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布病(通用7篇)
慢性布病 篇1
布鲁杆菌病是指布鲁杆菌进入人身体之后产生的一种慢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布鲁杆菌病的发病症状比较复杂,在临床诊疗中常有误诊情况的发生。一旦误诊,就会延误患者的病情,引起慢性布鲁杆菌病。慢性布鲁杆菌病已经成为医疗界的一大难题,为了进一步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布鲁杆菌的临床疗效,本文做出以下分析。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41例我院在2013年7月一2014年6月接收治疗的慢性布鲁杆菌患者作为的研究案例对象。随机将141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1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基本相似,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布氏菌苗辅助抗菌药物治疗方法,将布氏菌苗按照比例稀释到第一次500万菌体,进行静脉注射。隔4天注射一次,注射剂量每次增加2至3倍为宜。如果患者有不良反应,可适当减少注射剂量。布氏菌苗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2至3疗程。疗程间隔时间为8天。并给予抗菌药物利福平0.75g/次,1次/日加多西环素0.1g/次,2次/日。6周为1疗程,根据需要通常重复2至3个疗程。除此之外给患者每天辅助服用护肝片及维生素C。
1.2.2 实验组治疗方法
实验组采用中医药结合治疗。布氏菌苗治疗注射剂量,疗程及间隔时间与对照组相同。抗菌药物种类、剂量、疗程同对照组。依照相关参考文件及患有慢性布鲁杆菌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选择用药。
1.3 疗效标准
依照慢性布鲁杆菌的防治手册,将慢性布鲁杆菌的疗效判定标准[1]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4个等级,分别是治愈、基本治愈、好转和无效(①治愈: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体力和劳动能力恢复。原有布氏菌培养阳性者应间隔半月至1个月两次细菌培养转阴,临床化验检查各脏器功能均正常,布病血清学反应不一定转为阴性;②基本治愈:体温恢复正常,其他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体力和劳动能力基本恢复。原有布氏菌培养阳性者2次培养转阴;③好转:上述3项指标达到2项者,或前2项指标较治疗前好转;④无效: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或无变化者)。分析并仔细记录患者每一疗程的临床症状。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实验调查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应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70例患者当中,治愈21例,治愈率30%;治疗有效56例,总有效率达到80%;实验组71例患者当中,治愈43例,治愈率为60.56%;治疗有效65例,总有效率91.5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具体治愈这情况详细见表一。
3 结论
近年来,布鲁杆菌疾病呈现出慢性化特征,并在一些患者中出现了重复感染的情况。目前而言,慢性布鲁杆菌已经成为医疗界临床治疗的难题,我们国家治疗慢性布鲁杆菌疾病主要使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2]。根据相关临床研究证实,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治愈慢性布鲁杆菌疾病的治愈成功率范围在22.73%-78.56%之间,治愈的总显效率在91.86%-100%之间。所以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布鲁杆菌疾病的成功率更高一些。
根据本院对接收治疗的慢性布鲁杆菌患者分析来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布氏菌苗加抗菌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布氏菌苗加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治疗,且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慢性布鲁杆菌在中医治疗理念中从属于经脉受阻,气虚等,患有慢性布鲁杆菌病的患者临床症状多变,表现为面色苍白,气血虚弱,盗汗,关节疼痛等。中药治疗所采用的八珍汤就主要有疏通经络,清热止痛等治疗功效。所以,中药治疗采用八珍汤能够有效减少患者临床症状,在加以辅助布鲁氏菌苗联合抗菌药物,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李福兴.实用临床布鲁式菌病。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9.
[2]樊永贞.2004-2010年内蒙古察右后旗布鲁氏杆菌病流行分[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1,26(5):32.
布病防控发出高危信号 篇2
在2008年岁末召开的卫生部布鲁氏菌病专家咨询组年会上, 与会老专家们碰在一起都很着急。因为按照新绘制出的疫情统计图, 2008年人间布病发病数、发病率曲线又一次高高扬起, 标志着重疫区的红色进一步在我国地图上蔓延。
2005年, 18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报告病例19664例, 发病率为1.5 1/1 0万;
2006年, 23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报告病例20279例, 发病率为1.5 5/1 0万;
2007年, 25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报告病例21195例, 发病率为1.6 1/1 0万;
2008年前11个月, 24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报告病例28281例, 发病率为2.15/10万。
“报告病例数已经连续14年上升, 2008年更比上年同期上升了40%多。”布病防治老专家尚德秋说, 布病发病率在连年攀升后, 2008年终于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是个危险的信号, 布病蔓延已经到了不得不下决心加大防治力度的时候。
“布病的危害是双重的。”专家介绍说, 布病全称布鲁氏菌病, 为人畜共患传染病。感染病菌可以导致妊娠牛羊流产, 影响畜牧业存栏量。带病动物的病菌可以通过皮肤、黏膜的直接接触, 或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人类。人感染后可发生关节炎、神经炎、肝脾肿大、睾丸及附睾炎等, 进入慢性期则难以治愈, 患者终身受疼痛困扰。用牧民的话说, 这个病“死不了人, 但是真遭罪”。
布病感染主要在牧区, 人感染后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 不会人传染人, 所以没有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但专家提醒说, 目前城镇患病人数也在增多, 因为肉类、奶制品、毛皮制品也可传播布病菌。如果大量带病牲畜进入城市而缺乏严格的检疫管理, 食用未经充分灭菌的奶、肉的消费者也将感染布鲁氏菌。近些年因为吃没有熟透的涮羊肉或烧烤而感染布病的报道屡见不鲜。
病畜扑杀补偿难导致检测缺位
“每天从外地运来的牛羊, 可能检疫结果还没有出来, 肉已经吃到人肚子里了。”浙江省布病防治中心主任徐卫民表示, 随着人们对肉类、奶制品需求量的增加, 很多地方大量从外省区引进活牲畜, 但是动物检验检疫能力没跟上, 增加了布病传播的风险。
大量活牲畜通过高速公路在全国各地快速流转, 让畜牧和卫生部门的防疫专家都很担忧。据了解, 越来越多的北方地区把发展畜牧业作为经济支柱, 牲畜交流频繁, 数量品种猛增, 但是对动物检疫、免疫工作却投入不足, 实际需求远远超出了自身防控能力, 病畜扩散的风险很大。
“人的布病来源于动物的布病, 所以可以推断农牧区牲畜的布病感染率也在大幅升高。”农业部一位动物防疫专家介绍说, 从监测数据来看, 动物布病发病与人的发病高度正相关, 目前畜间布病检测阳性率也达到了历史最高。专家表示, 由于近年来畜牧业发展太快, 畜牧兽医部门的人力和工作经费跟不上, 很多防治措施无法落实。
卫生部布病专家咨询组组长冮森林介绍说, 历史上我国牧区采取的“检疫、免疫、捕杀病畜”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曾经收到很好的效果, 上世纪80年代布病疫情大幅下降, 并且20年间维持在较低水平。2000年以后, 疫情开始迅速攀升。
在牲畜输出地,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维护畜牧业的利益, 不重视动物疾病的免疫和检疫, 甚至存在空白点。比如, 近期卫生部门在西部某县调查人间布病感染情况时发现, 抽查检测血清阳性率相当高, 但是同期畜牧部门报告的畜间布病抽检结果牛羊血清阳性率竟然是0。
“有些地方政府简直就是掩耳盗铃!”有专家介绍说, 比如捕杀病畜的政策法规, 如果你检查出病畜, 就要依法捕杀, 捕杀就要给农牧民补偿。但是当地政府没有这笔补偿款, 或补偿太低农牧民不干, 也杀不了。杀, 没有钱;不杀, 违法。于是干脆不检测, 就当没有病畜。
应对布病现在能做什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鼠疫布鲁氏菌病预防控制基地的最新报告分析认为, 近年来布病疫情上升最主要的原因是传染源的存在, 发现的病畜由于没有补偿经费或标准太低, 不能捕杀处理;交易频繁, 牲畜流动性大, 一个传染源造成多点疫情发生。与此同时, 各地畜牧经济快速发展, 疫病免疫、检疫工作严重滞后。农牧民防护和治病意识差也是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
报告预测, 今后东北、华北和内蒙古的布病疫情仍将高发, 东南沿海地区将散发或小规模爆发。疫区范围扩大, 新疫区不断出现, 新发病人大幅上升。缺钱、缺人、缺药、缺设备, 这是疾病防控老生常谈的话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布病防控形势, 这次年会上专家组讨论更多的是, 现在我们能做些什么?
首先, 虽然目前农业部门和卫生部门都在搞各自的监测点, 有各自的方案和队伍, 但是同步监测还没有协调展开, 全国人畜患布病的基本情况仍然模糊。人畜共患病防治必须要农业部门和卫生部门密切配合。
鉴于布病对农牧民健康、畜牧业经济和食品安全等问题的潜在巨大威胁, 必须呼吁各级政府重视, 制定国家整体规划, 协调卫生、畜牧、财政等部门统一行动, 增加防治经费投入, 落实防治策略。
布病净化现状调查与对策 篇3
笔者查阅近3年本地区的布病净化报告, 2012年监测5144份, 阳性39份, 检出率0.76%;2013年监测10760份, 阳性109份, 检出率1.01%;2014年监测10834份, 阳性248份, 检出率2.29%。
报告显示布病阳性数不是梯次减少, 而是出现反弹现象。2013年起对非种用乳用牛羊开始免疫, 但2014年阳性率并未降低。现分析如下:
1防控效果不佳的原因
1.1牛羊流动性大, 从近3年监测结果看, 牛羊阳性主要集中在牛规模场与羊的散养户, 都属于流动性较大。经流行病学调查, 畜间布病均与外购和交易动物有密切关系。一些畜主不想出检疫费, 又怕麻烦不报检。对于报检的家畜, 乡镇动监所配备不到位, 只能进行临栏检疫, 根本查不出阳性布病。
1.2隐性病畜的存在, 监测时有阳性检出, 但却没有布病流行, 阳性病畜没有明显临床症状, 加之监测大部分是抽检, 畜群中仍有隐性感染病畜未被发现和扑杀。
1.3在防疫上面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村防疫员待遇低, 工作积极性不高, 有的不亲临现场, 有的甚至不去防疫, 有的怕布病活疫苗造成人感染而应付了事。
1.4病畜扑杀补助金与实际市场价格差额大, 也是造成净化工作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成年牛羊的市场价格比补助金高甚至一倍, 也不能及时发放, 有的畜主听说采血化验就躲避, 也使净化工作很难做。
2布病净化对策
2.1大力宣传, 强化检疫, 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标语、印发传单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 做到家喻户晓, 努力提高群众的自觉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
2.2继续加大监测力度, 加大投入, 加强对村级防疫员的培训, 对扑杀的动物根据市场价格, 提高补助金额, 使畜主能主动配合监测采血, 争取短时间内做到全面净化。
157例布病的护理干预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2-01~2013-12在我院感染内科住院患者, 诊断依据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布氏杆菌病的诊断标准[2], 临床治愈标准依据[3], 且传染病卡上报国家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患者, 共157例。其中农民97例, 其他职业60例, 现驻地在佳木斯市周边农村的118例, 在城市居住的39例。肝损害的101例, 神经系统并感染症的42例, 生殖系统并感染症的41例。其中男117例, 女40例, 年龄18~76岁, 多为青壮年, 春季、夏季为本病高发期。
1.2 方法
采用住院患者住院时、住院中、出院时问卷调查法, 调查表为科里统一印制。患者住院时-对健康需求的要求;住院期间-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出院后-病人及家属对健康教育方法的需求。调查表采用对钩、画叉选项法。每位住院患者找合适的时间分3次调查, 调查者把试卷发给病人及家属, 逐条对问卷内容进行解释, 使病人及家属充分理解后划勾或画叉, 当场收回调查表, 对数据统进行计统计。
2 调查结果
2.1 调查结果显示病人刚入院时需进行的护理干预
感染的布病是否能治愈的121例次;担心住院费用的60例次;会传染给家人及同病房其他人的98例次;治愈后会不会复发的72例次;肝损害是否能恢复的17例次;住院长短对预后影响的108例次。
2.2 患者住院期间健康教育需求干预
关心本病最严重的后果的26例次;皮肤黏膜疑似被污染如何处理的66例次;戴何种口罩可以阻断传染源的103例次;再接触患病牲畜会感染病的88例次;病后是否要定期预防注射免疫针的60例次;接触牲畜时穿的衣服如何消毒的99例次。
2.3 患者出院时需要做的健康教育干预
吃口服药需多长时间的126例次;这次病好了以后还会再感染本病的102例次;多长时间以后需要复诊的56例次。
3 分析与对策
3.1 评估刚入院患者的心理特征, 给予心理支持
刚住院病人及病人家属有很多担心, 我科医护人员根据每个患者身心、社会、文化的不同, 提供个性化的护理干预, 对临床各种诊疗操作之前都要给以解释, 使病人相信自己的病能治好, 有信心战胜疾病, 对疾病的治疗有增效作用。告知本病治疗的时间较长, 需2~3周在医院系统用药, 这样治愈率仅为85%左右。出院后还需继续口服4~5周药物。不能感觉好些疗程未完时, 自行停止用药。告知病人在发病初期就及时治疗, 大多数病例在短期内自觉症状会消失, 这样病例在短期内, 疾病复发感染者仅占10.8%左右。如果病人能够继续遵从医嘱坚持足量、按疗程用药, 对将来的工作、生活影响不大。如果不及早用药、按疗程用药或用药不合适, 可使本病慢性化, 病程迁延数年, 反复感染作或出现并发症, 如果骨关节变形就很难恢复, 甚至终生不愈。
同病房的人员不会交叉传染, 目前还没有布鲁氏病人与人之间水平传播的报道[4]。住院费用较高, 但从2008年起布鲁氏病防治纳入中央补助地方防治项目, 新农合或职工、城镇医疗保险都会大比例给予报销。病程长短对疾病的预后有影响, 病程治疗效果越不好。本病最为严重的后果是丧失劳动能力, 终身残疾或影响生育能力, 如能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并控制并发症且坚持疗程治疗的情况下, 出现较严重后果的病例较少。
3.2 建立个别指导与书面辅导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病人住院时对自己的病情特别想知道, 但由于大多数病人来自农村, 对健康教育的内容理解较慢, 在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时, 应因人而异, 选择与病人健康需求相关的内容, 以提高病人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把握教育的阶段性, 建立分期教育模式尤为重要。医院健康教育确定为五步骤模式, 即确定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需求, 建立教育目标, 选择教育方法, 执行教育计划, 进行效果评价, 形成教育的治疗模式[5]。现在我院正在把健康教育引人社区, 目前研究证实已有近50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 (包括观赏动物) 是布鲁氏菌的宿主, 与人类密切相关的传染源主要有羊、牛、及猪, 其次是犬, 现在城市里家里养宠物的较普遍, 更增加了传染源的多样化, 这就要求主人带小动物去打免疫针。预防控制要抓好“三早”, 即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基本方法是控制和清除病源, 切段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通过电视、广播和宣传手册等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 使易感人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使之维持在最佳健康状态。要通过这次住院治疗和护理干预, 使患者成为防控布病的使者, 把防控知识普及到他所在住所的人群中去, 去发现布病、预防布病。
3.3 出院时健康教育要教会病人重视布病的早期发现
人感染布病后, 无明显炎症现象出现, 而突然出现不明原因发烧、多汗、乏力、卧床、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与伤风感冒相类似, 有这种情况的病人, 特别是有牲畜接触史的人群, 要特别引起注意, 及时就医。如果诊断为布病, 应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90%左右病人临床症状很快消失, 且不再复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热衷于买现挤出的羊奶、牛奶, 这就要注意不饮用未消毒的生奶和生奶制品。烤肉饮食的兴起, 也是布病感染多的原因, 未彻底煮熟的或烤熟的肉类, 尤其生的动物内脏含菌量较高。疑似污染的衣物可用3%~5%来苏儿浸泡24h后, 再拿来清洗干净, 可有效预防布病发生。通过对住院患者长期不懈的护理干预, 减少了医患纠纷、降低住院费用, 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后还需进一步探讨布病在实施健康教育干预需求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布病,健康教育,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尉瑞平, 张庆华, 范蒙光, 等.191例布病病人的流行病学分析[J].Y医学动物防制, 2013, 29 (2) :190-192
[2]李梦东, 王宇明.实用传染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480-487
[3]曲长春, 武坤莎, 钱起龙, 等.利福霉素钠联合多西环素治疗急性布氏杆菌病疗效观察[J].传染病信息, 2006, 19 (4) :214-216
[4]毛景东, 王景龙, 杨艳玲.布鲁氏菌病的研究进展[J].流行病防治, 2011, 38 (1) :222-226
浅谈布病的诊断与防治 篇5
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 俗称“懒汉病”。动物布病以动物流产、不孕、睾丸炎、关节炎为主要特征, 人类患布病则表现为波浪热、多汗、关节痛和肝、脾肿大等。
1. 布病的发生和传播
布病原为布鲁氏菌, 呈革兰氏阴性, 不同的动物对该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 或带菌而成为该菌的天然宿主, 在自然条件下, 羊、牛、猪易感性较强。病原体主要存在于传染源的体内、分泌物或排泄物中, 随乳汁、精液、脓汁及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子宫和阴道分泌物等排出体外, 污染饲料、饮水、草原、土壤、用具等, 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眼结膜或经交配传染, 吸血昆虫 (蜱) 可成为传播媒介。人类布病的传染源主要是受感染的羊、牛、猪, 其次是骆驼、马、犬、鹿及野生动物等, 而感染途径则与动物相同。
2. 诊断要求
动物布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 但以春季产羔季节较多发生, 一般母畜比公畜, 成年动物比幼龄动物多发, 呈点状暴发流行。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症状各异, 轻重不一, 呈多器官病变或局限某一局部, 潜伏期为7~60 d, 平均两周, 少数的为数月或1年以上。以流产、不孕、睾丸炎、关节炎、滑液囊炎、前列腺炎、附睾炎为特征, 其牛羊病变主要在胎盘和胎儿。实验室诊断可采用凝集反应、补体结合试验、全乳环状试验、变态反应、荧光抗体试验和病原分离等方法进行诊断。
人患布病可全年发生, 有一定季节性和地区性, 发病高峰以产羔季节为主, 并有明显的职业性。临床上潜伏期为2~3周, 短者3 d, 长者可达数月, 以长期低热、多汗、关节痛、睾丸炎、滑囊炎及腱鞘炎、头痛、失眠、坐骨神经痛、四肢皮疹、淋巴结肿大、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为主要特征, 以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淋巴结、骨髓等病变最常见。实验室则通过采血、尿、粪便、骨髓、乳汁或脑脊液进行细菌学检查及分离培养, 也可进行补体结合试验、凝集试验、变态反应试验分析诊断。
3. 预防与治疗
动物的预防与治疗, 坚持自繁自养的方针, 不从疫区引进家畜及其产品和饲料, 必须引进时一定要隔离检疫, 健康者方可进入;在疫区每年定期以凝集反应检疫2次, 发现带菌畜、病畜立即隔离或淘汰;专人放牧, 固定牧场和饮水场所, 严格处理病畜、病畜分泌物、排泄物严格消毒、深埋;被污染的病畜、运动场、饲槽、水槽等用10%石灰乳、5%热碱水、5%来苏儿或10%漂白粉等严格消毒。目前我国使用的布鲁氏菌菌苗为2号菌苗, 专供牛、绵羊、山羊和猪预防使用。本病尚无特效药, 对贵重病畜可选用金霉素、四环素、土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维生素等进行治疗, 同时对流产母畜发生的子宫内膜炎、关节炎、公畜睾丸炎等应作局部处理, 对症治疗。
人的预防和治疗, 从事家畜饲养、配种、挤奶、皮毛加工、屠宰等的相关人员是感染布病的高危人群, 需要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在家畜饲养过程中应避免人畜混住, 要有独立的产羔 (仔) 室。从事饲养、接产、免疫工作时, 应加强个人防护, 如穿戴工作服、口罩、鞋帽、手套等, 工作结束后及时进行清洗消毒。人可用104-M减毒活苗皮上划痕接种, 使其获得保护;平时兽医、病畜管理人员、助产员、屠宰加工人员等要严守防疫卫生和人身防护制度, 特别是产犊季节更要注意, 最好在从事这些工作前1个月进行预防接种, 且需年年进行。
对于人的治疗, 采用以下药物: (1) 四环素, 并用链霉素治疗:四环素2 g/d, 4次/d, 21 d为一疗程, 可重复1~2个疗程, 疗程间隔5~7 d。第一疗程时并用链霉素, 成人1 g/d, 分2次肌肉注射。 (2) 利福平, 并用强力霉素治疗:利福平成人600~900 mg/d, 2次/d, 并且每天早晨口服强力霉素200 mg, 连服6周。 (3) 磺胺治疗:复方新诺明成人2片/次口服, 3次/d, 连服2周, 以后2次/d, 3周为一疗程, 可治2~3个疗程, 疗程间隔5~7 d, 用此类药治疗后有一定复发率。 (4) 对症治疗:除抗生素治疗外, 应以对症治疗。如失眠者可服用镇静药, 关节痛、头痛等可服镇痛药, 高烧者可辅以物理降温或服解热药等;对慢性布病无特效药物治疗, 我国一般采用中医中药治疗, 因慢性期病人的症状复杂, 不同人表现不同, 有的以过敏症状为主, 有的以内分泌紊乱为主, 更有的免疫功能低下等, 医生应依不同情况予以适当治疗。
布病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篇6
1 概述
布病是布氏杆菌病的简称,又称布鲁氏杆菌病,俗称羊病。是由牛羊等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动物慢性传染病,也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牛羊等动物的性欲下降,公畜发生睾丸炎症、怀孕母畜流产。
患畜多体质瘦弱,乏力,部分患畜关节肿胀,出现跛行。高产畜多发。母畜发情配种后,在1~2个月内容易返情;患病母羊多在怀孕后3~4个月流产,患病母牛多在怀孕后6~8个月流产。一般流产3~4胎后不再发生流产,但仍有传染性,存在极大的危害性。
布病分羊型、牛型、猪型、犬型,其中羊型、犬型布病容易感染人,牛型、猪型布病的传染性稍差。
2 传染源
患病牛羊等动物特别是患病牛羊等动物流产的死胎、胎盘、胎衣、羊水及其污染的饲料、饲草、饮水、物品等为引起牛羊等动物布病发生的传染源。
3 传播途径
牛羊等动物布病发生一般经过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及皮肤、黏膜等传播。
4 预防
4.1 定期、及时口服免疫疫苗
定期、及时用布病弱毒疫苗对所养羊只、肉牛及奶牛的犊牛进行口服免疫。
4.1.1 用法
疫苗用灭菌生理盐水或凉白开水进行稀释,禁止使用自来水、矿泉水、矿物质水稀释,稀释后的疫苗夏天要在2h内,冬天要在6h内用完。
4.1.2 用量
疫苗用量一般为每只羊1头份布病弱毒疫苗;每头牛5头份布病弱毒疫苗。牛羊无论大小、老弱、是否怀孕均可使用布病弱毒疫苗进行布病预防。犊牛、羔羊等幼畜在第1次口服布病弱毒疫苗后1个月,再口服1次布病弱毒疫苗,免疫期可持续1年以上,免疫效果确实。
4.1.3 注意事项
牛羊等动物免疫接种布病弱毒疫苗前后各3d时间,应停止使用抗生素及含有抗生素、添加剂和发酵饲料的饲料和饮水。免疫当日禁止饮用加有消毒药的自来水,禁止对牛羊等动物圈舍、饮水、用具、巷道等进行消毒。体温升高的病羊暂时不做口服疫苗预防,等治愈后再进行补充口服疫苗。但体温不高的慢性病羊不受服用疫苗影响。
4.2 外来动物的免疫
购买牛羊等动物或引种时,要经当地动物检疫部门进行有效检疫,检疫没病后才可以购买。买回后在卸车前后要分别进行带畜消毒,然后再进行隔离饲养和隔离检疫30d以上。对隔离1周以上未发现患病,且布病免疫登记不清或虽然已经免疫但免疫已接近过期的要及时安排布病弱毒疫苗的补免或重新免疫。
4.3 定期消毒
定期使用2~4%火碱水、0.5%过氧乙酸、0.5~1%百毒杀、0.5%卫康、4%纯碱热溶液、5~20%漂白粉溶液、10~20%生石灰乳浊液、1~1.5%农福等消毒液对牛羊等动物的圈舍、运动场、过道、食槽、水槽、用具等进行常规消毒,一般一周进行1~2次消毒,最好2种及2种以上消毒液交替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消毒液最好在使用时现用现配,以保持其消毒时的有效浓度。消毒前要先行清扫污物、杂物并经清理后再进行消毒,提高消毒的效果。
4.4 定期做好牛羊等动物布病监测和检疫
定期做好牛羊等动物布病监测和检疫是及时掌握和评价布病防治效果,发现和净化牛羊等动物布病的有效措施和手段,也是消灭和杜绝牛羊等动物布病的根本保证。一般牛羊等动物饲养场每半年进行1次布病监测和检疫;正在净化的牛羊等动物饲养场每3个月进行1次布病监测和检疫。通常用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进行检测,也可用布病快速检测试纸条进行检测。
4.5 做好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
做好布病患畜和因布病死亡动物的无害化处理工作,做到“四不准、一处理”,即对检出的布病患畜不准转运、不准销售、不准屠宰、不准食用和无害化处理。对检出的患病动物和发现因布病死亡动物要及时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降低传染率,减少经济损失,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对被布病患畜和患畜尸体及其排泄物污染的场所、物品、用具等用有效的消毒液进行彻底消毒。
4.6 免疫用具的处理
布病免疫结束以后,要将稀释后用剩的布病疫苗及一次性注射器和其他污染物品统统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用剩的布病弱毒疫苗造成新的污染和造成不必要的传染。
5 人的布病预防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其特点是生殖器官和胎盘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症。人员一经感染了布病以后,多表现为类似一般感冒症状,容易出现误诊,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常呈现身体酸懒,四肢关节、全身肌肉疼痛,有时表现低烧,午后明显,不思干活,性功能下降。男性睾丸肿胀、发热、疼痛;女性长期不孕、反复流产,严重者,终身不孕。看上去像个健康人,实为一个“废人”。
5.1 布病感染人的途径
5.1.1 经消化道感染
许多人总认为“不干不净、吃上没病”,而恰恰相反,人得布病多是从口腔感染的。
5.1.2 经伤口及血液感染
据调查和资料记载,人得布病许多是从伤口及血液感染的。
5.1.3 经皮肤、黏膜渗透感染
据调查,部分人得布病是由于未戴防护手套直接接触布病传染源或吃了未加工成熟的有布病的肉食制品,但发病率较低。
5.2 预防
5.2.1 远离羊群及其排泄物、污染物
远离羊群及其排泄物、污染物是预防人患布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5.2.2 注射人布病疫苗
用人的布病疫苗进行预防,但保护率较低。与患病牛羊等动物及其污染物接触后,要及时口服四环素或盐酸多西环素7~21d可有效预防布病发生。
5.2.3 讲究卫生,勤洗手
预防人患布病要遵循正确的洗手顺序:肥皂水一消毒液一清水洗手,3个步骤,3个环节,3次洗手是预防经口腔感染布病发生的重要举措。
5.2.4 戴手套
要戴里层为医用橡胶手套,外层为掌指面为橡胶面的线手套。穿工作衣帽,戴风镜。它是预防经伤口、皮肤、黏膜感染布病的重要手段。
5.2.5 生熟分开,并认真执行
在现实生活中,生熟菜板、菜刀分开常常被忽视。因此,做好生熟分开是预防人员感染疾病特别是感染布病的重要途径。
5.2.6 定期消毒
定期用蒸煮法或用0.5%过氧乙酸溶液、4%纯碱热溶液、84消毒液等对菜刀、案板、抹布、碗筷等进行消毒,减少人感染布病的几率,从而保护人的健康。
5.2.7 给易感动物注射疫苗
饲养的牛羊等动物没有得布病,并定期对所饲养的牛羊等动物进行布病疫苗的有效预防,并在有效期内。
5.2.8 按规程进行免疫操作
牛羊布病的发病原因及对策 篇7
1 发生原因
1.1 预防工作不到位, 90年代末期免疫工作已基本停止。
1.2 牲畜大量流动, 特别是由政府组织奶牛热和小尾寒羊热, 在全国从南到北, 从东到西广泛流动。
1.3 疫情处理和阳性畜扑杀不到位, 形同虚设, 特别是阳性奶牛扑杀困难大, 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
1.4 对该病危害认识不足, 布病是一种慢性病, 危害来的不是那么直接, 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1.5 布病防治指导方向存在问题。
1.6 基础性研究工作少, 诊断方法多年没有突破, 而比较可靠的补体结合检验又被大多数人已经丢弃不用。
1.7 PCR方法没有大面积推广和应用, 还需要进一步工作。
1.8 布氏杆菌病竞争ELISA试验诊断标准正在研制中。
2 解决对策
2.1 加强基础研究工作, 在诊断方法上尽快有个突破。
2.2 对目前现有疫苗进行重新评定, 找出适合本地区优质疫苗。
2.3 加强免疫工作, 对不能扑杀阳性畜地区内的所有牛羊进行百分之百免疫。
2.4 鼓励报告疫情, 对及时报告疫情, 快速扑灭疫情的给予奖励。
2.5 疫情诊断用现有方法, 特别是补体结合检验方
法进行阳性畜甄别, 经过两次检验还是强阳性的, 即使免疫过的牲畜, 如有临床症状也可以定性为阳性畜, 希望国家尽快制定出诊断标准。
2.6 防疫经费由国家统一, 因为这个病的防治是
全国一盘棋, 疫区和非疫区在现有条件下牲畜是互相流动的, 目前采取的各种措施防治病畜流动效果甚微, 特别是扑杀经费要统一足额到位否则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