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慢性病患者

2024-05-30

农村慢性病患者(共11篇)

农村慢性病患者 篇1

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农村慢性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仅患有糖尿病这种常见慢性病的农村居民数量就已经快速上升到了4300万人,农村慢性病患者的疾病风险也不断增大。作为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制度,在化解农村慢性病患者的疾病风险方面能否发挥作用,究竟发挥多大作用,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鉴于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研究较少,本文利用2011—2012年江苏省农民就医行为与农村医疗服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农村慢性病患者的疾病风险情况,以及新农合对于农村慢性病患者疾病风险的分担状况,探讨新农合制度如何更有效地化解慢性病患者的疾病风险。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界定,慢性病是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是指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1]。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经医院确诊患有慢性病的农村居民。

1.2 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11—2012年进行的江苏省农民就医行为与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问卷调查。该调查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第一阶段对省辖市进行整群抽样,按经济因素和地理位置两个因素将江苏省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3个区域,对每个省辖市进行市辖县(县级市)的样本抽取;第二阶段对地级市(县)进行抽样,从每个省辖市管辖区域中抽取1~4个市辖县(县级市)或区开展具体调研,总计抽取了1415名调查对象。在其中抽取符合本文调查对象要求的慢性病患者499人。经过重新编码、录入及整理后,采用SPSS 2.0软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农村慢性病患者的疾病风险

疾病风险主要是指人在生存过程中因各种疾病而遭受的经济上、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损失。由于现阶段学术界对于疾病风险的测量都是有关疾病经济风险的测量,并且在这一时期我们迫切需要解决农户的疾病风险也是他们的疾病经济风险,因此,本文所指的疾病风险为疾病的经济风险。

农民疾病风险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包括:因疾病而需要支付的就医费用和就医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当然,在这其中与农民疾病风险最为相关的就是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它直接影响到农民对于就医费用支付压力的承担程度。相同医疗费用的支出,对于不同收入的农民来说意味着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越是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他的疾病风险就会越低;而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民,他们的疾病风险就会越高。医疗支付来源的稳定性也会影响到农民的疾病风险,只要有稳定的医疗费用支付来源,慢性病患者长期的就医经济链条才不会断裂,疾病风险也不会造成家庭的贫困[2]。

2.1.1 农村慢性病患者家庭疾病风险度:

农村居民在应对疾病风险的时候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家庭群体应对疾病风险使风险能够分摊,尤其是在面临重大疾病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时,家庭的所有成员都会参与到应对疾病风险之中。所以在研究农村慢性病患者疾病风险的时候,本文以农村家庭为研究单位进行疾病风险的测量。本文引入目前衡量农民疾病风险的描述性分析工具“家庭疾病风险度(Family Risk,FR)”。家庭疾病风险度实质上是通过家庭年度医疗支出与其家庭纯收入的比较来衡量农户的疾病风险程度[3]。FR的计算公式是:

按照划分的标准来看,当FR≤0.5和0.51.2时,该家庭处于高度疾病风险组和极度疾病风险组,该家庭在面对疾病时普遍面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

%

由表1我们可以看到,低度疾病风险组所占比例为57.2%,中度疾病风险组所占比例为21.4%,高度疾病风险组所占比例为7.6%,极度疾病风险组所占比例为13.8%。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慢性病患者具体的疾病风险分布情况,本文将FR又划分为“家庭住院疾病风险度”(家庭年度住院支出/家庭年度纯收入)和“家庭门诊疾病风险度”(家庭年度门诊支出/家庭年度纯收入)等指标。

%

从表2数据看出,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家庭门诊疾病风险度处于低度疾病风险组的为83.3%,而家庭住院疾病风险度处于该组的为62.1%。家庭门诊疾病风险度处于极度疾病风险组的为2.1%,家庭住院疾病风险度处于该组的为15.7%。从表1、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慢性病患者家庭处于低度疾病风险组的比例较高,但处于极度疾病风险组的比例仍旧存在,这就说明在农村仍有一部分慢性病患者家庭存在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风险。

2.1.2 农村慢性病患者医疗支付风险:

农村慢性病患者医疗费用的可持续支付也是降低其疾病风险的重要保障。虽然大部分农村慢性病患者都加入了新农合,但是治疗疾病所需的大部分医疗费用仍需个人承担。数据显示,现阶段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医疗支付来源主要还是家庭自己的收入,占95.8%,依靠借债支付占1.2%,政府补贴占0.6%,其他占2.4%。这就会导致当家庭收入自给不足时,家庭在面临大病时会出现贫困的风险困境。慢性病患者由于所患疾病的特殊性,需要接受长期的药物治疗,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以保证疾病的治疗。农村慢性病患者除了新农合能够分担一小部分治疗费用外,基本没有其他经济保障,只有依靠家庭经济收入,医疗费用支出对于一些慢性病比较严重、经济收入较少的家庭都是沉重的负担,也就极易造成疾病风险在这些家庭的发生。

2.1.3 农村慢性病患者购买药品的经济压力:

农村慢性病患者治疗疾病的经济压力主要来自于购买药品。由于慢性疾病自身的特殊性,病人在去医院确诊所患慢性病后,就基本依靠自己购买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所调查的农村慢性病患者中,他们中大部分人表示门诊报销比例很低,而住院治疗报销比例相对较高,但是慢性病有时并不需要住院治疗,只需要门诊治疗确诊后回家自行药物治疗。这对于患长期慢性病的患者来说,药物治疗的花费巨大,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一些治疗慢性病的药物并没有纳入药品目录,价格相对较高,更是增加了他们的经济压力。他们在面对普通药物与特效药之间,一般会选择前者,虽然治疗效果没有特效药好,但是价格便宜。在被调查的农村慢性病患者中,有93.8%的患者选择了购买普通药物治疗自己的疾病,并且在选择药物原因方面,89.2%的患者首先考虑的是药品价格因素。

2.1.4 农村慢性病患者在医疗机构就医的经济压力:

农村居民在加入新农合后,由于村卫生室等医疗机构并没有纳入医疗报销范围,患者在首次遇到相对严重的疾病时,基本会选择去乡镇卫生院看病,乡镇卫生院的就医成本又太高,对于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家庭来说,经济负担是可想而知的。在被调查者中,有53.5%的慢性病患者觉得看病价格贵,35.1%的人觉得价格有点贵,但还能承受,8.6%的人觉得价格不贵,2.8%的人说不清。在被问及看病价格贵的原因时,他们觉得药品价格和检查费用高是看病贵的原因。

2.2 新农合对农村慢性病患者疾病风险的分担

新农合制度是现在大部分农村居民医疗费用报销的唯一来源,也是帮助农村居民应对疾病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被调查者中,只有3.6%对新农合制度表示非常满意,58.1%表示较满意,32.8%表示为一般,4.8%表示不满意,0.7%表示非常不满意。在调查中,有55.8%的被调查者对于目前新农合的报销额度不满意,认为报销额度太低;有61.5%的人认为目前报销药品目录范围太窄,不能满足他们的治疗用药需求。报销药品目录中没有收录太多的治疗慢性病的药物,这就意味着这些慢性病患者在使用其他药物时需要自己支付大量的药费继续治疗,这就极易造成疾病风险。

2.2.1 新农合重视患病人群的补偿,轻视慢性病的预防工作:虽然新农合在制度设计之初的目的是帮助大部分农村居民应对疾病风险,但由于参合人数众多,资金筹集困难,制度的核心主要是大病统筹。一些住院病人在报销水平上较高,而一些无需住院的慢性病患者门诊报销比例较低,无法满足他们的医疗需求。加上该制度忽略了农村居民在健康预防方面的费用负担,导致一些慢性病患者由早期的轻度慢性病拖成严重的慢性病,大大增加了治疗的费用与难度,使其疾病风险明显增加。调查显示,有55.4%的被调查者没有接受过预防保健服务。他们虽然意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但是体检等项目并没有纳入新农合的报销范围,新农合制度制定中也没有提供这项服务。由于检查费用相对较高,大部分农村居民并没有主动检查身体。在面对一些常见慢性病时,农村居民往往缺乏一定的健康保健意识以及一定的防治知识,导致一些早期容易治疗的疾病演变成难以治愈的长期慢性疾病。目前,新农合主要是通过保险的方式给予患有疾病的农村居民事后的经济补偿,没有把体检等疾病预防的措施纳入补偿报销范围,制约了个人进行疾病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积极性,也使得预防保健与疾病治疗之间产生了脱节,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患病概率。

2.2.2 新农合对于慢性病患者的补偿不到位,降低了其就医积极性:新农合对于农村居民大病治疗的补偿比例较高,住院等费用的报销比例较高,但是门诊的报销比例相对较低。慢性病的治疗主要依靠长期服药,慢性病患者的医疗花费主要是门诊费用和药品消耗的费用,这两项费用新农合给予的报销比例相对较低。另外,由于慢性病治疗的长期性,导致医疗花费巨大,很多农村家庭治疗这些疾病的经济负担都很沉重。很多农村慢性病患者在知道自己的疾病大概用哪种药物治疗后,基本上不再去医院看病,觉得不舒服的时候就自己吃药进行治疗,甚至连药都不吃,消极面对慢性病的治疗。在遇到疾病时,慢性病患者虽然多数采取主动求医的行为,有46.5%的受访者会在生病后立即去看病,但仍有19.4%的受访者非要等到疼痛难忍时才去医院看病,28.7%的受访者会选择到药店买药,5.4%的受访者则坚持拖着不去看病。在被问及“最近一次慢性病发作,是否去医院看病”时,有59.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去医院看病,而40.6%的人选择不去医院看病。慢性病患者没去医院看病的主要原因:56.3%的慢性病患者认为自己可以自我治疗;24.0%的人自己感觉病情较轻,没必要去看医生;12.6%的患者经济困难,所以选择不去治疗;5.6%的人对自己的慢性病治愈自感无望,放弃了治疗;0.6%的人对医院持不信任态度,认为医院治不好自己的病,其他因素影响患者不去看病的占被调查人数的1.2%。在调查过程中,大多数农村慢性病患者在去过几次医院后,就选择不去医院继续看病,他们认为去医院看病花钱多,每次医生让他们吃的就是那几种药,他们会选择去药店自己买药,按时服用,以期缓解慢性病症状,他们认为慢性病是没法根治的。慢性病患者就医费用的主要支出是门诊就诊费用和药物花销。新农合对于这两项费用的报销比例相对较低,无法在实质上帮助慢性病患者降低家庭疾病风险。

2.2.3 补偿制度设计不合理,定点医院药品价格上涨、慢性病药品目录有限:新农合制度设计的补偿标准是门诊和住院补偿比例与定点医疗机构的级别有关。乡镇卫生院的补偿比例较高,而省市医院的补偿比例较低,这种制度设计的目的本来是为让农村居民在基层医院进行治疗,免除去省、市医院的医疗负担,但是实际情况却与之相反。另外,村卫生室并没有纳入新农合的报销体系当中,农村居民在村卫生室治疗和拿药并不能得到补偿[4]。调查数据显示,在309名被调查者中,选择去村卫生室治疗的有54人,占17.5%;到乡镇卫生院的有112人,占36.2%;到县级医院的有97人,占31.4%;到市级医院的有33人,占10.7%;到省级医院的有5人,占1.6%;到私人诊所的有8人,占2.6%。虽然乡镇卫生院门诊和住院补偿比例较高,但仍有42.7%的慢性病患者选择县级医院、市级医院和省级医院;17.5%的人选择不能报销的村卫生室;2.6%的人选择私人诊所。在调查中发现,虽然乡镇卫生院补偿比例较高,但是其医疗资源无法满足一些慢性病患者的就医需求。对于一些慢性病比较严重的农村居民来说,乡镇卫生院的基础医疗设施、医生服务水平都无法与大医院相比。慢性病患者在乡镇卫生院治疗不如大医院治的快速有效,反而会增加慢性病患者的疾病风险。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进行治疗。在调查过程中,被调查的慢性病患者在购买药物时,36.7%选择村卫生室,23.2%选择连锁药店,18.7%选择定点医院,17.0%选择私人药店,4.3%选择私人诊所。大部分人选择去村卫生室和药店购买所需的药物。他们表示,定点医院的药品价格在门诊和住院报销补偿后有所提高,但有时比在村卫生室拿药还贵一些,所以,在定点医院拿药反而会增加农村居民的就医费用。在问及药品报销目录的范围时,认为目前报销药品的目录范围比较窄和很窄的慢性病患者分别占52.8%和8.7%。大部分慢性病患者都觉得现阶段的药品报销目录范围较窄,不能满足慢性病患者的就医需求。虽然新农合的药品报销目录每年都在增加,但基本上都是一些常见的普通药物,用于有效治疗慢性病的药物还是比较少,这些都使得农村慢性病患者的疾病风险有所增加。

3 结论与思考

新农合制度对于农村慢性病患者的疾病风险起到了一定的分担作用,但是由于其自身制度还在完善之中,因此,对于农村慢性病患者疾病风险的分担仍可以进一步加大。

3.1 将早期预防与疾病诊断纳入新农合制度范围,积极宣传预防保健知识

新农合主要在农村居民患有疾病后进行补偿,并没有将体检等早期诊断疾病费用纳入到新农合的报销补偿范围,这就制约了农村居民在疾病初期的风险预防。新农合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农村居民缓解疾病风险,但如何帮助农村居民减少疾病风险的发生更为重要。一些慢性病在患病之初及时发现并治疗会减少一些医疗花费,也容易减少治疗的周期。将体检等预防措施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能够帮助农村居民尽早发现疾病、尽早治疗[5]。近几年来,农村慢性病患者的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在积极宣传新农合制度的同时,也应拿出一部分筹集的资金组织专家对于慢性病知识进行宣传,让农村居民对于慢性病防治有所了解,从源头上对于疾病风险进行遏制。

3.2 将常见慢性病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进一步提高报销比例,完善大病补偿体制

政府要针对慢性病治疗的自身特点,列出常见易患慢性病目录,将其单独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针对慢性病患者的就医特点和需求,提高慢性病患者的门诊补偿比例。另外,要积极完善大病补偿体制,严重的慢性病患者应给予大病救助资金。根据新农合筹集的基金建立科学严密的结算补偿机制,使结算补偿机制和实际报销额度尽可能满足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就医需求,让农村慢性病患者没有看病的后顾之忧[6]。

3.3 扩大药品目录,将慢性病治疗药物纳入报销范围

对于常用治疗慢性病疾病的药物,政府应将其纳入补偿药物目录,加大补偿力度,降低治疗慢性病药品零售价格,减轻慢性病患者购买药物方面的经济压力,让他们能够进行持久的药物治疗。

3.4 将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

农村慢性病患者在确诊自己患有某种慢性病后,为减少就诊产生的治疗费用,他们一般选择去村卫生室或药店自行购买药物进行治疗。村卫生室是农村居民接受早期治疗的基本医疗机构。在调查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村卫生室都纳入了新农合报销体系。将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报销体系,一方面有利于慢性病患者进行积极的自我治疗,另一方面也使农村居民能够重视疾病的早期确诊,抑制“小病拖大”的现象,减少慢性病患者的疾病风险。

参考文献

[1]威廉.柯克汉姆[美].杨辉,张拓红,译.医学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张广科.新农舍对农户疾病风险共担效果跟踪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3):35-41.

[3]罗力.就医经济风险比较指标的探索[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0,14(12):13-15.

[4]彭芳.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农民疾病经济风险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4,23(7):34-36.

[5]万崇华.会泽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疾病经济风险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6,25(3):46-47.

[6]姚兆余,张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模式对农民就医行为的影响——基于苏南三市的比较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5-101.

农村慢性病患者 篇2

为进一步加强社区慢性病患者的指导,引导社区居民提高慢性病管理意识,提升慢性病患者和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能力,根据《上虞区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要求,我院结合实际,在上浦镇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试点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按照实施方案要求,于2014年10月,首先选择大善小坞村、东山村为慢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试点村,成立了2个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各小组共开展活动6次,各组员不仅学习了慢性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健康状况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二、工作成效

1、统一思想,高度重视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制定了《上浦镇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将具体活动目标及活动步骤等做了明确要求,成立领导小组,具体分工具体落实到责任科室、责任人,从根本上保障了我镇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

2、加强学习,提高技能

为提高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组长及组员的自我管理技能,使慢性病患者获得健康知识,逐步实现自我管理,建立有效的健康生活方式,我院专门组织组长、技术指导医生到上级参加培训学习,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合理安排,科学指导

我院切实加强对自我管理小组组员的情况进行摸底、了解,掌握组员的基本情况和管理需要,针对掌握的情况制定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工作计划及活动安排,在活动中对小组组员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纠正,对正确的健康知识进行讲解,并对小组组员进行基本身体指标测量及健康状况和自信心测评。

三、存在问题

1、慢性病患者参与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主动性不够,自我管理意识未在全镇形成浓厚的氛围。

2、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形式多以为讲座、集体讨论等为主,形式较单一,未能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四、下一步建议

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覆盖率,增加参与人员的数量,扩大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开展的范围,不断深化健康自我管理工作,使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同时要不断的丰富的小组活动的内容、形式,拓展工作内涵,搭建更为活跃的工作平台,让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慢性病患者的节日菜 篇3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慢性病,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合理饮食是治疗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春节期间,饮食要像平时一样有所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地吃。总的原则是要控制总食量,面对各种美味佳肴,要时时提醒自己,只能吃七八分饱;同时,要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对食物原料的选择,应尽量少用畜禽肉类,特别是脂肪多的肥肉,以及肝、大脑、大肠等内脏,多选食鱼、虾、豆制品、蔬菜和水果。烹调方法以清蒸、炖焖为宜。

适宜点的菜

苏菜:清炒虾仁、西瓜鸡、植物四宝、大煮干丝、文思豆腐、拆冻鲫鱼、清蒸刀鱼、炖菜核等。

浙菜: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宋嫂鱼羹、西湖莼菜汤等。

上海菜:瓜姜鱼丝、生煸草头、松仁鱼米、龙园豆腐(龙眼虾仁豆腐)、特别黄鱼羹等。

川菜:绣球干贝、家常海参、冬笋熘野鸡丝、鸡豆花、麻婆豆腐、开水白菜、豌豆泥、干煸冬笋等。

粤菜:香露炖花菇、碧绿茭白、夜香冬瓜盅、鼎湖上素、护国菜、大良炒牛奶等。

不宜点的菜

川菜:香酥肥鸭、回锅肉、豆瓣鱼、樟茶鸭子等。

粤菜:片皮乳猪、冰糖雪耳椰子盅、白云猪手、糖醋咕噜肉、脆皮炸双鸽等。

苏菜:清炖蟹粉狮子头、松鼠桂鱼、水晶肴肉、扒烧整猪头、火腿酥腰等。

闽菜:油爆鱿鱼卷、红烧豆腐盒、佛跳墙、东壁龙珠、醉糟鸡等。

湘菜:糖醋脆皮桂鱼、玉鳞香腰、冰糖湘莲、油淋庄鸡、红煨羊蹄花等。

点菜门道

适宜点的菜原料多以水产、豆制品为主,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不高,如海参的胆固醇含量几乎为零,海产品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也比较高,且这几道菜肴的烹调方法以清炒、清蒸为主。

不宜点的菜,原料上多选用比较肥的猪肉,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蟹黄中胆固醇的含量也较高。有的菜肴原料虽然是脂肪含量不高的水产,但由于采用了油炸的烹调方法,结果成品中脂肪含量增加。红烧豆腐盒的主料虽然是豆制品,但配料用的却是肥猪肉。椰子虽然是植物性食物,但椰肉中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因此,都不适合心血管疾病患者食用。此外,心血管疾病患者要限制盐摄入,一些用咸鱼、咸肉等腌制品制成的菜肴,也不宜食用。

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患者春节期间探亲访友、旅游娱乐,会比平时更为紧张、疲劳,容易导致抵抗力下降。此时如不注意合理饮食,就会引起慢性胆囊炎、胰腺炎复发,轻则引起剧烈疼痛,重则威胁生命。因此,节日期间要重视生活保健,膳食上应注意以下几点: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禁食油煎、油炸的食物,胆固醇含量高的动物脑、肝脏、蛋黄等也不宜食用;蛋白质的摄入量需要控制,因为高蛋白质的食物,与脂肪一样都会导致胆汁和胰液的大量分泌,增加胆囊和胰腺的负担;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的供给应充足,但要避免过多的精制糖。

适宜点的菜

苏菜:鲜奶大虾、大煮干丝、文思豆腐、生煸草头等。

浙菜:清汤鱼丸、龙井虾仁、西湖莼菜汤、宁波摇蚶等。

湘菜:白水桂鱼、花菇无黄蛋、芙蓉鲫鱼、蝴蝶过河等。

川菜:冰糖兔块、开水白菜、干煸冬笋、泡菜鱼、麻婆豆腐等。

鲁菜:凉拌什锦粉丝、三美豆腐、神仙鸭子、奶汤蒲菜、清氽赤鳞鱼等。

粤菜:菊花烩蛇羹、蒜子谣拄脯、炖禾虫等。

闽菜:荷叶八宝饭、绿岛白花脯、龙身凤尾虾等。皖菜:中爪腐衣、问政山笋等。

不宜点的菜

鲁菜:网油三丝卷、九转大肠、锅贴豆腐、蟹黄鱼翅等。

川菜:姜汁肘子、香酥鸭、回锅肉等。

粤菜:糖醋咕噜肉、油泡鲜虾仁、蒸大红膏蟹、玫瑰酒乳鸽等。

闽菜:酸甜竹节肉、注油鳗鱼、鸡茸金丝笋、荔枝肉等。

苏菜:水晶肴蹄、油泼仔鸡、银鱼炒蛋等。

浙菜:绍式小扣、蛋白夹沙、沙锅鱼头豆腐、荷叶粉蒸肉、蛤蜊黄鱼羹等。

湘菜:软酥猪腰、熘酥肠、红烧寒菌、红椒酿肉、粉蒸白鳝、走油豆豉扣肉、麻仁香酥鱼、油淋庄鸡等。

皖菜:花鼓蹄膀、面色火夹鱼片、花菇石鸡、奶汁肥鱼王、鱼咬羊、葡萄鱼等。

北京菜:筒子肉、北京烤鸭、荷包里脊、烩乌蛋、糟溜鸭三白等。

点菜门道

适宜菜选用的原料主要是鱼、虾、兔、蛇肉,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但脂肪的含量不高;采用炖、烩、煮等烹制方法,烹调油用量较少。

不宜吃的菜点,原料大多采用带皮猪肉,脂肪的含量很高;或用油炸的烹调方法,使原本低脂肪的原料,转变为高脂肪菜肴。通常情况下,鱼类的脂肪含量都比较低,但鳗鱼和鲥鱼例外,这两种鱼也是名菜的常用原料,慢性胆囊炎、胆结石和慢性胰腺炎患者应忌食。

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对饮食控制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病情。由于糖尿病患者的食欲往往比较旺盛,因此春节期间更要注意合理饮食,以免引起病情的反复。对于菜肴,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精中选简,精中选粗,尽量选择制作简单或膳食纤维含量比较高的蔬菜为主料或辅料制成的菜肴,这样既可以控制总热量,又保证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以多糖为主。

适宜点的菜

闽菜:淡糟炒响螺片、鱼烧白、冬笋螺片、淮山枸杞炖白鸽、淡糟鲜竹蛏、清炖过鱼、秋水芙蓉等。

粤菜:苦瓜排骨盅、鼎湖上素、护国菜、蛇羹、夜香冬瓜盅、白焯螺片等。

川菜:翡萃虾仁、酸辣鱿鱼汤、干煸冬笋、鸡豆花等。

苏菜:虾子冬笋、鲜冬瓜盅、大煮干丝等。

浙菜:沙锅鱼头豆腐、蘑菇炖豆腐、清汤越鸡、清汤鱼圆、花菇石鸡等。

皖菜:豆苗野鸡片、八公山豆腐、问政山笋等。

北京菜:鸡丝银针、糟煨茭白、炒干贝芹菜、清汤燕菜、珍珠汤、潘鱼等。

吉林菜:清蒸白鱼、沙锅老豆腐等。

黑龙江菜:酒醉彩云、猴头黄瓜香等。

不宜点的菜

苏菜:酱汁肉、樱桃肉、无锡排骨(无锡肉骨头)、扒烧整猪头、梁溪脆鳝、松鼠桂鱼等。

皖菜:腐乳爆肉、熘核桃肉、什锦虾球等。

浙菜:西湖醋鱼、桂花鲜花粟羹、冰糖甲鱼、蜜汁火方等。

川菜:冰糖兔块、糖醋面筋、缠丝兔等。

北京菜:冰糖肉、酱汁活鱼、琥珀莲子、核桃酪、银耳素烩、它似蜜等。

点菜门道

适宜菜肴的共同特点是主料以鱼、虾为主,辅料中蔬菜的用量比较多,有些蔬菜对糖尿病的治疗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淮山药、苦瓜等。为了避免精制糖摄入过多,在为糖尿病亲友点菜时,可以多选用粤菜、闽菜,因为它们在原料的选择和调味上比较清淡。

农村慢性病患者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65岁(含65岁)常住老人为调查对象,资料主要来源于各村卫生室提供的已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并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对庐江县、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进行调查,再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分别抽取3个镇进行入户调查。

调查中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2份问卷后进行核查,最终合格有效问卷为331 份,回收率为82.8%。

1.2 调查方法

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编制出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的研究问卷,其中包括老年人基本健康信息、生活习惯、方式、就医行为等相关信息。

2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结果

2.1 数据处理

用Epidata 3.1软件对调查表数据进行双录入,以保证资料录入的准确性。将Epidata 3.1内的数据导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

2.2 基本统计学结果

因此,由上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年龄相对集中,慢性病患者的年龄多集中在65岁到70岁之间;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农民为主要患者。

3 主成分分析

3.1 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

运用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可以得出调查数据是否适合做主成分分析。一般认为当KMO值在0.9以上就非常适合做主成分分析,根据KMO检验和Bartlett球状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61,且Bartlett球状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远远小于0.05,因此,以上调查数据完全适合主成分分析[1]。

3.2 主成分分析

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本文提取因子个数为3,也就是原来的29个变量指标可综合成3个公因子,这3个主成分解释了总方差的约89.977%,即对29个指标的累计贡献率到达89.977%,即这些指标可分为三个主要因素。

第一主因子是由“治疗费用”、“自身收入”、“他人对医院的意见”、“医院的名气”、“离家的远近”、“医院的整体级别”、“医院综合水平”、“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对患者尊重程度”、“医院的卫生环境水平”等15个指标构成,根据这些指标的贡献程度,将其归纳为“服务质量相关”因子,其贡献概率为28.847%。

第二主因子是由“医学知识的了解”、“自身疾病情况”、“医学专家意见”、“是否专家门诊”、“候诊的时间”等14个指标构成,根据这些指标的贡献程度,本研究将其归纳为 “自身疾病关注度”,它占这个贡献率的31.561%。

第三个主因子是由“医疗保险变化”、“是否为定点医院”、“医保了解程度”3个指标构成,归纳为“医疗保险状况”,它占这个贡献率的29.568%。

4 结果及讨论

根据以上讨论,可得出影响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医疗服务质量、对自身疾病的了解和关注,以及国内医疗保险水平的发展状况,这些因素在就医过程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通过本次调查,提出以下建议:

4.1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农村慢性病患者大多选择基层卫生服务场所,因此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改善必须立足于现实,实事求是,必须根据我国基层卫生机构的特点来开展卫生服务活动[2]。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需要加强乡镇卫生院信息化标准建设,由于是在每个乡镇卫生院内构建局域网,容易产生信息孤岛等问题,所以应该集中乡镇卫生院卫生管理系统[3]。其次应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增设新型医疗技术项目,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贯彻执行,进一步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以及严格实行医疗费用管理。

4.2 加强慢性病的防治和宣传

农村老年人对慢性病知识的知晓率很低[5],因此,在农村地区开展慢性病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很有必要。通过慢性病知识的普及,可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以及降低合理的干预。其次,加强慢性病的预防。当今社会,有效的预防手段对疾病特别是慢性病的发生有着很大的作用,良好的预防手段也能够被老百姓所接受。慢性病人,尤其是农村慢性病患者,他们自身生活条件及就医条件较差,实施一定的预防措施,不仅有利于控制病情,更能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病人生活质量[4]。

4.3 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需要不断完善,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加快实现全国联网办公。对农村居民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主动积极参加投保,将最新的与农民利益相关的保险政策及时、有效的传达给居民,提高农村居民的风险意识,加快医疗保险的统筹发展等[6]。

参考文献

[1]杨中荣,毛广运,徐希平,等.用SAS和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9,26(2):212-213.

[2]葛智馨,陈英耀,刘文彬,等.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质量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20(3):5-8.

[3]冯昌琪,刘强,甘华平,等.乡镇卫生院信息化建设新模式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2):142-144.

[4]李瑞云.镇江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5]于坤,梁惠,郑鲁,等.1 631名农村中老年人营养与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5):348-350.

[6]秦峰.论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4(5):214-215.

[7]郭文芹,武亚男,姚兆余.农村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1):65-67.

给慢性病患者的过冬建议 篇5

冬天是“老慢支”患者最担心、害怕的季节,一不小心着凉感冒,便会引发严重的急性发作。不少老慢支患者的冬天就是在“打针、吃药、住院”中度过的,并因此承受着肉体、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经济负担也很沉重。因此,给老慢支患者的过冬建议是:预防发作。

一、预防到位

1.禁烟:戒烟是当今最有效的减慢“老慢支”患者肺功能下降速度的措施。在病情极易发作的冬天,绝对禁烟是每个“老慢支”患者必须做到的。

2.小心室内空气污染:冬天气候寒冷,大多数家庭为了保暖,习惯将门窗紧闭,导致室内空气污浊,细菌滋生。建议经常开窗通风,最好每天早、午、晚各通风20分钟,以去除室内有害气体。

3.适当运动:即使在寒冷的冬天,“老慢支”患者也应该进行一些适宜的运动,如快走、太极拳、呼吸操等。锻炼时应注意保暖,时间以20分钟为宜。

4.营养支持:饮食应多种多样,每天碳水化合物、脂类、优质蛋白、新鲜蔬菜及水果必不可少。

5.疫苗:每年注射一次(秋季)或两次(秋季和冬季)流感疫苗可降低“老慢支”患者的死亡率。每5年注射一次肺炎疫苗,可能也有一定益处。

6.免疫调节剂:注射胸腺肽或卡介菌多糖核酸,口服多价细菌疫苗等措施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慢支急性发作次数及住院率。

7.氧疗:长期氧疗(>15小时/天)可延长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条件的话, “老慢支”患者在冬天可尝试氧疗,以改善气急、缺氧问题。

8.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可预防或减轻气急症状。这些药物主要包括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和茶碱。肺功能损害较重(FEV1<50%预计值)或病情反复发作者,应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应用吸入糖皮质激素与吸入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该方案可使病人减轻症状、减少急性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应避免长期、全身性的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免引起类固醇肌病、骨质疏松、糖尿病等。

9.抗氧化剂:适当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可减少反复发作次数。

二、识别预警信号

最常见的导致“老慢支”患者病情加重的原因是气管-支气管感染和空气污染,但也有约1/3的病人找不到原因。当出现气促加重、喘息、胸闷、咳嗽、痰量增多、痰液颜色和黏稠度改变及发热等症状时,大多提示病情加重,应及早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应对急性发作

对处于急性加重期的“老慢支”患者而言,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口服茶碱和短期(7~14天)应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都是有效的治疗措施。当存在呼吸道细菌感染时,应使用抗生素。严重的慢支急性发作常需住院治疗,病情危重者可能还需机械通气治疗。

痛风患者:管好嘴巴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 杜蕙

冬天是痛风的高发季节,究其原因,主要与气候寒冷时血液中的尿酸容易形成微结晶有关。此外,冬天恰遇元旦、春节,痛风患者在节日期间免不了走亲访友、吃喝应酬,稍不注意,急性发作就会找上门来。虽说气候因素非人力所能控制,但通过减少富含嘌呤食物的摄入来预防痛风还是可以做到的。因此,给痛风患者的过冬建议是:管好嘴巴。

食物中的嘌呤含量与食物种类、烹调方法等有关,合理选择食物及食物的加工方法,有助于减少食源性尿酸的生成,预防痛风发作。

保证主食量

对痛风患者而言,不论是平时还是过年,都应该保证一定的主食量(占总热量的50%~60%,甚至可达70%),决不能只吃菜,不吃饭。主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可选择大米、面粉、玉米及其制品。

适量蛋白质、脂肪

蛋白质每日摄入量以每千克体重0.8~1.0克为宜,总量约60克,占总热量的12%~14%。品种以牛奶和鸡蛋为主,河鱼、瘦肉、禽肉为辅。脂肪每日摄入量以每千克体重0.6~1克为宜,总量约50克,占总热量的20%~25%,以植物性油脂为主(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由于脂肪会影响尿酸排泄,所以痛风患者应尽量避免油炸及过分油腻的食物。

限盐、忌辛辣

痛风患者每天的盐量最好控制在6克以内,合并高血压、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严格限制在3克以内。有报道称,过分嗜好辛辣食物者,其平均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不食辛辣食物者,故痛风患者对辛辣饮食(如川菜等)应敬而远之。如果在外就餐,可备一杯白开水,把过咸、偏辣的食物放在水里漂一下再食用。

吃法有讲究

将水产品、畜禽肉类、豆制品等切块煮沸,弃汤后再进行烹调,蔬菜用沸水焯水后再烹调,都可减少嘌呤含量。除香菇、黄豆、扁豆、紫菜等嘌呤含量较高的蔬菜外,一般蔬菜和水果均可食用。各类肉汤烹调时间越长,所含的嘌呤量越多,故老火靓汤不适合痛风病人。另外,烹调30分钟或60分钟汤内嘌呤总含量依次为:牛肉汤>鸡汤>排骨汤;烹调90分钟或120分钟汤内嘌呤总含量依次为:牛肉汤>排骨汤>鸡汤。

多饮水

多饮水能起到增加尿量、促进尿酸排泄及避免尿路结石形成的作用,对防治痛风意义重大。然而,不少痛风患者在过年时因忙于走亲访友,常会忽略“多饮水”这个重要原则,大多是口渴了才想到要饮水。殊不知这种做法非常不科学,不但每日饮水总量大大不足,而且临口渴时暴饮是一种被动饮水,排泄尿酸的效果也差。正确的方法是主动饮水,每日坚持饮水2000~3000毫升,每天的尿量保持在1500毫升左右。换句话说,就是“口不渴也要喝水”。饮水的最佳时间是在两餐之间、晚间及清晨。晚间饮水是指晚饭后45分钟至睡前,清晨饮水是指起床至早饭前30分钟。有心、肾功能严重不全患者的饮水量应遵医嘱。

除了饮水量外,饮什么水也有一定讲究。当尿液呈弱碱性时,尿酸易于排泄。普通饮用水的pH 值为6.5~8.0,呈中性~弱碱性;某些品牌矿泉水的pH值为7,呈中性;纯水的pH值一般为6,略偏酸性。因此,痛风患者的饮用水还是以普通自来水为好。

痛风患者还可饮淡茶水、菜汁、果汁以及可乐、雪碧、汽水、苏打水等碱性饮料。碱性饮料可碱化尿液,有助尿酸排泄。

不饮酒

酒中的乙醇可加快人体内嘌呤合成的速度,使尿酸产量增加,而且酒中所含的乙醇能使血乳酸浓度升高,后者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降低尿酸的排出。有人认为啤酒不算酒,饮饮无妨,其实啤酒深藏不露,其中含有大量的嘌呤。有人做过实验,饮用一瓶啤酒后,血中尿酸浓度可增加一倍;也有人观察过,啤酒厂的工人因饮啤酒的机会多,痛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故痛风患者应严格禁酒。

尝试药粥保健

薏苡仁粥:薏苡仁30克、粳米30克,浸泡后加水熬粥,连服一周,有健脾利湿功效,适用于湿热痹阻型痛风。

赤小豆粥:赤小豆30克、粳米15克,加水熬粥,连服一周,有清热除湿功效,适用于湿热痹阻型痛风。

桃仁粥:桃仁15克、粳米30克,加水熬粥,有活血通络之功效,适用于瘀血阻络型痛风。

山药粥:山药30克、粳米30克,加水熬粥,有补益脾肾功效,适用于脾肾亏虚型痛风。

高血压患者:平稳降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孔 燕

人体血压与气候及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冬季气温降低易使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病情加重。而血压控制不佳,特别是血压过度波动,是导致卒中等并发症的源头。因此,给高血压患者的过冬建议是:平稳降压。

自我保健,保持血压稳定

当寒潮来袭时,高血压患者应尽量避免外出并及时添加衣服,以免寒冷刺激导致血压急剧升高。若使用空调,温度不宜调得过高,以18~23℃为宜。为避免空气干燥,可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并注意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清新。睡眠时,应避免盖过于厚重的被子,以免压迫胸部,妨碍呼吸,引起血压升高。

在饮食上,高血压患者要限制高盐、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富有营养的鸡、鱼、乳类及豆制品物等。忌烟酒。保持大便通畅。多吃黑木耳、山楂、洋葱头等有软化血管效用的食物。冬季气候干燥,患者要多喝水,以防血黏度升高,血栓形成。

不良情绪会使机体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管剧烈收缩,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病患者要时刻保持平稳的心态,切忌狂喜暴怒、忧郁、悲伤、恐惧和惊吓。即使在节日期间,也要保证规律的生活,避免熬夜。

体育锻炼,帮助控制血压

在寒冷的冬季,人体食欲旺盛、活动减少,再加上冬天有多个传统佳节,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等,不少高血压患者的体重会增加,使降压难度增大。坚持锻炼是一种很好的消耗体内多余脂肪、控制体重的方法。建议高血压患者选择上午9~10点外出,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皆可,运动强度以周身发热、轻微出汗,心率达(170-年龄)次/分为宜。

坚持服药,争取治疗达标

农村慢性病患者 篇6

在本次研究中,反应变量为慢性病就诊次数,取值范围受到限制,即一部分调查对象的就诊次数为零,其它数据的取值在数轴的右侧,因此采用常用的多元线性和logistic回归对其进行分析将不再适用,针对因变量取值受限问题,Tobin于1958年提出Tobit模型,很好的解决了因变量受限的问题[5,6,7],本文应用Tobit回归模型进行慢性病患者就诊次数影响因素的筛选,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基础。

1 对象与方法

1. 1 调查对象

资料来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创新支付制度,提高卫生效益”试点项目2012 年的资料数据。项目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自治区抽取海原、盐池、同心、彭阳、西吉5 县,再从每县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按比例抽取260 个村,然后从每村中随机抽取20-33 户居民。本次研究选取其中的慢性病患者,共计4182 例。

1. 2 调查内容和方法

采用美国哈佛大学制定的调查表,经本地区预调查完善形成最终调查问卷,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面对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 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 ,就诊次数,就诊距离,家庭经济收入,是否为医疗支付制度干预县,购买的保险数量等。

1. 3 统计模型与软件

Tobit模型也成为“Type Ⅰ Tobit”,模型在yi>0 时的概率密度函数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而将yi≤0 时,将其分布归于某一点上,本次研究课题归于零点,因此Tobit模型为混合的分段模型,模型密度函数可表述为:

其中 εi~ N( 0,σ2) ,yi*是观测值大于0 的变量值,其截尾值为0,所以yi*的测量方程如下:

当xi变化时的边际效应为:

可观测y的效应为:

其中a和b分别为受限因变量的左右截尾值,以本次研究对象为例,左截尾值为0,即a= 0,b = +∞ ,当xi增大意味E[y | y>0]也将增大,而对左截尾值个体的影响不大,因此边际效应体现了函数的组合效应[8]。

采用Stata SE12. 0 统计软件进行模型拟合和统计描述。定量资料的描述采用均值±标准差,定性资料的描述采用构成比,就诊次数的影响因素采用Tobit模型进行筛选。检验水准 α =0. 05。

2 结果

2. 1 一般情况

共调查农村慢性病患者4182 人,其中男性1892 人,占45. 24%,女性2290 人,占54. 76%; 民族以汉族和回族为主,各占40. 07%和49. 76%; 教育程度以未上学占优,为42. 21%,人均就诊次数为0. 22 次,具体见表1。

2. 2 就诊次数分析

对就诊次数的图形描述见图1,可见因变量出现左截尾,且有相当一部分的就诊次数为零,就诊次数最多者为14 次,由此可见居民就诊次数存在截尾情况即因变量的取值受到限制。

2. 3 就诊次数的Tobit分析

以就诊次数作为因变量,其它人口学特征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Tobit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从表中可见性别和年龄的回归系数P值小于0. 05,因此从家庭就医行为来看,在控制了其它因素的情况下,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就诊次数要高0. 055次,高年龄者相对于低年龄者,其就诊次数高0. 003 次。文化程度和离最近就诊点的距离以及收入分组对就诊次数的影响是负向的,但是其影响并不显著,说明文化程度、距离就诊点距离和收入对慢性病患者就诊次数的影响很小,同样其它变量对就诊次数的影响在5%的检验水准下均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与Tobit回归结果相比,常规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 表3)显示年龄和回族对就诊次数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性别对就诊次数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由此可见常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和Tobit模型的结果并不一致。

3 讨论

随着近几年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宣传和发展,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所提升,但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程度仍较低[9],井珊珊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宁夏地区慢性病患者近三分之一的费用是在药店产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门诊的就诊率[10]。作为衡量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的就诊次数,本研究结果显示80%以上的慢性病患者就诊次数为零,而影响慢性病患者就诊次数的主要因素为性别和年龄,女性较男性更容易进行就诊治疗,结果和曾平等[3]的研究结果相反,究其缘由可能由于样本来源以及文化氛围不同所致,曾平等的研究对象为加拿大居民健康资料,而本研究的对象来自我国西北地区的农村居民,因经济水平落后,男性承担家庭的主要经济活动,对医疗行为的花销比较谨慎,同时加之农村地区男性思想较为保守,医疗观念落后,就医较为被动[11,12]。随着年龄的增大,居民的患病情况越严重,因此居民的就诊次数也在相应的增加。本文结果显示年收入情况对就诊次数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和徐文[13]的研究结果不同,可能由于西部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居民的收入层次不够明显所致。

本文采用Tobit回归模型进行慢性病就诊次数影响因素的筛选,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不一致,说明因变量受限即大部分的慢性病患者的就诊次数为零时采用常规多元线性回归已不再合适,得到的结果是有误的,因此在医学相关研究过程中当因变量受到限制时,采用常规回归方法应持谨慎态度,而采用Tobit进行分析则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探讨农村慢性病患者就诊次数的影响因素,为后续慢性病患者医疗卫生服务的充分利用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宁夏回族自治区2012年医疗支付制度创新数据,采用Tobit回归模型对农村慢性病患者就诊次数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结果:宁夏农村地区慢性病患者就诊平均次数为0.22次,约80%的患者就诊次数为零,影响因素分别为性别和年龄,女性较男性的就诊次数多,年龄高者较年龄低者的就诊次数多。结论:Tobit模型是因变量受限资料的有效分析方法。宁夏农村地区慢性病患者就诊次数较低,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和促进慢性病患者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

农村慢性病患者 篇7

关键词:慢性病,就医行为,健康相关行为,医疗服务体系,农村卫生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世界各国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引起的死亡比例不断增加,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在中国,慢性病现况更是不容乐观,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2]。据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0.0%,其中城市为28.3%,农村为17.1%,因此,加强慢性病防控研究刻不容缓,而健康行为和就医行为在疾病防控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ice[3]认为,健康行为是个体为了预防疾病、保持自身健康所采取的积极行动,包括改变危险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健康危险行为(如吸烟、酗酒、不良饮食及无保护性行为等),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如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定期体检等)以及遵从医生指导等行为。江苏省苏南与苏北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为比较新医改前后苏南与苏北地区农村慢性病患者健康相关行为和就医利用变化情况,本文以苏南的溧阳市和苏北的邳州市为例进行分析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第四次、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的家庭健康询问调查,选取苏南、苏北地区代表城市—溧阳市和邳州市为调查对象,调查时间分别为2008 年、2013年,两次慢性病患者有效问卷分别为521份(溧阳市320份,邳州市201份)和830份(溧阳市554份,邳州市276份)。

1.2 方法

家庭健康询问调查采用入户询问的方法收集数据,由经过培训合格的调查员按照调查表的项目对调查户所有成员逐一进行询问,为保证数据录入质量,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数据采取两遍录入的方式,审核无误后提交数据库。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首先进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从性别看,2008 年溧阳市调查的农村慢性病患者中,男性86 人(42.8%),女性115 人(57.2%),邳州市男性89 人(44.3%),女性112 人(55.7%);2013 年溧阳市调查的农村慢性病患者中,男性253 人(45.7%),女性301 人(55.4%),邳州市男性123人(44.6%),女性153人(55.4%)。

从文化程度看,2008 年溧阳市调查的农村慢性病患者中,文盲121 人(37.8%),小学103 人(32.2%),初中79 人(24.7% ), 初中以上17 人(5.3%), 邳州市分别为90 人(44.8%)、55 人(27.4%)、43 人(21.4%)和13 人(6.5%);2013年溧阳市农村慢性病患者中,文盲180人(32.5%),小学184人(33.2%),初中159人(28.7%),初中以上31人(5.7%),邳州市分别为193 人(40.7%)、122 人(25.7%)、132 人(27.8%)和27人(5.7%)。

从职业类型看,2008年溧阳市调查的农业劳动者(从事农林牧渔)有246 人(76.9%)患有慢性病,邳州市有163 人(81.8%);2013 年溧阳市的调查数据显示农业劳动者有444人(80.1%),而邳州市有245人(88.8%)。

从收入上看,2008 年溧阳市调查的农村慢性病患者家庭年均收入为29 751.66元,邳州市为14 867.76元;2013年溧阳市农村慢性病患者家庭年均收入为46 866.99元,邳州市为30 949.93元。

从医疗保险购买情况看,溧阳市2008 年调查的慢性病患者参加社会保险的有314人(98.3%),购买商业保险的有6人(1.9%),邳州市2008 年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有193 人(96.8%),购买商业保险的有4人(2.0%);2013年溧阳市有1人购买商业保险,全部参加社会保险,邳州市有4 人(1.4%)购买商业保险,参加社会保险有275人(99.6%)。

2.2 农村慢性病患健康行为的变化情况

2.2.1农村慢性病患者基本健康行为的变化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溧阳市农村慢性病患者吸烟比例较邳州市有所下降,但是并无显著差异(χ2=0.021,P=0.884),每天吸烟的情况在两市虽然都有改善,但是并无显著差异(χ2=0.003,P=0.960),邳州市农村慢性病患者开始吸烟的年龄低于溧阳市(F=10.487,P=0.001);溧阳市身体锻炼的频率普遍高于邳州市,但两市身体锻炼情况都不理想,两市在锻炼身体的频率上并没有显著差异,溧阳市平均每次锻炼时间在减少,而邳州市却明显上升(F=5.361,P=0.021)。

2.2.2农村慢性病患者保健行为的变化情况。溧阳市2008年调查的慢性病患者中有43.1%近一年进行过健康检查,2013年进行过健康检查的慢性病患者高达95.7%,增长了52.6%,邳州市也有明显上升,但两市比较无显著差异(χ2=1.135,P=0.287);2008年溧阳市调查的慢性病患者中有64.7%在最近1个月内测量过血压,2013年在最近1个月内测量过血压的占87.7%,增加了23.0个百分点,邳州市慢性病患者在最近1个月内量血压的比例2008年和2013年分别为56.0%、54.1%,与溧阳市相差较大(χ2=32.575,P=0.000);溧阳市、邳州市医生对高血压病防治进行指导的情况无明显差异(χ2=2.252,P=0.133),见表2。

2.3 农村慢性病患者就医利用变化情况

2.3.1 两周患病就诊情况的变化。溧阳市调查数据显示,在两周内慢性病患者病伤就诊率有所上升,邳州市就诊率有所下降,但是邳州市的两周慢性病患者病伤就诊率高于溧阳市(χ2=31.640,P=0.000);未治疗率两市均有所增加,但两市比较无显著差异(χ2=1.316,P=0.251),见表3。

2.3.2 两周患病就诊医疗机构构成的变化情况。溧阳市农村慢性病患者两周患病就诊机构选择到诊所/卫生站/室就诊的下降了1.9 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增加了26.8 个百分点,在县级医疗机构下降18.5个百分点;邳州市到诊所/卫生站/室就诊的下降了45.9 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增加了44.0 个百分点,在县级医疗机构下降了0.3个百分点,两市选择诊所/卫生站/室就诊情况有显著差异(χ2=4.511,P=0.034),见表4。可见,在一定程度上村级和乡级医疗机构在农村地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分担了县级医疗机构的就医压力。

2.3.3 住院治疗情况。溧阳市2013 年比2008 年年住院率增加了1.5 个百分点,未住院率下降了4.0 个百分点,平均住院日缩短了1.1 天,而邳州市2013 年比2008 年年住院率增加了13.2个百分点,未住院率上升了1.9个百分点,平均住院日缩短了1.4 天, 与溧阳市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5),见表5。

2.3.4 住院治疗医疗机构构成变化情况。溧阳市农村慢性病患者住院医疗机构构成中,乡镇卫生院增加了11.2 个百分点,在县级医疗机构下降12.8 个百分点,邳州市乡镇卫生院下降了5.0 个百分点,在县级医疗机构增加了0.6 个百分点,但是均未显示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溧阳市借助中国农村卫生发展项目和省爱卫办的依托,形成“双村”(健康村、卫生村)共建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努力提高村民的健康素养[4]。从2012年开始,开展农村适宜技术纵向协作工作,主要以市人民医院、中医院为依托,以扶持镇(区)卫生院为重点,通过乡镇卫生院向村级医疗机构辐射,将市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专业人才和管理理念等医疗资源输送到乡镇卫生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在深化医改的过程中,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溧阳市农村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双向转诊能力明显增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大,积极创新机制,激发人才活力,着力打造一支“用得上、留得住”群众信得过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日益完善,参保农民的受益面和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得到有效缓解[5]。邳州市积极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即“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和群众满意”;重视慢性病的防治与培训工作;做好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院工作,普遍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同时不断深化医改,使新农合制度更加惠民,提高参合率、筹资标准、最大支付限额和补偿比,扩大重大疾病病种,增加农村慢性病患者就医的经济可及性;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把基本药物作为首选用药,使用比例进一步提高,药品价格不断下降。

人(%)

人(%)

%

人(%)

虽然新医改后两市在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卫生服务和卫生资源配置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特别是两市都重视对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认识到卫生人才是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关键。溧阳市更是在农村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而且都在逐步推进新农合制度,为广大农民就医谋福利,但是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健康行为和就医利用仍不是很理想,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进行引导与改善。

人(%)

两市慢性病患者对基本健康行为的认知和掌握程度都偏低。溧阳市农村居民吸烟率略有下降,邳州市农村居民吸烟率5 年内有所上升,但是吸烟人群所占的比例都在1/5左右,开始吸烟的平均年龄在溧阳市下降了1.41 岁,虽然邳州市的平均年龄保持不变,但是却低于溧阳市两次调查的平均年龄,说明吸烟的群体有年轻化趋势。但是根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吸烟的频率在两地都有所下降,而且邳州市下降的比例大于溧阳市;在锻炼身体方面,邳州市的时间长于溧阳市。

溧阳市农村地区慢性病患者保健行为优于邳州市。溧阳市农村慢性病患者在调查前一年进行过健康检查的比例不仅高于邳州市,而且增加的比例是邳州市的1倍多;溧阳市最近1个月内测量血压的比例,也从2008年的64.7% 增加到87.7% , 邳州市却从56.0% 下降到54.1%,溧阳市明显高于邳州市(χ2=32.575,P=0.000);医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指导的情况在两市虽然无显著差异,但是溧阳市增加的比例远远高于邳州市

溧阳市农村地区慢性病患者就医利用逐渐优化,溧阳市农村慢性病患者两周病伤就诊率、未治疗率上升,在就诊机构的选择方面5年内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更多地流向了乡镇医院,选择县级医院就诊的患者明显减少;邳州市农村慢性病患者两周病伤就诊率下降、未治疗率上升,到村级医疗机构就诊的比例下降,更多的人选择了乡镇医院,在两市都是村级、乡级医疗机构主要提供慢性病患者的门诊卫生服务。溧阳市农村慢性病患者年住院率小幅度提升,邳州市增加的百分点高于溧阳市,且溧阳市未住院率明显下降,患者在选择住院机构方面溧阳市与邳州市无明显差异。

4 建议

4.1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慢性病患者对基本健康行为的认知

两市慢性病患者对基本健康行为的认知和掌握程度都偏低。因此,提示我们在两市都需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农村慢性病患者对基本健康行为的认知,了解引发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不健康的饮食和缺乏有规律的锻炼等,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预防慢性病的发生或进展。

4.2 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和随访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发现村卫生室/站/诊所和乡镇卫生院在农村慢性病患者就诊、住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医疗机构对慢性病管理是有效防治慢性病的途径之一,应增加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医学知识,熟练掌握必备的技能和随访的技巧,规范建档工作,定期随访,同时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进行评价。

4.3 促进分级诊疗,建立完善“县、乡、村”有序的就医利用秩序

农村慢性病患者 篇8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对象

纳入的研究对象为我院2006年8月-2008年7月期间在我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农村患者58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1] (以肺功能测定: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者作为诊断COPD的金标准) ;5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 男19例, 女15例, 对照组18例, 男10例, 女8例。主要表现为咳嗽、咳黄白粘痰, 气促, 胸闷, 均合并有肺部感染。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 性别、病程、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临床表现、感染程度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排除标准:①怀疑患有肿瘤者;②患有冠心病、胃肠道疾病、糖尿病、甲亢、结核病或其它影响营养支持治疗的疾病者;③患有支气管哮喘、自发性气胸、肺性脑病的疾病者;④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者;⑤在试验过程中中途退出者。

2 治疗方法

2.1 一般治疗

两组患者均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急性加重期的常规治疗, 包括持续低流量吸氧、积极抗感染 (痰细菌培养选择有效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 , 支气管舒张剂解痉、祛痰、平喘,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治疗。两组患者均普通膳食, 即每日普通饮食维持在如下水平:碳水化合物占60%~70%, 蛋白质为 15%, 脂肪20%~30%。

2.2 分组给药

2.2.1 对照组

予以能量合剂针 (5%GS 500ml+维生素B2针20mg+维生素B6针0.2g+肌苷针0.4g) , 1次/d。

2.2.2 治疗组

复方氨基酸针 (山东鲁抗辰欣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3617) 250ml, 1次/d;30%脂肪乳注射液 (华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3200) 250ml, 1次/d。

3 疗效判定标准

观测指标: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白蛋白、呼吸困难级别及感染控制天数。

4 统计学方法

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及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 检验水准α=0.05。

5 结果

5.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的比较

见表1。

(±s) (单位:g/L)

通过方差齐性检验, F=3.297, P=0.075>0.05, 按α=0.05检验水准, 尚不能认为各组不齐性;通过t检验,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纠正COPD患者血清白蛋白效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45<0.05) , 治疗组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血清白蛋白。

5.2 两组治疗后呼吸困难程度比较

见表2。

注:经等级资料秩和检验, Z=-2.558, P=0.011。治疗后治疗组的呼吸困难级别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表2可以看出, 治疗组能迅速减少缓解呼吸困难级别。

5.3 两组感染控制天数的改变比较

(单位:天)

注:通过方差齐性检验, F=0.176, P=0.677>0.05, 尚不能认为各组不齐性;根据t检验比较, P=0.002<0.01, 两组在控制COPD患者感染控制天数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能显著缩短感染控制天数。

6 讨论

COPD患者的营养不良可导致呼吸肌的强度减弱, 造成呼吸肌无力和呼吸耐力差, 降低患者对二氧化碳的反应, 加重呼吸困难和高碳酸血症, 发展成Ⅱ型呼吸衰竭;还可引起全身以及呼吸道局部免疫防御功能下降, 使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活力不足、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生成下降, 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机率[2]。营养不良不仅是COPD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也是急性发作的主要诱因之一。

因此, 对于COPD患者, 必须及时的纠正其营养不良病态。根据COPD患者的营养特点, 能量应该在一天之中分数次给予, 以避免食欲下降和高热量负荷所致的通气需要增加。三大供热营养素的成分配备比例应根据COPD的病理生理特征进行调整, 此外, 由于碳水化合物的呼吸商最高, 如果用以作为能量主要来源, 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势必增加通气负担, 近来的研究表明:降低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比例, 可减少机体二氧化碳的产生;而脂肪具有较低的呼吸商而对患者更为有利[3], 故主张供给COPD患者高单不饱和脂肪酸低碳水化合物型的饮食, 此外注意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补充, 如磷、钾、镁的补充不可忽视[4,5,6]。

本研究所应用的复方氨基酸针及脂肪乳合剂不仅能迅速提供患者能量, 且复方氨基酸针中含有因COPD丢失的蛋白质及微量元素、电解质, 脂肪乳合剂为高单不饱和脂肪酸。本实验结果表明, 治疗组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血清白蛋白 (P<0.05) , 说明治疗组能迅速纠正患者的营养不良状态;治疗组能迅速减少缓解呼吸困难级别, 缩短感染控制天数 (P<0.01) ;说明治疗组能迅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更好的控制感染, 缩短平均住院天数。

本研究采用氨基酸针加脂肪乳的营养支持方法, 在农村地区基层医院, 简便、经济、可行。我们认为,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存在着营养不良, 及时的正确地补充营养在其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应用复方氨基酸针及脂肪乳合剂能迅速纠正患者的营养不良状态, 迅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更好的控制感染, 缩短平均住院天数, 改善其预后, 该法简便易行, 疗效确切, 尤其在农村地区的老年患者, 值得推广[7,8]。

摘要:目的:观察营养支持治疗对农村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52例农村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 (18例) 和治疗组 (34例) 。两组均常规内科治疗, 治疗组加用复方氨基酸针250ml+脂肪乳250ml, 每日1次静滴, 对照组用能量合剂静滴。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呼吸困难级别及感染控制天数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血清白蛋白 (P<0.05) ;降低呼吸困难级别 (P<0.05) ;减少感染控制天数 (P<0.01) 。结论:复方氨基酸针加脂肪乳的营养支持辅助治疗能显著纠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营养不良状态, 缓解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改善其预后。

关键词:营养干预,复方氨基酸,脂肪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参考文献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07年修订版) [S].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2007.

[2]林江涛.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营养状态和营养治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6, 19 (5) :261-264.

[3]陈丽萍.代谢车与Harris-Benedict公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支持的对比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 2007.

[4]Cai B, Zhu Y, Ma Y, et al.Effect of supplementing a high-fat, lowcarbohydrate enteral formula in COPD patients[J].Nutrition, 2003, 193, 19 (3) :229-232.

[5]包红.营养支持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免疫和肺功能的影响[D].中南大学, 2003.

[6]Ferreira I, Brooks D, Lacasse y, et al.Nutritionalintervention in COPD:A systematic overview[J].Chest, 2001, 119, 119:353-363.

[7]张春瑜.农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经济负担[D].山东大学, 2007.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9

1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1.1 忧虑

当患者知道疾病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恢复健康时,就会产生忧虑。如有的患者长期病假后,经济收入减少,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不知如何安排,烦躁焦虑,造成其不能安心治病。如一位胃溃疡患者,因患病时间较长,治疗效果不明显,医疗费用的支出,加上工资收入的减少,又担心会癌变,整日忧心忡忡。

1.2 丧失信心

慢性病患者因长期患病,对各种化验结果、药物的疗效都比较熟悉,疾病反复发作时,就丧失了信心,往往比较消极,甚至放弃治疗。

2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2.1 关心和体贴患者

经常和患者谈心,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使患者认识到慢性病虽然没有特殊的治疗,但只要掌握疾病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注意,配合治疗,控制并发症,仍然可以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和正常生活。如一位糖尿病患者,因长期反复用药,血糖仍控制不好,总是忽高忽低,家属劝其住院治疗,住院后总是闷闷不乐,不配合治疗,护士每天对他进行心理疏导,给他列举很多类似的病人通过药物调整治疗以及护士的饮食指导都得到了满意的效果,只要有信心就能恢复正常生活,患者逐渐接受了治疗,最后血糖控制得非常好,而且对自己非常有信心,还给其他的病友做起了心理护理。

2.2 帮助患者遵守医嘱,坚持治疗

慢性病患者由于病程比较长,短时间治疗没有明显效果,因而往往中途放弃治疗,产生消极悲观情绪。如一位脑血栓病人患病后,出现了右侧肢体偏瘫,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后,仍然不能活动,便出现脾气暴躁,整天躺在床上,刁难医护人员,这时护理人员态度要和蔼,待病人情绪稳定后,再慢慢进行说理、开导和劝慰,向他介绍其他脑血栓患者的治疗经验,鼓励他进行功能锻炼,并对他的患肢实行针灸、按摩治疗。

2.3 重视语言修养

心理护理主要是通过护士的语言来实现的,而语言对于人的健康、心理以及整个机体都起作用。词语的份量与所说的话语、对患者切身关系的大小、对所听话语的精神准备程度、机体的应急状态等,均对患者的治疗和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硬不当的言语可减轻病情。慢性病患者住院时间长,对护士的言语十分敏感,所以,护士说话要热情、和气,有问必答,体谅患者的心情,就易于解除患者的顾虑和消极情绪,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鼓励和安慰患者,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绝对避免强词夺理或恶意伤人,以诚恳的语言唤起患者的乐观情绪,使其增强信心,与医务人员密切配合,主动接受治疗和护理。

慢性病患者的性生活指导 篇1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两个月内应禁忌性生活,以后则可视心功能情况而逐步恢复性生活。如果患者能轻松地上四层楼,那么他就完全可以每周进行一两次性生活。但应注意的是,患者在性生活前不要吃得过饱,切忌吸烟、饮酒,也不可洗热水澡。若在性生活中出现胸闷、心绞痛或其他不适症状,应减缓动作或停止性生活。

性生活时,人的血压会升高,所以血压很高的患者应暂时停止性生活,以免发生脑血管意外。一般血压波动大,有上升趋势时不宜进行性生活,也不要在头痛、头晕时勉强进行性生活。高血压患者性生活不要过度、过勤,应避免饭后过性生活。最好选在早晨进行,因为睡眠后的血压是较低的。在性生活中出现不适症状就要停止。

因各种心脏病而引起心力衰竭的患者应禁忌性生活,治疗后若能耐受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并感觉身心愉快时可以恢复性生活,但宜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如在中度体力活动后即出现气促,则不宜过性生活。经过腹式呼吸、医疗步行等训练,部分患者缺氧症状会有所改善,可恢复性生活。对于严重肺功能不全,动辄气喘的患者,可暂时改变性生活方式,以爱抚代替。

不少男性糖尿病患者有性功能障碍。开始为勃起不坚,勃起难以持久,以后发生阳痿。此外还可出现逆向射精。这是因为尿道后括约肌松弛,射精时精液难以从前排出。还有的人出现早泄现象。而糖尿病患者的阳痿与早泄,主要是心理因素所致。因此,糖尿病患者要及时治疗,控制病情,保持良好的性心理,可以防止性功能障碍。

患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的患者,要停止性生活。因为性生活相当于一次中度体力活动,这对肝炎的康复不利。急性肝炎具有传染性,在传染期的患者应禁忌性生活。慢性肝炎患者多数年龄较轻,特别是长期病休在家,因而性欲强烈,但此时千万要设法节制,以免传染他人或加重病情。肝硬化患者,如在代偿阶段。且身体素质较好,亦可过性生活,但应注意节制。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干休所老年慢性病患者22例, 疾病类型主要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其中男19例, 女3例, 患者年龄在82~94岁, 平均年龄 (86.6±2.6) 岁, 病程为10~30年, 平均病程 (18.2±6.7) 年。2012年1月至12月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2013年1月至12月在总结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比较干预前后治疗及护理后的效果。

1.2 方法

1.2.1 心理护理:

临床研究发现大多数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处于低落的状态, 渴望得到关怀和重视。而对于自己的病情一般持悲观态度, 具有较强的孤独感和无价值感。在这种心理的长期作用下患者易出现抑郁、悲观、焦虑、冷漠等[2], 所以护理工作人员要积极的和老年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给予他们鼓励和热情的关怀, 同时与患者家属多沟通, 告诉他们多来探望老年患者, 以此来消除他们心里的孤独感。护理工作中尊重老年患者, 对于行动缓慢、迟钝的患者要有耐心, 对于日常中的各项检查向他们解释清楚, 对于他们不懂的地方简明扼要的进行讲解。当患者出现抑郁、暴躁等情况时, 要和他们交流了解其负面情绪的来源, 学会关心患者, 保持冷静和蔼的态度来进行有效处理。

日常生活中, 可以引导老年患者开展一些业余活动, 如学习书画、摄影, 组织其作品进行展览, 鼓励户外散步等[3],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在加强锻炼的同时减轻他们心理上的压力, 树立他们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1.2.2 饮食护理:

老年患者身体各部位功能减退, 消化系统功能也显著下降, 如果在饮食上不加以控制的话很容易导致其身体的负荷加重, 威胁到其机体的正常运转, 尤其是对于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脏病、脑动脉硬化等老年患者, 饮食过量常可引起意外, 或者因抢救不及时而直接出现死亡。因此, 宜少量多餐, 避免饮食过量[4]。我们推荐性地为老干部制定菜谱, 建议老年慢性病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均衡营养, 选择易消化的食物, 同时保证蛋白、维生素等的补给, 合理限制热量、糖分、脂肪的摄入比例。

1.2.3 环境及心理健康教育:

老年慢性病患者养病需要保证安静、舒心的环境, 对此需要在其治疗期间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护理人员做好诊疗室的各项卫生工作及定期消毒, 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有适宜的湿度和温度等[5]。老干部家中尽量保持安静、干净、整洁, 督促家里定期更换患者床上的被单、枕套等并进行消毒处理。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声响小, 减少对首长的打扰。

此外, 定期对老干部、家人及家中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 及心理健康引导, 给予患者鼓励和信心, 对于一些老干部及家人来说, 普遍缺乏一些基础性的健康保养常识, 所以为引导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需要在治疗护理期间进行健康宣传教育, 帮助他们了解一些有效的护理和康复知识, 从而更好的来进行自我护理和康复及急救训练,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增强治疗的效果。

2 结果

22例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干预后, 干预护理后满意度达97%, 高于常规护理的78%, 不良反应上, 干预护理后老首长病情平稳, 身心健康, 常规护理3例患者出现房颤、心律不齐, 1例病情恶化。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从临床研究来看, 老年患者心理处于较为敏感的状态, 在慢性疾病长期困扰的情况下, 存在失落、抑郁以及自卑、自我封闭等不良心理, 如果不加以有效的疏导那么则会严重影响到其正常的治疗, 引起疾病的恶性循环, 使得其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对此, 在此类病患的治疗期间, 全面了解其心理特点, 分析其不良心理和负面情绪的影响因素尤为重要[6]。在了解以上情况的基础上, 护理人员实施针对性的护理, 从环境、心理教育以及饮食上全面入手, 帮助其消除不良的心理情绪, 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引导老年患者, 帮助他们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通过患者之间的交流、患者与医师之间的交流来了解疾病治疗的目的和意义, 从以往自卑、失落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 通过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的研究总结, 以及针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的护理措施使得患者的满意度达到了97%, 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由此可见, 加强对老年患者心理特点的研究和了解, 有利于提高护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更好的帮助患者消除对疾病的恐惧不安心理, 树立其对于治疗的信心, 从而在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下配合治疗, 缩短治疗的时间, 这也有利于有效降低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 增强疗效, 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总结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以及护理措施。方法 收集我干休所22例老年慢性病患者, 2012年1月至12月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2013年1月至12月在总结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比较干预前后治疗及护理后的效果。结果 患者护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干预护理后效果更为显著, 患者处于较好的心理状态, 通过针对性护理消除其心理一系列负性情绪, 从而更好的配合到治疗护理过程中来, 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促进了心身健康。结论 在老年慢性病的治疗过程中, 把握患者的心理特点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有利于提高其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 有效配合整个治疗活动, 为保证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心理特点,护理分析

参考文献

[1]黄荷英.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31 (5) :119-121.

[2]刘索波, 韩书芝.减轻慢性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护理进展[J].河北医药, 2008, 31 (18) :248-251.

[3]夏家荣, 陈艳,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外医疗, 2009, 28 (4) :131-132.

[4]夏小惠.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临床护理[J].河北医学, 2009, 15 (5) :610-612.

[5]王荣华.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特点分析与社区护理对策[J].医药新知, 2010, 12 (6) :59-62.

上一篇:口腔专科患者下一篇:生物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