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外伤(精选3篇)
心脏外伤 篇1
近年来, 我院共收治因外伤致心脏破裂伤患者9例。现就其诊治过程简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例均为近年来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 男8例, 女1例;年龄21~54岁, 平均38岁;均为外伤所致的心脏破裂伤。4例为锐器刺伤, 3例车祸伤, 2例高空坠落伤。6例为穿透性胸外伤并心脏破裂伤, 3例为闭合性胸外伤并心脏破裂伤。心脏破裂部位:左心耳、左心房、左心室各2例, 右心房、上腔静脉根部、冠状动脉分支各1例。破裂长度5~30mm。合并伤:肋骨多发骨折5例, 左上肺穿透伤、左下肺穿透伤各2例, 横膈裂伤、胃底裂伤、右肝挫裂伤、脾挫裂伤各1例。受伤至接诊时间10~20min。接诊时1例心脏停搏, 3例测不到血压, 4例收缩压<8k Pa (1k Pa=7.5mm Hg) , 1例血压正常。2例急性心包压塞型 (主要表现为动脉压降低, 静脉压升高, 心音遥远) , 3例失血性休克, 3例为混合型 (出血性休克与急性心脏压塞并存) , 1例为亚临床型。
1.2 检查方法
9例均行胸部CT扫描, 8例提示血气胸, 2例提示心包积液, 1例提示纵隔稍增宽。心脏彩超4例提示心包积液 (积液量150~200ml) 。8例行急诊手术做剖胸探查, 接诊至开胸时间25~45min;1例于接诊10h后剖胸探查。麻醉同时行颈内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
1.3 手术方法
7例经左胸前外侧切口进胸, 2例经右胸后外侧切口进胸。有心包压塞者立即打开心包, 找到出血部位, 用手按压止血, 吸净胸腔积血, 计算出血量。左心耳、左心房与冠状动脉分支、上腔静脉直接用PROLENE线连续缝合, 左心室用带垫片褥式缝合;同时处理其他合并伤。术中采用自体血液回输4例。胸腔闭式引流。
1.4 结果
1例因术后3h内出血约4000ml, 并有增多趋势, 血压不能维持, 再次行剖胸探查, 创面渗血不止, 无法止血, 于术后4h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病例术后24h出血200~1000ml。2例术后出现房颤, 2例窦性心动过速, 经吸氧、纠正电解质、控制输液、保持窦性心率、强心、对症等治疗后好转。4例拔胸管后出现胸腔少到中等量积液及部分肺不张, 经数次胸腔穿刺抽液、咳嗽或深呼吸锻炼后好转。8例术后均未发生感染及血栓形成。住院10~20d后顺利出院。随访半年均无异常。
2 讨论
外伤性心脏破裂通常根据受伤部位, 有失血性休克及心脏压塞临床征象即可考虑。因此, 闭合性胸部外伤 (特别是高空坠落伤及冲击伤) 要考虑有心脏损伤的可能。建立静脉通路是院前急救重要的环节, 患者因失血静脉瘪陷不易建立静脉通路, 对此应请有外伤急救经验的护士进行静脉穿刺, 以免延误抢救时机。对失血性休克表现为主的患者应加快输液速度。对心脏压塞型为主的患者应“限制性复苏”[1], 即在活动性出血控制前应给予小容量液体复苏, 在短期允许的低血压范围内维持重要脏器的灌注和氧供, 避免早期积极复苏带来的副反应, 防止液体补充过多导致心衰症状持续加重。对于胸部有创口者先做相应的简单处理, 减少失血。入院后诊断手续应尽量简化、快速。复苏、配血、抗休克的同时, 可选择B超、CT及诊断性穿刺进一步明确诊断。本组9例均行CT检查, 但提示心包积液的仅2例, 8例提示血气胸;在未提示心脏损伤且生命体征较稳定的4例中行心脏彩超检查均查出心脏损伤。本组8例从接诊至开胸时间为25~45min, 从诊断程序看仍有减少时间的空间;1例入院时CT提示纵隔稍增宽, 在住院观察10h后突然气急、休克, 紧急剖胸探查为上腔静脉主干撕裂, 同时伴肋骨多发骨折, 因术后仍有出血, 再次剖胸探查发现创面广泛渗血, 考虑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术后死亡。笔者认为, 以下情况应积极实施剖胸探查: (1) 有明确胸部锐器伤, 存在失血性休克或心脏压塞征象的; (2) 胸部闭合伤, 有其他部位不能解释原因的休克的; (3) 有较严重血气胸或血气胸并进行性恶化的; (4) 纵隔有明显增宽或增宽有加重趋势的胸部外伤。对于亚临床型病例, 应早期手术探查, 防止病情突然恶化失去抢救时机[2]。
参考文献
[1]高劲谋.胸部创伤诊治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华创伤杂志, 2004, 20 (5) :257-258.
[2]陈建华, 蒋昌求, 王可兵.心脏外伤的手术治疗[J].安徽医学, 2005, 26 (6) :519-520.
心脏外伤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17~63岁,就诊时间35 min~4 d。其中刀刺伤5例,伤口部位不尽相同,2例伤口位于左第四肋间锁骨中线内侧,1例伤口位于右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处,1例伤口位于季肋部,1例前胸及后背数个伤口,体表伤口长3~6 cm,伴有失血性休克,有1例伴有心包填塞表现,并伴有心音遥远。伤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有2例胸前伤口伤道指探指向心脏方向;冠脉支架介入导致冠脉损伤2例,均经心包穿刺引流出血性积液超过500 ml,但是此后仍然出现心包填塞症状;永久心内起搏器植入导致右室破裂1例,该患者主诉起搏器植入后胸痛,CT发现起搏器电极刺穿右心室但B超仅提示少量心包积液;车祸伤导致右心室裂伤1例,同时伴有肋骨异常活动;自杀啤酒瓶残端刺入心脏导致右室流出道裂伤1例。篮球架倾倒导致胸腹联合伤1例。
1.2 诊治方法
有明确外伤病史者出现明确心包填塞症状,经B超检查有中度心包积液均有手术探查指征。本组7例患者在全麻下正中开胸探查,行心脏修补术。术中发现心包腔内有大量血凝块,积血200 ml左右。4例合并胸腔内肺或肋间动脉损伤者3例行前外侧切口,1例行后外侧切口,术中见胸腔内积血1 000~3 000 ml。合并肝脾破裂1例,同期开腹探查行脾切除和肝修补。术中探查右室流出道损伤5例、右室心尖部贯通伤1例、右房损伤2例、冠脉损伤2例、下腔静脉损伤1例。进胸后尽快吸出积血,加强输血、补液。右室流出道损伤者使用毡条水平褥式缝合裂口控制出血,右室心尖部贯通伤采用荷包缝合加水平褥式加固止血,冠脉出血者缝闭出血冠脉。术后加强脏器保护。
2 结果
全组手术时间76~245 min,平均(111.8±39.7)min,均未采用体外循环。术中死亡1例,系多处刀刺伤,分别刺入左肺、右室流出道、多支肋间动脉。患者因失血性休克死亡。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本组患者无二次开胸止血、急性肝肾功能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出院复查心脏彩超3例患者少量心包积液,其余均正常出院。
3 讨论
心脏外伤病情危重,多数患者未能得到有效诊治而死亡,有机会到医院救助者也多因心包填塞、低血压休克而病情危重变化迅速。本组1例死亡就因术前已经失血性休克,术中心脏停搏抢救无效。此类患者多需要及时手术治疗[1],而早期诊断就成为抢救成功的关键。我们认为右侧胸骨旁至左侧锁骨中线之间,剑突以上、颈部以下区域的胸部外伤均是心脏损伤的常规部位。对于该部位的锐器伤,应以手指探查伤道走向,必要时可扩大表皮伤口。凡是伤道指向心脏的均应考虑到心脏破裂的可能,避免漏诊。闭合性心脏损伤多为复合伤,常合并胸腹腔脏器、颅腔、骨骼等的损伤,心脏伤往往被忽视,易致漏诊[2]。此类患者术后易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很高。心包填塞是心脏损伤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体征[3]。对于心包填塞的诊断来说,据经笔者验,B超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诊断方法,给积极手术争取了宝贵时间,使抢救成功率大为提高[4]。但因为有迟发型心脏出血的可能,所以不能只凭首次B超检查阴性就排除心脏损伤的可能性。对于急诊剖胸探查的指征我们认为应包括:胸部外伤史、有典型的Beck三联征心包压塞体征、B超提示明确的心包积液。
手术以最快进胸为原则,一般采用正中切口可显露心脏四个腔,大血管,冠脉,同时便于延长探查腹腔,也可必要时体外循环。若合并肺脏或肋间动脉损伤可以打开胸膜行修补术,若位置较深加行前外侧切口,可不考虑侧卧体位,仅采用同侧背部臀部垫高即可。术中切开心包后指压创口,小伤口可单纯“U”式缝合,缝合时应全层并有一定的跨度,既可保证止血,又能避免撕裂周围心肌组织。对于较大的损伤由于周围心肌水肿,需采用1-0 prolone线两侧毡片水平褥式缝合再连续缝合加固。冠脉出血者均有心外膜下血肿,因此不易同期冠脉搭桥,若受伤冠脉本身已闭塞或重度狭窄可将其直接缝闭。对于外伤性室间隔缺损者一般可在修补心脏破口时同期修补,若急诊手术中条件不允许或术后发现外伤性室缺,我们主张在伤后3个月以内手术为宜,若缺损较小有可能自愈;若缺损较大,此时室缺边缘瘢痕形成,易于辨认和修补。出现心衰者应尽早手术[5]。
心脏损伤患者失血量大,休克时间长,组织器官有不同程度的缺血、缺氧过程。术后易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如处理不当死亡率很高。所以术后处理同样重要。应密切检测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尿量、体温、神志、黄疸等情况变化,如出现变化要尽早发现并积极处理。我们术后常规脑部脱水、积极应用抗生素、护肝护肾治疗、促进胃肠蠕动排便。
总之,对于疑似心脏外伤患者需尽快明确诊断,迅速积极施行手术探查,术后维持脏器功能,才能提高心脏外伤救治的成功率,避免后遗症、并发症。
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心脏外伤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5月11例心脏外伤的临床资料。其中,锐器损伤6例,介入治疗损伤心脏3例,外伤导致心室裂伤2例。结果:全组患者均急诊开胸探查心脏修补,死亡率9%(1/11),其余心脏修补效果满意,无明显后遗症。结论:早期正确的诊断,迅速积极开胸心脏修补是抢救成功的关键,避免严重后果发生。
关键词:心脏外伤,诊断,手术
参考文献
[1]汪增炜,刘维永,张宝仁.心脏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502-510.
[2]Fulda G,Brathwaite CE,Rodriguez A,et al.Blunt traumatic rupture ofthe heart and pericardium:a ten year experience[J].J Trauma,1991,31(2):167-172.
[3]Asensio JA,Berne JD,Demetriades D,et al.One hundred fivepenetrating cardiac injuries:a 2-year prospective evaluation[J].JTrauma,1998,44(6):1073-1082.
[4]Andrade Alegre R,mon L.Subxiphoid pericardial window in thediagnosis of penetrating cardiac trauma[J].Ann Thorac Surg,1994,58(4):1139-1141.
心脏外伤 篇3
关键词:急诊护理流程,急性心脏外伤,救治效果
心脏损伤是暴力作为一种能量作用于机体,直接或间接转移到心脏所造成的心肌及其结构的损伤,直至心脏破裂[1]。致伤原因呈多样性,有锐器戳刺伤、火器伤及医源性损伤等,其中以锐器戳刺伤为主[2]。在火器伤或穿破伤时,胸腔内可有异物存留,必须分辨异物性质、部位与邻近脏器的关系。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心脏创伤的抢救水平取得了较大提高[3],但是对于心脏外伤患者救治过程中的护理措施,却很少报道。本文总结了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脏外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并与前期未采用急诊护理流程的患者进行对比,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心外科收治的心脏创伤手术患者共56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9例,女25例;年龄17~49岁,平均(32.54±4.30)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6例,锐器伤17例,高处坠落伤9例,其他4例。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心脏创伤手术患者共57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9例,女18例;年龄18~48岁,平均(32.54±4.30)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8例,锐器伤18例,高处坠落伤9例,其他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的观察与记录,输液护理,用药护理,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等措施。
1.2.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护理流程,护理问题往往集中在疼痛与休克,疼痛与患者的外伤有关,有休克的危险与大量出血有关[4]。首先了解致伤物种类、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受伤当时人体姿势及既往健康状况,伤后的表现及严重程度,经过何种处理和处理的时间,进行局部和全身情况检查,迅速将患者分类。护理措施首先维持循环功能,配合手术治疗,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心脏压塞一旦发生,应迅速行心包穿刺减压术。凡确诊为心脏破裂者,应做好急症手术准备,充分备血。出现心脏停搏立即行心肺复苏术。备好急救设备及物品。经过积极救治与护理使患者体液恢复平衡,体温恢复正常,躯体能进行有效活动。在抢救患者过程中,患者病情危急,用药复杂,抢救措施甚多。护士除了应熟练掌握急救技能及熟悉急救仪器,药品的使用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及时实施预见性救护措施:当患者病情凶险,护士在医生未到达前即应对病情有初步的判断和了解,并立即给予正确的护理处理。如气管插管、面罩给氧、建立静脉通道、采取血标本、备血、插管洗胃等;一般在抢救室应设置有常见急症的救护程序或救护流程图或抢救预案,以指导抢救工作顺利开展[5]。(2)协调抢救工作:抢救中应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医护密切配合。对涉及多专科的抢救患者,护士要及时与有关科室取得联系,并作好配合工作。如有需要临床辅助科检查的项目,应尽早通知,及时取样检查,尽快获得结果。需要手术者,应立即行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3)可按听、问、看、补等顺序进行(即听清医嘱、再问一遍、看清药名、及时补记。抢救中所用药物的空袋(瓶)或安瓿留下,待抢救结束核实后方可弃之。(4)管理好抢救现场:抢救室内保持空气新鲜,抢救物品必须做到“四定”。抢救患者时注意维持秩序,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抢救结束后,及时清理和补充[6]。
1.3观察指标收集并统计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心率失常、心力衰竭、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住院期间死亡率(排除院前急救死亡者)、住院时间、患者满意率。自拟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7]。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所得数据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心脏损伤是暴力作为一种能量作用于机体,直接或间接转移到心脏所造成的心肌及其结构的损伤,直至心脏破裂。心脏损伤又有闭合性和穿透性损伤的区别。心脏闭合性损伤又称非穿透性心脏损伤或钝性心脏损伤[8]。实际发病率远比临床统计的要高。许多外力作用下都可以造成心脏损伤,包括:(1)暴力直接打击胸骨传递到心脏。(2)车轮碾压过胸廓。(3)腹部或下肢突然受到暴力打击,通过血管内液压作用。(4)爆炸时高击的气浪冲击。心包损伤指暴力导致的心外膜和或壁层破裂和出血。心包损伤分为胸膜-心包撕裂伤和膈-心包撕裂伤。单纯心包裂伤或伴少量血心包时,大多数无症状,如果出现烦躁不安、气急、胸痛,特别当出现循环功能不佳、低血压和休克时,则应想到急性心脏压塞的临床征象[9]。心脏创伤包括间隔、瓣膜、腱束或乳头肌损伤,统称心肌损伤。一般是由于心脏与胸骨直接撞击,心脏被压缩所造成的不同程度心肌损伤,最常见的原因是汽车突然减速时方向盘的撞击。主要症状取决于创伤造成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范围。重度可出现类似心绞痛症状。闭合性胸部损伤导致心室或心房全层撕裂,心腔内血液进入心包腔和经心包裂口流进胸膜腔。患者可因急性心脏压塞或失血性休克而死亡[10]。
一般认为外力作用于心脏后心腔易发生变形并吸收能量,当外力超过心脏耐受程度时,即出现原发性心脏破裂。穿透性心脏损伤以战时多见,按致伤物质不同可分为火器伤和刃器伤两大类[11]。冠状动脉穿透伤是心脏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即任何枪弹或锐器在损伤心脏的同时也刺伤冠状动脉,主要表现为心外膜下的冠状动脉分支,造成损伤远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单纯冠脉损伤,可出现急性心脏压塞或内出血征象。冠脉动脉瘘者心前区可闻及连续性心脏杂音[12]。较小分支损伤很难诊断;较大冠脉损伤,ECG主要表现为创伤相应部位出现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图形。若心前区出现均匀连续性心脏杂音,则提示外伤性冠状动脉瘘存在。
对于心脏创伤的急诊抢救护理,首先要正确分诊,正确分诊是争取时间,获得抢救成功的第1关。急诊分诊工作一般在预检室进行。由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急诊科护士(师)担任预检分诊工作[13]。预检护士应主动出迎救护车,尽快对重危患者预检分诊,有条件的急诊科应设导医服务;开展以患者为中心达到高效、畅通、规范的救护。其次要严密观察病情,细致的病情观察,可以为早期确诊提供依据;又可以及时发现严重并发症的征象;还可以在患者发生病情急骤变化时,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14]。观察护士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高度的责任心和观察入微的注意力,才能及时发现和掌握情况,注意机器的运转是否正常,若发生故障应首先观察和处理患者,保证患者抢救工作的连续性,然后再查明故障原因进行排除[15]。通过本研究,笔者自2013年开始,对心脏外伤患者采用针对性的急诊护理流程,通过应用效果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98.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46%;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低于对照组的43.86%;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1.7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54%;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5.34±4.33)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0.53±5.04)d;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21%。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