治疗甲亢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84例甲亢性心脏病患者, 应用计算机抽样法进行分组, 对照组42例应用普萘洛尔进行治疗, 观察组42例应用碘131核素辅以普萘洛尔进行治疗, 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73.81%,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8%略低于对照组9.52%, P>0.05。结论应用碘131核素辅以普萘洛尔治疗甲亢性心脏病可明显降低甲状腺激素的含量, 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

关键词:甲亢性心脏病,碘131核素,普萘洛尔

参考文献

[1]陈雪辉, 尹清风, 王涛, 等.放射性核素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重要血浆因子水平的变化[J].医学综述, 2013, 19 (13) :2492-2493.

[2]饶国辉, 李洁明, 岳殿超, 等.131 I配合普萘洛尔治疗甲亢性心脏病的疗效分[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 31 (9) :56-58.

[3]王勤奋, 张承刚, 赵晓斌, 等.1003例Graves病131 I治疗临床分析[J].中华核医学杂志, 2012, 25 (2) :108-110.

[4]黄毅.放射性碘 (131 I) 联合小剂量甲巯咪唑治疗甲亢性心脏病临床分析[J].哈尔滨医药, 2013, 33 (1) :5-8.

[5]张文军, 郑立春, 张晓明.131 I治疗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评价[J].重庆医学, 2013, 42 (25) :2959-2960.

[6]马新春, 易小平, 吴静.放射性核素碘治疗对甲亢性心脏病患者血浆ET、TNF-α及IL-1水平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 10 (6) :1124-1126.

[7]何元鑫, 牛晓南, 张龙奎.核素显像在无痛性甲状腺炎诊断中的价值[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4, 21 (1) :60-62.

[8]马兴坡.放射性核素131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疗效[J].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 (19) :110-111.

[9]何元鑫, 牛晓南, 张龙奎, 等.核素显像在无痛性甲状腺炎诊断中的价值[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4, 21 (1) :60-62.

甲亢性心脏病临床分析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8年2月~2010年2月间共收治合并房颤的甲亢患者286例, 其中67例误诊为心脏病并房颤, 误诊病例中男性患者21例, 女性患者46例, 患者年龄49~73岁, 平均年龄56.35岁。患者病程5~10个月, 67例患者均有心悸、胸闷、活动后气短。其中伴乏力患者61例, 怕热、多汗患者45例, 食欲亢进32例, 体重减轻30例, 性情改变26例。体格检查脉搏短绌67例, 轻度突眼5例, 中度突眼2例, 甲状腺Ⅰ度肿大8例, 甲状腺听诊杂音56例;手细颤31例。所有患者心率均高于100次/min。

1.2 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提示67例患者均为快速房颤, 平均心率102~186次/min, 中, Ⅱ、Ⅲ及AVF导联提示T波低平或倒置, V5、V6导联T波低平, ST段下移者31例。

1.3 治疗

本组患者中, 误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者41例, 给予扩张冠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心律失常、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治疗;误诊为扩张性心肌病者18例, 给予洋地黄、利尿、神经激素拮抗剂治疗;误诊为风湿性心脏病者8例。给予减少体力劳动, 抗感染、扩血管、利尿等治疗。

2 结果

67例患者经上述治疗措施治疗后均无明显好转, 经详细追问病史, 进行全身体格检查, 发现轻度突眼5例, 中度突眼2例, 甲状腺Ⅰ度肿大8例, 甲状腺听诊杂音56例;手细颤31例。所有患者心率均高于100次/min。并给予冠脉造影, 心脏超声及甲状腺功能检查, 排除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及风心病, 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 予以他巴唑及心得安治疗后, 房颤律均转为窦性心律。

3 讨论

不典型甲亢在临床中并不少见, 此型多见于老年甲亢患者。不典型甲亢中以甲亢性心脏病多见, 甲亢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又以阵发性或持续性的心房颤动为最常见[2], 此时患者的心室率多高于100次/min, 甲亢患者发生房颤的几率与患者病程及年龄正相关。应用洋地黄制剂对其临床疗效较差[3]。甲亢合并房颤误诊原因如下:隐匿发病, 症状与体征不典型 (甲状腺不出现肿大或仅轻度增大, 不伴突眼、明显高代谢症状) 。老年人多发。多以心血管系统和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因老年患者合并其他疾病, 导致甲亢症状被其掩盖。老年甲亢患者可不出现食欲亢进, 可能与患者年龄、焦虑情绪、肝功能受损等有关[4]。初诊医师询问病史不详细、查体不仔细、对不典型甲亢没有充分的认识。对疾病不能做全面的考虑。仅注重心脏系统的检查而忽略了房颤可能为甲亢的并发症。

为减少误诊的发生率,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需注意: (1) 心内科医师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提高对各种可能引发房颤的疾病的重视程度, 而不是仅限于考虑心脏本身疾病。在甲亢体征不明显、其他原因无法解释、洋地黄治疗无效的情况下, 首先须考虑是否为甲亢性心脏病[5], 从而避免人为因素的误诊的发生。 (2) 对中老年房颤患者, 尽早行冠脉造影可减少误诊为冠心病的可能, 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房颤患者, 常规作甲状腺功能检查, 把排除甲亢性心脏病作为常规。 (3) 当怀疑为甲亢性心脏病时, 应进行甲状腺听诊, 闻及甲状腺血管杂音可作为诊断依据之一[6]。甲状腺功能检查是提高诊断准确率的一项重要措施。T3、T4增高可确诊。

总之, 详细询问病史, 仔细进行体格检查可有效降低甲亢合并房颤的误诊、漏诊率。可使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减少错误用药对机体造成的损伤。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850.

[2]毛焕元, 杨心田.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22.

[3]赵志明, 韩其蔚.老年心血管病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412.

[4]唐浩熙, 李介华, 夏明凯, 等.超敏促甲状腺激素在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中的作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 3 (4) :306-307.

[5]陈次滨, 江皓波.合并心脏疾病患孕妇的妊娠结局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 5 (1) :70-71.

甲亢性心脏病临床分析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5例甲亢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例,女25例,年龄22~74岁,平均(46.2±7.1)岁,病程2~11年,平均(6.2±3.1)年,甲状腺重量37~250 g,平均(141.5±45.2)g,所有患者经超声心电图、甲状腺激素、临床症状及SPECT甲状腺摄影确诊。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在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再运用放射性131I对患者进行治疗。通常情况下,在确定放射性131I的使用剂量时,主要依据以下公式:131I使用剂量=甲状腺重量/24 h摄入131I率×每克甲状腺组织给予131I剂量,同时,以患者的甲状腺质地、年龄、激素水平及病程等作为基本依据,确定给药剂量。一般来说,放射性131I的平均剂量为6.5 m Ci,口服,1次/d,连续治疗12个月。

1.2.2 护理方法

1.2.2. 1 观察体征和症状

大部分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往往容易出现心脏扩大、心动过速等症状,如果甲状腺功能长时间处于亢进的状态,容易增加心肌耗氧量,加快心率,合并心律失常,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导致心力衰竭。所以,临床上在对甲亢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治疗时,观察心率尤为重要,一旦发现患者出现气促、胸闷、呼吸困难及心慌等症状时,则说明可能出现了心衰,应该及时给予患者吸氧治疗,协助患者保持半卧位,并且严格按照医嘱要求,给予患者利尿剂、正性肌力药物或者洋地黄等强心剂,使心脏负荷减轻,同时告知医生,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1.2.2. 2 观察出入液量

每天对患者的24 h出入液量进行密切观察和准确记录,避免发生心力衰竭。同时,护理人员应该对液体量和输液速度进行严格控制,通常情况下,输液的速度应该控制在20~30滴/min,避免输注过快使心脏负荷增加,从而导致心力衰竭。此外,由于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发病后,往往容易出现下肢水肿、少尿等症状,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适当运用利尿剂,并对液体输入量进行控制,使患者的心脏负荷减轻。

1.2.2. 3 观察血象和血钾

因为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增高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细胞膜上钠-钾泵ATP酶活性,使细胞外液内的钾离子向细胞内液转移,再加上患者往往缺乏食欲,钾的摄入量较低,容易导致周期性麻痹、低钾血症等症状,并且在低血钾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所以,用药期间,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血象和血钾进行密切观察,指导患者合理安排日常饮食,摄入含钾丰富的食物,比如香蕉、橘子等,避免发生低钾血症。

1.2.2. 4 健康教育

放射性131I治疗期间,应该指导患者尽量保持愉悦的心情,避免过度劳累,多注意休息,确保睡眠充足。同时在饮食方面,应该食用一些含有丰富维生素、热量及蛋白的食物,比如蛋类、蔬菜、瘦肉及水果等,严禁食用含碘较高的食物如紫菜、海带等,避免导致碘重吸收。护理人员还应该告知患者,服药2 h内,应该保持禁食状态,确保机体完全吸收放射性131I。因为131I作为一种放射性的物质,服药后,为了避免影响他人健康,治疗2~3个月后,应该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儿童,并且在指定的卫生间内进行大小便,用水对厕所进行反复冲洗,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患者给予相应治疗及护理后3、6、12个月的心率、甲状腺激素指标(FT3、FT4、S-TSH)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2.5软件分析所得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治疗3、6、12个月后的心率和甲状腺激素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甲亢性心脏病是甲亢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不仅危害患者健康,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放射性131I是临床上治疗甲亢性心脏病比较常用的一种药物,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费用低廉及副作用小等诸多优点,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3]。有研究发现,甲亢性心脏病患者治疗期间,再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充分认识到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确保治疗效果[4]。同时,治疗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指导患者合理安排饮食,加强自我护理,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本次研究中,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心率及甲状腺激素指标改善明显,说明放射性131I治疗甲亢性心脏病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这一结果与徐晓辉等[5]的研究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上运用放射性131I对甲亢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再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具有一定的推广运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析甲亢性心脏病运用放射性131I治疗的临床意义和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5例甲亢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放射性131I对患者进行治疗,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观察记录治疗及相应护理后的效果。结果:患者治疗3、6、12个月的心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12个月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放射性131I对甲亢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再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甲亢性心脏病,放射性131I,护理,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明,吴志兴.131I治疗甲亢并心脏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8):751-752.

[2]高升琴.131I治疗甲亢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J].社区医学杂志,2008,13(4):28-29.

[3]施红艳,孙慧伶,陈丽湘.131I治疗甲亢合并甲亢性心脏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9(8):1936-1937.

[4]王雪宁,周茜,周兰英.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对131I治疗甲亢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09,20(4):84,87.

16例甲亢性周期性麻痹临床分析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甲亢性周期性麻痹患者16例均为男性, 年龄22~49岁, 平均38岁。明确诊断为甲亢9例, 甲亢病程为1个月~16年, 平均3年。9例先有甲亢后发生周期性麻痹, 7例以周期性麻痹为初发临床症状。甲亢性周期性麻痹反复发作2次以上的5例。甲亢性周期性麻痹误诊6例。

1.2 周期性麻痹发生诱因

本组患者2例有受凉史, 3例周期性麻痹发作前有饱餐史, 3例有应用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史, 3例有过度劳累史, 5例无明显诱因。

1.3 临床表现

甲亢性周期性麻痹表现:常在夜间或清晨发病, 双下肢瘫痪2例, 四肢均瘫痪7例。瘫痪多呈肢体对称性, 一般开始于下肢, 下肢多重于上肢, 瘫痪侧肢体肌力和肌肉张力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肌腱反射减弱, 但深浅感觉正常, 病理反射不能引出。有肢体发胀感、麻木1例。

甲状腺高代谢表现:疲乏, 无力, 怕热多汗, 多食善饥, 体重显著下降, 多言好动, 紧张焦虑, 焦躁易怒, 手眼阵颤, 心悸气促, 心动过速, 大便次数增多。1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甲状腺高代谢表现。

1.4 实验室检查

甲亢性周期性麻痹发作时检测血钾低于正常 (正常值3.5~5.5 mmol/L) , 所有患者于补钾治疗前检查心电图, 其中, 10例出现特征性低钾U波, 3例室性早搏, 2例房性早搏, 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所有患者T3、T4检测值均高于正常。

1.5 治疗及转归

本组周期性麻痹患者立即给予静脉补充钾盐, 治疗1.5~9.0 h临床肢体瘫痪症状缓解;甲亢一旦明确诊断, 给予抗甲亢药物口服, 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 8例甲亢症状改善, T3、T4恢复正常。停服抗甲状腺药物4例, 于1~6个月周期性麻痹症状复发。

2 讨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周期性麻痹是甲亢患者较常见的神经肌肉合并症, 临床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男女之间比为70∶1[2]。甲亢性周期性麻痹多数患者表现为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 静脉补充钾盐治疗能够迅速改善症状, 考虑低血钾可能是本病的直接原因。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大量的甲状腺激素可以使骨骼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明显增加, Na+-K+细胞内外交换加速, 可以使细胞外大量K+转移至细胞内, 可以引起细胞膜的去极化和对电刺激的无反应性, 导致肢体瘫痪发作[3]。另外,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因平时多汗、大便次数多等方面原因可导致大量体液丧失而使钾丢失。剧烈运动和进食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可消耗大量的能量, 能量代谢中因消耗K+而导致低钾。

甲亢合并周期性麻痹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较常见的神经肌肉合并症, 有时可以表现为甲亢患者早期临床主要症状, 因此可以掩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症状, 从而延误对甲亢的诊断。引起甲亢性周期性麻痹误诊原因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对甲亢的特殊临床表现“甲亢性肌病” (甲亢性周期性麻痹) 思想认识不足; (2) 询问病史不详, 查体不细; (3) 临床思维不全面, 凭主观进行判断, 未能进行综合全面分析, 未能及时进行相关临床检查。笔者总结采取以下措施: (1) 对周期性麻痹患者仔细询问病史, 注意临床症状是否伴有甲状腺高代谢表现; (2) 细致的查体是否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症状和体怔; (3) 对所有的周期性麻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T3、T4。

对临床甲亢性周期性麻痹的诊断一旦明确后, 要及时静脉补充钾盐, 在静脉补充钾盐的同时更要注意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周期性麻痹经治疗急性期过后, 应积极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治疗关键。临床报道显示:甲亢的高肾上腺能状态与周期性麻痹有关[4], 治疗上应用β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心得安能预防和减少周期性麻痹的出现[5]。甲亢性周期性麻痹病例经积极治疗缓解率达100%。

总之, 甲亢性周期性麻痹是临床表现为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特征的继发疾病, 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引起的周期性麻痹在临床上较为多见, 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性肌病的常见类型, 临床工作中易漏诊、误诊, 从而延误治疗。甲亢性周期性麻痹临床特点表现为发作对称性肌无力, 呈弛缓性瘫痪, 以下肢肌肉受累多见, 很少累及颈部肌肉。甲亢性周期性麻痹发作时肌张力减低,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无感觉异常。所以, 在临床上, 中青年男性病例有劳累、酗酒、受寒等明确诱因, 出现不明原因的肢体弛缓性瘫痪应更详细询问有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史, 进行血钾检测及心电图检查, 还应进一步测定甲状腺功能, 还要注意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低钾麻痹, 以有利于及早诊断、及早治疗[6]。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提高甲亢性周期性麻痹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6月~2008年2月收治的16例甲亢性周期性麻痹的诊断和治疗情况。16例甲亢性周期性麻痹患者中, 7例以周期性麻痹为初发临床症状, 误诊6例均为入院检查后诊断。结果:16例甲亢性周期性麻痹患者经治疗症状消失。结论:应加强对甲亢性周期性麻痹的认识, 认真体检, 提高诊断率, 减少误诊。明确诊断后预后良好。

关键词:甲亢性周期性麻痹,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肖谦, 张素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周期性麻痹43例临床分析[J].新医学, 1997, 28 (5) :252-253.

[2]刘新民.内分泌代谢冷热病鉴别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1:467-469.

[3]江蓓, 张宝珠.甲亢性肌病的临床表现及其处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7, 17 (12) :714-716.

[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 (下册) [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942, 1953-1955.

[5]温玉洁.甲状腺机能亢进合并周期性麻痹35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 1996, 18 (3) :284-286.

上一篇: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下一篇:因素和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