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菌病患者

2024-09-23

布氏菌病患者(精选5篇)

布氏菌病患者 篇1

摘要:目的 探究在布氏菌病患者采用血清学检验与细菌学检验的检测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64例布氏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细菌学检验及血清学检验方法,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检验结果。结果 64例布氏菌病患者经过两种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血清学检验结果为呈阳性患者的例数为48例,检出率为75.00%;经细菌学检验结果为呈阳性患者41例,检出率为64.06%,两种检验方法检出率对比差异并不明显,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血清学检验及细菌学检验布氏菌病均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要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关键词:布氏菌病患者,血清学检验,细菌学检验

布氏菌病是一种变态反应性及传染性疾病,且人畜共患,以布氏杆菌为主要病原菌,包括19个生物型及6个种,致病菌包括马耳他布氏杆菌、犬种菌、流产布氏杆菌、猪种菌等[1]。机体被布氏菌侵入后,会造成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发生增生现象,损害免疫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同时会伴有毒血症、菌血症等,尤其是骨关节损害[2]。布氏菌病一般常发于牧区,但是在近些年来,大中城市的发病率也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高发人群为青壮年,主要为从事屠宰业、皮毛加工业、兽医的人士。对其进行有效诊断是预防和控制布氏菌病的关键,本研究为探究血清学检验与细菌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选择我院在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64例布氏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64例布氏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与布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并确诊;排除流行性感冒、感染性疾病、血液性疾病的患者。64例患者主要包括44例男性患者和20例女性患者,最高年龄为70岁,最低年龄为24岁,平均年龄为(42.5±4.8)岁,最长病程为27 d,最短病程为5 d,平均病程为(15.9±3.3)d,12例为兽医,11例为饲养员,20例为屠夫,21例为做皮毛加工工人。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血清学检验及细菌学检验方法进行分别检验,具体方法如下:

1.2.1血清学检验:检验方法为试管凝集试验法,对患者的血液进行抽取,将血清分离出来,血液要保证新鲜、无腐败气味、无溶血现象、无明显蛋白凝块;血清用0.5%石碳酸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在患者血清中加入抗原;充分震荡血清后,在37℃恒温培养箱中放置进行22~24 h培养;检验结果通过血清凝集反应程度进行判定;以检验的规章流程进行检验,并要严格执行;检验要由两名检验师进行;如果检验结果中两名检验师的检验结果不统一,要再次进行检验,以此保证准确检验[3]。

1.2.2细菌学检验:检验方法为细菌分离培养法,标本在干琼脂培养基中接种;细菌培养后,如果干琼脂培养基有菌落出现,检验结果显示为阳性;以检验的规章流程进行检验,并要严格执行;检验要由两名检验师进行;如果检验结果中两名检验师的检验结果不统一,要再次进行检验,以此保证准确检验[4]。

1.3统计学方法:研究中两种检验方法的相关对比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整理和处理,研究结果中检出率为计数资料用χ2进行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用P<0.05作为标准进行判定,如果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不存在。

2结果

64例布氏菌病患者经过两种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血清学检验结果为呈阳性患者的例数为48例,检出率为75.00%;经细菌学检验结果为呈阳性患者41例,检出率为64.06%,两种检验方法检出率对比差异并不明显,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布氏菌病是一种变态反应性及传染性疾病,且人畜共患,以布氏杆菌为主要病原菌,布氏菌的初次分离呈现球状,发展变化后呈现短小杆状,布氏菌病主要包括19个生物型和6个种,在不同宿主身上病原菌为生存就需要发生遗传变化,以此会产生多种生物型。布氏菌有顽强的生命力,在死亡的牲畜脏器中、疾病的排泄物及分泌物中布氏菌均可生存接近4个月,一旦有不良环境的影响会有变异发生。在全世界范围内布氏菌病均可发生,在我国多个城市中布氏菌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北方牧区,通过野生动物及家畜传播,牲畜一旦病发对人类有危害,牲畜如果患有布氏菌病,其乳类、排泄物及分泌物中均会有大量病菌存在,其作为传染源具有危险性,人类与家畜密切接触后,可将人类感染率增加。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不但提升,布氏菌病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一旦爆发,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同时对社会发展也产生不利的影响。由于布氏菌病病情程度及发病症状不同,在临床上无法很好的把握,对其进行有效的检验和诊断,是进行及时有效治疗的关键[5]。

在我国布氏菌病的发病范围在不断扩展,由牧区扩展到非牧区,具有发病急、容易复发、范围广的特点,如果发生,会呈现大规模的疫情蔓延,很难控制和治疗,因此,预防布氏菌病很关键,对传染源进行控制,家畜要注射疫苗并要进行定期检疫,一般有感染的牲畜,要及时进行隔离,并有效的进行诊断和治疗,牲畜在进行免疫过程中要将自身防护加强,带胶手套,并将防护服进行穿戴;将传染途径切断,死亡畜生及其住所均要进行杀菌消毒,无害化处理计划做燃料及肥料的家畜粪便,对水源进行保护,避免水源发生污染;另外,加大宣传力度,大型养殖场饲养员要对布氏菌病相关知识进行充分了解,主要包括发病症状及发病原因,以对布氏菌病进行有效的预防[6]。

在临床上布氏菌病检验方法主要包括补体结合试验法、试管凝集试验法、虎红凝集试验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法、细菌分离培养法等,其中虎红凝集试验法会造成患者血清非特异性凝集,假阳性结果出现。而补体结合试验法则较多的血清量和抗原量,且操作也较为繁琐,有较低的敏感性,也没有足够的稳定性;PCR检测法却没有稳定的检查结果,检测设备价格也比较昂贵,在基层医院不适合应用推广。本研究对血清学检验与细菌学检验的检测效果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从研究结果中显示:64例布氏菌病患者经过两种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血清学检验结果为呈阳性患者的例数为48例,检出率为75.00%;经细菌学检验结果为呈阳性患者41例,检出率为64.06%,两种检验方法检出率对比差异并不明显,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见,两种检验方法均有较高的检出率,两种检验结果差异并不明显。

综上所述,应用血清学检验及细菌学检验布氏菌病均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要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参考文献

[1]赵玲.布氏菌病患者血清学检验和细菌学检验结果比较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2):1147-1148.

[2]刘佳.布氏菌病患者血清学检验与细菌学检验的对比[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4):592.

[3]王庆香,魏钺玲.布氏菌病患者血清学检验以及细菌学检验结果比较[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20):109-110.

[4]王倩.对比分析布氏菌病患者血清学检验以及细菌学检验结果[J].医学信息,2015,28(37):384-384.

[5]张瑞娟.用细菌学检验和血清学检验诊断布氏菌病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0):49-50.

[6]杨建伟.比较布氏菌病患者血清学检验和细菌学检验的结果[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22(z1):567-568.

细毛羊布氏菌病的检测与防治 篇2

关键词:青海细毛羊,布氏杆菌,检出率,三角城种羊场

布鲁氏菌病 (简称布病) 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的人畜共患病, 多发于牧区和农牧区, 给畜牧业生产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为了促进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青海省刚察县三角城种羊场积极进行综合性的防治, 本文通过2008~2009年两年的布病检测分析, 阐述布鲁氏菌病疫病的防治。

1 检测对象及方法

检疫对象均来自本场内不同年龄段的放牧绵羊24h的颈静脉血液, 5~8ml盛于灭菌安剖瓶中, 待血清析出或分离备检。

试管凝集反应所用抗原由青海兽医生物制品厂生产供应, 操作和判定按部颁试管凝集反应规程、标准进行。

2 检测结果

见表1、表2。

3 防治

布病是人畜共患病, 为有效防制该病的蔓延, 必须加强与畜牧部门的合作。畜间防治措施不落实, 人间防治措施便无法落实。另外, 卫生、农业等各个部门要加强协作, 分工负责畜产品从养殖到餐桌的各个环节, 确保人民身体健康。从总体检查来看, 2008年比2009年检出率低, 绵羊阳性率达到“稳定控制”的标准, 今后还要加强疫情监测工作, 及早掌握人、畜布病的流行情况, 才能为疫情的控制提供条件。除在人、畜间加强监测外, 还要对其他动物和周围环境加强监测。

我场为藏民族聚集的地区, 自然条件恶劣, 牧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较低, 卫生状况不良, 加之对布病防治知识的缺乏, 在生产、生活中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如常用牛、羊流产胎儿喂犬, 人畜混居、人畜共饮同一水源、喝生奶、剥食病死家畜等现象, 这是该病在人群中难以得到控制的根本原因, 所以在牧民群众中大力开展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显得尤为迫切。

布氏菌病患者 篇3

关键词:布氏菌病,流行趋势

布氏菌病是一种由感染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乙类传染病, 是我国重点防治的7种地方病之一。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中山低山区, 以农业为主非牧区。近几年来出现了布氏菌病局部爆发点, 疫情呈大幅度上升。为了研究长白山布氏菌病流行和发生的规律特点, 进一步加强布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 改进和加强防治措施, 现将1988~2007年布氏菌病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来源

历年通化市布氏菌病疫情报告、布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布氏菌病监测和考核资料以及畜间布氏菌病调查和防治资料。

2 结果

2.1 人间布氏菌病流行特征

自1962年通化市东昌区发生第一例布氏菌病后, 至2007年通化市累计发生布氏菌病327例。1978、1988、2004年为三个高发年, 3年发生布氏菌病103例, 占发病总人数的32.39%, 1999年以后布氏菌病呈上升趋势, 与近年全国布氏菌病疫情资料报道[1]相似。1999~2007年期间发生布氏菌病106例, 占总发病人数的30.89%。20年期间全市共调查接触人群102288人, 血清学检查11583人, 阳性数167人, 阳性率1.44%, 患病率从88年的0.05%上升到2007年的0.21%。

2.2 流行季节与持续时间

布氏菌病全年均有发病, 但季节性比较明显。通化市布氏菌病发病时间为1~7月份, 多集中在2~5月份, 可能与羊布氏菌病流行高峰在2~4月份有关。

2.3 感染布氏菌病人群职业、年龄、性别

通化市感染布氏菌病有明显的职业性分布, 患者多为放牧、饲养、屠宰牲畜人员、兽医及接触畜产品、牲畜的排泄物、分泌物等人群;男多于女, 差异显著;年龄多在20~50岁之间, 主要与接触病畜的机会与频繁程度有关。

2.4 传染源与临床特征

通化市布氏菌病传染源主要为患布氏菌病的羊。从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看, 绝大多数患者都接触羊, 包括饲养、接羔、放牧、屠宰等途径。1999年梅河口市花园乡东胜村布氏菌病爆发点中有4名患者参与屠宰其家中饲养的一只羊, 通过检疫已证实为布氏菌病羊。2004年辉南县团林镇赵家村赵家街屯和育民街育民屯发生的布氏菌病爆发点, 9名布氏菌病患者均有饲养和屠宰加工羊的经历。1988~2007年全市共检出患布氏菌病的羊157只、病牛13头、病鹿6头, 感染率分别为0.13%、0.006%、0.04%。

2.5 主要流行因素

通化市布氏菌病的发病与流行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因素有: (1) 麻痹思想导致对布氏菌病防治工作的放松。畜间疫情不清, 检疫、免疫措施不能落实到位。 (2) 牲畜分户饲养, 群众对布氏菌病的危害没有足够的认识, 不能主动接受对饲养的牲畜进行检疫和免疫, 致使畜间疫情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3) 各级政府对布氏菌病防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各有关部门不能相互密切配合, 专业防治力量薄弱监督机制减弱, 防治经费不足。 (4) 相关部门对布氏菌病防护知识宣传不够, 群众对布氏菌病给身体健康及畜牧业发展带来的危害没有足够的认识, 不能自觉地接受和配合专业人员采取的各项防治措施。

3 讨论

3.1 布氏菌病的危害

布氏菌病的发生与流行给通化市人民群众身体造成很大的损害及经济损失。1988~2007年, 通化市共检出患布氏菌病病畜176只 (头) , 据粗略估算, 因布氏菌病引起的牲畜流产和牲畜淘汰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万元。截止2007年末, 通化市共发生布氏菌病患者327人, 现症患者274人。因患布氏菌病不能参加生产劳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加上用于治疗布氏菌病的费用, 约560万元。据初步统计, 近年来用于畜间检疫、免疫的经费、布氏菌病病情监测经费, 以及专业队伍的培训、仪器设备的投入、人员差旅费等, 约85万元。总之, 通化市因布氏菌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保守估计约645万元人民币。

3.2 主要防治措施

为控制布氏菌病的发生, 在7个县 (市、区) 对牲畜进行免疫接种。1988~2007年共免疫羊425982只、牛884251头、鹿53961只。在7个县 (市、区) 内, 1988~2007年检疫羊131165只、牛216441头、鹿15969只。共捕杀淘汰病畜176只。从1988~2007年流行病学调查布氏菌病职业人群102288人, 血清学检查11583人。对急性期的病人要求按疗程积极治疗, 以免转为慢性;对慢性期的病人, 主要采取对症治疗。每年按上级的安排部署制定下发防治工作计划。研究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对各级医务人员、特别是临床医生, 进行布氏菌病相关知识的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对职业人群进行布氏菌病防护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3.3 防治效果

通化市布氏菌病防治工作在各部门多年合作、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84年通化县经省考核组的考核, 达到控制区标准。1985年省、市、县卫生、农牧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布氏菌病考核工作组, 按布氏菌病防治效果考核方案要求, 经考核认定集安市、通化市区的布氏菌病防治工作, 达到了控制区标准。同年, 辉南县、柳河县、梅河口市也按照布氏菌病防治效果考核方案的要求通过考核达到控制区的标准。至此, 通化地区布氏菌病的防治工作全部达到控制区标准。通化县1987年、梅河口市1992年、东昌区、二道江1993年经省、市、县联合工作组考核, 达到国家规定的稳定控制区标准。

参考文献

[1]尚德秋.中国布鲁氏菌病防治科研50年[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0, 21 (1) :55~57.

布氏菌病患者 篇4

1 材料与方法

材料来源于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 经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确诊病历, 所有患者均经过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核实。

2 2010年人间布病与流行特点

2010年全县共新发病例595例, 发病率为165/十万, 其中男性患者415例, 女性患者180例, 最大年纪61岁, 最小年龄9岁, 分布全县22个乡 (镇) 场。出现人间布病暴发19处。

2.1 年龄、性别分布

共发病例595例, 男性415例, 女性180例。20岁以下患者40例, 占病例总数的6.72%, 21~40岁287例, 占发病总数的48.23%, 41~60岁256例, 占病例总数的43.02%, 60岁以上12例, 占病例总数的2.02%。从发病年龄看主要在青壮年, 这主要是与接触机会多有关。

2.2 职业分布

在595例布病患者中, 农牧民558例, 占病例总数的93.78%, 学生5例, 占病例总数的0.04%, 家庭妇女9例, 占病例总数的1.51%, 皮毛收购9例, 占病例总数的1.51%, 干部2例, 占病例总数的0.34%, 儿童2例, 占病例总数的0.34%, 个体户10例, 占病例总数的0.17%。从职业发病看主要是农牧民发病占93.78%, 主要是常年放牧、饲养, 接触机会多, 感染机会多。

2.3 时间分布

从发病时间看, 全年各月份均有发病, 暴发疫情集中在5月至8月, 不同月份发病人数见表1。

3 分析与建议

3.1 流行特点与感染方式

我县2010年人间布病流行范围广, 强度大, 波及全县所有22个乡镇场。农牧民感染占发病总数的93.78%, 全年各月均有发病, 发病较多的月份为4月至8月。感染方式经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呼吸感染占66.10%, 主要是放牧人员个人防护差, 人畜混居, 病羊的分泌物、排泄物、尘埃, 经呼吸道而感染, 其次为皮肤黏膜接触感染占32.21%, 主要是在产羔季节, 接羔者没有个人防护, 接触病羊分泌物、排泄物, 经破损的皮肤黏膜而造成感染。

3.2 畜间传染源存在是造成人间布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随着牧业经济的发展, 牧业是广大农牧民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产业, 各级政府对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养羊户不断增多, 随之而来的是在购入羊是, 不经过检疫, 把病羊购入 (即传染源) , 尤其在不知病区购入更为明显。其次为在区域内发现传染源后, 不能给与淘汰, 而是转卖。传染源转移是造成疫情扩大蔓延的主要因素。

3.3 建议

为了有效控制人间不变疫情, 必须加大防控措施, 一是加大政府领导力度, 二是坚强畜间检疫、免疫, 淘汰病畜, 达到净化畜群。三是在疫情流行高峰期冻结牲畜交易, 防治传染源转移扩散。四是卫生部门加强人间布病疫情监测, 做到“早发现, 早报告, 早处理”。五是加强布病防控知识宣传力度, 不断增强广大农牧民的自我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编著.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布氏杆菌患者的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59例患者, 均为住院治疗患者, 其中男48例, 女11例, 年龄21~66岁。农村患者46例;均有牛羊接触史或饲养者, 3例经常食用牛羊肉, 且其中1例喜食不久煮的羊肉, 2例为屠宰人员。

2 护理方法

对59例患者均采用抗生素联合治疗及营养支持治疗, 配合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

2.1 基础护理

本病患者有不规则的发热和多汗, 并多伴有关节、肌肉疼痛等。护理人员应热情主动为患者介绍医院环境, 使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生活, 嘱积极配合治疗。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 急性期患者卧床休息, 为患者提供安静整洁的休养环境, 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

2.2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体征, 了解患者生殖系统症状, 观察患者有无淋巴结、肝脾肿大及程度, 以及有无神经系统症状视力变化、听力减退、有无脑膜刺激征、心悸等症状,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出入量、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密切监测。在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同时, 观察药物的治疗效果及用药后的反应。

2.3 发热护理

本病热型以弛张型最为多见, 因此应监测患者体温变化, 一般每日测量体温4次, 向患者讲解发热的相关知识、体温计的观察方法、测量体温的注意事项等, 如测量前30 min不可进食或饮用热水等, 以保证测量结果准确。指导患者物理降温时可用冰袋冷敷体表大血管处、前额或头顶等, 也可用35%~50%乙醇100~200 ml擦浴。定时更换冷敷部位, 以免局部冻伤。药物降温时应注意观查皮肤末梢循环情况, 防止体温骤降引起虚脱, 若发现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

患者退热期常伴有大汗, 大量出汗后感到软弱无力、口唇干燥, 此时嘱患者卧床休息, 减少能量消耗, 出汗后及时帮助患者擦干汗液, 防止受凉, 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指导患者保持口腔清洁, 可于晨起、餐后、睡前协助患者漱口, 避免口腔感染, 唇干者涂石蜡油。患者由于大量出汗, 肌体能量消耗过多, 应及时补充营养和水分, 遵医嘱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 鼓励患者少食多餐、多饮水, 每日至少饮水2000 ml。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输液, 以补充身体的消耗, 并监测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发现异常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4 心理护理

由于病程长, 经济负担较重, 以及对疾病和预后的不确定, 使患者产生紧张、不安、焦虑、抑郁等心理。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 给予精神安慰。向患者讲解我院的医疗技术水平, 及治疗护理的目的、意义等,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患者能够相信治疗护理的效果, 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积极轻松的心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2.5 疼痛护理

关节疼痛是本病的主要特点之一。部分患者同时还伴有肌肉酸痛、神经痛。本组59例患者中伴关节疼痛者53例, 占89.8%。疼痛常可累及一个或数个大关节, 导致患者痛楚难忍。急性期可呈游走性, 锥刺般疼痛, 一般镇痛药物无效。疼痛较重时患者应卧床休息, 减少不必要的活动, 并服用活血化瘀的药物, 为患者按摩肢体;缓解期可适当的锻炼, 以自身能够承受为宜。睾丸胀痛不适时遵医嘱给予“十”字吊带托扶, 减轻局部胀痛;慢性期指导患者使用放松术, 以缓解病痛。

2.6 药物护理

向患者介绍本病常用的抗生素及其不良反应、疗程和使用方法等, 强调遵医嘱规律全程联合用药的重要性, 以免慢性化和复发。指导患者用药注意事项, 告知患者某些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如注射链霉素时, 可能出现耳鸣耳聋等不良反应, 此时应及时联系医生, 以便医生及时调整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 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7 健康教育

向患者讲解布氏杆菌的相关知识, 帮助患者及时就诊, 强调及时就诊和急性期彻底治疗的重要性。布氏扦菌在病畜的生殖器官、内脏和血液中含量极高。因此, 应严格管理好传染源, 对接触病畜的饲养员、屠宰员、皮毛加工者等应加强防护, 定期检查畜牧产品, 禁食病畜肉及乳品, 烹调肉制品应彻底煮熟, 对牲畜开展普查普治, 必要时应宰杀, 认真做好消毒隔离, 对病畜污染的环境应用20%次氯酸钙消毒, 以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3 结果

经精心的护理, 59例患者仅5例复发, 其余54例患者均好转或痊愈出院。

4 小结

通过对59例布氏杆菌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与护理, 可发现对布氏杆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期应用抗生素联合治疗是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发生, 减少疾病复发的关键[3]。同时, 给予患者积极合理、细致周到的基础护理、对症护理等对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病痛、促进康复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M].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170-171.

[2]梁晓丽, 贾竹敏, 杨海燕.布氏杆菌病的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23 (20) :21-22.

上一篇:贸易技术创新下一篇: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