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前牙(精选7篇)
外伤前牙 篇1
恒牙萌出牙合平面后3 ~ 5年牙根才能发育完成, 从恒牙萌出到牙根发育完成的阶段的恒牙称为年轻恒牙,因为其牙根尚未发育完成,还呈喇叭口状,尤其容易受到伤害。由于学龄儿童(6-15岁)活泼好动, 而且其白天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学校,公园,游乐园等活动场地。儿童之间喜欢互相追逐打闹,而老师家长并不能时时监护,所以特别容易发生牙外伤,尤其是上前牙,因为其在颌骨中处于前端的位置,更容易发生外伤[1]。本文就2010年2月至2015年1月在黑龙江省医院南岗院区口腔科就诊的93例年轻恒前牙外伤患儿进行了临床的回顾性分析,进行了牙外伤类型归类分析、探讨其外伤原因、性别比例、临床疗效等。 总结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区口腔科就诊的93例年轻恒前牙外伤患儿,共有外伤牙128颗, 平均1.38颗 / 人,均为年轻恒牙,年龄5-16岁,平均年龄11岁,其中男患65例,女28例,男女比例为2.32:1。所有外伤年轻恒前牙均拍摄根尖片,并经二位至少有五年临床经验的主治医师共同确诊,正确判明牙根发育状况,记录受伤牙位、患儿年龄、性别、 病因、就诊时间。同时嘱咐患儿于牙外伤的第l、3、6、 12个月进行复诊,观察近期及远期的临床疗效。
1.2 分类方法
1牙挫伤,24例。2牙折共64例:冠折共36例(包括牙釉质折裂25例、冠折未露髓11例、冠折露髓10例), 冠根联合折18例,根折共10例(包括根上1/3折4例; 根中1/3折3例;根尖1/3折3例)。3牙脱位共40例: 嵌入性脱位12例,侧向脱位11例,牙部分脱位9例, 全脱位8例。
1.3 治疗方法
1.3.1牙挫伤:先采用2% 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 用牙科高速涡轮钻调磨牙体约0.5-1.0 mm,以降低咬合,同时嘱咐患者7-14天内勿使用该牙切咬,定期复诊时使用牙髓活力电测仪,随时监测牙髓活力。一旦发生牙髓坏死,立即开髓进行根管治疗,待成年后美容修复。
1.3.2牙折:仅牙釉质折裂可先随诊观察,待18岁以后视缺损情况美容修复;冠折未露髓患儿采用光敏树脂美容修复,冠折露髓患儿如根尖孔未闭合,就诊时间小于6小时的,于2% 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行活髓切断术。如根尖孔已闭合行根管治疗术。冠根联合折和根上、根中折断的患牙予以局麻下拔除,根尖1/3折随诊观察。
1.3.3牙脱位:部分脱位:采用2%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手法准确复位,然后采用牙弓夹板和0.25mm的正畸结扎丝固定4周后。嘱咐患者定期复诊,每次复诊时使用牙髓活力电测仪,随时监测牙髓活力。一旦发生牙髓坏死,立即开髓做根管治疗。
1.3.4嵌入性脱位:年轻恒牙由于牙根尚未完全形成, 所以自我修复能力很强,一般嵌入性年轻恒牙,随着牙根继续发育多可自行重新萌出到正常位置。
1.3.5全脱位牙:对于全脱位牙,尽快就诊是首要的原则,就诊的时间直接决定了预后的好坏,如患儿能于外伤后半小时内就诊,则复位的近期和远期效果最好, 而且远期也能避免牙根内外吸收以及牙髓坏死,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要求家长或老师懂得牙外伤后就诊的医学常识:牙外伤后越快就诊就越能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患牙脱位后立即将牙放入原位,但如患牙已经被灰尘、泥土等污染,应立即采用0.9% 生理盐水或自来水冲洗后放入原位。如实在不能立刻复位, 也可将脱落牙保存至患儿舌下或口腔前庭沟内,或放在0.9% 生理盐水、牛奶或自来水内,马上就医。切忌为了去除污物而刮平牙根及将牙干燥保存。如脱位时间大于24小时或保存不当,牙髓和牙周膜已发生不可逆性坏死,则只能先体外进行完善根管治疗后行牙根面和牙槽窝搔刮出血后再植,固定6周。定期复诊。
1.4 疗效评价
显效:全口咬合关系恢复正常,外伤牙无松动, 根尖片显示牙周膜间隙清晰,骨白线连续,牙周围牙槽骨及根尖几乎没有吸收;有效:外伤牙松动度小于I°,全口咬合关系较好,自觉症状轻微,根尖片显示牙周膜间隙清,牙周围牙槽骨及根尖无明显吸收;失败:外伤牙松动度大于II°,全口咬合关系较差,有继发性牙合创伤,咀嚼能力不良,牙周组织恢复不良, 根尖片显示根尖及周围牙槽骨吸收严重。
2 结 果
本研究发现:在年轻恒前牙外伤患者中9-12岁的患儿最多,男女比例为2.32:1,在外伤牙位的比较中发现:多数患儿牙外伤发生在上前牙,占95.43%,下前牙仅占3.56%,上下牙均受伤者占1.01%,多数患儿仅损伤1颗中切牙或仅有一颗上中切牙损伤较重,在外伤分类中牙冠折比例最高。全脱位牙的治疗的远期成功率与患儿外伤后的就诊时间关系密切,外伤6小时内就诊的远期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在治疗效果上, 24例牙挫伤中,显效21例,有效2例,无效1例。64例牙折中,显效53例,有效8例,无效3例。40例牙脱位中,显效27例,有效10例,无效3例。
3 讨 论
在6-15岁的学龄儿童中,因为性别关系,男孩比女孩更愿意进行对抗类游戏,所以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发生年轻恒前牙外伤。在本研究中,男女比例为2.32:1, 而7-10岁最为高发,前牙外伤后严重影响学龄儿童的容貌、发音和切咬功能[2]。因为年轻恒前牙的牙根尚未发育成熟,呈喇叭口状,尚未形成根尖狭窄,因此其外伤的处理比成人复杂,儿童的颌骨、牙齿正处在发育阶段,所以应根据外伤牙的临表情况、牙髓状况、 患儿年龄、就诊时间,同时结合影像学表现制定综合治疗方案[3]。如嵌入型脱位的年轻恒牙如强行复位可能会造成牙周膜不可逆创伤,导致患牙预后不良,远期发生牙髓坏死、牙根内外吸收及牙松动的几率大大增加。远期可能会发生牙根内外吸收或牙槽骨的不规则吸收。因此要随诊观察,尽量等待其自然萌出,如果一年内患牙不能自己萌出至正常位置可以采用正畸助萌方式引导患牙萌出[4]。
牙脱位的固定目的是将患牙复位固定、从而消除继发性牙合创伤、促进牙周组织的修复愈合。在本研究中,均采用牙弓夹板及正畸钢丝结扎固定,半脱位牙固定4周,全脱位牙固定6周。许多研究已经证实[5], 外伤牙的就诊时间和适宜的保存液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而在半小时内就诊能够取得最佳的远期疗效。
外伤前牙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来我院口腔科门诊就诊的外伤前牙患者25例, 男15例, 女10例, 年龄19~45岁, 平均年龄31岁。其中部分脱位20例, 完全脱位5例。
1.2 纳入标准
外伤时间均<24h, 无牙折, 无颌骨骨折, 无颅脑损伤等。
1.3 材料
(1) 标准型方丝弓托槽 (杭州新亚齿科材料有限公司) ; (2) 0.016澳丝 (3M中国有限公司) ; (3) 非调拌型粘结剂 (杭州西湖巴尔齿科材料有限公司) 。
1.4 方法
常规清创缝合, 完全脱位牙作离体牙根充术, 局麻下行手法复位, 患牙近远中相邻至少3个牙位粘结标准方丝弓托槽, 0.016澳丝按照牙弓形状弯制片段弓, 末端朝龈方回弯, 0.20金属丝结扎固定。调合, 防止早接触, 固定6~8周后拆除托槽, 每隔2、4、6、8周、1年拍摄X光片复查, 观察牙槽骨及牙周组织愈合情况。
1.5 疗效评定标准
成功:患牙牙髓活力正常, 复位良好, 无脱位, 无叩痛, 咀嚼功能正常, X片示根尖无透光阴影, 牙槽骨无吸收;有效:患牙牙髓坏死, 咀嚼功能基本正常, 复位良好, 松动度
2 结果
经过1年随访, 25例外伤前牙患者成功20例, 有效3例, 失败2例, 成功率为92%。
3 讨论
牙齿松动脱位的固定方法有金属丝8字结扎法, 牙弓夹板固定法, 尼龙丝结扎固定法等, 以往的金属丝8字结扎固定法虽然简单, 但是由于部分病例前牙舌隆突不明显, 金属丝结扎后易向龈方滑动, 严重者会嵌入牙龈, 造成牙龈退缩。牙弓夹板固定法采用市售的成品牙弓夹板, 但是其操作复杂, 占用椅旁时间长, 不利于临床推广应用。尼龙丝结扎粘接法由于需在尼龙丝外敷复合树脂形成牙周夹板, 常导致固定区域牙龈的炎症反应。
正畸片段弓技术则克服了以上缺点, 临床操作简便快捷。其利用托槽固定患牙近远中各3个牙齿, 0.016澳丝弯制与牙弓形态一致的片段弓, 将患牙与周围无松动的邻牙连成一体, 实现三维方向上对患牙的控制, 而且托槽远离牙龈, 最大限度减少对牙龈的刺激, 易于口腔清洁, 有利于牙周健康, 避免了金属丝结扎法、牙弓夹板固定法、尼龙丝结扎固定法的弊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金云峰.切牙外伤性离体脱值再植疗效探讨[J].口腔医学杂志, 2002, 22 (2) :103.
方丝弓矫正前牙外伤的临床意义 篇3
关键词:方丝弓矫治技术,前牙外伤,固定,移位,临床应用,治疗意义
方丝弓矫治器是多带环矫治器的一种, 于1925年由Angle首先提出。牙脱位是口腔内科常见的牙体损伤疾病之一, 尤其是上下前牙, 因其位置突出, 受伤机会较多。外伤脱位牙经处理后复位, 对保存牙列的完整性及行使功能具有重要意义[1], 而脱位牙复位后的愈合, 有赖于适当的早期固定。我科自2009年至2012年间对门诊全脱位、不全脱位的恒前牙65颗, 应用正畸方丝弓矫治器进行再植后固定, 临床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2012年在我院收治外伤移位45例, 男27例, 女18例, 年龄7~34岁, 平均20.9岁。前牙部分脱位27例, 前牙完全脱位5例。全部病例均在外伤后5 h内就诊。
2 材料与方法
2.1 使用材料
固定材料选择天津市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生产的京津釉质粘接剂;长沙天美齿科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0.022英寸普及型方丝弓托槽和迷你型托槽;弓丝用0.018×0.025英寸不锈钢丝和0.016英寸澳丝;结扎用0.25 mm不锈钢丝。
2.2 操作方法
常规准确复位移位牙。用蒸馏水冲洗患牙上的血迹, 吹干后酸蚀移位牙及其两侧2~3个条件好的健康牙唇颊面, 然后准确定位粘合托槽, 要求托槽槽沟在一个水平面上, 整理使弓丝顺利就位, 防止复位后的牙齿收到矫治力。用不锈钢方丝弯制出与患牙复位后牙弓形态相吻合的弓丝, 根据所粘托槽牙数确定弓丝长度, 并在其两端作回弯, 结扎后使整个片段弓形成一稳固的组牙单位, 分散牙合力, 以利移位牙恢复。方丝固定时间2~3周。然后换0.016英寸澳丝结扎固定1~3周, 以实现对外伤移位牙牙合力的调节。牙固定后摄片备查。定期对移位牙做牙髓活力测定, 确诊牙髓坏死后做牙髓摘除, 并作根充。
2.3 疗效标准
成功:无临床症状, 牙冠色泽正常, 能正常行使咀嚼功能。X线片显示牙周膜间隙清晰、宽度正常, 牙根、牙槽嵴无明显吸收, 根尖区无炎症表现。失败:不能行使正常的咀嚼功能, 松动度在Ⅱ度以上, 叩诊 (+) , X线片显示牙周间隙模糊、牙槽嵴有吸收, 根尖区炎症表现。
3 结果
3.1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的治疗后, 2h突围的松动程度明显变小。大部分的患病牙齿在一个月后均恢复了自主咀嚼功能, 咀嚼功能在3个月后基本恢复正常状况。X线片根周硬骨板在1个月后显示不连续, 点状缺损状态可能少有存在, 均未有牙根吸收;3个月后X线片显示26颗脱位牙根周硬骨板连续完整, 5颗脱位牙根周硬骨板仍不连续, 均为完全脱位牙。3颗完全脱位牙有轻度根尖吸收;6个月后X线片显示未有新的改变。
3.2口腔卫生维护较好, 有1例龈炎发生, 洁治后得以恢复, 未发生附着丧失, 牙周组织健康。
3.3牙髓保留情况
7颗完全脱位牙均在外伤2周内行根管充填术, 6颗不完全脱位牙有牙髓坏死倾向, 及时治疗, 其中3颗患牙行根尖诱导成形术。治疗后6个月内均无症状。
4讨论
牙齿脱位常用的固定方法有:牙弓夹板固定法、金属丝结扎法及尼龙丝结扎粘连法等。目前最常用的是金属丝牙弓夹板固定法[2]。该法用金属丝将牙弓夹板结扎固定于脱位牙颈部上, 由于牙冠宽大, 牙颈部细小结扎丝像颈部滑动产生使牙伸长的力, 造成牙齿伸长以为。并且结扎丝易出现松脱和滑动二刺激牙龈。在从两邻牙间穿引8结扎丝时, 一些不细心操作会给牙龈造成二次损伤, 在术中给患者造成二次痛苦, 同时为防止结扎丝松动而用复合树脂粘结覆盖结扎丝进行固定, 尼龙丝结扎粘结法由于需要在尼龙丝外粘接复合树脂形成夹板, 同时存在对牙龈刺激问题, 切夹板无弹性易折断疗效部可靠, 以上方法复位部精确, 坚固而没有生理动度, 固定物体积大、刺激性大、异物感大, 对口腔卫生不利。加上外伤后牙齿清洁不到位, 大量菌斑和细菌聚集, 可引起牙龈炎, 导致不同程度牙龈退缩, 严重者影响牙槽突的愈合[3], 从而导致再固定牙齿稳定性差。而应用正畸方丝弓技术, 则避免了以上确点。它的操作完全在牙齿上进行, 它将牙弓阶段化为三段:脱位前牙段, 左颊, 右颊侧段。左右颊侧段的健康牙齿分别连轧固定在一起, 每一段可分成力量强大的多根牙, 利用稳定的后牙段的力量将脱位前牙槽精确的固定在其牙槽内, 同时又避免了刺激牙龈及牙槽组织, 位脱位的牙的愈合稳固提供了重要保障[4]。脱位牙在植成功的关键在于保持亚洲膜和造牙骨质细胞的活性。外伤牙较早收到轻微咀嚼合力的刺激, 能促进根面修复牙骨质形成, 避免根表面发生细小的吸收, 正畸方丝弓矫治器固定摆脱了常用的固定方式, 使脱位牙既稳固又存在一定的生理动度, 在固定期间的咀嚼运动中对脱位牙可产生严重的生理动度刺激, 对其再植成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39-141.
[2]傅民魁.口腔正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92.
[3]陆晓丽, 侯禄.方丝弓矫治技术用于前牙外伤脱位后的临床治疗[J].北京口腔医学, 2002, 10 (2) :88.
外伤前牙 篇4
关键词:青少年,前牙外伤,临床观察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是活动性较强的时期, 因此容易受到各种外伤, 其中青少年前牙外伤较为常见[1]。多由青少年本身的自主能力较弱而引起的, 由于牙齿的解剖部位突出, 不易保护, 因此易于受到创伤, 牙齿的损伤严重影响着人们的面部形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人们对面部的美观要求也是逐渐上升的。因此, 临床分析发病原因、地点、治疗时间以及正确的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如何预防和治疗青少年前牙外伤是非常重要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接收的60例青少年前牙外伤患者, 共75颗, 其中男38例, 女22例。年龄8~16岁。
1.2 牙外伤检查
在自然光线条件下用口镜、探针、镊子进行检查。看患者的牙有无折断以及折断的范围和部位, 牙齿位置变化, 有无露髓, 牙齿松动情况、移位的程度等。为了确认患牙是否有根折及根折部位、移位和牙槽是否有损伤等, 对外伤牙采用常规拍摄X线牙片。
1.3 牙受伤资料
记录患者受伤原因, 受伤地点和受伤后的就医时间。
1.4 青少年前牙外伤治疗方法
不同的牙受伤位点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并评估临床治疗效果。
2 结果
2.1 青少年前牙外伤发生的常见原因和地点
打架:占20% (12/60) , 多发生在10~16岁的年龄阶段, 其中男孩子居多, 男女比例为3:1。摔跤:占63.3% (38/60) , 多发生在8~12岁的年龄阶段, 男女比例为1.1:1。撞击:占10% (6/60) , 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 男女比例为2:1。其他:占6.7% (4/60) , 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 男女比例为1:1。
关于青少年前牙外伤发生的地点, 打架和摔跤多发生在户外, 比如学校操场, 上下学的路上及其他相关的户外活动, 而撞击基本上发生在室内, 比如教室、家里等场所。其他的既有户外又有室内的。
2.2 青少年前牙外伤的就诊时间
牙外伤后2 h之内就诊的患者有41例 (68.3%) ;伤后一周内就诊者19例 (31.7%) 。
2.3 治疗方法及疗效
根据患者的牙齿具体受伤部位, 受伤的严重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对于前牙外伤冠折的患者, 目前采用玻璃纤维修复和瓷甲冠以及自体牙断冠再接术治疗, 这样可以降低跟折风险, 并且能够保持美观, 而对于青少年前牙外伤也是一种良好的过渡性治疗方法。至于完全脱落的患者, 一般是通过体外清洗消毒, 然后再原位植入牙槽窝内固定;不完全性脱位的患者, 首先进行局部麻醉, 然后将牙齿恢复到正常位置, 最后用钢丝或釉质粘合剂将其固定住。
经过治疗后的临床观察以及后期的随访调查, 外伤牙经治疗后无脱落, 无松动、根尖病变的发生, 牙冠修复材料以及修复的牙冠无松动脱落现象。
3 讨论
青少年上前牙外伤折断发生率很高, 占恒前牙外伤的40%, 外伤牙分布呈左右对称, 多发生在上颌前牙区, 尤其是上颌中切牙在外伤中最易遭受损伤[2]。至于治疗方法, 传统的方法一般是用铸造金属桩核进行修复, 其缺点是因其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 很易导致根折, 金属腐蚀引起牙龈着色等问题。目前多采用高强度玻璃纤维桩核修复[3]、瓷甲冠[4]和自体牙断冠再接术[5]等, 其中玻璃纤维因其弹性模量与天然牙比较相近, 而且强度大, 不易根折, 并具有美观等特点, 很是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在临床治疗青少年前牙外伤中, 也是研究的一个热点。
牙齿的创伤会影响受伤牙齿的血液循环, 同由于人体的牙不但具有咀嚼和语言功能, 对其容貌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对于青少年患者, 他们对患牙救治的渴望和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临床调查患者患病的原因、地点、就诊时间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青少年上前牙外伤预防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临床观察, 我们发现男孩子患前牙损伤的概率比较大, 这可能和男孩好动有关, 同时摔跤致伤的患者较多, 因此加强活动场所的安全设施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就医的时间和治疗的方法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时间和康复程度, 建议尽早就诊。
参考文献
[1]石四箴.儿童口腔医学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12-114.
[2]刘媛, 郝新河.150例少年儿童牙外伤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27) :123-124.
[3]宋冀晖, 杜艳, 周淑芳.玻璃纤维桩修复前牙冠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学, 2011, 20 (12) :1955-1957.
[4]苏丽芹.玻璃纤维桩核及瓷甲冠修复青少年上前牙冠折临床疗效观察[D].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1, 32 (2) :159-160.
外伤前牙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2014年在我院儿童口腔科就诊年轻恒前牙外伤患儿125例, 共有外伤牙228颗, 平均1.8颗/每人, 患儿年龄在7~15岁, 平均 (8.4±1.3) 岁, 其中男84例, 女41例。男女比例约2.05:1。其中上前牙179颗 (78.51%) , 下前牙49颗 (21.49%) , 上中切牙外伤最多为141颗。
1.2 方法
1.2.1 术前检查:
外伤牙常规拍摄X线片以确定诊断、观察牙根外伤及发育状况。
1.2.2 口腔检查:
所有患牙须经两位主治医师诊断, 以确定牙根发育状况。自然光线下, 医生采用口镜、镊子、探针检查患牙有无折断及折断部位、范围, 有无露髓, 牙齿松动, 脱位程度;有无叩痛及牙龈牙周牙槽骨状况。采用光照法检查牙釉质裂纹的有无, 即用平行光由切缘平行牙长轴照射, 或由舌侧透照, 可见暗裂纹;斜射光照射, 可见清晰的裂纹。
1.2.3 应急处理:
①仅有牙釉质裂纹:进行光固化玻璃离子复合树脂修复;②牙体缺损未露髓:氢氧化钙垫底后光固化玻璃离子复合树脂修复;③牙冠折断牙髓暴露:局麻下行活髓切断术或根尖诱导成形术;④冠根联合折和根折:尽量保存患牙, 局麻下行活髓切断术或根尖诱导成形术后, 严格复位, 牙弓夹板结扎固定, 固定4~6周, 每周复诊, 调整牙弓夹板和结扎钢丝, 对颌牙调殆, 消除咬合创伤;⑤移位牙:严格复位后树脂夹板及颌垫固位, 固定两周后复诊, 观察松动恢复情况决定是否拆除;⑥脱位牙:将脱位牙严格消毒后, 如根尖孔已经形成, 一次性根管治疗充填后即刻再植, 适当调磨患牙和对合牙, 每周复诊;如根尖孔尚未形成, 则先即刻再植, 随诊观察, 视牙髓状态决定治疗方式;⑦嵌入型脱位牙:可先随诊观察, 3个月, 6个月分别复诊, 如患牙未自行萌出, 采用正畸方式助萌[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选用卡方检验, 检验水准选择α=0.05, 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合并损伤情况
单纯牙外伤患儿74例 (59.20%) , 合并颌面部软组织损伤者43例 (34.40%) ;合并颌面部骨组织损伤者6例 (4.80%) ;合并身体其他部位损伤2例 (1.60%) 。
2.2 牙外伤情况
见表1, 可见学龄儿童牙外伤的主要类型还是牙齿松动146颗 (64.04%) , 其中占主要的是冠折未露髓类型共55颗患牙。
2.3 外伤地点及发生原因
见表2, 可见学龄儿童牙外伤的主要发生地点为学校72例 (57.60%) , 其次为家庭22例 (17.60%) ;而由于东北地区冬天下雪路滑, 道路上的意外也不容忽视, 已经达到了19例 (15.20%) 。
2.4 上、下前牙外伤类型
见表3。
2.5 不同性别发生牙齿外伤的原因
见表4。
备注:χ2=13.032, P<0.05。
备注:χ2=14.557, P<0.05。
2.6 送诊情况
外伤患儿大部分由老师送诊, 69例 (55.20%) ;其次是家人56例 (44.80%) 。
2.7 送诊时间
受伤后1h以内就诊为97例 (77.6%) , 1h-24h就诊为22例 (17.6%) ;24h以上6例 (4.8%) 。
3 讨论
在本研究中, 牙外伤类型与其所受外力的大小、方向、相对速度及牙根发育程度等因素有关[1]。7~15岁学龄儿童的前牙一般都为年轻恒牙, 若牙根尖狭窄和根尖孔已完全形成, 则其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相对坚固, 就容易引起牙冠或牙根折断;若受伤牙为牙根未完全形成的年轻恒牙.则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等牙周组织相对薄弱, 根据所受外力的方向、大小、速度等, 牙齿就容易向薄弱位置移位, 脱出, 反而缓冲了牙齿所受的外力, 牙体本身就不容易发生折断。从表1看出, 釉质裂纹的例数不少, 不容忽视, 提示医生在口腔检查时争取做到不要漏诊。而牙釉质裂纹多为受硬物直接撞击所致。裂纹走向没有一定规律可遵循, 极其容易漏诊。而釉质裂纹可直达釉牙本质界, 外源性色素会渗入裂纹导致牙齿变色, 唾液和细菌也会侵入裂纹, 刺激牙髓, 从而引起牙髓炎[2~4]。在本研究中, 我们由两位主治医师认真检查, 并详细询问患儿牙外伤的情况, 争取做到不漏诊并积极治疗釉质裂纹。从表2中看出, 牙齿外伤在学校发生的几率比较大, 因此要从多个方面做好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宣传工作, 加强学校的预防措施, 尽量减少年轻恒牙外伤发生。
在本研究中, 我们通过表3发现, 发生牙外伤的学龄儿童上下前牙的位置有明显差异, 学龄儿童牙外伤主要发生在上前牙, 其中上前牙179颗 (78.51%) , 下前牙49颗 (21.49%) , 上中切牙外伤最多为141颗。由于上前牙的根尖孔发育较下前牙慢, 在平均年龄 (8.4±1.3) 岁时, 发生牙外伤, 通常下前牙的牙根已经发育完全, 而上前牙的牙根未完全发育成, 因此, 在发生种种类型的前牙外伤时, 上下牙是有明显差异的, 这样也就决定了对上、下牙外伤的治疗方案是不同的。分析这主要与上切牙在牙列中所处的位置有关, 上中切牙位于牙列的最前方, 且突出于牙列弓形面, 而下牙在正常咬合情况下处于上前牙舌侧, 外力作用时, 上前牙起到了缓冲作用, 故外伤较上前牙少[5]。
在本研究中, 我们通过表4发现, 发生牙外伤的学龄儿童性别也有显著差异, 男孩明显多于女孩, 可能这个年龄段儿童已经适应了小学生活, 加上男孩性格一般较女孩活泼好动, 体育课、课间、中午午休期间喜欢追逐打闹, 故容易发生牙外伤。因此, 应通过多渠道的宣传教育, 让广大家长及教师对男孩的室外活动应更加引起注意和关心, 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学龄儿童中男孩恒前牙外伤的例数[6]。
在本研究中, 我们发现, 送诊越及时的患儿, 外伤牙治疗和固定的效果越好, 可喜的是, 由于现在通讯方式发达, 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沟通相对及时, 加之学校对学生安全的重视, 本研究中的患儿几乎都在受伤第一时间就诊, 一小时内就诊患儿为97例, 占77.6%, 这给患牙的治疗和脱位牙的再植争取了时间, 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 我们还发现, 学龄儿童牙外伤的同时, 还经常伴有其他损伤, 本研究中, 单纯牙外伤患儿74例占59.20%, 合并其他部位损伤者共51例占40.80%, 提示我们在进行牙外伤治疗之前, 应首先让患儿去相关科室检查有无其他重要器官的损伤, 以免贻误病情[7]。保护牙列的完整性对儿童的咀嚼功能、发音功能、消化功能、身体发育以及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 儿童家长和老师也应重视对儿童牙齿的保护, 在体育课、轮滑, 滑雪或其他运动中, 可以给儿童佩戴合适的牙托, 防止发生损伤[8]。
摘要:目的:分析学龄儿童恒前牙外伤发生的规律、应急处理方式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25例学龄儿童年轻恒前牙外伤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发生原因、发生地点、外伤类型、年龄、性别等差异。结果:学龄儿童年轻恒前牙外伤发生的高峰年龄为911岁, 男孩明显多于女孩, 男女比例2.05:1。外伤原因以自己摔倒最多, 以上颌中切牙冠折多见, 秋冬季节高于春夏季节, 学校为主要外伤发生地。结论:学龄儿童年轻恒前牙外伤发生一定有规律, 外伤后就诊时间越早相对预后越好。
关键词:学龄儿童,年轻恒前牙,牙外伤
参考文献
[1]Gabris K, Tarjan I, Rozsa N.Dental trauma in children presenting for treatment at the Department of Dentistry for Children and Orthodontics.Budapest, 1955—1999[J].Dent Traumatol, 200l, 17 (3) :103-108
[2]席俊明, 张桂香, 徐爱辉, 等.158例大学生牙外伤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2, 35 (6) :73-74
[3]符大勇, 周磊, 崔传江, 等.前牙外伤后变色漂白45例 (62颗) 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6, 29 (5) :88
[4]王辉, 刘春秀.自体牙断冠再接术治疗年轻恒前牙外伤冠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1, 34 (4) :94-95
[5]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J].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175
[6]Hunter ML, Hunter B, Kingdon A, et a1.Traumatic injuryto maxillary incisor teeth in a group of Scaah Wales School children[J].Endod Dent Traumat01, 1990, 6 (6) :260
[7]杨是, 石四箴.口腔预防医学及儿童口腔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251-259
外伤前牙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前牙外伤移位患者54例共86颗患牙(均为上切牙),其中男33例,女21例,年龄16~52岁之间,平均年龄(38.74±5.21)岁。所有入选病例均经前牙外伤临床诊断标准明确诊断,并经相关检查严格排除恶性肿瘤和口腔系统性疾病。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牙43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经相关检查和明确诊断后,对照组患者采用金属丝牙弓夹板固定法进行固定,而研究组患者则采用固定矫治器固定法进行固定,具体方法如下:应对移位牙进行复位,然后将需要固定的牙面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并吹干。在正畸片段弓原理的指导下,选用釉质粘接剂将直丝弓托槽牢固粘贴到患者所需固定的牙上,并使直丝弓托槽的中心与临床牙冠的中心始终保持一致,然后再用结扎丝将镍钛弓丝牢固结扎在直丝弓托槽中。待患牙固定后应用影像学设备摄取牙片,每半个月进行1次复诊,2个月后拆除镍钛弓丝和直丝弓托槽。
1.3 评价指标
疗效评定标准:(1)成功:患牙固定期间固定物无松脱,且固定物拆除后患牙仍然稳固。(2)有效:患牙固定期间固定物虽个别松脱,但及时补救后待固定物拆除时患牙松动在I度以内。(3)失败:患牙固定期间固定物反复松脱,固定物拆除时患牙松动在II度以上。
1.4 统计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患牙的成功率显著提高,而失败率则显著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有效率虽有所提高,但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牙周健康情况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表示P<0.05
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患者牙龈炎和牙周袋形成的发生比率均明显降低,而未发生比率则明显提高,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表示P<0.05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作为人体较易暴露和突出的部位之一,其往往多由于工伤和运动损伤以及交通事故和生活等意外而受到伤害[4]。而前牙外伤则是最主要的并发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牙齿的松动和脱位以及移位等症状。前牙外伤的愈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生理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其基层医院患者对拔牙的建议也往往难以接受,而对前牙的美观和保留意识则不断加强[5]。因此,及时将患牙进行清理和复位及固定,并尽可能保存患者天然牙齿已成为前牙外伤的主要治疗原则。
传统上前牙外伤的固定方法一般采用金属丝牙弓夹板固定法进行治疗,虽然结扎效果较为理想,但金属丝牙弓夹板固定法在结扎的过程中也会对牙周组织造成二次损伤和疼痛[6]。同时,由于前牙的根部往往为锥形,其金属丝结扎越紧则牙根越容易向切缘方向发生滑动,严重者甚至不能完全复位。而固定矫治器固定法在治疗前牙外伤方面则有效避免了牙周组织不必要的伤害,具有疗效可靠和美观舒适等独特优势[7]。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患牙的成功率显著提高,而失败率以及牙龈炎和牙周袋形成的发生比率则均显著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固定矫治器固定法是基层医院前牙外伤患者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武广增,沈其祥.实用口腔正畸矫治方法与技巧[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94
[2]王慧丽.恒前牙外伤光固化复合树脂联合固定矫治器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2005;26(21):42~43
[3]刘静娥.固定矫治器在恒前牙外伤移位固定中的临床应用[J].医药世界,2007;(2):107~108
[4]张祥成,刘兆国,张昀.前牙外伤性松动临床固定方法和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0):32~33
[5]韩又安,黄少静,曹云峰.外伤性前牙再植术的临床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07;29(9):842
[6]马周玉,苗海军.前牙外伤松牙固定术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129
外伤前牙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科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外伤性完全脱位前牙再植42例进行再植治疗。42例患者中共有45颗前牙完全脱位, 其中男患者25例, 女患者17例, 年龄13~57岁, 平均 (35±5.7) 岁。牙齿离体时间最短为21 min, 离体时间最长为27 h。其中离体1 h以内的为19颗, 离体1~12 h的6颗, 离体12~24 h的18颗, 离体24 h以上的2颗。
1.2 治疗方法
首先, 将外伤性完全脱位前牙患者脱落的前牙用生理盐水反复进行冲洗, 在尽量保留牙根面残留的牙周膜的基础上, 将表面的尘土和其他污染物去除。对于超过6 h的完全脱落的牙齿周围残存的坏死牙周膜进行刮除, 并且对脱落的牙齿进行严密的根管填充。对于牙齿未发育完全的或者牙乳头尚存者则不必做根管填充, 可将脱位牙放置在生理盐水中即可。其次, 对患者的消毒再植区麻醉后, 进行牙槽窝清除, 将骨折的牙槽骨进行复位处理。并且对撕裂的牙龈进行缝合, 并且搔刮牙槽窝使其充满鲜血。将脱位牙植入牙槽窝内时, 缝合夹舌侧牙龈乳头, 最后用牙弓夹板进行结扎固定, 调低咬合从而防止咬合力创伤及咬合力过大。术后, 给予抗生素治疗并且嘱咐患者注意口腔卫生, 忌咬硬物。在手术后的4~6周对患者进行X线片拍摄, 对牙齿的愈合程度进行了解和掌握, 从而根据患者牙齿的恢复情况调整对患者的治疗方法。术后1个月拆除牙弓夹板。
1.3 判断标准
对于治疗后的牙齿出现脱落或者松动2度以上, 并且无法进行正常的行使功能, 则定为治疗失败。对于牙龈无红肿现象发生, 牙齿1度松动, 叩诊发现异常并且根吸收为根长的1/3以下并且已经停止吸收的, 则定为治疗显效。对于无牙龈红肿、松动和叩诊异常, 并且咬合关系良好的, X线片显示牙周围间隙清晰可见并且牙根无吸收或者牙根继续进行发育的, 则定为治疗成功。
2 结果
对该科治疗的42例45颗外伤性完全脱位前牙进行再植的治疗后, 经过10~24个月的随访, 治疗成功38颗, 治愈率为85%, 治疗失败2颗, 失败率为4%, 治疗后与患者失去联系的5颗, 失访率为11%。45颗再植牙中64.9%存留了3年以上, 28.6%存留了1~2年, 6.5%存留了1年以内。离体时间超过24 h的脱位前牙再植全部失败, 离体时间超过12 h的脱位前牙再植大多数成功。结果详见表1。通过对治疗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 得到失败原因为: (1) 患者脱落的前牙立体时间过长, 而且离体后未得到良好的保存, 很多牙齿都处在干燥的环境中, 不利于牙齿神经细胞的保护。 (2) 患者的牙槽受到粉碎性骨折或者骨缺损等严重性损伤, 对处理和治疗都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困难。 (3) 在治疗后, 很多患者未对口腔的卫生进行细心的照料, 导致牙周病发生, 影响牙齿的恢复。而且咬合创伤也是影响患者牙齿健康恢复的重要问题。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口腔牙齿功能和美学认识水平也随之提高。由于颔前牙位于突出位置, 并且唇侧骨板较薄, 当遭受外伤时对牙齿的保护能力较低, 容易造成颔前牙和牙槽骨的损伤。导致前牙脱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口腔颔面部损伤。牙齿再植是恢复牙齿健康, 恢复咀嚼功能, 并且减轻患者痛苦、恢复美观的最好办法。牙齿脱位再植的成功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下。
(1) 牙齿脱位的原因和位置。导致牙齿脱位的原因是判断牙齿损伤程度的标准之一, 不同的原因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牙齿损伤。对于牙齿的轻度损伤和破坏, 保证患者脱位的牙齿受到的伤害较小, 从而会增大牙齿再植后的成功率。对于较大压力造成的粉碎性牙齿碎裂则会导致牙齿的严重损伤, 给治疗造成了很大程度的难度。本组资料主要研究的是前牙脱位的情况, 其中上颌前牙占本组资料的大部分。前牙位于牙列的前端, 发生伤害时门牙必定首先受到伤害。
(2) 患者的年龄大小。年轻人的牙齿较之于老年人的根管粗大, 牙髓组织输松, 血液循环和养分供应充足, 细胞成分比较多。年轻恒牙根尖孔未发育或者形成不久, 细胞成分多, 并且牙齿的防御能力和修复能力比较强, 当受到同种程度的伤害后, 年轻人的牙齿会更加迅速的进行自我修复, 对于情况严重的, 则会对牙齿再植治疗的成功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要注意年轻恒牙的牙乳头比较脆弱, 要注意保护务必防止发生损伤。对于牙髓血管的再生和根尖孔的发育完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年轻人的牙齿愈合能力较强, 但是由于其本身发育不够完善, 导致受伤的可能性较大, 所以要注意对年轻人牙齿的保护, 尽量避免伤害发生。
(3) 牙齿固定和牙槽窝的处理程度。牙齿固定的方式是根据再植牙和邻牙的健康状况所决定的。通过对牙齿的观察和分析, 采取了用单纯钢丝结扎固定, 牙弓夹板固定, 钢丝结扎加光固化树脂粘接等方法尽可能的将牙齿固定牢靠, 对于再植牙的良好固定也是决定再植牙存活与否的关键因素。不仅如此, 对污染的牙齿和牙槽窝的正确及时处理也是牙再植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牙齿离体时间较长的情况, 应该将牙齿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开髓、拔髓等处理, 保证牙齿的卫生安全, 提高再植牙齿的成活率。对于牙槽窝要用生理盐水进行彻底的清洗, 彻底消除牙齿上存留的细菌及污染物, 保证牙齿的清洁。要对撕裂的牙龈进行缝合处理, 帮助牙龈生长及恢复, 注意术后要进行抗感染1周。
(4) 要对再植后的离体牙进行固定和抗生素防感染治疗, 并且要利用高压氧治疗, 从而提高牙齿再植的成功率。医护人员应该对再植牙的术后护理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对其进行定期观察的基础上应该给予再植牙抗生素治疗, 提高再植牙的存活率。围手术期的管理对再植牙的成功存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5) 对再植牙进行定期的维护。对于再植牙术后前期的固定, 适当的调整咬合关系, 对再植牙的活动进行一定的限制, 尽量避免外界的各种不良刺激, 并且进行定期的复查治疗等方法是保护再植牙健康存活的重要条件。对于再植牙应该4~6周的时间进行一次复查。在固定后期应该给予适当的功能性刺激和锻炼, 因为咀嚼刺激可以加快牙周膜坏死区域的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生长, 从而促进牙周愈合的速度, 减少根吸收, 不仅能够促进再植牙部位的血液循环, 而且能够防止骨性粘连。
摘要:目的 探讨外伤性完全脱位前牙再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该院2008—2011年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外伤性完全脱位前牙再植42例进行再植治疗。将脱位牙用抗生素溶液进行浸泡和清洁处理, 同时对患者进行拔髓和根管填充, 对牙槽窝作预备后立即实施, 牙再植后再行夹板固定。结果 治疗成功38颗, 治愈率为85%, 治疗失败2颗, 失败率为4%, 治疗后与患者失去联系的5颗, 失访率为11%。45颗再植牙中64.9%存留了3年以上, 28.6%存留了1~2年, 6.5%存留了1年以内。离体时间超过24h的脱位前牙再植全部失败, 离体时间超过12h的脱位前牙再植大多数成功。结论 离体时间长短、保存是否良好、固定是否可靠、口腔卫生的保持程度及咬合创伤能否避免等是外伤性完全脱位前牙再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外伤性完全脱位前牙,再植,治疗体会
参考文献
[1]王治龙.36例外伤性脱位牙再植的诊治体会[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52, 54.
[2]储德强, 韩晓兰, 颜雨春.外伤性脱位前牙再植术的临床治疗体会[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6 (3) :296-297.
[3]曹新颖.外伤性脱位牙不同固定方法的治疗体会[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7, 21 (1) :12.
[4]杨军英.20例外伤性脱位牙再植体会[J].健康大视野 (医学分册) , 2005, 13 (9) :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