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患者(精选11篇)
高龄患者 篇1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 老龄人口比例持续升高。在医院接受外科手术的高龄患者人数同样在增多。高龄患者增多的特点是, 机体内的各组织器官都有不同的功能下降趋势, 很大比例的患者同时患有脏器疾病, 因此对这些高龄患者实施临床麻醉存在较大的风险。这就要求临床麻醉医师熟悉高龄患者的生理和病理特征, 把握对这些患者麻醉具有的特殊性, 保证患者在围术期内的安全。本文根据有关资料, 对2014年3~6月的58例高龄患者实施的临床麻醉案例做了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计58例, 其中男35例, 女23例, 年龄71~91岁, 平均年龄80.1岁。并发症:电解质紊乱l例, 低蛋白血症2例, 严重贫血10例, 脑出血13例, 脑梗死17例, 糖尿病23例, 冠心病31例, 肺部疾病 (哮喘、肺心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 35例、心电图异常42例 (部分患者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内科疾病) 。共有17例急诊手术, 14例为择期手术。
1.2 采用的麻醉方法
本组案例中, 有27例实施椎管内麻醉, 31例实施全身麻醉。实施麻醉前, 全部患者都经过了心率检查、心电图检查、血压检测、X线胸片检查、呼吸检测、血和尿常规检查、血氧饱和度检查等常规检查。对于高龄患者, 为了预防其出现呼吸、循环及营养方面的疾病, 在手术之前要进行预防和控制, 具体可以使用以下预防措施: (1) 对于高血压患者使用降压药以控制血压; (2) 对呼吸道感染者, 手术前需要进行用药处理; (3) 对部分水电解质失衡和酸性中毒患者进行必要控制和预防; (4) 对糖尿病患者, 采取必要措施使其血糖8.4~11.0 mmol/L。实施深静脉穿刺, 监测手术过程中中心静脉发生的变化, 以便确定输液剂量。实施椎管内麻醉:该类麻醉主要实施在横膈下的下肢部位、盆腔部位、腰部、腹部、上肢部位、颈部和胸壁浅表等部位的手术中。由于高龄患者的脊椎间孔通常较为狭窄, 甚至闭塞, 实施局部麻醉通常药物的扩散面相对较广, 扩散的部位通常包括头侧和硬脊膜, 因此, 实施麻醉的剂量要降低大约1/3, 再按照血压和阻滞平面来追加用麻醉药剂量。实施全身麻醉:该种麻醉一般实施快速诱导插管, 药物为:维库溴胺、丙泊酚、咪唑安定、芬太尼, 剂量分别为0.1 mg/kg、1.0~1.5 mg/kg、0.05 mg/kg、0.001~0.015 mg/kg。插管结束后, 接麻醉机实施呼吸控制, 在术中应泵入丙泊酚、维库溴胺和芬太尼, 同时吸入异氟醚, 以保证麻醉效果[1]。
2 结果
本组全部患者采用的麻醉方法均较适宜, 患者的生命体征显现平稳特征, 麻醉效果良好, 没有因麻醉在围术期内发生死亡的事件。其中在14例患者手术中血压下降超过了20%, 通过及时应用麻黄素和阿托品, 并加快补液的速度, 患者血压均逐步恢复正常;有8例患者手术中血压出现升高, 通过及时应用乌拉地儿和硝酸甘油实施药物控制, 患者血压逐渐下降。
3 讨论
医学上认为65岁以上的患者属于高龄患者, 高龄患者对麻醉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因此在老年患者手术中应用麻醉技术一定要做到谨慎小心, 尽可能确保高龄患者的安全。进行手术前要对高龄患者进行全身检查, 要全面掌握高龄患者的身体情况,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高龄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已经出现了退行性改变, 受体数目大量减少, 因此麻醉药品的药效动力学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高龄患者具有如下特征:组织器官出现功能减退, 患者的脏器功能存在应激、代偿和储备等能力较低的问题, 多数患者在手术之前患多种并发症, 在围术期在各种刺激下通常可能发生并发症。所以, 对这类患者实施临床麻醉存在较高风险。出于麻醉安全、手术顺利及术后恢复考虑, 术前应做出充分评估, 并做好充分准备。实施麻醉前要对合并症进行妥善处理, 对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血糖, 尽可能≤12 mmol/L;对高血压患者应通过药物控制好血压;患有心房颤动的患者要设置心脏起搏器;对肺部感染的患者实施抗炎治疗;对心律失常的患者实施心电图监护;采用的麻醉方法应依据患者的个体状况而定, 全身状况较差者、实施上腹部、头部、颈部或胸部手术者, 宜采用全身麻醉法[2]。实施下肢手术、下腹部手术、会阴部手术或肛门手术, 宜采取硬膜外麻醉, 实施椎管内麻醉, 可保持患者在手术期间循环的稳定。实施椎管内麻醉, 注射的速度较缓慢, 在单位时间内, 注入到硬膜外腔注入药物剂量相对较少;在手术过程中, 肌松和止痛的效果良好, 可保持患者进行自主呼吸;在手术后, 通常患者很好发生肺部并发症。使用麻醉药物时, 尽量不用对心血管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品种, 以防出现麻醉过量的事件。
综上所述, 对高龄患者实施临床麻醉, 应熟悉患者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征以及麻醉特点, 以确保麻醉的良好效果。在手术前, 应做出充分评估, 对合并症做妥善处理, 依据患者的个体状况采用适宜的麻醉方法。在术中和术后要做好监测工作, 以保证患者在围术期内的安全。
摘要:目的 对高龄患者实施临床麻醉的经验、方法及麻醉特点做出总结和探讨。方法 对58例高龄患者实施的临床麻醉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例患者临床麻醉使用的方法恰当, 患者的生命体征表现出平稳特征, 麻醉实施的效果良好, 未发生围术期因麻醉不当而死亡的事件。结论 对高龄患者实施临床麻醉前, 要做出充分的评估, 对术前合并症做出妥善处理, 针对患者身体的实际状况, 实施恰当的麻醉方法, 加强术中和术后的有效监测, 确保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
关键词:高龄患者,临床,麻醉
参考文献
[1]刘先军.老年患者68例临床麻醉体会.吉林医学, 2011 (23) :23.
[2]常庆文.高龄患者手术中的麻醉处理.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 (2) :56.
高龄患者 篇2
80岁以上高龄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治疗体会
作者:曾永坚 曾永华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10期
【摘要】我院从2000年3月至2009年6月手术治疗24例高龄(80岁以上)老年梗阻性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6例次(25%),其中切口感染3(12.5%)例次,切口裂开2(8.33%)例次,肺部感染1(4.16%)例次。平均住院时间50 d。随访22例,随访率
91.67%,术后1、3、5 年生存率分别为45.83%、29.16% 和16.67%。结论高龄并不是结直肠癌伴梗阻患者手术治疗的禁忌,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高龄患者396例麻醉体会 篇3
[关键词] 高龄患者;麻醉;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21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87-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水平的发展和保健意识的增强,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需手术治疗的老年病人逐年增加,外科手术中高龄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尤其对于7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由于其机体耐受力差、免疫力低下、合并症多等因素,导致手术中麻醉风险居高不下,围手术期有效的麻醉方法和管理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对我院2005以来75岁以上高龄麻醉患者396例进行了分析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到2013年11月入住我院外科病区75岁以上的麻醉患者,共计396例,其中男性235例,女性161岁,年龄75-96岁,平均年龄(80±4.56)岁。体重43-95公斤,其中75-80岁205例,80-90岁171例,90岁以上21例。所有患者均并存有1种以上内科疾病:包括心电图异常,慢性支气管炎、脑出血、脑梗塞、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合并有2种以上疾病患者共247例,其中急诊手术患者共22例。
1.2 麻醉方法
1.2.1 麻醉前准备及病情估计 首先应详细询问病史,对病人进行全面临床评估。做好充分的麻醉前准备,对病人的各种合并症应调整到最佳状态。
1.2.2 麻醉选择 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不同分别进行全麻、硬膜外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患者术前均肌肉注射阿托品或东莨菪碱。其中全麻159例,快速诱导插管,常选用静吸复合麻醉。麻醉诱导多用丙泊酚或咪唑安定,芬太尼静脉注射,继以阿曲库铵静注。术中多以全程静脉维持适宜麻醉深度。硬膜外麻醉214例,多选择下肢及会阴部手术。试验剂量为2%利多卡因2-3毫升,无误后,再分次注入2%利多卡因或0.75%罗哌卡因5-10毫升,局麻药试验剂量约为青壮年病人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神经阻滞麻醉23例,1%利多卡因或0.375%罗哌卡因10-20毫升,多为臂丛及颈丛麻醉。
1.2.3 术中监测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呼吸、尿量,对于危重病人及创伤较大的手术病人行中心静脉压、动脉导管压力等有创监测。
2 结 果
本组病例术中有74%的患者出现血压升高或降低,窦性心动过速,过缓、心电图改变等循环系统并发症,经及时处理好转。其中有9例出现频发室早,经静脉推注利多卡因50mg后纠正。全麻中有11例出现苏醒延迟,本组病例中有2例术后死亡,非麻醉因素所致,其他术后随诊3天,恢复良好。
3 讨 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重要器官储备功能明显降低,机体的组织形态和脏器均发生退行性变,尤其是心肺功能贮备能力的下降使机体的应激能力减低,对麻醉耐受能力下降,增加了手术和麻醉的风险,应用常规麻醉剂量容易出现麻醉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将90岁以上年龄称为超高龄,超高龄老人的生理状态及器官组织功能的改变甚为明显,麻醉风险极大,过去临床上将超高龄列为麻醉禁忌[1]。但近年来,相关的超高龄麻醉报道越来越多,有效合理的麻醉方法是避开风险的关键。
主张老年人麻醉方法的选择应当个体化,麻醉方案应当越简单越好,应采取联合用药减少各种麻醉药的用量。随着老年人慢性疾病发病率的增高,包括神经系统改变、肺呼吸功能降低、心血管存在潜在的心肌缺血和动脉硬化等因素,有些老年患者常同时并存3-4种疾病,因此手术风险系数加大。同时由于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药物的清除半衰期相对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由于老年人的相对的心脏排血量减少、脑血流量和脑氧耗量下降等因素,在常规剂量麻醉药物麻醉下,老年人血药浓度明显高于较年轻的人,相比之下高龄患者的麻醉用药量应减少。相关研究[2]也证实了在临床手术麻醉过程中应针对高龄老年患者的特点,吸入麻醉药的剂量应低于年轻人,同时由于药物清除率减慢,重复给药的次数也应相对减少。
术前、术中及术后积极有效的治疗并发症,是降低麻醉风险的关键。首先对老年患者麻醉术前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和准备,这对于患者术中的安全及术后的恢复十分重要。术前应常规仔细分析病情,应做好某些特殊检查,如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对术前状况差及急诊手术,术前进行适当处理,提高机体对手术麻醉的耐受性[3]。此外所有高龄患者应根据手术疾病、心肺功能、合并症、代偿能力等情况进行有效麻醉分级,以评估患者的术前状况,选择合适有效的麻醉方法。有研究表明对术前高龄患者进行美国麻醉学会分级(ASA)可有效评估患者的麻醉风险及指导麻醉管理[4]。根据情况,采用监护仪监测心电图、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监测。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心血管功能稳定,可保证患者有效的氧供,增强适应能力和降低手术应激,这尤其对于合并冠心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有效,此外对于此类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应避免对心血管抑制作用较强的药物。对于老年人术后的监测,通常多着重于3天之内,对于体质较差或合并症较多的患者应适当延长监测的时间,以减少麻醉意外的发生。
麻醉選择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手术部位,时间长短等做出决定,麻醉方法应尽可能简单,用药量需常规减少,处理及时正确,重视围手术期监测。准确判断,及时处理不利因素,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霍彦龙.高龄患者临床麻醉108例总结分析[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10,7(005):309-310.
[2]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52-861.
[3] 应诗达.老年患者的麻醉[J].中华麻醉杂志,1997,17(2):126-127.
高龄肺炎患者的护理干预 篇4
关键词:高龄患者,肺炎,护理干预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肺炎患者越来越常见。高龄老年患者呼吸道免疫功能较为低下, 呼吸道抵御感染的能力差, 易于并发肺炎, 治疗也多较困难, 治愈率低、病死率多, 因而护理尤为重要高[1,2]。现总结我院收治的40例高龄肺炎患者的护理资料, 旨在探讨护理对策, 提高该类患者的救治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3例, 女17例, 年龄80~96岁, 平均86.9岁。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关于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的标准[3]。临床已排除异物等所致阻塞性肺炎、心源性肺水肿和肺动脉栓塞等病例。均经临床、胸部X线或CT及痰菌培养后确诊。入院后抗炎、止咳排痰、吸氧、加强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1.2 护理方法[1,4,5]
1.2.1 心理护理:
对患者在各方面予以关心, 为其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语言尽可能委婉, 帮助其消除不良情绪, 积极配合住院治疗。
1.2.2 病情监护:
高龄肺炎患者, 起病多隐匿而缓慢, 多不具有典型肺炎的临床表现。初始多以乏力、胸部不适、精神差等为主要症状, 而肺炎具有的咳、痰、喘及发热症状多不明显。故应密切注意患者症状及体征的变化, 记录二便变化, 纠正酸碱、电解质紊乱, 注意意识等基本生命体征变化, 仔细记录。及时与专科医师沟通, 警惕各种并发症及伴发症的发生。
1.2.3 排痰护理:
老年高龄肺炎患者多因乏力、精神差而卧床, 痰液多难以顺利咳出, 因而要协助其排痰。入院后可常规予以雾化治疗, 每天3次, 雾化的目的是化痰、解痉及抗菌。另外, 对于空调房间应注意空气加湿、以防上呼吸道干涩、减低咳痰难度。自己可以咳痰者, 指导其有效咳嗽祛痰, 嘱其适当多饮水以稀释痰液, 使之易咳出。不能有效排痰者, 和家属一起协助拍背排痰。行气管切开吸痰者, 用负压吸痰器, 尽可能彻底吸出痰液。吸引前, 可给高浓度氧, 动作尽可能轻柔快速, 勿粗暴, 每次时间最好控制在15秒以内, 以防引起低氧血症。痰液黏稠时, 可将无菌生理盐水10mL左右注入气道, 嘱患者连续呼吸数次后、待痰液稀释后再行吸引。特别强调体位引流, 即根据影像学结果、朝叶支气管相反的方向侧卧、以利痰液排出。每次吸痰均强调保持无菌状态, 防二重感染的发生。记录痰的变化, 必要时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
1.2.4 吸氧护理:
有效氧疗可纠正患者低氧状态、进而改善心肺功能。多以单侧鼻导管吸氧, 每天更换鼻导管2次, 两侧鼻孔分次间隔插入。注意检查鼻腔通畅与否, 注意消毒, 避免鼻腔充血及感染。以低流量给氧, 维持SpO2达95%以上。病情改善后即间歇吸氧, 直至完全脱离氧疗。
1.2.5 口腔护理:
高龄肺炎患者易患口腔炎症及二重感染等。每天观察口腔黏膜有无异常, 并注意每日2次口腔清洁护理。护理时动作应轻柔以免损伤口腔黏膜。鼓励患者多喝水、勤漱口。必要时以碘伏等预防口腔感染。
1.2.6 饮食护理:
老年高龄患者多纳差及免疫力低下, 饮食以细软食物为主, 强调少食多餐, 尽可能高蛋白、低糖饮食, 适当补充新鲜果蔬。进食时半卧位, 细嚼慢咽, 避免呛咳。鼻饲时, 床头适当抬高, 餐中及餐后半小时内避免其他操作, 以减少食物反流或误吸, 必要时以药物抑制胃酸返流。
1.2.7 出院前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早诊断、早治疗”是治疗高龄肺炎的关键。戒烟酒等不良习惯, 适当增加户外活动, 加强营养, 增强机体抵抗力, 必要时接种相关疫苗。
1.3 疗效标准
痊愈:病人的临床表现消失, 体温正常, 实验室指标都恢复正常, 影像学检查显示肺部炎症完全消失。有效:病人的临床表现部分消失, 体温和实验室指标未恢复正常, 影像学检查显示肺部炎症吸收不彻底。无效:临床表现无改善或加重, 影像学检查显示肺部炎症未能吸收[3]。
2 结果
40例老年高龄肺炎病人经前述积极治疗及护理后, 痊愈28例, 占70%;有效8例, 占20%;无效4例, 占10%。
3 讨论
老年高龄患者免疫力低下, 器官功能衰退, 对气温突然变化反应慢, 较易患肺炎。由于老年高龄患者多有基础疾病, 处理不当易致多器官功能衰竭[6]。因此, 对该类患者关心、体贴,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恰当的护理及指导非常必要, 能增强其战胜肺炎的信心、预防严重并发症, 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的转归、改善预后。
由于老年高龄患者的呼吸道症状等临床表现多不典型, 在护理上, 要根据老年高龄疾病尤其是肺炎的具体特点, 严密观察, 根据诱因和临床表现特征, 实施个性化的护理对策[1,4]。本组结果显示, 只要治疗机护理得当, 就能改善该类人群的临床症状, 提高其抵抗力, 降低威胁生命的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救治率。
参考文献
[1]虞妍.老年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13, 11 (7) :1942-1943
[2]肖友元, 肖邦榕.高龄肺炎65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 8 (4) :169-170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呼吸和结核杂志, 2006, 29 (10) :651-655
[4]李爱仙.高龄肺炎患者40例护理体会[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0, 27 (3) :294-295
[5]江梦雪, 王芸.85例老年高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护理干预[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 2013, 11 (4) :91-92
高龄高血糖患者是否需要治疗 篇5
我爷爷今年81岁,身体状况一直很好。半个月前,他在去医院检测血糖时,发现其空腹血糖值为7毫摩尔/升。此后他曾多次检测空腹血糖,结果均在7毫摩尔/升左右。请问,像他这种情况需要进行治疗吗?
辽宁 李斌
李斌读者:
一般来说,人们若出现了血糖值偏高的情况,就应该进行治疗。但是对于8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若是其空腹血糖值不超过7毫摩尔/升,其糖化血红蛋白指数在7.5%以下,就不必进行治疗。如果超过了此标准,此类老年人仍需进行积极的治疗,尽量将血糖控制在上述标准以内。有些高龄高血糖患者的身体状况欠佳,用药的依从性也较差,因此难以将血糖控制在上述标准以内。但无论如何,此类患者在进行治疗后也必须达到空腹血糖低于1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不高于15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低于8%的标准。如果达不到以上标准,此类患者很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高龄高血糖患者在进行降糖治疗时应首选饮食疗法,但不可过于严格地控制每天的进食量(每天必须摄入4~5两的主食),否则易发生低血糖。如果在进行饮食疗法后血糖不能达标,此类患者可根据自己的体型、所患高血糖的类型及是否发生并发症等情况选用合适的降糖药进行治疗。体型特别消瘦、血糖特别高或合并有严重并发症的高龄高血糖患者可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并应定期检测血糖。
高龄患者Whipple术的护理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中男3例, 女2例, 年龄80岁~85岁, 平均年龄 (82.5±3.2) 岁。其中4例有梗阻性黄疸。在我院施行Whipple术后, 患者均在20 d内拔管, 各项生化指标恢复正常, 未出现并发症, 痊愈出院。
2 术前护理
2.1 改善全身的营养状况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 以利于消化吸收。但由于患者身体条件较差, 我们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了静脉补充高营养液、能量合剂等, 热量维持在3 000~3 500 kcal, 使机体处于正氮平衡状态。同时常规监测血糖, 了解胰腺的内分泌功能, 为输液和术后使用胰岛素提供依据。必要时输新鲜血以补充血容量, 增加血浆蛋白, 改善凝血机制及纠正贫血, 提高手术抵抗力。
2.2 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心肺功能
定期验血必要时行动脉血气分析, 并根据生化检验结果, 补充适量的电解质, 以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同时静脉补充维生素C、肌苷等其他保肝药物以改善肝脏功能。老年患者术前应做心肺功能检查, 有严重损害者应放弃手术。
2.3 梗阻性黄疸的护理
术前应口服或静脉补充钙剂和脂溶性维生素。对胆汁淤积较多有胆管感染者, 可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 以减轻胆管的压力和胆管感染, 但是该引流术也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 (肝出血、胆瘘、胆汁大量丢失等) , 因此, 穿刺后应积极做好引流管的护理,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并及时注意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 如出现异常情况, 应及时协助医师进行处理。伴有皮肤瘙痒者, 应做好皮肤护理, 并给予止痒药或每日温水擦浴, 保持皮肤清洁, 避免抓伤皮肤;每晚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确保患者休息好。
2.4 心理护理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 并据此进行有效及时的心理护理。另外, 本组患者为高龄患者, 听力均有严重的下降, 因此更要多地与患者交流, 稳定患者情绪,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术后护理
3.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高龄患者病情变化快, 并发症多, 术后应严密监测病情变化。每半小时测脉搏、血压、呼吸1次, 每小时观察病情及各引流管情况1次, 并做好记录, 患者平稳后及时改换卧位。每天测中心静脉压2次, 并据此及时调整患者的输液量及输液速度。术后24 h内易发生恶心、呕吐, 应协助患者卧位, 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理口腔内分泌物, 防止发生误吸。有的患者有假牙, 因此必要时给予口腔护理。
3.2 防止肺栓塞及褥疮
患者由于高危因素即高龄、手术、长期卧床、肿瘤等, 容易继发肺栓塞及褥疮。术后给予抗血栓压力带治疗, 同时帮助患者按摩四肢, 早期床上翻身, 床边功能锻炼, 促进血液循环, 必要可给予四肢功能血液驱动仪治疗。可用温水擦洗并按摩受压部位, 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无皱褶, 污染后及时更换。对皮肤易出汗的部位如腋窝、窝、腹股沟等, 可使用爽身粉。
3.3 预防感染
根据病情需要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术后第1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以预防肺部感染;每天给予喷雾式雾化吸入2~3次, 咳痰前注意把假牙摘除, 协助患者双手保护伤口, 以减轻腹部张力防止伤口裂开。高龄患者咳嗽反射低下, 必要时行吸痰治疗。留置尿管期间做好尿管护理, 按时会阴冲洗及膀胱冲洗;患者均保留锁穿, 做好锁穿护理, 每周2次给予小换药。
3.4 营养支持
由于高龄患者全身代谢能力减退, 对手术的反应、耐受能力差, 留置胃管期间应给予全胃肠外营养支持, 它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氮平衡, 促进蛋白质合成, 减少胰液分泌, 可促进吻合口及切口愈合, 减少并发症。患者排气拔除胃管后给予少量清流, 逐渐改为流食、少渣半流食、半流食及普食。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饮食, 尽量使患者随时能吃到喜爱的食物[1]。术后早期每天测血糖、酮体, 记录尿量, 准确及时给予胰岛素注射, 控制血糖在8.4~11.2 mmol/L。应用胰岛素过程中, 应随时监测血糖的变化, 以免发生低血糖。
3.5 引流管护理
保持引流管固定通畅, 防止扭曲、阻塞、脱落。在引流过程中, 向患者作关于如何自我保护引流管的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应从置管侧上下床, 缓慢翻身, 避免将引流管拉脱;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等。如手术当日短时间内有大于300 ml鲜红色血性液体流出, 并伴有脉细速、血压下降, 应考虑出血, 必须及时报告医生以便采取措施;引流袋 (瓶) 每星期更换1次, 且位置不能高于腹部, 以防引流液倒流, 引起逆行感染;对于胃肠减压或胃造瘘管, 每2 h冲洗1次, 观察胃液吸出情况, 同时注意冲管压力及负压吸引力要适中, 避免引起胃内出血。不得随意调整胃管的深度;如患者保留T形管或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 (PTCD) 管, 当引流液逐渐减少可于术后2周先行夹管试验2 d~3 d, 无腹痛、发热等不良反应时方可拔管。
3.6 并发症护理
(1) 应激性溃疡:多发生在术后1周~2周, 表现为胃液内出现大量血性液、呕血、柏油便, 同时有休克表现, 应进行积极抢救措施。 (2) 胰瘘:发生在手术后5 d~10 d, 表现为腹腔引流液增多, 引流液中可测得淀粉酶升高。其处理方法是必须保持腹腔引流通畅, 充分引流, 防止胰液积存或腐蚀皮肤。瘘口周围皮肤涂氧化锌软膏予以保护[2]。 (3) 胆瘘:发生率较低, 表现为腹腔引流中出现胆汁, 严重者可出现化学性腹膜炎。术后必须严密观察胆汁引流量、色泽及患者黄疸消退情况, 维持T管或PTCD引流管通畅, 以便充分引流, 降低胆管内压力, 以防胆瘘发生。 (4) 胃肠吻合口瘘:发生率低, 其处理方法为在保证腹腔引流的同时, 行腹腔冲洗, 禁食, 经空肠造瘘给予胃肠内高营养支持或静脉高营养支持, 以促进吻合口愈合。 (5) 胃瘫:发生率低, 表现为胃排空速度延迟。其处理方法是严格禁食, 持续胃肠减压, 同时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近年来配合中医治疗也有很好的疗效。
3.7 心理护理
高龄患者一般情况较差, 反应能力下降, 往往对治疗和护理缺乏正确的理解和配合。护理人员应对患者亲切热情, 态度和蔼, 主动与其交谈, 耐心回答问题, 取得患者的配合。另外, 高龄患者思想负担较重, 易出现各种情绪变化。护理人员应注意随时观察, 尊重并理解患者的感受,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 高龄患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的各系统、器官功能也会相应减退, 有很多高龄患者在术前就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并存疾病, 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低下[3]。因此, 根据高龄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特点进行评估和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术前评估的重点是各脏器的功能、营养状况及心理状况, 术后注意及早处理各种危险情况及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以确保术后顺利恢复。我们通过对术前、术后高龄患者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分析评估, 制定了一套科学完整的护理措施, 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对降低高龄Whipple术患者的术后病死率, 减少并发症, 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寿命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陆以佳.外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264~273
[2]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第2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409~411
高龄患者60例临床麻醉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为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我科行手术麻醉的高龄患者, 共60例, 其中男41例, 女19例, 年龄75岁~93岁, 平均年龄83.5岁。52例有合并症, 单纯高血压5例, 单纯糖尿病7例, 高血压并糖尿病30例, 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5例, 高血压并脑梗死3例, 肺源性心脏病2例。手术方式为胆管手术23例, 骨盆及下肢骨科手术12例, 阑尾切除术11例, 疝修补术10例, 上肢骨科手术2例, 妇产科手术2例;所有患者均行择期手术, 手术时间45 min~235 min, 平均100 min。
1.2 麻醉处理
择期手术前行相关系统详细检查并予以评估, 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麻醉前用药, 治疗合并症:控制呼吸道感染;高血压患者降压;高血糖患者空腹血糖应控制在8 mmol/L以下, 最高不高于12 mmol/L;术前6 h禁饮食, 术前手术室室温调至26~28℃, 据病情术中备成分血。
全身麻醉:常规应用静吸复合麻醉, 使用咪达唑仑、芬太尼和丙泊酚静脉泵注, 琥珀胆碱静脉滴注诱导, 予以气管内插管后低浓度异氟醚吸入维持, 如果施术时间太长可追加适量肌松药和镇痛药, 必须严格控制麻醉深度及用药量, 高龄患者用药量约为青壮年的一半。全麻可有效减轻因术中牵拉和刺激引起的不良反应, 降低患者心肌耗氧量, 上腹部及手术难度比较大、手术时间长且全身情况差的患者, 临床首选全身麻醉。术中加强呼吸道管理, 保证氧供及输液输血通畅, 术中密切监测, 必要时请内科医生协助监护, 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椎管内麻醉:骨盆及下肢手术多选用椎管内麻醉, 根据病情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联合麻醉。研究表明硬膜外麻醉时止痛肌松效果均好, 且能够保持自主呼吸, 术后的肺部并发症比较少, 安全性较高[1]。麻醉时常规予以面罩或鼻导管吸氧, 平面确保在T10以下, 术中据阻滞平面和血压高低来决定决定麻醉药用量, 通常麻醉药用量约为青壮年的1/3~1/2。术中严密观察心电、脉搏及血氧饱和度, 保证液路通畅, 做好相关记录。臂丛神经阻滞使用0.25%碳酸利多卡因15~25 m L。
2 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用药量17.2 m L, 均达到预期麻醉效果。其中13例患者开腹探查时, 心率低于60次/min, 但脉搏、血压、心电图、指脉氧饱和度均正常;4例术前体质较差的患者术中血压显著降低, 给予阿托品、麻黄素, 调整输液、输血速度后好转, 其他患者未出现危象, 无1例死亡。
3 讨论
高龄患者的机体储备能力、代偿能力及应激能力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各种微小的伤害性刺激都有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 因而术中发生风险的概率增大, 其中尤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及呼吸系统患者为著。因而麻醉和手术过程中确保呼吸道通畅及心血管功能稳定为重中之重。
研究显示[2]人体在30岁后心脏指数年平均降低约1%, 因此在麻醉时尽量选用容易控制麻醉深度的药物如丙泊酚、芬太尼、阿曲库铵等, 且用药剂量一定要控制严格, 本组患者平均用药量为17.2 m L, 相对中青年患者减少约30%以上。在手术中应当确保血压稳定, 对于血压过高、过低及脉压差低于30 mm Hg的患者, 要密切观察呼吸、脉搏、心电图及尿液量的监测分析[3]。本组患者中手术开始后血压升高至180/100 mm Hg以上的10例, 予以硝酸甘油静滴后降至约150/90 mm Hg后保持血压平稳, 未出现太大的波动。高龄患者的肺组织大多呈现纤维化状态, 肺脏的弹性阻力、顺应性、最大呼气量及肺活量、通气/血流比值及气体交换水平均不同程度下降, 呼吸做功增加, 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的发生率增加, 因而麻醉平面绝对不能超过T6。术中应用镇静剂时常规吸氧, 要仔细观察呼吸状况, 确保血氧饱和度不低于96%。同时高龄患者的肝肾功能不同程度减退, 肾脏清除能力及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能力相应下降, 失代偿的概率相应增加, 容易导致脱水、低血钠、低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 因而术中要确保输液速度及输液量合适, 控制在尿量约60 mL/h较为适宜[4,5]。黄翼然等认为确保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期的关键是加强高龄患者术中的麻醉监测和管理, 力求保证麻醉过程平稳的同时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6]。麻醉前应合理准备抢救器械及药物, 术后一定要及时随访, 尽量让高龄患者尽早开始康复功能锻炼, 防止因血管硬化及血流变慢导致栓塞形成。
笔者认为为确保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麻醉期, 麻醉医师应该①术前积极认真地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良好沟通, 舒缓其紧张心理, 减低医患纠纷发生的概率。②细致客观地评价患者的各脏器功能, 尤其是心肺功能, 对高血压患者服降压药至手术当日清晨, 据细菌培养结果采用有效抗生素控制肺部感染;积极纠正贫血、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及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对合并糖尿病者需有效调节血糖水平;严重的心律失常要及时审清原因并予以有效的处理, 必要时请心内科医生协助术中心电监护。③据术前情况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法, 麻醉前准备好抢救器械及药物, 术中合理用药, 加强监测。④重视术后随访, 预防麻醉并发症的出现。总之, 对于高龄患者的麻醉应当因人而宜, 采用个体化综合方案, 加强术前、术中及术后管理才能确保手术安全顺利。
摘要:目的 总结高龄手术患者麻醉的方法及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75岁以上高龄患者的麻醉处理, 其中全麻25例, 椎管内麻醉33例, 臂丛阻滞2例。结果 本组全部患者的麻醉处理合理, 效果满意, 无1例围术期死亡。结论 对高龄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 积极治疗术前合并症, 术中科学合理用药, 慎重操作、密切监测, 及时处置, 重视术后随访, 才能降低麻醉风险。
关键词:高龄患者,手术,麻醉,方法,要点
参考文献
[1]宁吉顺, 高成杰, 王惠霞.老年患者麻醉的相关研究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 2009, 26 (9) :77-80.
[2]邱玲.80例高龄患者麻醉处理体会[J].吉林医学, 2012, 33 (26) :5708.
[3]孙许胜.高龄麻醉操作实施要点[J].安庆医学, 2010, 4 (2) :31.
[4]韦铭感.高龄患者麻醉方法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9 (6) :55.
[5]祁喆, 薄志华, 李国燕, 等.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麻醉选择[J].吉林医学, 2012, 33 (17) :3687.
高龄患者下肢骨折的麻醉体会 篇8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9年6~12月对56例75岁老年人下肢骨折实施的手术麻醉, 其中, 男性38例, 女性18例, 90岁以上占4例。术前全部病人合并一种及以上内科疾病, 如:冠心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糖尿病及脑卒中后遗症, 营养不良性贫血等。全身麻醉占18例, 椎管内麻醉38例。
1.2 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采用全凭静脉麻醉, 麻醉诱导用丙泊酚、咪唑安定及顺式阿曲库胺静注气管插管、维持用丙泊酚、顺式阿曲库胺及瑞芬太尼。椎管麻醉:麻醉平面控制在T12以下, 最高不超过T10, 酌情予以小剂量咪唑安定、芬太尼合剂强化麻醉, 围麻醉期常规吸氧。
2 并发症
术中并发血压下降超过基础值的30%以上者, 全麻有3例, 椎管内麻醉11例, 全麻中1例苏醒延迟, 椎管内麻醉有1例因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及慢性支气管炎, 术中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跳骤停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3.1 术前评估与准备
老年病人常伴有重要脏器疾病, 多见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疾病, 应做好全面术前准备:伴有冠心病者术前应对心功能代偿不全进行内科治疗;伴有呼吸道感染者, 术前必须先控制感染;伴有高血压者控制血压到安全水平, 术前当日继续服用降压药;伴有糖尿病者须控制血糖至8.3mmol/L以下, 最高不超过11.1mmol/L, 尿酮体阴性尿糖阴性或者弱阳性;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以改善全身状况。
3.2 麻醉实施
老年人所需的全身麻醉要用量明显下降, 一般为成人用量的1/3~1/2左右, 这与老年人的药物分布容积增大和血桨清除率降低致半衰期延长有关, 药物宜选用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轻的药物, 如:镇静用依托咪酯、丙泊酚。肌松药的选择我科常用顺式阿曲库胺, 利用其通过霍夫曼代谢, 尤其适用于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镇痛药物选用代谢较快的瑞芬太尼。老年人椎管内麻醉由于解剖结构的改变, 麻醉药量必须减少1/3~1/2左右。
3.3 并发症
老年人下肢手术多选用椎管内麻醉, 管理得当, 有以下几个优点:对血流动力学干扰不大;应激反应所致的内分泌变化影响较小;没有全麻下容易出现的通气/血流障碍所导致的低氧血症;相对全麻少有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因此, 一般认为较全麻安全。可是临床工作中也有一些诸如下列的情形:老年人常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等易引起下肢麻木或疼痛等疾患, 由于术前病史采集不详或患者提供病史不周, 极易引起麻醉后的医疗纠纷, 客观上导致了临床麻醉医生不愿选择椎管内麻醉。
3.4 目前, 对老年人下肢骨折的麻醉已基本达成共识
术前充分的评估和准备;在满足手术要求的前提下, 选择相对简单的麻醉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机体的干扰;全麻者选用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清除率高、对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副作用小的全麻药;用药均应从小剂量、低浓度开始, 在保证确切麻醉效果的前提下, 逐渐加深麻醉, 避免药物过量;加强围术期的监测, 及时处理并发症, 确保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庄心良, 曾因明.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794~798.
高龄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5岁以上慢性呼吸衰竭患者73例,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2例,平均年龄71岁。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作用重要性就在于通过建立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友谊,缓解患者因生病产生的焦虑沮丧的消极情绪,对改善病情有很大的帮助。医护人员要做到关心体贴患者,善于观察体会患者的心情波动,鼓励患者乐观向上,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且能随时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解答患者的问题。
1.2.2 正确给氧:
目前,吸氧是治疗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慢性呼吸衰竭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患者呼吸障碍日益加重,使得患者体内严重缺氧甚至可能导致器官衰竭而死亡。(1)面罩法给氧。(2)鼻塞法给氧:大多数患者可采用鼻塞法吸氧,此方法不仅不刺激鼻黏膜,并且鼻毛及黏膜可以过滤吸入的氧气。但是对于高龄患者来说,此方法吸入的氧气浓度不稳定,不适宜病情严重的高龄患者。(3)长期低浓度,低流量控制给氧:使用呼吸机正压吸氧,氧浓度24%~35%,流量控制在1~2 mL/min[4]。连续给予患者15 d的间断性低流量吸氧疗法,至患者呼吸平缓,发绀缓解[3]。
1.2.3 排痰护理:
高龄慢性呼吸道衰竭患者由于气管上皮细胞脱落,支气管分泌物较多,极易出现痰液堵塞或者咯血,增加了患者的呼吸障碍。因此帮助患者排痰清喉是一项有效的治疗手段。(1)鼓励患者主动咳痰。(2)帮助患者定时翻身,叩背,辅助咳痰,2小时/次。(3)药物排痰法:采用雾化吸入药物的方法,帮助患者有效地把痰排出,2天/次。(4)使用吸痰器排痰:必要的时候需要使用吸痰器帮助患者吸痰。
1.2.4 预防感染护理:
早期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可以预防并且控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出现感染。(1)严格遵循医嘱给药:在无菌操作下按照“现用现配”原则配药。(2)保持患者清洁的环境:医护人员要叮嘱患者家属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勤擦浴,1天/次;帮助患者翻身,防止褥疮的产生,2小时次;勤换床上用品。(3)加强病房管理,减少探病次数:防止患者出现交叉感染。
1.2.5 舒适体位指导:
保持患者一个舒适的卧位是保持患者呼吸畅通的有效手段之一,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喜好、身材等不同情况,为患者选择舒适的卧位。若患者体型肥胖、颈部粗短,则不宜平卧,而需要采取半卧体位。若患者夜间睡觉出现头部下垂的情况应及时纠正,防止呼吸障碍加剧,患者出现发绀或窒息现象,并且及时叮嘱家属夜间加强对患者的护理,保持患者通畅的呼吸。
1.2.6 药物治疗:
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控制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并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药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严格遵循医嘱给药。
1.2.7饮食指导:
鼓励患者进食营养物质的摄入,防止由于病程长进食少引起的营养缺乏免疫力低下。鼓励患者勤喝水,以保证患者呼吸道的湿润,减少痰液的产生,有利于排痰[5]。患者的食物以流食为主,减轻患者咀嚼时的不适感觉。患者每日应适量摄入盐类。医护人员应勤于观察,协助患者家属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食谱。
2 结果
本组高龄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总共73例,经过综合护理及康复指导,其中治愈53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0.41%。
3 小结
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中,50%以上是老年人。由于高龄患者的自身免疫力低,病程中极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而加重病情。并且老年人呼吸道黏膜脱落,呼吸道不畅通,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等现象更容易发生。因此高龄慢性呼吸衰竭有较高的病死率。从本次病例分析来看,加强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显著作用,在高龄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心理护理、合理用氧、排痰护理、药物护理、预防感染护理、舒适体位指导、饮食指导、康复指导等多方面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可以明显地提高治疗效果,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降低病死率。对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及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谢芳.76例老年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J].临床护理,2012,10(22):368-370.
[2]庄艳,万云平.无创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失败护理原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2):206.
[3]郝亚平.62例慢性呼吸患者的临床护理[J].临床护理,2013,11(21):752.
[4]曾倩.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氧气吸入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1):282.
高龄患者 篇10
【关键词】 高龄老年性肺炎患者;综合护理;应用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3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55-02
为研究高龄老年性肺炎患者接受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其应用效果,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高龄老年性肺炎患者,将其视作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取分组实验的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含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研究组接受常规治疗与综合护理。观察在护理服务后,两组表现出的不同康复效果,对比在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比例、持续发热天数、致死率等方面的不同。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收治120例高龄老年性肺炎患者,男性67例,女性53例;年龄范围:82-96岁,平均年龄:86.7岁;82例患有基础疾病,其中3例脑卒中,9例糖尿病,31例高血压,39例冠心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方面的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综合护理,包括基础护理、吸氧护理、呼吸道护理、心理疏导。
基础护理要求提供舒适安静的住院环境,定时通风,将湿度保持在50%-60%范围内[1]。同时,为患者提供富含营养的流质食物,香蕉等质地较软的食物亦可,加强营养支持。同时,应进行积极的口腔护理,针对出现口腔溃疡/脓包的患者,协助其使用双氧水漱口,针对口腔酸碱值大于7的患者,应使用硼酸溶液漱口。针对口腔疱疹患者,应涂抹龙胆紫,浓度为2%[2]。
吸氧护理:针对出现低氧血症的患者,应提供吸氧治疗。氧气浓度在25%至28%之间,流量控制在1-2L/分钟。进行吸氧治疗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发现异常则需立即处理。
呼吸道护理:首先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多饮水,并且进行静脉补液,并时常变换体位。然后,指导患者练习咳嗽,促进痰液的排出。可以通过轻叩患者背部,此时应协助患者取坐位或者侧卧位,护理人员并拢手指,用另一只手扶住患者肩部,有节奏地轻叩患者胸前壁或者背部,促进其将呼吸道内积聚的痰液咳出。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应用15mg沐舒坦与100毫升生理盐水进行氧气雾化治疗。一次持续15分钟,通过雾化吸入,稀释呼吸道内痰液,促使其顺利排出[3]。
心理疏导:患者年纪较大,交流能力减弱,因而,护理人员应该保持耐心,以温和有礼的态度与患者沟通,构建起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从心底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从而配合治疗,提升了依从性,促进一系列护理服务的实施。
1.3 統计学方法 选取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差异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在平均住院时间、持续发热天数上,对照组显著高于研究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并发症比例以及疾病致死率上,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中,肺炎指的是肺部实质性炎症,由病原微生物引发,发病率较高。因为免疫功能下降,高龄老年性肺炎患者往往面临着更高的健康威胁,再加上肺炎易于导致的各类并发症,导致死亡率居高不下。因而,针对高龄老年性肺炎,应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性的护理干预,方可最大限度地维护患者生命健康。经过本文研究,得出结论:在高龄老年性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提供积极的综合护理,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康复速度,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有着十分良好的应用效果,适于得到更多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宋晓燕,杨静,王波.高龄老年性肺炎的护理体会[J].西藏医药杂志,2011(02):142-144.
[2] 赵敏.高龄老年肺炎患者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08):113-116.
高龄患者术中护理配合探讨 篇11
1临床资料
施行各类手术患者76例, 年龄70~83岁, 平均74岁。其中腹部手术42例, 骨科手术26例, 眼科8例。择期手术56例, 急症手术20例。病种:骨癌16例, 结肠癌3例, 胆囊切除8例, 斜疝16例, 粗隆间骨折20例, 股骨颈6例, 白内障8例, 手术时间1~4h。本组76例中有63例 (82.9%) 合并有不同程度的一种或多种疾病, 其中心血管系统疾病49例 (64.5%) , 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3例 (17.1%) ;糖尿病18例 (23.7%) 。
2术前护理
2.1 术前准备
术前日探视患者, 熟悉手术的步骤及特殊物品的准备。探视患者时详细了解病情, 做好术前心理护理, 运用开导、安慰性语言, 使患者正确对待手术, 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一些有关手术方面的信息。阅读病历及护理记录, 充分了解患者各重要脏器的功能情况, 正确估计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 备好急救物品及药品, 并详细交接好术前患者该做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2.2 手术室准备
接患者入手术室之前, 保持室温在24℃~26℃之间, 相对湿度保持40%~60%, 因麻醉状态下的患者特别是老年体弱者, 部分或全身失去对外界湿热度的自我调节能力。温度过高, 影响患者的散热功能, 体温增高。室温过低, 机体散热快, 又因术中创伤液体的输入, 患者体温可降至36℃以下, 出现寒战, 诱发心律失常, 术后易出现呼吸道并发症等。
2.3 进入手术室后护理
热情接待患者, 做好心理护理, 要全身心地护理患者, 使患者感到温暖, 有安全感和信赖感,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同时对患者介绍麻醉方法及术中注意事项, 摘下假牙及首饰。
2.4 协助麻醉医生摆好体位
摆好体位, 利于各种麻醉操作顺利进行, 如硬膜外麻醉颈丛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等, 麻醉开始后严密观察骨突出部位皮肤, 防止皮肤及神经受损。因麻醉后患者知觉减退或丧失, 肌肉松弛, 保护性反射消失, 如体位摆放不当, 可能导致呼吸和循环等生理功能紊乱。在麻醉医生的指导下, 严密观察患者体位变化, 保持呼吸通畅, 注意患者保暖,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2.5 建立好静脉通道
由于老年患者血管硬化, 脆性高, 为保证输液畅通, 采用静脉留置针法, 尽量一次穿刺成功。随时观察以防止渗漏, 输液速度一般在50~60滴/min, 如术中失血较多, 需快速输液时, 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以防输液过快引起心力衰竭及急性肺水肿的发生。
3术中护理
3.1 监测仪的观察
密切观察监测仪的变化, 预防术中并发症[2], 尤其是伴有心血管疾病患者, 易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 早搏、血压等变化, 一旦出现异常改变应及时处理。
3.2 术中探查和麻醉后的观察
警惕麻醉和手术探查时, 由于老年人体质差, 麻醉平面出现后, 有效循环量减少, 易出现低血压, 探查腹腔时, 引起迷走神经反射, 使血压下降, 心跳骤停等 (胆心反射) 。应及时配合麻醉医师观察监测仪, 备好麻黄素、阿托品等药物, 同时保持呼吸通畅, 保持各种导管通畅。血压高时给予硝酸甘油等药物控制。术中可以与局部麻醉、硬膜外麻醉后的患者简短交谈, 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随时给患者以安慰体贴和关怀, 可使患者精神得以松弛, 情绪得以稳定, 使手术顺利完成。
3.3 观察血糖变化及出入量记录
术中准确监测血糖变化, 对于伴有糖尿病手术的患者, 由于手术刺激, 易引起血糖升高, 应每30min检测1次, 对手术检查可疑者应检测1~2次, 预防高血糖发生, 引起严重感染或诱发高渗性昏迷。同时准确记录出入量, 保持基本出入平衡, 避免增加心脏负荷。
3.4 做好术中术后查对
为保证手术的安全和连续性, 确保物品清点准确无误, 上台护士和巡回护士要始终负责完成一台手术, 中途不允许换人, 以杜绝医疗差错及事故的发生。
4手术完毕后护理
待患者清醒后, 呼吸、血压平稳, 告知患者手术结束, 准备回病房, 如患者麻醉未完全清醒, 生命体征良好, 可返回病房, 回病房后向当班护士交代术中用药情况及病情有无变化。
5讨论
通过76例高龄患者术中护理观察回顾性分析, 首先护士必须有责任感, 同时要具备较好的业务素质, 严格按照护理程序工作, 充分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消除恐惧心理, 熟练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及患者的术前治疗情况及身体情况。警惕麻醉扩散后和腹部探查时引起并发症。掌握手术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护理观察及注意事项;同时还要掌握现代化仪器的管理和使用, 备好急救物品和药品等, 是手术成功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殷磊.老年护理学.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5) :323.