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外伤(精选7篇)
重度外伤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 男性32例, 女性16例;年龄16~60岁。其中刀割伤28例, 爆炸伤6例, 枪弹伤4例, 车祸伤8例, 狗咬伤1例, 钝挫裂伤1例。伤后就诊时间1~3h。损伤的部位:颧骨颧弓骨折伴眶壁骨折6例, 气管离断伤1例, 颈总动脉伴颈内动脉损伤l例, 颈外动脉损伤4例, 面部软组织损伤伴上颌骨骨折16例, 下颌骨骨折12例, 颌下腺、甲状腺损伤2例, 舌损伤6例。48例中并发颅脑损伤8例, 引起呼吸困难10例, 发生失血性休克17例。
1.2 救治方法
在本组病例救治过程中, 对呼吸困难10例中的2例出现Ⅲ度呼吸困难的患者实行紧急气管切开, 8例轻中度呼吸困难采用保守治疗而得到改善;颈外动脉结扎5例, 颞浅动脉结扎4例, 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损伤利用明胶海绵填塞后用周围组织包裹连续缝扎l例, 上颌骨骨折石膏头帽牵引复位固定13例, 下颌骨骨折骨内固定5例, 颌间结扎牵引复位固定10例, 抗休克治疗17例, 并发颅脑损伤由胸脑外科医生配合救治。该组病例经抗休克、止血、骨折复位、改善通气环境、全身应用抗菌素配合治疗, 除1例重症者死亡外, 其余均愈合良好。
2 结果
48例重患经上述处理, 47例存活, 1例因失血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 1例短暂的声音嘶哑后恢复正常, 5例伤口感染经换药后痊愈。
3 讨论
本组颌面颈部外伤多有窒息、急性出血致休克, 对于颌面颈部外伤处理应以挽救生命为第一。首先处理致命伤, 在处理程序上迅速快捷地建立和维护呼吸道通畅, 防止窒息的同时及时止血和抗休克。抓紧完成各项必要的检查, 明确有无颅脑损伤、血气胸、肝脾破裂内脏出血等, 如并发有其他情况应尽快请相关科室医生协同处理。
关于呼吸困难的处理:应放宽气管切开的指征, 只要快速准确地切开气管, 呼吸困难就能缓解, 因颈部损伤的部位不同, 气管切开的部位也相应改变, 不必要都按常规切开, 但不能伤及喉部, 以免发生喉狭窄。本组1例气管离断伤, 由原伤口插入气管套管, 通气好, 成功地避免了血液灌入气管内发生窒息。广泛的颌面颈部损伤除了注意气管通畅外还要注意有无舌根部的损伤、喉损伤及舌骨损伤, 以防止发生咽喉部梗阻。颌面部知名血管、颈部大血管损伤多为放性, 易诊断。当患者具有下列情况时应手术探查: (1) 伤口处有活动性出血; (2) 低血压伴有伤口出血史; (3) 口腔内有活动性出血; (4) 颈部增粗, 皮下淤血; (5) 由于气管受压, 气管移位; (6) 颞浅动脉、面动脉博动消失。急救时采用填塞压迫止血的方法最为有效。当清刨止血和手术条件不具备时, 不要轻易取出纱布和清除伤口内血凝块, 因为随时可引起再出血, 故手术一定要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在查找出血点时, 往往因组织淤血严重, 视野不清晰, 或组织损伤严重, 血管断端缩入软组织而不易找到。对于大血管出血沿其行径仔细寻找, 予以钳夹、结扎, 对小动脉损伤局部加压填塞是最有效的。
关于血管破裂的处理:颈外动脉、颌外动脉、颞浅动脉、椎动脉和颈外静脉损伤只需简单结扎, 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受损, 应及时予以修复 (端端吻合、侧向修复或血管移植) 。本组1例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损伤, 当时急夜诊情况下给予了明胶海绵创口填塞后利用周围组织包裹连续缝合的方法, 控制了大量失血, 为转往上级医院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外科) 进行血管修补赢得了宝贵时间, 本例患者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在基层医院不具备应有的条件下, 遇大血管损伤如何采取果断措施控制急性失血, 为抢救生命提供了宝贵经验。
开放性颌面颈部外伤清创缝合时应注意: (1) 对污染伤口用3%过氧化氢液、新洁尔灭及生理盐水彻底清洗; (2) 尽量保留软组织, 不要修剪过多; (3) 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者尽量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 (4) 依层次缝合创口, 破损的黏膜要尽量保留, 对位严密缝合, 防止内外相通; (5) 要注意颈部器官的修复, 保持其形态和功能; (6) 要选择抗生素, 给足量, 插鼻饲管注意营养, 促进早日愈合。
摘要:口腔颌面颈部是人体暴露的部分, 容易受到损伤。口腔颌面颈部损伤的同时, 常常伴有其他部位的损伤。因此, 在口腔颌面损伤的救治工作中, 首先要有整体观念, 许多时候需多科协同处理, 以免延误伤员的抢救。本院1990~2001年救治该类重症患者48例, 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颌面,颈部外伤,救治
参考文献
[1]陈华, 陈日亭.颌面颈部创伤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84:175.
[2]郑中立.耳鼻咽喉科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9:85~1982.
[3]王新春, 马哲兰, 曹永茂.救治刎颈患者13例体会[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12:233.
[4]马文新.颈部外伤的急救处理[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2000, 1 (3) :228~229.
[5]孔勇刚, 余姣荣, 刘公汉.颈部开放性外伤28例的救治[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1999, 5 (3) :153.
[6]陈祥民, 李玉香, 等.正常咽部高分辨力CT解剖[J].影象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1993, 2:13.
[7]牟善宁, 赵福芹.颈部外伤21例救治体会[J].山东医学, 2000, 40 (22) :21~22.
[8]王玉亭, 王军.闭合性颈部外伤致食管破裂1例[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1998, 14 (5) :303.
[9]何中扬.颈部外伤35例临床治疗体会[J].华夏医学, 2002, 13 (6) :751~752.
[10]王文龙, 杜枝端.开放性颈部外伤32例救治小结[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10 (15) :1473~1474.
[11]方瑜.颈部外伤48例救治小结[J].临床耳鼻喉科杂志, 1997, 11 (9) :415~417.
车祸致重度颅脑外伤的急救护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诊的30例因车祸导致颅脑损伤的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 回顾分析其入院前的急救护理过程及临床效果。30例研究对象中,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为18~61岁, 平均年龄 (43.2±3.5) 岁。其中, 单纯性颅脑闭合性损伤患者6例, 单纯性颅脑开放性损伤患者5例, 合并胸腹部外伤患者12例, 合并脊柱或骨盆骨折患者7例。所有患者受伤后均在第一时间接受院前急救护理干预, 且所有患者在病情、并发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 具有一定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
1.2.1 判断病情:
医护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 首先应对患者状态予以迅速而准确的判断, 包括患者是否具有自主意识、呼吸道是否通畅、有无明显外伤、是否有休克体征等, 并根据患者状态采取积极干预, 选择适合患者的体位, 再进行急救处理。对于意识丧失患者应注意观察是否有颈动脉搏动, 并注意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开放气道或者心肺复苏。判断病情时应重点判断患者颅脑损伤程度, 对于出现特异性体征如喷射性呕吐患者, 应注意在入院交接时做出详细交代, 避免耽误病情。
1.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呼吸道阻滞患者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判断阻滞类型, 因地制宜, 及早恢复呼吸道通畅, 以减少颅脑组织乏氧的进一步损伤。阻塞性窒息患者应及时清理咽喉部异物, 如血凝块、呕吐物、碎骨片、游离组织块等, 同时注意防止移位组织进一步错位, 减少血肿形成。吸入性窒息患者多已昏迷, 应尽早清除吸入的血液、唾液、呕吐物及其他异物, 防止进一步吸入气管、支气管、肺泡, 减少脏器损伤。对于后缀舌、下坠下颌骨等移位组织复位后, 应注意固定, 有条件时可插入通气导管以维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应及时行环甲膜切开术或气管切开术, 术后应注意固定气管套管并保持创口清洁, 减少进一步污染。
1.2.3 止血:
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症状、主诉及临床表现, 及时准确的判断损伤部位、出血来源和程度, 同时应注意隐蔽的病情, 防止漏诊误诊, 并根据现场条件采取相应的合理处置, 医护人员止血时还应结合患者伤情及其生命体征, 对出血量做出初步判断, 以及时补充血容量, 纠正出血性休克, 减少颅脑组织供血供氧不足的进一步损伤。车祸患者还应注意合并损伤, 特别是合并腹腔脏器损伤, 常为闭合性损伤而合并大出血, 急救处理时要做出正确判断, 减少不必要的误诊误判。
1.2.4 抗休克:
医护人员应留心观察患者是否具有休克体征, 对于出现轻度烦躁、口渴、呼吸浅快、心率加快且皮肤苍白的患者, 应警惕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对于已发生休克的患者, 应及时恢复组织灌注量, 创伤性休克应首先考虑安静、镇痛、止血及补液, 而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 则应以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彻底消除出血原因以及制止血容量进一步丢失为根本措施。休克早期应尽快建立输液通道, 有条件时应开放静脉通路, 以迅速补充血容量。静脉输液时应尽量选择上肢静脉, 操作者应具有一定经验, 尽量减少穿刺次数以减少对患者静脉壁的损伤, 输注高渗液体时, 应预防外渗, 对于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痛、硬等炎性反应时应及时处理, 同时注意观察患者双下肢有无肿胀, 色泽改变, 浅静脉曲张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症状。
1.2.5 脑疝护理:
医护人员应注意稳定患者情绪, 避免患者情绪波动导致颅内压骤升。对于有明显躁动者应在排除尿潴留、疼痛等不适因素外适当保护, 不可强行约束, 以免挣扎而使颅内压增高, 必要时慎用镇静类药物。同时注意避免患者剧烈咳嗽, 防止胸、腹腔内压力增高诱发脑疝。对有明显颅内压增高临床症状的患者应用20%甘露醇250 m L在15~30 min内快速静脉滴注, 每6~8 h一次, 交替使用利尿剂, 脱水利尿剂应严格按医嘱按时按量执行, 并监测尿量及血电解质变化和肾功能, 以防止产生电解质紊乱, 肾功能衰竭, 应记录液体出入量, 保持出入量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 以防止呼吸道堵塞导致高碳酸血症, 使脑血管扩张, 脑血流量增加引起颅内压增高发生脑疝。吸痰时动作轻柔, 防止呛咳增加颅内压。
1.2.6 转运护理:
对车祸致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行早期院前护理干预后, 应在第一时间转入有效医院进行后期处置, 使其得到更为有效的救治。患者搬运途中不但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还应随时观察伤情变化, 防止休克、窒息的发生或进一步加重。搬运可疑颈椎损伤患者时, 应多人同时搬运, 注意稳定头部并加以牵引, 并在颈部放置小枕加以固定, 防止头部摆动加重病情。昏迷患者可采取俯卧位, 一般患者则多采用侧卧位或头偏向健侧卧位。后送途中应留心潜在危险因素, 注意患者血压、心率、皮温色泽以及瞳孔的变化, 警惕颅内血肿。对于有昏迷史者, 在交接时应交代清楚是急救过程逐渐出现昏迷还是昏迷转清醒再昏迷, 以便接诊医师做出合适诊治。同时对非昏迷患者应给予一定心理疏导, 缓解其紧张情绪, 以配合医师治疗。
2 结果
30例车祸致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均接受院前急救护理, 入院前死亡者3例 (10.0%) , 入院后抢救无效死亡者2例 (6.67%) , 成功抢救患者25例, 治愈率83.33%。
3 讨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车祸损伤已逐渐成为意外伤害的头号杀手[4]。车祸损伤多为合并伤, 其中, 车祸致重度颅脑外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此类患者病情发展快, 多凶险, 常常合并神经功能障碍, 预后质量往往较差。
有研究显示[5], 在一定时间内对车祸致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予以积极地急救护理干预, 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 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患者颅脑组织的血氧供给, 提高预后质量。颅脑损伤包括脑震荡、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脊液漏等, 正确处理这类损伤的关键是对伤情的全面判断和早期合理处理, 以及充分估计颅脑损伤的可能性和程度, 而不是急于进行专科收住。因此, 留意患者昏迷史、瞳孔变化及生命体征的改变情况, 在患者入院前及时补充血容量, 有效止血抗休克, 对于提高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我院研究数据提示, 采用急救护理干预的患者, 抢救成功率可高达83.33%, 病死率低至10.0%, 提示有效的入院前急救护理可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保证治疗效果和预后质量, 提高治愈率。
综上所述, 对车祸致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干预, 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病死率, 为患者争取治疗时机, 保证颅脑专科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荣华, 朱丹, 朱治聪.手术室护理技术分层次准入管理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 2011, 27 (33) :7-11.
[2]顾锡枫.无菌观念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体现[J].哈尔滨医药, 2012, 32 (5) :405-408.
[3]魏润芝, 王桂芹, 宫万利.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及常用物品的选择[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4) :267-268.
[4]方旭, 金立德, 赵建华.841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9) :4240-4242.
重度外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以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重度胸外伤5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49例, 女8例;年龄12~79岁, 平均38.8岁。其中, 交通伤39例, 锐器伤8例, 坠落伤4例, 挤压伤2例, 其他伤4例。患侧听诊呼音减弱或消失, CT检查显示肺纹理增加, 呈片状阴影。
1.2 诊断
明确外伤史, 有胸痛、胸部挤压痛、呼吸困难、反常呼吸、皮下气肿等症状, 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并根据胸部X线平片、CT或B超、胸穿等手段可进一步明确诊断。并注意定期观察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有无迟发性血胸出现。按照AIS-90的评分标准, AIS≥3时视为重度胸外伤[1], 或据下列情形之一者视为重度胸外伤: (1) 有多发肋骨骨折, 呈连枷胸; (2) 中等量以上血气胸; (3) 张力性气胸; (4) 开放性血气胸; (5) 严重肺挫伤; (6) 气管与支气管的裂伤; (7) 心脏大血管损伤。
1.3 胸外伤及合并伤
57例病例中, 49例伴肋骨骨折, 双侧20例, 浮动胸壁者21例;胸骨骨折2例;肺裂伤12例;肺挫伤25例;单侧支气管破裂1例;心脏挫伤5例, 心脏穿透3例;膈肌破裂5例;窒息1例;血气胸57例, 有张力性血气胸、开放性血气胸。合并伤28例:颅脑损伤9例;腹部损伤11例, 包括脾破裂6例, 肝破裂2例, 胃肠破裂2例, 胰尾破裂1例;其他骨折15例。失血性休克13例, ARDS 4例, 肾功能衰竭1例, MODS 4例。
2 结果
本组57例患者中, 治愈51例, 占89.5%;死亡6例, 占10.5%。死亡原因:胸部伤4例, 其中, 失血性休克1例, 心脏穿透伤2例, ARDS1例;死于合并伤2例, 其中, 重型颅脑外伤1例, MODS 1例。
3 讨论
严重胸外伤常伴多发伤、休克及其他部位重要脏器损伤, 为死亡的重要因素。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大部分胸部创伤患者行胸部X线片或行胸腔诊断穿刺术可做出诊断, 据病情以胸腔闭式引流、CT、B超或胃肠道造影检查等可确诊。血液动力学稳定情况下, 根据伤情作相应检查, 若行胸部CT检查, 可准确显示骨折的胸廓骨骼, 皮下血 (或气) 肿、血气胸、血管、支气管、肺实质的损伤等。下胸部肋骨骨折需警惕肝、脾破裂, 需行床边B超检查, 严格掌握开胸及剖腹探查的指征, 尽最大可能避免误诊与漏诊, 及早做出诊断, 明确危重创伤, 确保患者抢救及时快速, 提高创伤生存率。休克为引起严重胸外伤的早期死亡重要原因, 特别是胸腹联合伤时。胸部损伤发生休克, 需迅速补血容量, 及早查明休克的原因, 并积极处理, 合并伤失血性休克为伤后早期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成份输血的推广, 在一定程度上给抢救带来不便。对于严重的胸外伤有颈静脉怒张、低血压、动脉压下降、静脉压升高、心音远而低钝等心包压塞或休克的表现, 由对伤口等的判定, 高度怀疑心脏或大血管的损伤时, 需立即行剖胸手术, 术中及时争取心脏或大血管的修补。如抢救及时, 则可挽救患者的生命。本组2例心脏穿透伤受伤时间较长, 导致出血过多, 经手术抢救无效最终死亡。心脏大血管损伤患者的伤情重, 且发展迅速, 大出血与心包压塞后果严重。若高度怀疑有心脏大血管损伤时, 需边补血容量, 边迅速行气管插管开胸探查, 不能等待血压的回升, 及早开胸止血来解除心脏的压塞对于抢救成功尤为重要。连枷胸作为一种较严重的胸部伤, 常并心肺的挫伤及血气胸等。若软化区的范围广泛, 患者呼吸时两侧胸膜腔的压力不平衡, 出现纵隔摆动, 会引起呼吸或循环功能的严重障碍, 病死率达20%~50%[2]。对于连枷胸患者, 多胸痛、有胸壁外伤、呼吸困难、反常呼吸等, 触诊时有骨擦音, 经胸片检查有多发肋骨骨折, 即可作出诊断。连枷胸患者低氧、胸闷、休克多由血气胸导致, 另一特点是胸壁的浮动致反常呼吸, 出现纵隔摆动, 使心肺功能发生急剧变化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及早固定浮动胸壁为连枷胸治疗的主要措施[3]。重度肺挫伤患者ARDS发生率较高。本组25例患者有连枷胸或严重肺挫伤, ARDS 1例因抢救无效死亡。肺挫伤引起的肺出血一般到伤后6 h, 水肿一般于伤后的24~48h最严重, 对于病情严重的, 若合并休克, 伤后ARDS或MODS发生率显著增高。无连枷胸患者肋骨骨折中约19%有肺挫伤, 连枷胸有肺挫伤的所占比例高达46%[4]。近年来一致认为, 连枷胸临床主要表现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呼吸做功的增加, 患者呼吸加快、不同程度咯血、肺部啰音。严重胸外伤出现低氧血症, 伴或不伴有高碳酸血症, 且一般吸氧不能纠正时, 使用呼吸机治疗为最佳办法, 特别对于中重度的连枷胸患者应及早进行, 待病情好转后需及时撤除, 以降低肺炎发生率, 早期加用糖皮质激素, 稳定细胞膜, 有效减少炎性介质释放, 并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合并有头颅、四肢或脊柱等复合伤伤情常复杂危急, 注意表面病情不严重, 实际伴严重内伤患者者, 诊断往往不及时, 易抢救失败。特别是合并严重颅脑损伤患者, 病死率较高。
综上所述, 重度胸外伤, 积极治疗合并伤, 优先或同步治疗致命伤, 根据剖胸指征, 快速行剖胸手术以清除积血, 及早恢复肺功能, 是重度胸外伤临床急救的重要措施。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重度胸外伤病例临床急救的相关措施, 为临床急救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胸腔穿刺、修补损伤脏器、闭式引流等措施治疗重症胸外伤及合并伤, 并总结分析相关治疗措施。结果 本组57例患者中, 治愈51例, 占89.5%;死亡6例, 占10.5%。结论 重度胸外伤积极治疗合并伤, 优先或同步治疗致命伤, 根据剖胸指征, 快速行剖胸手术, 可提高生存率。
关键词:胸外伤,诊断,救治
参考文献
[1]孟毅, 羊庚生, 王向阳, 等.不同致伤原因重症胸外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J].创伤外科杂志, 2004, 6 (1) :16-18.
[2]Spencer S, 石应康.胸心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95.
[3]王建柏, 高劲谋.创伤性连枷胸54例救治体会[J].创伤外科杂志, 2006, 8 (1) :25-26.
重度外伤 篇4
1临床资料
本组60例中交通事故伤30例, 坠落伤22例, 打击伤8例。入院时意识障碍深昏迷52例, 浅昏迷8例。瞳孔变化:双侧瞳孔散大12例, 一侧瞳孔散大18例, 双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30例。头颅CT检查:硬膜外血肿14例, 硬膜下血肿36例, 多发性血肿10例。预后:治愈36例, 中度残疾6例, 重度残疾4例, 植物生存状态2例, 死亡12例。
2讨论
2.1 诊断
由于现代医学及检查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CT的应用, 对颅脑损伤的诊断并不困难, 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枕部着力可能造成脑干损伤, 而头颅CT对于脑干损伤的诊断不明确, 必要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行头颅MRI检查; (2) 外伤性颅脑损伤, 同时伴内脏损伤, 可行胸部CT、腹部CT给予确诊。
2.2 治疗措施
对于重度颅脑损伤有手术指征者, 及早清除颅内血肿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措施。术前应除外其他部位多发性脏器损伤, 如怀疑有胸、腹腔出血, 应行诊断性穿刺检查或者CT、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以明确诊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争分夺秒:对于此类患者, 各科室包括手术室、临床科室应通力合作, 争取尽早手术。 (2) 保持呼吸道通畅:此类患者由于颅压高, 导致恶心呕吐, 误吸后导致呼吸道堵塞, 进而危及生命, 应尽早行气管插管。 (3) 手术入颅前操作应迅速, 必要时先钻孔减压, 入颅后手术应轻柔, 避免重要血管及正常脑组织损伤[1]。 (4) 对于需要去除骨瓣者, 如骨瓣较完整, 可将骨瓣埋于患者大腿内侧皮下或腹部皮下, 待将来自体骨瓣复位移植。 (5) 早期急救后常见的并发症有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等。早期应用H2受体拮抗剂及质子泵抑制剂, 有助于防治应激性溃疡;早期气管切开有助于防治肺部感染。外伤性重皮颅脑损伤患者的后续治疗仍是一项复杂综合治疗过程, 医护人员应多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尽力促进患者的恢复。
关键词:颅脑损伤, 重度, 外伤性,诊治分析
参考文献
重度外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8月—2013年4月于我院手术救治130例重度脑外伤病人, 均有高空坠落、车祸等意外损伤史, 且经头CT或核磁共振成像 (MRI) 等检查证实, 术前Glasgow评分在8分以下, 并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对照组66例。观察组男37例, 女27例;年龄27岁~56岁 (38.6岁±6.2岁) ;高处坠落所致43例, 车祸所致21例;脑干损伤7例, 颅内血肿17例, 硬脑膜外血肿40例。对照组男39例, 女27例;年龄25岁~57岁 (38.9岁±6.5岁) ;高处坠落所致46例, 车祸所致20例;脑干损伤9例, 颅内血肿18例, 硬脑膜外血肿39例。两组以上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病人术后进行对症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术后整体护理干预, 具体内容如下。
1.2.1. 1 术后全面观察
主要包括病人意识、各项生命体征、瞳孔及有无颅内高压等的观察。 (1) 意识观察:病人意识改变与其病情发展具有直接关系, 病人术后麻醉醒后要密切观察病人表情及姿势变化, 嘱病人定时唤醒病人并进行简单对话, 以了解其有无反应, 同时可用压迫眶上神经等方法对病人进行疼痛刺激, 以了解病人有无疼痛反应。 (2) 生命体征观察:术后密切监测病人血压, 对血压继续上升病人, 要怀疑有继续颅内出血可能, 对血压降低且伴脉搏细数病人, 则应疑有循环功能障碍, 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并处理。多数病人术后体温将有所上升, 但一般不超过38℃, 且术后1d~2d内变正常。如病人术后体温>39℃要警惕有中枢性高热。 (3) 瞳孔观察:术后仍要密切观察病人瞳孔有无形状改变如散大、缩小等, 并观察病人有无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对光反射迟钝等。 (4) 颅内高压观察:术后病人如出现进行性头痛, 呕吐、恶心频繁, 要怀疑有颅内高压可能, 要尽早向医生汇报并进行早期处理。
1.2.1. 2 加强基础护理
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多数伴意识障碍、生活自理能力较弱, 住院期间要加强晨间、晚间基础护理, 如早晚口腔护理、定时翻身、保持病床清洁干燥、晨起更换尿袋等。术后有躁动不安的病人, 要常规应用床栏以预防病人坠床, 同时要帮助病人修剪指甲以预防病人抓伤自己和或他人。
1.2.1. 3 做好心理护理
主要包括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脑外伤作为一个突发的严重的生活事件, 其对病人及其家属造成的心理冲击较大。多数病人无法接受突然由健康状态变为疾病状态甚至需长时间卧床, 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慌及焦虑, 同时病人家属对这种转变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安和担忧, 因此, 做好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术后先要了解病人及其家属存在的心理状况, 如担忧病人病情加重、担心不能支付医疗费用、担心医院医疗水平有限无法给病人提供最好治疗等, 并根据病人及其家属心理进行适当疏导及安慰, 如向病人及其家属提供病人病情信息并介绍相关疾病知识以提供病人及其家属对疾病的了解, 并积极参与治疗及护理。同时动员病人社会支持系统帮助病人尽快适应疾病状态并配合治疗, 以争取尽早康复。家属参与护理工作更利于缓解病人对脑外伤的恐惧、改善预后, 故在不影响治疗及护理的前提下可允许病人家属参与病人口腔清洁、翻身等简单的基础护理工作, 同时可播放轻快轻柔的音乐, 以缓解病人紧张、焦虑, 愉悦其心情。
1.2.1. 4 呼吸道及消化道护理
由于神经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 术后要密切监测病人血氧饱和度, 对血氧饱和度>95%的病人可不吸氧或间断吸氧;对停氧5min后仍能>90%的病人可采取低流量吸氧;而对血氧饱和度<85%病人可给予大流量持续吸氧。术后合并意识障碍病人因吞咽反应迟钝、舌后坠、误吸等因素易发生呼吸道阻塞, 并加重脑水肿或诱发脑癫痫, 故术后必须密切关注病人有无呼吸道阻塞, 要及时清除病人口腔、鼻腔分泌物或异物。进食的食物温度不宜过热或过冷, 以预防诱发胃出血。
1.2.1. 5 康复护理
对重度脑外伤且遗留有肢体活动障碍病人, 术后早期可指导病人进行肢体康复锻炼, 以促进肢体功能康复。病人意识未恢复时要指导病人家属定时进行肢体活动, 将肢体功能位放置并进行受压部位按摩。病人意识逐步恢复后要根据病人体力耐受程度进行适当锻炼。对合并语言障碍者, 要根据病人语言障碍程度进行恰当指导, 如从单音节发音开始, 逐渐进行成句、读课及交谈等练习。
1.2.2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结局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调查病人术后意识恢复后对疾病的抑郁及焦虑情况, 两量表评分在7分及以上者视为有抑郁、焦虑情绪[1]。同时采用我院自拟护理质量调查问卷了解病人对住院期间护理质量的满意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
对观察指标中两组间定量资料经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t检验, 两组间定性资料比较经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结局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64例病人中4例因病情过重治疗无效死亡, 治疗成功率为93.75%, 术后有3例病人发生气管梗阻并行气管切开。对照组66例病人死亡7例, 抢救成功59例, 治疗成功率为89.39%, 术后有4例病人出现气道梗阻、1例发生应激性溃疡, 均获得及时处理。两组治疗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相当, 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术后HAMD、HAMA评分比较 (见表1)
分
2.3 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 (见表2)
例 (%)
3 讨论
近些年整体护理备受临床护理人员关注。整体护理指的是在现代护理观指导下开展的、对病人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多层次进行的整体综合护理[2]。整体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对病人身体因素、心理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后提供病人最佳护理。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将整体护理用于临床实践并获得了较好护理效果[3], 张月青等[4]将整体护理用于脑血栓病人康复治疗, 观察发现整体护理组病人肢体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
本研究中将整体护理用于重度脑外伤病人术后护理, 观察发现, 给予整体护理的观察组治疗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虽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但观察组病人术后HAMD、HAMA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病人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整体护理可有效改善脑外伤病人抑郁、焦虑情绪, 并提高病人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率, 从而减少护患矛盾。总之, 从本研究看, 对脑外伤病人术后实施整体护理科有效改善病人焦虑、抑郁, 提高病人满意度, 是一种有效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胡光曦, 孔德明, 胡悦萍.系统化整体护理在乳腺癌病人择期手术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下旬刊) , 2010, 16 (10) :45-46.
[2]赵淑华.整体护理在手术室择期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西南军医, 2010, 12 (4) :630-632.
[3]崔春玉.整体护理在出血性脑血管病急诊急救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0, 8 (1A) :25-26.
重度外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130例接受高压氧治疗的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致病原因:交通事故45例,坠落伤32例,利器损伤23例,钝器损伤20例。影像学检查硬膜下脑血肿26例,硬膜外脑血肿29例,颅骨骨折5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5例,其中,实验组男性35例,女性30例,年龄在28~67岁,平均年龄(45.5±12.7)岁,交通事故25例,坠落伤15例,利器损伤15例,钝器损伤10例;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35例,年龄在29~69岁,平均年龄(48.2±13.1)岁,交通事故30例,坠落伤13例,利器损伤12例,钝器损伤10例;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年龄、性别、致病原因等基本状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
1.2 方法
对照组和实验组给予相同的治疗措施,包括脱水降低颅内压、亚低温治疗、脑保护剂应用、抗感染以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3]。对于开放性脑损伤、重度脑挫裂伤合并脑水肿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已有一例瞳孔散大的脑疝表现应该实施手术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在伤后15~30 d给予高压氧治疗,实验组在伤后10~15 d给予高压氧治疗。治疗压力一般采用2-2.5ATA,吸氧60~80 min,1次/d,10 d为1个疗程,连续3~4个疗程。如病情需要继续高压氧治疗,应该间歇1~2周,再继续治疗。
1.3 评价指标
①GC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主要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肢体运动3个方面,3个方面的分数加总即为昏迷指数[4]。②治疗效果③苏醒时间。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GCS评分和苏醒时间的比较
实验组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颅外伤的发生率逐年升高[5]。国内外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取得显著效果。
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的优点如下:①迅速改善病灶区域脑组织缺氧[6]:高压氧治疗可以立即使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增加,血氧含量、组织氧含量和氧储备增多,增加组织内毛细血管血氧弥散半径。3ATA下吸纯氧,大脑灰质中氧的有效弥散距离由常压下吸空气时的30 um增加到100 um。②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力:在高压氧环境中脑血管收缩,颅内血管容积缩小,颅内压力降低,使脑水肿得到改善[7]。2ATA下吸纯氧,脑血流量减少21%,颅内压降低36%。高压氧降低颅内压力迅速,无脱水药物的某些不良反应,可以减少脱水药物用量。③促进苏醒:高压氧使椎基底动脉扩张,使脑干、小脑能获得较多的血液供应和充足氧气,加速脑干、小脑损伤的恢复,改善网状结构的功能,利于患者恢复意识和清醒。④促进病灶炎性的吸收:高压氧可以迅速纠病灶区域缺氧,增加吞噬细胞吞噬和消化死亡组织、细胞能力,加速病灶清除和血肿吸收[8]。⑤加速组织修复:高压氧环境中病灶区域缺氧得到纠正,胶质细胞分化增值,产生大量胶质纤维修补损伤的组织,侧支循环建立增加病灶供血,毛细血管再生加快。⑥高压氧使血脑屏障通透性可逆性增加:药物易于向脑组织内渗透,增强药物疗效。
该研究对照组在伤后15~30 d给予高压氧治疗,实验组在伤后10~15 d给予高压氧治疗。其结果为: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治疗总有效率为87.67%)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3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GCS评分(13.66±3.17)优于对照组(10.51±2.59),实验组苏醒时间(23.8±2.7)短于对照组(31.6±4.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横向评价,发现,任小罡[9]在研究不同时机应用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时发现早期治疗效果更好,张晖[10]等人研究中同样表明早期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外伤的疗效更加可靠,与王洋[11]等人的研究相互印证。佐证了该研究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尽早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外伤可以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永俊.高压氧早期综合治疗对重度颅脑外伤疗效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14,15(7):52-53.
[2]吴霞,唐英明.高压氧(HBO)治疗不同时机重度颅脑外伤的疗效[J].求医问药,2012,10(12下半月):575-577.
[3]利志波,黄春旭,袁伟平.不同时机及长期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8):296-298.
[4]韦英光.颅脑外伤患者高压氧介入时机及效果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5):795-799.
[5]王泳,刘洁,李海东.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外伤远期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5):411-416.
[6]韩文军.重度颅脑外伤应用高压氧早期综合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10):97.
[7]齐涛.高压氧治疗的时间段对于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6):259-261.
[8]夏铭飞.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实施早期高压氧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3):196.
[9]任小罡.不同时机应用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的效果对比[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3):63-66.
[10]张晖,董辉,王和平,等.早期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外伤的疗效评价[J].云南医药,2014,35(3):306-307.
重度外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8月~2012年8月收治入院的重度颅脑外伤患者6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0例, 其中男17例、女13例, 年龄18~62岁, 平均年龄38.76±5.48岁;对照组30例, 其中男18例、女12例, 年龄20~63岁, 平均年龄39.07±5.5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和年龄结构无明显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所有病例经临床检查、颅脑CT检查均符合颅脑损伤诊断标准并已确诊, 临床评分为重度损伤;排除合并严重的内科基础疾病及全身性疾病、血液性疾病患者、其他器官严重受损或功能障碍患者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所有患者均了解治疗方案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愿服从治疗安排, 符合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进行常规治疗, 根据病情发展阶段给予相应的止血、脱水、扩张血管及神经营养药物, 并积极进行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等支持治疗;对出现手术指征患者及时进行手术, 可同时配合中医推拿、针灸等治疗。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患者在伤后1个月内实施高压氧治疗, 而对照组患者在伤后1个月后开始实施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使用医用的高压氧舱, 按照标准参数进行设置, 1次/d, 10d为1疗程, 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CS评分 (包含睁眼、言语、与运动三项反应指标) 及ADL评分 (包含10个大项、50个小项) , 均采用相应的标准进行评分, 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17.0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为0.05, 可信区间95%, P<0.05为样本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GCS、ADL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附表。
注:与治疗前对比, #:P<0.05;与对照组对比, *:P<<0.05
3 讨论
重度颅脑外伤对患者损伤较大, 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感觉、运动及心理精神各方面功能障碍, 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因该病多是突然发病, 且病程发展较快, 临床治疗难度较高, 其致残率与致死率均在外伤患者中占据首位。
脑部外伤后, 患者因继发性脑组织缺氧缺血而产生脑水肿, 导致颅内压升高, 而颅内压增高又会进一步使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酸中毒及炎性介质的释放与血管内皮受损, 形成恶性循环。脑组织的缺氧是这一机制中的重要控制环境, 因此在临床上需要尽快对其纠正, 避免形成不可逆性伤害[2]。高压氧综合治疗能够快速提高血氧含量及弥散范围, 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及微循环障碍, 对炎症反应及继发的脑损伤均有明显缓解效果, 并可以纠正酸中毒, 对损伤的血管内皮进行修复, 从而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有效降低颅内压, 对脑组织形成保护[3]。
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 两组患者治疗后GCS、ADL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实施高压氧综合治疗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且早期应用疗效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刘勇, 姚娓, 姜永珊, 等.早期高压氧综合治疗对重度颅脑外伤疗效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2, 41 (23) :2419-2420.
[2]宋丽.早期高压氧综合治疗颅脑外伤86例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23 (36) .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