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寻常痤疮

2024-10-01

重度寻常痤疮(共8篇)

重度寻常痤疮 篇1

痤疮的发病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患者的性激素水平、遗传、食物等都是影响患者病情的重要因素[1]。常规西医疗法欠佳。为此,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分析清热散结汤治疗中重度寻常痤疮的效果,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2年5月~2015年4月就诊的中重度寻常痤疮48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伴随有不同程度的粉刺、丘疹与结节等症状。按照完全随机数表方法,将入选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16~27岁,平均年龄(19.36±2.10)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患者年龄17~28岁,平均年龄(20.15±3.43)岁。对两组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可进行观察比较。本次入选患者均对本研究内容充分知情,且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入组,符合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即口服0.20g红霉素治疗,每日3~4次;1个月后改用维生素B6,口服剂量20mg;同时予以复方硫磺洗剂冲洗,每日1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清热散结汤治疗,汤药组分为:地丁、野菊花各15g,丹皮、枇杷叶各12g,昆布、三棱各10g,生地20g。并辨证加减,脓包症重者加10g黄岑,面部油脂分泌多者加薏仁15g。以水煎煮,每日分早晚两次服用。治疗2个月后评价疗效。

1.3 观察指标[2]:

统计患者治疗前后的粉刺、丘疹与结节的数量,将累计数量作为皮损总数,计算治疗前后的皮损差值。同时参照相关文献进行疗效评定:以皮损消退80%以上,且治疗后1个月无复发为显效;皮损消退60%~80%,无复发为有效;皮损消退60%以下,且伴随有新发皮损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作为统计学分析软件,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的皮损差值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皮损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观察组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更优,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从中医角度来讲,痤疮属于“粉刺”范畴,多由于素体阳热偏盛,加上青春期生机旺盛,营血日渐偏盛,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或因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积热,循经上熏,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而表现为痤疮。临床治疗应以散结清热为主要原则。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接受清热散结汤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有显著提升,且观察组的皮损差值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严印珍等[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清热散结汤中,野菊花、地丁可行清热解毒之功,丹皮、生地活血散热、凉血,枇杷叶清除肺热,利于脓包或粉刺消退,三棱、昆布消积软坚,散结破血,多药共用可发挥清积热、活血散结之功效[4],具备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清热散结汤治疗中重度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4月就诊的中重度寻常痤疮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联合清热散结汤)与对照组(常规治疗)各24例,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9,P<0.05);且观察组在粉刺、丘疹以及结节方面的皮损差值分别为(15.28±1.30)、(14.57±2.15)、(1.64±0.53),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4,12.84,8.54;P<0.05)。结论:应用清热散结汤辅治中重度寻常痤疮的疗效确切,有利于病情康复,减轻患者痛苦,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重度寻常痤疮,清热散结汤,疗效,中医疗效

参考文献

[1]刘红梅.自拟清热散结汤治疗痤疮120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13(12):235-236.

[2]何遥.清热散结汤为主联合刺络放血治疗中重度寻常痤疮60例[J].江西中医药,2009,40(7):41-42.

[3]严印珍,贾俊琴.清热解毒散结消痤汤治痤疮8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7):26.

[4]何遥,杜玲.清热散结汤治疗痤疮的机理探讨[J].海南医学,2010.21(22):99.

面部分脏辨证寻常痤疮的诊治 篇2

【摘要】寻常痤疮的发病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变化及发展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发生部位的不同反应出人体内在不同脏腑的生理病理情况。根据《黄帝内经》中《素问·刺热》篇有关“颜面-脏腑”相应学说,从五脏入手,将寻常痤疮分为五个类型进行治疗:多发于额头者以导赤散合五味消毒饮治疗;多发于鼻部、口周者以二陈汤合泻黄汤治疗;多发于右脸颊者以清肺枇杷饮治疗;多发于左脸颊者以丹栀逍遥散合清肺枇杷饮治疗;多发于下颌者以知柏地黄丸治疗。对脏腑进行调理,调节全身状态,达到良好的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寻常痤疮;面部分脏辨证;颜面-脏腑

【中图分类号】R27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051-02

寻常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1]。中医又称之为“粉刺”、“肺风粉刺”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结构的变化,寻常痤疮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寻常痤疮的发病不仅影响颜面的美观,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人格倾向也有影响[2],因此,对颜面痤疮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寻常痤疮发病一般以局部皮疹为主,未伴随明显的全身症状,用传统的辨证方法常感无证可辨。本文根据《素问·刺热》篇有关“颜面—脏腑”相应学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结合临床跟师所见,从面部分脏辨证论述寻常痤疮的诊治,浅述如下。

1 额头部

《素问·刺热篇》曰:“心热病者,颜先赤”(《广雅·释亲》:“颜,额也”)。心火对痤疮的发病有重要的影响。心者,其华在面,心经积热,郁而不发,心火亢盛,循经上冲于头面肌肤而发病;心经郁热,阻遏经络,痰阻津停,气血瘀滞而成痤疮。患者皮损多发于额头,面颊甚至背部都可见到,米粒样大小,色红,有脓头,挤压后时可见黄白色皮脂样物质,皮损部常伴有瘙痒或灼热感,伴口干口渴,心情烦躁,舌红,脉弦数。治宜清心泻火,凉血解毒。方用导赤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临床案例:患者,女,35岁,教师。2014年10月8日初诊。患者颜面粉刺反复发作5年余,曾服中药调理,效不显。现症见额部皮损较多,色红,偶有脓头,自觉局部皮肤灼热痒痛,口渴喜饮,心情烦躁,小便黄,舌尖红,脉数。方药:地黄12g,通草6g,淡竹叶10g,金银花15g,连翘1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0g,菊花12g,牡丹皮10g,天花粉10g,黄芩10g,栀子10g,芦根30g,甘草6g。7剂。二诊:灼热痒痛感减轻。守方不变,加紫草10g。7剂。三诊:灼热痒痛感消,留有暗印。守方不变,去通草。后随访,皮损基本消失,偶有粉刺,未复发。

2 鼻部、口周

足阳明胃经起始于鼻翼旁,交汇于鼻根部,沿鼻柱向下行,环绕嘴唇。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谓:“盖疮全赖脾土”,为痤疮从脾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脾胃失司,气血生化无源,营血不得营养周身;气机失调,气不行血,血停为瘀;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郁热于肠胃,湿热内生,气滞、血瘀、湿阻循经上至头面而发本病。皮损多见于鼻部及口周,呈红色丘疹或脓疮,鼻周皮肤油腻,有油脂物分泌,常伴口干,身体困重,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滑。治宜清热利湿,清胃健脾。方用二陈汤合泻黄汤加减。

临床案例:患者,男,26岁,学生。2014年7月1日初诊。患者眉间、鼻头、唇周脓疮半月余,自觉咽喉堵塞感,口臭,纳差,鼻部黑头明显,舌偏红,有齿痕,苔黄腻,脉滑细。因患者近日同学聚会较多,饮食多为肥甘厚味之品,饮酒,湿热之邪内生伤及脾胃而诱发。方药:丹参30g ,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半夏10g, 藿香6g,栀子10g,防风10g,黄芩10g,薏苡仁30g,浙贝10g,蒲公英30g,佩兰10g,炒谷芽30g,炒麦芽30g,甘草6g。7剂。二诊,脓疮减少,余症减,原方去薏苡仁,浙贝。嘱患者饮食清淡。守方治疗4周,皮损基本消失,偶见散发粉刺。

3 脸颊

《外科启玄》载:“妇女面生窠瘘作痒,名曰粉花疮。乃肺受风热或绞面感风,致生粉刺,盖受湿热也。”肺主皮毛,痤疮的发生与肺有直接的相关性。肺在体合皮,对皮肤的新陈代谢有直接的影响,若受湿热之邪,皮肤毛孔堵塞,邪气郁结,久而积滞,阻滞经络,郁而化热,郁久发为痤疮。皮损区多见于颜面两颊,甚则延至颈部,时见于胸背部,成丘疹或脓疱,甚有瘢痕,有脓头,局部伴有黄白色分泌物,或痒或痛,多见面部油脂分泌物旺盛,毛孔粗大,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治宜清肺泄热。方用清肺枇杷饮加减。

肝为女子之本,若发病为中青年女性,在经期前后发病或加重;或伴有明显的情绪急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此为肝郁化火,疏泄失司。肝经“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在面颊等部位分布的痤疮常与肝有关。肝主疏泄,主藏血,调畅情志。治宜清肝泻火。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藏血,并协助调畅情志活动,因此女性生理病理与肝皆有极其密切的联系。治宜清肝泻火。可用丹栀逍遥散合清肺枇杷饮加减。

临床案例:患者,女,30岁。2015年3月27日初诊。患者颜面粉刺5年余,皮损以面颊为主,背部亦见,局部红肿疼痛,有脓头、或硬结,挤后留有瘢痕,颜面部油腻,经前期皮损增加,睡眠差,多梦,情绪烦躁易怒,大便秘结,3至4天一行,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方药:牡丹皮10g,栀子10g,枇杷叶10g,黄芩10g,黄连3g,桑白皮10g,当归10g,白芍10g,柴胡6g,茯苓10g,白术10g,蒲公英30g,首乌藤30g,茯神30g,百合30g,甘草6g,生姜三片。5剂。二诊:睡眠改善,大便改善1~2d一行。守方不变,原方去茯神、黄芩、白芍、百合,加生地10g,地骨皮12g,浙贝15g,防风6g,5剂。三诊:痤疮红肿疼痛感基本消失,局部留暗疮印。守方治疗4周后皮损、暗印基本消退。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饮食规律清淡,劳逸结合。

4 下颌

肾脏为人体先天之本,为脏腑阴阳之本,阴阳之根,生命之源,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临床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肾相关。肾藏精,为脏腑阴阳之根本。若肾之阴阳失调,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导致相火亢盛,虚火上浮于面,循经熏至头面,火郁头面肌肤发为本病。发病部位多见于下颌部,严重者可连及颈部,背部亦可见。皮损多见丘疹、脓疤,色暗红,常连接成片,分界不明显,有痒痛感,常伴有夜寐不宁,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眩晕耳鸣,颧红,男子多遗精,女子多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数。治宜滋阴降火。选方知柏地黄丸加减。

临床案例:患者,女,25岁,2014年4月3日就诊。患者颜面粉刺3年,加重2月,下颌部、颈部可见脓疱样丘疹、暗红色结节,下颌部部分皮损连接成片,分界不明显,时有痒痛感,不自觉用手挠,伴烦燥,梦多,自觉全身乏力,月经后期,舌红,脉细数。方药:熟地10g,山药30g,牡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知母10g,黄柏3g,黄芩10g,金银花15g,连翘10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浙贝10g,丹参30g,野菊花12g,夏枯草10g,夜交藤30g,百合30g,生甘草6g。15剂后局部皮损基本消失,偶有散在粉刺出现。随诊半年,未见大面积复发,精神状态良好。

5 结语

中医在诊疗疾病时把握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生命观认为体内脏腑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的信息有可能反应于相应体表部位,面部经络丰富,气血充足,故能相应的反应。《温证指归·望色论》记载:“脏腑精华,毕陈于面,人能望面部之色,以知脏腑之病,而不能望脏腑之色,以决生死之机。”从面色的鲜红紫暗、荣枯、黄白色泽等可测知脏腑生理病理变化。近年来已有学者对“颜面-脏腑”理论进行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3-5],但是运用面部分脏辨证治疗寻常痤疮在实际治疗中,不能局限于考虑其中单个脏腑,还应注意全身脏腑的合理配合和密切联系,要根据寻常痤疮发病的皮损特点和相应的伴随症状加减用药。因人而异,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5.

[2]谢淑霞,张云青,王玲,等.痤疮对男女大学生心理人格倾向及生活质量影响比较[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3,20(5):323-326,336.

[3]彭红华.从颜面局部望诊论痤疮的诊治[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633-634.

[4]陈利远,熊炜.五部望诊对痤瘡的诊疗意义[C].2011年全国中医美容学术年会暨贵州省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激光医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贵阳: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2011:2.

[5]陈宇锋.痤疮五脏论治举隅[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90-92.

重度寻常痤疮 篇3

1.1 临床资料

病例均选自本专科门诊患者, 共观察临床确诊为寻常痤疮患者116例, 其中男57例, 女59例, 年例16~42岁, 平均年龄22.4岁, 疗程2周~8年, 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 治疗组67例, 对照组49利, 两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大致相同。

1.2 治疗

治疗组应用必麦森凝胶 (山东德美克制药有限公司) , 对照组应用痤疮王 (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 , 均每日早晚用非药性香皂清洁面部, 擦干后涂药物于患处, 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和化妆品, 必麦森凝胶置于4℃冰箱保存, 疗程1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皮损指标:采用吴铁锋修改的Sam-uelson 9度分级法分级。1度:粉刺<25个;2度:粉刺25-50个;3度:粉刺伴少量炎性丘疹 (<25个) ;4度:粉刺伴少量脓疮与炎性丘疹 (<25个) ;5度:大量粉刺 (>50个) 伴少量丘疹, 脓疮 (<25个) ;6度:中量脓疮与炎性丘疹 (25~50个) 伴粉刺;7度:大量脓疮丘疹 (>50个) ;8度:炎性结节, 囊肿伴少量丘疹脓疮 (<25个) ;9度:炎性结节, 囊肿伴较多丘疹脓疮 (>25个) 。

1.4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为皮损完全消失;显效为皮损下降3度以上;进步为皮损下降2度;无效为皮损无变化或加重。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

2结果

两疗效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7.17, 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13例患者于治疗第1~2周同时出现皮肤干燥, 少许脱屑及轻度红斑, 3~7 d后自行缓解, 不影响继续治疗, 对照组无明显不适。

3讨论

寻常痤疮的发病机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雄激素水平增高, 皮脂腺分泌增多, 毛囊漏斗部角化过度及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是主要致病因素, 必麦森凝胶含3%红霉素及5%过氧化苯甲酰。红霉素对痤疮丙酸杆菌有良好的抑菌作用。过氧化苯甲酰可溶解角质, 并通过释放活性氧有效的抑制痤疮丙酸杆菌, 单用易产生皮肤刺激现象, 与红霉素联用能减少局部刺激并可提高疗效。痤疮王有效成分是0.3%维胺酯, 具有抑制皮脂腺分泌, 促进表皮恢复正常, 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和抗过敏等作用, 能减轻炎性反应。本观察结果显示, 必麦森与痤疮王治疗寻常痤疮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提示必麦森治疗寻常痤疮优于痤疮王。

摘要:目的探讨必麦森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13寻常痤疮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结果采用必麦森的治疗组治疗有效性明显比对照组好, 但不良反应比较多。结论必麦森与痤疮王治疗寻常痤疮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提示必麦森治疗寻常痤疮优于痤疮王。

多西环素治疗寻常痤疮的研究进展 篇4

1单独治疗

多西环素单用治疗寻常痤疮的报道不多。万苗坚等[2]将60例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成多西环素胶囊组 (100mg, 每天1次, 首日每天2次, 共21d) 和二甲胺四环素胶囊组 (50mg, 每天2次, 共21d) 各30例, 结果多西环素组炎性皮损数明显减少, 非炎性皮损数改变不明显,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Babaeinejad S等[3]将100例门诊中度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多西环素组 (100mg, 每天1次, 连用3个月) 和阿奇霉素组 (0.5g, 每月只连用4d, 共3个月) 。结果2组有效率相似, 但>18岁的寻常痤疮患者用多西环素效果更好。

2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

2.1 与抗雄性激素药物的联合应用

安体舒通有抗雄性激素作用, 与多西环素联用治疗寻常痤疮报告较多[4,5,6]。多西环素 (100mg, 每天2次, 4~6周) 与不同剂量的安体舒通 (20~40mg, 每天3次) 联用, 比多西环素单用[5]或四环素与安体舒通联用[4]或单用甲氯酊 (甲硝唑与氯霉素的酊剂) [6]的临床疗效明显要好。口服避孕药治疗女性中重度痤疮非常有效[7], 国外近年报道较多[8,9]。樊翌明等[10]报告多西环素 (100mg, 每天2次) 与口服避孕药 (醋酸氯羟烯孕酮2mg和炔雌醇35μg的复方制剂, 1片, 每天1次) 联用 (3周1个周期, 周期间间隔1周, 连续5个周期为1个疗程) 治疗女性中度寻常痤疮总有效率达100%, 85.7%的患者在用药第1周期末即有显著疗效。

2.2 与其他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多西环素与其他抗菌药物联用治疗痤疮主要是外用制剂如甲氯酊[6,7]、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11]、2.5%过氧苯甲酰凝胶[12]、红霉素软膏[13]、复方硫磺洗剂、三黄洗剂等, 都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2.3 与维甲酸类药物的联合应用

多西环素与维甲酸类药物联合应用的报道较多, 主要有维胺酯胶囊[14,15]和维甲酸霜外用[16], 主要用于中重度寻常痤疮, 与单用多西环素比较, 联合用药能明显提高总有效率。

2.4 与中成药的联合应用

据宋勋[17]报道,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多西环素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有效率可达81.25%, 且胃肠不良反应较少, 伴有便秘的轻中度寻常痤疮患者可适当使用。

2.5 与免疫调节剂的联合应用

60例门诊痤疮患者中的研究表明, 多抗甲素对非炎性白头黑头粉刺效果不理想, 对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效果较好, 单用多西环素无效者加用多抗甲素后也获得了满意疗效[18]。左旋咪唑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可提高多西环素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伊朗德黑兰Rasoul-e-Akram医院皮肤科进行了一个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 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一组口服左旋咪唑 (每周2.5mg/kg, 最大剂量每周150mg) 和多西环素 (100mg, 每天1次) , 另一组服用多西环素和安慰剂, 在服药前和治疗2、4、6个月后各进行一次疗效评价。结果在第2、3、4次的随访时, 治疗组的皮损总数、痤疮严重程度指数、丘疹、脓疱和结节、囊肿数等疗效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而且左旋咪唑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19]。

3多西环素治疗特点

多西环素具有价格低廉、分子量低、胃肠吸收率高、水溶性和组织渗透性好、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半衰期 (T1/2) 长 (T1/216~18h, 每天只需给药1~2次) 、不良反应比米诺环素少等特点[20,21], 因此在需要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治疗的痤疮患者首选者仍是多西环素[22]。

4多西环素不良反应

多西环素治疗痤疮的时间都比较长, 故临床不良反应 (事件) 也较常见。在对2005个临床研究进行的系统性分析发现, 多西环素不良事件 (AEs) 的发生率为0~61%, 最常见的是消化道反应 (4.0%~51.7%, 食道损伤常见) 和皮肤反应0.4%~30.5%[20]。多西环素还有剂量依赖性光毒性反应[23]。

5多西环素的使用注意事项

(1) 饭后服药可减轻胃肠反应, 且应取站立姿势服药, 服药后不应立即躺下, 否则易发生食道炎。 (2) 对多西环素有过敏史者禁用。 (3) 不宜与碳酸氢钠、铁剂、钙剂、氢氧化铝、铝盐等制剂同时服用, 以免减少多西环素的胃肠吸收[20]。避免与苯巴比妥、苯妥英、利福平、卡马西平等肝药酶诱导剂合用, 否则将降低多西环素的血药浓度。 (4) 服药后避免日光照晒, 否则将发生光毒性反应。 (5) 尽量使用最低有效剂量, 每次50~100mg, 每天给药1~2次即可。

6讨论

重度寻常痤疮 篇5

2治疗方法基础方三才封髓丹加味: 黄柏15 g、砂仁10 g、生甘草10 g、金银花20 g、连翘10 g、生地黄30 g、丹皮10 g、当归20 g、坤草20 g、三棱10 g、莪术10 g、皂刺10 g、加肉桂5 g、藿香15 g、姜半夏15 g、茯苓30 g,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7天为1个疗程,2疗程统计结果。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皮肤损害消退,自觉症状消失;好转: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30%以上;未愈:皮损及症状均无变化或消退不足30% 。

3.2治疗结果痊愈41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92.15%。1个疗程治愈34例,2个疗程治愈13例,未愈4例。

4体会

重度寻常痤疮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2008年1月-2009年1月门诊治疗的寻常型痤疮患者484例, 男324例, 女160例;年龄16~45岁, 中位年龄21.5岁:病程6个月~3年, 平均1.8年。所有患者均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粉刺的诊断依据确诊。入选病例病情程度Pillsbury[2]Ⅰ~Ⅱ度。治疗前30d内未用过治疗痤疮相关的内服药, 7d内未用过治疗痤疮相关的外用药, 无明显肝肾功能异常者, 非哺乳期及孕妇。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0例和对照组234例, 2组性别、年龄、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中医辨证分型

(1) 肝肾阴虚, 气滞湿热型:多见于中年妇女, 好发于下颌部位, 主要为炎性丘疹和脓疮疹, 或可见下颌弥漫性红斑, 或弥漫性黑斑, 多伴有白带异常, 或白带鱼腥味, 或外阴瘙痒, 舌质红、根部多见黄腻苔。 (2) 湿热蕴结型:多见于青年期发病者, 分布在前额、面颊、下颌及胸背部, 毛孔粗大、粉刺内容物多而不干, 易挤出, 面部油腻, 以炎性丘疹、脓疮、囊肿为主, 严重者以上皮损弥漫成片, 局部有红肿疼痛, 多伴有口臭、便秘, 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3) 肺胃蕴热型:多见于青少年发病者, 好发于前额, 其次为颜面部, 以炎性丘疹, 黑头、白头粉刺为主, 毛囊孔不粗大, 粉刺内容物较干, 兼有大便干, 舌质红。 (4) 痰瘀互结型:多见于青年发病, 患者经久不愈, 皮损以炎性结节、囊肿为主, 伴有凹凸不平瘢痕和色素沉着, 口干心烦, 失眠多梦, 大便干, 舌红或暗红、苔薄黄, 脉弦滑。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内服红霉素0.25g、维胺酯50mg、维生素B6 20mg, 均每天3次;外用复方硫磺洗剂每天2次, 晚间加用维生素A酸霜, 4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外用药物同对照组。内服药物采用中医辨证论治, 4周为1个疗程。 (1) 肺胃蕴热型:治以清泻肺胃, 方用枇杷清肺饮。 (2) 湿热蕴结型:治以清热化湿通腑, 方用茵陈蒿汤加减。 (3) 痰瘀互结型:治以化痰清热、活血化瘀, 方用活血清热化痰汤加减。 (4) 肝肾阴虚, 气滞湿热型:治以清热利湿、疏肝健脾、补肾活血, 药用六味地黄丸、龙胆泻肝丸、加味逍遥丸加减。

1.4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粉刺的标准拟订[1]。痊愈:皮肤损害消退, 自觉症状消失, 皮疹消退95%以上, 无新皮疹出现;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 皮疹消退30%~70%, 近期或有少许新皮疹出现;无效:皮损及症状无变化或消退不足30%。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高于对照组的74.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寻常痤疮在中医学中属于“肺风粉刺”、“面疮”等范畴。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 好发于面、背、胸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多由性腺成熟、皮脂腺分泌过盛、毛囊口阻塞[3], 再加上微生物入侵所致。

《诸病源候论·面疮候》记载“面疤者, 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万病回春》言:“面生疮者, 上焦火也”[4]。《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自决·肺风粉刺》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渣鼻第八十一说》认为“粉刺属肺, 摘鼻属脾, 总皆血热瘀滞不散所致”。

病机为素体热盛, 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 肝肾阴虚, 肺胃积热, 湿热内蓄, 外壅于表, 蕴阻肌肤而发病。气血郁滞, 经脉失畅, 或肺胃积热, 久蕴不解, 化热生痰, 痰瘀互结, 致使皮疹日渐扩大或面部出现结节、囊肿等[4]。“热”、“湿”“毒”、“瘀”是痤疮的主要病因病机。

本研究显示中医治疗组总有效率95.6%, 明显高于西医治疗对照组的74.4%。说明在治疗寻常型痤疮应用中医药进行辨证施治、分型论治, 具有应用方便, 疗效确切, 安全可靠, 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484例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0例和对照组234例, 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 治疗组在外用药物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 并对2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高于对照组的74.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治疗寻常型痤疮应用中医药进行辨证施治、分型论治, 应用方便, 疗效确切, 安全可靠。

关键词:寻常型痤疮,中医,辨证论治,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58.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2版.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824.

[3]赵国平, 戴慎, 陈仁涛.中药大辞典[M].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6:825.

重度寻常痤疮 篇7

1 对 象 和 方 法

1.1 研究对象

为2012年3月~ 2014年2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痤疮患者。根据2008年中国痤疮治疗指南[3]分类法入选中度(Ⅱ级~Ⅲ级)痤疮患者132例。入选标准: 1面部中度痤疮患者;2年龄15-35岁;3自愿接受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在评价前两个月内未接受过任何治疗;5无系统性疾病者。排除标准:1轻度或重度痤疮患者;2妊娠或哺乳期患者;3光敏或瘢痕性体质者;4对外用胶原蛋白类制品有过敏史者。5在治疗中未按要求完成疗程或使用其他药物治疗者或不能按时接受随访者[4]。

1.2 治疗方法

1.2.1仪器及材料采用Carnation88c光子治疗仪 ( 深圳普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蓝光中心波长460nm, 光功率65w, 光功率密 度 ≥ 300mw/cm2; 红光波长640nm,光功率65w,光功率密度≥ 300mw/cm2。胶原贴购自广州创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2治疗方法1治疗前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清洁患处皮肤,在无菌操作下祛除黑头或白头粉刺。2光照方法:治疗中患者取仰卧位,佩戴专用眼罩及眼镜保护眼睛,光源距患者面部约15cm。首次给予蓝光治疗(使用3级能量),下一次给予红光治疗(使用5级能量)。红蓝光交替使用,红光和蓝光不能同时照射,20min/ 次,2次 / 周,每次光照至少间隔48 h, 8次为1个疗程。3胶原贴使用方法:清洁患处皮肤, 取出冷藏的胶原贴贴敷患处,待快干时再将剩余原液继续敷于面膜上,每次45 min。第一周每日使用一次, 第2 ~ 4周每周使用两次,四周为一个疗程。如光照时则每次光照治疗后立即用冷藏的胶原蛋白敷于照射部位。4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 采用红蓝光交替照射并用胶原贴贴敷。对照组:仅采用红蓝光交替照射治疗。

1.3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面部炎性皮损减少的百分率评价治疗效果。 皮损减少百分率 =(治疗前炎性皮损数目 - 治疗后炎性皮损数目)/ 治疗前炎性皮损数目 ×100%。皮损减少百分率≥ 90% 判断为痊愈;减少率在60%~ 89%判断为显效;减少率在20% ~ 59% 判断为好转;减少率< 20% 为无效。有效率 = 痊愈率 + 显效率,在治疗第2周及第4周后进行疗效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使用 χ2检验,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临床效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和疗后的随诊,试验组与对照组疗后4周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7.66,P <0.05),见表1。

2.2不良反应

11例患者(试验组4例,对照组7例)照光后皮肤红肿、灼热感,但经冷敷配合使用保湿剂后症状缓解, 表示愿意接受后续治疗。

3 讨 论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5,6]。 青春期常见,好发于颜面部,严重者形成瘢痕而影响患者容貌,对患者的心理及生活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当毛囊皮脂腺单位没有完全破坏时,炎症反应后可以无瘢痕修复[7,8]。因此阻断中度痤疮的炎性丘疹及脓疱性损害进一步发展为结节、囊肿型损害是治疗的关键环节。

痤疮的炎性丘疹及脓疱性损害,与病原微生物感染关系密切。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为维A酸类药物及抗生素。口服维A酸类药物因较多的副作用而仅建议用于重度痤疮。抗生素类药物易产生耐药[9]。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成为治疗的关键环节。

重度寻常痤疮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接受治疗的患者58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人,男9例,女49例;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42岁,平均22岁;病程最长者2年,最短者1周。

1.2治疗方法

1.2.1刺络拔罐治疗取穴:大椎肺俞耳尖穴;配穴:肺胃热盛加胃俞;淤血阻滞加膈俞、胆俞;肝胆热盛加肝俞。方法:患者取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2 m L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在每个穴位处点刺2~3下,用适宜型号玻璃罐拔罐,留置10~15 min;起罐时,擦净血液,再用碘伏消毒以防感染,24 h内禁止沾水。然后点刺双侧耳尖穴,挤出血数滴。2次/周,治疗10次。

1.2.2中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药物组成:柴胡15 g、陈皮12 g、香附15 g、枳壳9 g、炒麦芽15 g、败酱草20 g、连翘12 g、薏米30 g、甘草6 g。加减:淤血阻滞加桃红四物汤、丹参;肝郁化热加丹皮、栀子;脓头多加白芷、白花蛇舌草、野菊花、蒲公英;结节囊肿多加夏枯草、牡蛎、莪术。中药1剂/d,服用20 d。

1.2.3诊断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治愈:皮肤损害消退≥90.00%,自觉症状消失,占44.83%;好转: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30.00%,占48.27%;无效:皮损及症状均无变化或消退≤30.00%,占6.90%;总有效率93.10%。

1.2.4临证体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的加剧,工作压力的增大等,寻常痤疮患者越来越多,并且发病时间延长,发病年龄提前。中医认为痤疮是血中有血热存在,血中之毒是由五脏蕴热,注入血脉。辨证分型主要分为肺经蕴热、脾胃湿热、血瘀痰凝、冲任不调。故治疗上多从肺、脾、胃辨证论治,但有些病人疗效并不佳,尤其是一些女性患者[2]。一般痤疮好发于面额、唇周、胸背等,均在肝经循行路线上[3],同时,痤疮患者大多为青壮年男女,正是肝经火旺的年龄段,夏梦[4]认为治疗痤疮不可偏离中医的肝脏,治疗主张疏肝理气。叶天士[5]在《临证指南医案》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女性痤疮常有于经期前加重、伴有月经失调等特点。肝主疏泄,其太过或不及,均会影响痤疮的发生发展。临床上,因肝之功能失调所致者众多,尤其女性患者,并且从肝论治大都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6]。国外有研究[7]指出,因精神心理的紧张,期间分泌增多的皮质醇激素与肾上腺素源性雄激素,这些是促进皮脂腺细胞增殖及皮脂合成,进而使痤疮皮损加重的原因之一。其他研究[8]用疏肝解郁法治疗寻常痤疮,疗效显著,发现治疗后患者外周血浆皮质醇及去甲肾上腺素等相关因子均有明显改善,这些都为以肝论治痤疮提供了有力的根据。“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因情志不遂,木失条达,肝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为疏肝解郁之要方,柴胡为君药,有疏肝解郁之效;香附疏肝理气,助柴胡以解肝气郁滞,使肝气得以条达;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败酱草、连翘清热,薏苡仁健脾祛湿,临床随症加减,共奏疏肝理气、调和冲任之功效,则痤疮自然好转。刺络拔罐法是点刺放血疗法与传统拔罐相结合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具有疏经通络、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功效,可使患者面部的皮损减少,使炎症消退,后期色素沉着减退,毛孔收缩变小[9]。现代医学认为:刺络拨罐,由于局部血液的排出和拔火罐时的温热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有利于炎症消散。现代研究[10]亦表明白介素-6参与痤疮的生理病理过程,对痤疮皮损的炎症形成和增加T细胞在表皮内的聚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雷波等[11]采用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聚合性痤疮2个疗程,发现血清白介素-6值明显降低。故刺络放血疗法可有效调节神经体液系统,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调节机体的代谢功能和免疫力;另外,通过拔火罐的负压作用,产生组胺或类组胺物质,达到疏通经络、清热解毒的功效,使体内淤积的毒素得以清除,局部皮肤营养状态得以改善[12]。

背俞穴为脏腑精气输注之所,可有效调节脏腑气机,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大椎属督脉,乃诸阳之穴,刺络拔罐可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活血化瘀,有治本之功效;肺主皮毛,其华在面,肺俞点刺可以宣发肺气、清泻肺热;“血会膈俞”,“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取膈俞可活血化瘀并泻热,《针灸逢源》记载治诸血证及胸胁痛,刺之以调血理气、平衡阴阳。耳尖穴位于耳廓最高点,独居阳位,手足三阳经均联系于耳部,有解热、镇静、消炎、止痛等作用,因此放血可起到祛瘀解毒、畅通血脉的作用。

刺络拔罐结合柴胡疏肝散治疗痤疮,疏肝解郁,清泻郁热,从而使热清毒解、经络通畅、气血调和、气机畅达,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另外,对于痤疮患者,药物治疗外,指导其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节饮食,忌食肥甘厚腻,畅情志,起居有时,坚持锻炼,树立自信心,会使疗效增强。

摘要:目的观察刺络拔罐结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方便选取58例患者从2013年4月—2016年4月均采用刺络拔罐,2次/周,10次为1个疗程;口服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1剂/d,服用20 d。结果 共治疗58例,治愈26例,占44.83%;好转28例,占48.27%;无效4例,占6.90%;总有效率93.10%。结论 放血疗法结合柴胡疏肝散治疗寻常痤疮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刺络拔罐,柴胡疏肝散,寻常痤疮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5):51-52.

[2]陈英.女子面部痤疮从肝论治[J].河北中医,2003,25(2):110-111.

[3]徐兴龙,陈四清,孙丽霞.从肝论治痤疮刍议[J].江苏中医药,2010,42(10):34~35.

[4]夏梦.段行武老师从肝论治痤疮兴隅[J].现代中医药,2011,31(1):6-7.

[5]侯慧先,张健梅,杨明,等.疏肝解郁活血法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6,44(1):87-88.

[6]陈贻芳,王翠兰.中药联合针刺从肝论治痤疮80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5(11):141-143.

[7]Lss DJ,Van Dyke Gs,Kim J.Update on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acne[J].Current Opinion in Pediatrics,2003,15(4):405-410.

[8]唐兴荣,谭金华.疏肝解郁法对寻常痤疮患者外周血浆皮质醇及去甲肾上腺素影响的研究[J].新中医,2006,38(11):36-37.

[9]眭道顺,梁辰刺络拔罐配合中药内服治疗难治性痤疮36例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8):485-486.

[10]林新瑜,罗旭松,董巍,等.痤疮患者血清白介素-1a白介素-6白介素-8和a-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的检测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6):335-336.

[11]雷波,刘长征.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聚合性痤疮2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8,40(1):63-64.

上一篇:安全出行下一篇: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