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苯中毒

2024-06-04

慢性苯中毒(精选7篇)

慢性苯中毒 篇1

苯作为基本的化工原料,工业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苯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慢性苯中毒可侵犯一系列器官和系统,其中以造血系统损害尤为显著。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并有出血倾向,严重者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造成白血病。随着苯中毒发生机制与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苯中毒的研究已经达到基因水平。本文就近年慢性苯中毒的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1 苯中毒的发生机制

1.1 苯的代谢与苯中毒

苯中毒的发生,并不是苯直接引起的,而是苯在机体内经代谢后的产生的如苯醌、氢醌、苯酚等代谢产物作用的结果。苯进入人体后,在肝内细胞色素P4502E1作用下,烟酰胺腺嘌呤磷酸脂酶(NADPH)被氧化产生H2O,H2O2羟化苯产生酚,酚再被氧化产生氢醌(HQ)或儿茶酚胺(CAT),HQ或CAT被羟化产生BT,苯的这些代谢物被输送到骨髓,HQ在骨髓内被氧化产生p-苯醌(p-benzoquinone)[1]。Stillman等[2]报道苯的代谢产物HQ能选择性地损伤CD34+、CD19-造血干细胞5q31、7基因,最终引起造血系统病变。Ross[3]报道苯的代谢产物对造血系统具有毒性作用。Prema等[4]用酚、HQ和BT处理髓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发现细胞内DNA氧化损害增加,大白鼠服用一定剂量苯后,其骨髓中DNA氧化损害增加。

1.2 自由基损伤与苯中毒

苯进入机体后经代谢可产生氢醌和半醌类自由基,引起生物膜的脂质过氧化,而脂质过氧化是许多毒物致病的起因,也是致癌、致畸、致突变的重要环节[5]。机体内存在着氧化和抗氧化平衡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能清除超氧阴离子,对抗脂质过氧化,保护细胞免受损伤。张强等[6]研究了苯中毒小鼠抗氧化酶的变化,发现在苯中毒早期SOD活力受到抑制,但在10 d染毒组中SOD则升高,可能是机体SOD活力出现代偿性升高所致。GSH-Px则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可能是苯中毒引起血液中超氧化物自由基活性氧异常增加,引起脂类过氧化,从而造成脂类过氧化物生成增加,必然诱导清除过氧化物GSH-Px合成增加。郭信江等[7]研究了大白鼠苯中毒早期血液敏感生物监测指标的变化,发现随着染毒浓度的升高,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升高,表明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减弱,脂质过氧化的能力增强,从而对机体造成损害。袁野等[8]观察了苯对作业工人血清SOD的影响,发现苯中毒组血清SOD活性最高,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苯中毒组脂质过氧化处于亢奋状态,自由基产生增多。

1.3 染色体损伤与苯中毒

苯中毒可引起染色体损伤,具有遗传毒性,其主要有三种表现:①骨髓及外周血微核率增加②姐妹染色体互换率增高③染色体畸变。吴蕙岭等[9]研究了苯诱导小鼠骨髓与外周血微核率的观察,结果发现染毒组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比对照组高出5倍,外周血正染红细胞微核率比对照组高出4倍。纪静[10]应用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技术,检测苯中毒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苯中毒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12.69,P<0.001)。SCE是DNA复制产物在两条染色单体之间的同源位点上的交换,是反映化学致突变剂对真核生物染色损伤作用的灵敏指标。SCE频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说明苯对DNA的损伤效应十分明显。Smith等[11]调查发现,苯接触工人周围血淋巴细胞内8号和21号染色体多倍体明显增加,8号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易位(8∶21 t)率增加5倍。席力强等[12]分析了苯染毒恒河猴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及染色体畸变情况,结1果染毒组微核率为0.275%,对照组为0.175%(P<0.01)。染毒组染色体畸变率为3.25%,对照组对0.5%(P<0.01),表明苯染毒可引起恒河猴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及染色体畸变增加。

1.4 基因多态性与苯中毒

苯进入机体后主要在肝肝代谢,肝脏的代谢酶主要包括细胞色素450(CTP)和微粒体环氧化水解酶(mEPH)。Valentine等[13]研究了CYP2E1基因敲除的小鼠进行苯染毒,结果发现小鼠的苯毒性作用显著减小,证实了CYP2E1在苯代谢活化引起积血液毒性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万俊香等[14]研究了CYP2E1和MPO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对慢性苯中毒危险性的影响,发现在男性苯中毒者中,MPO基因的c.463G/A基因型的比例为22.95%,高于对照组的7.14%(OR=3.87,95%CI∶1.08~15.09,P<0.05)。在经常吸烟的研究对象中,携带CYP2E1基因c.1293G/C或C/C基因型的个体发生苯中毒的危险性是G/G基因型的3.30倍(95%CI∶0.88~1271,P<0.05),提示具有CYP2E1基因c.1293C/C或C/G基因型而又经常吸烟的个体可能对苯中毒性较易感。男性苯中毒者MPO基因c.463G/A基因型高频率与理论推断不符,提示苯中毒的发生可能是多基因、多因素(如生活方式等)相互作用的结果。施锦绣等[15]研究了QO1和GSTT1的基因多态性和苯中毒易感性的关系,显示在经常吸烟的人群中,携带NQo1c.609T/T基因型的个体接触苯时发生慢性苯中毒的危险性是C/C和T/T基因型的7.73倍(95%CI∶1.71~34.97,P=0.010)。在经常饮酒的人群中,携带NQo1第6外显子T/T突变纯合子的个体在接触苯时发生慢性苯中毒的危险性是C/C和C/T基因型的11.00倍(95%CI:1.89~63.83,P=0.005)。提示携带CQo1c.609T/T基因型的11.00倍(95%CI∶1.89~63.83,P=0.005)。提示携带NQo1c.609T/T基因型而又同时吸烟或饮酒的个体对苯中毒可能易感。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1A1(CYP1A1)与多环芳烃类物质代谢有关,CYP1A1位于人类染色体15q22,在3 ′端非编码区多A信号下游第264个碱基被置换,即T→C,形成Msp1位点,可导致酶活力改变。人群中存在着野生型TT、杂合型TC、突变纯合型CC三种基因型。有研究发现野生型TT个体对苯中毒易感性较高[16],hMYH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lp34132p321l,编码的hMYH蛋白是一种DNA糖基化酶。有研究表明,携带hMTHl1c83Met等位基因和hoGGl1c326CysPCys基因型的个体发生慢性苯中毒的风险较高[17]。

2 慢性苯中毒的治疗

由于慢性本中毒的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明确,目前还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临床上对慢性苯中毒主要是对症治疗,其中以升高白细胞为主要措施。药物在治疗慢性苯中毒方面,目前还均处于研究探索阶段。

2.1 慢性苯中毒的药物治疗

鲨肝醇、利血生、升白能等药物,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苯中毒引起的白细胞降低,但均未取得十分满意的疗效。于典琴等[18]研究了“FE-生物素”对慢性苯中毒患者的疗效,结果在服用30 d后患者末梢血中WBC计数由3.62±0.92×109/L上升到4.10±1.01×109/L,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吴传宗等[19]用SSL(雄激素、一叶碱、左旋咪唑)方案联用G-CSF、Epo治疗苯中素所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血象、骨髓增生程度及感染率等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SSL方案联用G-CSF、Epo治疗苯中毒再障有一定的效疗。阮春慧等[20]观察了大剂量甲基泼尼龙治疗苯中毒再障的疗效,方法是观察组在与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应用大剂量甲基泼尼龙,同时口服雷尼替丁预防消化性溃疡,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骨髓增生程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陈端政等[21]用葡萄糖醛酸内酯治疗苯中毒,对照组口服利血生、鲨肝醇等升白细胞药物,并给予ATP等辅助治疗,治疗组增加葡萄糖醛酸内酯0.2;加在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每周5 d,连续4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经治疗后头晕、失眠、乏力等症状迅速好转,WBC每周多以0.1~0.7×109/L稳步上升,而对照组无变化。这可能是苯的代谢物可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合成无毒物从肾脏排出,从而降低苯代谢产物的毒性。此外,还有报道Ge-132、用碳酸锂、山莨菪碱、抗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等治疗苯中毒,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2 中医药治疗慢性苯中毒

慢性苯中毒常有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及牙龈出血等症状,在中医上常属于脾肾两虚,阴阳失调,临床上常以健脾益气,滋肾养血法治疗,且以中药复方为多见。焦中民等[22]用中药升白汤治疗慢性苯中毒38例,在改善神衰症状和升高白细胞上,取得较好的疗效,并未见药物毒反应和明显的副作用。周兰凤[23]研究了虫草菌丝对苯中毒小白鼠细胞数的影响,采用吸入苯造成小鼠白细胞数低下的动物模型,灌服虫草菌丝提取液,分高、中、低剂量组,检查小鼠染毒前后和虫草菌丝治疗前后周围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口服虫草菌丝提取液的小鼠其周围血液中白细胞数恢复至染毒前水平(P>0.05),提示虫草菌丝提取液对苯中毒小鼠有明显的升高白细胞的作用。

3 小结

苯是应用十分广泛的有机溶剂和化工原料,对作业工人产生的危害仍很严重。近年来,各国学者对于苯中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其发病机制到治疗手段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苯中毒机制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分子水平,许多新的研究成果 不断问世。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苯中毒导致白血病的机制,治疗慢性苯中毒的特效药物及远期效果的评价等。有文献报道中药多糖类能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升高白细胞,如当归多糖对放射损伤小鼠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和外周血象均有促进的作用[24],海带多糖能显著提高免疫低下小鼠胸腺、脾指数及外周血白细胞数及明显促进正常及免疫低下小鼠脾的T、B细胞增殖能力和脾细胞产生IL-2能力[25]。但有关多糖对慢性苯中毒的治疗研究尚未见报道。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慢性苯中毒的机制将进一步阐明,其对苯中毒的预防诊断及治疗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慢性,苯中毒,概况

探讨慢性重度苯中毒的临床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8例慢性重度苯中毒患者, 患者中男18例, 女40例。年龄18~49岁, 平均年龄 (34.52±0.53) 岁。患者的工龄为0.2~3年, 平均工龄 (2.45±0.26) 年, 所有患者均在我院通过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慢性重度苯中毒, 并在我院接受治疗。患者的工种分别为刷胶工15例, 喷胶工3例, 喷漆工20例, 贴海绵工5例, 电车司机8例, 塑胶雕刻工2例, 杂工5例。上述工种工作期间直接接触苯的工种有48例, 占患者总数77.58%。

1.2 方法:对所选患者进行临床检查, 主要检查患者的血常规,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出血征象,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与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并做统计学分析。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对患者使用雄激素来刺激患者的造血功能, 使用糖皮质激素对出现出血征象的患者进行止血, 并对上述两种激素的不良反应进行预防, 在患者出现造血功能障碍的情况下对患者使用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帮助患者的造血干细胞造血, 在需要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 输血时输全血, 保证患者的生命。患者在治疗期间可以应用利血宝等药物, 并做好患者的抗感染与感染的治疗, 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和治疗。

1.3 疗效判定:对患者进行血常规的检查, 主要观察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对患者进行骨髓检查,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指标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好转率=好转患者例数/总患者例数×100%。

2 结果

所选58例患者中, 出现慢性苯中毒非特异性临床表现的患者为56例, 占患者总数的96.55%, 出现出血征象的患者例数为30例, 占患者总数的51.72%, 出现障碍性贫血的患者为20例, 占患者总数的34.48%, 出现出血征象的患者为30例, 占患者总数的51.72%, 出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28例, 占患者总数的48.27%, 出现全血细胞减少症的患者16例, 占患者总数的27.58%, 出现白血病症状的患者例, 占患者总数的15.51%。经过早期脱苯作业与临床治疗, 48例患者得以好转出院, 好转率为82.75%。经过早期脱苯作业与临床治疗, 4例患者得以好转出院, 好转率为82.75%。其余10例患者不治身亡。患者病情比较分析见表1。

3 讨论

慢性重度苯中毒一般来源于患者的工作环境, 如患者长时间身处直接接触苯并未做防护, 就会使工作环境中的苯进入体内, 患者如果早期未确诊或发现, 延误病情, 造成慢性重度苯中毒[1]。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特异性不大, 主要影响患者的神经系统以及造血系统, 与中毒的程度不呈完全正相关, 因此在早期的确诊率不高, 中毒后会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等神经系统疾病, 但上述病症的特异性不大, 在临床上无法根据上述症状对患者进行确诊, 使患者的病情无法得到明确诊断, 对患者的治疗产生阻碍。为此, 临床上多数对患者进行造血系统疾病的检查, 因为患者在患有重度苯中毒时会出现造血系统疾病[2]。苯中毒对造血系统的危害机制非常复杂, 目前临床研究结果认为, 苯中毒会引起人体造血干细胞减少或残留异常复制, 导致患者内分泌失调, 出现造血微循环异常;患者患有苯中毒后会出现造血辅助因子的缺乏, 使激活的抑制性淋巴细胞或γ-干扰素对造血干细胞产生免疫性损害;或是造成患者体内白细胞中DNA的合成, 导致患者出现造血系统疾病, 出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全血细胞减少症甚至是白血病, 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文所选58例患者中, 经过早期脱苯作业与临床治疗, 48例患者得以好转出院, 好转率为82.75%, 其余10例患者不治身亡。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 可以对患者进行糖皮质激素、雄激素、利血宝等药物的治疗, 严重者可以对患者进行全血输血[3]。患者如果能够尽早就诊、及时治疗, 康复的概率非常大, 本文所选患者中, 10例患者由于病情较重治疗不及时而不治身亡, 可见慢性重度苯中毒应及早治疗, 才能够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挽救患者的生命。

摘要:目的 整理慢性重度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8例慢性重度苯中毒患者, 对所有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 按照患者不同的临床症状进行不同方法的治疗, 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所选58例患者中,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占患者总数的48.27%, 全血细胞减少症的患者占患者总数的27.58%, 白血病症状的患者占患者总数的15.51%。经过早期脱苯作业与临床治疗, 48例患者得以好转出院, 好转率为82.75%。其余10例患者不治身亡。结论 慢性重度苯中毒是一种职业疾病, 患者应及时就诊治疗, 治疗的方法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 才能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重度苯中毒,病因分析,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王佩丽, 李思惠, 董军.一例职业性慢性重度苯中毒诊断的探讨[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7, 25 (1) :49-50.

[2]孔凌珍, 陈甦生, 夏丽华, 等.27例慢性重度苯中毒临床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 2002, 29 (5) :31-32.

慢性苯中毒 篇3

1 职业史

患者男, 29岁, 2003年11月22日—2004年3月5日在某涂料有限公司调色中心, 从事调色工作, 接触调色基料、稀释剂。2004年3月7日—2004年4月9日在某贸易有限公司调色中心, 从事调色工作, 接触调色基料、稀释剂。2004年4月10日—2007年7月在某涂装工程有限公司调色中心, 从事对木器漆、乳胶漆调色工作, 接触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接触频率均为每天工作8h, 每月工作26d, 防护措施均为口罩。在2005和2006年体检结果正常。

2 临床资料

2007年4月4日在公司组织的例行体检中, 发现白细胞异常增高, 实验室检查示:血白细胞计数29.9×109/L, 中性粒细胞计数23.2×109/L, 中性粒细胞比值77.3%, 红细胞4.95×1012/L;血红蛋白154g/L, 血小板234×109/L;2007年4月10日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29.2×109/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3.9×109/L, 中性粒细胞比值81.7%, 红细胞4.56×1012/L;血红蛋白147g/L, 血小板266×109/L;2007年4月12日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片示:粒系增生极度活跃, 以中、晚幼及杆状核细胞为主, 各阶段形态为核浆发育不平衡, 呈老浆幼核或老核幼浆, 嗜酸、嗜碱细胞易见;红系增生低下, 各阶段形态未见异常;淋巴、单核、浆细胞均可见, 形态正常。血片示:白细胞分布升高, 红细胞大小、形态未见异常。意见:血象、髓象提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2007年4月14日患者住院治疗, 经治疗后多次复查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逐渐下降到正常水平。

于2007年6月12日来我中心申请职业病诊断。自述呕吐、皮肤搔痒、四肢抖动。查体:BP 110/70mm Hg, 甲状腺无肿大,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心率61次/min, 心肺 (-) , 肝脾肋下未触及, 神经反射 (-)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2×109/L, 中性粒细胞计数4.1×109/L, 中性粒细胞比值49.1%, 红细胞4.11×1012/L;血红蛋白139g/L, 血小板382×109/L;HBsAg (+) , HBeAg阴性, ALT正常, 肝脾B超检查正常。

3 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

该涂装工程公司2007年5月9日委托卫生检测检验部门采样, 检测项目苯、苯 (皮) 、二甲苯、环己酮、甲苯、乙酸乙酯、噪声, 检测依据:GBZ 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检测车间是该患者所在的调色中心, 检测岗位有调色、办公桌、打板台、水帘机喷漆, 检测结果均为合格。2008年1月22日卫生检测检验部门日常监测该涂装工程公司, 检测项目苯、甲苯、二甲苯, 检测依据GBZ 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检测车间是调色中心, 检测岗位有调色、喷漆, 检测结果:调色岗位的二甲苯102.8mg/m 3不合格 (职业接触限值100mg/m 3) , 其余均为合格。

该涂装工程公司从成立到2007年该患者申请职业病诊断之前从未对调色中心做过环境检测, 提供不出在患者工作期间工作环境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证据。所以无法说明在该患者工作期间苯含量或其他有毒物质不超标。患者所在的调色中心所采用的调色基料全部是针对家具厂生产所需的材料, 主要从事油漆调色及木器漆样板制作工作, 调色车间、办公室、喷漆房、晾干房在同一地点, 没有进行隔离。每周工作6.5d, 每天8h, 工作期间都能闻到浓厚的油漆挥发气味, 工作时双手必须直接接触各类稀释剂和高浓度色精及其他木器漆调色基料, 公司未提供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并且在与该患者签订劳动合同时未向其说明工作性质的危害性。患者所在的岗位和工作性质只有其一人, 故不存在群发性问题。该患者在公司前2年的例行体检中体检结果正常。

据此, 患者的专业工龄为3年8个月。患者自诉进厂时身体健康。厂方未依法履行上岗前职业性健康检查的规定, 2005年5月25日 (患者上岗13个月后) , 公司首次安排患者接受例行体检, 检查结果正常。

4 讨论

4.1诊断依据

(1) 根据职业史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 患者从事对木器漆、乳胶漆调色工作3年8个月, 有较长时期密切接触苯的职业史;环境监测资料证实工作场所存在苯、甲苯、二甲苯的职业危害, 且二甲苯超标该涂装工程公司从成立到2007年该患者申请职业病诊断之前从未对调色中心做过环境检测, 提供不出在患者工作期间工作环境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证据。所以无法说明在该患者工作期间苯含量或其他有毒物质不超标。事发后检测也无法说明以往的苯含量。另苯含量多少会导致慢性苯中毒, 国家没有规定。现场调查同时发现作业环境较差, 个人防护不完善。根椐《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第十三条, 没有证据否定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病人临床表现之间的必然联系的, 在排除其他致病因素后, 应当诊断为职业病。 (2) 根椐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 本例患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明确。 (3) 根据上述特点, 本例患者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由接触苯所致。苯是常见的生产性毒物, 被广泛用于化工、印刷、涂料制造及喷油漆、制鞋行业等。苯在生产环境中以蒸气状态存在, 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 也可由皮肤、消化道吸收。慢性苯中毒是由于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的苯蒸气而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的病理变化。慢性苯中毒的主要特征是对造血系统的损害。该例患者既有高浓度的呼吸道吸入, 又有皮肤直接接触与吸收, 从而导致了苯中毒。

在我国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中, 白血病已被列为职业性慢性重度苯中毒的表现之一。因此, 综合本例患者的苯职业接触史和临床发病特点, 结合文献资料分析, 我们认为本例患者符合“职业性慢性重度苯中毒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的诊断。 (依据的诊断标准:GBZ 68-2002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 [2]。

4.2应吸取的教训

患者从事油漆调色工作, 用人单位未依法履行上岗前职业性健康检查的规定, 而在患者从事油漆调色工作13个月后才例行一般性体检, 亦非职业性健康检查, 失去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企业无严格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未按规定对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 劳动者未经过职业卫生知识培训, 缺乏基本职业病防护意识, 劳动者未配备个人防护用品上岗[3]。企业负责人法制意识淡漠,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不了解, 不重视职业卫生防护, 对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所造成的后果估计不足;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缺乏卫生防护知识, 对所用原料毒性缺乏必要的了解;劳动者不了解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 不重视自身防护[4], 最后导致白血病, 对患者个人、家庭、企业、社会均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关键词:苯中毒,白血病,职业性

参考文献

[1]王佩丽, 李思惠, 董军.一例职业性慢性重度苯中毒诊断的探讨.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7, 25 (1) :49.

[2]GBZ68-2002.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

[3]毛丽娟, 彭光义.一起职业性苯中毒事故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19) :2550-2551.

慢性苯中毒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 年12 月至2013 年5 月因慢性苯中毒在江山市人民医院住院的5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根据GBZ68-2002[3]的相关标准诊断为慢性苯中毒,选取同期在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化工厂工人50 人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工种和工龄等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均排除神经系统其他病变,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脑电图的检测方法[2]采用日本光电7314F型脑电图仪进行脑电图的相关检测,根据国际10/20 系统的头皮电极安装法采用标准电极帽安放电极,均使用常规单极及双极导联进行有关的描记,具体包括过度换气、睁闭眼试验等,相关记录时间为15~20min。异常脑电图的判定根据《临床脑电图的诊断标准》进行判定[4]。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慢性苯中毒化工厂工人脑电图异常发生情况50 名慢性苯中毒的化工厂工人中,共发现21 名脑电图异常,脑电图异常发生率为42.0%,脑电图异常以 α节律调频调幅欠佳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 θ 波数量明显增加,尤其在两额、颞及中央区等位置散在出现的较为显著,部分表现为短- 中程的 θ 波活动,根据脑电图判定的相关标准,都属于轻度脑电图异常。

2.2 对照组和慢性苯中毒组脑电图的比较轻度中毒组和中重度重度组脑电图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P>0.05),轻度中毒组和中重度重度组脑电图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值为5.13 和6.01,P < 0.05)。见表1。

注:a 表示与正常组比较:P < 0.05

2.3不同工作年限的化工厂工人脑电图异常比较不同工作年限的化工厂工人脑电图异常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7,P>0.05)。见表2。

注:a 表示与脑电图正常组比较:P < 0.05

2.4 脑电图正常和脑电图异常的化工厂工人神经衰弱发生情况比较脑电图异常组的化工厂工人神经衰弱发生率显著高于脑电图正常组的化工厂工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8,P < 0.05)。见表3。

3 讨论

由于化工厂工人的工作性质,其和苯和苯系物接触的机会较多。苯和苯系物是属于有机溶剂,用途广泛的。它不仅非常容易穿透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此外,由于其有非常强的亲脂性,所以其也非常容易蓄积在富含脂质的脂肪组织[1,2]。头晕、头痛、健忘和性格改变等是苯和苯系物中毒病人的最为主要的临床表现。苯和苯系物的慢性中毒能够造成骨髓抑制,从而导致造血系统多种功能障碍的发生。苯和苯系物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功能障碍的原因,可能和其对神经元正常代谢有一定的不良干扰有关[5,6]。本研究中,轻度中毒组和中重度重度组化工厂工人脑电图异常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苯和苯系物的慢性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了不良影响,但轻度中毒组和中重度重度组化工厂工人脑电图异常的影响差异不明显。虽然伴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慢性苯中毒的化工厂工人的异常脑电图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在调查中发现,其大多以边缘状态脑电图(即神经系统的亚临床改变)为主要表现,但不同工作年限的化工厂工人脑电图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慢性苯中毒导致神经细胞代谢障碍,容易引起神经衰弱症与神经功能紊乱发病率的明显增加,所以脑电图异常组的化工厂工人神经衰弱发生率显著高于脑电图正常组的化工厂工人。

综上所述,慢性苯中毒的化工厂工人异常脑电图发生率较高,且其神经衰弱发生率也较高,应引起重视。

慢性苯中毒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2008年7月—2009年7月在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就诊的(住院和门诊)慢性苯中毒患者和铅作业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职业病诊断组确诊。同时以武汉市汽轮发动机厂的健康工人为对照组。

1.2 研究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中文版(WHOQOL- BREF) 的记分方法[1],分别从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领域4个方面进行调查。门诊病人由医生发放问卷调查,住院病人由护士发放问卷调查。随机抽取的100名健康工人,由调查员集中时间发放问卷,统一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主要分为调查过程和资料整理过程的2个阶段质量控制。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由双人录入,并做双录入核查以保证输入的正确。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 13.0和SAS 9.0, 统计方法视分析目的和样本满足的条件而定。

2 结果

2.1 3组人群生存质量的情况

2.1.1 3组人群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情况及其相互比较

根据量表的计分公式,生理、心理、环境和社会关系4个领域的得分范围为4—20分(未转化成百分制),3组人群每个领域得分情况见表1。生理领域中,3个组以铅中毒观察对象组得分最高,平均得分为14.01。单方向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组人群生理领域平均得分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SNK法)的结果表明,慢性苯中毒患者、铅中毒观察对象与健康工人的平均得分任意2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心理、社会和环境领域情况均类似,方差分析结果均表明,在这3个领域里,3组人群平均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的结果见表1。领域比较的结果中铅中毒观察组和健康工人组4个领域的得分均高于慢性苯中毒组;铅中毒观察组与健康工人组类似,在生理、心理和环境领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社会和环境领域有效例数为68例。同一领域中在undefined列上,若含有相同字母则表示两两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否则则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α=0.05)。

2.1.2 3组人群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与全国一般人群的比较

全国一般人群生存质量的数据采用Skevington等[2]从不同文化、不同经济水平的23个国家的24个WHOQOL Group收集的人群调查结果中关于中国的数据,3组人群的数据参考表2。全国一般人群生存质量的平均得分视为总体均数,统计方法采用单样本t检验。从表2可见在生理领域和环境领域,本次调查的3组人群生存质量的得分均低于全国一般人群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心理领域,铅中毒观察对象和健康工人的得分均低于全国一般水平,但铅中毒观察对象的得分与全国一般人群得分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社会关系领域,慢性苯中毒患者的得分低于全国一般人群的得分,铅中毒观察对象和健康工人的得分则高于全国一般水平,并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慢性苯中毒患者和慢性铅中毒观察对象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各领域得分与年龄、工龄、家庭摩擦以及食欲的关系,年龄运用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r),其余均是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rs)。慢性苯中毒患者和慢性铅中毒观察对象各领域生存质量得分影响因素的单变量分析结果(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检验水准为α=0.05),见表3、表4。

注:数据为WHOQOL-Group中心关于中国的调查结果。

注:年龄是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r)外,其余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rs)。

注:除年龄是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r)外,其余均是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rs)。

3 讨论

70年代以来,生存质量逐步开始应用于癌症和其他慢性病防治的研究中,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提出生存质量应该成为评价肿瘤治疗措施和各种慢性病的终点评价指标[3]。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已由以往简单的追求长寿发展为既重视生存时间,更重视个人的生存质量[4]。生存质量这一概念自从引入医学界以后,为医学的各项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是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5]。职业病是一种致残性的疾病,并且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关注并研究职业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极为重要。本研究重点在于关注慢性苯中毒和慢性铅中毒职业病患者生存质量,并分析影响职业病患者生存质量的种种因素。

慢性苯中毒是以造血系统的损害为主的疾病,患者经常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失眠、食欲不振的症状。患者因无特效的解毒药,病程长,治疗困难,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本次调查发现,慢性苯中毒患者4个领域得分不仅远低于全国一般水平,而且低于铅作业观察对象以及健康工人,表明其生存质量并不好。调查亦发现慢性苯中毒患者生理领域平均得分仅10.8分(满分20分),远低于全国一般水平的15.8分,表明患者生理功能比较低,疾病对患者生理功能上造成了严重影响。心理方面,高守芝[6]对53例慢性苯中毒住院患者分析,发现患者均存在心理问题,其中重度苯中毒患者焦虑的发生率为100%,并且76%的患者存在绝望情绪。孙江华等[7]则详细地分析了慢性苯中毒患者的心理问题,既有对疾病的恐惧、束手无策,又有因疾病造成的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等的心理问题。本次调查的结果也发现,慢性苯中毒患者心理领域的得分远低于全国一般水平和健康工人。

慢性铅中毒是一种全身性损害的疾病,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和造血系统均有损害。但本次调查的慢性铅中毒的患者均为观察对象,是我国现行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分级的最低级别[8]。本次调查发现,铅中毒观察对象是3个职业人群中生存质量较好的一个群体,与健康工人基本上没有差异,并且自评分和对自身生存质量以及健康的满意度方面均比较好。生理领域方面,铅中毒观察对象的得分远高于慢性苯中毒患者,和健康工人一致,但低于全国一般水平。可能原因是铅中毒观察对象生理功能的损害并不明显,无明显铅中毒的临床症状。另外,本次调查的铅中毒观察对象平均工龄只有5 a左右,中位工龄甚至只有3 a,说明铅中毒观察对象比较容易被发现,早期接受了驱铅治疗,改善其健康状况,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因此在生理领域的得分比较好,和健康工人并无差别。在与全国一般水平的比较方面,铅中毒观察对象和健康工人生理功能的损害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在生理功能和健康方面比不上全国一般人群的水平,因此,造成生理领域得分比全国水平低。心理方面,铅作业观察对象和健康工人不会出现慢性苯中毒病人因为长期的治疗造成心理方面的阴影,不会担心疾病是否能痊愈,一般不会出现因疾病造成的恐惧心理,甚至产生绝望的想法,这可能就是铅中毒观察对象和健康工人心理领域的得分高于慢性苯中毒患者的主要原因。

在生存质量影响因素方面,不同人群的影响因素也不完全一致。慢性苯中毒患者和铅中毒观察对象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个人收入、既往病史、家庭摩擦对生活的影响程度及食欲情况。当把3个人群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生存质量,疾病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慢性苯中毒严重影响个体的生存质量,但亚健康状态(铅中毒观察对象阶段) 除了对生理领域有负向影响外,对其他3个领域的影响并不明显。

以上调查说明,生存质量评估能全面地评价疾病和治疗对患者身体、心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生存质量不仅是一个健康指标,更重要的是关心患者的存活和关注病人生活的质量。因此,我们通过对特殊职业病患者人群和一般健康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定,从而为卫生资源的配置与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郝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现代康复,2000,4(8):1127-1129,1145.

[2]Skevington SM,Lotfy M,O’Connell KA.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WHOQO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trial[J].Quality Life Res,2004,13:299-310.

[3]Machin David.Assessing Quality of Life in Comparative Cancer ClinicalTrials:Does It Make a Difference[J].Contr Clin Trials,1997,18:301-305.

[4]Lam LK,Fong DY,Lauder I J.The effect of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life(HRQOL)on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 of a Chinese population[J].Social Sci Med,2002,55:1635-1646.

[5]李振国,杨德森.生活质量与临床医学[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1994,34(2):23-26.

[6]高守芝.53例慢性职业苯中毒患者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2007(9):42-43.

[7]孔江华,王丽华,陈碧兰.慢性苯中毒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3,21(2):153-154.

复方苯乙哌啶中毒38例临床分析 篇6

复方苯乙哌啶止泻效果好, 稍含甜味, 在乡镇医院应用广泛, 由于不合理用药, 剂量过大, 疗程过长, 或者放置不妥造成误服, 中毒时有发生。现将我院2003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复方苯乙哌啶中毒患儿38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病例中, 男20例, 女18例;年龄3个月~6岁, 其中3个月~2岁22例;农村35例, 城镇3例;因腹泻口服中毒者28例, 误服中毒者10例;口服中毒者1/2~1片/次, 每天3次, 共1~10次不等, 误服中毒者为每次5~50片不等, 最多1例为50片。

1.2 临床表现

根据患儿入院时症状和体征, 分轻、中、重度中毒。轻度中毒13例, 表现为呕吐、腹胀、便秘;中度中毒20例, 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或者兴奋, 不伴有呼吸抑制;重度中毒5例, 表现为嗜睡、尿潴留、呼吸抑制、面色口唇及四肢末梢循环差, 抽搐昏迷。

1.3 辅助检查

入院时查血、尿、粪常规, 肝肾功能, 心肌酶谱、电解质, 头颅CT及脑脊液, 18例血常规中白细胞升高, 尿常规均正常, 肝功能轻度异常6例, 肾功能异常1例, 电解质异常11例, 心肌酶谱异常20例, 有1例重症查头颅CT及脑脊液均正常。

1.4 治疗方法

入院后, 迅速给予洗胃、注射纳洛酮。轻中度中毒无呼吸抑制, 首剂0.03~0.05mg/kg, 每隔2小时重复使用2~4次;重度中毒者, 首剂注射后, 按10~20μg·kg-1·h-1维持3~5d, 同时给予吸氧、吸痰、降低颅内压, 保肝利尿,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讨论

复方苯乙哌啶, 又称复方地芬诺酯, 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非特异性止泻剂, 其成分为苯乙哌啶2.5mg, 硫酸阿托品0.025mg。由于苯乙哌啶与哌替啶是同类物, 主要作用于u亚型阿片受体, 因此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镇静、镇痛作用, 可降低内脏的敏感性, 作用肠壁阿片受体, 可提高胃肠道平滑肌的张力, 使向下推进蠕动减弱, 回盲瓣及肛门括约肌张力提高, 肠内容物在胃肠内运动减弱, 有利于水分吸收, 从而起到收敛止泻的作用[1]。阿托品是M胆碱受体拮抗剂, 能解除平滑肌痉挛, 抑制腺体分泌, 由于两者不良反应叠加, 会加重对患者的损害。

纳洛酮为阿片受体拮抗剂, 它可以与脑内阿片受体结合, 解除呼吸抑制症状, 可使昏迷患儿迅速苏醒, 纳洛酮进入体内, 通过解除β-内腓肽对呼吸心血管交感功能的抑制, 增加呼吸频率, 改善通气障碍, 降低二氧化碳分压, 使中枢性呼吸衰竭得到改善, 并使心输出量增加, 全身循环好转, 使脑灌注压和脑血流得以增加, 减轻脑水肿昏迷, 偏瘫, 惊厥等症状[2], 因此早期应用纳洛酮是抢救复方苯乙哌啶中毒成功的关键。

本组中35例 (92.1%) 来自农村, 由乡镇医院转入, 故应该加强乡镇医务人员的培训;对腹泻患儿治疗尽量避免使用复方苯乙哌啶, 尤其对于2岁以下的患儿慎用;不能超量, 疗程短, 以防中毒发生;本品有甜味, 容易造成小儿误服, 要提醒家长对该类药品妥善放置, 减少误服中毒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金有豫.药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30-131.

慢性苯中毒 篇7

1 文献报告接苯累计工龄及潜隐期不足1年苯所致白血病

诸多文献报告, 苯致白血病患者接苯工龄的长短不一, 差距甚大。最短的接苯工龄仅数月, 最长的几十年。苗丽壮等对国内1989—2000年职业卫生8种专业学术期刊上刊载的28例苯白血病病例加以统计及分析后发现潜隐期1年内者占3.6% (1/28) [1];相葵等对当地1998~2006年职业中毒诊断组诊断的15例苯所致白血病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亦发现13.3% (2/25) 的病例潜隐期不足1年[2]。张西川等在《苯白血病临床特征的分析与评价》一文中的苯致白血病组53例白血病患者接苯时间为8个月~49年[3]。张峻等报告1例白血患者因累计苯接触工龄和潜隐期均不足1年, 未诊断为苯致白血病[4]。可见潜隐期和累计工龄不足1年的苯致白血病是客观存在的。

2 苯致白血病诊断标准

《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 (GBZ 68-2008) 在诊断“职业性慢性重度苯中毒 (白血病) ”时, 要求执行《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 (GBZ 94-2002) 。该标准对苯作业累计接触工龄和潜隐期均要求1年以上 (含1年) 。

3 讨论

苯所致白血病发病机制不十分清楚, 目前公认与苯的代谢物与机体蛋白质和DNA形成的加合物造成DNA损伤突变、染色体畸变、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等相关[5,6], 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一般认为职业癌的潜隐期较长, 多在20~30年[1]。肿瘤从细胞恶性变开始, 需要30代以上增殖, 才能达到一定的数量和体积。因此, 苯致白血病一般需一个漫长的潜隐期。但通过对相关文献复习, 潜隐期和累计工龄1年以内发病亦时有发生。潜隐期的长短差异较大, 除了与环境因素 (如苯浓度) 有关之外, 文献报道还可能与劳动者的个人体质有关[1]。是否因与环境与体质原因癌基因易被激活和癌细胞倍增加速有关不得而知。

如果按照《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 (GBZ 68-2008) 中诊断苯致白血病, 即执行《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 (GBZ 94-2002) 的话, 势必造成少数患者不能诊断。这不仅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而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没有证据否定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病人临床表现之间的必然联系的, 在排除其他致病因素后, 应当诊断为职业病”的原则相勃。因白血病致病因素众多, 在排除其他致病因素时, 一般难以找到其他病因。在此种情况下, 如果工作场所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苯, 职业性接触苯成为唯一的病因。在法律上, 上位法大于下位法, 据此, 累计工龄和潜隐期不足1年者是要求被诊断的。张峻等[4]报告的1例白血病患者被否定为苯致白血病似乎欠妥。可见接苯累计工龄和潜隐期不足1年的白血病患者, 在排除其他原因后, 如果有明确的苯接触史, 则只能依《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进行诊断, 这造成了《职业性苯所致白血病》 (GBZ 64-2008) 诊断苯致白血病时在法律上的存在不适宜。

4 结论

通过上述讨论, 认为《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 (GBZ 68-2008) 在法律上存在不适宜性, 有必要对GBZ 68-2008的附录A.8进一步解释。否则, 在苯所致白血病诊断上会造成一些无法解决的困惑, 甚者陷入法律纠纷之中。

关键词: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法律适宜性

参考文献

[1]苗丽壮, 傅华.11年来国内相关期刊报道苯白血病病例分析.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2, 19 (1) :61-62.

[2]相葵, 潘宝忠, 唐学平, 等.慢性苯中毒致白血病15例分析.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8, 14 (5) :90-91.

[3]张西川, 李桂兰, 叶培正, 等.苯白血病临床特征的分析与评价.卫生研究, 1998, 27 (5) :305.

[4]张峻, 蒋晓红.对职业病诊断过程中所遇若干问题的处理.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7, 24 (1) :72-73.

[5]叶细彪, 傅华.苯所致白血病机制研究的进展.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5, 23 (5) :392-395.

上一篇:国际版权贸易下一篇:建设小康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