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名词解释:心脏病证护理胸痹(共5篇)
护理名词解释:心脏病证护理胸痹 篇1
关键词:心脏 护理 胸痹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证。包括了中医古籍中的“胸痛”“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西医学中的冠心病、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有与本病相似的表现,可参照辨治。
病因病机 心阳不足、心血虚少,或阴寒凝滞;或痰浊或瘀血等内邪痹阻胸阳、脉络,心阳不展,心脉不通,以致不通则痛而发生胸痹。
(1) 年老、体弱、久病而致脾肾阳气亏虚,不能振奋心阳,心阳衰微,无力鼓动血脉,脉弱则血不行,血不行则脉不通,不通而痛。
(2) 饮食劳倦伤脾,脾阳不振,气血生化乏源,以致心血亏虚,血不足,脉不通而发胸痹。
(3) 素体心肺气弱,寒邪乘虚而入,寒凝血涩,痹阻脉络发为胸痹。
(4) 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则发为胸痹心痛。
(5) 恣食肥甘酒酪,饮食无度损伤脾胃,以致精微不运,水湿不化,痰浊内生,痹阻脉络而发生胸痹。
养生指导
(1) 不吸烟,不饮浓茶及咖啡和烈性酒。
(2) 素体阳虚者,重视生活起居要适寒温。预防感寒冒风。
(3) 合理调配饮食,忌辛辣刺激、肥厚油腻之品。饮食不节制不宜饱餐,宜多进食蔬菜、水果、富含纤维素食品。
(4) 保持大便通畅。
(5) 积极防治有关疾病,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6) 调节情志,忌恼怒忧思,使肝气顺达,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
护理名词解释:心脏病证护理胸痹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8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 男58例, 女50例;年龄2岁~18岁, 平均10岁;均经心脏彩超等检查确诊, 其中房间隔缺损39例, 室间隔缺损60例, 动脉导管未闭8例, 房间隔缺损合并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
1.2 方法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是一种比较复杂且危险性较大的手术, 除动脉导管未闭病人外, 其余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病人术前心功能较差, 病情严重, 手术复杂, 术后循环、呼吸、水电解质等方面尚未稳定, 因此心脏手术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循证支持和循证观察所获得的信息基础上, 对现存的护理干预进行评判性分析, 综合临床知识和病人的要求, 制订相应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护理的工作制度和流程, 供护士在护理先天性心脏病病人中应用, 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1.3 结果
本组病人死亡1例, 出现心律失常1例, 1例病人出现术后高血压, 余均于术后7 d~14 d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年, 一般状况良好, 心功能Ⅰ级~Ⅱ级。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给予家属及病人心理支持。心脏手术是一种较大的手术, 病人和家属会有很多顾虑, 担心术中死亡或术后残废等。我们在工作中耐心解释, 多和病人交流沟通, 讲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手术成功的病例, 同时用简单的图片、幻灯片和心脏模型向病人介绍手术过程, 使他们对手术有一定的认识, 消除顾虑, 使病人和家属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2]。
2.1.2 术前准备
护士应教会病人有效咳嗽、咳痰, 做深呼吸训练, 练习床上大小便。术前测量病人的生命体征、一般健康状况、心肺功能, 重点做好呼吸道的准备工作, 预防感冒, 注意休息。避免患儿大声哭闹以及心脏手术前的常规准备工作。
2.2 术后护理
2.2.1 评价相关实证, 制订并实施手术后交接病人的流程
遵循方便、快捷、安全的原则进行交接处理。将病人平稳抬至床上, 立即接上呼吸机, 连接心电监护仪, 连接动脉测压管和换能器, 监测动脉压, 接血氧饱和度指套, 测量血压、心率, 观察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 连接中心静脉测压管, 测定数据。另外, 应检查心包、纵隔引流管并妥善固定, 连接并开放导尿管, 用约束带固定肢体, 放置胃管等, 了解术中术后情况[3]。
2.2.2 查找文献资料, 规范监护内容
①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由于术中体外循环对心肺的再灌注损伤, 故术后监测血流动力学尤显重要。病人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 观察其胸廓呼吸运动状况, 听诊双肺呼吸音;严密心电监护, 注意观察生命体征, 如血压、脉搏、呼吸等。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 使用微量注射泵以保证药液缓慢均匀地注入, 并严密观察用药效果, 避免因血压升高而影响循环稳定。②呼吸道护理。合理设置呼吸机参数。行呼吸机辅助呼吸, 呼吸机参数设置。呼吸频率成人为12/min~16/min, 儿童为16/min~20/min, 氧浓度 (FiO2) 为40%~50%, 潮气量成人为8 mL/kg~10 mL/kg, 儿童为10 mL/kg~12 mL/kg, 呼气末正压2 cmH2O~6 cmH2O (1 cmH2O=0.098 kPa) 。呼吸机辅助呼吸15 min~20 min后行动脉血气分析, 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节呼吸机参数, 以有效避免呼吸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的发生;严密监测呼吸功能, 通过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及呼吸音的性质, 以及时有效的判断吸痰时机以及病人的呼吸功能;加强胸部体疗。术后每2 h翻身、叩击胸背部1次并鼓励病人进行有效咳嗽、咳痰及深呼吸, 不但加强了肺叶和气道的扩张, 而且避免了分泌物在管腔内浓缩成块状, 堵塞管腔而出现肺叶和肺段不张等危险, 还有效促使深部小支气管内滞留的分泌物排至大支气管直至排出[4]。③胸腔引流管的护理。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 引流瓶内水柱的波动情况, 有无气体逸出和皮下气肿等, 定时挤压引流管并妥善固定, 保证引流无菌、密闭、通畅。
2.2.3 规范护理文书书写
要求及时、准确、客观地记录好危重护理记录, 出入量记录等。
2.2.4 并发症护理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若出现术后高血压、急性左心衰竭、低心排综合征、心律失常、出血、感染、喉返神经损伤、房室传导阻滞、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时, 应及时通知医生做相应的处理和护理。
2.2.5 健康教育
生活要有规律,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睡前进行放松训练, 防止睡眠紊乱, 每日睡眠不少于8 h;坚持规律服药, 用药后有异常反应时应及时处理;控制体重,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注意口腔卫生;术后3个月复查心脏彩超;休养环境应保持空气清新, 室内定时通风换气, 加强营养, 适当运动, 切勿用力过度, 预防感冒, 尽快恢复健康。
3 讨论
循证护理将护理研究和护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为临床实践制订指南, 改变了临床护士凭经验和感觉为主的习惯和行为[5];循证护理的开展, 使护理活动有理有据, 能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工作, 通过查阅文献, 讨论制订护理方案, 给大家创造了学习提高的机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新的医学治疗技术和护理也不断涌现, 用循证护理的实践程序, 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评价, 得出综合性的结论, 节省了大量时间[6,7]。
循证护理也称为“实证为基础的护理”[8],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寻找证据, 结合临床经验, 考虑病人的要求, 寻找最适合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方案, 减少术后并发症;循证护理将护理研究与护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在理论研究指导实践的同时, 临床实践也不断检验理论研究的可信性与可行性, 促使护理真正成为一门以理论为基础的专业, 在研究与实践的良性循环中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美瑛, 徐梅英.循证护理对护理学科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4, 18 (7B) :1234-1235.
[2]周芳, 邹菊丽.右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131病的护理[J].浙江实用医学, 2002 (4) :122-123.
[3]林雁娟, 许乐.电视胸腔镜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病人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6) :34-35.
[4]徐宏耀, 吴信.心脏外科监护[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119-120.
[5]王斌全, 李洁.循证护理的发展[J].护理研究, 2007, 21 (5A) :1128.
[6]蔡红.循证护理对临床护理的挑战及进展[J].护理研究, 2004, 18 (6A) :954.
[7]杨冬梅, 将晓莲.循证护理:护理护理及其应用[J].护理研究, 2008, 17 (8A) :878.
护理名词解释:脾胃病证护理泄泻 篇3
泄泻是指排便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而言。古代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现在统称为泄泻。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以夏秋两季为多见。发病主要同于湿邪壅盛,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清浊不分,水谷混杂,并走大肠而致。 西医中凡因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导致腹泻时,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神经官能症、结肠过敏等,均可参照本证护理。
1、病因病机 泄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由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调以及脏腑虚弱而致。脾虚温盛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湿邪致病又有寒湿、热湿之分。
(1)感受外邪:六淫伤人,脾胃失调,皆能致泻,但其中以湿为主,而常兼挟寒、热、暑等病邪。脾恶湿喜燥,湿邪最易伤脾,故有“无湿不成泄”之说。若因冒雨涉水、久卧湿地是为寒湿内侵,困遏脾运,清浊不分而致泻;如兼挟风寒者则可具有外感表证。若夏秋之间,暑湿季节,湿热伤中,脾胃受病,邪热下迫大肠,亦可发生泄泻。
(2)饮食所伤:凡食之过饱,宿食内停,或恣食生冷,寒食交阻,过食肥厚,湿热内蕴,或误食不洁之物,伤及肠胃,运化失常,水谷停为湿滞,形成泄泻。
(3)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复因郁怒忧思,肝郁不达,肝气横逆乘脾,脾胃受制,运化失司,而致泄泻。
(4)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胃主受钠,可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衰,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5)肾阳虚衰:久病及肾,或年老体弱,或肾阳不振,命门火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煦,不能腐熟水谷,则水谷不化而成泄泻。
2、辨证论治
(1)实证:
①寒湿证:
证候:泄泻稀薄多水,有时如鹜溏,脘腹胀满,恶寒发热,肢体酸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头痛,舌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主方:藿香正气散。
②湿热证:
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亦,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多见于夏秋季节。
治法:情热利湿。
主方:葛根芩连汤。
③伤食证:
证候:腹部疼痛拒按,泻下臭如败卵,泻后痛减,或泻后不畅,胸脘痞闷,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而数,或见沉弦。
治法:消食导滞。
主方:保和丸。
④肝气乘脾:
证候:时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每因恼怒、紧张等情绪波动而致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主方:痛泻要方。
(2)虚证:
①脾胃虚寒:
证候:大便溏薄,泄泻时作时止,完谷不化,食少纳呆,腹胀腹痛,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而弱。
治法:补脾健胃。
主方:参苓白术散。
②肾阳虚衰:
证候:黎明泄泻,腹中隐痛,下利清谷,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主方: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
3、辨证施护
(1)寒湿证:
①病室宜汪洁整齐,温暖干燥,衣被适度。
②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因患者恶寒发热,可能兼有外感,应按时测量体温。
③患者喜热恶寒,可选用温热疗法,如腹部热敷,艾灸神阙、关元、足三里及葱熨、盐熨等疗法,有止痛消胀缓泻的作用。
④饮食宜细软、少渣、少油腻之流食或半流食,待泄泻缓解后再给予软食,并可给炒米粉、炒面粉等制品食用,有助于燥湿止泻。
⑤本证不用固涩止泻药物。
⑥根据病情安排患者活动量,如泄泻频繁并伴发热者,应卧床休息。
⑦饮食和中药宜偏热服。
(2)湿热证:
①病室宜凉爽干燥,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更换被污染的衣被,妥善处理排泄物。
②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身热不退或体温逐渐增高,应考虑变生它证。如便中带脓血,排便不爽,或里急后重,需及时留取标本送化验检查,鉴别是否痢疾,并应做好消化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③注意做好肛门局部清洁,便纸应柔软,便后用温水清洗,如肛门周围有糜烂溃破,应涂以润滑剂,防止感染。
④饮食以清淡、细软为主。重症患者可鼓励多饮淡水盐水或糖盐水,以补充津液。液脱阴伤者可多给梨汁、荸荠汁、西瓜汁、藕汁,以增补津液,清热利湿。
⑤津脱阴伤严重时,应及时补液,一般先盐后糖,见尿补钾。实液后尿量增多,是津液已恢复的表现,可适当减慢滴速。
⑥本证不宜用灸法止泻。亦不用固涩止泻。一般用药后湿热清除,腹泻自止,若泄泻量次增多,需预防津脱阴伤的发生。此外,清热解毒药不宜与乳酶生同服。
(3)伤食证:
①病室宜整洁安静,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避免异味刺激。
②泄泻严重者,应严格控制饮食,甚至可禁食数小时至一日,待腹中宿食泻净,逐渐自流食开始,恢复进食,并注意少食多餐,食入能消,待病情好转后再增加食量。
③可给山楂、萝卜、炒米粥、麦芽等饮食,禁忌油腻厚味。
④本证不宜止泻,清除宿食,腹泻自止。
(4)脾胃虚寒证:
①虚证常为慢性,经久不愈,遇寒而发。患者多畏寒喜暖,病室宜偏温暖、干燥、阳光充足。
②一般虚证腹痛不重,常有慢性持续性腹中隐隐不舒,可鼓励患者下床活动,适当锻炼,以通调脏腑增强体质。
③注意患者情绪,多加劝慰,使其安心养病,树立治愈信心,与医务人员配合。
④饮食以营养丰富、易消化为原则。多选用豆制品、鲫鱼、鳗鱼、黄鱼、牛羊肉、瘦猪肉、鸡肉、牛奶、鸡蛋等有补中健脾作用的食品。此外,扁豆、番茄、栗子、桂圆、龙眼、苹果脯、大枣等水果蔬菜有补中益气健脾的功效,可多食用。胡椒、姜等调味品,即可增加食欲,又能湿寒,可以常用。
⑤可采用各种湿热疗法,如艾灸、熨贴、热敷、拔罐等,均有助于健脾止泻。也可用护理保健品。
⑥大便滑泄,可以酌情用固涩止泻药。中西药同用时,需注意配伍禁忌。
(5)脾肾虚寒证:
①患者喜暖恶寒,病室应温暖向阳,通风良好。多加衣被,必要时以热水袋保暖。因常五更登厕,必须注意防寒,以免受凉。
②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以识别顺证逆证。若腹泻突止,而其它症状不见好转,或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深长,神志恍惚,眼窝下陷,皮肤干燥,少尿或无尿等,是病情恶化的表现,应通知医生予以处理。
③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力,适当鼓励起床活动,进行锻炼。冬天多晒太阳,以使阳气振奋,驱除寒邪。
④多选用有补中益气之食品,如胡桃、山药、狗肉、动物肾脏等,并可加胡椒、肉桂等调味。
4、养生指导
(1)注意饮食规律,调理得当,并预防外感。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篇4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
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选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位,伴汗出者加合谷、复溜穴。
5.遵医嘱中药泡洗:选用红花、当归、川芎、薄荷、艾叶等药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穴。
(三)便秘
1.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三里、支沟、上髎、次髎等穴位;
4.晨起饮温水一杯约200~300ml(消渴患者除外),15分钟内分次频饮;
5.虚秘者服用苁蓉通便口服液;热秘者口服黄连上清丸或麻仁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煎剂200ml灌肠。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内服中药
1.中药汤剂一般饭后温服。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热毒血瘀者偏凉服。
2.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丹参滴丸舌下含服或口服。须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处。
3.三七粉用少量温水调服,或装胶囊服用。
4.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如冠心丹参胶囊、通心络胶囊、血栓通胶囊、银杏叶片、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5.宁心安神类药睡前半小时服用,如枣仁宁心胶囊、琥珀粉等。
6.补益类药饭前服用,如滋心阴口服液、补心气口服液等。
(二)注射给药
1.中药注射剂应单独输注,须使用一次性精密输液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建议用生理盐水间隔,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2.使用活血化瘀药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常用药物有丹参、丹红、红景天、血栓通、参芎、舒血宁、红花、灯盏细辛、苦碟子等注射液。
(三)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3.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6.艾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避免劳累、饱餐、情绪激动、寒冷、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戒烟限酒。
3.起居有常,发作时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如快步走、打太极拳等,以不感疲劳为度。
(二)饮食指导
1.寒凝血瘀者,宜食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之品,如龙眼肉、羊肉、韭菜、荔枝、山楂、桃仁、薤白、干姜、大蒜等;少食苦瓜等生冷、寒凉之品。食疗方:薤白粥等。
2.气滞血瘀者,宜食行气活血之品,如山药、山楂、桃仁、木耳、白萝卜等;少食红薯、豆浆等壅阻气机之品。食疗方:陈皮桃仁粥等。
3.气虚血瘀者,宜食益气活血之品,如鸡肉、牛肉、蛇肉、山药、木耳、大枣、薏苡仁等。食疗方:海蜇煲猪蹄等。
4.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者,宜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品,如甲鱼、鸭肉、海参、木耳、香菇、山药、荸荠、甘蔗、百合、莲子、藕汁等。食疗方:山药粥、百合莲子羹等。
5.痰阻血瘀者,宜食通阳泄浊,活血化瘀之品,如海参、海蜇、薏苡仁、荸荠、冬瓜、海带、白萝卜、蘑菇、百合、扁豆、桃仁、柚子等。食疗方:薏苡仁桃仁粥等。
6.热毒血瘀者,宜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品,如百合、芹菜、菊叶、苦瓜、绿豆、莲子芯、黑木耳、荸荠、马齿苋等;忌食羊肉、荔枝、龙眼肉等温燥、动火之品。食疗方:绿豆汤、菊花决明子粥等。
(三)情志调理
1.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
2.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针对性给予心理支持。
3.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转移法。
五、护理难点
(一)服药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建立目标人群档案,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干预。
2.对目标人群进行定期追踪、随访和效果评价。
(二)不良生活方式
解决思路:
1.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并进行个体化指导,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2.定期门诊复查。
3.筛查危险因素(不良生活习惯、便秘等),进行针对性干预。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发作期:寒凝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
缓解期:气虚血瘀证□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痰阻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
热毒血瘀证□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胸闷、胸痛□
1.体
位□
2.活
动□
3.情志护理□(方案中无)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中药离子导入□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7.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心悸、气短□
1.活
动□
3.情志护理□(方案中无)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便秘□
1.饮
水□
2.腹部按摩□
3.排便指导□(方案中无)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中药灌肠□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2.3.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耳穴贴压
艾
灸
穴位按摩
穴位贴敷
中药足浴
中药灌肠
健康指导
/
/
/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
END
胸痹心痛患者便秘的中医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4例, 男26例, 女8例, 年龄42~78岁, 平均年龄在56岁, 全部胸痹心痛患者均伴有明显大便干燥、干硬, 排泄困难的症状。经中医护理处理后, 全部解除了便秘, 护理效果显著。
2 早期对症支持治疗护理
2.1 药物治疗
番泻叶泡水口服, 麻仁胶囊口服, 辩证运用大承气汤加减煎服等措施, 是治疗便秘行之有效的方法。
2.2 理疗方法
按摩腹部法:患者仰卧, 医者两掌顺时针轮状推腹部, 双拇指沿结肠方向, 交替按压回盲部至乙状结肠区域, 于左下腹时改用双拇指并列缓揉作上下压颤动作;双拇指同按章门、大横;侧掌压放肓俞。
3 辩证护理
3.1 热秘型
表现为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 面红心烦或口干、口臭, 腹满胀痛[3]。此类患者可用麻子仁丸, 此型患者应忌食辛辣厚味, 宜多用清凉润滑之物。
3.2 气秘型
表现为排便困难, 嗳气频作, 胁腹痞闷, 甚则胀痛, 大便或干或不干。此型患者应忌收敛固涩之品, 宜用能行气软坚润肠之物。《食医金鉴》中郁李仁粥适于气秘者, 颇有效验。药物宜少量多次温服, 同时可以配合每日按摩足三里, 以健脾, 调节脾胃功能。
3.3 虚秘型
虚秘可分气虚, 血虚, 阴虚三种。 (1) 气虚者表现为面白神疲, 虽有便意而临厕努挣乏力, 挣则汗出气短, 便后疲乏。忌用有行气作用之品, 宜多用能健脾益气又润肠之物。 (2) 血虚表现为大便干燥, 面色无华, 心悸眩晕。宜养血润燥, 如食润肠丸、五仁丸。 (3) 阴虚则大便干结如羊屎状, 形体消瘦, 头晕耳鸣, 腰膝酸软或颧红盗汗。血虚、阴虚者, 均应忌辛辣香燥之品, 而宜用滋阴养血, 润燥之物, 以增津液, 润肠道, 通大便。
4 饮食调理
患者的饮食原则应清淡富于营养, 容易消化, 少食多餐, 不可进食太饱, 饮食中应含有较多的维生素和粗纤维。鼓励患者多吃新鲜蔬菜与水果, 适当摄取粗粮, 以增加粪便体积, 促进肠蠕动, 利于排便。不宜吃柿子, 可多进食蜂蜜、香蕉等, 以滑润肠道, 疏通大便。避免食用辣椒、浓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忌烟。其次, 应鼓励患者多饮水, 增加粪便水分, 稀释粪便, 有利排便。
5 低压灌肠
对顽固性便秘者, 可采用低压灌肠:目前我们科用甘油灌肠剂110m L作低压灌肠效果十分明显。另外, 遇严重便秘者, 我们还经过肛门指诊后, 从肛门掏出粪块, 以解除患者的痛苦,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6 情志护理
《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精神不进, 意志不治, 故病不可愈”。因此中医非常重视情志调理, 以情治情。我们耐心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让患者了解便秘和用力排便的危害, 明白保持大便通畅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热心, 细心做好各项生活护理, 及时解决患者生活所需, 教会患者床上大小便和饮食调理, 取得患者的信任, 消除患者紧张, 焦虑的情绪, 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避免了不良情志的刺激, 有效的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和加重, 促进了胸痹心痛患者的康复。
胸痹心痛患者容易发生便秘, 而便秘者排便时会增加心脏负担, 使胸痹心痛症状加重, 引发心律失常, 严重者可使心脏骤停。因此重视胸痹心痛患者便秘早期的防治工作, 科学运用中医护理的手段, 能有效的解除胸痹心痛患者便秘的痛苦,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胸痹心痛病的治愈率。
摘要:目的 探讨关于急性胸痹心痛患者便秘的有效中医护理措施。方法 采用早期对症支持治疗, 辩证施护, 饮食调理, 低压灌肠, 情志护理等方法。结论 科学运用中医护理的手段, 能有效的解除胸痹心痛患者便秘的痛苦,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胸痹心痛病的治愈率。
关键词:胸痹心痛,便秘,中医护理
参考文献
[1]林玲.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09, 25 (10) :121.
[2]刘文红.老年性便秘的中医护理[J]航空航天医药, 2004, 21 (4) :192.
【护理名词解释:心脏病证护理胸痹】推荐阅读:
护理名词解释:心脏病证护理心悸09-26
护理礼仪名词解释07-30
护理学名词解释大全09-15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11-06
护理学三基名词解释01-15
护理名词解释: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01-16
循证护理与手术室护理12-08
询证护理11-11
心脏手术护理10-27
老年心脏病患者的护理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