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骨折(精选8篇)
外伤骨折 篇1
骨折愈合是骨折断端的组织修复过程, 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这种过程是一个愈合过程, 最终结果是恢复骨的正常结构及功能[1]。骨折愈合可以分为4个时期, 分别是血肿形成及肉芽组织生成期、原始骨痂形成期、成熟骨板期及骨重建塑形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 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飞速发展, 人们对骨折愈合的研究迈进了细胞与分子水平。Bidner等[2]的研究发现, 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血循环中某种物质浓度增高, 导致血清中促骨生长活性增加, 可致骨折愈合速度加快。随着更多相关研究的开展, 越来越多的生长因子被人们所发现探讨。目前研究较多的生长因子有骨形态发生蛋白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 、β转化生长因子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 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 等[3]。在此, 笔者检测了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56例颅脑外伤患者伤不同时间内血清TGF-β及VEGF水平后, 探讨这两种生长因子与颅脑外伤骨折愈合的关系,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56例颅脑外伤患者为颅脑外伤组男35例, 女21例。年龄27~55岁, 平均 (34±4.60) 岁。患者伤前均健康, 急诊24 h内入院。经头颅CT或MRI明确诊断。伴脑内血肿11例, 脑挫伤23例, 硬膜下出血12例, 硬膜外出血10例。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分为:中度昏迷 (9~12分) 34例, 重度昏迷 (3~8分) 22例。所有患者排除合并有其他重要器官组织损伤, 均遵循常规药物治疗原则, 采取脱水、抗感染并应用脑保护药物。选取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19例, 女11例。年龄25~57岁, 平均 (36±5.10) 岁。
1.2 检测方法
采取颅脑外伤组患者入院后1 d、3 d、7 d和14 d的空腹静脉血清和正常对照组患者空腹静脉血清中TGF-β及VEGF水平进行对比, TGF-β及VEGF水平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法测定, 操作严格遵循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采用t检验, 。
2 结果
2.1 两组TGF-β水平比较
对照组TGF-β水平为 (63.54±10.26) μg/L, 颅脑外伤组患者伤后第1天血清TGF-β水平出现降低 (40.22±11.36) μg/L, 第3天后达到最低水平 (34.54±11.28) μg/L, 到第7天及以后, 趋于回升, 达到 (50.83±11.9) μg/L。对两组TGF-β水平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VEGF水平比较
正常对照组VEGF水平为 (131.35±52.74) pg/ml, 颅脑外伤组患者伤后第1天血清VEGF水平出现升高, 为 (207.14±100.51) pg/ml, 第3天后水平升高, 出现峰值 (324.72±112.45) pg/mL, 到第7天时, 开始缓慢下降, 达到 (298.41±105.39) pg/mL, 至第14天, 达到 (164.12±72.23) pg/mL。对两组VEGF水平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 结果显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认为外伤后14 d内, 颅脑外伤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增高。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许多研究人员发现小鼠实验中骨折合并脑损伤的骨折愈合速度明显加快, 骨痂生成量增多[4,5,6]。临床上也有很多学者发现骨折合并脑损伤患者骨折愈合及骨痂量相较单纯骨折患者愈合速度更快、量更多[7,8], 提示脑外伤后骨折愈合速度及质量较好。TGF-β是由属于神经系统中的巨噬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小神经胶质细胞分泌, 它可以调节、促进细胞修复, 是颅脑损伤修复过程中重要的调节因子。骨折早期可以刺激细胞募集及增殖, 骨痂形成期可以促进间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及软骨细胞增殖。张凤歧[9]及杨术真等[10]通过观察不同病情的颅脑损伤患者, 揭示了血清TGF-β与伤后时间的关系, 并且表明了血清TGF-β与患者伤势的关系, 伤势越重, 所需TGF-β生长因子就越多。由此可以看出, 血清TGF-β水平反映了脑损伤的演变及修复过程。骨折愈合过程中, 形成血管恢复骨折端供血是骨折愈合修复的必要条件。VEGF是一种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有色分裂原, 可以诱导血管生成[11]。Midy[12]发现VEGF没有促进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增殖的作用, 但可以引起成骨细胞的迁移及分化。同时颅脑创伤后脑组织血液供应较创伤前缺乏。VEGF促进了新生血管的生长, 也有利于改善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是机体对脑部缺血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之一[13]。
该研究数据显示了早期不同时间段的血清TGF-β含量变化, 可以直观观测出血清TGF-β在1 d内明显降低, 3 d内降到最低水平, 7 d以后趋于回升阶段, 而血清VEGF水平在3 d以后峰值持续时间较长, 对加快骨折并颅脑损伤愈合起了重要作用。结合其他有关文献, 可以认为颅脑损伤患者骨折愈合速度加快与血清中TGF-β及VEGF水平相关, 具有应用价值。但由于现在科学研究对血清中TGF-β及VEGF代谢过程、调节过程及与其他生长因子间的关系仍不清楚, 需要进一步探讨。因此, 应用TGF-β及VEGF促进骨折愈合, 离大规模临床应用仍有一段距离。
外伤骨折 篇2
关键词 胸外伤肋骨内固定术治疗体会
肋骨骨折在胸部损伤中61%~90%,第3~7肋最容易发生骨折。胸部外伤造成的多发性肋骨骨折常为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可造成患者胸壁不稳定、胸壁软化、反常呼吸运动、连枷胸等,且易引起肺挫伤、气胸和血胸等并发症,从而导致患者呼吸循环病理生理改变。因此多发性肋骨骨折尤其是连枷胸合并肺挫伤的患者应早期给予积极的治疗。以往多发性肋骨骨折多采用制动、多头胸带包扎固定、镇痛、抗感染、祛痰等保守方法或胸廓外固定方法。但治疗时间长,并且延缓肺功能的恢复。目前通过手术内固定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效果满意。2011年3月~2012年3月對18例胸外伤患者行开胸探查术同时应用环抱式肋骨固定器行同侧肋骨内固定术,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35~60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2例,坠落伤3例,挤压伤3例,单侧肋骨骨折15例,双侧肋骨骨折3例。骨折3~10根,本组合并血气胸和肺挫伤17例,锁骨骨折1例,
方法:手术切口为胸部沿肋骨走行切口,手术在完成胸腔探查,内脏损伤处理完毕后于胸部切口下方寻找到骨折断端,然后沿肋骨走行方向游离胸外筋膜,应用电刀游离骨折两断端肋间肌肉和筋膜2~3cm,应用环抱式肋骨固定器固定肋骨骨折,固定1根肋骨平均用时5~8分钟。肋骨固定器走向应与肋骨走向一致,术后常规胸带包扎。
结果
本组18例患者严重胸壁塌陷,胸廓畸形患者术后得到满意矫正,术后X线摄片环抱式肋骨固定器固定肋骨复位好,无松脱及断裂现象,平均带胸腔闭式引流管时间4天,平均下床时间3天。患者半年后来院复查,生活质量良好,无明显胸廓畸形。基本恢复正常。胸壁疼痛患者术后明显缓解。
讨论
严重胸部损伤造成的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因肋骨前后端均失去骨性连接,受累胸壁失去支持而形成胸壁软化,破坏了胸廓运动的完整性,产生反常呼吸运动,使双侧胸腔压力不平衡,因而纵隔随呼吸来回摆动。过去血气胸合并同侧多发肋骨骨折患者单纯行开胸探查术,因术中开胸器的使用致肋骨骨折进一步移位,术后虽有胸带加压固定,但会造成胸壁塌陷、胸廓畸形,严重影响美观,而且患者错位未予复位固定,咳嗽及活动时会出现剧烈胸痛,甚至引起肋间血管出血。拔除胸管时间延长。另外,对合差、骨折愈合较慢。术后应用牵引外固定法,虽能解决患者胸壁塌陷、骨折对合不良等问题。但患者不能下床活动,而长期卧床可延缓肺功能恢复,增加肺炎、肺不张等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增加患者痛苦。行开胸探查术同时行肋骨内固定术效果满意,体会如下:①方法简单,内固定术后胸腔出血少,带胸管时间短,3~5天可拔除胸管,可早期下床活动,加快肺功能恢复,减少肺部并发症发生,并可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②能同时探查胸腔内脏器、血管、神经损伤情况并作出相应处理。③手术时间短,固定肋骨时,只用电刀切开肋骨外侧骨膜,且不需另做切口,对患者打击不大。④固定后肋骨对位确切,可适用于错位较大,病情严重的患者,术后患者胸廓稳定,无胸廓畸形,不影响美观,肺功能减损小。⑥骨折对合好,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治愈率高,住院时间显著缩短。
该术式亦有其不足之处,费用较昂贵,因术野限制,只能对侧胸壁骨折进行固定,且固定肋骨位置只能有进胸肋间上2肋及下4肋左右范围之内,尚需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541—1542.
2黄孝迈.现代胸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322.
3何鹏.重症胸部创伤救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95.
石或血块堵塞、包茎引起的尿道外口狭窄,包皮嵌顿等。
骨科术后患者多数因需绝对卧床,不能如厕,甚至被迫平卧位排尿,改变了以往的排尿习惯,因而尿潴留发生率很高。发生尿潴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类患者的护理应注意:重视预防性护理,减少尿潴留的发生机会;发生尿潴留后应认真分析原因,灵活运用心理放松、诱导、热敷、通便等排尿方法。上述方法可单法运用,也可多法并用,因人而异。
参考文献
1禤品莲,禤其桂.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拔除尿管后出现尿潴留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0,1(8):2.
2陆以佳.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10—215.
3张菊芬.两种拔尿管方法对尿道损伤的临床观察[J].南方护理学报,2003,10(2):11—12.
大学生外伤所致骨折情况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5年2月在校学生骨关节外伤者463例, 其中男317例, 女146例, 年龄17~28岁, 平均23岁。
1.2 方法
对463例伤者行受伤骨关节部位的正侧位X线摄片, 检查部位共467个, 均为外伤后1~7 d内摄取, 确定骨折发生并计算不同部位骨折发生率, 对其中来复查的21例行同一部位X线摄片, 观察骨痂形成情况, 并与原片对照。
2 结果
2.1 X线片检查部位和骨折情况
大学生外伤后行X线片检查, 发现骨折的部位和发生比例情况, 详见表1。踝关节骨折患者中有4例为陈旧性骨折, 包括陈旧性骨折在内, 骨折发生率为6.00% (28/467) , 比张鹏海[1]、叶建华等[2]统计的结果增高。21例骨折复查, 均为骨折后1~12个月内, 其中3例4~5个月仍可见骨折线, 骨痂形成较少, 并出现患肢骨质疏松;其余18例骨痂形成良好, 骨折线消失。
注:其他部位包括肩关节、肘关节、骶尾骨、膝关节, 分别为5、10、14、52个
3 讨论
3.1 常见外伤类型
大学生校内损伤多为运动性损伤, 以皮肤软组织挫伤擦伤、肌肉拉伤、韧带拉伤、关节扭伤为主, 关节脱位及骨折较少。本次分析骨折占总外伤人数比例高于其他研究结果, 可能是计入分析的患者并非全部门诊就诊的外伤患者, 仅为需要X线摄片检查排除骨折存在的患者, 因此可能导致比例升高。
3.2 外伤骨折原因
体育活动是大学生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娱乐身心的主要内容。大学生精力充沛、参与运动机会多、时间长, 且由于体育运动自身所具有的运动性、激烈性、对抗性及开放性等特点, 加之技术动作欠规范, 运动训练水平欠佳, 运动环境与条件不十分完善, 运动中自我保护意识差, 诸多原因导致运动损伤发生。大学校园中运动所致骨折多于其他原因导致的骨折。
3.2.1 骨损伤常见原因
(1) 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充分, 这在大学生运动性损伤中普遍存在, 主要是对其在运动中的作用认识不足[3]。 (2) 未掌握正确的技术要领, 技术动作不规范, 专项技术不全面, 极易违反身体结构、机能特点以及运动时的生理学原理而造成骨损伤。 (3) 男女生发生骨折的情况有所不同, 研究表明, 由于男女在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差异, 会导致对某些体育运动项目、损伤部位的易感性不同而出现损伤的性别差异[4]。有研究认为一般情况下, 女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略高于男生, 这主要是由于女生的生理机能的限制, 身体状况不佳时参加运动, 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准备不足等原因所致[5]。另外有调查结果显示运动损伤存在于男生比例显著高于女生,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男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较浓, 积极性较高, 喜欢参加对抗性、竞争性强、比较激烈的项目和比赛, 而女生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很少参加激烈的体育活动, 因此损伤发生较少[6]。而本研究中需进行X线片检查外伤骨折的学生和实际发生骨折的人数也以男生居多。 (4) 有些部位因其解剖和生理特点相对容易受伤骨折。笔者研究的结果显示骨折较多发生于掌指骨和踝关节, 占全部骨折总数的75% (21/28) 。踝关节易受损伤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损伤机制在于踝关节由胫腓骨远端和距骨滑车共同组成的屈戊关节, 几乎支持着人体全部重量, 当关节跖屈时, 活动幅度较大, 稳固性相对降低, 内侧副韧带比外侧副韧带要坚实, 如果在运动中由于场地不平或重心落地不稳, 就容易发生踝关节内翻, 外侧副韧带拉伤, 引起外踝撕脱骨折。掌指骨的骨折多见于摔倒后手掌本能撑地, 使其瞬间承受较大压力而断裂。 (5) 身体素质差是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 主要是肌肉韧带力量差, 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较弱, 骨质的强度欠佳, 有些女生本身参加运动就少, 平时又注重防晒, 严重者会造成骨质疏松, 摔倒后易发生骨折。
3.2.2 骨折发生的场合
除了运动场上受伤骨折, 实际生活过程中, 还有各种状况的外伤造成骨折, 如奔跑摔倒扭伤踝部、摔倒后以手撑地, 踩到别人的脚而扭伤, 走台阶或不平整的地面失足, 骑自行车摔倒膝关节着地, 冬天滑坐地上等。
3.3 预防措施
参加体育运动前应做好热身活动, 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常识和技术。如运动时注意力集中;平日不要带伤训练何超负荷突发训练;应注意柔韧性训练, 增强肌肉关节的力量;避免违规动作和粗野动作;注意躲避环境不利因素;可使用弹力绷带和各种护具, 穿高帮运动鞋能有效地预防踝扭伤, 穿高帮鞋的篮球运动员的踝扭伤率是穿低帮鞋50%;平时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强化骨骼[7]。
高校医院应定期开展预防运动损伤的健康教育工作, 制作展板, 使大学生对运动损伤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而防范其发生, 并学会应急处理。
3.4 骨折后处理方法
受伤后24~48 h内切忌进行局部推拿、按摩及热敷;如果发生或怀疑脱位、骨折, 不宜盲目搬动, 最好用担架把伤员送往医院, 请专业急救人员处理;确定骨折后应该用石膏固定、制动;有些需要骨科手术治疗, 绝不能盲目自行等待愈合, 比如腕舟骨是连接两排腕骨的杠杆, 骨折后腕中关节力线通过骨折线, 舟骨受到较大的剪应力, 骨折不愈合率很高, 必须由专科医生结合具体骨折类型选择治疗方式[8]。
早期的恢复锻炼, 应以不负重的功能锻炼为主, 既不能过早负重锻炼, 也不能一味不活动导致骨质疏松影响骨健康和骨伤恢复。本研究有3例伤者因一直固定不敢活动出现骨质疏松、愈合延迟, 所以骨折后若采取盲目治疗手段, 不利于损伤的恢复, 不仅损害健康, 又挫伤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防碍今后运动活动的正常参与, 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因此高校医院也应做好对骨折学生的宣教工作, 提高其对康复作用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张鹏海.大学生运动性损伤调查分析[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8 (6) :57-59.
[2]叶建华, 毛志强.大学生运动性损伤医疗干预情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 2009, 21 (6) :34-36.
[3]张云.大学生体育运动损伤原因初探[J].中医教育, 2008, 27 (3) :75-77.
[4]Spinks A B, Macpherson A K, Bain C.Injury risk from popular childhood physical activities:results from an Australian primary school cohort[J].Injury Prevention, 2006, 12 (6) :390-394.
[5]雒天柱.女大学生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及诊断治疗方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 9 (5) :44-45.
[6]李立伟.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运动损伤现状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2, 46 (12) :89-93.
[7]马昕.运动员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9, 18 (1) :62-64.
前颅底外伤性粉碎骨折的临床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0例, 男55例, 女25例, 年龄7~55岁, 平均34.7岁。骨折原因:坠落伤12例, 交通意外伤48例, 重物砸伤8例, 尖金属物击伤并存留7, 其他5例。入院时对患者行格拉斯哥昏迷等级评分 (GCS) 8例为3~5分, 45例6~8分, 27例9~12分。颅眶区皮肤裂伤并与骨折线相通42例, 额颧面部皮肤裂伤与骨折线相通30例, 皮肤挫伤8例, 其中眼球脱出1例, 视神经离断1例, 眶内侧壁骨折45例, 脑组织外溢22例, 眼球旋转移位8例, 眼球贯通伤3例。临床表现:本组80例患者经头颅CT检查显示, 颅内异物8例, 骨窗位显示额骨粉碎凹陷性骨折52例, 额颞粉碎凹陷骨折20例。患者均有筛窦积血。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2组在姓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与非手手指征
手术指征: (1) 前颅底粉碎性骨折行CT扫描伴硬脑膜缺损或裂口; (2) 伴有颅内血肿在20~30mL以上, 伴有额颞骨凹陷骨折, 或有开放伤口伴脑组织外溢; (3) 伴眶骨或额骨粉碎骨折; (4) 前颅底缺损伴眶上下壁缺损; (5) 眶内侧壁骨折伴视神经断离、视神经损伤及眼球毁坏性损伤。非手术指征:前颅底粉碎性骨折合并双额或单额骨粉碎性骨折, 畸形不明显, 视力障碍进行好转、脑脊液能自愈者列为非手术指征。
1.3 手术方法
2组患者均行全身静吸复合麻醉。患者大部分 (观察组38例, 对照组36例) 采用冠状切口开颅, 行单侧额颞顶标准大骨瓣开颅6例 (观察组2例, 对照组4例) 。观察组主要为硬脑膜重建和骨性颅底重建两步手术操作过程。骨性颅底重建过程为:先将术野的异物、骨碎片或硬膜外血肿等在双侧额颞瓣开颅后清除。如硬膜已破, 硬膜张力较高, 术前CT检查发现有脑挫裂伤或硬膜下血肿, 则将硬膜剪开探查, 将硬膜下严重挫伤失活的脑组织及血肿清除、止血, 在最大限度的对颅内压降低后, 向前颅穿底方向沿额部硬膜探查, 对前颅窝底的眶板、硬脑膜及筛板等损伤部位大小及是否与鼻腔、眼眶相通做仔细检查。清除粉碎的骨碎片后, 将锐利的骨缘进行适当修整、止血, 并仔细消毒。在额、颞骨处的外板或内板取一块做适当的朔形, 使之吻合于缺损部位, 若颅骨均不合适, 可取在颅骨修补时用的钛骨进行代替。取一侧大小足够的额骨骨膜瓣在颅底平铺, 在颅底骨缺损部位覆盖, 用EC胶固定粘合, 再将朔形好的颞骨、额骨的外板和内板、钛网在缺损部位覆盖, 再次用EC胶行固定粘合, 同时加2~4枚钛钉作固定。然后在颅骨或钛网上用对侧大小合适的额骨骨膜瓣进行平铺, 再用EC胶固定粘合, 成“三明治”式修补, 对严密程度行冲水检查粘合。前颅窝底硬脑膜重建过程为:可直接缝合硬脑膜小的缺损或线形裂伤。缺损较大直接缝合不能进行时, 常选择皮瓣的帽状腱膜, 后为颞肌筋膜。如患者为严重的头皮挫裂伤, 不易取材, 可行人工硬脑膜修补术治疗。
注: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中探察前颅窝底缺损直径观察组为2~6.2cm, 平均为3.4cm。对照组2.2~6.3cm, 平均3.3cm, 2组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观察组3例患者, 对照组6例患者因病情较为严重, 在短期内发生死亡。2组患者各失访1例。对其他患者行6个月~1年的随访, 包括体格检查, 病情询问, 头颅MRI或CT检查。结果为:观察组36例存活患者中, 仅1例发生轻度脑脊液漏1例, 经治疗后痊愈;对照组33例中, 并发颅内感染4例, 脑脊液漏6例, 脑膜脑膨出5例。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前颅窝底创伤性严重粉碎性骨折通常为前额或 (和) 额颞部因巨大的暴力直接作用所致, 造成额、颞骨发生粉碎性骨折, 外力沿筛板及眶板传导, 因两处骨折均较薄, 易使筛板和眶板发生变形破裂[3]。同时, 颅底部硬脑膜紧密连接颅骨, 故比较容易造成硬脑膜撕裂缺损或前颅窝底骨折缺损。对在手术过程中是否实施骨性颅底重建, 临床仍有争议。颅底重建的重点部分学者认为在于颅底硬脑膜结构的修复, 可不必行骨性颅底重建, 通常不会发生脑脊液口鼻漏及脑膜脑膨出等[4]。另有学者认为, 因前颅底与鼻腔、眼眶、鼻、筛窦相邻, 蛛网膜下腔在骨折后极易与外界相通, 造成内开放性骨折形成, 若不行骨性颅底重建, 则易发生脑脊液漏, 进而诱发颅内感染, 使致残率和致死率增加[5]。且有较大缺损面积时, 脑膜脑膨出易发生。本次研究对骨性颅底重建的疗效进行观察, 结果表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 (P<0.05) 。提示颅底骨性重建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在对前颅底外伤性粉碎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 如何使手术疗效提高是广大医疗工作者面对的问题[6]。具体包括: (1) 修复颅底骨缺损:其中对颅底骨缺损严密修复是重要的环节, 防止开放的颅腔造成鼻腔、口咽部与外界相通, 利于颅内逆行感染的预防。 (2) 修复前颅窝底硬脑膜:避免发生脑脊液漏, 进而发生颅内感染。 (3) 预先准备好颞筋膜或带蒂额骨骨膜瓣在颅底缺损处平铺, 避免开放性异常造成感染; (4) 血管蒂均不能扭曲、受压, 以免影响血供。 (5) 术后积极抗感染治疗; (6) 对骨性颅底重建材料需严格选择和消毒, 共包括人体自身材料和人工和合成材料, 其中需优先考虑自身材料, 有利于颅底重建成功完成。综上所述, 前颅底外伤性粉碎骨折的患者使用骨膜带蒂瓣进行颅底骨性重建时效果确切、简单易于操作、并发症发生率低, 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建雄, 肖新才, 刘胜初, 等.创伤性前颅窝底粉碎性骨折患者术中的颅底重建[J].广东医学, 2004, 25 (10) :1188~1189.
[2]Pusic AL, Chen CM, Patel S, et al.Microvascular reconstruction of the skull base[J].A clinical approach to surgical defect classifica-tion and flap selection Skull Base, 2007, 17:5~15.
[3]王忠诚.神经外科手术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418~422.
[4]Rodrigues M, O, maller BW Jr, Stsecker H, et al.Extended pericranial flap and bone graft reconstruction in anterior skull base surgery[J].Otolaryngo Head Neek Surg, 2004, 131:69~76.
[5]Gil Z, Fliss DM.Pericranial wrapping of the frontal bone after an-terior skull base tumor resection[J].Plast Reconstr Surg, 2005, 116:395~398.
外伤骨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8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48例鼻外伤鼻骨骨折患者, 男37例, 女11例, 年龄为8~58岁, 平均年龄为 (33±2.1) 岁。致伤原因:2例撞击伤, 2例跌倒, 8例体育运动伤, 交通事故工伤事故11例, 殴斗伤及盗抢伤25例。其中开放性骨折8例, 闭合性骨折40例。
1.2 方法
针对鼻骨无错位的单纯鼻骨线形骨折患者, 不需要对患者实施鼻骨复位治疗, 需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外伤处理, 共14例患者;对存在鼻骨畸形错位, 且存在鼻中隔骨折但无明显偏曲, 或是未出现鼻窦骨折和鼻中骨折的患者, 需在鼻内镜的引导下对患者进行鼻骨骨折整复术治疗, 共10例;对于鼻骨骨折合并鼻窦骨折患者, 需对患者进行鼻窦骨折整复术联合鼻骨骨折整复术治疗, 共12例患者, 其中3例患者为上颌窦前壁骨折, 4例为眶底骨折, 5例上颌骨牙槽突骨折;对出现明显鼻骨畸形错位的鼻骨骨折患者, 合并鼻中各高度骨折、脱位、偏曲患者, 需对患者实施鼻中矫正手术联合鼻骨整复术, 共8例。其中1例鼻骨骨折畸形患者因个人原因未顺利实施手术治疗, 其中2例拒绝接受手术治疗, 1例患者自动出院。对于明确确诊为上下颌骨明显骨折, 颅脑损伤以及颈胸腹损伤患者, 应根据患者创伤的具体程度, 对患者实施急诊救治, 给氧、抗休克、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如有需要可与其他科室医师进行会诊, 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2 结果
所选取的48例患者中, 42例痊愈 (鼻腔功能正常, 无变形出现, 外鼻形态恢复完好) , 治愈率为87.5%, 3例改善 (鼻部畸形愈合, 鼻外形和功能受到轻微影响) , 3例患者放弃手术治疗而未完成手术。
3 讨论
外鼻呈三角形锥体结构, 其位于面部正中央, 具有较高的受伤机率, 其骨性支架为鼻骨、上颌骨额突、额骨鼻部。软骨性支架为鼻中隔软骨以及侧鼻软骨, 外骨骨性支架下后方结构为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 其鼻骨骨折移位发生率相当高, 极易导致患者出现鼻中隔骨折病症[4]。因鼻骨与眼眶、上颌骨、泪骨、筛骨、额骨、与头颅距离较近, 一旦出现鼻骨骨折, 患者其他部位极易产生复合伤, 但临床诊断较难, 漏诊问题不可避免, 尤其较难对损伤程度以及范围进行准确确定。通过进行CT扫描, 可清晰显示患者骨折部位和受伤情况, 为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5,6]。如患者疑似为复合伤患者, 全面检查患者的外伤出血程度、脑积液外漏、致伤原因、暴利方向、有无鼻出血、有无鼻塞等情况[7]。对于因车祸而导致患者受伤, 尤其是颅脑损伤患者, 应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并对患者采取有针对性治疗。急诊救治患者, 应根据患者骨折的损伤程度以及复合伤情况实施有针对性治疗, 根据急诊救治的基本原则, 以抢救患者生命为原则, 直至患者生命体征恢复稳定[8,9]。
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所选取的48例患者中, 42例痊愈 (鼻腔功能正常, 无变形出现, 外鼻形态恢复完好) , 治愈率为87.5%, 3例改善 (鼻部畸形愈合, 鼻外形和功能受到轻微影响) , 3例患者放弃手术治疗而未完成手术。由此可见, 对于存在明显的鼻部外伤且出现畸形患者, 使用X线检查未见明显骨折指征的患者, 可采用CT扫描方法, 对患者病症进行早确诊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有助于患者骨折病症快速恢复, 针对骨折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可大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急诊鼻外伤患者鼻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1年8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48例鼻外伤鼻骨骨折患者, 根据患者相关临床病症表现, 同时结合影像学对患者确诊, 根据患者具体病症, 给予患者清创术、止血、抗感染、消肿术、鼻骨骨折修复术、鼻中隔血肿清除术、鼻中隔矫正术、鼻窦骨折整复术以及上颌骨额突骨折整复术。结果 所选取的48例患者中, 42例痊愈 (鼻腔功能正常, 无变形出现, 外鼻形态恢复完好) , 治愈率为87.5%, 3例改善 (鼻部畸形愈合, 鼻外形和功能受到轻微影响) , 3例患者因放弃手术治疗, 未完成手术治疗。结论 对于存在明显的鼻部外伤且出现畸形患者, 使用X线检查未见明显骨折指征的患者, 可采用CT扫描方法, 对患者病症进行早确诊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有助于患者骨折病症快速恢复, 针对骨折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可大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诊,鼻外伤,鼻骨骨折
参考文献
[1]王炳良.鼻骨骨折急诊期的诊断和整复[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1, 15 (6) :263-264.
[2]陈明清.急诊期鼻骨骨折的诊治[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3) :31-32.
[3]童红霞, 赵兴宇.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36例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 2012, 41 (12) :1687-1688.
[4]David JD, Mary AS.Recent advances in emergency life support[J].The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2, 37 (1) :1-10.
[5]Clare R, Carter J.Stroke thrombolysis:Barriers to implementation[J].International Emergency Nursing, 2011, 19 (1) :53-60.
[6]Janet MW.Family presence during resuscitation:to see or not to see[J].The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2, 37 (1) :211-220.
[7]ReneéS.The problem of pain in emergency care[J].The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2, 37 (1) :67-68.
[8]Scott D, Teri C, Michael S.Infant immobilization and pediatric papooses:we've come a long way[J].J Emergency Nursing:JEN:offcial publication of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es Association, 2007, 33 (5) :451-456.
外伤骨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2008年因急性胸背外伤患者共347例, 其中31例在首次X线检查中未发现骨折, 后因复诊或复核X线片确诊有骨折。本组X线漏诊病例男23例, 女8例, 年龄20~65岁, 平均46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摄片时取胸部正位片和斜位片。外伤部位在左侧患者用左前斜位;外伤部位在右侧患者用右前斜位。本组有22例同时摄胸部正位和左右双斜位片。
2 结果
初次X线检查漏诊的31例中, 肋骨骨折15例, 胸椎棘突或横突骨折8例, 肩胛骨骨折4例, 胸骨骨折4例。摄片技术不过关漏诊16例, 因阅片时粗心大意漏诊9例, 骨折部位被遮蔽或骨折部位对位较好而漏诊有6例。
3 讨论
3.1 漏诊原因分析
3.1.1 摄片技术因素
摄片技术运用不当是本组漏诊的主要原因之一。曝光条件不当能严重影响肋骨骨折的显示, 膈上肋骨过度曝光、膈下肋骨骨折曝光量不足而未能显示骨折线。暗室操作时造成污染、划痕等影响读片、观察而漏诊。
3.1.2 观察不细致
对肋骨不典型的骨折征象观察不细致是漏诊的重要原因, 在急诊患者较多的情况下尤易发生。在肋骨不完全骨折或完全骨折对位良好的情况时, 在X线平片上仅表现为一侧骨皮质轻度翘起、凹陷、皱褶、扭曲或呈现不完整的透亮线、致密线等。
3.1.3 摄片体位不准确
伤在左胸部用左前斜位, 伤在右胸部用右前斜位是造成前肋漏诊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靠近肋软骨处的骨折, 就有可能转到与心影或胸稚重叠而影响观察而漏诊。另外摄片人员在为患者摆体位时, 患者身体未归中, 致使一侧胸廓未完全纳入片内也易造成漏诊。
3.1.4 隐匿性骨折
包括骨折部位的隐匿性, 如胸椎横突、棘突的骨折X线平片难以显示, 以及骨折的隐匿性, 如肋骨骨折后无任何移位、成角。有文献报道, 在所有骨折病例中X线平片未能发现的隐匿性骨折经CT扫描而显示骨折, 占37%[1], 此种情况普通X线平片漏渗在所难免。
3.2 漏诊的预防
3.2.1 增强医疗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在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时, 摄片人员要告之患者使用正确的姿势, 并且在适当的曝光条件下摄片。当医生在阅读胸部X线平片时, 细致检查每根肋骨的形状、宽度、密度的变化, 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的可能, 以避免忽略遗漏了一些重要信息。同时, 报告医生还要仔细检查患者受伤部位的局部压痛情况。如果患者压痛感强烈, 即使X线为阳性, 也应该作为一种骨折的可能, 可建议做进一步的胸部CT检查, 这样大大减少了漏诊的发生。此外, 复核胸片应该在检查完成时立刻进行, 以便作出正确和及时的诊断。
3.2.2 更新传统的X射线的检测设备
新技术、新设备的更新换代为避免漏诊提供了保障。老式的X线放射检查是以胶片为介质, 成像以后的结果不能调整。在传统X线胸片上无法同时兼顾肺组织和肋骨, 有些不完全性肋骨骨折显示欠佳, 漏诊率较高[2]。目前, 先进的CR技术是X射线的最新的检测设备。CR是基于计算机平台上的X射线摄影的英文缩写, 它是一种间接数字化的X射线检测设备。CR设备成像的优势在于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经CR设备检测得到图像在计算机软件的帮助下, 能够进行宽容度、对比度和锐利度的大小的调节。通过处理功能, 可以发现传统的X线片不容易发现的一些隐匿性骨折。大大提高了图像清晰度, 特别是使肋骨的边缘更加明显。对可疑骨折通过局部放大, 使骨折线更为明显, 有效地避免了漏诊。有报道CR对500例肋骨骨折的检出率为91.99%, 而X线平片检出率仪为84.8%[3]。因此, 对于条件引进CR设备的单位, 应更新传统的X射线的检测设备。
3.2.3 疑似病例应尽早通过CT扫描
CT扫描能够避免胸部X线平片的阴影重叠问题, 以及由于病人摄片不当体位原因所造成的征象不容易显示等缺陷, 对于隐匿性骨折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 CT可显示出传统X线平片很难找到的微小损伤, 如少量气胸、轻度肺挫伤等。CT还具有图像高清晰度、高分辨率、一次扫描完全等优点。因此, 在疑似骨折病例的诊断中, 若X光片显示阴性且难以确诊患者, 应尽早通过CT扫描, 以避免漏诊。
参考文献
[1]徐春福, 褚瑞华, 高丽娟, 等.隐匿性骨折的CT诊断[J].中华骨科杂志, 1998, 18 (2) :97~99.
[2]尚滔, 曹军, 付向阳.CR在200例胸部受检者中的应用[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2, 27 (5) :445~446.
外伤骨折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情况
本组66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21例。年龄8~72岁,平均37.4岁。致伤因素分别是汽车(45例),汽车与摩托车相撞(12例),摩托车和摩托车相撞(9例)。致伤类型四肢37例,骨盆骨折16例,脊柱损伤13。开放性骨折29例.合并腹部内脏损伤66例次,闭合损伤58例,开放损伤8例。其中肾破裂9例,脾破裂13列,肝损伤破裂8例,胃肠破裂17例,胰腺破裂10例,急性胰腺炎2例。肠系膜血管破裂7例。伤情严重程度按AIS 90-ISS法评定,全组均<16的有36例,>16有30例,平均28.3。
1.2 方法
开腹手术59例。脾切除9例,肝修补8例,单肾切除9例;胰腺修补引流12例;胃修补3例;小肠伤段切除吻合4例,修补10例;十二指肠修补3例;结肠修补7例;肠系膜血管破裂止血5例,非手术治疗7例,骨折手术处理50例,保守治疗16例。
2 结果
全组腹部外伤治愈60例,死亡6例,主要死亡原因:2例死于顽固性休克,急性呼吸衰竭2例,多器官衰竭2例。并发切口感染5例,肺部感染2例,肠瘘2例,胆瘘1例。骨折全部愈合,但深部感染7例,其中髌骨切除1例。经过1年的复查;按照骨折愈合功能评定标准:优32例,良20例,可8例,差6例。
3 讨论
3.1 伤情特点及伤情诊断
交通事故致伤机制复杂,其致伤方式主要可表现为高速撞击、碾压、翻车摔跌、多次滚动碰撞、方向盘抵撞腹部致伤。当着力点同时或先后分别作用腹部及脊柱四肢,导致复合性损伤。有文献报道,创伤性腹腔内出血与骨盆骨折有一定相关性[1],本组病例中,腹部情况合并各处骨折主要是下肢骨折,骨盆、脊柱损伤次之。是否和受伤者因摩托车高速撞击及使用气囊等安全措施有关,尚待进一步大病例的研究。本组病例骨折较多开放性损伤,腹部创伤大部分为闭合性。因此该种病例为高能量损伤,病情严重,不同部位病情互相遮掩,容易漏诊,治疗易延误。要降低病死率及病残率,首先要尽力缩短伤后至确定性手术时间,同时需要专科提高联合抢救的能力及诊治技术,防止漏诊,及延误治疗的发生。
交通事故骨折复合腹部外伤的需明确腹部外伤的部位和性质。除临床检查外,需要作一些有效的检查。其中B超、腹腔穿刺、CT检查及剖腹探查是诊断腹部伤的重要方法。相比较而言,腹腔穿刺最为简便,是诊断腹部闭合伤首选检查方法,具有简便迅速诊断率高的特点。床旁B超可探明实质器官的损伤,及发现腹膜后血肿,但容易受对比的肠腔气体的影响致漏误诊。CT检查,可对实质性器官损伤作定性定量判断,特别是对腹膜后脏器有独特价值。认为在病情紧急的情况下,不必拘泥床旁B超及CT检查结果,如果患者病情危重可根据查体及腹腔穿刺的情况,急诊剖腹探查手术,以争取治疗的“黄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2]。有下例情况之一者,应尽早探查:诊断性腹穿阳性;明显的腹膜刺激征呈加重趋势;低血压,低血红蛋白或呈进行性下降;腹部X线检查膈下游离气体;CT检查出腹腔积血。肢体损伤情况可根据疼痛,瘀斑及肿胀的部位,及时进行X线照片明确。因患者疼痛不配合,特别强调照片时,应该正确投照,以免医源性漏诊。
3.2 治疗方法
首先应该治疗腹部创伤,及时手术是治疗闭合性腹部损伤的主要方法,腹部创伤的病死率与伤后至确定性手术时间有密切关系,伤后2h内获得正确治疗,90%可望治愈,随着时间的延迟,病死率明显增加[3,4]。故要降低病死率,首先要尽力缩短伤后至确定性手术时间,同时要提高抢救及诊治技术,防止漏诊,需注意的是道路交通事故常致多发伤,引起全身多系统的应激性变化,治疗应从全身系统的观点考虑腹部损伤,作出合理治疗腹部手术时应做到: (1) 抢救生命第一,保全器官第二,如手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亦应该尽量保留器官; (2) 全面探查,避免遗漏,尤其注意腹膜后脏器的损伤,如胰腺、十二指肠以及升降结肠后壁等; (3) 先止血,后修补; (4) 手术宜简不宜繁; (5) 术后通畅引流,减少感染发生的概率。
在治疗腹部损伤的同时需要对骨科问题重视。专科密切协作,对减少病死率及病残率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从病情诊断治疗来讲,处理腹部创伤,有时需注意骨盆骨折出血的腹膜后血肿的鉴别,以确定治疗的重点。一些先行骨折手术的腹部可疑损伤的病例,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如发现血压持续下降及明显的腹膜刺激征时应果断开腹手术。手术清创必须彻底,又要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注意肢体的重要组织如血管,神经的损伤,及时修补,骨折多为下肢采用外固定支架和牵引为好。避免深部感染最为重要,以获得更多的机会进行骨科的后期处理。该组病例中有7例合并肢体深部感染,说明腹部创伤并开放性骨折的处理,可能清创处理及术后伤口的观察及治疗存在不足。应该对该种情况提高警惕,及时发现一些手术后伤口软组织皮肤坏死及渗液的病例,及早处理。1例膝部开放性髁间骨折,术后发现胰腺破裂、腹膜炎,再行腹部手术,最后膝关节感染髌骨坏死,结果需要行髌骨切除,影响了肢体功能的恢复,是一个教训。另外,闭合性肢体及骨盆,脊柱骨折条件许可下7~14d手术。骨盆脊柱骨折最迟不应超过4周,否则复位困难,影响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Robert CM, Anurag DT, Steven RS, et al.Intra-abdominal injury foll-owing blunt trauma[J].Arch Surg, 1989, 124 (7) :809-813.
[2]黄志强.腹部创伤的临床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 1998, 14 (4) :195.
[3]王正国.21世纪的交通伤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 2000, 2 (1) :1.
外伤骨折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外伤性鼻骨骨折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CT扫描或者鼻内窥镜检查等检查并确诊患者存在鼻骨骨折移位情况。19例患者中, 男13例, 女6例, 患者的年龄在19岁到4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27.8±2.1) 岁。患者的病程在3h到8d不等, 平均病程为 (3.2±0.9) d。患者的致伤原因包括:交通意外伤 (9例) 、面部拳击伤 (4例) 、高空坠落伤 (3例) 和钝器损伤 (3例) 等。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鼻部疼痛、能自行处理后停止的鼻出血, 单侧或双侧持续性鼻塞。
1.2治疗方法
术前对患者进行一周左右的保守治疗, 当患者的面部肿胀基本消退之后[3], 可以进行鼻内窥镜下鼻骨骨折整复术。患者取半卧位, 先进行鼻骨骨折整复术。对鼻腔黏膜进行表面麻醉, 使用的药物是为丁卡因与肾上腺素, 浓度分别为2和0.1%, 将棉片浸湿之后连续3次, 时间间隔为3 min。采用0°鼻内窥镜对患者的鼻腔顶前段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 并在鼻内窥镜直视视野下, 于鼻骨塌陷处准确防止鼻骨复位器, 后移鼻骨复位器直至鼻骨抬起, 判断的依据为鼻骨塌陷处畸形消失何鼻骨复位音。如果患者属于双侧鼻骨骨折的情况, 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对另一侧鼻骨骨折进行修复。完成鼻骨骨折修复术之后, 在患者的鼻中隔前端切口、鼻底处行黏膜下及皮下注射麻醉药物利多卡因和肾上腺素, 二者的浓度分别为1%和0.1%, 行黏膜下鼻中隔矫正术, 选择鼻中隔突面的一侧切开, 从上至下直到鼻前棘的位置, 在鼻内窥镜直视视野下行黏膜-软骨膜的分离 (从切口向后) , 将切口侧方的鼻中隔支架完全暴露在视野下, 然后观察鼻中隔骨折处的情况, 分离骨折位置对侧的黏膜-软骨膜, 然后对鼻中隔中的血肿、骨碎片等进行彻底的清理, 矫正鼻中隔复位。当患者的鼻中隔存在翘头无法复位或者错位等的情况时, 可以给予鼻中隔咬骨钳选择性咬除发生错位的部分鼻中隔骨, 然后再进行鼻中隔复位矫正。鼻中隔矫正之后, 可以选择3-的丝线对切口进行缝合, 双侧鼻顶填塞浸庆大霉素油纱条固定鼻骨, 并于72h后将其取出;在双鼻的鼻腔腔中下部填塞高膨胀止血海绵, 于术后的1-2d内将其取出。术后2周患者到医院进行复诊。
2 结果
19例患者经治疗后, 鼻骨骨折得到了有效的矫正, 鼻部通气功能均得到显著的改善和提升。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随访, 随访期内患者均无鼻梁塌陷、鼻中隔穿孔 /血肿/脓肿等情况的出现, 无一例患者出现萎缩性鼻炎、鼻腔粘连、脑脊液鼻漏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 患者的鼻腔通气改善情况为:鼻塞症状完全消失的18例, 占94.7%, 鼻塞症状显著改善的患者1例, 占5.3%;1例患者仍伴有流脓涕并头痛的情况, 经促排剂和抗生素治疗痊愈。
3 讨论
随着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 因交通意外所致的创伤十分常见, 鼻骨骨折就是其中的一种, 且患者多伴有鼻中隔骨折[2]。当然, 交通意外是发生鼻骨骨折的主要原因之一, 钝器击伤、高空坠落、跌落、面部锤击等也是常见的原因[3]。患者通过多排螺旋CT扫描与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可以对患者鼻骨骨折情况进行有效的诊断, 并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通常, 患者在发生鼻部外伤之后如果存在鼻中隔黏膜破损、血肿、鼻内出血等情况时, 要加以重视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避免手术不及时造成鼻部生理结构和功能的改变[4]。
本文采用了内窥镜下鼻骨骨折修复术, 在鼻内窥镜手术视野下进行手术能够对鼻骨塌陷的位置进行清晰正确的观察和复位, 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因鼻骨复位器过度伸入鼻腔导致的筛板顶破情况, 准确判断患者的鼻中隔黏膜损伤情况, 有效清理血肿、碎骨片等, 保证复位矫正的准确性, 维持鼻尖部的稳定。同时, 很多研究表明鼻内窥镜下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后的美观性好。本研究表明, 经治疗, 所有患者均复位良好。19例患者中, 有18例鼻腔通气障碍症状完全消失, 1例显著改善, 且术后也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证实了手术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 鼻内窥镜下外伤性鼻骨骨折复位临床效果良好, 且安全性高,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鼻内窥镜下外伤性鼻骨骨折复位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外伤性鼻骨骨折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 在鼻内窥镜下进行手术治疗, 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经手术治疗后, 19例患者鼻骨骨折得到有效的矫正, 鼻部通气功能均得到显著的改善和提升。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随访, 患者的鼻腔通气改善情况为:鼻塞症状完全消失的18例, 鼻塞症状显著改善的患者1例;随访期内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仅有1例患者伴有流脓涕并头痛, 经干预后痊愈。结论:鼻内窥镜下外伤性鼻骨骨折复位临床效果良好, 且安全性高, 值得推广。
关键词:鼻内窥镜,外伤性鼻骨骨折复位,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小广, 李时章, 王伟, 等.鼻内窥镜下鼻骨复位38例[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7) :70-71.
[2]王文一, 邢莹昊, 张静祎, 等.鼻内窥镜下鼻骨骨折伴鼻中隔偏曲早期手术[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27) :239-240.
[3]唐爱华.鼻内窥镜下外伤性鼻骨骨折复位86例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21) :2572-2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