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专科患者

2024-05-30

口腔专科患者(精选7篇)

口腔专科患者 篇1

口腔缺损对患者面容及功能的影响显著, 其多伴随有周围重要结构的破坏或缺失, 导致面部畸形及口腔功能丧失, 给患者身心带来严重的影响[1]。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 带蒂皮瓣手术修复治疗口腔缺损已经得到了普及, 其成功率在95% 以上[2]。其具有血运丰富, 抗感染能力强, 满足包括皮肤、肌肉及骨组织等复合组织缺损修复, 提供足够需求的组织量等特点[3,4]。 但是毕竟是缺损修复手术, 可对患者产生重要的影响, 比如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也会给患者精神造成创伤[5]。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我国全程护理研究逐步开展, 许多医护人员开始重视出院后患者的延续性医疗护理干预, 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6]。我们为此探讨了全程护理干预提高口腔缺损外科手术患者专科知识及生活质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3年2月收治的口腔缺损患者120例, 入选标准:符合口腔缺损的诊断标准, 小学以上文化程度, 年龄15岁以上、80岁以下, 无严重内科疾病与精神疾病, 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78例, 女42例;年龄18~60岁, 平均 (34.62±2.51) 岁。缺损原因:交通伤48例, 打击伤32例, 肿瘤伤40例, 其他10例;生活习惯:吸烟43例, 酗酒34例。根据病床单双号的不同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 2组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缺损原因等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都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选择胸大肌皮瓣进行修复治疗。在手术中, 早期彻底清创, 以胸大肌附着处中点为测量点, 测量肌肉附着部宽度并进行详细记录。根据口腔缺损大小及局部软组织缺损范围, 设计并制作胸大肌皮瓣。我们将皮瓣设计于胸乳突肌胸骨头偏前方, 让皮瓣与胸骨瓣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防止术后牵连明显影响舌体运动。将制作好的胸大肌皮瓣经下颌骨内侧隧道进入口腔缺损区, 将皮瓣经过适当修整后修复口腔缺损, 两端以微型钛板固定。所有患者术后均使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加强骨肌皮瓣的血供, 积极观察皮瓣愈合情况, 给予常规抗炎、支持治疗加快全身情况恢复。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给予常规护理, 主要为病情观察、饮食干预、体位护理等。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全程护理干预, 首先是护士对患者进行专科评估并予口腔缺损知识调查表进行调查, 然后制定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 总原则是患者缺什么知识, 我们针对性地指导相关内容。主要干预内容是进行长期教育, 指导患者正确地看待自己口腔缺损, 并有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指导患者进行院外自我保健的相关知识, 如自我进行身心放松训练。教育方法方式是一对一教育, 发放由科室自编的健康教育小册子《口腔缺损防治知识资料》供患者阅读。不同患者的指导内容不同。在干预后要抽查患者对口腔缺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个别效果欠佳的患者则重新修订干预计划。本文所有患者的护理周期为术后3 个月。

1.4观察指标

①口腔缺损知识调查: 自行设计口腔缺损知识问卷, 问卷调查表共有4 个维度 ( 饮食、运动、 自我监测、并发症) , 每一个维度分为认知与不认知2 个等级。②所有患者在干预后均进行生活质量量表 ( SF-36 量表) 的调查, 表含8 个维度: 躯体健康 ( PF) 、 社会功能 ( SF) 、躯体角色功能 ( RP) 、躯体疼痛 ( BP) 、 心理健康 ( MH) , 情绪角色功能 ( RE) 、精力 ( VT) , 总体健康 ( GH) 。③所有患者在干预后均应用ZUNG抑郁自评表 ( SDS) 、ZUNG焦虑自评表 ( SAS) 进行问卷调查, SAS标准分≥50 分评定为焦虑状态, SDS标准分≥50评定为抑郁状态, 分数越高, 抑郁或焦虑状况越差。④观察2 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血管危象、血肿、感染等。在调查中, 本文所有的调查有效率与回收率都为100. 0%, 被调查者自行填写问卷。

1.4统计方法

采用SAS 12. 5 软件进行分析与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专科知识认知情况对比

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 皮瓣都成活。经过调查, 治疗组对于饮食、运动、自我监测和并发症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经过调查, 治疗组的躯体健康、社会功能、躯体角色功能、心理健康等8 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 P <0. 05) 。见表2。

2.3 SAS与SDS评分对比

经过调查, 护理后治疗组的SAS与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见表3。

2.4并发症对比

经过观察, 治疗组的血管危象、血肿、感染等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见表4。

注: SAS—焦虑自评表; SDS—抑郁自评表。

3 讨论

口腔是人体最显著的暴露部位, 同时具备呼吸、咀嚼、吞咽、语言等重要生理功能。一旦由于各种原因发生缺损, 不但会影响患者的面容美观, 更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 造成生活质量的降低[7]。

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除少数为先天性畸形外, 绝大多数为后天因素所致。包括外伤、肿瘤等, 本文交通伤48 例, 打击伤32 例, 肿瘤伤40 例, 其他10 例。近年来对这些术后缺损的修复有了很大的进展, 其结果是由于带蒂组织瓣修复可以提供基本良好的外形。其中胸大肌肌皮瓣以血运丰富、肌肉蒂长、组织量大, 无需血管吻合等优势被广泛用于临床, 胸大肌肌皮瓣的血供主要来自胸肩峰动脉胸肌支, 其发出穿支供给胸大肌表面的皮肤。无需吻合血管, 缩短了手术时间; 手术可以2 组同时进行[8,9,10]。

全程护理干预的过程包括了评估、计划、执行、协调、监督和评价等, 其主要是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 护士充当了全程护理干预责任人。他们负责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医疗护理过程, 而院外的工作需与医院、诊所、社区、家庭护理机构等医疗网络的其他部门合作来为患者提供服务[11]。在护理中, 要重视与患者的初次接触, 在与患者初次交谈时注意讲话的技巧, 聆听患者时不随便打断, 以取得患者信任。针对患者的个性差异制定个体化教育计划是取得最佳效果的关键, 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分次进行[12]。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能促进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使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有利于疾病的康复[13]。本文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 皮瓣都成活。经过调查, 治疗组对于饮食、运动、自我监测和并发症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治疗组的躯体健康、社会功能、躯体角色功能、心理健康等8 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0. 05) 。护理后治疗组的SAS与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

胸大肌皮瓣虽然临床应用效果好,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常见的皮瓣并发症如血管危象、感染、积血、积液, 裂开、口腔瘘等, 如不及时处理都可能进一步发展, 影响预后[14]。本次调查治疗组的血管危象、血肿、感染等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总之, 胸大肌皮瓣应用于口腔缺损手术治疗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而全程护理干预的应用有利于减少并发症, 提高患者专科知识认知度, 缓解焦虑抑郁情况,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与评价全程护理干预提高口腔缺损外科手术患者专科知识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 口腔缺损患者120例根据病床单双号的不同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 2组都选择胸大肌皮瓣进行修复手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给予常规护理, 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全程护理干预。结果 ①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 皮瓣都成活。经过调查, 治疗组对饮食、运动、自我监测和并发症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②治疗组的躯体健康、社会功能、躯体角色功能、心理健康等8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而2组的躯体疼痛、情绪角色功能与精力得分对比无明显差异。③护理后治疗组的SAS与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④治疗组的血管危象、血肿、感染等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胸大肌皮瓣应用于口腔缺损手术治疗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而全程护理干预的应用有利于降低并发症, 提高患者专科知识认知度, 缓解焦虑抑郁情况,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全程护理干预,口腔缺损,专科知识,生活质量

口腔专科患者 篇2

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及软组织上的类型各异、种类众多的疾病的总称[1]。口腔黏膜病在口腔医学专科教学中属口腔内科学部分, 理论课12学时, 实践课2学时, 实习课4学时。它在口腔内科教学中所占比例较小, 却是口腔内科教学中的难点。

1 口腔黏膜病特点

1.1 口腔黏膜病病种多, 病损形态复杂

相对龋病、根尖周病来说, 口腔黏膜病病种多, 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病损形态易混淆, 有主要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疾病, 有口腔黏膜病同时伴有全身表现, 有全身性、系统性疾病通过口腔表现等。有些口腔黏膜病与皮肤病关系密切, 这些疾病种类众多、形态各异, 与内科学、皮肤病学、传染病学等联系较密切, 学生很难掌握。

1.2 口腔黏膜病不易作出明确诊断

疾病诊断除了对比临床表现外, 还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 甚至进行诊断性治疗。如口腔黏膜白斑的诊断就分为3个阶段, 根据临床表现口腔黏膜白色斑块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时, 就可以作出临时性白斑诊断, 如果去除刺激因素3个月后病损仍然存在, 可以诊断为白斑。但这仅是临床性诊断, 要确诊还需要进行组织学活检。

1.3 口腔黏膜病治疗复杂, 治疗药物较多

有些口腔黏膜病病因明确, 如疱疹性口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 治疗方法主要是抗病毒治疗配合局部治疗;有些口腔黏膜病虽为同一病名, 但治疗方法却截然不同, 如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有的病人需要使用免疫增强剂治疗, 有的病人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些口腔黏膜病病因复杂, 需要局部疾病全身治疗, 如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学生想要掌握诊治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方法, 必须综合运用各科知识。

2 口腔黏膜病学教学现状

口腔黏膜病共有十大类80多种, 知识容量大, 很难记忆。传统理论课教学使用粉笔、挂图、投影仪等辅助教学, 教师在讲授时往往只注重给学生灌输知识, 授课内容较抽象, 学生印象不深[2]。针对口腔黏膜病自身特点, 让学生在12学时内掌握这么多内容很难实现, 加之口腔医学专科学生在校时间仅3年, 学生实习医院或诊所没有专门的口腔黏膜病科, 致使实际运用能力不强。考虑以上因素, 我们对口腔黏膜病学教学进行改革。

3 口腔黏膜病学教学改革措施

3.1 按照学习要求学习

按照口腔黏膜病学习要求, 把口腔黏膜病分为会诊会治、会诊会转诊两大类, 重点讲授常见病, 如复发性口疮、创伤性溃疡、单纯疱疹性口炎等, 而天疱疮、白斑、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等少见病只要求学生会初步诊断即可。学生按照学习要求有所侧重地学习, 重点学习会诊会治类疾病。

3.2 以口腔黏膜病临床常见症状分类学习内容

改变原有口腔黏膜病学教材中按口腔黏膜病病因分类的课程编排方法, 以临床主要表现编排课程。例如:病人主要因口腔黏膜出现溃疡而就诊, 按溃疡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 如果溃疡是典型的“红、黄、凹、痛”症状伴有复发史并无全身其他症状, 就可以诊断为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如果溃疡呈多而小散在且有复发史, 可以诊断为疱疹样阿弗他溃疡;如果出现溃疡前伴有水疱史并有全身发热症状, 结合病人年龄 (在2~6岁) 可以诊断为口腔黏膜的单纯疱疹;如果出现溃疡前有外伤病史可诊断为创伤性溃疡;如果溃疡大而深, 呈潜掘状, 基底较硬, 就可怀疑为癌性溃疡。又如唇部肿胀可能为慢性非特异性唇炎、腺性唇炎、肉牙肿性唇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这种课程编排方法便于学生按口腔黏膜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掌握疾病特点, 与临床病症诊断规律相符, 能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养成临床思维习惯。

3.3 改进教学方法

改革后的口腔黏膜病学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精品课程学习、实训、见习、实习、网络答疑相结合的立体开放式教学模式。这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而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计算机运用能力。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 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3]。理论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自学方法, 在课件中增加临床病例, 把病人临床表现、治疗过程、治疗效果动态地呈现给学生, 使教学内容丰富、真实、生动, 让学生对口腔黏膜病形成直观认识, 从而加深记忆和理解。在学生自学过程中, 要求他们参考一些精品课程, 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群与教师或同学交流。

理论内容让学生自学, 节省下的学时可用于实训、见习, 从而增加学生口腔黏膜病临床学习时间。由于口腔黏膜病门诊量不大, 实习、见习又分批进行, 致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见的病例较少, 同时先看病人, 然后教师提问, 最后写治疗处方的方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在学生实习前梳理口腔黏膜病特点, 分析病理变化, 整合知识, 让学生以医生角色与病人沟通, 可以使学生对疾病形成确切、全面、细致的认识[4]。另外,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或毕业后将遇到的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各种辅助检查、实验性治疗结果上传网络进行远程讨论, 共同给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以提高诊治水平。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把毕业后的教育纳入在校学习中, 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灵活性。

口腔黏膜病学教学改革正在进行, 今后仍需不断总结经验, 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口腔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秉琦.口腔黏膜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戴青, 刘萍.口腔黏膜病教学初探[J].北京口腔医学, 2005, 13 (3) :193~195.

[3]王锐, 安晶涛, 刘英群, 等.多媒体技术在《儿童口腔黏膜病》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7, 21 (6) :493~495.

口腔专科患者 篇3

关键词:口腔保健,调查,健康教育

临床医学专科的培养目标是为农村和城市社区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 要求学生能处理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外, 还能在社区开展以健康为中心的一体化服务, 口腔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之一, 而我国口腔科医生与人口的比例为1∶50 000, 单靠口腔科医生来防止牙病是困难的[1], 解决的捷径是必须加强医学院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因此, 了解临床医学专科生自身的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2008级临床医学专科班203人为调查对象, 其中男113人, 女90人, 年龄18~21岁。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后进行集中问卷调查, 两次问卷内容完全相同, 健康教育前发放调查问卷203份, 回收202份, 有效回收率为99.5%, 健康教育后发放调查问卷203份, 回收203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参照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自行设计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口腔卫生行为。

1.2.2 健康教育方式和内容:

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束后, 由口腔专业教师对调查对象进行系统的口腔健康教育, 采取课堂系统讲授为主, 辅助讲座、社会实践等方式, 时间为半年。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口腔健康基本知识:包括龋病和牙周病的病因及预防、窝沟封闭剂防龋术、牙菌斑的形成等;另一方面为口腔卫生行为习惯:包括每天刷牙次数、时间和方法, 牙刷、牙膏的选择及定期口腔检查等。

1.3 数据录入和分析

采用SPSS11.5软件建立数据库, 并进行统计分析, 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比较

学生在口腔健康教育前、后知晓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大多数的学生在健康教育后认识到口腔常见病、多发病危害及预防, 知道清除牙菌斑的有效方法是正确刷牙而不是靠牙医洁牙。见表1。

2.2 口腔保健态度和行为比较

教育前学生保健态度和行为较差, 能正确掌握刷牙时间和方法的只有50%, 能正确使用牙线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教育后学生的口腔保健态度及行为有明显好转, 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3 讨论

结果显示, 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在健康教育前、后有显著性区别。教育前知晓率较低, 可能与临床医学学生在校教育主要以学习内、外、妇、儿大临床知识为主, 对专业性较强的口腔知识知之甚少有关。教育后知晓率有显著性提高, 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 利用医务人员健康教育时所具有的权威性, 向农村社区居民普及口腔卫生保健知识, 对于预防和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 提高居民的口腔健康意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结果还表明, 口腔保健态度、卫生行为在口腔健康教育后有明显改变。教育前口腔保健态度及卫生行为低, 可能是不知而不行。教育后口腔保健态度和就医行为有所改善, 但也有个别同学存在知而不行的问题, 因此在对临床专业学生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时, 必须在“知―信―行”模式中强化动机与结果的关联性, 只有这样才能将口腔保健知识迅速转化成信念, 变成自觉自愿的保健行为[2]。专科生拥有正确口腔健康行为不仅受益自己, 还能指导社区人群的口腔健康行为, 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有助于改善个人口腔卫生, 促进口腔健康。

我国口腔卫生服务的战略总目标是21世纪人人享有口腔卫生保健, 提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按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段实施口腔健康维护,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治养防、以防促治”的牙防十六字方针。而目前的口腔医疗保健机构都集中在城市口腔医院或综合医院口腔科, 农村社区基本没有口腔专业人员。针对国内口腔医师缺乏的问题, 医学院校应该把口腔健康教育课与临床医学的专业课同步进行有助于建立完整的口腔卫生知识体系, 提高口腔保健意识。毕业后由他们协助或替代口腔医生依据社区情况因地制宜的制订口腔健康宣教内容及计划, 可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对周围人群进行宣教[3], 使人们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基本的口腔医疗服务和健康指导, 无疑对患者及其家属都是十分期盼的。

参考文献

[1]荣文笙, 王胜, 杨池军.牙医学院与非牙医学院新生口腔健康状况及其保健态度和行为 (J) .中国健康教育, 2001, 17 (12) :715-718.

[2]李颂, 徐燕.医学院学生口腔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J) .中国学校卫生, 2000, 21 (4) :307.

口腔专科患者 篇4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以外科治疗为主, 以研究口腔器官、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颞下颌关节、唾液腺以及颈部某些疾病的防治为主的学科[1], 也是一门对于专业性和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学科。专科类口腔医学专业的特点是学制只有3年,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 就业后就要求其在基层工作岗位上能够独立诊治, 独当一面, 再次进修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根据这一特点并参考国家助理职业医师的考试大纲, 对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3级口腔医学学生《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进行重新规划, 使之更能体现专科类口腔医学生的优势。

1 理论课程改革

根据社会需求的基层口腔医学人才的岗位特点, 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辅以适度够用的原则, 对《口腔颌面外科学》理论课程进行改革。

1.1 结合基层口腔医院的需求调整课程内容比例

基层口腔医院病患往往需要较多门诊医疗而需要较少住院医疗, 因此在课时分配上, 在总学时76学时不变的前提下, 对于《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内容有所侧重, 对各章节内容的比重进行调整, 如加大拔牙、局部麻药、颌面部损伤处理、口腔颌面部影像技术等基本和常用的门诊技术的授课时间, 将以前30学时调整到45学时, 而对于肿瘤、唾液腺疾病、唇裂与腭裂等基层口腔医院实践较少的疾病减少相应课时量, 将以前的46学时调整至31学时, 使学生能够基本了解和认识。

1.2 强调对医院感染控制知识的讲授

目前, 我国口腔专科医院感染已成为医院感染最危险的地方之一, 从调查的情况看, 25.4%的基层口腔诊所没有专职消毒人员, 39.6%的诊所没有进行灭菌设备的效果监测, 19.3%的口腔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没有进行过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 还有相当多的医务人员无菌操作不规范。这些数据提示我们加强口腔从业人员预防医院感染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非常必要[2,3,4], 而口腔颌面外科对于感染控制要求更严格。因此提高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对于医院感染的认识并掌握基本的医院感染的控制方法必不可少。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医院感染控制知识的内容, 如消毒灭菌、洗手、铺巾等, 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控制医院感染的知识并充分认识到感染控制的必要性。

2 实验课程改革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对于临床实践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学科, 专科类口腔医学学生需要尽快适应岗位的需求。应该让每位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经过规范的实验室培训、严格的临床技能考核, 使其具备熟练的口腔操作能力, 因此实验课程的设置也显得尤为重要。

2.1 选择常用实验内容并增加实验考核比重

根据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科发展调查分析[5]和对基层口腔医院实地考察, 授课内容选择门诊常用口腔颌面外科技术实验内容并增加课时数量和最终实验考核占总成绩的比重, 将实验课程由以前的10学时调整至20学时, 最终实验考核比重也由以前的占总成绩的20%调整到占30%, 以提高学生对于实验课的重视和关注程度。

2.2 制定统一规范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 教研室所有老师经过商榷, 统一培训, 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方法、操作步骤及操作流程, 并编撰《口腔颌面外科实验操作指导》。避免在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实验操作中因人而异产生的随意性和习惯性操作, 提高了实验操作的准确性、精确性和科学性, 使学生在规范化示教及指导下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2.3 建立标准化实验考核评分体系

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们建立标准化考核评分体系考查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 避免因教师要求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使实验考试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实验考核时让学生随机抽取表1中的1项实验项目进行考核, 并按照评分标准进行打分。

最终的实验考核成绩采用实验平时成绩10%+实验技能操作测试成绩20%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实验技能训练, 也有利于更科学、真实、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目前2013级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已经经过《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学习进入实习岗位, 根据实习单位的反馈信息, 大多数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口腔颌面外科学》基本专业知识及专业的临床操作基本技能, 基本能独立完成口腔外科门诊常见病的诊治, 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后期对于这一课程我们将制定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并随着医疗市场对于口腔医学毕业生要求的不断变化, 在今后的实践中予以不断地完善。

摘要:在理论课程改革上结合基层医院特点, 调整课程比例并加强学生对医院感染控制知识的学习。在实验课程改革上, 加大了实验课的比重, 制定统一、规范的教学方法并建立标准化考核评分体系。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口腔颌面外科学》基本专业知识及专业的临床操作基本技能,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

关键词: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改革,课程内容比例,医院感染,控制,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

[2]魏琴, 吕思平, 梁庆红, 等.加强口腔科医院感染的监测控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3) :220-221.

[3]张淑英, 戴智玉, 方芬, 等.口腔科应重视潜在的特异性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9) :673.

[4]邓小虹, 武迎宏, 罗薇, 等.口腔器械灭菌方法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1) :34-37.

口腔专科患者 篇5

1 目前口腔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 基础课尚未形成对口腔医学专业的支持。众所周知, 口腔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培养的人才专业性更强。但现在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口腔医学与其他医学专业的差异, 基础课设置与临床医学专业相差无几,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口腔医学的专业特点。2年的在校学习时间非常有限, 所开设课程都应具有递进性和衔接性, 如果前期教学中存在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涉及口腔基础内容少等问题, 口腔专业学生就会出现在完成第一年教学任务后, 对口腔医学无明显感性认识现象。

(2) 临床医学课程授课针对性不强。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所学临床医学课程主要包括诊断学、外科学总论、内科学和眼耳鼻喉科学, 这些课程主要由附属医院安排教师授课。每次选派的教师不同, 不便协调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 尤其是口腔医学专业临床医学课程所用教材和临床医学专业相同, 但教学要求和学时却不同, 这使任课教师难以严格区分, 很难根据专业要求有针对性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3) 专业课授课模式单一, 以课程来安排授课任务。口腔专业临床课包含内容广泛, 从临床表现到检查, 再到治疗均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诊治知识, 从头至尾由一名临床医生授课不太科学, 也无法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 考试形式滞后

目前在校生考试仍采用最基础的模式, 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书写答案的时间远远超过思考时间。该考试与社会、国家级考试形式脱节, 为以后学生参加国家级考试带来诸多不适应。

3 口腔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思路

(1) 突出口腔医学固有特点, 区别于临床医学。学生在大学前期基础医学课程学习与临床医学专业同步, 但课程设置应具有其针对性。与将来从事专业关系不甚密切的课程没必要用大量课时去学习, 而与专业非常密切的一些基础知识应花时间研究, 否则就不能保证学生后续的专业课学习。

(2) 重视口腔医学专业临床课程教学。选择相对固定的临床医生, 积极与口腔医学专业教师沟通, 依据专业特色及岗位需求共同建立和完善该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遴选授课内容的重、难点和执考点, 切实符合口腔医学生的学习特点。让临床教师熟悉口腔医学专业的临床教学要求, 提高教学积极性, 改善教学效果。

(3) 专业临床课依据临床分工采取教师分段式授课模式。在授课任务安排上, 不以课程选教师, 而是以章节选教师, 尽量选用对口的临床医生。这样,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学生享受了最优质的教学资源, 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都会有所提高。

4 考试形式改革思路

口腔专科生毕业参加工作一年后由单位提供证明即可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考试, 获得执业证书2年后即可参加执业医师考试, 这也是医学生行医必须取得的资格, 该类考试均采用选择题方式, 在一定时间内考生涂写答题卡。这类考试主要考核应试者短时间思维能力, 若不加以锻炼很难适应。学校应将该类考试形式运用到在校期间考试中, 使学生及早接触、熟悉和适应。同时, 建立相应课程试题库, 并加以建设和维护, 不断编入新内容 (尤其是执考点) 。

5 思考与建议

5.1 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 口腔医学专业课教学工作由附属医院承担, 教师除繁重的医疗任务外, 还须完成艰巨的教学任务, 显得力不从心。我们需要临床经验丰富、懂得教学规律、具备教学艺术的教师, 即优秀教师来授课。优秀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素质和专业知识, 同时热爱教学事业, 善于理解讲授课程, 最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1]。如何改善临床医生不能很好地兼顾教学的现象, 加大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力度?校本部专业教师可在课余时间或假期去附属医院学习、坐诊, 参与临床医疗活动, 积累临床经验, 提高对各种疾病的诊治能力。这样既保证了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又参与了专业临床课教学。

5.2 坚持学习、使用和完善课程标准

口腔医学专业的课程标准主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岗位工作需求和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制定。课程标准不是为了制定而制定, 在制定后应不断学习, 尤其是新教师。只有把课程标准引入到教学中, 才能发挥作用, 发现不足并加以完善, 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和岗位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口腔专科门诊的护患沟通技巧 篇6

1 口腔专科门诊护患沟通的重要性

口腔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 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定期保健, 需要多次就诊。口腔专科门诊医生少、病人多、等候时间长, 病人很容易产生焦躁情绪, 常常将这种不满和怨气迁怒于护士, 容易产生护患纠纷。因此, 护士应掌握沟通技巧, 通过合理的语言和非语言性交流方式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 加强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 营造和谐的口腔就诊环境。加强口腔健康宣教, 向病人及家属提供口腔疾病的预防知识, 提高病人自我护理能力, 从而促进病人更快恢复健康。

2 护患沟通技巧

2.1 营造舒适、温馨的门诊环境

安静、整洁、舒适、安全、优美的门诊环境有利于病人的身心康复。保持门诊环境清洁、无尘, 给病人提供足够的候诊椅位, 在候诊区摆放绿色植物、鲜花、杂志等, 让病人心情舒畅地接受治疗。

2.2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树立良好的形象

护士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 还应注重业务学习, 加强其他相关知识的积累, 为病人提高优质的护理服务。只有具有高尚道德和良好素质的护士, 才能把病人的生命和痛苦放在第一位, 才能竭尽全力地为病人服务[2]。针对口腔专科门诊病人量大、诊疗过程长、候诊时间长的情况, 护士应提供主动服务意识, 了解病人需求, 做好分诊和导诊工作, 指导病人到相应科室就诊, 缩短诊疗时间, 提高病人的就诊效率。此外, 良好的护士职业形象对病人产生一种信任和亲切感, 端庄的仪表、优雅的举止、和蔼可亲的态度使病人产生信赖感、舒适感和满意感, 有利于提升护理服务品质。

2.3 语言沟通技巧

热情而诚恳的语言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口腔门诊的病人共同特点是对看牙有一种紧张、恐惧心理, 护士应热情接待病人, 运用温暖、善意、关切的语言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认真而细致地回答病人的疑问, 使其理解治疗的必要性, 以提高病人的治疗愿望和参与程度。

2.4 非语言沟通技巧

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对提高护理效果尤为重要, 微笑面对病人可消除病人的陌生感, 增加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感。倾听是一种生理的、心理的、情感的过程。在与病人的交谈过程中, 护士要全神贯注地听病人倾诉, 并保持眼神的交流, 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反应, 如“是”“对”或“点头”, 表示理解对方所要说的内容, 不要随便打断病人的谈话以示尊重。在交谈过程中护士要使自己成为有效的聆听者[3]。对于年老病人, 护士可搀扶着, 协助其躺在治疗椅位上。对年幼病人, 护士可轻轻地拍拍肩、抚抚背, 让病人感受到亲情和关爱。

2.5 提供口腔健康知识, 做好健康宣教

就诊不仅是病人诊治口腔疾病的过程, 也是病人接受口腔健康教育的有效渠道。护士应主动对就诊的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帮助病人了解口腔健康知识, 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满足病人口腔健康的需求[4]。以摆放展板、宣传栏、播放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向修复病人提供义齿模型, 以更加直观地介绍修复的种类和材料;向正畸病人讲解刷牙的重要性, 预防牙齿脱矿和龋齿;对外科拔牙病人讲解拔牙后注意事项, 预防拔牙后出血。在儿童口腔科, 针对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 护士担负着向患儿及家长进行口腔卫生宣教的重要角色[5]。指导家长及儿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注意口腔卫生, 养成“早晚刷牙, 饭后漱口”的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3 小结

门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一个大窗口, 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口腔专科门诊病人多、流动性大, 病人口腔健康知识相对缺乏, 及时有效的护患沟通可帮助病人及时就诊, 减少口腔疾患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因此, 口腔专科门诊护士应学会护患沟通技巧, 结合口腔科病人自身特点及时有效地进行护患沟通, 给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映兰.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21.

[2]史书翠.新形势下护士应具备的素质[J].全科护理, 2009, 7 (6A) :1475.

[3]杨忠武, 孟宪英, 王伟.急诊护患关系沟通技巧[J].中国伤残医学, 2009, 17 (5) :107.

[4]李君, 徐静.口腔专科医院的护患沟通[J].全科护理, 2012, 10 (5B) :1319.

口腔专科患者 篇7

关键词:口腔专科,人文护理,应用效果,患者满意度

口腔疾患由于其特殊的治疗环境和治疗方法, 患者普遍存在就医恐惧, 故口腔疾病诊治中的人文护理十分重要, 其渗透于口腔疾病诊治的全过程[1]。人文护理是指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护理人员对护理对象进行的具有人文关怀的护理[2]。结合厦门市卫生局推行人文关爱试点病房在我院开展的契机, 随着我院新大楼的启用, 就诊环境的改善, 在护理部的指导下, 适时在科室开展了人文护理。经过临床实践, 效果显著, 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综合科2013年1月—12月患者672例, 科室业务范围:口腔牙体牙髓科、颌面外科、修复科。其中男412例, 女260例, 患者年龄1个月~85岁, 患者采用随机分配分为2组, 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6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护理配合以及做好材料的管理工作。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人文护理:重视术前心理护理、口腔卫生宣教、分诊管理优化、设立医护患沟通桥。从医疗人文“软”与“硬”环境的营造着手, 处处体现舒适与温馨。

1.3 观察评价

每月随机对2组各28例患者于就诊结束后发放满意度调查表, 调查表内容包括对护理服务态度、护士言行举止、护士健康指导、就诊环境、护理配合等整体的满意度, 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级别。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满意率93.4%, 对照组满意率82.1%, 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3 讨论

3.1 人文关怀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 体现了护理对人格尊严、健康价值的尊重, 体现了个体化护理意识, 使每位护理对象真正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3], 具体方法如下。

3.1.1 护理人员服务意识落实到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如患者一踏入科室, 分诊台的护士即以亲切的眼神、面带微笑、热情主动迎接。耐心倾听患者的表达, 清楚而恰当地回答。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年龄、性别、个性、文化程度等做出有针对性的回答, 回答时注意运用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技巧, 让患者体会到被理解、尊重, 同时疏导患者的担心和紧张感, 做到身心放松, 以便下一步治疗。如看到捂着脸颊、表情痛苦的患者立即上前, 关切地询问“您怎么了”, 患者回答“牙痛”, 这时患者最需要有人关注他, 希望马上得到救治。分诊护士立刻通知医生病情, 主动接诊, 同时对其他患者做好解释, 护士在患者等待就诊的时间里多关心, 询问牙痛的时间、是怎么痛的等, 一者分散其注意力, 二者陪伴在身边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安全, 三者能先把医生诊断所需患者病情的信息收集后简明扼要地告诉医生, 节约诊治时间。

3.1.2 营造倡导医护患间的温馨、和谐、指导、互助互爱的家庭式人文氛围[4]。

由于口腔患者常需复诊, 故在碰面时微笑点头问候, 在配合时用“请”、“帮忙”“谢谢”等富有人情味的语言交流。护士每天饱含热情地重复着“五声”, 见到患者主动送上一声问候声, 与患者合作有谢声, 患者术前、术中、术后有询问声, 接听电话有问候声, 患者就诊结束有送别声。

3.1.3 除了医护团队的“软”服务外, 就医环境的“硬件”也处处显示出舒适温馨。

候诊室宽敞、明亮、通风、温湿度适宜、绿色植物点缀, 靠背椅干净、整齐洁白;候诊室墙上设立一处“医护患沟通桥”, 里面有24小时咨询电话号码、心里话便利贴纸, 搭建医患的另一沟通渠道;另一处墙上挂有一台电视机, 患者可自选节目播放, 音量适宜;患者候诊信息由另一电视屏幕滚动播出, 呼叫患者声音柔美清晰;大厅显眼处的墙上挂着一台电视, 屏幕时时滚动播出医生及科室的简介;优化分诊台管理, 分诊台面上有计算机排队叫号系统一套, 设一名分诊护士, 分诊台的一边放置书架, 摆放内容丰富的口腔卫生宣传册及各类有益书籍, 分诊护士留心观察患者的意向, 患者对口腔卫生宣传册感兴趣的, 除耐心解释外应迅速评估患者的心理需要, 利用放射片、牙模型、病例图片或举例子适时有针对性地为患者进行口腔预防保健宣传;另一边放着转动的带有射灯的立式展示柜, 内有制作精美的各类型假牙, 患者有需要时拿出来耐心对其讲解、介绍, 主动帮助患者分析优缺点, 针对患者的个案提供超期望值的服务, 使患者有安全感, 感受到被尊重, 有助于建立医护患间的信任关系。

3.2 重视护理人员人文护理的职业形象和专业内涵的养成。

人文护理开展前派出人员参加厦门市卫生局组织的医疗人文培训班及外出参观学习, 开展期间再多次派出护理人员参加兄弟医院的经验分享, 参加院内的培训。使护理人员认识到, 人文关怀是从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的情感出发, 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中心, 重视并关注人生存的意义, 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人性的自由和发展, 树立人文关怀的工作理念。每天上班前医护人员互相提醒每时每刻注意保持着装整齐、仪表端庄、行为举止得体。护理人员做到四轻: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实施标准预防、控制医院交叉感染如:定期观察护理人员的洗手依从性、监测手卫生;建立各种物品、仪器设备清洁流程;提供给患者的用品执行“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的原则;每位患者诊疗结束后的牙椅进行物表的更换清洁, 地板一有血迹、呕吐物、水, 立即按规定流程标准处理。护理人员每周进行晨会提问, 每周质控检查, 每月组织业务学习, 每月护理操作考试1次, 年终三基理论和口腔专科护理操作考试。

3.3 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护理查对等各项规章制度。

护理配合执行了“四手操作”口腔治疗模式, 即在口腔治疗的全过程中, 医生、护士均采取舒适的坐位, 患者采取放松的仰卧位, 医护双手同时在口腔治疗中完成各种操作, 护士平稳而迅速地传递所用器械、材料和药物。在四手操作过程中, 护士不仅从不同视角配合治疗, 而且适时采用合适的语言与情感交流, 及时发现和消除患者恐惧、焦虑和紧张的情绪, 观察病情, 使患者感受到安全、舒适的全程优质服务。节约了患者的就诊时间, 降低了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提高工作效率及医疗质量。

3.4 重视术后健康指导、24小时电话咨询, 给予患者专业的关怀和照护。

如拔牙术后仔细交代注意事项, 如有出血、疼痛、肿胀等异常及时就诊, 告知患者我院有24小时的医护人员值班制度, 或打电话咨询。遇有创伤较大或特殊患者主动电话回访, 让患者安心、放心。

综上所述, 口腔专科实施人文护理意义巨大, 本次研究结果可以证实, 观察组满意率93.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1%, 差异显著 (P<0.01) 。可见人文护理应用在口腔专科中, 可使医护患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提高了医疗质量, 满意、忠诚的患者增加了, 为医院带来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雪燕.人文护理在口腔科门诊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28) :155.

[2]邱惠玉, 丁少冰.人文关怀护理对晚期癌症患者临终需要的实施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12 (11) :197-199.

[3]姜小鹰.护理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31.

上一篇:钢琴演奏的美学原则下一篇:农村慢性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