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吸痰

2024-06-25

口腔吸痰(共7篇)

口腔吸痰 篇1

脑外伤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往往较长, 昏迷持续1个月以上者属长期昏迷。脑外伤昏迷促醒是初步目标, 最终目标是使患者在清醒基础上恢复肢体功能、语言功能并恢复智能。该病的发生会导致患者口腔无法进行正常的运动, 因此无法开口, 影响到正常的吞咽与咀嚼功、吐痰功能[2,3,4]。同时该病如果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 还会引发局部痰液聚集堵塞气管等严重并发症。对于脑外伤昏迷患者来说, 口腔吸痰是治疗的关键, 而开口器则是口腔吸痰治疗中的关键器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以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脑外伤昏迷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 男53例, 女27例, 年龄在21~57岁, 平均 (37.5±5.4) 岁。其中, 单侧脱位患者61例, 双侧脱位19例。导致患者发生脑外伤昏迷的原因如下:36例为车祸, 18例硬物击伤, 高处坠落伤26例。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昏迷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传统开口器进行口腔吸痰, 观察组则使用螺旋开口器进行口腔吸痰,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将螺旋开口器置于患者脱位侧的上下颌磨牙间, 逐渐旋转让开口器开大, 直到磨牙间的垂直距离达到2 cm左右。检查患者口、鼻腔, 取下活动义齿, 以免负压吸附黏膜, 引起损伤。一手用镊子持可控式吸痰导管头端插入患者的口腔咽部, 然后另一手封闭进气孔吸引口腔咽部分泌;将吸痰管在无负压状态下, 从口腔或鼻腔插入到咽喉部 (约10~15 cm) 稍停顿, 待患者吸气或嘱患者做深吸气时, 会厌软骨张开时立即插入吸痰管至气道, 再次封闭进气孔用螺旋式旋转方式从深部向上提拉吸净痰液。吸痰管插入到气管内的判断方法是因刺激引起的呛咳, 咳嗽还能促进排痰, 给神志清楚、未施行人工气道的患者吸痰时, 当吸痰管达到咽喉部时, 可因恶心使吸痰管难以进入气管或患者配合不当进入食管, 从而达不到吸痰效果。而当吸痰管插入到咽喉部时稍停顿, 给患者一个喘息休息的时间后, 当患者吸气时声门打开时顺利插入吸痰管。吸痰毕, 用生理盐水抽吸冲洗导管, 关上吸引器开关, 擦净患者脸部分泌物, 并整理用物, 洗手, 作好记录。

1.3 判定标准

患者颞颌关节可以顺利开口或者闭口, 痰和唾液被吸出, 呼吸正常, 为口腔吸痰成功;反之, 则为口腔吸痰失败。观察患者的口腔吸痰成功率以及缺氧症状缓解或解除所用时间, 并进行半年时间的随访, 统计不彻底率。将两组治疗的口腔吸痰成功率、不彻底率以及功能恢复所用时间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口腔吸痰成功率与不彻底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40例患者中, 38例口腔吸痰成功, 另外2例经过再次治疗也成功口腔吸痰, 成功率为95.0%, 均吸痰彻底。对照组口腔吸痰成功率为87.5%, 不彻底率为5.0%,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例 (%)

2.2 患者功能恢复所用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口腔吸痰治疗后, 恢复到正常说话及饮食所用时间为 (4.3±0.8) min, 对照组为 (7.2±0.7) min,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min

3 讨论

脑外伤患者病情有多变、易变、突变的特点, 随时都有发生脑疝致死的危险。伤后患者首先出现的是脑功能障碍, 即昏迷, 昏迷对于颅脑损伤程度的初步判断具有指导意义。在临床上认真做好意识状态的动态评估, 这对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稳定生命体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脑外伤昏迷中大部分患者都属于前脱位 (颞下颌关节脱位) , 患者在疼痛作用下, 关节周围的肌群会发生痉挛, 因此口腔吸痰难度较大[5]。在这样的情况下, 强行增加口腔吸痰中向下的力度, 患者很容易由于缺少支点致使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受到损伤。基于此, 开口器的优势便因此凸显出来。

颞下颌关节的结构比较特殊, 在实际口腔吸痰过程中, 不管采用哪种口腔吸痰方法, 都必须要有一个可靠并且向下的力, 让患者的髁突下降一定距离, 促进关节的口腔吸痰[6]。螺旋开口器在脑外伤昏迷患者中的应用可以让患者的髁突受到垂直向下的力, 并且稳定可靠, 在口腔吸痰治疗中有着较大的优势[7,8]。此外, 与传统开口器相比, 螺旋口腔吸痰器在口腔吸痰过程中是通过逐渐的旋转让开口器逐渐开大, 与传统开口器相比稳定性更好, 同时还可以对患者的开口程度进行控制, 口腔吸痰效果更有保障[9,10,11]。由于患者的恢复更加到位, 因此治疗后的发生不彻底情况也因此降低。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使用螺旋开口器进行口腔吸痰, 结果显示, 患者的口腔吸痰成功率为95.0%, 均吸痰彻底, 对照组的口腔吸痰成功率以及不彻底率分别为87.5%和5.0%, 对比差异明显。此外, 观察组患者口腔吸痰后恢复正常说话与饮食所用时间比均比对照组要短, 说明螺旋开口器的口腔吸痰效果更加确切, 患者恢复速度因此加快。

综上所述, 螺旋式开口器与传统开口器相比在口腔吸痰过程中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患者的恢复更加到位, 口腔吸痰成功率与传统开口器相比得到了有效提高, 不彻底率降低, 患者缺氧症状缓解或解除所用时间也明显缩短, 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口腔吸痰方法, 应用效果优于传统开口器, 值得推广。

口腔吸痰 篇2

吸痰是利用机械吸引的方法, 经口、鼻或人工气道将呼吸道分泌物吸出, 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治疗方法。昏迷及麻醉后患者因咳嗽无力、咳嗽反射迟钝或会厌功能未完全恢复, 而不能将痰液咳出, 或呕吐物误吸入气管, 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肺不张, 严重者可发生呼吸困难、紫绀, 甚至窒息死亡。临床上用于吸痰的方法很多, 以往护士给患者吸痰时多采用单人操作, 我科自2009年5月起采用双人配合吸痰法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操作方法

吸痰前, 先翻身、叩背5~10min, 叩击胸背部, 使分泌物松脱。操作者站于患者左侧, 吸氧浓度加大至2~3L/min以增加供氧量, 连接吸引器做好准备工作, 助手或家属站于患者右侧, 将右手示指、中指、环指同时按压于患者喉结部, 先旋转按摩数圈, 然后向下按压1cm, 以刺激患者出现咳嗽、吞咽反射, 此时咽喉部会厌软骨张开, 操作者应趁机将吸痰管平稳、准确地插入气管, 由深部左右旋转, 向上提拉吸痰管, 吸尽痰液。吸痰的同时不间断吸氧 (经鼻腔吸痰时吸氧管放于口部, 经口腔吸痰时吸氧管放于鼻部) , 并及时观察血氧饱和度。

2 优 点

双人配合吸痰法具有以下优点: (1) 双人操作较传统方法效果彻底, 可将呼吸道分泌物全部吸出, 并减少呼吸道黏膜损伤, 有利于保障患者的呼吸畅通, 提高血氧饱和度, 防止窒息、肺部感染。 (2) 有利于病情康复和治疗, 减少患者痛苦, 降低护理工作的难度。而传统方法为单人操作, 由于多数患者不能配合, 使吸痰管不能置于主要部位, 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不易被彻底吸出, 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增高。 (3) 适用于中、浅昏迷患者。 (4) 有效避免因呼吸道分泌物过多不易吸出、呼吸困难而行气管切开, 同时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

3 注意事项

口腔吸痰 篇3

1资料

收集2004年9月至2006年6月在我院住院清理呼吸道无效的患者83例。男性70例, 女性13例, 年龄15~79岁, 脑出血26例, 脑梗死12例, 重型脑损伤20例, 脑疝形成6例, 硬膜血肿14例, 肺TB2例, 多发性脑挫裂伤3例。其中经鼻腔吸痰40例, 经口腔吸痰4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 对照组41例。其年龄、性别、病情、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无鼻腔插管禁忌症。

2材料与方法

2.1 采用江扬特种橡塑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10Fr硅胶吸痰管, 全长37.5

cm, 接口端有一负压控制侧孔。对照组插管长度按传统法, 经口腔吸痰插管至咽喉部15 cm左右, 经鼻腔吸痰插管至咽喉部20~25 cm。实验组插管长度按传统插管长度+气管及右支气管长度 (15 cm) 。

2.2 实验组插管方法

做好充分的用物准备, 常规吸净口咽部痰液。听诊肺呼吸音1次/30~60 min, 确定痰鸣音部位, 翻身叩背, 使附在支气管壁上的痰液松动, 顺位流入大气管中[1]。插管前尽量使患者头后仰, 开放气道, 以方便吸痰管顺利插入气管内。撕开吸痰管外包装前端, 一只手戴无菌手套, 将10Fr多吸孔可控式硅胶吸痰管抽出并盘绕在手中, 根部与负压管相连。戴无菌手套的手动作轻快地将导管经口腔颊部插入约30厘米送至气管内, 在拇指调控负压下[2]缓缓退管吸引。一根吸痰管只用于一次吸痰, 冲洗吸痰管的生理盐水, 分别注明“口鼻腔”、“气管内”的字样, 不能交叉使用。两组患者吸痰前均作雾化吸入、背部叩击, 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吸氧。

3结果

3.1 两组吸痰法吸痰后痰液潴留情况见表1。

注:P<0.05

3.2 两组吸痰前后SpO2 (%) 见表2

注:P<0.05

表1、表2可见, 实验组吸痰后痰液潴留情况及SpO2较对照组好, 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延长插管至气管内吸痰优于传统咽喉部吸痰法。

4讨论

教科书和“三基”书对插管长度均无明确的数字量化指标, 有文献[3]报道, 经口腔吸痰插至咽喉部15 cm左右, 经鼻腔吸痰插管至咽喉部20~25 cm。传统插管长度一般指插至咽喉部的长度, 距气管尚有11~13 cm, 因而无法吸净气管及支气管内的痰液。根据解剖学特点, 左主支气管细长, 约4~5 cm, 走行方向较水平;右主支气管粗短, 长约3 cm, 行走方向垂直, 气管异物多见于此[4], 故插管也较易插至此处, 实验组在传统插管的基础上延长插管长度至右主支气管, 约15 cm左右, 有利于充分吸净气道深部痰液。配合拇指调控负压可防止负压吸附伤的发生。采用硅胶吸痰管, 管体柔软, 不致损伤气道黏膜, 确保吸痰安全有效。观察组42例均无黏膜损伤出血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董彦, 张绍敏, 魏路清.危重症哮喘患者机械通气的监护策略.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2B) :13-14.

[2]刘荘萍, 唐红华.拇指调控负压在电动吸痰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9A) :36.

[3]耿莉华, 宋雁宾, 等.最新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流程与评分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43-44.

口腔吸痰 篇4

气管插管已成为呼吸衰竭病人的主要抢救治疗手段, 实施气管插管的病人依靠气管内吸痰, 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证良好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我科2010年4月3日给1例病人行气管插管术成功后初次吸痰时出现吸痰管取出困难, 吸痰管在气管插管内停留1 min左右, 难以取出。现将原因及护理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病人, 男, 69岁, 因反复咳嗽、气喘20余年, 再发10余天于2010年4月1日住进我科, 入院诊断: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住院后病人仍有咳嗽、咳痰、活动后气喘现象, 经抗感染、平喘、对症支持治疗后, 病人症状无好转, 于同月3日上午出现气喘加重, 张口呼吸, 予行无创通气治疗, 病人不耐受, 双肺听诊可闻及大量哮鸣音, 中午病人出现呼吸困难、表情淡漠、嗜睡, 血气分析:pH 7.2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132 mmHg (1 mmHg=0.133 kPa) ,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55 mmHg, 存在呼吸衰竭。于14:00时行气管插管术成功, 使用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 当时呼吸机显示气道峰压值为35 cmH2O ~36 cmH2O (1 cmH2O =0.098 kPa) ;14:30显示气道峰压值为44 cmH2O ~45 cmH2O, 并出现高压报警, 考虑病人气管内可能有痰, 给予吸痰管用灭菌生理盐水充分湿润后行气管插管内吸痰, 吸出黄色黏稠液, 直到见无痰液吸出后即将吸痰管取出, 随即发现吸痰管被牢牢卡住, 无法取出, 取消吸痰器负压吸引也无法取出, 吸痰管无法活动, 沿气管插管内壁注入无菌生理盐水1 mL也无法取出, 立即报告医生, 给予气管插管气囊放气, 气囊上的痰液落入呼吸道, 病人出现呛咳, 感觉到吸痰管出现了松动, 于是边吸引边旋转将吸痰管取出。吸痰管在气管插管内停留1 min左右。

2 原因分析

重症哮喘发作时, 病人张口呼吸, 过度通气, 呼吸道水分蒸发量多, 加上出汗、饮水困难以及治疗平喘药氨茶碱的利尿作用, 机体失水明显, 脱水使得呼吸道黏膜干燥、痰液黏稠[1]。痰液黏稠使吸痰管在上提时被痰液黏附到气管插管内壁, 吸痰管的侧孔与气管插管内壁黏在一起, 由于负压吸引, 再加上痰液极其黏稠, 使得吸痰管前后壁粘合在一起, 吸痰管内呈真空状态, 吸痰管腔变成扁平, 即使取消吸引器负压, 吸痰管腔也无法恢复原状, 导致吸痰管被牢牢吸附在气管插管内壁而无法取出。经气管插管后, 空气失去了经鼻腔的温化、湿化作用, 且从上机到初次吸痰约半小时, 呼吸机湿化器未达到预定温度 (32 ℃~36 ℃) , 进入肺部气体较干燥, 气管插管内壁干燥, 痰液湿化不够。

3 护理

3.1 加强气道管理

3.1.1 蒸气加湿

呼吸机湿化器温度保持在32 ℃~36 ℃, 适宜的温度保持呼吸道黏膜纤毛的运动, 以利于排痰。

3.1.2 吸痰的管理

吸痰前将1 mL无菌生理盐水沿气管插管内缘环形注入, 并用无菌生理盐水充分湿润吸痰管后, 再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内吸痰, 这样可以减少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的阻力, 减少痰液与吸痰管、气管插管的黏附。吸痰管插入时先将侧孔打开, 估计吸痰管到达气管插管深部再堵住上侧孔, 边吸引边将吸痰管旋转出来。

3.1.3 遵医嘱行雾化吸入

给予生理盐水4 mL+特布他林2.5 mg+异丙托溴铵1 mL雾化吸入, 4 h 1次。雾化吸入能够平喘, 稀释痰液, 保持呼吸道湿化和通畅。

3.2 积极治疗原发病

根据医嘱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并给予抗感染、解痉、祛痰、平喘、激素等常规治疗。

3.3 积极补液

补液可纠正脱水, 改善循环, 湿化气道, 促进排痰, 增加通气, 减轻缺氧[2]。经静脉补液:建立2条静脉通道, 一条用于注射氨基碱和激素, 另一条用于常规补液, 并严密观察药物副反应及病情。鼻饲补液:留置鼻饲管, 每天经鼻饲管内滴入营养液1 000 mL。

4 小结

分析本例经验教训, 认为此次气管插管内吸痰, 吸痰管取出困难是与该病人痰液极其黏稠及气道湿化不够有关。因此, 稀释痰液, 有利于吸出痰液, 以防止再次出现吸痰管取出困难。通过加强气道管理、治疗原发病、积极补液的处理, 病人痰液黏稠现象得到很大改善, 在以后的吸痰中再无吸痰管取出困难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王立秋.重症哮喘的补液原则[J].中国临床医生, 2000, 28 (1) :13.

口腔吸痰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1年11月我院共收治喉癌气管切开患者19例,年龄51-77岁,平均64.2岁,均为男性患者。随机分为试验法(观察组10例)及常规法(对照组9例)两组患者在病情程度、年龄、气管切开时间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t=0.12<t0.01(17)=2.898,P<0.01),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中心负压吸引装置一套(丰天海供氧净化成套设备厂生产);一次性吸痰管(太平洋医材股份有限公司的F14号呼吸麻醉组—吸痰管);飞利浦MP20多功能重症监护仪一台。

1.3 方法

1.3.1

常规湿化气道,20mL灭菌注射用水加入庆大霉素8万U及糜蛋白酶4000U的湿化液,用于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次,每次15-20min,另将湿化液每隔2h向气管内滴注一次,每次5-10滴,使患者痰液稀薄,便于吸出或自行咯出;病房的温度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为70%-90%,气管套管口用双层湿纱布覆盖[3]。

1.3.2 掌握吸痰指证:

床旁听到呼吸道痰鸣音或肺部听诊痰鸣音;患者出现频繁咳嗽或呼吸窘迫征;清醒患者主动示意吸痰;选择型号为F14的吸痰管,吸痰负压为0.02-0.04MPa吸痰持续时间<15s;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1.3.3 常规吸痰法:

操作者戴一次性无菌手套,取无菌吸痰管连接中心负压吸引装置,负压调节至0.02-0.04MPa,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将吸痰管轻轻送入气管,吸痰管插入长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长度再延长1-2cm,吸痰管到达深部后开放负压,边旋转边吸引,慢慢向外提出遇痰液多时,在旋转提出过程中稍减慢旋转外提速度,吸出气管内的痰液,每次吸痰时间10-15s[4]。

1.3.4 试验吸痰法: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吸痰管到达深部后开放负压,将吸痰管慢慢上提,相当于垂直吸痰。如气道内仍有痰鸣音,提示未吸尽者,等待10-20s后按上述方法再吸一次。吸痰时不反复抽插吸痰管,不左右旋转,严格控制负压勿过大。

1.4 观察指标

1.4.1 吸痰效果的对比指标

(1)SpO2:以患者吸痰前2min及吸痰后3min SpO2的变化为监测时间点,当床旁听见痰鸣音或听诊气管内有痰鸣音提示气管有痰液需要吸痰时,即开始,2次/d,连续10d;(2)24h吸痰次数:从气管切开开始,连续监测10d,取其平均值;(3)吸痰彻底:每次吸痰后听诊胸骨上方痰鸣音:痰鸣音消失=1分,减轻=2分,未减轻=3分[5]。两组吸痰效果比较见表1。

1.4.2 吸痰舒适度指标

1.4.2.1 测评标准

(1)应用美国国立研究院制定的VAS对患者舒适度进行测评。具体方法:在白纸上画一条10cm长的出直线,分为10等份,从左到右表明数字0-10,并依次记0-10分;0-2表示舒适,3-4表示轻度不舒适,5-6中度不舒适,7-8重度不舒适,9-10极度不舒适。患者根据主管感受选择相应数字标记[6]。两组患者吸痰时VAS评分情况见表2、3。

2 结果

两组吸痰效果无明显差异(表1),观察组吸痰时舒适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3 讨论

吸痰是护士的一项基本操作,但在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管理中不能将吸痰仅仅看作是单纯的护理操作技能,而是在吸痰的过程中要求护士不但要准确的判断吸痰指针,熟练掌握吸痰的技能,还要能够充分关注患者的舒适度,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对喉癌气管切开患者采用的垂直吸痰法既达到了充分吸痰的目的,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心理压力。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真正体现整体护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内涵。

参考文献

[1]王玉梅.舒适护理干预在高危腺性膀胱炎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3):40-42.

[2]肖敏,陈华星.喉癌病人气管切开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2011(1):65.

[3]吴奇.35例喉癌患者围手术期的舒适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6):742.

[4]刘化侠,陈惠珍,苏爱华.病人与护士对机械辅助通气不适的感知比较[J].护理研究,2003,17(7):763-764.

[5]张小冯,何莺.不同密闭式吸痰方法在机械通气患者吸痰中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3):209-211.

口腔吸痰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自2009年9月至2013年8月所收治的150例脑血管以外昏迷病患作为研究对象, 病患年龄25~70岁, 其中有80例病患为男性, 有70例病患为女性, 全部病患均是脑血管意外昏迷, 同时没有肺部感染[3]。在本次研究中, 已将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痰病患排除。根据吸痰方式的不同, 将其划分为经口咽通气管吸痰组和经鼻咽吸痰组, 其中经口咽通气管吸痰组有80例病患, 经鼻咽吸痰组有70例病患, 两组病患在性别构成以及年龄等方面所存差异不显著, 无统计学意义, 即P>0.05, 故有很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 经口咽通气管吸痰组的病患, 采取反向插入的方式, 利用尺寸合适且合理的通气管插入到病患口腔, 要注意的是在插入时, 应把口咽通气管凸向病患足部方向进行插入, 在通过悬雍垂的时候, 进行180°的旋转, 让凸面向头部, 且继续推进, 一直到咽部合适处固定, 通过通气管置入所需的吸痰管, 以此常规地实施吸痰, 在吸痰过程中要注意不可停止吸氧, 以免影响氧疗效果。经鼻咽吸痰组则直接把吸痰管插入一侧鼻腔内, 当达到吸引位置以后, 将吸痰管堵住, 并用Y型开口, 从下至上开始旋转式地吸痰。

1.3 疗效观察指标与评判标准:

对比分析两组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 疗效评判指标主要如下: (1) 显效:口唇发绀以及呼吸困难症状得到了有效地缓解, 且无呛咳以及恶心等; (2) 有效:口唇发绀以及呼吸困难等得到了缓解, 存在轻度的呛咳以及恶心, 同时痰鸣音也减少; (3) 无效:口唇发绀以及呼吸困难未发生显著的变化, 且呛咳以及恶心症状比较显著, 痰鸣音未减少[4]。

1.4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的实验数据中采用的是SPSS17.0软件来实施统计学分析, 其中组间数据资料的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 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的是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护理, 经口咽通气管吸痰组有45例为显效, 有27例为有效, 有8例为无效, 其总有效率为90.00%;经鼻咽吸痰组有30例为显效, 有30例为有效, 有10例为无效, 其总有效率为85.71%, 二者所存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吸痰前, 经口咽通气管吸痰组和经鼻咽通气管吸痰组的血氧饱和度分别为 (83.75±2.84) 、 (83.25±3.19) , 吸痰后, 经口咽通气管吸痰组和经鼻咽通气管吸痰组的血氧饱和度分别为 (96.69±1.79) 、 (91.24±3.01) , 相对于吸痰前而言, 两组血氧饱和度均有所提升, 其中经口咽通气管吸痰组明显比经鼻咽好, 二者所存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中实施吸痰的主要目的为吸出呼吸道内痰液与误吸呕吐物, 确保呼吸道通畅, 有效解决病患呼吸困难、肺部感染或者肺不张等问题[5]。在本次研究中, 为获得更为显著的吸痰效果与治疗效果, 笔者就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法和经鼻咽吸痰法的护理疗效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口咽通气管为弯曲形状, 其弯曲度和软腭、舌相合, 把其插入到口腔, 构建人口气道呼吸, 所具优势为以免舌根发生后坠问题, 确保呼吸道的通畅性, 有效避免吸痰过程中对于鼻黏膜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刺激, 预防出血, 且吸痰管从口咽通气管所插入的实际深度相对于鼻腔而言, 要深5~6 cm, 其刺激咳嗽反射作用比较强, 可确保呼吸道深部痰液咳到上呼吸道, 便于吸痰。在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时, 整个过程不用中断给氧, 可使吸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这种缺氧状态得到有效地改善。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 采用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法来吸痰, 所获疗效更为显著。

在此要注意的是在实践操作时, 所用口咽通气管必须要合适, 型号不可过大或者过小, 以免病患不舒适或者不通过舌根, 继而导致其所具开放气道作用得不到有效地发挥。在经口咽通气管吸痰过程中, 口咽通气管末端的正确位置在上咽部, 把舌根和口咽后壁有效地分开。此外, 对于昏迷者来讲口咽通气管的留置时间不可过长, 通常在2~3 h内, 以免引起黏膜坏死或者压伤等问题。对于清醒者, 在每一次吸痰结束以后都要把口咽通气管取出来, 以免长时间留置, 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郎静芳, 赵义芹, 郑愈梅, 等.老年危重患者吸痰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14) :138-139.

[2]徐莉, 赵小娟, 张宗菊, 等.吸痰管加热处理在小儿吸痰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7) :642-643.

[3]王丹, 张小冯.两种吸痰方式在经口腔无创吸痰中的对比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23) :2121-2122.

[4]崔君霞, 金奕, 于华, 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早期采取不同吸痰方式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 (2) :124-126.

非人工气道病人吸痰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2011年6月—2012年3月入住我科未曾建立人工气道病人56例, 其中男35例, 女21例;年龄21岁~87岁, 平均61.5岁;主要诊断:颅脑外伤13例, 胸腹部手术后伴肺部感染8例, 有机磷农药中毒10例, 脑梗死8例, 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伴感染8例, 其他9例;转归:好转转出重症监护室 (ICU) 49例, 原发病恶化死亡1例, 自动出院6例。

2 方法

2.1 直接经口腔吸痰

直接经口腔吸痰适用于意识清楚、咳嗽反射好且配合度高的病人, 主要用于吸尽口咽部分泌物, 对吸取气道内痰液效果差。经口腔吸痰一般需使用压舌板撑开口腔, 便于吸痰管进入, 但在实际工作中, 使用这种方法, 吸痰管进入气道的几率小、吸痰效果差、操作时间相对长。所以这种方法一般用于病人呕吐时不能或来不及自行吐出, 直接经口腔吸引避免窒息和误吸。

2.2 经口咽通气管吸痰

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是将吸痰管经口咽通气管插入气道, 吸净分泌物, 保持气道通畅。一般双人操作, 安置病人平卧位或半卧位, 一名护士用压舌板打开口腔, 将口咽通气管凹面平行从唇角放入口腔, 压住舌面向咽喉部送入, 当前端置于舌根后, 再将口咽通气管顺时针旋转180°, 确定放置妥当后, 一手固定口咽通气管, 另一手固定病人头部。另一护士持吸痰管由口咽通气管内插入气管深部吸引。如果病人需频繁吸痰, 可以用胶布将口咽通气管固定在口腔内, 既开放气道, 又便于多次吸痰。这种方法适用于病人有明显的上呼吸道梗阻, 需短时间内清除口咽部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病人, 本组中有6例重型颅脑损伤、1例溺水、5例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人在气管插管前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为进一步抢救赢得了时间。留置口咽通气管适用于口腔内无损伤、病人配合度高或咽喉部肌肉群松弛的病人。本组有1例开胸术后伴肺部感染的病人留置口咽通气管30 h, 吸痰效果良好。这种方法对喉头水肿、气管内异物、哮喘、咽反射亢进等则禁用[1]。本组有3例病人, 使用口咽通气道过程中, 出现烦躁、恶心、心率明显增快, 立即拔除口咽通气管, 充分吸氧后改用其他吸痰方法。

2.3 一次性牙垫的使用

使用一次性牙垫辅助吸痰, 是借助牙垫撑开病人咬合紧密的上下齿, 便于吸痰管插入口腔, 既可以从上下牙间隙插入, 也可以从牙垫孔中插入。这种方法适用于面部、舌咽部肌肉活动不灵活或僵硬、牙关紧闭的病人。本组病例中, 有9例为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综合征、脑梗死等病人, 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吸痰效果好。这种方法取材方便、操作简单, 刺激相对小, 但吸痰效果因人而异。在放置一次性牙垫过程中, 如果病人抵抗明显要避免动作粗暴, 防止损伤牙齿和舌头, 置入口腔后, 特别注意在吸痰过程中, 病人突然张大口腔, 牙垫滑入口咽部造成窒息, 所以操作过程中, 应两人配合, 一人吸引, 一人固定病人头部和牙垫。我们在实践中, 有时会使用5 mL无菌注射器, 去掉内芯, 剪掉乳头端, 并用胶布缠绕后替代牙垫, 与牙垫相比, 内径较牙垫孔大, 利于吸痰管插入, 且便于固定, 由于较牙垫长, 在撑开上下齿的同时能压迫舌面, 可在紧急情况下使用。

2.4 直接经鼻腔吸痰

直接经鼻腔吸痰是临床常用的方法, 为保证操作的有效性, 操作前, 先安置病人合适体位。平卧位时, 去枕, 必要时肩部抬高;侧卧位时, 使病人头后仰, 一名护士用手托起病人下颌以打开气道, 另一名护士自鼻腔轻柔插入吸痰管, 当进入13 cm~15 cm, 到达病人咽部时, 可引发病人咳嗽, 如果病人咳嗽反射弱, 可由前一名护士用右手拇指紧贴病人胸骨上窝处, 指端向下逐渐用力, 刺激气管引发咳嗽反射[2], 当病人咳嗽时, 声门开放, 持吸痰管的护士顺势将吸痰管插入气道并吸引, 如果病人无咳嗽反射, 在病人吸气时将吸痰管插入, 进入气道的几率高。吸痰管进入气道时, 可有明显的突破感, 护士边吸引边左右旋转上提吸痰管, 可有效吸净气道分泌物。适用于鼻腔黏膜完整, 无力咳嗽或咳嗽反射弱且病情相对稳定的病人, 此种方法对护士操作技术及配合要求高, 但吸痰效果好。本组病人采用这种方法, 插入气道成功率约80%。

3 护理

3.1 操作前准备

吸痰操作前应保证负压吸引装置的有效, 调节适宜负压, 成人选择10号、12号可调压吸痰管, 经液状石蜡充分润滑。了解病人病情和吸痰时机, 肺部听诊, 观察生命体征, 评估吸痰的必须性, 病情许可, 可进行翻身、叩背、雾化吸入, 检查病人的鼻部、口腔黏膜情况,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 采用合适的吸痰方法。

3.2 操作中护理

吸痰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护理操作, 吸痰前后应充分给氧, 插入吸痰管的动作要轻柔。在吸痰过程中, 要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面色等。尤其是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情况, 如果心率上升超过原有心率的20%, 或在原有基础上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至85%以下, 或原先血氧饱和度低的病人继续下降, 都要立即停止操作, 高流量给氧, 严密观察病情, 做好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的准备。吸痰持续时间小于15 s, 连续吸痰不超过3次。

3.3 操作后评价

吸痰后, 要评价吸痰效果, 对比前后肺部听诊, 观察心率、血氧饱和度、发绀等改善情况;观察痰液的性状、颜色、黏稠度、量等并记录;给予口鼻腔清洁, 安置舒适体位, 意识清楚病人要倾听其感受;做好操作终末处理。

关键词:非人工气道,吸痰,护理

参考文献

[1]柯静, 王佐.口咽通气管在急救中的应用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 2009, 8 (5) :41-42.

上一篇:课程建设与实施下一篇:模拟式模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