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外伤康复

2024-05-21

手外伤康复(精选6篇)

手外伤康复 篇1

手是人体最重要的结构之一, 它对人类的功能及外观都显得极为重要。手不仅能完成许多粗大动作, 而且还能够从事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各种精细活动。在日常生活活动中, 手每天完成数千次的屈伸、对指和抓握等动作。在无视觉的情况下, 人凭借手的感觉不仅能提供自身保护以免遭受损伤, 而且还能够通过手的触摸提供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

手外伤功能障碍

骨科急诊中, 手外伤患者约占就诊人数1/4, 右利手受损为91.2%, 多数发生在机器制造业、木工、建筑业等体力劳动者, 以年青人受伤多见。在损伤类型上, 切割伤和压砸伤最为多见。手外伤所带来的功能障碍是因瘢痕挛缩、肌腱粘连、肿胀、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组织缺损、伤口长期不愈合等造成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 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的不便。因此, 手外伤后, 患者要积极参与到手功能康复的过程中。手外伤康复的目的是, 最大限度恢复因损伤、术后或疾病所致的各种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 提高伤后生活自理能力、工作能力, 重新树立信心, 使其重返社会和工作岗位。手外伤后功能康复一般由一个治疗小组共同完成, 治疗小组中包括手康复医师、手术医师、康复护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义肢矫形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及职业顾问等组成。

手康复治疗

手康复治疗目的是恢复一个无痛性、全范围活动的手。为了适应每天活动需要, 首先, 手应有抓握和对指功能, 其次是手的伸直。假如手指屈曲活动受限, 则可以增加掌指关节屈曲来补偿。对于手的康复治疗是一个综合性过程, 具体的流程是:综合全面的评定——设定治疗目标——制定治疗方案——实施治疗措施——再评定。从各种功能障碍和临床症状来讨论具体的治疗方法。

保持关节活动度的练习

1.在活动前为了减少疼痛, 改善软组织的延展性, 避免治疗中的不适感觉, 可以事先采用红外线、超声波、蜡疗等物理因子治疗。

2.初步的关节活动度练习, 应在病人体质允许的范围内, 由治疗师施行被动的关节活动, 活动时要保证无痛或微痛, 在患者能忍受的范围内进行。手法持续、缓慢、轻柔, 每个被动屈伸动作在终点保持6〜10s。基本练习包括各个肌腱的滑动和握拳运动、旋转运动等, 每天3次, 每次至少使关节作5〜10次全范围活动。

3.严重的关节屈曲障碍可以采用沙袋加压牵引的方法, 从0.25kg重量开始, 调整牵引角度, 逐渐增加, 直至关节有酸胀、紧缩感为止。此法对掌指关节屈曲挛缩的患者效果明显。对于指间关节屈曲障碍的患者, 可以使用屈曲指套夹板的方法进行屈曲下拉, 指尖朝向手舟骨结节。

4.对于僵硬的关节, 可选用关节松动技术, 在两关节面之间作牵拉、挤压、前后位或后前位滑动、桡尺滑动、旋前旋后滑动。每个方向的滑动要达到关节活动范围的终末端, 并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5.屈肌腱断裂术后早期活动相当重要, 严重时肌腱会丧失所有滑动功能, 产生继发性关节挛缩和广泛粘连, 除了牵引外还要高度重视患手的主动训练, 比被动训练更能有效地防止粘连。应在治疗师的辅导下佩戴支具进行主动活动。

6.为了保持当日关节活动扩展的范围, 夜间可以使用低温热塑夹板, 通过应力松弛增加关节活动度, 可按关节形状制成的屈曲或伸直固定支具, 保持一定的角度。

7.手康复治疗过程中, 病人不应出现过度或难以忍受的疼痛, 如果治疗当天出现的疼痛到次日仍然未减退, 说明治疗强度过大, 需要及时调整强度和治疗时间。

肌力训练

肌力是医学上的术语, 是指肌肉收缩的力量。肌力训练简言之就是增强肌肉收缩力量的运动训练, 肌力训练方法有徒手训练和器械训练。徒手训练时不需要仪器设备。器械训练时, 有橡皮泥、握力器、哑铃、沙袋、实心球;弹性阻力装置;滑轮系统等。手外伤后上肢各块肌肉都应进行增强力量的训练, 尤其是受损伤部位及其近邻肌肉。不同等级的肌力, 其训练方法是有区别的。

1.肌力为0级时, 宜进行电刺激疗法、被动运动及传递冲动训练, 即患者在思想上用力试图作肌肉收缩活动。传递冲动训练与被动运动结合进行。

2.肌力为1〜2级时, 宜进行电刺激疗法或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此时肌肉已有一定的肌电活动, 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效果较佳, 同时配合助力运动训练和其他免荷运动训练。

3.肌力为3〜4级时, 宜进行徒手抗阻训练和各种器械抗阻训练。

控制水肿技术

早期水肿处理不当会导致关节僵硬, 从损伤开始就要关注水肿发展, 防止局部纤维增生, 关节僵硬。处理的基本原则是:抬高患肢, 主动运动和患部加压。具体方法如下。

1.损伤或手术后要将伤手持续抬高, 高于心脏水平位以上。

2.缓慢持续有计划的等长收缩有助于静脉回流, 在术后24h可以辅导患者做前臂和手部肌肉的等长收缩。如果患部皮肤条件许可, 在主动收缩的间歇作伤肢抬高位的向心性按摩, 促进静脉回流。

3.患部加压治疗通常采用弹力绷带从指尖到指根缠绕手指, 然后放开。重复进行, 一日数次。单个手指肿胀可以使用弹力指套。

4.无热量的超短波治疗或音频疗法有助于消除水肿。

增生性瘢痕康复处理

超声治疗

可以使胶原纤维束分离, 对疤痕组织有软化和消散作用。疤痕如在肢端, 适宜水下法治疗。预防瘢痕增生或挛缩发生, 早期可使用超声治疗。

音频电疗法

在控制疤痕痒痛或软化疤痕组织上有很好的作用。

按摩

由轻到重的手法按摩, 可以软化瘢痕, 松解粘连。按摩的频率要缓慢, 力度要柔和。不断变化部位, 防止擦伤皮肤或引起水疱。常用的手法为搓、捏、揉、捋等方法。

关节牵伸

以关节为支点牵伸疤痕组织, 使之产生持续缓慢的被动运动, 是延展瘢痕组织的有效方法。牵伸时力量要逐渐加大, 牵伸到一定范围时要稍稍停顿2〜4s再放松。

感觉过敏的治疗

感觉过敏指患手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康复治疗的基本原理是在敏感区逐渐增加刺激。首先用棉花摩擦敏感区, 当病人适应后, 改用棉布或质地较粗糙的毛巾布摩擦敏感区, 然后使用分级脱敏治疗:用漩涡水浴15〜30min, 开始慢速, 然后逐渐加快, 慢慢适应水的旋动。用凡士林涂抹后作环行按摩10分钟。用毛巾类针织物摩擦10〜30min, 等患部能耐受此触觉刺激后, 让病人触摸不同材质的材料, 如面粉、黄沙、米粒、小玻璃球等。用电震动器震动敏感部皮肤, 巩固病人的脱敏。用铅笔叩击敏感区域以增加耐受力。

感觉减退的康复治疗

由于手部感受器的功能丧失, 使从感觉冲动传来的信息减少或部分消失, 以至传入脑内的信息不能正确整理、综合, 形成感觉减退。感觉康复训练一般先进行手部的安全性训练、教育, 然后再实施针对性感觉促进康复治疗。

手部感觉丧失病人的安全教育及保护觉训练

为了避免患者因感觉丧失而带来的危险性, 比如烫伤、烧伤、割伤等, 需要告诉患者避免接触锐器;避免长时间抓握, 防止某一部位皮肤过多受力。告诉家属要经常及时检查患部皮肤有无异常情况, 如果有感染, 应当及时处理。对于保护觉训练, 治疗师可以用针刺、冷、热、压力等各类刺激手段, 让患者细心体会其特点, 使病人重新建立感觉信息处理系统, 而不是恢复原有保护觉。

感觉再训练

周围神经损伤后, 会出现某些非正常感觉和一些部位的感觉缺失。对于手的感觉来说, 恢复顺序一般是:痛觉和温度觉、30Hz振动觉、移动性触觉、恒定性触觉、256Hz振动觉、辨别觉。早期主要是触觉和定位、定向训练, 后期主要是辨别觉训练。一段时间规范的感觉再训练结束, 病人恢复主动活动后, 后期阶段的感觉训练要在病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通过双手不断使用, 继续维持、提高。

中医传统治疗

中药熏洗和局部按摩治疗

通过药物熏蒸及浸浴, 发挥药物温经通络、消肿止痛、舒筋活血的功效, 同时借助药物作为介质进行温热疗法, 可以缓解肌肉痉挛, 松解粘连, 软化瘢痕, 增加组织伸展性。局部按摩患手的目的在于促进静脉及淋巴的回流, 避免水肿, 利于血液循环, 促进手部关节功能恢复。

中医针灸

通过针灸治疗, 不仅能舒筋活络, 减轻伤后疼痛, 还能促进皮肤感觉的功能恢复。

手外伤,怎么办 篇2

钝器伤

常见的钝器伤为被重物压伤和被硬物打伤,皮肤大多不会破损,有皮下青肿或血肿。

处理:用冷毛巾或冷水袋外敷半小时左右,以防止血肿增大,减轻疼痛。若指甲下出现血肿,可用烧红的回形针在指甲血肿上穿刺小洞,使积血从洞中流出,然后用碘酒消毒针眼,再贴上护创胶布,可止痛及保护指甲不脱落。

锐器伤

常见的锐器伤包括刺伤和刀伤,一般会有皮肤破损和出血。

处理:当手被木刺、钢针等刺伤后,首先应该查看伤口内是否有刺入物。若有,应设法将刺入物挑出,方法是双手捏紧伤处,用火烧过或酒精消毒过的针拨开皮肤,挑出刺入物。

当手被刀割伤后,通常会引起出血,应按外伤紧急处理。出血较多时,应先用力压迫手腕两侧的桡动脉和尺动脉,以减少出血,然后进行包扎。包扎时要稍用力,以达到止血目的,即加压包扎。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将受伤的手抬高到心脏位置以上,以减少出血。

被动物咬伤

近年来,饲养宠物的家庭越来越多,被宠物猫、狗咬伤的病例不在少数。

处理:凡是被狗、猫咬伤,不管是疯狗、病猫,还是正常的宠物狗、宠物猫,千万不要急着去医院找医生诊治,而应立即、就地、彻底冲洗伤口。冲洗伤口时,应牢记两个“要”:一要“快”,分秒必争,尽快将伤口冲洗干净;二要“彻底”,由于伤口往往外口小、里面深,冲洗应尽量把伤口扩大,使其充分暴露,并用力挤压伤口周围软组织,冲洗的水量要大,水流要急,最好是对着自来水龙头用大量水冲洗。冲洗以后,除个别伤口大、伤及血管需要止血外,一般不用任何药物,也不要包扎,因为动物口腔中的细菌多为厌氧菌,在缺乏氧气的情况下,细菌会大量生长。经上述处理后,再去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清创处理,并接种预防狂犬病疫苗。

机器伤

这类损伤一般都比较严重,需要到医院接受治疗,但现场处理也是重要的环节。

处理:首先,应防止人为加重损伤。一旦手被机器卷入,应立即停止机器的运转,尽快将机器拆开,使伤肢解脱出来,切不可用倒转机器的办法,以免使受伤的手重复损伤。不要随意移动损伤后的手,以防加重组织的损伤,也可减轻伤者的痛苦。现场“就地取材”,用木板、竹条、硬纸板、铁片或塑料板等,将伤肢作适当固定,以防在转运过程中发生新的损伤。其次,应减少伤口的污染,用清洁的(最好是消过毒的)纱布或干净的布,将伤口尽早包扎起来。第三,应及时有效止血、迅速安全转运。如果估计转运时间较长,而附近又具备清创的基本条件,则可先用生理盐水或其他洁净的水冲洗伤口,迅速将污染的组织初步清创、止血和包扎,然后再转送上级医院进一步处理。若肢体已离断,则应将断肢用消毒纱布包裹,放入干净的塑料袋中,将袋口扎紧,谨防液体渗入离断肢体的创面。塑料袋周围可放置冰块或棒冰等降温,随同伤者一同送往医院。

小儿手外伤

小儿手外伤主要是因为年龄小,对危险判断不足所致,如门夹伤、重物砸伤等,现场处理同成人。小儿比较严重的手外伤为手部鞭炮炸伤。

处理:如果小儿手部被鞭炮炸伤,首先应用大量清水冲洗伤口,清除残留在伤口中的火药,然后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包扎伤口后,立即送往医院急救。

特别提醒

一般情况下,手部小外伤4~5天会愈合。若出现肿胀不退或化脓,应去医院诊治。如果受伤后发现手指不能活动或者感觉丧失,应马上去医院就诊,以排除神经、肌腱损伤的可能。

手外伤康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手屈指肌腱外伤性断裂患者86例, 其中男60例, 女26例, 年龄13~61岁, 中位年龄37岁。所有患者中右手65例, 左手21例。拇指20例, 食指32例, 中指18例, 环指8例, 小指8例。致伤原因:机器切割伤62例, 玻璃伤15例, 其他伤9例, 均为新鲜损伤。

1.2 方法

采用新的显微吻合手术方法, 行屈指肌腱吻合术, 术后常规石膏外固定3周, 伤口换药, 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将患者术后时间分为早期 (术后24h~3周) , 中期 (4~5周) , 晚期 (6~10周) , 分别制定出相应的康复护理方案。

康复评定标准:参照手指关节屈曲总度数 (TAM) 评定标准, 活动正常为优, TAM>健侧的75%为良, TAM>健侧的50%为中, TAM比术前差为劣[1]。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成为临床护理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护士要掌握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心理特征, 康复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 反复向患者及家属讲述康复训练的目的、方法, 明确康复训练的长期性, 增强康复治疗的信心, 使其主动接受功能训练, 降低致残率。

2.2 康复护理

2.2.1 术后体位护理:

术后患者平卧位, 患肢抬高, 略高于心脏水平, 预防或减轻肿胀。手部尽快消肿可以减少新生纤维组织的生成, 预防肌腱粘连, 防止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坐位、立位时手用前臂吊带悬吊于胸前, 使之略高于心脏水平约20cm。

2.2.2 功能训练

2.2.2. 1 早期功能训练:

手术治疗仅为手部功能恢复创造了必要条件, 手部功能的完全恢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后的功能锻炼[2], 术后功能锻炼是康复的基础。屈指肌腱修复后, 早期主动—被动活动, 改善了关节的活动度, 预防关节的水肿和挛缩, 减少了肌腱的粘连[3], 改善肌腱滑动, 主动活动还可促进损伤肌腱的愈合及功能恢复。不论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 其前提是不能造成肌腱断裂, 为防止肌腱再次断裂要用背侧短臂石膏托固定。待麻醉消失后, 在不影响创伤愈合的情况下, 即开始轻微活动手指。术后1~2周, 肌腱的愈合处于结缔组织增生期, 尚无抗拉强度, 一次手法失误就可能导致肌腱断裂, 因此这一阶段是无抗阻力、控制性被动功能锻炼。术后2周开始做手部肌肉主动收缩练习。在石膏固定期间, 每次锻炼结束后仍应固定患指。

2.2.2. 2 中期功能训炼:

术后4周也是无抗阻的功能锻炼, 按早期训练方法, 主动行患指的轻微伸指练习, 每天10次每次5min, 以引起轻度酸胀为宜, 避免暴力性动作。去除石膏的保护后, 先用油脂肪酸涂抹石膏内皮肤, 6~8h后再用温皂液清洁, 局部肌肉按摩、热敷, 以促进气血流通、关节灵活。伤口愈合后热疗及中药浸泡对缓解肌肉挛缩, 消肿有积极作用[4]。

2.2.2.3后期功能训练:

术后5~6周, 应鼓励患者做关节自主活动及肌肉收缩等锻炼。行掌指关节、近指间关节、远指间关节一起作背伸活动, 每天练习10~15次, 每1~2小时重复1次。术后8周, 要进行负重训练及患指的灵活性和力量的训练, 如对指训练、健身球和握力器训练, 促进功能恢复, 但是一定要避免作强力握拳、提物运动, 鼓励患者做日常的活动。

2.3 出院指导

(1) 加强营养; (2) 坚持康复训练, 改善手部功能。责任护士应叮嘱患者及家属出院后应坚持功能锻炼, 以促使手部功能早日恢复; (3) 患者出院后每个月来医院复诊1次, 评定患手功能;每个月进行2次电话随访, 指导患者坚持进行功能锻炼。连续随访6个月。

3 讨论

手屈指肌腱外伤性断裂吻合术后患者早期、正确的康复训练可防止肌腱粘连、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能最大程度恢复手功能。但早期过度肌肉收缩可引起肌腱断裂。本组患者早期进行保护性控制运动, 中期行主动运动, 晚期采取抗阻运动, 结果示:2例术后因主动活动过度而致肌腱吻合部位开裂, 经二次手术吻合;1例小儿因不配合医护人员, 未及时早期活动发生粘连, 5例恢复好, 其他患者恢复优良, 康复优良率达90%。故早期、正确的康复训练在肌腱修复治疗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丽君.断指再植后重视运动锻炼加感觉功能再教育康复训练[J].护理与康复, 2003, 2 (3) :174.

[2] 任蔚虹, 王慧琴.临床骨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7:199.

手外伤315例护理体会 篇4

1临床资料

315例患者中, 男251例, 女64例, 年龄最小1.5岁, 最大68岁, 其中单纯皮肤软组织损伤196例, 肌健损伤47例, 指骨骨折11例, 掌骨骨折9例, 指端缺损27例, 皮肤缺损较重者12例, 甲床脱落13例。损伤的原因中以机械伤最多见, 其次为日常生活中意外损伤。

2护理体会

2.1 现场救护, 开放性伤口用无菌敷料或干净敷料包扎, 使伤口与外界隔离, 出血不止者采用局部加压包扎, 受伤肢体临时用夹板固定, 基本不用止血带。

2.2 清创术的护理 由于受伤多发生在工作中, 手及创面污染严重, 我们的体会是, 先用无菌纱布保护伤口, 然后用肥皂水或生理盆水洗伤手及上臂污染的正常皮肤, 清除油污之后, 配合医生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 污染严重时可用3%双氧水冲洗、 由浅入深, 尽可能清除创口内油污、泥沙、碎片、残屑等异物。受伤在12 h之内者, 通过机械冲洗、清创, 污染物基本被清除, 大多数能一期愈合。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协助医生做好深部组织、骨与关节、血管、神经与肌腱的修复。应用止血带者要随时注意, 使用时间若超过1 h应及时松懈, 如仍有较活跃的出血, 则放松止血带5~10 min后重新扎止。

2.3 心理护理 舒适护理模式是使人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 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1]。患者来院后首先进行争诊处置, 这也是患者最痛苦、最紧张的时候, 应热情接待患者, 尽快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 稳定情绪,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2.4 伤口护理

2.4.1 伤口内放置引流条时, 术后24~48 h内应随时检查伤口, 如渗出血渗出明显减少, 在24 h后可以拨出引流条, 否则应延长到48 h后再取出。

2.4.2 皮辨转移术后者在1~3 d内要随时检查皮辨的血液循环情况, 检查有无青紫、苍白、疼痛、麻木等异常情况, 如发现这些表现应及时松懈包扎绷带, 告知医生, 同时在一次交待患者及家属如何观察血运, 发现异常情况随时向医护人员反映, 并指导患者作功能康复锻炼。

2.4.3 石膏固定的患者, 在石膏未凝固之前避免在石膏上压出手指凹陷来, 注意观察打石膏部位肢端血循环, 凡肢端皮肤发紫、发青、发冷、肿胀麻木者应及时向医生报告。使用石膏和小夹板患者, 外固定物与肢体间应有起缓冲作用的棉垫保护, 松紧适度, 并严密观察, 随时调整, 加强按摩, 密切观察石膏里面出血情祝, 防止压疮发生。

2.4.4 感染伤口处理, 发现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时, 提示伤口有感染的可能, 处置时除清洁伤口外, 如有缝合线应将缝合线拆去2~3针, 以利引流减压, 同时告知医生, 分泌物多时应增加伤口处置次数, 保持敖料干燥。局部组织有缺损, 长期不能愈合者, 以及创面伴有感染者, 我院选用“玉红膏”外敷, 能使创面愈合加快, 疗程明显缩短。

2.5 理疗与功能锻炼 手部创伤比较多见, 而且常遗留功能障碍, 理疗, 特别是体疗, 对手部功能恢复有比较重要的意义。舒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舒适护理是整体的, 个体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2]。为了防止肢体肌肉萎缩, 关节强直, 粘连等现象, 应尽早进行适当的体疗, 手部主动和被动的功能锻炼, 可以促进静脉及淋巴回流, 达到消肿, 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对于肌腱损伤者要及时指导做伤指主动和被动练习, 可防止肌腱粘连, 使伤手及时康复, 最大限度的使伤指功能康复。一般在锻炼前先做理疗, 如:红外线、太阳灯局部照射, 然后进行体疗锻炼必须由轻到重, 由小到大, 由少到多, 循序渐进, 不可操之过急, 锻炼应贯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如患处出现红肿, 怀疑有早期感染时可用紫外线照射或超短波疗法, 以控制感染促进愈合, 争取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文以君.舒适护理在血液透析室整体护理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1) :9.

手外伤患者临床护理体会 篇5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7例, 男41例, 女16例, 年龄16~75岁, 平均43.5岁。致伤原因:车祸等撞击伤19例, 高处坠落伤3例, 钝器伤8例, 机械绞伤27例。损伤情况:单纯骨折损伤21例, 多发伤36例。

1.2 治疗方法

根据不同的病情分别给予清创、缝合开放性伤口、前臂X摄片检查、骨折固定、手术治疗。

2治疗结果

经过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 57例患者完全康复出院, 无遗留功能障碍者。

3护理措施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患者因意外致伤后大量出血, 紧张, 恐惧, 担心手术效果, 产生焦虑心理, 所以我们在及时给予患手包扎止血的同时, 应给以同情和理解, 耐心讲解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 并给予相关人员及家属做好入院宣教, 争取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安慰家属, 做好心理护理。告知床位医生, 责任护士, 让家属在必要时能及时与他们联系, 解决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各方面问题。增强患者的信心感和安全感, 使患者尽量摆脱恐惧心理, 增强救治信心。

3.1.2 体位

平卧位, 患手高于心脏水平, 一方面减少出血, 另一方面利于静脉、淋巴回流, 减轻肿胀从而缓解疼痛。

3.1.3 病变部位护理

观察患手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毛细血管回流反应, 有无肿胀、运动情况, 并注意桡尺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 以及疼痛程度, 及时评估并告知医生, 给予相应的止痛药, 并准确记录, 以作为初步判断损伤程度。

3.1.4 全身观察

观察失血量及生命体征, 警惕发生失血性休克, 正确使用止血带, 固定在上臂三分之一处, 局部要有衬垫, 记录时间每隔一小时松开止血带5~10 min, 以防引起缺血性痉挛缩或肢体坏死, 切忌将止血带绑扎在上臂中下段, 以防压迫桡神经。

3.2 术后护理

3.2.1 根据麻醉方式给予相应的麻醉术后护理。

3.2.2 体位 平卧位, 患肢抬高略高于心脏水平, 以利于静脉、淋巴回流, 防止或减轻肿胀。坐位, 立位时患手用前壁吊带悬吊于胸前, 勿下垂或随步行而甩动[1]。

3.2.3 合理膳食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铁、粗纤维食物并注意多饮水, 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 正确使用解痉, 抗凝药物, 如罂粟碱, 右旋糖苷, 以降低红细胞之间的凝集作用和对血管壁的附着作用, 可增加血容量, 降低血液黏稠度, 利于血液的流通及伤口愈合, 用药过程中须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3.2.4 病情观察与处理 患者经受创伤和手术后失血较多而降低血压, 术后应及时补充血容量, 纠正贫血。手部皮肤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回流反应, 有无肿胀, 疼痛等, 损伤越严重, 疼痛愈剧烈, 一般2~3 d开始缓解, 1周左右适应, 此时若疼痛未减轻且有加重迹象, 应考虑感染的可能。对触觉、温觉、感觉迟钝或丧失的患者洗手时, 应先用健手试温后将患手放水中, 以免烫伤。

3.2.5 功能锻炼 患手各指尽量处于功能位;术后3 d (1~3周) 进行伤指功能锻炼, 不能主动锻炼的用健手帮助伤指被动练习, 不断按摩, 活动伤指或他人协助进行。神经损伤者3周进行肌电图检查, 此后间隔3个月复查一次, 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同时测试患指的感觉和运动情况;肌腱损伤患者出院后3周复查, 此后在1.5、3、6个月复查。

4护理体会

手是重要的劳动器官,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机械化、半机械化设备的应用, 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 使手外伤患者有日渐增多的趋势, 因此手外伤为外科最常见的损伤之一。手外伤多为综合伤, 常同时伴有皮肤、血管、神经、肌腱、骨和关节的损伤, 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因此, 良好的术前、术后护理, 正确的功能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高超扎实的护理技术, 及时有效地配合医生救治。通过本研究得出, 根据不同的外伤情况, 患者提供迅速有效、明确到位的医疗护理措施, 57例患者完全康复痊愈出院。由此可见, 尽早对手外伤患者实施处理与救治,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给予精心护理, 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降低病残率。

参考文献

94例手外伤早期治疗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4例均为开放性手外伤, 其中男78例, 女16例, 年龄16~74岁, 压砸伤23例, 机器绞伤49例, 切割伤22例, 合并骨折29例, 肌腱断裂34例。

1.2 方法

1.2.1 麻醉

根据受伤部位及患者一般情况, 分别采用臂丛麻醉、局部浸润麻醉、指根神经阻滞。

1.2.2 治疗方法

(1) 对无明显污染的伤口, 先用生理盐水及3%双氧水冲洗后, 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如伤口污染严重, 则用无菌纱布保护伤口, 肥皂水刷洗伤口周围皮肤, 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后, 碘伏、酒精消毒手术区域皮肤, 仔细检查伤口, 将伤口内坏死组织及异物予以清除, 稀释碘伏液冲洗伤口后再次生理盐水冲洗, 更换手术巾单。 (2) 对合并骨折的, 根据骨折部位及类型, 复位后选用克氏针、微型钢板等固定, 合并有肌腱、神经断裂的, 均争取Ⅰ期修复, 以利术后功能恢复, 肌腱缝合多采用Kessler法。对伤口处皮肤及软组织损伤的处理, 因清创后使污染伤口转变为清洁伤口, 可力争无张力闭合伤口。对软组织缺损, 根据受伤部位, 缺损程度不同, 采用V-Y推进皮瓣、局部转移皮瓣、邻指皮瓣, 如皮肤缺损面积较大的, 也可行腹部带蒂皮瓣转移术。

2 结果

全部94例病例创面经Ⅰ期清创缝合后, 90例甲级愈合, 3例术后出现皮下血肿, 1例皮肤坏死, 2期行植皮。

3 讨论

据统计, 手外伤占外科急诊总数的20%以上, 占骨科急症总数40%。早期处理是关键。处理原则是早期彻底清创, 根据受伤时间及损伤程度, 尽量保留和修复损伤的组织, 防止感染, 并尽可能地保留手功能[1]。

由于手对人类重要性不言而喻, 故避免出现感染, 最大限度恢复手功能尤为重要, 彻底清创最为关键, 也是处理手外伤的基础。清创时由浅入深, 通过伤口处损伤组织的血运及颜色判断是否应该保留, 熟悉手部解剖非常重要, 既要避免保留较多坏死组织引起感染, 也要注意因切除组织过多造成组织缺损而不能闭合伤口, 修复创面则由深至浅。对合并骨折的, 根据骨折部位采用克氏针或微型钢板固定。合并肌腱断裂的仔细辨认后, 选用3-0无损伤线予Ⅰ期修复, 然后闭合伤口。如因组织缺损不能直接缝合的创面, 依据创面大小、受伤部位以及有利恢复的原则等, 采用不同的皮瓣转移方式修复。通过以上措施恢复手部组织完整性及连续性, 术后根据是否合并肌腱断裂、骨折采用必要的外固定, 切忌刻意延长外固定时间。拆除外固定后, 在医生指导与帮助下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预防肌腱粘连, 恢复关节活动功能。手外伤如早期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得当, 必然会遗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1) 创面感染大多数出现创面感染系清创不彻底, 未能完全清除坏死组织, 伤口内遗留异物等。 (2) 清创时清除过多组织, 造成缝合时张力较大, 术后皮肤坏死。 (3) 功能恢复差可因创面感染、软组织缺损较多、未能Ⅰ期吻合肌腱以及术后患者惧怕疼痛而不能充分锻炼, 未定期复诊按医嘱锻炼等均可导致[2,3,4,5]。

总之, 认识到手的重要性, 加强对手外伤的诊治水平, 强调早期正确合理处理手外伤, 才能最大限度的恢复手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485.

[2]杨世民, 赵海波, 李素琴.62例严重开放性手外伤的早期治疗体会[J].中原医刊, 2005, 32 (16) :62-63.

[3]庄海英, 谢宏文, 李铮.手外伤术后早期功能康复治疗41例体会[J].山东医药, 2006, 46 (6) :5.

[4]韩学敢.急诊科手外伤处理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9, 15 (2) :16.

上一篇:改善和提高下一篇:2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